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x 页
明谷集卷之十六
疏劄
疏劄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65H 页
叙复后陈情势疏(戊寅)
伏以无状小臣。百无一长。厚误殊知。滥跻高位。器盈而溢。福过而灾。猥当任使。自速颠隮。使节未返。台章遽发。前后启牍。罪名狼藉。数次批教。辞旨严切。臣于是跼天蹐地。求死不得。如以台章罪状臣者。勘其当律。则施以窜殛。亦云不足。而 圣德如天。曲垂眷庇。薄示谴何。容臣闲住。悚惕之馀。第切衔陨。退伏田庐。循省愆尤。十亩之间。饮啄粗安。自幸涵泳于 圣泽。分甘废捐于清时。不意放释之典。出于特教。继而有西枢叙复之命。臣惊惶震越。恍如梦寐。且感且愧。靡所容措。夫以臣之负国辜恩如彼。而 圣明之匿瑕含垢如此。邮罚未久。禄秩仍加。足见天道至仁。无一物之终弃。而微臣罪犯之深重。益无以偿塞。俯仰惭悼。何自为心。然揆以臣子义分。所当闻命趋造。一谢 天陛。而顾此区区情实廉义。诚有不容昧然者。玆敢冒死一暴。冀 圣明之矜察焉。凡臣之罪案最重而难贳者。在于慢书一节。身为弱国之臣属。丁畏天之时。目见悖理之称。至及于 御前书帖之中。私心
伏以无状小臣。百无一长。厚误殊知。滥跻高位。器盈而溢。福过而灾。猥当任使。自速颠隮。使节未返。台章遽发。前后启牍。罪名狼藉。数次批教。辞旨严切。臣于是跼天蹐地。求死不得。如以台章罪状臣者。勘其当律。则施以窜殛。亦云不足。而 圣德如天。曲垂眷庇。薄示谴何。容臣闲住。悚惕之馀。第切衔陨。退伏田庐。循省愆尤。十亩之间。饮啄粗安。自幸涵泳于 圣泽。分甘废捐于清时。不意放释之典。出于特教。继而有西枢叙复之命。臣惊惶震越。恍如梦寐。且感且愧。靡所容措。夫以臣之负国辜恩如彼。而 圣明之匿瑕含垢如此。邮罚未久。禄秩仍加。足见天道至仁。无一物之终弃。而微臣罪犯之深重。益无以偿塞。俯仰惭悼。何自为心。然揆以臣子义分。所当闻命趋造。一谢 天陛。而顾此区区情实廉义。诚有不容昧然者。玆敢冒死一暴。冀 圣明之矜察焉。凡臣之罪案最重而难贳者。在于慢书一节。身为弱国之臣属。丁畏天之时。目见悖理之称。至及于 御前书帖之中。私心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65L 页
惊痛。庸有其极。既不能随手裂坏。以快臣子之心。则百计弥缝。意非不切。初欲以称谓非伦。措辞开晓。而旋念从前彼人。每疑我国之轻视。于此又有忤拂之端。则恐致生怒而起衅。又欲以通书无例。为辞还却。而今番揭帖。自朝家先焉。其书辞语。多是报谢之意。则以此却之。又不成说。左思右想。不得善策。仍窃伏念国家不幸。有会稽之深耻。而不能一朝刷洒。则馀外受侮。有不足较量。而今为必难争之事。重触不可测之怒。疆事不顺。厉阶随生。求灭尺寸之耻。反取寻丈之辱。则国体事宜。未免交失。臣之妄意。今日之事。止可以忿思难为义。宁以身甘受罪谤。不欲生患于国事。抱痛藏愤。默默赍上。至今追思。寝有馀悸。据义严斥。虽未易办。以计弥缝。其或有道。而当局昏迷。智虑浅短。卒之亏奉使之职责。负人臣之极罪。臣犹自知。尚复谁咎。台章声罪。又出于举国惊愤之会。以无所归咎之心。论为法受罪之身。则虽于其间。或不无不谅之辞非意之诮。臣不敢一毫尤怨也。屏译一款。当彼之斥去通官。争不能得。而我国译舌。许令留在。其间事状。槩具于再次状闻。亦著于诸台避辞。至于文字酬酢。事非常例。而但闻前辈名臣奉命傧接之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66H 页
时。以笔代舌。亦多有之。妄谓已事之可援。不料为罪之至此。然臣之初番状闻。语欠详莹。则台臣之不究颠委。遽致疑责,亦何足怪也。私馈一款。当其请纳之时。费辞还却。终不回听。相持之际。气色不佳。终若不受。虑有生梗。而彼既受我礼单。意在回谢。送助公用。事异私赠。则却之不得。归诸公帑。如倭人币物输归版曹之例。恐不至大害于义。亦不料以此终陷重科也。私商米货之事。抑有说焉。禁断私贸一语。具在礼部咨文。故于其发言之初。臣即据此为言。而彼以奏知皇听。借动库银为辞。必称皇商。以为藉重之地。轻加拒绝。势有不可。既不得轻绝。则与其竭货官贸而添惹事端。不若募民自市之为便。国无耗财贻害之患。彼无缺望怀憾之端。臣于此自以为深见便宜。而事在疆内。不敢自专。渎陈于状闻。累书于僚相。谓宜划即允可。早有句当。只缘朝中论议骤闻其私商挟货。便咎其不即防遏。若其指谓皇商。有难终拒之状。与夫其间情形利病。并置而不论。徒守一切之法。悬断远外之事。终至于庙算持疑。国事颟顸。是必臣之指画开陈。初不能的然明切。有以见信于上下。此亦臣之罪也。呜呼。莫难平者事也。不易得者才也。虽古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66L 页
之贤臣硕辅。其当国而任事。鲜能自免于疵谪。况以臣凡材浅识。当世道之危臲。受国家之隆委。谋为规画。类拂时宜。随事取病。固其所也。至于疆埸之事。尤见其难为。强弱异形。事例无前。凡百接应。率多难处。而才不足以成务。智不足以识几。徒知国事之为重。罔念身计之狼狈。始则谤言喧豗。载鬼盈车。终焉罪状层叠。擢发难续。下以辱平生之身名。上以坏朝廷之体面。今虽洗濯瘢垢。收召精魂。欲令齿列于平人。将何颜面。复厕周行。以自丧其廉义而莫之恤乎。念臣自靖之义。惟有扫迹朝端。冥心事外。将耕野钓滨之计。为息黥补劓之图。毕命丘壑。于臣足矣。伏乞 圣明谅臣危蹙之恳。将臣姓名。刋去朝籍。俾得自屏于荒寂。与被终始生成之泽。不胜万幸。臣于闻命之初。情地慞惶。未克早自陈吁。伏闻宪臣疏中。更有驳论语颇深切。时议之严。此可知矣。自谢之章。复尔稽迟。臣罪万死。无任惶灼祈恳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卿恳。卿之本情之无他。固已照烛。则既往之事。不须深嫌。卿其勿辞。从速上来。以副予望。
更申前恳劄
伏以臣情地綦危。病状且苦。顷被召旨。未克祗赴。伏
答曰。省疏具悉卿恳。卿之本情之无他。固已照烛。则既往之事。不须深嫌。卿其勿辞。从速上来。以副予望。
更申前恳劄
伏以臣情地綦危。病状且苦。顷被召旨。未克祗赴。伏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67H 页
地兢栗。添一罪戾。既不得承命趋朝。少伸分义。则重烦呼吁。悉陈衷款。又乌可已乎。念臣向来所遭。非如薄物细故。见陵国家之深耻。辱命臣子之大罪。虽其情实之无他。获蒙 圣鉴之照烛。其在自靖之道。何敢以得免大何为幸。而徒恃 主恩。晏然于冒进乎。伏况人臣立朝。廉愧为重。凡在大官小僚。苟被抨弹。莫不引分推节。期褫禄位。诚以士操当砺。人言可畏。冒没因仍。于义为愆故耳。今臣官忝三事。异于流品。而两司合启。既甚峻切。前后诸人之疏奏。亦多駴怕。何可以事在既往为诿。而不恤官谤。腼然于从他乎。宥过肆眚。固是王朝之德意。而忘廉丧耻。亦关卿士之名行。此臣情势之难冒者也。且臣频年行役。积有损败。孱骸尪质。其与几何。臂膝半成瘫痿。形神日益衰换。侨栖冷落之中。又当冰至之候。风痰宿症。挟感增剧。闭户坏蛰。有同寒龟。虽微踪迹之孤扤。末由自力于走趋。此又臣疾病之难强者也。西枢闲冗。虽无奔奏任职之事。厕足班行。亦非负罪婴衅者所可安。伏乞 天地父母。更垂体谅。特允前日之请。俾守贱臣之分。得以自屏田野。毋污朝籍。仍治臣慢命辜恩之罪。以严国纲。不胜幸甚。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67L 页
答曰。省劄具悉卿恳。才谕至意。复何多诰。卿其安心勿辞。宜速就道。用副予望。
因李晚成再疏。自列劄。(己卯)
伏以臣顷被台疏之斥。冒上自列之章。未蒙矜许。方切闷蹙。得见台臣再疏。则申论都监监造事。至以为外都监亦多夤缘请托而得之。臣于此重切瞿然也。两 陵监造员数不少。而既无嫌避之法。且有赏迁之例。臣之强近姻戚。亦多参下荫官。人情岂不欲引与同事。而俱不敢辄取。至于亲故之间。不无属托之言。而亦不得一意施副。盖为其顾念事体。不遑于牵系情私。惟务得人。以图完役。夫是之故。当日拟差之际。臣所熟谙而稔闻者。居三之二。其馀数人。亦出于公坐同席之所诵称。初无疲劣不似而循情冒参者。庶几不悖于慎简乃僚之义。窃附于举尔所知之训。曾不料台臣之屡以为言如此也。夫取人之方。固非一途。或由于自身之识拔。或得于傍人之推荐。惟观其才不才如何。此是铨选通规。而若乃监造之任。系是一时权差。其职不过课工董役而已。视诸官曹正职。事体差别。从前不设嫌避之科。良以此也。夫然则虽戚属之强近。亲故之请托。苟其可堪之才。宜无必
