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x 页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杂著[上]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59H 页
易义窥斑序
   臣谨按易之三百八十四爻。随所遇而各有用。君有君之用。臣有臣之用。取义非一端。今只论第五友者。以五爻为君位。最切于 九重之监戒也。在一卦。独拈一爻已约矣。又不能遍及六十四卦。而但举应宿之数则尤略矣。且其为说。多出于昏谬之私见。有似管中窥豹时睹一斑。故名以窥斑。固知僭越之甚。亦无足采之言。而既经先觉之见可。仍切献芹之微诚。兹敢冒万死。奉尘 香案。蔪以少塞夫承 命学易之责。 万几之暇。倘赐乙览。谅其忱而赦其罪。则微臣之幸也。而或不无死骨媒绿耳之望云。
乾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此爻为圣人得天位行天道之占。既以飞龙在天取象。则其兴云施雨。神变化泽万物。可言者多矣。一切不举。只以利见大人一句断之。而释之者谓利见在下大德之人。是知人君之能事。莫大于得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59L 页
贤臣也。此乃易中开卷第一义云。
坤六五曰。黄裳元吉。
此爻之义。只在于柔顺谦下。盖纯阴成卦。无一硬悍捍格者。故为君者。亦当以柔道行之。古人有之。汉文帝是也。当时风流。固已笃厚。而帝又躬修玄默。措一世于柔顺之域。而待夷狄礼臣下。一以谦卑自牧。蔼然有泰和之风。其庶乎此爻所称元吉者矣。或曰。初六履霜。上六龙战。果可谓无所捍格欤。曰。为柔为顺者。阴之善也。为慝为杀者。阴之恶也。于阴始也。圣人虑其邪慝。于阴极也。圣人戒其争杀。是以见之于初上两爻。而此皆无位之地。若夫六二之直方。六三之含章。即阴之善者。俱合于臣道。而四之括囊。亦与汉初大臣清静谨饬。耻言人过者。其道相近。顾何害于黄裳之吉哉。非无佞邪之厕间。而玉杯之诈不能作坚冰之祸孽。非无藩国之谋乱。而几杖之赐足以戢战野之凶图。呜呼。文帝其深于用柔也夫。
屯九五曰。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易中大小字。多指阴阳而言。小为阴大为阳。此所谓小。指二三四阴爻而言也。大即指五也。盖世方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0H 页
屯难。人君虽有刚阳之才中正之德。不能独有所为。若使在下三阴。悯焉思恤。协心共贞。以正厥事则足以济屯矣。以蜀昭烈之英雄。栖遑乱离。触处颠沛。及诸葛亮,庞统,法正辈出而共事。然后能办三分之业。此即小贞之吉也。谓自小者贞之也。苟无在下之应。而五也徒奋刚果。独运于上。则力不从心。事与计违。其败必矣。以 皇明崇祯皇帝之刚锐英烈。厉志中兴。而臣无一二之同。体乏股肱之助。终为亡国之主。堪陨志士之泪。此岂非大贞之凶也欤。或曰。审如是则乱世济时之功。皆自下出而不系于君上欤。曰非也。此爻刚阳中正而居尊位。即贤哲之君也。而运值艰厄之会。政需扶持之力。故在下者可以辅佐而成功也。傥是才匪阳刚。德乏中正。而时又扰攘。则虽有伊吕。亦何所展其用乎。难者曰。大字果指阳爻而言。则初九何独不该。而独曰指五爻乎。曰。初九在屯之时。居震之体。为成卦之主而大得民焉。自五爻而言之。则便是曹操,刘裕之类也。程传之释六二爻辞也。指仞为寇。易之取义如此。彼其操,裕辈方有问鼎之志。安可望其共贞乎。卦中三阴。皆有从初之势。故圣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0L 页
人以小贞起义而发之于五爻之辞。诚使笋彧,郭嘉,刘穆之,谢晦辈尽心王室。如王敦之温峤。桓温之谢安。则虽以操,裕之才。亦安能成其篡夺之图哉。此所以小贞之吉。归重于三阴也。难者又曰。子之所论。于文义亦通。而第与程朱之旨有殊何哉。曰。非敢求异于先贤也。只以易爻取义多端。此亦不害于自为一说也。本义多异于程传。厥后诸儒之注易者。又或与本义参差。此岂故为异论哉。良由义理无穷故也。
蒙六五曰。童蒙吉。
童者。取其纯一未发。以听于人之义也。先儒谓汤之于伊尹。高宗之于傅说。皆学焉而后臣之。由斯道也。此爻之象。似非专指童孺而言。且不独君道为然。凡受学于人者。皆当玩此辞也。然以贾谊保傅篇观之。授业进学。贵在幼稚。即今 春宫正当冲年。宜稽开发薰陶之益。则纯一以听之义。尤不可不惓惓云。
