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丈岩先生集卷之四 (自动笺注)
丈巖先生集卷之四
 箚
  
玉堂
公元1022年
伏以自古爲治之主。
漢唐以後宋仁宗深仁厚澤
浹於民心
享國久遠致治有漸。
而粤自初元
至於中年
賢邪迭爲消長
治亂未有定象。
及至春秋鼎盛
明習國事
克修恭儉仁厚
先立其本。
拔擢韓范富歐之賢。
委以國事
一代富庶之治。
後世無窮之名。
典章法度
有足可稱。
考諸史策
斑斑可見
今 殿下聰明睿智之聖。
受 祖宗付畀之重。
臨政願治二紀于玆。
著數變。
政化屢更。
回亂爲治。
其時則可矣。
循名責實
考其效則蔑如
臣等嘗俯思仰惟。
未得厥由。
中夜永歎
繼以流涕
伏見 殿下下諭八道方伯之 敎。
臣等奉讀未半。
不勝憂喜交幷也。
念民阽危
與共濟。
春布令。
叶生成。
此非可喜甚者乎。
不有初。
鮮克有終
非言之艱。
惟實之難。
此非可憂之甚者乎。
備忘 辭旨賙賑之物。
毋爲奸吏潤橐之資。
憑藉射利者。
孥戮不貸
止盜安集
哀矜勿喜。
勸民務農
俾得有秋此四者。
實是今日第一急務
群下之所未及思。
廟堂之所未及講者。
 殿下發之矣。
有得識務之要。
反本之義。
迥出尋常
上古夏后泣辜
周文之卽田。
不是遠過
三代以下漢文,宋仁之
不足多也。
若使今日承流之責。
牧民之官者。
一心恭虔
仰體 聖意
則其於活民弭盜之方。
思過半矣。
豈不休哉。
然臣等竊有區區一得之愚
願效螢爝之裨。
今此 備忘中。
賑民止盜之
其所設施布置者。
誠可謂盡其要而得其宜。
復餘蘊。
而但不究致弊之本。
欲治流弊之末。
則雖若切近而實難收效
目今民生失所
盜賊之滋熾。
其弊之所由來者已久。
實非一朝一夕所由致也。
古人曰。
奢侈之害。
甚於天災
十數年來
朝廷之上。
閭巷之間。
奢侈之風。
日盛月熾。
不爲充腹
盈案以相誇。
不爲蔽體
華美相競
卓之費。
可爲飢者數月之糧。
一襲之費。
可爲寒者十人之衣。
以至遐方窮峽之氓。
莫不以服美食肉爲能事
平民一年所穫之穀。
槩以論之。
上農不過十餘斛。
中農下農或至五六斛。
至數三斛
公私債役之際。
其費幾半。
若干
又盡於服侈食美之費。
欲侈之心無窮
所供之資難繼。
欲民之不窮且盜。
得乎。
然此其弊豈無所自而然哉。
臣等嘗見士夫家廚盤之間。
一異
奢品。
其所自則曰。
出自某宮家。
美之類。
一妙巧法
其所自則曰。
出自某宮家。
伏想諸宮家衣服飮食之制。
莫不慕傚於 大內
則臣恐 殿下左右宮妾之崇奢尙靡。
有以致之也。
古語曰。
宮中好高髻。
四方一尺
城中長袖
四方全匹帛者。
豈不信哉。
等之意。
以爲此擧設施之方。
專責群下
去奢崇儉之本。
反求諸 聖躬
大禹菲食
文王卑服
身衣弋綈
一如後元躬行
惡紫革俗
且如齊桓之躬率
宮中用度
 命考 祖宗朝供奉舊例
畫一遵行
儉約之制。
垂範中外
以革民間之侈習。
使人羞陳盛饌
恥服美衣。
風行之化。
速於置郵
民食自足
盜賊自戢矣。
臣等伏聞 成宗大王引見臣僚臥內
所覆荼褐紬衾將弊而不改
聞者至今欽想不已
此又非今日 殿下之所可取法者乎。
且臣等伏念
去奢崇儉
不但一時捄弊之要。
實是萬世爲治之本。
伊尹告于太甲曰。
愼乃儉德
惟懷永圖
唐太宗作帝範以遺太子曰。
奢儉由人
安危在己。
豈不以貽後燕翼之謨。
莫大於此
自古明良告戒
以此先務也。
恭惟 王世子天資岐嶷
學業日進
宗社臣民之所依仰
如何哉。
其所以輔
養導迪之方。
不用極。
而臣等愚意以爲惟此恭儉一節
尤爲輔導 東宮緊要底物事。
易曰。
蒙以養正
孔子曰。
少成天性
習慣自然
古語曰。
不與驕期而驕自生。
不與期而自至。
少習儉約
長猶侈靡
少習侈靡
長將若何
伏願 殿下昭示儉德
務爲節約
以爲 東宮視效之則。
以爲群下觀感之本。
則表端影直。
源淸流潔
俗化於變。
邦基鞏固
永爲 宗社無疆之福也。
傳曰。
誠者。
物之終始
不誠無物
朱子釋之曰。
人之心。
能無不實
乃爲有以自成。
而道之在我者。
亦無不行矣。
凡此數者。
固是爲治之本。
而其行之之本。
不出於誠之一字
伏願 殿下以是誠爲施設之本也。
以是誠爲導迪之本也。
嗚呼
今日 朝廷非言不足也。
所不足者誠實也。
今臣等之言。
 殿下一覽而擲之。
則不過爲政院之故紙而已
何益之有哉。
昔者
朱子不以宋帝之厭聞而廢誠意之說。
臣等區區之誠。
竊附於此也。
惟 殿下留心澄省焉。
修撰再疏
伏以臣自四五日前
宿病添劇。
委身床席
無望起動
尋單請急
見阻喉司。
帶職名。
罪積瘝曠
尋常惶愧
若隕淵谷
伏見李濟億等疏本。
以臣曾以道峯書院事有所陳達
公肆誣辱
不遺餘力。
噫。
微臣被衊。
不足道
而今日朝廷。
若有一分紀律
幺麽鬼魅之輩。
何敢肆意馳騁白日之下。
無所顧忌
若此之極乎。
道峯合享一事
太學之所齊籲。
 聖明之所特許
其意豈偶然哉。
槩以文正公趙光祖文正公宋時烈
俱以命世之才
開之學。
遭逢 聖世
酷罹讒鋒。
志終未展。
飮恨泉下
而其道學之正
事蹟之同。
相望百載
前後一揆
故公齊發
盛禮斯擧。
擧國含生之倫。
中外章掖之流
孰不感激欽仰我 殿下崇儒重道之盛德哉。
彼濟億等。
獨以何
不思將順 聖德
以相盛擧
而乃於 成命之下。
投進兇疏
外假儒生之名。
內濟媢嫉之私。
豈意 聖明之世。
有此反道悖常之論乎。
嗚呼
前而售奸罔上
戕戮光祖者。
衮,貞之輩也。
後以誣蔽 天聰
椓害時烈者。
鑴,積之黨也。
衮,貞之論。
鑴,積繼之。
鑴,積之論。
濟億述之。
前後脈絡
一串相貫。
則今濟億等。
雖自謂尊尙趙光祖
而實有不然者。
何則
宋時烈之道。
光祖之道。
而今其言如此
則惡在其尊尙也哉
且臣之當日 筵中所
只恐該曹回啓。
太學幷享之請相左
且有乖於 聖批依
施之 敎。
多士不卽擧行
蓋欲有待乎 朝家之更賜指揮
故臣以此意。
有所仰稟。
而 聖明卽命改付標而已
有何一毫他意其間
而濟億等。
乃以幻弄欺蔽等語。
醜詆無嚴。
豈不痛哉。
臣方以此事。
搆疏將呈之際。
得見李師尙疏。
則其論及鄭載禧事。
擧臣昨年中句語。
顯加抑揚
恣意凌踏
臣雖疲劣
欲與呶呶爭卞。
而抑其中
不可終默者。
故略擧其槩而論之。
臣與禧。
平日元無一毫纖芥之怨者。
實通朝之共知也。
當時治獄一事
大起人疑。
及至諸人陳章
其所自卞之說。
大相逕庭
故臣果疑其不實
略有所論破矣。
挺身投疏。
強提已事於數年之後
隱然爲起鬧之端。
此其計豈獨一載禧而發哉。
出身之初。
得罪倫紀
付托群兇
圖占弘錄。
人皆唾鄙。
見棄士流
以此事。
塞其淸望於政廳。
物議可見
而曾未幾何。
荐授臺職
有同平人
臣嘗慨然
有所酬酢於儕友之間矣。
尙自知難容於公議
假托禧之事。
侵攻臣身
作此先發制人之擧。
其爲計巧且慘矣。
噫。
目今國勢臲卼
民事罔極
上下憂遑。
如在干戈搶攘之中。
朝廷之上。
一念於此
而惟以黨同伐異爲事
至於民憂國計
置之相忘
之域者。
滔滔皆是
惟彼尙之仰人口吻。