因李晚成再疏。自列劄。(己卯)
伏以臣顷被台疏之斥。冒上自列之章。未蒙矜许。方切闷蹙。得见台臣再疏。则申论都监监造事。至以为外都监亦多夤缘请托而得之。臣于此重切瞿然也。两 陵监造员数不少。而既无嫌避之法。且有赏迁之例。臣之强近姻戚。亦多参下荫官。人情岂不欲引与同事。而俱不敢辄取。至于亲故之间。不无属托之言。而亦不得一意施副。盖为其顾念事体。不遑于牵系情私。惟务得人。以图完役。夫是之故。当日拟差之际。臣所熟谙而稔闻者。居三之二。其馀数人。亦出于公坐同席之所诵称。初无疲劣不似而循情冒参者。庶几不悖于慎简乃僚之义。窃附于举尔所知之训。曾不料台臣之屡以为言如此也。夫取人之方。固非一途。或由于自身之识拔。或得于傍人之推荐。惟观其才不才如何。此是铨选通规。而若乃监造之任。系是一时权差。其职不过课工董役而已。视诸官曹正职。事体差别。从前不设嫌避之科。良以此也。夫然则虽戚属之强近。亲故之请托。苟其可堪之才。宜无必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68H 页
舍之义。今台臣求过于体例之外。而切切然论之不置。其意所在。诚未可晓也。念臣訾毁点𪑮之馀。冒当 陵寝重务。迹似伤弓。心如集木。而徇私之斥。又起于执法之地。侵诋之言。今已再至。若是而其可晏然自如。厕班行而承任使乎。情迫势危。不得不昂首鸣呼。伏乞 圣明削臣职名。递臣董 陵之务。勘臣蔑公之罪。以重国体。以谢人言。不胜万幸。
答曰。省劄具悉卿恳。过激之言。何足介怀。卿其安心勿辞。亦勿待罪。速出行公。以副至望。
辞左议政疏
伏以日昨。朝家有论相之举。而猥及于已试蔑效之臣。臣实惶駴震惕。靡所容措。臣之空疏谫劣。本不近似于具瞻之地。而属缘使命。未遑力辞。继有疆事。遂遭颠踬。追思至今。梦悸食噎。屏处田庐。循省罪悔。是臣向来情地。而又因旷典新举。 陵寝事殷。臣子分义。有不敢一向偃伏。冒昧承命。重入脩门。惟思竣完 陵役。退就本分。以为收拾桑榆之图。区区寸心。耿耿在此。至于再叨揆席。与闻邦政。夫岂梦寐所到。念臣昨年所遭。实非等闲眚过。而台章所论。极其严截。一则曰辱国。二则曰外交。罔非人臣之极罪难逭。有
答曰。省劄具悉卿恳。过激之言。何足介怀。卿其安心勿辞。亦勿待罪。速出行公。以副至望。
辞左议政疏
伏以日昨。朝家有论相之举。而猥及于已试蔑效之臣。臣实惶駴震惕。靡所容措。臣之空疏谫劣。本不近似于具瞻之地。而属缘使命。未遑力辞。继有疆事。遂遭颠踬。追思至今。梦悸食噎。屏处田庐。循省罪悔。是臣向来情地。而又因旷典新举。 陵寝事殷。臣子分义。有不敢一向偃伏。冒昧承命。重入脩门。惟思竣完 陵役。退就本分。以为收拾桑榆之图。区区寸心。耿耿在此。至于再叨揆席。与闻邦政。夫岂梦寐所到。念臣昨年所遭。实非等闲眚过。而台章所论。极其严截。一则曰辱国。二则曰外交。罔非人臣之极罪难逭。有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68L 页
国之常刑。虽蒙 圣德如天。略施谴罚。在臣靖献之义。何可以事在既往为解。而自恕其愆累乎。凡人臣之获罪于君父。虽在大谴大何。一朝容而宥之。则重犯许其自新。细过矜其妄作。譬如慈父之于痴子。声色无非化教。既蒙开释之后。义不敢复存形迹。若夫台阁弹纠。有异于是。主一时之公论。司人主之耳目。毋论大小官僚。其或被劾于言地。莫不逡逡顾畏。谨于进退。而随其所论之大小。自处之义。为之轻重焉。良以廉隅所在。事体亦重故耳。今臣情迹之臲卼。不比庶官薄责。而反己自省。诚有种种昏谬之失。偾事之罪。既著于前。则虽无柱后弹文。犹不宜复尘任使。况前日合启。罪名狼藉。语意深切。有非一时被谴所可偿塞。初蒙甄叙。尚烦台言。复入三事。人将谓何。此臣之徊徨踧踖者也。恭俟驳正。累日未闻。不得不昂首自鸣。伏乞 圣明察辅相之任重。念愚臣之情蹙。亟命收回新授官职。以存事体。以全廉义。不胜幸甚。
答曰。省疏具悉卿恳。今玆重卜。实非偶然。何用过自引咎。以孤至意乎。卿其安心勿辞。速出论道。勉副虚伫之望。
辞左议政疏[再疏]
答曰。省疏具悉卿恳。今玆重卜。实非偶然。何用过自引咎。以孤至意乎。卿其安心勿辞。速出论道。勉副虚伫之望。
辞左议政疏[再疏]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69H 页
伏以臣猥将沥血之恳。仰渎 宸严之听。庶几矜从。获遂褫免。而伏奉 圣批。未即开许。责以过自引咎。谕以速出论道。臣于是跼天增惕。益无所措。请理前辞。更此申吁。臣之向来负犯。非如薄物细故。身当傧接之任。事多难处之机。仓卒撞着。知虑未周。致令无前之辱及于国家。虽蒙 圣度如天。恕察本情之无他。顾臣私义。何以为心。用是衋然而伤。悚然而惧。守愚抱拙。屏处乡庐。邻并之间。还往久断。京洛之中。书疏亦废。惟以罪累自处。分甘耕圃为生。区区情实。槩陈于去冬实封。而既承开释之旨。继有总理之命。穷峡董工。义无可避。散班叨禄。迹或差便。未免受命不辞。尚有危厉熏心。至于相府官衔。不比西枢闲冗。有非衅污馀踪所可冒处。前疏自引。实出悃臆。非敢曼辞以孤 天眷。且伏见礼曹参议朴权疏。论及科试用私之弊。而以数年来大小科场行私狼藉为言。虽未知指斥之谁何。而臣于数年之间。亦尝累次主试。则其为惊怖讶惑。有不可言。难安之端。别是一事。伏闻贵主初丧。有亲幸临吊之事。而臣情迫势危。迹类循墙。泯伏私次。曾不得参扈班行。慢蹇之罪。又难自赎。伏乞 圣明申加体谅。亟递臣职名。以遂私分。仍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69L 页
治臣罪状。以警具僚。不胜幸甚。
答曰。省疏具悉卿恳。才谕至意。更何多诰。意外人言。尤无所嫌。卿其亟遵前旨。安心勿辞。亦勿待罪。即起视事。以副如渴之望。
辞左议政疏[三疏]
伏以臣连章祈免。未获恩允。情地綦危。一味跧伏。正欲沥血申请。疏辞垂上。乃于昨者。伏见大谏闵镇厚疏本。以臣献议一事。攻斥臣身。不遗馀地。臣不胜战慄之至。臣方引分陈恳。心迹闷蹙。且于无辨之戒。服膺有素。被人拳踢。前后非一。而未尝呶呶争诘。今与年少气锐之人。论说长短。岂臣所欲。而但其语意深峻。且玆事或系法式之论定。或有委折之可辨。不得不略有陈暴焉。其疏首以为科场借书。必宜拔榜。若止科罪。是导以奸习。臣以为不然也。夫设科取人。以文艺为主。借述代述。情状痛恶。故朝家峻其防禁。别立水军充定之律。至于借书。与此殊别。其文既是自撰。则其笔之借否。不必苛问而深诛也。人之才技。各有长短。或才拙于笔翰。不善楷书者。借笔于同场举人。事势之必至。此岂有深可恶。重可罪之情哉。法典内不立借书勘律之文。而汎设代写科罪之条。宽加
答曰。省疏具悉卿恳。才谕至意。更何多诰。意外人言。尤无所嫌。卿其亟遵前旨。安心勿辞。亦勿待罪。即起视事。以副如渴之望。
辞左议政疏[三疏]
伏以臣连章祈免。未获恩允。情地綦危。一味跧伏。正欲沥血申请。疏辞垂上。乃于昨者。伏见大谏闵镇厚疏本。以臣献议一事。攻斥臣身。不遗馀地。臣不胜战慄之至。臣方引分陈恳。心迹闷蹙。且于无辨之戒。服膺有素。被人拳踢。前后非一。而未尝呶呶争诘。今与年少气锐之人。论说长短。岂臣所欲。而但其语意深峻。且玆事或系法式之论定。或有委折之可辨。不得不略有陈暴焉。其疏首以为科场借书。必宜拔榜。若止科罪。是导以奸习。臣以为不然也。夫设科取人。以文艺为主。借述代述。情状痛恶。故朝家峻其防禁。别立水军充定之律。至于借书。与此殊别。其文既是自撰。则其笔之借否。不必苛问而深诛也。人之才技。各有长短。或才拙于笔翰。不善楷书者。借笔于同场举人。事势之必至。此岂有深可恶。重可罪之情哉。法典内不立借书勘律之文。而汎设代写科罪之条。宽加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70H 页
