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西坡集卷之十
西坡集卷之十 第 x 页
西坡集卷之十
 疏
  
西坡集卷之十 第 191H 页
辞馆职及湖堂新选。兼请进讲圣学辑要疏。(壬戌)
伏以臣。自月初。眉棱患小疖。痛楚如刺。症甚危恶。杂施针焫。仅免危域。而浓汁不止。完合未易。前后恩除。迄未祗肃。至于今日颁教之时。亦不得趋参于大庭鸣玉之班。而辞单见阻。职名尚在。臣诚惶陨。食息靡宁。罔知所以容措也。顾臣贱疾。旬月之间。决无供职之望。论思重地。岂宜容臣虚带。为养病之坊也哉。伏乞 圣慈亟许递臣职名。俾得安意治疗。则实天地父母生成之德也。臣不胜大愿。且于日者。伏见湖堂抄启。则臣名亦在其中。臣实愕眙骇惑。莫知其由也。国家自 祖宗朝以来。最重是选。谭者至以登瀛儗之。苟非文学词藻出类拔萃者。莫宜居之。故前后膺是选者。无非负一时词垣重名。曷尝有驽劣如臣而滥竽窃吹者乎。臣才既凡下。性又懒散。而重以年才胜冠。酷罹奇疾。积年沈顿。全废读书。只是剽窃陈言。侥倖决科而已。至于词章家型范。全不染指。虽侪友之爱臣深者。未尝以觚墨间事相期待。此则通朝之所知也。臣虽欲冒昧承当。不亦辱朝廷而羞当世乎。
西坡集卷之十 第 191L 页
臣于抄启之后。即拟露章自列。而第念玆选虽重。既非职名之比。猥越是惧。泯默度日矣。今于本职乞免之章。悉暴区区肝膈。傥蒙 圣慈。俯谅臣言之非出于饰让。而特许镌削臣名。以重荣选。则不但愚臣之幸。实国家之幸也。仍伏念表章儒先。为有国之先务者。盖以尊其人师其道。以之建极乎上而作兴乎下也。苟或徒有表章之虚名。而了无尊崇之实效。则亦何与于世道之污隆。国家之治乱乎。此理皇之所以表章儒先而无益乎宋之削者也。今此先正臣李珥,成浑从祀文庙之举。实 累朝之所未遑。而 殿下特举而行之。既已升祔圣庑矣。已颁告中外矣。臣邻耸听。章甫增气。咸以为我 圣上崇儒重道之诚至此。则国其庶几乎。此政尊其人师其道。以之建极乎上。作兴乎下。日新 圣德。挽回世道之一大机会。而然其所以尊其人师其道为建极作兴之地者。其要亦在乎读其书诵其言而探讨服行之而已。先正臣李珥所著圣学辑要。即推原大学之义。而采摭经训。搜剔史籍。辑为一书。汇为四册。典学规模。经邦制度。灿然有条。靡不毕具。比大学本传则衍翼之。视真氏衍义则节略焉。既明且备。不简不繁。诚群经之总会。
西坡集卷之十 第 192H 页
入道之指南也。臣曾于经席。以进讲是书之意陈达。而本馆所藏一件。许令内入矣。不审 殿下于燕閒之中。亦尝翻阅否乎。从古圣贤千谟万训。何莫非载道之器。入德之门。而珥之所以纂进是书。敦劝我 宣庙者。诚以六籍浩渺。难于领要。苟不先寻要路。的开门庭。则所读虽多。所览虽博。终归于汗漫无统。支离失真。其不为程夫子所谓大军游骑出太远而无归者几希耳。方珥之投进是书也。亦尝兼陈一劄。而其言曰。若不撮其纲要定其宗旨。惟博是务。则或拘于记诵之习。或淫于词藻之华。其于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未必真能有得。又曰。领其要然后能知其味。知其味然后能致其诚。斯诚切至之言也。况人君为学。与韦布不同。莅事之时多。读书之日少。尤不可不加意于反约之功。窃覵 殿下英明之质。卓冠前古。而典学之诚。终始不怠。日开法筵。讲论经训。句读精熟。释义超诣。而尚未能奋发大志。断然以尧舜自期。而实用力于致知力行者。或坐于不能领其要。故不能知其味。不能知其味。故不能致其诚耳。 殿下于古圣贤书。如欲泛然读过。徒务记诵。如俗儒口耳之学。则无所事是书矣。苟欲加功于统宗会元之地。
西坡集卷之十 第 192L 页
下脚于循序致精之域。真知实践以来厥修。则是书之讲。诚今日之急先务也。且珥于是书。不但裒辑群圣贤之格言。每章章末。辄以己说。逐段论释。而指意明白。文字平易。毫分缕析。不啻若口读而指授。傥 殿下因玆从祀之举。奋发作圣之志。深留 圣意。熟讲详味。如亲见其人。亲闻其言。则李珥平生经世之大志。格王之嘉谟。便与日陈于 殿下黈纩之前无间。而吾东方亿万年无疆之休。未必不自今日基矣。岂不休哉。岂不美哉。目今法讲。则方讲诗经。固不可间以他书矣。时于召对之日。兼讲是书。前头暑月停讲之际。亦时时召接讲官。讲论是书。则以 殿下之圣明。必能领会乎进学之门路。总撮乎出治之纲要。而于天德王道之学。大有所裨益矣。臣以庸愚。备员经幄。殆首尾三载矣。虽其才疏识劣。效蔑涓埃。而欲尧舜吾君之意。亦不后于人。故刍荛一得。不敢自隐。以进讲是书之意。陈之章牍。达之筵席者。前后非一。而今于李珥升祀圣庑之日。又复渎扰至此。伏愿 圣明察其终始惓惓之愚忠。而留神采纳焉。臣无任激切祈恳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疏陈之事。予当体念。尔其勿辞。调理
西坡集卷之十 第 193H 页
察职。
遭台启辞馆职疏