爲人指使
惹起不靖之端者。
固無足怪也。
臣以戇愚之性。
不慣涉世
從前取敗。
固非一二。
絶意世道
無望供仕。
嚴畏分義
不敢決歸。
叢身
罵詈四至
臣雖欲貪戀 恩寵
冒居榮次
其於辱朝廷
何哉
伏乞 聖慈天地父母
特加矜察
鐫臣職名
以安愚分。
不勝幸甚
修撰三疏
伏以無狀小臣
百無一能
知事無隱之義。
不閑諧世取容之習。
從前狂率之言。
大爲招禍之根。
徒害於身。
無益於事。
矧今國勢臲卼
爻象不佳
少有發言
輒疑起鬧。
故臣造朝供仕。
已浹兩箇月。
而凡朝廷擧措進退之間。
臺閣言議抑揚之際。
可論之事。
非一二數。
而臣故掩耳閉目。
隱忍不發
但以引乞病骸。
無費公廩。
爲少答 國恩之地矣。
只緣樞機不密
致人迎擊
李師尙之疏。
猝然先發
於是
不得不略陳委折
引咎乞解矣。
昨者
尙復進一疏
張皇眩亂
辭意絶悖。
朝廷之不尊至此
臣身橫被詬詆。
不暇言矣。
之前疏。
非不知詳陳師尙之疵累
而此擧世之所共知
渠亦必不敢巧飾
故只擧其槩。
不爲索言矣。
尙之言。
乃反如此
安得嘿然而已乎。
公元1689年
其所費辭自卞者。
在於得罪倫紀一款。
糊塗說過
不成倫脊
臣請略陳顚末
破其肝肺焉。
己巳 坤聖出宮之時。
日擧子之入庭者。
或欲陳疏。
尙少動念
專意搆文。
終占壯頭。
及至榜會之日。
同榜之人。
又發陳疏之議。
尙費盡機巧
多般沮戲。
至其疏成將拜之際。
尙初則請删措語。
末乃規避疏頭
竟使其疏不得封上。
是以人心憤惋唾罵
至今未已
厭然欲掩。
乃以隨入觀等語。
思與一榜諸人
共分其罪。
誰欺乎。
禁令之下。
在於榜會之後
尙於榜會之時。
旣沮其疏。
邦禁旣下之後
揣知其必不入 啓。
率其榜下
始乃陳疏塞責
則政院果不捧入。
之前用意
至此盡露無餘矣。
至於圖占弘錄。
亦非臣抑勒之說。
其時尙。
貪利祿。
不識羞恥
出入柳命天沈檀之家。
扳援附麗
終至冒占榮選。
此亦擧世之所共知
臣豈故爲已甚之論哉。
於此一款。
不敢自卞。
但曰言之汚口。
聽之捧腹
此等句語
世人之所共唾鄙於渠者。
渠反自道而不知恥
吁亦異矣。
凡人之身負重累。
求洗瘢痕者。
唯當引咎自責
舍舊圖新。
至於是非毀譽
則付之公議可也
不思自新之道。
反肆忿恚
之言。
醜詈無嚴。
以售一場快心之計。
此豈淸朝之美習。
而 聖明乃於答尙之批。
反以大是情外爲 敎。
臣竊惑焉。
且臣聞校理南正重司書鳳瑞
緣臣疏語
不能自安云。
臣竊以爲過也。
正重鳳瑞
時情勢。
人所共恕者。
而與尙之用意無狀
沮敗扶倫之疏。
得罪公議者。
不無區別
故臣之初疏辭意
元無混幷意者
昭然可見
正重等過自疑阻
蒼黃徑出。
曾是不意也。
然臣旣昧三緘之戒。
酷被尙之詆。
又於引咎之章。
反承未安之 批。
臣何顏面
一刻冒居榮次乎。
伏乞 聖明亟命鐫削臣職。
仍治臣罪以爲妄言者之戒焉。
儒生請建萬義書院
伏以崇儒重道。
 聖王急務
賢尊師。
士林當先
是以世有眞儒
功大斯文
澤被後世者。
國家崇報之典。
不容少緩。
而其在士林
不可不致其宗仰之誠也。
欲致宗仰之誠者。
必於先正所居之鄕。
丘墓所在之處。
設爲俎豆之所。
以爲多士矜式之地。
此臣等所以不避僭猥之罪。
萬死上請者也。
伏願 聖明試加財處焉。
臣等竊惟我東。
殷師肇敎。
文獻有徵
自文忠公鄭夢周首倡性理之學於麗季之世。
而猶未大闡
至于我 朝。
眞儒輩出
五賢之後
有若文成公李珥文簡公成渾文元公金長生
俱以孔,周之學。
直接洛閩之統。
至于故奉朝賀宋時烈
得程,朱之學于文元公之門。
淵源有自
門路最正。
命世卓絶之資。
繼往開來之責。
學以格致誠正爲要。
道以致君澤民爲主
一生尊信朱子
出處事業
大略相符
昔我 孝廟初年
首被禮遇
與共大志
一堂魚水之樂。
風雲契合之隆。
無異伊尹之於成湯
孔明之於昭烈
其所施措事爲
無非正大之規。
贊襄謨猷
無非尊攘之義。
天不祚宋。
弓劍遽遺。
使我東方億萬生靈
不得至治之澤。
時烈以不得畢展 聖祖志業
平生至慟。
有時道及 聖祖時事。
未嘗悲咽出涕
每値 聖祖諱辰
輒入山中
終日痛哭
君臣知遇之感。
可謂迥出千古矣。
歷事 先朝
至于 聖明之世。
未嘗當世道。
久於立朝
每感禮待眷注之隆。
或有一再造朝之時。
而其難進易退之節。
終始如一
未嘗無名而進。
無義而退。
念 聖祖盛德至善百世不忘。
則請爲世室於 孝廟。
春秋尊周大義日就晦塞
則請加徽號於 太祖
冀以有光於前烈
有辭天下
則其明體適用
學。
扶世衛道之功。
可謂俟聖而無疑
百世不惑矣。
惟其性度方嚴
操履篤確。
至於先聖
闢異端之說。
一刀快斷。
曾不少饒。
頃年尹鑴者。
陰戾之性。
兇邪之議。
侵侮朱子
略無忌顧。
掃去中庸章句
自爲新說
以誤後學
時烈以爲異端之害。
甚於洪水猛獸
斥之以斯文之賊。
以爲世道之憂。
與其黨而治之。
以此慍于群小
世禍首。
時烈學問高明
德純正。
無可指疵
則乃以貶薄 君父乖禮亂統之說。
勒成罪案
南遷北謫。
不得保。
幸賴 聖明曲賜全貸。
加禮遇。
寵以賓師之位。
待以大老之禮。
時烈雖嘗感激
一謝 恩命
旋卽退歸
不與朝論
而其一言一動
一世楷範
作士林之標準
隱然泰山喬嶽之勢。
朝廷以爲蓍龜
國人以爲矜式
不幸事大謬
己巳群兇當朝
欺蔽 天日
變亂白黑
餘黨。
必欲甘心而後已。
貶君亂統之說。
不足以撓惑 聖聽。
則做出動國本之說。
作爲機穽
驅而納之。
卒之慈母惑而投杼
市虎成於三至
近千多士
守闕抗疏
號泣丐命
而竟不能捄。
可勝痛哉。
從玆六七年來。
群奸逞志
朝著溷濁
世道淪喪
彝倫斁絶。
國勢危急
間不容髮
何幸邦運回泰。
 聖心開悟
 壼位復正於上。
群枉畢伸於下。
乃於兩賢
特下復享之命。
又於時烈繼降復官之音。
加之以賜祭之恩。
申之以賜諡之議。
前後備忘之中。
深咎旣往
辭旨懇惻
旣曰貶君亂統。
自是彼輩脅持之好題目
又以戕賢毒正四字
折破宵人搆誣之情狀
至有執書衋傷
益切悔恨之 敎。
遠近章甫
孰不欽頌於大哉王言哉。
臣等俱以蒙學
其於時烈道德學問
不敢有所一二窺測
惟其潛心玩理。
反躬踐履
恐懼於不聞不睹之前
而愈嚴愈謹。
省察隱微幽獨之際。
而愈精愈密。
以至應事接物
一以誠敬爲主
動靜語默
一以方嚴正大爲準。
寧爲聖人而未到。
不欲苟安小成
可謂東儒大成
紫陽嫡統者也。
一生酷好朱子書。
未嘗頃刻離乎手。
不獨只好其書。
爲學知行之方。
居家修齊之法。
事君出處之節。
因才敎育之規。
無一不本於朱子
猶恐朱子不明於世。
其在栫棘之中。
加工夫。
其於大全之書。
首尾貫穿
無不融解
其中或有疑義
隨手箚錄。
本乎經傳奧旨
旁引百家諸說。
往復參互
究極其趣。
其所論說
多發先儒所未發者。
以爲國文獻之盛。
無讓於中華
一自丙丁以後
天地易位
人紀墜廢。
不識
義之爲重。
世莫知尊周之大義
若此不已
幾何其不胥而爲夷狄禽獸也。
以此世道大憂
凡有關於節義尊攘之事。
毋論士友往復論卞之書。
至於前後章奏之間。
未嘗懇懇致意
及至己巳受 命臨絶之時。
