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x 页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行状
行状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46H 页
先季父议政府左议政府君行状
姓贯京畿丰德府德水县。
曾祖考讳涉。成均生员 赠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
曾祖妣河东郑氏。 赠淑夫人。
祖考讳安性。行朝奉大夫安奇道察访 赠崇政大夫议政府左赞成兼判义禁府事。
祖妣茂松尹氏。贞敬夫人。
考讳植。行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成均馆事, 世子右宾客,五卫都总府都总管 赠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领议政兼领 经筵,弘文馆艺文馆春秋馆观象监事。
妣青松沈氏。贞夫人 赠贞敬夫人。
府君姓李氏。讳端夏。字季周。初号恋斋。后号畏斋。又号松涧居士。上世自高丽中郎将讳敦守。始著。历保胜将军讳阳俊。知三司事讳劭。版图判书讳允蒀。司空柱国乐安伯讳千善。军簿佐郎,知 制教讳仁范。
姓贯京畿丰德府德水县。
曾祖考讳涉。成均生员 赠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
曾祖妣河东郑氏。 赠淑夫人。
祖考讳安性。行朝奉大夫安奇道察访 赠崇政大夫议政府左赞成兼判义禁府事。
祖妣茂松尹氏。贞敬夫人。
考讳植。行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成均馆事, 世子右宾客,五卫都总府都总管 赠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领议政兼领 经筵,弘文馆艺文馆春秋馆观象监事。
妣青松沈氏。贞夫人 赠贞敬夫人。
府君姓李氏。讳端夏。字季周。初号恋斋。后号畏斋。又号松涧居士。上世自高丽中郎将讳敦守。始著。历保胜将军讳阳俊。知三司事讳劭。版图判书讳允蒀。司空柱国乐安伯讳千善。军簿佐郎,知 制教讳仁范。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46L 页
至讳扬。仕我 朝。官工曹参议。生讳明晨。知敦宁府事。谥康平公。再传而有讳宜茂。号莲轩。以文学受知成庙。位终司谏。生左议政讳荇。久典文衡。世称容斋先生。容斋第二子中枢府都事讳元祥。即府君高祖也。承旨公有至行。居丧致毁。早殁。赞成公忠厚质直。不规名利。议政公内实体程朱之学。而外韬晦不居。唯以文章名世。尝筮得大过独立之象。叹曰。此神明告我也。遂取象作堂。以泽风揭号。世仍以称焉。府君其季子也。妣沈夫人。青阳君讳义谦之孙。玉果县监赠领议政青川府院君讳㤿之女。左赞成谥文懿具公讳思孟之外孙也。府君以天启乙丑十月二十二日辰时。生于汉京寓第。未生有异徵。既生聪颖绝伦。六岁始学字。作句语。语辄惊人。八岁。泽堂先生适远出。府君作思亲诗。词意蔼然。发于至性。九岁。弄雀雏而死。手瘗于园。作文以吊曰。鸟死人哭。义虽不可。汝实由我而死。是以哭之。闻者已知有及物之仁矣。十二岁。从兄长。习作科诗。俄遭丙丁乱废业。十四岁。泛看古人诗集。习作古诗律绝。已被先辈激赏。十五岁。泽堂先生丁忧居庐。府君专精受教。学业大进。有手种小松一绝云。山树惊黄落。孤松翠独深。盘桓朝暮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47H 页
意。寄尔岁寒心。府君晚年。每曰。吾于平生论议行事。常为孤独之人。此诗未必不成谶矣。十八岁。壬午。升上舍。时伯氏司书公。为榜元。府君以妙年联庆。为世艳羡。又代人制月课居魁。诗名藉甚。甲申。泽堂先生判刑曹。时六卿送质沈中。府君付司果衔。将发。泽堂先生适移职。不果行。秋。中别试解额。凡有所制科表。人辄誊诵为法。谓取第在朝暮。而府君以泽堂先生方主文柄。每于庭试,谒圣,节日等科。虽入场。亦不制。如是者数岁。乙酉。 世子行入学礼。泽堂先生位博士。司书公为宫官。府君又被选于儒生执事。一时荣之。丁亥。丁泽堂先生忧。先是。泽堂先生被 谴。还砥平之故山。寝疾经年。府君昼夜不离侧。自以平日不能服行家庭训诫。为至恨。虽一语之微。有闻。无不劄记。疾既病。家人预屏刀刃。府君引户钥。碎手指进血。得少苏。及遭大故。尤以泽堂先生独立之道。举世莫有知者。为至痛。手书遗稿。不遗片言只字。以俟百世具眼。又必欲以身体行。要以发明于天下后世。遂日取圣贤经传。参以所闻训说。俯读仰思。深探而力践之。惟恐有所失坠。兼讲家礼手录。退溪集中。丧祭礼问答诸说。参究本末而遵行焉。戊子。遭司书公丧。司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47L 页
书公有超悟之识。笃至之行。当侍疾之际。有见乎泽堂先生之道至高至微。以平素不能知为己罪。刻意继述。求以表于世。而力不能胜。以至病发。遂委重于府君而卒焉。自是。府君益以为己任。虽悲忧痛毒如不欲生。而其竭心极力。以担荷父兄之遗绪者。志如金石。未尝须臾忘。不知人间有他物事。己丑。服阕。作书室于道巢溪上。去松楸数里许。扁以恋斋。亦寓慕羹墙意也。庚寅。以大夫人命。将赴增广试。入处泮斋。时泮中章甫。各以朋类相聚。府君守独立之道。论议无与同者。京儒方议上疏。申请牛,栗两贤从祀文庙。而岭儒柳㮨等。疏斥两贤。重被儒罚。泮中以府君负重望。新入京。归以斋任。劝以疏事。府君曰。公议须与举国共之。久当自定。不可力制。吾若察任。难复举疏议。当先解柳罚。于是京儒愕然失望。㮨党反加称颂。然府君诚心尊慕两贤。又非如俗辈徒以党论之比。以此孤立踽踽。心事与世暌乖。即捲行橐归乡。未几心气之患重发。盖府君自丁戊荐祸以来。悲哀毁削。又日夜所刻厉者。如仰高钻坚。欲罢不能。积瘁心神。至是益知大过之道难行于世。而病乃作。遂成沈痼。然一心所操。终不能自变。唯以酒力开郁。吟咏遣闷。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48H 页
且博观群书。以至外家老佛等说。靡不究会。前后四五年间。病日益难医。而文日益有名。辛卯。有日哦集。壬辰。有付丙录。其题跋。略曰。余于庚寅七月。始得心恙。百方治疗。至翌年三月而未收寸效。自分为废疾之人。束一册子。名之曰日哦集。拟日作一诗。寓心消遣。盖法先府君婴疾时所为也。自四月初五日为始。至五月初十日。得诗凡六十八首。以一诗配一日。其数倍之。自是。欲接续其功。意思枯涸。心志倦怠。强之则适以增病。故遂辍而不作。秋。再游洛下。适慎素隐到京。戒以作诗最害心。又闻成掌令夏明。曾患心恙。且解医方。就以叩之则曰。君是业文之人。病源未必不由于此。因此益复疏弃笔研。虽或被人牵挽。或触境闲漫所题。间亦有之。而终年不过十首。今年正月。赵兄适到骊江。为其所挑。更事酬酢。赵兄去而馀兴未已。续有所吟。至今朝四月五日。则怠心又生。而去年束册之辰。适已周矣。通计一期所得。共一百二十七首。噫。此事也始则欲法先君之为。而先君能十年而不辍。余则未数月而辍。中则闻两公之言而自戒勿作。又未几而为人所挑。复动结习。今又倦而欲辍矣。其作辍之无常如此。益见吾心病之难为矣。抑又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48L 页
思之。诗者言志而已。不恤文字之工拙。但取怀抱之消遣。则有何劳心之事。而不能接续其功也哉。余于人间万事。无所知识。惟于文字上粗解意味。今欲全废是事。则日用之间。无以用心。是亦不可行矣。自今日始。更束一册。名之曰付丙录。盖欲以示诸人故。计较工拙之念生焉。若只付丙而已。则又何工拙之可择焉。又著心病问。有曰。昔屈原放逐。伤时闷俗。忧谗畏讥。终至于投江。志既不伸于世。则可以安分守命。以全其生。而疑讶未定。彼此俱未得其安。骚经,设难,渔父辞等篇。可见其然。贾谊十八。上章论时事。至欲痛哭流涕。自今视之。何其躁也。其终又缘梁王之事。哭泣伤生而卒。心病莫甚于二子。先儒皆取其忠贞。何也。杨雄自言有癫疾。又默而好沈潜。闭门守玄。为世所忽。又失节于新莽。而韩子取之。与孟子班而言之。何也。李长吉于为诗。穷思极虑。必欲掩前辈而上之。每出游。觅句而还。明灯上食。必次辑其诗。成篇而后乃食。厥祖母忧之。以为此儿呕出心血乃已。以此终于夭折。其心之病于诗可见。而世人但言仙去何也。李赤。文士之杰者也。其所见所知。似不草草。而未免为厕鬼所诳死。退之王适墓志。言侯翁事。其人自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49H 页
方阿衡。太师王适。亦称为大人。而竟发狂投江水死。如此之人。以何样律之乎。张旭以草圣鸣者。而世号癫张。韩文送高闲上人序。以为为旭有道。利害必明。无遗锱铢。情炎于中。利欲斗进。有得有丧。勃然不释。然后一决于书。其人心病可知矣。而未知其为人竟何状也。朱子自言有太阳之症。又曰。少时探索义理。如在洪涛巨浪之中。一刻不得停息。及读中庸中和章而后。知一个(주자의 《晦庵集》 권32 〈答张敬夫〉에는 '家'로 되어 있다.)自有一个安宅。其病遂愈。吕东莱少患躁急。至于打破家事。而病中闲看论语。及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一句。意思一时平了。东莱天质甚高。又自少知为学问。岂不知躁急之为病。又岂不尝见论语此句也。心之觉悟。自有其时。如果熟而自脱故也。愚恐东莱过用力于学问。躁急之病。亦生于此。而但本心在于穷理。故一朝翻然觉悟若是。不学之人。虽至老死。岂有觉时。以此想之。东莱亦曾伤虎于心病者乎。徐花潭因心宅师。默究天地万物之理。三年而成病。又三年而得差。此则碑铭所云。而又出于小说者。则公得病后。闻声辄惊。游下三道诸山。末年乃还。其症遂平。退溪年谱。但言少时读易。得虚羸之疾。而与南静斋书。自言惯患心气。至今根柢尚存。不能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49L 页
为人谋之语(之语恐衍)。两先生。大贤也。得病之后。不能一朝平复。何也。栗谷自言少遭丧患。要以妄塞悲。遂入于禅学。所谓贤者过之。而不能安其心。将至于成病。则不得不取外家书。以宽胸次。既而。识其虚诞。而知大中至正之道。在于面前。则遂反本还元。以终其身。正如张横渠勇撤皋比。一变至道之事也。其少时所为。则虽谓之心病。可也。赵龙门少以疑症。一日乘其伯氏之睡。拔佩刀拟其胸。末年。其症复发。仍至不救。柳西崖游学退溪之门。读书穷理。出常人万万。又受命于危难之际。有大功于国家。而然有心病。自言三十年万方治之。终未除却。贤者而终身不免于此患。何也。龙门于一时徵士中。最为完人。其学力可知。而独于心病之发。不能制之于外。尤可怪也。卢苏斋初年。名出退溪之上。十九年而出于海岛。专尚陆学。大失儒林之望。岂所见不逮耶。抑气禀多偏。而日暮途远。抑而行之。则或发心病。故不得不立帜于下乘耶。象村,溪谷。皆少有心病。考于集中则可见也。两公皆心乎儒者。亦好老佛清虚之言。无乃以心病故。而不得不参用耶。以此谓其心本尚老佛。无乃冤乎。迟川崔相公以单骑驰入虏营。平生勇敢事类如是。可谓胆大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50H 页
之人。而顾有惊悸症。此则何理耶。此外如曹南冥,李一斋。皆有心病云。而愚姑未得其详。愚之所知。亦不能悉举。此其大者耳。古有妒痴之病。今世最多。此类又有书淫。今世亦有其人。而世人不以病称之。渠亦不自知其为病也。又有急于进取名利而生病者。古有其人。今亦有其人矣。刘伶,阮籍。人以为狂悖。或取其介洁。东坡以为以酒而全其真。自今槩其为人。必才高眼高。不肯随俗俯仰。以取名宦。而又不能平其心。未免成疾。则不得不以酒宽怀。而且度一生也。虽然。其放浪之极。至于得罪名教。儒者之深斥。固也。至如王无功,陶元亮。万世高士也。元亮则朱子尤深服其为人。而韩子送王秀才序。与无功辈并论。以为不免为事物是非相感发。托于曲蘖而逃于昏冥。贤者。亦或有如此事耶。退之又伤其不得圣人而为之师。终于如此。则曾参,颜渊之徒。苟无圣人之依归。亦终于无功,元亮等夷耶。我国金五岁。以狂度一世。而有所守大义。君子悲之。栗谷以为才溢器外。诚得其为人也。金河西以乙巳遗人。全节保身。卓然不可及。而闻其所行。则一生耽嗜曲蘖。今世之所谓贤者。亦有如此之人。不以异端斥之。与刘阮辈一视。何也。土亭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50L 页
迹异端而心儒者。郑北窗于三教。皆精通。而其人所行。终有歉于真儒。岂天赋气质。不可约束于礼法中。强之则未免为心疾故耶。杜工部。正人也。朱子亦深取其人。而其诗曰。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又曰。心弱恨容愁。本传又称褊急。而终未闻生病。岂亦托于酒而全其生者耶。又观众人之病也。缘一事之闷郁。遂至生病。狂奔疾走于街路。而不自知也。或蘧蘧然醒。如云捲雾收。而亦不知其所以然。人以为狂。则辄勃然而怒。欲以木石驱之。又众人役役于事物。其有窒碍处。则不知反求诸心。千思百虑。求通其事。通之则欣然自快。不得则又舍而之他。以此自终。此则不知其心而不生病者也。今愚也得病三年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甚者或以癫狂目之。皆非深识我者也。然愚也不能自安其心。颠倒之态。或不免形于其外。人之疑笑。乌得免。所恨。人无具眼。世少知言。不能采听其言而善导之。开其迷惑也。录其胸中所尝往来者。草心病问。以待达理之君子。愿察其受病。的在何处。使之用工夫于当用之地。幸甚。其后有上仲氏书。略曰。弟本以先府君钟爱之子。降生于先府君既贵之后。所闻所见。非高远清洁。即豪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51H 页
华荣贵。自童幼所期。非擢第显达。当隐居求志。丁亥以后。无复世念。欲终老于山野。而勉循亲志。复从举业。始入太学。参听世议。与闲中所学。大相矛盾。欲自标立意见。则恐取祸患。欲随波阿俗。则有愧中心。因伤世道之污下。而终无以行我所知。辗转成疾。百药无效。唯饮酒赋诗。以自见志。差快意思。而博见所未见书。其于天地间事物是非。管窥之见。殆无不及。即是而观之。可知府君之病。异乎人之病。病也间为医药入京。皆未久还乡。静处调息。绝意世路。亲旧多谓勿废科接人事。乃为治病之道。府君时或勉赴。而非其志。至癸巳谒圣试。考官得府君所制。拟置壮头。坐字有涂点拔去。一时咸叹惜。是岁冬。筮调病动静。得暌(一作睽)之上九。暌(一作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脱之弧。匪寇昏媾。往遇雨则吉。时府君病益深。而志益坚。宁守死穷山。不欲苟合于流俗。既得占。始稍损己见。以交和亲党为心。乙未元日。筮一岁吉凶。又得大过栋挠。利有攸往。亨。是夏。有春塘台试。犹不赴。十二月。除东冰库别检。府君自以世家子。 除命之及。无不谢轻弃之理。而积年幽蛰。一朝扶曳行世。亦非所堪。欲勉作一行。徐决去就。大夫人在骊江。教曰。汝过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51L 页
自畏慎。一于静蛰。余闻亲旧之言皆云。汝得第行世。病可愈。汝虽不以为然。吾则信其言。但汝不力科工。无以起汝行世。今得此官。与得第何异。且吾日迫西山。而未受汝一荣养。汝独无愧于心乎。今将从汝兄入京。而汝兄微禄。何能独养。我又活他孤孀诸属也。医药治疗。亦无如在京。种种事势。俱当勉就。府君承命流涕。遂入京从仕。丙申。监刈草薍于鸭岛。本司提调有私嘱。而府君不从。及还。称以鸭岛事未善。责汰带往该吏。府君即呈辞状。又贻书其姻友。尽言不讳。升六限满。而以必递为期。提调因人谢过乃止。冬以甲申司果资。升西部主簿。仍移工曹佐郎。判书初以由别检。骤迁为疑。郎官李公端相。举所把笔曰。此人得第。当秉此笔。岂于此迁有惜乎。是岁有别试。又不赴。丁酉春。差汉城试应办官。至中场日。亲旧赴试者。以为既在试所。何得不赴。遂牵挽同入。中第二名。初非府君意也。未几除横城县监。四月。到任。府君既从荫仕。仍欲废举。六月。当泽堂先生讳日。筮废举不吉。筮更赴举。得泰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秋。遂赴谒圣试。不利。府君在县周岁。县地僻事简。府君以清静为治。先集谕一乡。极择首乡任。而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52H 页
使首吏管诸吏。首奴管奴婢。又使首吏。察首奴奸欺。首乡任察首吏奸欺曰。吾则病人。精力不逮。只察首乡任诚不诚耳。是以吏属不敢横恣。一境宁谧。戊戌三月。大夫人疾剧。刺指进血。既遭丧。士民至诚护归。又燔致石灰。以助葬事。五月。因山忌。权厝。随几筵。居庐于仲氏京第。己亥正月。完祔葬礼。初。泽堂先生于丙丁乱后。以罪人自处。遗戒贬葬。勿用石灰。司书公代用灰末,陶砖,白土。别为三重之制。亲党咸以不坚牢为疑。至是谓宜并前丧用石灰。如先贤郭公𧺝已行之事。府君以为遗戒。非一时偶然之命所不可违。遂往复质问于尤斋宋先生。为一坟双圹。而独用石灰于后丧。以尽情礼焉。泽堂先生。又遗命勿刊遗集。府君手书一本。将以藏于山。尤斋先生因葬制质问。见遗戒数条。称义理之正。仍求见遗集。前此无人知泽堂先生文章之外。别有所蕴。府君每痛先德掩翳不彰。及闻尤斋之言。欲亲听所论如何。不以常礼为拘。躬持一本。造谒而纳之。庚子夏。服阕。府君既以泰筮存心。仍留京第。秋。有览易三绝曰。浮生三十六年非。痼疾百千万法医。偶展羲经获新尚。终身守分是良规。栋挠初非一木支。十年蚊负办牢痴。今朝始返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52L 页
吾初服。三复羲爻旧德辞。青牛亥半吾初降。三十六年柔反刚。偶合颠杨复㕀象。要须安静养微阳。是后不复作诗律。行止常持袖珍四书。及复览阅。又观周易及心近等书。循环玩绎。八月。中增广初试。至会试有疾。只赴初场不利。冬。除工曹佐郎。辛丑二月。差分工曹。分曹集百工。私事居多。人视为常。吏胥夤缘。沈没尤夥。府君整理文簿。分授该吏。课程工役。一不挠以私。唯静坐看书。穆然若无事。事易办而费大省。过后羡馀倍前。吏辈咸服以为初见。六月。升正郎。冬。中增广初试一等。在职人。例请试暇。而府君独不请暇做工。至会试前夕。犹观性理书。壬寅三月。中殿试第四名及第。四月。移刑曹正郎。因省扫在外递。除成均馆直讲。旋拜司谏院正言。时久停 经筵。府君陈启。略曰。 殿下虽有眼患。妨于展读细字。而开筵亦不可拘以一例。请于卧内。引接儒臣。取圣贤书册。使之轮读。讲说文义。又论宫奴占夺民田之弊。不纳。俄以微事递。六月。复拜正言。陈疏。略曰。当今国势至艰危矣。阴阳失和。水旱交灾。百万苍生。陷于涂炭。伏愿殿下勉学而治心。修己而进贤。和朝廷集忠虑。施仁政祛弊瘼。一意于此。不少放下。则邦本日固。国势日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53H 页
振矣。仍辞职递。府君欲以泰筮交和之道。行于世。故首以是献焉。而新进不敢尽言。八月。除兵曹佐郎。九月十月。连差东堂 庭试考官。十一月。升正郎。十二月。复拜正言。上疏辞职。申言朝家振作之道。不报递。癸卯二月。除兵曹正郎。三月。拜司宪府持平。僚台朴世堂。劾论都承旨任义伯。语多不中。因他僚删改引避。府君以论人过当。有乖中正和平。请递世堂。改其启语。仍论义伯。谏院以处置乖当。论递府君。铨中至有补外之议。或谓台阁论议。宁激无偷。何论和平乎。府君曰。和平中正。是圣训。国家设官名持平者。盖欲持平正之论。但贵峻激。非吾所闻也。五月。除兵曹正郎。铨曹末拟岭幕。而不用其望。但以示意补外之议。仍止。六月。求外。拜龙安县监。时尤斋先生。既见泽堂先生遗稿。携归乡寓。谓关世道重。将以公论刊行。府君欲就议以定。以县接黄山尤斋寓所。力求以出。七月。过谒尤斋。仍上任。常置经书及朱书节要于案上。应公事已。辄寓目。九月。有上尤斋书曰。侍生所患。盖自庚寅入泮还出后得之。渐成狂痴之人。百药不见效。于是自分为废疾人。惟以诗酒遣怀。偷过岁月。而踪迹与世乖张。作一天地间穷独人。在癸巳十月。偶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53L 页
