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x 页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书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09H 页
答申明允(暻○辛卯)
即拜两度惠书。披缄奉读。辞旨谆复。缕缕所言。无非笃志好学之意。此实近来亲旧书牍所未有。令人慰耸不已。第时赐谆诲之示。不敢承当。左右以英粹之姿。承诗礼之训。年才志学。发轫正路。向后成就。有不可量。则顾何资于白首垂死。伥伥擿埴之一老夫耶。愧悚之馀。不省所喻。朴尚甫,金君直皆同志中人也。其志业学识。未易多得。今闻左右与之从游。想彼此俱有益世。
答申明允
投示性情四七之说。尽有说到处。不意吾友所见。已至此田地也。第人见有限。义理无穷。不可以此。遽然自足于其所已能。而不为加勉于其所未能也。更须益自致力于涵养省察之功。以俟他日学益进而知益明。然后复去看今日此说。则其是非得失。自不逃于明见之下。好此而后方可以知真实自得之味。与前日之只为依样古人说话者。有不同矣。
答申明允(乙未)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09L 页
先师影堂。闻已垂成奉安有期。欣幸既切。怆感又多。临时若无病故窃拟进参。盖衰病近谻。朝夕待尽。玆欲趁生前一番往来。但未知果无魔戏。以遂此志否也。享祀一节。俞友来问时。不敢猝然奉对。只以浅见略有云云。近考得一事。江陵丘山五峰书院安夫子画像。不行春秋释菜。惟设朔望焚香。而栗谷先生作斋规。至今遵行。此事最似有据。而与前日浅见相符。望与坡山同志之友。相议而行之如何。
答申明允
仍记昔年遇宋德普于滩上。问曰世人多言尤斋函丈于吾师门。与前不同云。然否德普曰戊辰以前。或不无是事。自戊辰密劄袖进之后。旧疑顿释。无一毫滞阻之心云云。以此推之。所谓其说无乃是戊辰以前草而不成之本耶。是未可知也。
答申明允
顷者坡山之会。实是斯文盛举。其幸岂但相聚叙阻而已。归时终日联镳。中路又为分袂。至今依依殆不能忘。即自城南姜君家传致前月二十三日所惠书。凭审别后侍下学况佳胜。不任欣慰。况闻曹溪北汉。蜡履殆遍。继又作永平白云之游。秋风霜叶。溪山正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10H 页
好。搜奇探胜。景趣无穷。归来幸示我以壮游篇也。先师状文。尚此寂寥。此实门下诸人之罪。今承示意。尤觉愧恧。林德涵姜叔重以文学见称。而不幸短命。顾今同门之友。似无能任是责者。况如干之病昏不文。其何敢承当哉。昔伊川门下高弟皆早死。无人作状德之文。退溪作静庵行状。脱稿后犹三年不出曰。大贤文字。不可草草。当更加修。正月沙作栗谷行状。三月不接外客。闭门独处。以此观之。其事之重且大可知。恐不可属之人人。而又非人人之所可冒当者也。景任及明允前后之言。非不勤至。而干不敢闻命者。非是于此事。诚意不足。实出于自知之明也。
答申明允
师友考證。是先师所尝手自编次者。干向来汇集礼说时。亦为收录矣。顷年干往谒先生于群场。先生出示考證一册。干曰。师友道丧。未有如今曰者。使先生此书见行于世。则其有助于世教大矣。先生曰。吾意亦为此而作也。其后往谒于广滩。则先生曰子仁自交河先茔。过节祀后来访。语及尤庵则掉头摇手曰苦苦。以考證出而示之。则子仁勃然色变曰。何不以吾付之于末端耶。即拂衣起去。此皆干所尝亲闻于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10L 页
先师者矣。
答申明允(丙申)
