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厚斋先生集卷之四十二 (自动笺注)
厚齋先生集卷之四十二
 碑
  
嘉義大夫行司諫院司諫洪公神道碑
公元1663年
公諱禹傳
字執中
南陽人也。
太師諱殷悅
寔爲鼻祖
其後簪組相承
入 本朝諱敬孫。
同知成均友菊
諱春卿
觀察使號石壁
曾祖諱命元。
仕 宣,仁兩朝
名德一世
號海峯
尤齋宋先生銘其墓。
祖諱處深。
僉正。
考諱受濟。
正郞
娶恩津宋氏。
縣監之濂女。
五子
公其第四也。
正郞弟諱受晉。
無嗣
夫人具氏籲于 朝。
取公爲後
公貴
 贈吏曹參判。
公以 崇禎癸卯
生于漢師
岐嶷
聰悟絶異
稍長博通子史。
詞賦
見許前輩鉅公
壬午中進士第三名。
筮仕爲 長陵參奉
慶基殿。
禮賓奉事平市直長,掌樂院主簿,禁府都事
入工曹爲佐郞正郞
辛卯鎭安縣
措置得宜
十考皆最。
丁酉拜漢城府判官
移戶曹佐郞正郞
戊戌除咸陽郡
其治如鎭。
己亥別試第二名。
少有文聲
久屈公車
是人陳同甫晩第。
俄拜司憲府持平
疏論變良役括隱丁。
而終以振紀綱爲要。
縷縷千言
金三淵昌翕歎曰經國之文也。
屢拜正言持平獻納
執義
公元1667年
棘有直臣風。
海州 仁廟事蹟碑。
逆黯所撰也。
公請別撰而改樹之。
後又論逆杭所寫延曙遺基碑及逆所撰 莊烈王后樂章
並請釐改。
時論韙之。
時 肅考累歲違豫
 景廟代聽政
三司疏及軍國事。
猶關 大朝矣。
儒臣箚。
 上心激惱
命盡聽 東宮裁處
公疏收還曰。
 聖候一味沈淹。
儒臣亦何嘗謂可以日近書冊
日應庶務哉。
只以治心治疾
本無二致
欲 殿下時賜延接
疏暢湮鬱
上下之情。
盡節宣之道。
宜顯訑訑之色。
逆杜來諫之路乎。
今以 元良代理
付託得人
遽欲謝絶外事
則亦豈我 殿下四紀憂勤惕慮之意哉。
蓋時之所諱言也。
抗言不顧
奸凶輩藉此已煽危言矣。
 景廟初年
凶人重遇疏請隆奉私親而詆在朝
嘗試計。
玉堂有外引嫌內和附者。
公惡其態。
卽劾之。
太學生尹志述呈所懷
言人所難言。
 上命遠配。
公時在告
慨然亟爭之。
反汗
 因山訖。
拜章陳戒曰。
帝王之孝。
不在疏水哭泣之節。
惟在承武揚烈之盡其道。
今 殿下之所當先務者。
不在於法 先王勤政
繼 先王之務學乎。
又引 皇朝山陵畢卽開經筵事。
開講
 上頗嘉納
初 肅考臨御四十年
公元1664年
群下情僞
末年專任士類
凡摟朋紏(一作糾)黨。
回邪不忠者及干犯君臣師生名義者斥不用
以此一種失志之輩。
如惇,卞之仇宣,仁。
蓄毒偵機。
有以一逞矣。
至是傾險之說。
接踵而起。
善類亦多有自危之心。
遇事敢言
不以死生禍福動其心。
士論倚重
尋以 玄宮封閉勞陞通政
授掌隷院判決事
移兵曹參參知
忠淸監司
以親老辭遞。
移大司諫
出爲慶尙監司
適歲侵。
賑救有方
民無捐瘠
公自以決科未數年。
致位方岳
感激圖報
時事又一變矣。
逆夢啓削仕籍
公寓居於全州之龜灣。
因以自號
怡愉親側。
蒔花哦詩以爲樂。
癸卯趾彬追摘公持憲一疏
搆罪竄定州
翌年 上知公有老母移泰仁。
今 上元年乙巳
進用舊臣
公宥敍。
連拜工禮兩曹參議
不赴
晩以判決事赴 召。
歸省
朝議必欲致之。
授驪州牧使。
公爲便養赴任
至道諫長
入對極陳民瘼
 上頗傾聽焉。
九月 特除曹參判。
自是連貳禮,兵,刑三曹
丙午以寫 東朝玉冊嘉義
同知義禁,春秋
删 景廟實錄
提擧典醫,院,籌司。
諫長前後凡四。
先是 景廟有疾無嗣
大臣金昌集李頤命李健命趙泰采
承 王大妃手敎及 
景廟旨。
奉今 上定儲位
實 肅考遺意也。
群凶之懟 肅考者遂大譟
於是逆輝首進危動之疏。
繼而泰耇輩復踵北門之變。
鏡,夢等七賊又投凶疏
因得竊柄
蓋諸賊陰結宦妾。
鼓扇妖訛
其計本不止於戕善類而已矣。
未久逆閹妖婢謀害事覺。
則又嗾逆虎使之上變
顧命大臣
喬木舊家
名臣宿將
皆誣以逆。
大肆誅戮
凶焰熾發
 國本幾危
及 上卽位
聖德含垢
天討久不行。
公痛凶逆偃息
憂憤慷慨
極論討復之義。
疏略亂逆之討。
春秋所大。
沐浴之請。
聖人攸行。
苟忽於此
則國不國而人不人
建儲代理
實出於 先大王爲 宗社至計
則驅建儲簒奪
代理推戴者。
其非逆乎。
以前後 筵敎觀之。
聖鑑所以覰破群凶情狀者。
殆有加於群下所知者。
何爲庇護三凶逆。
欲試其私恩小惠
使倫常斁敗
馴致亂亡而莫之恤耶。
又論三司中曲大論
陰爲自全之計者。
請罷之。
又論崔奎瑞嘗於私親崇奉可否議。
其言回互
情態可惡
敢自於皇薛瑄之因曹石用事
見幾而退。
且以三十年旣退之身。
惟視鏡輝榮悴。
爲其去就
且其疏以向來逆賊謂有 宗社之計。
則將置 大行於何地者。
公元1694年
凶慘
請嚴加斥絶
語皆切直
疏出。
顧瞻之輩多不悅
其後疏陳戒。
略曰 殿下開法筵。
討論經義
是宜聖敬日躋
德修罔覺
而試以措諸事爲。
形於辭令者見之。
喜怒之發。
或多輕遽。
辭氣之間。
亦欠凝重
隨時隨處
動輒爲害
雖幸不遠而復。
有如日月之更。
竊恐此病不除。
失常作。
可不懼哉。
且陳申致雲誣儒賢之罪。
不報
 肅考之祔廟也。
凶黨南九萬,尹趾完,崔錫鼎配食于庭
士論憤鬱
以爲祀典
不可以得罪 肅考者苟享。
遂倡兩司撤去
不悅
批頗嚴。
公引避。
疏略曰自甲戌辛巳
三臣之所負犯
貫一串。