思先人筮居作堂之义。亦欲筮决一生行止。砥炭有上舍生朴姓者。盖尝学易于先人。而每当新正。为侍生开卦。占其岁之吉凶。未尝不符。心之信向易占有素。故遂与其人。斋宿于泽风堂。筮调病动静之宜。静得大有初九厉无咎而已。动得暌(一作睽)之上九。其辞曰。往遇雨则吉。其传曰。遇雨之吉。阴阳和也。其小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又其程传所叙。恰写出某之病情。神明之诲。似非偶然。故于是舍去偏滞自守之见。而以与世和合为心。凡看书赋诗。杂用时尚。如是者一两年。乙未岁。朴生又为侍生筮之。得大过栋挠利有攸往。亨之辞。然终岁山中。无可如往。岁末。除冰库别检。遂就而从仕。则与亲旧相往来。又黜己见。酬酢论议。间以家庭事蓄积于胸中者。说破于人。人听亦不落落。心气渐觉宣畅。从前疑病。至是而太半减歇。遇雨疑亡之筮。至此而验矣。丙申岁末。升迁工曹佐郎。铨中以家贫亲老。欲除外任。遂得横城县以去。到官后。所患增重。适当六月先忌。向前朴生来见。同宿县斋。某云吾废举累年者。盖以病故。今欲永废科业。专心吏事。养老教子。以度一生。亦足矣。然不能决定。子盍为我筮之。当讳日。晓灯同起。某入内行祭而出。则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54H 页
朴已开卦矣。废举之筮不吉。其筮赴举。则得泰之初二爻。初爻曰。拔茅茹。以其汇征吉。二爻曰。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其彖之传曰。既取阴阳交和。又取君子道长。阴阳交和。乃君子道长也。凡筮法。得两爻。则以上爻为主。然九二主治泰者也。决非昏愚所堪。而既筮之后不从。则反有害者。尝有所受于家庭。故不敢舍置。且念易爻随人贤愚。各有其用。世间岂无能当此爻者。如得其人。宗主协辅而行之。则庶效万一。不负神明之诱。故以此存心。阴阳交和。又与暌(一作睽)之上九遇雨之义相符。又读大过传注。始知独立。非君子之常道。如欲变此道而有所之焉。舍有朋君子之道而何从哉。初爻之传曰。君子小人。未有能独立。而不为朋友之助者也。于此。益知独立之道。非不肖所可固守。引独立颠沛之人。而指汇征平常之道。神明之告。何其明白耶。自是笃信不疑。心有定向。亲殁之后。不能废举者。盖以主意有在也。戊戌三月。丁母忧。是岁末。因祔葬用石灰事。质于门下。得朱子说三条。遂不用石灰。而仍念先人贬葬。既为国事所教。朱说张魏公事。亦甚重大。问目略举之辞。恐未深悉先人心迹。故遂以文集呈纳。当时丧人。冒嫌疑。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54L 页
出入门下。众谤大起。或以失性发狂目之。某亦不恤而过用心力。病势危剧。庚子五月免丧之后。遂闭门不出。至冬间。为穷馁所迫。不得已复从荫仕。气力萎薾。不能跨马。顾见一家形势。颠覆到十分地头。而无振起之势。盖窃谓大过之道至此而尽矣。大过之道。亦于此身此时而极矣。百尔思之。无复生意。忽思泽风志中颠而复㕀之辞。又念先训以通明经术。为终身工夫等语。遂取四书袖珍。静坐览阅。方其研穷时。杂念不入于胸中。或终日览阅。则中气稍实。虽从仕工曹。尝以袖珍册自随。如是者十有八月。而倖占科第。得科后。虽一味静伏。而间或从仕。兵曹内省。非如工曹之闲。故四书览阅之功。渐不如初。而得此县以来。逐日开坐。与吏民呶呶。热上食减。心虑从而烦乱。虽欲静阅四书。不能如前潜心。近日得朱子书。时复披阅。颇有欣喜之心。衙中烦挠。心甚厌苦。出处东轩数日。而亦不能镇定。不得已为呈状乞罢计。尝读易大过之辞。其九三曰。栋挠凶。其传历叙其所以然。九三。以大过之阳。复居刚用刚。太刚则折一也。又力少任重一也。又与上六相应。不能救其本一也。又曰。大过之颠。九三独当之云云。其九五曰。枯杨生华。其小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55H 页
注曰。枯杨不生根而生华。促其死也。味此两爻辞意。某病败专在于是。盖于先人下世后。妄意欲学先人之事。而不求其本而齐其末。不务其实而务其华末。终至于颠覆其身家。而一缕未绝。自庚子冬以后。不复作诗。绝意虚华。庶几用功于本实。而顾缘饥穷。不能静处看书。得第后。渐入波荡之中。而复此作县。外有酬酢之劳。而内无充养之素。几何不至于销铄而复此颠沛也。盖府君心事。常抱抑郁。至是遇尤斋。始悉陈衷蕴。而遂深相契焉。治县专务德化。不任刑杖。一境爱戴。是岁大歉。而输租纳籴。自不后期。县有江浦生泥。本属民田。而为宫家所占夺。争讼久未决。府君归之民。依横渠遗意。画为井田。分之以亩。又以馀田。属之学宫。以试古法焉。既归。县民闻府君家食甚窘。收聚数石米来纳。府君辞谢不得。分于亲旧乡里及学舍。亦领斗米。以答其诚。民追思不已。后又立生祠。及丧。聚致赙仪。甲辰二月。选拜弘文馆校理。三月。赴 召。直送家属于砥山。时湖南大饥。而台臣以瞒报税缩。论劾监司。府君诣京陈疏。请与监司同被罪。仍斥台臣之失。 上下严旨。特递。四月。还乡。作畏斋。为燕居之所。制象泰卦。取先儒说否而畏则泰之义。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55L 页
以名之。六月。拜持平。旋移副修撰。陈疏未及达。闰六月。又移司谏院献纳。入京拜 命。旋还副修撰。俄出补咸镜北道兵马评事。时评事久废。而北边有野人虞。朝廷复设置之。以铨郎差遣。俾弹压镇守。实远戍也。人皆避免累易。而及于府君。府君婴痾。世所共知。而秉西铨者。挟憾拟差。众皆悯叹。府君略无几微色辞。翌日肃 命。八月。辞 朝。至金城县。雇马历游金刚山。九月。到镜城任所。时老峰闵相公鼎重。按节出巡北路。与府君相遇于城津之朝日轩。倾倒底蕴。遂成道义之契。文谷金相公寿恒。亦以太学士。受 命试士。相遇于吉州。多有酬唱。文谷诗。有悬知草檄手。他日陟骚坛之句。后当荐文衡。文谷谓主荐人曰。吾于北路。已许心印矣。其在幕。引儒生同处讲授。又以幕府烦挠。移处乡校。诸生从学者益多。十二月。到钟城行营。乙巳正月。巡视北镇。遍历诸堡。二月。还镜城。三月。试武士于端川。还述北关志。初。泽堂先生。以万历丙辰赴评事。博采事迹为志。见佚不传。府君入北即询访继撰。后仍刊行之。立郑公文孚祠宇于镜城府御乱里。郑公当壬辰之乱。与土居儒生。倡义起兵。诛叛贼讨倭寇。收复北关。而功赏不行。泽堂先生。记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56H 页
其事。有曰。至今人情愤惋。以为王事不可成。至是府君议于方伯。立祠于首事之地。以祀郑公。配以同事诸义士。傍设书堂。名以烛龙。为诸生肄业之所。后请于 朝。郑公以下。并加褒赠。赐额彰烈。府君以北俗犷悍。徒尚弓马。谓诘戎之方。宜使先知亲上死长之义。既引诲诸生。大兴文教。又崇褒郑公忠节。树立风声。俾为耸动兴起之地。尝值兵使递易。府君代管营事。聚营卒试射。中者甚少。而无物可赏劝。乃命不中者。刈柴作束给中者。如其矢数。数日。中者视初倍多。府君叹曰。顾为将者。不务鍊卒尔。苟诚心为之。岂无激劝之方乎。八月。拜副修撰。同春宋先生。以不宜久出陈达。有是 命。以式年试官。因 别谕姑淹。九月。试监试儒生于会宁。十月。试东堂儒生于明川。十一月。还朝。疏陈北道八事。一。请伸雪郑文孚冤。追加褒赠。以激劝方来。二。请依 祖宗朝旧制。择遣六镇守令边将。三。请停革北营诸司求请。以养士卒。四。请加给北营军官廪料。增其额数。以存幕府貌样。五。请择送审药。救将士病。六。请儒生赴会试者。加给留京粮。七。请减内奴给复。移给驿卒。八。请勿准评事瓜限。频数差遣。令北路声闻。相接于朝廷。并 许施焉。丙午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56L 页
正月。乞暇省墓。呈辞状递。二月。以副校理。被 召还朝。三月。从 驾温泉还。五月。陈疏。请依台启。停罢宫家所折受民田。又请京畿山郡。依岭西例。随起收税。下庙堂议处。六月。以台臣论事。被 谴。与同僚劄陈。上批严厉。即辞递下乡。九月。立社仓于里中。与同里士民。聚谷设仓。敛散一遵朱子崇安之制。十月拜持平。选知 制教。陈疏辞。不 许。旋移副修撰。十一月。兼 世子侍讲院司书。呈辞状。不赴。十二月。升修撰。俄又升副校理。以不参槐院褒贬递。丁未三月。拜吏曹正郎。不赴。四月。 上又幸温泉。府君欲瞻送路傍。入京。拜副校理。仍从 驾。时言官金益廉。因责问言根。与金禹锡下狱相持。士夫共羞之。又八谏臣以论斥大臣。同时窜逐。两司力争而不得。府君入对 行宫。请速决金狱。快释八臣。又陈劄请益笃诚礼。 召还两儒贤。请依台启。亟释诸窜臣。且论投疏丑正人黄壖惩恶不严。闰四月。从 驾还。应 旨陈疏。略曰。臣尝读易。至泰之九二爻曰。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其传之略曰。四者处泰之道也。人情安肆。则法度废弛。庶事无节。治之之道。必有包含荒秽之量。则其施为宽裕详密。弊革事理而人安之。故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57H 页
在包荒也。又曰。泰宁之世。人情习于久安。安于守常。惰于因循。惮于更变。非有冯河之勇。不能有为于斯时也。又曰。人心狃于泰。则苟安逸而已。恶能复深思远虑。及于遐远之事哉。治夫泰者。当周及庶事。虽遐远。不可遗。若事之微隐。贤才之在僻陋。皆遐远也。又曰。时之既泰。则人习于安。其情肆而失节。将约而正之。非绝去其朋与之私则不能也。若夫禁奢侈。则害于近戚。限田产。则妨于贵家。如此之类。若不能断以大公而必行。则是牵于朋比也。臣尝以此而观乎今之时势。盖自 仁祖反正以来。 圣神继临。善类登庸。虽值天地间大运之否。乃有丙子丧祸。而自丙子至于今日。三十馀年。变乱不作。四境粗安。虽不可比之于古昔升平之世。时有污隆。治有大小。虽泰岂可以一个论者。亦是先儒之说。则近来时势。虽谓之否中少泰。亦未为过也。唯是人情之安肆。法度之废弛。政如程传所云。当此之时。必须用治泰四者之道。可以常保其泰。免于危亡之祸。而 上下之见。未尝及此。治体未立。群情未定。架漏牵补。一任流循之势。朝政日益疏谬。民生日益困悴。以至皇天警告频仍。非常之变。式月斯生。水旱之灾。无岁无之。至于今日而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57L 页
极矣。臣又按泰之九三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之上六曰。城覆于隍。臣谓今日。政是平陂往复之会也。若于此时。尽其人事。则陂者可平。往者可复矣。如其不然。则臣恐覆隍之祸。至无日矣。然则人事之所当尽者。何谓也。不过曰臣前所陈四者之道而已。臣伏睹 殿下有孝顺温恭之德。有宽弘仁爱之度。前代帝王非义之行。举无可拟。而独惟 圣志不以振作变通为务。而惟以循常守例为主。此于创业垂统之君。治定功成之后。继世而王者。则虽用此道可也。至于泰极将否。百弊俱滋。群生咸困。国势垂亡之日。而欲以此道。为偷安之计。则是犹老病之人。气息奄奄。朝夕将尽。而曾不念滋补引年之术者也。宁不寒心哉。诚愿 殿下试取易经反复治泰之道。而参之于今日之时象。如以臣言为不妄。必须先立 圣志。以为能行此道。则国家可保。不行此道。则危亡必至。以此之道。为今日治体之大要。又于朝臣中。察见其刚果英烈。心胸明阔。可任九二之责者。与图国政。勿贰勿疑。今日去一弊端。明日复一良法。包荒宽容之义。奋发改革之道。并行而不相悖焉。则所谓弊革事理而人安之者。可见其效。而太平之治。不难致矣。呜呼。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58H 页
当今人物虽极眇然。然天生一世才。自足了一世事。殿下果能坚树此志。以求同德之臣。则岂患于不得其才也。以臣之愚。观于内外诸臣。其聪明特达。足任大事者。亦不无其人也。臣猥越是惧。不敢指数而仰达也。臣又闻再昨。大臣入对。以公正用人。责之铨官。此乃局外之人常所云云之说也。大臣必闻此而上达也。夫君子进则小人退。小人进则君子退。未尝有薰莸并丛。冰炭共器之理。此亦否泰各以汇进之常理也。我国一自东西分党以来。君子小人彼此相杂。淄渑一乱。未易辨别。此则天地气数之变也。非常有之理也。幸赖我 孝宗大王崇儒重道。振作士林。自是以后。若干士流。处于朝廷。颇以世道为念。且以党论为耻。而但未见刚柔得中。缓急适宜。或于激扬之际。过为忿疾。而为流俗人所憎恶。用舍之间。偏于亲信。而为失志者所非议者。亦有之矣。泰之彖传曰。既取阴阳交和。又取君子道长。盖君子之进。虽以其汇。至于阴阳交和之道。不可不务。能用此道者。亦须九二之才而后。方能办得也。若无其才。欲用交和之道。则鲜不为侪友所疑。浮论所斥。先败其身。又安能有济于世道也。又论各司奴婢徵贡匹数与升数尺数。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58L 页
并加于大典定式。请依旧法。以除逃散邻族之弊。 批曰。噫。旱灾至此。民事罔极。予心忧遑。曷可云喻。已下求言之教。未见应旨之人。深叹不足与有为之诮。今观此疏。忧爱之诚。溢于辞表。予甚欣喜。如有所得。可不留心议处焉。庙堂回 启。奴婢贡特减半。永减楮货价。其后府君下湖南一路。处处民人相聚。罗拜而颂祝。五月。入对。请严惩陈疏丑正人李硕馥。以谨消长之几。又请节死人吴应鼎三父子褒典。令该曹议施。六月。兼文学。又兼中学教授。因辞疏。请频 御经筵。日接臣僚。又选经明行修之士。补咨议阙员。以广辅导 春宫之道。八月。移拜吏曹正郎。十月。兼校书馆校理。十一月。病递本职。拜献纳。因微事。引避递。十二月。复拜吏曹正郎。戊申正月。乞暇。醮子于湖南。三月。直还砥山。过由限递。除直讲。复拜吏曹正郎。还朝。疏陈湖南民瘼。一。请常平厅及诸营籴粜。并给分耗。以除抑徵之弊。二。请罢兵营假属充补正军阙额。以除逃故儿弱之弊。三。请白绵大小好等纸。依湖西例。自京贸易。以除点退之弊。四。请工曹匠人蠲减春秋别税。以除叠徵之弊。五。请逃亡奴婢田畓属公者。从所出实数收纳。其一族田沓枉入者。详查还给。以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59H 页
除勒捧之弊。六。请各司奴婢依内司例。十年一推刷。以除聚会供接之弊。七。请小邑大同作木。依大邑例。分等上纳。以除偏苦之弊。又请褒赠金麟厚,姜沆,金德龄等三人。下庙堂覆 启采施。四月。病递还乡。五月。拜校理。还朝。移献纳。 启罢全罗水营及他道兵水营假属移补正军阙额。寻以微事避递。六月。除副校理。移吏曹正郎。与同僚南公二星。联名陈密疏。请勿刷送漂海汉人。七月。差经书校正官。不参槐院夏考。递本职。八月。除副修撰。时 上候未宁。久废开 筵。十一月。尤斋,同春两先生。俱造朝。 上三赐召对。府君同入侍。进讲心经。仍请禁龙安江浦已决讼处。宫家占取设庄。又请印布大典于中外。又请改正京畿山郡量田。又请革各司剩滥书吏。 上皆从之。未几。尤斋决退。府君与同僚请对。请勉留其行。又上劄申请。十二月。因微事递。拜吏曹正郎。己酉正月上疏。辞兼任。不 许。病递本职。二月。复拜吏曹正郎。与春坊诸僚陈疏。请留赞善同春先生。保护 春宫。以 三殿将行温泉。 世子留京故也。四月。因从 驾同僚移职。追往温泉 行朝。陪还。又与春坊诸僚陈疏。请留宋赞善。七月。升应教。时 朝廷礼遇儒贤。而流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59L 页
俗之论寖胜。判书徐必远素不悦于士类。前岁尤斋入京。陈请变通贡物之弊。必远投疏沮挠。尤斋因此决归。两司并论必远以削黜。至是必远。又陈疏自明。语益悖。府君上劄论斥。八月。以 世子冠礼太早。与宫僚陈疏。请退行。是月。陪参 世子入学礼。九月。拜司谏。 启请还撤主第间架踰制者。又请削夺徐必远官爵。又请治宦寺擅打卫卒之罪。寻以主第事。引避。 特递。十月。拜尚衣院正。乞暇还乡。仍欲决退。而人以新忤 旨。谓近于悻悻。十二月。还朝。俄拜执义。启请修举 祖宗法制废坠者五条。庚戌二月。因微事。引避递。时许积为相。最被 宠眷。欲害士类。知徐必远忿怨士类。遂相引重。曲为申理于 上前。至以台议为党同伐异。由是。府君亦见疑于 上。踪迹不安矣。闰二月。除司成。移议政府检详。仍升舍人兼辅德。三月。参 世子冠礼。五月。 特命下禁府。四日。带职蒙放。时全罗监司金澄。以寿宴侈张。为献纳金锡胄所劾论。就狱自明。援府君答李公庆亿书中语为證。 上疑其私通狱中。有是 命。谏院玉堂及大臣交陈其冤。不纳。逮纳供。竟无实。得释。呈病递本职。七月。拜宗簿寺正。不参槐院夏考递。九月。差 世子嘉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60H 页
礼都监都厅。辛亥正月。拜司仆寺正。二月。呈病不仕。三月。移舍人。五月。复拜仆正。六月。拜执义。时国内大饥。上疏论国计。略曰。国家一年税入十二万石。而八万馀石。归于养兵之费。无以蠲役赈民。请减训鍊都监军兵为二千。并御营军一千为三千之数。以备常时环卫。并罢诸军门冗食之类。以裕经用。每年储置其米。以备不虞。又禁州县白夺私储之举。而加赏积谷多者。以为藏富民间之道。又请先自宫中裁省凡百。以为节用之本。放太仆厩马之食粟者。布松叶服食方于中外。以救目前之急。仍反覆论治泰之道。凡万馀言。 答批曰。忧爱之诚。溢于辞表。予心感叹。国事到此地头。焚灼之怀。曷可胜喻。当令庙堂议处。以都监劳。升通政。拜承政院同副承旨。七月。升至左副。时尤斋先生为右相。在怀德。府君承 命传谕。既复命。疏陈沿路灾荒死亡之惨。请节约经费。大蠲徭役。今年死者。诸色身役米布及所食乾粮。并荡减。勿侵族邻。播种而荒弃者。耘治而不实者。牟陈之废根耕者。并分等给灾。庚戌未捧田税及今年田税。特减一税。又减明春大同米。湖西一道所分受安兴军饷。则减捧待年。嘉兴赈谷。则捧留各邑。以为赈资。或捧留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60L 页
各里。设为社仓。京畿一道所分受江都,南汉之米亦减捧。又请明年设赈都中。则只赈都民。各邑则各赈本邑之民。流丐则次次递馈。俾还本邑就赈。使无罢赈后道路颠死之患。又请明年京外设赈。专用松叶粥。又论营将有害无益。请皆革罢。以其支费。归之救民。又请禁营吏递番往来时给马。以除驿路之弊。凡七千馀言。 温批。令庙堂禀递。吉州民许泓等百五十馀人。愤外仓监官闭粜。相与开库均分。监司论以强盗。泓等首倡五人。将枭示境上。府君引王尧臣故事。疏论其过重。遂得减死。移吏曹参议。上疏辞。 不许。十月。差承文院副提调。又辞。 不许。十二月。以延慰使往义州。壬子正月。复 命。陈疏乞免。仍论废妃慎氏。生为国母。废非其罪。殁又祀事传托于其甥外孙之外孙。而穷饿废祭。愿令官给祭奠。复置墓户。故判书朴长远孝行卓异。不幸先殁。不能终养其亲。而其家饥饿。无以为养。愿令赈给月料。 答批。并令施行。 不许递职。五月。乞暇省墓还。六月。差备边司副提调。连疏固辞。闰七月。呈辞。递本职。除兵曹参知。旋拜大司成。又上疏辞。 不许。移右承旨。未几辞递。又拜大司成。八月。拜吏曹参议。十一月。 特命下禁府。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61H 页