洛耗云云。此是次第必有事。无是惊怪。但未知斯文将何赖而世道终如何也。崔疏近一寓目。所谓拟书语意太甚逼拶。可见师生之义已绝于此书矣。甘露会话。既不亲听。其时虽略有所闻。而到今岁月已久。何以详记耶。大意则明允想亦已闻矣。仍记癸丑间。先师以闵礼事。待 命于秋曹。时尼山入城历访。仍与同宿。谓先师曰。吾于父师之间。遭此等事。此后则只得自废而已。此则干之所尝亲闻者。今以拟书观之。无乃与当初自废之意相反耶。周公曰故旧无大故则不绝。朱子曰大故恶逆也。然则虽在寻常故旧间。若非恶逆大故则不绝。况于数十年父事之师。仍其父墓文之不满其意而绝之耶。先师尝谓余曰子仁于父师之间。多有不尽分处。又曰犯分冒义之诮。子仁乌得免哉。又以邢七在前不可不戒之意。作书谕之。先师此意。吾同志之士不可不知。故略为奉报耳。
答申明允
明村杂录。今始得见。其间侵侮先师之说。固多有之。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11H 页
而其下又有赵加平得重所录文字。于吾先师。所以讥贬排斥者。罔有纪极。比之罗说不啻百倍。向见先师之于赵。待之若一家子弟。而今乃潜为反噬若是之甚。其为痛惋。如何如何。即因罗之一家人闻之。当初罗录之成也。送于尼山。屡次往复而为之。罗死之后。罗之子演往请其父行状于尼山也。又持是录而往。仍为留置而归。想于其时尼必誊出。至于赵录。当初出自尼山。元非罗家之所预云云。且近见景任兄弟书曰。罗书今方大行于世。其间辱及先祖甚多。且闻其书不以自家说直为说道。假借赵嘉平得重丈为藉口之资。称以赵书。系罗书之下。而赵家子弟皆以为此文字。本非吾父兄文字。当有辨白之道云云。以此观之。所谓赵录若不出于罗。必出于尼。其所以假托他人。潜录已意。欲为凭藉陷人之计者。极为巧密。不胜痛骇。未知明允亦有所闻否。
答申明允
所谓汤武之说。其时出于彼边。先师尝谓余曰。师有桀纣之恶。弟子有汤武之德。则或可如此说。不尔则不可。又曰汤武之于桀纣。天命未绝则君臣也。一日天命绝则是匹夫。故有放伐之举。今日师生事。异于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11L 页
是。天命之绝与不绝。何由知之云云。此则干之所尝亲闻。而书札有无则到今病昏殊甚。不能详记奈何。
答申明允
心疾之示。殊以为虑。此盖出于强探穷赜。劳心极力之致。实学者初头之例患也。其治法详见于退溪先生答南时甫书。须仔细考览如何。来书发叹于年纪之渐晚。道学之无闻。旨意勤勤。辞说缕缕。可见左右笃学之诚。而至于性理大全披玩之说。尤令人羡仰。景赉云云。果如所示。盖先师自壬子以后。寄尹长书二十馀纸。为陈师生间分义之重。极为明白。而尼山终不听。至庚午间。又寄尼山书略曰。不惟兄之不听吾言。此后弟亦不复言此事云云。自此先师于彼此间。扶抑之意。与前顿异。屡发于门人酬酢之时。不啻丁宁。毕竟至疑尹之出处。此等事其时景赉年幼。未及闻知。稍长惯听一边人之言。其势不得不如此也。每欲以所闻于先师晚年者。言于景赉。而姑未果耳。今承梁友之言。亦与景赉同。则岂此友亦未闻先师后来之言耶。
答申明允(丁酉)
示先师末年怀尼间扶抑之说。前后缕缕至此。其意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12H 页
甚勤。第自庚午以后。先师于此事。更不提入于书牍文字间。只是与门生子弟酬酢说话而已。干及直令之所闻。非止一再。尊伯舅与郑友真卿所受之说。又不趐明白。而到今无处可据。此当十分商量而善处者。不然岂不招外人之谤。而贻师门之累耶。须更入思议而教之也。但拟书一出之后。虽前曰右尼之人。皆少恋惜之意。盖历数其师心术之病。殆无馀地。而至于所谓洗濯荤腥。刬去鳞甲等语。有同闾里间悍夫喷薄咆哮辞气。少无君子谦恭温厚底意思。尝见先师寄尼书曰。言辞之峭露。旨意之迫切。非复兄平日忠厚气象。区区浅见。以先师此说为断案矣。心病可救之药。可见示意不泛。第此乃干一生所患者。何敢为明允开口耶。但古人以养心为养病之药。程子答张思叔之言。朱子答黄子耕之书。许鲁斋补养皆虚伪。操心是要规之诗。皆合玩味体验。则毕竟似必有收效之地矣。
答申明允
