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x 页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说]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547H 页
时势气数说
祈寒酷暑。天之数也。而衣裘衣葛。乃以人事而回天。山高水深。地之势也。而乘马乘舟。乃以人力而转地。凡所以因时势应世变者。道在是矣。裘也葛也。马也舟也。莫非天地之所生。则御寒暑行山水之具。固无不因天地之用也。夫岂他求哉。然想当混沦之初。蠢然无知。必不知裘之可衣于寒。葛之可衣于暑。山而无可行之道。水而无可济之术。经变既久。智虑渐长。有圣人者作。而四者之用。始次第举矣。逮用之久。机巧益多。裘必取狐貉之厚。葛亦有絺绤之分。鸟道羊肠。履如夷衢。长河大海。济以一叶。即后世愚夫愚妇。无不有邃古圣人之智矣。呜呼。是足为代天工经天下者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气数消长。寒暑一也。时势险易。山水均也。因时顺势。转乱为治之道。固在于消长险易之间。譬如裘葛马舟之不可求于天地之外也。然盘古以后羲轩以前。历年纪几千万。阅变故几头绪。而经世之术。犹未毕举。至唐虞三代而始大备焉。五教八刑。三礼九德。凡可以镕民铸世之道。为士者莫不讲焉。是则当时匹士。亦皆有邃古圣人之智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547L 页
矣。今之去三代也。又历几千百年。而变故之更也。又岂可数乎。是其经世之术。比唐虞三代。宜益备矣。而自汉以降。世坏时污。有百世无善治之叹。抑何哉。或曰。经秦灭裂。王道长堙。刑教德礼。非复三代之具矣。复古既难。何怪乎渐颓也。余曰。不然。今之裁裘治葛。尽其工矣。服马装船。亦多术矣。岂尽三代之制哉。要之凉燠宜于时。便利适于用已耳。乃为治者。亦岂必一一守唐虞之迹。节节循三代之辙耶。第令君心正于上。贤俊庸于朝。教化行而伦纪明。风俗美而兵刑息。是则六五帝四三王耳。而后世之蔑乎无此者何哉。余观夫稍理生业者。必以弋猎皮革责仆夫。组织裁缝付女工。服马求良御。行舡得善水。期于著其效食其利尔。曷尝曰古今异宜。不可治生云哉。彼为政亦由是耳。德礼兵刑者。人主之裘葛马舟也。贤能才俊者。人主之猎奴红女良御善水也。顾乃德礼阙败而不知修者有之。兵刑弛废而不能理者有之。甚至斥贤能疏才俊。而曰才难矣。曰古道不可行。呜呼。其真不可行也耶。其真不能行也耶。噫。人工莫不巧于古。而经世之工独拙。治生莫不尽其术。而治国之术犹疏。岂所谓天数者是耶。于是作时势气数说。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548H 页
恩怨说
恩怨必报者。烈士也。必于报恩而不必于售怨者。君子也。必于售怨而不必于报恩者。小人也。感恩而不能酬。怀怨而不能反者。庸夫也。若夫有道之士则异于是。于人之惠。非义不受。故特无可感之恩。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亦无可嫌之怨。昔叔向不见祈奚。范滂不谢霍谞。知莹之于楚子也。亦曰不知所报。是皆生死肉骨者也。而犹且无私感也。矧乎馀外者乎。桓公委政于管仲。子仪分兵于光弼。吕蒙正不欲知辱己者之姓名。率是道也。有何怨于人乎哉。由是论之。人必无恩怨于人。又使人无恩怨于我。然后方为有道之士。而可以处末世而涉乱流也。真所谓凌霄汉出宇宙者哉。