时戚里积嫌山林。而同春先生疏斥许积之奸。大忤上旨。积,赫然等群小。与近宗缔搆。谗嫉士类。府君深忧大祸将作。以泰九二之道。上规下勉。欲调和朝论。以做国事。而然时望所归。蜮弩随集。及府君制进永安尉 赐祭文。 上下严旨。以其中一二句语。为扶树党论。 命拿鞫严问。府君自政厅就理。政院大臣,三司并力争诸臣无论党目彼此。同辞称冤。以明府君本不为偏党之论。而终不纳。台 启阅月不停。凡三十四日。始置对。夺告身而出。即还乡。在狱中。书报两子曰。吾之欲退。他人容有不悉。汝辈岂不知之乎。从前虽为贫而仕。亦岂不能一决勇退。而区区一念。每关国事。不敢长往。今获戾神明。得罪 君父。常时欲归未归者。缘此得遂。汝辈其能躬耕养我乎。自是无意复出世路。温理四书。又读心经。间以先忌及季姊病。入京。又瞻哭 宁陵迁舆于杨州路傍。皆未久而还。癸丑十二月。蒙叙拜大司成。正月。上疏辞。 不许。以被 严谴。叙复之后。分义不敢在乡固辞。入京谢 恩。而然已决长往之计。复上疏。悉陈家世立心本末。仍乞退归乡里。调病看书。以效劳于他日。 不许。拜副提学。仍兼大司成。再疏辞。 不许。承 牌出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61L 页
谢。又差备局副提调。旋遭 仁宣大妃丧。三月。过公除。即复上章乞免。仍请披览经书。以为治心调病之方。又申论减兵广储之策。又请因御营军卒哭前。例停操练。除一朔番。给二月粮。使赴 山陵役。以纾畿左民力。 答批。至五月始下。广储事。令庙堂更议。复差槐院副提调。陪从 国葬于 宁陵。随 返虞还。七月。移拜吏曹参议。时因议礼事。大臣诸宰待罪门外。府君独任铨曹备局。建请广设社仓。为事目。行会诸路。八月。 显宗大王升遐。九月。制进 大行大王谥状。十月。被文衡首荐。特升嘉善大夫。以副护军。兼守两馆大提学。国朝惟容斋,泽堂两先生。由通政加阶。典文衡。至是府君。又以通政超授。实前代所无云。三疏请改正。 不许。拜大司宪。承 牌出谢。引避递。十一月。制进 大行大王行状。拜吏曹参判。承 命考史于江都还。是时礼案已成。 上以行状中服制一款。叙事未明。且无赞扬之辞。累 下严旨。令添改以进。未几。又以所改未尽 命。直斥儒贤姓名。 责旨益严。府君承 召诣阙。疏陈不能承 命之意。未及彻。又承 命入对。袖疏草陈读。且请改 命他臣。治臣之罪。退出政院。又陈 启。而 上终不许。府君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62H 页
本欲坚执不承 命。已令家人治行具。以待 谴谪。而自初朝中贤公卿如文谷,老峰诸人。皆以激祸为虑。劝府君弥纶其间。又府君职司词。令承 上命。叙述 先王事。至于亲改其字句。使之书入。与所自改下者不同。昔白沙李相公为承旨。榜示松江罪状。而只录出传 旨之辞。后世不以此疵白沙。府君意亦如此。不得不书进。然府君常引以自咎。有甲寅记事。详著始末。十二月。差赈厅堂上。 山陵甫毕。台官李宇鼎,睦昌明等。搆罪议礼诸臣。而有命载金石。定为国是之语。府君上疏申辨。仍自劾出城。被 特罢还乡。有答崔生慎书。略曰。生虽不能救长者之祸。因吾事而若有加激促发之端。死无以自赎。故不得不改进。而但尽书 先朝备忘之辞。虽书先生之名。不自为是非语。所引之所。自 上又改以误字。非不欲争此一字。而又必以 先王所定为非。然后可争之矣。争之既无辞。争亦无益。故泯默而退矣。今番又不得远窜。左右视生。其于妻子何如耶。宁有惜别之念。而或南或北。随处而安。何处无松叶可饵而享高名。当如泰山。于吾岂不为大利哉。吾虽带官在京。自十月后。至今不受料。亦有何宦味也。然有隐忍未敢为过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62L 页
激之举。意实有在。尝谓东汉诸人处身。皆如郭林宗。则乂安有党祸也。先人家训。亦曰。慕斋与静庵同志。而不欲更张太急。出按岭南。终不免党籍之厄。其先见之明。所守之正。可知也。又曰。慕斋之学。可师也。常以为此是圣人中道。又曰。当初改进时。谓儿子曰。此事于义不敢明言。而不受 命。惟有一生自罪自废而已。左右若取论语巫马期章及礼记子上之母死不服丧章。而细观之。可知生之所处不全无义理也。时儒生辈。不知府君本意。颇有谤议。崔本府君门人也。因此有书。故所答如此。乙卯正月。尤斋先生北窜。往别于中路。二月。值 大妃国祥。入哭县门。四月。叙复同枢。陈疏辞。 不许。呈状递。闰五月。与老峰闵公同被劾。门外黜送。时尹鑴长台宪。主凶论。以误朝廷乱典礼。搆成罪案。府君前后未尝与于议礼。而其捏诬如此。八月。值 先王国祥。往哭骊州官门外。丙辰八月。又往哭于 崇陵底。戊午五月。蒙还给职牒。十二月。蒙叙。被宪官 启论。还收。府君本求退处。乙卯以来。因废得闲。反遂雅愿。益用工于心经。日有程课。又自四书至诸经。循环熟复。期以终身从事。又兼看小学。以为此于持敬工有依据。不比徒然之敬。为学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63H 页
虽晚。舍此无他道。又依延平之训。静坐凝心。以观未发时气像。尝语子侄曰。当心下虚明无一物。自有无限好意趣。所恨此境。不能恒久耳。时玄石朴公寓同里。老峰闵公住忠州。文谷金公谪湖南。或相会讲磨。或以书论说。无非圣贤心学之要。又上尤斋书。禀问用工次第。要以切己而近里。自奉苦淡。人所不堪。有时只啜松叶代昼饭。而处之晏如。饬家众。惟勤力畎亩。切戒分外经营。庚申四月。 上更化。屏黜群奸。 特命叙用。拜同知中枢府事。出骊江。上疏以甲寅事。引罪不赴。时谤议未已。清望亦停。旋移刑曹参判。又再陈疏。请并镌职秩。有曰。臣之升授二品。初以文任之故。而旋即偾事。以罪废处。则所授资级。理应追收。六月。拜京畿监司。府君以程子拜西监之命。只为首蒙大恩。受一月俸。以承德意而已。今当更化。 恩命叠降。不容不一谢。遂以私行到城外乞免。 不许。始拜 命。欲限一朔供职。只受月俸而不受禄。七月。上疏乞退。附陈主第所用采葛之非时。仍及间架踰制之非。又请减道内被灾十一邑庚辛两年军饷逋欠。其馀诸邑减数收捧。 批下庙堂禀处。又再申状固辞。下庙堂覆 启。不许。既未解职。逐道内妖僧之惑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63L 页
众。治悍妇之虐民。以正风教。又欲疏决列邑久狱。旋递。未及焉。八月。奉审南路 国陵。在途。移拜工曹参判。差实录厅堂上。初 先朝实录为群壬所秽乱。将依 宣庙实录刊正。领相文谷公。陈于 筵中曰。李某文学知识。罕有其比。且某即李某之子也。 宣庙实录。李某实陈请改修。今某文望家学。实合修史之任。若委史事。必能着实撰成云。故有是 命。还都复命。即陈疏辞。 答曰。卿之文学。闻之久矣。卿何过辞若是乎。复陈疏不彻。遂径退到广州。呈进。略曰。臣闻程子之言曰。不立己。虽向善事。犹为化物。立己后。自能了当得天下万事。为子而承父之业。岂非善事也。然臣愆累在身。疵尤满世。而乃欲佩荷斯任。己既不立。又何能了当得事也。闰八月还乡。又陈疏力辞。 答曰。卿之文学。予已洞知。前日之事。少无引嫌之理。矧今实录纂修。一日为急。卿何不念及于斯。而一向控辞乎。宜勿固辞。继 下别谕促还。又拜疏数千言。悉陈家世事及情迹难进之势。末引李文成故事。请以此疏 下询公朝。如曰国人实无疵臣之言。臣虽舁疾更进。参修国史一日而死。亦所不避。如曰国言果如臣所陈。则容其自处。使得没齿田野。亦 圣朝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64H 页
惩顽励俗之一事也。 答曰。卿文学之超异。持论之和平。予已稔闻。大臣之荐进于榻前。委以修史之任。亦出于此。情外浮薄之斥。何足介嫌乎。矧今 先王实录改纂之举。不容一刻暂缓。而堂上不齐。尚未设局。揆以事体。诚为未安。卿何不念及于斯。而固辞若是其太过乎。安意勿辞。从速上来察职。时朝意必欲待府君始史事。前后 批谕勤恳至此。府君不得已复上京。九月。到城外。陈疏未彻。承 牌入城。兼同知成均馆事。又陈疏辞拟试官望。不赴 召。特命再招。始出谢。筵臣有白于 上曰。宰臣进退不轻。李某引嫌固辞。朝家一向强迫为未安。合依其疏所请而处之。 上遂下询。入侍诸臣。并对以甲寅事。初非为自己利害。今不可以此为咎。 上教以李某到今。更无引嫌之事。宜使之速出察任。府君复上疏申辞不入。仍与纂厅诸堂上。会坐设局。始府君之差史任也。尤斋,玄石诸公。皆以为义不当辞避。而府君意在必退。至于径还。及是还朝。世论颇以府君进退不循常格为疑。申公翼相亦疑而有问。其答书。略曰。前日上去。只为一谢 恩命。而拘滞至两月。此非年来所欲自废之心计。而朝廷至引家世事。责以史事。如尤老,和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64L 页
叔。皆以为不当去。然弟必欲遂初心。终于退归。退归之后。谓必得罪解职。犹不许递。诚非始料。且弟之必欲遂初心者。欲明师友间伦义。而 君命先业承述之道。又反缺然。此所以心不自安。欲私述史传。以赎其罪。而然于 君臣之伦。则前后陈乞至于十上。逃还之后。一向促还。 上意眷眷如此。而终始迈迈。但以一病字辞谢。无亦近于洁身乱伦乎。师友伦义。不免为偏重之归。而君臣之义。父子继述之道。反轻。当退之时。初心为重。故退归。既退之后。初心虽遂。又觉两义有缺。心岂能自安也。退溪 国葬前退来。盖示必退之心。未久因 上教敦迫。不得不复上去。况弟牵连史事。非他职事比乎。十月。因星变。 上召廷臣二品以上。亲问消弭之策。府君对曰。天下事。有大本。有急务。大本则不出于君德。而急务则随其时势。必有急急当先行者。今于大本上则大臣陈启略尽。而至于今日急务。公私积储。军政变通。此两事。实系国家安危存亡之大计。仍极陈都下养兵过多。国廪耗竭之弊。请通计训局御营精抄等兵。只留三四千。以备环卫。其馀有阙勿补。或自愿归农。以渐减数。又陈乡里富民。困于勒捧私债。不复储谷。虽难猝复旧俗。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65H 页
请依 先朝颁令。申饬国内。遍行社仓。富民或纳粟公家。或助设社仓者。赏以西班显职。许得谢恩追赠。以激劝之。使公私交有蓄储。又论 祖宗良法之废坠。请广布大典于中外。自 上与朝臣。披览讲究。次第修举。并及大比文科失法。不得人才。束伍军兵未精。又多剥割之弊。自辛亥以后。饥馑荐仍。公私俱匮。有朝夕难保之势。而因循玩愒。莫有为国家根本计者。府君独深以为忧。欲有所变通。既累陈于 先朝。至是又以此为献。 上特倾听焉。时仓卒 赐问诸臣。少所建明议者。亦以府君所对为首。俄兼同知 经筵。上疏辞。 不许。十一月。遭 仁敬王妃丧。史局将姑罢。府君疏请移奉实录于闲旷公廨。简留吏隶。令堂郎轮仕。先考谬误。兼聚文书。以为卒哭后。即修之地。又陈先臣修史时。亲承 仁祖圣教命。于毕修后。抄出实录中 圣训可以为法于后世者。别为一册以进。而事未及就。今以考见凡例。移奉 宣庙朝改修实录。愿就其中。抄出谟烈政教。如国朝宝鉴之例。以备 睿览。并许施抄史事。仍令府君专管。自是常宿留史局。不还家。未几 特授资宪大夫刑曹判书。再疏乞收还。 温批不许。承 牌出谢。复连疏辞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65L 页
本兼。又移领相书。略曰。修史一事。 朝家责以世任。不敢终辞。惟欲专心此事。而今当剧务。史事妨废。愿有以变通。领相陈于 榻前。谓宜递剧务。专任史事。十二月。移拜大司宪。再陈疏辞。 不许。以四度带推应递。引避。 命并荡涤。移拜礼曹判书。又陈疏辞本兼。 答曰。卿之文学。实合秩宗。何用过辞。只以坐次妨碍。许递成均兼任。辛酉正月。以疾上疏。请免宗伯经筵。专意史役。仍进泽堂先生所撰字训增辑。略曰。国运不幸。奄遭 重戚。而元老造朝。至诚劝讲。 殿下于悲悼之中。召对儒臣。讨论经义。一国臣民。莫不钦仰 圣德。臣于病里。有一耿耿于方寸者。臣父尝编辑一书。名之曰初学字训增辑。裒聚经传。搜剔字句。奥义微旨。发明靡遗。其意盖以初学之士。不先明于字义。则虽读经书。难晓其旨。故为述此书。欲开其初程。窃惟帝王之学。虽与韦布不同。然以经学治心。则未尝有异。如蒙 殿下时赐披览。且于 经筵讲论之际。有所参考。则臣父辛勤之业。庶不为覆瓿之归。而 圣学亦或有万一之补矣。旋移大司宪。兼弘文提学。连疏辞。二月。制进 大行王妃谥册文。三月。赏加正宪大夫。再疏辞。以事引避。递宪职。俄复拜。四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66H 页
月。上疏以本职有妨史事。且曾经文衡者。复授提学。是昏朝谬例。乞并解免。仍陈时务。缕缕累千言。略曰。顷当二品以上 召对之日。臣亦陈所怀之一二。而恭俟半年。迄无处分。他臣所对。亦未有着实举行者。庙堂谋议之悠泛。此亦可见。臣顷又入侍。伏闻大臣及诸宰陈达之言。逃故儿弱。则既查。而患不得充补其代。军布升尺则将减。而患乏于经费之需。首相欲行户布之法。则右相持难。右相欲行大军籍。则首相亦持难。论难半日。终不得善策。欲行户布者。以为上自公卿。下至庶贱。无一户不出布。则此为大均之道。以臣愚见。其所谓大均者。反为大不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贵贱厚薄。大小轻重。有万不同。是以圣王之治天下国家。必因其情之不齐。贵者贵之。贱者贱之。厚者厚之。薄者薄之。大小轻重。莫不皆然。使各得其所。此乃絜矩均齐之道也。今者无论贵贱。皆出户布。臣则以为此法。近于孟子所斥大屦小屦同价之说也。至于大军籍。则此固当行之法。而然当此变乱才除。凶荒孔惨之日。亦难猝急举行。臣意则今日急务。莫如修举 祖宗法度。法度悉举。则国内无复游民。逃故儿弱。虽悉蠲免。不患于不充补。军布升尺。虽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66L 页
悉减杀。不患于乏经用。当积衰之世。修 先王之法。此古昔明君哲辟中兴国家之道。人谁敢怨。亦谁敢非之哉。 祖宗良法之废坠者。不可枚数。试以数事言之。族亲卫则宗姓袒免。异姓缌麻以上亲及 王妃缌麻以上亲。 世子嫔期亲属焉。忠义卫则功臣子孙属焉。忠赞卫则原从功臣及子孙属焉。忠顺卫则外六寸以上亲。 王妃外五寸以上亲。东班六品以上。西班四品以上曾经实职显官。文武科出身生员进士。有荫子孙婿弟侄属焉。有荫子孙之中。如有读书而为儒者。生进则隶于太学。幼学则隶于四学。外方则隶于乡校。如有操弓而业武者。亦属于内禁羽林等卫。其非文非武而闲游者。仍属于忠赞,忠顺等卫。入番则为卫士。不入番则徵布。而但所徵。视正军轻歇。以有荫故也。此外中人辈。则皆属于医司译学观象生徒。其次。又属于京外衙前。皆有定限。其馀亿兆之民。皆归于骑步兵,漕水军,乐生诸员,馆夫,工匠等役。公贱。从公家役。私贱。从私家役。未有一人无役而闲游者。其有才德出身登朝者。则又皆各有职事。而禄俸厚薄。随其职之高下而裁量焉。堂上官以上及侍从。则虽递实职。亦付军职。俾不失其禄。比出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67H 页
于优待贤能之道。而军职亦各有所属之卫。则当五卫不罢之时。脱有变乱。则各有所归可知也。如此然后可谓大均。贵贱大小。各得其所。而国家治矣。今欲修举废政。则宜先自忠赞忠顺等卫而始。虽宰相子弟。必令先属于此。其中业文业武者。则归之太学四学。内禁等卫。其馀则徵布。入番则减布。如是则四方之士民。无役闲游者。自当渐就法度。军额不患不充。国计不患不裕。此外卫兵之耗匮国力者。减之。外兵之合加鍊养者。给复给保。以备缓急之用。又必劝奖富民。劝设社仓。公私皆务积储。然后可以安民。可以固国。为中兴万年之基业。而免一朝覆亡之祸矣。又反覆论泰九二程传治泰之道曰。臣于 先朝。每以此进说。而才诚不足感动 上下。有所施为。臣常以此为恨。而泰转为否。国家垂亡。幸赖我 殿下英明冠古。斥退阴朋。登进善类。廓挥乾断。致小往大来之吉。而屯难之形。尚有未济。致泰之道。尚有未讲。此正安危存亡之一大机会也。上有 明君。下有良臣。而当倾否回泰之日。不能大有所振作变通。因循弊政。苟度岁月。终无以斡旋危亡之势。则岂不为志士之尤可痛叹者也。今之备局。固是才俊之所萃。吁谟之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67L 页
所出。而然六卿各有其职。食前会坐。罢归本司。簿书期会。悤卒应酬而已。不能深思远虑。及于经国大政。臣伏见先正臣成浑疏中。有曰。别立一局。名之曰革弊都监。以大臣领之。其僚属。极一时之选。凡 祖宗良法废而不行者。修举之。久而弊生者。损益之。臣愿今日宜用此说。而不必别设都监。但以革弊厅为号。而属备局。如赈恤厅管理所之属堂上。又以有才识而处闲秩者兼之。专委此事。僚属则备局文郎厅全无所事。必须极择其人。或令堂上自辟。与之同事。先自逃故儿弱之充补。军布升尺之减定。卫兵之减。外兵之养。国家经费。量入为出。公私积储。有备无患之道。一一讲究。如临科做业之士。出题而搆思。又以 祖宗良法之可举者。后世弊政之可革者。一一参商。举此补彼。裒多益寡。条目既具。禀裁于大臣。入达于宸聪。今日行一事。明日出一令。要以尽革弊瘼。悉张治具为期。则一二年内。国家其庶几乎。臣伏见近日备忘。以骊阳府院君闵维重。仍察兵曹判书之任。臣固知 殿下之心。只出于惜才。非出于私意。而法外之事。有关后弊。第念维重才为兵判。方欲革祛宿弊。修举军政。料理事甚多。而今将养闲就第。 殿下之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68H 页
所惜。臣亦惜之。今臣所陈革弊厅堂上。以有才识而处闲秩者兼之者。求之举朝。恐无出于维重之右者。递本兵而属此任。则此任既非法典所载。虽国舅亦无不可兼之理。以维重之才识诚心。处于宫府之间。为国家长远计者。宜无所不至。令与郎属。日有所筹画而施行焉。则岂至如今日无所施为泄泄而沓沓也。寻避递。还拜。五月。因灾异。又上疏论事。略曰。臣上之望朝家用和泰之道。使阴阳交和。雨旸时若。次之望朝家力行积储之策。以备凶荒。下之教以松叶之方。以救目前之急。此三者。常所呶呶而未见一策之行。人皆笑臣愚拙。而但未知生民涂炭国事已去之后。识者之论以为如何也。臣故不忍不言。垂死病中。复此献愚。 答曰。忧爱进言之诚。愈往愈笃。予甚嘉尚。当令庙堂采施。制进 永昭殿亲祭文。下旨嘉奖赐马。时府君临急。承 牌诣政院。口号写进。 上褒以辞理俱到。可以感格于幽明之际。有是命。寻又避递。八月。拜知敦宁。又兼都总管。陈疏只递总管。十月。连疏辞本兼。又登对力辞。始许递 经筵。十一月。拜史曹判书。再上疏辞。 答以天官之长。舍卿其谁。卿辞至此。予以为过。元非剧务。何患乎史事之不专乎。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68L 页
仍 命牌招察任。出谢后。又三上疏。并 温批不许。又以书私恳于领相。愿蒙 启递。报以耐过都政。当为之周旋。然犹引疾罕赴政席。十二月。被校理朴泰辅疏斥。即出城还乡。泰辅疏以甲寅改进行状。为恇怯惶惑。丧其所守。以请递骊阳本兵任。以革弊(堂上)。为掩人耳目。求媚上下。并斥台阁不举弹。 上下特旨曰。噫。当此灾异荐叠。国势捏(一作隉)扤之日。虽使大小群工。务尽寅协。共做国事。犹惧其不济。而矧今勒成情外之罪案。以起朝著之不靖乎。泰辅疏中第一件。即不宜黜享事也。此出于意见之各自不同。不必提起。而曾以甲寅事。询问于大臣诸宰。无一异议。然后始乃出肃。则可见公议之攸在。而乃敢追劾于了当之后。务为深刻之论。已极寒心。至于曩日宪长时疏语。别无所失。而抉摘文字。肆然搆诬。尤可骇异。其身居论思。轻朝廷蔑公议之罪。不可不正。姑先罢职不叙。承旨宋光渊朴纯等。以其遣辞。虽不无过重。意出激昂。本非搆诬。再 启覆逆。校理申晔,李彦纲等。以为泰辅之疏。非某本情。而 殿下之罪泰辅。亦非其情。疏请还收。 上并不许。大司谏李翊以见斥上疏。以为甲寅之事。盖失于过虑。不专为一己利害之私。其为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69H 页