營護希載,業同兩凶賊
釀成日後禍變
首倡邪議
爲朴涏,朴萬鼎之前
或箚解逆婢之獄。
自歸於越視 聖母
均之不免名義罪人
至若 端廟追復之獨主沮戲。
丁酉一疏造意危險
經註擅改獲罪斯文
特其細故耳。
以此配食 肅考廟庭。
豈非違悖之甚乎。
其言尤嚴正
仍以輕視群下獻規。
 批益嚴。
告病卽遞。
自是不復臺省矣。
廟堂薦拜水原府使。
之官
七月大進退。
 命罷庭請請對時諸臣。
公與焉。
繼以九萬等撤享之論。
首被削黜
公賣京第。
將盡室南下
公元1668年
感疾
戊申正月二十二日癸酉
終于廣州寓舍
得年六十六。
以某月某日
歸葬高山先壟下子坐之原。
公純於孝。
所生考妣艱。
哀毀踰節。
晩歲出爲參判公後。
事具夫人
誠敬備至
有不安節
不離側。
大夫人悶其衰且病。
勸少休。
少懈
兄弟友愛篤至
逐日團會。
至老不懈
所後家田民。
分與諸妹。
一妹早世
養其幼以至長成
宗族窮窶者。
亦多待公以擧火
遠祖墓在晉州
失其處。
按節時。
求訪甚誠。
後終得之
改築而碣。
中有契廢不行
修之以敦親。
蓋公內行純備如此
故其朝事君。
孝移於忠。
宜其言論云爲
正直而無小疵也。
容貌秀偉
器宇寬洪
平居疾言遽色
人和厚。
辭氣可親
至於義理倫常之所係則截如也。
當刀鉅斬伐之餘。
平日士大夫談義理者。
消鑠摧沮
擧爲俯仰前却之態。
公所操益礭。
至死不化
區區血忱
只欲爲 君父討亂賊。
而終以白首黨論
過於 上。
此則朱子以爲暮年光華者也。
其賢於范忠宣遠矣。
古君子小人
各以類從
故有君子小人黨。
人君用舍
惟視君子小人而已
君子也。
何患於黨乎。
而今不問邪正忠逆
一切囫圇之。
春秋之義者。
不免偏私之罪。
公之
公元1725年
譴黜於此時。
亦無怪矣。
李伯紀入對行朝
正邦昌之罪名
亂賊不討則義理晦塞
倫常斁滅而天下事不可爲也。
今公之所秉。
伯紀義理也。
伯紀能誅賊。
而公不能何也。
是又可慨也已
骯髒無俗樣。
不肯馳逐名勝
資藉進取計。
門巷蕭然寒士
子弟以爲言。
公責衰晩通籍
致位至此
分過矣。
屢以特進入 侍。
近來居是任者。
不以講職自處
以爲此非 朝家設置意也。
推演文義
反覆開陳
而必歸之人主一心焉。
乙巳再起
感激 恩眷
未忍便訣。
時勢艱險
不樂在朝
每有投老田園之計。
手書韓文公趨營悼前猛。
斂退就新懦之句於壁。
以見其志。
於是知公非功中人也。
公少委禽於打愚李公翔之門。
公器重之。
尤齋先生嘗與公語亟歎賞。
仍以黃勉齋勉之
早歲見許大賢如此
公喜讀書
經傳
殆如誦己言。
晩好朱子書。
不懈秉燭之工。
流離顚沛
未嘗暫釋。
故其發於章疏者。
根據義理
然可觀。
公嘗曰凶逆禍心
蓄釀已久。
戕殺不已
謀危之。
謀危之不已
必至戈從事
吾輩一死。
固是分內事
而三百年 宗社
將置於何地。
公歿之未數月。
群凶紏(一作糾)結。
稱兵造亂
公之言
果驗矣。
于時自 上特放門黜。
繼 命還秩
豈亦追念曲江之意也歟
公擧四男
長啓福未冠夭。
次啓祿出後仲父
賢而早歿。
未名夭。
次啓禧。
進士
女李淹。
啓祿一女未行。
啓禧四男皆幼。
李淹所後子曰顯坤。
頃寓湖南之高山
與公居相近
始識公面。
屢蒙枉駕
雖是晩契。
期歲暮。
今公之孤啓禧千里貽書。
公狀草請麗牲之文甚勤。
余愧非其人。
而終有所不可辭者。
於是乎銘。
銘曰。
洪爲顯姓
世有聞人
曰石曰海。
蔚爲名臣
公繼其後
以永厥聲。
厚重之姿。
忠孝之誠。
正色立朝
惟名惟義
有犯名義
不畏不避
亂孼肆凶
公秉春秋
朋魁濫享。
公舌不柔。
以是竄。
跲而復起
以是黜。
死猶無愧
事與志違。
人莫我知。
浩有歸意。
所傷者時。
鳳城之北。
巢龍之岡。
有坎其中
寔公之藏。
厚齋先生卷之四十二
 墓誌
  
六代祖考秉忠奮義靖 國功臣通政大夫行定州牧使府君墓誌
六代祖考牧使公墓
至今幽壙之誌。
谷山使君士直甫。
余之三從弟也。
屬余爲記。
顧余衰病昏耗
何敢當。
然此吾祖事。
其義有不可以終辭者。
玆敢略
公元1678年
爲之誌。
公諱友曾字希輿
姓金
風人
鼻祖大猷
高麗門侍中贈淸城府院君
自是以降
圭組相承
累世煥赫
高祖諱灌
入我 朝戶曹參議 贈議政府左贊成。
四子二壻。
貴顯
世榮之。
曾祖諱義之。
漢城府尹
祖諱理。
府使。
考諱克諴。
進士僉正。
妣宜寧南氏。
典農少尹尙明之女。
公自少膂力過人
志氣雄遠
涉經史善騎射
武藝登科
宣傳官。
時燕山主狂悖日甚
嘗欲跨馬馳突於殿內。
公執鞚以諫。
戊午士禍起。
時爲明川縣監。
餽遺安置人尹汝諧
山主大怒拿鞫。
決杖充軍
丙寅九月
 中廟反正
公策靖 國勳
功高第卑。
屛退不伐
時議多之。
出爲東萊縣令
又嘗爲定州使。
及其遞歸也。
本州判官資送太薄。
監司韓公亨允以爲此事係關風俗。
啓其狀推論
判官急於自明
虛張資給之物。
至誣以用餘輸入其家。
禁府不究虛實
竟罪公。
公以非罪
久在廢棄
嘗作詠懷詩曰。
巧令己見多福
忠信誰知一身
己卯間。
年少士類
作事無漸
排抑勳臣太過
公素剛直
每曰士類我輩得活
而乃復反我輩耶。
一日逢康允禧
乘醉有憤慨語。
允禧庶孼奸佞者。
意在邀功
詣 闕告。
 上親鞫問
公卽以醉中言自服
時又
公元1700年
建春門射矢之變。
而矢有繫書
半眞半諺。
朝廷疑此事亦出於公。
使公寫字
