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荷塘先生文集卷之八 (自动笺注)
荷塘先生文集卷之八
 行狀
  
葛庵李先生行狀
 本貫黃海道載寧郡
  曾祖殷輔。
副司直 贈承政左承旨
  祖涵。
寧縣監 贈嘉善大夫吏曹參判。
  父時明
宣敎郞 康陵參奉 贈資憲大夫吏判書
  妣 贈貞夫金氏
繼妣 贈貞夫人張氏。
公元1627年
先生諱玄逸
字翼昇
其先
出月新羅佐命功臣平之後也。
勝國時有諱禹偁。
封載寧君
始貫載寧
中世密陽
後徙咸安谷里
有諱孟賢
經學顯。
重于 惠莊康靖時
賜第京師
官至副提學
先生五世祖。
高祖諱璦
蔚珍縣令
令公贅于寧海
因家焉。
子孫遂爲寧人
判書公凡兩娶。
先配光山金氏
檢閱垓之女。
後配安東張氏。
敬堂先生興孝之女。
判書公以經訓傳家
勤於穮蓘
張夫人服訓儒門
莊懿學識
稱女中君子。
天啓七年丁卯正月十一日寅時
先生府西仁良里第
張夫人方娠。
得異夢焉。
生果異質
未能言。
指示爨婢失匙處。
異之。
六歲
判書公側。
忽言兩眉
正似坤卦象。
判書大奇之。
爲詩以識之。
群兒戲嬉
築壇尼父位。
俎豆習禮容之事。
七歲
受學
九歲
作花王詩曰。
花王發春風。
不語壇上
紛紛百花開。
何花爲丞相
已知其異日公輔器也。
十歲
南漢受圍。
臘梅詩曰。
牕前梅樹
開向黃昏月。
欲飮花下酒。
虜賊圍城闕。
感時憂國之志。
溢於言外
嘗作方圓圖。
象天地。
列書先天八卦
以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卦生出次第
排列爲圖。
又推一元十二會年數
著爲成說
識者歎曰。
此兒他日
必成大儒
及年十四五。
豪宕奇氣
所居石保村。
舊有叢祠
莫敢犯其樹木
先生焚其祠。
無事
自是
離經辨志
博通諸史百氏之書。
尤喜看孫吳兵略
蓋有笞兵朔野之志。
已而
覺其於已分上不切
回頭
近裏工。
五箴以自警。
先生痛憤 宗國非常之變。
亡何
天下事大去
仰天大慟
爲之廢寢食者久。
雖爲親強公車
而非其志也。
嘗再得解
再屈省試
遂棄擧子業
仲氏存齋先生
一以讀書求志爲事
間入嶺海魚鰕之鄕。
負米養親之具。
泊然已無當世之念矣。
有時抱膝長吟憂世愍俗之意。
公元1666年
未嘗一日而忘也。
先是
 孝宗大王服制擬定時。
宋時烈僭引四種服制中體而不正之說。
指擬非倫。
爲國是。
懷憤鬱。
國言藉藉
一言出口
竄逐禁錮隨之。
皆畏禍莫敢復言
丙午春
嶺儒齊聲以爲不可
以後不論
將有抗章
先生製疏文。
先生時烈獻議
段段攻破
其略曰。
天子諸侯旣已承天序纂丕基
祖傳重。
統理神人
則不當復論系出之宗支
族序之尊卑
夫將傳之與旣傳事體
絶不同。
豈可宸極
監撫
至尊
儲貳
爭較嫡庶
辨論宗支
致有紛紜不決之疑哉。
臣子之於君父
致謹盡敬
在所當諱。
則不敢直書。
是故
朱子擧后太后之言。
而至諸王庶子之文。
乃以云云字。
代補庶子字。
夫端王實神宗庶子
以其嘗爲天下父。
不敢以此名號
措諸文字間。
乃尊君諱國之義也。
今我 孝廟以次之正
寅紹丕圖
祗應駿命
時烈開口大言
略無忌諱
以爲 孝宗大王不害爲 仁祖大王庶子也。
殊非臣子之辭尊上之道也。
禮文繁漫
指擬多端
自昔鴻儒
亦或不免考据之差。
如使時烈初無遂非之失。
所謂君子過正如日月之更。
不思出此。
曲爲回互藏之計。
所以不韙
公元1674年
之罪。
不敬之名。
而終無辭以自解也。
疏雖不見用。
木齋洪公汝河見其文。
亟稱之曰。
足以旣往之失。
後來之惑。
遂定道義交
甲寅八月
 顯宗昇遐
今 上卽位
克遵 先旨。
首正邦禮
於是先生爲 孝廟寢郞。
而先數日。
已遭判書公憂。
除喪
又除社稷參奉
丁巳夏
用薦者。
超授樂主簿
始起應 命。
曹佐郞
爲親老。
呈告下鄕
許文正公穆進言於 上曰。
近觀李某。
眞儒者也。
 經席不可無此
是冬
拜司憲府持平
屢辭不允
就職
筵臣建白請令入侍 經筵
再辭不允
降旨褒諭
因事遞職。
尋拜工曹正郞
復爲持平
上章固辭
仍陳五條
曰明正學以立大本
振紀綱厲風俗。
曰恢公道以正王法
納忠諫以祛壅蔽
曰察民情行實惠。
卒以戒逸慾。
保身體之說。
申告于終。
蓋以 上新大病
方在攝養故也。
其言懇切明暢
得告君之體。
 上優答
賜馬一部
以示嘉奬之意。
先生卽陳疏辭謝
因乞解 經幄之命。
不 允。
朝紳中有一小嫌。
互相非毀
至發陰私
先生以爲無異賈豎女子爭言
其虧士風朝廷大矣
乃引漢御史龔勝夏侯及宋彭中丞歐陽公事
發論
僚議不一
公元1677年
嫌見遞。
以尙帶 經筵
指揮未敢言去。
會 上疾瘳
大臣請告陳賀
又以 宗祊被誣。
議遣辨誣。
使先生密疏
略曰。
陳賀之請。
固出臣子至情
謙抑之美。
亦宜將順
速令停止
傳示四方
又言今玆辨誣之擧。
徒惹日後有識者之疑。
而重爲 宗祊之辱。
北虜於我。
有 宗廟社稷之羞。
勦絶我有 明三百年之命。
其所以事以皮幣
羈縻不絶者。
迫於勢耳。
奈何深讎大恥
爲此得不爲榮不得不損之擧乎。
伏願亟寢無益之行。
免貽後日之悔。
 上批曰。
陳賀事。
予意固不欲。
卽令該曹停止
誣事
必欲昭雪而後已。
更勿煩
授持平。
先生固辭
言中 批除官之失。
