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明谷集卷之七 第 x 页
明谷集卷之七
赋
赋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4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49H.gif)
有完山之华胄兮。冠左海而跨立宗。初谍乎神虎兮。浚流派之至赜。逮文贞而施平度兮。世昭德而蹈矱。懿吾祖之纯淑兮。纷独遭时之岩龉。服经训而自励兮。仰先烈而增歔。翊 圣后而昌邦兮。謇纪脩而伦晢(一作晰)。敷王礼之醇鬯兮。发羲爻之渊穆。载骏烈于庭趋兮。济厥美而诒则。咨余生之藐藐兮。汩蠢处乎横目。既天质之卤莽兮。又闻识之謏约。欲莹道而禔身兮。然蔽阂而罔迪。古圣既已堙丧兮。焉遵正而矫忒。时晻晻其幽暮兮。众樊然而循枉。悯风教之不明兮。恫时俗之扰攘。雕大朴而冒华兮。汩弱丧而不返。舍中和之至道兮。日流趋乎悖乱。譬乘舲而无维兮。凌洪波之浩汗。云何余生之不辰兮。值斯世之衰叔。惧世业之弛坠兮。虞性真之爽错。忽不自料其愚鲁兮。思希圣而踔越。阐方策而求通兮。从石师而取物。物何微而弗格兮。理何深而弗抽。察古今之明戒兮。谟圣哲之大猷。潭思而力究兮。赅本剽而别臧否。驾良騄于周行兮。执鞭筴而慎旃。刻弘璧以成楮兮。羌不知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4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49L.gif)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5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50H.gif)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5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50L.gif)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5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51H.gif)
赵友祥甫年未弱冠。大治词赋。能推演班张之旨。作百十馀韵。目以广幽通。无论命意之奥深。引物之宏博。其词致文锋。凛乎不可御也。属余和之。不敢辞。为之效颦云。依其本韵。故韵语多不叶。丙午春书。
抒思(反归田乐之意。送清州明府南先生。)
岁上章之发春兮。公即闲而归田。引前志而然疑兮。冯藻翰而自宣。惧采山而攘腴兮。宁濯泉而专洁。乐省耕以观书兮。苟争席其犹不屑。承母慈于高堂兮。澹无为而卒岁。亮屈信之相袭兮。畴有艮而无兑。沐 圣朝之渥惠兮。俾出牧于近服。驾五牡之彭彭兮。指湖山之清淑。惟清川之雄府兮。地最钜而务剧。纵有乖于缮性兮。亦可备滫瀡之节。适受民社之隆委兮。焉乏事而旷责。矧岁年之荒菑兮。政匪嫚夫抚绥。騞桑林之游刃兮。笑武城之割鸡。既与人而共乐兮。宜与邦而同忧。匪妨人之足虞兮。伫分甘而播流。昔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5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51L.gif)
次续松醪赋(李西河彝仲丈为南子闻作。属余和之。)
闻至人之服食。取枸杞之夜号。或寓趣于杯中。泛菊英于东皋。味真腴于往牒。叹物理之有遭。嗟我友之如玉。视荣利犹毫毛。廓专精而内养。甘蔬粝于蓬蒿。藏小瓮于霜根。酿青松之芳膏。袭臭味于岁寒。混曲蘖而为曹。淹十日而乃开。成异品之新醪。笑桑郎之太俗。嫌桂醑之徒劳。謇要余而一吸。洗膏火之煎熬。冯棂槛而倚枕。恍听籁之嘈嘈。袭风味之醺和。增趣操之清高。观觞面之绀碧。类酦醅于葡萄。荐野蔌而侑饮。厌肥膻于庖羔。虽吏部之手风。尚堪持夫蟹螯。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5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52H.gif)
对续天问
昔屈原作天问。以抒其忧悲环怪之辞。而柳子厚著说。以破其难。名曰天对。子厚于大道。未有所闻。宜其言之悖于经而流于淫也。近溪谷张子又演屈子之意。作续天问。凡造化幽明之故。物理人事之变。皆举以为问。而淫怪之说亡及焉。盖欲矫昔人之流遁而归之大中也。余尝读而美之。既而惜其有所难而无所取衷。妄为之论述。亦不敢辄以天对为目。就张子本题。弁以对字。以病子厚援天以对之为谬且僭云。
问。冥冥元化。孰尸其功。宇宙之变。焉始焉终。