宪长时所论说。只为忱诚切至。都出于为国惜才。今某之词翰忠勤。历数朝绅。鲜(有其)比。籍令不幸有过。经年见阻清华。可见罚已行矣。到今追论。必令去位而后已。臣未知其为得。然泰辅职在可言。有怀必陈。盖出无隐之义。宜勿罢。 答曰。李某之忠于国家。长于文词。予固知之稔矣。泰辅亦岂不知。而身居论思。罔念为国惜才之道。乃反吹毛求疵。不少宽假。良可骇异。此而不罪。无以惩方来也。领相上疏曰。李某事。臣亦与有罪焉。臣之于某。开释前愆者。臣也。请委史事者。臣也。荐授铨长者。臣也。而终使某。大颠沛而归。史事溃裂。亦至于莫可收拾。此皆由臣以误之也。臣安得免其罪也。某为人。长于文学。国人所共知。而若其秉心公平。至诚体国。则臣常以为今世罕有其比。虽有过误。其情可恕。至其宪长时疏陈之事。臣则以为只出于为国惜才。务祛积弊之意。今泰辅直斥其心术。至以求媚上下为罪案。同朝之间。何其不相悉之甚耶。臣曾请递闵维重本兵之任。而因兼备局。诚以艰虞之会。不比平时常规。有难尽拘。兼管之务。有异实职。前事亦有可据。由其国事为重。不暇顾他嫌也。某所请。其意岂异于此哉。 答曰。当比时事艰虞。人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69L 页
才眇然之日。泰辅身居经幄。未(尝进)一策举一人。以扶国势。而乃以情外之说。肆然丑诋。终至于狼狈。去国而后已。其心所在。诚未可知也。献纳吴道一上疏。申救泰辅。修撰李塾。亦上疏谓甲寅事。再三争执。终不能得。而激成之祸。又不可不虑。则某之意固可恕。而不必深咎也。且其宪长时疏语。固未免为失言。若谓之求媚上下。则是岂本心哉。某之文学行谊。实鲜伦比。其推贤好善。亦甚可尚。不可以一时言语之疵。并弃其平生。泰辅论人。无亦太甚乎。虽然。泰辅是岂搆诬人者哉。不过执其迹。而不原其情耳。是后。两司俱请还收泰辅罢职。并 不允。右相李公尚真。陈于筵中。以大政过时。请姑递吏判。 上曰。泰辅妄疏。使向用之臣去朝。事甚可骇。予意不欲许递。再请始 允之。右相仍陈李某尽心史事。且是非予夺必公。今之良史也。在铨亦必协公道矣。今宜召还察史职。 上曰。今在何处。仍 命政院。下别谕促还。是时朝廷少辈列据清要。主张时论。必欲斥去勋戚。自托清议。阴徼后利。先辈见其心术不正。不从其议。由是少辈自生猜疑。指先辈为勋戚之党。正如东西分党之初。又尹拯因碣文事。仇视尤斋先生。阴主少辈。排轧师门。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70H 页
于是风习一变。从前尊慕尤老。自称门生之类。太半化身投合。阳尊阴斥。老少遂成分贰。府君以为往时奸党。已无可合之道。士类又中分。此为亡国之事。每谓东西分党时。东人辈不从退溪之论。攻斥青阳。并及栗谷,牛溪。仍起士祸。为百年痼弊。今不宜复蹈东人败辙。逢人必极言竭论。务欲调停。而非惟不能回惑。以府君最亲于尤老。反怀憎嫉。及秉铨则尤为不平。又泰辅之祖炡。尝欲倾陷泽堂先生。先生自志中直书其状。及文集刊行。朴家大以为憾。泰辅之父世堂。曾以同僚相亲。而久绝通问。至是泰辅以拯之甥。挟其宿憾。伺时显发。其疏首驳马融等黜享之议。以侵切尤老。次斥府君搆诬诋辱。至于此极。二三先辈虽为之辨白。而畏其气势。不敢言其用意挤陷之由。其馀少辈。靡然右朴。至有极力伸救者。其后朝论大溃。竟酿成己巳士林之祸。以至伦常斁绝。国家几亡。夫岂一夕之故哉。壬戌正月。上疏乞削名朝籍。使得屏处循省。以毕馀生。改择良史。以付纂修之任。将臣已草史编。一并改修。 答曰。噫。世坏败。俗流失。忠厚质朴之风扫地。浮躁倾轧之习转加。为世道太息。固已久矣。卿之忠于国家。长于词翰。寡人之所稔知。朝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70L 页
野之所共许。而惟彼气锐之辈。勒加罪名。肆然侵攻。良可骇异。卿何足挂齿哉。宜遵前旨。安心勿辞。从速上来。以完史事。拜知中枢。移左参赞。复陈疏。乞镌罢本兼诸职。 答曰。备悉于前疏之批。而连章固辞。有若真有是事者然。无乃太过乎。况实录改修。一日为急。卿何不念及于斯。而徒守区区之廉隅。以致史事之迟延乎。安心勿辞。从速上来察职。又呈辞状。二月。再下别谕促还。复陈疏。又呈状。并 不许。三月。又呈状。领相陈于 筵中曰。李某狼狈下乡之后。前后疏批。不啻勤恳。且降别谕。 圣意实非偶然。某亦岂不感激 异恩。而一向固辞。无意上来。必以其所遭非常。廉隅所在。难于遽进而然也。某文学忠实。固不可终弃。而史事方急。堂上之任。似当姑为递改矣。 上曰。李某非但文学优长。且其体国之诚。诚为可嘉。故前后疏批。累敦勉必欲上来矣。即今史事方急。而上来无期。实录厅堂上之任。姑为改差可也。四月。移拜大司宪。呈辞状。五月。上疏。并 不许。又呈状。始递本职。六月。上疏乞解兼带三任。 不许。八月。因大臣陈达。始递弘文提学。三 降别谕。促还。陈疏辞。拜大司宪时。有逆变。将设鞫。不敢在家。进到杨根界。上疏辞。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71H 页
时府君门下人司瓮奉事崔慎。应旨陈疏。语及府君被诬事。九月。退至骊江。复陈疏。略曰。臣自被丑诋以来。曾无一辞相较者。虽其言出于臣之情外。顾臣一生。种种无状。滥窃高爵。合被斥退。则自是天道人事之所不免。故臣但受以为罪。且要世议安靖。而残命获毕于畎亩而已。今慎隔阔之中。全不知臣心事。奋其私意。有此狂妄之言。臣闻来不胜寒心。续闻京报。罪人次第就拿。中外惊忧少定。而臣有此大不安之事。设令贱疾稍可以自力。亦何敢复首京路也。遂还家呈状。递。旋复拜。上疏辞。十月。又呈状。并 不许。闻逆变复发。至于宫城设卫。进到郊外。复陈疏。承 牌不进。十一月。诣 阙引避。 特赐引见。教曰。自古横逆之来。人所难免。卿何遽尔决归也。忠亮忧爱之诚。罕有卿比。当民忧国计孔剧之日。卿不可以区区廉隅。又为引入也。宪长之任。今当勉副。卿且姑留。以补不逮。卿以情势不安。每为第一件事。此则不然也。泰辅所言。大臣既皆非之。此亦公议也。卿出入筵席。有所裨补。是予之望也。府君备陈疾病难仕之意。且曰。臣之做错。举世非之。则是乃公议也。至于大臣之或有所云云。此不过知臣本情而言之耳。三司年少之人。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71L 页
使莅郡县知吏事。此乃先正臣李珥之言也。然而至于泰辅。则近于以罚补外。此甚为不安矣。 上曰。泰辅所言。出于与卿情义不相孚之致也。且于文庙配享升黜时。论议多舛。或为无据之论。故以此非之矣。府君仍以国计民忧。反覆陈论。 上曰。古云民以食为天。君以民为天。卿每以此为言。或意予听之支离耶。古语又云。国无三年之蓄。国不为国。以即今形势言之。则诚可哀痛。卿之所言如是切实。予当终始体念焉。仍退待得递。 特授赈恤厅堂上。陈疏乞退。 答曰。卿之忧国爱民之诚。寡昧之素所稔知者也。今玆特除。实非偶然。安心勿辞。速出察任。复拜大宪。上疏辞。兼陈所怀。略曰。记曰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盖一年耕穫。分之为四。用其三而储其一。每年如此。则三年所馀者。为一年之食。二十七年。则为九年之蓄矣。臣之上年所陈革弊厅一款。即先正臣成浑疏中之意。而有会计国家一年经费。量入为出。稍存赢馀之语。如以分数详定。当如臣今所引记语也。臣意自今年为始。必以一年税入。析为四分。而国家经费。约之于三分之中。不足则上自 祭享御供。先加节损。以至大内侍御。掖庭下人。百官俸禄。各司吏隶。宿卫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72H 页
军兵。或减其廪。或汰其员其额。百司公用。亦宜一切裁减。必以三分为一年之用。而常储一分。年年积储。则可致有九年之蓄。目前减损。虽似艰苦。然习俭约。久以为常。其效至于国富民安。而此是大佚大乐之道。曷若拘拘于浮文末饰。使国计日缩。生民日困。终致颠覆之祸也。若以卫文公之衣大布。汉文帝之衣弋绨。屦革舄。集上书囊为殿帷为法。自 上先行节俭如此。又以是饬励朝廷。则士大夫侈靡之习。从以可变。中外承风。人皆节俭。则民力可省。而国储自裕矣。臣伏见 宣庙朝实录。即位之初。以长番内官猥众。 特命减半。 圣明苟能体此。虽宦官宫女之服事左右者。使之一人兼数事。仅给使令而已。又何惜其减出乎。如此处先加勇断。无所留难。则百事可约。积弊可祛也。至于卫兵之减损。最是变通之大者。或言凶岁不可猝减。然自募归农。有阙勿补。则亦可以无弊变通也。又曰。必公私交有积储。虽遇凶岁。国用可继。民亦自活。臣尝所达劝奖富民。广设社仓。以防糜谷之路者。亦为是也。然此积储之方。必自国家先行。民亦可效而为之。出令而民易从矣。 圣明如不以臣言为迂。而有所听纳。则不必别设厅号。且令赈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72L 页
厅诸堂上。料理其事。节目既具。就议于大臣。禀定于榻前。次第施行。如以臣言为不可行。则亦宜 许臣退去。遂其情愿。无令虚受紧重之任。终为偾败之归。答曰。省疏具悉。为国陈忠。良用感叹。噫。连岁大侵。黎民阻饥。积储荡然。济活无计。此正君臣上下如在泥露之中。一意于救民之秋也。虽然。疏中所谓军兵有阙勿补一款。才已少变其制。今难更改。百官廪料。减之又减。亦非忠信重禄之道也。至于阙中侍御。本来鲜少。又多省冗矣。他馀变通事。令庙堂禀处。卿其安心勿辞。从速察职。庙堂回 启。请令赈厅句管裁减事。府君既力辞不获 命。以荒年赈任。义同往役。遂黾勉当之。时连值大歉。国用大缩。无以蠲役赈民。府君留处公廨。与首席骊阳闵公同事。釐正百司冗费弊瘼。官府愠其减剋。市井怨其失利。然皆不恤焉。兼知 经筵。差备局堂上。连疏辞。又登对陈乞。始 许递本职及 经筵。十二月。复拜大宪。又上疏辞。 不许。岁末。持平俞得一上疏言事。有曰。朴泰辅言李某事。大触 天怒。经岁废斥。贬黜荒县。又曰。正士怀惧。耳目隔蔽。府君即留疏出城。略曰。此言虽非专指泰辅与臣事而发。正士论臣而远斥。臣则承 恩复入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73H 页
朝。得一之言。臣虽欲自解。以为不斥。臣亦无以为说。廉隅大防。臣固不欲自毁。而重入脩门。又被人言。臣虽无状。亦何忍强颜复留乎。 答曰。年少过激之言。不足为嫌。而身带重任。苍黄决退。实非所望于卿者也。须体缺然之怀。安心勿辞。从速入来。毋旷职务。癸亥正月。自城外留疏径退。略曰。臣之被人侵辱。初非细过相规之比。颠沛还乡。控乞文字。至于十八上而不敢进者。诚以四维大防。难以自毁故耳。国有事变。不得不奔问。既蒙 引见特谕。又蒙 特授赈任。 主忧臣辱。义不敢逃避。出当其事。思欲死生以之。而才疏意广。病剧心燥。既无包荒之量。又乏刚果之用。虽欲裁省凡百。以就法度。受任旬月。讫无涓埃之报。徒令骚怨渐起。今臣又被人言。决难抗颜复立于世。既出郊外。仍首归路。孤负 圣旨。臣罪万死。 答曰。卿之体国纯诚。予所稔知者。逮受赈任。尽心料理。多所裨补。益嘉款款之忠矣。不意玆者。乃引不当引之嫌。遽尔决归。予心之缺然。已不可言。而赈事之狼狈。为如何哉。克体前后之旨。须勿固辞。从速入来察职。特命递本职。以专任赈事。下别谕促还。到骊江。又陈疏。略曰。今臣退归。不当复言国事。而当此艰危之日。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73L 页
适受紧任。不能报效万一而止。 圣上又以赈事之狼狈为 教。臣于此不敢终无一言也。今之民忧国计。穷极到此。此正汲汲变通。如救焚拯溺之时也。臣之当初疏请。非止为一时赈民之策。盖欲节用存赢。依古法。定恒规。以为积渐储蓄之图。臣与诸僚。姑先议定十数条。欲请对陈达。未及而退。其中亦有未尽消详者。今若用臣之言。使他僚替当其务。委任而责成焉。臣虽退归。赈事何有狼狈之患也。愿 圣明留神裁处焉 答曰。所陈之事。可不体念焉。二月。因大臣陈达。始递备局堂。上复拜大宪。上疏未及彻。 上又特命递本职。 召以别谕。又陈疏兼辞史局赏典。盖史事已毕。府君以劳有赐马之 命故也。四月。复拜大宪。陈疏又呈状。递。闰六月。陈疏乞尽解兼带。七月。复辞兼带。仍陈所怀。略曰。臣又伏念国事艰虞。朝论溃裂。臣虽退处畎亩。忧时一念。曷尝暂弛。而在外负累之人。不当妄有所陈说。只自泯默慨叹而已。今殿下以退卧恝视责臣。而身既不进。又无一言。则亦岂臣分义之所安也。玆敢毕罄愚衷。附陈瞽说。惟 圣明之财处焉。臣于庚申入朝后。窃观朝著气象。有携贰之渐。臣诚默忧而窃叹。仍伏念先父臣某。尝有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74H 页
一记事。其略曰。 明庙逼于尹元衡及李梁。登第立朝。遂加超擢以敌之。梁居铨秉权。复忌清论。不与而谋去之。青陵府院君沈钢。即梁之妻喃也。惧为家国大祸。与奇大恒表里协谋。劾窜梁等。钢之子义谦。与有力焉。由是。朝议皆右沈氏。而义谦惩二家之乱。力持清议。 明庙末年。大更政化。登崇耆硕。湔雪冤枉。疏释罪累名士之淹滞者。举得超擢。朝廷清明。后世莫及。李滉入朝。昌言义谦功在社稷。尝与书。有惩前贞后之语戒之也。时李滉门下士。多在清班。奇大升为宗主。义谦与奇大升,朴应男最相善。应男虽不学问而清直自立。长在两司。务为激扬弹劾。不避贵近。仕路肃清。后进争慕效之。伊时卢守慎自海岛放还。不数年。致位宰相。尝谓所亲曰。吾辈幸矣。得无有后虑乎。盖疑士论本于戚里。恐不免后人之讥也。及党论之分。东人以此言为公案。然守慎言。义谦有可赏之功。无可论之罪。李珥之谕义谦也。亟欲调停士论。而无深治意。故见台论加峻。即引避不从。由是时论致嗛于珥。谓心乎沈者。珥卒以此见败。珥之论义谦也。郑澈独呵责不已。至以为党谕之祸。自此始矣。臣居常见臣父此录。以为沈义谦功在社稷。则李滉之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74L 页
昌言称道。乃是正大之见。奇大升大儒也。朴应男直臣也。与义谦最相善。而卢守慎初虽为名儒。晚陷禅学。作相无所建明。其视滉与大升。所见之得失可知。而东人辈乃以其私语为公案。惹起党论。为百年国家之大祸。当时东人辈布列三司。号为士类李珥初欲调停而做国事。勉从其论。而至于加峻。则亦不从。反为东人辈所挤陷。郑澈之责珥。初从其论。亦有意见也。 殿下冲年。嗣位当国。大臣托 顾命之重。把弄权柄。以致奸凶并进。浊乱朝廷。至于逆变窃发。向非 殿下英明冠古。又非一二勋戚之臣协心同德。斡旋祸机。则宗社几至于覆亡矣。一朝更化。雷厉风飞。解释祸网。延登贤辅。士类汇进。朝廷复正者。莫非圣上盛业鸿烈。而然论其赞成之功。则今日勋戚。比之沈义谦。又不啻加等矣。虽以宋时烈之严正。亦深许与。又有勉戒。此与李滉之于义谦。既许而且戒者。同一心事也。一二大臣。则又与勋戚情义无间。而年少峻激之类。独于勋戚。便有相贰之心。金寿恒起废复相。望如岳斗。而讥谤渐兴。至于宋时烈。亦不无不满之心。盖由其所见不同。而先后辈相岐之说。亦渐行矣。先辈。士类也。后辈。亦士类也。先正之言曰。士林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75H 页
激而分。则其国乱。当今先后辈意见之不同。论议之不合。有如东西党论始分之时。此非细虑也。臣则以为今日士类。但当以奇大升,朴应男所处为法。而不当复蹈东人已事之败辙。勋戚如有过失。则惟当随事纠正而已。应男弹劾不避贵近。则曷尝以善于义谦。直道有所挠屈也哉。臣之家世。本无党论。臣又尝以和泰之义。有所自勉。故妄欲调剂于其间。而身多疵衅。言又荒疏。不惟不见信于人。只先自取其颠沛。然臣无一辞相较。至请收用劾臣之人。使复旧践者。诚以年少辈。虽不知臣本心。臣之血忱。惟在于保合朝论。又何心。怒其诋辱。添助其不靖之端也。然朝议不靖。触事增长。至于金益勋一事而极矣。臣去久。入都。赵持谦来谓臣曰。令公尝言泰卦之义。泰卦正可用于今日。盖以一边人。既被罪斥。讥察诬告。又增其疑惧。故持谦之言如此。而臣亦喜闻。见领左相。言及持谦所言。且曰。人事久则当变。一边人被罪者。分轻重。以次减宥。废置者。亦合随才收用。则领左相不以臣言为不可矣。其时持谦。首请推考益勋。台论转激。自罢职而门黜。自门黜而远窜。至比于金重夏。而靡有止息之期。宋时烈,朴世采等诸贤。造朝称停其论。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75L 页
以门黜为当。自 上允许。亦止于此。而台论犹不止。少辈盖疑时烈于先师之孙。不无私情。而有所护惜。益怀不满之心。此岂知时烈者哉。时烈立心之正。可质神明。益勋果有极恶大罪。关系国家。则岂以私情容护。以误国事哉。臣父有 经筵日记。癸亥八月初八日。入侍。论讥察有弊。李贵曰。讥察决不可无。岂可徒恃天命。而不为 宗社之忧乎。 上曰。讥察不可全废。臣父曰。设使讥察十中一二。将来之害。必有大于所得者。今柳应询告变。出于讥察乎。成祐吉之言。出于讥察乎。惟君臣上下。各尽心忧国。虽不务讥察。自然先觉也。如其不然。则受讥察之任者。未必得实。而专行己私也。 上曰。此言极是。以臣父此记推之。讥察固有弊。初若不为则善矣。然 反正后。勋臣已不得不行。近年危疑之际。勋臣亦不免有所讥察。此与 反正后勋臣同一意见。而益勋为大将之后。替当其事。智虑未周。爪牙不良。金重夏,全翊戴等所告。悉归虚诬。益勋误事之罪。恶得免乎。然此讥察。初非益勋创出己见。生事于无中而然也。诸贤公议称停。以门黜为当者。政是其律。而年少辈所见偏隘。不能通知此意。议论愈激。于时烈。既有不满之心。则虽不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76H 页
敢公言。屋下私议。有不可掩。此阳尊阴斥之说。所由起也。时烈固已不安于朝。请浴出外。而台臣又因体统之说。张皇引避。非不知相臣陈达。出于大老之言。而务立己见。无复顾籍(一作藉)。时烈不敢前进。径还骊江。其时时烈所亲。贻书劝退者。无虑十数人。此盖为时烈欲全其进退之道。而出于衷曲者也。李选之书适露。偏被一队人诋辱。疑其为益勋地。故劝大老退去。沮败时事。苟如是。彼十数人。一时书札。胡不约而同其意也。自是纷闹之端。上自朝绅。下至韦布。日甚一日。时烈踪迹。又自不安于近畿。而及闻有致仕还收之请。遂反故林矣。台臣乖激之论。 圣明虽加裁抑。年少辈务胜之心。坚持不解。以致朝论益溃。中外嚣然。至于朴泰维之疏语腾播。则物情尤骇。而赵持谦,吴道一等。曲为之救解。士论溃激。次第投疏。而大臣请对。乃有补外罢职之请。 殿下即赐允从大臣之意。盖欲斥罢此辈。以去朝廷不靖之端。不顾嫌谤。历陈所见。此固出于深虑国事。而其言过重。其事太遽。求以镇定。转增乖激。年少辈忿恨之言。固无所不至矣。先辈有识。亦以为忧。领左相。至于请对陈达。当此之时。若善调剂。则世道或可底平矣。不然则方来之患。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76L 页
有不可胜言矣。持谦为少辈所推重。而臣亦习知其为人。乃祖乃父。以道学忠贞。为世贤公卿。渠以名家子。文艺夙成。又有孝友之行。清苦之操。出身行世。风采可观。顷守荒郡。竭诚赈民。非惟一境赖之。岭东诸邑。亦有河润之效。其与臣所言欲调和一边人者。意思亦好。然其识量褊狭。病于执滞。论议过激。辗转差谬。而不自知止。原其本心。东西旧党。尚思和泰。而迹其所为。则又令朝著之间。溃裂至此。岂非可叹也。然此不过一时误着。日久心平之后。静而思之。持谦亦必自笑也。今以一事盖一人。断其平生。以为不可用之人。则大臣之言。无乃过乎。道一亦贤相之孙也。文才过人。自幼著称。亦尝有意于儒学。而以心病自废。傲物之病。果有之矣。然文人习气。例多此病。不足深责。其言论过差。只坐识见之偏。其年尚少。从今更务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去其病而拓其才。则安知不终为德器也。泰维臣仅一再见面。未知其为人之如何。而后时之言。无关于大议得失。侵犯儒贤。语意不逊。台臣欲论以薄罚。自是公言而扶护之人。则必置之于少无所失之地。此亦私意也。 圣明既有补外之命。罚已行矣。如以泰维谓有陷害儒贤之心。则渠必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77H 页