伏以臣于今日入侍时。宪臣以今月既望。京城士夫沿江上下。箫鼓相应。重加非斥。至有摘发科罪之请。臣于此不胜瞿然之至。日者筵中。大提学臣李敏叙。以湖堂废坏处修理事。陈达蒙允。而湖堂被抄之人。或在外或有故。无故在京者。独臣耳。大提学以为监董之官。当出往湖堂。算定材瓦容入之数。而湖堂僚员。不可不偕往看审。故臣于今月十六日。率缮工监官员。出往东湖。看审算定之后。日势已向晚。伊日适既望也。是年是月是日。有古人登舟作赋故事。臣于此意谓率尔遣兴。与张乐设宴有异。仍谋得江村一壶。泛月赋诗而还。因公出郭。初非为耽乐游宴之计。草草登舟。亦非有箫鼓相应之事。然臣既已趁月乘流。把酒赋诗。则台臣理到之言。臣安得不服。而但念臣过蒙恩造。久忝帷幄。当此国势艰虞之日。无一毫裨补。持身无状。自陷罪戾。其负 圣明之知遇。辱朝廷之名器。大矣。臣诚惶陨愧恧。直欲钻地以入也。既被台评之后。径先自列。极为猥越。而台启既不举名。只以自首科罪为言。而臣方在直庐。理难晏然。故不
西坡集卷之十 第 193L 页
得不冒死陈章。径出禁门。伏乞 圣慈亟命下臣有司。治臣负犯。以警具僚。以谢公议。不胜幸甚。臣无任惶怖战慄之至。(传曰还出给)
陈科场事宜疏(献纳时)
伏以今番监试会试之苟且乱杂。诚如宪臣之陈启。而其所以必可罢者。有二大端焉。盖初场阑入之类。虽曰摘发。其中金益重。则既参初试。便是应赴之人。其不免现捉者。特坐其试纸为人所持去。而益重试纸持去者。便是冒入之人。其人果是益重所率。而益重试纸。潜相受与。则或有究问覈得之理矣。如其渠自偷去。而益重实无与焉。则其人终无现出之路。而伊日潜伏场中。为他人代写借述。俱未可必保其无是理。设令其所制给或写给者。得以参榜。终不知为谁某。则虽欲查出拔去。其势末由。其榜之不正。为如何哉。此其可罢者一也。翌日罢场之启既发之后。士子中表表有名字者多以为台启既发。则不当苟然赴场。终场则不赴者颇多。此其所执尽正。况其所以不赴者。实缘罢场之台启。而终乃仍存不罢。独使此辈。不免为坐停之归。则朝家举措之失。无大于此。此其可罢者二也。若使当初阑入者。一一现露受罪。无
西坡集卷之十 第 194H 页
一人隐匿遗漏。则罪在举子。罪举子。诚如 宣庙朝受教。而榜固不可罢矣。今则有不然者。冒入举子。则或任其潜伏于场中。无故儒生则反不免因此而停举。其不可以 宣庙朝受教。援以为例也。事理较然。而但念丁巳年增广会试罢场之后。并与初试而罢。则只罢会试。而仍令复设。既无前例。且榜出之后。则势将罢榜。罢榜之后。则事体与罢场有别。大小科初试覆试。并宜革罢。而目今年事大杀。经用匮竭。大小科初试覆试之一并复设。其势诚难。同庆之科。亦不可停废不行。此其所以甚难处者。而 圣明之所以持难于台启者。亦未必不由于此也。抑臣于此反覆商量而得一说焉。从前庆科。未必尽设增广。或有设行别试之时。或有设行庭试之时。庭试之规。曾在 祖宗朝。或有广取至数十人之榜。今亦革罢此科。别设庭试。缓定日期。行会八路。而宽其制进之限。使得以尽才。广其试取之数。俾不至落莫。无如循例设行之庭试。则既无科场乱杂之讥。且无国家经费之虑。而取人之数。亦不必多逊于增广。其于严国试慰多士之道。可谓两得其当。虽无监试。一著。此则事出权宜。不可胶守常例。而不害为斟量矫革之道。与其仍
西坡集卷之十 第 194L 页
存苟且之榜。以启无穷之弊。其是非得失。相去远矣。大凡天下之事。至于甚难处没奈何之域。则变而通之。只是处得见在地头事理尽处。便成十分恰好底道理。今此科事。经用匮而既难一并复设。事体重而亦难全然停废。而亦不可苟然仍存。以致群情之骇惑。公议之怫郁。而使莫重科场之法。因此而大坏。此实事势之甚难处没奈何者。而惟此广取庭试一著。实有合于权宜善处之道。故敢投短牍。仰渎 宸严。伏愿 圣明下臣此疏。询于庙堂而处之。不胜幸甚。答曰。省疏具悉。 宣庙受教。意有所在。而既罪举子。继罢试场。则末流之弊。有不可胜言者。故前日之不允台启者。良以此也。无故儒生之因此停举。虽涉冤抑。累百司马之一并罢榜。独不称冤乎。予意则别设庭试。终不如勿罢之为愈。决难允许矣。
辞馆职兼陈请鞫金焕疏(癸亥)
伏以臣。素抱痼疾。患寒添剧。适缘朝家多事。黾勉行公。长处冷厅。辗转添伤。疝气上冲。吐痰无数。委身床席。宛转叫苦。旬月之内。差复无期。伏乞 圣慈亟许递臣职名。俾得专意调治。则实天地父母生成之德。臣不胜大愿。仍窃伏念。诬告罪人全翊戴。业已输情。
西坡集卷之十 第 195H 页
而金焕诱䝱之说。狼藉于翊戴之招。如使翊戴所供。出于一一诬罔则已。如其不然。诬告者翊戴。而使之告者焕也。教人诬告。与自诬告何别焉。臣于翊戴鞫问之时。忝备问事之列。细察其狱情。焕之情节。可疑者甚多。焕之当初招问。翊戴果出于探知情节而已。则随便讥察。自有其道。而决非立谈之间所可究得。何必于上变前一日夜。随率军牢。急迫诱致。百般恐喝。偕诣将门乎。其间情迹。显有教诱䝱持之状。此其可疑者一也。果使焕与翊戴。初非通同谋议。一串心肠。则上变文书。何等机密。而公然书之于翊戴所见之处。而略无隐讳之意。使翊戴得以问其为何状文书耶。此则焕之招辞。亦不敢自隐。此其可疑者二也。翊戴结案之招及与焕面质之辞。详细参看则团领一著语。不无前后之差异。而至于领兵进来焕所增衍等语及其他许多辞说。尽有端绪。不啻狼藉。决非将死昏迷之人所可凿空撰出。则此其可疑者三也。臣于参鞫之时。略以焕之可疑之状。陈之于诸大臣。则大臣以为焕之当初诱致。出于探知情节。非是私嫌命坚必欲构诬之比。且以为毕竟诬告翊戴自为。而焕无身犯之事。虽不可全然无罪。亦不可必请讯
西坡集卷之十 第 195L 页