平屐子说
我国之制。太学生以下。不得跨马于城中。壬辰以前。法明严而俗简俭。为士者徒步而不敢骑。其足所纳则皆平屐子也。以其易为而易求也。故士之袜制异。必别其大指云。当暑雨。涂泥没胫。则脱袜及行缠。藏袖中。跣而诣泮宫。将入食堂。洗足而加袜行缠。故老相传。至今可以想见风化之一斑矣。余儿时在外家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548L 页
陜川。一日有乡父老褰裤赤足而涉水来者。所履似木履而缺其四面之围。象之类俎而小。前头当足指处。以绳作钩。以足大指穿其钩而挟之。两傍皆钩以维足。余异之谛视焉。外祖寒沙公指之曰。儿不识此耶。此古所谓平屐子。冠儒冠者之履也。古之士履此而已。今之士出则马而靴矣。家居则乾而鞋。泥而屐。唯所便耳。仍喟然伤之。余亦谨识之。厥后于京于乡。不得再睹焉者。盖今三十年矣。余有木履。偶破裂前围。着之。足无所罥。将弃之。余念履取行地焉耳。昔东郭子以无底之履。犹且雪中行。今兹履幸有底。是质未亡耳。质之在。而以一处不备。舍之不祥。遂穿其两胁。以绳横贯而结之。低其左右而稍高中央。仅取容足。又以薄竹片循其绳而屈之。以为经。以细绳约之如组。以为纬。使之坚致。其状穹然跨足之背。可以纳而不脱。盖取平屐子之制而稍变之。不至于大指挟而袜异制也。噫。兹虽小事。近古道也。复古之意存焉耳。壬辰之于今日。未满百年乎。而兵燹以后。 国纲荡然。人亦渐流于奢靡。至近岁而极矣。余犹及闻长老言。昔之人。除老病养于子者外。未尝有突处者。今则少壮无病者。犹必煖其突而居焉。稍冷则曰莫可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549H 页
耐也。无马而徒行者。不但以为耻。抑亦未十里。而喘汗而颠耳。岂其禀于天者。今不如古之厚耶。曰非然也。习俗之变人者然矣。自堕地而居。未尝非突也。自垂髫而行。未尝无骑也。是恶能厅宿而脚趋也哉。虽欲勉强而不可得也。若夫平屐子则办之易甚。而着之无不堪也。然且不肯者。羞其朴也。朴之为羞。则侈必为悦。士而悦侈而羞朴。则恒心亡矣。使其得志而有财。亦将何所不为哉。呜呼。今之所谓古。非三代之古也。俗渝风浇。犹尚如此。其将水逝丸走。一往而不复反耶。余谓反之之术。当视此履唯质是取而不求文之备。因于弊而入于朴。变其制而存其意。则庶几乎古道之复矣。遂书之。以为世戒。
游斋问对说(耽书得病。以游自号)
宾有问主人曰。何居乎子之斋名以游者。其义也愿闻之。主人对曰。记实也。何义哉。惟懒与习成。漫不事事而优游卒岁者之名之也。其曰游也固宜。客笑曰。其然哉。夫君弱不好弄。长益渊悫。生六岁读古书。积于今二十年矣。即矻矻力业无论已。其读书也。必喻乎心而自得之。要之精蕴之毕究而为吾用而足。则夫岂懒者而能之乎。其验诸行事也。自唐虞三代。▦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549L 页
