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x 页
明谷集卷之十三
书牍
书牍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9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091H.gif)
向者因奴马之回。伏承下书。凭审其时起居。伏慰可知。比日淫霖。不审体中复若何。区区仰慕之至。江州虽号善地。既是大岭外穷海滨。则朝昼接应之间。风气习俗。自与中土异。况先生年纪已衰迈。安保其不至于伤损耶。伏愿倍加节摄。以副远忱。士元一封沥血。未蒙 天日之照临。竟遭此祸。毋论远迩。闻者莫不赍咨悼叹。先生邈在远地。闻此惨祸。其为惊痛惨怛。何以自定。尤可惜者。其高才谅节。中道挫阏。不享为善之利。信此理之难谌也。农村畴昔之夜。接手交蹠。虽伤离送远。心绪鲜欢。而赋诗谈谑。亦有足乐者。岂意不旬日而遽成陈迹耶。令人悢悢不自已。尔后时事。一切惊心。何敢烦诸笔舌。门生初拟今月旬间还任。亲病一向沈绵。比又有加。情事焦闷。未免停行。更送由状。狼狈甚矣。千万伏祝气体对时神相。不备。
上药泉先生书
近来栖栖于江干海曲。久未奉尺书。仰候起居。方深溯慕之怀。便中伏承下书。凭审气体平善。区区仰慰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9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091L.gif)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9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092H.gif)
上药泉先生书(戊寅)
申疏所论。固是国言。但事有至重。无人论及。今已发端。何可沮止。第以管见言之。 鲁山之复位。千载无异辞。至于 慎妃。则 中庙反正后。未及正号壸极。而因大臣柳洵,金寿童等启辞。即日出外居河城尉郑显祖家云。如此则初无册妃之事矣。 慎妃神主。久在闾家。慎永平憙别立一祠以祭之。观此则非废妃也。乃微时夫人而见出也。其生时名号。今未有考。而想是无称号也。今若以无罪见黜称冤而有所崇章。则似当以别庙奉之。官致祭需而已。至于欲正号入庙封陵。则乃追崇。非复位也。正位终涉重难矣。别庙一款称谓。亦似难处。盖欲称妃。则生时未正之号。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9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092L.gif)
上药泉先生书(庚辰)
月初奴便之回。伏承下复书。凭审其时体气神相增福。夫人行次到庄平善。区区伏慰之至。贱疾尚未苏快。长在枕席。未及更申候谢。方切傃慕。昨伏承下书。辞旨缕缕。奉读以还。恍如承诲。私家文字。伏蒙改定专惠。尤伏切感悚之怀。别纸下教并伏悉。若干处所禀。谨具别幅。先祖下世。倏已五十馀年。以墓道尚无显刻。此先父日夜经心而弗释者也。今幸得见碑文定本。幽明之感。当复如何。前书所教。宜即有以仰报。而第以年至谢事。在先生。虽为盛节高致。在朝廷则宿德元老。系朝野重望。而一朝决然舍去。亦是大关节。门生之所以为先生谋。宜无不用其极。而私情公义。诚有不容偏废者。欲有所深思细量而处之。以致累日阙然。罪悚无已。今承下示。有不获乎朋友之语。尤增皇仄。窃尝念古之人。其仕也。自乡而进。及其年至谢事而归。便寻羊说之肆。今之人。多是生长京师。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9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093H.gif)
上药泉先生书(辛巳)
比日霜寒。伏不审体气何如。仰慕区区。伏见夜下备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9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093L.gif)
上药泉先生书(壬午)
向者伻回。伏奉下覆书。仍审其时起居状。仰慰则深。第闻新有行遣之命。固知早晚有此。而在下情。岂胜惊叹。伏未委冒暑赴谪。不瑕有伤。区区不任慕恋之至。先墓表额大字。谨已拜受。幽明之感。曷可慰喻。笔法无减于前日。尤切欣幸。门生粗保羁危。判尹李令近欲留住。殊有分壑之乐。但未知能办勇退否也。眼病常苦。废观书久矣。惟对前山秀色。而亦废赋咏。家弟印送白集。字样颇大。病眼亦能看。仍钞五六十首。改换若干字句。命曰钞白诗。仿东坡谪中和陶之例。时复展读。足以自遣。旧诵庸学正文及经书若干篇卦。每晓枕未起。嘿念成诵。虽有疑义。未能随手劄记。全无讲讨之工。前头如得抄录。可以仰质于函丈也。
上药泉先生书(丁亥)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9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094H.gif)
上药泉先生书
昨伏承下覆书。凭伏审起居状。不任仰慰。下教缕缕。谨已伏悉。函丈意里所存。非不领会。而第于浅陋之见。本源已差异。宜乎迷见之不见俯采也。所谓罪戾云云。在当时时议欲杀 圣心激恼之日。则诚可以罪戾自处也。昨年开释申申。已见赦宥之 天心。至于今日荐纡敦召。未宁之中。引对谆谕。 天意蔼然。出于至诚。足令傍人感动。然则今不可更引此段明矣。且顷日榻前。以若欲留京则休致亦可许。此以留住为重。非有意于舍去也。先生意下。若以终不留京为定。则此时亦当明白自陈。及其陈章。又当备陈心曲。以为虽许休致。决难留在为辞。便即下乡。虽伤于悻悻。犹可谓执守之不变。此则不然。前席面谕。既以追后仰达为对。厥后陈疏。又以住在江郊之近为对。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9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094L.gif)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9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095H.gif)
上药泉先生书
