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x 页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劄记○孟子
劄记○孟子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28H 页
离娄下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章
符节
问符节。一物乎二物乎。蔡氏清曰注曰以玉为之。可见是一物。
虎节人节龙节皆金也。(小注)
按虎节。是象虎铸之。人节。是象人铸之。龙节。是象龙铸之者。皆金者。郑注云以金为节铸象也。
符节玺节旌节(小注)
周礼本注云符节。如今宫中诸官诏符也。玺节者今之印章也。旌节。今使者所拥节是也。将送者。执此节以送行者也。
英簜符簜小节竹(小注)
杜子春云簜当为帑。以函器盛此节。或曰英簜。或曰函。○按小节竹。恐是竹节之小者。
揆亦是道(小注)
按辅氏此说。以揆直为道也。与集注说不同。
子产听郑国之政章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章
符节
问符节。一物乎二物乎。蔡氏清曰注曰以玉为之。可见是一物。
虎节人节龙节皆金也。(小注)
按虎节。是象虎铸之。人节。是象人铸之。龙节。是象龙铸之者。皆金者。郑注云以金为节铸象也。
符节玺节旌节(小注)
周礼本注云符节。如今宫中诸官诏符也。玺节者今之印章也。旌节。今使者所拥节是也。将送者。执此节以送行者也。
英簜符簜小节竹(小注)
杜子春云簜当为帑。以函器盛此节。或曰英簜。或曰函。○按小节竹。恐是竹节之小者。
揆亦是道(小注)
按辅氏此说。以揆直为道也。与集注说不同。
子产听郑国之政章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28L 页
子产听郑国之政。(止)济人于溱洧。
朱子曰郑之虎牢。即汉之成皋也。虎牢之下。即溱洧之水。后又名为泛水关。子产以乘舆济人之所也闻人务德(闻人复姓也)以为溱洧之水其深不可以施梁柱。其浅不可以涉。岂可以济乘舆。盖溱洧之水底皆是沙。故不可以施梁柱。但可用舟渡而已。李先生以为疑或是偶然桥梁坏。故子产因用其车以渡人。然此类亦何必深考。孟子之意。但言为政者当务民之宜。而不徒以小惠耳。○问溱洧二水名。非一处。安可以一个乘舆而济之哉。朱子曰必当时二水无桥。人皆徒涉。子产或因见人涉溱而并济及洧。或因见人涉洧而并济及溱。或一时知人徒涉此二水以兼济之。皆不可知。
双峰饶氏曰十月徒杠已自成了。(小注)
按此十月恐误。盖以周月言之。当曰十一月。以夏月言之。当曰九月。今曰十月则既非周月。又非夏月也。无乃从夏令所谓十月成梁而言耶。然既曰徒杠成了。则当从本文十一月徒杠成者恐是。
孟子告齐宣王章
仪礼曰以道去君而未绝者。服齐衰三月。(注)
朱子曰郑之虎牢。即汉之成皋也。虎牢之下。即溱洧之水。后又名为泛水关。子产以乘舆济人之所也闻人务德(闻人复姓也)以为溱洧之水其深不可以施梁柱。其浅不可以涉。岂可以济乘舆。盖溱洧之水底皆是沙。故不可以施梁柱。但可用舟渡而已。李先生以为疑或是偶然桥梁坏。故子产因用其车以渡人。然此类亦何必深考。孟子之意。但言为政者当务民之宜。而不徒以小惠耳。○问溱洧二水名。非一处。安可以一个乘舆而济之哉。朱子曰必当时二水无桥。人皆徒涉。子产或因见人涉溱而并济及洧。或因见人涉洧而并济及溱。或一时知人徒涉此二水以兼济之。皆不可知。
双峰饶氏曰十月徒杠已自成了。(小注)
按此十月恐误。盖以周月言之。当曰十一月。以夏月言之。当曰九月。今曰十月则既非周月。又非夏月也。无乃从夏令所谓十月成梁而言耶。然既曰徒杠成了。则当从本文十一月徒杠成者恐是。
孟子告齐宣王章
仪礼曰以道去君而未绝者。服齐衰三月。(注)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29H 页
仪礼疏曰三谏不从。在境待放。得环则还。得玦则去。如此者。谓之以道去君。有罪放逐。为非道去君。扫其宗庙。犹为旧君服。若君不使扫其宗庙。是得玦而去则不服矣。
大夫去君。归其宗庙。(小注)
按仪礼本注归作埽。以韵册考之。埽即扫字也。
收其田禄里居。(注)
蔡氏清曰田。所赋之禄入也。里。所居之第宅也。故曰田禄里居。
搏执
赵氏旧注孙氏正义。皆以为搏执其亲族。○按胡氏传以搏执为系累其子弟。与赵注同。
子思答鲁穆公问礼为旧君反服之意(小注)
礼记檀弓。穆公问于子思曰为旧君反服古欤。子思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旧君反服之礼也。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毋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礼之有。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章
庆源辅氏曰可以者。在时宜为可也。(小注)
按本文可以去之可字则虚。辅氏所谓为可之可
大夫去君。归其宗庙。(小注)
按仪礼本注归作埽。以韵册考之。埽即扫字也。
收其田禄里居。(注)
蔡氏清曰田。所赋之禄入也。里。所居之第宅也。故曰田禄里居。
搏执
赵氏旧注孙氏正义。皆以为搏执其亲族。○按胡氏传以搏执为系累其子弟。与赵注同。
子思答鲁穆公问礼为旧君反服之意(小注)
礼记檀弓。穆公问于子思曰为旧君反服古欤。子思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旧君反服之礼也。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毋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礼之有。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章
庆源辅氏曰可以者。在时宜为可也。(小注)
按本文可以去之可字则虚。辅氏所谓为可之可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29L 页
字则实。似失本旨。
明夷之初。所以不食而行。(小注)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曰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传曰初九明体。而居明夷之初。见伤之始也。君子明照见事之微。虽始有见伤之端未显也。君子则能见之矣。故行去避之。君子于行。谓去其禄位而退藏也。三日不食。言困穷之极也。事未显而处甚艰。非见几之明。不能也。
遁之初。所以有尾厉之戒。(小注)
初六。遁尾。厉。勿用有攸往。传曰初乃为尾。尾在后之物也。遁而在后。不及者也。是以危也。初以柔处微。既已后矣。不可往也。往则危矣。微者易于晦藏。往既有危。不若不往之无灾也。
孔子往赵。所以及河而复也。(小注)
家语。孔子将西见赵简子。至河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临河而叹曰。美哉河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子贡曰何谓也。子曰窦命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渴泽而渔则蛟龙不会。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避之。而况乎丘哉。
明夷之初。所以不食而行。(小注)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曰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传曰初九明体。而居明夷之初。见伤之始也。君子明照见事之微。虽始有见伤之端未显也。君子则能见之矣。故行去避之。君子于行。谓去其禄位而退藏也。三日不食。言困穷之极也。事未显而处甚艰。非见几之明。不能也。
遁之初。所以有尾厉之戒。(小注)
初六。遁尾。厉。勿用有攸往。传曰初乃为尾。尾在后之物也。遁而在后。不及者也。是以危也。初以柔处微。既已后矣。不可往也。往则危矣。微者易于晦藏。往既有危。不若不往之无灾也。
孔子往赵。所以及河而复也。(小注)
家语。孔子将西见赵简子。至河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临河而叹曰。美哉河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子贡曰何谓也。子曰窦命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渴泽而渔则蛟龙不会。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避之。而况乎丘哉。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30H 页
乃还。
孟子曰非礼之礼章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不为。
按非礼之礼。盖言此在礼虽有过不及之差。而亦不可不谓之礼也。是礼而失礼之中者也。故曰大人不为。若专是非礼则虽凡人。有所不为也。孟子于此不当言大人不为也。非义之义亦然。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章
新安陈氏曰父兄而弃子弟则我之贤为过。子弟之不肖为不及。(小注)
按陈氏此说。似失本旨。盖父兄虽中与才。若以子弟之不贤而遽弃之。则惟此弃处便不是也。与子弟之不中不才者。其间相去无几云尔。集注所谓吾亦过中而不才者。即此也。盖吾亦过中而不才。故与子弟之不中不才者。相去不远。若以父兄为贤。子弟为不肖。则其间相去甚远。何可谓之不能以寸也。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章
王氏则又有不合于义。而必信必果。则为妄人之说。(小注)
孟子曰非礼之礼章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不为。
按非礼之礼。盖言此在礼虽有过不及之差。而亦不可不谓之礼也。是礼而失礼之中者也。故曰大人不为。若专是非礼则虽凡人。有所不为也。孟子于此不当言大人不为也。非义之义亦然。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章