防限。殆亦为此。臣议所云或有微意者。亦以此也。至于书吏书写下辈杂流之不当入场屋者。已在阑入充军之科。今不当混言于借书定式之际也。韩愈文起八代而不能于楷字。文天祥学贯天人而借笔于甥侄。如必自写而后擢科。则是韩愈终无擢科之日。如借书而必拔榜。则是文天祥亦当拔榜而后已。宁有是哉。虽以近代言之。前辈名公借书场屋者。指不胜屈。皆将以奸习槩论。而亦皆当拔榜也耶。由此言之。则停举之罚。亦云太苛。而臣议云云者。特以科选之涂。荣进在是。而叔世浇风。奸伪易滋。且监试穷日之制。异于大科之烛刻。今欲申明定式。则不害为稍存防禁之意也。今谏臣犹以为宽。必欲刱行不可行之新制。信乎人之所见。若是其相远也。至于不知专指小科与否云者。尤未可晓。今此葛藤。其源职由于今番监试。而臣议头辞。着得监试二字。其不并指大科。即此可明。下文又有宜施停举字。夫出身者之不可施儒罚。不啻较然。其疏亦举此为言。而犹以为疑何也。洪重畴复科事。亦有可言者矣。朝家赏罚。贵在明审。罪无大小。必先定其罪名。今重畴所坐。未知何名也。如以会试借书。则金必祯初非阑入。自系同场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70L 页
举人。既无可罪之情。又无当勘之律也。如以合制推名。则元初朴权之疏。虽以合力代述为言。而礼官以为既难追核。如果的知明核。则此在借述代述之科。自有水军应勘之律。又何事于拔榜之可否哉。今以事未核之代述。法无文之借书。混囵夹杂而硬为当拔之论。举人拔榜。何等重事。而不加详覈。模糊处分。奚特举人之至冤。实系朝政之得失。而该曹因朴权一疏。不复深究法律。误引事目。径请拔去。诚不免大段失着。臣既深知其冤。亦尝讼言于人。旋因礼官陈疏。有收议之命。及承再询。不敢终嘿。而礼官疏中。历举重畴自首呈状之辞。谓有可恕之端。仍请明白定式。臣议之论及重畴。不是题外。而今谏臣谓之无端提起重畴之名。非常情所及。有若礼官初不举论而自臣拈出者然。殊可怪也。其疏又曰。大臣犹不敢直请复科。 殿下亦未尝许其复科。而闻该曹以大臣分付。至于启禀复科。私意之横流。国纲之颓隳。何至于此。臣已不胜讶惑。而结之以宰相有权一语。尤不觉惶怖失措。体粟而胆掉也。臣议曰。洪重畴之拔榜。实为冤甚。如欲自今定制。则借书者施以停举之罚。而勿为拔榜云云。其曰自今定制者。欲自今科定式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71H 页
之谓也。然则重畴自在应复之中。人或有来问者。以是答之。其后礼官以书论重畴复科事。而仍问停举当否。臣以献议主意如此。复科之后。不可不停举为答。此不过因其问而答之而已。曾无分付该曹之事。则谏臣之言。不亦爽实之甚耶。臣议既明其不当拔。而 圣旨允下。则该曹草记。自是应行次第事。何待臣分付而为之。臣亦何有参涉于其间哉。重畴于臣。非亲非故。不识面目何状。其拔榜与复科。何预臣利害。而谏疏之指意语脉。谓若臣用意行私。曲为之地者然。噫。人之为言。乃至此耶。至于权之一字。是太上宰群众而神予夺之机也。如使臣身为大臣。擅弄权柄。坏法乱纪。至于如此。则邦有常刑。罪在罔赦。诚不容一刻冒居于位著。玆敢席藁私次。仰陈危恳。伏乞 圣明先削职名。将臣罪状。明示典刑。以为人臣之至戒。不胜幸甚。
答曰。省疏具悉卿恳。于卿别无所失。意外侵斥。何足深嫌。卿其安心勿辞。亦勿特罪。即起视事。以副至望。
辞左议政疏[四疏]
伏以臣闻臣之于君。不专以趋走为恭。必审其去就而守之以义。君之于臣。不专以任遇为恩。必察其情
答曰。省疏具悉卿恳。于卿别无所失。意外侵斥。何足深嫌。卿其安心勿辞。亦勿特罪。即起视事。以副至望。
辞左议政疏[四疏]
伏以臣闻臣之于君。不专以趋走为恭。必审其去就而守之以义。君之于臣。不专以任遇为恩。必察其情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71L 页
实而使之以礼。是以上有曲成之美。下无冒进之讥。今臣难出之势。匪止一二。事关廉愧。戒在叨冒。章已累上。未蒙开许。无非诚浅词拙。未能格回 天心之致。徊徨闷蹙。无地自容。不得不更胪衷蕴仰祈 圣照。夫国家之置辅相。其意岂徒然哉。古所云燮理经济。固未易言。至于上而匡辅主德。下而辑宁邦家。乃其职责也。责大而任重如此。故必其德望才具。足以伏一时而做当世然后。方可胜重怀大而无偾败之虞。如臣者本以空疏。徒藉世荫。进由科目。初无见重士友之实。躐跻崇显。又乏历试中外之效。因仍辗转冒至台司。一心炯炯。惟在于裨益世程。而才不足以救时。望不足以镇俗。率心直遂。随事生疣。昨年以来。诋訾之言。杂然而至。非特止于一时台章而已。持此垢衅。只合谢事投闲。以自远于谤伤。又何可足涉必危之途。身当难了之责。无补于国事。有害于私躯哉。目今朝象之涣散日甚。时势之艰危日棘。涉川无津。未足以喻其形。此时辅相之任。虽使贤德茂材当之。犹惧着手之无所。况以臣之绵薄滓秽。已试蔑能。强委重而责其效。其亦难矣。至于近日所遭台言。不是寻常侵斥之比。因一献议之事。不究事实。猝然加以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72H 页
权臣之目。闻之者骇愕。见之者惊悚。谏臣避辞。虽引古语而有所辨释。臣之刺心剟骨。岂容因此而少解乎。臣方沥情申章。屏伏私室。来朔禄俸。累烦输送而不敢承受。亲享祭官。已迫誓戒而未得趋参。分义蔑如。愆负徒积。伏乞 圣明另察前后诚恳。深念官私事体。亟命镌解职名。俾无重陷于大戾。不胜幸甚。臣无任震惕祈恳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卿恳。屡悉至意。更何多诰。卿其体予思想之心。安心勿辞。即起视事。以济时艰。至于常廪。不须更辞。须速领受焉。
辞左议政疏[五疏]
伏以臣窃念人臣立朝行己。不可苟焉而已。苟有人言之疵谪。则毋论官序之崇庳。必为之引分自处。乃所以重廉耻也。至于具瞻之地。事异庶僚。其不可冒诋斥耐弹纠而晏然就列也明矣。臣之难出之义。略暴于前后疏章。而久未蒙开纳。是必臣之所陈。犹有底蕴。未获自彻于容光之照。玆敢不避烦渎。更有覼缕。惟 圣明察之。昨年所遭台评。非但臣之当事缪错。自省惭悸。尔时台章措语之严切如何。而其可诿以事在既往。有所自恕也哉。疆埸之事。上关国家。与
答曰。省疏具悉卿恳。屡悉至意。更何多诰。卿其体予思想之心。安心勿辞。即起视事。以济时艰。至于常廪。不须更辞。须速领受焉。
辞左议政疏[五疏]
伏以臣窃念人臣立朝行己。不可苟焉而已。苟有人言之疵谪。则毋论官序之崇庳。必为之引分自处。乃所以重廉耻也。至于具瞻之地。事异庶僚。其不可冒诋斥耐弹纠而晏然就列也明矣。臣之难出之义。略暴于前后疏章。而久未蒙开纳。是必臣之所陈。犹有底蕴。未获自彻于容光之照。玆敢不避烦渎。更有覼缕。惟 圣明察之。昨年所遭台评。非但臣之当事缪错。自省惭悸。尔时台章措语之严切如何。而其可诿以事在既往。有所自恕也哉。疆埸之事。上关国家。与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72L 页
寻常注措间差失其体不侔。言之者既深攻而峻斥。当之者亦宜力避而牢辞。有不可以一时薄谴。谓足以偿塞衅累。此臣难出之义一也。近日所遭台疏。寔出于万万意象之外。其所指斥之题目。既如彼可愕。则设令言者。初无深意于其间。在臣自处之道。其可不为之惊惕而袖如充耳也哉。数年之间。庙堂之臣。遭罹侵诋者相续。而未尝有此等罪名。犹且连累疏单。期褫禄位而后已。今臣则前以辱国外交为罪。又加以权臣之目。一之谓甚。况兼者乎。此臣难出之义二也。使臣徒感责效之恩私。罔念处身之廉义。扬扬复入政事堂。与论朝政之得失。则臣之腼颜汗背。已不可言。人之闻者。又将以不恤人言。从他笑骂为罪。臣亦何辞而自解乎。窃观国朝故事。如黄喜之最专任遇。朴淳之素负朝望。或被台阁有言。则皆不待累辞。便即许副。 先圣王之待大臣而重言路如此。顾臣驽劣。虽不敢比拟于昔贤。所处既异庶官。所遭又非轻责。则其在朝家事面。岂合徒事厮啀。不早处分。致令国体臣节交损而两妨乎。臣之此言。沥尽腔血。非敢虚辞假饰。以慢朝命。听卑者天。不谅人只。伏乞 圣明申赐鉴烛。将臣所带相职。夬许镌免。以幸公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73H 页