皆不 允。
時有金益勳者。
戚聯椒掖
驟除廣州府
先生鄙其爲人
啓請罷。
 上怒。
先生詣臺自列曰。
益勳者。
民生也。
重關防也。
微誠未格。
嚴 批遽下。
不能慨然
益勳居官貪汚
行已麤悖。
前後寵擢
非人望。
廟堂擬薦焉。
 聖明落筆焉。
夫誰曰不以戚里故耶。
臣忠未孚
指意不明
致勤 聖敎
請削臣職。
於是益勳竟不得行
輿論快之。
尋送西。
呈告歸覲
以 上久廢 經筵
擬進一疏
以爲犯事君數之戒。
遂止不上
六月
又爲持平
累辭許
遞。
初 上沖卽祚
勵精圖治
嘗因舟水君民之喩。
旣命畫工爲圖。
又親爲之說。
治國之道。
其目有五。
好學問也。
用賢良也。
納諫諍也。
喜聞過也。
賤貨貴德也。
至是。
先生歎曰。
以 上聰明睿智
足以有爲
而朝著不靖
國事日非
豈非有是君無是臣。
以至於此耶。
吾雖退伏田野
曾忝侍從之列。
其可無一言效芹曝之誠乎。
遂就圖說
採摭經傳
釐爲六篇
名之曰 御製舟水圖說發揮
草疏累數千言
反復推明
委曲懇惻
而其歸在於好學問
旣又敍其次輯之意曰。
古之帝王
未有不資是五者而能成治道者
所謂學者
涉獵記誦之謂。
所謂賢者
順適己私之謂。
所謂納諫改過者。
豈內不然而外姑從之謂。
所謂儉而貴德者。
聲音笑貌之而已之謂哉。
亦語夫眞知實踐
至乎聖賢之域。
求忠以助取其正己之益。
內省自訟
終歸無過之地。
賢賢易色
以盡夫禮敬之實而已
今玆蒐輯之書。
雖出愚臣佔畢之微。
其言則二帝三王聖人之訓。
歷代忠賢陳善納誨剴切的當也。
 殿下若於聽斷之隙。
試取而一觀之。
沿洄上下
優游自得
朱子水到船浮之意。
推誠任賢
共濟艱虞
高宗巨川舟楫之須。
上巽下
公元1680年
說。
虛中相應
大易舟虛利涉之象。
舟水之喩
不但古事名言而已
必將克勤克儉
成允成功之美。
操舟之勢。
偏重難行
涉川之功。
非健則不利。
此正據臨水者之所當加意焉。
而漏船頹瀾
維楫失宜
中性擧將昏墊
岸上傍觀
莫不寒心
喚醒稍工
不至沈醉
平志畢力
以渡元元之意。
不可緩也。
 上覽嘉歎
錫以虎皮一領
庚申夏
以堅,惡言犯上大獄起。
金壽恒閔鼎重等。
復起三公
宗室大臣重臣叛逆之科。
或誅或竄。
明年
吳相始壽下獄論死
明年
有許璽獄。
死者無數
先生庚申七月
丁內憂
除喪
歎曰。
國事有足流涕者。
其可無一言以負臣子之責耶。
會以災異求言
先生卽應旨草疏
略曰。
孝婦東海
三年之旱。
歐陽枉死楚州
八月之雪。
外戚縱橫
海溢冬華
臣下專輒
日食地震
至他陰虹霾霧
星芒地坼
雪風雹之異。
率由於臣蔽主明。
姦邪勝正。
陰聚包陽。
不和散之
天人交感之理。
豈不深切而著明也哉
宗遇雊雉之異。
克正厥事。
殷道復興
成王風雷之變
親逆周公
反風起禾
漢明帝寒朗之言。
楚獄之冤。
而久旱卽雨。
宋太宗寇準之說。
責兩
府之失。
大旱遂雨。
試就今日所値之變。
因竊以類而推之。
似有陰盛陽微
蔽塞鬱結之象。
毋乃離明少虧。
而或不免蔽塞之患歟。
乾綱少弛
而或不免係攣之私歟。
戚里之勢太盛。
而或放縱專恣之漸歟。
小大之獄多濫
而或有橫罹枉死之冤歟。
是非顚倒
而公議有未伸歟。
毀譽亂眞
邪正有未分歟。
上下徇。
直言有不聞歟。
黨同伐異
用舍不公歟。
夫必有數而後
足以召災而致異。
 殿下試於燕閒濩蠖之中。
虛心靜慮
以此數者。
隱之於心。
度之於事。
而痛自省焉。
察其有無
審其虛實
則必惕然而寤。
惻然而感。
事之是非
政之得失
邪正
皆得其實
無所遁其情矣。
末復申言應天以實。
不以文之意。
親舊子弟
更扳挽請止
以爲惹禍無益
先生歎曰。
一身禍福
已不計矣。
及章上。
 上批曰。
爲國盡言之誠。
予庸嘉之
未知其皆出於公也。
金壽恒以護逆。
會有言者得已
自是廢處田野者。
六七年。
己巳。
擢爲成均司業
大臣重臣
交口論薦
 上降敦諭曰。
留心經學
日御 經筵
顧以未得博雅之儒爲恨。
聞爾讀書博古
精於經學
卽以爾爲成均司業
須體予意。
從速上來
先生
不就
 上優批不 允。
至以幡然改圖
日望之爲諭。
尋因重臣言。
降溫諭。
道臣勸駕
先生感激異數
赴召
未入城。
轉拜掌令。
不就
特除曹參議。
會 仁顯后廢私第
判書吳斗寅等。
以諫獲罪
繼而有敢爲廢庶人言者
以逆律之 敎。
先生求退得進。
無異壟斷
國有變故
不可以禁令而終無一言
上疏固辭
困言 殿下再肅朝綱
一新庶政
蚤夜孜孜
專意講學
蓋將率禮循理
修身正家之本。
明目達聰
納諫補過之地。
臣竊以爲邦域之內。
將興二南之化。
廊廟之上。
復覩都兪之盛。
乍到圻邑。
伏見邸報
因天心未豫。
動搖中壼
殊非愚臣平日所望於 殿下者也。
臣聞妃匹之際。
人倫之始。
風化之源。
不可不愼始而敬終。
脫有不幸
處人倫之變。
亦且務盡道理
曲全恩義
不宜遽用威斷
使擧措失當也。
昔漢之光武行之於前。
不免賢帝之過。
宋之仁宗行之於後。
而終爲白璧之瑕
惟 殿下念哉戒哉。
臣又聞近日指揮
有言忌諱
直治之以逆律。
似非古先哲王誹謗之木
陳敢諫之鼓。
稽衆察邇。
隱惡揚善之意。
亟令反汗
以廣言路
其疏格於禁令
不得達。
於是
鄭俠違禁遞事
曹吏
投。
政院又不聽入。
先生進言不效
求去不得
進退無所據。
辭至三。
期於必遞。
 上終不許。