新安陈氏曰父兄而弃子弟则我之贤为过。子弟之不肖为不及。(小注)
按陈氏此说。似失本旨。盖父兄虽中与才。若以子弟之不贤而遽弃之。则惟此弃处便不是也。与子弟之不中不才者。其间相去无几云尔。集注所谓吾亦过中而不才者。即此也。盖吾亦过中而不才。故与子弟之不中不才者。相去不远。若以父兄为贤。子弟为不肖。则其间相去甚远。何可谓之不能以寸也。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章
王氏则又有不合于义。而必信必果。则为妄人之说。(小注)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30L 页
按集注引王氏说曰不信不果则妄人。而今辅氏曰必信必果则为妄人。改不为必。未知其故也。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章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止)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按深造之以道者。是自得之工夫也。居安至左右逢原。是自得之功效节次也。此以自得为重。故末又结之曰君子欲其自得也。
然后潜心积虑(注)
沙溪曰后。他本及近思录作必。当从之。
问学是理而得之于身。不可以强探力取。(止)种种便适自眷恋而不去也。(小注)
按此一段。乃孟子或问中说。而辑注删节时。不去问字。故有若全段皆为问者之言。殊误。
双峰饶氏曰之字。是指所得而言。(小注)
按自得以下至居之资之取之数个之字。皆是虚字。而得字居字取字并是实也。今饶氏以数个之字。谓指所得言。而皆作实字看。未知如何也。
云峰胡氏曰大要在勿忘勿助。集注谓有所持循。是勿忘。以俟夫默识心通。是勿助。(小注)
蔡氏清曰胡氏分有所持循谓勿忘。默识心通谓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章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止)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按深造之以道者。是自得之工夫也。居安至左右逢原。是自得之功效节次也。此以自得为重。故末又结之曰君子欲其自得也。
然后潜心积虑(注)
沙溪曰后。他本及近思录作必。当从之。
问学是理而得之于身。不可以强探力取。(止)种种便适自眷恋而不去也。(小注)
按此一段。乃孟子或问中说。而辑注删节时。不去问字。故有若全段皆为问者之言。殊误。
双峰饶氏曰之字。是指所得而言。(小注)
按自得以下至居之资之取之数个之字。皆是虚字。而得字居字取字并是实也。今饶氏以数个之字。谓指所得言。而皆作实字看。未知如何也。
云峰胡氏曰大要在勿忘勿助。集注谓有所持循。是勿忘。以俟夫默识心通。是勿助。(小注)
蔡氏清曰胡氏分有所持循谓勿忘。默识心通谓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31H 页
勿助。恐未当。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章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按博学详说。其意略异。盖博学。以博洽多闻言。详说。以精详论说言也。至于约则只是融会贯通。知其要处。便是约也。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章
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
李氏霈霖曰亟。朱子既训数也。知非徒以水哉水哉为亟称。必是平日称水者不一次。故曰数。如川上之言。便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者。亦其證也。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止)君子耻之。
按此无本。与上文有本者相反。七八月之间雨集。与上文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相反。沟浍皆盈。与上文盈科而后进相反。其涸也可立而待。与上文放乎四海相反。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与上文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相反。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章
虽曰少异。然人与物之分。实在于此。(注)
按在于此之此字。指上文得形气之正而全其生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章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按博学详说。其意略异。盖博学。以博洽多闻言。详说。以精详论说言也。至于约则只是融会贯通。知其要处。便是约也。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章
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
李氏霈霖曰亟。朱子既训数也。知非徒以水哉水哉为亟称。必是平日称水者不一次。故曰数。如川上之言。便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者。亦其證也。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止)君子耻之。
按此无本。与上文有本者相反。七八月之间雨集。与上文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相反。沟浍皆盈。与上文盈科而后进相反。其涸也可立而待。与上文放乎四海相反。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与上文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相反。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章
虽曰少异。然人与物之分。实在于此。(注)
按在于此之此字。指上文得形气之正而全其生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31L 页
言。盖虽曰少异。而然其人与物之大分。实在于此也。不知此而去之。则实与禽兽无异也。
只是存其与禽兽同者(小注)
按与禽兽同。即上文所谓饥食渴饮。人与禽兽同者是也。
舜。明于庶物。(止)非行仁义也。
按舜。圣人也。言此以应上文君子存之一句。盖君子是存之者。圣人是存者。舜之明物察伦。由仁义行。即存者也。○朱子曰舜是平日身常在仁义内。即恁地行出。学者身在外了。且须去求仁义。就上行。然又以由仁义为准的方得。
张子曰明庶物察人伦。皆穷理也。(小注)
按穷理是为学工夫也。在舜地位。自然庶物已明。自然人伦已察。恐下穷理字不得。未知如何。
新安陈氏曰君子必待存之。故不能生知。(小注)
按陈氏此言未免倒说。此当曰君子不能生知。故必待存之。如此然后文理方顺矣。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章
梼杌
左传曰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告之则顽。舍
只是存其与禽兽同者(小注)
按与禽兽同。即上文所谓饥食渴饮。人与禽兽同者是也。
舜。明于庶物。(止)非行仁义也。
按舜。圣人也。言此以应上文君子存之一句。盖君子是存之者。圣人是存者。舜之明物察伦。由仁义行。即存者也。○朱子曰舜是平日身常在仁义内。即恁地行出。学者身在外了。且须去求仁义。就上行。然又以由仁义为准的方得。
张子曰明庶物察人伦。皆穷理也。(小注)
按穷理是为学工夫也。在舜地位。自然庶物已明。自然人伦已察。恐下穷理字不得。未知如何。
新安陈氏曰君子必待存之。故不能生知。(小注)
按陈氏此言未免倒说。此当曰君子不能生知。故必待存之。如此然后文理方顺矣。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章
梼杌
左传曰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告之则顽。舍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32H 页
之则嚚。天下之民。谓之梼杌。杜预云梼杌。嚚凶无俦匹之貌。
其义。丘窃取之。
按春秋之义。大抵明褒贬公赏罚。而鲁史之旧文。但直书其时事。而未能明其义也。故孔子因鲁史旧文。而遂明其义。然所谓明褒贬公赏罚之义。乃王者事也。故孔子不敢为己事。而曰其义。丘窃取之。(其义则孔子断之自已。而今曰窃取。所以为谦辞也。)
其序则齐桓晋文。其会则主会者为之。(小注)
公羊传本注曰惟齐桓晋文。会能以德优劣国大小相次序。非齐桓晋文则如主会者为之。虽优劣大小相越。不改更信史也。
方见得中间一节不闲(小注)
按中间一节。指其文则史一节也。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章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按此段虽兼举君子小人之泽。俱五世斩。而其意重在君子之泽一段。盖自孔子至曾子子思为三世。而未及五世。则孔子之泽犹未竭。故孟子虽不亲为孔子之徒。而私自取善于人也。人即子思之
其义。丘窃取之。
按春秋之义。大抵明褒贬公赏罚。而鲁史之旧文。但直书其时事。而未能明其义也。故孔子因鲁史旧文。而遂明其义。然所谓明褒贬公赏罚之义。乃王者事也。故孔子不敢为己事。而曰其义。丘窃取之。(其义则孔子断之自已。而今曰窃取。所以为谦辞也。)
其序则齐桓晋文。其会则主会者为之。(小注)
公羊传本注曰惟齐桓晋文。会能以德优劣国大小相次序。非齐桓晋文则如主会者为之。虽优劣大小相越。不改更信史也。
方见得中间一节不闲(小注)