以驗其筆蹟。
又招公姊夫兵曹判書聃年,從兄右參贊趙元紀,姪女壻監察閔崇英及公奴婢
問公曉解諺書與否
公筆旣與矢書大異。
諸人言者
又皆以不解諺書爲證。
方公之被鞫也。
靜菴趙先生主寬平之論。
爲言者所駁遞。
將勘律。
三司持論甚勁。
必欲置公死地
議政鄭光弼左議政申用漑右議政安塘,判義禁李繼孟,知義金安國承旨自任等。
以爲不可
申,安兩相救之尤力曰。
不過醉中妄語而已
非有所實犯也。
士類平日行三代之政。
而今欲置人於律外之刑。
要以鎭服人心
固非長遠之計。
所謂鎭服者。
惟在刑賞得當而已
曾見廢主時。
往往有以輕罪被誅者。
其果以此鎭服人心乎。
士類方以堯舜之聖。
望於吾君。
而反以漢唐所不爲之事爲請。
人臣只宜引君當道
豈可刑戮導之乎。
 上曰予意正然
命竄于慶興府。
翌年庚辰八月
之子護軍公。
悉以冤狀上聞
 上議三公
卽命放釋
其後丙戌八月
護軍公又以公前日定州時事
上書訟冤
韓公亨允爲知義禁。
諳事實。
與同覆奏伸雪
 上大臣
大臣並稱
曖昧狀。
 上特命分揀
又以當初不能審處
並推其時禁府官。
之前後被衊。
至是皆昭洗焉。
可見公議難誣。
至冤必伸也。
姿稟旣異。
韜略出群
實是王家干城之才。
意外遭禍厄。
蹭蹬坎軻
終不得大施於時
官止僉知中樞府事。
豈非命耶。
以某年八月十三日
終于家。
墓在廣州王倫古縣白雲山南麓負巽之原。
公平自卜也。
夫人南陽洪氏。
參判利老之女。
祔葬於公。
護軍公諱汝光
早卒無嗣
繼子
學行純備
名重士友間。
 贈司憲府執義
四男曰忠伯。
以孝友聞
 贈戶曹參議
孝伯曰仁伯。
亦以行誼稱。
後 贈吏曹判書
曰禮伯。
參議一男曰益新。
副司直。
孝伯四男益謙宣傳官。
益健,益厚。
益聲進士
有孝名。
 贈持平
四女張雲部將,羅瑢,朴大成,鄭翊周。
判書三男曰益礪能文章。
早夭
克孚,克亨。
受業於朴潛冶門下
學行薦。
正郞 贈贊成
禮伯一女汝亮進士
司直二男二女
男卽先府君兄弟
長諱洙參奉
次諱濤御侮將軍
女李命欽,閔穎壽。
益謙嫡嗣
益健二男瀅,溟。
女卞廷彪。
益厚三男
以孝旌閭
濟,浩。
趙昌漢縣監。
持平四男激,滌,瀹,溥監役。
女李後稷,尹商徵。
克孚一女慶琬。
贊成
五男
觀察使
生員
混縣監。
使。
涀。
趙世達進士,朴尙一郡守,任元耇司諫
參奉府君無嗣
弟子爲後
御侮府君二男幹,栽執義
二男杭,柱。
二男檝,櫓。
三男榮,檠,槼。
三男榰,棖,楷。
三男營將,楦,椀。
一男郡守
二男檘,檀。
檀出爲瀹後。
監役一男櫶。
觀察三男
右議政,楺校理,楙郡守
生員繼子㰕。
縣監二男檣,檍。
牧使三男正字,栩,枋。
五男樛,𣖔,㰕,橈,楈。
二男
泰魯早歿。
師魯
一男以魯
並未娶夭。
一男宗魯
二男,宅
二男必煜,弘
子弘
子章
一男
一男
一男
三男,佑,弼
三男汝魯以魯,秉
三男,亨德魯
一男椀。
子亨
三男,夢應魯
子光
四男,光曾魯,昌
繼子曾魯
二男魯縣監,在持平
五男參奉,取正言,省,若,尙
三男,得都事早歿,益魯
一男幼。
三男長最
二幼
二男並幼。
其餘仍及庶出
六代以下外派。
不能盡記。
嗚呼
公之歿今二百餘歲矣。
平日居家行蹟
仕宦莅歷。
生卒年歲
俱無考徵
今此所錄。
得於小史長老之傳而已
此豈足以發揮公之萬一哉。
至若被罪伸冤時事
七代孫在史官時。
考實錄。
不敢片辭增損
徵信後世
五代祖考御侮將軍忠佐大護府君墓誌
公元1699年
公諱汝光
我金出自淸風
遠祖大猷
高麗侍中
入我 朝有諱灌。
戶曹參議 贈左贊成。
寔生諱義之。
漢城府尹
卽公之高祖也。
曾祖諱理府使。
祖諱克諴。
進士僉正。
考諱友曾。
策 中廟朝靖 國功臣
通政牧使。
南陽洪氏。
參判利老之女。
姿稟俊逸
自少犖落不羈
未嘗家人產業經心也。
牧使公嘗自定州遞歸
其時判官資送太薄。
監司韓公亨允聞之。
以爲有關風俗啓論之。
判官巧爲自脫計。
多有誣陷語。
牧使公反以此獲罪于 朝。
至己卯間。
年少士類太抑勳臣
牧使公乘偶發憤慨語。
奸孼允禧誣告
事將不測
賴領議政鄭光弼左議政申用漑右議政安塘,判義禁李繼孟,知義金安國承旨自任等伸救。
靜菴趙先生又爲寬平之論。
遂竄于慶興。
翌年庚辰八月
公上書訟其冤。
 上議三公
卽命放釋
至丙戌秋
公又以牧使公定州時事上言
公元1415年
冤狀
韓公亨允爲知義禁。
備諳其時事實
與同僚爲之請伸雪
 上特允之
且以當初禁府不能審處
並命推考
至是牧使公前後被誣兩事
卒皆昭洗
莫不以此美公之誠孝焉。
公見牧使公以非罪屢厄于時
絶意進取
麴蘖爲樂
襲牧使公勳蔭
階大護軍
無子早世
以嘉靖乙未十二月二十八日卒。
墓在牧使公墓前。
同其向。
夫人金氏
延安著姓
文府使事結之女。
慈惠貞諒
古女士風。
公歿。
夫人無恙
夫人承事無違
誠敬備至焉。
夫人公族虞候崇義之子爲嗣
公三十餘年卒。
祔葬公墓之左。
嗣子
學行名重士林
 贈執義
有四男。
忠伯 贈參議
孝伯仁伯 贈判書
次禮伯。
仲叔三房子孫繁衍
不可勝計
高官顯仕
累累相望
已具牧使公墓誌。
玆不復述
噫。
自今溯公之歿。
大約近二百年矣。
世代已遠。
長老俱亡。
譜牒所載。
家乘所記。
無所考徵
而公表德
又逸而無傳
而況平日事蹟乎。
是實子孫之痛也。
雖然不食之報。
在後人。
彌遠而彌昌。
公之潛德幽光
