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x 页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536H 页
困得编[下]
栗谷先生曰。古人自能食能言。便有教。动罔或悖。思罔或踰。其所以养其良心。尊其德性者。无时无事而不然。故格物致知工夫。据此有所凑泊。今者自少无此工夫。径欲从事于穷理修身。则方寸昏扰。举止踰违。其所用功。若存若亡。决无有成之理。故先正教人静坐。且以九容持身。此说于初学用力处。最紧切真。所谓正当门户朴实路头也。有志于学者。宜深体之。○言多则非但害德。亦能损气。盖所谓多言者。不必鄙俚閒杂之言而后为多言也。虽文字义理有益之言。多而不节。则便不可不可不察也。
凡事不粗率。则敬便在这里。
闻谤自辨。只是无为己之诚故也。若果能诚于为己。则人言之有无。于我何与焉。栗谷先生曰。人有毁谤我者。则必反而自省。若我实有可毁之行。则自责内讼。不惮改过。若我过甚微。而增衍附益。则彼言虽过。而我实有受谤之苗脉。亦当刬锄前愆。不留毫末。若我本无过而捏造虚言。则此不过妄人而已。与妄人何足计较虚实哉。夫如是则毁谤之来。有则改之。无
栗谷先生曰。古人自能食能言。便有教。动罔或悖。思罔或踰。其所以养其良心。尊其德性者。无时无事而不然。故格物致知工夫。据此有所凑泊。今者自少无此工夫。径欲从事于穷理修身。则方寸昏扰。举止踰违。其所用功。若存若亡。决无有成之理。故先正教人静坐。且以九容持身。此说于初学用力处。最紧切真。所谓正当门户朴实路头也。有志于学者。宜深体之。○言多则非但害德。亦能损气。盖所谓多言者。不必鄙俚閒杂之言而后为多言也。虽文字义理有益之言。多而不节。则便不可不可不察也。
凡事不粗率。则敬便在这里。
闻谤自辨。只是无为己之诚故也。若果能诚于为己。则人言之有无。于我何与焉。栗谷先生曰。人有毁谤我者。则必反而自省。若我实有可毁之行。则自责内讼。不惮改过。若我过甚微。而增衍附益。则彼言虽过。而我实有受谤之苗脉。亦当刬锄前愆。不留毫末。若我本无过而捏造虚言。则此不过妄人而已。与妄人何足计较虚实哉。夫如是则毁谤之来。有则改之。无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536L 页
则加勉。莫非有益于我也。此言宜深味而服膺也。 中字命名之意。即中于理之中也。非上中下之中也。盖所谓无过不及者。特言其调停秤当而十分恰好也。非谓其必处于两者之中也。然则所谓中者。即天下之第一义也。若以上中下之义言之。则可谓之上也。不可谓之中也。朱子曰。中之为义。固非专为刚柔相半之谓。然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当刚柔相半。则相半亦皆自有中也。旨哉言乎。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疰忤之类盖由于天地间或有邪沴凶秽之气而自家真神不完。故感而成疾者也。此与风寒瘴湿。理无差别。而世人昧于此理。以为鬼能操人死生之柄而主张之。故眩迷惶惑。恇怯怵迫。崇奉之祈禳之。不遗馀力。而反忽于奉先追远之道。其亦不仁不知之甚矣。
圣人之喜怒在物。故已不与云者。特言其圣人之心。至公无私。所以喜所以怒者。惟观其事理之如何。不拘于有我之偏私。故可喜者喜之。而喜已则止。可怒者怒之。而怒过则休。非如众人之一任喜怒。不能循理者也。非谓喜怒在于物上。故此心则寂然顽然都无所干涉也。而世之学者。执此而谓之圣人之心则
圣人之喜怒在物。故已不与云者。特言其圣人之心。至公无私。所以喜所以怒者。惟观其事理之如何。不拘于有我之偏私。故可喜者喜之。而喜已则止。可怒者怒之。而怒过则休。非如众人之一任喜怒。不能循理者也。非谓喜怒在于物上。故此心则寂然顽然都无所干涉也。而世之学者。执此而谓之圣人之心则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537H 页
绝无喜怒。甚可笑也。所谓喜怒。自是天理之所固有。人情之所不无者也。若遇可喜可怒之事。而此心全无喜怒。则非没气底死人。释氏之空无而后可也。天下岂有如许圣人乎。舜之怒。固在于四凶。而舜不与焉。方其诛殛之时。则舜之心。亦必赫然而怒矣。孟子之喜。在于乐正子之用于齐。而孟子不与焉。方其不寐之时。则孟子之心。亦必油然而喜矣。
大学正心章有所忿懥云者。即心之体不得其虚之谓也。不得其正云者。即心之用不得其正之谓也。此章主意。只是体若不立。则无以正其用。故教人不可不立个主宰也俗儒多以为此章言意都在于用而不及于体。此不过见其章句中有用字无体字。而殊不知其敬以直之存心直内等语专为体而发也。此真皮膜之见也。盖大学一篇。皆说应用处而不及于体矣。只此正心一章。以存心直内为主。而中庸涵养意思。在于不言之中矣。若曰此章之意。都在于用而不及于体。则是大学工夫。遗却立大本一款矣。天下岂有不立大本而能明明德者乎。
一学者论大学正心章曰。有所忿懥云者。固是体之不虚矣。不得其正云者。方是用之不正矣。然则敬以