不服。而臣亦知其不然。泰维身居极选之地。以士流自处。何故自陷丑正之罪。以丧其名义哉。此不过年少之人。所见偏僻。不自知其言之谬妄而已。大臣所达罚行事过之后。自当收叙。仍前显用。有何不可云者。可谓得中之论也。大抵近日出入三司者罢斥。至于七八人。此人等虽有过激之论。偏滞之失。然其本志则惟欲务为清论。以肃朝纲而已。苟能略其过而裁其偏。则长处固可取也。而 圣明疑其为朋比。一时罪斥。则亦非所以调和时势之道。臣又伏念 仁祖朝己巳。臣父以谏长。同诸僚陈劄。论朴炡,俞伯曾,罗万甲等被罪事。其略曰。自古士大夫被朋党之名者。多是聪明才力为众所推之类。若其君相。果能裁成保合。不使溃裂。则虽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终不害其为大同。如或只据朋党之名。而务刮绝去之。今日逐一人。明日逐一人。今年去一党。明年去一党。则朝著之间。人物扫尽。其所登用。必不过依阿不才之徒。则虽谓之国空虚可也。今日事。亦正如此。彼时君相处置。终得其宜。故炡等非久还被 恩遇。朝论不至于大溃矣。伏愿 殿下监于 先朝故事。补外之人。则时移事定之后。召还于朝。在罢散者。并宜收叙。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77L 页
官高者。或畀藩任。官卑者。授以郡县。久后亦以次召还。实合于内外交差之道。如是处之。则朋党之名自消。而朝著亦有和平之象矣。末又申论量入为出。广设社仓事。 答曰。缕缕陈说。盖出于深虑国事。镇定保合之意。而辞气雍容。绝无乖激之态。良用嘉尚也。第念朝家斥罢数臣者。此不过使之悔过自新而已。夫岂有终弃之意乎。疏末事。令庙堂禀处。卿其安心勿辞。从速上来。十月。闻 上患痘疹。入京。参起居班。十一月。退归至南汉。陈疏乞解兼职。仍请量减畿甸灾邑捧籴之数。既还乡。复拜大宪。旋遭 大妃国恤。奔哭阙下。上疏辞职。仍请政府进香。亦遵 大行遗教停设。差谥册文制述官。上疏并辞本兼职。甲子正月。移拜左参赞兼内局提调。适值 上候未宁。黾勉供仕。及停问安。即出城陈疏。乞并解本兼。得以自适于近地。以待 山陵之毕。只许递内局。二月。为参陪祭。还入城。移拜大宪。上疏辞职。仍应 旨论事。略曰。近以金焕事。朝论又大岐。大臣老成之论。则以焕为全无可罪。年少峻激之论。则以焕为可杀无赦。臣意则谓无罪不可。谓可杀亦不可。请于引接大臣之日。并招三司诸臣。商确其可罪与否。 圣明执其两端。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78H 页
择中而处之。如是一断之后。复有起闹者。宜施重罚。无令朝著久致扰乱。又曰。近以倭书孟浪之说。京乡骚屑。民心靡定。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我国公私积储荡然。曾无一年之蓄。边备亏疏。国内民兵。不养不精。民心何所系而不离散乎。当今急务。莫如和朝廷及藏富于民。藏富于民之道。莫如设行社仓。社仓设在里中。民之受纳甚便。以此有社仓处。则先食此谷。不足而后。始受官粜。民多食社谷。鲜食官谷。则官谷始可储留。如此然后公私交有积储。凶年民免死亡。脱有变乱。以战以守。无不如意。民心有所恃而维持矣。我国束伍。其数至于二十一万馀名。而老弱相半。一人又兼数役。为军无一利。而使渠自备军装。战马有颐。则辄加刑杖。此虐兵也。非养兵也。如此而望其兵之精乎。臣意就今束伍元数中。拣其丁壮十万。以其馀数。各给保一名。又有若干给复。则可以措备军装。三冬无事之时。各邑守令。试其射放。犹可为有用之兵矣。倘有外寇。十万精兵。若当一面。虽劲敌可御。如或兵连祸结。则亦宜尽民为兵。用古者遍境出师之法。何止用此十万兵也。 答曰。忧爱进言之诚。予用嘉尚。当令庙堂禀处。金焕事。卿之所陈实出于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78L 页
收杀镇定之意。而第近日两司之臣于金焕事。疑惑滋甚。虽君上累言其不然之曲折。而一切不信。辗转激恼。终至于惹起已停之论。追论停启之台臣。则今虽并召三司。有所商确。不过徒执己见。反致纷扰而已。恐无益于宁靖之道也。庙堂回 启。社仓事。令赈厅施行。仍属府君句管。寻以事避。递本职。三月。具社仓条目。入达于 榻前。颁下八路。仍乞退。不许。 命于城中郊外。任便居住。俄拜礼曹判书兼 国葬都监提调。私恳于大臣。以病启递。 国葬发引反虞时。并参哭散班。退住东郊台山。四月。上疏乞退。略曰。社仓事。臣议于诸大臣。 启下颁布矣。朝中异论追起。皆咎臣为此妄举。臣虽自验于乡里。知其不然。国事非一人之私。亦何敢自守陋见也。愿 圣明亟令庙堂。反覆熟讲。博采民情便否。事理得失。如以为不可行。则不远而复。庶无大悔。如以为可行。则亦宜精简贞固干事之材。委任责成。如臣病愦滨死之身。则许其退去。毕命于松楸之下。 答曰。社仓事。既已议完。事目颁布八路。则才至数旬。旋又废却。事体未安。而疏辞如此。试令庙堂商确善处。卿其安心从速入来。庙堂回 启。仍令府君料画。期于有成。拜左参赞。劄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79H 页
进 宣庙朝续宝鉴。府君曾在史局。已抄成而至是上之。 上下教嘉奖。 命赐马。上疏辞。仍请归扫。受暇还乡。递本职。以谥册制述。赏加崇政。五月。上疏乞收还。附陈社仓事。庙堂欲专任臣外方。视若臣之私事。请加出一堂上。使之协心。公共处之。旋复拜左参赞。又上疏。辞本兼职及新资。仍申请朝廷以社仓。视为公共之大政。择干事人。使之主张。 答曰。已谕前批。何用固辞。疏中择人主张社仓事。自当依此举行。而仍念此事。既出于卿之建白。朝家又令句管。则其不可一向引疾恝视也明矣。至于宿患。予虽详知。本非奔走之任。庸何伤于精力乎。安心勿辞。从速上来。相议讲究。期于有成。是所望于卿者也。六月。复陈疏。辞本兼。 不许。七月。闻赈厅堂上朴信圭上疏。盛攻社仓事。又上疏辞职。仍悉陈社仓设置源委。逐条辨破。愿下庙堂。更令商议。 答曰。疏中缕缕陈说。实出忧国之诚。予甚嘉之。当令庙堂议处。卿其安心勿辞。上来察职。庙堂回 启如前时。朴信圭既持贰。不肯同事。朝廷虽加出堂上。而又必令府君句当。以此郡邑报状到皆停待。岁又大侵。既未解赈任。义不可仍退在。九月。始还朝。而不欲供他职。连疏恳辞。乞付西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79L 页
班末品。但令参处社仓公事。 答曰。卿辞至此。试令庙堂禀处回启。 许递本职。十一月。又上疏。乞解赈务。乙丑正月。出郊外。陈疏乞退。略曰。今番之来。又为社仓事出于臣之建白。而自臣下乡之后。各邑文状僚员。皆不题送。故臣复自力一行。为区处之计。畿内各邑设行。几至三百馀所。公谷曾贷者。亦皆准捧。此后朝家若不寝罢此。令赈厅略加申饬。则庶有成效。亦或有效仿而增设者矣。至于赈政。本非如臣病痼者所能堪任。且凡大段措处事。庙堂赈厅。几尽议定。而臣之病势。日甚一日。急于调病。出投郊外静僻之处。深恐一朝溘然于漂泊栖遑之中。无以归骸。伏乞圣慈亟递臣职名。许退故里。俾延一日之命。 不许。再疏。 答曰。赈任虽云紧重。自与奔走供剧者有异。庸何伤于筋力乎。况春节已届。赈政方急。决不可退卧恝视。卿其安心勿辞。调理行公。移住东湖。又陈疏。答曰。岁凶民饥。赈政方急。决不可引疾恝视之意。已谕于前后之批矣。卿之固辞至此。当令庙堂禀处。庙堂防 启。二月复行裁减时。因庙堂陈请。令赈厅裁损壬戌未尽者。府君禀 旨。请依丁丑乱后事。如 王子大臣引陪。亦减其一。惟宦官宫人请减事。 上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80H 页
初持难。右僚不敢开口。而府君反覆陈白。 上竟允之。减宦官十八。宫女二十五。府君退而叹曰。入觐 天颜。从善如流。而群臣无足以佐下风。但为党论。不念生民涂炭。国家垂亡。如我愚。诚虽切。才识不逮。无补涓埃。徒误 眷数。尤增愧惧。三月。拜礼曹判书。 特命勿拘当品。兼大司成。连三疏力辞。 批下。庙堂回 启。递拜知中枢。四月。复乞退。 答曰。卿之陈恳非止一再。而朝家终不许递赈任。意非偶然。宜遵前旨。安心勿辞。调理察职。五月。赈政垂毕。遂乞沐浴暇。命给马。时 上将讲易经。大提学李公敏叙。于 筵中。白府君乞暇之行。似有不还之意。又白府君深于易。愿同悬易传口诀。 上下教以赈事未毕。令姑留。仍 命悬诀。三上疏辞乞。仍前给暇。并 温批不许。以府君在东湖。太学士及玉堂官。出会于湖堂。始悬诀之役。旋以诸僚往来不便。疏请移设处所于京中。而府君不复入参。六月。陈疏悉暴病情。又陈易传。闻有李文成口诀。可传誊进讲。留无所事。愿蒙许退。 答曰。已谕予意于前批。而今日之疏。语意愈恳。良用缺然。噫。卿之体国纯诚。予所详知。况今时事之艰虞。日甚一日。其在休戚之义。宁忍以赈政之已毕。遽生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80L 页
退休恝视之计哉。且所处之任。本非剧地。有何筋力之不逮。将摄之不便乎。宜遵前旨。安心勿辞。仍留京邸。是所望于卿者也。文成公李珥悬吐易传。当令玉堂觅入。一览后以为传誊之地。府君既求退不得。自东湖移江外奉恩寺。调病数日而还。朴信圭将府君所建请设施者。辄自寝罢。府君上疏乞退。略曰。臣于去冬。以会案计八路郡邑各样谷物。比较于各其邑民口之数壮老弱。依设粥例。磨鍊四朔粮资。盖值凶年。则自正月望后。至五月望前。或设粥。或给乾粮。方可以救民。而除关西关北两道外。郡邑粜谷。可支四朔粥资者绝少。臣欲加备粜谷。就议于庙堂。群议虽不一。然首相不以臣言为不可。且书问于岭湖方伯。皆以为便好。故臣于 榻前启请。取来泉流库银货一万两者。盖为此事也。然庙堂诸宰。既不协心同事。诸道粜谷。亦非万两银货所能加备。故只先发关于京畿一道。问诸般身布应上纳者。或以夏麦。或以秋谷。从市直纳于本官。其价则当自赈厅。充偿于各衙门。民情愿否。使之回报矣。及见各邑报状。民情皆乐从云。发关时。臣既与朴信圭通议。前此亦尝以谬见。言及于左相矣。昨见下吏告目。则庙堂以此事。为不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81H 页
便。信圭之意亦然。已发特关。使之还寝云。臣之欲为此事。初非偶然。到今庙堂与僚员。不复通议于臣。猝然还寝乃如此。使朝令不信于民。而臣之无能为有无于其间。亦可见矣。 批旨开释。勉留庙堂。又请更议禀定。而已不可苟合。遂留疏还乡。略曰。臣之八九朔积虑经营。发关畿甸。已经往复之事。乘臣乍离城外之时。遽发特关。使之还寝。如此而能复一日与之同事乎。设令就议。还用臣言。既出令而还罢。还罢而复出令。民间不信朝令。谁复肯从。而不亦取骇笑于听闻哉。且臣闻天下之事。同则成。异则败。今臣与信圭为同僚。所见之左乃至于此。何事能复做得乎。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此人臣常道也。今臣以此决退。名义庶无大谬。故兹敢留疏以去。伏乞 圣明亟将臣本兼职名。先行镌改。仍治臣径退之罪。时信圭为首堂上。一二大臣。方且以才谞称重。崇长其气势。既与府君意见相反。又因公私间数事。潜怀憾恨。倾陷之迹已露。而府君但思引退。不欲发说。至是粜谷加备事。信圭又独言于右相而停罢。府君遂执此决退。七月。陈疏乞递职名。 答曰。当今之时。体国之诚。无出于卿。岂可以一时微细之事。决意退归。不思共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81L 页
济之道乎。克遵则旨。安心勿辞。从速上来察职。又下别谕促还。领府事文谷公。入白曰。李某经年料理。昼夜商度。费尽心力。而朴信圭以同席之间。一笔句断。略无留难。安有如许事体乎。朝廷之上。礼让为重。所关非细。 上命重推信圭。仍有是召。又上疏辞。八月。因尹彬疏。上疏引罪。是岁春。男𧀯为金井察访。驿属男女老弱。几至万数。而各邑以各有所主。不许均济。驿无仓谷。无以赈活。请得空名帖于本道。募粟设赈。而捐出料米。略助其价。以此应募者颇集。适𧀯为觐上京。欲并募京中。禀议于府君。府君曰。当此时活民之举。宜无所不用其极。汝若广募而去。以活驿属。秋来还捧。十七属驿。皆设社仓。则可为永久赈贷之资。此正先儒所谓法度中方便行事者也。𧀯募得八十馀名。以赡赈资。时朴信圭以赈厅首堂上。方为汉城判尹。而京帖有关由汉府者。报禀于信圭。则信圭亦许之。本道以𧀯善赈。褒启蒙赏。其后。信圭有怀憾于府君者。认得备局旧尝因事。禁江都卖帖于他方。欲用计发其事以成罪。其实禁令初不颁行。赈厅及诸道皆所不知也。其计虽不售。而流言遂行。少辈深惮府君特被 上眷。意欲倾陷。和附其说而增衍之。彬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82H 页
以司谏上疏。以募粟帖文。例自该厅。分送各道。散给列邑。而今番则或擅得于该厅。任自聚散。安知所贸之谷尽入赈荒。而事毕之后。反以徼赏。赈政之疏脱。于此可知为言。府君疏陈前后事状。略曰。擅得帖文。任自聚散。虽有失实。臣之赈政疏脱。𧀯之赏格冒滥。谏臣之言。极是矣。然所谓安知所贸之谷尽人赈荒者。亦可谓疑人太甚。若令该厅审覈。则实状当自明。而臣身既在并按中。乞将臣本兼职名。并行罢免。还收𧀯滥赏。仍治其罪。 答曰。疏中所陈。于卿少无引嫌之事。谏官过激之言。不必深咎。邮官之善赈。褒赏已有前例矣。卿其安心勿辞。从速上来。十一月。因尹彬避辞。复上疏待罪。略曰。谏臣避辞。以臣疏中所自引之罪。滚合为一。以为己所曾言。而乃曰。臣言不至虚谬。其当初所谓擅得帖文而赍去者。又以何必自信已闻。以为必伸之地为言。有若虽有其事。不欲与臣辨诘者然。然则臣疏所自辨者。犹在暗昧之间。臣之情势。何得一日而自安也。乞 命有司。亟覈臣父子罪状。 温批开释。 国祥日。出哭骊州官门还。又陈疏。引前事请被罪。丙寅正月。因朴信圭疏。复上疏待罪。时男𧀯弃官上京。呈辞状于本道。悉露朴信圭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82L 页
变幻倾陷之状。本道誊其状启。罢之。信圭因此益怒。又变前说投疏构诬。至于公私状牍有證验者。一切反实。府君始不得已陈疏。尽言前后事。末曰。臣每诵泰传交和之义。以此望于一世。而行身无状。渐与世暌。毕竟同僚之间。乃有此事。又诵泰传左右民之义。欲广设社仓。以救荒岁饥民一分之急。而以此父子同被污蔑。无补于国。但为丧身之归。环顾初心。窃自悼伤而已。臣之陈此疏。非欲求胜于人也。亦欲暴臣所失。以冀朝廷平处。息其纷闹之端也。八朔所不言之事。今始尽言。此岂臣所欲。而亦恐重贻清朝之羞浼。臣罪万死。 答曰。卿不可一向争辨。以伤事体。安心勿待罪焉。左相陈劄。以府君疏中。辄举姓名。陈列私室之话。为亏伤事体。谏臣李德成。以纷纭争辨。请推府君与信圭。盖信圭前后累变其说。至是语穷。故谏官故为其地。使不复有言。二月。以所被推考遇赦荡涤。上疏请仍勘罪。且陈前日迫不得已陈疏之意。四月。复上疏。乞尽解本兼职。 不许。闰四月。拜判敦宁府事。连上疏辞。略曰。臣所带赈任。既被言官疏斥。且主管右僚缘臣之故。至于被推辞递。臣独仍带其任。复进行公。不几于廉义尽丧乎。 上犹不许。相臣白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83H 页
以宜递赈任。使无难进之嫌。始 许递。六月。到骊江。复上疏辞。 不许。入京谢 恩。七月。兼知 经筵。上疏辞。府君既拜一品实职。追 赠泽堂先生左赞成。领相又陈先生独任刊正 宣庙朝诬史。所关重而论赏轻。宜有追褒之典。 上命加赠领议政。致祭赐谥。府君入对 榻前。仍乞焚黄暇。 上曰。闻卿上来。心甚喜幸。而今日入侍。颇慰曾前思想之怀。虽有宿患。而所带之职。不是剧务。且卿体国之诚。予所详知。不可一向退归。姑勿下去。出入经席。以补不逮。府君再三恳请。 上曰。情理切迫。予非不知。殊甚缺然。故欲为挽留矣。陈恳至此。下去焚黄后。即为上来。 命给由马。上疏辞。 不许。八月。还乡。上疏乞先递 经筵之任。留过致祭。 批以过后趁即上来。毋孤面谕之意。九月。升拜议政府右议政。上疏乞改正。 答曰。卿之德望。贯合辅弼之任。卿何撝谦。若是其太过乎。须体予意。安心勿辞。从速上来。以济时艰。再疏辞。 答曰。当此艰虞之日。辅相之任。舍卿德望而其谁。况大臣职责。不在于奔走期会之末。则卿之以病祈免。予以为卿或未之深思而然也。宜遵前旨。安心勿辞。从速上来。以副上下之望。出就骊江祠庙。承受 赐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83L 页
祭。十月。进到东湖。又三陈疏力辞。 批旨愈敦勉。乃拜 命。劄辞未出前禄俸。入对。首陈皇极荡平之道。继申泰卦既取阴阳交和。又取君子道长之说。愿以此为今日出治之法。又陈朴泰辅以论臣之故。久摈外县。愿复旧践。 上始许之。未几除修撰。又陈凡官未仕前禄俸。勿令追给。仍为定式。上劄论各 陵莎草涂灰。依 宗庙永宁殿例。春秋修改外。非大段处。勿令续续报闻。以致频数别奉审。烦扰州县之弊。又其莎草勿为远取西郊。致有枯损之害。输致之劳。又论今年诸道大豆尤失稔。宜并蠲税豆。 答曰。劄陈之事。当令该曹禀处。而末端事。亦令庙堂依劄辞变通焉。十一月。入对。请式年大比讲经。依大典。问文义。因议有参差。三上劄申论。略曰。莫重大比。取人之举。祖宗良法美意。废坠丧尽。三年前收议于大臣。使复旧法。而至今若以不曾行会还寝。则宁复有振作之日乎。仍引咎乞罢。 答批。令该曹依前收议。判下举行。又上劄以病辞。因地震。又上劄引咎。且以病重乞免。 命遣医看病。因举国大无。又上劄辞职。仍请减损 祭享御供以下。略曰。伏念今年灾异凶荒。振古所无。即今远方之民。流散之报。有不忍闻。而畿甸虽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84H 页
云稍优。道路之间。持匹布斗粟者。亦被杀掠云。他道可推知也。此是辛亥春夏间事。而今则秋冬已如此。臣恐前头群盗大起。有土崩瓦解之患。不独人民死亡为可惨伤也。庚戌秋。凶荒不至如今年之甚。而辛亥麦又大无。万姓填壑。其时锦山之贼。前座首为魁。有掠取长水县军器。入据智异山。剽劫州郡之计。况今民心又非向日之比。巨猾之为谋。何止一处而已也。今冬日气恒温。尚无大雪。嗣岁有麦。又未可期。而储蓄之匮竭。视辛亥又不啻相悬。非有大警动大节省之举。国势实无维持之策。思之及此。宁欲无生。曲礼曰。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祭祀不悬。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其注曰。膳美食之名。不祭肺。言不杀牲为盛馔也。祭必有钟磬之悬。不悬。言不作乐也。大夫食黍稷。以粱为加。自君至士。各举一事。其实互相通耳。杂记孔子曰。凶年。乘驽马。祀以下牲。其注曰。下牲。如常祭用大牢者。降用小牢。小牢者。降用特牲。特牲者。降用特豚之类。以年凶故贬损也。其所谓大牢。即牛羊豕也。小牢。羊豕也。特牲。一犊也。特豚。一儿猪。臣又观故相臣崔鸣吉丁丑封事。有曰。今日祭享。既已裁减。其他用度。亦不如前日之浩多。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84L 页
则所定贡案。宜量入为出。为数年行用之计。为先颁布。以纾目前民力。但此一时权宜救民之政。元非永远遵用之规。元定贡案。亦不可不一时磨鍊颁布。令外方小民。洞知朝廷本意。然后他日国家可免失信之谤云。此盖元贡案。见失于乱离。掇拾散亡。更为修正。又就乱离后国力。量入为出。别为目前行用之案。而待国力稍裕。欲依元贡案行之之意。就此观之。祭享有裁减之旧例。臣取考奉常寺祭物誊录诸道各邑中米条。以丁丑减。甲午复旧。悬注。此盖酒米也。若除甲午复旧之数。则虽有所减。 仁祖朝以后。 宗庙山陵祭位有加。甲午复旧者。犹不足于即今酒米。至于引用其他笾豆之品。恰盛其器之外。无复馀剩可减者矣。若依杂记祀以下牲之礼。则社稷, 宗庙,永宁殿,文庙常祭用大牢者。宜降用小牢。而但都下不能一切禁屠人食牛肉。而国家大祭享。不用牛牲。事体未安。臣意用牛豕二牲。不用羊牲。则合于降用小牢之礼。而亦无未安者矣。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岳海渎,先农,先蚕,雩祀,历代始祖及厉祭,纛祭,乡校,郡以上常祭用小牢者。宜降用特牲。京外释奠从享。州县社稷,灵星,禜祭用豕腥者。宜降用特豚。臣又取考礼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85H 页