刑云。而此则有大不然者。果使焕探问翊戴而知其无实之后。更无干与教诱之事。则焕固无可罪。而徒配之律。亦无所可施矣。探问之后。既知其无实。而犹且啖之以利。怵之以祸。妆撰辞说。构虚为实。必使之诬告。果如翊戴之招。则方之翊戴。厥罪惟均。私嫌有无。本非可论。而其所以不告于上变之书。必使翊戴告之者。特张大其事。以冀万一之幸。而事败则欲诿之于翊戴耳。其用心设计。可谓至巧慝矣。按法请刑。穷问得情。事理较如。狱体当然。街言巷议。万口一谈。人心所在。公论可见。而独大臣必以不可刑讯之意。陈达于 榻前。径施编配之罚。臣未知此律何名也哉。自古亡国之道非一。未有举措无当。政刑紊舛。而其国不乱且亡者。臣于此窃为今日大臣惜之也。勤攻阙失。古人所勉。可否相济。朝廷美事。目今国言沸腾。公议益激。大臣亦不必胶守前见。强拂舆情。伏乞圣明下臣此疏。更询于诸大臣而处之。使狱体得正而人心镇服焉。臣以疏贱。遭遇 圣明。忝侍帷幄。首尾四载。才迂识劣。顾无以裨补万一。而惟以不揆狂僭。知无不言。为事君之第一义者。实素所蓄积于中者也。今又率意妄言。干渎 宸严。伏惟 殿下恕其
西坡集卷之十 第 196H 页
愚而察其思焉。
辞弘文馆修撰。兼陈焜煌事疏。
伏以臣。禀赋虚薄。素抱痼疾。近又添患。感冒呻痛。殆无虚日。适当举动迫近之日。不敢言病。黾勉行公矣。再昨 太庙展谒之日。力疾随 驾。而及至 大驾到幕次后。素患疝气。乘时猝剧。心腹如刺。宛转叫苦。既不能入参于骏奔之列。又不能扈 驾于还宫之时。不得不冒死陈章。冀蒙谴罚。而喉司阻却。职名尚在。臣诚惶蹙。罔知攸措。伏乞 圣慈亟命罢臣之职。治臣之罪。以警具僚。不胜幸甚。仍窃伏念。昔汉文帝不从袁盎之言。徙淮南厉王于蜀。卒以病死。三代后贤君。莫如文帝。而只此一著。论者或不能无歉焉。窃伏见顷者因两南凶歉。焜,煌,焕,赫等。特命移配善地。且于日昨筵中。以㮒事。速宜收杀之意。勤勤面谕。其必欲保全骨肉之意。丁宁恳迫。溢于辞气之表。是汉文之所不能。 殿下能之矣。有君如此。不胜钦叹。咫尺前席。略暴区区私悃而退矣。伏见谏院启辞。有焕,赫等移配还收之请。盖焕,赫事。大逆连坐。国有常法。而江原一路。素以内服为名。则 圣明之特许移配。出于至仁恻怛之意。而台臣之据例争执。亦不害为
西坡集卷之十 第 196L 页
秉法论事之体矣。至于焜,煌事。则有不然者。焜,煌兄弟。俱以童騃之年。无所知识。不幸遭罹不测之境。身负罔极之名。而无辜抱冤之状。实鬼神之所监临。 圣明之所洞悉。当初海岛之出配也。特虑稚年远地。或失将护之宜。既许母子俱往。又至顷年。又有量移之教。虽其时廷臣深忧过虑。不能将顺德美。而 圣意所在。已可见矣。前夏审理之日。因大臣陈达。移置陆地。今又许移内地。我 殿下盛德深仁。凡有血气。孰不感泣也哉。今者谏臣之启。虽以保全为言。但念海南为县。水土甚恶。雾露之所侵。瘴毒之所聚。积渐伤损。辗转成疾。则死亡之患。亦不可不虑。终始曲全之意。果安在哉。三陟虽曰内地。地本僻左。距京城殆八九日程。比之海南。道路之远近。则无甚异同。而水土之美恶。则亦自悬绝。窃恐保全之道。在于移之善地。不在置之恶地。而谏臣还收之请。实臣所未晓也。臣于引咎之章。不暇及他。而区区愚悃。亦不敢自隐于天地父母之前。伏愿 圣明恕其愚妄而留神省览焉。
答曰。省疏具悉。焜,煌等移配。予亦为虑。瘴雾之所伤。则谏臣还收之请。不其过乎。尔其勿辞。调理察职。
西坡集卷之十 第 197H 页
请罢内需司疏(修撰时)
伏以天割我东。大侵连岁。公私匮乏。八路同然。哀我赤子。殆将靡孑。寻常设赈。些少蠲役。特一涸辙之杯水。曾不足以救焚沃焦。必须大变通大作为。亟施损上益下之政。克推如伤若保之泽。庶有全活之望。而仰惟 殿下深轸民隐。若恫于躬。特下丝纶。宣谕八路。一字一句。无非敷心腹肾肠。精神所到。金石亦透。则况我同胞含生之类。安得不没齿感泣。不知死所乎。民心所感。天意可回。转危为安之机。其将自此昉矣。第念古语云。终朝对食。不如一饱。空言无实。虽切何补。诚哉是言也。傥 殿下亟施实惠。无徒为言辞之恳恻而已。则将见丝纶之下。跛躄亦抃。民用胥悦。国以永赖。而如其不然。使价之旁午。适足以骚扰州县。彼至愚而神之。民其肯信 殿下之诚乎。臣自闻此教。一则以喜。一则以虑。思竭千虑之一得。庶几使殿下至诚恻怛之教。无归于区区腾口之资。而疏迂之性。聋瞽世务。顾无以仰裨万一。徒怀耿耿。倍增惭惧。即伏闻昨者筵中。领府事宋时烈以内司革罢之意。缕缕陈达。此诚药石之言。今日之急务。无过于此者。何 殿下终靳一俞于元老之言。而使中外听闻。
西坡集卷之十 第 197L 页
疑 殿下之吝惜私财也哉。臣于此窃为 殿下惜之也。盖人君富有一国。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何可别设私藏。以累不殖货利之德乎。窃闻内司税入。比前大缩。虽罢此司。不足以大补经用。而然念此司之设。其来已久。 列圣以来。未之革罢。一朝 殿下因元老之言。断然革罢。以补脤需之万一。则虽深山穷谷妇女儿童。皆将感激耸动。灼知 殿下实有父母生民之意。而虽至填壑而死。必不起而为盗矣。岂不休哉。伏见 备忘记中白给之馀升合相资之教。意甚盛矣。而但 殿下以千乘之富。目见赤子之填壑。而犹不免吝惜私财。则如是而欲令穷巷蔀屋救死不赡之类出粟米以相资给。不亦难矣乎。若然则虽日下哀痛恻怛之教。终归文具之末。而无补于生民之胥刘。四境之蹙蹙矣。且 殿下以唐太宗为假仁之主。此足以见 殿下志慕尧舜陋汉唐而不居之盛意也。然太宗能用李百药之言。放宫女三千馀人而不少留难。此所以致贞观之治。而今 殿下不能用一元老之言。而革罢内司。其视假仁之太宗。何如哉。臣于此不能无怨于明君也。苟能因此机会。翻然改图。革罢内司。以补赈需。而因以此意。添入于 备
