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x 页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书]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495H 页
上伯父混泉公书
秋色渐肃。伏惟田园清适。道履益胜。遥想静闲之味。漫驰枕上之神。侄子二竖之侵日苦。何造物之戏剧人如是也。自惟病痼。非药可医。盖心郁生火。气郁成结。以致此耳。其所以郁于中者。如对知心之人而一泄之。亦足为暂时快。而顾安所发吾之狂言哉。玆奉一书。以达寸心。伏惟览观而责教之。幸甚。昔自生八。岁。读尽一部史。始知男子之不可苟生于天地间也。既立天地之间。则其功业。要当与天地参。以济夫天地之所不及。不及乎此而谓之不浪迹于世者。皆苟焉已。自行志学。嘐嘐然敢以此自期。经营计度于心上者。殆忘寝食。非此则更无所用其心已矣。于今二十年馀。浩浩乎其胸中。殆若与古人之建此功业者。相符其用也。始焉不量时势可否。妄谓道已熟而学已成。即施之于世无难矣。迨其见益明而识之切而经变乎世之多也。则便觉其成熟者邈然不可行于世也。必得时而乃行。而时之来也。尤不可易得也。又不但亲吾身为然也。古而今焉滔滔也。乃自悲伤叹息。不知所以为心也。即其辛苦而仅得之。而自以为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495L 页
长者已不可以为悦矣。至于一智一能之士随世取功名者。视之若儿戏而不忍屈而为之也。况乎剽窃文字。掠取科第。官尊禄厚而无所猷为。以荣耀于一时而自以为乐者。何尝入于瞒视中耶。虽行之而非所累也。虽得之而非所喜也。由是论之。外焉事为。固无所当于心者矣。人之无所系于外者。内必有以自乐焉。乃如室家之好产业之娱。人情之所同乐者也。侄子性本顽痴。于此等事。无一好焉。饥饱寒暑。不知其为欣戚也。独于文章。有嗜好之癖焉。平居可以自乐者。惟此而已。匪以此一小技足为壮夫事也。顾如汉昭烈之结髦。嵇叔夜之好锻。性有僻焉而不能剋去之也。愁而读书则乐。饥而读书则饱。扰而读书则闲。病而读书则瘳。故生平着力。亦云不赀。其所著述。人或称誉之矣。惟其素蓄蕴于胸中者。既不得发施于世。而浪自摽置大咤号鸣。以取人之怪怒排笑。亦不可焉。故泯然默然。混混若愚。未尝以人所不知者自言。而颓然俯就于人所共知而称誉之者。藏锋韬光。宛转而为骚士墨客之容。顾其心与气。非不郁郁也。第以性素僻而志所乐者犹在。故间有以舒泰而不至于病耳。不幸近来。役役于家产之事。心境汨汨。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496H 页
如落千仞之坑而遭十夫之锥也。向之间以舒泰者。亦不能以自就也。一年二年。苦益不堪。日挠月郁。侵成斯疾。当其火之炎上也。起居饮食。少无损焉。而心焉若死灰矣。体焉若久缚而始缓者矣。忽忽蹙蹙。若不聊生。最于碎小事之纷如也。为尤甚焉。深虑转发大病。滨于危死。而亦未尝以是自达于严亲者。恐伤其意。不忍发口耳。有时而窃自笑以为身心之不摄如此。室家微细之挠。亦不耐。何足以做事业之参天地者哉。虽然。君子不器。固不敢望。而人才大小。亦有不相通者。韩信之不能自食。陈蕃之居室不治。若此之类。指不胜屈。夫瑚琏之器。不可盛溲液之秽。屠龙之技。不可试鼓刀之肆。今乃抑长算于盐米之微。屈远略于薪刍之细。朝而夕而靡所止戾。时焉岁焉。往益烦碎。譬犹絷骐骥之足而促步于羊肠之坂。其所以不能耐者。亦岂必身心不摄之过哉。以是思欲趁此疾之未深。脱身往栖于清闲静散之地。以优游于书册文字之间。使其心洒然。若执热者之濯清风。则庶可瘳矣。而又闻西山斋舍。方有时令之染。盐峙则无以为家。不可暂居。顾瞻而靡所骋矣。将奈之何。伏想寓居闲静。甚欲往会。而第尚无休息之所。柳西厓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496L 页