大学正心章有所忿懥云者。即心之体不得其虚之谓也。不得其正云者。即心之用不得其正之谓也。此章主意。只是体若不立。则无以正其用。故教人不可不立个主宰也俗儒多以为此章言意都在于用而不及于体。此不过见其章句中有用字无体字。而殊不知其敬以直之存心直内等语专为体而发也。此真皮膜之见也。盖大学一篇。皆说应用处而不及于体矣。只此正心一章。以存心直内为主。而中庸涵养意思。在于不言之中矣。若曰此章之意。都在于用而不及于体。则是大学工夫。遗却立大本一款矣。天下岂有不立大本而能明明德者乎。
一学者论大学正心章曰。有所忿懥云者。固是体之不虚矣。不得其正云者。方是用之不正矣。然则敬以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537L 页
直之等语。果皆为立体而言也。正心章不及体之说。诚皮膜之论也。但其所以虚其体者。本欲正其用也。故其立言主意。则在于用而不在于体也。此言似矣。而实不然。何以明之。今有一人。教一人掘井而人有问者曰。某人教某人掘井。将欲何为云。则必将应之曰。将欲汲水也。彼如曰然则某人之所教。乃汲水也。非掘井也云。则必将应之曰不可。掘井。警则虚其体也。汲水。譬则正其用也。包而言之。则掘井者。本欲汲水也。虚其体者。本欲正其用也。不可谓截然不相干也。分而言之。则掘井自是掘井。汲水自是汲水。虚其体自是虚其体。正其用自是正其用。分明是两截事。盖此章之意。只是体若不正。则无以正其用。故教人不可不正其体也。若曰其所以正其体者。将欲正其用云。则固无不可。执此而谓之所主而言者。在用而不在体。则是无异于以掘井为汲水也。大抵正心以下诸章。每于一章。连了二件工夫。故下章之首底意思。便是上章之尾底意思也。盖以欲修身者。不可不先正其心。欲齐家者。不可不先修其身。欲治国者。不可不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不可不先治其国。故观其论议归属。则似若以下面为重。而语其名义主宰。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538H 页
则正心自主正心。修身自主修身。齐家自主齐家。治国自主治国。平天下自主平天下。若以为此之意。在于为彼之故。不以此为主而必以彼为主。则正心章主意。在于修身。修身章主意。在于齐家。齐家章主意。在于治国。治国章主意。在于平天下。而平天下章。则独为无主意之章矣。天下岂有无主意之文乎。然则正心章主用之说。诚不满一哂矣。
凡人情。责之以所不能。则虽或厌闻。犹且愧屈。若责之以所已能。则必懑然不平。尤其不相悉。此无他。只是量不弘故也。量苟弘焉。则只当以加勉之义。处之而已。何不平之有。张溪谷之言曰。言出于人。虽有狂瞽之失。善归于我。皆有瞑眩之益。此真切至之论也。可以为法。
先儒所谓未发之前。知觉不昧云者。非谓未发之前已有所知所觉之事也。特言其有所以知所以觉之体也。以卦体配之。则坤卦中潜伏之阳也。非复卦之萌动者也。若复卦。则及其事至物来。而知其为某物。觉其为某事。然后方是复也。此处虽无间可容息。然其界分。则各有配属。不可毫忽混杂说也。朱子初年。亦以复卦属未发。晚始改之。此等处。何可草草思绎
凡人情。责之以所不能。则虽或厌闻。犹且愧屈。若责之以所已能。则必懑然不平。尤其不相悉。此无他。只是量不弘故也。量苟弘焉。则只当以加勉之义。处之而已。何不平之有。张溪谷之言曰。言出于人。虽有狂瞽之失。善归于我。皆有瞑眩之益。此真切至之论也。可以为法。
先儒所谓未发之前。知觉不昧云者。非谓未发之前已有所知所觉之事也。特言其有所以知所以觉之体也。以卦体配之。则坤卦中潜伏之阳也。非复卦之萌动者也。若复卦。则及其事至物来。而知其为某物。觉其为某事。然后方是复也。此处虽无间可容息。然其界分。则各有配属。不可毫忽混杂说也。朱子初年。亦以复卦属未发。晚始改之。此等处。何可草草思绎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538L 页
而便晓也。
退溪先生答郑子中书曰。心气之患。若就心上求去。愈去而愈撄。不胜其劳挠而成大病矣。且公于此学。已略见得路脉入头处。不须更加许多强探索许。多閒安排。所谓操存省察工夫。权且勿上念。只看日用平常明白处。宽著意思。游泳其间。虚閒恬愉以自养。及夫岁月积久之馀。非徒于心恙自然有效收敛操存之实。亦不能无得力于此矣。所云操存省察勿上念之说。非学者常法为然。只是心恙必如此。然后可安也。滉当时无引喻之人。不知此理。徒畏心恙而遂全然放下了。坐失数十年光阴。是所恫恨。公当视以为戒也。诚哉是言也。真所谓养德养病合而为一者也。余亦不是无意于此学者。而昧古圣躐等之戒。妄意高远。过费思索。得此病最重。而苦未晓治法。遂至因此废学者殆六七年矣。不觉感发于此。特书以自勉。
孔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盖所谓小人儒者。非必以肆于为恶。无所忌惮者为小人儒也。才涉徇外为人。则便是小人儒。虽以子夏之贤。夫子尚虑其文胜。而以此戒之。则况其下此者乎。古今为
退溪先生答郑子中书曰。心气之患。若就心上求去。愈去而愈撄。不胜其劳挠而成大病矣。且公于此学。已略见得路脉入头处。不须更加许多强探索许。多閒安排。所谓操存省察工夫。权且勿上念。只看日用平常明白处。宽著意思。游泳其间。虚閒恬愉以自养。及夫岁月积久之馀。非徒于心恙自然有效收敛操存之实。亦不能无得力于此矣。所云操存省察勿上念之说。非学者常法为然。只是心恙必如此。然后可安也。滉当时无引喻之人。不知此理。徒畏心恙而遂全然放下了。坐失数十年光阴。是所恫恨。公当视以为戒也。诚哉是言也。真所谓养德养病合而为一者也。余亦不是无意于此学者。而昧古圣躐等之戒。妄意高远。过费思索。得此病最重。而苦未晓治法。遂至因此废学者殆六七年矣。不觉感发于此。特书以自勉。
