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说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09H 页
书授从侄道镇说
先季父之丧既练。哀弟仲培。遵季父遗意。与季母面命。将加冠于其胤道镇。而谓余曰。儿虽冠。不得备礼。无以重成人之始也。兄盍为一言以教之。余曰。不肖诸子侄。未死在世。又见伯母捐背。荐抱重戚。方相对涕咽。言固不可以文也。至于以家庭训辞。诵而传于后生。则虽在此时。亦何可已也。昔先季父之冠也。以栖寄隘陋。不克成礼事。时则先王考有训诫之诗曰。毕娵吾全老。加冠汝亦丁。诗书先世业。廉节本心灵。学善非干誉。修容要践形。惟思鹿门计。终始保脩龄。先季父用力之方。传家之则。其有守于此乎。家弟猗叔之冠也。亦以国哀未除。不克备吉仪。时先季父有训诫之诗曰。将备成人礼。其如若考丧。三加虽有缺。四责可无忘。孝弟居家行。忠恭处世方。先君鹿门计。此日思还长。今简辞犹在。岂非在后子孙之所共服膺者乎。然则惟此二诗。固为吾家冠子之大训。亦奚待于三加之祝也。且道镇在孙行为首。天质又明粹。先季父常奇爱之。既命其名。又字以子由。即此名与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09L 页
字而求之。不待他训辞。而期待托付之重可知。今道镇将成人矣。可不遵奉而体行。思以不坠诗书廉节之传乎。又况其所以由也。不在他求。右所训学善非干誉。修容要践形者。即其立心之本也。孝悌居家行。忠恭处世方者。即其行事之实也。由是而可以渐进于向上工夫。岂非道镇之所当加勉者乎。仲培曰。然。遂书此。以为道镇祝。庚午四月朔日。堂叔治甫。叙。
从孙溟子深字说
堂侄泰镇。以吾家继五世之宗。将冠其子。以书告余曰。儿以溟名。请命字以子深。为说以训之。余曰。富哉。其名与字也。溟者。水之宗也。以名宗孙固宜。而溟也有醇质敏才。嶷然已见头角。他日成就。盖未可量也。为宗匠为宗师。皆在其所期。不特为吾族之所宗而已。则泰镇勉子之意。其亦远矣。夫水莫深于溟。深故能宗乎。众水江淮河汉咸归焉。其始得乎天一之气。则与行潦类也。而积而至于为溟。则其大与天地参矣。人之生也。受气于天。则圣贤与众庶类也。而惟能尽吾性。以浚其源。集众善以洪其渊。涵泓广博。莫可涯量。卓然为群伦之首。则处一乡而一乡宗之。处一国而一国宗之。处天下而天下宗之。斯岂非溟于人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10H 页
者乎。然溟之所以深。亦有道焉。溟处下而受益。其所处愈下而所益愈多。凡天下之水无远无近。不遗涓涔之细。惟溟之趋者。以其能下也。君子观于溟。可不谦谦焉以蓄其德乎。溟之会众流也。进而又进。非一日之积也。夫自一勺之多。混混滔滔。集畎浍而川渎。集川渎而为溟者。以其能不息也。君子观于溟。可不俛俛焉以进其业乎。溟所包至广。环乎大地外与天际。无畔岸可寻。极天下之大。故能极天下之深。万川注之而不加盈。浩浩漫漫。无所不受者。以其能容也。君子观于溟。可不恢恢焉。以弘其量乎。溟乎其勉哉。抑惟我王考泽堂先生。得泽木之繇。作堂揭号而体行焉。泽者。木之所资以生。而至于灭其木。则木病焉。故为君子独立遁世之象。是则所遭之时然也。非君子之常道也。溟。泽之大者也。能以深为德。以流通为用。与天地之气。合其升降。而无壅遏之灾。则凡物之毛于地者。皆得其生殖。而君子之道不终于遁与独矣。然穷而立乎独。然后达可行于天下。其本末一也。今欲求为溟。宜以王考之道为本。其象则旧堂在焉。其义则堂前之半亩塘。即一溟也。可推思而得之。溟乎吾于汝。重有望焉。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论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10L 页
断发文身论
论曰。处非常之变者。必有非常之时。为特立之行者。不拘礼节之闲。故诡行恶名。或可以成其德也。蒙耻冒辱。或可以伸其志也。要其心之所守者正。而自信者笃。则虽穷天地亘万世。而亦有所不顾焉。况可以常道责乎哉。此常人之所疑。而君子之所称也。余尝读史。而至泰伯,仲雍之事。未尝不悲其意也。谨按泰伯,仲雍。周大王之二子也。大王实始剪商。而彼泰伯,仲雍者。以为君臣也。义不可矣。大王欲传季历。而彼泰伯,仲雍者。以为父志也。孝当逊矣。于是相与逃之荆蛮。断发文身。以泯其迹。呜呼。身体发肤。父母之遗体。黑齿雕题。蛮夷之陋习也。毁父母之遗体。从蛮夷之陋习。则自凡人观之。必羞与之同名矣。然而愚则以为忠之至孝之尽也。何则。泰伯,仲雍之志。即夷齐叩马之心也。泰伯,仲雍之逃。即夷齐让国之意也。而事之难处。又有甚焉。顺父则失君臣之经。不顺则逆父子之纲。无君不忠也。逆父不孝也。然则其将何以处之欤。嗟夫兵前之谏。难施怡愉之色。东海之滨。亦非逃身之地。则此人伦之极变。而处事之至难也。故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11H 页
