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x 页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杂著[上]
杂著[上]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59H 页

臣谨按易之三百八十四爻。随所遇而各有用。君有君之用。臣有臣之用。取义非一端。今只论第五友者。以五爻为君位。最切于 九重之监戒也。在一卦。独拈一爻已约矣。又不能遍及六十四卦。而但举应宿之数则尤略矣。且其为说。多出于昏谬之私见。有似管中窥豹时睹一斑。故名以窥斑。固知僭越之甚。亦无足采之言。而既经先觉之见可。仍切献芹之微诚。兹敢冒万死。奉尘 香案。蔪以少塞夫承 命学易之责。 万几之暇。倘赐乙览。谅其忱而赦其罪。则微臣之幸也。而或不无死骨媒绿耳之望云。
乾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此爻为圣人得天位行天道之占。既以飞龙在天取象。则其兴云施雨。神变化泽万物。可言者多矣。一切不举。只以利见大人一句断之。而释之者谓利见在下大德之人。是知人君之能事。莫大于得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59L 页

坤六五曰。黄裳元吉。
此爻之义。只在于柔顺谦下。盖纯阴成卦。无一硬悍捍格者。故为君者。亦当以柔道行之。古人有之。汉文帝是也。当时风流。固已笃厚。而帝又躬修玄默。措一世于柔顺之域。而待夷狄礼臣下。一以谦卑自牧。蔼然有泰和之风。其庶乎此爻所称元吉者矣。或曰。初六履霜。上六龙战。果可谓无所捍格欤。曰。为柔为顺者。阴之善也。为慝为杀者。阴之恶也。于阴始也。圣人虑其邪慝。于阴极也。圣人戒其争杀。是以见之于初上两爻。而此皆无位之地。若夫六二之直方。六三之含章。即阴之善者。俱合于臣道。而四之括囊。亦与汉初大臣清静谨饬。耻言人过者。其道相近。顾何害于黄裳之吉哉。非无佞邪之厕间。而玉杯之诈不能作坚冰之祸孽。非无藩国之谋乱。而几杖之赐足以戢战野之凶图。呜呼。文帝其深于用柔也夫。
屯九五曰。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易中大小字。多指阴阳而言。小为阴大为阳。此所谓小。指二三四阴爻而言也。大即指五也。盖世方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0H 页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0L 页

蒙六五曰。童蒙吉。
童者。取其纯一未发。以听于人之义也。先儒谓汤之于伊尹。高宗之于傅说。皆学焉而后臣之。由斯道也。此爻之象。似非专指童孺而言。且不独君道为然。凡受学于人者。皆当玩此辞也。然以贾谊保傅篇观之。授业进学。贵在幼稚。即今 春宫正当冲年。宜稽开发薰陶之益。则纯一以听之义。尤不可不惓惓云。
需九五曰。需于酒食。贞吉。
需之二体。有相须之义。下卦乾体则见险而需不轻于进者也。上卦则见三阳之来而需之者也。先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1H 页

讼九五曰。讼元吉。
人君听讼之要。莫先于辨朝臣之曲直。苟能明辨乎朝臣等曲直之讼。措之天下。必也使无讼矣。汉有甘陵南北之讥。而遂致宦寺搆党人之祸。唐有牛李之倾轧。宋有闽蜀朔洛之名目。此皆讼也。若使其时位九五者。听不偏而断合理。以尽中正之道。则可协于此爻元吉之义。而俱莫能焉。可胜叹哉。
师六五曰。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既利以执言矣。而又必以长子帅师。不令众主。然后成功可冀。其慎重也如是。世之迂儒或言在我者辞直名正。义声动人。则士气自壮。敌人自服。将之巧拙。兵之强弱。非所论也。大失此爻之义矣。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1L 页

九五以阳刚乾体。中正得位。明足以照。刚足以决。势足以专。更无危厉之忧。而有此戒者何也。以下卦之兑以说应之故也。或曰。君闇有过失。而下以謟媚说之则信可危也。今九五以刚明之君。夬断于上。而兑以和说奉承于下。真所谓君臣相说也。有何可戒之厉乎。曰。德莫盛于大舜。而其臣之进言者犹日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又曰。毋若丹朱傲。且乃都俞吁咈。相与论谟。行一事。必先咨访。用一人。必询臣邻。君未尝独任刚明。遇事专决。臣未尝只事趋迎。唯诺赞美而已。是故刚明之君。尤急骨鲠之臣。远虑之士。益忧清平之世。夬履贞厉之戒。可见圣人用心之切至矣。
同人九五曰。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隔则号咷。遇则笑。乃私昵之情。非人君之道。此固然矣。第君臣之际。虽非私昵。而或有遭时如此者。唐代宗出李泌于江西。俟诛元载而召之。此即大师克而遇者也。昭宗贬韩偓于濮州。密与泣别而无奈何于全忠。此即先号咷而不能克者也。代,昭两君。诚不足于君道。而泌与偓则不可谓私昵也。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2H 页