需九五曰。需于酒食。贞吉。
需之二体。有相须之义。下卦乾体则见险而需不轻于进者也。上卦则见三阳之来而需之者也。先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1H 页
儒谓三阳君子也。其进也。四以抗而伤。上以敬而吉。然则五之所以需于酒食者。非自已醉饱之谓也。谓设酒食以需三阳也。饮食宴乐。固太平之好事。然人君自为而为之。则易流于般乐怠荒。为贤者而为之。则有欢宴交孚。仪物备礼之美。此其所以为贞吉也。
讼九五曰。讼元吉。
人君听讼之要。莫先于辨朝臣之曲直。苟能明辨乎朝臣等曲直之讼。措之天下。必也使无讼矣。汉有甘陵南北之讥。而遂致宦寺搆党人之祸。唐有牛李之倾轧。宋有闽蜀朔洛之名目。此皆讼也。若使其时位九五者。听不偏而断合理。以尽中正之道。则可协于此爻元吉之义。而俱莫能焉。可胜叹哉。
师六五曰。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既利以执言矣。而又必以长子帅师。不令众主。然后成功可冀。其慎重也如是。世之迂儒或言在我者辞直名正。义声动人。则士气自壮。敌人自服。将之巧拙。兵之强弱。非所论也。大失此爻之义矣。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1L 页
履九五曰。夬履。贞厉。
九五以阳刚乾体。中正得位。明足以照。刚足以决。势足以专。更无危厉之忧。而有此戒者何也。以下卦之兑以说应之故也。或曰。君闇有过失。而下以謟媚说之则信可危也。今九五以刚明之君。夬断于上。而兑以和说奉承于下。真所谓君臣相说也。有何可戒之厉乎。曰。德莫盛于大舜。而其臣之进言者犹日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又曰。毋若丹朱傲。且乃都俞吁咈。相与论谟。行一事。必先咨访。用一人。必询臣邻。君未尝独任刚明。遇事专决。臣未尝只事趋迎。唯诺赞美而已。是故刚明之君。尤急骨鲠之臣。远虑之士。益忧清平之世。夬履贞厉之戒。可见圣人用心之切至矣。
同人九五曰。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隔则号咷。遇则笑。乃私昵之情。非人君之道。此固然矣。第君臣之际。虽非私昵。而或有遭时如此者。唐代宗出李泌于江西。俟诛元载而召之。此即大师克而遇者也。昭宗贬韩偓于濮州。密与泣别而无奈何于全忠。此即先号咷而不能克者也。代,昭两君。诚不足于君道。而泌与偓则不可谓私昵也。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2H 页
二以中正。与五相应。三四以强刚居其间。欲夺之而伏莽乘墉。终不敢发者。以五之刚中正直。能有大师克之威权故也。况二以柔应刚。既正且中。未见其有非道相私。非义相昵之象。系辞亦以断金如兰赞美。此两爻则独以先咷后笑之故。诿之以私昵。未知果何如也。或曰。然则六二何以有于宗之吝哉。曰。宗谓宗党也。亲而且近。自二而论。则三四两爻当之矣。盖六二为成卦之主。而为众阳所说。三四亲且近而又说焉。二若与之同焉而不同于正应则乃吝也。二虽中正而质则阴柔。虑其不能自守自奋而见夺于三四。故有是戒也。彖日。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程传及本义。皆以二五中正同德相应释之。此岂系着私昵之比乎。以卦末建安丘氏说观之。则二五相同之出于正。尤可知也。
豫六五曰。贞疾。恒不死。
先儒谓豫有三义。曰和豫。曰逸豫。曰备豫是也。重门击柝。以待暴客。备豫之道也。若使六五之君。先轸备豫之道。则必察防微杜渐之端而威权不下移矣。又安有贞疾之患哉。
观六五曰。观我生。君子无咎。
五以阳刚中正居尊位。而下之四阴无与同德。是亦有君无臣也。幸非屯艰之世。故得免患难而仅能守成。唯其无臣也。故凡政令施措。皆自君上一人而出。是非无所考问。论谟无所拟议。唯当反观乎自已己所行及政化之善否。以省察其得失而已。故曰无咎。夫观我生。而君子则虽谓之元吉亦可。而才得谓之无咎者。以其无同德之臣而独运于上。非人君之吉道也。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2L 页
复六五曰。敦复无悔。