荆蛮之俗。不足以辞其陋矣。毁伤之累。不足以戚其心矣。违亲爱之天。而不失于孝。弃礼乐之教。而不失于义。夫然后处君臣父子之变。而可以两得其宜矣。岂可拘于守常而不达处变之权哉。是以至行不矜细谨。大德不累小节。治膏肓之疾者。不顾手足之戚。服齐斩之丧者。不察缌功之礼。人见其然也。而又从以尤之。则是奚异于航渤澥之波。而笑濡足之劳。陟太行之险。而讥历块之艰哉。且彼二子者。非不知著表异之行。扬皎洁之操。以自彰见于华夏。而乃反远迹荆舒。自戮若是者。盖其心以为是则引名于己。而招父之过也。吾不忍为矣。无宁窜身南荒。灭名夷俗。故逃父母之邦。而不易守经之志。冒戮辱之耻。而不欲归污于父。至于三让天下。而民无得称焉。则其迹微矣。其用意苦矣。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愚故于二子。亦曰忠之至孝之尽也。况古语曰。大王有疾。泰伯采药不返。其不露形迹。两存忠孝。于此尤可见矣。然则观人以心不以迹。论事以本不以末。不察其心而责其迹。则是失是非之正矣。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则是失轻重之权矣。是故。知二子之微意而后。可知二子之行事。此岂可与俗士论哉。或曰。二子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11L 页
之意则悲矣。然子而知父之过。则当力谏。谏而不听。则不身犯而已。何必捐亲变夏。至于父死不赴丧乎。曰。此正不知二子之心也。彼二子者。固已谏矣。而但使人不得而知焉。当商之季周之兴。泰伯之德。固足以朝诸侯有天下矣。而大王之位。何遽传于季历耶。此其势不唯不从而已。必力止极谏。而特大王不听耳。及大王不听。而欲传季历。则季历弟也。二子兄也。势逼位疑。不可不避。二子安得以不逃哉。然则二子之逃。只以逊位。而父死不赴者。欲以成其让耳。尤非所论也。或者又曰。子言则然矣。然而彼是则此非。理之常也。若泰伯仲雍是。则王季,文王非欤。曰不然。泰伯仲雍。则义扶乎纲常。王季,文王。则仁济乎生民。三仁不同事。而孔子并称以仁。泰伯,文王不同行。而孔子俱称以至德。逃荆蛮毁发肤。而不为不孝。分天下有其二。而不为不义。如欲一是而一非。则其亦惑矣。谨论。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书后
  
书闵茂弘(镇夏)泮宫同游记后
故友闵茂弘。与余同壬寅司马。弱冠。从游于泮宫。同榜朴汝宗。与茂弘相许最深。知茂弘者。亦无不知汝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12H 页
宗也。今茂弘已作古人。余亦颠毛种种矣。汝宗自南方来。过余于黄骊之江舍。出此录以示余。余览之。至茂弘所为记。不觉汪然而涕倾也。嗟呼。茂弘不可复见矣。录中诸人。又凋谢太半。幸与汝宗相见。如茂弘焉。悲哉悲哉。茂弘所惓惓于诸人者。以他日穷达为念。今汝宗白首轗轲。其馀如汝宗者。且数人矣。顾无以相援拔录中存者。其有愧于茂弘多矣。姑书此以识余感。时甲戌重阳后一日。
书郑相(琢)伸救李忠武劄后
是时。元均煽谤于内。狡倭设诈于外。以疑惑朝廷。众口交腾。必欲置公于死地。今以此劄观之。公之罪状。盖无所不有矣。向非 宣庙明圣。其得免于杜邮之死。不亦难乎。元均始以败将。倚公却敌。是均之功。皆公之功也。及公去而均代之。立见败衄。身死贼锋。而公之功益著。然则其所以捏诬公者。固不待辨而明矣。世称公几死得脱。自知功大难容。遂临阵以殒其身。公之一死。固所素定。而其所遭之境。所处之势。殆亦有近于是言者。呜呼可悲也。公卒后百十四年辛卯。李某。书。
书成承旨(虎徵)家状后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12L 页
公于某为中表兄。年辈虽悬绝。情好特深。某少而居相近。见公恂恂谨厚。在父子兄弟之间。未尝有违色。长而登朝。尝与公同仕于 殡殿都监。见公莅事不苟。确然有守。惟法度是恪。及公之牧骊也。奉迎同知公于衙閤。某间随先君子入拜。从容移日。见公年已耆艾。而侍坐惟谨。执劳左右。虽微细必亲之。非任使不足也。某推此益知公内行之纯笃。每心敬之。盖公少文多质。不循乎外。其所存之实。人固有未尽知者。然公居台阁而抗直敢言。不避雷威。任州府而治理茂著。民追思不已。有非聘辞辩饰名誉者所能及也。质之胜文。不其信乎。公于己巳后。杜门屏居。不受西班禄。虽蔬粝屡空而不顾也。逮甲戌更化。铨议犹执私见。枳公而公又遽殁矣。士论共惜之。公之二孤。以某知公深。录公事行。请铭于某。某既诺而多病。因循久未就。今某病益甚。朝暮且死。而公之孙道敏。又以其大人之命。来请甚恳。且曰。如未得铭。则乞因家录为状。俾取徵于后。其意益深切。某方沈顿床席。虽无以副其意。亦未忍终无一言于其间。姑以尝所心稔者。书此于录末而归之。丙申腊月中表弟李某。书于骊江之弊庐。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上梁文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13H 页
骊州乡校移建上梁文