孔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盖所谓小人儒者。非必以肆于为恶。无所忌惮者为小人儒也。才涉徇外为人。则便是小人儒。虽以子夏之贤。夫子尚虑其文胜。而以此戒之。则况其下此者乎。古今为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539H 页
学而不涉于此者甚少。苟非十分笃实深造自得者。其孰能免此。有志于学者。宜深致意焉。
谨独。则仲尼,颜回乐处可见矣。
敬便竖立。怠便放倒。八个字。便是生死路头。
主忠信三字。终身用之。有不能尽矣。凡欲速之患。甚于怠惰。怠惰虽不能做事。却无大段灾害。欲速则不但所欲之事不成。心气忙扰。不得宁静。仍致成疾不难。最可戒也。
朱子答徐子融书曰。此事若理会未得。且阙所疑而徐思之。所谓此事。即性道之本源。学问之头颅而犹且云然。则古人宽以居之之义。可以见矣。余则才有一小小疑端。而求之未通。则心绪荒扰不定。却有万事都不做底气象。此不过中无主宰。急迫私已。转成心疾之所致。必须猛省。知其为心疾而不与俱往可也。否则非但有妨于入道。失心不难。最可戒也。
朱子曰。饬身则循规矩。读书则谨训说。除却许多悬空閒说。始得平稳。此言非但切于为学。亦是治心恙之妙法。
叶氏之言曰。外无物欲之挠。则心境清。内有涵养之素。则明睿生。若非躬自体验者。孰知斯言之有味也。
谨独。则仲尼,颜回乐处可见矣。
敬便竖立。怠便放倒。八个字。便是生死路头。
主忠信三字。终身用之。有不能尽矣。凡欲速之患。甚于怠惰。怠惰虽不能做事。却无大段灾害。欲速则不但所欲之事不成。心气忙扰。不得宁静。仍致成疾不难。最可戒也。
朱子答徐子融书曰。此事若理会未得。且阙所疑而徐思之。所谓此事。即性道之本源。学问之头颅而犹且云然。则古人宽以居之之义。可以见矣。余则才有一小小疑端。而求之未通。则心绪荒扰不定。却有万事都不做底气象。此不过中无主宰。急迫私已。转成心疾之所致。必须猛省。知其为心疾而不与俱往可也。否则非但有妨于入道。失心不难。最可戒也。
朱子曰。饬身则循规矩。读书则谨训说。除却许多悬空閒说。始得平稳。此言非但切于为学。亦是治心恙之妙法。
叶氏之言曰。外无物欲之挠。则心境清。内有涵养之素。则明睿生。若非躬自体验者。孰知斯言之有味也。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539L 页
○牛溪先生曰。议论不同。则辄有不悦之意。而因生不平之气。此物情之常事。君子或不免焉。况今日之人物乎。只应平心处之。虚心从善。不自失己可也。此言是听言接人要法。
牛溪先生示边庆胤书曰。今之为士者。不嗜读书。学而时习之功。无闻焉。师友之间。但欲其蒙恩受惠。望德祈功而已。自家用力。则不肯下手焉。安有一人成就耶。为士者。闭门独学可也。穷经自得可也。此说不是为庆胤道也。正指今日所谓学者而戒砺也。
先儒云。不要作贵人要作好人。诚哉是言也。盖作好人底。其机在我。作贵人底。其机不在我。在我者。可以求而得之也。是求。孟子所谓有益于得者也。不在我者不可以求而得之也。是求。孟子所谓无益于得者也。无益于得者。则人皆以诚求之。而有益于得者。则求之者绝少。吁亦可叹也已。
朱子曰。随处提撕。随处收拾。随时体究。随事讨论。一日之间。整顿得三五次。理会得三五事。牛溪先生曰。日间读书。立定课程。熟读精思体认切至。常使志气清明。而所事专一。操持笃实。通贯动静。初学不须许多安排。只以此数说。常常留意。则于日用工夫。大有
牛溪先生示边庆胤书曰。今之为士者。不嗜读书。学而时习之功。无闻焉。师友之间。但欲其蒙恩受惠。望德祈功而已。自家用力。则不肯下手焉。安有一人成就耶。为士者。闭门独学可也。穷经自得可也。此说不是为庆胤道也。正指今日所谓学者而戒砺也。
先儒云。不要作贵人要作好人。诚哉是言也。盖作好人底。其机在我。作贵人底。其机不在我。在我者。可以求而得之也。是求。孟子所谓有益于得者也。不在我者不可以求而得之也。是求。孟子所谓无益于得者也。无益于得者。则人皆以诚求之。而有益于得者。则求之者绝少。吁亦可叹也已。
朱子曰。随处提撕。随处收拾。随时体究。随事讨论。一日之间。整顿得三五次。理会得三五事。牛溪先生曰。日间读书。立定课程。熟读精思体认切至。常使志气清明。而所事专一。操持笃实。通贯动静。初学不须许多安排。只以此数说。常常留意。则于日用工夫。大有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540H 页
力矣。
朱子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横渠先生曰。不知疑者。只是不便实作。既实作则须有疑。必须躬亲经历。然后可知斯言之真切也。
