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鹤庵集卷之五
鹤庵集卷之五 第 x 页
鹤庵集卷之五
 华阳闻见录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75H 页
事实(并序)
   凤麟之于鸟兽。金玉之于铁石。皆类也。大贤之于众人。亦类也。然狐兔鸱鸮之多。而凤麟不常在于天下。铁铅砂砾之众。而金玉则至贵至宝也。大贤之不多出于天下者。亦岂非天地爱宝之意哉。虽在上古。盖莫不然。矧伊后世。正气衰杂气盛。而中国沦于夷狄。人类入于禽兽者已久。则麟不出凤不至者。宜然也。岂独见正人君子之多乎。孟子后千四五百年间。虽不无为善之士。而亦不过乡曲之谨愿。妇女之检押而已。寥寥未闻有体道之人矣。至于宋朝。上应聚奎之徵。而隆生群哲之人。周,程,张子出而继其绝。至朱子而始大。克明圣人之道于天下万世。孔子后集大成者。惟朱子一人而已也。若吾东方。则邈在海外。风土气习。与中国绝殊。倘非殷师之尹玆东土。以明其皇极之道。则东土之民。蛮也夷也已矣。孰能知有圣人之道。而以为用夏变夷之风乎。自殷师以来。二千四五百年之后。圃隐郑先生。出于丽朝之末。能行圣贤之礼义。斥黜释氏之异端。圃翁即海东之濂溪也。圃翁兴而以开道学于我 朝。若寒暄,一蠹继其微。而静,退,栗,牛四大贤。相继而起。以承其绪。以明其道。诚所谓鲁无君子斯焉取斯者也。承栗翁适传者。沙溪也。又承沙溪。正如朱子之继延平者。惟吾尤庵先生也。资禀之净刚。学问之纯备。无一毫欠缺于博约之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75L 页
工。而克明圣道于斯世者。其庶几深符乎朱夫子也。地之相远也。万有馀里。世之相后也。五百有馀岁也。然理无远近古今之殊。故禀赋天地之正气。而笃生哲人于前后异地者。若是其相同。大贤之间世而出。稀罕于天下者。正如凤麟之不常出与金玉之为至贵至宝也。先贤传受之统。虽非末学所敢忘议。然今以诸老先生道德学问著显无隐者而观之。在人耳目。不可以为诬也。窃尝见勉斋黄氏作朱子行迹。乃能形容朱子之德行矣。孰谓五百馀岁之后。亦能暗合于我先生平日之实迹乎。才读一遍。恍若复见先生于此也。愚以为不须别立文字。而观于此文。可以知先生也。故虽知有先生攻斥退陶门人。用此勉斋文字于退陶行状之语。而舍此不得者。以其一揆而无他故也。辄忘其僭越。而多用其文字。谨述夫耳闻目见之平日事实。如左云。
先生之为学也。穷理以致其知。知必在于格物。反躬以践其实。实攸积于力行。成始成终。尽是主一无适之敬也。一动一静。孰非真实无妄之诚乎。终日俨然危坐。讨论民彝物则。真有以见其所当然而不容已。与其所以然而不可易。存此心于斋庄静一之中。而自一心一身。庶几无非是理也。穷此理于学问思辨之际。而至万事万物。皆欲各当其则耳。恒存戒惧之心于不赌不闻之前。而愈严愈敬。常行省察之工于隐微幽独之地。而益密益精。知觉不昩于思虑之未萌。而有以全乎天理之正。品节不差于事物之既接。而无所容乎人欲之私。不急于小成。未安于偏见。宁为学圣人而未至。不欲以善而成名。道之正脉。即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76H 页