箕营书来。投示疏草。于伸辨事首尾曲折。无不该备。辞意严峻。多少痛快。实近来朝绅儒衿中所未有之疏也。足为判断彼此是非之大决案也。但先师书札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12L 页
中语几尽用之。此皆外人所不知之语也。至于甲戌荐剡时。终不及尼山事。其时先师只言其意于干矣。今亦收入于疏中。鄙疏虽甚平平。又踵而继起。彼辈必群起而大噪。诟辱之言。将转及于师门矣。虽然事已至此。若于伸辨一款。苟有所赖。则外至纷纷。何可顾也。鄙疏下一段。就前草略加点化。较前稍优。而第终是宛转意思多。人之见之。必有不满于意者。然是愚十分称量者。若其鸣鼓贾勇。为先据北山之势。则亦愚之所不敢出也。未知于高意如何。
答申明允(戊戌)
垂示出处之意。极为明白的确。正合受用。苟非明允亲爱之至。何以及此。仰感不已。但念此事不可以一槩论。七十致事之训。昭载礼经。此实年老人臣休退之正法也。朱夫子生于庚戌。而乃于庆元己未四月休致。六月告庙。时年七十也。正合于礼经之训。大贤所为尚矣。至于宋之钱若水年才四十。急流勇退。我朝沙溪先生七十六尚从仕。慎斋先生七十八始还山。其或早或晚。各随其时。而不失其宜者。亦有其道。然恐非礼经之正法也。如干不肖。初非敢以古人出处自拟。惟是今年已至七十有三。筋力已衰。疾病又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13H 页
痼。而前后所被 异数。实非贱分所敢当者。只欲依礼经七十致事四字。敢有云云。官资之高下。有不敢计也。第以先辈事见之。官虽小而年至七十则往往有休退之请。干之春间两书。盖亦有考而为之。非敢无稽而妄作也。一至中路。陈情乞免。是愚平日素计。故数日前舁疾到果川地。拜疏而归。至于谢 恩赴阙等事。以愚衰病之甚。恐不能堪。未知事理果竟如何也。
答申明允(己亥)
闻方从事于大学。而欲为一生工夫。此正朱夫子遗矩也。闻来喜不可言喻。窃看近来有志于此学者。例多涉猎草率。而无烂熟融会之功。才读一书。未知其味。而又读他书。是故率皆落在粗浅处。而未见有深潜自得底意思。今高明读书规模。一反此弊。向后成就之盛。必不但如今日而已也。
答申明允(庚子)
程子说天字有正六般名目。高明解释尽精当。深仰深仰。窃观程子就一天字。以明其所谓道所谓天所谓帝所谓神所谓鬼神所谓乾者。随其字义。意各有主。善读者亦各随其主意。知其本旨所在。则自然平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13L 页
易明白。可以意会。不须更向深奥处。生出许多知见也。譬如心一也。以统体言谓之心。以主宰言谓之君。以未发言谓之体。以既发言谓之用。以所之言谓之志。以计较言谓之意。以虚明洞澈言谓之灵。以变化无穷言谓之神。此与程子论天者。同一类例。常自以为此处似无言外深旨。区区平日读书拙法。不过如此而已。今观所论。乃于本旨之外。演意推说。有所发挥。孤陋得此。资益多矣。何幸何幸。
答申明允(辛丑)
李季章身当大。事必有许大识见许大力量。不为傍人所动挠然后方可有一定规模。而闻已为某人所低仰。是将编摩之际。是非不定。轻重之间。取舍不精。以此登梓刊行于世。则其为贻累于师门。有不可胜言。岂不闷且惧哉。玆敢依示以一书奉规矣。
答申明允
文集季章来此时。观其辞气。似无相合之意矣。昨夕忽寄书来。意思顿觉宽平。且送书牍十馀册。使之付签。至有与芝村往复相议之意。若终始不变此意则幸甚。只送书牍卷者。盖以可合裁量处在书牍。其馀则似不大段也。数日内。想以书牍亦送于其处。望勿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14H 页
为退让。与伯季佥侍及而敏诸兄弟。详议付签如何。当此好机会。惟以文集之顺成为重。自馀小小嫌碍。有不可顾也。
答申明允(辛丑)
文集事终无可救之道。毕竟横谤又出于同门之人。妄率之言。专不择发。岂料吾辈为师门忧虑之至诚。乃反遭此意外之诟詈耶。吾辈不须言。使既为下世之先师。将受无限唇舌而后已。此何快于渠心。其为不仁甚矣。自此坡怀之间。将成大闹。以致斯文溃裂。世道崩坏。莫可收拾。芝村所谓曰后凡百可忧。当何所不至者。真知言也。如愚者朝夕当死。至于左右。必当目睹。正所谓参政他日之忧也。思之至此。不觉痛心也。