六五当复之时。以柔居尊。下无助应。若不能敦笃于复善。则有悔必矣。故曰敦复无悔。敦者用意深厚。制行笃实之谓也。六虽阴柔而坤体敦厚。处中而顺。故可以成德。独其下无同德赞学之臣。故象有自考之辞。谓自成其德也。考字非但训成而已。兼有省察覆审之意。盖学问进修之方。既不得取资于人。则必自考其云为之得失。学力之勤怠。三省四勿。言行相顾。慥慥孜孜。以成其复善之功。先儒谓五乃天质之美者也。其信矣夫。大抵人君虽有明师硕辅。而蜎渊蠖濩之中。幽独得肆之地。苟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3H 页
不加自考工夫。则无以为成德之基。敦复自考四字。最宜深玩云。
无妄九五曰。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无妄之卦。上为天下为雷。有雷行天下之象。则其惊蛰藏震。萌芽发生。万物之功。震实主之。故以鼓舞振作为功者。下卦之震也。以默运不宰为用者。上卦之乾也。是以圣人于乾则深戒其动。九四之可贞。九五之勿药。上九之有眚。槩是动之戒也。若乃初九之往吉。六二之利往。六三之行得邑灾。信可见用作吉而用静凶也。是圣人以动之功用。责之于震也。呜呼。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恪勤奉公。夙夜匪懈者。在下之责。则虽至治雍熙之世。政事之臣未尝逸也。此所以无妄之下卦。属之于震也。时清世宁。宜静而反动者何哉。盖恬嬉兆于治平。鸩毒生于宴安。骄佚般乐。厉阶成矣。初九阳刚。宜能振作。故直称往吉。六二柔弱。故勉以利有攸往。六三柔弱而又不中。故委靡颓缓。不能收拾。自家之牛。放而不求。见得于人而已。遭失物之灾。亦犹自己之职。不能自举。权柄移人。而反被瘝旷之责也。西晋诸人。惟不知此。值世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3L 页
宁泰。而清谈望空。恪勤获笑。浮荡称贤。而臣道丧矣。可胜叹哉。自九四以上。德皆阳刚。处无妄之世。在出治之位。足以振厉百辟。脩举成宪矣。第以才健志刚。或易变动。故勿药之戒。至深且切。夫药以攻疾。人情之所不能已也。既谓之疾。复谓勿药。所以明其疾之不足忧而戒其动之甚不可也。赵宋君臣。惟不知此。故当神宗时。百年升平。天下晏然。其政事小疵。边塞微警。不足谓疾。而神宗昧勿药之义。安石忽可贞之戒。变乱旧章。动扰一世。驯致祸败。可胜惜哉。盖宜动而不动。与不宜动而动。皆妄也。无妄之义。其远矣哉。
离六五曰。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居人君之位而迫于刚强之间。至于出涕戚嗟。则可谓凶矣。而所以吉者。以下有黄离之正应故也。或曰。六五六二。俱是阴柔。迫于群刚。危惧如此。则虽得相应。恶能获吉哉。曰。二五离体而中正。故既柔而能明。离则不忤于物。明则不失于几。君臣之德。俱若是而又能畏慎忧虞。则事岂有不吉者哉。况离之时。又非祸乱之世。乃柔顺文明之日。而三四两爻自恃刚强。不安其分。故大耋之嗟。焚死之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4H 页
菑。渠皆自取。而五二同德之应。终遂其吉也。同人之九五阳刚而健体。故号咷而至于用师。离之六五文明而处柔。故出涕而自能获吉。此圣人用柔之微权云。
咸九五曰。咸其脢。无悔。
脢背肉。不能感物。而又无私系。非如拇股心口之易感而易动也。然一身皆动。则脢亦随之而动。此犹君居尊位。不为小感而动。不见微物而说。必天下皆说皆动之事。然后随之而动也。或曰。苟然则真所谓与天下同其好恶者。乃君道之善者也。何乃止谓无悔。而象亦曰志末也哉。曰。九五有阳刚中正之德。固非偏私浅狭者也。第为咸之主。不能以至诚倡天下之感。使之绥来动和。桴鼓响应。而乃反随天下之说而动。此所以止于无悔而有志末之讥也。盖居兑卦有说体。故莫能自树立自断制而终不免随人也。
遁九五曰。嘉遁。贞吉。
程传曰。遁非人君之事。故不主君位言。然人君之所避远。乃遁也。据此说则如放郑声远佞人。亦可谓人君之遁也。窃尝妄谓遁者非必逃身遁迹之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4L 页