朱子曰。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盖粹驳云者。必待有形象。然后可谓之粹驳。故以气言之。而非谓粹驳不由于理也。偏全云者。虽无形象。而亦可谓之偏全。故以理言之。而非谓偏全不由于气也。合而言之。气之粹驳。亦理之所使。理之偏全。亦气之所为。此所谓元不相离。无各用之苗脉也。栗谷先生曰。气之一本者。理之通故也。理之万殊者。气之局故也。斯言尽之矣。
一学者云。朱子所谓理之偏全者。特言其所以偏所以全之故也。岂真以偏全为理也。若曰虽无形象。犹可谓之偏全。则恐乖于周子无极之旨矣。既谓之偏。既谓之全。则显有形象矣。天下岂有无形象之偏全也。此言极精到。而犹有未达一间处。周子所谓无极者。特言其无形象之可见也。岂都无妙理之谓也。此所谓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者也。盖粹驳则显
朱子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横渠先生曰。不知疑者。只是不便实作。既实作则须有疑。必须躬亲经历。然后可知斯言之真切也。
朱子曰。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盖粹驳云者。必待有形象。然后可谓之粹驳。故以气言之。而非谓粹驳不由于理也。偏全云者。虽无形象。而亦可谓之偏全。故以理言之。而非谓偏全不由于气也。合而言之。气之粹驳。亦理之所使。理之偏全。亦气之所为。此所谓元不相离。无各用之苗脉也。栗谷先生曰。气之一本者。理之通故也。理之万殊者。气之局故也。斯言尽之矣。
一学者云。朱子所谓理之偏全者。特言其所以偏所以全之故也。岂真以偏全为理也。若曰虽无形象。犹可谓之偏全。则恐乖于周子无极之旨矣。既谓之偏。既谓之全。则显有形象矣。天下岂有无形象之偏全也。此言极精到。而犹有未达一间处。周子所谓无极者。特言其无形象之可见也。岂都无妙理之谓也。此所谓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者也。盖粹驳则显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540L 页
有清浊之定质。故诚不可以理言也。偏全则即多少之谓也。理虽无极。既是有理。则岂无多少之可言也。人心则咸具万理。万非多乎。万物则各具一理。一非少乎。故曰虽无形象。犹可谓之偏全也。朱子若只以所以偏所以全之故。谓之偏全。则所谓粹驳者。亦有所以粹所以驳之故矣。何必分别言之。而一属于理。一属于气也。大抵所以偏所以全者。偏全者之所以然也。此段所云偏全者。所以然者之偏全也。此所以异也。此等分数。正在蚕丝牛毛之间。苟非十分深造者。其何能辨得到也。
风水祸福之说。出于郭璞,李淳风之徒牵强傅会之论。而世之主其说者。必以为父子一气幽明一理。故彼安此安。感应不爽。此说似矣。而实有所不然者。何以言之。设令未死之亲。有饥寒疾痛之苦。为其子者。以其心言之。则其忧伤切迫之情。固不翅由己之饥由己之寒也以其形气言之。则固已分离。不相干涉。故万无父饥则子随而饥之理。父寒则子随而寒之理。况可以葬地之吉凶。占其祸福乎。盖地固有美恶之异。故在人子。无所不用其极之至情。必欲十分慎择。为父母万岁之安宅者。此固天理之所不容已也。
风水祸福之说。出于郭璞,李淳风之徒牵强傅会之论。而世之主其说者。必以为父子一气幽明一理。故彼安此安。感应不爽。此说似矣。而实有所不然者。何以言之。设令未死之亲。有饥寒疾痛之苦。为其子者。以其心言之。则其忧伤切迫之情。固不翅由己之饥由己之寒也以其形气言之。则固已分离。不相干涉。故万无父饥则子随而饥之理。父寒则子随而寒之理。况可以葬地之吉凶。占其祸福乎。盖地固有美恶之异。故在人子。无所不用其极之至情。必欲十分慎择。为父母万岁之安宅者。此固天理之所不容已也。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541H 页
所谓彼安此安者。亦此之谓也。岂世俗所谓祸福之云乎。观世之人惑于其说者。则朝迁暮移。大乖安厝之义。其不惑者。则全然不择。殊欠慎终之道二者俱极寒心。而究其心术源。头则一则忽于奉先而急于利后者也。此则自利者也。一则厌于勤劳而安于简便者也。此则自便者也。要之皆自为之意厚。为亲之意薄故也。诚可痛叹。程子曰。曷谓地之美者。土色之光润。草木之茂盛。乃其验也。而拘忌者。或以择地之方位。决日之吉凶。甚者不以奉先为计。而专以利后为虑。尤非孝子安厝之用心也。又曰。惟五患者。不得不慎。须使异日不为道路。不为城郭。不为沟池。不为贵势所夺。耕犁所及。朱子曰。惟拱揖环抱。无欠缺处则可也。栗谷先生曰。地之为美。惟在藏风向阳。土厚水深而已。不系于方位水破之说。此背不可易之至训也。葬亲者。当以此为法。
神无方云者。道妙无形。故无著落之处所云也。易无体云者。气化无穷。故无始初之源头云也。此等处。不可混沦说也。若非深于穷理者。何能分别得也。
天人之道。一而已矣。曷尝有二致哉。然其所以有异者。虽曰相须。而亦有不能相兼处故也。何以言之。至
神无方云者。道妙无形。故无著落之处所云也。易无体云者。气化无穷。故无始初之源头云也。此等处。不可混沦说也。若非深于穷理者。何能分别得也。
天人之道。一而已矣。曷尝有二致哉。然其所以有异者。虽曰相须。而亦有不能相兼处故也。何以言之。至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541L 页