答申明允
审已归税峡庄。物外烟霞。必多闲静之趣也。干八十垂死之年。身抱重疾。不得参宴矣。即闻时论峥嵘。将有行遣之举。自此庶几得免皇甫度辽之耻。但与贵居相左。恐不效古人萧寺笑别。是可叹也。世衰道微。先师遗绪。将至坠绝。环顾一世。无人可与语此。窃冀左右益加策励。以副区区之望。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14L 页
答申明允(甲辰)
南来后山川脩阻。音闻杳邈。只切江渭云树之怀而已。顷自沙川传致惠札。备悉多少辞意。披玩之馀。恍若亲对清仪。讨尽无限离抱也。蓂叶累改。岁华又新。远惟侍履增庆。干前冬十月。挈家南行。路遇风雪。仅达寓所。而百事龃龉。不成头绪。腊初重得寒疾。兼患喉肿。至今馀證尚苦。闷不可言。惟所寓之地。山明水丽。地僻景佳。风尘迥隔。外挠不到。衰暮之年。可合栖迟。夫子晚年有乘桴浮海之志。伊川七十后迁居龙门。圣贤所为。岂无其意。百世之下。令人起感也。芝友西迁。真山谷所谓时宰欲杀之者。严程有期。冒寒跋涉。此亦一金罂。岂不甚哉。未至配所。中路致殒。惨痛何言。自此斯文益孤。吾道寡助。其为悼惜。不但吾辈交游之私而已也。此实邢七馀祸所祟。天也奈何。为位而哭。据古礼为之麻制。想左右亦同此怀也。闻其孤身抱重痾。千里奔丧。其得保性命未可必也。为之悲念不已。
答申明允(乙巳)
干流寓以来。屡经重疾。一缕残喘。只俟朝夕就尽而已。千万意外。蒙此 异数。前后稠沓。迥出常例。此岂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15H 页
庸陋衰病万不近似者所可当哉。惶惑震越。罔知攸处。即者奉悉示意。不啻丁宁反复。有如瞽者得相。寐者得醒。第齿满八十。病又膏肓。惟此一身。亦恐安顿不得。今乃责之以担当世务。坐镇流俗之事。此即程朱不得行于当时者。恐非拟人必于其伦之道也。且以尤,玄两先生立朝事业望于我。何言之易乃若是耶。以人则奚但宵壤。而以时则其为险巇。又加百倍。岂意平日知我者。有此说耶。惶悚之馀。又不胜怃然也。且以伸辨尤丈见教。窃观即今 圣明在上。群贤满朝。其为伸辨者。殆无遗欠。未知所谓伸辨者更有何事耶。若明白指示。而果合于伸辨。则敢不遵用耶。干之于两先生。其为之依归者。虽或有异。而其所以尊慕景仰者。何赏差殊论哉。时事虽曰一番洗涤。而目今尚多可忧者。使知时识势之君子当之。未知何以处之也。先师之言。以出处平常底道理言之。且其时有为而发。恐不可以一槩言也。如干者只是笃病将死之一庸夫也。昔宋处士万适舆疾赴召。数日即死。明儒张元祯晚年一出。人多讥之。今若不量筋力。贪荣冒出。则岂不为万适之客死。元祯之见讥耶。干虽不肖。亦有秉彝。岂不知分义之至严。 恩遇之甚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15L 页
隆。而只是士之出处。自有其道。如或蹉跌。身名都丧。庸碌老人。虽不敢以出处之道自居。若其量分度才。无所可用。则自知甚审。此所以佪徨恧蹙。宁欲逃遁而不可得也。所教四条。皆是当今之所当言者。第告君之辞。当从容有序。纳约自牖。以为积诚悟主之计可也。若忠愤所激。触忤不避。则其言凛然。虽似决活。而其不至于惹起纷争之端。无益于时而有害于事者鲜矣。虽然道理无穷。随时变易。凡出处语默。临时财度。处得其中可也。何可预为硬定耶。尚甫时在何处。当此收用遗逸之时。以进善台宪之任处之。使之出入于两筵。则其所裨益。必为弘多。而尚今未闻何也。
答申明允(丙午)
先师状草。须与伯季大家商量。一一签示。此等事考阅久则得失详。望留置案上。仔细点检。勿为草草也。鄙疏中 私庙一款。盛意与浅见相合。惩讨之不严。其辞。鄙意盖有在焉。有人问于朱子曰。陈善闭邪奈何。朱子曰君心有邪。不可不闭。但其闭之之道。必须从容。若逆闭之则言必不入云云。故窃欲微婉其辞。纳约自牖。不为逆闭。而辞旨不甚别白。览之者必以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16H 页