門人前持權尙夏
請問爲學大要
時烈特擧朱子易簀時以一直字答門人之說以授之。
且誦 聖祖批旨中忍痛含冤迫不得已八字曰。
吾輩今日相守而勿失者。
只此而已
蓋其闡揚 聖祖復讎大志
不忘春秋尊周之大義者。
至此而無復餘憾矣。
嗚呼
時烈學問造詣之高。
德成就之大。
在事業。
照人耳目者。
非但一國士林之所共宗仰
怨敵
不敢容喙其間
其在國家崇奬儒術
風厲士林
豈可無表勸率之擧乎。
臣等竊念
水原萬義村。
時烈平日杖屨之所憩。
衣冠之攸藏也。
遠近士子
宗仰景慕之誠。
到今冞切
悲纏樑摧
慕深響絶。
相與鳩財合力
營搆祠宇
以爲妥靈慕之所。
玆敢糾率同志
冒瀆 天聽
伏乞 聖明俯察多士之願。
特許立祠
則實國家文之幸也。
抑臣等於此。
又有所痛鬱于中者。
敢冒死而畢陳之。
惟 殿下霽威怒而垂諒焉。
今日 殿下所以追悔
事。
悼念時烈者。
哀榮備至
無復遺憾
而獨於己巳封章中。
有疾始冊一款。
猶若未盡釋然於讒者之說者。
向者 備忘
至下妄發之 敎。
則是 殿下恩禮雖極於時烈
時烈心事
尙未盡暴於 殿下之前也。
當初 元子定號。
 下詢之時。
登對諸臣。
以太遽。
兇人緯漢者。
乃以動撓國本之說。
肆然投疏。
以爲嘗試之計。
時烈深慮宵人乘釁啓禍。
顚覆宗國
於是封進一疏
一以防未見之禍。
一以白諸臣之心。
其所引喩有疾始冊云者
特援宋朝封緩徐之故事
以證當日諸臣太遽之說而已
斷無一毫他意其間
群兇巧搆。
無所不至
有若時烈以不祥之事。
擬議於 聖上者然。
畢竟論之以將心。
斷之以極罪
使忠君憂國之誠。
飮恨九地之下。
噫嘻
天同此理。
人同此心
爲此說而讒 殿下者。
其果少知有君臣父子乎。
以 殿下明聖
不能無動於簧鼓之說。
信乎讒者之效。
若是可畏
終古忠臣志士之痛冤而於悒者。
不意復見於 聖明之世也。
今其疏本尙在
 殿下試於燕閑之暇。
更賜 睿覽
徐究其本情所存
其所惕然而寤。
渙然而釋者。
不待臣等一一辨明
群兇欺譖之態。
無以
自逃於 天鑑之下。
倘又因此加惠德音
洞示開釋之意。
則不時烈魂魄得以暝(一作瞑)目於泉裏
凡在聽聞
豈不感動傾聳哉。
等爲君爲師。
忱悃激切
敢復附陳
冞增死罪
代館儒生李濟億等誣賢
公元1694年
伏以陰陽二氣
迭相推盪
君子則必有小人
有正論則必有邪議
屈伸消長之道。
倚伏無形
往來無常
必也主張此道之人。
明其是非邪正之源。
抑彼而尊此。
爲君子謀。
不爲小人謀。
所以範園天地
陶成治道無難矣。
然則主張此道之人。
舍人主。
其誰也哉
恭惟我 主上殿下
臨御數十年來
賢邪互進。
世道累變。
逮至甲戌更化之初。
 天日復明
陰翳廓開
首伸先正臣宋時烈之冤。
 恩綸渙發
復官賜祭
哀榮備至
復餘憾。
庶幾從今以往
公議大定
士趨得正
無復邪氣其間矣。
不料李濟億,朴繲等因道峯書院合享之擧。
投進兇疏
誣衊時烈
罔有紀極
斥之以伏法
目之以罪死
一則貶降若父。
一則動搖國本
噫嘻亦甚矣。
彼濟億等。
亦有人心
何敢以此無倫悖常之說。
公肆醜詆若是其無嚴乎
其所貶降君父四字
此是十數年來兇徒奸孼所以
擠陷時烈機穽
而 聖明亦嘗以彼輩持時烈之好題目爲敎。
則臣等不欲更爲贅陳
至於動搖國本之說。
始出於兇人緯漢之疏。
以爲搆殺當日入侍諸臣之計。
時烈明知凶言譖舌。
必爲日後無窮禍根
封進一疏
縷縷獻戒。
其言則出自肝鬲
其心則可質神明
豈料爲國先事之慮。
反爲戕身罔極之禍哉。
之至今
心膽俱裂
中外章甫之伸卞。
前後 聖旨開釋
不啻明白
而今濟億等。
敢以伏法罪 死等說。
肆然書之於章奏之間。
貽辱士林
不暇言。
而其輕蔑朝廷如何哉。
此道峯合享一事
實出於士林公共之論。
而亦由於前後事蹟相符
文正公趙光祖文正公宋時烈
俱以繼往開來之學。
夙抱堯舜君民之志。
遭逢聖代
庶幾展布
不幸群小所誣。
幷罹讒鋒。
飮恨泉下
則斯文之厄。
志士之痛。
豈有今古之殊哉。
言其道學
前後一揆
考其事蹟
彼此相契
上下百載間。
非無碩德名賢
而後學之必欲以宋時烈同堂齊腏者。
其意豈偶然哉。
今濟億等。
以前後諸賢之所未躋。
執爲沮撓一欛柄。
此雖出於媢嫉時烈之心。
而亦莫非見識迷滯之致。
直是可哀不足怒也。
濟億等。
又以遷就數年。
享儀
未擧。
群議岐貳之明證
此則有不然者。
當初太學之疏。
直以幷享爲請。
 聖批亦以依施爲 敎。
而該曹誤以配享回啓。
此是斯文莫重之擧。
而該曹之啓。
與 聖上之敎。
多士之請。
若是相左
則其勢不可率爾擧行
相臣朴世采在世也。
院儒以此往復
以爲事體重大
必待朝家更賜指揮
而後可以行禮
未幾世采遽爾卒逝。
屬値朝家多事
未遑稟旨。
以致遷就至今矣。
頃因儒臣陳達
始有改付標之命。
涓吉享儀已擧。
時日遷延
勢所固然
此豈由於論議岐貳哉。
幸賴 聖明洞燭濟億等醜正之狀。
夬施屛裔之典。
凡在聽聞
孰不欽仰
而乃者閔震炯職在論思之地。
進營兇徒之疏。
尹趾善身居宰輔之列。
繼進沮戲成命之章。
塤箎迭唱。
聲氣相應
扶植邪論
眩亂 天聰
豈意 聖明之世。
有此不正之習乎。
彼震炯狐鼠之輩。
不足深責
而獨惜乎如趾善者。
白首垂死之年。
綴拾濟億之餘論。
而猶未知恥也。
如使趾善之意見
不合於享議。
則 成命之降已閱歲矣。
其間趾善之章奏陳徹。
不爲不多
出入筵席
亦非一再
曾無一言半辭及於享祀可否
及今是非大定
盛儀已擧之後
爲此右袒邪論
公元1699年
計。
使兇徒
旣配而還放。
士氣旣伸而終抑。
 聖朝擧措
未免顚倒
中外之瞻聆。
莫不駭惑
則此非但文之不幸
抑亦國家深恥也。
且趾善之平生事業
無他可稱。
只以營護邪黨能事
李玄誣辱兩賢之奸首也。
而前旣稟宥。
朴繲醜詆先正妖孼也。
而今又請放。
好善惡惡
人之常情
而趾善之所好惡。
何若相反耶。
臣等竊怪焉。
嗚呼
公論在世也。
陰陽消長
如晝夜之顯晦
可以誣於一時
不可以掩於百代也。
是故
趙光祖己卯之禍慘矣。
不待百年
公議得伸。
享於書院
配於文廟
昭揭令典
俎豆百世
當是時也。
使衮,貞之餘黨支孼見之。
則其心必不以爲公。
詆毀疵辱。
亦將如濟億等之宋時烈矣。
然則當世尊崇趙光祖者。
不得爲公也耶
今夫時烈之合享於道峯也。
凡有含靈秉彝之徒。
莫不鼓舞欣聳。
以爲士林盛擧
則此可見天理人心之所同然
而其不悅者。
不過濟億等鬼蜮之輩也。
豈可黨邪醜正者之不樂其事而謂之非公論乎。
伏覩 聖明於答趾善之批。
始以姑寢無妨爲 敎。
及至政院稟啓禮成
則 殿下又以勿爲分付爲批。
噫。
王言一播。
四方傳觀
學宮享禮
何等重擧
而 殿下
一人之言。
而姑寢其命。
一人之啓。
而勿令分付
臣等竊恐 大聖作爲不宜若此
小人窺測 聖意者。
因此而試其淺深也。
竊爲 聖明惜此一着也。
且 殿下果以合享之擧。
謂不當理
不可以禮成
而有所苟行。
若以合享之擧。
當事理。
則亦不可以人言
而有所變改
伏願 殿下別是非。
示好惡。
勿撓於偏詖之說。
益篤崇重之念。
毋使兇邪醜正之徒。
作爲日後藉口之資。
豈非吾道幸而 聖德之光乎。
臣等俱以章甫之流