私。实天地生成之泽也。臣不胜怔营祈恳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卿恳。事在既往。不宜深咎。言出情外。于我何嫌。君臣之间。贵相知心。艰虞之时。去就奚轻。予志已定。决难允许。卿毋困我。即起视事。用副如渴之望。
四条政弊劄子
伏以臣于顷者榻前。伏承 圣教。若曰。孟子云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刑政。虽大国亦畏之。目今荐饥连年。国势艰虞。而时无外警。宜有别样振作。明其刑政。式遵古道。然后国事可为。夫我国民役苦重。军政甚疏。田政不均。故日者诸道有旨中。既已申谕。而其中黄口之编伍。白骨之徵布。尤甚可矜。军政由是疏虞。弊端由是滋兴。至于束伍之军。名存实无。杂以私贱充额。皆非负羽之丁壮。民之怨讟。职此而起。在昔唐室府兵。实是良制。而其后府兵中变。仍为彍骑。唐之乱故。盖由于是。则缓急之便。只在军政。必须于大总脑处。从容讲究。量宜变通而后。庶有实效矣。臣锡鼎对曰。 圣明之教及此。此实生民之福也。自前民役军制等许多弊瘼。诸臣章奏间。既已索言。而此非一时变通之事。终归于纸上之空言。悠汎延拖。以至于
答曰。省疏具悉卿恳。事在既往。不宜深咎。言出情外。于我何嫌。君臣之间。贵相知心。艰虞之时。去就奚轻。予志已定。决难允许。卿毋困我。即起视事。用副如渴之望。
四条政弊劄子
伏以臣于顷者榻前。伏承 圣教。若曰。孟子云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刑政。虽大国亦畏之。目今荐饥连年。国势艰虞。而时无外警。宜有别样振作。明其刑政。式遵古道。然后国事可为。夫我国民役苦重。军政甚疏。田政不均。故日者诸道有旨中。既已申谕。而其中黄口之编伍。白骨之徵布。尤甚可矜。军政由是疏虞。弊端由是滋兴。至于束伍之军。名存实无。杂以私贱充额。皆非负羽之丁壮。民之怨讟。职此而起。在昔唐室府兵。实是良制。而其后府兵中变。仍为彍骑。唐之乱故。盖由于是。则缓急之便。只在军政。必须于大总脑处。从容讲究。量宜变通而后。庶有实效矣。臣锡鼎对曰。 圣明之教及此。此实生民之福也。自前民役军制等许多弊瘼。诸臣章奏间。既已索言。而此非一时变通之事。终归于纸上之空言。悠汎延拖。以至于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73L 页
今矣。 圣教曰。此等事。必须从头至尾。熟讲深思然后。可知其便否。若只见其末。则不知所以变通矣。臣锡鼎对曰。顷者大司谏赵相愚疏中。亦陈此弊。欲于登对时禀定。今日诸大臣入侍。敢此仰达。夫兵者所以卫国。而我国军制之弊。实是前古所无。军门名目猥多。骑步之类。只有军名。可以得力于缓急者。乃是束伍之军。而率以疲残者编于军伍。此甚可虑。至于各样军额及保人。无以充定。故黄口编伍。白骨徵布之弊。皆由于此。近因荐歉。久废签丁之举。数年之间。流亡想多。若于日后一时充补。则其势亦难。臣意以为各军门军兵哨司。稍宜减缩。逃故之代。一并摆落。更加代定。则或可为救弊之端矣。 圣教曰。白骨徵布一款。前后疏章中。亦已屡陈。朝家知其弊而不能变通。诚甚恻然。臣锡鼎对曰。训局之军。则皆以良民着实者充定。故部司虽不备。而精鍊可用。其他军兵。则猝难以良丁充额。不可不减额。至于骑步及诸司良役。皆是纳布应役之类。势难猝然减剋矣。 圣教曰。日昨筵中。以户布之事。略发言端。曾在 孝庙朝。已有此议。其后庚申辛酉年间。亦有此议。若行此法。则庶有变通之实效。而尚不得设施矣。臣锡鼎对曰。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74H 页
孝庙朝。故判书金益熙建白此议。壬戌年间。朝家欲先试于关西而不果行。此非造次间决定之事也。臣尝猥陈一劄。大意以为稍减各军门哨司之数。且外方各处募入之辈。皆得藏身之所。而三南尤多。此类一并抄出。无论私贱良人。择其壮实者。充定军役为当。以此陈达矣。今者 圣教如是丁宁。臣虽驽劣。凡浅虑之所及者。从当极意思得而历陈矣。 圣教曰。此非今日立谈间可定之事。卿等须从容思量。反覆商确。必以痛革此等弊为心。熟加讲究可也。臣仰聆玉音。不觉丹悃自激。私自语曰。此实我东方振作重恢之一大关也。顾臣庸愚驽劣。忝在辅相。无以奉扬休命。资助治道。夙宵忧惧。倍万恒品。然清问之意。若是其郑重。则安敢不倾倒囷廪。以补万分之一也哉。噫。今日国势。可谓岌乎殆哉。上焉而灾异荐叠万姓颠连。下焉而纪纲颓弛。百弊俱兴。人心世道。无一可恃。而所可恃者。只是 圣君之在上耳。诗曰。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传曰。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恭惟我朝 圣刱神承。著为一王之法。金科玉条。昭示后代。而间或有久而生弊。变而乖宜者。何可无随时变通之道乎。易曰。穷则变。变则通。传曰。小变则小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74L 页
益。大变则大益。今日之事。譬如数千间大厦。岁月寝深。久不修理。柱石倾桡栋宇朽败。东撑西补。仅仅度日。自外视之。岿然尚存。而顾其中则颠覆在即。于斯时也。其将视之恬然。拱手无为。一任倾圯而已耶。抑且召集良工。汲汲重修。以为巩固久远之图乎。臣于在朝时。见领府事臣南九万论此事。九万曰。今日国事。不可不及时补救。而其如人才之乏绝何哉。臣以为不然。自古人君之有志于为治也。未尝有有君而无臣者矣。如尹之于汤。吕之于周。夷吾之于霸齐。孔明之于季汉。固无论已。至于汉武之世。欲征伐四夷。则有卫青,霍去病。欲理财币。则有桑弘羊。欲招论远人。则有司马相如,张骞。凡帝之所欲为。必有承事奉行之臣。唐之太宗。业兼创守。万目毕张。时则有若房杜王魏之伦。为之辅佐。而如封德彝,裴矩。前代佞臣。亦皆效忠于唐室。此何故而然哉。诚以人主有志于建功兴治。而天生一世之才。足了一世之事故耳。唐德宗之昏庸。犹能专任陆贽。言听计从。而克回奉天之乱。惜其任遇不终也。柴世宗承统于极乱之馀。得一王朴。而亦能粗成安强之业。然则世运无理乱。人才无古今。惟在上之久之有志与否焉耳。我朝故将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75H 页
臣金宗瑞之讨野人也。毁言日至。而 世庙委任不疑。得以开拓北边。镇服蕃落。故相臣金堉之行大同也。朝议多格。而 孝庙定计不挠。得以成就新法。苏救民弊。已事往辙。今皆可见。当今在朝诸臣才器识量。固宜多逊于昔人。而上之人。苟能择之审而任之专。庶几各尽其才。奔走率职。何可诿以才难而不思图回之术乎。九万亦以臣言为是。臣敢以是为献焉。诚愿 殿下勿轻视群臣。而必开心见诚。勿求备一夫。而必舍短取长。勿论官位之崇庳。择其才识最优。诚意素著者。任以国政。内而六部台阁。外而方伯守宰。皆令得人而久任。凡于政疵民瘼之最要而甚切者。有以屡省而亟反之。毋尚虚文。务图实事。如是则行之一年。必有兴衰救乱之效矣。我朝王制。有经国大典。其中废弛而不举者。修而行之。变迁而多碍者。疏而通之。俾革衰季之积弊。以合 祖宗之本意。此今日之急先务也。然今日之弊。根株广阔。非可更仆而悉数。姑就其大者数条而论之。序官多失于旧制。而任职之道隳。科选渐谬于成式。而取人之方乖。田制军政。皆失 祖宗之旧法。而生民之理。益穷矣。田赋军旅。固是 圣问中所及。而官制科式。亦系为国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75L 页
之要务。臣辄胪为四条。谨陈如左。
一曰职官。三代官制。至周大备。略见于周礼。而其法盖莫之详。西汉之治。专任丞相。东汉三公之权颇轻。政事皆决于尚书。唐宋之际。有平章枢密等职。而三公为冗位。古今之制虽不一。未尝无谋国论政之所。我国初有三公署事之规。壬辰乱后。罢署事厅。设备边司。以宰臣之知军务者为堂上。武臣之识字者为郎厅。以为酬应边机之地。而朝家政令。不得不并归于备局。夫军务一事。不止于边筹。而民忧国计。及进退人物等事。皆非备边之所关。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而事不成。权设之地。事多苟简。名号不称。体统不尊。识者言之久矣。臣之愚意。署事之规。中废已久。今难猝复。宜将备边司。改称门下司。以三公兼领门下平章事。赞成,参赞。以卿列中谙鍊治体者。择差兼带。如近日卿宰例兼备局之为。与五曹判书,两都留守。皆同门下平章事。此外宰臣之有才识者。庙堂极择兼任。并同平章。而其中有司堂上二员。俾令专掌。以通政而差有司者。称门下仆射。并于政目下批。舍人,检详。极择堂下官有才望堪大用者。兼门下给事。俾管文书。此外文臣三员及武臣八员。皆兼门下主事。以