为缓也。汲引后进。是吾之素志。而五目中无可入处。然早晚如得机会。必不但已。望为我预为精选而示之也。三倅事。近来守令之贪污。罔有纪极。而此三人之善治。是亲见而亲听。故欲为激厉之地。添入于择守令条。况高山倅顷因闵相之陈达。已蒙表里之赏者耶。然一时之见。何可以为得当也。送示下帘杂说。文字浩穰。以吾病昏之甚。不能一一历观。只见其大条目。亦可想其大意。其说殊甚驳杂。一无切己工夫语。吾辈但当守其平日所学拙法。何必为此凌空梯虚之说耶。然其大体。亦鄙之所尝涉猎。而粗知其糟粕者。曾看象村集。以纳甲五行。把作奇妙说。而殊不知纳甲五行是术家之常谈。不足贵也。李氏条辨。病忧连仍。只观数册。间有好处。而无甚关紧处亦多矣。其馀则力未及焉。何以知其浅深得失耶。
与申明允(丁未)
河西先生家事。前曰所报未莹。致有此再询之勤。不胜愧叹。先生之学问精淳。栗翁称之。出处正大。松江赞之。求之吾东先正。殆鲜其伦。则子孙之欲为不祧者。情理似然矣。第以已往之事言之。静,退诸先生既配圣庙。又享书院。而未闻以此为本家不迁之主也。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16L 页
至于立祠墓下。以家礼考之。是祭始祖之礼。又未知十分相当于此事也。惟圃隐先生神主。本家至今不迁。此似可据。而向闻尤庵,南溪两先生之说。以为于古事未有所考云矣。此是人家大事。而与高明私自讲论者。望母以浅见报其子孙也。恐招谤言也。
答申明允(己酉)
累纸示意谨悉。先师文集是自当初与左右共虑者。今果验矣。事已至此。无可奈何。况如干者望九之年。死疾在身。何能有无于其间哉。困知记是欲见而不得见者。荷此投示。殊以为喜。第观其说曰道心寂然不动者也。人心感而遂通者也。又道心性也。人心情也。劈初头其说之大段谬误如此。其下诸说。皆缘此推演说去。则实非如吾蒙学所敢知也。农岩说虽有差处。而又有透悟处。但不识栗老主意之所在也。自古圣贤立言。或横或竖。或同或异。而各有主意。不相为妨。今农岩欲以竖准横。以异合同。而致疑于栗老。此恐为病也。圃阴说骤看。金篇可疑。拙修说多有出入。荒杂殊甚。真古人所谓尚在胶漆盆中者也。虽然此出于愚浅之见。不敢自以为信。今左右使干就此数人说上。作一辨别文字。左右非干知已之友耶。何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17H 页
以发此言耶。设使干能办得此事。自患重病。精神尽消。且稍有劳力则痛处倍剧。虽欲勉强。有不可得。只拟静而俟之。以还造化旧物。此后则一切勿以此等事烦嘱如何。至仰至仰。
答申明允(辛亥)
先师遗集刊出后。左右必先得见。觅示一件也。如有私意去取。乱用手势。有违于先师晚年之旨者。未死之前。不可不一言也。行状即今干病已到十分地头。实无更修之道。故脱稿送示矣。先师尝于甲戌冬间。整顿平日所著诸书曰。已递之官。不修重记。而何鄙意亦如许矣。闻本家以为不可用则置之奈何。
答玄彦明(尚璧○壬午)
别后恋德。与日弥深。此际惠札远到。辞旨谆悉。奉读欣豁。恍若更对。不觉湖山之隔。懿范之远也。仍审岁晏。侍下学履珍茂。尤以为慰。示学之一字。为世大讳等语。足见左右有慨于世道。而不懈于自守。深仰雅意所存。不胜钦叹。左右方当妙龄。发轫正路。长道逸驾。所至何量。望益加存省之念。不怠终始之功。使吾党有所增气也。顷在湖中。猥蒙从游。虽因公故倥偬。未暇从容奉叩。而时或联床对讨。犹多欣然有契合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17L 页
处。至于香寺半日之会。尤是浮世奇事。殆不敢忘于怀也。院事闻已略成头绪。第承始事之日。遽有岐贰之议。则窃恐有妨于斯文重举。亦望一从士林公论。务为镇定保合之计。俾不至于偾事之患。幸甚幸甚。干归卧故山。粗安病分。而惟是辞事撕挨。尚未出场。惶悚扰闷。曷可言喻。道路辽夐。奉晤未涯。临纸耿耿。不胜瞻怅。