豫六五曰。贞疾。恒不死。
先儒谓豫有三义。曰和豫。曰逸豫。曰备豫是也。重门击柝。以待暴客。备豫之道也。若使六五之君。先轸备豫之道。则必察防微杜渐之端而威权不下移矣。又安有贞疾之患哉。
观六五曰。观我生。君子无咎。
五以阳刚中正居尊位。而下之四阴无与同德。是亦有君无臣也。幸非屯艰之世。故得免患难而仅能守成。唯其无臣也。故凡政令施措。皆自君上一人而出。是非无所考问。论谟无所拟议。唯当反观乎自已己所行及政化之善否。以省察其得失而已。故曰无咎。夫观我生。而君子则虽谓之元吉亦可。而才得谓之无咎者。以其无同德之臣而独运于上。非人君之吉道也。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2L 页

六五当复之时。以柔居尊。下无助应。若不能敦笃于复善。则有悔必矣。故曰敦复无悔。敦者用意深厚。制行笃实之谓也。六虽阴柔而坤体敦厚。处中而顺。故可以成德。独其下无同德赞学之臣。故象有自考之辞。谓自成其德也。考字非但训成而已。兼有省察覆审之意。盖学问进修之方。既不得取资于人。则必自考其云为之得失。学力之勤怠。三省四勿。言行相顾。慥慥孜孜。以成其复善之功。先儒谓五乃天质之美者也。其信矣夫。大抵人君虽有明师硕辅。而蜎渊蠖濩之中。幽独得肆之地。苟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3H 页

无妄九五曰。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无妄之卦。上为天下为雷。有雷行天下之象。则其惊蛰藏震。萌芽发生。万物之功。震实主之。故以鼓舞振作为功者。下卦之震也。以默运不宰为用者。上卦之乾也。是以圣人于乾则深戒其动。九四之可贞。九五之勿药。上九之有眚。槩是动之戒也。若乃初九之往吉。六二之利往。六三之行得邑灾。信可见用作吉而用静凶也。是圣人以动之功用。责之于震也。呜呼。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恪勤奉公。夙夜匪懈者。在下之责。则虽至治雍熙之世。政事之臣未尝逸也。此所以无妄之下卦。属之于震也。时清世宁。宜静而反动者何哉。盖恬嬉兆于治平。鸩毒生于宴安。骄佚般乐。厉阶成矣。初九阳刚。宜能振作。故直称往吉。六二柔弱。故勉以利有攸往。六三柔弱而又不中。故委靡颓缓。不能收拾。自家之牛。放而不求。见得于人而已。遭失物之灾。亦犹自己之职。不能自举。权柄移人。而反被瘝旷之责也。西晋诸人。惟不知此。值世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3L 页

离六五曰。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居人君之位而迫于刚强之间。至于出涕戚嗟。则可谓凶矣。而所以吉者。以下有黄离之正应故也。或曰。六五六二。俱是阴柔。迫于群刚。危惧如此。则虽得相应。恶能获吉哉。曰。二五离体而中正。故既柔而能明。离则不忤于物。明则不失于几。君臣之德。俱若是而又能畏慎忧虞。则事岂有不吉者哉。况离之时。又非祸乱之世。乃柔顺文明之日。而三四两爻自恃刚强。不安其分。故大耋之嗟。焚死之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4H 页

咸九五曰。咸其脢。无悔。
脢背肉。不能感物。而又无私系。非如拇股心口之易感而易动也。然一身皆动。则脢亦随之而动。此犹君居尊位。不为小感而动。不见微物而说。必天下皆说皆动之事。然后随之而动也。或曰。苟然则真所谓与天下同其好恶者。乃君道之善者也。何乃止谓无悔。而象亦曰志末也哉。曰。九五有阳刚中正之德。固非偏私浅狭者也。第为咸之主。不能以至诚倡天下之感。使之绥来动和。桴鼓响应。而乃反随天下之说而动。此所以止于无悔而有志末之讥也。盖居兑卦有说体。故莫能自树立自断制而终不免随人也。
遁九五曰。嘉遁。贞吉。
程传曰。遁非人君之事。故不主君位言。然人君之所避远。乃遁也。据此说则如放郑声远佞人。亦可谓人君之遁也。窃尝妄谓遁者非必逃身遁迹之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4L 页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5H 页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5L 页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6H 页