皇明至我东。宜也因革损益。变也治乱兴亡。暨夫成败者功业也。得失者时势也。率皆通其大而择其善。撮其要而法其可。会之于心。以应万变之来。夫敏于事者曷以加之。若拟名子之居。舍勤与敏。不可也。顾反自托于优游。揭以为号。使名不符实。外盭其内者何哉。老而倦耶。齿少而气健。厌而怠耶。行笃而志锐。吾不识其所谓也。无乃以道积于躬而用诎乎世。郁郁不展。闵然而叹也。曰良辰不与矣。功业几时建乎。夏虫疑冰矣。俗人谁与语也。而况泄其蓄于文辞。噪一世而自高也。其讵不得狂名而招拳惹(一作踼)之可惧也哉。三者莫一可。我又何执焉。遂思俨默其动静。休息其神明。姑借是以自晦者欤。噫嘻。子其悲矣。主人不对。顾而言他。有顷。客复进曰。卒靳乎一言半辞以道意欤。主人曰。吁。客何垂问之切也。称扬过而诘责急严。不暇一二辨也。请舍是而新其说。子独不见夫行于路者乎。平明启道。急脚而趋。谓百里一武到也。日未昃而思止焉势也。乃喻之者会之者。戛戛乎劳神明之久也。乌得不放乎闲而佚之也。我自乐此而又何悲焉。造物之劳以生。人所同然。循循蹈绳墨。折节拘检。以脩夫吾所有之性。亦云劳止。矧乎形役乎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550H 页
势利之坑。乾没乎风尘之域。焦心竭力。白纷如也。而仅乃有得有不者。于我乎何哉。无宁四体逸于外。心神休于内之为得哉。终脱吾于小人之归者。游之实也。此以名吾斋足矣。又何必曰借以自晦者云哉。休论是世且怪怒之。遂冥然就枕。不复与之言。
江都问答说
清城府院君金锡胄为兵判时。奉 命巡视江都。筑墩处而归。余以问药事。往见清城。出示书 启草。余观毕叹曰。我国凡事之玩愒如此。何事可做。诚可为痛哭流涕者也。清城曰。何事耶。余曰。江都周回仅五万五千馀把。则长城之筑。有何难事。虽不动外兵。只以本邑民兵。修筑于农隙。亦且无难矣。清城曰。岂至是耶。君未之深思也。余曰。丁丑后则 世子大君入质。而国家才经兵祸。亦且板荡。固难轻易设行。而甲申则国力稍苏。质子皆返。若自甲申年始筑。而一岁只筑二千把。则十年可成二万把。廿年则四万把。而三十年则六万把矣。然则到今而长城之毕筑已久矣。有何筑墩之劳乎。清城曰。一岁二千把。以本土民兵为之则亦不易矣。余曰。尝见西厓集战守机宜中。言筑城而甚易。其言曰不过数百人三四日之劳。而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550L 页
可筑一大城云。西厓非妄言也。而其时即癸巳九月也。国家板荡。非丁丑之比。而犹有此说。况甲申后乎。清城即搜出西厓集见之曰。甚好好。嗟哉吾忘之矣。今番筑墩时。恨不试此法也。及其毕筑后。适遇清城于阙内兵曹。清城曰。顷日君所云云。甚是长策。故吾欲于毕筑后。以此建白。出本府民兵。一年筑五墩之间。则十年可以毕筑矣。今则此亦不可行矣。余曰。何故不可耶。清城喟然曰。江都筑城之说。此时何忍发诸口乎。盖以李有浈妖书狱故也。余曰。此则诚然矣。其后甲子春。又以亲病议药事。往见清城。清城又于语次提起曰。君以年少名士文人骚客。为 国长远虑如此。君必不久而为江都留守矣。墩台间毕筑事。吾恃君而已。余曰。今则已作新甲子矣。已往狱事。何必每为拘碍乎。清城曰。丁卯年不久当至。此乃旧甲子时江都有变周甲之岁也。若于是年始役。则丁丑前。可以毕役矣。岂不幸哉。余唯唯而退。是年。清城遽殁。及至丁卯年。余欲以此问答说话。仰闻于 天听。而其年无以言事陈疏之举。连以军衔终岁。故不得开口矣。今年则念及此问答之事。心窃慨恨。方在喉司。可以上陈。而饥馑疠疫。甚于兵乱。事必不行。故又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551H 页
不敢焉。如此而悠悠泛泛。今岁又尽。不久而甲申年又将周环矣。不胜感怆。又恐久而遗忘。遂录以庄之。
论烽燧第一路说