又移吏曹參議
懇辭
又不 允。
上章請辭
因言庚申誣獄。
速宜伸雪
又言堅,罪犯無將
難容貸。
至於㮒,煥,爀。
親則王孫王曾孫也。
漢文帝淮南王四子爲侯。
宋太宗秦王廷美子爲皇姪
人君宗族有罪者之道。
固異於凡人
況 聖上洞燭庚申誣告狀。
惻然傷感
欲施昭天漏泉之澤。
堯舜之心也。
噫。
三人者。
或在絶島
或在海濱
愁居懾處。
已經十許寒暑
如使霧露嵐瘴毒。
不終天年死者
 殿下豈不尺布斗粟之謠。
豈不處事不盡道之恨哉。
又言吳斗寅等。
雖犯妄言之科。
不宜禁錮子壻叔姪
李尙眞不宜遽施嚴譴
 上優批。
不許遞職。
特允所請。
李尙眞事不 允。
後因登對面請。
得撤栫棘付處。
尋賜柴炭米肉
特遣史官傳諭
異數云。
先生屢辭。
不許
促召愈急。
入謝
入侍 經筵
時方進講周易
文獻戒。
又推言外之意
反復開說
講訖。
隨事納誨
深切著明
 上皆嘉納
先生新從山野來。
初見君父
周旋中禮
敷奏明暢
擧朝相慶得人
 上亦目送之。
六月
移拜成均祭酒
再辭。
不許
連給柴
炭米肉。
先生月廩已優。
更受格外異恩
尤未
不受
 上終不聽。
時以伏熱罷講已久。
先生上疏朝晝之間。
絶無箴規敬畏之益。
但有親愛昵狎之私。
日往月來
志慮變易
不幾天理漸消。
人慾漸長乎。
又擧程子暑月進講之請。
眞西山夜對有益之語。
及我 成宗大王晝訪夜對之規。
以爲宜遠稽古訓。
近追先範
招選名儒
以充勸講之員。
輪番上下
晝訪夜對。
庶幾開發薰陶之益云。
李頤命等。
鶴峯金文忠公諡註
顯加貶斥
先生嘗因進講
陳文忠公道學源流
請因前註
從之。
公論快之。
先生祭酒之任
屢辭不獲
則間詣太學
諸生行相揖禮。
大學章句
推言窮理修身明體適用之要。
爲文通諭館學諸生
未幾
陞禮曹參判兼 元子輔養官。
朝衣一襲
先生辭。
不就
八月
大司憲
連辭。
不 允。
會 上違豫
僶勉就職
移疾
 上遣醫賜藥物。
至分賜 御廚珍味
先生連章辭謝
仍乞解兼諸任。
不許
先生辭益力。
始遞。
初。
閔鼎重金壽恒等。
乘時逞憾
屢起大獄
壽恒論死
鼎重流竄
兩司以不罪同罰異
合辭請按律。
 上不允
會有九月雷震之異。
先生推言豫怕煥。
蠱元亨之義。
振綱維
政事
邦典天戒之說。
反復言之。
自 仁顯私第
朝廷畏嚴 旨。
莫敢復言
先生上疏言。
廢妃閔氏。
不循壼彝
自絶于天。
然在 殿下所以處之之道。
亦宜務盡道理
曲全恩義
然後可以輿望而答群情
閔氏正位中宮
奉承至尊
殆將十年
今雖以罪廢黜
至於置之閭家。
絶其廩食
略無毫分假借顧念之意。
則似未免過當失中之歸。
請依漢武帝宋仁宗陳郭故事
處之以離宮別館
設防衛。
謹其糾禁
量給廩料。
俾有所賴。
則於 殿下處變之道。
庶幾曲盡無遺恨矣。
 上答曰。
事異古今
決難輕議也。
先生感激恩數
應召命。
久於朝。
非志也。
自經大病
求退益切。
 上皆優批。
不許
十月
又拜大司憲
不許
連入 經席。
因文陳戒。
不避忌諱
 上皆稱善。
講畢
輒以崇節義。
仁賢
伸理冤枉
眷眷陳達
或 贈職。
致祭旌閭
先生乞歸改葬焚黃
 上初不許
再疏。
乃 允。
有旨給馬
官給祭需。
先生辭謝
疏陳三條
其一。
保民固本
其二。
言擇將訓兵
其三。
得賢用才之方。
請罷升補學製都會雜科
略倣程子學校之制。
子貢擧之議。
使士知德行之爲
文藝之爲末。
庶幾人才風俗
得以美矣
 上深加奬納。
令廟
公元1690年
商確稟處及辭。
又言近來監司守令。
李秀彥,李志傑輩。
恣意殺人
不復忌憚
若不痛懲
王法不行
 上曰卿言至此
體念重究焉。
辭朝
太學生上疏請留
在途乞免
陳勉學克己之意。
又言臣有四當遞。
宜卽允從
 上爲分別言四不當遞。
且曰。
天氣凝沍
寒事漸緊。
念彼行李
憂心實多。
旣又追降別 諭。
擧疏褒答
其末有 敎曰。
如卿所陳。
才可蔚興
世道丕變云。
庚午春
有言 孝,顯兩廟及 明聖敬王后誌文。
一番誣筆。
宜卽改撰
廷議不決
禮官收議。
先生以爲宋哲,徽之際。
邪黨用事
誣謗宣仁
無所不至
異時高宗史官范沖
修國史
而未聞有誌之事。
周濂溪事蹟
失實處。
朱子就潘誌蒲碣。
删削去取
爲事狀。
不以不改誌碣爲嫌
旣又追敍魏掞之誌銘之闕。
書于墓表之後
而亦未嘗改撰誌文
豈不穿掘墓隧
易舊以新。
誠有所未安故耶。
借曰。
士夫家事不可擬之。
邦家典禮
則亦古者天子諸侯禮亡
不免以士喪禮倣而行之之意也。
 上可其議。
會有虹貫煥之變。
 上下 敎求言
先生卽於求免章。
春秋災異洪範五行傳。
極言恐懼修省變災爲祥之意。
而尤惓
惓於天理人欲之分。
刑賞黜陟之際。
 上優批不許
史官傳諭
令與偕還。
俄移吏曹參判。
再辭。
不 允。
史官又至。
先生難處
四月
進至英陽縣
告病還。
六月
行 世子冊禮
先生以尙帶輔養官。
力疾登途
在道
又拜侍講贊善
旣至城外
上疏乞遞新舊職名。
仍陳大本急務
而於所謂立大本者。
反復致志焉。
疏凡萬餘言。
 上下 批優奬
冊禮旣行。
禮曹頒陳賀儀註
時 孝思殿 几筵
尙未撤。
先生上疏言。
建儲吉服
所以重其事也。
至於 御殿
殊非三年內改爲慰之意也。
五疏乞遞。
終不許。
時久民飢
兩南特甚
監司狀聞
大臣別遣官。
覈其虛實
先生進曰。
朝廷不信監司守令。