可以槪見矣。
是爲識。
水運判官公墓
公元1696年
南溪先生嗣子克齋朴公
丙子六月
身服重衰。
卒于西之廬舍
十八年癸巳
公之季弟泰晦用章甫公狀
投示幹。
屬以幽壙之誌。
顧幹年來荐罹慘幹。
實無精力可以及此
兼又拙於文字
何敢不朽之託。
第幹自少受業先生門下
仍以得與公遊幾三十年。
稔知公者無如幹。
而今用章之請又勤矣。
不可以不嫺於辭辭也。
公諱泰殷。
字祖能
自號克齋
朴氏系出新羅
高麗時有諱應珠。
始爲潘南人
是其鼻祖也。
四傳而至諱尙衷
邃於性理學
右文館直提學
上書言絶北元事 皇朝
以此忤權奸意罹禍
是後簪組相承
世有聞人
平度公諱訔
冶川先生諱紹
尤著焉。
高祖諱應福
大司憲
曾祖諱東亮。
爲 宣廟中興名臣
右參贊錦溪君。
祖諱漪。
校理
 贈領議政
考諱世采。
左議政諡文純
道德文章東方
學者稱南溪先生
貞敬夫人原州元氏。
府尹 贈贊成斗樞之女。
公以 崇禎庚寅五月生。
多病
六歲學童蒙須小學等書。
已知感發欣慕之意。
行不由徑
如廁上衣盥手之訓。
遵行焉。
文純公愛之
年十一。
文純公重疾
沈綿一年
至誠扶護
終始如一
門族稱爲孝兒。
志學
公元1672年
讀書
凡經史及文章諸家
無不嚅嚌浸涵
於是詞藻日就
大爲隣居尙書二星稱道
華聞播。
受家禮,心,近于文純公
沈潛玩賾。
益究大業
不爲規規科場間事
前後不過一再赴。
而或旣製不合意
不呈而出。
入會圍。
考官待士無禮
不製而出。
莫不高其操。
壬子夏
湖西拜尤齋先生而歸。
戊午冬
叔弟喪出於海西訃至。
夫人宿疾轉危極。
躬親湯劑
不解衣帶者四十餘日。
得少愈。
文純公嘗與尤齋會高陽香洞
公從之。
時尤齋欲追隆我 太祖威回軍之擧。
公據當時事。
抗言不可
言雖不行
人有多者。
戊辰除敦寧參奉。
公爲祿養計。
黽勉就職
己巳賊黯等廢 國母
倫紀大壞
卽日棄官歸。
克齋記。
感時賦以見志
士友書室南溪上。
養親講學爲事
不跡城闤。
甲戌朝廷更始
拜內敎官
陞掌樂院主簿。
京畿道左水判官
文純公左揆承 召造朝
黨議日激。
道閼不行
歸于坡山
以此不樂隨時俯仰
亦無久仕之意。
翌年二月
文純公易簀
哀毀逾禮
絶而復甦
泣盡繼血。
衣裾盡濕。
文純公當病初。
聞 王世子小學
修整平日所述小學書記
擬備 胄筵講習之資。
公元1690年
書纔成。
疾革未果焉。
至是公以先
陳疏投進。
 上優批答之。
葬祭一遵文純公所嘗講定者
未或有違。
饋奠之餘。
不離苫塊
形枯氣竭。
鬚髮盡白
人皆危之。
纔過練。
又遭繼祖母喪。
不起
享年四十七。
姿性聰警
器度端潔
超乎事物
皭然不滓。
加以文純公庭訓甚篤。
夫人敎導有方
學業漸進
才行夙成
自有人不可及者。
事親盡愛敬之實。
奉先著存之誠。
妻孥不以恩愛掩義。
朋友以誠信爲主
居家靜處一室
左右圖書
常揭晦翁白鹿敬齋箴。
以爲治心用功之本。
在官淸苦自勵
律己甚嚴。
至如大小簿書之類。
皆手自謄寫
備考察。
吏隷莫敢隱其情。
爲文書經,論,孟爲根本
而又能游刃於馬,韓,歐,蘇之
以助其氣格
兄弟四人
迭侍庭下。
承順親旨。
相與爲樂
己巳後絶時事
定省之暇。
力究墳典
博覽強記
見解超詣
先德長老
莫不稱之。
同門諸友
亦莫能或之先也。
平生不以一毫干人
尤嚴於辭受之際。
親舊或有聞其窮而欲助者。
輒辭不受
若將浼焉。
至於書法醫理堪輿之術。
亦皆旁通而能之。
其葬也。
弟泰晦以哭之曰。
吾兄恬淡聲色
脫略貨利
若不出口
而及于譚義理
老師縮其氣。
身若
公元1700年
不勝衣
至於是非
貴人失其勢。
文有閎肆之美。
而羞用於科第
學有積累
而恥得乎聲譽
孝友行於家。
未嘗自足
忠愛及於人。
不以自多
譚者以此同氣知己之言也。
尤齋先生嘗與公語。
大加歎賞曰。
年少博學典古。
莫如祖能
外王考贊成公性方嚴
少許可。
然亟稱公。
不視以凡兒
李靜端相深加推重
每曰博雅介潔
之如氷壺玉樹
鄭東溟斗卿,李白軒景奭皆以文章鳴。
公製輒。
有古文氣
申君聖夏
公之妹壻也。
曰公受訓鯉庭
早自淬勵
文學之博。
行誼之敦。
宗黨稱譽
儕友推服
一和,鄭眞卿
皆公之執友也。
一和之言曰兄在庭闈
繼述能子
處交際爲直諒益友
眞卿之言曰以兄天資之美。
假之以年。
其所成就
豈可涯量
先生餘業。
庶乎不墜於地。
嗚呼
余觀一時兄弟長老友朋諸君子之所公誦。
其所以誠服者如此
卽公之平日抱負可知也。
公初葬于長招賢山文純公墓下。
後十年乙酉
文純公同時遷窆平山綿谷內乙外卯之原。
咸安趙氏
校理根之女。
生一一女
四歲夭。
適士人金正行
夫人文純公遺意
以泰晦子弼渭爲後
歿於島中
卽今承公嗣者。
公仲泰輿之子弼莘也。
尙衣直長公墓
公元1582年
尙衣直長鄭公。
旣歿後八十餘年。
孫衡平甫
以公志行之文投示幹曰。
吾祖隱德懿行
幽壙誌尙闕焉
此我實遏佚前人光。
子惠一言
庶幾欲以賁飾泉塗也。
顧惟此重事
余又非其人也。
屢請屢辭。
平甫之懇益勤。
義終所不可孤者。
謹按公諱馨遠。
字德薰
東萊人也。
遠祖在麗顯者曰諱穆。
左僕射
入 本朝有諱賜。
事我 世宗
官直提學
直提學生諱蘭宗
四登大科
 成廟朝賜佐理勳。
右參贊諡翼惠
惠生光輔府使。
府使諱漢龍
縣令號西坡
縣令諱純祐
文府使。
卽公之祖也。
皇考諱象義。
早占雙蓮
文翰贍敏
除假注書。