答韩永叔(弘祚)
中心恋慕。不以隔岁阻阔而有所少弛。意外惠札。远到山中。首问寒暄。副以疑义。此实近来朋友中所未有者。感慰之馀。又令人欣耸也。示喻格物之义。殊甚精细。其为警益多矣。第念格物之格。必须带得穷字意看。其义方通。故朱夫子前后说格字。未尝不兼言穷字。而至答汪尚书书。直曰格穷也云。则其意又不啻明白矣。未知如何。此实吾辈更加商量处也。干顷在秋末。坠马重伤。至今未差。冬初惨哭外孙之夭。丧病之极。神魂俱亡。翻阅文字。旋即遗忘。有如抟沙障河。随手辄散。奈何奈何。
答申叔敬(憼○壬午)
仆南来后。询于士友之来访者。已知境内有吾叔敬。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18H 页
而第缘公务少暇。慕学乏诚。尚稽趋下风而承德音。不意顷者左右过自贬损。屈驾先访。片言相契。不啻倾盖。区区私心。窃喜其不弃于君子之人也。虽公私有拘。不得源源相从。而有时获接清仪。幸承盛诲。凡义理之肯綮。礼意之疑晦者。从容对讨。靡不扬搉。于是乎有以见超卓之知。该洽之学。固非人人所可得以企及者也。即于意外。承拜宠翰。辞旨郑重。一字一句。皆从亲爱中出来。披玩百回。感镂即深。而但于已则撝谦太过。于人则推奖太盛。其所以期待许与者。实非愚鲁不肖所可承当。愧缩之至。不知攸喻。仍审雨后新凉。侍奉增庆。进学有相。欣慰靡量。先处士墓道文字。荷此誊示。盥手擎读。实多考德论世之感也。干今方治任。即当启程。自此以后。嗣音益阔。濡毫临楮。不胜悢悢。只祈闇章多胜。以副远望。
与尹汝辉(景绩○庚子)
臣民无禄。 圣考宾天。若丧之痛。久而愈切。伏惟霜寒。起居增胜。近闻令彻南迁。此实千万意外。令人惊叹。王黄州赋曰屈于身而非屈兮道亏。虽百谪其何亏。窃为今日令彻诵之也。干衰病日剧。只自朝夕待尽而已。奈何奈何。(时尹公子志述。以太学生抗疏。得罪窜谪。故书中云云。)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18L 页
答朴献之(廷圭)
贤之前后事。此实古昔纯孝人所或勉强而不能者。今贤能之。以此所行者观之。虽参柴包祥之笃于孝者。何以过是。为之感叹不已。继之以涕泣也。古人曰尧舜之道。孝悌而已。苟能因此扩而充之。为尧为舜。亦将可期焉耳。噫。教化陵夷。彝伦斁败。人无孝友之行。世绝尚德之风。泯灭陷溺。莫可救正。则此岂非伤痛之甚者乎。于斯时也。为人子者。苟行职分常事。人犹以为难也。今贤当亲癠之危急。竭孝思之罔极。割肌出血。以续既危之命者非止一番。则此尤难之难者。亦足以激一世之颓惰。为后来之瞻仰。岂不美哉。虽然干之所望于贤者。又不止此。盖观世人或有能于此而不能于彼。或有知其一而不知其他者。岂不以一行易为而全体难备故也。是以当亲病切急之时。虽凡流常品之人。遑遑号哭之中。往往有惊世绝俗之行。而察其平日事亲之际。则其于承颜顺旨。昏定晨省。凡百可为底事。多有所愧者。故朱子尝以断指刲股。谓非中道。又曰自古行谊笃实者。不为不多。而于儒者事。终不可与拟者。以其不知学问也。今贤以此资质之美。有此卓异之行。若复留意于学问之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19H 页
道。敬义夹持。知行兼进。则向后成就。不止为今日一介诚孝之朴廷圭而已。贤须勉之哉。
与权明仲(熀○丙申)
伏惟冬令。尊起居增重。即闻受 命疆外。星轺将动。原隰之劳。专对之责。窃为执事者勉焉。仍念今日之天下。非复昔日之天下。殷墟麦秀。周都黍离。自是志士所伤。吾知是行也。想多匪风下泉之感也。向闻大江以南。已有一脉好消息。俟他日干旄东还。为传中原喜报。引领以望也。干素患疝痛。遇寒添剧。委顿澌缀。殆难支吾。病故如许。未效西郊出祖之诚。愧怅何极。若忠信笃敬。蛮貊可行。是执事平昔所服膺者。玆不复为提告焉。
答李子厚(道载)