按中间一节。指其文则史一节也。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章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按此段虽兼举君子小人之泽。俱五世斩。而其意重在君子之泽一段。盖自孔子至曾子子思为三世。而未及五世。则孔子之泽犹未竭。故孟子虽不亲为孔子之徒。而私自取善于人也。人即子思之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32L 页
徒也。
新安陈氏曰私窃以善其身。解诸人字不顺。(小注)
按私窃以善其身。是集注说也。集注于私窃以善其身之上曰得闻孔子之道于人。则此一人字即是解诸人字也。有何不顺。今截去上一段。只举下一段而曰解诸人字不顺。似未致详于集注本文也。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章
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按此口诀可以取(厼)。改云可以取(牙)。如此看如何。以朱子再斯可矣之说观之。改牙似好也。○朱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是先见得可以取。后来却见得可以无取。如此而取之则伤廉矣。盖后来见得者较是故也。与死亦然。
程子曰财或不赡则却于合当与者。无可与之。此所以伤惠。(小注)
按程子之言。似与本文少异。如此则所以伤惠者。在于合当与者之无可与也。盖谓于不当与者。过与而财不赡。故于合当与者。无可与云尔。恐非正释本文之意。若自为一义则其可耶。
新安陈氏曰私窃以善其身。解诸人字不顺。(小注)
按私窃以善其身。是集注说也。集注于私窃以善其身之上曰得闻孔子之道于人。则此一人字即是解诸人字也。有何不顺。今截去上一段。只举下一段而曰解诸人字不顺。似未致详于集注本文也。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章
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按此口诀可以取(厼)。改云可以取(牙)。如此看如何。以朱子再斯可矣之说观之。改牙似好也。○朱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是先见得可以取。后来却见得可以无取。如此而取之则伤廉矣。盖后来见得者较是故也。与死亦然。
程子曰财或不赡则却于合当与者。无可与之。此所以伤惠。(小注)
按程子之言。似与本文少异。如此则所以伤惠者。在于合当与者之无可与也。盖谓于不当与者。过与而财不赡。故于合当与者。无可与云尔。恐非正释本文之意。若自为一义则其可耶。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33H 页
朱子曰此段正与孔子曰再斯可矣相似。凡事初看尚未定。再察则已审矣。(小注)
按初看。指可以取而言。再察。指可以无取而言。
逄蒙学射于羿章
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或者曰史记言寒浞杀羿。孟子云逄蒙杀羿。二说不同可疑。○按楚辞天问注。谓寒浞使逄蒙射羿杀之。以此观之。史记孟子二说俱通。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章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止)以利为本。
按性是无形而难见者。故是已然之迹也。如恻隐是仁性已发之迹也。见恻隐已发之迹则仁之性虽无形难见。而据其迹乃可得以言仁也。羞恶是义性已见之迹也。见羞恶已发之迹则义之性虽无形难见。而据其迹乃可得以言义也。礼智亦然。所谓以利为本者。如见孺子入井则恻隐自然发见。见非义则羞恶自然发见。其自然发见处。无不顺利也。初非逆其性而勉强为之也。○问伊川谓则语助也。如何。朱子曰则字。不可做助语看了。则有不足之意。性最难名状。天下之言性者。只说得
按初看。指可以取而言。再察。指可以无取而言。
逄蒙学射于羿章
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或者曰史记言寒浞杀羿。孟子云逄蒙杀羿。二说不同可疑。○按楚辞天问注。谓寒浞使逄蒙射羿杀之。以此观之。史记孟子二说俱通。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章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止)以利为本。
按性是无形而难见者。故是已然之迹也。如恻隐是仁性已发之迹也。见恻隐已发之迹则仁之性虽无形难见。而据其迹乃可得以言仁也。羞恶是义性已见之迹也。见羞恶已发之迹则义之性虽无形难见。而据其迹乃可得以言义也。礼智亦然。所谓以利为本者。如见孺子入井则恻隐自然发见。见非义则羞恶自然发见。其自然发见处。无不顺利也。初非逆其性而勉强为之也。○问伊川谓则语助也。如何。朱子曰则字。不可做助语看了。则有不足之意。性最难名状。天下之言性者。只说得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33L 页
故而已矣。故字外。难为别下字。
性者。人物所得以生之理。事物之理。(止)虽若无形而难知。(注)
蔡氏清曰一言人物。一言事物何也。曰言人物则事在其中矣。事物之物。又兼人与物而言。人物是言性字之义当如此。事物是本章之旨当如此说。
潜室陈氏曰善者其初也。恶者非其初也。(小注)
按陈氏所谓初者。似原于以利为本之本字。然恐有病。
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止)智亦大矣。
按此段释上文以利为本之利字。上言以利为本。此言为其凿也。凿与利相反。利者利顺也。凿者穿凿也。利则顺其性而行。自然无所事也。凿则凿其性而行。非由自然也。
天之高也。(止)可坐而致。
按此段释上文故而已矣之故字。致即推致也。○天原发微。岁会日月。以十二起者。六与六相偶而为十二。以康节数推之。日岁运元。皆用十二。故一日十二时。一岁十二月。一运十二世。一元十二会。包括往古来今。无不在是。即一时可以推一日。即
性者。人物所得以生之理。事物之理。(止)虽若无形而难知。(注)
蔡氏清曰一言人物。一言事物何也。曰言人物则事在其中矣。事物之物。又兼人与物而言。人物是言性字之义当如此。事物是本章之旨当如此说。
潜室陈氏曰善者其初也。恶者非其初也。(小注)
按陈氏所谓初者。似原于以利为本之本字。然恐有病。
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止)智亦大矣。
按此段释上文以利为本之利字。上言以利为本。此言为其凿也。凿与利相反。利者利顺也。凿者穿凿也。利则顺其性而行。自然无所事也。凿则凿其性而行。非由自然也。
天之高也。(止)可坐而致。
按此段释上文故而已矣之故字。致即推致也。○天原发微。岁会日月。以十二起者。六与六相偶而为十二。以康节数推之。日岁运元。皆用十二。故一日十二时。一岁十二月。一运十二世。一元十二会。包括往古来今。无不在是。即一时可以推一日。即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34H 页
一日可以推一月。即一月可以推一年。即一年可以推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推以上之。岂特一岁十二月之用而已哉。○蔡氏清曰千岁之日至。朱子只是说既往。仁山金氏以求其故。为既往。千岁之日至。为方来。理似不碍。但与朱子不同。
公行子有子之丧章
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止)与右师言者。
按所谓右师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想当往吊时。必有先右师而往在位者。盖朝廷位次有高下。则先往者必位卑而在门内。故右师入门而历先往卑位者之位。观入门字则是右师初入门时也。初入门而历卑者之位。故位卑者进而与右师言也。故集注曰位。他人之位也。右师未就位而进与之言。则右师历己之位矣。(他人之位。言非右师之位。)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章
以仁礼存心。言以是存于心而不忘也。(注)
按观此存于心三字。则其意非谓以仁礼存其心也。只是谓以仁礼存之于心也。然而谚解曰仁으로心을存며。恐失集注本旨。
公行子有子之丧章
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止)与右师言者。
按所谓右师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想当往吊时。必有先右师而往在位者。盖朝廷位次有高下。则先往者必位卑而在门内。故右师入门而历先往卑位者之位。观入门字则是右师初入门时也。初入门而历卑者之位。故位卑者进而与右师言也。故集注曰位。他人之位也。右师未就位而进与之言。则右师历己之位矣。(他人之位。言非右师之位。)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章
以仁礼存心。言以是存于心而不忘也。(注)
按观此存于心三字。则其意非谓以仁礼存其心也。只是谓以仁礼存之于心也。然而谚解曰仁으로心을存며。恐失集注本旨。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34L 页
朱子曰这个存心。与存其心养其性不同。只是处心与人不同耳。(小注)
问何谓处心。朱子曰以仁处于心。以礼处于心。
又何难焉。言不足与之相校也。(注)
按横逆之来。是常情之所难处也。然君子既自反而仁。自反而礼。又自反而忠。则外至之横逆。必是妄也。何关于我。故不与之相校也。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止)君子不患矣。
按终身之忧。即上文仁礼自反之事也。一朝之患。即上文横逆之来也。此特举舜为言者。盖舜遭横逆而尽仁礼者也。○蔡氏清曰终身之忧。在我者也。故君子必自尽。一朝之患。不在我者也。故君子不患焉。
禹稷当平世章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按许行章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禹三过其门而不入。此曰当平时。三过其门而不入。一则曰天下未平。一则曰当平世。盖其所主而言者。有不同也。以气化言则洪水滔天。下民昏垫。故曰不平也。以人事言则有尧为君。有舜为相。故曰平世也。