程传曰。下既同德顺附。当推诚委任。勿复自任其明。恤其失得。又曰。六五大明之主。不患其不能明照。患其用明之过。至于察察。失委任之道。故戒以失得勿恤也。朱子非之曰。虽以尧舜之圣。皋夔之贤。犹云屡省乃成。虽得同心同德之人而任之。在上者一切不管而任其所为。岂有此理。且彼所为既失矣。则为上者如何不恤。圣人无此等说话云云。而本义之释失得勿恤。则谓以一切去其计功谋利之心。窃尝妄谓六五柔居尊位。下有六二正应。而为九四所间阻。本当有悔。所赖者。六五以离体之主。克昭明德。故九四有鼫鼠之畏。不敢放肆。而二之同德相孚。其势必合。此所以得悔亡也。始也为四所间。是失也。终焉与己相合。是得也。言五不必忧二之得失。但往而上进。则自然吉无不利矣。其曰往者。盖以火性炎上。故上扬则明。下沈则暗。若系着于二。则惧有下沈之患。虽不系着。而二也志在上进。九四不敢终阻。故勿恤而往则吉也。五是阴柔。虑欠于振奋。故勉其往也。
蹇九五曰。大蹇。朋来。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6L 页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7H 页

姤九五曰。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本义曰。五以阳刚中正。主卦于上。而下防始生必溃之阴。其象如此云。盖以杞包瓜。则瓜在包中。不能长大。而存其甘美之嫩体。即所谓含章。坤之六三。亦言含章者。凡阴以滋蔓肆大为忧。若只用其柔顺贞静之道。则何恶之有。所以含章为贵也。既含章而受制于阳。则作孽造恶之萌。自然陨绝。比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7L 页

萃九五曰。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
九五有阳刚中正之德。凡易中阳爻。皆称有孚。此独言匪孚。而又勉以元永贞者何也。盖以上兑下坤。兑说坤顺故也。苟上说而下顺。则承望者得计。謟谀者易进。故多匪孚之患。少永贞之吉。其戒慎之意至矣。
革九五曰。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九五居革之时。有阳刚之才中正之德。而又临君位。其所宜革者。乃政令事为更改损益之类也。虎之变也。希革毛毨。而其体则不变。故此爻取象焉。盖革至君位则疑于汤武之事矣。汤武革命。虽见于彖辞。而终非所以训世。故此爻所取。乃在于身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8H 页

震六五曰。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
震有二义。有震动之震。有震惧之震。初四两阳爻乃震。所以成震者。即震动之震也。二三五上四画阴爻。皆为阳所震者。即震惧之震也。先儒之说多如此。五既有震惧之心。而身居尊位。柔且得中。又安有往来之地乎。往来者。震动奋发者之所为。非柔顺守中者之事。则此爻何以往来取象乎。曰震往来厉者。盖谓震已往矣。而其来则必厉也。何谓震已往也。曰初九虽震之主。而远于五。九四虽震动之象。而陷于二阴之间。泥而不能震。则逮五而震已止矣。故曰震往也。何谓其来必厉也。曰震虽往而必来。而来则必厉也。厉之为言。猛也危也。五虽当震往之后。而不以少安为姑息之计。能预亿其来而厉也。克尽恐惧图虑之方而不失中道。故可得无丧有事也。或曰。然则象所谓危行者。何义欤。曰。行者道也。谓危道也。五虽居尊。而阴柔缓弱。且值震阳方进之日。易见侵凌。故曰危道也。惕余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8L 页

艮六五曰。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云峰胡氏曰。咸艮皆以身取象。咸言人前。艮言人背。艮其腓。咸亦言腓。腓虽在后。而前亦可见也。咸其辅。艮亦言辅。辅虽在前。而后亦可见也。故咸得兼艮之腓而不得兼艮之限夤。艮得兼咸之辅而不得兼咸之颊舌。其取象。可谓精矣云。窃尝妄论此说极其明透。而犹似未备。咸言人前者。咸感也。人之受感。恒在于前。故取象于前也。艮言人后者艮止也。人之所止。恒在于后。故取象于背也。咸初言拇。艮初言趾者。分前后也。二之腓则前后皆可见也。三则咸言股。艮言限夤。四则咸言心。艮言身。槩亦分前后也。至于五爻。则咸之言脢反在后。艮之言辅反在前。此其故何也。五君位也。群臣之所仰对瞻望。有南面北面之别。故由前而观则在于后。由后而观则在于前。此取象之精义也。且咸则上爻为辅。艮则五爻为辅。亦有不同。盖咸上体是兑。兑为口。故上爻极于辅颊。艮则比象于鼻。其极处至于鼻。故五爻自居口辅。其取象也。可谓极精矣。易中爻象。多有难通处。唯此两卦。最为分明精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9H 页