示意缕缕。可想所造日益亲切。令人深有感发惕励之意。但所谓立志不坚。用力不专等病。仆方落在此臼中。何暇为朋友谋耶。虽然如不知病则已。今既知之。则即此知处。便是施药下手之地。诚能持敬穷理两下工夫。积累岁月。无少间断。用力之久。忽有融释脱洒处。则此便是真消息也。干之向来得闻于师门者如此。而顾缘癃病惫劣。因循怠惰。至老无成。追悔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19L 页
难及。时时起思。不觉骍然发惭。窃观高明以聪颖之资。加笃实之功。趁此壮年。发轫正路。勿忘勿助。循序渐进。以至于超然自得之境。则所谓融释脱洒者。即倏然在我矣。亲爱之深。敢此倾告。僭率多矣。不胜悚惕。寄还鄙说依到。但奖饰太过而砭射不及。岂所以求助于友明者未至而然耶。深切愧叹。
与李仲举(凤瑞○戊午)
窃观来书。自处太恭而推人太过。礼卑而辞巽。奖过而名僭。此在仆昏愚蒙陋者。太不著题。左右于是乎未免失言矣。夫尊师二字。何等称号耶。尊之且不可。况师之乎。孟子曰天下有三达尊。爵一齿一德一。此言三者之尊。达于天下也。韩子曰道之所存。即师之所在。此言道存于身而后可以为人师表。苟能使人有此达尊与道。则虽敛然退处。不以自居。而众莫不心悦而尊慕之。诚服而师事之。夫然后吾可以尊师自处。而不以为僭。人亦以尊师推之。而不以为怪矣。其所以尊之师之之称。果如何哉。夫为人所尊。作人所师。虽先生长者之于后学小子。亦或有不敢承当者。况仆之于左右。言其年则不甚相悬。言真学则又不无自顾歉然者。何敢安心抗颜而冒此不当得之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20H 页
名。左右亦安得以此僭号。轻易与人。而无少靳情哉。此不惟在干分上实有惶悚踧踖而无所措躬者。抑左右遣辞之际。所失匪细。此不可不审也。仆禀性偏驳。气质昏庸。操身则不能谨于厚重。讲学则不能勇于进修。以至处事接物之间。温厚和平之气少。而粗疏率尔之习多。是以寻常自悼。愿得安重端懿从容详密如左右者。与之朝夕游处。以补其失。则庶几将来或可得为寡过之人。此仆之曰夜所望于左右者也。朋友之道。当以道义相期。讲劘相益。有善则引之。有过则规之。相与提撕策励。并趁于君子之域。乃其责也。苟以僭名滥号。过为慰藉。柔言逊色。务为容悦。甚则于经史中采得好题目。竞相称美。而不以为愧。则此岂朋友相爱相勉之义哉。愿左右自此以往。痛洗此习。为已之馀。时赐砭射。俾此昏愚有所观感而资益。则左右之惠。岂不大哉。向往之深。不自知其缕缕至此。休咎幸甚。
答闵致龙(癸卯)
 墨曹。是何时官名。而其所掌者何事耶。
汉时有决曹。或谓之墨曹。并掌刑法。赵宋时谓之司法。
与韩师伯(师朝○壬寅)
前承小学书读至三百馀遍。用工可谓著实。不胜叹仰。第只为诵过。不如体行于身上。想师伯已会此意矣。前惠别纸。近因凉生。始为开见。援引精详。旨意明白。实年来朋友间所未见者。深用欣喜。第缘精神眩瞀。不能仔细瓟梳。只以浅见略略奉报。未知明者以为如何也。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20L 页
答李厚而(敏坤○辛丑)
 唾面拭之者。是常人之情。而娄师德所谓人有唾面待其自乾者。似是鄙夫阿世之心肠。若使此说为可法。则吮痈舐痔。亦何所耻乎。
娄以唐臣。朱身于周。位至三公。故纲目以周娄师德书之。想其人必是脂韦不方。善于保身。故其戒弟之言如此耶。然论人必于其当。以娄荐狄梁公事观之。其人之有容量可知。吮痈舐痔。是鄙夫之至无状者。以此为罪。无或太过耶。
 薛敬轩以父命应举。中永乐进士。第当此之时。有志之士。其肯出而为世用哉。立身既误。则后虽有明道正俗之功。枉尺直寻。终不免圣人之所弃矣。栗谷尝以失身勘断真西山。而敬轩则不论者何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21H 页
也。睡翁独拜西宫。可谓贤矣。然灭绝人伦。是何等世界。愚意则不如初不应试之清而无污。此论无或太高。涉于矫激耶。