忝居首善之地
目見邪說肆行
國是顚倒
忠憤所激。
不容泯嘿。
玆敢同聲齊籲於 黈纊之下。
伏惟 聖明恕其狂僭採納焉。
儒生卞李喜鼎誣賢
伏以天有陰陽之分。
消長迭勝。
有正邪之別。
勝負靡常
古昔聖帝明王
代天立極
御世出治
未嘗扶陽而抑陰。
進正而退邪者。
豈有他哉
蓋以陰陽相背
正邪難竝。
長正勝。
世道昌明
而其國治矣。
陰盛邪進。
世道䵝昧。
而其國亂矣。
是以聖人嚴於陰陽正邪之卞。
審於消長進退之幾。
見於易經春秋之書者。
不啻章章矣。
臣等竊伏惟念
 聖明
上。
群賢布下。
其於扶陽抑陰之道。
進正退邪之方。
不用極。
而夫一種醜正之輩。
潛俟間隙
以眯我 聖上之治。
迄玆未熄歟。
臣等伏聞
李喜鼎若干人。
假托儒名。
投進一疏
醜詆正臣文元公金長生
罔有紀極
臣等竊痛之。
金長生道德學問
見於前輩長者稱述之論。
備載中外章甫陳請之疏。
明白纖悉
亦旣 聖明之所洞燭
則臣等不欲爲疊床之▦。
以溷 聖聽。
但就喜鼎等。
詖遁之辭。
誣衊之說。
逐條卞破焉。
喜鼎之疏曰。
 殿下不究人學問之眞僞
工夫淺深
公議從違
只循阿好之說。
又曰。
夷考平生
蔑蔑操存省察
昧昧眞知實踐之力。
至於文詞翰墨
亦甚短拙云。
噫。
喜鼎亦有人心
何敢爲此誣悖之說。
陷於欺君賢之誅哉。
等於金長生學問醇疵工夫造詣
不敢膚淺之見。
有所爭卞。
請以一二前輩論著者。
證明之。
文正公金尙憲
嘗稱長生
天資仁厚
自然近道
得師門。
直尋正路
不騖高遠
不蘄少成
進學工程
一以程朱爲法
蚤夜孜孜
殆忘寢食
晩年造詣益深。
考其日用言爲。
就而驗之心身之間。
純如也。
忠公張維
則又親炙長生之門。
其言曰。
先生立志也專而確。
用力
密而篤。
玩索踐履
交致其功。
弱冠耄耋之年。
無小懈焉。
德器渾成
粹面盎背
四方之士。
無問不識
其論成德君子
必以先生稱首
鳴(一作嗚)呼。
二臣者。
學行文章
爲世所服。
不爲阿好之言。
以誣一世
而其景仰狀德之言如此
長生德業之盛。
學問之正
從可知矣。
而今喜鼎等所言如彼。
未知喜鼎所謂學問工夫操存實踐云者
抑別有他方耶。
意者
喜鼎輩元不知學問爲何事。
至於操存實踐等語。
不知爲何樣物件。
而但急於誣陷儒賢
發此盲犬之吠。
其亦可哀而不足怒也。
其所文辭翰墨
果非長生之所屑意也。
雖於世俗詞章浮華之習。
一切相背
惟其道積於中。
發於外者
終不可誣。
頃年 殿下嘗命取遺集
刊布中外
則喜鼎所謂短拙者。
何事而言歟。
孔門四科
文學後於德行
顏,閔先於游,
聖門敎人
輕重可見
若如喜鼎之言。
則是顏,閔,冉,曾。
不及於游,
而其不得配享聖廟也尙矣。
安有此理哉。
喜鼎等。
又以喪禮備要,疑禮問解。
長生疵病
一則曰。
全出於申義慶之手。
強爲添删而已
一則曰。
歷擧四禮瑣瑣節目
其徒問焉。
其師答焉。
輒曰儀禮可考。
通典可考。
含糊矇矓。
發明
析之語。
長生知禮
不知禮云。
噫。
喜鼎之口不擇言
下語無嚴。
何至於此。
今其書俱在。
何可終誣也。
長生禮學
用功最深。
先儒著說。
損益異同
無不考證而會通
變禮疑文。
人有扣質。
必附經義折衷
喪禮備要,疑禮問解之所以作也。
備要之書。
雖是申義慶之所纂集
長生其所編。
删其繁亂
添其不足
本乎家禮
酌以時宜
作爲成書
於其序中。
不沒其實狀。
此亦取人爲善之意。
可見謙讓之德也。
若以全書
不出己手。
強爲添删。
長生之病。
孔聖之仍魯史春秋者。
亦可以爲罪耶。
至於問解之書。
門人弟子一時好禮之家。
有所疑晦
就正焉。
故隨問剖析
如指諸掌
節目之已出於古書
而人或未及考見者。
則使之考見某書。
程朱大賢與人問答
此例甚多
豈喜鼎實未諳此等凡例
而有此云云耶。
誠可異也。
喜鼎等。
又以禮文六藝之一。
不足聖學頭顱
此何言也。
堯舜論治
必先天秩
孔聖誨人。
雅言執禮
又曰。
以禮爲國
大而爲國
小而齊家
舍是
何以哉。
喜鼎旣不知文之爲重。
而但以六藝之一而小之。
長生之受侮固無足怪也。
未知喜鼎何人
而乃敢以稚昧之見。
厚誣長生
旣極悖妄
此猶
不足浸淫之說。
上及淵源
提起理氣一物之說。
詆斥正臣文成公李珥
不遺餘力。
可勝痛哉。
此乃五十年前凶邪之餘論。
而賊賢之嗃矢也。
臣等請略陳其槩。
在昔文純公李滉
朱子四端七情之說。
而有所差誤
其言曰。
四端
理發而氣乘之。
七情
氣發而理乘之。
李珥辨之曰。
無爲而氣有爲
之者氣也。
所以發者。
理也。
無論四端七情
之者
皆氣也。
豈有理與氣互發之哉。
往復論辨之書。
俱載本集。
 聖明若於萬機之暇。
一經 睿覽
可知李珥見識超詣
前人所未發之功。
長生所以尊尙言者
亦出於發揮蘊奧
證正訛誤意而已。
何嘗理氣一物
而有反背朱子
侵攻李滉之言乎。
今以卞證前賢之論。
爲其罪案
則張子氣質之性。
便與孟子言性之訓不同
朱子本之說。
大與程子易傳相反
可以此而謂張子反背孟子
朱子侵攻程子乎。
如此詖淫邪遁之說。
臣不欲多卞。
而臣等於此。
竊有所大駭
而亦有所大懼者焉。
董仲舒有言曰。
春秋大一統者。
天地常經
古今通誼也。
帝王御世出治
若不一統
邪說勝而正道亡。
陽漸消而陰漸盛。
世不淪喪
而國不殄滅者。
未之有也。
頃日 聖明洞燭長生學問純正
道德崇深
審察多士陳請之誠。
快兪於積年久鬱之餘。
特令禮官
博詢處。
中外士林
孰不欽仰我 殿下一哉聖心也。
且此論之發。
首尾數十餘載。
京鄕章甫
逐年疏陳
而彼一邊害正之徒。
喙長三尺者。
未嘗一番排斥之說矣。
及今 王言一下
縟儀將擧。
幺麽喜鼎輩。
乃於國論一定之後
敢生嘗試之計。
忽投醜衊之疏。
此乃羸豕躑躅之機。
一統不嚴之漸也。
豈不大可寒心哉。
兩賢旣已陞配聖廡。
亦有年所
一國趣向
纔已歸正
則如喜鼎輩。
何敢公肆詬罵
無少忌憚
一至此哉。
 殿下曷嘗見正不分
體統不尊。
有如今日能爲國者乎。
伏乞聖明益篤尊賢之誠。
特加懲惡之律。
更將喜鼎。
遠投極邊
亟 命有司
速擧祀典
以幸斯文
以尊國體
不勝幸甚
執義再疏(未果上)
伏以臣所患疝症。
已成痼廢之疾。
日昨承 命廉問
跋涉山海千里之地。
觸冒數月炎潦之艱。
病勢屢劇。
死者數。
僅僅擔舁歸。
纔復 命。
宿痾新𧏮。
日漸添谻。
疝氣上衝
痰火挾升。
有時隕塞。
不省事
似此症情。
實非旬月所可調治
不得已尋單請急
見阻喉司。
臣之情勢
到此狼狽
伏乞 聖慈亟加憐察
特賜遞改。
俾尋生路
生死肉骨之 恩。
如何仰報。
臣於垂死之中。
得接小報
昨日 筵中。
東萊府使朴權拿來之 命。
此實大關國體處也。
何敢以病爲諉。
終嘿不言乎。
玆事曲折
臣固未及詳聞。
而槩以論之。
臣竊以爲安也
似記曾在 孝廟朝
館倭有犯禁條。
朝家特罷東萊府使。
其時 筵臣奏。
以怒彼犯條。
罪此守臣
固無宣威
適所示弱
乃用王朝擢拜張 之故事
只令移授內職
不以罪還。
當時大得國體爲美。
近者館倭之作弊
非止一再
此緣國威不振
譯輩幻弄之致也。
所當按治一首譯。
以懲其弊可也
今也不然