西坡集卷之十 第 198H 页
忘之中。以之宣谕八方。则今日之耸动瞻聆。固结民心之道。亶不外是。而将为我东方无疆之休矣。此在殿下一转移之间耳。何惮而莫之为乎。臣以无似。忝居经幄。虽才疏识劣。效蔑涓埃。而欲尧舜吾 君之意。亦不后于人。愚忠所激。敢进瞽说。傥蒙 圣明留神采纳。则不但愚臣之幸。诚国家之幸也。臣无任激切屏营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内司之设。流来既久。革罢之议。亦非一再。而自 祖宗朝。终靳允俞者。意有所在。本非吝惜私财而然。则到今革罢。实涉重难。决不宜轻易举论也。
辞副校理兼陈所怀疏
伏以臣。禀赋虚薄。夙婴痼疾。少触风寒。辄复增剧。必须浃月块蛰。闭户将息。然后庶获稣安。此盖臣平生之疾。而自前月望间。重患时令。辗转添加。仍成内伤外感之證。寒热交攻。咳喘无数。荣卫虚脱。气息急促。流汗如桨。畏风如箭。旬月之间。无望痊可。前忝铨郎。呈状本曹。不得行公者。殆浃月矣。适于此际。新命遽降。严召荐临。臣虽无状。亦尝粗闻。行不俟驾。是古人事君之道。且臣别无情迹难安不可供职之嫌。当此
西坡集卷之十 第 198L 页
逐日开筵引接儒贤之日。备员讲席。与闻绪论。实区区至愿。如使臣之疾病。苟有万分一自力之望。则臣独何心托病违召。至再至三。自速逋慢之重诛也哉。顾念贱疾。实非寻常微感之比。决无陈力就列之望。前后严召之下。俱未祗赴。今日史局 宣酝之时。亦未进参。人臣分义。至此而扫地矣。抚躬兢惶。亦自怜悼也。伏乞 圣明俯谅臣病重实状。亟许镌削臣职名。仍命有司。勘臣罪名。以肃朝纲。以警具僚。不胜幸甚。仍窃伏念。今之国事。可谓岌岌乎殆哉。上焉而皇天之谴告极矣。下焉而庶民之生理竭矣。四维不张。百度涣散。仰观俯察。无一可恃。惟幸 殿下至诚求贤。三朝大老。一二徵士。次第造朝。同心协辅。庶几有扶持匡济之望矣。曾未几何。使竭诚召致之元臣。遽遂其悬车谢事之愿。虽 殿下之意。出于尊崇礼待。而亦异于古圣王任贤之道矣。儒林之解体。四方之缺望。已有不可胜言者。至于前参议尹拯。亦无终始徵召。期于必致之意。窃闻顷日入侍儒臣。亦以此意为言。而侧听累日。迄无指挥。中外听闻。窃疑 殿下缁衣之诚。寝不克终。臣于此窃为 殿下惜之也。伏愿 殿下更遣近侍。别加恩礼。一召不至则再召。再
西坡集卷之十 第 199H 页
召不至则三召。谕以必来之意。示以如渴之诚使之幡然造朝。共济时艰焉。纠官邪正风俗振纪纲之责。惟在于宪司。而其中长官之任。为尤重焉。自古未有宪长不得其人而能国其国者也。曾在 祖宗朝。大司宪梁诚之。在职七年。可见其时任宪长之必专且久也。近来台阁之因微事数递。固为莫大之弊习。而至于宪长。则前后居是任者。视为必避之地。或托称有病。或强为立异。以巧递为能事。引入为长策。其中或不无身病实重。有难行公。意见实异。有难苟同。事势有所不免者。而要之参启行公者。盖绝少焉。霜台首席。便作尸位之一虚套。匡救君违。振肃朝纲。其将责之谁乎。若此不已。国将不国。此盖 殿下厌薄台官。听言之量。有所未弘。台阁所论。无一见采。类多触忤。故一世之风声气习。日趋于模棱苟且之域而然也。其矫革转移之机。亦在乎容受谠言。培养直气而已。 殿下于此。亦宜有以自反也。臣于引罪之章。宜不敢有所论列。而区区忧爱之亦诚。不容自隐。伏惟圣明恕其愚而察其忠焉。
答曰。省疏具悉。所陈之事。予当体念。尔其勿辞。调理察职。
西坡集卷之十 第 199L 页
因大臣筵奏辞馆职兼陈所怀疏
伏以臣。贱疾危笃。不堪陈力。屡违严召。自速重诛。冒死陈章。冀蒙谴罚。 圣度天大。曲加宽贷。至下调理察职之批。臣感泣不知死所。而第臣职居迩列。当此灾异孔惨上下忧遑之日。无一毫裨补。虚带华衔。使经幄重地。为臣养病之坊。不待人言。而臣犹自知罪戾。食息靡宁。若陨渊谷。伏闻昨者筵中大臣。极陈近日玉堂官员违牌之弊。而辞意甚峻。至比之昏朝事。臣闻来震慄。不觉惶汗浃背也。大臣所陈。固出于整顿朝纲纠率群僚之意。则虽或不谅臣之病状。臣固不敢更有所渎陈。有若分疏者然。而但念以臣之故。清朝气象。万有一髣髴于昏朝秽乱之时。则是擢臣之发。不足以赎臣之罪。此臣所以心骨俱惊。直欲钻地以入者也。伏乞 圣慈下臣有司。勘臣罪名。以为人臣污辱朝廷者之戒。不胜幸甚。臣于引咎待罪之日。宜不敢有所论列。而窃闻 圣上遇灾兢惕。命招大臣诸宰三司之臣。讲求消弭之策。臣虽疾病垂死。未得趋闻末议。而亦岂忍无一言以负我 殿下也。玆敢附陈狂瞽之说。冀 圣明之有以垂察焉。今此阴虹之上干太阳。其象为阴盛阳微。其渐为正不胜
西坡集卷之十 第 200H 页