愚尝闻之师曰。明儒中学问粹然无杂者。惟薛敬轩,胡敬斋两人。而敬轩之永乐出身。先辈不无所议云矣。栗谷之论。独不及于敬轩者。以愚浅见。何敢妄议。昔尹和靖每曰诵金刚经。而朱子以有母命恕之。然则敬轩之赴举。亦以父命或有可恕之道耶。宋睡翁事。其时独拜。亦已奇矣。恐不必苛诋也。
答尹殷叟(衡老○癸卯)
 
道者路也。故以道借名。人所当行之理。而道既人之所行。则勿论善恶。人所践履而行之者。皆可言道也。故君子小人所行。皆谓之道。德字亦训得也。则得有得好底物者。亦有得不好底物者。以此观之。德固为行道得于心之名。而亦可谓行恶而得于心之名。似以是谓之有吉有凶。未知如何。
示意然矣。朱子曰德有吉有凶。谓吉人则为吉德。凶人则为凶德。此说甚分晓。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语意亦相类。
答尹殷叟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21L 页
俯询云云。较诸前日不啻胜似七八分。殊以为喜。虽然此乃终身事业。非一超可到。立地顿悟者。须用朱夫子铢累寸积之工。循序渐进。弗得弗措。则岂无一朝豁然贯通之时哉。如或依样古人说话。苟无心中自得之见。则终亦非为已有。此又不可不知也。未知如何如何。干残喘不死。又逢癸卯。岁日益增。病日益痼。而学日益退。是将无所闻而死矣。只自抚躬悼叹而已。以此所望于左右者甚大。须益加策励。母孤此望。新年所祝。惟此而已。
答尹殷叟
回示云云。大体既得。一二语句间出入处。不须提烦也。窃念理气二字。是大原本筑底处。至精至微者。老师宿儒。亦难于为说。虽或有说者。往往未免后贤之议。徐花潭一生为穷理之学。而退溪先生尚有花潭透理字不得。落在粗浅处之讥。况后生新学。见识未到。只以一时强揣臆料。随意随说。自以为是。则其说之龃龉错谬。失其本旨者。无足怪也。如此则问之者枉费心力。答之者只自劳攘。此近世初学之通患也。愚尝以为莫如先为从事于朱夫子穷而益穷之训。以至于豁然贯通之境。然后回看前日之所为说。则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22H 页
其是非得失。方可昭然可见。若强其不知。徒为弊弊于讲质文字。则无益于心得。而有害于实见。未知如何如何。
答朴圣膺(瑞○乙巳)
逆旅中屡年相从。实是浮世难得之事。至今依依不忘于怀也。即于意外。获承惠札。满纸辞意。多少勤挚。恍若复接颜范。奉讨别后恋思。仍审霜寒。侍馀学况佳胜。尤切欣耸。况来书以未能着力理会为叹。此可见笃实好学之诚。苟能无朁此意。直前担当。则向后成就。何可量也。所望于左右者匪细也。仆长途跋涉之馀。疾势添剧。所幸只欠一死字也。
答朴圣膺(丁未)
闻方读启蒙。岂不好耶。第向来贤所读四书。遍数虽多。至于义理精微则似未仔细推究。而乃反为超躐之计。无或犯于程子游骑出太远之戒耶。但与贤相别今几半年。其间所造未知至于何地。惟在贤自量而处之如何也。仆望九之年。又添一齿。毒肿之馀。精魂尽消。一向抛弃书册工夫。闷怜奈何。吾则已矣。此后所望。惟在于贤及一二同志之士矣。
与朴圣膺(己酉)
厚斋先生集卷之六 第 122L 页
屡月从游于寂寞之中。足慰垂死悁郁之怀。迨不能忘也。别后岁新。侍馀经况增庆。区区驰贺。近来侪友中不无留意于此事者。无一人可以大受者。惟贤勤学敏识。出于流辈。此间所望。实非泛然。望益加策励。使程门吾道南之言。无得专美于前人也。
答安国庆(戊申)
专废文字之示。想出于撝谦。而又不胜怃然之至。昔朱子临终。答门人之问曰。无忘苦字。今亦以朱子苦字为静中用工之地。则毕竟收效者多矣。更乞无忽。
答金景游(丁未)
恋头承书。旅况佳安。不任欣慰。此间旧蛘新病。遇寒俱剧。长作枕席间人事。岂胜闷虑。示意谨悉。王文中所谓无辨自修四字。即止谤之妙术。须从此四字用工。则云云之说。不过为过空之浮云。然致此之道。在熟读一部小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