谓也。即避远之谓。故象曰远小人。不恶而严。斯可见其为避远之义。而彖亦曰遁亨者。遁而亨也。其曰遁而亨者。谓避远小人而君子之道亨也。其曰小利贞者。本义谓小人利于守贞。不可以浸长之故。而遂侵迫于阳也。盖遁虽阴长之时。二阴在下而尚微。四阳居上而得位。何遽至于靡然退藏。以避未壮之微阴哉。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若见小人之乍进而急令君子退藏。则岂扶阳抑阴之意哉。故曰遁卦之义。专在于避远小人。而非君子身退之谓也。小人在上而炽。君子力不可制。则奉身而退。以避小人者。固君子之遁也。而此则不然。小人只有方长之形。犹未能握柄而擅权也。君子则九三以上。莫非履盛位而制一时者。操纵与夺之权。尚在君子之手。退而远之。不令犯我。斯可矣。曷为乎径先走避。倒授人以太阿哉。以此而观乎六爻。则意象所取。俱极分明。如初六之勿用攸往。戒小人之进也。六二之执用牛革。勉之以中顺自守也。即所谓小利贞也。至于九三。则上与诸阳同德。而下乃昵比二阴。故戒之以系遁而教之以畜臣妾焉。初二两阴。乃九三之所当退而远之者。若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5H 页
以昵近之故。反有系着之心。则必至乎疾而厉也。故为系遁。此只宜畜之以臣妾之道耳。彖所谓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者。似亦指九三而言。盖九三居阴阳之界限。所关甚重。以阳居三。刚当位也。又与上九为应。故可以时行。四爻五爻。虽亦阳刚。而第与阴爻为应。独九三以阳应阳。志同道合。故能不系于昵近之二阴而助成上九肥遁之功。所以吉也。若夫九四之好遁。以能绝初六也。九五之嘉遁。亦以能绝六二也。朱子释好遁曰。下应初六而乾体刚健。有所好而能绝之之义也。然则其于释嘉遁也。独不可曰有所嘉而能绝之乎。嘉者六二柔顺而中。在所宜嘉。与随五之孚于嘉。其义一也。可嘉而犹绝之。其为阴盛之虑也至矣。居人君之位而绝在下之阴。程子所云人君之所避远者。固真是也。而遁之时义。亦在此矣。何必但指自家退匿。而方可谓好遁与嘉遁也。上九既不与阴爻为应。又不与二阴相近。所应者九三之刚阳。所邻者众阳之同德。故其于遁退小人也。尤能宽大充裕而无不利矣。或曰。以序卦观之。遁之为卦。明是阳遁之义。今子以退远小人为说。此果作易之旨乎。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5L 页
曰。序卦则言其消长之理。卦爻之辞则教以随时处变之道。序卦乃天道也。否之序卦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圣人之心。岂不欲常泰而无否哉。良以天运之消息。自然如此故也。然而圣人未尝诿之于天运。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以修休否之道。此即遁卦意也。阴长则阳必遁者。天运之行也。而阴未及壮。阳尚得位。则可以退而抑之。此裁成辅相之道也。程传亦曰。虽阴长之时。如卦才尚当随时致力。以扶持其道。未必于遁藏而不为。故曰与时行也。盖易。以人事参天道者也。先儒有言曰。不能自强。则听天所命。修德行仁。则天命在我。彼相几明哲之士。灼见天道。知世必乱。而自度己之才德。有不足以裁成辅相。则便洁身长往。遁而犹亨。此即听天所命之类也。能识天运之向否。而思患豫防。消难于未萌。乘机转时。斡旋于将乱。以人事而济天道。此即天命在我之类也。圣人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虽春秋战国极乱之世。犹且汲汲于行道。而荷篑耦耕之徒。逍遥物外。邈然弃世。知其不可而不为。自以为高。岂足以知圣人哉。以此而观于遁卦则微意见矣。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6H 页
晋六五曰。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
程传曰。下既同德顺附。当推诚委任。勿复自任其明。恤其失得。又曰。六五大明之主。不患其不能明照。患其用明之过。至于察察。失委任之道。故戒以失得勿恤也。朱子非之曰。虽以尧舜之圣。皋夔之贤。犹云屡省乃成。虽得同心同德之人而任之。在上者一切不管而任其所为。岂有此理。且彼所为既失矣。则为上者如何不恤。圣人无此等说话云云。而本义之释失得勿恤。则谓以一切去其计功谋利之心。窃尝妄谓六五柔居尊位。下有六二正应。而为九四所间阻。本当有悔。所赖者。六五以离体之主。克昭明德。故九四有鼫鼠之畏。不敢放肆。而二之同德相孚。其势必合。此所以得悔亡也。始也为四所间。是失也。终焉与己相合。是得也。言五不必忧二之得失。但往而上进。则自然吉无不利矣。其曰往者。盖以火性炎上。故上扬则明。下沈则暗。若系着于二。则惧有下沈之患。虽不系着。而二也志在上进。九四不敢终阻。故勿恤而往则吉也。五是阴柔。虑欠于振奋。故勉其往也。
蹇九五曰。大蹇。朋来。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6L 页