邪。其几甚可畏也。是何 圣明之世。有此危乱之徵耶。臣于此窃不胜忧怖痛迫之至也。人君应天弭灾之道。莫要于以实不以文。而人臣之告君者。夫孰不以此为言。然其所谓实之一字。言之尽易。行之实难。必也君上有过则改之。臣下有罪则罪之。朝政有疵则革之。求其受病之处而痛加矫治。如朱子所谓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然后方可谓应天以实也。苟或徒以应天以实四字。腾之口舌而已。至于见在地头。真有疵而实有病处。则君臣上下。周遮掩护。如垂死之人。讳病忌医。了无一事之矫治改革。则其所谓应天以实者。正所谓应天以文也。其何以感回天心而消弭灾沴也。然其所以矫治病源之道。亦有要焉。在上者以不厌触拂为心。在下者以勤攻阙失相勉。然后庶几有下手之地耳。如其不然。因循泄沓。终亦必趋于危亡而已。此所以一言罪已。而殷汤之兴勃焉。具曰予圣。而卫国之事日非者也。试以今日之事言之。衮职有某阙。朝政有某疵。臣固愚昧。不能的知而枚举。以耳目之所睹记。亦岂无一二可言者乎。为国之要。莫急于得贤共理。而 殿下之礼遇儒贤。非不至矣。但念古昔圣王尊贤之道。不但在于礼数之
西坡集卷之十 第 200L 页
优异。廪养之丰厚而已。必用其言而行其道。使斯世受其福。坐民蒙其泽焉。苟或不然。虽日禄之以万钟。恶在其为王公之尊贤也。今者致仕臣宋时烈。造朝初。首陈内司革罢之说。此诚王政之先务。 殿下终靳一俞。吏曹参议臣朴世采。亦于入对之日。首以三事。面进一劄。其间虽不无迟速难易之势。而要之皆经邦之要道。扶世之大经。 殿下宜反覆申问。明有施措。而迄今寥寥。只此数件事。亦足以见 殿下任贤之诚。不及古圣王远矣。朴世采之因一微事。不俟终日。亦未必不由于此也。更愿 殿下无徒区区礼貌之是尚。明示悔悟之端谕。以共济之义。使之幡然再来。委任勿贰。前参议臣尹拯。才降别谕。辞旨勤恳。是固出于 殿下好贤之至意。而一纸徵札。或恐权舆之不承。而终归应文备数而止耳。益致其诚。益加其礼。一召不至则再召。再召不至则三召。期于必致。与共天职。使众贤汇征。精神聚会。公议日张。国脉日壮。则岂不休哉。岂不美哉。朝廷者。四方之根本。董子所谓正朝廷以正四方者。此诚知要之格言也。试看今日之朝廷。习尚日卑。风气日颓。大官心醉爵位。小官志在荣进。鲜有贞亮体国之诚。类多顾瞻患失之
西坡集卷之十 第 201H 页
风。爱君不如爱身。忧国不如忧家。师师非度。互相覆盖。苟同则见容。崖异则见忤。一有可否相争过失相规之举。则猜嫌日积。疑阻转深。讹言噂沓。宁靖无期。呜呼。此何气象也。所贵乎寅协者。以其周而不比。异而能同也。若不求其是非之所在。不问其枉直之如何。惟阿附雷同是事。而后方可谓之寅协。则臣恐朝著愈和而国之丧亡无日矣。今日朝廷之病根。莫痼于此。此病不除。则国将不国。更愿 殿下先去已私。翕受忠谏。以之建极于上。明降教旨。责励大臣。勉之以虚受人言。乐闻其过之义。因以纠率群工。使各精白一心。革去旧染。恪勤乃职。勿以意见之异而辄成睽乖。勿以规劾之加而辄生嫌怒。务令朝家举指。求合一个是字。而无使有私意之干其间。则寅协之道。亶不外是。而和平之福。自可致矣。刑狱者。天下之平也。一失其平。则三尺不伸而国以危亡。故书曰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其戒可谓严矣。今者全翊戴,金重夏诬告之状。实国人之所共愤。王法之所难贷。翊戴既伏常刑。而重夏独保首领。揆以邦宪。宁有是理。至于长风宪之地者。亦或有立异于请鞫重夏者。臣窃不胜慨然也。至于金焕。则教翊戴诬告者也。翊戴之
西坡集卷之十 第 201L 页
诬告。全出于焕之陷以利怵以祸。妆撰辞说。构虚为实。必售其张大狱事之计。则其凶巧惨慝。比翊戴殆有浮焉。而按狱之诸大臣。以篇金焕则不当鞫问。使听闻疑惑。国体不尊。举措之无当。政刑之紊舛。无大于此者。若是而不乱亡其国者未之有也。伏愿 殿下亟允台启。快从公议。以快舆人之愤焉。我国壤地褊而人民寡。生财之源。素称不饶。而加以内司及诸宫家各衙门。广占屯田。逐年加增。土地人民。半入其中。税入之些少。经用之匮竭。固也。无足怪也。此弊不革。则虽使刘晏理财。赵过治田。终为无面之不托。而国用无以可裕矣。孔子曰。节用而爱民。盖以国用不裕。则其势不得不敛民而取足。虽有爱民之心。而民不被其泽故也。 殿下自临御以后。至诚爱民而近日哀痛之教。恻怛恳迫。有足感格神明。而犹未克大行损上益下之政。如汉文赐今年田租之半。而使斯民终不得蒙其实惠者。正坐国用之不裕耳。孟子曰。虽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者。无他。不行先王之政也。今日之事。不幸近之。臣窃惜之。内司则今虽不可全然革罢。只存其奴婢而罢其屯庄。诸宫家折受及各衙门所占。并询于庙堂。量宜革罢。而并皆付之
西坡集卷之十 第 202H 页
度支。以裕国家一分之用。以除生民一分之弊。诚今日之急务也。前日进言者。未尝不以此为言。而内司及宫家。 殿下既不免牵制私意。各衙门则各其提调举皆视篇己有。吝惜靳护。终不免为该司之一故纸。呜呼。上下交征利。则其国安得不危哉。伏愿 殿下勿视以已陈之刍狗。而分付该司。划即举行焉。言路之开塞。而国家之兴丧则判焉。古昔盛时。未尝设置谏官。使人人皆得尽言。后世之官。以谏为名。其路已狭。而况谏官之言。亦未蒙优容采纳。则其何以来四方之言而致罔伏之美乎。近日台阁所论。多不见采。类皆触忤。虽寻常些少之事。若非大臣之赞助。则未尝有因台启而蒙允者。至于号为鲠直而不避忌讳者。辄疑以矫激。久靳恩点。古圣王恢广言路之道。恐不如是也。前后下求言之教。非止一再。而无一人为 殿下言之者。岂一世之人。尽无忠君忧国之诚而然哉。良以 殿下听德之聪未弘。朝廷讳言之风未革。语及衮阙。则触忤于 殿下。语关宰相。则触忤于当路。至于军民之弊瘼。设施之利病。则例皆视为陈腐之常谈。而了无采用之实。故人皆知其无益。莫肯进言耳。呜呼。此岂圣世事乎。伏愿 殿下因此皇