木觅第一烽。应杨州峨嵯山。此乃咸镜及江原海烽传路也。而未尝一举火。余为兵曹郎官时。试问于峨嵯山烽军。则答云云暗时固多。而第虽或传到。每在木觅烽灭息良久之后。故不敢举火云。心常怪之。其后先君为咸镜方伯。余以省觐留咸兴数月。闻其举烽之时刻。与木觅燃火之时刻。不甚相远。想其传到木觅之期。必在灭烽之后。始知峨嵯烽军之说。为不诬也。乃以地志考之。则北烽之路。果为绝远。他路传烽之所。少或三四十。多不过五六十。而咸镜则自庆兴至峨嵯。传举之所过百馀。则其晚到也固宜。或曰。然则自国初必当绝火。而尝闻昔时有一老人教孙儿书。月夜步行庭除。以北斗星文七点列为起句。则其孙儿即对曰。南山炬火五举明。世以为绝唱。以此观之。则五烽齐到。盖可知矣。岂烽路到今益远耶。余无以答。其后有一年老武人言曩昔北路烽燧。吉州为初举。而六镇之烽则至吉州而止。傥或六镇有报变之事。则吉州烽虽已举。而即又举火。传警于京城。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551L 页
若其平常之烽则始自吉州。故能及时得达云。其说似有理而未得可据之记传。故不敢执以为證也。况且久远之事。今难追复。必欲使北路之烽得达京城。则唯当不拘时刻。随到随应为可。而第木觅第一烽。夜深后乃举。则固非事面所宜。而都城之人。又不能卞其为某路之烽。必以平安火既灭之后。自此再举为怪。易致骚挠疑乱。甚不可也。须于木觅他麓。别设应峨嵯之一烽。虽初更人定之后。待其峨嵯火燃而即举夜烽。然后可以无扰而报燧矣。
论误举烽燧说
烽燧云暗之患。出于天地。非可容人力也。中国则平野设墩。或十里或五里。故云暗则发炮以相闻。我国则两烽之间。相去数十里。末由应炮。诚无可试之术矣。至于误举者。专由于人之失着也。盖云雾出于山海。不必遍一域。故数十里之间。亦有异同。以今烽路论之。则木觅第一烽。应杨州峨嵯山。峨嵯山北应杨州大伊山。西应木觅者也。大伊山则南应峨嵯。北应抱川仍邑站。仍邑则北应秃山。南应大伊者也。设令仍邑秃山之间。云雾蔽塞。则秃山虽举火。而仍邑不得见。遂不举火。其为云暗固也。而适会是时。仍邑大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552H 页
伊之间。或无云霭。则伊邑虽不举真烽。而大伊之烽军。误见仍邑岭近处偶然之火。认为真烽而举应火者。亦不难矣。此所谓误举者也。余儿时在庆尚道陜川外乡。闻星州烽山方举火。而火点误落墩下积草。数处明燃。而第积草所爇者。有延烧之形。故越边应烽之军。迟疑而元不举火。其烽山底居民。见擞烽并列。惊叫四出。一村遑扰。其里居一武士方为本州将官者。疾趋登山。呼问烽军。则烽军初不知也。遂相与扑灭积草之火。仍为久燃真烽。以俟越边之举火一炬。然后乃灭。得以无事。邑倅闻之。重赏其武士云。又闻某郡太守好游者。登烽山赏春。仍为醉倒。夜深后始下来。来时多燃炬火。而太守醉不能乘轿。持炬者列立颇久。越边烽军见而燃火。亦如其炬之数。太守醉不知也。其所率陪吏者颇解事。急灭诸炬。而令一人持一炬。绕山奔走。使其火不的一处。故越边烽军。亦知其非真烽也。随即灭之。得以无事。远近相传。称其敏悟云。夫误举之火。大抵此类也。烽军亦知误举罪重。岂有对烽无火而擅自举火之理哉。然则前山之误举者。其失责在后山。而今乃只覈其前山误举而已。不究其误举之由于后山。可谓疏矣。今宜令各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552L 页
处烽军转察前后。如仍邑之烽军虽因云暗。不得应秃山之火。而必须更望大伊之烽。设有大伊举火之事。则必察本烽近地或有积草起火与否。果然则急灭其火。仍为持炬火绕山奔走。以此为不燃烽之订矣。大伊之军虽误见他火而举烽。既见绕山奔走之炬火。则亦须即灭其烽。以此为相应之信。预为明告。坚定约束。如此而尚有误举之失。则并覈两烽而治其罪可矣。或曰。是则然矣。第云暗雨晦之夜。报边之烽。终不得通则奈何。曰此则更无他策。必如中国之延筑墩台。火炮相应而后可也。仍记其说。以备闲中省阅云。
