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x 页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疏劄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39H 页
庚申更化后。辨先诬疏。
伏以臣等。故相臣郑澈之四代孙也。臣等窃闻杨梦举等投进伪疏。论及己丑逆狱。至以其时被罪诸人之死。皆出于臣祖之搆捏。辞意诪张。极其凶悖。此而不足。则又以 仁庙初年臣曾祖宗溟之所陈伸冤一疏。率称巧饰。语极无徵云。不知此言。又奚为而至哉。从前善诋臣祖者。莫如贼臣仁弘自献辈。而尚幸其时。去古未远。耳目难掩。故犹不敢做出此等无根不测之说。今者。梦举等自以为事在八十年之前。谓无辨證之方。牵合傅会。罔有纪极。乃反说出仁弘自献之所不言。务欲突过仁弘自献之上。有若甘心于为逆贼复雠之地。吁亦惨矣。此岂臣子所忍发于口者哉。惟其治狱曲折。载在公私文籍者。不啻明白。则梦举等虽欲诬蔑臣祖。终不可得。而臣等窃恐事在久远。 圣明容有未能尽烛其实状者。私心痛迫。不忍泯默。玆敢冒陈颠末。以暴臣祖被枉之万一。以冀 殿下哀矜而垂察。猥越之罪。实合万死。粤在 宣庙己丑冬。贼臣汝立谋叛事觉。是时。变生搢绅。中外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39L 页
汹惧。臣祖时以贰辅旧臣。退在畿甸。闻变震惊。将欲奔问 阙下。或以形迹之嫌。劝止勿入。臣祖以为逆贼谋害 君父。此时奚顾形迹。遂赴 阙上劄矣。今梦举等所谓密劄者。其指此乎。夫闻国有变。奔问陈劄。固臣子同仇之常节。亦春秋斋告之明法。其义至严。其名甚正。梦举等何以谓之密劄乎。况其劄辞。有曰。朝臣之交亲逆贼。不过好而不知其恶而已。天下宁有两汝立乎云。如是而尚可谓之密劄乎。所谓密劄二字。此实诬陷臣祖之一大张本也。其为计。吁亦巧矣。及臣祖受 命按狱之初。得见逆家文书。多举臣祖之名。臣祖即以形迹嫌疑。辞避乞免。非止一二。而 圣批切峻。至有主辱臣死。舁疾讨贼之 教。故不得已黾勉出膺。而时 天威震叠。朝论日激。狱事将有蔓延之渐。故臣祖恐其力单难救。移书于故参赞臣成浑。使之速出膺 命。以为协心共济之计。则此岂臣祖乘时逞憾。乐为担当者乎。况于鞫问之际。动皆裁禀 圣旨。未尝径自擅断。时或越例献谳。多所伸理。及 上亲鞫之日。汝立之侄郑缉。招引郑彦信,彦智,李泼,李洁,白惟让等同参逆谋。将为内应云。且此诸人与汝立往来书札。狼藉现出。至于惟让书中。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40H 页
多有犯上不道之言。有曰。此人猜忌狠愎。少无人君之量。又有尤不忍闻之说。 宣庙以笔抹去。下鞫厅。然尚可卞识。且彦智于供对之际。多有诬罔。以此 天怒尤震。遂 命严鞫彦信以下。事将不测。臣祖从容进 启曰。今以书札间事。遽加刑戮。恐非 圣世美事。且如彦智素无知识。老妄失对。不足深责云。于是。 上怒稍霁。乃并 命除刑远窜。其后彦信。则以当初上变之时。于鞫厅。欲斩告者之说。发于儒疏及台启中。以此彦信再被拿鞫。自 上下教曰。自变作之日。彦信所为。多有未安者。自初推鞫疏漏。予固已疑讶矣。至曰不通书札。其谓予无目耶。今封下书十九张。此谁人书札。至曰悠悠时事。欲陈支离。又有可笑等语。如是而尚可谓之不为亲厚。不通书札耶。遂下赐死之 命。盖彦信之被逮也。与诸子议招辞。长子协以为不可不直招。彦信从其少子慄之计。供对不实。自陷不测。故慄以祸由己重。至于自尽。则此等被罪曲折。莫非自取。顾何尝一毫干于臣祖。而况当时鞫厅诸臣。震慑 天威。相顾噤嘿。莫敢救解。回 启之辞。咸推于臣祖。臣祖手草回 启曰。我朝二百年来。除叛逆外。未尝杀一大臣。仁厚之风。无异赵宋。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40L 页
今宜遵之。至于再 启。减死移配。当时彦信一家。以臣祖有再生之恩。至遣其子协于臣祖谪所。劳问称谢。兼遗衣服。此则国人之所共知。而其后彦信子孙。为时论所挠。攻斥臣祖。不遗馀力。故己酉甲子两年。臣曾祖宗溟疏中。备及此事。今梦举等指以虚饰。欲为眩乱人之耳目。如此诐邪淫谲之言。臣不欲多卞。至于李泼,李洁,白惟让。则复出于宣弘福之招。复为拿致。并 命严鞫。臣祖于鞫厅。倡为回 启一款。有曰经幄间。出一汝立。已是不幸。夫岂有两汝立哉。臣等区区之意。不敢以泼等同参逆谋也。自 上至下专辄之 教。泼,惟让竟毙杖下。洁随后就讯。时领相李山海,右相柳成龙。同参推鞫。臣祖以为洁非如泼,惟让三出贼口。若连日受刑。必至殒命。议欲 启请停刑。则山海起出。成龙不答。臣祖不得已独 启请停。 上震怒曰。此郑澈所为。山海,成龙必不知是。仍命递委官。则臣祖之不能容力。亦可知矣。其后 上下备忘记曰。李泼,李洁,白惟让等。初出于郑缉之招。又出于朴𣏾之招。又出于宣弘福之招。又出于回伊之招。同参事状。不一而足。又 教曰。大明律。有奸臣籍没之条。泼等参逆之罪。甚于奸臣。命籍没财产云。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41H 页
据此前后 圣教。则可见泼等被罪曲折。此岂臣祖所敢搆陷者哉。若如李泼老母稚子之死。在于辛卯五月。而时臣祖被劾引退已久。柳成龙,李阳元等相继为委官。不能救之。而其后人或以此狱。移之于臣祖。故己酉甲子两年伸冤疏中。俱陈此事。至引其时参鞫诸臣李廷馣,洪汝谆,金玏等。以为据实卞白之地。而今梦举等变幻泼母死年。隐然指为庚寅年臣祖未递时事。将欲荧惑 天聪。欺蔽众目之计。何其纵恣无忌。一至此耶。臣等窃闻李廷馣日记中。有曰。余自辛卯二月拜同副承旨。仍升左副。连以刑房。参鞫逆党。捶楚之下。入者几不免死。至于妇人稚子。皆毙杖下。惨哉云云。以此见之。泼母之死于辛卯五月。章章明矣。泼母之死。果在庚寅臣祖未递之时。而不死于辛卯成龙之手。一如梦举所言。则己酉甲子两年。臣曾祖上章之时。成龙之子孙俱在。柰何一不陈卞以脱其父于无过之地。而以待百年后梦举等之巧舌乎。况上所證援如洪汝谆,金玏。则一生以搆陷臣祖为事。辛卯之 启。甲午之诋。可谓不遗馀力。何无一言以泼母之事。归罪于臣祖。而以资后日伸冤疏中證援之实乎。于此。尤可见梦举等之诬妄悖谬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41L 页
也。郑介清素以反彀背师之人。久与逆魁汝立交游。推许。埙篪邪说。汝立则常谓男子阳也。非如女子。何事非君。介清以为此发先儒所未发。又尝著排节义论。其言曰。其弊必使群狡并起。终必至于亡人之国云。其语意之凶悖。一脉相贯。识者已忧其病世惑众矣。及汝立伏诛之后。介清与汝立游山之说。传播远近。其时全罗监司洪汝谆。以其真伪。问于罗州一乡。则本州座首柳泼,乡校堂长辛彭年等。皆以的实回报。未几台谏以介清与贼亲厚及排节义二事。论 启拿鞫。介清供曰。臣前为校正郎时。与逆贼数日同坐。面目相见而已。前后绝无相通之分云。自 上下介清与逆贼书。有曰。夙钦德义。有怀倾肠。又曰。见道高明。当世惟尊兄一人而已云。仍 传曰。所谓道者。何道也。校正时一见。前后绝无相通之说。无乃近于欺罔乎。且此人曾作排节义论。必好与节义相背之事。并为严问。又 命词官著说。逐条攻卞。布诸乡校。以正士习。介清因此受刑一次。定配北道。其后庚寅五月。贼僧性熙文书中。有密记。 上问曰。此密记。汝从何得之。性熙供曰。某年往汝立家。誊出藏置矣。 上又问曰。其时汝立独在乎。熙供曰。座中有二客。其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42H 页
一忘其名。其一乃前谷城县监郑介清云。于是。介清还被拿 命。而介清适死于配所。故事无究竟。以此见之。介清被罪首末。各有次第。严鞫之 教。窜配之命。俱出 睿断。狱体至严。 天鉴孔昭。此岂臣祖所可得以低仰轻重者哉。臣祖与介清。本无可指之嫌怨。而梦举等乃曰。思所以陷之。而不得其说。乃于节义论上。勒加排字。以为罪目云。此则推之以理。尤不近似。夫难欺者心也。易知者文字也。排之者与好之者。相反之谓也。使介清真有好节义之心。著为论说。则其崇尚勉励之意。自当备足于一篇之中。使人见之。忠义之心。亦将油然而生。如此则臣祖。虽欲加一排字。作为罪目。何可得也。 宣庙于此。亦必嘉其志。而释其罪。夫岂至于受刑定配乎。况所谓排节义之说。初出于丁岩寿等多士之疏。再出于台谏 启辞中。则又何与于臣祖哉。此则梦举等自谓工诃。而反取盲吠之讥矣。至于崔永庆之毙于狱中。亦有曲折。请详言之。当初逆徒李光秀者。纳招曰。郑八龙,吉三峰为大将云。又有朴𣏾,朴延龄等招曰。非吉三峰。乃崔三峰。居智异山下。与逆贼。开山径往来。三峰常坐汝立之上。及问三峰容体。则曰面瘦黑。髯长至腹云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42L 页
云。于是飞语喧腾。莫适所指。一日。 宣庙下教三省曰。所谓三峰。必有其人。而如边涘变幻名号。在安岳则曰崇福。在全州则曰边涘。在东莱则曰白日升。若以边涘。指为白日升。则无从寻捕。三峰之事。何以异此云。既已全罗监司洪汝谆。因济源察访所传飞语。据所闻驰 启。以崔永庆为三峰。则拿 命始下。臣祖即回 启曰。永庆以三峰为号与否。请令两南监司覈实以 启。然后随为盘问。永庆既已就狱。臣祖又于 榻前。盛陈永庆素有孝友之名。必无与知逆谋之理。 宣庙即温颜酬酢曰。予见其兄弟间书札。孝友则果似有之云。及其置对。永庆自谓与贼不通一书云。而逆贼与永庆书一纸。有约会于头流山者。出于渠家文书中。自 上下其书曰。何其欺罔耶。永庆曰。老昏不省有此。臣则无便未答云。臣祖 启曰。老人容或忘之。逆贼文书中。无渠答书。则可知其不妄矣。 上又下四韵诗一首曰。永庆箧中有此诗。必是渠之所作也。此何等语也。极为凶惨。为先穷问。永庆不知所对。但曰。臣素不能诗。臣祖仍 启曰。此诗甲申年间传于都下。而实不知出于谁手。臣亦曾闻之。决非永庆所作也。永庆因此得蒙 恩释。如使臣祖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43H 页