于雨旸燠寒人物生成之功。则圣人虽能赞之。而非天则圣人不可独任。此则天之所能。而圣人之所不能也。至于礼乐刑政修齐治平之功。则虽曰本之天道。而非人则天不可独任。此则圣人之所能。而天之所不能也。盖天亦圣也。圣亦天也。而天之所能。圣人或有时而不能矣。圣人之所能。天亦有时而不能矣。此所谓相须。而亦有不能相兼者也。呜呼。世道日污。治日常少。而此岂天之所欲也哉。特其气数之所推敚。势不得不然。而其变而通之之机。在人而不在天。故天固无如之何耳。此岂天之所欲也哉。为人君者。苟能以尧舜之心为心。以尧舜之政为政。则尧舜之治。斯为可复。而天必遂其愿矣。此真所谓天之所不能。圣人有时而能者。而其所不能者。亦理也。其所能者。亦理也。彼俗儒之以治乱为天之所为。而非人力之可及云者。无他。见理不明故也。孟子曰。小国七年。大国五年。必为政于天下矣。程子曰。自是无人。岂是无时。斯言岂架虚之高谈也哉。
以易无体之无体。为无源头之说。泛看则似近于无本矣。深看则无源头云者。正所以有本而有源头云。则反为无本矣。所谓无源头者。非谓无生物之源头
以易无体之无体。为无源头之说。泛看则似近于无本矣。深看则无源头云者。正所以有本而有源头云。则反为无本矣。所谓无源头者。非谓无生物之源头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542H 页
也。特言其极本穷源而无统体一定之源头也。盖自物上看。则人心为万事之源头。而天地又为人心之源头。岂可谓之无源头也。但极本穷源而求一定之源头。则天地又生于阴阳矣。不可以天地为源头也。天地所生之阴阳。又是前天地既灭之后也。不可以阴阳为源头也。大抵一阴一阳。循环不已。阴前又是阳。阳前又是阴。故源头之前。又有源头源头之上。又有源头。此所以无统体一定之源头也。周子曰。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岂非以此欤。若曰必有统体一定之源头。则必须此源头之前更无源头。然后方可谓之有统体一定之源头也。然则所谓一定之源头者。亦从何而出乎。若是从无自出。则便是无本矣。故曰无源头云者。正所以有本。而有源头云者。反为无本矣。
求名比求利。虽有清浊之分。其为害于心德则一也。气清而有志于学者。则求利之心。却易制。求名之心。最难制。尤不可不察。朱子曰。才有心要人知。要人道好。虽所为皆善。便是利了。此言宜深味之。
收敛凝定四个字。是为学坏子。若无这个坏子。则眼目虽高。议论虽精。无顿放著落地矣。
求名比求利。虽有清浊之分。其为害于心德则一也。气清而有志于学者。则求利之心。却易制。求名之心。最难制。尤不可不察。朱子曰。才有心要人知。要人道好。虽所为皆善。便是利了。此言宜深味之。
收敛凝定四个字。是为学坏子。若无这个坏子。则眼目虽高。议论虽精。无顿放著落地矣。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542L 页
害于穷理之病有二端。聪明者。自谓诚于好学。而必躐等欲速。未及见效而先成心恙。厚重者。自谓循序致精。而迟畏等待。不肯大段用心。终至退转。二者俱无以造道矣。易曰。宽以居之。所谓宽以居之者。即平心阙疑不求遽通之谓也。夫子曰。敏以求之。所谓敏以求之者。即发愤勇往。进进不已之谓也。合二说而为法。则宽敏合宜。自无偏重之患矣。
朱子曰。此学。以尊德性求放心为本。而讲于圣贤亲切之训。以开明之。此为要切之务。若通古今考世变。则亦随力所至。推广增益。以为补助耳。不当以彼为重而反轻凝定收敛之实。少圣贤亲切之训也。必如此说。则为学之道。不在于己而在于书。不在于经而在于史。为子思则孤陋狭劣而不足观。必为司马迁班固,范晔,陈寿之徒。然后可以造于高明正大简易明白之域也。诚哉是言也。读书为学者。当以此为法。观世之所谓为史学者。外谓经史不可不兼治。而其微意。则自负其辩博。欲别立门庭而以绌吾学。多见其不知量也。
余受气甚疏阔。故凡于世间嗜欲。无甚难制。惟怒一款为最难制。寻常为怒所使而错了事。故朝悔其行。
朱子曰。此学。以尊德性求放心为本。而讲于圣贤亲切之训。以开明之。此为要切之务。若通古今考世变。则亦随力所至。推广增益。以为补助耳。不当以彼为重而反轻凝定收敛之实。少圣贤亲切之训也。必如此说。则为学之道。不在于己而在于书。不在于经而在于史。为子思则孤陋狭劣而不足观。必为司马迁班固,范晔,陈寿之徒。然后可以造于高明正大简易明白之域也。诚哉是言也。读书为学者。当以此为法。观世之所谓为史学者。外谓经史不可不兼治。而其微意。则自负其辩博。欲别立门庭而以绌吾学。多见其不知量也。
余受气甚疏阔。故凡于世间嗜欲。无甚难制。惟怒一款为最难制。寻常为怒所使而错了事。故朝悔其行。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543H 页
而暮已复然。苦未能克去矣。及见薛氏所谓三十年治一怒字。尚未销磨得尽之语。然后始知古人亦以怒为难制也。特感而书之。以自勉励。
所谓体用者。亦非一例。有形而上之体用。有形而下之体用。形而上之体用。则不问统体与发用。而理为体而气为用也。形而下之体用。则气之统体者为体。而其发用者为用也。朱子曰。自形而上者言之。则冲漠者固为体。而其发于事物之间者为之用。若以形而下者言之。则事物又为体。而其理之发见者为之用。正谓此也。