烽山建寺说
我国守备之策。类多疏虞。而烽燧尤甚。京都五烽而第一路每不至。固可寒心。而至如各邑烽燧之报。元不致察。每朔末则文状中列书日子。而不填阴晴。使该吏一人。持进监兵营。一依营录书填而已。某路之烽。绝于某处。漫无可考。不可不大段变通。兹乃遍考舆地志及兵曹文案。每路各论形便。以备省阅。此乃闲中所述者也。非敢曰识时务论世事。观者恕之。或曰。烽燧之虚套若是。而烽军之不能聊生。逃躲相继。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553H 页
大为外方之弊。何以则可以救此欤。曰。此则国家大事也。余何敢妄论。第窃观今世善居山者莫如僧。而寺刹遍一国。百姓逃赋役。毫无所裨于国。若于各邑烽山。许建一小寺。除其寺役。专管烽燧。设僧将一人。给斗料。使之不得出于云游。而又以本官乡所或军官。为烽燧别将以旬当焉。则烽军苦役。庶不及民。而报警之道。自专一矣。客抵掌曰。善哉。子之筹策也。第恐释迦氏之苦之也。遂相对一噱。
古今异宜说(戏笔)
游斋道人之宰安边也。有诗曰。声色化民为政术。咨询逮下笑昏迷。及归。客有问其所以者。道人笑曰。古今之异宜也甚矣。圣人之训。亦有不可行者。夫子曰。声色之于化民末也。愚窃佩服斯言。前后分符及杖节也。凡有作罪者。辄温语以开谕之。数其失而杖之。吏民颇有感悦者。及到安边。亦有此习。则受杖者退而冷笑之曰。太守声色平和。少无怒我之事。专为奸恶吏辈之所诳而杖我矣。如或厉声责怒而杖之。则退而喜幸曰。太守之怒我大矣。而犹且轻杖。可谓贤矣。大声以色。反为化民之要术也。且如不耻下问。好问则裕。亦是圣人之明训也。况外官规例。多有流来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553L 页
已久者。虽似不便而有不可仓卒变改。故前后赴任时。每于新到之初。辄咨访故例事。不妄行。则吏民亦多称誉者。独安边人笑之曰。此太守乃元不晓事者也。虽微细不难之事。亦必询问。可知其昏迷也。遂肆欺诒之意。以此观之。则圣人之言。固有行不得者矣。客笑曰。古今异宜者。不但此也。前哲之格言行不得者。吾又拈一事于子之身矣。昔文中子曰。闻谤而怒者。谗之囮也。又弟子问息谤。则答曰无辨。此真格言也。然余观今世人。闻谤而盛气强卞。蕴怒蓄愤。则谤者或为之少沮矣。今子之积谤丛沓。亲旧闻之者。亦且欲掩耳。而子独听之怡然。不但不怒无辨而已。亦且笑而安之。故谤者尤无忌嫌。此亦古今异宜。而子有所不察也。道人又笑曰。吾亦非不知此。而乃有所不足怒。亦有所不暇顾者矣。客曰。唉。笑矣乎。昔闻逐臭之夫。今见喜谤之人。子其喜谤者欤。道人曰。吾何喜之有哉。不足怒不暇顾之说。夫岂有一毫近似于喜者哉。子曷不观夫柴门之犬吠乎。其当之者若是穿窬之徒。则必惊惶窜匿之不暇矣。亦必潜投肉饭。以媚狗而图其噤声也。此则畏之者也。若其要见主人而来者。则初虽不介意。而及其久而闹嗥也。则必厉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554H 页