实如梦举所言。果有搆捏之心。则何故 筵中。恳恳救解如彼。而乃并与永庆所不能对者。而反覆分疏至此乎。及其蒙放之日。自 上下备忘记曰。永庆自以为处士。而连通权贵。以其弟目不知书者。至为临民之官。求见朝报。如恐不及。处士固如此乎。天网恢恢。渠固难逃云。盖永庆之弟馀庆。以谚简论朝廷是非。见搜于其兄之文书。故有此 下教。于是台谏论请再鞫。臣祖闻即惊骇。移书于宪长尹斗寿。责之以不当论。斗寿以不出于己答之。其后始知正言臣具宬发此论。臣祖私自叹惜。具一小劄。欲待刑推 命下。将以 启救。其时问事郎厅李恒福,洪履祥等。实皆见知。未几。永庆病毙。狱事究竟。故劄不果上。今其草藁犹在。不可诬也。噫。臣祖于永庆狱事。前后救解之迹。昭然若此。俱载于安邦俊,李恒福等所著己丑录及己丑记事者。不啻明白。而梦举等乃反谓之搆杀。至以臣曾祖之疏为饰诈千端云。噫噫。亦太甚矣。且以台谏再鞫之论。皆出于臣祖之指嗾云。此尤不成说话。其身则畏后祸。显为救解。而潜嘱台谏。陷人于死地。虽父子间。尚不忍发此说也。为台谏者。苟非病风丧心之人。岂肯受人指嗾。自取实祸乎。虽三尺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43L 页
童子。决知其不然也。梦举等。又以梁千顷,姜涀诬服为臣祖罪案。此亦大不近理。当初三峰之说。起自两南。传播远近。则初非出于千顷也明矣。台谏再鞫 启辞中。有逆贼委访永庆留连等语。自 上下问言根。则谏院对以闻于庆尚都事许昕。昕闻于监司金晬。晬闻于密阳教授康景禧。景禧闻于晋州判官洪廷瑞。廷瑞闻于本州品官郑弘祚。至于转相逮问。则其言之所发。从可知矣。洪千璟,梁千顷。虽欲受臣祖指嗾。造作飞传。何暇家道户说。转相诳诱。使千里之外。必从其所令乎。非但事势不及。日亦不足矣。及臣祖窜谪之后。大司宪洪汝谆。欲以三峰之说。归罪于臣祖。自脱渠为监司时驰 启之失。而不得其说。则遂以为千顷等必受郑澈指嗾。做出三峰之说。 启请拿鞫。于是。千顷等被鞫。遂引任礼臣等十馀人。以自卞白。而推官置而不问。惟以输情为限。千顷等不胜栲掠。叫死迷乱之际。千顷之妻从兄奇孝曾。受时宰金诚一之意。诱胁千顷曰。凡杀人之律。当分首从。汝若引郑澈为首。则可以免死。千顷遂为诬服。果得减死。姜涀则临死。手草短疏。称曰。诬服臣姜涀云云。系其衣带。欲为死后自明之计。今其疏本尚在。犹可覆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44H 页
按。且臣曾闻千顷既引臣祖诬服。及其出狱。其所交游。皆往唁之。而故延平府院君李贵。独不往曰。陷长者。图苟活之人。可以绝矣。何用唁为。此乃千顷等诬服之明验也。而今梦举如是为言。不亦巧乎。古人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者。良以此也。柳梦井曾宰古阜。出谷与贼。营构斋舍。曹大中为全罗都事时。以为贼涕泣行素等事。并出于言官弹论。 命拿受刑。大中则讯鞫之际。以其所作一诗。呈于省坐。有曰。地下若从比干去。此时含笑不含悲云云。委官沈守庆见而不达。判府事崔滉。以其诗意涉于怨上。达于 筵中。 上取览其诗。特 命拿其妻妾。守庆因不达其诗。而递改委官。则若此类被罪。皆有曲折。有非臣祖所知。至于李黄钟。以汝立狱事。为士林之祸。其书见搜于崔永庆文书中。以此被鞫杖毙。而今梦举等谓黄钟。以李泼族党。被诬抵死。厌然欲掩其实状。举此一端。足知其他诬蔑之状。皆此类也。且如柳宗智。则平日与汝立相随。会合山中。且倡众废科曰。将亡之国。赴举何为等说。出于儒疏中。尹起莘则谏院以交结逆贼。诖误一世。论请削黜。则自 上答曰。起莘缔结逆贼。极为绸缪。公论适发。不可只令削黜。当按问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44L 页
其情处之云。此等情犯轻重。各在当人。其刑其宥。莫非 睿断。臣祖何尝有一毫容私于其间哉。其时 圣教所谓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者。此其实事也。且在 宣庙末年丁未间。有儒生韩浩者。上疏伸救己丑狱事。 圣批严峻。折破其情状。略曰。此辈于平日推尊逆魁。互相奖许。终至于助成鸱张之势。其缔结之状。书札俱在。其间或出于言官弹论。或出于同党招辞。在法不得不问。非谓同谋叛逆也。凡人既出于同党之招。则虽在他狱。不为推问乎。此则泼,洁等也。且今不尽记而举其一。或曰。见道高明。当世惟尊兄。所谓道者。是何道耶。他可推见矣。设使讯问虽过。足为后戒云。惟此一 批。足见其时事迹。而初非出于臣祖之所为。岂不明甚乎。噫。变乱之生。何代无之。凶逆之状。未有甚于此贼。其时逆贼文书中。所谓祭天文。列数 君上。语极凶惨。且如郑缉诸贼之招。多纳指斥 君上之语。推鞫诸臣。不忍书诸案牍。只以耳不忍闻。口不敢道书 启。凡在臣民。苟有血气者。孰不欲食其肉而寝其皮哉。以此自 上悉治平日崇奖汝立者。断不容贷。前后 圣批不啻严截。其可诬乎。当时被罪诸人。虽不相参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45H 页
逆谋。亦不可谓全无自作之孽。而臣祖每于按问之际。必审克之。多所平反。其终始献谳之迹。载在文籍。昭不可掩。而今者梦举等捃摭文字。全没事实。至以搆陷网打等语。腼然露章于天日之下。罔念自陷于无君之诛。但欲归罪于臣祖之身。其心所在。诚不可测也。呜呼。臣祖受知于 明,宣两朝。风云鱼水之欢。前古罕比。徒以孤直之性。与人寡合。遇事敢言。不避忌讳。不幸中年。士论携贰。东西角立。而臣祖最为一边人所仇嫉。群谗猬集。祸阱大开。竟使 两朝契合之隆。未全终始。惟是己丑治狱一事。最为祸媒。毕竟怨毒丛于一身。其所救释者。反谓搆陷。死于他手者。妄或归怨。没未数年。谗间交乱。自献,汝谆。惎毒于前。仁弘,尔瞻。齮龁于后。簧鼓飞语。恐动 天心。甲午之 批。辛丑之 旨。皆缘市虎之成三。初非曾母之不慈。株累之祸。去而益甚。泉壤之冤。久而靡泄。幸值癸亥反正。仁弘之徒。皆以凶逆诛死。是非邪正。自难容掩。朝廷之上。公议大行。及臣曾祖宗溟等。上章伸卞之日。领相李元翼以下诸大臣。莫不同辞称冤。快许昭雪。五十年来是非稍正。庶几从今以往。爱憎泯而公论定矣。岂意今者。积祸已痼。馀怒未殄。党恶之辈。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45L 页
窥觇时势。绍述群凶之论。假托儒疏之名。肆然投进。不少顾忌。至引前后啖桃之 批。用为依藉钳制之资。勒成当事之罪。敢肆反狱之计。而实迹昭然。恐不尽掩。则又以臣曾祖两度讼冤之疏。称为伪章。有若虚饰无实者然。甚矣。谗言之罔极也。当己酉初伸之时。则去古未远。旧人尚在。耳曰睹记。犹可考信。虽欲巧饰。人孰信从。矧乎甲子再伸之日。则 圣上新莅。离明旁照。名臣硕辅。布列在下。设令臣曾祖急于讼父之冤。敢为诬饰之言。以 仁庙日月之明。岂肯受其欺蔽。而况其大臣备知狱事首末如李元翼者。亦岂敢苟为雷同。随而和之。如梦举所云云者哉。臣祖之受蔑。固不足道。而独不念诬及 先朝乎。(缺)
代儒生。卞洪受畴诬贤疏。
伏以臣等窃伏见先正臣李珥。天资绝异。道学纯正。溯洛闽性理之源。阐东方继开之功。惟其道明乎当时。泽及于后世者。虽童孺贱妇。无不尊尚。不幸中年。士论携贰。是非不公。一种丑正之辈。每举李珥幼时入山之事。以为陷害之机阱者。垂五十年。幸赖列圣之崇奖。先辈之卞明。邪议莫售。斯文不坠。逮至 圣明当宁。文治溥洽。儒化大行。快从多士之请。聿举配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46H 页
享之典。其为有国之光。斯道之庆。当复如何。庶几自玆以往。公议大定。邪说少熄矣。岂料今日。忮道之习。已成沈痼。妨贤之害。犹未尽袪。李珥真有失之语。出于以儒为名者之口。尹拯无所失之论。发于营私护党者之流。是非以之颠倒。黑白以之难分。辗转乖激。驯致于人心陷溺。义理晦塞之域。可胜痛哉。向缘大臣 榻前陈达。其于尹拯悖妄谬戾之状。 圣明既有所洞烛。而至于受畴之疏。则其用意之阴巧。下语之无伦。视诸尹拯。又加一节。曾谓 圣明在上。而怪鬼肆骋。邪说恣行。乃至于斯欤。臣等窃恐此而不治。则士气不振。正道消亡。将不免人不为人。国不为国矣。当此之时。苟有一毫扶世教卫吾道之心。则宁容怵祸畏死。终至泯嘿而已乎。臣等玆敢纠率同志。百舍重茧。不避烦猥之嫌。冒陈卞明之忱。伏愿 圣明试垂察焉。当初尹拯书辞中云云之说。虽非出于有意诟辱。而急于盖其父之愆。强引不当引之事。以先正为真有失。以其父为无所失。则其无顾畏前贤之习。固是可恶。且为邪论藉口之资。亦甚可忧。故士谕齐愤。辟之廓如。无少假借。则亦可见公议之至严矣。柰何一种护党之辈。哗然群起。多方掩遮。必欲归拯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46L 页