此而在耳。其为道也充塞宇宙。曾无瞬息之间断矣。贯彻古今。宁有毫忽之空阙乎。先生之于此道。析之极其精而不乱。合之尽其大而无馀。可谓质鬼神而无疑。建天地而不悖也。故其得于己而为德也。以方寸之心而穷造化之原。尽性命之妙。达圣贤之蕴。以七尺之身而体天地之运。备事物之理。任纲常之责。其刚其明。乃足以任其重察其微矣。其弘其毅。亦足以极其广致其远也。存之虚而静。庶几加明镜止水也。发之果而确。乃能似壁立千仞也。历变履祸而不易。知其守之有常。应事接物而不穷。见其用之极博。本末精粗。未睹其或遗。表里初终。不见其或异。养之深而矜持者纯熟。积之厚而严厉者和平。心不待操而斯存。义不必索而精密。岁月有限。义理无穷。瞿然恐无日新之功。而慊然常有不足之意也。其修诸身而可见之行也。观其色则庄焉。听其言则厉矣。其行常舒而谨恭。其坐必跪而端直。正其冠服。坐在室堂。或著述人家状文。或考阅古今书籍。或裁答长简短牍。或酬应内务外宾。未尝有遑宁自逸之时矣。岂可无虚度光阴之戒乎。其饮食也。食不过三四合之米。饮无踰一二杯之酒。无声乎羹食饮啖之际。必谨乎匙箸举措之间。时或瞑目端坐。知其倦而为休。整步徐行。见其休而乃起。向晦而寝。即令侍人栉发。中夜而寤。每自拥衾起坐。必诵古书。声甚清越。尚书典谟。庸学正文。孟子数篇。以及朱书。无夜不读。积岁用工。欲罢不能。千周万遍。厥数难记。闻鸡一声。呼僮明灯。达曙服事。以至竟日。倘无病故。何宵不然。或于将曙。出烛暂睡。夙夜匪懈。体天之健。手不释卷。卒而后已。自少至老。容止威义之间。祈寒盛署造次颠沛之节。学何尝顷刻之或怠。道未见须臾之或离。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76L 页
其行于家也。尽其孝于奉亲而无违颜。极其慈于抚幼而不辙教。敬夫妇如宾而出入必相拜。乐兄弟为友而有过必相规。御家间僮仆。极其严而见其有罪。必惩治以义。视输劳牛马。极其仁而人有屠杀。必斥其残暴。内外斩斩。严于闺庭之间。而男仆不敢入厨。亲党怡悦于恩义之笃。而使各勉其所职。其守丧也。任朝夕炊爨之役。乃令男奴为之。在三年阕服之前。不见妇人面目。若闻蔬菜来自夫人。不问小大。必却不食。情文备其本末。斥戎狄之直情径行。敬哀乃其有序。仰圣人之上敬遗训。其祭祀也。见其美味。藏置以待祭日之用。事无巨细。必自尽其诚敬之道。五代以上远祖之墓。各置祭田。诸位迭掌。而必率宗人。行其岁一祭之仪。高祖以下。考妣之坟。每当俗节。追远感时。而盛备仪物。尽其扫坟茔之礼。忌日及时祭。虽以支子。不敢擅行。而必使宗家依礼举行。朔望暨节祠。乃以最长。奉祭高祖。而就拜祠堂。如仪参谒。其神道碑墓碣表。传示久远。可以垂事实于百世之文。乃致尽财力竭心思。深篆大刻。以为不磨灭于千载之计。死丧之际。各随血属之亲疏。而见其哀戚之情。宾客之来。亦以称家之有无而尽其延遇之谊。家居于松楸之侧。遇其朔望及出入之。日。而上墓瞻拜。以行其出告反面。如事存之礼。又在于行路之傍。虽是知旧或亲党之坟。而亦必登拜。以示其平生笃好。无幽明之间。于亲故。虽疏远。必致其情。于乡闾虽卑微。必用其谊。吉凶庆吊。礼或无所遗。赒恤问遗。恩或无所阙。其于子孙之冠昏也。冠必用三加节目。昏亦行亲迎礼义。以异于流俗而必行乎古礼也。既命童子。脱乎辫发之胡俗。而双紒为总角。又使妇人。乃用华夏之美制。而作髻为首饰。平日身上燕服。必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77H 页