元化不宰。自然而然。强名曰帝。果孰尸焉。宇宙之变。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5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52L.gif)
谁信谁诎。而四时成。谁阖谁辟。而昼夜行。
寒暑相推。乃冬乃夏。日月相代。爰昼爰夜。而诎信阖辟。则归之元化。
太虚之大。无外无际。夫曰无外。而何所穷止。有外则局。无外则无所系。有无之极。终焉所诣。
气之统体。命曰太虚。理固无外。气焉独殊。夫唯无所系。是以为大。既曰无外。安有所诣。
函三之始。万有泯焉。何冯冯混混而二仪分焉。
太极函三。机有动静。动则阳始。静则阴生。两仪既分。万有乃形。
辟焉而生。阖焉而死。何天地之大而有成毁。
道无终始。物有死生。天地亦物。岂无亏与成。有形斯物。无形斯道。有形者受变。无形者难老。
前之所终。而后之始。始终之变。相寻无已。几阖几辟。而有此天地。
浸假大化。厥初有始。方知几阖辟而有此天地。道本无始。焉能历计。
清浊初分。上浮下凝。何高而不倾。而厚而不崩。
浮阳日运。动而不穷。积阴隤然。顺而处中。机缄莫停。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5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53H.gif)
日月之丽。孰陈列之。山河之奠。孰融结之。
玄象凝精。或燬而渊。厚祗载灵。或河而山。孰陈列而结融。夫惟玄造之功。
林林之生。各全其天。蜚走动植。巨细纷纶。孰秉其机。而使之然。
五行各性。万物殊受。刻彫纷错。蜚蜚走走。孰使之然。秉机者帝。普物无心。否则太勚。
日行冬夏。厥涂移焉。何不恒其德。而或郤或前。
平分枢极。赤道衡腰。日行黄道。跨赤而交。随天左动。有前有郤。前则冬肃。郤则夏燠。厥趋恒右。匪贰其德。
玄穹荡荡。无方无所。而三百六十。孰量厥度。
玄穹无体。列宿为经。植圭置臬。昏中是营。日随天动。徐疾异宜。强名为度。以志厥差。三百六十五日有奇。天与日会。是之谓期。岂若小器寻尺可知。
万荧之森。孰为其宗。何经纬错综。有衡有从。
太阳之精。散为列星。维北有斗。寔宗于万荧。或五而纬。或恒而经。左右殊趣。斯经从而纬衡。
圜包驶运。机轮无停。何枢极之贯。厥居有恒。
凡圜之物运必有机。若轮之有毂而磨之有脐。虽则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5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53L.gif)
东南何缺。西北何偏。何覆载之大而不得其全。
地缺东南。其体则然。天形之椭。厥理舛焉。谁俑吊诡而疵上玄。攻苦盈虚。阴阳异便。岂覆载之大。而有偏而不全。
何水有温而火无寒。海潮盈虚。孰吸孰嘘。
阴能从阳。乾不随坤。故火无寒而水有温。海之有潮。如人之喘息。一虚一盈。上应月魄。孰嘘吸。是大化之力。
二曜代明。灵德相逑。何偪斗薄食而自眯其眸。
日以阳曜。月以阴灵。德惟相配。往来代明。行有疾徐。乃分胐魄。经纬合躔。于焉斗食。厥有恒度。匪眯其目。
无为之功。必有其宰。厥状何肖。厥居何在。
上天之载。靡臭靡声。其理孔隐。厥状焉形。统为太极。分在万殊。靡所不存。奚适厥居。
曰道曰器。为一为二。上下之分。相去有几。
命理曰道。形形曰器。或下或上。非一非二。既非二物。相去几何。吻然相守。不可少多。
于皇明命。是为物则。何群生均禀而多慝寡淑。
惟天赋物。降衷为则。性本浑然。气流为恶。阳一阴二。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5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54H.gif)
姚姒明德。上格旁播。何父子昆弟。独梗其化。
以尧为父而朱其子。以舜为昆而象其弟。厥性嚚傲。匪教攸移。肆帝德之被格而病不能▦斯。
菑凶之降。寔由人作。何禹汤之仁而垫焦为虐。
天降灾沴。职竞由人。胡九潦七旱。戚禹汤之仁。理有常变。或然而然。傅会者凿。焉能知天。
畀德之丰。必付其位。何邹鲁之勤。而卒以穷死。
古也有志德必得位。而邹鲁之圣贤。卒困于蓬累。性也有命。肆君子顺天而病已。
何厚于盗蹠蹻宠乐。何仇于仁颜冉夭厄。
颜冉之夭厄。蹠蹻之宠乐。命之纬繣。天岂厚薄。
儒明义理。老尚玄默。西方之教。泯然空寂。何大道之一。而群言相角。孰真孰伪。谁顺谁逆。
伯阳宗玄。瞿昙尚寂。有体无用。匪道之极。夫维儒教。率性循理。大中不偏。一统在是。逆顺伪真。何待究论。
法象无二。术数多岐。倚盖鸟卵。何说得之。
圆象至钜。浑浑难知。盖哉卵哉。厥术多岐。拟议仿像。互有失得。苟明其理。测管可识。