问何谓处心。朱子曰以仁处于心。以礼处于心。
又何难焉。言不足与之相校也。(注)
按横逆之来。是常情之所难处也。然君子既自反而仁。自反而礼。又自反而忠。则外至之横逆。必是妄也。何关于我。故不与之相校也。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止)君子不患矣。
按终身之忧。即上文仁礼自反之事也。一朝之患。即上文横逆之来也。此特举舜为言者。盖舜遭横逆而尽仁礼者也。○蔡氏清曰终身之忧。在我者也。故君子必自尽。一朝之患。不在我者也。故君子不患焉。
禹稷当平世章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按许行章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禹三过其门而不入。此曰当平时。三过其门而不入。一则曰天下未平。一则曰当平世。盖其所主而言者。有不同也。以气化言则洪水滔天。下民昏垫。故曰不平也。以人事言则有尧为君。有舜为相。故曰平世也。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35H 页
乡邻有斗者。(止)闭户可也。
问乡邻之斗。有亲戚兄弟在其中。岂可一例不救。朱子曰有兄弟固当救。然事也须量大小。若只是小小斗殴。救之亦无妨。若是有兵戈杀人之事。只得闭门不管而已。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章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止)敢问何也。
战国策曰匡章。齐人也。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将而应之。候者言章以齐入秦。威王不应。顷之候者复言。威王复不应。如此者三。有司请曰言章之叛者。异人而同辞。王何不发将而击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顷间言齐兵大胜。秦兵大败。左右曰何以知。曰章子之母启。(启母名)得罪其父。其父杀之而埋马栈下。(栈马床也)吾使章子将也。勉之曰夫子全兵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对曰臣非不能更葬臣母也。臣母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命而死。(未有更葬之命而死)夫不得父命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为人子而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
章子有一于是乎。
蔡氏清曰匡是姓章子是字。章子是仲子之类。谓
问乡邻之斗。有亲戚兄弟在其中。岂可一例不救。朱子曰有兄弟固当救。然事也须量大小。若只是小小斗殴。救之亦无妨。若是有兵戈杀人之事。只得闭门不管而已。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章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止)敢问何也。
战国策曰匡章。齐人也。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将而应之。候者言章以齐入秦。威王不应。顷之候者复言。威王复不应。如此者三。有司请曰言章之叛者。异人而同辞。王何不发将而击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顷间言齐兵大胜。秦兵大败。左右曰何以知。曰章子之母启。(启母名)得罪其父。其父杀之而埋马栈下。(栈马床也)吾使章子将也。勉之曰夫子全兵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对曰臣非不能更葬臣母也。臣母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命而死。(未有更葬之命而死)夫不得父命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为人子而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
章子有一于是乎。
蔡氏清曰匡是姓章子是字。章子是仲子之类。谓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35L 页
之匡章。犹云颜渊。○按蔡氏以章子为字者。无所考。不可以为然也。以史记考之。想其时齐俗如此。马史范睢传。齐王称田文曰文子。纲目齐王称田单曰单将。此为明据。况孟子本文曰匡章云则必是其人之姓名也。
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
蔡氏清曰此子。即匡章之子。此母。即匡章之母。
新安陈氏曰圣贤自有成规。几谏之章内则。与几谏相表里之言。皆是也。(小注)
论语里仁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其下集注曰此章与内则之言相表里。○按论语此章。即几谏章也。陈氏所谓几谏之章内则与几谏相表里者。言内则之言。与此几谏章相表里也。
储子曰王使人瞷夫子章
新安陈氏曰孟子因有以异于人乎之问而答之曰。我何以异于人哉。(止)与孟子本文何以异于人哉。所指不同。(小注)
按本文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是言我何独异于人哉。虽尧舜。亦与人同。此孟子顺答储子
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
蔡氏清曰此子。即匡章之子。此母。即匡章之母。
新安陈氏曰圣贤自有成规。几谏之章内则。与几谏相表里之言。皆是也。(小注)
论语里仁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其下集注曰此章与内则之言相表里。○按论语此章。即几谏章也。陈氏所谓几谏之章内则与几谏相表里者。言内则之言。与此几谏章相表里也。
储子曰王使人瞷夫子章
新安陈氏曰孟子因有以异于人乎之问而答之曰。我何以异于人哉。(止)与孟子本文何以异于人哉。所指不同。(小注)
按本文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是言我何独异于人哉。虽尧舜。亦与人同。此孟子顺答储子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36H 页
果有异于人乎之问也。集注曰圣人亦人耳。岂有异于人哉者。是言虽圣人亦人也。我岂独异于人哉也。此集注倒解孟子何以异于人。尧舜与人同之说也。其意互相发而未尝不同也。陈氏以为不同。未知如何也。
万章上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章
新安陈氏曰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以上。言怨也。(小注)
蔡氏清曰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以上。如何只说是怨而无慕。盖怨只是怨己之不得其亲。则自不容不慕亲矣。
然则舜。怨乎。
按万章不解怨慕之怨字。是怨己之不得于亲。而误以为怨亲。故复问曰然则舜怨乎。
非尔所知也。
孙氏正义曰非尔所知者。以其所问不得其义。故答之以此也。
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止)于我何哉。
按此一节。乃孟子推公明高之意而释之也。
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章
万章上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章
新安陈氏曰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以上。言怨也。(小注)
蔡氏清曰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以上。如何只说是怨而无慕。盖怨只是怨己之不得其亲。则自不容不慕亲矣。
然则舜。怨乎。
按万章不解怨慕之怨字。是怨己之不得于亲。而误以为怨亲。故复问曰然则舜怨乎。
非尔所知也。
孙氏正义曰非尔所知者。以其所问不得其义。故答之以此也。
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止)于我何哉。
按此一节。乃孟子推公明高之意而释之也。
万章问曰诗云娶妻如之何章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36L 页
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李氏霈霖曰非恐瞍方君命。诚恐舜但从父命耳。有人言瞽瞍之命。不行于君而得行于子。舜之孝。必从乎父而不从乎君。告则不得妻。在舜不在瞽瞍。说得极有情理。
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止)从而掩之。
朱子曰象杀舜事。孟子且答他这下意。未暇与他卞完廪浚井之非。夫完廪浚井。自是万章不能烛理。轻信如此。○黄氏曰抄云史记载瞽瞍欲杀舜。古史非之。本尚书瞽瞍亦允若。尧闻之。然后举而妻之。于理为胜。足以一洗百世之疑。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章
双峰饶氏曰亲之。欲其亲近于我也。贵之是也。爱之。欲其得遂其所欲。富之是也。(小注)
按饶氏说与本旨不同。盖本文之旨。谓亲之故。欲其贵也。爱之故。欲其富也。今饶氏说。其意以为所谓亲之者。是使象欲其亲近于我也。贵之是也。所谓爱之者。是使象欲其得遂其所欲也。富之是也。然则本文所谓亲之爱之。在于舜。饶氏所谓亲之爱之。在于象。未知如何。
李氏霈霖曰非恐瞍方君命。诚恐舜但从父命耳。有人言瞽瞍之命。不行于君而得行于子。舜之孝。必从乎父而不从乎君。告则不得妻。在舜不在瞽瞍。说得极有情理。