朱子以五爻为蹇之主。盖德正位尊而陷于坎险之中。所以为蹇也。其曰朋来者。谓众爻皆来助也见险能止。卦之德也。圣人于彖辞而赞其美矣。然苟止而止。则更无济艰出险之功。故又称利见大人往有功也。而于诸爻。皆以往来取象。所谓往来者。非指卦内外而言也。彖传之往有功。以利见大人而往也。诸爻之往者。谓避险难而洁身长往也。曰来者。谓出而用世也。彖传夫子所作。爻辞周公所作。非一人一时之笔。故下字有不同者多矣。非独此也。初六居不用之地。而犹曰往蹇来誉者。勉其来也。汉之邓禹以书生。杖剑追光武。足当此象。然在下而微。不可遽用。故其来也。姑得誉声而且有宜待之戒也。六二与五正应。虽当乱世。元无可往之义者。故不言往来。而直谓王臣蹇蹇。本义亦引诸葛亮之鞠躬尽瘁。斯可以当之矣。盖诸爻中唯二五不言往。则往字之为长往也益明矣。九三有刚阳之才。为下所附。足以济屯者也。故往则蹇而来则反。反之谓反其蹇也。六四上近九五。下连九三。居大臣之位。故亦不可往。而只宜来连在下之众爻。以谋济蹇之道也。于九五。乃拈出朋来字。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7H 页
以明诸爻之皆来附。而诸爻之来字。亦皆照应于此。上六居无位高尚之地。尤易于长往。故既言来硕。而又言利见大人以重申之。则圣人深意。良可见矣。先儒论初六曰。古人生居乱世。无官守言责者。类皆高蹈隐沦。以待天下之清。身名俱高。传播万世。而履富贵蹈危机者。名位俱仆。为后世之指笑。夫是之谓往蹇来誉。此言固质矣。第此卦则九五有阳刚中正之德而陷于坎险。乃贤明之君。遭时厄会而志刚才健。可与有为。故说者以五为拨乱之英君。有君如此而为其臣者。避世自洁不尽匪躬之节。则谁与济艰哉。忠臣志士断不如是。故虽初六上六之无位。而圣人亦勉其来也。此与屯九五小贞吉。其义相类。故表而论之。
姤九五曰。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本义曰。五以阳刚中正。主卦于上。而下防始生必溃之阴。其象如此云。盖以杞包瓜。则瓜在包中。不能长大。而存其甘美之嫩体。即所谓含章。坤之六三。亦言含章者。凡阴以滋蔓肆大为忧。若只用其柔顺贞静之道。则何恶之有。所以含章为贵也。既含章而受制于阳。则作孽造恶之萌。自然陨绝。比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7L 页
如包中之瓜不能长大而久则自陨也。草木之凋落。谓之陨萚。天时既过则瓜蔓必陨。有若自天之陨之也。故曰有陨自天也。夫以九五阳刚之君。又挟卦中诸阳之爻。其除剪在下始生之微阴。宜若易然。而今乃包而制之。使之保全厥美。而潜抑其气。以待自陨。此乃修人事俟天命之道也。故曰志不舍命。圣人未尝轻绝小人。必欲矫揉而变化之。用其才而销其恶。于此爻见之矣。
萃九五曰。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
九五有阳刚中正之德。凡易中阳爻。皆称有孚。此独言匪孚。而又勉以元永贞者何也。盖以上兑下坤。兑说坤顺故也。苟上说而下顺。则承望者得计。謟谀者易进。故多匪孚之患。少永贞之吉。其戒慎之意至矣。
革九五曰。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九五居革之时。有阳刚之才中正之德。而又临君位。其所宜革者。乃政令事为更改损益之类也。虎之变也。希革毛毨。而其体则不变。故此爻取象焉。盖革至君位则疑于汤武之事矣。汤武革命。虽见于彖辞。而终非所以训世。故此爻所取。乃在于身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8H 页
不变而文变之物。其所革者。炳然易见之文章制度也。人皆见而信之。故未占有孚。圣人之旨微矣。缉注中先儒说此爻。或举汤武恐非也。
震六五曰。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
震有二义。有震动之震。有震惧之震。初四两阳爻乃震。所以成震者。即震动之震也。二三五上四画阴爻。皆为阳所震者。即震惧之震也。先儒之说多如此。五既有震惧之心。而身居尊位。柔且得中。又安有往来之地乎。往来者。震动奋发者之所为。非柔顺守中者之事。则此爻何以往来取象乎。曰震往来厉者。盖谓震已往矣。而其来则必厉也。何谓震已往也。曰初九虽震之主。而远于五。九四虽震动之象。而陷于二阴之间。泥而不能震。则逮五而震已止矣。故曰震往也。何谓其来必厉也。曰震虽往而必来。而来则必厉也。厉之为言。猛也危也。五虽当震往之后。而不以少安为姑息之计。能预亿其来而厉也。克尽恐惧图虑之方而不失中道。故可得无丧有事也。或曰。然则象所谓危行者。何义欤。曰。行者道也。谓危道也。五虽居尊。而阴柔缓弱。且值震阳方进之日。易见侵凌。故曰危道也。惕余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8L 页