仙夫养形。制鍊精气。胡藐尔之躯。而敢窃天秘。物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5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54L.gif)
飘飘仙侣。鍊精服气。回光内照。窃得天秘。纵或引年。焉能与之终古。惟遁天而罔生。肆君子之弗取。
浮屠明鬼。言阔而厖。业报环回。冥境孔彰。果有之哉。无亦荒唐。
诞哉释子。陈说罪福。谓之方便。众兆攸惑。业报环回。于理斯错。所以君子辞辟之廓。
何天道之正直。而有时而错。淫未必祸。善未必福。
惟天道之本缩视善淫。而福祸乘气机而斡流。斯有时而错迕。
武侯尽瘁。兴汉于蜀。胡右彼谮猾。而星精遽踣。宋氏之颠。飞也奋猷。胡假壬以逞。忠勇为刘。
维汉宋之衰。有若葛岳竭忠奋猷。志存兴复。涕盈二表。背涅四字。师未捷而星霣。贼未剪而谮遂。玆由时运。夫岂天心末之如何。非右谮而假壬。
三代之英。继踵比肩。孔孟之殁。千五百载而寥焉。何圣贤之生。疏数相悬。
昔在上古。风气方淳。冲和所会。英哲纷纶。降及后代。元化日浇。贤圣之生。旷世寥寥。孟称五百。盖举隆污。而疏数之期。焉有定数。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5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55H.gif)
朱是儒宗。陆则禅旨。虽同师孔孟。而异趣殊致。一薰一莸。何难卞其正伪。
茫茫大运。何尾何首。元会之说。曷本曷究。十二之分。今焉仅午。何方中之候。而遽尔晦暮。
他然宙然。厥有终始。元会之说。刱自邵氏。易数是源。象日之辰。测古准今。午会始分。方中之候。宜尔昭明。夷焉剪夏。罔焉蔑贞。曷其晦塞。如昼日食。
陟降左右。厥有明言。而圣贤之殁。果有不亡者存。
鬼神之德。至微而显。圣贤之言。无幽不阐。文王陟降。周雅有咏。洋洋如在。有諴斯应。若谓不亡者恒存。近于轮回之异言。
檀而肇辟。箕而肇教。何神圣之墟。而遗风眇眇。
维我东表。有檀有箕。允为君师。以教以治。降及于今。夐数千载。神圣遗化。邈焉湮晦。势有固然。夫焉足怪。
卓卓圃牧。值丽之痡。何群贤蔚兴。而国以不扶。
丽氏云季。郑李并出。志扶宗国。竟胥以踣。崇山峨峨。骊水沄沄。天眷吾鲜。奈何乎人。
好恶之伦。今何缪错。煦拊骜逆。掊击贞直。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5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55L.gif)
芝兰何瘁。榝艾何遂。鸾凤何逝。鸱枭何厉。
芝兰之瘁。天理微也。榝艾之遂。人欲肥也。鸾凰之逝。贤士藏也。鸱枭之厉。小人长也。强弱气也。隐见数也。气数之间。天莫之与也。
人心之蔽。曷其能廓。天理之常。曷其能复。
人心之蔽。廓之在人。天理之常。复之在君。
志士伤时。忧心慬慬。有问乎天。天胡无闻。
时有升降。道有泰否。此动静阴阳。所以相嬗而无已。末之伤哉。惟曰顺俟。凡子所问。天其有闻。天其有闻。窅默何言。
明谷集卷之七
序引
五音篇韵后序
五音篇韵者。即韩孝彦道昭父子所辑修也。始王与秘广玉篇而为篇海。荆璞辨五音而脩集韵。韩氏专门字书。实有天纵之识。而济以家传之妙。遂取二书。究观要指。惜其各自为书而不相统。且其中多疏谬处。于是删繁补略。并同柝异。合为一书。俾后之得其字而失其音者。先数字画。求之于篇。识其音切然后。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5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56H.gif)
卦变图说序
岁崇祯壬午。先祖迟川相公。以王事拘于燕狱。历四岁而东。方其被拘也。栫棘之为居。韦毡之与处。祸机日深。危辱备至。幽忧瘁况。人有所不堪。顾诚有中自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5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56L.gif)
平度公世谱引
世谱者何。志氏族也。平度公孰谓。即吾远祖也。远祖者几世乎。十一世也。舍此则无可志乎。曰有可志矣。平度以上八世。有讳纯爵官至神虎卫上将军。是吾谱之始祖也。然则曷为自平度志。详于近也。平度曷不以官举而著谥。官混而谥别也。曷为为之六册。平度六子。俱有名位。故以六派分编也。谱图曷为五格。等而上之。舍一格而为父祖曾高。顺而下之。舍一格而为子孙曾玄也。凡吾谱志吾宗姓。而曷为并载女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5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57H.gif)