庠序兴而彝伦之教备。俎豆遍而圣人之道尊。况我东为邹鲁之邦。暨吾州号衣冠之府。用新轮奂。嘉惠佩衿。盖自生民以来。未若夫子之盛。上接尧舜禹汤文武之统。集其大成。下启颜曾思孟程朱之传。示以彀率。规矩至也。日星昭然。百王承风。奉绪馀而均囿。群儒仰轨。挹派流而同归。故笙簧之堂。阅年千万而罔坠。而铏豋之飨。薄海内外而俱隆。洪惟 圣朝。诞兴文治。彬彬三代之制。西序东胶。济济两丁之仪。 国都乡邑。顾兹上游章甫之会。素为近甸名胜之州。独恨庙宇之占基。未免圭臬之违度。不但风雨侵剥。栋梁圮挠之是虞。抑惟冈麓倾偏。坛场升降之亦苟。始盖失于草创。今敢缓于改营。一乡同声而赞谋。多士申状而上请。遂相龟协之地。堇隔牛鸣之原。诸生僝功。庶民趋役。三门四表。焕乎增新。复庙重栏。翼焉改旧。冬诗夏礼之在是。十哲宗师之若临。嗟中土举沦于腥膻。正深诸夏无君之叹。顾先圣降歆于芬苾。亦见平日欲居之心。纵江汉秋阳之莫追。则舞雩春风之故在。宁论古与今异。所期道以心同。辄采胄子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13L 页
之欢谣。恭献儿郎之善颂。儿郎伟抛梁东。周道砥平京国通。共识殷师遗教地。衣冠今日独华风。儿郎伟抛梁南。数叠青山一涧涵。自有天机流动处。鸢鱼飞跃与吾参。儿郎伟抛梁西。万岁 园陵紫翠迷。文物至今留 化泽。 圣朝熙运属明奎。儿郎伟抛梁北。几重官树参差绿。长安举首路非遥。一带朝宗水万斛。儿郎伟抛梁上。高临白日青天朗。馀辉万古启群蒙。四海人人知所仰。儿郎伟抛梁下。源泉泼泼循阶泻。盈科到海只如斯。仰想临川叹逝者。伏愿上梁之后。民兴孝悌。户习诗书。乡俗则比屋而可封。人材则接武而并出。听武城之弦诵。如过子游观湖学之贤能。即知安定。勖哉吾党。兴于斯文。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募缘文
  
神勒寺盖瓦募缘文
夫寺也。释者居也。宜若吾人不当助之修者也。然江山多以寺胜。寺亦以江山名。故有江山不可无寺。江山余乐也。则寺之成毁。亦岂可无心哉。独其得乎地者。徒迥焉而失之阻。其接乎人者。徒野焉而失之陋。野焉者。吾不足爱。迥焉者。吾又不可以朝夕至。则斯又非吾人之所必助也。骊之东。有神勒寺焉。山之支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14H 页
乎五台者。欲穷而势益奇。水之源乎五台者。既远而流益深。逶迤环合。天作地钟。湖光隐映。石立千尺。真江山之胜区。兜率之净域也。且以其处于关辅水陆之交。远者近者贵者贱者帆樯也车马也轩盖也杖屦也。靡不及焉。至于渔者以渔至。泳者以泳至。文士以文而至。酒徒以酒而至。凡有悦乎骊江者。莫不于是寺乎至焉。得乎地之胜而不至于迥而阻。接乎人之事而不至于野而陋。吾人之所助者。其惟是寺乎。寺之正堂。年久而雨濡。比丘海习。思欲易瓦而新之。以求助于四方之诸君子。吾知夫与寺接者。将见寺之胜而助之。不与寺接者将闻寺之名而助之。至焉者无择乎老少贵贱。则助之者亦无择乎老少贵贱。闻焉者不间于大小远近。则助之者亦不间于大小远近。不患其助之者之不众也。抑比丘之言曰。吾师降众生祸福。人不可不尊吾师也。吾寺奉 英陵功德。人不可不施吾寺也。斯言也固非知理者之所信。然比丘释者徒也。以释者徒。治释者居。宜乎主其释者之说也。姑书此。以为劝善文。
嘉陵庵募缘文(壬申)
盖夫佳境得高人乃阐。逸士与法侣相亲。杜子卜龙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14L 页
泓之居。要成二老来往。坡翁借蒜山之宅。自拟百年浮休。何妨裘褐异宜。终觉云林同调。况山蹊险峻。涧壑阴森。开凿厓广之幽。妆点岩峦之胜。使深谷皆通行径。绝巅不隔游人。此岂非寺观之不可无者乎。惟兹临瀛西岭。武陵东溪。山接蓬莱。素称灵仙之窟。水连江汉。初发朝宗之源。太白小白之巑岏。环如屏蔽。上洞下洞之深阻。列在门庭。驿号馀粮。土宜盘谷之稼。村名不老。户采商岭之芝。非无物外田园。尚乏林间兰若。二百里山路。不闻钟梵之音。八九家溪村。但见橧巢之屋。尝曹溪之水。未遇度海。胡僧种桃源之花。谩忆避世秦客。斯为胜界之大欠。久致道流之共嗟。爰有印机比丘。以檀越心飞志公锡。就卜嘉陵之阜。正对漏川之坪。翠壁清湍。堪入吴道子画笔。灵泉复岫。恍疑国一师神基。独恨僧橐空虚。岭路艰阻。不资大众善业。奚成无上宝林。惟愿里闾好施之人。山林雅尚之士。或解带而镇寺。或捐廪而相工。终使水石奥区。更作花雨法界。则他日山翁采药。稳接蒲团之眠。游客寻春。闲逢竹院之话。不亦善也。庶几勉哉。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墓志
  
伯父白谷公墓志追录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15H 页
原志沙燔十枚。旧坎所曾埋者也。始公之葬。在于 赠赞成公墓右麓之后。与判书公墓。隔两冈焉。后四十三年庚午。淑人郑氏卒。以山忌不克祔。明年辛未四月十二日。始启公墓。而圹有水。奉柩以出。越五月初六日。改葬于判书公墓左坐艮之原。志用旧淑人郑氏祔左别有志。于乎。公之事行始终。于志文备矣。然公所以死之故。则犹有说不尽者。公以孝至于捐生。而其迹出于常道之外。以是之故。世之论公者。大抵曰。公之死病也。至其至诚恻怛之心。发于天理民彝之本然者。则不免于掩翳而不见白。嘻噫其恸矣。公之始殁也。家祸罔极。仲季二公。惊愕悲伤。如不欲生。季左议政畏斋公。时年二十四。为志如右。盖未忍尽言之也。然畏斋公常以公之死。为同于节死。欲表而书之。为墓道之刻。而不及就。盖惟我王考判书公。尝筮得大过。于其大象。有契于心者。以为神明告我也。作堂揭号。一生出处始终。皆以之。此朱子所谓惟圣人大贤以上。便做得者。然其道至高。其迹至微。世无得以称焉。公欲必以身体行其道。表白乎天下后世。而自知力弱不能济。则又以是属诸畏斋公。畏斋公既受付托。而公终不自保。畏斋公亦因是而致疾。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15L 页