乃反罪其守臣
前年一府使。
今年一府使。
徒以驕敵之心。
虧國之體。
臣切慨然也。
伏乞 聖明亟停守臣拿問之 命。
更詢廟堂
從長處分
俾無後悔
千萬幸甚
執義時。
西穀袖箚。
伏以今日時事
憂者多。
而最是西穀一款。
大有損於國體
臣請沂(一作泝)源而論之。
當初西穀之議。
始於請糶。
成於交市
臣於上年受 命南邑之日。
因人得聞其槩。
已慮其大段不可
而職在下邑
不敢與聞 朝
大事
隱忍至此矣。
卽今事勢至於此。
而臣又適當可言之地。
則雖欲終嘿。
烏可得乎。
大抵此事。
較以利害
揆以義理
有萬不可無一可利者有三焉。
何則
我國之事彼。
雖出於一時權宜之道。
彼此常有疑懼阻遮之心。
無相信相孚之義。
其與古昔父子之國
誠服誠恤。
信義相孚者有異也。
較然矣。
雖値荐飢民命將盡之日。
何可輕易赴愬
示弱取辱。
殆無餘地乎。
況彼以谿壑之慾。
萬無利人害己之理。
今損不貲銀貨
換彼無用紅腐
賙賑之澤。
不及前。
府庫之儲。
蕩然如洗。
此其有害而無利者一也。
彼之所以施與者。
雖非誠心
旣有四分一白給之名。
或覬 聖躬之親謝。
或令貴臣而來謝。
其所取辱亦旣深矣。
然此是目前之事。
惟在一時朝廷彌縫之如何。
臣之所大懼者。
彼中西北之憂。
尙未永戢。
萬一渠境。
緩急有警。
或有難從之請。
不測之徵。
計較責報
不少假借
未知 朝廷更以何說爲辭乎。
若欲從之。
非但在我形勢難支。
抑且難處之端。
不待明言
可以默想矣。
若欲不從
彼乃指前事而來嘖言
則彼辭爲直。
我辭爲屈。
事勢至此
善後無策
幸而彼中
若無此事則已。
不幸而或有此擧。
則國之安危存亡
未可
知也。
此其有害無利者二也。
然而此猶爲利害上說
若揆以義理而言之。
則尤可爲痛心者有一焉。
粤自丙丁天地翻覆之後
 仁廟不忘 皇明之恩。
後苑不廢望北之禮。
 孝廟益篤尊周之誠。
臨朝每切嘗膽之志。
至痛在心
日暮途遠之 敎。
皎然春秋之義。
藹然繼述之旨。
激切痛刻之意。
莫非字字湛涕處也。
於戲
其可忘乎。
以玆之故。
 先王臨御一祀。
雖緣國微力弱。
不得大有爲之志。
而克遵 仁廟丕顯之謨
聿追 孝廟丕承之烈。
每於 經席之間。
上下之所勉戒者。
惟以忍痛含冤迫不得已之義。
以爲他日繼志述事根基者。
亦 殿下之所嘗傳守。
至於今日
時世漸遠。
國勢陵替
人心陷溺
義理都喪。
春秋大義
未知爲何事。
修攘重務
馴致相忘
一飢歲。
濟活無策
乃以忘讎乞憐之心。
靦然仰哺忍痛含冤之所。
示吾之弱。
驕彼之心。
目前江漢難洗之辱。
日後萬分難處之患。
念及于此
直欲痛哭無從也。
嗚呼痛哉。
當事諸人
雖無識見
有此謬擧
在廷臣僚
豈盡昧經遠之謨
終無一人一言以救其失。
而以 殿下睿知出天。
英斷冠古
義正名。
經緯密勿
而獨於此事。
眩於利害
曲循其議。
一任壞了
此者
何也。
無乃不弔我。
使東土億萬生靈
罹此無前凶災
旣盡推塡於溝壑之中。
又以孑遺之氓。
敺而納諸夷狄禽獸之域。
而莫之恤乎。
臣非不知事已後矣。
無益矣。
竊念國之所以爲國
人之所以爲人者。
以其有義理而已
無義理。
夷狄而止。
無義理。
禽獸而止。
卽此一擧
尊周之義亡矣。
御侮理屈矣。
事雖已晩
猶可追。
伏乞 聖明勿以人微而忽之。
勿以事過而置之。
無徒責於群下
益篤反己之誠。
貽羞於 祖宗
而益勵繼述之志。
前之失。
毖後之慮。
凡有猷爲
必先而後利。
撥亂興衰之業。
雖難猝復。
保民自強之策。
無少怠焉。
國家幸甚
不勝爲國慮遠之忱。
不避支煩。
猥瀆至此
惶隕戰灼
不知所裁。
輔德再疏
伏以人君使臣之道。
必須察能而授官。
可免虛授之譏。
人臣事君之道。
亦必隨職而盡分
可免匪據之誚。
駑劣如臣。
拔身科目
前後歷敭
無非叨濫
半世癃廢
積逋慢。
粤自春夏以來
 恩除屢降。
 召命頻繁
分義是懼。
舁疾趨 命。
離言地。
旋玷經幄
旣蔑繩糾之效。
又無 啓沃之實。
徒糜廩料。
坐延時日
尋常
愧懼
若隕淵谷
乃者
春坊長僚之 命。
出於千萬夢寐之外
感激惶駴
罔知攸措。
適臣旅次
偶感寒疾
舊症新𧏮。
一時添劇。
且遭服制
未及出 肅。
纔因僚員不齊
番宿苟簡
不得不牌入直。
而臣竊伏惟念
 春宮天姿岐嶷
學業夙成
頻開 書筵
有日將月就之望。
當此之時。
宜擇經明行修之士。
責以輔導之任
豈可以如臣一病物淺識昧者。
循例備員
以貽軒鶴之譏乎。
此擧措。
恐非 聖王察能授官之道也。
顧臣才學俱疏。
無稱塞之望。
薦賢讓能
冀替輔翼之效。
在隨盡分之方。
或有補於萬一。
請援引古事而陳之。
宋臣黃裳爲嘉王府翊善
上諭之曰。
嘉王進學
皆卿之功。
謝曰。
若欲進德修業
追跡古先哲王
須尋天下第一等人
上曰。
爲誰。
對以朱熹
黃裳之意以爲討釋章句
講解文義
非難事。
至於進德修業
追跡哲王
則非朱熹可也
倘使宋帝留心燕翼
永思貽厥
朱子終於下僚
而宋祚豈至於衰亡乎。
鳴(一作嗚)呼惜哉。
昔我 孝宗大王
嘗臨筵歎曰。
有程朱而不能用。
不能推行其道。
豈不爲後人所恨也。
大哉
 聖人之言。
此實後王後人所可惕念而不可忘者也。
今日朱子不可得
而誦朱子之言。
朱子之道。
懷抱遺經
不求聞達者。
不無其人。
 殿下何不殫盡誠禮。
招致朝廷
一以咨訪治道
一以輔導 胄筵。
得免爲後人之所恨乎。
以臣所見
進善權尙夏
自少厭棄擧業
專意古學
養德山林
聲聞日播。
殆近三十年矣。
學問醇篤
造詣精深
雖謂之當代第一
誠未爲過。
惟願 聖明一見而扣之。
旣聽其言。
其有。
如其可用。
進而寵之。
與共天職
如不合意
則許其恬退
不枉其志。
無所不可
 殿下以前此屢召不至
謂其無意於斯世。
無必致之誠。
而臣意竊以爲不然也。
山林自重之士。
如女之未歸。
故必待人致敬盡禮
而後就徵辟。
此固君子自守之義也。
今 殿下不見其人狀貌之如何。
不識人學之如何。
但聞其名。
循例除職。
一召不至則置之。
再召不起則棄之。
此豈古聖王招賢盡禮之道乎。
當此 聖明勵精圖治之幾。
 春宮學業將就之日。
如臣空疏
濫廁非分
無涓埃之效。
深憂愛之忱。
敢附黃裳進賢之義。
以備 聖人芻蕘之擇。
伏願 聖明勿以臣愚賤。
少垂察納
如臣病劣無補於時者。
亟 賜鐫削。
俾得歸死田廬
以爲人臣曠宮竊祿者之戒。
十萬幸甚
司諫
伏以臣以癃廢之病。
齟齬之蹤。
實無久廁朝端之勢。
只緣感激 恩私
嚴畏分義
因仍苟冒
未敢訣退。
一日在職
當盡一日之責。
是古人事君之義也。
臣嘗勉慕跂及於此言。
隨事爭論
不知忌諱
臣一顚沛
固所預料矣。
日昨請推玉堂之論。
元非大段
儒臣一疏再疏。
分疏太勤。
閤門之外
旣異私次。
參聽之人。
亦非一二而酬酢之說。
若是相反
臣不欲呶呶強卞。
重傷事體也。
臣性本疏率
不閑文飾
閉蟄鄕曲
未諳世態
不料近年以來
人心世道
至於此也。
臣伏校理尹趾仁之疏。
以臣前日 筵中所達廉隅之說。
自爲嫌云。
趾仁何以知臣伊日所陳果專指已。
而有此自當之疏耶。
然此亦臣妄言之致。
卽此數事。