崔氏先河帖叙
氏族之有谱古也。自根而干。自干而枝。虽枝条分于千亿。而本根宗于一人。其法盖取诸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而演之为四千九十六卦。同一理也。今见丁上舍时述氏所著十代系。则以一人之身。推其所自生。得内外八高祖。又引而伸之。溯而上之。以及于高祖之高祖。而得姓者凡一千二十四。与谱牒相表里。盖因加倍之法而逆推之也。余叹其述先之笃而用心之勤也。遂仿此图式。著吾崔氏先河帖。而道其所以著之由云。
礼部韵略后序
韵书昉于梁沈约。以四声为谱。至李唐。以声律取士。有礼部韵。宋景祐中。学士丁度剟取诗赋所常用之字。为韵略。是年春正月。 上以中秘无此书。命筵臣以校书馆铸字印进。以备 睿览。仍颁赐诸臣。臣谨取玉堂所藏旧本。更加修正。排字之错而不匀者整之。注解之冗而不约者删之。而仍以凡例数条从焉。臣又窃念 世宗大王御制训民正音。即所谓谚文也。 圣王制作之妙。实与卦画书契同其功用。而世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5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57L.gif)
清州先墓酌献礼诗序
维我十二代祖选部典书府君暨十一代祖完山君谥文贞公府君。两世降魄之藏。实在清州治之北大栗里。两冢相距。五里而近。历世既久。香火不及。荛牧者或至。岁崇祯甲申之明年。我祖考迟川公以原任议政。退休于镇川之草坪。去先墓不莽苍。于时宗人崔公继勋适莅玆州。祖考遂与牧使公发书徵远近诸宗。筮日洁牲。酌献于两世先墓。卒事而会宴于墓下。以饮祉脩睦。实吾宗莫大之盛事也。祖考登山周省。有公叔斯丘之感。及祖考即世。卜吉于文贞公墓左一麓。盖遵平日之志也。家大人春秋省墓之暇。与诸宗谋曰。冢祀异于庙飨。礼无四代之限。而岁一祭之。实晦庵朱夫子遗训。吾辈盍修岁祭之礼于先墓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5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58H.gif)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5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58L.gif)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5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59H.gif)
宜宁南氏世本后序
吾友宜宁南子闻。吾先生美斋之胤。而博古笃行之士也。遇一前辈逸事。则虽残篇烂牍。必取而张大之。其于世德之懿。尤用力焉。余固嘉其志而服其行矣。曩在丙辰冬。子闻从结城过汉阳。出其书簏。示所为世本一通。即述录其祖世所出及遗文行迹者。而入本朝。龟亭,忠简二公。尤其杰然垂大名者也。俾锡鼎志一语于卷端。锡鼎作而曰。噫。古之君子。其于述先之道详矣。有若迁固之叙传。潘陆之词赋。而柳州之记先友。老泉之谱苏氏皆是也。今子闻之志。亦可谓勤矣。而其行可谓笃矣。窃惟龟亭公勋在王室。实为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5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59L.gif)
椒馀录自序
昔在万历中。湖阴太学士郑公奉使朝 天。归途有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6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60H.gif)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6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60L.gif)
鸡林金氏族谱序
氏族之有谱尚矣。李唐以来尤盛。我东国俗。专以门户轻重人。而文献不及中华。士族之传其世谱者盖鲜。近世士大夫。稍稍以修明谱牒为事。余每喜闻而乐道焉。鸡林之金。肇自阏智。实有神明之德。其后味邹受昔氏之禅。传绪数十。至于敬顺王。归命丽朝。受封乐浪。子孙益以蕃昌。官位多显。为东方大姓。胜国以来。已七百有馀岁矣。中经兵创。记籍散失。荷潭金公时让按节岭南时。欲修谱刊行而卒未果。乃者金氏后裔在岭湖之间者若干人。慨然合谋。发书远近宗族。收辑文籍。不远千里以来汉师。鸠财募工。印出累十本。将以记久明远。而徵余以序引。锡鼎辞不获。谨以一言赞之曰。始林鸡鸣。气化首出。迹类乎有邰。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6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61H.gif)