伏承下答书。仍伏审日间体气神相。区区仰慰。下示缕缕。并伏悉。今此门生之反覆陈论者。非欲函丈之仍留京里也。只为分义事势。不可不姑待 诞辰。而一参起居后过江。为无妨耳。既肃奉朝之衔。一番起居。有何参班之嫌。先生今日处身之方。口不言时事。与世相忘。则虽身在京里。便脱洒自在。虽在远乡穷村。与世相涉。则便乖休致之道。且取傍人之怒侮。今之自勉。惟此而已。侧闻引对赐酝时。其所以负罪引过。比之初对时。尤繁悉云。窃以为未安也。经曰。宥过无大。苟明知其本心之无他。则其罪自然除脱。故虽大过而宥之。况函丈顷年之事。本非可罪。而后来时议。搆成罪案。朝家其时既任其人。不得不听从其言。在官家。诚有追悔自咎之端。难于下语。只明其心事。今以不明罪之有无。只明其本心。为犹有未尽释然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9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095L.gif)
上药泉先生书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9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096H.gif)
上玄石书(壬申)
向者伏奉手书赐覆。仍审其时起居状。区区仰慰。伏惟比日春寒。道体益福。别纸诲谕。并已谨悉。郑友力主新建之学。久溺弗知返。常怀忧叹。向闻閤下投长牍诲责。因有就拜论讨之事。而未得其说话如何。玆承下示。审犹不肯回头。重可嘅惜。侍生亦拟一遭血战。以听其所论而未及焉。早晚或面或书。当一遂耳。所禀疑礼云云。鄙意亦以彦晖说为疑。故举以奉质。非主张其说而然也。侍生学不博。尤矇于礼。而从前诵习。亦有年矣。祭不为除丧一义。最所理会。前日别纸必在案头。幸更取而视至。可知旨意所存也。但念闵友此说。亦不过偶看得如此耳。非欲立异于朱子也。如此微文琐节。或有异同于先贤。亦何害。凡论学。须从道理大原上论。论人。须从心事发源处论。若于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9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096L.gif)
上明斋书(己丑)
前冬两度下覆。长第承拜。慰荷交至。献岁发春。伏惟比日。台体起居。茂膺多祉。区区瞻贺之至。今日有枚卜之命。台丈晋登揆席。布衣拜相。实中古所罕闻。中外瞻聆之耸动。为如何哉。窃想大监谦挹之衷。闻命若惊。一倍难安。而 圣上礼遇之意。愈益隆挚。虽欲固守东冈之陂。亦有不可得者。幡然造朝。以幸世道。窃所拱企也。前日下札。以结者解之。责于侍生。词意勤缕。而第念处己处人。其义自殊。公体私分。有难并行。已不得奉承前教。反有拟卜之举。深恐重得过于门下也。侍生粗保愦愦。一味悚惕。凭便仰候。不备。
上西溪书(朴公世堂○壬午)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9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097H.gif)
与尹仲麟书(尹公趾善○戊辰)
伏惟比日。台履神相。区区踪迹。固已不安于朝著。而顷当 慈圣愆度日臻之时。身带职名。有不敢息偃在家。仍致 大丧。上下悲遑。又不即投劾自处。既而辞单见阻。又此移职。微悰虽未上彻。私分亦似稍安。而兼带清要。尚在身上。耿耿私心。终有所不敢自安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9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097L.gif)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9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098H.gif)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9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098L.gif)
与李君辅书(李公世弼○甲申)
春尽夏又季。宜有书候问而阙焉者。匪直畸踪畏约而然。实病尼之也。老炎甚熇。想惟兄莅政佳胜。兄抵金直卿礼说。近者得见。不无所疑于心。玆有一二论难以求正焉。凡读古书。及看人文字。先须涤去私意。只将本文平平看过。有所疑则再三研精。见其说之必误而无疑然后。方可定其是非。且吾之学识。如未到大圣贤地位。则于儒先训解看破处。不容草草扫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9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099H.gif)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9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099L.gif)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0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00H.gif)
锡鼎稽颡。日间凉冷。兄候支安。未罪弟粗保视息。而荒落比甚。学不加进。是可惧耳。历法试下手否。其书颇简难晓。兄无碍滞处否。别纸二幅并览。如何距算。如今年癸亥。是辛巳历元后四百三年。欲求癸亥天正。即壬戌建子。去其一。以四百二为距算。天正冬至为二日有奇命甲子。则第三为丙寅也。天正经朔。为四十日有奇命甲子。则第四十一日为甲辰也。是壬戌十一月朔为甲辰。而二十三日丙寅为冬至也。三差法。虽难径求。第以其法。先求天正及经朔。以准夫颁行历日。则可知其大体之合耳。二日则取第三。四十日则取四十一者。所谓算外者也。
所谓气应旬周日周气策云者。皆具于立成中。览则可知。天正冬至及经朔。是开卷第一义。了此则其下当如破竹矣。
岁差一分五十秒。折半则为七十五秒。是周天小数四分之一。下剩数也。 通闰。即期三百之闰率也。是岁实中。减去十二月朔实。其较是也。 月闰。是通闰以十二除之数也。 转终。此即月之自行其道左旋。一日行十三度有奇。二十七日有奇而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0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00L.gif)
授时法。岁差六十六年。又八朔而差一度。朱子所谓刘焯七十五年为近之者此也。