于未然之前则危可使安。
艮六五曰。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云峰胡氏曰。咸艮皆以身取象。咸言人前。艮言人背。艮其腓。咸亦言腓。腓虽在后。而前亦可见也。咸其辅。艮亦言辅。辅虽在前。而后亦可见也。故咸得兼艮之腓而不得兼艮之限夤。艮得兼咸之辅而不得兼咸之颊舌。其取象。可谓精矣云。窃尝妄论此说极其明透。而犹似未备。咸言人前者。咸感也。人之受感。恒在于前。故取象于前也。艮言人后者艮止也。人之所止。恒在于后。故取象于背也。咸初言拇。艮初言趾者。分前后也。二之腓则前后皆可见也。三则咸言股。艮言限夤。四则咸言心。艮言身。槩亦分前后也。至于五爻。则咸之言脢反在后。艮之言辅反在前。此其故何也。五君位也。群臣之所仰对瞻望。有南面北面之别。故由前而观则在于后。由后而观则在于前。此取象之精义也。且咸则上爻为辅。艮则五爻为辅。亦有不同。盖咸上体是兑。兑为口。故上爻极于辅颊。艮则比象于鼻。其极处至于鼻。故五爻自居口辅。其取象也。可谓极精矣。易中爻象。多有难通处。唯此两卦。最为分明精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9H 页
审。而先儒所论。犹恐未尽。故敢赘说焉。
丰六五曰。来章。有庆誉。吉。
离明震动。其卦为丰。明足以照。动足以亨。卦象甚好。而爻辞多不吉者何也。序卦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先儒亦曰。丰盈也。盖当丰亨盈满之世。而离有文饰之象。震有动作之义。故有穷大失居之戒也。人臣之务丰其屋盈其欲者。必欺掩君上之明。以自厚其私。故丰卦之爻。居臣位者多凶咎。丰蔀者二。丰沛丰屋者一。其曰见斗见沫云者。谓既丰蔀沛以遮蔽天日之明。故虽日中而所见阳光。仅如斗如沫而止也。及其丰屋之极其欲也。则窥户无人。终亦必凶。历考史传。人臣之丰大封殖者。未有不招祸殃。高明之家。鬼瞰其屋信矣。独六五以柔顺之德。居中莅尊。为丰之主。此人君之丰也。柔而中也。故无妄动浮华之举。顺而虚也。故有舍己受人之象。广求俊彦。多致贤哲者。即人君之丰富也。此所以来章有庆而吉也。程传言六五柔暗。无虚己下贤之义。而圣人说此以为教云。恐或未然。六五虽柔而居震之体。为丰之主。则不可谓柔弱也。当丰之世。协德于离。则不可谓昏暗也。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9L 页
与二为应。明动相资。则何可谓无虚己下贤之义乎。五乃明君。故如二之丰蔀者。往而见疑也。以其见疑于正应之明君。故发若而后有孚也。发若者。谓二自发其蔀也。司马迁所谓戴盆。何以望天。即此义也。去其障蔽遮掩之私。而以诚信结于五。则五亦当来其章美而有庆誉也。六五之德。苟或不明。则当见欺于二之丰蔀而信之不疑矣。岂曰得疑疾乎。以此论之。六五之得暗主之名。似非爻辞之本指也。
旅六五曰。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
程传曰。五君位。人君无旅。旅则失位。故不取君位云。而第旅者。非必失所之谓也。不处乎家而出外则为旅矣。人君之不居其国。出外以行者。唯军旅之事。黄帝之涿鹿。夏启之战甘。汤之十一征。武之会孟津。皆旅于行也。旅之五爻。正是人君之旅。而离卦又有甲胄戈兵之象。故爻辞言射雉以象戎事也。军旅之道。明于兵机。顺于人情。且能止戈不点。然后方为王者之师。可以一举成功。此卦离明而顺。艮又能止。故有一矢亡之誉。即书所称一戎衣大定者也。
巽九五曰。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系辞曰。巽以行权。九五以阳居尊。为巽之主。处得中正。尽巽之善。执中而达权者也。权者。济经之所不及而易流于变诈。变诈而成事者。虽利于目前而后必有悔。故行权者必以贞。然后得吉而无悔也。事之经常而能济者。无假于行权。必其初有不利。然后以权救之而反乎正也。故曰无初有终。先庚后庚。丁宁揆度之谓也。行权之要。尽于是矣。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70H 页
节九五曰。甘节。吉。往有尚。