可見不堪使令實狀矣。
論事則人皆忿怒
出言則人皆譏切
毛髮變爲疣癭。
白幻眞僞
臣之情其亦蹙矣。
抑臣於頃日 永昭殿移安擧動時事
中心駭惑者。
不敢自隱
略此附陳焉。
 神殿移奉。
何等大體
東西班行
自有節目
二三大臣
無故在職
而伊日擧動。
一員進參
未知此何典禮
何義理也。
 殿下於 永昭殿。
或有降殺之節。
在臣
尊奉
何敢彊作差等
威儀禮貌之間。
欠闕如此
豈非未安之甚者乎。
臣願自今以後
申命禮官
必令大臣進參
使儀章無缺
分義無虧也。
臣旣不愼三緘
今又妄發。
臣罪萬死
伏乞 聖明察臣言而恕狂僭
遞臣職而謝物議。
以存國體
以安私分
不勝幸甚
再辭兼陳所懷
伏以臣疏才淺學
不能裨補 聖治
癃病尫羸
不能奔走職事
退積逋慢之罪。
▦招素飧之譏。
實是天地間一蠹也。
赴 命。
黽勉供仕。
費了五六箇月。
易三職名
效蔑塵露
謗積丘山
之者
厭其多言
愛之者。
愍其顚沛
以涼踽寡合之蹤。
睢盱衆怒之間。
無益於國。
有害於身。
適又疾病沈淹。
遇寒漸劇。
深恐僵死旅次
仰累 仁覆之聖化。
猥乞 恩暇。
歸伏田廬
調息數旬。
蘇復無期
氣息危惙
只待死日。
而顧臣職名猶在
由限已過。
加以情迹萬分難安。
不得不冒死哀籲
恭俟譴罰焉。
臣於八月廿五日賓廳引見時。
諫官入侍
引據古人四維之說。
繼陳鄙夫患失之害。
或冀 聖明之俯垂採納
庶有補於砥礪世道之萬一矣。
竊聞伊日罷對之後
入侍大臣
退與
相言曰。
諫官廉恥之說。
分明指斥吾輩
吾輩何可晏然而已云。
臣誠駭惑
莫知其何故也。
臣之所言。
旣無斥然正而呼之者。
大臣之自生疑阻有此云云
抑獨何哉
且臣以向日永昭殿移奉時
大臣之不參班列
揆以事體
至爲未安。
故有疏論之事矣。
追聞大臣拈臣疏啓中數句語
以爲欲驅於惡逆之科云。
噫。
臣之本心
只在尊事而已
何嘗一毫陷人不測之意乎。
近來世道澆薄
人心浮輕
往來行言
不可盡信。
如使此等說話
出於浪傳則已。
如其不然
大臣有是言。
則實非所望於大臣休休之量也。
凡人有攻己之失者。
縱未能受而自反
何至言外重大之目。
引而自當
駭聽聞耶。
國家設置言官
不但重其祿而榮其身。
將以糾官邪而補君過。
臣雖不肖
亦嘗粗聞此義。
故苟有可言之事。
不計利害
隨卽論列
而覆羨觸諱
動輒得咎
此雖緣臣平日言行不見信之致。
而亦豈非朝論不協
疑阻甚而然也。
臣於當日 榻前
惓惓以明是非正好惡。
打破朋黨第一急務者。
爲此也。
臣請復申前說極言之。
其所謂明是非正好惡。
以破朋黨者。
初非臣創造臆料之說也。
蓋嘗細考古今治亂之迹。
則自有朋黨以來
未有能消融打破者。
而終必至亂亡而後已。
其故何哉
時君世主
但知朋黨可惡
而於其人之邪正
事之是非
不能卞別。
擧疑朝臣之作朋。
一切刑法繩之。
小人工於自謀
能掩其迹者。
善避朋黨之名。
君子爲公忘私
不避形跡者。
卒陷朋黨之禍。
姑以,宋時事言之。
悉怛謀效順
靑苗法革罷
何關朋黨
君上疑其朋黨
朝議日以傾軋
禍胎漸痼。
國隨而亡。
可勝歎哉。
古之明王
其然也。
惟察其人之邪正
事之是非
取其正者是者而用之。
斥其邪者非者而罪之。
國安世治
歷代以來
宋仁宗及我 孝廟。
用是道。
宋帝之事。
史策詳矣。
若 孝廟朝事。
則固 殿下之所備知
而臣於前席
略陳其槩矣。
臣竊瞯 殿下聰明睿智
卓冠百王
臨政願治于玆二十有五年。
國勢之無振作
念群臣之無濟事
退斥一番人。
進用一番人。
屢試屢換。
無成效。
於是乎慨然有志於消朋息黨。
昨年 備忘辭旨
勤懇惻怛
可以泣鬼神而感豚魚矣。
凡爲 殿下臣子者。
不爲感激欽聳。
以承休命哉。
然而明旨之降。
已過一期
朝論不協
猶夫前日
臣嘗䀌然于心。
私自歎咄。
而莫究其由。
第以 殿下
日施措觀之。
無怪乎其致此也。
何則
今 殿下之志。
在於朋黨
而猶未察朋黨
在於正好惡明是非
故 殿下之意以爲大小臣隣
無非吾之臣子
其在一視
豈可捨彼取此
厚此而薄彼。
至於用捨之間。
聽納之際。
不卞邪正
不分是非
惟以兩平爲主
有罪不必顯戮
有功不必顯賞
朝臣沾沾自喜懷奸營私者。
外示和平之色。
上意而恣欺罔
碌碌無奇容身保者
謹守循默之風。
朝議而固其位。
其中或有一二秉心公正有意國事者。
一動而群猜幷集
一言而衆咻沓至
甚至於居銓地者。
一人一官
則疑之以黨私。
言責者。
一人一事
則歸之於色目
如是朝論何時可協。
國事何時可做也。
臣意以爲 殿下必欲打破朋黨
則凡係彼此色目之說。
一無所槪於 聖意
用人則惟正是進。
惟邪是斥。
臨事則惟是是取。
非是斥。
如其也是也。
一意委信
無復疑貳
如其邪也非也。
一刀斷截
無復顧戀
好惡正於上。
趣向定於下。
疑阻之心永絶
協和之風可興。
朝著淸明
國事可做。
宋仁宗,我 孝廟所已試而收大效者也。
伏願 殿下留意焉。
抑臣又有所欲陳者。
近日 聖明頻開
公元1101年
講筵
日賜召對
討論宋史
孜孜不怠
此實治亂興亡否泰消長之所關也。
古人讀書之法曰。
一篇之中。
必知其切要之章而玩索焉。
一章之中。
必知其切要之句而玩索焉。
宋史一篇
無非資治緊要之書。
其中仁宗紀,徽宗兩策
尤當玩索鑑戒者也。
仁宗初年
賢邪混進
治象未著
中年以後
邪正判然
是非克明
做得慶曆太平之治。
豈非今日所可法者乎。
徽宗元祐紹聖朋黨之弊。
思欲打破消融
兩平其怨。
於是雜用元祐紹聖之人。
改其年號建中靖國
其意豈不爲美。
而但不分邪正
不卞是非
氷炭混淆
薰蕕雜進。
當時任伯雨已憂其弊。
至引唐德宗建中之政。
以證其已敗之迹。
而惜乎。
徽宗不能用其言。
馴致禍亂
至於靖康之變而極矣。
至今思之。
心寒而膽墜。
豈非今日所可戒者乎。
今日愚臣期望於 聖明者。
在於誠心典學
加意講論
宋史一篇之中。
拈出仁宗徽宗兩帝紀。
不徒臨筵一講而已
萬幾之暇。
燕閑之時。
潛心省覽
熟翫詳味
必以慶曆致治之要爲法
建中召亂之轍爲戒
則其於群下情僞之分。
國家治亂之幾。
無不洞然矣。
商臣所謂與治同道
不興
與亂同事
罔不亡者
豈欺我哉。
此實臣肝膈之言。
 聖明倘賜留心省覽
則庶燭臣誠與不誠。
妄與不妄矣。
臣謹搆此疏。
方欲繕寫之際。
得見邸報
則泮生輩以本院請推知館事徐宗泰啓辭中。
窮覈二字
大加詆斥
於是實有所不安者。
當初宗泰未及出謝 新命之前
徑招守僕。
送言齋任。
實爲異常之擧。
人皆疑其表裏齋任。
以沮宋相琦出仕之路。
衆議譁然
不可止遏
故臣於 聖上視學之日。
首發請推宗泰之論。
而俄聞有査出首倡之 命。
諸僚以爲徐待出後
其實狀而論之。
猶未爲晩云
故臣從其言。
姑寢矣。
及見太學査啓。
宗泰輕遽妄率之失。
益有不可掩者。
臺閣規警
烏可已乎
臣於受暇辭 陛之日。
司諫閔鎭厚。
以賓廳入侍
臺廳。
出 啓草示臣曰。
此乃僚議歸一之事。
而君是首發之人。
欲與相議云。
臣亦與之酬酢矣。
今者。
齋生輩意以此論專出於鎭厚。
至以戚畹等語。
爲脅。
持公論之欛柄
誠可付之一哂也。
其事苟是。
豈可戚畹不論
其事苟非
豈可齋生不治乎。