七政算中布算法。犹可易求。而其策数名理。细密难知。兄若见其册子。则想必有理会者否。书云氏前正郑德齐曾所相知者。顷者来见。仍问算法可疑处。则陈其数甚熟。始得豁然。盖岁实之积。了气策而成。叩算无难。而朔实甚难究。朔则以月行有迟疾之殊。日行有盈缩之差。细如牛毛。能分别得此数然后。可寻定朔故也。岁差之法。朱子论之于书传矣。亦不可不一番讨过也。玄象是与我顶踵相覆焘。格物之中。不在第二义。而学者顾阙而莫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0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01H.gif)
与李寿翁书
示意并细悉。而来示有更进一步底意。此固吾辈所当勉者。何可局于数而止也。辛巳为元。以冬至在朔日夜半。日干又甲子故也。立成。非别书也。乃指七政算中。初段数目列书者耳。亦指其数也。气应等数。论在别纸耳。改立元无定法。但于岁差当变通时。改立元以通之。故汉唐以来。改历者三十馀家。皆改立元也。馀在别纸。
以距算乘岁实。既已恰好。而必以气应加之者。恐是从岁实数之变而推去也。岁实小馀。自汉李梵(章帝时人。)四分历。定为二十五分。刘洪(献帝时人。)乾象历。减为二千四百六十一分八十秒。祖冲之(六朝宋人。)大明历。又减为二四二八一四。授时又减为二四二五。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0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01L.gif)
郑君历算中今年中积小馀。若用百年减一之法。当为四十四分五十秒。而此不用其法者。盖所差无多故也。入田云者。入转之省字也。三丿二丿云者。三度二度也。尧时日在虚四度。而今在箕三度。授时在箕九度。可见岁差之当审也。
闰应。用历元前一月食之岁月日时。及历元之岁月日时。取其中积日。求太阴之平行若干度。减朔策馀度。为历元之平行度。是则闰应。一名朔应。 转应。考月食时得自行若干度。亦算中积时之自行若干度两数。并得为历元之自行度。是则转应。 气应。论说处未及考。闰转二应。曾考之西洋书。其说如此。而未及推算以求矣。如授时法。则至元辛巳。是为历元。时宪法。则崇祯戊辰。是为历元也。气应虽未及考。而似是从历元前一日食推得去。如闰应之从月食推去也。此三应者。其数在距算之前。如辛巳为元。则当论庚辰年中最末日月食。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0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02H.gif)
且时宪之与授时不同大段处。乃入节迟速也。此送游艺编中付签处有所论。可观。
与李寿翁书
兄试取历算册中三差已成之数。推算以验之。则不出数三条。可以得其法。得其法后。方可以论其度数之所当然耳。盖太阳之行。有冬夏之盈缩。太阴之转。有初终之迟疾。此则不可不知也。知日月之行然后。方可推五纬之伏见。如斯而止。亦不害也。
与李寿翁书
七政书送之。崔生书果似有误处。幸为正之。做历算而推之有蹊径。颇省力。亦宜细看本书文理。方可无差也。其书如经传。非注脚之文。甚简而正。鲁斋之学。于此可见一斑矣。
十二限二十分云者。二十分。如岁实万下分。乃百分限之二十分也。亦十分限之二也。(依图布算)
(二十分二限十)益加损减。其下迟疾度云云。 此言本限下五条内第三条。是迟疾度也。第四第五条。乃限下行度也。若是益率。则以此数加诸迟疾度。若是损率。则减诸迟疾度求之。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0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02L.gif)
以加分。乘日下分时。定位甚难。日下分。如十一日八三三二五六。则八千三百三十二分五十六秒。加分五百以下数。则百对百。十对十。布算后。以上见百步之二上见千步之三。影算法步算。以求下有五百上有八千。则五百以下步之三。立于十万之下。次次呼乘得数后。以一万除之。得实数。始以其日盈缩积添之后。万约为度。
以日下分数算者。乃万分日之分。以度下分数算者。乃百分度之分。损益度乘除。则以零对上位之百。以十位对上位之千。方得实数。此等处不可放过。算书曰。不患乘除之为难。而患定位之为难。此之谓也。
以十二限二十分乘之者。既分太阴之转终。为一百六十馀限。则一限之内。太阳之行。仅得一万分之八百二十分。七政中第一限下第一条。○日○八二○者。是八百二十分也。置八百二十分。以十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0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03H.gif)
太阳限行分。八百二十分。虽是太阳之行。却无关于日行之率。实是太阴之行分限后所用。故立成中。太阳限行分。入于月行诸率。可考而知也。
与李寿翁书
教意备悉。三差叩算皆合。可见渐入佳境也。得三差则历日之法尽矣。而但以日下分。勘定时刻。亦有一重膜子。未知兄已念及消商否。岁差一法。略具于书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0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03L.gif)
岁实百年消一之法。弟之前日书中一纸论此矣。兄未之考耶。求中积时。当减四分而乘之。而今之为历者。其法不精。不用此法云。虽不用此法。其零数不多。不至差误于大数矣。
七政册中三差法下。继以日出分者。定朔只从其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0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04H.gif)
置定算日下分秒。以十二乘之。以辰法一万约之。得某时而命子正云者。一日之间。从子正至午半。为上一半。从午正至子半。为下一半。子初四刻以上则属之昨日。此与历法自天正冬至。起明年气朔同意也。如乘得之数。是二万三千四百有奇。则为寅正三刻。盖二万当子正一刻。至寅初四刻三千四百。既入寅正境界。故为寅正。一千二百当一刻。故以二千四百为二刻。而所馀一千以下则不满刻为算外是三刻也。满半辰法。命起子初云者。如乘数是二万七千六百则为卯初三刻。何则。二万当子正。至寅初五千。是半辰法。又当寅正。寅时既满。尚馀二千六百入卯时。故起卯初也。一时大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0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04L.gif)