曹祭享誊录。外方乡校牛脯。戊寅年。有以獐脯代用之例。礼文则本用鹿脯。而鹿脯难备。故代以牛脯。戊寅年则以牛疫后。牛脯难备。故代以獐脯。獐鹿同品。代用恰好矣。且外方乡校。本无用牛牲之文。而只为作脯。必宰牛。自宣惠厅。春秋给价。小邑八石。大邑至二十石。于此变通。则储置米用下者。可大减矣。且念古礼此等降减。似非直欲称荒岁财力。亦可见贬损弭灾之意。而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亦此意也。祭享既以凶年裁减。则不悬一款。亦遵古礼为当。丁丑后 宗庙文庙皆不用乐。而复旧之后。则虽如辛亥凶年。亦无辍乐之事。盖其时廷臣。未有以古礼陈请而然也。当万姓饿死之日。 祖宗陟降之灵。必不安于听乐。 殿下奉 宗庙。祭之以礼。斯为大孝。凶岁不用乐。即礼也。不如此。臣恐反为非礼也。宜自明年春。享社稷 宗庙大祭以下。皆用祀以下牲之礼。轩悬之乐。陈而不作。则神人交有所感动。而待常年复旧。则幽明两无憾矣。近日 传旨特降。且有自下陈请。 御供物膳。多有减损。臣民孰不钦仰也。 祭享御供。亦既裁减。则国家凡百用度。一切减剋。必就目今国力。量入为出。如丁丑乱后之为。待常年税入稍加。还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85L 页
复旧案。则此是 圣祖良相遭乱已行之规。伏愿 殿下询于庙堂而必行焉。丁丑以后五十年间。虽无兵革。然自辛亥以后二十馀年。水旱连仍。绝无登熟之岁。税入大缩。国储板荡。有甚于丁丑经乱之日。若无大警动大节省之举。则何以感回天人之心。以救垂亡之势也。臣之家世受 国厚恩。先臣某在丙子冬。止是新嘉善大提学。而自以出入侍从。与闻庙议。而终见世变罔极。丁丑居忧病剧。自撰墓志。有曰。礼谓大夫废其事。死葬以士礼。仍命贬葬。厥后病愈。虽立朝从仕。中心常以罪人自处。丁亥临终时。又草续志。仍申前戒。其炳然忠赤。至死不泯矣。况臣谬被 殿下之殊遇。擢臣于群讥众嗤之中。处以卿列。今又擢授此任。责以匡济。臣仰惟 圣恩。俯追先志。报国承家之愿。当复如何哉。顾臣本无寸长。但有奇疾。于世务。都不通晓。而然此所陈。实出于穷思极虑。愚夫之一得。亦非敢为难从之大言。如布衣之士而已。诚以今年灾异危亡之象。无所不现。生灵涂炭之忧。至于此极。遇非常之变者。必有非常之举。转危为安。迓续景命。在今日狃灾忘乱。永终天禄。亦在今日。伏睹殿下励精图治之志。典学懋敏之念。前世罕比。二三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86H 页
贤辅。勤劳尽瘁。奔走殚诚。则倾否回泰。庶几可见。而不幸世道溃裂。朝廷不和。驯致四方不和。天地之气。又从而不和。乃有此今日乱亡之象。宁不痛心哉。今殿下发愤改图。上自 宗庙之享。必循凶年古礼。宫闱之供。一视乱后撙节。下饬百僚。协恭和衷。毋敢以荣身肥家为心。惟以奉法率职为务。讲究 祖宗良法美意。次第修举。无为文具谬例所拘掣。以新百度。以安万民。以答天戒。以永国脉。惟在 殿下志向一定间耳。此是利害休戚之所系。安危存亡之所判。 殿下宜有所审察而取舍也。臣又近见故相臣李敬舆 孝宗朝劄辞。有 世宗朝宫人不满百数。厩马不满十匹之语。 世宗大王。即我东方之圣主也。为治当法 祖宗。臣愿 殿下又必以 世宗圣治为法。则亿万年无疆之业。岂不自此而重基也。臣于病里欲进此劄。反覆思惟。已多日矣。宾友或有来见者。出示草本。问其当否。亦以书通议于僚相。有所往复虽不以臣言为非。然臣未及相面熟讲。且臣劄意。已播于群听。臣之所亲。颇有为臣窃忧者。盖虑上不当于 圣心。下不合于时议。事归无成。徒见臣身之大被笑谤故耳。此则臣所不恤。而或以士夫偷安之习。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86L 页
已成痼疾。在下之人。不能自剋贬损。如在泥露之中。而终归于徒减 祭享而已。则不如初无此举之为愈。到此则臣亦不能无瞿然。臣闻奢侈之害。甚于天灾。臣之所忧。正在于此。若从 祭享而降减。则有识士夫。必皆剋祛宴安之习。思与同胞之民。共入生道。宗国之基。永见巩固。而臣又尝伏闻流传旧说。 世宗大王。尝忧闾阎颇有侈风。言及于相臣。黄喜对曰。臣当有以矫之。后日登对。喜以大布为章服及里衣。入见曰。臣统率百官。而自臣身始如此。百僚何敢踰侈乎。然自 上亦知此意。躬行示俭为当云。则 世宗纳用其言。一时侈习大变云。如臣眇末。虽忝相职。何敢议此。而亦在 圣主贤相一转移之间。此又臣不能无望者也。然 祭享变通。则虽是礼经圣人之说。臣何敢以管窥自信也。下询庙堂之外。又问于原任大臣及在外大老佥议。皆以为不可。则臣亦无所恨矣。 答曰。劄陈之说。出于忧国之至诚。予用嘉叹。可不体念焉。可以变通事。令庙堂禀处。而 祭享裁减事。事体重大。当问于诸大臣及在外儒贤。商确处之。卿其安心勿辞。速出行公。以副予望。大臣及儒贤收议后。庙堂请会二品以上及三司更议。皆不敢请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87H 页
行。 上特命于永昭殿祭享。勿用乐。十二月。奏颁 世宗朝救荒方中松叶服食法。丁卯正月。因虹变。又上劄引咎乞罢。又以病未登对。陈劄乞递。 命御医看病。又上劄陈湖南私赈人任大年。宜遵除职成 命。勿拘郎阶。差景阳察访窠。以耸动一道。 答批。令该曹特为除授。二月。又以病重乞递。复遣医看病。时府君所言事。每与世议径庭。已无大设施之望。方以病具劄乞解职。出住郊外。宪府又 启论私赈人除职事。即留劄出东湖。略曰。臣得见宪府 启辞。请汰去景阳察访任大年。又以柳毗并拟为非。大年则臣不识面目。而但闻大年当辛亥。自以善心。私赈饥民。及监营查覈谷数。减数以对。而朝家犹给堂上帖。渠辞而不受。仍有除职之 命。厥后又不替私赈。故宝城士民。欲报其德。前后呈状。累陈实状于铨曹。臣于去冬。亦见状辞矣。又闻南来人士之言。称以善士。又于上年。中别试初试。且踰讲经。其为能文可知。既以能文之士。又有济物之心。则朝家擢用。以示激劝之道。实为目今急务。故臣既达于 榻前。又陈劄请授本道马官。以为耸动一道之地矣。今见 启辞。乃以乡曲白徒。徒事货殖。至诱臧获亲族。资送呈状为言。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87L 页
此与臣所闻有异。柳毗并拟。虽出于铨曹。然当初陈达此人事。特被除职之 命。则臣于此。亦何敢晏然也。在乙丑夏间。利川士民五六十人。相率上来。呈于赈厅。盛称毗年年拯济之恩。赈厅发关查问于本府。则状辞皆是实。且是曾经斋郎之人。到今复除职。臣未知为不可。而台 启之并论如此。在前杨云举等除职。未闻有弹劾之举。而此事则出于臣身。故台臣未暇详察。而辄论之。无非臣向所谓溢世嘲谤为祟而然也。愿亟准臣乞免之请。仍治径出之罪。 答曰。当此危急之日。君臣上下夙夜焦劳。协心共济之不暇。而乃因过当之台论。决意出郊。弃予如遗。不觉愕然。如失左右手也。须体此意。安心勿辞。从速入来。以副如渴之望。再劄。略曰。臣疾病之外。当退之事。不可一二数。而至于任大年汰去。此类勿除实职。永为定式之论。则其为关系甚重。将使一国存心爱物。以济饥民之人。举怀惩艾。而无复有分济之事。其为害可胜言哉。且其启辞。以卖鬻官爵为言。士族私赈之人。其功多者。朝家访问其实状。谓有爱物之心。除授一命。此岂卖官鬻爵之比哉。汉武帝悔过之后。封田千秋为富民侯。光武即位之初。封卓茂为褒德侯。两人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88H 页
非有勋烈可封。而至锡茅土者。盖为奖拔一人。因时势而激劝万民也。英主举措。后世称为美事。臣之敢请 圣上特除大年以马官者。微意亦在于此。闻一道人心。举皆耸动。而今被台 启击去。比如草木萌芽齐茁。而忽被灾害。无复生意。岂不惜哉。大年等被弹之冤。固不足道。而当此民将尽刘之日。为此大失人心之举。 圣上曾前宣谕劝分之旨。并归于虚。臣窃痛之。臣虽但以此一事决退。以谢国人。亦未为过。答曰。已谕予意于前劄之批矣。情志不孚。继上辞章。必欲释负退休。缺然惭恧。无以为谕。仍念任大年之特除邮官。盖出于耸动一道。激劝方来之意。诚非偶然也。且不必远引前代。以我朝故事言之。亦有可据之例。而请汰之论。已是乖当。而至于勿除实职。永为定式云者。尤为大段失着。则所失在彼。于卿有何一毫难安之嫌乎。须体如渴之至意。深念时事之孔艰。安心更勿固辞。从速入来。毋孤至望。仍下 特教曰。噫。当此国势岌嶪。民事罔极之日。大小臣僚。竭心共济。犹惧其不免颠隮。况大臣身佩安危。义同休戚。其进其退。所关非细。而乃因一时谬戾之论。不体前后勤恳之意。汲汲然舍予求去。有若袖手恝视者然。此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88L 页
岂元首股肱一体相须之义乎。甚非平日所望于大臣者也。以卿体国之纯诚。若念今日之时势。则不待敦勉之缕缕。而必幡然造朝矣。更遣史官。申诰至意。卿其安心从速入来。以副如渴之望。且 命史官。与之偕来。对 启曰。臣昨伏承 圣批。辞旨益勤。不许退去。臣更欲陈章。毕摅悃愊。而臣之宿病方剧。不能构成文字。泯默过日矣。不意 圣旨特下。十行纶音。夐越平例。委遣史官。远谕江郊。至有与之偕来之 命。臣于感激惶惧之极。岂不欲趁即入城。以遵 圣教。而第臣病势已无从仕之望。情势之当退。难容悉数。而矧兹台论之发。非劾其人。乃劾其事。非劾其事。乃劾臣身。臣若抗颜复进。不惟自丧其廉隅。窃恐国之四维。缘臣而不张。只此一事。亦岂容冒没还趋也。退去之外。更无他路。而适值 圣候未宁。尚且迟回。至辱格外之 恩命。益增惶陨罔措矣。三劄略曰。臣以无状。忝窃相职。为一世之笑囮。今日此论。岂为一马官而发也。只以臣既达于 榻前。又招吏郎。使言于判书。又陈劄上。请致有除拜之举。而其所谓卖鬻官爵。事之寒心。莫此为甚。除目之下。人皆骇笑。此类永勿除职等语。其论其人斥其事。以及于臣身者。有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89H 页
非寻常底意思。 圣明不早许臣自处。终致有大僇辱大狼狈之事。则亦岂使臣以礼。保全终始之道也。答曰。已谕至意于前后之批矣。卿胡不谅。连章控免。若是其太过乎。大臣去就。关系甚重。终不可舍予长往。恝视国事也决矣。须体予意。安心勿辞。与近侍从速入来。以副如渴之望。又 下特教曰。才谕予意于昨夕之批矣。诚信未孚。不惟造朝之邈然。将欲决意渡江云。闻来尤不觉愕然失图也。噫。当此国势捏(一作隉)扤之日。君臣上下正宜莫或遑息。救焚拯溺之不暇。而况卿夙负德望。不思所以竭力尽瘁扶颠持危之责。因一年少辈乖激过当之论。奉身决退若是其迈迈。无乃不足与有为而然耶。益切惭赧。无以为谕。自卿去国之后。中夜忘寝。病里思想。不啻若大旱云霓。饥渴饮食而已。须体前后之意。幡然改图。安心从速入来。毋孤至望。以济时艰事。承旨即往。传谕于右相。仍与偕来。对 启曰。史官传谕。相守未归。才复陈乞。悉摅悃愊。而不意承宣继临。又谕以特降之 旨。臣奉读未了。感涕已潸。无状贱臣。误辱 恩礼一至于此。至有中夜忘寝。病里思想之教。臣虽颠毙在即。亦何忍遽决退去也。顾臣宿病。非如众人疾症之比。心气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89L 页
之患。到老益甚。自忝匪据以来。言言事事。无非出于颠妄。致令国政偾败。嘲谤溢世。臣之必欲辞退。诚出于万不获已。非直为一台 启有所不安而已。仍伏念甲子春。 圣明曲察微臣病难供职之状。 许以勿复授紧任。城中郊外。任便调病。今至四年。年益衰病益甚。而所叨之任。百责所萃。何翅一紧任之比哉。故臣初劄乞解职名出郊调病者。庶几更被优 恩。如曾前所受教而已。倘蒙 圣慈矜怜。亟 命递臣之职。使之任便调病。则臣当仍留江上。时奉朝请。亦岂敢为退还乡曲之计也。又 下教曰。前后之批。悉摅所蕴。而情志未孚。造朝愈邈。辞竭意穷。诚不知所以为谕也。卿若不体寡昧心腹之至恳。而栖遑郊垌。终无改图之意。则决非贵相知心之古训。而使予将未免抑郁。而更添一疾也。予不多诰。须体此意。亟回长往之计。与近侍从速入来。毋孤企望事。更为传谕。必与偕还。对 启曰。臣之乞退。出于病势情势之万不获已。尚今迟回于郊外者。只俟 圣候之复常。而不图误辱 恩礼。逾往愈隆。至有将未免抑郁。而更添一疾之教。以臣无状。忝在大臣之列。曾蔑涓埃之报。而致勤 圣念于调摄之中。一至于此。臣之死生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0H 页
廉隅。有不敢更计者。从当舁疾入城矣。 上复下教曰。卿不我遐弃。幡然入城。欣喜之怀。曷可云喻。须体前后之意。安心从速行公之意。遣史官传谕于右相。连上劄乞递。且曰。 圣明处分。只以事之是非。有所明谕则得矣。若以体统大坏。以少凌长等 教。连递台臣。则臣恐 圣教。未免差失。而无以重台体而服人心也。愿 圣上还收两台臣递差之 命。以靖朝著。又闻任大年为人。自守廉义。虽无台启。若以私赈被赏。则必不自安云。亦 命姑递其职。他日擢用未为晚也。 答曰。韩范齐之自是己见。侵斥大臣。固已伤损体统。至于赵仪徵之张皇侵攻。尤为无严。岂可无一时警责之道乎。末端事。当依劄辞。姑为递职。以为从容擢用之地。卿其安心勿辞。从速行公。以副予望。三月。入对论尹宣举门徒事。先是。尹拯潜抵人书。诋辱大老。朝廷以其背师悖伦。不复待以儒贤。其党益怀憾怼。大老上疏引咎。仍悉陈平日与其父宣举相失之由。而请其平处。宣举门徒罗良佐等。称以为师申辨。将上章。领相文谷公虑生大闹。与府君相议陈达。请勿捧其疏。以防纷纭。府君仍白。顷日宋(时烈)之疏。盖为近因尹拯事。世道溃裂。故不得不陈其事之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0L 页
源委。皆是与宣举平日相对责善之言。而举世之所曾闻知者。非今日始发此论也。今闻宣举门徒。将欲上疏申辨。虽未知欲辨者何事。而然臣闻先正臣李滉。论徐敬德,曹植学术差处。盖以近于异学。恐为世道之害。不得不辨。徐氏门人朴淳无所嫌。许晔推其师太过。恶闻滉言。滉又辨其不当然。晔终不至交争。曹氏门人郑逑,金宇颙。于滉言。亦不以为嫌。独郑仁弘积憾于滉。及其假宠昏朝。疏论李彦迪李滉之非。言辞绝悖。盖以彦迪。为滉所表章尊尚故也。今日尹宣举门徒。宜法朴淳,郑逑等所处。以仁弘事为戒。则世道可平矣。翌日。良佐等竟呈疏。政院虽不捧。而其疏槩出于朝报。诟辱大老之言狼藉。老峰闵相公。陈劄以前请勿捧为非。而 上不许。府君遂与领相。同请对陈达曰。小臣见事昏谬。此疏将发之说。出已久矣。初未知措语之如何。而疏发议激。则自尔朝著有不靖之患。以致和气丧。而害及于年谷。故臣为是虑。妄有所达矣。过一日罗良佐等。果为呈疏。政院虽退却。而然其大槩亦甚张皇。有誊本传播。臣亦得见。其辞意绝悖。诟辱大老。如叱责小儿。奉朝贺。在一时诸贤之中。出类拔萃。自夫未大拜前。已在宾师之位。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1H 页
孝宗大王尝于独对时。则或以先生称之。故▦三朝礼待夐出寻常。况今以大臣年过八十。何敢丑诋至此乎。臣初不料疏语如此。妄为镇定之计。到今自讼昏愚之甚矣。其疏之诬悖。人皆言之。外间喧闹方腾。此如大肿已溃。不可置之。今则莫如捧入其疏。自 上有所处分。而以原任大臣劄 批观之。似以臣等曾有所达。故不之更改。此事。臣实先为发端。而政院独以不捧被论。臣之惶愧益甚矣。 上曰。勿捧其疏。意在镇定。既有成命。则台谏之请推承旨。诚为无据矣。今见大臣劄辞。又闻卿等之言。兹事似无镇定之望。其疏不可无取见后处分之道矣。又陈曰。良佐等以为尹鑴改注中庸之后。奉朝贺亦尝手自推毂于讲官。盖指进善拟望事也。改注中庸。果在其前。奉朝贺初非不斥。而尹鑴其时时望甚重。至有宜直拜大宪之议。尧以大圣居帝位。求治水之人。佥举在鲧。尧曰方命圮族。而岳曰试可乃已。则尧不得违众。而仍授之。况奉朝贺秉铨。何能强咈群议。鑴之恶始著于厓异朱子。敢为立帜。则奉朝贺固已知其心术。而至于己庚礼说。又知有祸心。遂乃斥绝尤严。甲寅后。鑴得志而被其毒滋甚。几不能保身。若非 圣明在上。奉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1L 页
朝贺何能得有今日乎。至于奉朝贺常以尹宣举不绝鑴为非者。世人所共闻知。而对其子拯。每言其父之非。宋浚吉生时。尝言其事。判府事闵鼎重。闻其言。传说于人。此等事皆是实状。而良佐等。乃以忘身斥鑴为过实。而于宣举有若全无非斥之事者然。此岂近似之言乎。奉朝贺于宣举。平日规责如此。而及其撰出墓文。又不能如拯所望。拯遂怨怼诋辱之言。至发于与人之书。今良佐等。又以奉朝贺。为怒其子而詈其父。拯于奉朝贺。本非泛然师弟。若无斥其父之事。拯之怨怼之心。何自而生。此亦不成说话矣。良佐等。又以为奉朝贺尝著书。称宣举洁身不污。与江都死节人同归一致。而今乃谓与金益兼等相反。以此为其言之前后相戾。盖宣举与金益兼等。不能同死则固异矣。乱后为学不仕。绝意世路。所谓洁身不污。以遂其志者。乃云其心为一致也。此则奉朝贺今疏亦许之。何可谓前后相戾乎。此人等在前或有名字。或以为善士。而一为私意陷溺。不觉其至于此境。此由无识而然也。其亦可哀而不足怒也。盖奉朝贺于尹鑴。则其心术之恶。既先烛破。宁有保合之意乎。先正臣李滉。序朱子书节要。有一句语曰。心术隐微之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2H 页
间。无所容其纤恶。义理穷索之际。独先照于毫差。奉朝贺平生学朱子。其待人之际。自有如此者矣。大槩庚申更化。可谓倾否。而不能回泰屯难至此。济屯则可以回泰。不济则国必亡矣。惟在 圣上应此如何耳。 上遂命取入其疏。良佐远窜。其馀二人削职。以病三上劄乞免。遣医看病。四月。台臣崔锡恒,权恒等上疏。营救良佐等。有曰。古今天下。安有如此国体事理。而当初预欲镇定之意。果安在哉。府君上劄。略曰。噫。自古国家。必有为治大规模。惟我 孝,显两朝之治。皆以崇儒重道为本。至于 当宁。更化之后。克绍前烈。而奉朝贺臣宋(时烈)为 三朝尊礼之儒宗。道德功化。可为不世出之大贤。而良佐等乃敢投疏。有若以(时烈)为祸斯文。而凶于国者然。于此不明好恶。严加斥绝。将无以救世道。而 宗社危亡之祸必随而至矣。还请捧入。虽似颠倒。然刻印销印。不害为改其前失。镇定固是臣等所大欲。而事既至此。宁有不辨是非。使 三朝崇儒重道为治之大规模。归于坏乱而莫之恤。但曰。吾欲镇定而已。则此果成说乎。仍以病乞罢。 答曰。护党之辈。相继伸救。侵斥大臣之状。诚可寒心。于卿有何引咎之事乎。至于有疾未参。尤无所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2L 页
伤。卿其安心勿辞。调理行公。以副予意。以病废公务。及外方霜雪之灾。上劄引咎乞罢。仍辨权恒反攻之言。五月。以次升拜左议政。承 命奉审 英陵。与壶谷南公龙翼。足成梦联诗于清心楼。府君曾于乙卯废处时。梦与南公。会清心楼。占韵得一句。南公亦于同日。在远处。有梦诗。两作恰成一绝。人以为比之元白故事尤奇。至是南公以礼判随来。共登是楼。遂更联句。足成四韵。既复 命。因校理闵镇周疏。上劄乞免。府君初与领相。同议卜相。加卜之命四下。遂共领相请对。以赵公师锡拟入。遂拜右相。至是镇周所论朝廷五件事。皆关大臣。而首以屡命加卜。终归禀 命。为非。府君劄陈难安之意。略曰。伏念人主职在论相。龟筮之诹。既不行于后世。则其畴咨讲论。宜莫详焉。顷者 命招卜相也。加卜之 命屡下。首相与臣请对。陈达 宣庙朝故事。而亲承 圣教。当日事庶几不背于历卜论相之道。而罕见之举。致人疑惑。儒臣之以此为言固也。然终得人。不爽于时望。 圣简所在。若非其人。则臣等虽甚疲劣。亦岂但承顺而退也。言者至以后世口实为虑。此则非臣始虑所能及也。其馀并逐条辨释。又陈 英陵旧魂石仍修当否。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3H 页