不由科而得是職。
實 國朝未有異數也。
卒于唐津監務。
淸州韓氏。
 贈貞夫人。
萬曆壬午六月丁亥
姿稟端秀
凡兒不同
纔過晬。
韓夫人捐世
唐津公擇阿母謹厚者乳之。
髫齔而始受業
咿唔
不事游戲
年甫志學
詞藻藹鬱
屢占解額
終絀於命。
又善雙鉤
深得趙松遺法
丁丑以蔭拜 肅寧殿參奉
循資尙衣直長
己卯五月得疾。
京中寓第
享年五十八。
葬于廣州省達里抱壬之原。
從先兆也。
風格秀拔
韻趣高邁
質厚神淸
意靜而心恬。
自少謹受家庭訓戒。
朝廷得失
人物長短
未嘗掛諸口。
怡然處順
僩然自適
窮通榮辱
一毫累其心者。
孝友之行。
出於天性
年十九。
唐津公棄養任所
公奉先壟
喪葬一遵禮制
啜粥居廬
哀毀
葬前鹽漿不入口
衰絰夜猶不脫
三年之內。
一語不及家事
雖對至親言。
終不見其啓矧。
以爲難。
鄕里高其行。
欲聞于 朝。
公力止之。
不果
每以幼失所恃。
不省慈顏
終身至痛。
枕席有涕泣痕。
事繼妣李氏
生我無間
定省
奉養之道。
殫心竭誠
愛敬備至
家財秋毫不敢干。
事無大小
皆稟而後行。
奉先之需。
量數預措。
藏之別室
齋之日。
終夕冠帶
一心肅敬
如見其所爲齋者。
監祭廚。
極精潔。
不以委諸婢使之手。
一弟一妹
平居友愛隆至
公少喪偶
白公興南遇公於稠中。
愛其賢而
仍許以相攸焉。
白氏之歸。
資粧過豐。
不悅寒士不宜有此。
白氏公命矣。
終身不御錦繡
敎子弟必以學問爲本。
嘗曰人而不學
禽獸無異
至如聲色博奕
喪心之物。
一切不接于目可也
子之偃嘗
公元1699年
安城庄舍
公每以書申申勉誡。
勤學修身齊家之事。
至今藏在篋笥
平日所製詩若文
並失於丙子亂。
所餘只長短律數首。
音韻正得盛唐體格
傷時憂國之意。
寓於其中矣。
於戲
以公蘊抱之富。
推而行之。
必將大有所施於世。
而沈于下僚
鬱而不章。
天又嗇其壽。
信乎不可詰者理也。
然而行修於身。
敎行於家。
鄕黨服其化。
朋知稱其賢。
則在我分上
固已無憾。
餘外儻來者。
何足爲公重輕也。
公初娶南原梁氏
壬辰戰亡郡守誌之女。
早世無子。
于長郡守公墓側。
再娶水原白氏
卽縣監興南之女。
先公二十三年而終。
葬與公同岡異穴。
三娶寶城吳氏。
進士尙吉之女。
後公二十一年而歿。
祔葬于公。
一男三女
男卽之偃。
白氏出也。
李益直長,李言,李挺豪。
吳氏出也。
之偃娶昌寧成氏。
參奉濟吉之女。
三男四女
男行建,行敏,行選夭。
建生三男一女
男弘周,郁周,衡周生員
行敏無后
郁周爲繼。
弘周早歿。
子老錫方承公祀。
嘉善大夫吏曹參判兼守弘文館提學文館提學,知成均館事同知禁府春秋館事世子副賓客金公墓誌銘
我 先王四十五年己亥三月十三日丙戌
曹參判大提學儉齋金公
終于漢京竹谷第。
年六十七。
親舊皆曰賢人亡矣。
士林皆曰斯文無所恃矣。
知與不知
莫不嗟悼歎惜焉。
訃聞于 朝。
弔祭賻問如儀
今 上時東宮
特賜棺材
宮官致弔。
噫。
哀榮盡矣。
旣窆。
公之孤正魯等。
家狀泣示幹。
屬以幽堂之誌。
顧余衰昏已甚
兼拙於文字
重事
何敢當。
屢辭而其請愈勤焉。
且念公於幹。
平日情義甚厚。
許以兄弟知己
則其義終所不敢辭者。
公諱楺字士直
風人也。
鼻祖大猷
高麗侍中
侍中圭組相承
爲世著姓
至我 朝諱灌。
戶曹參議
諱義之漢府尹
五傳有諱繼。
篤學純行
重于師友間。
隱居早歿。
 贈執義
見東儒師友錄。
卽公高祖也。
曾祖仁伯
 贈吏曹判書
亦以學行名。
祖諱克亨。
道學夙著。
號稱沙川先生
官工曹正郞 贈贊成
考諱澄。
受業同春宋先生
淸名直節一世
觀察使贈領議政
貞敬夫人咸平李氏
奉敎瀞之孫。
亮谷先生義吉之女。
閨範甚備
古女士風。
公卽議政公第二子也。
以 崇禎紀元後癸巳五月二十日卯時生。
生而姿稟異常
髫齔
已有成人規度
皆知
公元1653年
大器焉。
十一始受十九史略。
半卷
文義大通
迎刃肯綮
警悟
經史百家
一過目輒成誦
十四嘗作人堂記。
作者氣習
議政公見而甚喜焉。
弱冠立雪南溪先生門下
才學超詣
見解明透。
一時同門之士。
皆莫能及。
以爲黃叔度劉捷卿之徒。
不足道
先生許與特異
期以斯道之託。
尤齋宋先生亦奇重之。
雖屨滿戶外
坐膝不容
而聞公之至。
輒虛近坐延之。
嘗謂榦曰人才萃於君一門矣。
甲寅時事大變。
尤齋先生首被遠竄
師門繼遭削版。
公稟于議政公曰此決非進取之時。
莫如守分靜處
專意學問
議政公嘉其志而許之。
遂捲寓于利川地
杜門却掃
日以講學爲事
嘗歎吾東方士大夫有家訓。
是以化導不及妻孥
敎澤不究臧獲
迺與家人
約爲一書
大要儉約爲本。
不表紬。
女不裏帛。
其餘家間日用事爲
莫不井井有則
名曰家約
行之于家。
隣里士子亦多有觀感而化者。
丙辰丁外艱
喪祭一遵朱先生家禮
疾甚之時。
必躬莅饋奠
平居之間。
不脫衰絰
庚申更化
以親命始就公車
前後發解
輒居前列
然非其志也。
公以文章是餘事。
不甚用力
而吐而爲詞。
平鋪典雅
冠冕佩玉
聲容節度
可敬而儀
焉。
尤齋先生嘗見公作曰令人望洋之歎。
判書二星一見課製曰。
文詞渾暢。
學識該博
深喜今世有此也。
癸亥司馬
甲子以後登薦剡。
乙丑除昌陵參奉
丁卯拜禁府都事
戊辰典設司別檢。
己巳六品
再爲禁府都事
時黯黨因希載復入
將反庚壬逆案
忌公在禁府
黜爲利仁察訪
十日權瑎者發遠竄之啓。