遣官審覈
旣非朝廷體面
且失窮民望
 上顧大臣曰。
僉意如何
左議政睦來善曰。
李某言儘忠厚。
然慶尙監司張皇啓聞。
以爲赤地千里
必欲審其虛實者。
此也。
先生對曰。
是則不然
孟子云乎
雲漢之詩曰。
周餘黎民
靡有孑遺
信斯言也。
是周無遺民也。
詩人忠厚
猶所云若是。
豈以赤地之啓。
過當乎。
廷議皆然之。
 上重大臣意。
卒遣之。
時以餘暑未祛
久不開筵
先生拈出朱子大學講義一篇
隨疏投進曰。
篇中所言。
莫非陳善格非至意
於此
三復致意
惕然警省
則亦無異明師勸誦。
居前在後之爲益。
將使天下後世
不恨朱子之說不行當時
八月
入侍 講筵
講易訖。
進言曰。
三百六十四爻。
無非憂勤惕慮之意。
人主所當體念處。
然如乾大象之自強不息
大象厚德載物
否泰君子小人進退消長之喩。
尤爲要切
其他隨卦陳說
類此
 上皆虛心聽納
先生進思盡忠
不計禍福利害
於時得失
治亂安危之幾。
無不極言
不少回避
不知以爲儒者事業
不在是。
間有不悅者。
胥動訛言
浮謗駸駸起矣。
先生求去不得
再以乞假
 上不許
具疏言四當去。
不待 批。
徑歸。
 上追遣史官
有無不足有爲之 敎。
連辭。
始遞本職
有 旨令本道
春和勸駕
十一月
大司憲
累辭。
皆不 允。
嶺南大饑
觀察使李聃命
急於賑救
有一二便宜給事
各邑守宰
許貸餘米。
未及收捧。
睦相怒其擅便
請從輕重科罪
先生聞之。
因丐章極言治道
仍言嶺南飢饉之慘。
非常年被災之比。
道臣急於施置
便宜從事
廟堂以不經稟裁。
請問備。
臣竊慨然
汲黯之使河南也。
以便宜發倉賑民。
武帝賢而釋之。
韓韶之爲嬴長
也。
開倉以活流民
伯子之爲上元主簿也。
不稟漕司
發民築堤
未聞二子以此得罪當時也。
陸贄之告其君曰。
苟不失人
何憂之用乎。
古之人臣
每以收拾人心急務
今之議者。
徒以經用闕之爲憂。
不念百姓足君誰與不足之義。
若是有若盍徹
果然迂闊
而必如王鉷陳京楊愼矜之徒。
然後可謂忠於國矣。
當此餓莩顚連
欲塡丘壑之際。
發科罪督納之請。
恐非撫存休養之意也。
又言領府事金德遠一言忤旨。
罷斥之。
殊非大聖優禮大臣
容受讜言之義也。
疏未上。
大臣言。
史官促召。
道臣又勅長吏勸駕
先生憂窘方深。
疏入。
 上批略曰。
愛之誠。
予庸嘉尙
相臣陳達
不啻妄發。
李聃命之不稟朝命
非得宜。
收米許貸。
極可寒心
科罪督納。
不可已也。
不許遞職。
相見疏。
出城自列
 上遣承旨慰 諭。
辭旨頗有未安者。
先生上章自劾
先是
相爲 上言平日禮遇之臣。
不宜一朝摧折之。
至是 上優批開釋
會因事見遞。
五月
復還憲職
俄移吏曹參判。
連章固辭
旣而
相語 上召還。
相繼爲言
 上又遣史官敦 諭。
五辭
終不許。
先生不得已赴召
一月
 上謁 章陵
輦過
臣墓。
遣官致祭
 命追復其官。
廷議不決
遣官收議。
先生在途獻議
略曰。
 世祖大王爲人天命所迫。
有此不得已之擧。
六臣者。
抗節致忠。
至死不變
其心。
伯夷武王之心也。
孔子是周
猶以諫伐而餓。
爲求仁而得仁
何嘗稱述伯夷之故。
有所嫌逼於武王哉。
韓通效死於周
宋太祖追贈優厚景淸
鄭夢周盡節所事
大明宣宗
本朝 太宗
或復官或褒贈
所以崇奬節義
爲後世人臣之勸也。
今 上欲褒奬六臣
則亦宣宗皇帝 太宗大王之心。
況 世祖大王六臣爲後忠臣之 敎。
實示微意後世子孫
今玆之擧。
繼志述事大者
斷自 宸衷
早賜施行
則其於樹風扶綱常之道。
不爲少補。
旣至郊外
連日促召。
繼給柴炭米肉
上章辭謝
優 批不 允。
引對興政殿。
 上勞問甚厚。
因問嶺南飢饉之餘。
物情何如
先生具告今年歲儉民困狀。
陳遇修省
優容戇直之意。
時方進講大學衍義
因啓曰。
古人謂此書爲治平之要道者
不虛矣。
眞德秀積年纂集
上疏投進。
宋理皇欣開納
進講 經筵
旣又崇奬周,程義理之學。
恨不與朱子同時。
不可謂無嗜賢好學之心。
而治效殊甚滅裂
不以徒尙文具
無實得故耶。
惟 殿下於此
爲戒焉。
又言昔在 宣廟時。
金誠一諫官
斥言大臣受賕事。
領相盧守愼受而爲過。
 宣廟稱其兩得之。
力量風采如是
故雖値傾覆之患。
卒能樹中興之業。
願 殿下以 宣祖爲法
以盧相事大臣
則 宗社幸甚
時有一臺官言及相臣
忤 上意
故及之。
一日
因夜對論古今事變
 上忽慨然歎曰。
中朝文物
不可復見矣。
壬辰之亂。
微 神宗皇帝再造之力。
社稷今日矣。
此恩何敢忘也。
 崇禎皇帝時
有請問罪朝鮮者。
 皇帝曰。
彼誠迫於勢耳。
勿問也。
體念小邦如此
每念之。
不勝感泣也。
先生進曰。
國運不幸
事變至此
臣以草野螻螘之賤。
未嘗悲憤塡臆。
今承 聖敎
不覺感激涕下。
 仁祖大王雖爲 宗社計。
不免忍恥暫屈。
豈嘗一日而忘天朝哉。
朔望望闕時。
西向痛哭
意亦可見矣。
及我 孝宗大王十年薪膽
規恢前烈
不幸中道晏 駕。
遺恨千古
 殿下若能聿追先志
養人材。
甲兵
天下有變。
爲 殿下所欲爲。
豈不天人所助邪。
顧今無一可恃之勢。
必須得民心。
武備
以爲根本之計。
然後乃可爲也。
因言西土人物極盛
江邊健兒
精悍
公元1692年
可用。
且及西邊城修葺事曰。
此等事。
必須得人任之
然後責成效也。
 上嗟歎良久曰。
非卿。
安得聞此言。
賜酒