一曰职官。三代官制。至周大备。略见于周礼。而其法盖莫之详。西汉之治。专任丞相。东汉三公之权颇轻。政事皆决于尚书。唐宋之际。有平章枢密等职。而三公为冗位。古今之制虽不一。未尝无谋国论政之所。我国初有三公署事之规。壬辰乱后。罢署事厅。设备边司。以宰臣之知军务者为堂上。武臣之识字者为郎厅。以为酬应边机之地。而朝家政令。不得不并归于备局。夫军务一事。不止于边筹。而民忧国计。及进退人物等事。皆非备边之所关。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而事不成。权设之地。事多苟简。名号不称。体统不尊。识者言之久矣。臣之愚意。署事之规。中废已久。今难猝复。宜将备边司。改称门下司。以三公兼领门下平章事。赞成,参赞。以卿列中谙鍊治体者。择差兼带。如近日卿宰例兼备局之为。与五曹判书,两都留守。皆同门下平章事。此外宰臣之有才识者。庙堂极择兼任。并同平章。而其中有司堂上二员。俾令专掌。以通政而差有司者。称门下仆射。并于政目下批。舍人,检详。极择堂下官有才望堪大用者。兼门下给事。俾管文书。此外文臣三员及武臣八员。皆兼门下主事。以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76H 页
重郎厅之任。如此则名号既正。事权自别。谋国论政之地。庶有精神运用之效矣。若夫台阁避嫌之法。非 祖宗朝旧规。盖起于中叶。见今开政之频繁。由于台谏之数递。台谏之数递。由于小嫌之皆避。斯诚末世之谬习。岂可使闻于邻国。噫。人非尧舜。不能每事尽善。独于台谏。何可责其无毫差细过。今宜变其谬例。事为上偶然差失。节目间些少过误。勿复如前引避。必其蒙 上严旨。被人显斥。情势大段难安。然后方许陈情求退。则引嫌之弊。可袪十之五六矣。且台阁凡有弹论之事。待同僚归一然后启劾。或有闻识不逮。意见差异者。则每每起闹而后已。如非大段之事。或有苟同之弊。宜遵玉堂论事例。如有可论之人。或齐会或简通。意同者联名。不同者勿参。前启中有嫌之员。俾令别幅书进。则可绝引嫌纷纭之端矣。如此则引嫌之弊。可袪十之七八矣。朝廷之纲纪。在于庙堂台阁。既改备边之偏制。且矫引嫌之谬习。则其益岂浅鲜哉。臣先祖文忠公臣鸣吉累上疏章。极论备局变通之宜。台阁避嫌之弊。而事未果行。顷年设两司互勘之法。使台谏带推行公。此即先臣所论一段也。且念八道守令。荫吏居多。而初仕之路。多有窒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76L 页
碍。斋郎系是荫仕清路。而以倍朔计仕之故。人皆避而不愿。人之视之。不如别检都事教官等职。斋郎其数甚多。未暇精择。亦妨政道。臣于前岁秉铨时。劄陈此弊。欲加变通。各 陵参奉。分为奉事直长。以为救弊之方。而以事无前例。未免见塞。臣尝恨之。见今京官参奉十五员。外方三处 影殿。二十七 陵官。并七十五员。奉事直长。比平时多减。循序升迁之法。于是乎窒碍而难行。变而通之。在今为急。 宗庙有奉事直长。旧有 文昭殿直长。 陵庙一体。 陵官之分设奉直。揆以事体。少无未安。宜从前劄之意。 太祖及四代以下九陵各一员。分作直长。 世室九陵各一员。分作奉事。 影殿三处各一员。亦分作直长。如此则通计员数。直长三十四员。奉事三十六员。参奉五十四员。序升之路不狭。淹滞之弊大袪矣。大典参下官。满四百五十而升叙。四百五十日。即十五朔也。不知自何时为斋郎倍朔之规。而若以入番两员相替为言。则京司之官。亦皆替直。而只计除授至仕满为准朔。斋郎何独不然。且钱谷之司。尚且十五朔而迁。则斋郎职是笾豆而已。何必加至于倍朔。为久任之制乎。今宜申明旧制。以十五朔为限。一如京官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77H 页
之为。则人不厌避。铨曹易于择差。斋郎五六十员。择人除授。则他日为字牧者。皆出于此中矣。今此变通。似有乖于旧例。大小官职升迁无滞。乃 祖宗制法之意也。虽改 祖宗之法。实合 祖宗之心。此臣所谓变通从宜者也。此外官制之可变通。有难毛举。今未暇悉陈矣。
二曰选举。古者取人。以三物宾兴。德举言扬。野无遗才。降及后世。私易胜公。汉唐以来。以对策诗赋取七。又有明经之举。我国科举之规。参取汉唐遗制。式年大比之科。以制述为初试。以明经为覆试。封弥易书。隔帐背诵。设法之意。可谓详且严矣。中叶以前。公卿侍从。率皆由式年而进。才俊发自乡邑者亦多。近世连有别科。京华之士。厌诵读而乐剽窃。徒习骈俪之文。以为倖捷之阶。今之明经者。率多遐远乡曲之士。自幼诵习。仅通章句。文理多逊于京华。以此三十三人之榜。其得参于台省清列者。仅十之一二。出县监入典籍而老死者滔滔。王朝设科取人之意。岂亶使然哉。国典生员进士。守斋满三百日。许赴馆试。而京华之士。鲜业明经。只乡儒若干人。守斋圆点。多不过五六十人。以此馆试五十人之额。未免苟充。或圆点
二曰选举。古者取人。以三物宾兴。德举言扬。野无遗才。降及后世。私易胜公。汉唐以来。以对策诗赋取七。又有明经之举。我国科举之规。参取汉唐遗制。式年大比之科。以制述为初试。以明经为覆试。封弥易书。隔帐背诵。设法之意。可谓详且严矣。中叶以前。公卿侍从。率皆由式年而进。才俊发自乡邑者亦多。近世连有别科。京华之士。厌诵读而乐剽窃。徒习骈俪之文。以为倖捷之阶。今之明经者。率多遐远乡曲之士。自幼诵习。仅通章句。文理多逊于京华。以此三十三人之榜。其得参于台省清列者。仅十之一二。出县监入典籍而老死者滔滔。王朝设科取人之意。岂亶使然哉。国典生员进士。守斋满三百日。许赴馆试。而京华之士。鲜业明经。只乡儒若干人。守斋圆点。多不过五六十人。以此馆试五十人之额。未免苟充。或圆点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77L 页
不满五十人。则不计文之工拙。皆入选而无一落榜之人。殊乖易书考试之意。今宜定式。满百人以上。方许准额试取。九十馀人以下。取其减半之数。如是则明经居馆之人。不徒专力于诵习。而必加工于制述矣。会试之规。大典三经四书背诵。取粗以上为初场。制述赋表为中场。对策为终场。通三场计划出榜。而句读训释。皆精熟融贯。旨趣辨说无疑者为通。句读训释皆分明。虽通大旨。未至融贯者为略。句读训释。皆不差误。讲论虽未该通。不失一章大旨者为粗。此其制法之意。详且密如此。中叶以前。讲规训诂之外。兼讲文义。训诂应诵之字。不过半行。而近世明经之人甚多。训诂传注之帖诵。渐至增加。古称易经之讲。笔匣传头。言传注头词之应讲。不过五六字。如笔管头匣之长也。今则易经之注。多至数行。庸学则必皆没注。讲规愈密。而人才愈邈。今宜一遵成宪。略其注脚而专意于经文。三经则必令其通诵全卦全篇。四书则通诵一章。而其未满三大文者。令其连上接下。必满三大文通诵。注释只举传头训诂。而勿讲长注。又门本章文义。以文义之通否。为讲栍之高下。一依经国大典。如是则举人专意经文。而以通晓经义为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78H 页
重。讲法稍宽。而制述之士多就焉。兼讲文义。而诵习之人。不专以帖括为能。京华之士。咸通经术。乡外之人。亦尚词藻。其于作成人材之道。岂少补哉。往年。领府事臣南九万以科规变通事。陈达于筵前。其所论子午卯酉四式年。分讲一经四书。实仿朱子贡举议。而事异成宪。论或掣肘。未果施行。今臣之所论。只是脩明旧典。而实为矫弊之要务。至于武科。则国朝设官。文职多而武职少。故式年武科额数二十八人。近世以来。连有别科。广取武士。至于丙辰万科而其弊极矣。即今武臣堂上。满三百人。堂下前衔。亦近千人。出身而未入仕者。殆数千人。淹滞冤郁之叹。于斯为甚。欲救此弊。莫如改其广取之法。约其直赴之路。式年外别科。特重取技之规。使凡才绝望于幸得然后。名器渐重。而武科之弊。可稍革矣。