但此事是非所關甚大。
宗泰之被劾。
齋生之行査。
俱是末節
 殿下但治其末。
不思所以
先正其本之
國是安得顚倒
習安得不乖悖乎。
今日
公元1689年
齋生之所尊崇者。
前日背師之人也。
古人曰。
民生於三。
之如一。
惟其所在
致死焉。
師義之重。
實與君父無間
尹拯自少受學文正公宋時烈之門。
四十餘年。
開發誘掖之恩。
無異父子
一朝挾其私憾
誣詆陵轢
無所不至
此誠古今之一大變也。
相臣金壽恒閔鼎重
深憂民彝之斁塞。
世道壞亂
以不可復儒臣之意。
陳達於 榻前
聖明特賜兪允
斯文賴而不墜
士趨庶幾得正
其後尹拯己巳群奸推許
通顯路。
至于今日
因循不改
其所尊尙趨仰者。
不用極。
而 殿下所以待之之禮。
亦甚勤摯。
馴致國是顚倒
士習乖悖
其流之弊。
乃至於逐去師長
則正所謂步亦步言亦言者也。
齋生之獨被儒罰。
不亦冤甚乎。
不淸其源。
而欲潔其流。
則臣恐日罰百人
將無正士習而尊國體也。
然臣旣首發請推宗泰之論。
重被齋生非斥
何敢晏然乎。
伏聞本院同僚
刑曹堂上請罷事。
引避見遞矣。
其時廛人被罪
在於開坐之日。
郞官之獨主其事。
堂上不爲干預
非意料之所及
然旣云爽實
則臣以參 啓之人。
決不可仍帶職名。
伏乞 聖明察臣蹤跡節節難安。
亟許遞罷。
謝公議。
甚。
旱災
時事疏。
公元1699年
伏以書曰。
天視自我民視。
天聽自我民聽
蓋天者。
理氣而已
理無顯微之間。
氣有流通之道。
故人事有所得失。
災祥各以類應。
古今之所必然
君人之所當愼者也。
自昔人君失道敗德
以速天災者。
其目有三。
一曰
喜聲色而樂於荒淫也。
二曰。
聚斂而厚招民怨也。
三曰。
逸遊而安於流連也。
今 殿下睿智之聖。
膺艱大之業。
修己謹嚴
持身淸約
則其無好色好貨之病可知
 臨御一紀
未嘗遊觀
則其無盤樂怠傲之失。
可見矣。
 殿下有何失道
而下不能慰悅民情
不能克享天心耶。
近年以來
災孼迭興
愈往愈甚
水旱霜雹之變。
史不絶書
飛蝗惡風之災。
指不勝屈
言念去歲八路凶荒
前古罕比。
公私罄竭
餓莩相連
非我 殿下推懷保之仁。
克殫賙賑之方。
則惟彼大小生靈
不免靡孑之患矣。
至若
雨暘順序
種耘以時
喜溢田野
頌騰道路
未及成熟之期。
已有豐穰之望矣。
奈何仁愛之天。
不終生成之澤。
彌月不雨。
凄風日吹。
原隰焦赤。
百穀枯損
三農投鋤。
遠近號哭
氣像索然
言之慘矣。
近者。
 殿下
公元1680年
十行之綸。
示責己之意。
聿修祈禱之典。
且行疏決之擧。
其所穰災之具。
固已備至
而其在 聖心
以爲慊。
不恤周王之疾。
遂行桑林之禱。
戒勑群下
齋沐虔誠
圭璧之禮旣卒。
雲霓之望愈邈。
是何天心之難孚。
若是其極耶。
民事罔極
不足道
而 丙枕之殷憂
何以解。
興言及此
不覺心裂而涕隕也。
以臣觀乎今日
則 聖上事天之誠。
若是其至。
天心不享
終無靈應者。
必有其由。
而人獨不知
故臣俯仰究度
百爾其思。
得一說焉。
古人有言曰。
弭災之策。
不必遠求冥冥之天。
只可近察蚩蚩之民。
旨哉言乎。
豈非今日藥石乎。
嗚呼
上失其政。
民怨久矣
欲言其詳。
則雖盡南山
不足以殫記。
請先其急可乎。
粤在庚申之初。
 殿下黜遠權奸濁亂之徒。
收召碩德廢棄之臣。
改紀頓綱
一國更始
于斯之時。
一國含生之類。
延頸跂足而望曰。
善類進矣。
吾屬生矣。
剝割之政。
自此可弭矣。
苛煩之法。
庶幾可罷矣。
其所剝割之政者。
乃徵捧陳糴之謂也。
其所苛煩之法者。
乃新設紙牌之謂也。
生民之苦此二弊。
望其革罷
不啻若大旱之望雲霓
而式至今日。
迄無變通
非徒不爲變通
又從以催督
不容少緩。
安得
公元1699年
不困且怨哉。
以言乎陳糴之弊。
十數年來
饑饉荐臻
積年逋欠
虛實相半
遭周歲之屢豐。
若無漢租之減令。
則民旣不遑辦備
國家難於盡徵。
故數年以來
自 朝家申告八方
盡減積逋
而守令不體 上意
奸吏夤緣爲姦。
抄出積逋之數。
添載新分之記。
下以刑杖
威脅疲氓
上以多捧。
衒能於 朝廷
無告下民
只知歸怨於國。
歲若小稔
則謂當盡捧。
日夜祝天曰。
天降歉於年年
紓我搥剝之苦。
嗚呼
樂飽惡飢。
願豐避歉。
乃人之情。
而今民所願。
如是反常者。
豈有他哉
以其浚膏之災。
甚於塡壑之苦故也。
以言乎紙牌之弊。
當初此法之設。
不量時宜
不恤民怨
惟以設行爲務。
其時民間騷擾煩費之弊。
已不勝其狼藉矣。
每於式年改易之際。
貧民困於紙價之供。
奸吏恣其貨賂之徵。
間有守宰貪饕者。
抄其失牌之類。
收米徵錢。
蘼有紀極
凋瘵殘民
力殫財竭
固已囂然
喪其樂生之心矣。
于今
 朝家慮其改易之弊。
建請設行號牌之法。
姑以京中已試之弊言之。
區別良賤之際。
益滋奸僞之端。
甚至私賤之隷名吏胥者。
以佩大牌
爲甚羞恥
造牌烙印之際。
厚給價賂於當該之吏。
各造大小兩牌。
一竝烙印
以爲出入
異佩之計。
及至牌役已畢之後
法府日出禁吏。
橫行市里
解衣坐肆者。
以不佩見捉。
納牌腰間者
或以隱牌被執。
多錢者得釋。
乏財者見罰。
哀彼貧民朝夕之資。
盡歸奸吏酒肉之費。
至於外方之民。
則妄謂號設行之後
復籍軍定役之規。
遠近喧傳
萬口沸騰
年事小成熟。
則此法必行無疑
其所日夜希望者。
今秋凶歉
若又如前。
則 朝家必以侵擾爲慮。
停止此法。
忘其將來飢死之患。
少冀一時偃息之安。
至以凶荒可樂
豐稔可惡
生意以之薾然
怨聲以之徹天
民情之慼。
於此可見
嗚呼
天人不遠
其理不忒
人和足以致祥
民怨足以召災。
今此二者之弊。
爲民之怨而召天之災者。
不待明者可知
今 殿下下罪己之詔。
亟示哀痛之旨。
各道還上之數。
只存新件分給之記。
其他久遠積年陳糴。
問于大臣
量宜蕩減。
使知 聖上愛民之意。
無使貪官猾吏
變幻文簿
罔民虐徵。
一切歸怨於國。
至若號牌紙牌之法。
先自京中
次及外方
悉 命停罷
小吝惜。
 王言一下
四方傳聞
民心莫不慰悅
天意亦必感動
甘霖之霔。
雖愆農作之期。
仁愛之天。
必降蘇活之澤矣。
今之議者。
必以減糴爲難曰。
今若盡減陳糴。
只收新
糴。
國穀所失甚多
則不然。
若不減陳糴。
徒擁虛簿。
民怨益滋。
凶荒連仍
則雖欲剝民肌膚
積倉如山
何救於失民心而蹶邦本乎。
議者。
且以停罷號牌爲難曰。
朝家業已設行
今旣停罷
旋行旋罷。
大傷國體
此又不然
法苟有利於國。
政苟有便於民。
民怨雖興於慮始
人心必安於樂成
而今紙牌之設。
迨將十年
衆怒群怨。
愈往愈甚
若不知民怨則已。
如知怨讟之極。
則罷之之急。
不俟終日可矣。
豈以區區擧止顚倒爲難乎。
傳曰。
財聚民散。
又曰。
君子之過也。
如日月之蝕。
及其更也
人皆仰之
古人又曰。
心和則氣和。
氣和則天地之和應矣。
伏願 聖明毋撓乎群議
亟奮乾斷
念財聚民散之戒。
更也仰之訓。
革罷二者之弊。
冀致天人之感。
和氣洋溢萬方
沛澤自洽千里矣。
且臣竊念
親民之官
莫切於守令。
守令得其人。
君德下究
民生以安。
守令非其人。
則澤不下被。