于无过之地。不觉自陷于诬贤之辙。或以停举之罚。恣行钳制之术。或以镇静之说。肆为眩惑之计。变幻出没。如鬼如蜮。至于受畴之疏而极矣。其疏有曰。李珥入山之事。非惟不可讳。亦不足讳。又曰。先辈亦未尝隐讳。隐然以伸救李珥之人。为若真有隐讳者然。是欲驱前后斥邪扶正之论。尽归之于黯黮不正之域。吁。受畴亦有人心。顾安忍做出此等说话。以眩乱千古之是非乎。乙亥以后。卞李珥之疏。前后俱在。其所主意。不过以李珥幼年求道泛滥禅学者。自是古昔儒者之所不免。而不足为大贤成德之累。故援举前贤之事。折破诐遁之论而已。何尝以入山之事。为可讳而讳之也。况乎今日斥尹拯之悖说者。亦不过以其真有失之语。有所侵逼于先正。故只斥其设淫辞助攻之罪而已。亦何尝以入山之事为可隐而隐之也。虽以曩者柳稷,蔡振后辈之善诼巧诋。亦不敢勒加隐讳之说。以为胁持之计。而今受畴创此无伦不近之言。务欲突过于振后,稷辈之上。要以贡忠于主时论护私党之徒。其为自利之计。可谓得矣。独不念诬及于斯文乎。受畴又引程,张,朱泛滥求道之事。以證尹拯下语之无过。至曰。朱子逃佛之语。何得为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47H 页
横渠之赞。出入释老之语。岂出于伊川之笔耶。吁。受畴既引此等文字。以为引譬之计。则渠于彼此文义之当否。语脉之异同。非不领会矣。受畴果以为尹拯之于李珥。伊川,朱子之于程,张。其尊敬之意。赞扬之辞。无少差异。而足以为證者耶。何其眩幻诳惑。肆意恣睢。若是其无忌也。伊川盖尝撰明道之状。果有出入泛滥之语。朱子亦尝著横渠之赞。亦有早悦晚逃之说。而此乃泛举少时求道之迹。终许后来反道之勇。今以文势论之。出入释老之下。继之以反求六经之语。晚逃佛老之下。结之以一变至道之句。则其不为侵侮之归。而毕竟是赞扬之辞者。井井可见。夫岂若尹拯之推前贤于真有失之域。纳其父于元无过之地者乎。其语意之殊。与夺之异。自难掩于文字之间。而受畴乃欲强引而牵合之。不亦悖乎。受畴又曰。臣未知世之不悦李珥者。复为何样论议。而今以尹拯一语。至谓藉口之嗃矢者。臣固未晓也。噫。世道渐乖。事变无穷。受畴自以何人。乃敢逆睹方来。度其不然。若是其必也。臣请因其惑而明之。粤自乙亥以后。一种邪党之丑诋李珥。而前后士林之极力卞伸者。只此入山一事而已。今拯亦一士林中人也。自其父兄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47L 页
前后随参于卞贤之疏。非至一再。虽以拯之平生。亦尝痛心于丑正之论者。想非寻常。而一朝肆然说出此悖妄之论。自不觉其诬贤之归。则惟彼邪党之素以诬辱先正。为一生事业者。必将抵手相贺。幸其论议之相合矣。设令异日。一种邪党之欲一甘心于李珥者。若引尹拯此说。以为藉口曰。以儒为名如拯者。自称一生尊尚斯人。而亦以入山之事。为真有失。无少顾惜云。则未知受畴更以何说。能呿邪党之口。而终掩尹拯之罪哉。事若至此。则受畴恐其无以为卞也。受畴又曰。设令异议者。果引尹拯之言。有所藉口。其为邪说。不足多卞。有何所损于李珥。噫嘻甚矣。此何言也。传所谓诐辞。知其所蔽。遁辞。知其所穷者。其此之谓乎。仲尼。大圣也。子路。贤人也。其道德之高明。学问之纯正。固非以一人之毁誉。有所损益。而叔孙毁之。则子贡斥之甚严。伯寮愬之。则景伯欲肆诸朝。惟其扶护斯文之道。法当如是。今拯之言。与夫毁且愬者。虽曰有间。而究其所归。不免为助邪害正之端。则其在尊贤卫道之道。岂可诿以邪说。而莫之卞也。今若曰。一尹拯。固不足多卞。置而不论。又将曰。一受畴。亦不足多卞。又置而不论。则他日继尹拯,受畴而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48H 页
出者。又不知几千百辈。而皆将诿以邪说。置而不卞耶。是欲举一世。纳诸妨贤病国之域。而终莫之敢正其所为患。奚止于洪水猛兽之害而已。此孟子所以辞而辟之。至严且正者欤。受畴又以失之一字。谓非诬辱之语。猥引 宣祖大王御批中字。且引宋时莹等卞疏中语。以为證援之一大奇货。吁。强引 御批钳制人口者。此衮,贞,柳稷辈之馀术也。然衮,贞,稷辈。犹取 君上罪臣之 批。以为钳制之资。而今受畴折取 圣上嘉奖之 批。强拟尹拯侵侮之语。不亦悖乎。至于宋时莹卞疏中。亦有失之一字。而时莹之意则曰。岂可以幼时泛滥之失。议其疵累云。此不过舍其泛滥之失。而许其成就之美。则其与尹拯真有失三字。作为断案。初欠舍过之意。终无许新之辞者。不啻白黑。则虽三尺童子。犹不可以此欺之。况欲以上欺 君父之聪明。下诬后世之耳目乎。其欲巧反拙之态。不攻自破矣。受畴又引故相臣张维所著漫笔中文字。以为先正臣金长生。亦尝有落发之说。至曰。非惟不讳入山之事。又疑其落发。又曰。未尝有经意持难之事。其所为言。诐淫自恣。悖理伤义。莫此为甚。其在听闻。孰不骇愤。此事曲折。既详于学疏。受畴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48L 页
原疏。又彻于 睿览。惟彼邪僻之态。阴巧之状。必难逃于 天日之下。臣等不欲呶呶更卞。而第受畴所以凑合文字之诖。阴济矫诬之计者。都在此一款。则臣等岂可徒避烦复之嫌。不以尽于 圣明哉。臣请详之。李珥入山之时。初不变形者。不啻明白。而世或有疑之者。故文元公金长生。以亲承师教之人。一日乘间。面扣于李珥曰。先生入山时。变形乎否。李珥笑曰。既已入山。则虽不变形。何益于其心之陷溺乎。其所问答之辞。载之语录。刊之别集。灿然明备。今可考信。则李珥之初不变形。金长生之曾不致疑者。据此可知。长生既已亲承师说。明知其初不变形。则何可以落发之说。无端说出。未尝经意持难。如受畴之云哉。求之以理。近乎否乎。惟彼张维漫笔所录。似是落发云者。曾非张维亲闻于长生。而只得于赵纬韩传说之讹。随闻而漫录之而已。岂可以此为證耶。且以漫笔文势观之。其意专主于分疏李珥不曾落发之实。至引金玄成等诸人所亲见之事而实之。终以师弟之间。严不敢问等语结之。则张维亦以纬韩所传。置于疑信之间。而不敢以长生真有是说者。其意较然明甚矣。受畴以何所见。断以长生必有落发之说。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49H 页
舍置别集中可据之文。强援漫笔传疑之说。诬陷长生。并累李珥。犹恐不及耶。此其心术。灼然可观。一自尹拯倡为真有失之说。中外士论。莫不严斥。惟彼主张时论。为拯党与者。亦知其言之大悖义理。将恐见弃于士类。得罪于后世。极力容护。专事覆盖。以侵逼先正之说。乃谓之藉重。以伸救儒贤之疏。反谓之倾陷。其所以为拯地者。固无所不至。而犹不敢杜撰此等无稽之说。以为證成之资。而彼受畴者。素负平日难洗之累。巧生趋合时论之计。挺身露章。肆然救解。而自知其说之破绽。不足以韬一世之耳目。则厌然窃取文人漫录中疑似之说。不卞真赝。傅会成说。勒为钳制之术曰。长生。亦有此说。今拯有何可罪。指拟谬戾。辞语谲诡。一举而诬及两贤。不遗馀力。传所谓小人而无忌惮者。其受畴之谓欤。呜呼。道学。国家之元气。儒贤。百代之宗师。在上者。固当尊尚而嘉奖之。以为扶植世教之道。在下者。亦当慕悦而景仰之。以为闻风兴起之地。岂可以一二幺么之见。妄加侵犯。肆为诋斥。若是狼藉耶。今玆李珥,金长生之受诬于受畴辈者。初虽缘人心之不淑。亦无非朝廷之所使然也。何则。李珥之学。初传于金长生。长生之学。又传于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49L 页
奉朝贺臣宋时烈。渊源有自。授受既同。则其所以屈伸荣辱。理无独殊。粤自数年以来。世道大变。邪说充塞。排摈大老之论。始起于一二年少之辈。啄吠斯文之变。终发于门下挟憾之人。群邪诼正。众阴剥阳。怪鬼百出。层节日生。惟时烈被蔑之初。即侵侮李珥之兆眹也。惟李珥被侮之端。即金长生受侮之次第也。其几已著。其迹已彰。若使当日朝廷。轸履霜之忧。惕豮豕之戒。折其萌芽。严其防闲。俾不至于滋蔓难图之域。则夫岂有今日之事乎。自有受畴之疏。上自朝廷。下至士林。苟有是非之心者。莫不骇愤。知其可罪。而胁于威势。怵于祸福。终始噤嘿。寂无一言。何幸一线公论之不泯。乃有学儒疏卞之举。 天鉴俯烛。 圣批优下。瞻聆耸动。远近忻抃。莫不钦仰。 殿下明是非正好恶之盛心。而第臣等封章入城之日。得闻顷者。玉堂诸臣。投间进言。恣意螮蝀。谓受畴之疏。初无侵犯于儒贤。多士之疏。大相背驰于本意。说话阴秘。虽难究详。而其所张皇者。盖无非为受畴地也。伏惟 圣心之公。与天地等。 睿鉴之明。如日月临。是非了然。志虑既定。则必不摇动于白黑变幻之说。而臣等所以慨然者。玉堂儒臣之所萃也。其为辅导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0H 页
之任。启沃之责。不轻且重也尚矣。柰何持论不以正。告君不以实。咫尺 天威之下。肆为低仰之态。营营焉惟私党是护。汲汲然惟欺罔是事耶。此臣等不计祸福。不避僭猥。极陈终始奸细之状。冀雪前后儒贤之诬。伏愿 圣明俯赐澄察。益明是非。更严防杜。使一种丑正之辈。无复接迹于后日。则国家幸甚。斯文幸甚。
翰林时论 长陵行幸疏
伏以人臣爱君之诚。不以疏戚而有异。不以尊卑而有间。苟其时之可言。事之可为。则虽以草泽之愚。刍荛之贱。犹当不避忌讳。敢有所论列。况臣蒙被异 恩。忝在近侍。目见国事之可忧。岂可但守区区出位之嫌。泯嘿而已乎。且窃见先辈文集中。或有位居参下之列。疏陈国家大事者。不啻多矣。则岂不以越俎之嫌小。而忧国之诚切而然也。伏乞 圣明谅臣忧爱之忱。恕臣僭越之罪。少加垂察焉。伏念今日 山陵之议。纷纭未定。而其所以断之之道。有二焉。不过曰地道不吉。则所当 迁奉而已。不过曰事体重大。则不当 迁改而已。其 迁奉与否。惟当两言而决。而至于累日。犹不能决者。直以事体至重且大。不厌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0L 页