三曰田赋。传曰。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而养民足国。无以为资。我国田政。方直圭梯句。有五等田形。田分六等。年分九等。以第其膏瘠丰歉。取三代贡助之遗意。而田品率多五六等。年分只有下中下下等。每秋租税。一结四斗或六斗。税入太轻。近于貉道。而遇水旱则给灾。系宫庄则免税。久废均量。
三曰田赋。传曰。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而养民足国。无以为资。我国田政。方直圭梯句。有五等田形。田分六等。年分九等。以第其膏瘠丰歉。取三代贡助之遗意。而田品率多五六等。年分只有下中下下等。每秋租税。一结四斗或六斗。税入太轻。近于貉道。而遇水旱则给灾。系宫庄则免税。久废均量。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78L 页
官吏又从而隐漏自私。税入日缩而民赋不均。西北两界田税不上纳。留作粜籴。岭南田税一半。充给倭供。只以四五道田租。以应经费。堂堂千乘之国。恒有新旧不继之忧。言念国储。可谓哀痛。今之言者。多以年值荐饥。势难改量。臣则以为不然。曾前朝家必遣均田使。使之检覈。厨传有弊。民不宁息。此固荒岁之所难行也。今若为之有渐。行之无弊。则自有均量之效。而无骚扰之患。依臣前日劄中所陈。勿遣均田御史。令各邑守令。句管归正。而以监司兼均田使。另择都事。为均田郎厅。使都事分行列邑。按覈得实。于事为便。以八道言之。两南及关东海西。为先举行。畿湖诸道。次第改量。而一道内。不无列邑缓急之别。每道分二年完量。而节目事宜。自庙堂磨鍊分付。都事守令中。如有昏孱。不堪举职者。即令黜遣。另择差送。监司自庙堂。亦极择以送为宜。且每岁年事丰歉不一。而灾伤一事。专委于本官敬差踏验。不过抽栍一二邑以塞责。田政之疏略如此。税入何从而得实。臣之愚意。别有一策。宜自庙堂取考诸道各邑田结总数。各分上中下三等。如见行实结一万结之邑。丰年则九千结。凶年则五千结。中年则七千结。定为收租实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79H 页
数。每年八月。本道监司察其年事之丰歉。精加等第以闻。则明春收租多寡。可坐而知。岂不明约而有统绪哉。或曰。当年灾实结数。必有参差出入之患。何可以硬定勒排哉。臣曰不然。各邑每年实结。比之元定之数。固有参差不齐之患。而通计一道。互相盈缩。折长补短。毋失一道总结。此在道臣之善处。丰凶分等。若果精审。则设有盈缩。比元定结数。所争无多。狼戾取盈之患。不至大段矣。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助者殷人之制也。贡者夏后氏之制也。孟子引此言。以告縢君。而臣之愚意。窃以为不然也。通万古田政之祖。宜推夏禹为第一。夫岂病民之政而夏禹为之哉。天下至广。民田无数。如欲逐年分等。以徵其税。则奸伪易生。节目繁多。故夏后不得已而为此贡法。其法以十年耕为准。七年丰三年歉为上田。三年丰七年歉为下田。五年丰五年歉为中田。永定纳税之谷数。以为百年通行之制。夫子称夏禹尽力乎沟洫者此也。今臣之言。出于积久思度。实仿夏后贡法之遗意。臣于前劄。只陈各道总结之分等而未暇细论。故辄僭陈如此。如欲讲行。则先行于两南。次行于中道。次行于西北两道。而亦必先行均量而后。可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79L 页
行此法也。古者分田制民之法。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而诸宫免税之规。是我国之谬制。税入之缩。职由于此。今若一变前规。使之如法纳税。则政令既均。赋入亦广。宫家用度。宜令地部定数划给。而免税之规。如难遽罢。令该曹精查各宫数外免税。悉还度支。则经用可以稍纾矣。且闻各处宫庄秋收之入甚些。尽归中间之花消。宜令防察奸蠹。不至如前虚疏。则宫家支用。自无不足之忧矣。汉丞相诸葛亮以宫府一体。陈于奏牍。周礼内府帑藏。实关于冢宰。臣敢以此为言焉。至于赋役。生民之产。虽有贫富之不齐。理宜均一出赋。而我国则不然。民无计户出赋之事。必名隶良役而后。方徵身布。隐漏閒游之人。其丽不亿。其定役纳布之类。苦歇不一。或纳一匹。或纳二匹。或纳三匹。而又皆有人情所费。一家之内。父子兄弟。或至三四人有役。则所纳多至十数匹。蔀屋穷民。何以办此。一有逃亡物故。则未代定之前。不得不侵及于逃者之族亲故者之孤寡。其未即代定。亦有其由。逃亡者虑其许伪。十年内未还集。方许代定。其间皆徵布于一族。物故者成出立案后。许其代定。而成案之际。官吏之讨食甚多。俗言物故。费了一牛价。以此贫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80H 页
残之民。未能成出故案。至于五六年。或近十年者亦多。未成案之前。仍徵身布。此所谓白骨徵布者也。闲丁多有隐满。无以搜得。不得不以儿弱充定。增年录案。未离襁褓者。亦出身布。此所谓黄口编伍者也。生民之怨。至此而极矣。至于近年以来。仍岁大侵。道有流殍。逃故滋多。搜补无策。则变通之方。所宜急求。如日者下教。户布之徵。最似良法。而数百年未行之法。有难猝行。故判书金益熙言之于前。故相臣金锡胄言之于后。而卒未能断然行之。良以事多掣肘。议或参差。非专出于胶守旧制而然也。唐之庸调。后世称其善。而我国民户增减不一。以户给籴。则父子分户。以户徵役。则兄弟合籍。加以外方元户之外。入作居多。朝东暮西。靡有定居。户役之难行。亦非一端。如欲行之。必待民乐其生。法信于民然后。可以措手。方今八路饥困。民产无恒。遽行新法。易致骚扰。难言之忧。不但在于招怨而已。臣之愚意。先将百司支用及使役。量宜节减。次将骑兵以下良役。随其逃故。减其名额。以存随时酌损之义。支过数年之后。更容徐议。亦未晚也。
四曰军旅。古者天子六军。大国三军。春秋书舍中军。
四曰军旅。古者天子六军。大国三军。春秋书舍中军。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80L 页
以记鲁国之政。我国乱后。五卫之制中废。而各军门刱焉。训鍊都监最先设。御营厅次之。其后又有守御总戎等使。而近世又有禁卫营。非但有乖于古制。军门若是增设。兵额何由充补。今之议者。多以为诸军门中。禁卫系新设。宜罢此军。俾得专意于训御两局。或以为禁卫与御营。均是番休之卒。其制似汉之南北军。宜存此军而罢训局。以其军分隶禁御两局。两说俱有商量。而臣之愚意异于是。壬辰后首刱训局。建置既久。兵艺且精。辇下所恃而为固者。惟在于此。何可罢也。禁卫本号精抄。张而大之。初非中叶旧制。本兵兼总事多妨碍。必欲罢省。则禁卫在所当罢。然政法更张。其体甚重。初不置之则可也。今既设置多年。俨成一军门。猝然罢之。恐有多少利害。然则如之何而可也。莫如并存勿罢。稍改其制。训局部司之制。或加或省。今为两部二十六哨马兵。别队六哨。总为三千兵马。此如古者长征之卒。糜费廪料。国储以竭。今宜量减炮手六哨。而只存二十哨。两部各置两司。以领十哨马兵。减其二而存其四哨。则经费可省四分之一矣。禁卫别设大将。与御营分为左右军。御为左禁为右。本兵兼领训局为中营。凡有举动。左右军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81H 页
为前后厢。本兵领训局及内禁。七番扈驾中权别择材武。为训局中军。以为将任阶梯。则似为得宜。顷年训局别队。罢属于禁营。票下名色。尚多剩冗。今宜一切釐正。以省浮食。如此则不至大段变革。而部伍有方。行阵得所。地部经用。亦似大纾矣。至于外方军制。则臣以为必复镇管旧制而后。方有诘戎之实效也。何者。大典镇管之法。守令各总其军。如汉时郡国之兵。各邑隶于主镇大牧。敌入其境。则官吏率众而御之。婴城而守之。今则不然。执殳赴战之卒。只是束伍。而别设营将以统之。隶于兵使。是以守令有同佥镇管之名而无其实。脱有边警。手下无一亲兵。不过望风奔溃而已。否者卷入深山。以避贼锋。壬丙之已事。今可为鉴。岂不寒心哉。臣之愚意。五卫之制。虽难猝复。宜申明镇管之法。以节制大牧为主将。所管各邑为属将。使之各率其兵。春秋训鍊。以致其精。主镇罢营将而置中军。廪给视营将减半。以治军旅。如是则外方军制。自有管辖。可为缓急之用。营将官需可大省。而归之储置矣。或曰。军旅非武将则不可。臣以为不然。苟为得人。则平日爱养之效。临急可资其力。岂必文吏让于武人哉。中军另择有履历名武。以习坐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81L 页