与李寿翁书
授时岁实。是已减岁差云者得之。盖二千五百。是四分之一。而周天多七十五。岁实少七十五。合二数则为一百五十。而自周天而言之。故云一分五十抄也。此如期三百之合气盈朔虚而为闰也。前书所禀诸条。想已入消商。渐有犁然相会处否。算三差时。定位甚难。才晓而便失。必以历算已成之数验之然后。取七政文理语势。俾相衬合。方可无差矣。七政书。其文甚简。如班史之类。后人添减一字不得也。辰刻亦推得相符否。古人谓之发敛加时。此条在历日法第三条。不可缓也。
与李寿翁书
兄曾思得二十八宿之义否。弟近来思之。转终之分。是太阴一周天之数。而举大数则二十八个日弱也。列宿之必以二十八为数者。象此而为之。盖以一宿当一日。则月转一周。恰满二十八宿故也。试以玉衡历观之。如朔朝月在角。则其明月朔值氐。今朔朝月在奎。则其明月朔值胃毕间二宿。弟之所推得者。似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0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05H.gif)
与李寿翁书
昨日所教辰刻一款。略具别纸。继此当讨者。乃日月食及五星伏见。了此则斯可已矣。去壬子年二月望月食。兄试依法推算。如何迟疾。历中所谓损益分者。盖分转终为四段。而月之行度所在。或高或卑。必据其常度而损益之。方合真数。如转中之初一段。是疾历之始。至六日有奇则皆为益。转中之末一段。是疾历之终。至十三日有奇则皆为损。入迟历亦然。此其大体也。其详则除非作浑仪而谛究。则难以瞭然也。所谓迟疾度者。是损益分之积也。以盈缩历比而言之。则损益分。如盈缩加分。迟疾度。如盈缩积。初限损益分。便是一限迟疾度。添入一限损益分。则便为二限迟疾度。向下推去八十三限皆然。是为益分境界。至八十四限。则月行正到弧背。故以损益分。减去迟疾度。得八十五限迟疾度。是为损分境界。推去一百六卜馀限皆然。此等处试下算理会。则皆可推也。盈缩历者。冬至日最盈。盈者通昼夜之数。满一度有奇也。顺而下之。至于春分。日行恰满一度。逆而上之。至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0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05L.gif)
辰法一万分。以刻法约之。得八刻。馀四百。是一千二百分之四百。乃三分之一也。但一辰之内。有初正两段。故唤作六分刻之二。以二小刻。分属初正。盖古者百刻。以二小刻。为初初正初。如兄示矣。其后授时。改属于初四正四。此见于传记。曾见之矣。算外。即所在辰刻云云。此七政书及鄙说是也。而历算之用算内者。抑有其说。凡物之有数者。必取其成数。故如冬至入丑初二刻过后。则丑初二是成数。丑初三是未成之数。故唤作丑初二刻。按历书者。认为丑初三刻之界也。夫如是故到得初四刻刻过后。则谓之初四刻而已。不曰初四之小刻。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0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06H.gif)
与李寿翁书
昨书承悉。如获对讨。历法论七政行度本然之理处。谨领来意。而愚窃恐本然之理。政与历算相符。横渠顺天左旋之说。恐只论其大体也。朱夫子则虽于期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0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06L.gif)
盈缩加分云者。即盈分缩分也。合而名曰盈缩加分。盈缩积云者。乃加分之积。如太阴之有迟疾度。因损益分之积也。冬至前后夏至前后。四象合而命一名。故总称盈缩积及加分。非以盈缩俱乘也。盈自盈缩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0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07H.gif)
刻法。书云氏之疏谬。来示固当。而二小刻之位置。前法与后法无异云者大错。盖以一辰。分作八大刻二小刻。前法是小刻在上。大刻在下。后法是大刻在先。小刻在后。二法不翅天壤。兄何以云正之末。是他辰之初云耶。试作图明之午时是前法小刻在先。子时是授时小刻居后。若如兄言。则子时之末小刻。将为丑初耶。是大不然矣。初初正初。前法则是二小刻之名。后法则是大刻未成之名也。今以子时论之。过初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0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07L.gif)
小刻而入正界。则便唤做正初初刻。盖未成一刻。故不曰正一刻也。日月食。当如示。推于壬子二月月食。有崔宣所论。故欲兄先讨矣。天开甲子。亦出李丈所录。古今造历。有诸家历象集。送上。
与李寿翁书
日昨伻回。承惠覆手书。甚慰。日月运行之说。既有先儒之论。而敢有云云者。心有所疑。而于先儒说。有见未到处。故有此发难。今蒙哀兄掊击开示。满纸纤悉。幸甚幸甚。因此而稍觉丰蔀之开豁。玆敢略申前说之所以然而继以开悟之端也。盖尝论之。天体至圆。自东而西。日月丽天。亦自东而西。而行有迟速。此所谓左旋也。然以其行度论之。则冬至日在赤道之南。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0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08H.gif)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0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08L.gif)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0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09H.gif)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0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09L.gif)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1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10H.gif)