民受其殃矣。
今日 聖上恤民之德。
可謂切矣。
一政苟害於民。
則雖係重大之事。
決意祛之。
一事苟利於民。
則雖關細微之事。
銳意行之。
其所憂勤懷保之方。
無所不用其極
實德未孚於民。
衆怨獨歸於國者。
其故不難知也。
由於守令多非
其人。
惟以剝民肥己
爲事業。
賂權門。
先務
其視民生苦樂
不啻若越視▦瘠。
民怨之甚。
天怒之極。
安得不如是乎。
伏願 聖明是時
分遣御史八道
勿爲抽栍。
遍令廉察
若有貪饕害民之尤者。
斷以烹阿之律。
示懲勵之方。
則其於弭民怨天譴之道。
亦或爲萬一之助矣。
伏聞 殿下臨御之初。
頻遣御史
按廉守宰賢否
于時受 命。
奉使之人。
多不選擇
方其按察之際。
徇私情。
逮其復 命之日。
恣行欺蔽
其所親厚者。
則雖有不法之事。
多方掩遮。
置而不論
其在孤寒之類。
則雖有善治之績。
抉摘細微
擧以塞責
遂將黜陟藏否之權。
作一報復恩讎之地。
此豈 殿下耳目托心腹之意哉。
伏願 殿下極擇公明剛直之人。
授以暗行御史之任
臨遣 賜對
申明戒勑
俾之按察必以詳。
書啓必以實。
無復前日欺蔽不公之弊。
守宰賢否
可以詳知。
民生怨讟
自此少弭矣。
噫。
臣是一介腐儒
無識見。
其於 朝家政令得失
不敢有所容喙
而生丁國勢岌嶪之日。
目見 君父憫旱之
倚柱仰屋
長吁永歎
僅以一二芻蕘之見。
敢效古人芹曝之誠。
如臣所言。
苟有一毫有裨於救災弭旱之方。
則臣雖塡死
溝壑
固無餘憾。
愚衷所激。
言不知裁
伏惟 聖明恕其狂僭
垂仁察納焉。
儒生三學士祠宇賜額
伏以節義之於國家
棟樑之於宇宙也。
自古聖帝明王礪世磨俗之方。
不在他求。
必先節義爲貴。
其所培植褒奬之道。
考諸史策
昭昭可見
我國家。
俗尙禮義
人慕忠節
或有見危授命者。
或有遭亂而立慬者。
代不乏人
前後相望
粤自 祖宗朝隨其人之所立。
褒其節而崇報。
當時之瞻聆。
樹後世之風聲
其意豈偶然哉。
臣等竊念
丙丁天地翻覆之日。
大節尊大義。
特立獨行
視死如歸者。
三人焉。
卽故掌令臣洪翼漢校理臣尹集,吳達濟
世所稱三學士者也。
其所樹立卓卓然不可容議。
巍乎天地
不足爲高。
昭乎日月
不足爲光。
所謂求仁得仁
又何怨乎者。
斯人之謂乎。
立節始末
在於三人傳記前後筵臣陳達之辭。
臣等不欲煩提。
而每念當日諸臣拜辭 行宮之時。
 仁祖大王引見慰諭曰。
古今天下
安有此事。
當初爾等
欲使予守正而已
今日之事。
安得自由耶。
事已至此
何以爲懷。
因泣下嗚咽
惟此一 敎。
足以千載志士之淚。
而明
公元1728年
三臣取義之跡。
嗚呼痛哉。
及至 先王戊申
 上以三臣事。
下問於筵臣。
筵臣具本末以對。
其時奸臣在傍。
誣以三臣喜事釣名之人。
 上曰。
事係天朝
大義如是
況終能殺身踐言
不可釣名也。
大哉
聖人之言也。
 上又以建祠與否下問
其時大臣以恐煩聽聞爲對。
筵臣曰。
若建自士林
則不可禁也。
 上然之。
此又可見王崇報之遺意也。
嗚呼
三臣精忠大節
照人耳目者。
固已卓然
其所以樹立之本
豈無所自而然哉。
姑以其本傳所載者言之。
洪翼漢自少聰明秀發
孝友忠信
讀史死節義者。
色動心慕焉。
喪考。
泣血三年
事母務悅其心。
爲文淸警敏
氣格奇逸
一言一句
罔非忠義之所發也。
尹集少孤。
受業於其兄棨。
棨亦殉節丙子
孝友文行
篤至不懈
有疾病。
色憂以處。
居憂三年
誠禮備盡
兄弟三人
同居一室
勉以學業
期與成就
三登臺閣
言責目任。
四入 經幄
至誠匡順。
所養甚正。
所守甚確。
吳達濟卽故名相吳允謙從子也。
允謙受業文成公李珥文簡公成渾之門。
達濟受學允謙
寬厚忠信
端方正直
性又至孝
友愛彌篤。
平生言行
無一不孝悌
且其淵源深遠有如此者
公元1679年
故終能成就大業
三人所資而爲學
雖各不同
其所立之跡。
同歸一致
觀其臨死之日。
辭氣不亂
從容就義
大爲華夷歎服
則雖其天品之高。
氣質之美。
有以致之。
學問之力。
涵養之功。
不可誣也。
竊念臣等所居之鄕。
洪翼漢生長講業之所也。
章甫之徒。
不謀而同曰。
吾郡旣是洪學士杖屨之鄕。
俎豆之祠。
不可不營。
而吳尹兩學士
旣與之一致
吾儕崇奉之道。
不可異同
相與鳩財相基
經始己未
訖工辛酉
遂以三賢同堂幷享。
如露梁書院六臣之例。
而惟是 恩額一款。
尙未請行
雖緣遐荒士子不能自達之致。
實爲 聖世褒義奬節之一大欠典。
臣等不避猥越之誅。
裹足千里
封章呼籲
伏乞 聖明亟命有司
 宣賜恩額。
以慰士林
以幸斯文
八道儒生文元公金長生從享疏(第三疏)
伏以臣等。
俱以蒙陋之質。
久沐菁▣之化。
雖無知識
區區慕賢之誠。
不後恒人
乃者以先正臣文元公金長生從祀聖廡之請。
合辭封章
冀以成 聖朝崇儒重道之盛典
微誠未孚
 聖兪愈靳。
只以草草數語。
顯示厭薄之意。
聚首悶鬱
誠莫曉 聖意之所
在也。
玆敢積誠薰沐
復進瀝血之辭。
伏願 聖明少垂察焉。
臣等竊念
道學
國家之元氣。
儒先
百代宗師
古帝王留意於斯文者。
苟不崇奬儒先
以爲扶植道學之地。
則士趨無以正。
敎化無以興。
雖有好賢之誠。
而其好之也末而已矣。
雖有願治之志。
而其治之也苟而已矣。
可不懼哉。
粤自 先聖先師享廟宮之專祀。
後儒有功於斯文者。
無不腏食兩廡
或以羽翼經傳而與焉。
或以箋註禮學而列焉。
蓋其衛道之功。
不可不表章故也。
金長生
篤實之學。
性理之原。
以言其門路
洛閩諸子法程也。
以言其淵源
文成公李珥嫡傳也。
生爲一代矜式
沒爲百世之師表。
其所禮學諸書
折衷乎群儒之緖言
參酌古今事宜
用之公朝品節咸備。
用之私家情文俱至。
所謂百世以俟而不惑者也。
論其功德
直是傳道之正宗。
牖後之指南
豈但羽翼傳箋禮學者之比哉。
以玆之故。
從祀之論。
發於士林公議
京外章甫
不謀而同
合辭陳請
無歲無之
雖其趣向不同者。
不敢指摘疵累
至於昨年諸臣之獻議
只以事體重大
宜加審愼爲言
噫。
八路多士之齊籲。
如此數十年。
上下論議
商確如此
則其於審愼之道。
無復絲毫遺憾矣。
公論旣同
國是旣定
而 聖明猶靳一兪。
尙示持難之色者。
未知以臣等識見蒙昧
不足以大賢道德淺深
地位卑微
不足以國家典禮之當否而然耶。
靑天白日
奴隷亦知。
則臣等雖迷。
其視奴隷則較優矣。
芻蕘之言。
聖人必擇。
則臣等雖賤。
其視芻蕘則已多矣。
一籲再籲。
 天聽愈邈。
臣等不能無憾於 天地大也
設令今日從享之請。
差遲數年。
固無於長生道學之盛。
而臣等所慨惜者。
以 聖明崇儒重道之
右文興化之幾。
而道崇德尊。
禮學備至長生者。
終不與於躋享之列。
則不但爲一代祀典欠闕
擧國多士缺望而已
不免爲後世君子之竊議
實非小事
此臣等所以辭已窮而不知止。
意已竭而不知退。
不避斧鉞之誅。
更進狂瞽之說也。
伏願 聖明深思崇報之盛典
俯察多士血誠
 特命有司
亟擧文元公金長生腏食聖廡之禮。
以壽道脈
以幸斯文
不勝幸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