节者。酌其过溢而适乎中者也。五十而食肉。七十而衣帛。亦节以制度之一事也。然而自幼吃刍豢被纨绮者。一朝使之必待五七十。则人情定不乐矣。九五居尊临下。当位以节。节天下者也。节天下而使天下甘之。果何术欤。得中道而身率之故也。人君躬行以倡。则下无不悦而从之。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即其验也。人之所甚恶莫如死。而所甚厌莫如伤。犹且甘心而为之者。以上之所好在此也。况乎不至乎死与伤。而君上之所好在焉。则为其民者。岂有不乐从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70L 页
者哉。或曰。此言固然矣。第此爻有导率之义乎。曰。此卦坎上而兑下。坎水流下而入于兑泽。有逮下之象。五爻居君位而流逮乎下。此非以身导下者乎。甘节之吉。以此也。
未济六五曰。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文明之主居中应刚。虚心以求下之助。故能得吉而又吉。易卦爻辞鲜有如此之美者。明君得贤臣之庆。信乎其有光矣。易之君道。始于利见大人。终于君子有孚。则圣人之致意于君臣之契者。可谓深矣。且考诸卦。则六五之君。下应九二之臣者。除此卦外。又有蒙,泰,大有,蛊,临,睽,益,升,鼎,归妹,丰。合为十二卦。皆以柔中虚己。下应刚明之贤臣为象。而亦解之君子有解。亦以九二为应故也。贤君之道。进于任人。惟不自用。乃能用人。恭己南面。责成于下。而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此实君天下之要道也。程子曰。六居五九居二者。多由助而有功。蒙泰之类是也。九居五六居二。则其功多不足。屯否之类是也。盖臣贤于君。则辅君以君所不能。臣不及君。则赞助而已。不能成大功也。此说固是矣。然尧舜之臣。未必贤于尧舜。而能成熙皞之治。是则圣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71H 页
人事也。在易。唯乾卦可以当之。人君果有唐虞之德业。则贤才自当蔚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是也。苟未及乎勋华之圣。则唯当求贤自辅。汤之尹武之望尚矣。而武丁,成王,齐桓,晋文以下贤智之君。莫不皆然。此所以劳于求贤也。夫以柔顺之君。当未济之世。虽无自已刚毅弘济之才。而委任贤能。贞吉无悔。君子之光于斯为盛。呜呼。岂不休哉。或曰。恒之六五。亦下应九二。而有夫子凶之戒何也。曰。程传不云乎。在他卦。六居君位而应刚。未为失也。在恒故不可耳。盖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恒之当五。几乎入遁。时势至此。则为君者当刚毅奋厉。随事制义。然后可以救时。而乃五也以柔为中。以顺为正。循常守旧而已。故有从妇之凶也。通书曰。知时识势。学易之大方。此言质矣。
  惧几感说附
易之一书。大抵主于戒惧。曰吝曰悔曰凶曰无咎。皆畏慎之辞也。系辞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曰。外内使知惧。明于忧患与故。又曰。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惧以终始。其要无咎。又曰。危者安其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71L 页
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盖人情恐惧则戒饬。安逸则放肆。心戒饬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而行端直。得事理者成功业。行端直者远害患。此戒惧而获福者也。心放肆则思虑荒。思虑荒则违道义而入邪僻。违道义者事必败。入邪僻者身必凶。此放逸而招祸者也。故孟子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宋儒论敬。亦曰畏字最近之。此易学入道之门也。此心必先警惧饬脩。然后可以察事之是非安危也。故曰几者次焉。屯之不如舍。豫之介于石。皆见几也。而夫子极言之于系辞曰。知几其神乎。又曰。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又曰。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盖事理之在人心。有动有静。静则未形也。动则已形也。几者动而未形。在乎有无之间。最微细而难见。动而未离于静。微而未至于著。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境。此政理欲初判之路。幽明殊趣之兆。先儒所谓万事根源。日用第一亲切工夫者此也苟能察念头之分岐。烛事始之微端。辨贤邪于未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72H 页