栗谷先生曰。天姿寡欲。不被物诱。而坦率自乐。以为但当内正其心。不必拘拘于外貌者。亦不可入道。终为俗中好人而已。况外貌不庄。中心亦懈。未可保其不流于放荡也哉。此所以既正其心。又不可不检其身也。此言正中余之病痛。故特书以自砺。
夜卧。平身正体。齐手敛足。不作思惟。晨起梳洗。正衣冠。无事则拱手危坐。使此心澄然无物。有事则思其义理。寻个十分是处而处之。读书则专心致精。体认玩味。步则必要安详。立则必要凝重。日用间。如此不已。则便是古人所谓存养省察无时间断者也。
所谓体用者。亦非一例。有形而上之体用。有形而下之体用。形而上之体用。则不问统体与发用。而理为体而气为用也。形而下之体用。则气之统体者为体。而其发用者为用也。朱子曰。自形而上者言之。则冲漠者固为体。而其发于事物之间者为之用。若以形而下者言之。则事物又为体。而其理之发见者为之用。正谓此也。
栗谷先生曰。天姿寡欲。不被物诱。而坦率自乐。以为但当内正其心。不必拘拘于外貌者。亦不可入道。终为俗中好人而已。况外貌不庄。中心亦懈。未可保其不流于放荡也哉。此所以既正其心。又不可不检其身也。此言正中余之病痛。故特书以自砺。
夜卧。平身正体。齐手敛足。不作思惟。晨起梳洗。正衣冠。无事则拱手危坐。使此心澄然无物。有事则思其义理。寻个十分是处而处之。读书则专心致精。体认玩味。步则必要安详。立则必要凝重。日用间。如此不已。则便是古人所谓存养省察无时间断者也。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543L 页
圣字。本非玄妙奇特之称。特见得事无不十分明白处。得事无不十分正当之称。然则所谓圣者。只是尽人道者也。孟子曰。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信哉言乎。○朱子曰。能居敬则穷理工夫日益密。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薛氏曰。穷理有得。则居敬愈固。居敬有力。则穷理愈精。惟以身体验者。可知其言之有味。○所谓理者。虽曰至微至妙。实则至平至顺至简至易。初非难晓之物也。只是心为欲所蔽。故不能推得去耳。无欲则便在目前矣。
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只是一个实字。故子思子曰。不诚无物。为学之道。只要事事务实。
朱子曰。为学。不厌卑近。愈卑近而工夫愈实。所得愈高远。其直为高远者反是。若非见理之深者。孰知斯言之真切有味也。
务为崖异。轻自标榜。外窃为学之名。而内无为学之实。则其害于心德。反不若全然放倒者之为坦率近真也。朱子曰。挟诈欺人。是乃敬之贼。栗谷先生曰。修饰容仪而内无操存之功者。此固穿窬之比。其旨可谓严矣。有志于学者。宜深体之。
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只是一个实字。故子思子曰。不诚无物。为学之道。只要事事务实。
朱子曰。为学。不厌卑近。愈卑近而工夫愈实。所得愈高远。其直为高远者反是。若非见理之深者。孰知斯言之真切有味也。
务为崖异。轻自标榜。外窃为学之名。而内无为学之实。则其害于心德。反不若全然放倒者之为坦率近真也。朱子曰。挟诈欺人。是乃敬之贼。栗谷先生曰。修饰容仪而内无操存之功者。此固穿窬之比。其旨可谓严矣。有志于学者。宜深体之。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544H 页
程子曰。迫切不中理。则反不诚。知此则知敬之理矣。○凡人虽疾革垂死之时。尚有一个知觉。不至全昧。则犹谓之不死。而必须知觉全然泯绝。然后谓之死耳。然则人之死不死。只是知觉之灭不灭。而世俗皆谓人虽死。知觉则不昧云。所谓知觉者。未知为甚知觉乎。若是生时所谓知觉。则方其死时。既已泯绝矣。岂有死犹不昧之理乎。盖天地之化。只是往者过而来者续。故已往之气。磨灭销尽。都无所在矣。所谓知觉者。是甚么物。而独能把弄撑柱。死而不死乎。决知其无是理也。朱子曰。圣人之制祭祀也。设主立尸。焫萧灌鬯。或求之阴。或求之阳。无所不用其极。而犹只曰庶或享之而已。岂曰一受其成形。则此性遂为吾有。虽死而犹不灭。截然自为一物。藏乎寂然之中。以俟夫子孙之求而时出以飨之耶。必如此说。则其界限之广狭。安顿之处所。必有可指言者。自开辟以来。其重并积叠。计已无地之可容矣。诚哉是言也。知乎此。则死生之说。祭祀之理。庶乎可以见矣。
内则曰。虽父母殁。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朱子答王近思书曰。铭先夫人之墓。以未尝习为之。无以应命。亦自念君子
内则曰。虽父母殁。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朱子答王近思书曰。铭先夫人之墓。以未尝习为之。无以应命。亦自念君子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544L 页
之事亲。正不在此。但能笃志力行。使人谓之君子人之子。则其为亲荣也大矣。人子之终天永感者。当书绅观省也。