声而叱喝之。或持杖而驱逐之。此则苦之者也。若夫风雪夜归人。则必恬然行过。不与相干。此何也。有所不足怒不暇顾故也。夫其严冬盛寒。雪虐风饕。永夜步归。岂其所欲哉。必有所不得已于归家者也。昏夜作行则犬吠之固也。何足怒乎。既无所怒。而行亦忙急。则又何暇一顾哉。今世之宦海风涛。危凛可畏。甚于冬夜之风雪。而犹且冥行墑埴。黾勉从仕者。夫岂可已而不已哉。诚有所甚不得已故也。客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圣人之大训也。士夫行身。当法乎此。宦海风涛之危急。固若是可畏。则又有何甚不得已者哉。道人蹙頞长叹而对曰。嗟乎。是亦所谓古今异宜者也。韩昌黎云古之士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今之士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此乃通古达今之言也。圣人所谓不入不居则见则隐者。指草野游士未许身于国者而言也。列国皆可仕。故危邦乱邦。可择而避也。皆不可仕则隐于山林。固可也。至于世禄之裔。奕世冠冕。所谓乔木之臣者。方在仕籍。则安可自为身谋。弃君国而长往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554L 页
哉。昔周室之衰微也。群臣离散。其不去者作诗以责去者。有曰听言则答。谮言则退。又曰。维曰于仕。孔棘且殆。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亦云可使。怨及朋友。夫其当孔棘且殆之职。而谮言则退者。中古以下。则谓之急流勇退之贤也。又何可责哉。而顾乃以莫肯夙夜莫肯朝夕责之。至曰昔尔出去。谁从作尔室。自后世论之。其责之者。固可笑也。然夫子不删而取之。列于小雅。其教人之意深矣。顾念不佞以宗室后裔。累叶荣贵。九代卿族。三百年世禄之家。忝窃科第。早玷清显。自惟迂疏拙劣。百无一取。 国家若摈弃之。则实是公私之大幸也。而凭赖先荫。随例迁除。前后以言获罪黜废者。亦屡矣。而每蒙 圣明之拂拭。曲加恩私。颠沛困顿之中。致位卿宰。虽糜身粉骨。有不足以仰酬万一者。况可退而自便哉。永夜风雪。不已于行。则犬疑其为偷盗而吠之。宦海危险。不敢告劳。则人认以为贪恋而谤之。此何足怒而亦何暇卞哉。客亦太息而去。遂记其说。以闲览而自解云。
知己老人对说(甲戌冬)
游斋道人拜清风太守。将赴任。历省先墓。邻有老人年八十一。伛偻持杖而来拜曰。敬贺矣。座有笑之者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555H 页
曰。使君之此行。左迁甚矣。何贺焉。有是哉。子之耄也。老人哂之曰。左迁矣。所以贺也。吾虽无知乎。年迈矣。省事多矣。出入士夫之门庭。亦已六十年矣。往时 仁祖朝反正诸臣。槩是士夫中人。然其号为名流者。皆耻趋结于勋贵。一有攀附。则清论訾之。至于街谈巷议。亦皆鄙之。所谓前不识柳朴之门。后不坐延升之席者。盖颇有之。此吾所耳目者也。不幸近岁朝著之翻覆无常。士大夫之能全其特操者。有几人哉。向者己巳之士夫。固有款密于张希载者矣。然其不染迹者亦夥矣。及其局面新而名位显也。闾巷小儿望轩车喝道而指之曰。彼皆张希载之德也。斯诚有不分玉石而混称者矣。第既据其新局。握其显仕。与之同队而无所异焉。虽曰我独非张希载之德。寔有所不可解者矣。伊时使君与世抹摋。出补春川。虽使媢嫉者搆之。必不忍以希载之德四字加之也。逮乎今兹局面重新。而闾巷小儿又指轩车喝道者曰。彼皆宝会童之德也。宝会童者。俗谚银货之一名也。此亦必有玉石之混矣。第又据新局握显仕。与之同队而不肯嫌焉。虽曰我独非宝会童之德。亦有所不可解者矣。乃使君累辞京官。一麾赴郡。虽善毁者訾之。亦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555L 页