所谓婢仆儿童日夕聒乱者。恐不得免焉。如得脱此患。此真所愿从游也。往岁冬。病郁颇甚。作游斋问对以自纾焉。近或出而示人。莫不笑其愚讥其诞。夫固知其笑且讥也而为之矣。又何病焉。抑不笑。不足以为道者此耶。谨此录呈。古人云父子间为知己。如侄子庸鄙。虽不足以希望盛德。曩者亦尝辱一言之知。而诚有以申其中之所蓄蕴者。窃有知己之感焉。敢以呻吟之声。绎为求药之辞。伏望怜其病而药之。幸甚幸甚。
拟郦生与韩信书
郦生既说齐降。齐王罢守战备。与生日纵酒。韩信闻之。耻其功不若也。且激于蒯生之说。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齐王以郦生卖己。乃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不然。我将烹汝。郦生恐。遂致书于韩信曰。汉使者食其谨拜书于大将军麾下。臣闻义者不弃信而向利。仁者不乘危而陷人。勇者不行诈而图功。今臣既奉主上之明诏。说齐王使称藩。而约与平毋侵伐。故历下之重备解矣。齐王之向汉诚矣。今足下因臣之下齐。掩齐之不备。潜师夜度。若升虚邑。兵不血刃。已傅临淄。可谓神且壮矣。然已降也袭之。已解也乘之。勇义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497H 页
安所见乎。不亶有损于将军。抑恐使吾王失信义于天下。而瓦解夫款附者之心也。且将军覆赵夷魏。战不终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勇不世出者也。夫齐之疆。不过于赵。则灭齐之功。不逾乎赵魏。而犯弃信之羞。冒行诈之名。虽将军自以为功。窃惧将军之勇。自此堕其锐矣。天下之智者闻之。必曰曩之功幸也。敌毳也。非勇也。夏说陈馀之辈。可战而虏也。惟田广田解袭已服。斯武也乎。是固略有限而勇之穷也。彼彊于田广。勇于田解者。孰不窃笑而心易之也。且仆非敢乘时而夺子之功耳。固亦遵将军之威。扬国势之壮也。齐王之一言而服者。亦岂仆掉寸舌之功哉。盖将军之威有以詟之。而仆之言适会其恐惧易虑之际尔。向将军亦使辩士说燕而燕靡焉。今臣之奉诏说齐。曷异于是乎。将军既抚燕无伐。而齐独击焉。有若妒其功不自我者。是不亦游谈之士有以议将军。而吾主闻之。亦岂无忿然于中者乎。今臣身为俎上之肉。命悬将军之手。仆之一死。固不足恤。而以将军言之。岂亦快然无歉于不乘危陷人之仁耶。臣奉使事已遂矣。杀身节亦完矣。斩头穴胸。非所惜也。唯将军之负义蔑仁而挫其勇。是惜是惧。将军其图之。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497L 页
拟韩信使蒯彻复郦生书
大将军信谨复书于广野君足下。信之进兵至此也。意足下已复命于汉而身不在齐也。及得折简。瞿然以悲。不觉方食而失匙箸也。书辞缕缕。足见真情。诲谕微悉。责以信义。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戚也。且仆身为大将。兵压敌境。而使敌得以杀王之使者。此非信之耻欤。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不可以缓兵。足下自取也。无可与为谋。而足下责臣以妒其功。何其薄我也。且足下所谓知其一未知其二。睹其利不睹其害者也。夫田广之伪诈骁悍。岂一人缓颊。能制其反覆哉。虽足下舌如利刃。辩若悬河。回其倔彊。暂得羁縻。而终守臣节。匪臣之所能知也。设令外托臣妾之名。内藏觊觎之计。因利乘便。掩吾不备。则足下虽智。安能善其后哉。故臣之意匪勒兵而夷灭之。终不可服也。燕固弱国。不足畏也。抚之足矣。吾又何伐哉。且足下之说齐也。亦可谓因其机而善用其策也。顾以为伏轼一说。可絷田广之手足。而不暇思善后之筴耳。藉使足下当其约降。遽请于彼曰。臣不归报。无以毕事于君。王不遣使。无以结信于汉。愿偕一使以报汉。且以止韩信之东也。彼必诺而从之。足下既脱身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498H 页