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止)从而掩之。
朱子曰象杀舜事。孟子且答他这下意。未暇与他卞完廪浚井之非。夫完廪浚井。自是万章不能烛理。轻信如此。○黄氏曰抄云史记载瞽瞍欲杀舜。古史非之。本尚书瞽瞍亦允若。尧闻之。然后举而妻之。于理为胜。足以一洗百世之疑。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章
双峰饶氏曰亲之。欲其亲近于我也。贵之是也。爱之。欲其得遂其所欲。富之是也。(小注)
按饶氏说与本旨不同。盖本文之旨。谓亲之故。欲其贵也。爱之故。欲其富也。今饶氏说。其意以为所谓亲之者。是使象欲其亲近于我也。贵之是也。所谓爱之者。是使象欲其得遂其所欲也。富之是也。然则本文所谓亲之爱之。在于舜。饶氏所谓亲之爱之。在于象。未知如何。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37H 页
常常而见之。(止)此之谓也。
赵氏旧注曰常常以下。皆尚书逸篇之辞。
咸丘蒙问曰章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止)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按至此始答咸丘蒙瞽瞍非臣如何之问。今曰为天子父。以天下养。则瞽瞍之不为臣。可知矣。
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
按谚解曰기리孝며思는디라。以孝思二字分而释之。恐与集注长言孝思者不同。未知如何。○此诗本以武王言。集注泛举一人字而言曰人能长言孝思。盖孟子之言。只取永言孝思。孝思维则。以證明舜之孝而已。故以人字代武王字。集注说可谓精密矣。
庆源辅氏曰上既言读诗之法。以破万章之惑。(小注)
按万章二字。似是咸丘蒙之误也。
万章问曰尧以天下与舜章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
按天是无言底物。则不可以言语丁宁命之。但以舜之行与事而示其与之之意也。盖舜之所以行之于身者及措诸天下者。无非可以荐于天。而天
赵氏旧注曰常常以下。皆尚书逸篇之辞。
咸丘蒙问曰章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止)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按至此始答咸丘蒙瞽瞍非臣如何之问。今曰为天子父。以天下养。则瞽瞍之不为臣。可知矣。
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
按谚解曰기리孝며思는디라。以孝思二字分而释之。恐与集注长言孝思者不同。未知如何。○此诗本以武王言。集注泛举一人字而言曰人能长言孝思。盖孟子之言。只取永言孝思。孝思维则。以證明舜之孝而已。故以人字代武王字。集注说可谓精密矣。
庆源辅氏曰上既言读诗之法。以破万章之惑。(小注)
按万章二字。似是咸丘蒙之误也。
万章问曰尧以天下与舜章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
按天是无言底物。则不可以言语丁宁命之。但以舜之行与事而示其与之之意也。盖舜之所以行之于身者及措诸天下者。无非可以荐于天。而天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37L 页
之所当受者。暴于民而民之所当受者。下文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使之主事而百姓安之。主祭主事。即舜之行与事也。百神享之百姓安之。即天示以与之之意也。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章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按自舜荐禹于天。至不从尧之子而从舜。是言天与贤则与贤也。自禹荐益于天。至吾君之子也。是言天与子则与子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孙氏正义曰皇甫谧云娥皇无子。商均女英生也。
舜,禹,益,相去久远。
按以文意观之。久远之远。恐是近字之误。以朱子岁月有远近之说观之。远之为近字似无疑矣。○栗谷曰远疑速字之误。○郑愚伏曰若如栗谷说则当言舜禹益为相。今既曰相去。久速则恐文义不然。○沙溪曰栗谷之意。以为舜禹之间相去则久。禹益之间相去则速也。意甚平顺。未见其文义不然。且景任以历年多少之间。相去甚远为言。若单说远字则稍通。而并与久字为说则终不衬贴。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章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按自舜荐禹于天。至不从尧之子而从舜。是言天与贤则与贤也。自禹荐益于天。至吾君之子也。是言天与子则与子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孙氏正义曰皇甫谧云娥皇无子。商均女英生也。
舜,禹,益,相去久远。
按以文意观之。久远之远。恐是近字之误。以朱子岁月有远近之说观之。远之为近字似无疑矣。○栗谷曰远疑速字之误。○郑愚伏曰若如栗谷说则当言舜禹益为相。今既曰相去。久速则恐文义不然。○沙溪曰栗谷之意。以为舜禹之间相去则久。禹益之间相去则速也。意甚平顺。未见其文义不然。且景任以历年多少之间。相去甚远为言。若单说远字则稍通。而并与久字为说则终不衬贴。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38H 页
朱子曰命有两样。得之不得曰有命。自是一样。天命之谓性。又自是一样。(止)舜,禹,益相去久远。是命之在外者。其子之贤不肖。是命之在内者。(小注)
按相去久远是命之在外云者。此当属之于得不得有命。故曰在外。贤不肖是命之在内云者。此当属之于天命之谓性。故曰在内。
朱子曰尧之子不肖。他便不传与子而传与舜。本是个不好底意思。却被他一转转得好。(小注)
有人问尧舜揖逊。虽是盛德。亦是不得已否。朱子曰然。
孟子因禹益之事。历举此下两条。(注)
按两条。即指仲尼之不有天下。伊尹周公之不有天下也。
赵氏旧注曰太丁。汤之太子。未立而死。外丙立二年。仲壬立四年。程子曰古人谓岁为年。汤崩时外丙方二岁。仲壬方四岁。(注)
问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先生两存赵氏程氏之说。则康节之说亦未可据耶。朱子曰也恁生便信得他。此类且当阙之。未必深考。○问外丙二年仲壬四年二说孰是。曰今亦如何知得。然观外丙仲壬
按相去久远是命之在外云者。此当属之于得不得有命。故曰在外。贤不肖是命之在内云者。此当属之于天命之谓性。故曰在内。
朱子曰尧之子不肖。他便不传与子而传与舜。本是个不好底意思。却被他一转转得好。(小注)
有人问尧舜揖逊。虽是盛德。亦是不得已否。朱子曰然。
孟子因禹益之事。历举此下两条。(注)
按两条。即指仲尼之不有天下。伊尹周公之不有天下也。
赵氏旧注曰太丁。汤之太子。未立而死。外丙立二年。仲壬立四年。程子曰古人谓岁为年。汤崩时外丙方二岁。仲壬方四岁。(注)
问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先生两存赵氏程氏之说。则康节之说亦未可据耶。朱子曰也恁生便信得他。此类且当阙之。未必深考。○问外丙二年仲壬四年二说孰是。曰今亦如何知得。然观外丙仲壬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38L 页
必是立二年四年。不会不立。今人都被书序误。书序云成汤既没。太甲元年。故以为外丙,仲壬不曾立。殊不知书序是后人所作。岂可凭也。○蔡氏清曰太丁立而死。既有子。亦不应别立外丙,仲壬。盖是时既有世嫡之义。则父死子继。嫡孙当立。不应别立也。○李氏霈霖曰二年四年。断从程注。若外丙已立二年。仲壬已立四年。则立六年矣。安得复仿谅阴三年之制。而放之于桐乎。○按兄亡弟绍。正是殷礼。蔡氏云云。岂未之考耶。李氏霈霖以程子说为断可从。然外丙,仲壬是兄弟。而汤崩时外丙二岁仲壬四岁。则是弟年多于兄二岁也。此又可疑。朱子两存赵,程两说。且答人问曰此类且当阙之。不必深考。此可从也。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章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
按孟子答万章割烹要汤之问。特举伊尹耕莘。乐尧舜之道。以明其不然。故下文累言尧舜之道。彼乐尧舜之道者。其为割烹要汤之事乎。
双峰饶氏曰有合一时之宜。及揆以古道。则有不合处。(小注)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章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
按孟子答万章割烹要汤之问。特举伊尹耕莘。乐尧舜之道。以明其不然。故下文累言尧舜之道。彼乐尧舜之道者。其为割烹要汤之事乎。
双峰饶氏曰有合一时之宜。及揆以古道。则有不合处。(小注)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39H 页
按既说义。又说道者。朱子兼举体用而言也。今饶氏云云。是事虽合于义。而有不合于道者。体用判而为二矣。恶在体用一源之义哉。
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
按一聘再聘皆不起。至于三聘之勤。然后方幡然而出。则自重于出处者如此。其不为割烹要汤之事。可知矣。
朱子曰或谓饥食渴饮。耕田凿井。便是乐尧舜之道。(小注)
朱子曰龟山答胡文定书如是说。要之不然。如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便是尧舜相传之道。如克明峻德。以亲九族。至于变时雍。如钦明文思温恭允塞之类。伊尹曾一一学来。不是每日只耕凿饮食过了。○又曰杨氏乐尧舜道之说。亦似过之。夫田父野老之所日用。固莫非尧舜之道。然尧舜之盛德大业。非一端所能尽。伊尹所乐。亦岂其专在于此而已哉。且如其言则伊尹之耕于野。其于尧舜之道。固已亲见之久矣。
中央两个觉字。皆是唤醒他。(小注)