其熟讲而定也。是岂 殿下以不曾亲临。有所未快。持疑不决而然哉。不料宪臣不谅事势。遽发 亲审之议。 殿下是其议而从之。臣窃以为不然也。何则。今日诸大臣之所未决。诸地师之所争论。若在于山形之平峻。地势之高低。可以目击而取断者。则 殿下犹可 亲临。察其甲乙之卞。而有所折衷。今则不然。地师吉不吉之争。惟在于微妙难见之处。大臣疑未决之端。亦在于重大难慎之意而已。今 殿下虽即 亲临。亦无他道。只令地师廷臣。杂议于前。则前日之微妙难见者。犹夫前也。前日之重大难慎者。亦犹前也。 殿下顾安所取舍而折衷哉。与其既临 陵所。眩于是非之说。而不能决。(莫若引见)大臣。命取廷臣收议之说。参以地师山家之论。酌义理之浅深。量事势之当否。详慎裁断。无贻后悔而已。何必劳 圣躬于信宿之地。登陟山上而后决也。且臣别有所大忧焉。 圣明粤自顷年以来。每于秋冬之交。必有外感之忧。少失将摄。症辄兆见。况今 长陵距京城百有馀里。窃计 法驾往返之限。两宵经宿于外。三日驱驰于道。天时尚寒。风气不适。其在 圣人慎疾之道。亦岂不惕然而念之哉。臣窃念昨年仲秋大臣引对之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1H 页
日。自 上有欲临远 陵之教。领敦宁臣金寿恒进对曰。近来天灾叠见。亶宜静以修德。不宜有所动作。且 孝宗大王曾有 长陵举动。而其后则不复有此举。盖 孝宗大王曾在潜邸。习于鞍马之劳。故虽有远道 临幸。幸无所伤。今 殿下长于深宫。居养有异。远道驰驱。恐有 玉体伤损之忧矣。自 上命幸以近处 山陵。曾未数日。又因虹贯之变。 特命停之。臣于其时。适以史官入侍。故尚记其言矣。即今初冬。风气之寒。比之昨秋清凉之节。殆有间矣。目今 大内回禄之灾。较诸前岁虹贯之变。不啻甚矣。而今日廷臣无一进戒。非但不能进戒。又从而劝之。臣窃惜之。且 殿下前日。则既定 陵幸。遇灾而即止。今日则虽遇灾变。不恤而果行。岂 殿下敬天畏灾之诚。比前渐弛而然欤。古人有言曰。人臣纳说于君。因其既厌而止之。则易为力。迎其方锐而折之。则难为功。今 殿下锐意亲临。势不可回。臣非不知。而犹且冒陈。不能自止者。诚以忧爱之至。得失利害。有不暇念。苟因微臣狂僭之一言。亟恢敬天之心。特下反汗之 命。则臣虽被戮。实所甘心焉。
正言时。言事疏。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1L 页
伏以臣于在乡之日。病势弥重。未即趋 命。敢将病重实状。呈于本官。冀使转 闻。而道臣不谅疾病重轻。只据受 教近例。一切退却。不许 启闻。臣之进退。到此益穷。此际。又伏闻 东朝违豫之候。渐至危重。至于设厅侍药。则臣子分义。不当一向言病。以增罪戾。故遂乃忍死自力。扶曳上来。则 圣孝感天。 慈候颇有差减之效。累日 侍药之馀。 圣体亦复康宁。喜悦之极。不觉贱痾之去体也。身既上来。久稽谢 命。尤所不安。故才已忍疾出 肃。而顾臣病状。实非一时偶感之比。宿患噎隔之症。一切弥剧。加以重经疠疟毒痢。多般诸症。种种添谻。即今筋力澌尽。气息危缀。决无奔走职事之望。伏乞 圣慈亟许矜免。归死丘壑。不胜万幸。仍窃伏念。臣之强疾上来。初非为供仕之计。只欲陈暴病状。冀幸罢归。则祈免之外。不可漫及他语。而第以一日在职。当尽一日之责。且惟 国家之置谏官者。欲以开广人君之聪明也。欲以得闻朝廷之阙失也。其在谏职而平居供仕者。以触忤时论为惮。终无一言。病不供职者。以念靡他及为辞。又无一言。则朝廷阙失。将何时而可言。 殿下聪明。将何以而开广耶。臣虽无状。过蒙 殿下陶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2H 页
成之德。自在参下。猥叨迩列。沐浴 恩波。已有年所。及今得居言地。畏触时论。又托病故。终始含默。一不开喙。则是臣畏死嗜利。负 殿下多矣。臣不忍为此态也。请试陈之。臣窃念。近日 朝廷。举措失宜。用舍乖方。心腹溃裂。根本将蹶。危亡之象。不一而足。识者寒心。亦已久矣。而庙堂之上。未有匡济之策。专以苟且姑息为务。台阁之间。不闻补衮之美。惟以驳击异己为事。使 圣上孤立于上。闷治效之不如意。厌群臣之莫予承。以致喜怒暴发。好恶失中。是非以之颠倒。国事以之日非。今日廷臣。岂无一二愿忠之人。而矶激是惧。过自周慎。嗫嚅而不敢言。趑趄而不敢进。只欲坐俟雷霆之自收。日月之自更而已。吁。此岂忠臣事君之道哉。夫人臣之事君。如人子之事父母。今父母有过。为人子者。惟当尽其诚意。起敬起孝。号泣而随之。期于必改。以至于无过之域可也。岂可但恐其意之愈激。拱手泯默。不一言以谏。以待父母之怒自熄而过自去乎。如使其怒未熄。其过愈甚。则不谏之罪。其子当之。今日之事。何以异此。臣每读先正臣赵光祖临死诗曰。爱君如爱父。天日照丹衷之句。未尝不流涕而叹曰。人臣事君。法当如是。今臣目见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2L 页
宗社之将危。默无一言。则终非臣子深爱君父之道。请冒万死。毕陈其说。伏愿 殿下少霁威怒。俯谅危衷。如其所言。一有诬罔。则亟加诛殛。以惩妄言之罪。如其不然。少有可采。则勿以人微而忽之。书曰。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人君之有意图治者。必须先将当时治乱之兆。较之古昔兴衰之迹。审察其几而慎厥与焉。可以回乱而为治。可以转危而为安矣。臣以为今日国事。恰与宋之元祐,绍圣间事相符。方来之忧。有难胜言。未知 殿下其亦省念于此。而有所惕然者乎。臣请推极其源而论之。呜呼。甲寅乙卯之事。尚忍言哉。群凶当国。欺蔽 天聪。戕贼士类。仇虐生灵。 宗社之危。间不容发。元丰,熙宁之祸。不至此酷矣。及至 圣明春秋鼎盛。改悟有端。则凶邪合谋。潜搆不轨。天幸祚宋。逆节败露。凶孽之党。次第伏法。 宗社得以再安。于斯时也。 殿下与二三大臣。聚精会神。进贤退邪。改纪振纲。翕翕向治。不幸四五年来。名臣硕德之为国倚重者。相继云亡。 宗国之势。日益孤单。危乱之象。节节兆见。天意所在。的然可知。故臣以为绍圣之乱。不作于杨畏,张商英之进用。而宋室之替。已眹于吕,马,王传之没。况今贤臣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3H 页
之丧逝。非特三四。憸佞之惎间。不止一二。则臣未知 殿下国事将税驾于何地也。然一国臣民。犹庶几万一于 圣明者。特以 殿下天资英睿。圣学高明。必能达古今之变。审治乱之几。其于阴阳消长之道。正邪进退之际。庶可明卞而洞烛。不至迷几而致败矣。独奈何数年以来。摈斥忠贤。崇长浮躁。使国论乖激。生民怨苦。而莫之恤乎。领敦宁府事臣金寿恒。以清名雅量。为一世所宗仰。 殿下亦尝加意而礼待。推诚而委矣。寿恒自以受 先朝付托之命。荷 圣明不世之遇。一乃心力。以身殉国。上以报答殊遇为意。下以济活民国为务。居相位八年。朝野无事。势巩固。虽谓之康济时艰。可也。惟是士林不和。论议岐贰。年少浮薄之辈。假托清议。不恤国事。媢嫉贤德。凌驾老成。以致朝著不靖。时事渐乖。寿恒以为国家新经变乱。庶事多艰。若于此时。或为浮议所挠。任其坏弄。则大势将倾。颠挤立至。遂乃忘身任怨。务为裁抑。由是流俗之徒。惮其绳检。浮躁之辈。厌其拘束。众怒群猜。丛于一身。数三年来。證兆已见。危动之说。已不胜其藉藉。若使寿恒。不为国计。惟为身谋。早自敛避。奉身而退。则谁禁而谁系之哉。惟其受国厚恩。许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3L 页
身 王家。念休戚与共之义。恃 圣明勿贰之诚。黾勉徊徨。不忍决退。岂料一朝。 圣心忽迁。因一微事。斥逐如弃。并与其所荐之相而黜之。此岂 圣朝待大臣之道哉。 殿下以判府事臣李端夏。无才能而居相位。为寿恒之罪。噫。自古人君置相。不以才而以德者。考之前史。斑斑可见。才德兼备。能做相业者。伊傅周召之外。更有几人。若其有才而无德。滥据辅相之列。灾及其身。凶于其国者。自古何限。不待臣历陈某某。 殿下必能按史而考迹。不啻详矣。又何不以曩日许积之事观之乎。积之亡身败家。贻祸人国者。岂其才之不足。只缘其有才而无德。以至于此。 殿下若有惩前毖后之念。则尤当先德行而后才能。可也。而今何反是。遽发此教。使一国瞻聆。莫不骇惧而忧叹乎。端夏自少以文学经术。为世所许。晚际 圣明之知遇。致位崇高之班。至以忧国如家。蒙被 睿奖。则虽谓之优于德行。可也。顾何妨于清朝作相。坐镇浮俗。而一朝厌薄。若是其甚欤。伏睹 殿下近日于两大臣。复加礼貌。累降慰谕之辞。以示悔改之端。大哉心乎。凡在瞻聆。孰不钦耸。第未知 殿下此举出于诚心乎。抑出于备礼而已乎。昔者。宋仁宗庆历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4H 页
四年。无故罢斥宰相富弼,杜衍,范仲淹等。谏官欧阳脩以为弼等有可用之贤。而无可罢之罪。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乃上疏极论。其后数年。仁宗复思其贤。起弼为相。士大夫相庆于朝。帝闻而喜之曰。朕之置相。贤于梦卜。乃诏百官迎郊外。以优礼之。范镇言于帝曰。隆之以虚礼。不若推之以至诚。仁宗深纳其言。终始倚信。以成太平之业。噫。宋帝深仁厚德。眷礼大臣。若是其至。而镇之言。犹尚如此者。是亦皋陶戒大舜以勿贰之意也。伏愿 殿下体大舜之诚。法宋帝之心。无或二三其德焉。臣又于金万重,李选事。尤有所慨然也。昔淮南王安谋叛曰。汉庭大臣。独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如丞相弘辈。说之如发蒙耳。由是观之。朝有一正士。足以制凶孽之奸计。则国家之不可仇视正士也明矣。臣闻曩者。桢,楠逆坚之谋凶也。诸贼历数廷臣。至于万重,选。大以为难曰。哿矣诸人。其于金万重,李选何。盖其刚正忠荩。素为奸凶辈所深忌惮也如此。则其为 王家之干桢也无疑矣。 圣明所当尊宠而倚信之。奈何前年。窜万重。今年。劾李选。使荩臣正士。不容于朝。此岂二臣之厄。抑非国家之福也。设令万重前年 筵席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4L 页