于齐。而归说吾王。甘言重币。厚送齐使。仆潜率轻锐。踵使者而疾趋。一鼓而齐王可虏。将天下服其勇。岂忧其挫其锐哉。而足下之功。亦岂浅浅哉。计不出此。而矜而自功。日置酒高会。反以身质于齐。必欲同祸而后已。曾谓以足下智而卒困于竖子哉。且足下既奉明诏。而主上不使臣止兵者。盖亦虑诸田之多变而未必足下之能说之也。与能说而不能久服之也。今日之兵。其可为足下少缓也。脱少缓也。齐王其肯舍足下哉。其计固将俟其少缓以严其备。甘心于子以快其愤。与其兵退而不能贷子之命而但资敌便。孰与进灭之而报子之仇也。仆以敌忾复雠为义。以伐叛诛残为仁。以临机速决为勇。非但为国尔。亦以谋足下也。呜呼。日者主上之入殽函也。啖利秦将。和几成矣。独有子房虞其反覆。乘懈奋击。遂立奇勋。足下当时为说客矣。不以此术复行于齐。而守区区不可行之信。谓齐王不必击。何其盭哉。臣䤋齐王。不过十日。比死者一洒之。是臣所以报足下也。足下其谅之。
答李秀才万秀书
日。生之过我也。亹亹论古文不已。语皆有归趣。不佞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498L 页
心独喜。知生之志乎古文。且力焉者也。今者辱惠书。辞俊而意明。指向亦正。出门天马驹。已无万里途者。奇哉奇哉。自尊大人之出也。几案间无讨论声。临卷忽忽者屡矣。夫岂知丱角之突而弁。而阿戎之可与谈也。幸甚。不佞之类编宏杰壮丽之作者。非吾壹趋于是轨也。又非欲导学者也。顾人时常讽诵如此文字。然后轩豁其耳目。开拓其心胸。神气飞腾而力重恢健。可以振发其颓靡耳。今之文。文云乎哉。剽窃乎古今类聚。模范乎东人科制。以之而诗而赋而表策而奏章焉。就其中粗解注疏家引文路脉。略识词翰家造语杀活。则便傲然自多。高视大言。作序记撰碑志而足焉。不复进步于古作者规度。此由瓮牗者较陶穴而为安。不知有建章未央之千门万户也。粝饭者比糠覈而为美。不知有熊掌豹胎炰凤烹龙之珍异也。其不能者固所不论。能者亦止如此。使吾所编者出。吾恐其群怪而众咻。不斥鴳之笑大鹏。则殆爰居之眩钟鼓。终必覆酱瓿止耳。今生之以昌黎六一望我。诚不类。而又恐时文之从而变也。亦太迂也。然使万有一而新学后生。斐然锐意于词赋。夸丽如生所料者。岂不幸乎。固不佞之所愿睹也。词章之达于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499H 页
义理一间耳。齐变鲁。鲁变道。何甚难之有。唯在勉与不勉尔。抑有一说焉。不佞未尝教人。人亦不曾学于我。然苟有问古文之宜讲读可师法者。即必以诗书孟子礼记左传迁固之史韩柳之文楚人骚唐人诗而应之。未尝敢泛滥于诸子外书。向之语生者亦然矣。果能从事于此。生所谓明道理取真实者。宁可他求哉。如即今之所裒集。不过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吾东有金刚山。山有毗卢峰名天下。游观者以是为极。然未闻有家居栖息于峰顶者。非不欲也。势不能也。今生遽忧一世之人皆托生涯于毗卢之表。其亦过虑矣。夫以长卿,子云。而此体不越乎数篇。韩柳则仅见一二而已。不逮矣。盛明人喜模古作者。上至雅颂。亦试葫芦之画。独于此有不敢焉。是则毗卢峰也。生其思之。生学古文慕古道。根既立矣。为之不息。精进勇猛。则古人不难到。奚容不佞之指教之发挥之也。俟春服既成。天气和而刻漏永。一赐临枉。以展所蕴。胜事也。深企姑复。
答寄舍弟书
便还见书。如得对晤。慰不可言。因病而得治心之功。则诚是大事业。可喜。治心工夫。唯在随事省察。初头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499L 页