及晚年。学力益充。而疾始愈。盖畏斋公得夫通变弛张之道。而公则未能也。然其心则一也。故其知公之心特深。又于十年病中。究观大过之旨。益信公之死不出于大过一卦。而同于节死为无疑。因其上六传义两说不同。有一绝曰。过涉宁无灭顶凶。馀波十载溺吾躬。成仁自祸终谁辨。闽洛微言有异同。又书言行录后则有曰。屈原,贾谊。以忧而伤其生。虽其死可戒。而顾其志则君子取之。后人哀之。为其死于忠也。今公死于孝。忠孝一致。则其死固无愧于昔人。最后与尤斋宋先生往复书。特致详焉。有曰。丁亥春。先考寝疾。先兄谓小子曰。父亲学力心事。无愧于古昔圣贤。而非惟举世无人知者。为子而亦不能知。平素训说。未尝着意承行。到今始有觉悟。而训辞亦渐难闻。此其为罪有倍于他人矣。又曰。六月竟遭大故。先兄一边讲礼。勉学一事。不欲放过。又教两弟刮去俗见。专求先考心事。欲其体行。小子请其所学之方。则曰父亲遗命勿刊遗集者。自谓无益于世道也。吾辈编次遗文。以俟后世具眼之人。以为此集果无补于世道而置之。则此乃先人公天下之本意。非子弟私力所可传者也。以为有益于世道。而以公道刊行。则亦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16H 页
非子弟所敢止也。遗草束在箱笼。汝宜编年书之。无所遗漏。则父亲一生心事。槩可识矣。又读古圣贤之书。每思父亲平日言动起居处心行事。而参验其合于圣贤之道与否。又以其所参验者。体行而发明于世。此吾辈责也。盖观先兄之志。先人心迹。若不表于世。不惟潜德幽光。终归泯灭。为人子私痛。此系天地气数世道治乱。其道不明焉。则几于国不国而人不人。其所觉悟于心者如此。故其刻心厉志。必欲体行发明者。不敢须臾忘。更不知人间有他物事。且愤世人痼于偏党私欲。使先人之道。不能大行。以此心事渐与世大睽。又曰。惟事事欲体行先人之心。凡所经营。两弟与妻孥。莫敢违越。如有少拂。辄加嗔责。虽知其行事出于至诚大义。而其所欲行。皆非世人常道。咸窃忧其为病。一日谓两弟曰。吾病庶几得瘳。今渐难为。汝两弟分任家事。吾惟卧庐调病而已。废事之后。则又无躁急之举。言语动止安详适中。自写先集一卷。既毕又自校。临卒之前一日。入省老亲谈话。至日斜退。又手校先集。呼小子而授之曰。今日吾校此册毕矣。又曰。其志如金石。其诚可以贯日月。而自忖病深才弱。不得行于世。居家行事。亦不免过越常道。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16L 页
为一家所忧闷。故仍为失志之人。并与生趣而丧焉。遂自办一死。下从先人。又曰。朱子序屈原离骚。而至有增三纲五常之重之语。屈原之怀沙。以俗观之。有如失性发狂。而朱子之发明。至于此极。先兄之心。恰如屈子。而其死又如之。特未能赋离骚以见于后世也。先兄于世人之所愿欲。无不如意者。若与世人同流合污。则一生可以安享其乐矣。顾乃不心乎此。而惟以担荷先人之道。发明先人之心为心。不得乎此。则更无自变其操从俗求生之心。但不知循序为学。平寻路径。而遽效屈子之为。谓之见识未达则可也。然其心则知有天理。不知有人欲。此为伏节死义之心。而虽谓之增三纲五常之重。恐无不可矣。又曰。先人所得占辞。乃是九二枯杨生梯之爻也。其传曰。九二当大过之初。得中而居柔。能成大过之功云云。先人之事既然矣。其上六曰。过涉灭顶。凶。无咎。其传曰。上六。以阴柔。处过极。是小人过常之极也。小人之所谓大过。非能为大过人之事也。直过常越理。不恤危亡。如过涉于水。至灭没其顶。其凶可知。小人狂躁以自祸。复将何尤。其本义曰。处过极之地。才弱不足以济。然于义为无咎矣。盖杀身成仁之事。故其象占如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17H 页
此。此恰与先兄之事相类。先兄欲体行先人之道。而不能体行。所行多反常道。终至于自祸。岂不与上六程传所云相符。而其以至诚欲行先人之道。至于杀身而无悔者。又岂不与本义之说相合乎。先兄气质聪悟。虽未能当大过之道。于常人则不啻加数等矣。若如平例学者之为学。何为而发病。惟大过之道。为吾至诚所操守。宁死不改。而学识力量。不能担荷。此所以为上六之凶也。朱子本义。发程传未足之意。则所谓杀身成仁。真是亡兄之题目也。又曰。先人修史。以正党论之是非。此当为百年拨乱反正之书。无先人学识。无以修此史。无先人一生独立之迹。人谁谓之公正。此其所关系者至重。亡兄宁捐其生。而不忍变家庭所闻所操。随俗而同流也。凡此皆畏斋公一生深痛积思之所见得者。然犹未敢轻以语人。晚遇宋先生而始发之。则先生为之作传而末曰。季周纯然赤子心人也。其言皆可徵而信矣。人疑伯周。究竟所处。则季周辄举晦翁评屈子者以拟之。后之人必有悲其意而识其心者矣。季周畏斋公字也。又尝欲为文以表诸墓。而不果成其铭。则曰生而知其贤。莫如家人之备。死而知其故。莫如天伦之至。因其言而稽于古。又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17L 页