必超然于街童之指点矣。前后世网。两不能浼。此岂非可贺者乎。余闻之。不觉蹶然起。酌酒谢之曰。吾年迫知命。交友非不众。而未尝一遇知我者。幸于今得之。既又叹曰。礼失而求诸野。其信矣夫。老人姓孙。隐君子也。别有传。仍系以诗。
青云潦倒白云中。前后行装五马同。自詑兵仙传貊国。谁教吏隐濯清风。当年不识张希载。此日宁论宝会童。八十老人前致贺。悠然一笑俗尘空。
清风病太守解嘲说
清风峡邑也。江山清丽。无水土疾。虽尝有水土疾者。居此则必瘳。盖其清淑之气。有以涤瘴溷也。地僻民淳。词讼甚罕。无酬应之烦。有赏玩之乐。故前后宰是邑者。或醉欢沈冥。或吟咏消遣。未尝有不快活者。疾病无自而入焉。信所谓仙区者也。今太守之来也。虽官贫酒薄。不足以尽其逸兴。而欢醉沈冥则有之矣。虽无客乏纸。不足以罄其输写。而吟咏消遣。亦兼之矣。此宜若快活。无所苦者。而病脚不能步。且有风眩。颓卧枕席者。已数月矣。客有嘲之者曰。沙热仙区也。非无仙分者所可浼。而久蹲不去。宜有鬼责也。太守笑而答曰。历观先生案。如余者何限。而吾独病焉。信必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556H 页
如客之说。则今之鬼尤狠于昔之鬼也。客大噱而责曰。何不自量乎。昔之太守醉卧而足矣。吟咏而可矣。今子妄甚。有明史撰述之役焉。夫居仙境而作史者。古今未之有也。夫子之春秋。亦在获麟之后。则非得意而为之也。厥后自马班以降。考诸韩退之论史书。则一一可知也。孰有不困苦而能之者乎。今子腹饱公廪。神醉官酒。举目江山。应接不暇。讼庭寥然。吏胥昼眠。是子即时之利也。笔简从心。衮钺在手。网罗一代之得失。俾阐千古之流传。是子后日之名也。辞内除而出僻邑。虽似乎避荣显。而实乃专专乎局外之名利。以词章而决科第。分宜乎游翰墨。而兼又骎骎乎史家之阃阈。是皆子之滥也。恶得免乎鬼责哉。太守谢曰。有是哉。子之言。皆吾药石也。昔者昌黎公。欲退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作唐之一经。使吾作清风之闲氓而用意乎史役。则宜无罚也。今乃作清风之太守而子有是责。何以自解哉。脱然投绂而归。遁世乎山之南水之北。则今世之鬼虽狠。想不复嗔怒。吾子之论虽深。必不暇捃摭。吾其免矣天。客喜而笑。洗盏大斟。相与尽醉而去。遂奋醉笔而记之。以为解嘲说。
官箴说
君臣之义。不可废也。盈满招损。天道则然。辞尊居卑。辞富居贫。优哉游哉。可以卒岁。不可欲洁身以乱大伦。亦不可决性命以饕富贵。不可一毫干求。亦不可一日苟冒。此如余无能尸禄者之所自勉也。若有才德之可以辅政佐理者。不必拘此。故不敢以闻于人。而但书以自箴焉。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556L 页
记梦说
庚辰二月十三日。余在金吾坐。忽得风痱之症。半身不遂。言语蹇涩。视瞻迷恍。精神昏眩。落身床席。转侧须人。闭眼颓卧终日。达夜不得成寝。三月初一夜。始得一梦。故洗马申公升氏委来诊视曰。岳丈东州先生欲见令。令须跟我来。余乃随往数百步。进登南山小麓。有一官府。极其壮丽。仰视其中。则珠楼数层。崔嵬插天。最上层。有七八人列坐。前楹外小轩。又五六人倚栏坐。头上各垂小簇。记其谁某。第一簇曰牧隐李仙翁。第二簇曰圃隐郑仙翁。第三簇曰简易堂崔公。第四簇曰溪谷张公。第五簇曰象村申公。第六簇。只书芝峰道案四字。而先生峨冠布服。危坐对案。东州先生立其栏外阶上。俨然侍侧之仪也。余伏于东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557H 页