昌宁曹氏族谱序
上古圣人。因生以赐姓。周时有世本。汉史有年表。于是谱牒之事兴矣。我国僻处东表。檀箕邈焉。文献无徵。罗丽以来。氏族靡不有谱。然历观诸家谱系。盖有难者焉。何则。人之禀于天者不齐。传世有顷久。分派有广狭。其能蕃昌而绵远者。盖或鲜矣。此一难也。虽有公卿之胄。数世之后。率多化为氓隶。其能簪组奕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6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61L.gif)
罗明村显道大夫人七十八寿序
古也有志。为人子者有三愿。愿其寿之永也。愿其养之备也。愿其志之乐也。斯三者固孝子之至愿也。然不可必者亲寿也。天也。致养出于田禄。致乐由于诚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6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62H.gif)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6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62L.gif)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6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63H.gif)
周易古文序
易天道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自子贡所不得闻。而以夫子之大圣。犹有假年卒学之叹。则易岂可易言哉。然道不远人。其体则隐而微。其用则费而显。因其显且费者。以求其微且隐者。则亦可以几矣。易历三古而传四圣。自汉以来。知者鲜矣。至宋邵子阐其卦画。程朱子为之传义然后。易道复明于世。盖伏羲之画。文王周公之彖爻。谓之经。孔子十翼。谓之传。以彖象文言之传。分属诸卦。始自王弼。而程子因之。朱子因晁氏所定。分经二卷传十卷。以复孔子之旧。永乐中。官印五经四书。始以本义分属于程传之下。非朱子之意。余故分书上下经及十翼。名曰周易古文。
礼记类编序
易书诗春秋礼乐。谓之六经。皆道之所寓也。自秦焚书。经籍亡佚。而礼乐尤残缺。汉魏以来。专门训诂。率多迂谬。后学无以识圣人之意。朱夫子身任斯道。羽翼圣言。易有本义。诗书有传。礼有经传通解。于是古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6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63L.gif)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6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64H.gif)
箕城嘉会契屏序
不佞为候山东泛舟之役。承命龙湾。路过箕城。通判洪君重箕为之请曰。玆邦有一奇事。愿得相国一语以发挥焉。问其故。曰。玆地即 宣祖大王遭难驻跸之所。而今巡相亚使及下官。同是 宣庙后裔三人者。以官事来萃一方。事虽偶然。亦可谓奇矣。今将作为契屏。以志不忘。示永久。相国曾主文盟。序文非相国谁为。星节适又过此。此天借之也。盖巡察李公徵明。即达城尉徐公之外孙也。都事洪公滢。即唐原尉之曾孙也。通判洪公。即永安尉之孙也。并籍 穆陵之自出。俱官 天跸之所临。事会参伍。若或相之。通判公之谋是也。则宜锡鼎始辞以行遽不暇。既而思之。名都胜迹。将照人耳目。托名屏障。与有幸焉。且念锡鼎外高祖广阳君安公夫人。实 德兴大院君之女而 宣庙之姊也。虽非 穆陵直派。亦忝敦宁属籍。则于斯会。不是异人。适以王事同此席。序引之托。有不可得以辞者。噫。龙蛇之变。今已一百有馀载。虽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6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64L.gif)
又