及退。
進前申告曰。
以 殿下英武之資。
若有大有爲之志。
臣雖駑下
敢不竭力效忠
繼之以死乎。
是時
 上頻御 經筵
先生入侍 講席
不獨因文講義
兼陳物情時務
至於理冤辨誣彰善癉惡
均田正賦
制造兵車行革弊之要。
不究極其原。
反復論列
事多施行
上疏六事
進德
立志
通變
曰擇任。
育才
曰惜時。
鑿鑿中窾
而於所謂惜時者。
三致志焉曰。
臣每讀朱子所謂不惟臣之蒼顏白髮已迫遲暮
仰天顏亦覺非昔時者。
未嘗掩卷流涕也。
其所望於君父者愈深。
而其言之愈切如此
 上深加奬納。
一日
前席退。
 上手貂裘
內璫宣賜
異數也。
上疏辭謝曰。
臣祗誦古人死人之語。
銘心篆骨。
圖報萬一。
然臣嘗有慨於宋臣王朝
一斗明珠之貺。
不能諫止天書妖誕之事也。
使臣懷惠忘義。
爲容身保位之計。
賜罷斥。
以厲群下
 上又引詩我有嘉賓
中心貺之之語。
以答之。
先生呈告或疏辭。
至再至三
而終不 允。
壬申正月
懇辭
始許遞本職
時自彼
移咨云。
方修一統志
將遣大臣
循視長白以南地方形勢
朝議方且除道鴨綠東邊
長白之陽。
直抵豆滿江以達行李
先生驚歎以爲彼人情僞不可測
極論不可除道迎使狀。
具箚進奏
 上可其議。
而姑不 允。
適會彼人我國歲饑事遂寢。
又拜大司憲
再疏不許
其辭疏。
略曰。
是非者。
天下之正理。
不可苟焉而求合
又曰。
臺諫者。
人主耳目
不可束以體例
抑以分位
顏眞卿所謂如使諫官論事
白宰相
是自掩其耳目
蕭至忠所謂若先白大夫而許彈事
如彈大夫
不知白誰者。
實爲名言
由此觀之。
非惟諫官論事不必白宰相
人君聽言之道。
不可每咨宰相而爲之從違也。
 上批有論事之際。
務歸平允
所望於卿等。
語或以其犯時諱觸。
上意爲憂。
初 上每歲。
頻詣 先陵
至是將詣 光陵。
時 上才受灸。
且當農時
於是先生率同啓請權停。
累請不 允。
至下嚴 敎。
陳章自劾
 上降溫 旨。
領相又爲 上言
於是 上痛自引咎。
史官慰諭
先生陳章移告
終不許。
尋因賓廳入侍
又言速宜伸雪
庚壬未盡伸雪者。
以渙雷雨之澤。
因引唐太宗治房疆獄及崔仁卿緣坐律輕議。
爲證。
 上曰。
當令廟堂
處。
翌日
諸僚引入
先生三告
許遞。
日出還家
 上又追遣史官傳諭
史官以病難回程啓。
又下 諭。
辭旨益隆。
先生陳章
史官三啓
疾病難進狀。
始有 旨。
且待秋涼
五月
大司憲
本道衣資食物甚厚。
先生再疏辭謝
七月
還授吏曹參判。
五辭
不許
大司憲
懇辭
不許
癸酉春
再疏辭。
因言 殿下臨政
願治十有九年。
荏苒因循
失寢亡。
了無卓然可見之效。
無乃 殿下格致之學有所未至。
而或蔽於輕重是非之分。
誠正之工。
有所未盡
而或失於好惡公私之判耶。
學問之力未至。
則必有和泥帶水
淘擇不精之弊。
自修之力未盡
則必有欲祛未祛
苟焉自欺之患。
試以今日耳目之所覩記者言之。
 殿下前日下成備忘記。
宛然三代遺意
及其施諸擧措之間。
則未聞有登崇俊良招延德行之實。
只以湖堂試取。
泮宮節製
聳動振作之擧。
大臣籌司一月三接之規。
亦出於疇咨訪問之意。
而諸臣入對
未聞有經國遠謀保邦長策
只以遷進凡例事面常規
將做一大事
或以小技末藝
不及古昔爲憂。
未知在廷之臣有以下相徇。
直言蔑聞。
廉恥道喪
毀譽亂眞爲懼。
而警欬於冕旒之側者乎。
數年
公元1693年
以來
日食三始
地震雨雹
金精晝彩。
水泉涌溢
白氣經天
江河赤濁。
冬雷夏雪
山崩川渴。
種種差異之變。
式月斯生。
未知廟堂之上。
有以消弭災變
備御未然之策。
爲 殿下一一陳列者乎。
 上優答不 允。
所請三月
又呈病乞免
史官齎別 諭到。
辭旨愈懇。
旣又申命史官
仍留與偕。
時 上又以災異求言
卽因辭疏。
極言修德政祛偏私之意。
 上嘉納。
促召愈勤。
就道行且辭。
史官繼到。
 恩旨荐降。
不得已詣闕祗謝。
 上引見
慰諭加厚。
先生辭謝
言古人臣
在治平之際。
猶進危亂之戒。
不敢知。
 殿下今日國事
耶亂耶安耶危耶。
 上曰。
易云其亡其亡。
繫于苞桑
況今艱虞溢目
可謂治安
望卿有懷畢陳。
裨補闕失
對曰。
 殿下昔在沖年
雖有小出入。
差失
猶有將來之望。
到今春秋鼎盛
志慮周徧
自修正家
以至治國御世
皆當有成法。
或因喜怒偏私
不免有過擧。
則其爲盛德之累。
又豈沖年之比也。
太甲克終厥德。
伊尹猶以常厥德。
保厥位。
厥德靡常
九有以亡。
惟一
動罔不吉
德二三。
動罔不凶。
申告于終。
惟 殿下更加意於常厥德不二三之戒。
易不云乎
不恒其德。
或承之羞。
 上曰。
言甚切
至。
予當體念焉。
宣醞以罷。
後數日。
控辭益懇。
又請收還格外月廩
皆不 允。
入侍 講筵
講訖。
進小箚。
略曰。
臣聞福之興。
莫不本乎室家
道之喪。
莫不始乎梱內
三代聖賢之君。
能修其政者。
莫不本於齊家
朱夫子之告其君曰。
正位乎外。
正位乎內。
而夫婦之別嚴者。
家之齊也。
齊體於上。
妾接承乎下。
嫡庶之分正者。
家之齊也。
內言不出
外言不入
苞苴不達
請托行者
家之齊也。
閨門之內恩常掩義。
率多溺於情愛
不能自克
苟非正心修身
由禮義。
使之有以服吾之法。
而畏吾之威。
何以正宮梱。
請托
姻戚
而防禍亂之萌哉。
正臣李滉之告 宣祖大王曰。