極意誣衊
 上只命削職
其後忌者猶不已
復加公禁錮
及 壼殿遜位
定齋諸人慘禍
公欲上章言之。
夫人泣挽而止之。
每語及朴事。
輒爲之悲咽流涕
自是謝絶世事
日與學徒講論不輟
至甲戌 上心大悟
 坤位復安。
 命下之日。
一二宰臣蒼黃恐怯
擧措駭異
時南領相九萬承召到畿。
遲回不入
因人問其去就於公。
公以書復之曰。
此時領揆一日留滯
則 坤殿復位
又將遲了一日
當受一日之罪。
又曰人心陷溺
義理晦塞
當今第一務。
莫如扶植名義
南相終不能用。
而倡爲深長慮之說。
且於疏中有號之慼之語
凡慮日後者皆動焉。
公心絶痛之。
深斥其無狀
南溪先生左相入朝
遂扶名義
其時喉司及倡疏宰臣被罪
於是倫紀復明
人心大定
以此左袒希載大生猜怒。
公元1694年
憾公又深矣。
公自被己巳誣辱之後
決意自廢。
時有筵臣白其狀者。
 上曰向來臺啓之誣。
予所洞知
開釋備盡
 特下敍命。
仍命儒臣諭意焉。
異數也。
適有司僕主簿之除。
公感而卽出。
轉左水運判官
移戶曹佐郞
乙亥南溪先生
九月之制。
龍潭
丙子遞歸
丁丑又除戶佐。
俄陞正郞
戊寅長興主簿
旋以地部出監果川。
己卯大科
唱第皆賀得人
適榜中有奸盜占者
事發罷榜。
人皆爲公冤之。
纂修郞廳。
增補輿地勝覽
司宰監掌樂院主簿。
辛巳高陽郡
時値 仁顯王后因山之役。
周旋策應
不煩民力
一境大賴焉。
壬午拜司䆃寺僉正。
遞拜掌隷院司評。
未久轉漢城庶尹
癸未繕工監副正。
兼管正軍役。
出爲富平縣監。
甲申內艱
時公年踰五十。
居憂之禮。
一如前喪。
冬伯相公哀毀過制
竟至不勝喪。
見者皆爲公危之。
終不變。
丙戌服闋
司僕判官
丁亥出宰延安
以政一道
 賜表裏褒之。
戊子拜戶曹正郞
己丑相禮類編書出。
以庸,學二書還入于四十九篇之內。
變易朱子章句
至於奏御刊行
公曰此斯文之變也。
力斥其毀經誣聖之罪。
於是多士叫閽
鼓致討。
其黨益怒公。
臺官尹會者承其旨。
大肆詬辱
知人世道無可恃。
解官居閒以自適
庚寅 朝家火其板。
公禮寺正不就
是夏公論 特命己卯科。
己丑含憾之類。
與一二怨家合勢
閱歲爭執
至壬辰成均館司藝。
侍講司書
癸巳拜司憲府掌令。
三字銜。
弘文館校理
皆力辭。
間以司僕寺正司諫
校理
俄又拜修撰
疏 批愈懇。
至別下備忘
諭以分義
筵中 下敎。
辭旨又嚴。
公益惶感。
始出拜 命。
仍陞副校理兼南學敎授
以爲君德成就
責在經筵
七日玉署
侍者僅六。
而以輔導 聖學己任
敷奏之際。
諄諄勤勤
每至日昃乃出。
時上講禮記月令。
必因文推意。
逐章寓戒。
講至仲冬令。
毋得淫。
戚近習不禁
公曰季春孟冬兩月
只言毋作淫巧以盪上心
而此又幷貴近言者
必也人君躬先儉約
無淫盪心之事。
然後可以貴近
推及群下矣。
山林藪澤曰。
先王之時。
山林藪澤
與民共之。
近來衙門諸宮家折受之弊。
罔有紀極
民生何以保存
君子處必掩身曰。
此與羲易至日閉關之義略同
扶陽抑陰之意。
未嘗不存其間
而其下所謂安形性之說。
尤爲要切也。
講季
畢曰。
此書月各異政
勸課農桑之意。
十二月無不言之。
蓋國以民爲本。
民以食爲本
而農又是食之本也。
大抵公之進講
每於本文言意之外
推演別意
引譬曉諭
皆此類也。
又因 召對
蘇軾策略
公曰之學。
本出於申,韓。
多爲功利之說。
無可取者。
朱子嘗攻其學術矣。
又曰卽今朋黨之禍。
至於亡國
願 聖上至公至明之道。
建極于上。
勿論彼此
惟賢與才是取焉。
又陳刑法不嚴之弊。
閭閻僭踰之害。
縷縷百餘言。
切中時病
 上皆嘉納焉。
 上嘗問於公曰。
三代以後軍制
唐之府兵
最近古矣。
公曰三代之時。
兵農合而爲一
後世兵自兵農自農
遂爲莫大之弊。
唐太宗宇文周蘇綽之議。
制爲府兵
深得古者寓兵於農之義。
我國五衛之法。
無異府兵
壬辰以後
不行
近日遵用
戚繼光御倭之法。
其法粗率
而陣亦無活法矣。
 上頗傾聽曰無活法云者
果然矣。
公曰臣雖因 聖敎
略有仰對。
講筵之上。
不宜談兵也。
公平未嘗留意戰陣之事。
而 筵席所對。
該通無礙
雖老於兵家者。
莫之過焉。
人皆以禁中頗,牧稱之。
而其隨事存規者。
又謂深得講官之體焉。
嘗進館中故事
而引宋儒眞德秀
逸則壽。
親賢則壽之說。
陳戒而告之曰。
今以常情言之。
安肆逸樂者。
爲壽考之道。
周公無逸享國永年之本者。
誠以習爲勤勞
莊敬日強
心志堅定
培養完固
必能克去戕賊之累。
而自底於壽考矣。
至於親賢則壽之說。
無逸之義。
相爲表裏
人君崇高之位。
逸欲易生。
拂士
處於左右
誨之以正言
引之以正道
保養身體
禁戒嗜欲
自可無損壽之患矣。
又曰昔宋與契丹
增幣結好
富弼尙以思其輕侮之恥。
坐薪嘗膽之意。
告戒于其君。
近日彼之優厚我者。
莫知其何意
而今動色相喜。
曾不却顧深慮
夷狄兇狡有餘。
非偶然。
願 殿下視其優厚輕侮
深省富弼之言而無忽焉。
北使入城之日。
大雨暴注。
接待之際。
儀貌不成
 衮冕沾濕
百僚水立
公上箚歷敍,宋水災之由。
以爲監戒
且曰水者至陰之氣。
在類爲小人夷狄也。
卽今虜使在城
皇天示警
當此一陰始生之時。
大水用事
凌逼陽氣
此爲一小人欲乘衆君子之象也。
執象摎義。
厥類惟彰。
金柅貞吉之道。
不可不念。
備論用捨賞罰之道。
陰陽淑慝之義。
總攬權綱之方。
奮發自強之策。