十月之交注。曾于居闲时读诗至此。看得注脚。其中有安城刘氏主右旋说。而不记何语。前书时无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1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10L.gif)
与李寿翁书
昨来裁前答。未及上。兄札沓至。感慰之馀。继以愧悚。所论备悉。略具于右幅。幸视至焉。时宪法。亦欲继讨。而此无立成诸法。无以措手。可叹。西洋历书十四册在此。而皆论度数之理。而不列诸率。从当问于书云为计。西法之置春秋二分。较密于授时。而诸率皆不及详矣。
大小刻法之说。授时所谓算外即所在云者。是真个时节也。历算中舍其未成之刻而退一刻者。是成历之法也。置日出分。(见上卷卅八板。)依法求之。以准于昼夜辰刻。则(见下卷卅五板。)皆弃零分而不用。此可验也。初初正初二刻。虽无实地之可论。而既已离子而入丑。则不可谓子正小刻。故改其称曰子初初。既已离初而入正。则不可谓初小刻。故改其称曰正初。有何可疑。太阳行度。夏至后不及一度。而谓之初度九十五分。(见中卷十二板。)所谓初度者。不满度之名也。与不满刻而谓之初初正初。何以异哉。
与李寿翁书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1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11H.gif)
与李寿翁书
前书所教日道之说。兄示亦好。而但以两说参考。嘿究其理数之体。则右行说似差胜。然既有先儒之论。则何可违也。日月交食。久欲推验。而未得可推之日月。尚此迟迟。昨承兄示。送书于家弟。觅来宋元史历志。其中有前代交食推验者数十事。遂取其中日食一条推算。而历经简奥。或有未晓然处。弟之所推。未知其果合于本法否也。可惧可惧。然其所推。合于授时所测。无乃偶合而然耶。小册子中附签者。是所推交食。兄须依此布算。检法相准。摘其差忒以教至仰。月食亦当推出以禀也。盖必有本然时刻然后。方可验其所推之中否。时代之久近。固无关也。食限入交。(见下卷第一板。)乃指入交后应食之日。空日。是黄赤道交处一日及廿六七。是空日之前后近日也。十三日。亦是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1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11L.gif)
元史一册送上。其中附签三处。并宜加览也。马史志亦上。此是九百四十分之法。无新法矣。
与李寿翁书
伻回得手覆。慰释多矣。盈缩法乘除之理。乃算法异乘同除也。左方列数条。可以晓然矣。以左行推之日轨。秋分后始缩。极于冬至。至春分而缩分空。春分后始盈。极于夏至。至秋分而盈分空。右旋说反是。以历法言之。则秋分后为盈初。冬至后为盈末。春分后为缩初。夏至后为缩末。而内篇异于此。以左旋则冬至缩而夏至盈。兄反谓历算分数。冬至后渐缩为言。未可晓也。若以积日下分初日五百一十分。次日五百五分。以次递减谓之缩则误矣。此乃损益分。非缩也。何以言之。冬至前后异象。两个八十八日。皆一度下馀分。虽有其间损益之殊。而其为盈则明矣。夏至二象之为缩亦然。兄何以言历算分数。冬至后渐缩耶。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1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12H.gif)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1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12L.gif)
今以刻法借明之朔实。下五千三百分。是第三十日五十三刻也。若以西法九十六刻求之。则先以九十六。乘五十三。得五千。○八十八。复以刻法一百除之。方得五十刻八十八分。授时法子丑寅三时。乃二十五刻。以九十六乘之。得二千四百。复以刻法一百除之。方得二十四刻。盖五十与二十四。固不满于百刻之数。而必以他法乘之。本法除之。其理与算家异乘同除同符。今此盈缩日下分。亦以加分乘而日法除者。何以异此。开方门中。亦多有演段求积之条。增虚分而约实数算之。所以成妙也。凡历日推讨者。无师承而皆以臆说推去。而日食条。尤涉摸𢱢。兄须随绽指摘以教。
与李寿翁书
至元十八年辛巳天正。在庚辰冬
十一月经朔戊戌戌正四刻。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1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13H.gif)
天正冬至五十五万六百。即气应之数。
经朔三十四万八千七百五十。
冬至减经朔。得二十万一千八百五十。即闰应之数。(从历志。)
入转十三日○二○五○○。即转应。
入交二十六日○三八八○○。即交应。
气闰。二应加之然后。命甲子而无失。
交转。二应加之然后。方得所求入转及交度。
推历元。
置辛巳至庚戌冬距三百九十。以岁实乘之。此即辛亥天正也。
得十四位二四四四万五七五○。加入辛亥天正癸亥日申初一刻以下欠数三干六百五十。得数后。满旬周去之不尽四日九千四百。反减旬周馀五十五万六百。即天正。冬至亦为气应。
以距算三百九十算之者。此中适有庚戌辛亥等玉衡历。故以此推之。四日九千四百。即癸亥日溯上己未日丑初数也。
下推者。满旬周去之不尽命甲子。则算外即其日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1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13L.gif)
与李寿翁书
兄示盈缩之理甚的当。而蒙蔽未能即晓。昨书复始觉豁然。荷幸多矣。盈之极。是缩之初云者。是不易之理也。左右旋。久久思之。亦觉左行之说为是。非但悬空底此理之如此也。其度数亦有如此者。徐当申论。兄所推甲子至辛巳天正。与弟所推辛亥距算。若合左契。可谓妙矣。弟书誊后还上。经朔之有异同。缘弟说取元史闰应。不用内篇故也。至于交转日分。未及推算。而以例概之。知其如此。故存其数耳。兄说此。亦书诸册矣。闰应。元史所录。比内篇。减了二百分。是何故欤。鄙说论盈缩分处疏于理者。幸教之。日食算。幸忘劳叩之。历书论岁差曰星所进行之度。即日所退行之度。此是岁差之所从起。而内篇周天岁实之羡欠。是七十五秒。则一岁星气之差。只是七十五秒而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1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14H.gif)