讒間之禍。
恒人所不免。
帝王之家。
此患尤多
其故何哉
昵侍左右
便嬖給事者。
無非宦寺婦人
此輩例多陰邪狡獪
挾奸懷詐
喜亂樂禍
分勢角立
爭多較小。
情狀萬端
一或傾耳
必至陷溺
兩賢之言。
前後一貫
至爲痛切
豈非後世人主龜鑑也哉
 殿下天下事變旣久。
前代得失甚明。
豈有是哉。
臣猶不勝過慮
敢陳先事之戒。
 上曰。
非卿憂愛之誠。
無以至此
予當服膺焉。
先生又曰。
君臣
義合者也。
必須情義交孚
可否相濟
然後可以共成
光明正大之治。
苟爲不然
君臣之間。
相疑阻。
咨且躑躅
悶默徊徨
幾何不至於亡人之國哉。
 上又稱善。
是時
大小媕婀
莫有敢言內者
先生盡言不諱
同列至有縮頸汗下者。
及 上溫顏虛受
相稱賀。
時 上有日新軒,隆武堂四絶句。
省身克己
丕承前烈之旨。
先生賡歌之義。
隨章投進。
 上覽嘉歎
連上辭章
許遞。
移兵曹參判。
三辭
得請
六月
陞議政府右參贊
先生每以求退進辭卑居尊。
屢辭。
不獲 命。
常懷憂歎
欲以一事爲之兆也。
乃以進德正俗育才之意。
條陳三箚以進。
請行古者選士之法。
朱子增損呂氏鄕約
先生前此以是爲言
而至是則規模節目詳密矣。
 上下廟堂議。
相權公請禮部
同大提學儒臣熟講以行。
 上從之。
七月
吏曹判書
三辭
不許
已而
告病乞免
不許
遣醫賜藥物。
病間
入侍 朝講
講畢
極陳情病俱難仍冒。
 上溫諭
不許
時大司諫姜世龜以請停 陵行罷。
大司憲權瑎。
又忤 旨罷。
先生以連斥爭臣
非聖德事。
進小箚。
略曰。
臺諫者。
人主耳目
朝廷之紀綱
設使二諫臣之言過中失當
猶當優容虛受
豈宜摧折挫抑之。
若是乎。
自此
廷臣
將以言爲戒
其於聖德何如
國事何如
又曰。
王者燕處
則聽雅頌之音。
行步則有環佩之聲。
乘車則有鑾和之昔。
居處有禮
進退有度
發號施令
罔有不臧
擧措云爲
允合人心
豈若後世人主虧損威儀
敗壤德性者之爲哉。
宮省事禁。
 殿下燕處
臣固不得而知
持養之工深。
則必無倉卒急遽之失。
 上皆嘉納焉。
尋再辭。
不 允。
乞暇焚黃
不許
尋因入侍
論昌嬪載祀非禮事。
得施。
時有 王子生。
崔淑媛出。
先生稱賀訖。
進言曰。
禮。
之適子若庶子生。
其問之與見之。
各有
蓋自誕生之初。
等威已分。
今旣冊立 世子
若明其等級
以嚴嫡庶之分。
非但爲國家之福。
亦爲新生 王子之福。
 上稱善。
又請二品以上
各薦人才三人
或以德行
或以文藝
或以才諝
申嚴薦主法。
皆依 允。
十月
大雷電以雨。
入侍
極陳省身克己
恤民隱。
冤滯
嚴宮禁。
私邪
以爲應天以實之道。
又以開言路。
用人才。
應天弭災之道。
 上皆稱善。
卽令依議擧行
先是
先生累以選士鄕約等事爲請。
尙未頒降條制
至是。
又申前請。
有 旨。
卽速擧行
左相難以爲人不淑
難行得。
大宗伯亦言選士節甚多
難可卒然擧行
 上命
公元1694年
姑停。
先生引古昔。
庶幾一展蘊蓄
而卒不得有爲於時
自此益決退歸之志。
大政後。
陳情乞退
其略曰。
臣愚狂疏闊於事情
正俗育才
挽回世道
泥古不通
窒礙難行
有違廟堂彌綸補贊之微意
薄斂裕下。
少紓民力
則徒知容貸
全昧防奸。
有違廟堂任怨奉公至意
欲爲官擇人
杜絶請托
則擧爾所知
全用己意。
不能曲循人事上規例。
平生報國之心。
反成虛妄之歸。
豈敢因仍叨冒
不思奉身而退。
以重迷國朝之罪乎。
連章固辭者七。
然不許。
甲戌春
以 宗廟玉冊兵亂散佚
皆以追補爲是
先生春秋夏五
商頌七篇之義。
以爲當以傳信傳疑處之。
不可率爾苟簡
以起後世之惑。
尋又以焚黃乞假
 上初不 允。
三辭
始許。
陛辭
 上引見宣醞。
頗示惜去之意。
先生起拜謝進曰。
人主若無敵國外患
有土興作
珍禽奇獸名花異草狗馬聲色之玩。
以娛耳目蕩心志。
人君至戒也。
又曰。
願 殿下正心修德
立經陳紀
細娛而圖大計
以深追 孝宗大王遺意
今當遠離敢陳所懷
 上嘉奬。
再三諭以早還。
仍命 世子出見
 上顧侍璫。
諭 世子意。
亦令從速還朝
虛佇眷注之意如此
三月
還家
時失志輩含怨伺隙
銀貨陰謀
事覺下獄
得情將法之。
忽有金寅者爲惡言上變
熒惑上聽
 上大怒。
按獄諸臣。
絶島安置
大臣承旨三司一倂罷黜
時事大變
先生以還未易
有 旨改差。
臺論繼發。
遂有洪原之責。
蓋以嘗管救趙嗣基故也。
先是
趙以語犯 先后
臺啓遠竄
先生疏論其不宜
言語罪人
 上亦洞燭無他
遂命赦還。
至是。
誣辱 先后
極刑
臺諫請科營護人罪。
故有是 命。
是時
駭機卒發。
禍網彌天
朝野震盪
先生處之夷然
言動如常時。
及禁部郞至。
則曰君命不可宿。
卽日就道
未及洪原。
又聞有錦衣逮。
先生前日爲 坤宮處別宮疏。
有自絶于天及爲設防衛。
謹其糾禁等語。
掌令安世徵以包藏禍心
陰祕侵逼爲辭。
首請拿問
以前所陳嚴嫡庶之說。
爲受人指嗾
探試內事者。
又出於金寅。
才數日。
又有鞫廳之 命。
知事徐文重謂其專出搆捏。
欲置之。
問事等。
互相煽俑。
必欲甘心
人皆謂禍將不測
先生神色不變
時男栽。
在側號泣
先生徐曰。
禍福在天。
其於天何爾。
無驚遑爾。
置對
引經据義。
理明辭直。
爰書旣出。
世徵自知誣罔爽實
引避
金寅亦屢變辭
所言皆不售
無辭以傅死議。