按所谓中央两个觉字。是指觉后知觉后觉之中
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
按一聘再聘皆不起。至于三聘之勤。然后方幡然而出。则自重于出处者如此。其不为割烹要汤之事。可知矣。
朱子曰或谓饥食渴饮。耕田凿井。便是乐尧舜之道。(小注)
朱子曰龟山答胡文定书如是说。要之不然。如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便是尧舜相传之道。如克明峻德。以亲九族。至于变时雍。如钦明文思温恭允塞之类。伊尹曾一一学来。不是每日只耕凿饮食过了。○又曰杨氏乐尧舜道之说。亦似过之。夫田父野老之所日用。固莫非尧舜之道。然尧舜之盛德大业。非一端所能尽。伊尹所乐。亦岂其专在于此而已哉。且如其言则伊尹之耕于野。其于尧舜之道。固已亲见之久矣。
中央两个觉字。皆是唤醒他。(小注)
按所谓中央两个觉字。是指觉后知觉后觉之中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39L 页
央两觉字也。非但此两个觉字为然。其下觉斯民非予觉之两觉字。亦皆是唤醒他之意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
按尧舜之泽与尧舜之道。稍有分。盖道以全体言。泽以道之施于民而民之蒙恩泽处言也。○上文言尧舜君民。而至此独言民者何也。盖以其君则是汤在上矣。此便是一尧舜。惟当时之民。为桀暴虐。愁怨已极。所当急为拯救。故单言之。
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
按远而去。即伊尹处畎亩乐尧舜之时也。近而不去。即伊尹幡然而出。伐夏救民之时也。
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按伊尹所以幡然而起者。在于尧舜其民。而其所以尧舜其民者。在于奉行天讨。伐夏救民。故于此以伊训之说引而结之。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章
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
赵氏旧注曰司城。宋卿也。虽非大贤。亦无谄恶之罪。故谥为贞子。陈侯周。陈怀公子也。为楚所灭。故无谥。但曰陈侯周。○按史记世家。陈怀公子名越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
按尧舜之泽与尧舜之道。稍有分。盖道以全体言。泽以道之施于民而民之蒙恩泽处言也。○上文言尧舜君民。而至此独言民者何也。盖以其君则是汤在上矣。此便是一尧舜。惟当时之民。为桀暴虐。愁怨已极。所当急为拯救。故单言之。
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
按远而去。即伊尹处畎亩乐尧舜之时也。近而不去。即伊尹幡然而出。伐夏救民之时也。
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按伊尹所以幡然而起者。在于尧舜其民。而其所以尧舜其民者。在于奉行天讨。伐夏救民。故于此以伊训之说引而结之。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章
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
赵氏旧注曰司城。宋卿也。虽非大贤。亦无谄恶之罪。故谥为贞子。陈侯周。陈怀公子也。为楚所灭。故无谥。但曰陈侯周。○按史记世家。陈怀公子名越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40H 页
者。乃为湣公。又湣公年表。六年孔子来。是则陈侯周。即湣公也。○李氏霈霖曰司城。宋爵也。贞子宋臣也。若先为宋臣。而后为陈臣则其人虽贤。亦不得冠以宋爵而称以宋谥也。况陈侯非有道之君。竟至失国。或者贞子先仕陈。不能用。故后为宋司城。而死谥贞子。孔子适陈时。贞子适为陈侯周臣。故主之。如此说。方于理不背。
新安陈氏曰以文势观似是临去宋时主于司城贞子。适陈为陈侯周臣。(小注)
邵二泉简端录云考之论语。孔子无与陈侯语者。他国未尝臣。而独臣于陈也哉。○按陈侯周。是亡国之君。孔子未尝事也。
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
按此言远臣贤则其所为主之近臣亦贤可知。故曰观近臣以其所为主。为主之近臣贤则远臣之亦贤可知。故曰观远臣以其所主。
万章下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章
治则进。乱则退。
按治则进。如闻文王作兴盍归乎来者是也。乱则
新安陈氏曰以文势观似是临去宋时主于司城贞子。适陈为陈侯周臣。(小注)
邵二泉简端录云考之论语。孔子无与陈侯语者。他国未尝臣。而独臣于陈也哉。○按陈侯周。是亡国之君。孔子未尝事也。
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
按此言远臣贤则其所为主之近臣亦贤可知。故曰观近臣以其所为主。为主之近臣贤则远臣之亦贤可知。故曰观远臣以其所主。
万章下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章
治则进。乱则退。
按治则进。如闻文王作兴盍归乎来者是也。乱则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40L 页
退。如避纣居北海之滨是也。
治亦进。乱亦进。
按以伊尹五就桀五就汤观之。可见其治亦进乱亦进也。
袒裼裸裎于我侧
韵书裼。脱衣见体也。裸。正韵赤体也。裎。袒也。袒裼。露臂也。裸裎。露身也。
举此一端。以见其久速仕止。各当其可也。(注)
按孔子久速仕止。非止此去齐去鲁一事也。故集注曰举此一端。以见久速仕止各当其可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止)圣之事也。
按以此四圣。比之于乐。则夷,尹,惠三人。即八音中一音之自为始终也。一音之自始至终为小成也。孔子则八音并奏。而金以始之。玉以终之。无所不备也。八音之自始至终。为大成也。○孙氏正义曰集大成。即集伯夷,伊尹,柳下惠三圣之道。是为大成。如所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是孔子之清。而不至伯夷之一于清也。佛肸召而欲往。是孔子之任。而不至伊尹之一于任也。南子见所不见。阳货敬所不敬。是孔子之和。而不至柳下惠之一于和也。
治亦进。乱亦进。
按以伊尹五就桀五就汤观之。可见其治亦进乱亦进也。
袒裼裸裎于我侧
韵书裼。脱衣见体也。裸。正韵赤体也。裎。袒也。袒裼。露臂也。裸裎。露身也。
举此一端。以见其久速仕止。各当其可也。(注)
按孔子久速仕止。非止此去齐去鲁一事也。故集注曰举此一端。以见久速仕止各当其可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止)圣之事也。
按以此四圣。比之于乐。则夷,尹,惠三人。即八音中一音之自为始终也。一音之自始至终为小成也。孔子则八音并奏。而金以始之。玉以终之。无所不备也。八音之自始至终。为大成也。○孙氏正义曰集大成。即集伯夷,伊尹,柳下惠三圣之道。是为大成。如所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是孔子之清。而不至伯夷之一于清也。佛肸召而欲往。是孔子之任。而不至伊尹之一于任也。南子见所不见。阳货敬所不敬。是孔子之和。而不至柳下惠之一于和也。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41H 页
先击镈钟。以宣其声。俟其既阕而后。击特磬以收其韵。(注)
蔡氏清曰阕。绝也间也。宣其声收其韵。声与韵不同。韵者声之馀。故曰流风馀韵。
南轩张氏曰必明尽众理。咸极其至。然后力行以造夫圣人之所以圣者。(小注)
按明一分之理则必力行一分所明之理。明一事之理则必力行一事所明之理。此乃工夫次第也。今南轩曰必明尽众理。咸极其至。然后力行云云。似非为学次第。第以孟子本文观之。以始条理为智之事。以终条理为圣之事。盖始条理。知处有未极其至。则终条理。行处亦不得极其至也。故南轩说云云耶。
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止)其中非尔力也。
按或者以此为智反踰于圣。而巧反踰于力。则不然也。此只是言先知而后可行。先巧而后可中。若行虽有馀。而不能周知。则其所行者。或不过一善。而不得事事皆善也。力虽可至。而不知其巧。则所中者或不过一边。而不得箭箭中心也。然则此特以人之知而后能行。譬射之巧而后能中也。非谓
蔡氏清曰阕。绝也间也。宣其声收其韵。声与韵不同。韵者声之馀。故曰流风馀韵。
南轩张氏曰必明尽众理。咸极其至。然后力行以造夫圣人之所以圣者。(小注)
按明一分之理则必力行一分所明之理。明一事之理则必力行一事所明之理。此乃工夫次第也。今南轩曰必明尽众理。咸极其至。然后力行云云。似非为学次第。第以孟子本文观之。以始条理为智之事。以终条理为圣之事。盖始条理。知处有未极其至。则终条理。行处亦不得极其至也。故南轩说云云耶。
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止)其中非尔力也。
按或者以此为智反踰于圣。而巧反踰于力。则不然也。此只是言先知而后可行。先巧而后可中。若行虽有馀。而不能周知。则其所行者。或不过一善。而不得事事皆善也。力虽可至。而不知其巧。则所中者或不过一边。而不得箭箭中心也。然则此特以人之知而后能行。譬射之巧而后能中也。非谓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41L 页
以智为踰于圣。以巧为踰于力也。○三子行有馀而知不足。如射者之力有馀而巧不足。行有馀故三子各至清任和之极。而知不足故有清而不能任。任而不能和。和而不能清。此犹射者力有馀。故能至百步之外。而巧不足。故或中左或中右。或过或不及也。
朱子曰圣而不智。如水母之无虾。亦将何所到乎。(小注)
按水母是无目之虫。附虾而行。无虾则不能行。○郭璞江赋。水母有足无口眼。如覆帽。腹下有物如絮。常有数十虾食其腹下涎。
北宫锜问曰周室班爵禄章
君一位。卿一位。
按此段无公一位。○蔡氏清曰注云六等施国中。盖兼王朝与侯国言。观天子之卿受地视侯一段可见。不必以无公为例。盖公在五等之列矣。
凡六等