朱子答吕伯恭书。有数日来。蝉声益清。听之未尝不怀高风之语。而退溪先生抄而录之于节要中。南时甫曰。如此歇后语。取之何用。退溪先生答曰。人之所见不同。所好亦异。滉平日极爱此等处。每夏月绿树交荫。蝉声满耳。心未尝不怀仰两先生之风也。观于此说。则足以见先生所养之深矣。此等境界。不可以言语形容。惟利欲浅而天机深者。见之。
朱子答吕子约书曰。圣贤之遗言。无非存心养性之事。决不应反至生病。今一向耽著文字。令此心全体都奔在册子上。更不知有已。便是个无知觉不识痛痒之人。虽读得书。亦何益于吾事耶。况以子约平日气体不甚壮实。岂可直以耽书之故。遂忘饥渴寒暑。使外邪客气。得以乘吾之隙。此说不但为子约道也。正是为余道也。特感以书之。以自勉励。
命字命名之意。即天所赋之谓也。贵贱寿夭智愚贤不肖。均由于天之所赋之气如何耳。俱可谓之命也。但智愚贤不肖。则在我有可为之机。故属之于人事。
朱子答吕伯恭书。有数日来。蝉声益清。听之未尝不怀高风之语。而退溪先生抄而录之于节要中。南时甫曰。如此歇后语。取之何用。退溪先生答曰。人之所见不同。所好亦异。滉平日极爱此等处。每夏月绿树交荫。蝉声满耳。心未尝不怀仰两先生之风也。观于此说。则足以见先生所养之深矣。此等境界。不可以言语形容。惟利欲浅而天机深者。见之。
朱子答吕子约书曰。圣贤之遗言。无非存心养性之事。决不应反至生病。今一向耽著文字。令此心全体都奔在册子上。更不知有已。便是个无知觉不识痛痒之人。虽读得书。亦何益于吾事耶。况以子约平日气体不甚壮实。岂可直以耽书之故。遂忘饥渴寒暑。使外邪客气。得以乘吾之隙。此说不但为子约道也。正是为余道也。特感以书之。以自勉励。
命字命名之意。即天所赋之谓也。贵贱寿夭智愚贤不肖。均由于天之所赋之气如何耳。俱可谓之命也。但智愚贤不肖。则在我有可为之机。故属之于人事。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545H 页
贵贱寿夭。则在我无可为之机。故属之于天命。惟其如此。故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知此说者。可与语命之理矣。盖所谓命者。虽曰天之所赋。而然非天有所厚薄于其间而作意主张之也。特其造化之自然。故凡物之智愚之别。夭寿之分。虽于赋与之初。已有气禀之一定而然亦不可执一论也于其中有由于气禀之一定而不容人力者。有随其人事之如何而变易者。有不由于气禀不由于人事而由于时势者。其曰由于气禀之一定而不容人力者。如圣人之所以生知。下愚之所以不移。朝菌之所以不知晦朔松柏之所以隆寒不衰之类是也。其曰随其人事之如何而变易者。如孔子所谓习相远也。程子所谓养形而可得长生。孟子所谓桎梏非正命之类是也。其曰不由于气禀不由于人事由于时势者。如伊,傅周,召,孔,颜,思,孟所禀者。同是圣贤之姿。所行者。同是圣贤之事。而或所遇之时利。故达而行道于一时。或所遇之时不利。故穷而传道于万世之类是也。是三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545L 页
者。一则由于天赋之自然。一则由于人事之当然。一则由于时势之适然。而合而言其所以然之故。则其所以自然者。固自然也。其所以当然者。亦自然也。其所以适然者。亦自然也。自然而自然。自然而当然。自然而适然。无非自然而然。非有某物各操其柄而迭相胜负也。命之理。虽曰微矣。论其大要。则不出于此。若其所生之年月日时。则求之于天赋。考之于人事。参之以时势。都无所干涉之苗脉。而李虚中,袁天 之徒。倡为无理之说。牵强而傅会之。张皇而眩惑之。而其说或不无新奇精妙。可以动人处。故虽高明之士。不能不动。至于鼓天下之众而靡然趋之。可胜叹哉。
先儒多以心之体用。譬于木之根枝。此固好矣。但譬喻。可以活看。不可泥著于譬喻也。盖木之枝。本自根中生出。故其形气。固为相连矣。其脉络。固为相贯矣。但以方所言之。则根则在此。枝则在彼。分明是别样物。而心之体用则不然。所谓体者。是用之静定者。所谓用者。即体之发用者。只是一块物也。特随其动静之时分而异其名耳。惟其如此。故顷刻之间。寂而还感。感而还寂。寂则用反为体。感则体反为用。非如木
先儒多以心之体用。譬于木之根枝。此固好矣。但譬喻。可以活看。不可泥著于譬喻也。盖木之枝。本自根中生出。故其形气。固为相连矣。其脉络。固为相贯矣。但以方所言之。则根则在此。枝则在彼。分明是别样物。而心之体用则不然。所谓体者。是用之静定者。所谓用者。即体之发用者。只是一块物也。特随其动静之时分而异其名耳。惟其如此。故顷刻之间。寂而还感。感而还寂。寂则用反为体。感则体反为用。非如木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546H 页
之根枝之一则在此。一则在彼。根长为根。枝长为枝。而各有一定之方所。一定之形分也。明道先生曰。若以己性为有内外。则方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乎。若真如木之根枝。则枝虽在外。根固在内矣。何可以枝之在外之故。为无在内者也。由此观之。心之体用之异于木之根枝者。可谓大煞分明矣。故曰譬喻可以活看。不可泥著于譬喻也。不特吾心之体用为然。凡天地造化之所以一本万殊者。亦然。所谓一本者。即万物之贯乎一理者也。非于万殊之外。别有所谓一本者著在万殊上面。为万殊之本。如根之于枝也。所谓万殊者。即一理之散于万物者也。非于一本之外。别有所谓万殊者落在一本下面。为一本之末。如枝之于根也。昔吕子约以当然之理为达道。冲漠无眹。为道之本原。朱子非之曰。只此当然之理。是冲漠无眹。非此理之外。别有一物冲漠无眹。若真如木之根枝。则所谓根者。分明在枝之里面。所谓枝者。分明在根之外面矣。何可直以枝便为根也。此等处。极微妙。最宜细玩也。