下手处。莫如九容九思。程子曰。心要在腔子里。此言最善。心在腔内而无外面走作。然后可以治心。故九容九思。皆是吾一身上也。念念事事不出于此。则自然在腔子里。不得外走。此是儒家治心法也。佛氏曰。尘色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烦恼矿。烦恼矿中。有佛性室。刬却人我山。凿破烦恼矿。则可得佛性室云。人我者。谓物我也。人有物我之心。则自多烦恼事。烦恼最害心。故有凿破之说。此虽异端。而其于治心之功。信有见得。惟烦恼最宜屏去。圣人明理以释烦恼。佛氏寂灭以屏烦恼。其趣路虽殊。而烦恼之害心。可知儒佛之同耳。此言亦宜深省。金刚山中。有觉钦为名之僧。年甲子生。寂然端坐。枯木死灰。虽杂谈杂事满前。而若无所视听者然。有问及于渠则即便答之如响。儒家名贤及文士名人高僧等事迹。无不了然贯通。且曰。儒老佛三教中。唯儒最大。若无儒教。则纲常绝矣。老佛何依而立也。启商曰。然则何以学佛也。曰儿时既学之。不欲变业。且佛教亦有玄微可喜处云。启商不觉屈膝。有愿卒为弟子之语。以吾所见。向来儒者之工夫。无及此僧者矣。可谓能屏烦恼者也。此僧亦不轻接游客。闻吾入山。自其所处之庵。委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500H 页
来表训寺。而其不出庵颇久云。盖吾欲得见名僧。凡遇僧辈中稍识字者。辄作诗以给。故此僧亦闻之而来也。启商曰。以此观之。轮台一诏。能续几亡之业。信不虚也。相与一笑耳。商则前秋再入山。而未闻有此僧云矣。普德窟在万瀑洞最高处。凿崖作寺。而一柱则立于峰下。长数十丈。以铜铁裹之。此乃人迹绝远处也。虽有寺而僧人不得接着。或有或无。今番吾辈将往问其有僧与否。则金刚诸僧皆曰无僧。及其上去。则有一僧在而乃绝谷入定者也。三月。自五台来此云。问绝谷之术。则答曰。小僧非有术而故为绝谷也。但不欲苟且乞食。故自然绝谷。或有以诚来馈者。则食之而不辞。不然则饥坐而已。若不可支则或食松叶云。问诵经乎。答曰。元不识字。只念佛心。问其年则才三十。入定已五年云。观其衣服穿破。殆不能掩体。甚欲给衣服。皆在宿所。无持来者。商曰。吾行中有馀衣服。吾下往宿所。当令人送之耳。即叉手曰。感则感矣。而不愿受也。问何故。答曰。令监欲给之意则可感。而第令下人持来。则来者必苦之。小僧平生不欲有苟且事。故不愿受也。其言爽快。适吾行中持中衣而去。盖欲濯身于万瀑而着之。故持去矣。因给其僧。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500L 页
则僧受之俯伏曰。太过云。因即合眼而坐。虽未知此僧果能悟道与否。而可谓出尘之人矣。大抵僧家以绝外累祛物欲。为治心之功。故其用力虽难。而门路则捷矣。然而不能运用于进修之地。转入寂灭门中。此不足贵也。明有王阳明者。虽有涉禅之趣。而治心之功颇密。其言曰。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莫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不复知其有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云。又曰。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躁心生。责此志。即不躁。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云云。又曰。世人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云。又曰。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嘿。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愤怒嗜欲正到腾沸时。便廓然能消化。非天下之大勇。不能也。今人以言语不能屈服人为耻。意气不能陵轧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501H 页
人为耻。愤怒嗜欲。不能直意任情为耻。此皆蔽塞心知之事。正君子之所深耻云。此亦治心之格言也。
与崔参判汝和书