与李寿翁书
昨暮承领手覆。对灯读之数四遍。如获对讨。慰荷可量。日行左旋度数之说。兄我既相合。姑徐论之无妨。先论窒碍处。试垂察焉。盈缩分一款。所谓必添积分于加分然后。方得距一度之实数云者。语虽未莹。理实无差。弟以天上度数论之。兄以历书日数推之。宜其说之不相通也。今作图说。以解剥其数。幸一一视至焉而更教。盖天上星辰。虽无度数之局定者。而自古以来。皆以牵牛宿为初度。安排三百六十五度于十二次以周天。即今书云所刻天象图亦是也。弟所谓一度云者。乃指太阳每日行一度平分之数而言也。即图中内圈也。然文字有未莹畅者。当改以距平度云云而作注于下宜矣。盈缩求差。弟只论及先乘后除之理而未能顺劈。可愧。兄既晓然。今无事矣。转终。非月与天会之数也。月与天会。乃是交终也。所谓转终者。有一小轮在近月之傍。太阴既循交道(即授时白道。)右旋。从历法。又依此轮左旋。一日行十三度有奇。廿七日有奇而行轮一周。非周天也。唐一行所谓月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1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14L.gif)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1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15H.gif)
以外圈言之。自一墨画。至次墨画。是一日太阳之实行度。墨画之内一点线。是每日所行之全一度。自点线至左墨画。乃每日盈缩加分也。初日加分。合次日加分。方为第二日之积分。此从内圈二度墨画。至外圈第三墨画。是其数也。外圈墨线之右方全度。是八十八。左方加分。合得二万四千馀分。
삽화 새창열기
即是二度有奇。都合得九十一度。即周天象限也。略如期三百法。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1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15L.gif)
前书所谓日一周经度。与昨同云者。非指恒星度数也。乃指日躔所临之本地。从列宿天看。则弟说有病。去从太虚看。则弟说无病也。如以列宿天言之。则冬至日在箕三度。其明日。日在箕二度。此则书云氏之所皆悉也。去从太虚看。则昨日午正。日加子午。今日午正。复加子午。每日如此。此所谓经度则同也。午时加午。每日相同。而南北之度。每日不同。此所谓纬度则异者也。兄须更详之。辛亥距算一款。弟之所疑。非在上考也。自辛巳历元下推将来。至于甲子距算四百三。而大统中积。不用岁实消一之法。是未可晓云尔。且授时所谓上下加减。是精算历代细推晷景所得。宜无差谬。而今岁冬至日轨极南。乃在亥时。以授时较之。不足十刻有奇。若用百年消一之法。则将所差尤多。岂不可疑乎。丧志之戒。敢不刳心。转终一说。创闻诚异。然其说甚精有路头。与历家不悖。容俟细论也。元史当更上。大学古本。数日间当取来以呈也。天正云者。周正建子为天统。十一月。是天统之正也。参三才。记曰。离坐离立。毋往参焉。离者丽也。两人为离。言两人坐。一人往坐于其间。谓之参。亦指并主为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1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16H.gif)
与李寿翁书
经纬度之说。既蒙领可。幸甚。鄙说冬至在亥时云者。从时宪也。两说虽自为一说。未能必定其优劣。而至于冬至。则崇祯戊辰天正。汤罗诸人以浑仪及圭臬测候甚精。故敢以西法冬至为可信。非有意必于其间也。自古改历者。非出于得已。冬至日轨及日月合朔。久而有差。故不得已而改之。西法亦难保久而不差。而但改之不久。故其言可信也。诸名目之难解。诚如来示。欲就立成及交食章名目。加以注解。而立成诸目中。也有易解不必注者。其中若干目。初头书尺中。亦有解剥以呈者。兄之所欲知者。列书以教。则当就加注解以上为计。转终说在别纸。
大轮是交终白道也。小轮是转终也。小轮分为四象。限月行。最卑处最疾。去人最近故也。左旋到丁界。则当交终之度。故适平而为十三度。自是而又左旋。至最高处。则去人最远而行最迟。自是而又转至戊界。则又当平度。故行十二度。自戊至最卑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1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16L.gif)
而至于丁。在大轮之内。其左旋之势。与大轮右旋同。故历家谓之顺。自丁界至最高而至于戊。在大轮之外。其左旋之势。与大轮相反。故谓之逆。但月行交道甚疾。故但见其迟疾而不见其顺逆也。盖转终小轮。非如大轮之比。月之近处。微有低昂之势。满一周则恰成小轮样。其小轮上。细分三百六十五度。一日行十三度有奇。满二十七日五十五刻而一周。此必有浑仪。可以瞭然。而何可易得耶。愿兄仔细推之。
与李寿翁书
冬寒稍解而复紧。此时兄孝履支福。区区溯仰。转终图。更加推详否。此说初闻甚骇。徐究甚有理。为之迟疾度者。盖自戊界左旋向卑处。经度未甚变。只有毫忽之差。故入转二十一日以后。平度稍加而疾。至卑处尽头。则经度大差。故疾度至十四度。积而至于丁界。则经度又未甚变。故疾度渐迟而平。此一半。弟创名阴历。小轮虽左旋。以大轮观之。同为右旋也。自丁界向高处。则转轮在交道之外。故其势逆。经度十三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1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17H.gif)
与李寿翁书
新图谨悉。而恐兄未能细究鄙说而为此也。必是弟说疏卤。使兄不能尽乎人言之意。今请略申前说而复辨来教焉。盖转终轮体甚小。其经不过十度有奇。故月在天上。则转轮全体在天上。月入地中。则转轮全体亦在地中。其轮甚小。故在天上时。人目自下望之。自丁至高。为左旋之势。自戊至卑。为右旋之势。非如来图之体大如黄赤道之交也。若如来图。则是别有一转道半跨交道。何以谓之有委蛇曲折之势耶。幸更取弟之前后两书。细加推究。则将有释然冰解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1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17L.gif)
与李寿翁书