请收议诸大臣以定。 答曰。儒臣疏中四件事。或近谬戾。或涉过当。俱未知得体。则于卿少无引咎之事也。东铨之不即变通。尤无大段所伤。至于 英陵魂石事。仍旧修补之命。意有所在。亦未知事体之不可。而 陵寝事重。物议如此。试令礼官。即问于诸大臣禀处。卿其安心勿辞。速出论道。以副予望。又申劄乞递。陈所怀。略曰。伏见备忘记。所以斥镇周者。益加严峻。臣窃伏想。 圣教出于慰安右相。俾速出仕之意。而第恐 圣明有未深察于镇周之本意也。其意只以 圣上不预咨询。屡 命加卜为未安。臣等始若循资。终归禀 命为失职。又以爰立之贤。不爽时望为可幸。则此但以其日举措之异常。进规于 圣明。归责于臣等。其责台谏。亦只以无所匡救于此而已。及两司诸臣之引避也。皆以新卜协于时望为言。如镇周则于右相未见其有损。而今 殿下乃以镇周之言。为侵逼右相。其疏语脉。分明可见。曷尝如 圣教之所疑乎。臣恐右相于此。反增其不安也。儒臣所论者。只是体例。而体例不可以一槩论。则于右相更无可嫌之事。 圣明当以此意敦谕。使出而已。不当以非儒臣本意者有所摧折。而不思处置和平之道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3L 页
也。右相以一品名宰。方为铨长。当日枚卜时。固欲并拟。而在昔则贰公为卜相之阶梯。到今贰公常虚位。则冢宰又为阶梯也。先举四人。以次第言之。皆先右相为冢宰。又差为先进。故臣等既无别异之见。有难取舍于其间。未及并举矣。及承 圣教。知臣莫如君。此出于 睿圣之特简。故臣等承 命而退。当日举措异常。物情虽以为怪。然新卜之得贤。国人无贰辞。故镇周及诸台之言。如出一口矣。至以体例之异常。为惊怪忧叹云者。自是人之所见。局于常例而然也。先朝及宋朝故事。领相已言之矣。至若古之置相。或举于版筑幽囚渔牧之间。惟在得人而已。何尝以举措之异常为病哉。今 殿下但以此等意。晓谕右相。使之速出。则于右相。有何不安而不出也。如此则当初物情之致疑者。亦皆帖然。而今乃以镇周之疏。为有深意。断以归之于侵逼之科。反令人心疑惑。臣恐圣上未及深思也。 答曰。闵镇周事。非不知卿之缕缕陈说。出于勤恳之诚。而于予心。终有所未尽释然者。镇周若以新卜之相。不爽时望云。则一时异常之举。非系大段。何必侵责言官。惹起闹端。致令大臣。出仕未几。狼狈旋入乎。执迹以观。难免侵逼之归也。卿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4H 页
其须体予意。安心勿辞。调理行公。以济时艰。自有良佐事。朝论益溃。乖激日甚。及赵相加卜。有异常规。物情疑惑。浮言流播。及闵镇周疏出。而赵相引入。则 上心大疑。府君深忧大祸将作。两劄解释。而未见听纳。遂草劄累千言。悉论少辈分党之由。朝廷平处之道。愿以今日为一初。饬厉群工。各尽职事。勿复以党论相倾为心。而如有不勉职事。但务浮论者。则必加斥黜。以此为制治要道。又论政府名实之爽。宜先从政府。复祖宗旧制。六曹百司误例弊政。视此渐革。以为济屯回泰之政本。见者以为时象已否。君子势孤而为客。则不成交和。徒贻求合之讥。谗说殄行。上下志暌而不孚。则未能正名。适成归权之谮。故商量累日。竟不果上。国事无复可做之望。惟欲奉身以退。而首揆先已始呈辞。又难一时求去。泯默迟回。未尝一日自安矣。六月。以病连劄乞免。遣医看病。上劄请勿罢玉堂忤 旨诸臣。收回未安之教。略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以成泰宁之治。若以群下匡救陈请者。为轻侮 君上。逼迫指挥。而惟欲其言之莫予违。则乾道日亢。下情壅隔。此为天地不交之否。而亡国恒于斯矣。臣于去冬入侍 筵中。伏承 圣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4L 页
教以为暴发难制。惟怒为甚。此予性偏处也。臣于此。有以见 圣上省察之工深有得于古昔圣贤之训。退与诸臣。钦诵而喜贺矣。朱子之言曰。知其病而欲去之。则只此欲祛之心。便是能祛之药。 殿下既知此病。则何不思祛病之道。而犹不免为其病所使乎。又因水灾。上劄引咎乞罢。七月。随 驾。迎北使于慕华馆。还因 严旨。上劄待罪。略曰。臣于近日。得闻前后使行。译官聚私赍。添公货周旋二起方物移准事。其功则前后无异。而论赏则后者有间于前。此为不均。及出弘济院。闻译官等所言。大通官问此事。盖其周旋时通官。亦以为劳云。臣之慕华馆 幄次请对。初只为并请原任大臣入侍于接见时也。既有请对之举。则弘济院所闻。亦宜并达。故昨晓。使备局郎。通议于领府事臣金寿兴。答以陈达为当。故臣于请对时。并有所达。其时译官等即蒙加资之 命。此等事乃是彼辈所喜闻。既有 成命之后。又不必隐秘。故自 上将接敕使之时。臣与原任两大臣。同坐于殿阶之隅。招译官问敕使素馔事。仍复言及使行译官加资事。译官等以为敕使就馆所后。当言及于大通官云。臣与原任大臣。实同听之。而不觉其不可矣。今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5H 页
伏闻因政院启辞。 圣批严峻。若以臣为此事请对。而其在事体。亦甚猥屑为 教。继以汲汲言及于半日之内。拿问译官。而又以都监堂上漠然不知。并 命重推。此事前后失错。皆由于臣。臣不胜惶恐。乞亟递臣职。仍治误事之罪。 答曰。一时事体间未安之教。不必深咎。昨日请对。非出于专为此事。则别无所嫌。卿其安心勿辞。速出行公。时领右相。皆引入。 上幸南宫宴北使。而无大臣陪侍。临动 驾。遣史官宣旨。令直诣南宫。府君以白衣待 命于馆所外。史官复宣 旨。令入侍。府君不得已入陪宴礼。不敢随回班。仍连劄乞罢。其四劄。略曰。臣于译辈。曾无一人相识者。未尝闻此辈详说此事。泛闻物情称冤以为前后论赏不均。故既以此陈达于 幕次。又及于劄辞中矣。臣追考后。使臣状 启别单。则备陈译辈聚私货。周旋移准。仍为后来恒式之事。又有前日移准。出于皇帝特命之语。既出特命。则其时译辈别无聚敛私货之事可知。以此观之。物情之称冤于后行员役固也。臣既所闻不的。所达亦未详尽。不能见信于 上下。臣之昏谬。于此亦可见矣。臣又见被囚译官郑忠源供辞。有曰。迎敕入阙之后。相位招致曰。上年冬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5L 页
至使员役等加资事。既已陈达蒙 允。故此意已言于首译韩锡祚处。汝亦知悉云。臣于此。又不无骇然也。臣到弘济院。差备两译官来现。而既未详某人为韩锡祚。某人为郑忠源。又未详某人为首译。某人为次译矣。及至自 上将接敕使也。臣以素馔事。招问此辈。而仍及使行译官加资事。臣之招译辈。只是一番。而今其供辞。则有若各招各言者然。况臣既不识其为谁某。则又安有称首译举姓名之言也。又闻人言译辈加资与否。彼人初无所问。而韩译只为其父加资。伪称彼言。瞒告于臣。远接使处。则不曾告知云。若然。韩译之罪。不容于诛。而臣之见瞒昏谬之罪。又加一节。然臣迎敕弘济院。而退出馆所也。远接使先到。京畿监司随至。会坐之时。译官来言大通官金石山发问之说。臣则以为远接使必先惯闻其言。故同坐之处。译辈乃以此言于臣。远接使若曾无所闻。而译辈猝有此言。则宜惊怪致诘。而既无此举。臣何以致疑于瞒告也。然今人言如此。译辈情状。有不可测者。此事宜即严究。果有伪称之事。则按法处断。以防后弊。而臣之昏谬误事之罪。为先勘正。以肃邦宪。 答曰。当初论赏之时。既已酌量轻重而处分。则必以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6H 页
物情称冤为辞。终不释然者。予实未晓也。至于韩锡祚之为父加资。伪称彼言。果若人言。则不可不痛惩。当令该府。严问于锡祚而处之。卿其安心勿辞。五劄六劄。连乞罢。时领相已递。将出代。 上命觅入宾厅卜相单子。政院 启禀左相虽未行公。不招卜相。为未安之意。 上答以果然。仍 命牌招。而不能进。遂呈辞单三度。并 命不允批答。间因禄俸输送岁贡马赐送之 命。上劄乞并收还。四度至十四度。并 批以安心调理。十五度。遣承旨敦谕。又上劄乞罢。且曰。臣又得见伴送使金禹锡之疏。益增不安之端矣。臣之出往弘济院也。禹锡与京畿监司申翼相。皆来见臣。译辈于一时。来言所闻。臣实未料。禹锡于彼人金石山发问一叹。初未有闻。其后禹锡来见臣曰。其时吾则追往。故只闻公答译辈之语云。臣又追闻翼相之言。则以为远接使有问于我。亦谓追往。故不闻译辈说话。而然其时吾往见公。远接使先已在坐。译辈所言。吾则闻知云。臣意谓禹锡千里驱驰之馀。劳悴方甚。悤挠中所闻。不能省记。势或然矣。今其疏以为先至而先起。曲折又不同。禹锡本忠厚之人。岂以所闻为不闻。而有此言也。臣之昏罔。触事皆然。前劄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6L 页
所陈。又归谬误。臣诚惭惧焉。禹锡之疏。又以为通官中路再三有问等语。锡祚告于大臣云。其所谓大臣似指臣也。臣对禹锡时。似以所闻于人者。及之而今其疏语。则有若臣亲闻于锡祚者然。此亦不无差异者。故敢此并陈焉。 答曰。卿之宿患。予岂不知。而从容调息。已浃两旬。神明所扶。勿药有喜。卿胡连章丐免。若是其太过乎。劄末事。于卿别无深嫌之端。卿其安心勿辞。速出行公。以副予意。初译官张炫。以国内巨富。当甲寅后。与桢,楠辈亲密。逮庚申更化后。其子及弟皆被窜。炫亦摈不任使。清城。以韩锡祚代炫之任。张,韩因此有隙。时有一公子特被 宠幸。而炫与之相密。前使行蒙厚赏者。即公子之所带去也。后使行未蒙加资之中。乃有锡祚之父有硕。而府君全昧其间事。但听于物情之称冤。而有所陈白。既不知锡祚为何状。又不知其方为首译与其父之为谁矣。 严旨之下。 上辄举有硕之名。疑锡祚之有诈。诸人。非惟不敢救解。同坐所言。或以为不听远接使。又讳弘济院同听之事。归罪韩译。以府君为见瞒。是后府君但引以为罪。不复辨焉。至十七度。始许递。付判中枢府事。翌日。出次东湖。是日。 上下教于政院曰。噫。刑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7H 页
赏黜陟。乃人主之大柄也。若或于此。一有挠夺。将安所措手足乎。予于近日事。心常慨然于中。岂可终始泯默而已乎。夫为国之道。莫重于考慎其相。而以去秋事观之。未知其必出于慎简之意。故今夏卜相之时。果有累次加卜之命。而此非出于一毫偏系之私也。亦非以初头加卜之人。为不合于三事也。是欲略效古人历卜之制。其难其慎之意。而至于世道人心之古今有异。则全不思量矣。大拜曾未一朔。闹端大起。枝节层生。终使大臣。不安去位而后已。此实前所未闻之事。究厥所由。无非主势不尊。轻蔑国家之致。念及于此。不觉痛惋。窃以为从今以往。凡取舍之间。虽有失宜之事。含默唯唯而后。庶可免此等羞耻之事。尝以此自誓于心矣。顷于开政之时。适当惠民提调之窠。意谓侍从之臣有年高两亲者。固宜轸恤。则况朝家之待王子。事体自别。而此署药材出入之外。无他所关。一番特除。以便医药。实合于亲亲之道。故犹不惩羹。率尔除拜矣。一种怪妄之辈。敢以三朔始停之论。强谓之太遽。激动台臣。敢售角胜之计。诚莫晓其心之所在。而末流之弊。有不可胜言。予实寒心也。政院知悉。承旨禹昌绩,尹世纪等 启曰。臣等伏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7L 页
见备忘记。辞 旨极严。多出于激恼不平。而无非臣子所不忍闻者。岂不致舆情之疑惧。众听之骇惑乎。至于以去秋事观之。未知其必出于慎简之教。实涉未安。殊非所以优礼大臣之道。此尤 圣上之加意深思处也。 答曰。备忘记中。将安所措手足等教。本非激恼之所发。而至于大臣事。凡为人臣。而能言君父之阙失。则况人主之于大臣。知其举措之未安。而终不敢是非于其间。求之事理。轻重果如何。而其流之弊。必至于莫敢矫其非而后已。尔等身居出纳之地。乃以舍糊苟且之态。劝勉君父。如此不成说话之论。诚未满一哂也。再度覆逆。 答曰。尔等彻晓烦聒。必欲务胜而后已。可谓放恣无忌惮之甚者也。仍 下教曰。左副承旨尹世纪。乃敢于循例传启之外。称以文字之有所未尽。赘陈剩语。意在务胜。其阿谀大臣。不念事体之罪。不可不惩。罢职。左承旨禹昌绩请还收尹世纪罢职之命。 答曰。勿烦。先是。罗良佐等未投疏之前。府君归自公会。语于家人曰。今日领相有问曰。尤翁近有何书。吾对以祭享裁减事。往复书。曾已呈览。此外更无来书。何以问书之有无乎。领相笑曰。近有怪骇之说。已知其必无是理。而试欲知有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8H 页
书与否矣。吾曰。所谓怪骇者。未知何等说话。而从何闻之。愿闻其详。领相笑不即答。吾疑而固问。则领相曰。罗良佐顷日来见。忽问姊兄常时尊慕美村。近来意见何如。吾答以其子所为不是。自不得不言。而至于美村。岂以其子之故。而向慕有异于前耶。良佐曰。然则兄宜见嫉于怀德。而人所云云。果不虚也。吾曰。见嫉者指何事。所谓人所云云。亦何说耶。良佐曰。近闻怀德抵书右相。大斥兄目为宵人。仍举诵书中数句语。吾曰。君何从闻此。初甚讳之。强问则曰。闻于权相夏。权则闻于亲见其书人云云。吾内念权是吾故人子。如有所闻。当自言于吾。何先传播于他。此必有人欲交搆而做出。仍付之一笑矣。今既发端。公有所疑。而不为明言。则恐成阻隔。适中奸计。故如是说破矣。其时权新拜杨根。来辞府君。问此则权大骇曰。顷于一处发引。会罗自言此事。只闻之而已。今反归之于我耶。仍即往诘于罗。则言穷不能发明。人有参听者。盖罗之经营投疏。固非朝夕计。而领相以其姊兄持正论不挠。先做此言。离间三家。欲引领相。为右己计。而被觑破不售。厥后又有飞语。谓府君卜相。出于尤斋之书嘱。领相不敢违异。其倾陷三家之计。如出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8L 页
一套。及是 严旨之下。可见奸谋之始行矣。毕竟己巳之祸。群奸以此藉口。为文谷一罪案焉。其翌日。府君乘舟东还。 上追遣史官传谕曰。虽有一时未安之教。不必以此过自引咎。决意长往。安心入城。对 启曰。臣于前劄。略陈臣之病势。除非解职急投乡僻。恐不得复齿人类而死。昨日伏蒙 圣慈矜许递免。臣感幸之中。欲如前劄所陈。即出江外。仍寻乡路矣。千万意外。史官追及江郊。传谕 圣旨。使臣安心入城。无状贱臣。猥被 圣上恩礼至此。臣诚惶恐感激。不知死所。第臣病情异于他人。久在城市。不得调治之便。将至于丧失性命。今玆退归。实出于万不获已。玆不得承 命还入。臣罪万死。从当以县道。更陈一疏。悉暴危衷。是日。政院,玉堂入对。请还收备忘记未安之教。则 上举赵相卜相时久次之对曰。赵师锡壬寅出身也。申晸甲辰登科人也。此岂用久次者耶。告君不直。故子以为未安矣。其后果于大拜未逾月。使不得出仕。前古以来。使大臣如是颠顿狼狈者。曾未之见也。此乃主势不尊。而转至此境。予非到今激恼也。自当初已有未便之意也。予既考见榜目。不啻昭然。果以久次言之。则甲辰登科何先。而壬寅登科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9H 页
何后耶。大臣告君之辞。岂容如是不直也。至于东平君事。三个月台启。今始停止。而怪论旁生。又有引避之举。而予之此教。实非激恼于此事。予之不便于中心者久矣。大臣亦言君上之非。则君上亦岂见大臣之非。而不为之言乎。承旨何敢有此覆逆也。至于新右相。以 孝庙朝出身。才德俱可合。而其日久次卜入之说。终为不直。大臣何敢外面周遮而言之。实为慨然于心矣。此非仓卒激发之致也。金构曰。六月备局坐时。臣适闻前左相之言。则历卜乃是古事。右相有何引嫌之事。至于久次之论。乃是以吏判久次言之云云。臣既亲闻此言。其所谓久次。乃是吏曹判书久次之谓也。岂以科目久次。为之次序者耶。俞命一曰。玉堂之言是矣。吏判久次之说。臣亦闻之矣。 上曰。只当见其物望而卜之。吏判先后何足论之。即今领相。亦以兵判。直为大拜。今若为吏判。则无论他事。人人而卜之耶。况其时言语。非直以吏判先后言之也。似以出身久次仰达矣。今于他事。则不必以久次。而乃于卜相。岂以吏判次序为之乎。到骊江上疏。乞追收大匡以下三资。时以议迁 长陵。将博询公卿。下别谕促还。以不敢复以原任自处之意。对 启。九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299L 页
月。复上疏。乞收相资。仍正事君不直之罪。 答曰。安心勿辞。亦勿待罪。复以 长陵议。遣史官来询而不敢对。别具疏。略曰。臣虽不敢以大臣自处。 山陵迁动与否。事系至重。至 命收议于二品以上。则臣窃附此例。追陈所怀。恐不至于僭越。惟 圣明裁察焉。臣于去冬入侍之日。以迁动重难之意。有所仰对。而今伏见诸臣献议。领相南九万。则以迁动挻灾为虑。判府事李尚真。则以风水疵病为重。二品以上群议。多以两项为辞。未知 圣明将何以决定也。此诚天下大疑。决大疑。无如卜筮。三代之时。凡有大事。必决于卜筮。后世人主。亦或有行之者。今当此事。遵洪范之大法。用易经之本义。祭告于 宗庙。或命官或择人。使之卜筮以决大疑。则有何不可。亦有何难事也。盖臣此意。有见于私家所行。先父臣某。迁葬臣曾祖时。有筮决事。末年。又著风水验应说。又尝极言迁葬重难之意。此理恐无间于上下。 下询山陵迁否。系是安危之大端。异同之极致。人谋之所不能断定者。不质于神明。而从何得定乎。此臣所以缕缕陈暴。而他不暇恤者也。旋闻 上亲审以定。遂不果上。知 经筵金万重于昼对白 上曰。近日自 上疏待前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0H 页
日信任大臣。以此外议窃叹。领相南九万劄陈。上下疑阻闾巷纷嚣之语。李翊疏亦及此意。而皆未毕陈。君臣之间。何语可隐。金昌协前秋之疏。语及宫闱多有过当。自 上岂无未安之意乎。外间或云。领敦宁之获过于君父。以不能教子之故也。 上曰。吾岂以其子之罪。而移怒于其父哉。判府事李。前日刑判之除。以文学有馀。而吏才非所长为言矣。前冬。至于卜相。予非不知不合。而俗有轮回台谏之语。亦岂无轮回大臣乎。以此落点。某之赤心忧国。至诚爱君。予亦知之。而大臣之落点以此也。始文谷公。为府君白于上也。本非短之也。欲令解免剧务。以专史任。而 上亦未即许免矣。至是 上教之未安如此。是冬。因领相南公九万陈白。 上意稍解。始于金公疏 批。以枚卜之日。卿之所陈者。指谓天官久次。而予乃错认以出身久次。刑判之启递。自有曲折。而予亦不谅本情。轻加非斥。惭悔之心。曷有极哉。为教。其后左承旨任弘望。因修正日记。陈白曰。伊日入侍。亲承传教之时。亦岂不知其未安。而雷霆之下。未及陈达所怀。今见日记。则书以台谏亦有轮回。政丞亦岂无轮回乎。圣人之言。不当若是迫切。亦非待臣以礼之道。当初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0L 页
枚卜之时。自 上岂真有是心。而特因筵臣所达之言。有所激恼。至下此 教。凡于喜怒哀乐。发皆中节。乃圣神工夫。自汤武以下。则皆称其改过不吝。过而能改。岂非圣人之道乎。非但不安于听闻而已。使后世见之。当以为如何。筵席未安之教。与备忘记有异。虽不可还收。而自 上若示悔悟之意。则书诸史册。岂不为圣德之光乎。李翊相曰。轮回政丞之 教。极为未安。承旨所达诚是矣。金盛迪曰。人君一动一言。不可不致察。务为中节也。自 上如知其非而改之。则日月之更。孰不仰止。 上曰。当初下教出于激恼。而到今思之。实为过重矣。任曰。汉武帝因其一时之怒。至令戾太子自杀。其过岂不大乎。追后悔之。作归来望思之台。作台之举。何益于已死之太子。惟此悔心。亦足以掩其前过。汉武帝事。与今日事。虽有大小轻重之别。而 示悔悟之端。则可以掩前日过当之教。故敢以所怀仰达。而 圣教至此。实为 宗社臣民之福也。其后玄石朴公上奏劄。论府君卜相时事曰。判府事李某。早岁守静。经术行谊。自绝俗流。及其登朝。论议公平。忠款切至。尤能留心民事。盖近来搢绅之好善清谨者。鲜有其比。斯亦所以见重于 庙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1H 页