恨其不同时。而忾然有周雅都人之思。抑又论之。物类求声气。人情重会合。今夫文人酒徒。适然相遇于山颠水涯。必为之流叹兴怀。或赋诗而形其乐。或题名而记其游。若高李之觞吹台。韩石之陟华山是已。况以亲戚之懿。共官府之荣。而地又先代 圣迹所存。则其形斯乐而记斯游者。宜有以表扬张大。不使其昧没无传。然则今日契屏之作。是亦人情之不容已也。巡察与余为少时交。且尝联席于诸司。都事同里闬。通判两世同司马榜。情好有素。庸非奇遇中之奇遇欤。是日也。宗班临阳君桓。以节使自燕京回到。江西县宰赵君正绅。以邻倅过此。临阳是王子庆昌君之曾孙。赵君是东阳尉申公之外曾孙。二客亦 宣庙后裔而适会于一时。斯又奇矣。遂列书宾主座目。命幕官涉笔。为箕城嘉会契屏序。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6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65H.gif)
惟我 端庙追复位号。旷典也。封 陵之事。命臣锡鼎总理之。 大王陵在关东宁越。是为 庄陵。 王妃盖未祔。 陵在畿内杨州。是为 思陵。分设都监。率官僚祗役。越月踰时而工告讫。设局始于戊寅仲冬。以己卯元朝出 陵。二月廿日。封 思陵。三月一日。封 庄陵。窃尝念诎伸者。天之道而迟速有时。有其废莫之举者数百年。吾 王断而行之。既跻祔 太庙。继有事于 园陵。昔者数尺蓬科芜没于荒烟野蔓之间。一朝而改封。象设俨如。祠阁翼如。东西者靡不改观而耸听。天道久乃定。而时则有待。我 圣上继述之至德。将昭诸史牒而不刊。猗欤休哉。噫。有事宗庙。古人之所荣。不忘劳苦。恒物之同情。二三臣者。生际昌期。获睹盛事。 陵寝肃穆之地。奉命敦匠。其荣幸孰大焉。同朝接武之人。以王事相周旋。暴露野次。载罹寒暑。则其情谊又如何哉。提调及都厅极一时之选。监董不少怠。郎属诸人。亦皆勤于其职。一心趋事。得以及期完役。虽以锡鼎之无似。犹能拱手而蒙成。免于大戾。实诸君子之力也。同事诸公。作为契屏。列书官职姓名。以志不忘于永久。属余序引而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6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65L.gif)
论孟类编序
余既述礼记类编。仍推其义例。为论孟类编。尝考论语诸篇。孔门弟子记夫子平日言语。虽未能一一群分。固多类记者。如学而记为学。八佾记礼乐之事。冶长多记人物贤否。乡党一篇。又粹然专记圣人事行。朱子盖尝累书于集注中矣。又尝考之。子张问楚令尹,陈文子之事。夫子答曰。未知焉得仁。集注云读者于此。更以上章未知其仁。后篇仁则吾不知之语。并与三仁夷齐之事观之。则彼此交尽。而仁之为体可识矣。以孟子论之。梁惠王公孙丑论王道。告子尽心论性命。而集注于燕人畔章下云。此间记事无先后之次。故其说必参考而后通。若以第二篇十章十一章。置之前章之后此章之前。则孟子之意。不待论说而自明。执此以观。则论孟二书。不可不类聚而观之审矣。至于论孟篇名。取篇首数字标题。非有意义。今既以类为编。则不可仍存旧目。故论语二十篇。改定为十二篇。曰论学,论道,论仁,论礼,论政,论人上下,论行,论圣则上下,论弟子行,论道统。孟子七篇改定者亦七篇。曰明义理,明治道,明出处,明人伦,明性命,明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6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66H.gif)
九经总序
易诗书春秋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孟子。谓之九经。古圣人典训在是。自朱夫子羽翼诸经而孔道大明。 皇明永乐中。官印五经四子。而朱说大行。后之学者。由是求之。庶乎微言晢(一作晰)而大义章矣。尝窃以为易有本义。诗书有传。语孟有集注。庸学有章句。仪礼有经传通解。朱子之功大矣。独春秋周礼礼记有未遑焉。而书传成于蔡氏。仪礼通解成于黄氏。斯为后学之所憾。然以大全及遗书语类诸书会通参考。则其训解编订之所不及。亦有可得而言者。遂取九经全文。更加考定而缮写。曰周易古文。永乐官本。以本义分隶于王弼本。非朱子之意。今分上下二经及传十卷。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6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66L.gif)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6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67H.gif)
明谷集卷之七 第 56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5A/ITKC_MO_0425A_A153_567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