 上優答焉。
副使穆克登屢至我國
筵臣請密贈銀蔘。
以示特待之意。
公陳疏曰密贈之名。
暗昧不直
彼若據義却之。
則是自取辱於夷狄也。
彼旣不受則其勢必彰言於行中。
以著其廉。
歸告於其主。
以固其信。
天下聞之。
當以我爲何如也。
且只給副使
猜疑之端。
必生於其間
不可不慮也。
克登果不受
言于上价
遂生疑怒。
釁端層生。
一如公言
公雖迫於 嚴旨
未免暫出供仕。
而不欲久居淸要
旋卽引入
未久掌令徐命遇者上疏
復提復科事。
肆意誣捏
公益知時不可爲
連有 除命
不就
公在經延時所陳。
觸忌諱。
至是 上意亦與前稍異。
無甚勤摯。
遂求外。
以兼文學谷山
谷是海西巖邑
士習貿貿
不知爲學
公聚境內年少子弟
爲之誘掖
日月刮磨
傍近之士亦聞風來會
摳衣趨隅日益進。
文敎大闡
儒風蔚興
遂變椎樸之俗。
終爲絃誦之鄕。
甲午義州府尹
以前尹仍任得遞。
還拜修撰輔德
乙未通政水原府使。
移拜黃海道觀察使
陛辭時 上引見下敎曰。
近來西路多艱。
海防疏虞
得卿委寄
無憂矣。
公至則祛弊蘇殘。
大興儒化
治績最著。
海西舊有先生鄕約
中間廢弛者久。
公卽修潤申明之。
一道爲之興起
丁酉司諫
院大司諫
未還朝。
拜嘉善大夫平安道觀察使
關西一路
冠蓋如織。
又連値凶荒
百事凋弊
公廉自持
恩以濟威。
隨便修擧
宿弊盡革。
萎暍膏醒。
民用大和
規模制度
前一新焉。
李世德尼徒也。
是冬以爲師伸枉。
擊鼓供辭。
誣引師門以爲證。
公乃上章
逐條辨析
明白痛快
實爲懷尼是非大公案。
仍論近世大義不明之害曰。
禍亂之後
人心大變
尊周之義。
殆於泯滅
非我 孝宗大王倡揭於上。
一二先正明於下。
禮義之邦
幾乎淪於左衽矣。
雖天不助順。
 弓劍遽遺。
而然其遺風餘聲。
足以淑人心而明天理
 宗社賴以靈長
倫綱賴以不墜者。
是誰之力歟。
頃者公排大義
以爲空言高論者。
發於巨室之筆。
尹拯擬書出。
然後始知有所傳授
嗚呼
爲此說者。
是欲驅一世於長夜。
而擠人類禽獸也。
自古聖賢
不得功潤當時
則寄諸言語文字者。
周公以下皆是也。
若以其無成功而謂之虛假
春秋之作。
不足誅亂賊。
楊墨之闢。
不足夏禹矣。
嗚呼
遠人亡。
大義寖微
於斯時也。
號爲山林之賢者
倡此說於其間
斥而排之曰此假托也。
空言也。
高論也。
半世之人。
靡然從之。
綱淪法斁之禍。
豈料
公元80年
肆行於 聖明之世也。
噫。
國小力弱
不能滌盪區宇
斡旋黃道
大義之說。
不得存諸心而發諸口。
拯之所謂眞實者。
何事耶。
惜乎。
其八十年工夫
做得大義虛假之說。
以誤世而已也。
乞令詞臣別爲一書
大誥多方
推闡大義
揭示遠邇
使旣晦之人心復明
將墜之國脈復延。
時 上久在靜攝
使 王世子代理
 批辭優答之。
戊戌諸道多士
發尤先生師門從祀之請。
時有正言鄭宅河者。
年少無識人也。
媢嫉師門者之陰嗾。
肆詆誣。
不遺餘力。
且疑公鼓成此擧
排擊並及於公子之瀛館者。
先發
成震齡者繼之。
至有煥赫氣勢等語。
大駭懼。
四書力辭 不許
又下別諭曰。
當此賑政方張之日。
以卿體國之誠。
不當一向引入
朝家若因意外人言
變通此時重任
則其損國體而誤民命大矣
卿其卽速察任。
用副委寄之眷。
公自丁酉上書後。
尼黨皆切齒
至是正言李明誼者。
爲尼爲報仇地。
詆毀無數
至以貪饕誣之。
公再章自辨。
乞賜査明
 批曰危險之言。
何足掛齒
貪饕之目。
專出搆捏。
所遭之至冤。
 聖明業已洞燭
閉閤累月
乞解轉懇。
六月用大臣言始 許遞。
公素廉潔
及莅西藩
尤爲致
公元1695年
愼。
歸府盈溢
較舊簿不啻十倍
以此益知明誼之誣罔焉。
未離營。
拜籌司有司堂上之任
路拜兵曹參判,同知禁府事, 世子副賓客
歸到城外
偏裨納符。
欲直返鄕庄。
適聞 上候加重
爲入城承候之計。
未果
連有弘文館副提學,司憲府大司憲司譯提擧之除。
不就
俄而漢城右尹拜吏曹參判,兩館提學
如舊
又兼同知禁府春秋館事,典牲署提學
以爲身旣在京。
屢辭不得
當此 君父病劇之日。
不宜一向辭退
黽勉出肅。
連赴候班。
未嘗疾病一日暫休。
翌年三月初。
自試扶病而歸。
至十日夕
前患膈痞之證復發
越三日寅時
竟至捐館
是年五月十八日
葬于廣州沙川白雲山西碭山先塋側抱未之原。
天稟絶異
長身瘦面。
秀眉疏髥。
溫粹精金美玉
泂澈如氷秋月
眼如曙星
能辨細字於數丈之外
生於內外詩禮之家
而幼襲庭訓
長服師敎
發軔正路
德器夙成
人望之知其爲粹然君子人也。
爲學也。
夙興盥櫛
整襟對案
用力於窮格之工。
加意存省之方。
眞知實踐
妙悟默契
天人性命之奧。
陰陽屈伸之變。
經曲常變之制。
古今理亂之跡。
不融貫穿焉。
少時與伯相
公語曰聖人亦有優劣否。
相公也似優劣
伯夷之淸。
下惠之和。
子之時。
豈無優劣
公曰旣云聖人聖人寧有優劣
後看程子說曰聖人優劣
有則非聖人也。
朱子聖人本無優劣
堯舜揖讓
湯武征伐
伯夷之淸。
下惠之和。
子之時。
道一也。
又嘗侍坐師門
先生朱子大全有考文字。
卷帙浩穰
未易搜出。
公卽於坐上記而得之
見處之高。
記性之敏。
有人不可及者。
平日用工
尤深於小大學
晩又嗜讀中庸
惓惓春秋大義
如見其排擯者。
之如私讎焉。
居家也。
事親極其孝。
奉祭致其敬。
伯氏嚴父
視諸姪如己子。
宗族一以敦睦爲主