西坡集卷之十 第 202L 页
天之谴告。大警动于中。先从台阁之谠言。继下罪已之丝纶。以言虽不中。亦不之罪之意。晓谕八方。至于圣躬之阙失。朝政之疵累。臣僚之罪过。并许直言极谏。无所顾忌。大开不讳之门。无如前日循常独数之为。而章奏既集之后。特命大臣三司会议庙堂。折衷众说而商确可否。可用者采之。不可用者置之。则以一国之大。人士之众。其间岂无一二嘉谟至论可以匡主救时兴衰补弊者乎。苟能行斯。则国人之耳目。皆将为 殿下之耳目矣。其于应天弭灾之道。岂曰少补哉。臣以庸愚。忝居帷幄。虽才迂识劣。效蔑涓埃。而惟是区区愿忠之诚。亦不后于人矣。目见灾害孔惨。 圣明忧惕。敢竭肝膈之要。仰渎黈纩之听。傥蒙殿下留神省览。不以人废言。则未必不为遇灾修省之一助也。臣无任激切屏营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忧爱陈戒。言甚切实。予当体念而疏中诸宫家屯庄。量宜革罢事。前因谏臣之疏。既令查正矣。金重夏,金焕事。已示决不可允从之意于前后台批。何如是纷纭乎。尔其勿辞察职。
辞司谏院司谏兼陈所怀疏
伏以臣。禀赋虚薄。痼疾缠身。近又重伤暑毒。辗转添
西坡集卷之十 第 203H 页
加。旧痾新恙。一时交攻。咳嗽泄痢。种种危恶。沈淹床席。全废饮啖。自量筋力理难供职。而疏单俱阻。职名尚在。食息靡宁。若陨渊谷。适于此际。严召降临。欲起还仆。竟未祗赴。违慢之罪。万殒犹轻。伏乞 圣慈亟命镌削臣职名。仍付臣有司。治臣罪戾。以警具僚。以肃朝纲。不胜幸甚。臣于病伏中。窃有区区愚悃。玆敢附陈于引罪之章。冀 圣明之有以裁察焉。大抵朝廷之上。贵相寅协。论事之体。务得中正。而比来士夫之间。疑阻日深。论议之际。抵轧成习。风波转生。宁靖无期。臣常为世道。私忧永叹。而顷者朴益茂之疏。抉摘前正言朴泰维未彻之疏语。至比之向日戕贤丑正者。今者李宏之引避。又以侵攻大老。摇动国是为言。其言之浅深轻重。虽有不同。其意趣脉络。即一也。而得见朴泰维疏本中所云云者。则盖其意以为今日朝臣收议之际。重违大老之意而已。曷尝谓大老之气焰权威有足祸福人。而人莫敢矫其非如益茂之所言乎。昔宋臣司马光。建议行差役法。伊时台谏侍从。皆主其论。力言其法之便。独苏轼上劄言其不便。而其言曰。此等欲希合光意。殊不知光之至诚尽公。本不求人希合。噫。司马光。大儒也。一生尊信司马
西坡集卷之十 第 203L 页
光者。亦莫轼若也。轼之言乃如此。此不过意见适异。而其意以为光之德望重一世。故伊时台臣重违光意而已。当时之论。后世之议。不闻有以此咎苏轼以侵攻司马光者。诚以轼之所讥斥。在于伊时台臣。而不在于光故也。今日泰维之所云云者。亦不过以为大老之德望重一世。故廷臣难相违覆。而其曰。有非儒相所望于今日者。正与轼所谓光之本不求人希合语意一般。谓之过疑今日朝臣则可也。夫岂谓大老忠报之节有未尽也哉。如使今之攻泰维者。见臣之言。而更取泰维疏辞。平心徐究。则亦必自悔。其言之过矣。盖泰维以新进浅见。欲妄论大礼于朝议。既定缛典将迫之日。固不免为轻率过当矣。执此而驱之于侮贤之域。此岂和平恰好底道理乎。设令泰维初疏。果是上彻文字。固不可勒加以侮贤之罪。况悔其轻率。旋即停止。则以此追罪。臣实未见其可也。虽微瑕细过。苟以情外加之。则固不可以服人之心。侵攻儒贤。何等罪名。而乃反臆逆其意虑之所不萌而轻加于人乎。噫嘻。大老渊源之正学。扶世之大义。苟非一种媢嫉之人。则好德之心。人皆有之。高山之仰。举世皆然。矧念向日大老为群奸所构。六年荐棘。祸
西坡集卷之十 第 204H 页
且不测。而今日廷臣举皆甘心罪籍。绝意荣进。实国人之所共知。 圣明之所洞悉也。到今 圣心翻然礼遇旷世之日。乃反改头换面。侵侮诋毁。此固人情之所不近。事理之所必无。而近来讹言日滋。浮议云兴。日者台阁无情之避议者。目以侵逼。今者泰维未彻之疏。台臣至欲举劾。必欲加之以侮贤之罪。而后快于心。此实臣之所未晓也。一泰维之得罪。固不足惜。而或恐辗转横溃。益增朝著之不靖。故不避烦猥。妄论至此。伏愿 殿下深惟久远之图。务镇乖激之论。使一时士类。通志共事。永绝疑阻之端。以臻和平之福焉。
答曰。省疏具悉。有罪无罪。自有公议。何汲汲乃尔。尔其勿辞察职。
辞弘文馆副应教疏(丙寅)
伏以无状。如臣。最蒙恩遇。忝窃既多。涯分已踰。不量愚浅。思欲少效涓埃之万一。而疏迂之性。不适世样。狂谬之说。动拂时宜。冥行擿埴。知进迷复。以致訾谤猬起。衅戾山积。至于顷年前席之胪列而极矣。虽蒙圣度含垢。不加严诛。而循省愆累。甘为弃物。待罪海邑。亦知匪分。一味惶缩。四年于玆。梦寐之外。猥膺奉
西坡集卷之十 第 204L 页