竟論鐘城府圍籬安置
夫以先生爲 坤宮前後達者
懇惻深切
有足感動人主聽者
卒之從先生之請。
修理別宮之 命。
事雖中寢
本意亦可見矣。
彼雖百般羅織
終不得毫毛罪。
而必欲擠而陷之者
無他
先生當事無所回避
於抑邪扶正
懲惡討罪
不少饒假
於是群猜競起
乘時修郄
始發營救趙嗣基之論。
終焉拈出疏中數箇字。
先生罪案
噫。
驟諫格君。
終知無益於事。
婉辭回天
自是進言之道。
彼亦豈不知其本意斷斷無他
而摘其一二文字
直欲驅而納之陷阱之中。
吁。
亦異矣。
況 王宮糾禁之法。
載在周官經。
所以體貌宿衛
欲以此爲蜮射之資者。
亦獨何哉
且夫嫡庶之說。
不過爲國家存匹嫡之戒。
其曰。
受嗾探試。
豈非無理無據之甚哉。
變幻粧撰。
至於崔重泰之換爲設作嚴加字而極矣。
嗚呼
可勝言邪。
先生盛暑蒸熱。
累朔繫鞫獄
先生恬然若處齋閣
寢食平日
出獄
京城大夫士。
莫不奔走致力
助其行具
至有欲爲上書訟冤者。
或有東坡吐舌張方平爲言者。
遂止。
先生怡然就道
略無幾微見顏面。
追送中路諸人曰。
人生患難
難容智計規免
願諸賢
公元1697年
盆厲丈夫之氣。
勿以老夫故而自沮也。
旣至謫所
安之若命
讀書
有程課。
手書周易古經
加點竄。
北俗椎樸
不知義理之學。
先生進其秀者。
授以四書章句朱子小學家禮等書。
循循誘掖
往往斐然興起者。
丁丑夏
量移湖南之先陽。
跋涉千里
七月
始到配。
白雲山玉龍洞而居焉。
先生七十之年。
北竄南謫。
流離撼頓
窮亦極矣。
沈潛典訓
樂以忘憂
殆無楚囚湘纍之思。
己卯正月
 命放歸
臺諫請還收。
先生待 命於晉陽境上且一年。
庚辰二月
始停啓。
歸寓花山之錦陽。
愛其山川明秀
杖屨逍遙
辛巳八月
 仁顯王后上仙
巫蠱獄起。
大加罪甲戌諸人
論者復以先生爲注請。
處栫棘。
經年不止
先生束裝待 命。
猶與門下人講論名理
不見憂歎色。
 上終不 允。
自此杜門
不接人事
時誦古人
逢人深閉口
無事搔頭之句曰。
今日始知此語爲有味也。
先生益高德益卲。
信從者益衆。
遠近摳衣問業者日踵門
先生提撕警誨。
各因其才而篤焉。
庶幾循序漸進
有成就之望。
不幸先生示憊。
遂以甲申十月三日
奄棄後學
遠近聞者。
莫不咨嗟痛惜曰。
君子亡矣。
吾道何托焉。
京中人士
相率
公元1705年
位於城南舊館而哭之。
明年正月
葬錦陽北麓丁向原。
會者三百餘人
列邑校院操致祭者亦多。
粤二年丙戌。
卜人言。
移葬安東府南申石巽向之原。
先生家學之傳。
蓋本之敬堂張先生
張先生爲學大方於鶴,厓兩先生
存齋先生推其緖餘而益大之
先生資稟旣異。
而又從仲氏先生
切磨浸灌
淵源所漸。
如此
先生聰明穎悟
絶出倫類
始也汎濫諸家
自經傳子史。
以及律呂星曆大衍參同兵謀師律六花八陣之法。
靡不淹貫究極
肯綮盤錯
迎刃而解
無難書。
仲氏先生每稱其不可及
當其盛年
志氣雄遠
慷慨經濟自期
思欲爲國家一雪讎恥
旣知其不可有爲
益知內外賓主之辨。
反而求之六經學語孟程朱子諸說而後
其學粹然一出於正矣。
嘗曰。
虞書精一
孔門博約
大學格致誠正
中庸明善誠身
孟子知言養氣
千古聖賢
相傳心法
只是一箇塗轍
言雖殊而理則一。
程夫子發明此義尤盡。
學者當交致其功。
不可倚於一偏
又嘗曰。
道非高遠難行
只在日用彝倫之間。
堯舜之道。
不過如此
今以道爲非差異底物
非人人所可能
其亦異矣。
又嘗曰。
學者不但章句誦說之間。
日用應接
際。
隨事精察
隨處體驗
而先從居處恭。
執事敬。
忠信篤敬做工夫
庶幾所持據守
孔門家法
本自如此
又曰。
以我爲主
則心狹而意私。
以理爲主
則心廣而意公。
其言之精切如此
先生天資慈祥
德宇渾成
端莊凝重
不設惰慢
雅淳謙沖
不露圭角
忿厲粗暴之氣。
不形倉卒急遽之際。
罵詈訶責之言。
不及子弟僕隷之間。
望之嶷然高山崇嶽
卽之溫然瑞日和風
平日不相識素相訾嗸者。
及瞻其顏色接其辭氣
莫不一辭稱曰。
有德君子
玆豈無所以而然哉。
試以其見於行實者言之。
事親也。
菽水不給
常婉容愉色
順適其意。
其處兄弟也。
友恭和悅
未嘗失色違言
死喪之節。
戚易咸備。
祭祀之禮。
誠敬俱至。
內外親戚。
雖已疏遠
必敦其婣睦。
鄕黨故舊
甚卑微。
不以分位相加。
以至救患難。
困窮
必盡其力之所至
平生不言生產作業
所居屋。
不蔽風雨
簞瓢屢空
晏如也。
未嘗子孫毫髮營立
判書公嘗悶其家計旁落
特賜臧獲等物。
固辭不受
歸之宗祀
此雖小節
其他可槩已。
先生半世嘉遯
若將終身
晩際煕運
禮遇隆洽
感激圖報
有懷必達
謂吾君可以堯舜
世道可以挽回
陳善
格非之言。
不輟章奏之間。
正俗育才之論。
屢勤於造膝之規。
至如同好惡。
結民心。
訓章法。
邊備
辨賢邪。
賞罰
莫非保邦急務
治大道。
且夫臨 筵講義之際。
援据經史。
出入古今
隨事陳謨
痛切的當
而要亦歸又人主本心
 聖上虛心聽納
同僚注目敷施
莫不退而歎曰。
講官也。
其所論列
不但不見施行
人或以擔當世務病之。
先生不樂
每有除命
上章乞免
或至六七上而不止
眷戀君恩
不忍便永訣
其所決去就者。
蓋亦已久矣。
憂國一念
不以進退擯斥而或忘。
每聞天災時變與夫政令施措有傷風化害治道者
未嘗慷慨憂歎
或至泣下。
大有定力
夷險不貳