之说。有所失对。犹当宽假而置之。况其所达。即闾巷所传之说也。此岂万重独传者哉。实举国之所共闻。而独 殿下不得闻知。故万重以为此等说话。臣子既有所闻。而不以陈于 君父。则此非忠臣事君无隐之道。乃于 榻前。陈达所闻而已。宁有一毫他意于其间哉。 殿下但当闻其言而付之一笑曰。诚有百姓者。宋仁宗岂听妇寺之言。而卜匪人之相。文彦博岂因宫妾之赂。而干匪据之位者哉。 圣教如此。则一国臣民之闻其说者。孰不曰吾君实无是事。而闾巷传之者果是妄也云乎。惜乎。 殿下虑不出此。反加威怒。穷诘言根。乃使崇品重臣。对狱吏而为伍。系缧绁而束缚。终施窜逐。少不容贷。以致人心恟惧。物情不平。竟使群下。不得见 圣主洞开重门之气像。臣窃为 殿下惜此一着也。一自万重之被罪。举世韬舌。莫敢复言者。诚以 殿下怒未收而威未霁也。今臣非不知一言发口。诛责随至。而犹不能自嘿者。此岂敢为万重地哉。区区微衷。窃有望于 圣人日月之更也。臣闻昔者。 孝庙宰臣金弘郁。以言获罪。至死于严讯之下。 圣怒久而靡释。人不敢复为弘郁言者。先正臣文正公宋浚吉。今奉朝贺臣宋时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5H 页
烈。一日于 筵席。从容奏事。因极陈弘郁之无罪。 孝庙默然良久。不即发落。于是浚吉起而拜曰。 圣明于臣等之言。有所未契。伏愿于夜气清明。喜怒未发之际。将臣此言。入思较量。则是非之分。了了可见。言未讫。 孝庙幡然改悟。温颜以答曰。凡事未知其非则已。如觉其非。则何待中夜。即于 榻前。命伸其冤。于戏。 圣祖此教。顾何让于夏禹之拜昌。成汤之不吝。至今臣民之闻此说者。莫不感叹而陨涕。传所谓先王盛德至善。没世不忘者。其此之谓乎。今臣纳约自牖之美。虽不及于向者两臣。而独不以 圣祖转环之盛德。复有望于 殿下乎。伏愿 圣明更加察焉。至于李选。有何大愆。得罪时论。若是之重也。选之罪恶。臣实未知。只见其性本刚直。嫉恶如雠。曾以尹拯之反彀背师。视为不祥。其心以为君师父一体。若知事君事父之道者。见无礼于其师。如鹰鹯之逐鸟雀而后。生民之彝伦可正。春秋之大义可明。乃于右拯之论。一切斥之。曾不少饶。臣以为选之此论。不但天下之为师生者定。其有功于他日君臣父子之义者。不啻若大明之中天。以是之故。右拯之徒。怨选如仇。入于骨髓。昼夜傍伺。欲一甘心者久矣。幸赖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5L 页
圣明好恶之得正。使奸辈不得售其计。使选得以容保于朝端。岂意骇机猝发。群怨猬集。搆虚捏无。积成见鬼之车。至使 圣明亦不能无疑于持论偏刻者然。呜呼。 殿下其以选之扶正抑邪。太生分别。直谓之偏颇刻核耶。臣请以朱子之论元祐事者陈之。昔者。宋相留正。当群奸用事之日。不能黜远奸党。强为调停之说。以为苟合之计。至以元祐诸贤斥去章,蔡之论。谓之太甚。朱子以书责之曰。元祐之失。在于徒知异己者之非君子。而不知同己者未必非小人。是以患生于腹心之间。卒以助成仇敌之势。亦非独章,蔡之能为己祸也。然则元祐之失。乃在于分别之不精。丞相以为太甚。熹有所未晓也。留正不能用其言。竟至身败国亡。而莫之救。可胜叹哉。今选有见乎此。故其于邪正之分。不啻白黑之卞。持之愈坚。终不少挠。此所以见憎于人。而取踬于时者也。惟彼怀憾蓄怨之辈。乘时群起。而欲一逞噬者。固其所也。独 殿下何不为国家深远虑。使为国尽忠之臣。秖困于一二奸细人之手。而莫之恤乎。方权持,柳成运首事引避之日。臣适入直骑省。为呈军号。往待于政院郎厅之房。徐察其物议。则其中数人。即于选不甚爱惜者。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6H 页
而读持等 启辞。至于簠簋不饰及贪黩等说。顾臣而笑曰。此等谤说。虽以吾辈。亦所未闻。以此见之。选之持身清约。为世所服者。虽谓之怨敌。莫敢容喙可也。而言者。乃为此架虚凿空之说。以诬 上听。岂不悖哉。且其台启中罪选一款。即指前日救金焕之事。此所谓忠信得罪者也。噫。保全功臣。使不离心者。是果为己计者乎。为国家计者乎。国家不幸。顷年凶逆之谋。出于一边搢绅。及其凶徒吐实。明白就戮之后。失势怨时之辈。惟知死党。不知有国。至以逆狱。诿为士祸。公肆唱说。疑乱人心者。迄今未已。当此之时。一种年少辈。巧为身谋。挟韩而议者。外托公论。内实济私。簧鼓邪说。眩惑众听。必欲挠动勋籍。使不自保。执一金焕之事。作为奇货。钳制人口。使不敢言。株累之祸。延及正士。其势将必至于为世充,建德报仇而后已。岂不痛心哉。 殿下试看庚申以后。告变之人。得保首领者。有几人也。勋臣之家。得保富贵者。亦几人哉。玆事体大。臣不敢哓哓烦陈。而愿 殿下深思默察。毋使先利后义之辈。任其托清名而要后利。赚公论而助邪议。终至于戕贤卖国。而莫之敢撄也。汉臣梅福曰。不见其形。愿察其影。惟 殿下加意焉。噫。臣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6L 页
之为计。不亦妄乎。趋利避害。人之常情。而今臣避人所趋。趋人所避。背时好而婴世祸。言人之所不言。忧人之所不忧。欲以寸筳而撞钟。只手而障河。其不免摧折而没溺也几希矣。然则臣之计诚愚。而其情亦可悲矣。臣又闻国之将治。众君子在朝。而未易为功。国之将乱。一小人在朝。而败之有馀。今日朝廷。臣未知孰为君子孰为小人。而以臣所闻。前参议吴道一。平生所行。元非端正吉士。未知 殿下何所取而擢置要津。使之恣意卵育。任其坏了而莫之禁欤。朝著之上。礼让为大。士夫之间。廉耻为重。道一何人。乃敢亡蔑礼法。全丧廉耻。而无少忌惮耶。侪流之间。或有名望出己右者。或与争论拂其意者。辄生忿嫉。肆加丑辱。至于前冬。与前牧使申启华争论不合。至举启华先世。而极口诟骂。启华起而避之。则道一奋臂捽发。恣意拳蹴。其举措之骇愕。殊无士夫之模样。有同贾竖之交斗。曾谓清朝学士。有此鄙悖之行。而恬不为怪。莫之规正耶。臣曾闻春间。有欲以道一。拟于承文副提调之任。赖一大臣提举前事。防塞甚严。故其议遂寝。噫。朝士之捽发斗鬨。实非微细疵累。大臣之明言防寒。亦非寻常物议。而道一方且佐贰铨曹。纡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7H 页
青拖紫。扬扬出入。行呼唱于道路。而不以为耻。道一苟有严畏朝廷之心。何敢乃尔。惟其久握铨权。势焰张甚。进退黜陟。皆出其意。故年少辈自号清流者。谄事道一。犹恐不及。甚至如俞得一,集一,李东馣,东郁之流。缔结绸缪。约为相生相死之友。虽遭孩视孽畜之辱。而甘心乐受。其味如蔗。此何性情。此何道理。臣昨又得接邸报。则道一竟得差除承文提调之任。夫以三品之官。兼槐院之提调。乃是极选也。苟非文学才望俱优兼备者。则不可人人而轻授也明矣。今以道一鄙悖之行。见弃物议若是其甚。而汲汲拟除。犹恐不及者。抑独何意。臣窃为今日朝廷耻之也。伏愿殿下试以道一所行。询问其虚实于大臣及在廷诸臣。臣言若有一毫诬伪。则治臣之罪。如其不然。则斥远此人及其党与。以靖朝廷焉。且夫士气之在国家。犹人之有元气。人而残伤元气则必死。国而摧折士气则必亡。此理甚明。不难知也。我朝 列圣相承。右文为治。培养士气。彬彬振作。至于 宣庙朝而盛矣。故虽值壬辰之变。昏朝之世。 宗社颠覆。彝伦斁绝。而惟幸士气不挫。公论得振。立节死义之士。前后相继而起。国家以之重光。世教以之扶持。岂不休哉。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7L 页
殿下临御以来。养士之方。靡不用极。第以不择师儒之长。大失导率之方。驯致士趋渐乖。元气渐消。暨乎今日。殆至于莫可收拾之域。而以 殿下之明圣。犹未烛炤。臣请以前大司成朴泰逊先失其道之由及近日台阁诸臣用意不美之态。一一仰陈焉。国家教胄取士之法。最有程式。异端虚无之书。非但禁黜于内外学宫。至于试场文字。亦勿听用庄列语者。已有令甲。则其所以辟异端之说。闲先圣之道。以正士习。以扶世教者。岂偶然哉。且以宋朝古事言之。元祐二年。诏毋以庄,老,列子命题试士。则科场试题。禁用庄语。在古亦然矣。朴泰逊身居师儒之长。罔念导士之方。乃于泮宫课试之日。敢以庄周侮圣之说。揭为书题。此虽出于无情妄作之致。而其平日好尚浮薄。不自饬行者。于此著矣。于是物论哗然。皆以泰逊为可罪。至于四学章甫。发文通告。欲罚其时赴制儒生。而特有忌器之嫌。虽不即举行。而其在泰逊自处之道。所当汲汲辞递。以谢物议。而终无陈章引咎之举。反有受暇沐浴之行。以冀其时往事迈。人言自熄。则其所自处。已不胜其苟且矣。及献纳金盛迪始发请推之论。深得相规之体。而谏长之臣。以何所见。始既随参。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8H 页
旋又引避。假借物议。变改初见。宁使 圣朝。受助邪椓正之害。犹恐泰逊被一时妄作之谴。其护私蔑公之习。一至此哉。金洪福之不以此为泰逊之罪。反以不能纠正士论。妆成别样议论。 启请问备。以为塞责之计。台阁公论。果如是乎。洪福亦有是非之心。岂不知泰逊庄语试士之为非。斋儒摈斥沈橃之为正。而苟为此抑扬幻弄不成说话之论者。岂无其由。一自李塾因台谏处置。侵困大老之后。士论拂郁。欲一伸卞者久矣。而辄为泰逊辈所沮戏。未敢发论。适于其时太学斋任。倡率多士。齐议疏事。则为塾助邪之徒。百计沮败。而未得其说。遂有洪福请推馆官之 启。此其计无他。盖以斋儒斥橃之论。谓之过中。而以不能镇定是论。为馆官之罪。馆官当其罪。则泮中斋任。不能行公。斋任不行公。则多士卞贤之疏。不得上陈。多士之疏不得上。则李塾诬贤之状可掩。而 殿下不得闻士林之公议。噫。亲友私党。虽欲曲护。一世之耳目。其可掩乎。 九重之聪明。其可蔽乎。于是。公议愈激。太学儒生赵有𥡦,四学儒生尹世绥等。相继抗疏。略陈其槩。而独于朴泰逊前后沮抑士论之事。儒生辈虽以师生之义。嫌不敢说破。而其与塾,洪福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8L 页