平居終日危坐
造次疾言遽色
惰慢之氣。
不設於身。
鄙俚之言。
不出於口。
樗蒲棋奕
未嘗經手
異端雜書
未嘗寓目
性又涵弘。
雖遇逆意之事。
未嘗忿激峭露之擧。
一家稱其和。
鄕黨稱其德。
朋友稱其善。
儉素淡泊
不喜華靡
晩歲位顯年老
衣冠寒士
立朝也。
引君當道
隨事格非
奉職惟勤。
殫竭心膂
前後筵奏。
大小疏箚。
無非匡君至謨。
經國遠猷也。
莅郡爲政
專尙敎化
斯文大振
士林聳動
故所至皆有去後思。
鑱石以頌。
或建祠以享。
曾自延安歸時。
境內人士爭來送別一宿之外
坐中有涕泣者。
谷山時嘗以事至營下。
遠近士子
冀瞻風儀
刺紙雲集
舍館不能容。
或隨至於中路者。
亦以百數
在海營。
控扼可守之處。
條列狀聞
以備陰雨桑土之策。
而 朝家不省
識者恨之。
以爲他日必思公言
箕營例有官貨散殖之規。
出入之際。
吏緣爲奸。
一無所動。
益以廉約自勵
營中所排席弊不堪處。
有請之者
公曰嘗謁 上於便殿
殿中鋪席
亦有補綴處。
吾之居此。
已踰布衣之分。
終不許焉。
愛君憂國之誠。
根於天賦
 先王累歲違豫
公每見朝紙。
見于色。
今 上久在侍湯。
講筵稀闊
及爲賓客
上書爲學之要。
請取朱子語錄
朝夕觀覽
仍令刊行
以廣其傳。
蓋其書最切於學問治道故也。
其事師也。
尊慕服事
七十子之服孔子
嘗曰生三一之義。
至重且大。
自有懷尼事以後
師生之道。
盡爲廢壞
竊看近世子弟之於父兄
少者之於長老
無行誼。
不知尊敬者。
率由師道不明故也。
同門之士。
或有流於異論者。
或有忽於致隆者。
各主私見
專失師旨。
公曰此眞所謂不待七十子喪而大義已乖者。
引義切責
無少撓焉。
從祀之議。
爲宅河所沮敗
公忿形于言曰
此退牛諸先正所不免。
姑當靜而俟之。
豈無他日公議乎。
凡有來學者。
必以隆師敬長之說。
反復曉諭
提撕激勵
人皆聳聽焉。
引進後學也。
隨人才品
諄諄善誘
先以小學
次及大學論孟中庸
以爲循序漸進之地。
常患世之學者
徒事口耳。
務實學。
每戒曰學問非別件物事。
只是日用當行道理
考古人言行。
體驗身心上。
可以有得矣。
或有疑義來質者。
公隨問斯應。
若取諸袖中而與之。
無不曲當
聽者滿望焉。
待人接物也。
開心見誠
色笑可親
和氣藹然
表裏洞澈
平日不悅者。
一見公儀容。
一承公德音。
莫不心悅而誠服
至其義利公私之分。
未嘗不嚴辭辨斥。
毅然難犯。
榮辱禍福
立判於前。
而有不顧焉。
雅有高趣
不忘丘園
平日所詠入懷詩。
所以識其志也。
半世蹭蹬
晩始知遇。
不幸時象險巇
師門泥扼。
井石爭下。
腹刃潛懷
平生蘊抱
未展其萬一。
而天不慗遺。
又靳其壽。
嗚呼
豈命歟。
屬纊之日。
神氣泰然
少無怛化之色。
子正魯等問後事
答曰吾獲蒙 洪造
致位卿班。
尙未能立一言行一事。
所負者多。
何暇及於家事
婦人出門外。
弟姪諸子
次第告訣
卽令屛去褻衣
易布淨席。
遂正枕整衾而臥。
翛然而逝。
平日定力
於此可見矣。
襲斂不用錦帛
亦遵遺命也。
門人持服六十餘人
及葬千里冒雨而來赴者甚多
間有徒步而至焉。
嗚呼
公以淸明之姿。
篤實之功。
本源渾厚
充積深廣
規模極其大而不騖於高遠
節目盡其詳而不滯一隅
沈潛反復四書五經
以求其實用。
博考旁通於子史諸書
以證其得失
毀譽不累於靈臺
喜怒不形於色辭。
一內顯微而本之於誠。
體用動靜而主之以敬
工夫雖緊。
不爲躐等以進。
期限雖寬。
未嘗少有間斷
衆務盤錯而必知其要領
群議紛紜不惑近似
盡究諸儒之同異
謹守程朱成法
可謂篤志好學
通才大儒也。
相公
一時偉人也。
嘗曰吾弟心胸通達
廓然無滯
所不及也。
閔老峯鼎重,李西河敏敍。
公之先執也。
年高位重。
時尙少。
而數委訪。
咨以國事
主文垣也。
金三淵昌翕貽書於宋尙書相琦曰大硯歸於實才可賀
學士李公觀命誄之曰。
天地間氣。
公稟其精。
溫乎玉潔
皎若氷淸
襟抱灑落
鄙吝絶萌。
時出緖餘。
觀者乃驚。
此皆實記。
非夸辭也。
公元李氏
護軍震之女。
月山大君之後
甚有婦德
早世子女
公實墓記
後配宋氏。
山大姓。
郡守
之女。
承旨時吉之孫。
五男三女
男正魯佐郞,取魯校理,省魯,若魯,尙魯。
鄭錫祚縣監,黃在河,兪崶參奉
正魯娶進士韓碩佐女。
子有一女
以取魯子致良爲後
女沈錞。
取魯初娶判書李基夏女
二女洪啓禧,趙正逵
再娶士人鄭鎬女。
生一子。
卽爲正魯後者
三娶士人洪重埰女。
省魯娶都事尙迪女。
二子一女
若魯娶監司李海朝女。
生一子。
尙魯娶院正趙正萬女。
生一女幷幼。
一子二女
子愼儉。
李山培。
次幼。
二子三女
女韓始大。
餘皆幼。
二子幼。
銘曰
雲山鬱鬱
雲水沄沄
秀氣鍾靈
世有聞人
有承其後
公乃挺特
英爽之資。
溫厚其德。
詩禮家業
黼黻我文。
早依溪門。
正學有源。
闡發理奧。
默契道妙
嚌胾味腴。
精詣深造
孝友內備
敦睦傍行
出爲世需。
賁于 王庭
都兪一堂
爾有嘉謨
啓心沃心
志唐志虞。
屢試於外。
百里
再按藩節。
文敎丕新。
詞垣赤幟
士林山斗
時有屈伸
進退隨遇
群咻雖沓。
我義惟安
志與世違。
壽又天慳
眷彼碭山
蒼蒼
彼高四尺
子之藏。
埋文殉地。
匪諛伊實。
有來百世
無毀無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