使之命。饮冰出疆。义不敢辞。不得不冒昧承当。而不料复命未几。新除遽降。畀臣以玉署亚席。臣闻命震駴。五情爽惑。不知所以措躬也。念臣违离帷幄。日月已久。重对香案。仰瞻 清光。岂无区区犬马之诚。而顾惟当初罪状臣身。实非寻常规警之比。身名为僇。心事莫暴。至今追思。馀悸未定。臣虽欲贪恩恋宠。抗颜承受。 圣明之世。安用负此罪名。忘耻冒进之人乎。微臣廉隅。固不足言。而玷累名器。贻辱清朝。匪细故也。此臣所以徊徨踧踖。决不敢承命者也。且臣于今番奉使之日。不能有所周旋。准纳罚金之罪。揆以分义。亦所难逭。尤何敢晏然而已乎。伏乞 圣慈俯谅臣危恳。亟命削臣职名。治臣罪戾。以安微分。以谢公议不胜幸甚。
答曰。省疏具悉。尔其勿辞察职。
因学儒疏。辞吏曹参议疏。(戊辰)
伏以臣。伏见四学儒生尹世绥等疏本。则专攻李墩处置措语。而波及臣身。构捏诟诋。无所不至。臣诚不胜错愕骇怖之至。臣于墩之处置。少无参涉之事。而怒甲移乙。捃摭挤陷。若是其甚者。臣实未知其何样意思。而第其疏中有尤甚可怕。而令人心骨俱悸者。
西坡集卷之十 第 205H 页
盖其乘羸豕蹢躅之会。据进退人物之地云者。似指臣身而言。而至于阴附邪论。别立私党。气势所至。一世靡然等语。实皆从古权奸之目。而人臣难贷之罪也。臣本疏迂戆騃。涉世昧方。触冒颠踬前后非一。而殿下念臣于积毁之中。起臣于久废之馀。曲加剪拂。复置要津。臣虽感激恩私。黾勉承命。凡所注措用舍之柄。固非佐贰之官所可专由。而区区之意。以调停公平为务。惟恐或涉于偏系者。则实伊时长僚之所知。而所与交相勉励者也。有何一毫髣髴于世绥等之所云。而况臣本无援引扳联之亲党。且乏相先相死之侪友。危踪寡助弱植易挠之状。举世之人。孰不知之。天日之下。非可诬也。今世绥等之言。有若以臣为威势已成。气焰可畏者然。似此不近之说。诚不满一哂。亦不足多辨。而第臣人微望轻。百无一能。轩鹤梁鹈。自知不称。而猥蒙谬恩。冒蹲要地。当此国论睽乖躗言交乱之日。不能早自敛避。久妨贤路。则猜谤之积。理固宜然。危祸之来。势所必至。此实臣见利忘义知进迷复之罪也。皆臣自取。尚谁咎哉。原疏未下之前。不敢径先陈列。寻单缩伏。恭俟谴罚。不料此际严召遽降。臣虽无似。岂不知行不俟驾。分义当然。而
西坡集卷之十 第 205L 页
顾臣所遭之斥。实是极罪。所叨之职。又是热地。负此极罪。而仍据热地。从他抵轧。晏然行公。则不但士夫廉隅之决难强抑。且清朝公议之所不容。此臣所以瞻望 宸极。徊徨踧踖。宁被违慢之诛。而决不敢冒昧承命者也。目今右僚两臣。并皆在外。在朝者。独臣一人。而缘臣踪迹之臲卼。莫重开政。迟延到此。此又臣之罪也。玆不得不冒死哀吁于天地父母之听。伏乞 圣慈俯谅臣危迫之恳。罢斥臣职。回授可堪之人。仍命有司。勘臣罪名。以谢人言。以肃朝纲。不胜幸甚。
答曰。省疏具悉。尔其勿辞。从速察职。
因郑浩避辞。辞刑曹参议及槐院副提调疏。
伏以臣。事 君无状。行世昧方。受人齮龁。被人诋诬前后非一。而至于顷日郑浩引避之辞而极矣。盖臣受性疏迂。不能调适人情。积忤于世。其来已久吹毛觅疵。洗垢索瘢。虽酒场微细之事。捃摭增衍。一唱十和。必欲为臣衅累。构臣罪案。今此浩之避辞中胪列之言。亦岂一一皆浩之所刱出也。固多妆撰前日胥动之言。而其间虽不无插入猥亵之语。以为白地诬蔑之计。而然臣果能不近杯爵。谨守令德令仪之古
西坡集卷之十 第 206H 页
训。则人之为言。胡至乃尔。浩之言。在臣未必不为他山之石。臣实自反。未敢尤人。而第其避辞中有令人心骨俱悸。不容一刻自安者。盖其擅主欺蔽。幻弄指嗾。布置爪牙。负气张势等语。实皆从古权奸之目。人臣难贷之罪。如臣孤危抹摋立朝寡助之状。举世之人。孰不知之。而以此千万不近之说。摸空凿虚。极意罗织。世绥唱之于前。郑浩和之于后。换面迭出。一套相承。必欲中臣以危法。陷臣于大戾。盖臣自蒙被渥恩。忝窃华要。凡所发言持议。类多独执迷见。不能和附众论。惟守许国之愚。实乏周身之智。凡世路之夷险。人情之俯仰。全不通晓。擿埴冥行。猜谤之积。理固宜然。駴机之发。势所必至。未知前头又有何样危怕之说。而萋菲孔甘。市虎成三。则到此地头。 殿下虽欲屡赦之而不可得。臣诚惶怖战慄。莫知所以措躬也。缩伏累日。恭俟处分。谴何不加。职名犹在。盛德洪恩。天地莫量。而况伏睹前日答谏院之批。则日月之明。洞烛无馀。臣诚感戴铭心。涕泗交颐。而顾臣身名僇辱。衅孽狼藉。诚难自同平人。复齿朝籍。玆不得不冒死呼吁于天地父母之听。伏乞 圣慈俯谅臣危迫之恳。所带本兼之任。并许镌改。仍命有司。勘臣罪
西坡集卷之十 第 206L 页
名。以肃朝纲。以谢人言。不胜幸甚。臣无任危慄屏营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过激之论。不必为嫌。尔其勿辞。从速察职。
辞成均馆大司成疏
伏以无状愚臣。积忤于世。酷被构诋。前后非一。身名僇辱。衅孽狼藉。尚今偃息京辇。得逭诛谴。无非 圣明独加怜察。曲赐覆庇之致。没齿含感。不知死所。而至于重入荣途。复玷显仕。实臣梦寐之所不到也。乃于玆者。误恩横加。除臣以国子之长。臣闻命震骇。继以涕陨。罔知所以措躬也。仍窃伏念。上之授官。必随才而适用。下之受任。必量能而称器。然后上无虚授之讥。下绝冒受之刺矣。师儒之职。实掌教胄之任。其所得人与否。而士趋之淑慝系焉。风化之污隆判焉。为任之重。为如何哉。苟非才学在众人之先。名论为一时之重者。莫宜居之。顾臣姿性之鲁下。见识之灭裂。不惟通朝之所共知。抑且 圣明之所洞悉。臣虽欲贪恋荣宠。抗颜冒受。不亦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乎。目今风气日媮。习尚日陋。俗徒尚科第进取。士不知穷经学古。当此之时。虽使学问淹通望实具备者