林次崖曰五等通于天下。专自为君者言。言上自天子下至子男附庸。皆是为君者。六等通于国中。合于君臣而言。自天子之国下至附庸。皆有君卿大夫上中下士也。故六等通于国中。是兼王朝与
朱子曰圣而不智。如水母之无虾。亦将何所到乎。(小注)
按水母是无目之虫。附虾而行。无虾则不能行。○郭璞江赋。水母有足无口眼。如覆帽。腹下有物如絮。常有数十虾食其腹下涎。
北宫锜问曰周室班爵禄章
君一位。卿一位。
按此段无公一位。○蔡氏清曰注云六等施国中。盖兼王朝与侯国言。观天子之卿受地视侯一段可见。不必以无公为例。盖公在五等之列矣。
凡六等
林次崖曰五等通于天下。专自为君者言。言上自天子下至子男附庸。皆是为君者。六等通于国中。合于君臣而言。自天子之国下至附庸。皆有君卿大夫上中下士也。故六等通于国中。是兼王朝与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42H 页
侯国言。○蔡氏清曰班禄既兼王朝。则班爵不容不兼王朝。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止)凡四等。
按此以上文通于天下五等之制言。而于五等之中。其所以制田班禄者。有此四等也。○爵则以位定。故上文言位之高下。禄则以地分。故于此言地之大小。
若春秋邾仪父之类是也。(注)
程子曰附庸之君则称字。同王臣也。○胡氏曰附庸例书字。其常也。或黜而书名。若邾子益来朝。盖名也。
天子之卿。受地视侯。(止)元士受地视子男。
按此以上文施于一国六等之制言。而于六等之中。其所以受地班禄者有此三等也。○此段亦不言公受地。○孙氏正义曰孟子不言天子之公。而特言其卿者。盖卿与公。同其所受。是所谓举卑以见尊之意也。
大国地方百里
赵氏旧注曰公侯之国。谓之大国。
徐氏曰大国君田三万二千亩。其入可食二千八百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止)凡四等。
按此以上文通于天下五等之制言。而于五等之中。其所以制田班禄者。有此四等也。○爵则以位定。故上文言位之高下。禄则以地分。故于此言地之大小。
若春秋邾仪父之类是也。(注)
程子曰附庸之君则称字。同王臣也。○胡氏曰附庸例书字。其常也。或黜而书名。若邾子益来朝。盖名也。
天子之卿。受地视侯。(止)元士受地视子男。
按此以上文施于一国六等之制言。而于六等之中。其所以受地班禄者有此三等也。○此段亦不言公受地。○孙氏正义曰孟子不言天子之公。而特言其卿者。盖卿与公。同其所受。是所谓举卑以见尊之意也。
大国地方百里
赵氏旧注曰公侯之国。谓之大国。
徐氏曰大国君田三万二千亩。其入可食二千八百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42L 页
八十人。(止)下士与庶人在官者田百亩。可食九人至五人。(注)
按此以加倍数逆推之则可知。盖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受田百亩。则可食九人至五人也。下士之田百亩则中士之田倍于此为二百亩。下士所食者九人则中士所食倍于此而为十八人也。中士之田二百亩则上士之田倍于此而为四百亩。中士所食者十八人则上士所食倍于此而为三十六人也。上士之田四百亩则大夫之田倍于此而为八百亩。上士所食者三十六人则大夫所食倍于此而为七十二人也。大夫之田八百亩则卿之田四倍于此而为三千二百亩。大夫所食者七十二人则卿所食者四倍于此而为二百八十八人也。卿田三千二百亩则君之田十倍于此而为三万二千亩。卿所食二百八十八人则君所食者十倍于此而为二千八百八十人也。(下章所论并同此法)
庶人在官。府史胥徒也。(注)
孙氏正义曰府史之属。官长所除。不命于天子国君者也。其禄比于上农夫。然而不耕之者。盖以士劳力于事人。不为无庸也。而禄已足以代其耕也。
按此以加倍数逆推之则可知。盖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受田百亩。则可食九人至五人也。下士之田百亩则中士之田倍于此为二百亩。下士所食者九人则中士所食倍于此而为十八人也。中士之田二百亩则上士之田倍于此而为四百亩。中士所食者十八人则上士所食倍于此而为三十六人也。上士之田四百亩则大夫之田倍于此而为八百亩。上士所食者三十六人则大夫所食倍于此而为七十二人也。大夫之田八百亩则卿之田四倍于此而为三千二百亩。大夫所食者七十二人则卿所食者四倍于此而为二百八十八人也。卿田三千二百亩则君之田十倍于此而为三万二千亩。卿所食二百八十八人则君所食者十倍于此而为二千八百八十人也。(下章所论并同此法)
庶人在官。府史胥徒也。(注)
孙氏正义曰府史之属。官长所除。不命于天子国君者也。其禄比于上农夫。然而不耕之者。盖以士劳力于事人。不为无庸也。而禄已足以代其耕也。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43H 页
次国地方七十里。
赵氏旧注曰伯为次国。
小国地方五十里。
赵氏旧注曰子男为小国。
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止)其禄以是为差。
按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其受田与耕者一夫百亩之制同。且下文曰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则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其班禄视农夫五等而为之差也。故王制曰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
佃田百亩(注)
韵书佃。治土也。
庶人在官者。其受禄不同。亦有此五等。(注)
按庶人在官者。视其勤慢而上下其禄。有此五等之不同。如农夫之用力不齐。而其所食者有五等之不同也。
与周礼王制不同(注)
按王制云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其不及天子。又无六等。与孟子不合。又王制云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孟子不言田而
赵氏旧注曰伯为次国。
小国地方五十里。
赵氏旧注曰子男为小国。
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止)其禄以是为差。
按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其受田与耕者一夫百亩之制同。且下文曰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则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其班禄视农夫五等而为之差也。故王制曰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
佃田百亩(注)
韵书佃。治土也。
庶人在官者。其受禄不同。亦有此五等。(注)
按庶人在官者。视其勤慢而上下其禄。有此五等之不同。如农夫之用力不齐。而其所食者有五等之不同也。
与周礼王制不同(注)
按王制云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其不及天子。又无六等。与孟子不合。又王制云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孟子不言田而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43L 页
言地。王制主于分田以制禄。孟子主于制地以分国。又王制云天子之三公田视公侯。卿视伯。大夫视子男。元士视附庸。而孟子则言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元士受地视子男。其视不同。盖以孟子所言则周制。而王制所言则夏商之制故也。○周礼云凡造都鄙。(注都鄙者。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所居也。)制其地域而封沟之。以其室数制之。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盖周礼以一易再易不易之地言之。所以有三等。孟子王制论。所八食人之众寡。此所以有五等也。○问周礼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诸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郑氏以为夏商中国方三千里。周公斥而大之。中国方七千里。所以不同。朱子曰郑氏只文字上说得好看。然甚不晓事情。且如百里之国。周人欲增到五百里。须并四个百里国地。方做得一国。其所并四国。又当别裂以封。如此则天下诸侯东迁西移。改立宗庙社稷。皆为之骚动矣。且如此趱去。不数大国便无地可容了。许多国何以处之。恐其不然。窃意其初只方百里。后来吞并。遂渐渐大。武王时诸国地已大。武王亦不奈何。只得就而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44H 页
封之。
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小注)
本注其食者半。公所食租税。得其半耳。
固不可一二追复矣(注)
一二。他本作一一
新安倪氏曰以周书武成。分土惟三證之。周礼之说。恐不可信。(小注)
武成曰列爵惟五。分土惟三。注曰列爵惟五。公侯伯子男也。分土惟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之三等也。
万章问曰敢问友章
迭为宾主
蔡氏清曰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则舜为宾而尧为主。亦飨舜则尧为宾而舜为主。故迭为宾主也。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章
却之为不恭。何哉。
李氏霈霖曰按此交际。是出于有名。而又能善其馈问之辞者。故却之便为不恭。若于齐无处之馈。则君子以不受为义矣。
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小注)
本注其食者半。公所食租税。得其半耳。
固不可一二追复矣(注)
一二。他本作一一
新安倪氏曰以周书武成。分土惟三證之。周礼之说。恐不可信。(小注)