堂也。十月十一月连上疏。乞收还相资。仍辞月廪。戊辰正月。复上疏申前请。二月。 上幸 宁陵。府君以居近境。不敢在家。进到骊江北岸村舍。陈疏乞镌职秩。遣史官 答曰。省卿疏辞。始知卿之来在江边不远之地。欣慰良深。而只恨悤遽之中。未及从容相见也。卿其须体至意。安心勿辞。从速上来。以副予望。五月。以 大王大妃违豫日久。而不得进参起居班。陈疏待罪乞递。遣史官宣 批。继又三遣史官宣谕。令与偕来。对 启末曰。王官交路。才往复来。臣心神益不自宁。如蒙 圣慈许令史官先归。臣病如一分可动。扶舁寸进。是臣区区之愿。 答批以卿体国之诚。必不托辞而负我。故令史官姑为先归。以便调息。六月。以病重未赴召。又陈疏待罪。七月。又三遣史官宣谕。令与偕来。八月。进到广州境。闻 大妃升遐。奔哭阙外散班。成服后。以议 谥。再承牌不进。陈劄待罪。还出东湖。留疏退归。略曰。今当 国恤之初。虽无 圣上仍留之教。遽尔退归。岂臣所敢安于心者。而留京调病之难。视前有加。虽在 山陵前。若有难淹之势。则不得不退归。有先正已行之事。且以既退之身。无涓埃可补。而复入朝市。溘尽旅次。则先正与人书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1L 页
所谓何处青山。受此枉死骨者。尤有愧于心也。臣为是惧。不敢遵依 圣教。既出江上。仍寻归路。回瞻城阙。但有涕泪而已。 大葬之时。缕喘尚延。可以自力。则当复载舁上来。而即今逋慢之罪。实无所逃。 答批。已悉勉留之意于日昨疏批矣。诚意未孚。留疏长往。不觉愕然失图。无以为喻。此时元老大臣之退处乡庄。不但有乖于平日所望。亦岂自安于卿心乎。须体此意。安心勿辞。亦勿待罪。亟回遐心。从速上来。以副如渴之望。仍命史官传谕。令与偕来。再降谕勉留。不得已姑住渼阴江村。陈疏待罪。十月。以制进 大行志文下旨召。再上疏辞。 不许。还入城。始谢西枢。撰进志文。府君自还乡以后。前后疏章。不书相资。至是以应制文字。具官衔书进。不得不拜命。志文既启下。即出住东湖。以待 国葬。十一月。以病剧。未参朔日陪 祭。陈劄待罪。又申劄乞退。且辞月廪。十二月。进住 新陵底。迎哭 大行发引于路边。仍入参下玄宫哭班。留疏还乡。遣史官宣 批。己巳正月。上疏辞撰志赏典。又遣史官宣 批。具疏拟请致仕。闻世祸大作。不果上。时尤斋以下诸公并窜逐。其搆罪文谷之启。以李某之丧性。搢绅皆知。宋时烈荐之。则扶升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2H 页
于百僚之首。丑辱府君。朝夕将有行遣。束装以待。而神气反和泰。看书讲学。无异平日。惟语子侄曰。吾得泰筮。神明之不告他人而于我者。是岂偶然。而缘吾才诚不足。不能感动 上下。有所挽回。终使世道大否。国家将亡。此乃吾罪也。今若速被流窜。则此心当安于在家矣。三月寒食日。上垄拜墓。二十日丁亥。与申公翼相书。时闻文谷加律之论将发。申公曾与时相相亲。故贻书劝其入城救解。戊子。感疾。府君旧有胸胁痛。有时作苦。至是复发。即至危剧。昼夜苦痛。扶拥以坐。不能转侧。语音亦不能接续。而有时谆谆若梦中语者。只是 宗国忧。而又频问申令有答状与否。一不及家事。侍者进药物。则曰。吾病必不起。服药徒苦口。知其无益。而然却药。近于自促命。有非道理。故强饮之耳。三十日丁酉。命兄子畬。书遗戒未毕。未时。永终于畏斋。闰三月。计闻于朝。停朝市。遣礼官护丧。遣承旨致吊赙赗礼葬等节。并如例。四月二十四日庚寅。遵遗命。葬于白鸦谷先山内。刻判敦宁畏斋李公墓八字于魂石。不书议政衔。家人又不敢请受致祭。最后该曹始启禀。 命勿举行。甲戌闰五月。因承旨朴致道陈达。追赐祭。祭文曰。惟灵名相来孙。名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2L 页
卿之胤。擢自绯衣。三世文印。事旷国朝。光增艺苑。自在韦布。藉甚华闻。始从贫仕。众惜蹇进。俄决大科。遍历荣贯。志存经世。诚切补衮。暂试湖县。惠化涵润。半年遗爱。生祠是建。出佐戎幕。以重北阃。首兴文教。悍俗知劝。崇褒忠节。士气丕振。内外俱宜。何职不办。肆我 宁考。宠以殊简。廊庙参署。胄监兼管。政事儒术。佥议咸允。逮我嗣服。不替隆眷。中经屯否。荒野栖遁。旋复召还。位望深峻。嗟卿素心。本在遐遁。三仕三已。曾不喜愠。陆贽当朝。章奏恳恳。仲淹忧君。进退惓惓。体国纯诚。予所倚信。平生泰筮。用作则准。朋亡之义。上戒下勉。庶几协和。以一朝论。狂澜百丈。只手欲挽。其事诚难。其志诚悯。气乖致灾。每虑饥馑。务广国储。庸备民患。果值大侵。委卿赒赈。一心拯救。谋画斯殚。社仓普设。冗费大损。欲裕民天。永固邦本。 先朝秘史。奸党秽溷。白黑互紊。公议永泯。谓卿世任。俾卿改纂。诬笔一洗。衮钺严谨。龙门盛业。世尤艳羡。盖卿文学。得之庭训。脱洒凡臼。沈潜古典。兼资师友。探赜奥蕴。利义之分。明辨力践。悃愊不华。表里无间。推诸施措。悉本经传。忧深虑远。岂拘小近。千言万语。赤心一寸。不厌烦复。益见忠荩。金瓯斯卜。大化寔赞。消长之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3H 页
会。奈关时运。痛彼奸壬。仇视贤隽。蜮弩潜射。簧舌交乱。际遇无终。予甚有腼。并疑同德。一斥以殒。崇终旧章。亦且有靳。天道可必。物极则反。冤枉毕伸。流迁皆返。九原难作。增予伤恨。清脩苦节。忧爱血悃。今莫复睹。天胡不憖。兴言永念。有涕交陨。其后经筵官李秀彦白 上曰。顷因筵臣所达。故相臣李某。有赐祭之命。而李某临殁时。心事有不能暴白者。当己巳群奸搆杀故相臣金寿恒也。其台启一款。以李某之丧性。搢绅皆知。而宋时烈荐之。则扶升于百僚之首为言。其时李某病已危剧。自以其作相。为杀大臣之罪案。而未死之前。不即被罪褫夺为深痛至恨。使其家人。勿书相衔于墓石。朝家虽行礼葬。而在其自处本意。必非所安。致祭追行之命。 圣恩则固至矣。李某心事未白。则九地之魂。亦必有不敢安者矣。李某之立朝。虽一意退遁。而其赤心忧国。最被 圣上知遇。朝野之论。亦皆期以大拜。金寿恒因舆望所属而卜相。此岂宋时烈私荐之致。而奸壬之诬至于此极。诚可痛心。自 上洞烛其诬。明白 下教。则庶可慰三臣泉下之魂。而至于李某。则闻其家以其遗意之如右。前头亦不敢为循例请谥之计云。平日礼遇之大臣。死后仍为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3L 页
自罪之人。以至应行常典。亦将废阙。似有歉于朝家隐卒之道。故敢此并达矣。 上曰。李某事。予欲传教于筵中。置诸中心者久矣。今此筵臣所达诚是矣。李之赤心忧国。予尝熟知。而礼待矣。当初以卜相时事。一时下教过当。平日礼待之大臣。终至去国。至今追思。噬脐莫及。至于己巳台启。乃以李某事。诬及故相臣金寿恒。此则万万不然。其情事。予既洞烛。此岂为二臣之累乎。其令以相职书衔。赐谥一款。亦令举行。后因夫人合祔启圹。遇水改葬于谷内艮冈赞成公墓下。 上命赐葬需。始遵朝 旨。以相衔书于表。而魂石则仍不敢改焉。府君德容和厚。心事宽平。与人不存物我。常谦虚自牧。恂恂退逊。然资禀本刚毅介特。挺立不挠。少时颖脱超迈。英采溢发。华闻动一世。并时诸名胜。皆自以莫及。逮遭泽堂先生之丧。以承继先生独立之道自任。污视世俗。力探古典。非圣贤第一等道理。不欲俯就。刻心励志。惟恐或失。虽丧祸摧剥。疾病困阨。操持益坚。有九死靡悔之意。及患恙既极。考究既博。而筮质神明。暌泰两占又应之。府君方悟独立。非世守之常道。遂反而求诸阴阳交和。君子有朋之义。廓然改图。坦然降志。抑高就下。损刚用柔。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4H 页
而规模气象。顿变焉。观于览易三绝。府君前后所存主于心者可见。洪范曰。高明柔克。府君实以之。嗟乎此岂易以言哉。自是治心进学。专务培益根基。以虚华损志。辍废吟咏。最有契于四子书。以细字袖本。便于携持。须臾不去手。虽在应事接物之际。乍间辄披阅。字研句磨。潜心玩味。至其神融意会。如饥者之于食。渴者之于饮。便见饱饫浸灌。其效立应。而气随而平。或人事稠扰。心境烦乱。辄静坐披览。虽数顷间。亦觉神气宁妥。每曰。此吾对病之良药也。其所资之深。盖有不可诬者。谓他书虽纲目正史。犹热闹。不切于治心。不以置案。惟兼取心近两书及朱子书。为用工阶梯。以体验于身心。常曰。至道不在高远。只是日用面前至近之事。莫非天理流行处。如几案器皿之属。亦必皆齐整有定所曰。此便是至理。居常非甚病日。必晨兴梳头盥靧。净扫一室。正衣冠端坐。前对方册。户庭之内。阒若无人。恬愉终日。晚年又有得于延平说。益致涵养之工。天下之乐。若无以易此也。尝以凌躐元高为戒。则有诗曰。行远登高自近毕。有些凌躐辄颠危。本来真面先寻取。徐把诗书刮磨之。以疾恙妨学自恨。则有诗曰。自拟工程死始休。还嗟疾恙苦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4L 页
难瘳。虽然一念诚勤笃。定有神明相我求。有契于中和之妙。则有诗曰。未发难容寻觅他。安排既发亦成蹉。但须庄敬仍涵养。体得中时用得和。其省察存养。俛焉孜孜如此。孝友天至。孺慕之诚。至耆艾如一日。每念父兄德行心事。未暴于世。如抱至冤。贯彻心腑。谓之德之心。虽不见知于人。鬼神实临之。虽不合于今之时。后世必有若朝暮遇者。藏袭遗稿。若将抱持以没身。既而勉出世路。盖欲因以求当世之贤人君子。质其所见。亦非苟为一身计也。每对人论说衷蕴。气薄于中。泪随言激。倾倒底里。或至穷日达夜而不能休。听者莫不感动。晚遇尤斋先生。相契特深。谓泽堂先生遗集义理之精。论议之正。非东方诸集之比。可以羽翼斯文。裨补世道。非子孙所可私于巾衍者。既为之编次序引。而登之梓。又为白谷公。作传以悲之。其末称府君字曰。某纯然赤子心人也。其言皆可徵而信矣。凡此皆府君至诚恻怛终始委曲积深之所感也。虽谓之透金石通神明可也。党习之为 国家痼疾已久。世道渐下。莫可。救正。府君继泽堂先生独立之后。既以泰筮存心。谓非泰九二朋亡之义。无以救其倾陂。逮登 朝。见水旱交灾。民生困悴。深忧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5H 页
其势必至于亡国。常曰。今之灾害。莫非朝论乖争之所致也。前后建明。第一欲推行泰传之说。以调和世议。使阴阳顺轨。年谷无损。其次欲省浮费。以纾国用。置社仓以贮民谷。使公私交有蓄积以备患。二者俱未能焉。而国内无谷可食。则惟松叶。方 祖宗朝所行者。又其最下之不得已也。盖府君所言。类与世俗姑息之论不同。辄见以为迂远。而顾乃根究本末。灼见得失之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忠爱恳笃。发于赤心。不惟进而言之于朝。退又以社仓松叶。验之乡里。行之家众。积以诚意。惓惓不已。不以人之讥讪而自沮也。 上亦察府君忱悃。每以体国纯诚许之。多所采纳。而时议掣肘。卒不能大有施设如府君志。识者恨之。难进易退。惟义是视。每拜一官。必逡巡辞逊。若不能堪。既受 命。不论职事巨细。殚竭心力。夙夜无懈。常多宿留公廨。或言有不合。迹有难安。辄奉身决去。未尝一日苟淹。以此在乡之时居多。然忧国忧民之念。不啻若切于身家。或以章疏。陈闻于 君上。或以书札。论说于公卿。不以进退而有间焉。盖府君孝亲忠君。内外始终。根于至性。谒然纯一之心。浑是天理。非勉强之所能也。先庙祀享。必预期斋宿于宗家。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5L 页
沐浴致洁。肃恭将事。有若祖考临之。泽堂先生参酌古今。定为祭式。小大荐献。皆有馔品器数。兼论礼意。俾永世遵守。府君又因文公礼。参以李文成家所行者。著为仪节以行事。而情文毕备焉。先代坟茔。多在远亲尽。香火几于废坠。府君前后遍行省扫。通议同宗。营置墓田。为永久守护图。泽堂先生外氏无嫡嗣。孽孙穷弊废祀。府君体先生遗意。悯念不置。改建祠屋。赎还旧田。与诸外孙同约立规。以检其祀事。而终始惓惓。发于至诚。乡闾莫不感叹。丘嫂郑淑人。早寡多病。府君承意慰护。诚敬备至。既贵。所得馈问虽少。必先以奉献。中岁入京。为近宗家。卖宅移居。朝夕省候。间依司马公家法。定为朔望参拜之仪以行之。淑人尝寝疾。府君从户外。亲执药饵以护之。夜中又虑淑人寝不安。行步不使有履声。传者以为美谈。世故以后退处乡里。我先君子。亦休官闲住。相去一舍。书信或稍间。府君辄专人问候。得一味。必以分进。时节往来。合堂欢洽。愉愉如也。两姊早世。府君抚爱诸甥。恩意笃至。甥有穷窭不自存者。府君为搆屋于宅傍。衣食与共。取其女自家内嫁遣。季姊寡居贫乏。府君伤念不已。及其病也。沈绵累月。府君忘己之已衰且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6H 页
病。留护不忍离。手劝药饵。姊每为之强进。至丧。经纪敛葬。细大皆亲检焉。胸怀坦荡。表里洞豁。无毫发虚假。舒泰清润之气。达于面背。望之俨然。虽顽夫。亦知起敬。而即之薰然。和气袭座。令人鄙吝自消。开心布诚。不设畛域。虽素所不悦于府君者。及接乎府君辞气。类不觉悦服。见人之善。喜形于色。必奖许引进。欲其成就。其有不善。亦未尝轻加斥绝。谆谆诲导。使自愧悔。以改其行。其处于闺门之内。穆然如宾。言必有教。动必有法。虽仆隶有罪。矜其愚而戒其惰。不以骂詈之辞加之。上下化服。不敢有所非违。平生不问产业。细琐惟谨守礼法。躬率以俭。节缩衣食。使无冗滥。惟力所及。以周恤穷族。常曰。吾身若欲厚自奉。则何以能推惠及人也。或盘有重味。则辄令撤去。被服近华美。则却而不御。虽贵为卿相。而居处供奉。一如寒士。器用。取具而已。弊案破席。处之淡然。辞受之际。丝毫必度于义。亦不为苟洁。以近名于当世贤公卿。与久堂朴公。相与最旧且深。方府君阨穷时。独朴公通心事。有所启发。府君每许以知己。且称为有道君子。推服甚重。既立朝。与老峰闵相公,文谷金相公,西河李尚书。以道义相合。国事相勉。友道特隆。尊敬儒贤。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6L 页
于尤斋先生。尤以有契先故事。委心宗仰。每曰。见其立心卓然。为东方大贤无疑。退而论学。进而谋政。无不往复质问焉。为文。本之经传。以意为主。若无甚致力。而纡馀委曲。辞理俱到。緷然不见绳削之痕。而自中规度。如章疏书牍。援古證今。论说事理。或多至累千百言。使子弟执笔。至未及书而其出也愈不穷。盖非章鍊句锻。劳心于结撰之末者所能及也。诗取陶写性情。即境抒怀。真切圆满。绝无险僻浮夸之语。常曰。古人之诗皆乐也。后世乐废。若诗道不失于正。则亦可以当古之乐教矣。以此不拘唐宋体裁。专以礼记温柔敦厚诗之教为法。中岁以后。益不喜词华。间或有因事感发。寓意讽谕之作。皆不事组织。平易造理。而粹然有濂洛遗韵。与少日所作。又别矣。尤斋先生尝见府君诗文。谓人曰。先辈文章。吾见泽堂。今世文章。吾见此人。亦可见推许之重矣。有遗集几卷。藏于家。夫人清州韩氏。系出高丽太师兰。赫世贵显。入本朝尤盛。为我东右族。礼曹参判讳必远之女也。年十四。归于府君。禀性慈惠。制行淑洁。家虽甚贫。不以一事累府君。俭勤之德。绝异于人。既贵且老。犹手执女红。后府君八年卒。寿七十。生二男二女。男长𧀯。金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7H 页
堤郡守。次𤲸。前察访。女长适牧使申潚。次适宋晦锡。𧀯四男。义镇,静镇,龟镇,厚镇。三女婿正字金圣重,金慎行,金镇符。侧出二男。敬镇,德镇。二女婿宋巨源。一未行。𤲸二男。道镇。进士。岳镇。二女婿县监金养谦,孟淑舆。侧出二男二女。幼。申潚一男。县监义集。一女婿金祐谦。宋晦锡一男。婺源。一女婿金时净。义镇一男。浚。厚镇三男一女。道镇一男一女。浚一男。并幼。外曾玄孙男女。总若干人。嗟乎。孟子有言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以此而揆诸府君所经历。天固若有意焉。府君尝以陶靖节四时词。自况末年。有诗曰。平生陶令四时词。春水夏云秋月辉。冬岭孤松馀一句。残年聊复托心期。盖惟府君少日志气活泼。若不可止遏。而必欲承继独立之道。立心太高。用力太急。遂以成疾。穷阨险艰。殆无所不有。由是省悟。深有契于圣贤治心之法。为究竟工夫。又得地天之筮。谓神明所告。不偶然也。庶几以交泰之义。继独立之后。平章世道。开济屯否。然则府君所受任于天者。可不谓大乎。毕竟使府君。未究厥施。终于冬岭孤松者。天又何意哉。然而天道于四时寒暑之变。所以成始成终者。只是一元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7L 页
气也。府君于坎流穷通之际。所以彻首彻尾者。只是一诚心也。以此而观于府君。庶几得之。而大化之运。天亦若有不得自由焉者。则于府君又何恨乎。某以不肖。蒙被府君奖诲。每引之以家世遗绪。俾无失坠。而顾念庸下昏懦。甘于白弃。莫能企及于万一。徒藉馀荫。滥窃崇位。今老且死矣。顾无以归拜府君于地下。其为忝先大矣。唯是叙述府君心事终始志业本末。以垂示后昆。则犹可自尽于后死之责。而识见浅陋。文辞短拙。不足以阐发幽潜。形容德美。罪益深矣。尚冀后之仁人君子。因其梗槩。得其彷像。庶不无旷世而兴感者矣。呜呼衋哉。 从子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行判中枢府事畬。谨撰。
学生辛公行状
我舅氏学生辛公讳寿庆。字子瑞。本宁越人。在高丽有曰侍中仲硕。其远祖也。入我 朝。代有显官。至龙冈县令讳允文。参录靖 国勋。未几兄判书公死于诬告狱。公亦坐窜以殁。追雪其冤。 赠兵曹判书,宁城君。宁城生护军讳德秀。无嗣。其季讳德老。生通礼院引仪 赠左承旨讳世铨。寔继护军公后。公之曾王父也。祖讳继奉。忠佐卫副司果。考讳后元。通训大
学生辛公行状
我舅氏学生辛公讳寿庆。字子瑞。本宁越人。在高丽有曰侍中仲硕。其远祖也。入我 朝。代有显官。至龙冈县令讳允文。参录靖 国勋。未几兄判书公死于诬告狱。公亦坐窜以殁。追雪其冤。 赠兵曹判书,宁城君。宁城生护军讳德秀。无嗣。其季讳德老。生通礼院引仪 赠左承旨讳世铨。寔继护军公后。公之曾王父也。祖讳继奉。忠佐卫副司果。考讳后元。通训大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8H 页
夫行童蒙教官。妣密阳朴氏。文科户曹正郎讳鼎元之女。高丽宝文阁大提学讳允文之后。公以崇祯癸酉二月二日生。癸卯正月二十六日卒。得年廑三十一。无子。伯氏次男达嗣焉。嗟呼。辛氏。盖旧族。酷罹祸故。子孙不复求宦达。遂以中替。族姓又衰。少嫡出。无功缌之亲。教官公深惧不振。遂发愤劬书。期以兴起门户。卒之无成。然白首家居。由由自适。有子女成列在前。人谓教官公种而不穫。庶几哉。克昌厥后。而公幼岐嶷。既长。志气不苟。乐善好义。见重侪友间。教官公特倚之。公甫踰弱冠。教官公卒。家业零落。公见弟三人同垣而处。公于次居中。克恭克友。以佐以训。用能抚御家众。以承宗祀。以奉亲养。罔有欠缺。性笃孝。朝夕承颜顺志。愉愉如也。得美味有可于口者。虽菜蔬之微。必以供大夫人。然后乃尝。我慈氏于公。为长姊。公视我家亲若亲兄。疾病辄躬勤扶救。仲姊早寡居穷。公经纪其家。为营屋以居之。内外族姻。虽有亲疏。接之无不罄其欢心。每伤先志未就。既勤词业。又精笔法。不敢自懈。尝举司马解不利。叹曰。吾业之未至也。与弟侄勉勉相戒。深以立扬为期。而公遽病不起。公既卒。凡与公相识者。咸来哭吊。无不失声出涕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三 第 308L 页
者。下至仆御之贱者。皆然。夫岂假而为者。嗟乎命矣哉。夫以教官公厚施而不食其报。终有祚胤之锡。福喜之理。宜若可徵。而公反早世。季氏继夭。大夫人临年在堂。而不克终养。至使公身名埋没。血属不延。天道茫茫。又何酷也。始公之卒。后事未定。伯氏主公丧。用其年月日。葬于江华府河阴里先茔右麓坐(缺)之原。去教官公墓数百步。配某郡金氏。进士大年之女。生一女。适右尹具文治。亦无后。今公继子达。谓余言先亲之殁。于今十八年。墓无志。家无状。子盍留意焉。盖其所以属余者。非以为文也。余既悲公之平生。又感其言。谨就平昔所尝心谂者。纂次为状。如右。所冀当世立言之君子。因是而有所采焉。以阐其幽光。则亦庶乎少慰公之不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