西坡集卷之十 第 207H 页
当之。尚难激砺诱掖。以臻丕变之效。以臣不才矇学。容其滥竽窃吹。是何异于望蚊以负山。责驽以骋远也哉。况臣比来所遭。固非等闲抵轧之比。而至于儒生之疏。尤是丑侮之甚者。虽不欲与之争较。以重损事体。而其不可从他笑骂。腼然忘耻。坐皋比而诲多士则审矣。此又臣之所以徊徨缩恧。不敢冒昧承命者也。臣以至愚极陋。遭遇明时。过蒙剪拂。涤荡垢瑕。轩鹤粱鹈。涯分已溢。恩山德海。报答蔑阶。臣虽无似。岂不知奔走效力之外。更无少祥尘露之地。而责重人轻。名器之玷污是惧。愆深谤积。廉隅之系关不细。玆不得不冒死仰吁于 严庐哀疚之中。伏乞 圣明察臣难冒之势。非出饰让。亟命递臣职名。回授可堪之人。兼带槐院副提调之任。并许镌改以重名器。以安私分。不胜幸甚。
答曰。省疏具悉。尔其勿辞。从速察职。
因长僚疏辞职疏(吏曹参议时)
伏以臣。伏见吏曹判书李翊疏本。则其中有曰。近日玉堂之臣论斥铨官之耐弹行公。实为难冒之一端云。其所谓铨官。即指臣而言。而遣辞措意。诚极严峻。臣于此不胜瞿然惭悚之至。臣于前月本职出谢之
西坡集卷之十 第 207L 页
后。闻有玉堂之臣。以臣出处间事。及于喉司之臣。而盖其意。以臣之被斥于郑浩。而行公于铨地为未妥当也。前日郑浩之诋斥臣身。不遗馀力。虽 圣鉴烛臣之无他。公论晢臣之见诬。臣何敢自安于心乎。伊时秋曹之屡疏必递。良以此也。而日者国子天官之并皆陈章控免者。亦出于不敢当不敢安之意也。第念事既昭晰。且系既往。则遭如许境界。不必终始屏缩。有前辈故事。故愚昧之见。窃以为感激殊私。一谢恩命。似或无伤于义理。而臣本无久冒之意。人亦有指议之言。故旋即引入。以为递免之计。而第其言。即酬酢于臣之亲友间说话。非疏论筵斥之比。故臣虽不举名陈辨。以损事体。或单或疏。殆将浃月矣。喉司退却。召牌荐降。当此 因山迫近上下悲遑之日。一同偃伏。累违严召。实臣子分义之所不敢出。则臣之愚见。决知其如此。故不得不冒昧暂出。为过了 因山之计。而实无仍冒之意。已定必递之志。则即臣僚友之所共知。何待臣一二辨也。今者长官之疏。盖为引嫌自处之地。而必非为攻臣而发也。然其从前所遭之境界。即今难安之情势。虽未知公私是非浅深轻重之果如何。而必待强引臣事。然后方可为自家
西坡集卷之十 第 208H 页
难进之肯綮。则臣之出处之无义。负犯之难逭。即此而大可见矣。臣固不欲费了辞说。较量分疏。惹朝廷闹扰之端。伤士夫笃厚之风。而缘臣无状。长官有难进之势。则臣诚不忍一刻冒据。以之坏廉隅而辱名器。方此礼迫 廞卫痛切严庐之日。又此呼吁。诚出于万不获已。干冒猥渎。罪合万死。伏乞 圣慈亟许递臣职名。以为人臣冒没者之戒。不胜幸甚。臣无任兢惶闷蹙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尔其勿辞。从速察职。
辞召拜吏曹参议疏(甲戌)
伏以无状愚臣。受恩深重。从前历扬。已极忝窃。而毫无报效。理合摈弃。待罪外邑。亦知踰涯。引领云天。感戴常切。不料玆者新命又降。畀臣以天官之佐贰。闻命惝慌。恍若梦寐。而惊定感极。继以涕血交流也。臣受气虚脆。自少善病。加以蒲柳易谢。齿发早衰。自受任南郡之后。风气不并以北。宿恙转至添痼。呻呫之时多。痊安之日少。而今则痰胘消渴。一时并作。耳鸣膈喘。种种危恶。筋骸形肉。非复旧时样子。自量病势望绝供世。第臣离违 辇毂。六载于玆。犬马恋主。物性固然。一息尚存。未敢退伏。忍死登程。来到城外。在
西坡集卷之十 第 208L 页
臣分义。惟当竭蹶奔走。少补尘露之万一。而顾念铨衡之地。所系甚重。实有恢公正杜私门。别臧否清仕路之责。得人与否。治忽立判。虽在常时。固不宜轻授匪人。致愤国事。况今日月之更。四方咸睹。雷雨之作。群枉毕伸。百度维新。中外拭目之日。岂可使如臣空疏驽下已试不效者。首膺进退人物之任乎。若使臣苟贪荣宠。抗颜冒据。则微臣廉隅。有不足恤。而玷污名器。贻辱朝廷。非细事也此。臣所以徊徨踧踖。决不敢出而承命。而区区贱疾之难强。亦有所不暇言者矣。伏乞 圣慈察臣由中之至恳。非出袭套之例让。亟命递臣职名。回授可堪之人。以重名器。以安私分。不胜幸甚。
辞筹司副提调疏
伏以臣。伏闻以臣差下筹司有司之任。臣诚愕眙惶惑。莫知其由也。窃念上之授官。必量能而授之。下之受任。必度才而受之。然后上无虚授之讥。下绝冒进之刺矣。筹司之任。实管军国之机务。与闻庙堂之吁谟。则其任之重。为如何哉。苟非才猷素著望实俱优者。莫宜居之。从前膺是任者。无非负一世重望之人。曷尝有如臣无似滥竽而窃吹者乎。臣赋性疏迂。不
西坡集卷之十 第 209H 页
晓事务之状。实通朝之所知也。虽侪友之知臣深而爱臣至者。未尝以世务上事相期待。臣虽欲抗颜冒据。其于厚招物议重辱清朝何哉。此臣所以循省踧踖。决不敢承当者也。伏乞 圣慈察臣由中之恳。匪出袭例之让。亟许递改。回授可堪之人。不胜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