等。节节和附之迹。已难掩藏矣。洪福乃于引避之辞。反自盛气张皇。饰辞周遮。吁亦劳矣。至如朴泰恒,朴泰淳。俱以泰逊一家之人。不顾嫌迹。挺身担当。或借四馆之势。唤做别件罪名。而擅停太学斋任。或托陈弊之疏。曲引近来士习。而横诋四学儒生。束缚蹴踏。不遗馀力。是将钳一世之口。而使不敢言。聋 九重之听。而使不得闻。其意所在。诚不可测。姑举泰淳疏中语意纰缪处言之。欲以儒生之疏为非公论。则或曰本非齿列儒籍之类。或曰皆是乡曲冗杂之徒。欲以疏儒之罪。上累其父兄。则又曰。今之为士者。初无别人。多是搢绅之子弟。其缭绕盘回。谲诡不正之态。至此尽露矣。原其本意。欲使今日士子。钳口封舌。默无一言。且令廷臣教子戒弟。不言时事。吁。此乃古君子居危邦之气像也。在士子自守之道则可也。必欲令朝家申令禁抑则不可也。夫父兄之教子弟。惟当观其是非善恶。而劝戒之而已。岂可以一切噤嘿为得哉。且朝著之上。是非颠倒。公论泯绝。则为士子者虽欲不言得乎。臣以 宣庙朝癸未时事。援以證之。昔在 宣祖大王十一年。文成公李珥。为宋应溉,许篈,朴谨元所诬蔑。太学生柳拱辰等。上章极陈李珥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9H 页
被蔑之由。应溉诬悖之状。其时台谏洪汝谆。启救谨元等。而至以太学疏谓之交乱谗口。 宣庙震怒。严辞下 批曰。昔宋时六贼当朝。李纲去国。太学生陈东等上疏而极论之。千载之下。闻其风者。尚不觉投袂而起。且太学。公论所在。朝廷是非。可乱于一时。太学公论。焉得而废也。幺么数臣。恣为朋比。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乃敢目诸生以悖乱。是欲踵黄潜善之所为。真小人而无忌惮者也。其答太学生拱辰等疏曰。予智不足以卞贤邪。使是非混淆。今观尔等之疏。忠谠激励。义气如此。予何忧国事。其后宋应溉之甥博士韩戭。诱胁四馆。擅停拱辰等。 上乃下教曰。戭▦应溉之侄也。为恶无忌至于此极。宋氏一门。乃戾气所钟也。遂 命决配。今以泰淳之论见之。柳拱辰之参涉朝论。似为当日之痼弊。而 宣庙不以为罪。乃以应溉之不能教戒其侄为可恶。遂下宋门戾气之 教。臣恐今日士子之参涉朝论。固无可罪。而父兄之不能教戒其子弟。子弟之不能承教于父兄。不暇责人。而自有当之者矣。呜呼。 圣祖之明正好恶。培植士气。前后抑邪扶正之 教。不啻若日星之昭揭。至今庄诵。不胜钦仰。此非 殿下之所当法。而今日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9L 页
之所当述者乎。彼泰逊,洪福,泰恒,泰淳辈。踵汝谆之旧套。袭韩戭之馀绪。雄唱雌和。坏乱士习。靡有纪极。而 殿下不但不能严辞而责之。反赐 温批。以增其气。至答前后儒生之 批。偏加责谕。不啻严峻。致使四方观瞻。莫不解体。臣恐自此以往。士气摧折。公论消沮。朝著之间。虽有指鹿问鼎之奸。草茅之士。终无一人奋袂而起者。岂不大可惧哉。伏愿 殿下法祖宗长远之谟。念国家元气之重。禁抑朝臣之朋比。振作多士之气节。一以恢张公议。一以维持国脉。无使一二小臣。任其坏弄而斲丧焉。则他日国家。庶有所需赖而扶持矣。臣又以顷日机张儒生金邦翰所进册子。窃为世道大忧也。自夫秦汉以来。孔孟之道不行于世。异端害教。邪说惑人。道学几熄。世入长夜者。殆将千有馀载。何幸程朱大贤。前后辈出。因经传之断烂。得圣人之遗旨。使既坠之道。复传于世。既晦之学。复明于人。经有传说。传有注疏。微旨奥意。无复馀蕴。则后之学者。惟当谨守其说。何敢妄加诋毁。至于易学。尤是程朱一生用工处也。还以蒙学管见。乃敢下手于其间乎。臣于四月初入直骑省之时。胥吏手持一张上疏,数卷册子来示于臣。盖是金邦翰之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0H 页
所呈。而以其上疏大槩。必经示本曹而后。可以入呈故也。臣试见其疏辞。则有程传于数或阙。本义于理或略之说。臣已怪其言之无严。及披览册子。则经文之下。扫去程传本义。乃以己意。掠取传义句语。妆成辑注模样。或有轧截语脉而成文者。或有变易字数而作句者。槩其主意。兼取两贤之论。创立一己之见。有若集群言而折衷之者然。其僭妄猥越侮圣乱经之罪。实是斯文之贼。而固难逃于人人之所共讨也明矣。伊时政院矇不省察。恬莫为怪。始举其僭猥之罪。末许以芹曝之诚。含糊立论。略略 启禀。致使 圣明不得明斥其罪。严加其责。以阐夫闲先圣卫吾道之功。可胜叹哉。臣恐自玆以往。诋排圣贤之道。好为新奇之论者。将必接迹而起。阴啄斯文。助成异教。以乱我 圣明之治而莫之敢救也。臣曾闻贼镌排斥朱子之说。变更经传之注。其遗毒馀烈。迄今波漫。使人心陷溺。师道灭绝。将至于人不为人。国不为国者。亦 殿下之所睹记也。今邦翰此举。其亦闻镌馀风。而踵袭其绪。欲一尝试于 圣明之世者哉。 殿下于此等处。若不明白卞别。严加防杜。则臣恐其骎骎然陷于其术中。自不觉悟其为 圣学之累。世道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0L 页
之害。庸有极哉。伏乞 圣明亟下其所进册子于政院。 命焚其书。仍罪其人。俾一世之人。晓然知侮圣乱经之罪。无所容于明时。则斯文幸甚。国家幸甚。臣以孤根弱植。内无葭莩之亲。外无蚍蜉之援。为臣之计。惟当缄口结舌。勿言时事。上无忤于君父。下无拂于时辈。其位可保。其身可荣。而顾臣平生素志。不但在于一身之荣利而已。惟愿竭其愚忠。殚其心力。上有以裨补政化。下有以奔走职事。庶几报 圣上天地生成之德。不幸疾病沈痼。作一弃物。进既不能趋命。退又不进一言。则是臣平日爱君忧国之诚。终无以效其万一。故玆敢不避时讳。冒进瞽说。伏愿 圣明怜其愚忠。而恕其狂僭焉。
辞持平兼陈所怀疏(甲戌五月)
伏以天道循环。邦运回泰。 圣德维新。 壸位重正。 宗社之庆。臣民之幸。孰有大于此者哉。况臣先祖文清公臣澈。复官之 命。特下于更化之初。获使覆盆之冤。复睹天日之光。天地生成之恩。其何以图报万一哉。浑家骨肉。聚首感泣。惟以陨结为期而已。不意玆者。千万梦寐之外。伏奉本月初一日有 旨。以臣为司宪府持平。使之乘驲上来者。臣祗受跪读。惝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1H 页
恍如梦。神精惊散。涕泪汍澜。实不知所以措躬也。臣窃以罪废病蛰之踪。幸延缕命。得有今日获睹 宗社大庆。首蒙私门大恩。揆以公义私分。岂不欲竭蹶趋走。仰承 召命。而第臣素以癃病之人。曾在辛未春间。添得淋疝之疾。痛气上冲。有时陨绝。从玆三四年间。旧症新恙。日加月添。坐不处冷。行不跨马。委帖床席。作一僵尸。形骸幻脱。筋力澌脆。虽欲强起。末由自力。竟不能承 命登途。臣罪万死。臣罪万死。臣于垂死病中。伏读日昨下政院之 教。十行纶音。悔意蔼然。其所以追惩前事。惟新厥德者。不啻若泉之始达。火之始燃。此实国家隆替存亡之机。天人去就离合之际。若于此时。举措失宜。刑政或乖。则将何以大服人心。而祈天永命乎。嗣基诬辱 先后之罪。前后狼藉。贯天盈地。凡为臣子。凡有血气者。孰不欲食其肉而寝其皮哉。何幸 圣明更化之初。首降亟正邦刑之 教。虽深山穷谷至愚至贱之氓。莫不奔走而相告曰。 先后之诬。可以雪矣。神人之愤。可以泄矣。旋闻有以取招按法之说。为之覆奏者。此虽近于守法慎重之意。而欲施之于嗣基。则反有所不然者。何也。凡国家用刑之道。栲掠而讯其情。讯情而取其服。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1L 页
然后正刑。则死者无冤。而在法不枉。此虽先王克审克慎之意。而今嗣基诬辱 先后之罪。其疏具在。昭著难掩。上下皆知其罪。国人皆曰可诛。当日 圣教之下。直以其疏中诬辱一款。举为断案。亟正 王法。如尔瞻造讱之例。则岂不有辞于天下后世乎。嗣基所犯。既无可问之情。而欲以栲讯取服。循常施刑。以延时日。使覆载一日难容之贼。偃息安卧于圜狴之间。此何理哉。假令此贼老病径毙。不能正法。则臣恐一国臣民之疑。无辞而可解。六载神人之愤。终无以少泄。可胜痛哉。可胜痛哉。臣伏闻问事郎厅臣金时杰以鞫事纵缓陈疏驳正。 圣批严峻。至有先事倾轧之 教。继降罢职不叙之 命。臣实惊惑惶骇。不知所以也。惟其狱事曲折。有非在外微臣所可与闻而与论者。而目以倾轧。罢斥言者。此岂大圣人听纳惟公。卞别邪正之道哉。夫朝著之间。大小臣僚。协心共贞。以济国事。固是为国之道。而其或难相违覆和附济私者。亦非 国家之福也。今 殿下于群臣争论之际。但当公听并观。翕受敷施。惟其公者是者而取之。惟其私者非者而罪之而已。苟不卞其公私察其是非。党恶相济者。谓之协心。随事纠劾者。谓之倾轧。谴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2H 页
罚斥罢。曾不少假。则臣恐殿陛之间。朝廷之上。虽有御下蔽上之奸。将无以知之。此岂少忧。古人以言路开闭。为邪正消长之关。国家隆替之几者。诚以此也。伏乞 圣明留神财察焉。臣既以疾病危笃。不能奔走赴 命。则姑陈病状。以乞递免之外。不可赘陈他说。以浼 圣听。而凡此数者。关系甚重。安危之几。间不容发。则一缕未绝之前。汲汲附陈。冀裨更化之万一者。此实出于须臾无死。思见德化之意。愚忠所激。不能自已。伏乞 圣慈察臣病势难强之状。仍治冒昧妄言之罪。亟赐罢斥。以安愚分。不胜幸甚。
辞持平兼陈所怀疏(甲戌五月)[再疏]