方其罹文罔
就訊庭也。
擧止雍容
應對詳緩
略無危怖色。
委官已下。
不覺暗暗稱奇。
供畢。
目送曰。
此人今日能不落名矣。
安世徵嘗語人曰。
始吾誤聞人言。
發論講建。
及觀其容貌辭氣
匪直無妄
眞箇有道君子
吾遂以爽實自劾
坐是補外
然不恨也。
嘖嘖稱歎
可見彝之心。
終不可誣也。
先生之學。
主敬爲本。
窮理爲要。
居室
靜坐終日
儼然儀則
論義理。
縷析毫分
極其歸趣
知行幷進
表裏如一
迨其季年
義精仁
熟。
每以學術分岐
異端肆行
爲已隱憂
前輩立言
或有安處
辨疑訂誤。
要歸於正。
嘗曰。
退陶四七書。
實合朱子說。
可謂搷撲不破。
百世以俟而不惑者。
李氏
加非斥。
至謂義理不明
其說張皇震耀
谷者。
同然和之
謂發前賢所未發。
公然認氣爲理
認人欲爲天理
認理空虛冥寂底物事。
其流之禍。
將有不可勝言者。
遂摭出其中害理者。
逐條辨破。
累數千言
名曰非四端七情辨。
其與朋友學者書。
以此反覆辨論
極言不已
然皆祖述程朱定論
未嘗創立己見
存齋先生講學之餘。
留意經世之業。
以爲洪範九疇
聖王脩身經世大經大法
父師八條之敎。
立我朝鮮萬世之極。
有能發揮範疇
著爲一家言
豈非曠古一奇事耶。
於是採摭經傳
類纂彙輯。
篇目已次。
未及成。
存齋遽沒。
先生有慨于是
則因其條貫續成之。
書本經文
以立其綱。
參之傳文。
以張其紀。
著之事證。
以徵其言。
附之議論
以明其義。
使水火木金土之性。
貌言視聽思之則。
以至兵農財賦事神治人福極勸懲之道。
咸各序其宜。
書成。
將欲上備乙覽
眞西山大學衍義例。
不幸遭禍難。
竟不果上。
識者恨之。
先生博極
書如地負海涵
遇有難處事及答人疑問
考據精詳
引諭親切
沛然如誦己言。
在朝廷。
大事
大疑
莫不貫穿援擧
決江河。
無論辨博宏奧
苟非平日窮格深而見得明。
焉能臨事不眩如是哉。
尊信朱子書。
味之終身
節要等書。
雖在晩暮後。
往往成誦
蓋其平生受用多從這裡出。
尤勤於奬勵善類
接引後進
如聞人有向善之心爲學之名。
則喜動顏色
若已有之。
誠意藹然
其與學者言。
必以四書
入頭處。
尤以論語
切要
其有不然者。
必以躐等凌節
向外浮泛
責之。
是以
登其門者
氣稟高下
見識淺深
率皆謙恭醇謹
浮薄粗厲之習。
所謂不問可知其爲安定門人也。
丙子變後。
每歎神州陸沈
時聞風飆之響。
爲之感慨不歇
平生諸葛武侯爲人
輯其遺文後儒議論
陶靖節遺事
作忠節錄
晩節又次其遣興論事之作及奏御文。
有言皇朝者。
作尊周錄。
有時朋酒之會。
賞心之人。
則酒數行。
輒誦武侯出師表
間詠老杜古柏行。
昔節響亮
意氣激昂
人皆竦聽
雅好山水
遇會心處。
倘佯忘返
悠然自得之趣。
寢疾
諸生問疾
先生力疾微視曰。
暮年相從
庶幾有相長之益。
今病
至此深恨。
此事遂已也。
病旣革。
援筆一絶于壁曰。
草草人間世
居然八十年。
生平所事
要不皇天
嗚呼
此其啓手足之意也歟
先生後生時文章蒼蔚古健
其詩亦如之。
及乎晩年
專意講學明理
文明暢達
不事雕飾
蓋得於考亭者爲多。
著書洪範衍義御製舟水圖說發揮惇典稡語,非谷四七辨,愁州管窺錄,忠節錄,永慕錄,新編八陣圖說,疏箚講義詩文雜著如干卷。
藏于家。
夫人朴氏。
經歷玏之女。
嶺南東道馬節度使兵曹判書毅長之孫女也。
有型壼之範。
宜家之德。
君子無違
舅姑以誠
先生三十二年卒。
葬英陽首比負坎之原。
子男四人
三人
長梴。
次檥。
出後仲父存齋先生
文行
早卒。
次栽。
次杺。
皆能世其家。
女長適金以鉉。
次適洪億。
次適金岱。
皆早歿。
餘男又三人
槇,槤,㭓。
不勝喪。
梴有三男一女
男之㷞,之煣,之炓。
女適琴壽益。
餘男又三人
檥有二男一女
男之熤,之㸌。
女適權榘
有四五女
男之烜,之燔,之煇,之熅。
女適李泰和
次適洪侹。
餘幼。
杺有三男二女
女長適金光鉉。
餘幼。
金以鉉有三男一女
男夢濂,挺濂,象濂。
女適蔡命吉。
洪億有二男二女
男景全,尙全。
女皆幼。
金岱有一男一女
男智元。
女適李秀埜。
槇有一男一女
槤有一女
皆幼。
內外孫男女八十餘人
嗚呼
先生之道。
積于中。
發于外。
行于家。
達于國。
可謂明體適用命世宏儒也。
蹟其立朝建明
莫非經國嘉謨
使畢其猷爲
由此致理休明
不異矣。
而顧世與我違。
事不從心
空言無施
不得展布明良吁咈之際。
讒人罔極
不免厄困黨禍飜覆之時。
抱負經奇。
畢竟齎志以沒
道之不行也命。
亦將如之何哉。
雖然
先生之道雖不獲見施於一時
其所講明論著
亦足幸來世而垂無窮
嗚呼何恨哉。
斗寅先生不棄
亦嘗收而置之可敎之科。
其所奬勉提掖之者
蓋非尋常
愚陋無聞
空有白首紛如之歎。
雖欲更受鞭繩。
而已不可得
未嘗爲之潸焉出涕以悲也。
一日
先生之孤栽氏。
手其家傳
屬余狀之。
余作而曰。
大事也。
當求之世之知德者而謁之。
斗寅淺弊不文
何敢先生盛德大業
而徵諸後哉。
敢辭
君以責之。
反復不置
不敢終讓。
忘其固陋
家傳直書之。
非敢以是足以發明先生德業之萬一也。
聊以備異日秉筆者之垂察裁削焉耳
謹狀
上之三十三年七月丁巳
後學永嘉權斗寅
謹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