鄙人心事。哀己照悉。不须更烦。而大抵顷日陈疏。盖缘人事场不得已也。自以为直陈本情。悉暴曲折。而察 启之命。已极悚慄。至于喉司之 启。乃以回互隐伏殊欠白直为言。人之意见固异。不可强而同之。则呼牛呼马。即宜顺受。何敢有一毫愠意也。且其得免罪戾者。实由于 圣度之宽仁。朝议之含弘。则分外惶感。为如何哉。第惟卤劣误忝卿班。其持身之方。当与微末庶官有间。不可全没廉隅。则回互隐伏殊欠白直之人。其可以晏然于金貂之列。无少惭腼乎。前日辞疏。既已还给。则分义所在。有不敢更以章牍烦吁者。其所以仰首鸣号之路。只有呈辞一款而已。请急阅月。累蒙 恩递。其幸可谓大矣。而若乃兼带之职。又是处置之所不及。这间闷郁可胜道哉。奉常提调之任。诚有万分不可堪者。盖凡干公事之关。由提调者例也。而提调有故。不得察任。则始乃禀白于都提调。目今都提即领相也。以自己所当监课之役。偃然埤遗于大臣。此岂一刻安于心者哉。虽然。量此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501L 页
情势。决不可行公自如也。兼带之辞免。亦有所不敢。故百尔思量。计无所出。凡其所谓丘债分儿封馀知味等物。一切不受。以此为自处之道。此等踪迹。岂非扤捏之甚。而抑可为发一笑者也。况政院当日之 启。圣明不以为不可。则朝廷固当奉行。而今以银台之题目铨曹之注拟观之。则诚有不可晓者。得不惹人之疑惑耶。且念平生履历太过。自惟知足久矣。先人之厚德。小子不敢望焉。才过四十之龄。乃与先人末年之官爵同品。窃揣涯分。已极滥越。而伊时升秩之日。同僚有言连五代文嘉善。乃朝著大家之所稀云。闻来良用瞿然。逮拜都宪也。侪友亦言连五代大司宪。乃 国朝以来罕有云。盖不胜惊愧之忱也。先世之得致此位。皆繇地望之隆洽。以进取言之。固所俯拾。而今乃以最居人下之身。猥藉遗荫。虚辱 谬恩。至叨风宪之长。其地望之不似。无待枚论。而考其年岁。乃反最早于先世。则私心之震惕陨越。夙宵靡宁者。奚但中钩之鱼已哉。既知足矣。亦知止矣。退伏田野。以没馀齿。固至愿也。顾以宗戚世臣九代禄食之裔。又已许身于 国家。则寔不可径情直行。一任己志也。私有知足之心。公无可退之义。是以得罪清时。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502H 页
不敢自悔。见塞名途。反以为幸。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何莫非造化之洪恩也。如或 国家不弃。有所任使。则虽至微至鄙之任。除情势不便。有伤廉隅。才分不逮。必致颠沛者外。未尝不闻 命而奔走也。此乃今日行身之自画者也。非哀之曲谅。愚何敢发此狂言乎。更须商察。幸甚。
答崔相国(锡鼎)
贱疾颇似差歇。而精神筋力。大减于常时。数十步之地。非拄杖不能行。家间卑垫之阶。非扶掖不能上。自怜自怜。长日困暑。无以消遣。如得所未见之书籍。则心甚喜幸。而非但头晕眼眩。亦且先忘后失。不过数张。而神思已茫然矣。自分此后决难复用力于文字上。至于所编明史精书时。删整之役。亦恐不堪。以此悯念。而纂修厅之任。又复 启下。伏想大监必不洞察而然也。以如此精力。万无纂修之势。伏望谅宜变通。俾无难便之端。如何如何。况近来人心世道。日趋于私。子孙之于祖先。门人之于师长。其尊崇褒奖。必欲靡不用极。今此胜览。虽无褒贬之语。而其事迹之载录。亦必要尽美。然后方可以协其心。顷以山城所刊诗删毁烧之事观之。亦可知矣。诗句之吟咏。异于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502L 页
记传。而犹尚如此。况述实记事之文乎。前头毁板焚书之请。似不但一二而止。况以小的一生积谤之人。猥参于其间。则虽寻常文字。人必用意观之。转作訾謷。其患尤有不可胜言者矣。幸须十分深思善处如何。烦甚只此。唯在默会。千万切仰。
民间通谕书(为安东时)
人于天地间。期待不偶。所贵乎万物者。以其有人道也。天禀不齐。既不能每事尽善。则必有相资相益。然后可以尽性。至于常汉。全塞义理。亦须随饬随砺。庶得无过。而近观本州习俗。人心渐讹。风教扫如。上凌下僣。主暴奴顽。名分上争讼。骨肉间诉讦。无日无之。此岂但官家之所独闷。盖亦一乡之可共羞而惕念处。元来此地儒教未泯。以堂堂多士之乡。有如此怪骇之俗。则实不可使闻于他邑。坊无洞契。则必有官令。然后可以少助。故若干条目。胪列于后。各坊风宪。勿视寻常。着实一一通谕。