州先生之后。有顷。东州先生命持来所撰明史草。余即归家。取三十册。裹袱以进。诸公皆阅览。东州先生问曰。古今骚人。例有自挽之诗。汝亦为之欤。小子仰对曰。年未及耄耋。疾病不至大段。故未及念此耳。又问曰。官至卿宰。则身后必有墓道文字。汝将托此于何人耶。小子对曰。目今朋侪中无可托此者。故未假经意。而第前后陈疏。辄承 恩批。曾在庚午岁。以言获罪。台弹重发。则 圣批以为某乃士流中人。又于戊寅春。妄陈一疏。台章请罪。则答曰。斯人不喜党论。乃其所长。故不欲深罪。此实不世之恩也。再从兄玄琼氏尝戏谓小子曰。汝之碑铭。不须多言。只以士流中人不喜党论八字深刻。而其下又刻一句曰。前后圣教贲若华衮云尔则足矣。小子以为荣。窃欲依此言耳。东州先生笑曰。亦好。象村先生亦笑曰。此虽好而二句太略。吾当足成之。遂命在傍小史执笔而口呼曰。士流中人。不喜党论。前后 圣教。贲若华衮。勒石垂后。百世无溷。訾谤自消。是非宁混。史继紫阳。笔削亦稳。薄俗明义。重泉解愠。戍会以前。足徵文献。扶植世教。恢阐休运。俄有仙史下来。取去明史。东州先生谓小子曰。此乃修文之府。 皇明逊志斋方公。方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557L 页
为修文舍人。然其精灵寄在奎宿。故恒居上清。未尝来此。才者往来仙史。乃其所送也。仍问曰。楼上诸仙。亦是谁某也。先生曰。彼皆修文郎也。第一宋太史濂。其次王阳明。其次李空同。其次王弇州,李沧溟,茅鹿门,唐荆州诸人也。已而宋太史曰。方正学每以野史中记其家祸蛇妖之变。恒用慨恨。今此史中。删去不录。必喜之矣。弇州公乃曰。此一款之不书。岂偶然漏落耶。或故为削去耶。余对曰。自古怪诞之说。不必载于传信之书。故汉高祖之斩蛇。刘寄奴之击蛇等事。资治中一切不录。而纲目则只载赤帝事。不录刘寄奴事。盖汉高祖之斩蛇。众人所共见。而老妪之哭。亦有目见之者。此是公共之闻见。故取之。至于刘寄奴。则独自击蛇。而王者不死之说。亦独闻之。他人无参听者。若录于传信之史。则后世奸雄。必有阴效之者。故朱子虑此削之也。故小子取而为法。况方家蛇妖。全是佛家报应之说。非吾儒所宜道。故兹敢削去耳。诸公曰。如此等说。尽削之耶。对曰。 太祖高皇帝时。甚多奇异之事。而诚意伯之急呼乱星过等事。乃是军中大小将卒所共目见。故一依本文书之。而至于空中闻天语等事。亦无他人参听者。故敢以若有等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558H 页
语。入于上下矣。诸公皆曰是是。于时日没昏黑。余遂出来。门外庭边。有桂树数株。枝叶婆娑。下设青锦帐。东州公与乐全公在座。俄而月白如昼。弦管迭奏。二公谈笑款洽。杯觞交错。东州先生问曰。令公药酒如未尽。则欲馈此儿耳。乐全公曰唯。洗马公以一金大杯。手自泻酒。使小子就饮。味甚甘香清冽。胸膈爽豁。头目开快。东州先生曰。此乃象村老爷所剂方也。申家年少皆多湿痰。风疾可畏。故先生为剂此方。未及广施矣。今汝之病。此药可治。故为此馈送。汝须传得其方。精剂久服。以差为度可也。乐全公曰。虽然。亦不可轻泄也。未几诸公罢散。欠伸一觉。则恍然如有所失。流汗遍体。呻痛不堪矣。(公是梦后病渐剧。仍沈淹四年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