伏以臣于宿病沈淹中。承有乌府新 命。顾以屡年罪废之踪。遽蒙 清朝收召之恩。犬马恋主。物理固然。顾分揣情。岂不欲忍死趋 朝。瞻望耿光。一谢 恩命。而第臣所患淋疝之症。最妨行役。无计强策。敢以一疏仰祈 恩递。逋命之诛。固难逃于 圣鉴之下。不料 圣度天涵。不惟不罪。反降 温批。使之斯速上来察职。臣于是时。添得时令。症情猝重。四肢挛缩。寒火交作。痰升气窒。昏不省事。家人不知所以为计。具陈病状。呈于本州。冀得转达 天听。道臣不谅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2L 页
臣病重实状。只据体例。一切退却。终不转 启。臣于此。进退路穷。罔知所为。又欲疏陈病状。祈彻 圣听。则见阻如前。若欲信病退伏。以俟 处分。则逋慢日积。百尔思度。终无善策。不计颠仆。载病木道。行到杨根之境。添伤暑湿。病势转剧。头脑如碎。疝气上冲。达夜狂叫。有时陨塞。顾此种种危恶之症。有非旬月所可苏完。目今气息如缕。断无自力前进之望。不得不冒万死。更陈危恳。伏乞 圣慈特加矜察。亟赐罢斥。俾得安意调息。归死田庐。千万幸甚。且臣于近日事。窃有所慨然于中者。辄复妄发。附陈一二。倘蒙 圣明不以臣病昏言卤而弃之。少有裨益于 国事。则臣虽病死路傍。少无所憾矣。呜呼。 殿下今日所作为。实出寻常万万。前史所未有之盛举也。大悔前事。首明人伦。 壸位重升。名正言顺。一国含生之伦。孰不感动。臣曾在延丰峡寓。承闻 坤圣复位之庆。深山穷谷。村妇峡氓。莫不鼓舞欢喜。奔走相庆。至有泣下者。则天理之难诬。人彝之不泯。于此可见。而独一二宰枢崇品之官。食君衣君者。当 殿下初降备忘。 命复壸位之日。倡为陈疏争执之论。致有聚会公廨之举。此何心哉。国言喧藉。莫不骇愤。而朝廷之上。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3H 页
独无纠正之论。人心之陷溺。义理之晦塞。奚至此哉。此或恐 圣明于端本出治之功。未尽其道而然也。窃瞯 殿下睿智出天。刚果有馀。而但于临政处事之际。喜怒有时乎暴发。举措有时乎颠倒。是非以之不明。本末以之失序。以致上下无交孚之实。临事有纰戾之失。此实 殿下反躬自省之处也。今 中宫殿下枉被矫诬。六载于玆。举国冤愤。莫敢言而敢诉。幸赖天日回光。 圣心开悟。再正位号。 母仪臣民。则在 殿下勇改之道。所当深追既往。推心示诚。首将当初处分失误之由。开释备悉。次将煽祸诬陷之贼。快正王法。使一国臣民。昭然知 圣德之新。如仰日月之更。有辞于天下后世可也。今也不然。但以草草数语。略示悔悟之意。按治凶贼。不严讨罪之典。平问之下。自相掩伏。天网渐漏。鞫事渐解。 坤圣受诬之迹。无时可白。天地神人之愤。无时可泄。吁亦痛矣。且徐文重庇护逆狱之状。中外同愤。万口喧传。而 殿下直以重臣之故。每加宽假。臣实未晓也。其罪苟重。则岂以重臣而有所容贷。其言苟是。则岂以小官而遽加摧折乎。惟其狱事之轻重。情节之紧歇。鞫厅未结末之前。固难容议。而臣请以金时杰,徐文重两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3L 页
人。互相疏陈之说。卞其曲直。而破其情伪焉。当初时杰陈疏之意。岂有他哉。愤其狱事之乖当。只据所见。直陈无隐而已。则为文重者所当泥首乞哀。席藁请罪之不暇。而乃反以遁辞诐语。周遮强解。而卒无一事洞然自卞。以致人心之逾惑。物论之逾激。而循例辞避。犹带职名。重臣自处之道。果如是乎。时杰所执而谓之紧要关纽者三事。而文重无一逐条对卞之辞。至于罪人供辞。任意增减。指挥删润等说。最是可疑之端。亦为肯綮之处。而文重一切诿之于胡辞蔓语。不须尽记之规。含糊卞过。显有牵补之态。及其鞫厅再设之后。嗾儒臣。探内事之说。复出供招。便作紧要节目。则文重所谓胡辞蔓语。不须尽记者。莫亦近于欺罔欤。况欲致罪人之径毙。密嘱郎官。近上用刑一款。文重初疏。元无明白卞解之事。及至洪受瀗之疏出而后。郑载禧起而同卞。艰难做得胫铁之说。以为合辞自明之计。而终至尹以丰之供辞。如出一口。归于无事。噫。似此不近之说。虽三尺童子。犹不可瞒。曾以 圣鉴之孔昭。谓可以蒙蔽乎。当初用刑之际。若果有铿然之声。则问事郎厅之居近罪人者。独不得闻。而堂上所处稍远之地。独自闻知者何欤。文重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4H 页
初疏。曾不卞及其事。而最后载禧之疏。创出此说者。抑独何哉。且文重,载禧。果闻铿然之声。招言郎官。使之勿犯铁索。稍高用杖。则有何一毫可疑可嫌之端。而受瀗何故回顾呵止。以丰何故逡巡无言乎。以此见之。则稍高用杖之意。抑或出于速毙罪人之意。而铿然胫铁之说。无亦近于诈。不以实乎。只此一事。可断其曲直矣。至于杖拉告者之口。文重之疏。亦不敢终讳。则未知此亦狱体之当然者乎。且罪人问候一事。文重以为当初就拿。即一本府罪囚。有若不妨问候者然。此何说也。当日闵黯。以何罪名而就拿乎。惟其谋陷 坤宫。诬起大狱之罪。非一朝一夕之故。国人同愤。切齿已久。罪名之彰。已在当初。则当初问候。独非罪乎。此等自卞之辞。无非破绽苟且。适增其罪戾而已。未知 殿下以为可原者何情。可恕者何事。而终不一正其罪乎。臣又于邸报。得见本府避辞。则以罪人玄逸原辞中。自绝于天之天字。解以所天之天字。奏谳之议。或有原恕之意。发论之人。至有引避之举。臣于此。不胜骇惑之至。伏惟 圣学高明。凡于经传训诰。无不贯穿其义。所谓自绝于天四字。出于何书。而加于何罪。其所谓天者。果有他义耶。为人臣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4L 页
子者。何敢以此等辞说。勒加于不敢加之地乎。设如渠之供辞。以其天字。诿之于所天之天。而所谓所天二字。非指 殿下身上而言乎。 殿下既为 坤圣之所天。而 坤圣自绝于所天之 殿下。则此独非反道悖德之事。而谓可加于君母乎。况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君为臣天。父为子天。夫为妇天。此三纲之所以本乎天叙。而所天之义。盖原于此。则所天之天。即上天之天。上天之天。即所天之天也。小无丝毫轻重之可争于其间。而发论之人。以何所见。乃反曰原其本情。未必有侵逼之意云耶。且玄逸疏中。侵辱 坤圣之说。不但自绝于天四字而已。考其文势。究厥造意。则如不顺坤彝等句语。自有来历。无非侵逼诬辱之辞。则论以王法。宁有一毫原恕之理哉。当此始初清明。庶事更张之日。刑政乖舛。至于如此。则将何以服人心而定国论乎。伏愿 圣明凡于举措之际。刑政之间。先明义理。断以法意。反覆参究。务归严正。无使起惑于当时。贻讥于后世也。臣既中途添病。症情危恶。僵卧旅次。未赴 召命。不得已有此血恳请免之章。则所不敢赘进他说。以速僭猥之诛。而旋念臣曾忝侍从。受 恩最深。盖尝一进狂言。冀裨 圣聪。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5H 页
而骇机猝发。身几不免。幸赖 圣明曲加矜恕。俾免大何。臣心常铭镂。糜粉难忘。苟有可以报塞万一者。虽死不辞矣。及至今日。 圣德维新。治先正家。欲济艰难。求助臣工者。不啻恻怛。而在下之人。无一奉承。非徒不能奉承。反以违道蔑法之事。显为市 恩要后之计。满庭啽啊。口吞胶漆。臣于此。又畏没身之诛。不进逆耳之言。则不但内愧素心无以自立。其所以辜 恩忘义。以负 圣明极矣。玆敢力疾搆思。极言无隐。而神昏气乏。辞意荒涩。伏愿 圣慈恕其狂而矜其病。亟罢臣职。以安愚分。千万幸甚。
辞持平兼陈所怀疏(甲戌五月)[三疏]
伏以臣病伏乡庐。祗承 严召。疾病沈淹。未即趋 命。再上辞疏。未蒙 恩递。分义所在。不敢一向退伏。黾勉载病。来诣城外。而顾臣宿病之外。昨又添得毒疟。靡日靡夜。狂痛叫死。以此病状。断无自力就列之望。况臣曾于中途陈病之章。附陈瞽说。冒触时讳。闹端层生。朝著不靖。大臣重臣。纷纭引避。以致 圣明忧恼于上。众怒咆咻于下。此莫非臣见识不透。触事生疣。咋指自责。虽恨靡逮。且念庶事草创。 大礼迫近。臣不欲更为提说以起葛藤。而第于郑载禧疏中。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5L 页
反噬之辞。有难泯默者。玆敢略陈其槩。以破其惑。伏乞 圣慈少霁威怒。试垂察纳焉。臣疏所陈郑载禧胫铁一款。彼以万不近似之说。作为欺蔽 圣明之计。殆非寻常欺诈之比。实是欺 君罔上之罪。臣于论列之际。乃以诈不以实四字。从轻下字。此臣之罪也。古语曰。见无礼于其君者。如鹰鹯之逐鸟雀。今载禧饰辞慢上之罪。不但无礼而已。则此岂愚臣之所私恶。实是人人之所共愤。在载禧自处之道。如无实状。则所当汲汲引据可卞之端。求以自脱于慢上之诛。如有一毫近似。则所当泥首乞哀。席藁待罪之不暇。而不此之为。乃反抉摘文字。以为胁勒言者之计。此何道理。此何事体。诈不以实四字。虽在于法文中。而其意则乃欺诈不以实对之谓。以此论载禧之事。谓之轻缓则可。元非失实之辞也。况法文中文字。多出于经传史家之说。其所制作。无非 祖宗圣王之所勘定。则章奏之间。有何不可取用之理。而载禧乃以巷儿诟骂之说。讥斥至此哉。急于党护。饰辞罔上。情状败露。将陷大戮。则载禧之忧。固在于无辞自解。而惟其言者之误用文字。恐非其忧也。臣以卤莽之学。倖忝科第。读书不多。经事且少。其于奏御文字。实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6H 页
多生疏。若以文字之误。受讥于他人。则固所甘心。而独于载禧。被此讥责。则臣窃耻之。噫。臣性本戆愚。不合时样。出言谋事。动拂人意。前后取踬。率由于此。日昨 圣批中疾之已甚。圣人所戒八字。实是臣顶门上一针。虽慈父之诏子。何以加此。奉读未毕。感涕横流。从今以后。誓不复开喙。而不意玆者。猝被众斥。或以疏中语意。与儒疏大略相符等语。隐然为危动胁持之计。必欲钳一世之口。塞来谏之路。其造意之阴险。如见其肺。臣之一身。固不足恤。而其于伤国体辱朝廷何哉。臣于此。不得不触犯 圣戒。又复妄发。臣罪至此。尤无所逃。况今病势日剧。气息如缕。断无出肃供仕之望。伏乞 圣慈亟命递斥臣职。以安愚分。以快人意。千万幸甚。