一。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冬温夏凊。昏定晨省。有疾则衣不解带。有过则柔声以谏。此皆职分之所当为。而虽在贫乏之中。亦宜竭力以奉菽水之欢。盖父母爱子之心。诚无所不用其极。有衣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503H 页
食则先子后己。以忘自家之饥寒。当患乱则挺身怀保。不知自家之祸害。坐卧而虑之如伤。违离而思之若狂。为人子者。若有所彷佛于万一。则可谓顺矣。免怀则慕艾。至长尤衰。有妻子则慕妻子。遇功利则恋功利。甚至重其妻而轻父母者有之。安其身而劳父母者有之。噫。设令亲年必过百岁。百岁比犹一瞬。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念及乎此。恸欲忘生。徒知子孙待我之不孝。不知吾身奉亲之诚薄。轻贱之劳苦之。则非但天必殛之。五刑之属。不孝为大。可不惧哉。
一。兄弟之亲。异体同气。真情之发。每见于颠沛之际。实不可一日相疏。而或有视同气。不如亲人者。亦有听妇言。争财相较者。噫。妇言难信也。财物易得也。听其难信之言。争其易得之财。乖离于同父母兄弟。则是自割其身体也。况所谓亲人。虽合必离者多矣。至于兄弟则不然。一脉之气。彼此均分。故始乖而终和。似散而实聚。夫然后益信其天属之不可终疏也。矧有王法。其可忽哉。
一。夫妇以义合者也。敬而不至于疏。爱而不至于狎。夫之待妇。当用齐等之礼。妇之事夫。亦有君臣之分。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503L 页
夫和妇顺。乃所以隆家道悦亲心者。而世有昵爱嬖妾。疏待正室者。又有妒忌乱家。诟辱主翁者。兄弟之友不友。亲戚之睦不睦。皆系于夫妇之得失其道。礼有七去之恶。法有不齐之罪。不亦畏乎。
一。凡人于亲戚。鲜能敦睦。至有重妻党而轻本族者。甚至反不如路人者。亦多有之。有田土则思并吞之。有财物则思攫攘之。有善良则摧抑而疾虐之。有过恶则发露而簸扬之。仆厌粱肉而伯仲呼饥。妾曳绮纨而宗族赤体。人或诘责。则曰。我皆是而彼皆非。讦诉至亲。恬不知愧。噫。同源分派。其初一人之身。属迩而不协。则是割其骨肉也。方疏而靡和。则是剥其皮肤也。彼厚然后我欲厚。则虽楚越亦合。况于族乎。彼是然后我欲是。则虽蛮貊可行。况于戚乎。不计彼之厚不厚是不是。当尽在我之道而已。计较利害。互相乖离。则非但祖先之灵。不安于冥冥。法文又有不睦之刑。尤宜惕念处。
一。朋友半于我者也。邻里切于生者也。人之有友。犹兄之有弟。家之有邻。犹木之有林。人无朋友。兄而无弟也。家无邻里。木而无林也。出入相随。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丧葬相救恤。其不可忽之也明矣。俗人不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504H 页
知此义。以友而言。则博奕之交不日。饮食之交不月。势利之交不年。尚何知其道义之交独可终身。而反为五伦之本者乎。邻里则有无不以相资。庆吊不以相恤。或因妇吻而忿争。或因财货而斗讼。情义相乖。血脉不贯。一遇患难。坐视不救。凡此两款。尤宜十分惕砺而相勉者。
一。所贵乎两班者。以其有义理也。观感惮压。固其望实。而未世通患。公不胜私。以上残下。以富吞贫。以强侮弱。私门刑杖。阴中害人。不顾廉耻。污毁士风。受官差任。凭公作私。及其他非理横侵之端。比比有之。若论奴主之分。亦有父子之情。而称以记上。烧卷取田。诿以徵贡。夺鼎牵牛。如此不法。国有常刑。尊贵者之所当商审而谨慎者。
一。名位有尊卑。器服有等级。固不敢毫忽违越。人心陷溺。邦禁渐弛。以贱凌贵。以少凌长。以孽凌嫡。冲火作孽。里门犯骑。僭衣䌷丝。滥乘马轿。有夫女潜奸荒唐人止接及其他干名犯分之事。不一而足。至于奴主分义甚重。国之乱臣。家之叛奴。人得以诛。固难容贷。主虽不慈。奴当尽忠。而撤家逃避者。率党欧逐者。十常八九。此等罪名。律文至严。卑贱者之所当畏惧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504L 页