莫如灭顶之本义。即此数语。亦可以为公之公案矣。然墓刻尚阙者。盖犹有所待也。噫。大过非君子之常道时义然也。判书公居党论之世。不为党论。而于世无朋。又以赞成公之戒。未尝从理学之门。以自标异。而于学无朋。行乎位而人莫辅。践诸身而人莫知。此所以为独立也。其不得不自任。而以寓倾否之业者。在于秘藏刊诬之笔。而公之必欲发明焉者。其所重亦在此也。后得宋先生。始以公道行遗集如公所云。而世人之知之。亦不止于文章。然犹有未尽著见者。要之判书公独立之道大明焉。然后其所论著。方为有赖于斯世。而公之毕竟心事。从可表白矣。嗟乎。是岂可易以言哉。公之一孤有志行。用荐入仕。为鸿山县监。宜若可以食公之报。而遽又婴痾短世。其后一二岁间。畏斋公暨仲礼宾寺正公。相继捐背。宋先生亦不保于世祸。今惟不肖侄若孙等在耳。公之心迹。卒无以大彰显。而畏斋公至诚惓惓者。终为千古之馀恨。天乎天乎。顾念山向及葬日。不可无追录。故辄敢以前志所未著者。附载于此。以告诸幽。且以塞后嗣之痛。然天理民彝之在人心。终有不容泯灭者。则安知千载之下。不有哀公之心而表公之事。又如晦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18H 页
翁之于屈原者也。悲夫悲夫。判书公今 上十三年。特赠领议政。以修史劳也。男留娶宗亲府典簿权訦女。生三男。泰镇,嵩镇,恒镇。一女幼。女长适县监闵昌基。生一男。祐。一女适士人李升著。次适士人郑重瑞。早寡。继后子来昌。泰镇生一女。闵祐生一男一女。李升著生一女。并幼。 崇祯纪元后辛未五月 日。从子不肖孤畬与孤哀孙泰镇等。抆泣谨录。
伯母淑人郑氏墓志
我伯父白谷公衣冠之藏。既迁。畬谨因季父畏斋公所为旧志。作附录以系之。顾伯母郑淑人祔圹无志。孤哀孙泰镇为状颇详。泣而谓畬曰。闺阃之德。非亲曷徵焉。畏斋公尝曰。丘嫂事行。皆可以示后。他日我当为之论撰。今畏斋公不在矣。惟叔勉之。嗟乎衋矣。不肖之辞。尚可图淑人不朽哉。姑以识诸幽。俾后之见者。知护其宅而已。嗟乎衋矣。淑人。草溪大姓也。左赞成致仕讳宗荣。于淑人为曾祖。祖讳爚。杨州牧使。考讳基成。隐德不仕。寿爵折冲副护军。妣朔宁崔氏。迪顺副尉讳五龟之女。淑人以万历己未七月二十二日生。年二十一。归于白谷公。为继配。公姓李。讳某。早登第。为弘文馆修撰,可谏院正言。皆不拜。仕止侍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18L 页
讲院司书。公卒之四十三年庚午三月十五日。淑人卒。寿七十二。前两年。男鸿山县监留。长女闵昌基妻。相继先殁。孙泰镇奉淑人丧。初以山忌。权厝于白谷公旧茔之傍麓。翌年辛未。始启公墓。遇水变。遂改卜王考泽堂公墓左负艮之原。以其年五月初六日。并奉公柩同圹而窆。即砥平东境之白鹅谷也。葬之年。季女郑重瑞妻又夭。子女所生。在公志附录故略。淑人禀资庄重明达。有哲士识度。志贞而德顺。才敏而行安。其在室则孝于亲。和于兄弟。为父母所钟爱。其事舅姑。则一以敬顺承奉。舅姑久益宜之。王考尝寝疾。淑人亲奉药饵。不解衣带。积月无懈容。王考亟称曰。吾得冢妇如此。承家无忧矣。每有宾客食飨。祖妣必一委于淑人。以无不称意也。其事君子。则梱法和而饬。外内穆如。白谷公不乐荣进。常往来京乡间。淑人留在田庐。力纺绩。检稼穑。以顺公之志。其处未亡。则终三年。自闭一室。一日或不进一溢米。非朝夕馈奠。不出户阈。惟为孤幼计。不至灭性。居止。相依我先君兄弟。欲无相远。其育子女。则不以慈爱弛教。喻以礼则。既长。县监君。以行义称。二女嫁遣。亦有令誉。晚年儿孙环膝。谆谆教戒燕私之言。无非可闻于外者。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19H 页
其奉先祀。则必前期更衣斋肃。扫溉室堂。又饬婢仆浣洁其服。祭品纤细。皆手自执。务极其精。当祭之夜。坐而待事。一年祭需。必计数预贮。罔有阙乏。器皿必准礼悉具。随毁即改。不令代以燕器。虽在末年疢疾中。犹系念不置。其理家政。则日必夙兴盥栉。正席端坐。程课庶事。眼前器用。方方井井。大小勤职。不扰而办。凡所指授。若有神助。性安俭约。不喜华美。长少衣食。惟取不寒不饥。恒无窘乏。手执女红。消遣时日。不自知疲。非有疾恙。未尝当昼卧寝。其待亲戚。则痛戒家人。庭绝间言。内外诸侄。视如己出。曲加恩意。贫族之不能自食者。或捐出土田而资助。或收其所生而子育。以至邻里姻党。无不接以诚意。得其欢心。凡有假贷。不论亲疏。通其有无。无少靳念。恩施周洽。人皆感仰。其御婢仆。则庄而有恩。恤其疾苦。优其劳勤。分任以事。各称所能。或有罪过。先教后罚。虽其甚愚迷者。莫不感戴而效力焉。平居辞气。从容婉曲。虽在卑幼。未尝加以怒詈。或事有不当意。必明白晓喻。使自愧服。聪明绝人。臧否内晰。或逆料未来。后皆符合。或分析事情。言必中理。类非凡妇女所能知晓。临卒。精神不爽。无异于恒日。令内外无哗以就尽。遗命玄纁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19L 页
柩衣。用䌷勿用锦。自附身以外。皆淑人所素具也。于乎。女德之称于传记多矣。而如淑人懿行达识。可谓兼备矣。岂不盛哉。我先君每称淑人持制之际。见志节超伦。畏斋公又每称淑人知见。若在男子。当为公辅之器。此可以知淑人矣。自气数淆漓。天道之不可问久矣。白谷公以至性纯行。卒于疚。为古今至恸。淑人固无意自全。而尚辛勤持门户。以长子女奉烝礿。斯已戚矣。及婚嫁甫毕。季女旋寡。县监君又婴奇疾。淑人恒抱悲忧。晚就县监君便养。堇一年而归。卒之。夭椓相踵。哀伤以卒。祸犹未已。所爱随尽。福善之理果安在也。天乎天乎。然县监君有三男。泰镇以孝友克家。其二弟俱弱冠向学。县监君为不死矣。他日立扬昌显。如种必穫。则天道之不终僭者。将不在是乎。噫。