辞修撰疏
伏以臣性本憃愚。百无一能。拙于自谋。疏于行世。跋前踬后。取败多时。而惟是爱 君忧国之忱。得于天赋愿忠之诚。毋隐之义。非曰能之。盖尝勉慕企及。而不敢自懈者也。日者宪职之除。出于更化之初。感激 恩私。惟思报效。目见时事之艰。妄进无益之疏。上触 圣意。下忤朝臣。积谤如山。众咆如沸。倘非 圣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6L 页
明。曲加全贷。其何以保有今日。狼狈东归。抱痾深山。杜门省愆。绝意宦途。自分为世弃物矣。玆者。 经幄新命。出于千万梦寐之外。臣诚惊惶震骇。若无所容。从前所叨。已愧不称。况此论思近密之地。何等清选。而乃敢以驽劣之材。罪衅之踪。不自省顾。冒昧忝承乎。臣且伏念。君德成就。责在经席。故自昔居是任者。率是经术博洽。文学酝藉。极一时之选。慎乃僚之简。故上无虚授之失。下免匪据之诮。矧今 圣学高明。讲筵日开。苟非经学之士素负时望者。将何以备顾问而资启沃乎。如臣鲁莽空疏。其于顾问启沃之责。既无万一承当之望。而身苟无病。则犹当驱策驽钝。奔走趋 命。苟充轮番直宿之数。而惟是痼疾缠身。癃癈已久。曾于夏间承 命往返之路。触暑添伤。几死者屡。归调数月。廑延残喘。乃于本月十九日。祗承 恩旨于延丰峡寓。自念病势弥重。实无自力起动之望。适闻 圣上省 陵之举。期日已迫。当此 玉体劳动兴感霜露之日。义不敢偃伏私次。循例陈病。不计颠仆。黾勉就途。曳到忠州之境。旧症辄发。痛势转剧。顽痰塞胸。有时陨绝。元气澌缀。如不可支。似此病情。有非旬月所能痊可。目今筋力。断无作势前进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7H 页
之望。不得不冒万死陈恳焉。伏乞 圣慈察臣无似之实状。矜臣病势之难强。将臣新授职名。亟 赐镌改。以便公私焉。
受暇在乡论事疏
伏以无状小臣。百无一能。过蒙拂拭之 恩。猥玷近密之班。环顾其中。愧惧交并。揣度才分。既无承当之望。较量疾病。又无趋 命之势。一疏陈恳。终閟 俞音。进退路穷。踧踖惶闷。舁疾登途。费日入城。黾勉出肃。仍入直庐。叨侍 讲筵。至于屡次。自以滓秽贱踪。获近 天光于六七载废伏之馀。其欢欣感悦之极。虽赤子之见慈母。无以喻其情矣。只缘臣识见卤莽。无所裨补。 圣学高明。不资问辨。但以一二字训句义。草草塞责。随行而入。逐队而出。寻常惶恧。靡所自容。而感恋 恩宠。不敢决退。适于此际。承有臣先祖文清公臣澈墓所 赐祭之命。臣诚感激陨越。昊天罔极。仍受 恩暇。来省松楸。祗迎礼官。承事如仪。山中一草一木。莫不鼓舞于雨露之中。 天地生成之恩。其何以图报万一哉。第臣受暇辞 陛。已浃旬望。不但臣犬马之恋。与日俱深。不能自抑。既承宠先之 命。及其卒事之后。义当汲汲还 朝。以谢 恩命。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7L 页
而顾臣以十数年癃癈之人。所患疝症。最是难医之疾。少有动作。或值寒节。每患添剧。辄至危境。昨于行役之际。猝当隆寒之日。冒风冲雪。触伤有倍。疝气逆上。神昏气窒。少进水饮。旋即呕泻。真元消铄。薾然若尽。顾此病势。决非旬月所可调治。念臣所带经幄重任。实非等闲庶官之比。岂可缘臣疾病。久致虚旷。伏乞 圣明曲加矜怜。亟 命镌罢。以便公私。不胜幸甚。噫。臣今病滞田庐。造朝无期。西望陨泪。精爽空飞。区区忠爱之忱。宁以外内有间。身既不进。口又无言。则臣罪尤大矣。玆进瞽说。伏祈 睿采焉。臣于夏月。承 命入城。适值更化初头。庶事草创。不成模样。目击时艰。颠沛归来。中夜抚枕。耿耿不寐。及至前月。又承 召命。强疾趋 朝。意谓今则 圣志颇加饬砺。 朝著稍向镇静。凡百施为政令之间。必多有拭目望治之几矣。及厕朝端。默观时势。人心靡定。风色不佳。天灾不息。休咎莫徵。纪纲尚未整肃。公道尚未恢张。以至百隶怠惰。庶事丛脞。似此气像。与曩日权奸蠹国之时。未甚相远。臣诚惶惑骇叹。莫知其由。徐究审察。得一说焉。何则。 殿下于改纪之初。凡厥施措。莫不一出于明天理顺人心之道。转移之间。风采立变。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8H 页
凡我东方含生之伦。孰不翘首跂足以待至治。而奈何当事之臣。非但不能对扬休命。乃反以缭绕苟且之说。诿为远大深长之虑。使 殿下不得明刑政之权。不得正利义之卞。以之而人心拂郁。国势波荡。草莽危言。至再至三而不止。台阁论议。弥月延时而不停。终致 圣心激恼。朝议不协。言者少涉时政。稍加纠正。则 殿下疑其倾轧。大臣疑其驱逐。众口受钳。言路遂壅。如是而国安得不危。政安得不乱。天怒之不息。人心之靡定。臣恐职此之由也。伏愿 圣明察病加药。思反其本。先正一心。以卞群臣之邪正。益笃诚意。以致上下之交孚也。昔者。先正臣李珥。进言于 宣祖大王曰。君子小人。如水火之不同器。冰炭之不相类。每每相反。夫陈善闭邪。不顾人主之喜怒。而只欲格其非心者。必君子也。先意顺旨。不恤国事之日非。而只欲固其宠禄者。必小人也。处事明白。有若青天白日者。必君子也。用心阴险。有如深阱密机者。必小人也。古之人君。莫不欲进用君子。退斥小人。而君子之得君甚鲜。小人之误国相继者。良由君心未正。乐逢迎而惮违拂故尔。又曰。圣帝明王。待人处事。一以至诚。知其为君子则任之而勿贰。知其为小人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8L 页
则斥之而勿疑。疑则勿用。任则不疑。心是则言亦称是。心非则言亦斥非。坦怀率下。荡荡平平。使 圣心如门洞开。使群下咸得仰见。如是则群下无疑畏之念。务尽其情。君子有输忠之愿。小人绝售奸之谋矣。呜呼。珥之此言。实今日为治之药石。而朱子所以告其君。不暇有他说。只以正心诚意四字。勤勤恳恳。不知自止者。诚以此也。窃伏见 殿下于近日大小臣僚争论之处。辄疑其朋党。至其是非判然。不啻白黑者。而每有所依违容护之意。不欲明卞而截断之。只欲苟同而附合之。古今天下。宁有不卞是非。强令和同而国以底平者乎。 殿下若于争论之处。果不知是非之分。而有所依违。则是于正心之功。有所未至而然也。若知其是非之分。而犹且容护。则是于诚意之功。有所未尽而然也。如是而尚可望邪正之能卞。上下之交孚乎。苟能心正而不眩乎邪正之卞。意诚而无间乎交孚之义。凡于一言一事之争。一以义理裁之。无论彼此。勿问色目。其心正其事是则进而用之。其心邪其事非则退而斥之。则朝论何忧乎不协。朋党何患乎不破。从前 圣上之所厌闻者。朋党也。庙堂之所欲罢者。朋党也。至于作书播告。必欲消融。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9H 页
其意则好。其诚则切。而但无以卞邪正明是非之说。进为救弊之要。臣尝有病乎是。欲一陈达于 筵中而未果者。敢于陈病之章。附进狂僭之说。伏乞 圣慈勿以人废言。臣贱疾适苦。神思昏瞀。诚激于中。言不知裁。无任战慄屏营之至。
辞校理疏
伏以臣资甚驽下。性又疏愚。倖窃科第。猥玷华显。匪据之诮。不待外至。过福之灾。固已自料。前后取败。非止一再。揣分量力。固宜退默。而窃念臣以世禄之裔。遭 圣明之世。才乏适用。既不能裨益国事。身且多病。又不能奔走供职。若又阿世谐时。窃位保禄。外托慎默。内济己私。不进忠言。以裨 圣聪。则是臣下欺素心。上负君父。生无以自立于覆载之间。死无以见父师于地下矣。臣于是乎不计祸福。不避时讳。随事进言。有怀毕陈。虽屡颠踬。迷不知悔。不惟举世之人悯其狂而矜其愚。 殿下亦尝以语不称停疾之已甚等教。诫诲谆切。不啻提谕。臣诚感激铭镂。不知死所矣。粤在昨年之冬。待罪 经席。目见时议之渐乖。国事之日非。不堪忧愤。妄陈一疏。上触 天威。下招群诽。及伏见 圣上答大臣之疏。至有不正不白直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9L 页
之 教。前后严旨。无非人臣之极罪。噫。人虽毁伯夷。而不忍以不廉加之。人虽恶曾参。而不忍以不孝加之者。以其廉洁之行。孝敬之实。素孚乎人。故不可以不近之名。终诬其实也。今臣区区所自期。未尝不在于正言直道。而见识蒙暗。论议疏谬。不觉其自陷于不正不直之科。此无他。臣平日行身处事。无一近似乎正直二字。故下不能取重于时议。上不能见信于 君父。终至有臣子所不敢承闻之 严旨。臣何颜面。复齿平人。孽由自作。尚谁怨尤。甘心自废。绝意世道。屏迹深山。闭户省愆。或者异时赖天之灵。读书馀暇。有所开悟。得穷其所未穷之理。得变其所未变之质。渐磨以进。不终为 圣世之弃物。则此亦上天仁爱玉成之一事矣。不料玆者。 圣度天涵。含垢弃瑕。遽降收召之 命。复置近密之班。臣惊惶震骇。罔知攸措。生死肉骨。固不足以喻其感矣。犬马恋主。物理固然。揆以私情公义。岂不欲竭蹶趋 命也。况伏闻 春宫入学盛礼。才已经行。凡在遐迩臣氓。莫不翘首延颈。奔走瞻望。臣独以罪废之踪。虽不敢无召径进。而今既猥承 恩召。尤当行不俟驾。粗效抃贺之忱。故臣不思宿愆之在躬。不计疾病之缠身。闻 命
丈岩先生集卷之三 第 70H 页
震惕。作势登途。曳到数日之程。宿症发作。疝气上冲。痰火作梗。气窒神昏。奄奄若尽。僵仆道路。将此筋力。势难前进。瞻望云天。但有涕泪。且臣前冬。猥承 明命。备员殿试考官之列。及其放榜之后。致有言官之论斥。同事诸臣。无不陈疏自列。而臣于伊时。方遭 严旨。席藁待罪。故不敢随人疏列。因循含默。以至于此。今岂以事过有所自恕。抗颜冒进。以重罪戾乎。病势之难强。如右所陈。情迹之臲卼。又加一倍。伏乞 圣慈亟加矜悯。镌削臣职名。以肃朝纲。以安微分。不胜幸甚。臣无任跼蹐兢惶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