昨覆示意谨悉。西法虽似迂怪阔诞。异邦之人。或有精于度数者。而今西洋之俗。专以算数为教。其推历之法。甚细甚密。不可草草看也。如授时中罗㬋计。都是西域九执历中所有。而大衍采之。转轮之说。曾闻见于回回历云。亦非汤罗之所刱说也。弟之前两书。论转终甚悉。兄须反复思量也。其所以疾迟者。是弟自推而得者。而恐是不易之理也。
与李寿翁书
昨覆承悉。而尚有一重膜子。玆以别纸申论。幸详览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18H.gif)
转轮径十度有奇。周三十馀度。其行甚迟。每日左旋一度有奇。积至廿七日半。方满一周。弟之前书所谓小轮之上。细分三百六十个度。每日行十三度有奇者是也。十三度。即细分之度。实当一度有奇。所谓周者。谓周得小轮一匝。非谓周天也。转轮虽十分圆。被他交道疾运。日行三百五十二度。(此从儒家左旋。)故其十分圆之体。望之不能存其全。只有委蛇曲折之势而已。若以右旋之说推之。(交道从右旋说。)则其迟疾之度。随其高卑左右而为之损益盈缩焉。此详于第二书所论矣。其轮既甚小。故月在天上。则转轮之全体在天上。其自右(戊)而至卑。又至左时。非右旋之势而何哉。自左(丁)而至高。又至右时。则左旋之形不变。故谓之顺也。此轮若大而包得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18L.gif)
与李寿翁书
盖日躔盈缩。极于二度四十分。而分为四象限。月离疾迟。极于五度四十分。而亦分四象限。其盈缩损益之法。实有自相符合而为表里对待之象。岂不妙哉。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19H.gif)
答东平尉书(郑公载崙○丁亥)
伏惟潦炎。台候万相。顷年儿子以台意投示一纸。即严信武事也。严户长之当国难扶义。寔出秉彝之不泯。千载之下。孰不为之耸动嗟尚也哉。况在 庄陵追复之后。尤宜表章而风厉。夫是之故。小生筵白赠职事。蒙允。如金梅月元直学之或赠官旌闾。皆小生之所建请也。独于后孙录用。夫岂有吝惜不恤之意哉。第以己卯春。严信武上京呈礼曹也。礼曹以小生新经董 陵之务。遣该吏来问。小生答曰。严户长苟有后孙。则岂不合甄录于相当窠。而但信武自言其父生时。宋相国多在清州华阳洞。每每趋谒承款。且请记述其先祖户长事迹。以示后来。宋相诺而久未成。及癸丑 宁陵迁奉时。尤庵自华阳趋赴 陵下。其父陪往留住。大礼经过后。始乃辞还云。此则礼判诸公之所共闻知者也。以此观之。似为信然。而然凡朝家之事。必先凭可据文籍。次凭参證之言而取信。小生在 庄陵时。观六臣祠宇记文悬板。即尤相所撰。而其文曰。戊申间。余筵白户长子孙录用之意。而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19L.gif)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20H.gif)
与郑士仰书(壬申)
士仰足下。顷年因士友间。得闻足下主阳明之学。于心窃惑焉。昨岁拜玄石丈于坡山。玄丈忧足下之迷溺于异学而不知返。及今春。得玄石丈书。有曰顷与士仰连床。苦口而不能得。忧痛交切。于是益知足下信阳明之深。好阳明之笃。非区区言说所能回也。盖足下之所以信其说而不回者。岂其无所源本。而徒以背驰于朱子为快哉。顾其中必有诚信而乐之者。今不推原其说之所在。而徒以抵排为事。则已有论人刻核之病。又焉能深服其心而有救正之益哉。夫天下之理一也。苟理之所在。则固未可以人而轻重。然古人论学之旨。莫要于大学。而朱子训义。至明且备。阳明子乃斥以支离决裂。出新义于程朱之表。而其言语文字。具载遗集及传习录中。其论说之偏正。学术之醇疵。诚有可得而言者。则足下之信而好之如此者。无乃信其不当信而好其不当好也耶。仆年十三。读大学及或问。厥后盖尝屡读而精研矣。中间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20L.gif)
与郑士仰书
索居寥落。惟有怀人慕类之念。即承手复。凭想近日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21H.gif)
初声清浊云云。广韵清浊原于西僧之翻。切韵会字母。因广韵三十六母而稍变。此则黄公绍随现在俗音而为之也。邵氏辟翕。别无所推原之处。只以宋时俗音呼而得之。而兼取广韵诸书参订也。东与冬。近世混呼如一韵。而本其初则不同。此亦以字体字音及事證知之。风俗通云箜篌是坎侯所作。箜是音。坎是音。古者终声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21L.gif)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22H.gif)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22L.gif)
与郑士仰书
自承沁都往看之命。一念先已悬系于座下。方拟竣事后。以身就候。姑未暇于拜书。意外专人惠书。手毕满纸。承领以还。披仰良深。仍审寓次秋尽。履道劳相。欣写亦至。吾兄比日所遭。寔出于君相尊贤。辅理之盛心。虽未及有所登崇。固已风动于群听矣。顾以吾兄撝挹之素怀。其为悚仄不安。可以想知矣。然欲以掉脱之方善处之道。望于鄙弟。则其亦疏矣。窃念儒者处义。自与隐遁长往者流殊科。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此古训也。从古儒贤。未有以礼招之而不至者。縻之以爵而不应者。古人姑舍。自程朱至于我东先儒。皆然。惟是道不合则去一义。不与世之溺不返者同归。至于量时度分。安于不求知者。古亦有之。或辞尊而居卑。或辞内而就外。惟在自家心上裁量出来。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23H.gif)
与李季章书(丁亥)
昨令备郎往复之后。郎厅来言观江留杕启。则延安军既以来役白川。姑未到。今方发关于江都。如未及到。使之勿赴事分付云矣。今观移文草。则无此意。无乃郎厅失指而误传耶。且前秋虽有定夺。今春。大臣及兵判。既以只用三邑军事。改定夺分付。则所当依此奉行而已。如欲加用。则亦宜状请得旨然后行之。而如是状闻。未知其妥当。且正月江留上来时。来访于江寓。言筑堰事曰。前秋除操调用事定夺。今当用之。生曰。虽有前秋定夺。此则诸道行操时。除操调用之谓也。诸道春操。既皆停止。则江都所属五营军之调发。实涉偏苦。且既有新定夺。只令用三邑军。延白以越海。勿令赴役。亦不当擅发。须状请得旨而举行云。则闵令曰。兵判请只用仁富丰三邑军丁。而 上教则有调发军丁一语。而别无勿为尽用之教矣。生曰。 上教乃因诸臣所达。而听从之意。果如令言。则 上教中当以既有前秋禀定。使之尽用措辞下教。今此 上教。明是只用三邑之意。如欲尽用。不可不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2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23L.gif)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2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24H.gif)