先府君自志文续录
 公名绅夏。字仲周。姓李氏。本德水。右议政容斋先生讳荇之五代孙。吏曹判书兼两馆大提学 赠领议政泽堂先生讳植之次子也。妣青松沈氏。 赠领议政青川府院君行玉果县监讳㤿之女也。以天启癸亥九月一日生公。公生才数月。重得舌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20H 页
病。多受针刺。及长读书。不能分平仄。气质昏庸孱弱。公之兄弟。皆聪睿夙成。早扬科名。公独文艺短拙。自知未可与世人争。且惧家世过盛。尝卜家基永春山中。岛潭上流。为长往之计。不幸荐罹家祸。及伯氏见背。母氏无托。因循栖屑。往来京乡。大违公心。然终不赴举焉。年三十。拜 英陵参奉。转敦宁府奉事。丁内艰。去官。年四十。复拜西冰库别检。升长兴库主簿。出补堤川县监。迁龙仁县令。五年。以病罢归。明年。叙复恩津县监。三年。又以病弃归。拜 世子翊卫司翊卫。升汉城府庶尹。出拜白川郡守。以酒失。被御史 启罢。乃今 上即位之明年乙卯也。于时时议大变。尤斋相公。亦被围棘。公即挈家下乡。卖京宅。卜居于骊州治之江岸。耕田自给。为终老计。以四足六好之意扁堂名。赋十绝以寓怀焉。俄除军资监判官,韩山郡守。皆拜 命即还。逮至庚申更化之后。复拜掌乐院佥正。公自以年迫六十。虽禄仕亦苟。欲谢 恩即归。适值 仁敬王后之丧。不敢呈病。仍换汉城庶尹。经 卒哭乃还。后拜青松府使。不赴。公尝以质子赴燕。由辽沈至山海关。闻清人罢质。登览长城古址。望海楼等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20L 页
处而返。以某年月日卒。寿若干。某月日。葬于某地某坐之原。公娶宁越辛氏。教官讳后元之女。生三男二女。长蕃。某官。娶工曹正郎朴元开女。无子。次畬。某官。娶尚衣院正任座女。生几男几女。女长适士人朴弼文。次筜。娶水原府使元万春女。生几男几女。女长适士人金昌肃。早寡。次适士人尹夏教。生几男几女。公性不喜交游。不求名誉。大闲虽极严。小德或多放过。居官处事。专以不欺心为主。甚恶世俗名士貌样。耻作外面收敛。言或不择鄙杂。一家之人或有止之者。非惟不听。亦故为之云。酷好酒。家贫不能继。时作韵语。以叙幽郁之怀。亦不置草。尝有诗曰。境静心仍静。身闲事亦闲。此可以见公之心也耶。
府君自乙卯还乡。无复仕宦之念。然若有 除命。未尝不赴谢曰。分义然也。至癸亥。以疾不克谢青松之除。叹曰。吾其自此休矣。遂自草志文。藏诸巾笥。谓不肖等曰。末世碑志。大抵皆溢辞。文虽美。何有于其人哉。吾欲自志吾墓。已置草而不及修削。且未为铭。以此姑不以付汝曹。未几府君寝疾。苦气烦。谓家人曰。吾心境舒泰。无一毫戚嗟。而病忽如此。岂非命乎。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21H 页
朝廷适授以礼宾寺正。因子弟强劝。丁卯三月。黾勉赴 命。兼就医药。非府君志也。至秋。疾未已。复曰死生在天。只宜归吾庐以待尽。何乃栖屑为也。即还江居。自是不肯服药治疾。及疾久益坚却不受。竟以庚午六月十一日。弃诸孤于寝堂。寿六十八。疾革之时。举止不变于常日。自板轩移席入室。穆然若就寝。呜呼痛矣。以府君厚德。不克享遐福。遽婴奇痾于暮年优适之境。而药昧治方。不肖等不孝之罪。乃至于此。天乎天乎。初以遗旨。营兆于骊州净土里权厝。以待期。因术家言不协。是年十一月初四日。移葬于砥平县东木谷坐甲之冈。亦平日所属意也。其右冈。府君庶叔进士君之墓在焉。南距白鹅谷先垄。五里而近。男蕃官狼川县监。以府君命。取筜第一子为后。畬官弘文馆副提学。生一男四女。男台镇。一女在原志。三女幼。筜生二男。幼。金昌肃无子。尹夏教生二男五女。女长适士人柳凤采。馀幼。朴弼文生三女。幼。呜呼。府君天性沈静恭逊。自少退让。不喜先于人。然先王考于诸子中。特以志气雄远许之。早业文。连中解额。而却无荣进意。方相基于永春。时年二十四。旋丁外艰。仍不应举。人问则曰。我自才短也。家贫取禄仕。职虽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21L 页
卑。惟恪宰邑。不求异绩。以清约不扰为务。及世路多故。遂不复仕。当消长之际。士方矜饰名节。以不就朝命为高。而府君乃不自标异。及士类再登。人又弹冠竞进。而府君终一意退处。人问则曰我自年老也。还乡十六年。常怡然自乐。安于淡泊。绝无尺寸营为。平居言动。一以诚素。不置表襮。抚爱亲戚。曲有恩义。然见其过。亦不少饶。常以世俗好名为病。见人有矫情而循外者。如或浼己焉。噫。今于志府君墓。苟有一辞增设。则其重为不肖之罪大矣。何敢尔何敢尔。顾念遗草。铭虽阙。而文则盖已完矣。谨以事之所未及载者。追补于后如右。埋诸圹前。不敢更求铭以为志。百世之后。庶有揽其文而知其人者。
皇明崇祯纪元后六十四年辛未四月日孤蕃,畬,筜等。泣血谨识。
先妣墓志(戊子)
先妣辛氏。系出宁越。高丽侍中仲石之后也。入我朝。世袭簪缨。历汉城尹熹,忠州牧使颐,忠清道观察使永孙, 赠刑曹判书宁原君叔琚。至龙冈县令 赠兵曹判书宁城君允文。参靖 国勋。坐兄判书允武死诬狱。被谪殁。追雪冤。 赠官封。是后子孙中替。宁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22H 页