作击刺。则兼有用武之实矣。若罢营将。武士之落莫必多。今宜除出三南六七邑雄府。以为武窠。俾为节度阶梯。则又胜于营将之客官矣。臣闻旧时镇下各邑。事主镇有式例。到任及节日。有公状礼状。见今南中。或有行此旧规者。若复旧制。则此等节目。当容讲定矣。故相臣柳成龙当壬辰之难。身当国政。必以修举镇管为要。其言曰。 祖宗之制。八道各官。皆有镇管。谓之兵马节制使。平时则主镇守令。检制其属邑。以治一应操兵鍊军之事。有事则主镇之邑。各率所属之军。鳞次整齐。以听阃帅约束。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一镇管虽溃于前。他镇管之军。次第坚守。国家形势。如重门复墙。贼虽透得一重。又有一重。何至于一旬之间。径造都城。若蹈无人之地乎。 祖宗经远之图。其详如此。而中世以后。良法废隳。今若修明镇管之旧法。则纲一举而万目自随。成龙以深识治体。见称于当时。其所论列。夫岂全无隐度而言哉。比年荐饥之馀。军兵逃故。倍筛于常年。以关西一道言之。兵使所统二万兵。上年物故。至于九千数百。举一反三。他道可推。今若督令签补。则民益散亡而事无其实。合有随宜善处之道。各样军兵。查减其逃故。因其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82H 页
时存额数。减定哨司。俾军有团束之实。民无搜括之怨。此最良策。徐待民间生聚之稍蕃。资实之稍完。渐复旧额。亦一事也。或曰。子言则然矣。但兵以卫国。而太半减削。其如军容草草何。此言似然而实有不然者。古语曰。兵务精不务多。今以拥虚之军簿。欲得无役之闲丁。徒为骚扰取怨之归。决无准额充补之势。何可胶守常时哨司而不思善处之方乎。
噫。凡此数者。莫非当今之切弊要务。变通之方。虽若多端。而只在于 殿下之一心。古人所谓君志定而天下之治成者。尽至言也。 圣志诚无不定。则国家之事。千条万绪。皆有着落。而件件修举。苟或不然。则虽责励之旨。屡及于臣邻。哀痛之音。每下于村巷。徒为观听之美而无补于实事。群臣庶僚。纵欲精白一心。竭蹶承事。终亦日趋于委靡颓坠。乱亡而止耳。顾何望其挽回救得之效哉。臣于前日。累以立 圣志。仰勉于 殿下。而今当论政说弊之日。亦不敢舍此而为说。诚愿 殿下勿以其语之凡陈而另加澄省。至其所论数条。试询庙堂诸臣。取裁于 圣心之权度。察其可用者而施行之。不胜幸甚。取进止。
进四条政弊册子劄
噫。凡此数者。莫非当今之切弊要务。变通之方。虽若多端。而只在于 殿下之一心。古人所谓君志定而天下之治成者。尽至言也。 圣志诚无不定。则国家之事。千条万绪。皆有着落。而件件修举。苟或不然。则虽责励之旨。屡及于臣邻。哀痛之音。每下于村巷。徒为观听之美而无补于实事。群臣庶僚。纵欲精白一心。竭蹶承事。终亦日趋于委靡颓坠。乱亡而止耳。顾何望其挽回救得之效哉。臣于前日。累以立 圣志。仰勉于 殿下。而今当论政说弊之日。亦不敢舍此而为说。诚愿 殿下勿以其语之凡陈而另加澄省。至其所论数条。试询庙堂诸臣。取裁于 圣心之权度。察其可用者而施行之。不胜幸甚。取进止。
进四条政弊册子劄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82L 页
伏以臣于前岁春。入侍筵席。仰承 天语。其惓惓谆谆。悉皆民忧国计之大关。而求助臣邻意甚盛矣。顾臣庸鲁。未克对扬休命。旋以疆埸之事。驰传赴塞。一心耿耿。系恋 宸极。间从驱驰之暇。竭其心思。构成劄本。妄论四条通变之宜。拟于还朝返命之日。彻奏文陛。以俟进退。而臣灾多幸眇。自速颠踬。咫尺脩门。含意未达。尔后身在栖遑。职又閒冗。未敢率尔陈闻。及今再叨台司。与闻庙谟。则诚有不可以终辍者。谨就草藁。稍加修润。缮写一册。别封投进。意切计疏。祗增惶悚。伏愿 圣明试垂省览而财幸焉。取进止。
答曰。省卿劄辞。继览册子。忧爱之诚。溢于言表。深用感叹。可不询于庙堂而采施焉。
论 庄思陵神版埋安劄(不果上。筵中口达。)
伏以臣于 庄陵奉审状启。以陵所旧祠。有两位 神版。请令礼官禀处。而 榻前禀定时。以 端宗大王旧主及陵祠两位神版。并为奉埋于 庄陵事定夺矣。臣窃思之。帝王神主。亲尽则入祧庙。无埋安之礼。惟虞主。练后奉埋于 宗庙阶间。士庶之礼。则亲尽之主。埋祠宇阶间。而都下人家。未必皆精洁。故埋于墓所。合椟之主。虽各葬不分埋。同奉一处。已成通
答曰。省卿劄辞。继览册子。忧爱之诚。溢于言表。深用感叹。可不询于庙堂而采施焉。
论 庄思陵神版埋安劄(不果上。筵中口达。)
伏以臣于 庄陵奉审状启。以陵所旧祠。有两位 神版。请令礼官禀处。而 榻前禀定时。以 端宗大王旧主及陵祠两位神版。并为奉埋于 庄陵事定夺矣。臣窃思之。帝王神主。亲尽则入祧庙。无埋安之礼。惟虞主。练后奉埋于 宗庙阶间。士庶之礼。则亲尽之主。埋祠宇阶间。而都下人家。未必皆精洁。故埋于墓所。合椟之主。虽各葬不分埋。同奉一处。已成通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83H 页
行之礼。今此 大王王妃旧主。以帝王家礼言之。当埋安于 宗庙。而以其降号时所立。将奉埋于 陵所。此则合于礼从宜之训也。第念先儒郑玄之言曰。同时在殡异几。体实不同。祭于寝同几。精气合。以生时夫妇宜别。没后魂气尚合。故同几同卓以祭。灌鬯焫萧。亦无别异。此其制礼之精意也。埋主陵墓。本非古礼。而二百年合椟之主。拘于因山之未祔。而分以二之。非但不便于事情。实亦有乖于礼意。若以神道言之。则苍梧未从之痛。郁结已久。东望名峰。传之至今。 思陵定号。意亦有在。 旧主两位。因其合椟而奉埋于 思陵。揆以平日情理。恐为允当。且即今定夺。 旧主则分埋两陵陵下。神版则同埋一处。亦似斑驳。虽是节目间事。 陵庙之礼。所宜十分审慎。勿之有悔。既有浅见。不敢自隐。伏乞 圣明申命礼官。更加确处。不胜幸甚。
辞领议政再疏(辛巳)
伏以臣新忝匪据。惧深覆餗。冒贡衷款。冀垂体谅。而微诚未格。反承温奖。臣跪奉庄读。感涕自零。意者前日疏章。出于震惶之馀。不敢曼辞缕陈。有未能上概于 渊鉴而然欤。玆敢更申血恳。以请渎告之诛焉。
辞领议政再疏(辛巳)
伏以臣新忝匪据。惧深覆餗。冒贡衷款。冀垂体谅。而微诚未格。反承温奖。臣跪奉庄读。感涕自零。意者前日疏章。出于震惶之馀。不敢曼辞缕陈。有未能上概于 渊鉴而然欤。玆敢更申血恳。以请渎告之诛焉。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83L 页
噫。国家置相。何等重事。古人称丞相之职。必曰燮理阴阳。必曰朝夕纳诲。必曰正朝廷而抚百姓。职在三公。均有是责。而居首席者。尤专且重。然调元赞化。乃古昔贤俊之事。有非今人所可拟议。至于匡辅镇抚。则挽近宰执。亦或有称职而流誉者。如臣者世禄遗裔。科目平进。其诚非不深于报国。而才猷不足以博综时务。其志非不切于济时。而力量不足以坐镇雅俗。弼违和衷。非可责之于蹇浅。进于是者。又何望其几及耶。且人臣立朝任职。自有其道。必其信于朋友然后。可获乎上。庶官犹然。况执政大僚乎。臣之前后被诋受侮于人。不止一事。臣实自伤其人轻迹孤。无以见信于同朝。取重于当世。今欲持此而冒居朝右。则其身颠沛不足恤。独不重损国体乎。目今纲纪不振。而廷论日乖。膏泽未究。而庶民日怨。国势涣散昏垫。而不知税驾之所。此时辅相之任。视平时尤难。皋夔房杜之贤。虽未易得来。元老宿德。在臣前列者已多。列卿储望。亦必有踰于臣者。不审 殿下奚取于庸愚之臣。而畀以匀轴之首乎。此臣之所未晓也。臣从前剔历。非不多矣。少也多在帷幄。晚来骤跻卿相。未尝有历试中外。砻磨政道之实。其于酬应机务之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84H 页