瞻傃方勤。递中谨承令札。仍审比日寒冱。巡履万相。慰仰无已。详定一事。大体既已完定。只以些少增减之商确。未免经旬迁就。顷者始得归一。付送节目及别纸草记及别单。其明日连续下送。想已关览矣。今承令示。以敕行之当前。有所持疑。是何言耶。本道民役之苦重。有口皆言。而特无担当奉行之人。未祛积弊。乃者景仁令言之于前。鄙生赞之于后。又得令监为道伯。费心究度。颁降有日。今若拘碍客行。遂辍不行。则西民倒悬之急。更无可救之日。殆非仁人之心也。近来莲洞相公力主大同之论。其言曰。均是王田。兔凤何为而出二十斗。延海何为而出十数斗。小邑之民。将怀疾怨。传曰。不患寡而患不均。莫如定行大同之制。馀米虽缩。可以从他推移云云。仆应之曰。设行大同。此固吾意也。但若行十二斗大同。则馀米大缩。事多可虑。且峡民之蒙惠固大矣。数三大邑。有增而无减。彼将忘其前日之偏歇。皆曰均是王民。峡邑之蠲免三四十斗。是何功也。吾等之有增无减。亦奚罪也。然则民怨不在彼而在此矣。台意如此则或疏论筵奏。皆无不可。鄙见则决难挠改云。则数次往复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2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24L.gif)
与李光佐书(甲戌)
昔王沂公状元三场。人谓吃着不尽。沂公曰。平生之志。不在温饱。广微魁天下于少年。敬叔戒之以必念千里生民之寄。今足下弱冠。魁大科两场。与二公事相符。故敢取以为喻。而但念左右雅志高洁。其于沂公之语。若固已裕如矣。然圣人以辞爵禄。比之蹈白刃。则非能乎中庸者。亦未可轻以许之。至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天下事为己分内事。则虽以左右奇才高识。恐犹有未尽讲究者。前书词略。玆以更演而渎告焉。若其昨来面白者。又有说矣。程子易传曰。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也。近世先进之侵困新来。固涉于儿戏。而行之既久。遂以成俗。前辈名人。亦皆不免。循俗为之。今闻左右与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2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25H.gif)
与李光佐书(丁亥)
昨者枉顾江寓僻左之地。获接半日良晤。区区披荷。不容名言。切想今已辞陛。怅仰又深也。为政御下之道。不过曰清慎勤严和数字。而大体令既已得之天赋。资之庭训而裕如。然职愈尊而所统愈广。惟宽可以御众。惟简可以制烦。宽则宜以郑阳坡按西为法。简则宜以尹东山莅南为法。而虽当盛壮之年。先须爱养精力。以为远举任重之图。此则亦当以李梧里公为准则。倘蒙不以为言耄而见采。则岂惟湖民之福星。将朝廷繄赖矣。未知如何。多少不宣。
与赵泰亿书(庚寅)
泯伏久矣。万念都灰。惟是一片憧憧。时复往来于令边。忽此手牍远枉。披复数四。恍如对晤。晦窝李台一病沈绵。遽尔长逝。百身之痛。举朝同情。哀诏隐卒。实旷前闻。没而有知。想必感泣于冥冥。奚但瞻聆之感耸而已。顾玆不佞。少相弟长。已至白首。周旋庙朝。积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2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25L.gif)
与赵泰亿书(甲午)
近日令履何如。白沙相公遗像。才已重摸。而赞语属之不佞。草本呈上。细加斤正以教如何。留侯之高。以智略姿禀言。酂侯之明。以鉴识相业言。盖简拔人才甚多。如郑锦南。比诸得韩信于亡虏。狄梁公荐张桓。后来反正。在梁公身后。而其功实有源本。如升延诸公。是沙相门客。溪迟延阳。又是受业之人。锦南办剪适之勋。故以狄公为喻。际兵戈之抢攘。当伦纪之斁坏。改以奠国步于垂亡。扶伦常于既斁为优云。此说如何。并宜證示。不宣。
答权絿书(甲午)
正尔憧憧。贵奴至。谨承十二日手书二纸。长笺短幅。缕缕满纸。披读数回。如对面际。不欲释手也。仍审归税后履道安胜。又深驰慰也。书中示谕。并得以仰悉。此身居然已迫七帙。平生师友。已多沦丧。所与质疑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2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26H.gif)
答申弼夏书(癸未)
子之言。美矣弘哉。抑此所以形其三闻鄙言而有所得。自与抱疑而求通者不侔。生更何辞费。且称扬之太过不敢当。谓诚之深于子则或可矣。于道既未洞观精辨。则恐贤者见爱甚而误认焉耳。然万钱一贯之旨。子既领悟犁然。则易可庶几而为学有路径矣。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2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26L.gif)
答家侄昌亿书(己丑)
见汝手毕。审知气力支过。慰喜慰喜。所示缕缕满纸。出于愊臆。既叹诚识之过人。且知书词之进益。一退字。古人言其难办。非必皆贪恋荣禄而然也。或由于决断之不足。或由于明识之未逮。吾之从前去就。又
明谷集卷之十三 第 12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4_127H.gif)
与从孙守范书(庚寅)
比日寒严。閤况安稳否。邵子曰。二十以后三十以前。朝经暮史。昼子夜集。积十年之功。方有受用之益。溪谷亦云三十前读书。三十后则不可每读。只可资用。今之业科举者。虽与做向里工夫有间。其精于勤荒于嬉。亦岂二致也。汝之年纪。方到肆力地头。冬月以读书为本业。间做古文骈俪及序记杂说文字。而诗律亦以应俗不可已也。哲也投一律。清丽可诵。汝亦宜有以赠我。以慰穷寂。任重道远。盛年难再。荏冉之顷。几何不至于老大耶。经学为本。史传为羽翼。常以惜阴为意。斯有进矣。不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