城之胄曰副护军德秀。无嗣。以弟德老子讳世铨为后。仕止通礼院引仪 赠左承旨。寔先妣曾祖也。祖副司果讳继奉。遁居江都海庄以终。我王考泽堂公志诸墓。考童蒙教官讳后元。从石洲权公学。累举不偶。以厚德醇行。为乡党所推服。妣密阳朴氏。平安道都事 赠大司谏讳鼎元之女。先妣以天启癸亥正月十二日生。年十四。归于我先君。庚午。先君弃世。其后以不肖畬忝秩。再 赠至吏曹判书。先妣从封贞夫人。戊寅七月初十日。卒于汉京之寓舍。寿七十六。又以畬叨升台府。加 赠先君领议政。先妣贞敬夫人。初先君葬于砥平东境木谷之甲坐冈。临祔。觉水侵。遂启旧藏。合奉于傍麓。戊子十月二十四日。移就其上。定兆于寅坐原。朝家加 恩庀以窆焉。先妣资性和婉孝谨。为父母所钟爱。八岁能执女红。既受聘。值丙丁兵燹。重以两家遭丧隔远。先妣弱龄去父母。只以一婢从。能自尽于妇职。靡有阙失。王考泽堂公甚加抚爱。既而王考赴朝。先君开荒于骊江之北岸。留室家在乡。先妣务农桑。缩衣食。自力持家。不以有无为先君忧。居数年。先君以质子赴燕。先妣入京治行具。时送质多以婢妾代室。先妣解衣装送。略无形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22L 页
于色辞。一家叹悦。未久辍质还。先妣复归乡居。顷之。王考即世。祸变荐酷。伯父继殁。先君上奉大夫人。下育孤幼。凛凛如不可护持。先妣竭力承事。左右无违志。接亲族。应宾客。各尽其欢心。大夫人意甚安之。及先君筮仕。季父先得外调。大夫人将移就之。临去。再三言吾心不如受仲官养。早晚作邑。吾当即还就之。不幸旋丁忧。先妣常以为平生恨。既葬。奉还几筵。先妣夙夜斋慄。致其诚敬。丧毕迁主。方曰。乃今吾心少降矣。李氏先业素寒薄。先君又不营生产。而先妣安于俭约。勤于纺绩。小心积劳。以至成家。虽甚艰窭。未尝见有愁苦意。于世俗妇女纷华。若无睹也。平居事无专行。言无较发。外绝惰傲之习。内绝忮忌之心。抚子女慈而能教。御婢仆惠而能饬。在妯娌间。一于和敬。庭无间言。中岁先君累为郡县。先妣阃法愈勤。内令一无及于外。自寒暑裘葛。至子女婚嫁。所需皆不使先君知之。先君亦未尝有所问也。及遭庚午大故。即以家务。传于冢妇。无所复与。而犹手丝茧。终日无倦。盖天性然也。长男蕃。为报恩果川两县。先妣从往受其养。畬名位猥高。而每不安于荣涂。久处乡曲。不获以禄养。最后受圻辅之 命。始奉先妣以就。而先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23H 页
妣疾已寝。畬又未久病作去位。反为先妣忧。翌年。竟至于违怙。若畬者虽忝列卿相。何益于一日之养哉。呜呼痛矣。先君既自为志。谨抆泣缀辞为此志。而并藏焉。庶百世之后。知斯丘之不可毁也。有三男二女。内外孙曾总几人。已具于先君志追录。玆不复详。
宋君希文墓志铭
崇祯纪元后六十一年冬。宋君希文卒。尤斋老先生悼之甚。既自为其表阴记。又以埋幽之文。托于我先季父畏斋公。文未及脱草。越翌年春。世祸作。先生南迁。先季父方束装待行遣。而遽以疾终于寝。是岁六月。先生竟不免焉。呜呼天耶人耶。胡忍是也。先生之丧既葬。君之兄修撰君。录君事行为状。以先生所曾托于先季父者。托于畬曰。吾两家不幸至此。窃闻先畏斋公半稿在焉。此君责也。敢以请。畬义不忍辞。既敬诺。而神又降之荼毒。嗟乎。畬之生不如君之死久矣。后一年。修撰君又殁。独畬以顽故存至今。呜呼。畬尚忍而为是铭哉。非乎悲乎。谨按先季父遗草曰。
 尤斋宋先生有嗣子。曰锦山郡守基泰。郡守有五丈夫子。其季曰晦锡。字希文。母李氏。敦宁府都正挺汉之女。都正即德兴大院君四代孙。而主其祀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23L 页
者也。以戊戌三月十二日生君。四岁。李氏殁。先生怜其幼无恃。亲自提育。钟情特甚。既长丰秀。英采动人。某出入先生门下。常目属奇爱之。乙卯春。以小女归之。时士祸大起。先生窜谪。自北而南。至于栫棘海岛。君每趋省。备尝艰险。归辄省家于余所。时余同罹祸网。黜处砥峡。与君相守于寂寞之滨。岁常数月。情好益笃。又见文词赡敏。笔法遒逸。居常谈论。臧否虽晰。色笑而亲。以此侪流咸爱重。庚申更化。君始留意举业。癸亥魁湖西乡解。屈于省试。甲子秋。复中解额。君疾已作。不复赴省试矣。先生闻君病剧。自怀川。匹马疾驰五六日来见。大耋之年。当严冬作此行。远近闻者感动。时君病在殊域。而先生亦病寒弥留。自 上医问络绎。君病亦以太医投药。得以少苏。病根犹未祛。明年。就医京师。是冬。转归怀川。先生日夕躬护视者又三年。百方治疗。乍间复苦。戊辰秋。添得泄痢。十月初五日。竟得不救。十一月返榇于水原万义之先兆。将葬。先生又远临。门下多士来会。而遇圹中有石。不果窆。更择先山数里地某向之原。以己巳二月二十九日。永窆。君尝欲卜居于骊江。侨居半年。返魂于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24H 页
旧寓。以为孀妇归觐父母地。将返几筵于怀川。而先生奇祸忽作。有耽罗之行矣。先生为君。遍求知旧挽诗。文谷作哀词。有曰。炯然其资。清以淑只。濡染典训。饫耳目只。种学绩文。日开益只。明乎好恶。分臭色只。孔门诗礼。期有续只。馀事科第。可髭摘只。此可以见君见许于诸长者矣。余别君五年。但续音问。每见笔札。无异平昔。去岁五月。余丧侄子留。君与侄子最相善。远致奠酹。为文而侑之。其文特奇。余以此恃君病必回春。终远到矣。岂意数月。君随而溘然耶。君殁后。先生寄余曰。渠清秀之质。特异凡类。又其性情直亮。好恶分明。其文才俊逸。特其馀事耳。以故祖孙相谓知己。岂谓先我而逝。使我抱无涯之痛也。