世俗皆以疟疾为间日。而殊不知实未尝有间也。盖疟之为疾有循环之度数。故其痛势盛极则便歇。歇
世俗皆以疟疾为间日。而殊不知实未尝有间也。盖疟之为疾有循环之度数。故其痛势盛极则便歇。歇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546L 页
极则便盛。其所以有一日之间者。特已往之痛势未及顿歇也。非有一刻间断也。或有日日痛者。而此则痛势颇轻。轻故速歇。速歇故速盛。而实未尝有异也。世俗昧于此理。以为有连日间日之异。殊可笑也。善观则于此最可验阴阳剥复之妙。故特书以自玩。
困得编书后杂录
自二月始录。而所录不特此也。但馀存者不多。且有粗率未尽处。故今姑止焉。而异日当继此而为之耳。
自七月十六日始书。至二十六日毕书。其间才十日。而偶得善写者。故如是速书。殊可幸。
所录。皆于观书之际。遇有会心处。则信手劄录而已。非构思运意而为。故文字必多荒率矣。但置之暗草。则閪失不难。而余本不能书。他手不易得。故偶得善手。而急于缮写。不能点检删润。殊可恨也。但此书。只为自备观省。本非立言晓人之比。则无甚关重。虽有文字上些少未尽处。庸何伤乎。
所论之说。或颇有敷衍处。而盖于义理肯綮及前人病败处。则不可不明辨。故欲为该畅详尽。而不自觉其言之长耳。非用意而排比。如作文之为也。
困得编书后杂录
自二月始录。而所录不特此也。但馀存者不多。且有粗率未尽处。故今姑止焉。而异日当继此而为之耳。
自七月十六日始书。至二十六日毕书。其间才十日。而偶得善写者。故如是速书。殊可幸。
所录。皆于观书之际。遇有会心处。则信手劄录而已。非构思运意而为。故文字必多荒率矣。但置之暗草。则閪失不难。而余本不能书。他手不易得。故偶得善手。而急于缮写。不能点检删润。殊可恨也。但此书。只为自备观省。本非立言晓人之比。则无甚关重。虽有文字上些少未尽处。庸何伤乎。
所论之说。或颇有敷衍处。而盖于义理肯綮及前人病败处。则不可不明辨。故欲为该畅详尽。而不自觉其言之长耳。非用意而排比。如作文之为也。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547H 页
○其称一学者云处。非故设为问答也。曾有所论难。而于观书玩索之际。益觉其言之谬。故书以辨之。
其论世俗谬见处。自前心以为不然。而或考古而有證。或因思而益契。感而记之也。非创意立论为救世之计也。
其论性命理气等处。非仓卒看书之所得。自五六年前已窥此端。而今于静中看书时。取圣贤说。以相准则。颇觉有契合处。故特书以识之。以为异日学进后参考订定之地尔。非敢自信己见。以为定论也。
所录凡一百二十二条。直以己见论说处。八十条。抄先儒要语。而以己说结末处四十二条。
录己见处。盖欲备自家遗忘。录先儒说处。盖欲资自家警省。此书本意槩不出此。实未有以著述自居之意也。
此等事。本为自修之地也。苟不能自修。则徒为文节说话之归而已。如此则便是儒之贼耳。反不如不为之为愈。此余所当十分惕念处也。
困得编跋
其论世俗谬见处。自前心以为不然。而或考古而有證。或因思而益契。感而记之也。非创意立论为救世之计也。
其论性命理气等处。非仓卒看书之所得。自五六年前已窥此端。而今于静中看书时。取圣贤说。以相准则。颇觉有契合处。故特书以识之。以为异日学进后参考订定之地尔。非敢自信己见。以为定论也。
所录凡一百二十二条。直以己见论说处。八十条。抄先儒要语。而以己说结末处四十二条。
录己见处。盖欲备自家遗忘。录先儒说处。盖欲资自家警省。此书本意槩不出此。实未有以著述自居之意也。
此等事。本为自修之地也。苟不能自修。则徒为文节说话之归而已。如此则便是儒之贼耳。反不如不为之为愈。此余所当十分惕念处也。
困得编跋
西坡集卷之二十八 第 547L 页
困得编者。故太学士西坡吴公之所述也。自古圣贤以至吾东方儒先所论理气性命之说及为学肯綮之处。无不精研而契悟焉。随手劄录。以至成卷。而其中有切于己病者。则表出而致警省之意。其用功。可谓笃矣。且考其编录。在庚戌之岁。则公于是时。才踰弱冠矣。其透彻之早。乃如此。昔亡弟在时。每言公初为松谷赵。公之婿。松谷尝啧啧称其绝才。今以此编观之。其天才之绝人者。宜乎为松谷之欣赏如彼也。余与公相慕用不浅。而公在京洛。余蛰乡曲。仅识面耳。一不得同处而从容焉。不知公之有此编也。今者公之诸子。出而相示始知公之所造至此。而恨余平日不能尽公之所有也。间有一二欲更讨者。而无所及矣。独公旋出世路。卒不能没身从事于学。以实其所知。退翁所谓当其未出而早决其志。则学可专道可得。竖赤帜而倡绝学。蔑不可矣者。岂独为奇明彦之叹哉。遂书所感于卷末如此。以为以卷中公之所自讼者观之。使公而知此意。亦未必以余言为不然也。岁辛卯日长至。坡平尹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