丰六五曰。来章。有庆誉。吉。
离明震动。其卦为丰。明足以照。动足以亨。卦象甚好。而爻辞多不吉者何也。序卦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先儒亦曰。丰盈也。盖当丰亨盈满之世。而离有文饰之象。震有动作之义。故有穷大失居之戒也。人臣之务丰其屋盈其欲者。必欺掩君上之明。以自厚其私。故丰卦之爻。居臣位者多凶咎。丰蔀者二。丰沛丰屋者一。其曰见斗见沫云者。谓既丰蔀沛以遮蔽天日之明。故虽日中而所见阳光。仅如斗如沫而止也。及其丰屋之极其欲也。则窥户无人。终亦必凶。历考史传。人臣之丰大封殖者。未有不招祸殃。高明之家。鬼瞰其屋信矣。独六五以柔顺之德。居中莅尊。为丰之主。此人君之丰也。柔而中也。故无妄动浮华之举。顺而虚也。故有舍己受人之象。广求俊彦。多致贤哲者。即人君之丰富也。此所以来章有庆而吉也。程传言六五柔暗。无虚己下贤之义。而圣人说此以为教云。恐或未然。六五虽柔而居震之体。为丰之主。则不可谓柔弱也。当丰之世。协德于离。则不可谓昏暗也。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69L 页

旅六五曰。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
程传曰。五君位。人君无旅。旅则失位。故不取君位云。而第旅者。非必失所之谓也。不处乎家而出外则为旅矣。人君之不居其国。出外以行者。唯军旅之事。黄帝之涿鹿。夏启之战甘。汤之十一征。武之会孟津。皆旅于行也。旅之五爻。正是人君之旅。而离卦又有甲胄戈兵之象。故爻辞言射雉以象戎事也。军旅之道。明于兵机。顺于人情。且能止戈不点。然后方为王者之师。可以一举成功。此卦离明而顺。艮又能止。故有一矢亡之誉。即书所称一戎衣大定者也。
巽九五曰。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系辞曰。巽以行权。九五以阳居尊。为巽之主。处得中正。尽巽之善。执中而达权者也。权者。济经之所不及而易流于变诈。变诈而成事者。虽利于目前而后必有悔。故行权者必以贞。然后得吉而无悔也。事之经常而能济者。无假于行权。必其初有不利。然后以权救之而反乎正也。故曰无初有终。先庚后庚。丁宁揆度之谓也。行权之要。尽于是矣。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70H 页

节者。酌其过溢而适乎中者也。五十而食肉。七十而衣帛。亦节以制度之一事也。然而自幼吃刍豢被纨绮者。一朝使之必待五七十。则人情定不乐矣。九五居尊临下。当位以节。节天下者也。节天下而使天下甘之。果何术欤。得中道而身率之故也。人君躬行以倡。则下无不悦而从之。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即其验也。人之所甚恶莫如死。而所甚厌莫如伤。犹且甘心而为之者。以上之所好在此也。况乎不至乎死与伤。而君上之所好在焉。则为其民者。岂有不乐从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70L 页

未济六五曰。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文明之主居中应刚。虚心以求下之助。故能得吉而又吉。易卦爻辞鲜有如此之美者。明君得贤臣之庆。信乎其有光矣。易之君道。始于利见大人。终于君子有孚。则圣人之致意于君臣之契者。可谓深矣。且考诸卦。则六五之君。下应九二之臣者。除此卦外。又有蒙,泰,大有,蛊,临,睽,益,升,鼎,归妹,丰。合为十二卦。皆以柔中虚己。下应刚明之贤臣为象。而亦解之君子有解。亦以九二为应故也。贤君之道。进于任人。惟不自用。乃能用人。恭己南面。责成于下。而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此实君天下之要道也。程子曰。六居五九居二者。多由助而有功。蒙泰之类是也。九居五六居二。则其功多不足。屯否之类是也。盖臣贤于君。则辅君以君所不能。臣不及君。则赞助而已。不能成大功也。此说固是矣。然尧舜之臣。未必贤于尧舜。而能成熙皞之治。是则圣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71H 页

惧几感说附
易之一书。大抵主于戒惧。曰吝曰悔曰凶曰无咎。皆畏慎之辞也。系辞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曰。外内使知惧。明于忧患与故。又曰。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惧以终始。其要无咎。又曰。危者安其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71L 页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72H 页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72L 页

[附进疏(辛未)]
臣之始承学易之 命也。即往请教。则许穆方在京邸繁扰。身且病困。乃令臣退而读易。有疑来问。未几。穆不安于朝。长往丘壑。臣系官冗。未遑相从。仍值庚申。穆为僇人。其后臣蒙 恩补马官。所督之邮。与穆幽居相近。故委往问业。则穆以方在罪废。辞之甚力。臣以私固请曰。虽无 朝家敩学之令。后生之质疑请益于先生长者固也。昔人有囚系诲尚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73H 页

游斋先生集卷之二十 第 573L 页

答曰。省览疏辞。继观册子。推演羲易诸卦中五爻之君位。反复陈戒。溢于辞表。忧爱之诚。予甚嘉尚。可不置诸左右而省察焉。(辛未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