武成曰列爵惟五。分土惟三。注曰列爵惟五。公侯伯子男也。分土惟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之三等也。
万章问曰敢问友章
迭为宾主
蔡氏清曰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则舜为宾而尧为主。亦飨舜则尧为宾而舜为主。故迭为宾主也。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章
却之为不恭。何哉。
李氏霈霖曰按此交际。是出于有名。而又能善其馈问之辞者。故却之便为不恭。若于齐无处之馈。则君子以不受为义矣。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44L 页
问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赵氏谓三代相传以此法。不须辞问也。于今为烈烈明法。如之何受其馈也。(小注)
按赵氏之说。其意以为杀人于货。不待教而诛者。夏殷及周传受此法。所不更问者。至今为明法。则如之何其受御人之馈也。然则赵氏所谓此法二字。指不待教而诛者也。
曰今之诸侯取于民。犹御也。
按此言当时诸侯之取于民者。犹御人之盗也。以此犹御之物赐于人。则人皆受之。或有以为不义而却之者。则人必谓之不恭。万章疑此而发问。故先说御人于国门外之说。至此乃曰今之诸侯取于民。犹御也。
充类至义之尽也。
按此谓非其有而取之者。若推其类而极言之。则亦可以属之于盗之类云尔。然此岂可直谓之真盗也哉。
猎较。赵氏以为田猎相较夺禽兽以祭。止张氏以为猎而较所获之多少也。(注)
蔡氏清曰依赵氏注。较在方猎之时。依张氏则较
按赵氏之说。其意以为杀人于货。不待教而诛者。夏殷及周传受此法。所不更问者。至今为明法。则如之何其受御人之馈也。然则赵氏所谓此法二字。指不待教而诛者也。
曰今之诸侯取于民。犹御也。
按此言当时诸侯之取于民者。犹御人之盗也。以此犹御之物赐于人。则人皆受之。或有以为不义而却之者。则人必谓之不恭。万章疑此而发问。故先说御人于国门外之说。至此乃曰今之诸侯取于民。犹御也。
充类至义之尽也。
按此谓非其有而取之者。若推其类而极言之。则亦可以属之于盗之类云尔。然此岂可直谓之真盗也哉。
猎较。赵氏以为田猎相较夺禽兽以祭。止张氏以为猎而较所获之多少也。(注)
蔡氏清曰依赵氏注。较在方猎之时。依张氏则较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45H 页
在既猎之后。赵氏较音角。角逐也。张氏较音教。比较也。又曰猎较本为祭祀。故虽俗而不害义。赵氏以为田猎相较夺禽兽以为祭。与下文先簿正祭器者相叶。古人之猎。始于田。为去害。终以为祭。赵氏说正。
然则孔子之仕也。(止)终三年淹也。
按此一段。非有关于上文辞受之意。只以上文孔子仕鲁。猎较犹可之意。推衍言之也。
孟子曰仕非为贫也。有时乎为贫章。
李氏曰道不行矣。(止)此其律令也。(注)
按此所谓律令。言为贫而仕者。当以此为律令。非谓国家有此律令也。
位卑而言高。罪也。(止)道不行。耻也。
按罪耻二字。似亦有轻重。位卑而言高则不过有不当言而言之罪。若道不行而立人之朝。岂不为中心可耻之甚耶。○蔡氏清曰位卑者无事于言高。而居高者必期于行道。此其所以只宜辞尊而居卑也。
易曰艮其辅。言有序。悔亡。(小注)
易艮之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传曰人之所当
然则孔子之仕也。(止)终三年淹也。
按此一段。非有关于上文辞受之意。只以上文孔子仕鲁。猎较犹可之意。推衍言之也。
孟子曰仕非为贫也。有时乎为贫章。
李氏曰道不行矣。(止)此其律令也。(注)
按此所谓律令。言为贫而仕者。当以此为律令。非谓国家有此律令也。
位卑而言高。罪也。(止)道不行。耻也。
按罪耻二字。似亦有轻重。位卑而言高则不过有不当言而言之罪。若道不行而立人之朝。岂不为中心可耻之甚耶。○蔡氏清曰位卑者无事于言高。而居高者必期于行道。此其所以只宜辞尊而居卑也。
易曰艮其辅。言有序。悔亡。(小注)
易艮之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传曰人之所当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45L 页
慎而止者。唯言行也。五在上。故以辅言。辅。言之所由出也。艮于辅则不妄出而有序也。言轻发而无序则有悔。止之于辅则悔亡也。辅与颊舌。皆言所由出。而辅在中。艮其辅。谓止于中也。○胡氏曰辅。颊之两傍骨。
万章曰士之不托诸侯何也章
记郊特牲。诸侯不臣寓公。古者寓公不继世。(小注)
本注曰诸侯失国而寄寓他国者。谓之寓公。所寓之国。不敢以之为臣。此寓公死则臣其子。故云寓公不继世。
丧大记。君之丧未小敛。为寄公国宾出。(小注)
本注寄公。诸侯失国而寄托邻国者也。国宾。他国来聘之卿大夫也。出。出迎也。
曰君馈之则受之。
按自章首至无常职而赐于上者。以为不恭。是泛言民之礼也。自此以下举子思而言。则方始言贤者之事也。○缪公之待子思。有似上章所谓公养之礼。固非无常职而赐于上之比也。但以其非养贤之道。故子思不悦。大抵子思为人。方正而严毅。上可以见曾子之传。下可以见孟子之所传。
万章曰士之不托诸侯何也章
记郊特牲。诸侯不臣寓公。古者寓公不继世。(小注)
本注曰诸侯失国而寄寓他国者。谓之寓公。所寓之国。不敢以之为臣。此寓公死则臣其子。故云寓公不继世。
丧大记。君之丧未小敛。为寄公国宾出。(小注)
本注寄公。诸侯失国而寄托邻国者也。国宾。他国来聘之卿大夫也。出。出迎也。
曰君馈之则受之。
按自章首至无常职而赐于上者。以为不恭。是泛言民之礼也。自此以下举子思而言。则方始言贤者之事也。○缪公之待子思。有似上章所谓公养之礼。固非无常职而赐于上之比也。但以其非养贤之道。故子思不悦。大抵子思为人。方正而严毅。上可以见曾子之传。下可以见孟子之所传。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46H 页
廪人继粟。庖人继肉。
按此与上文所谓君之于氓固周之义相应。然上文所言。即泛指待士之礼。此所言。即待贤之礼也。
以养舜于畎亩之中。
按上篇言以事舜于畎亩之中。而于此以养字代事字者。盖此章专以养贤为言故也。
加诸上位
蔡氏清曰上位。谓上相之位。非天子之位也。上位。犹言高位。
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章
弓以招士(小注)
按此所谓弓以招士。与孟子士以旂者。不同。
新安倪氏曰通帛。谓周大赤。从周正色无饰。(小注)
蔡氏清曰帛色纯赤。通帛无他饰也。
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
赵氏旧注曰不贤之招。是不以礼者也。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止)小人所视。
按不以其道及义路。能由是路。周道如矢四道路字。似是一义。周道之道字。亦当依义路说。惟欲其入而闭门之门字与礼门及出入是门之门字。其
按此与上文所谓君之于氓固周之义相应。然上文所言。即泛指待士之礼。此所言。即待贤之礼也。
以养舜于畎亩之中。
按上篇言以事舜于畎亩之中。而于此以养字代事字者。盖此章专以养贤为言故也。
加诸上位
蔡氏清曰上位。谓上相之位。非天子之位也。上位。犹言高位。
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章
弓以招士(小注)
按此所谓弓以招士。与孟子士以旂者。不同。
新安倪氏曰通帛。谓周大赤。从周正色无饰。(小注)
蔡氏清曰帛色纯赤。通帛无他饰也。
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
赵氏旧注曰不贤之招。是不以礼者也。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止)小人所视。
按不以其道及义路。能由是路。周道如矢四道路字。似是一义。周道之道字。亦当依义路说。惟欲其入而闭门之门字与礼门及出入是门之门字。其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46L 页
义差殊。盖闭门之门字。是泛说故也。
君命召。不俟驾而行。(止)以其官召之也。
按此应上文庶人召之役则往役之义。盖庶人召之役则往役者。庶人之义也。有官职者。君命召。不俟驾而行者。有官职者之义也。○焦漪园曰为士时则以不赴召为礼义。居官时则又以赴召为礼义。孔子之居官赴召。正是时中之道。礼义之所在也。士则未有官职。可以此相律乎。
齐宣王问卿章
张华之所以见屈于张林而不能自免也。(小注)
纲目贾后诈称帝。不豫。召太子入朝。置于别室。以帝命赐酒三升。逼使尽饮。使黄门侍即作书草称诏。使书之。文曰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当入了之。中宫又宜速自了。不自了。吾当手了之。太子醉迷。遂依而书之。字半不成。后补之以呈帝。帝幸式乾殿。召公卿。以太子书示之。张华曰此国之大祸。自古常废黜正嫡。以致丧乱。愿陛下详之。后惧事变。乃表免太子为庶人。永康元年四月。赵王伦废后为庶人。阴谋篡位。欲先除朝望。乃执张华等。华谓张林曰卿欲害忠臣耶。林称诏诘之曰。卿为宰相。
君命召。不俟驾而行。(止)以其官召之也。
按此应上文庶人召之役则往役之义。盖庶人召之役则往役者。庶人之义也。有官职者。君命召。不俟驾而行者。有官职者之义也。○焦漪园曰为士时则以不赴召为礼义。居官时则又以赴召为礼义。孔子之居官赴召。正是时中之道。礼义之所在也。士则未有官职。可以此相律乎。
齐宣王问卿章
张华之所以见屈于张林而不能自免也。(小注)
纲目贾后诈称帝。不豫。召太子入朝。置于别室。以帝命赐酒三升。逼使尽饮。使黄门侍即作书草称诏。使书之。文曰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当入了之。中宫又宜速自了。不自了。吾当手了之。太子醉迷。遂依而书之。字半不成。后补之以呈帝。帝幸式乾殿。召公卿。以太子书示之。张华曰此国之大祸。自古常废黜正嫡。以致丧乱。愿陛下详之。后惧事变。乃表免太子为庶人。永康元年四月。赵王伦废后为庶人。阴谋篡位。欲先除朝望。乃执张华等。华谓张林曰卿欲害忠臣耶。林称诏诘之曰。卿为宰相。
厚斋先生集卷之二十九 第 547H 页
太子之废。何不死节。华曰式乾之议。臣谏事具存。可覆按也。林曰谏而不从。何不去位。华无以对。遂皆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