呜呼。遗草所书止此。篇虽未完。其已尽之矣。先生又与畬书曰。渠气清而性刚。期望而将以死者。实在于此。今焉已矣。更使我何为哉。噫。后之人不知君者。宜于先生乎观焉。以先生而期许于其生。恸惜于其死至此者。夫岂徒然哉。修撰君之状。又曰。君甫四岁。丧先妣。在祖妣所。日问母氏何在。又至几筵前。抱持遗器曰。此吾母旧物。见者掩涕。六岁。随祖妣于他所。或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24L 页
有相私语议家君者。君辄怒泣求去。长者曰。此不可以小儿视也。稍长。一随侍祖考。应对左右。未尝有子弟过。甲乙之祸。君在妇家。闻有加律之论。走归岛中。主将受时相旨。塞海门不听入。君仰天号泣。欲自决。主将闻。为之恻然许入。此又修撰君之所见。而先季父所未及悉者也。盖君之至性。自幼如此。呜呼惜哉。有一男曰婺源。始授室。一女未行。铭曰。
化运淆漓世既叔。天有难必数以局。为善不福而罹酷。嗟哉希文禀清淑。早失所恃孺慕笃。大老置膝躬鞠育。握珠英英光溢目。甥于畏翁馆贰室。神驹气逸汗已血。嗟生不辰遭艰阨。海岛栫棘投黄发。君奔自陆路又塞。仰天一号悍夫革。日月孔昭归赤舄。吾涂可辟吾艺绩。一举冠场多士伏。鸿渐云逵视咫尺。命矣奈何有斯疾。二竖沈沈医技竭。秀而不实理莫诘。何畀之丰而夺速。外和内刚秉正直。既濡既染仰模则。祖孙知己将厚托。消长互乘斯道厄。鬼神其恶助为毒。风霜方厉蕙先折。国瘁家殄祸斯烈。天道循环复今日。善恶之报不终忒。郁郁佳城舞凤麓。大老爰卜两世宅。新阡孔迩安体魄。子孙荫注种必穫。大老有记于墓石。君为不朽垂无极。续铭玄隧志余戚。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25H 页
恭人崔氏墓志
余从先君居骊江。与右尹元公。比屋为邻。两家相好。如骨肉无间。元公每称冢妇崔恭人贤得妇道。余窃心稔之。知元氏之福未艾。遂以女妇之。未几。元公捐馆。又数月。恭人继殁。嗟乎。祸福之不可知有是夫。丧甫毕。恭人两子持其所为家状。造余泣而言曰。妇人之行。难于徵信。铭吾母之墓。非公其谁。余受而阅之。皆旧所习闻也。何忍以不文辞。按崔氏。系出海州。高丽文宪公冲之后也。恭人高祖曰左赞成滉。以光国平难两勋。封海城府院君。曾祖曰大司宪有源。以孝旌闾。祖渷。全州判官。考时卨。永柔县令。妣骊兴李氏。郡守淑镇之女。恭人生于 崇祯纪元后壬辰十二月十八日。自幼婉嫟温雅。顺于父母。宜于昆季。十六。归于元氏。即右尹公长胤参奉君也。元氏门户素贵盛有法度。恭人事舅姑。一循礼则。阖门称之。姑朴夫人晚年多病。传家政于恭人。恭人益加敬慎。手执厨膳。不委婢仆。务极滋味。右尹公连丧伯仲。休官家食。内摄宗事。外抚门族。惟恭人是仗。恭人夙夜服勤。顺志惟谨。右尹公甚加嘉悦。或事有难处。必咨询焉。右尹公晚膺朝命。入贰京兆。恭人奉朴夫人在乡。必求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25L 页
稀味。陆续送进不间断。右尹公季女李氏妇。因产而夭。婴儿生未易月。朴夫人侧置育养。恭人曲加抚爱。煦濡顾复。不啻己出。至长大犹然。右尹公次子早世。妇李氏孀居。恭人亲爱。加于平日。每事无巨细。必问议。虽子女有不得与焉。未几。李氏又殁。恭人悲哀特甚。殓时。手缝衣衾。致其精密。矜恤诸孤。一如亲子女。诸孤亦亲之如慈母。尝持私亲服。以礼自守曰。父母之丧。人所自尽。妇人何独不然。参奉君从其意。遂执丧。视男子子。崔氏宗子早死无后。家业零替。恭人常叹息流涕。以为天道无徵。因此疚心。以至成疾。每当考妣讳日。必随力备送祭需。崔氏本少田产。有一弟贫居不自资。恭人不许分割。既强分与。则分其入以赡之。岁以为常。至临殁。亦谆谆戒子女。俾勿替。右尹公寝疾积月。恭人煎忧啜泣。日夜侍汤药。时当严冬。坐而彻晓。无暂时或懈。及遭丧。哀号痛绝。有踰礼制。既扶护朴夫人。顷刻不旷侧。又致洁奠品。非躬检不进。素羸病。至是遂以毁致疾。虽卧在床席。犹命致祭馔于前。亲自阅视而进之。疾既革。召两子谓曰。老亲在堂。吾遽至此。供奉之职。其谁任之。仍涕出盈眶。其终始笃孝如此。以戊寅四月四日卒。得年四十七。是
睡谷先生集卷之十一 第 226H 页
年六月二十四日。葬于原州治西长山里右尹公墓下坐卯之原。有二男一女。男长命益。参奉。次命稷。即余婿也。女适李思一。参奉。恭人天资端淑清洁。不喜奢华。不营财利。常着木绵裳。人或讥其太俭。而终不易也。子女虽幼稚。不加以华采之服。惟尽力于舅姑奉养之具。不计难易。必预贮无阙。尝谓子女曰。吾家以一孝字传世。父母尝丁宁戒我。言犹在耳。我何敢造次忘。恭人至行固出天性。而盖亦有自而然矣。平居虽细物。未尝干求于人。见人匮急。矜悯之心。见于色。必济恤乃安。子女虽甚爱。微有过失。辄切责不少饶。御婢仆。严而有惠。咸得其欢心焉。若恭人。可谓尽于妇行矣。右尹公讳万春。左议政原平府院君讳斗杓之季子也。参奉君名梦鼎。为朴夫人无侍子不仕。铭曰。
婉婉孝妇。何寿不长。茔域密迩。永奉尊章。既顺且宁。其后必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