者。炳治乱于将萌。则内自心神情性之用。外达政教施措之际。丝分缕拆。洞贯终始。大而弥纶万变。小而密勿秋毫。故曰能成天下之务。大舜之精以察之。颜子之有不善。未尝不知者。亦皆繇此着力故也。几微才见。端绪乍露。即加研审体察。以知其善恶之几。知其为善也。则为之必果。知其为恶也。则去之不疑。要使所存所行。皆善无恶。朱子所谓近则公私邪正。远则废兴存亡。只于此处看破。便能斡转。精粗隐显。一时穿透者。真体验之言。此易学妙用之源也。此心有精微通妙之化。然后方可以感物。故曰感者又次焉。咸之彖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系辞亦曰。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盖其寂然之中。天机活动。感应之际。造化流通。铜山摧岫而洛钟应响者。气之感也。慈闱指齧而旅馆心警者。神之感也。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者。理之感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何莫非感应之致乎。故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盖圣人居天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72L 页
位备天德。心与天通。道与天契。日月为阴阳之精华。则圣人与之合其明。四时为气化之运行。则圣人与之合其序。鬼神为造物之功用。则圣人与之合其吉凶。使天下之人。涵泳其德而不知其功。鼓舞其化而莫测其用。如春阳暧暧而花柳自荣。秋露凄凄而草木向悴。自然而然。莫之为而为。都不出一感字机括耳。鄙夫感之而宽。薄夫感之而敦。贪之廉。懦之立。奸而化忠。恶而化善。枭獍之感焉而孝。豺虎之感焉而仁。此至诚之用也。通书曰。诚无为。几善恶。盖察其善恶之几而绝祛其恶。扩充其善然后可以存诚。存诚然后可以感应。故曰惧曰几曰感而易道毕矣。
  [附进疏(辛未)]
   臣之始承学易之 命也。即往请教。则许穆方在京邸繁扰。身且病困。乃令臣退而读易。有疑来问。未几。穆不安于朝。长往丘壑。臣系官冗。未遑相从。仍值庚申。穆为僇人。其后臣蒙 恩补马官。所督之邮。与穆幽居相近。故委往问业。则穆以方在罪废。辞之甚力。臣以私固请曰。虽无 朝家敩学之令。后生之质疑请益于先生长者固也。昔人有囚系诲尚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73H 页
书者。何拒之深也。穆始肯酬酢。臣以疑义历叩。则穆辄令臣先自开释。及闻臣言。多所颔可。又为论辨去就之日。六经四书。既经圣贤之刊定。其有别意见者。若非叠床架屋。必是异端奇羡。此甚不可。而至于易学。则义理无穷。包括甚广。其立言取象。与训诰音义之一定不可易者有异。故朱子亦曰。易中先儒旧说。皆不可废。譬如曲派小流皆可以达于河海也。苟有新见得而不害于道理。则便是长进处也。仍勉臣更加熟读曰。吾之读易。殆过数千。系辞则倍之。系辞与启蒙。乃易学之本也。欲学易者。不可不先用力云。又未一期。便为嗟贤之岁。臣亦谴责闲屏。仍罹巨创。虽甚冥顽。不即死灭。而疾病哀疚。不能专精于书籍。每念 朝家受学之 命。先正劝勉之意。未尝不心内惭而面发骍也。然而六七年间。或不无善其口耳者。亦不无疑义可辨。而许穆已作古人。无从质问。又未尝不潸焉出涕以悲也。今此论著。虽多许穆之所辨讨颔可者。而顾其推演为说。实由臣发。故不敢以系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73L 页
于许穆。亦犹蔡沈之作书传也。所引师说。不复识别而通称蔡氏传云。
答曰。省览疏辞。继观册子。推演羲易诸卦中五爻之君位。反复陈戒。溢于辞表。忧爱之诚。予甚嘉尚。可不置诸左右而省察焉。(辛未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