而警饬处。一。官家处置。率多悤率。故耳目不逮。事实难覈。官属之需索民间。操纵文书。及纳物时受赂。签丁时用私。亦无缘闻知。此甚闷虑处。官门失政。闾阎疾苦。论报商确。情外受诬。误蒙罪罚。亦为伸理。则情义相通。诚信相孚。勿论大小。有怀辄报。
一。朝家虽罢都尹。设置风宪。纠正风俗。专为委寄。顾其责任。虽微实重。各项条件。另即施行。表异行迹者。告官重赏。干犯罪科者。枚报论罚。毋负 朝家之盛意。
与金相国(德远)
昨者适过门屏。切欲入拜。而偶带酒气。不敢唐突以进吐。所欲吐者。终宵耿结。靡所容怀。今日罢衙后。准拟投谒。中途闻移他职。遂乃改路。竟失承颜。下情不任郁闷焉。小人私悃。幸蒙 君父之矜谅。而不得荷閤下之恕察。此岂平日所望者哉。小人之持身。不敢与先人同也。不避涉彼之文书。未尝引入于敕时。又不敢仰慁于朝廷。只于见官礼等。当面接彼之事。私自推移矣。庚申以后。人有先倡陈疏。得蒙 允许者。而私相推移之。情义又不得通行于伊时搢绅间。故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505H 页
不得已而亦为号吁焉矣。今谓子与孙有间者果然矣。然祖父母之雠。亦载礼经。则其为孙者。独不可与他无故人有所差别耶。小人曾在己未年。差问礼官之任。以此情恳达于备局。则大臣及诸宰无不悯然许之。即为 启递而以他人代之。呜呼。此乃十年前事而今不可复见耶。都承旨弘济院之行。亦与问礼无异。而前则既差而旋递。今则未差而预请。噫嘻。不亦甚乎。虽曰昔有定夺。而古人不云乎。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即今 圣明之体下垂恩。不令强其所不忍者。独不可仍为遵行耶。法令之因时变通者。不止一二。独于此事。力争而反汗。有若急务者抑何也。况今丙丁祸家子孙立朝者甚少。纵使小人辈数三。当敕暂避。亦何至于不成模样。而必欲变改而后快也。设令真有不成样之虑。虽自请而当之亦可。岂敢专私而忘公乎。今乃未至乎斯。而䝱令当之。必欲驱入于不忍入之地。屈膝于不忍接之人。岂同朝相顾念之义乎。自今以后。如远接使,问礼官,赴燕使臣。皆将与他人一体行之耶。呜呼。其亦痛迫哉。备局公事。虽重且繁。一堂上之数旬承宣。必不至于废阁国事。而谩以备局为诿。图递苦任于客使之时。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505L 页
至使大臣为之请。彼何人哉。彼亦何大臣也。而如小人则迫而纳之于此时此职。此何人哉。此亦何大臣也。念之至此。只自怃然失图而已。噫。设以身处其地者。乃是使人得情之方。以閤下之宽明。独不念及于此耶。光教山之战。固是得胜。而兵凶战危。自非吉地。想其矢石交攻之际。危且凶也甚矣。今以小人之心。推而思之。犹且懔慄不定。閤下之心。岂不怵惕乎哉。此乃危而获安之举。尚云如是。则援此反隅。因吉及凶。亦可少谅于小人之衷曲矣。情隘辞蹙。言不知裁。明日一疏。亦将毕及此语。故敢此先白于閤下。幸望怜察焉。
与崔判书汝和书
弟于比来。处闲已久。病懒相成。凡事弛废。应俗之篇章。倦于酬酢。谀墓之文字。自顾赧然。痴坐终夕。无处用意。思得一场托心之役。以为暮境消遣之资。窃念皇明之于我 国。有百世不可忘之恩。而三百载史册。混杂讹谬。无足以当人眼者。妄欲裒集诸家。正其舛伪。略仿紫阳纲目之规。以成一秩。多见其不自量也。而识者闻之。亦必怪骂矣。第非敢以述作自居也。特欲为翰墨自娱之计。苟有知此心者。亦必怜而恕
游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506H 页
之矣。到此闲地。切拟着力。而弟家素避燕路之役。故一家间。无此等书册可资考据者。来时广借于侪友。仅备十数件。隆庆以上则犹可寻绎。而万历以后。尤无以得其彷佛。诚可叹也。仍想台昨岁之行。必有所得。玆敢委控。幸望借示如何。台必不吝。故唐突烦缕。还用主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