际。不得不以闻见之些。略究讨之一二。勉强鞭策。而其疏于世务。自知亦明。一朝猥当隆委。左涂右辙。臧否必至于冬烘。其不为偾误国事者几希。此又臣之所大惧也。窃观近来。俗尚虚文。事无实做。臣僚之除职控免。率多饰让。而朝家亦一例敦勉。其许遂循墙者。殆无几人。其中才力可堪而出于礼辞者。固亦宜尔。而如臣今日之言。实出肝鬲。非循常克让之比。因此准许。俾获分愿。则亦有裨于慎官务实之政也。伏乞 圣明谅臣至恳。早赐允副。俾天工毋旷愚分少安。不胜幸甚。臣无任陨越祈恳之至。
辞领议政再疏[三疏]
伏以臣披沥愚衷。再渎 宸听。庶几日月之明。俯烛容光。及承批旨。又靳俞允。勉以须念国事。谕以毋执撝谦。臣之愚陋空疏。已试不效。其所以连章控吁而不敢冒进。亶出于万不得已。虑已审于自知。非徒强执于撝谦。忧实在于偾误。非敢恝意于国事。当此时势岌嶪之秋。使臣如有一分裨益之望。则亦何为而却立曼视。以孤 明主之眷也哉。昔也再尘。犹可备员而仰成。今之重入。讵堪居右而专决。与其昧分承当而致覆公餗。无宁量己逊避而早褫锡鞶。虽被违
辞领议政再疏[三疏]
伏以臣披沥愚衷。再渎 宸听。庶几日月之明。俯烛容光。及承批旨。又靳俞允。勉以须念国事。谕以毋执撝谦。臣之愚陋空疏。已试不效。其所以连章控吁而不敢冒进。亶出于万不得已。虑已审于自知。非徒强执于撝谦。忧实在于偾误。非敢恝意于国事。当此时势岌嶪之秋。使臣如有一分裨益之望。则亦何为而却立曼视。以孤 明主之眷也哉。昔也再尘。犹可备员而仰成。今之重入。讵堪居右而专决。与其昧分承当而致覆公餗。无宁量己逊避而早褫锡鞶。虽被违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84L 页
命之诛。亦有不敢辞者矣。见今 坤宫愆候。阅岁弥留。群下之情。举切忧遑。臣身带药房之任。义不当暂离直次。而误恩不宜虚辱。隆委终难冒受。退伏阙下。已涉一旬。尝药起居之责。埤遗于院僚。臣职旷废。分义惶恐。向臣疏辞。只以才分之不堪为主。故其精力不逮之状。有未暇于并陈。今何敢不尽于仁覆之下哉。臣禀质尪虚。衰相早现。顷年以来。长事鞍鞿。不遑宁处。外虽自强。中实枵然。况今又两三年。神精益以耗败。气志益以销落。目视昏眩。行步蹇痿。有同老耄之人。自惟谫劣之甚。重以衰迈如此。只愿优游散秩。得沾官俸。编订经籍之旧闻。搜罗掌故之遗事。以自效其迂腐。实无馀望敢及于当匀轴理枢要。以世务为己任。区区实际。岂容虚饰。伏乞 圣明曲加矜谅。俯从人欲。俾臣得以解脱重负。专意侍药。公私万幸。
论公私丧服变除之节劄
伏以臣伏见司直李凤徵疏本。其下一款。因臣向日筵白私丧变除事。大加诋斥。臣于此不得不据其所论而辨之也。礼曾子问曰。大夫士有私丧。可以除之矣。有君服焉。其除之也。如之何。孔子曰。有君丧服于身。不敢私服。又何除焉。于是乎有过时而不除也。君
论公私丧服变除之节劄
伏以臣伏见司直李凤徵疏本。其下一款。因臣向日筵白私丧变除事。大加诋斥。臣于此不得不据其所论而辨之也。礼曾子问曰。大夫士有私丧。可以除之矣。有君服焉。其除之也。如之何。孔子曰。有君丧服于身。不敢私服。又何除焉。于是乎有过时而不除也。君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85H 页
之丧服除而后。殷祭礼也。曾子问曰。父母之丧。不除可乎。孔子曰。先王制礼。过时不举礼也。非弗能勿除也。患其过于制也。故君子过时不祭礼也。按古者卿大夫私丧将除。而遭君服。则服君服而朝夕在君所。无兼服私丧之事。故当其除服之日。更无事于变除。有若过时而不行变除之节者。殷祭时祭也。待君服除后行时祭。以伸孝心。此孔子初答之意也。曾子疑此言有若终无除脱之事。复问亲丧何可无变除乎。孔子复以不当过时之义晓之。盖当君丧之初。虽不得备礼除衰。而自除于当除之日。此先王制礼而有过时弗举之训也。其所以不复变除于君服之除后者。非有所牵制畏难而不能除也。其勿复变除者。患其过于先王之制也。此则孔子再答之意也。孔疏乃以殷祭作二祥看。遂有是月除君服。次月行祥祭等语。今依疏说。解殷祭为二祥。则是过时而祭也。是过于先王之制也。此非误解乎。古经虽云艰晦。此章文义。灼然可见。非但诸儒所解。亦多如此。臣尝积久研思。反复参究而得之。故妄信一斑之见。以断疏家之误。上章文理乍看。诚若可疑。而以下章患其过制等语。通观而熟玩。则其义自晓然矣。要非肤取而臆断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85L 页
者也。凤徵执误解之疏说。据以为言。则其讶惑于臣言。固无怪也。而上下二条。明是一意串来。今凤徵截去下款。只取上一款。以为论辨之资。而以过时不举。诘其见于何经。何其自谓素所熟讲。而数行之间。犹未能看悉也。凤徵既以疏说为主。则当以除丧于君服除后为说。如此然后。方能直截而无屈曲矣。今乃曰古今异宜。不可待君服之除。臣未知此礼见于何经耶。此则凤徵亦知其义理事势必不可行。故以意迁就而为辞耳。岂其可乎。夫古之君子并有君亲丧者。服君服而不敢兼服私丧。不悖于君亲轻重之义。而今之君子不服应服之君丧。反着当除之私服。是近于先贤所谓有父子而无君臣。臣之所尝慨然者。寔在于此。今凤徵反以 国恤中除服。为坏君臣上下之分。噫。人之所见。何若是其辽远也。虽然。今人居丧。恒着私服。既无服君服朝夕君所之事。则于其私丧。亦不可全无变除之节。此等节目。诚非容易裁定者。第臣于庚申后。荐遭父母丧。五年居忧。再值 国恤之时。其于公私丧祭之礼。粗有讲讨。而经传先儒之说。近世前辈之论。颇得考摭而裒录。今取其近于今日所论者。略而陈之。先正臣文纯公李滉答人书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86H 页
曰。 国恤卒哭前。士大夫于其私家时祭不可行。忌祭墓祭等可行。文简公成浑曰。时祭吉祭也。虽非朝官。服衰者。固不敢行也。至如朔望参忌祭。亦可略设行奠于家。墓祭亦可仿此。文穆公郑逑曰。卒哭前。大中小祀皆停。则私家时事之类。俱难举。唯忌日则亦丧之类。略具暂设何妨。以此观之。忌墓二祭。虽与吉祭有间。系是平常无故时所行。而先贤犹许其略行而不废。则虞卒练祥之为丧中之祭者。其不废而当行可知也。文成公李珥答成浑书曰。季涵之祥祭略行云者。只为卒哭前不敢举殷礼也。季涵。即故相郑澈。而当其除服之日。劝其略设而行之。故云然。名儒宋翼弼答郑澈曰。小君国君。虽有轻重。同是国服。且今国法。卒哭前不得行祭。如曰卜日行祥。又有未稳。则祥日。告以不备三献之意。设奠脱衰为宜。以此观之。则朝官之 国恤中变除。已有诸儒所论。前辈所行可知也。至于近世文纯公朴世采往复书中。有曰其谓卒哭前不敢举殷礼者。似原于曾子问注疏。以殷祭为二祥看者然。曲礼丧事先远日注。丧事。谓葬与二祥。又通解。以卒哭祔练祥禫。并隶于丧礼。则其以祥祭定为吉礼者。未知何如也。又曰。诸贤所见。皆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86L 页
泥于注疏中以二祥为殷祭之文。不察其经文所谓殷祭乃吉祭之礼。既知殷祭本文非指丧祭而言。则二祥虽在卒哭前。恐无不可行之义。又论 国恤葬祭诸礼曰。国有大殡。时祭决不可行矣。 陵寝废祭。则臣子不可独举节祀矣。忌祭虽行。亦不过于一酌矣。至于凶礼。如葬如练祥。固有岁月定限。著于礼法。又非吉礼之比。恐无不行之义。盖葬在卒哭后。则以匹夫而行天子之礼矣。练祥在卒哭之后。则或有数年不脱衰之患矣。其可乎哉。其可乎哉。今以累条论说观之。其于公私轻重之衷。变除节目之详。居可得其体要矣。第以朝家无明白勘定之事。故 国恤时。士夫家葬祭之礼。疑于所行者颇多。宜早定制。使有持循。乃于筵中。因欲白许葬而并举此事。礼节既尔繁絮。筵奏又难支蔓。略提其要。而得蒙允可。臣固自讼其轻遽。恨不以博询为请也。今凤徵所论。固甚疏谬。无足多辨。而事关礼义。亦不容径省其辞。倘蒙 圣明澄神财省。则以 圣学之高明。必有不待言说而缕解的破者矣。然臣既被讥斥之言。有不容晏然泯嘿。且因负犯层加。情迹臲卼。朔朝陪哭之班。公除奉慰之礼。俱不得进参。义分扫地。愆悔增积。伏乞先
明谷集卷之十六 第 187H 页
命镌削臣职名。以彰妄论之咎。仍正臣失职废事之罪。以严宪纲。公私不胜幸甚。取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