多深衣鹤敞。古人所尚之衣。遗令治丧节仪。使用上衣下裳。晦翁所遗之制。生日饮宴。举世行之。而惟先生不饮。以服程子当倍悲痛之训。笠子璇缨。流俗皆是。而惟先生不用。以避华人颔下有珠之讥。网巾之金玉贯子。见讥于华使。则先生独用牛角。以遵华夏之制。国十之上服襕衫。得之于使行。则先生藏置笼中。以为敛袭之需。请禁同姓嫁娶。明是同姓。面一本之谊。而率循圣人先同宗父族之美法。劝人戚属婚姻。昭其戚属各殊本之情。而欲变夷虏重妻亲母党之陋俗。世多无嗣而主其外祖之祭。则斥之以非族之祀。人有立后而乱其昭穆之序。则教之以改正之律。此先生所以附孔子从周之意。遵朱子绳墨之正。而罔非用夏变夷之道也。敬地主之时或来见。而趋迎揖送。无异于士庶。以其代 君父而治我者也。见妇侄之来。为地主而致敬尽礼。亦同于他人。以其妻族党之路人故也。其自奉也。取足以防风障雨于居止之所。人不能堪。而处之裕如。得其足以蔽体充腹于衣食之资。远其奢华而若将浼己。位极人臣。而居处食饮。无异于村叟野老。年踰八耋。而精神箸力。不减于少时壮岁。此非但禀天地正气而然也。抑亦自少至老。庄敬日强之致乎。以故。行于素贫贱素富贵素患难者。惟先生也。贫不能移。富不能淫。威不能屈者。亦惟先生也。其措诸事业。则引君当道。正大规画。必自格 君心之非。立 朝言论。宏伟经纶。咸为固邦本之卫。逢难而随驾入南汉。目见 国朝屈膝虏庭之辱。含痛而即日还卿里。足迹深藏。长辞尘世之途。幡然造 朝于数十载后者。欲伸大义于犬羊天之下也。乃以甘盘之旧久哉。见知之深而待以宾师。 三朝如一。盖受 密旨。遇 孝庙。天所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77L 页
畀。非偶然也。学焉臣之。正如成汤之于伊尹。鱼水相欢。又若昭烈之于孔明。独对相亲。如家人父子。而复见荆南幄对之赐也。所受御札。照光华万代。而罔非宠异四方之恩也。引程母虽直不右之谊。以格吾 君偏听驸马所诉之非。进晦父私意难除之训。以固我 后欲扫中州胡尘之本。朝夕攸进讲启沃。无非圣帝明王懋学之工。晨夜所密勿谟猷。尽是内修外攘经制之策。明两继作。遭 显 守文之主。知其无益于虚淹。而决意退归。礼无二斩。举 皇明服期之律。以从礼经之本意。而群奸搆诬。 庙制坏舛。献朱子议壮之说。请跻 穆祖于正庙。而议竟不行。俄蒙大拜。致一时风云之会。庶几无愧于虞夏之明良儆箴。 衮职有阙。补之以正身正家。发号施令。本之以节用爱民。良民日蹙。请行从母役之令。而令竟无常。骄卒寒心。乞施变兵制之术。而术亦被坏。国微而头戴犬羊。常有含冤忍痛迫不得已之心。世衰而人忘周室。恒怀吹嘘汉炎建都鄂渚之计。 君不忍溺死之民。而是心足以王矣。乃赞设仓之议。将顺其美。而反被俗人多谤。时已坏 祖宗之法。而主第多有滥焉。敢献定制之谋。匡救其非。而卒乃不合去 国。均役苏残。以为恤民之本。盖行栗翁常欲变通。济其时艰之猷。今 上释囚。即行谢天之恩。寔效伊川还自涪陵。乃赴召命之义。请复贞陵。伸雪 国母泉壤之冤于累百年之后。乞 上徽号。昭明 君父尊周之义于数十世之下。然而天未欲平治天下。跻斯世于唐虞三代之域欤。噫。苍天之亟夺孝庙圣寿。恒抱永安之恸怀。而见宁陵志文。尤可知其恸也。彼谗贼之能致 慈母投杼。顺受穷险之正命。而闻临终说话。益可见其正耳。御辽蓟风雪。犹玉音在耳。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78H 页
抚笼中貂裘。为一生痛伤。每遇五月四日。必自痛哭泄哀。嗟我 君父忌辰。亦非终身之丧乎。预定世室之请。昭我 孝庙至德。当作百世不迁之宗尔。孰谓由玆而能造不韪之谤乎。有疾始▦之言陈其帝王位次不以骤进为贵之意矣岂意因此而遂成惨毒之祸乎。呜呼。达而欲行其道。虽不能施之一时。退而开发群裳。明足以传之百世。谓孔子正统。在朱子一身。朱子之旨不明。则孔子之道必晦也。于是竭其精力。咀嚼烂熟于若海涵之大全。尽厥心思。研穷探赜于如地负之语类。注大全于晚岁。惠后学于方来。乃为名之以劄疑。不欲自居以传注。节其要于语类。为简便于考阅。此实宗师乎朱子。不使道学为坠地也。至如入德之门。造道之阈。得之于学庸。求仁之术遏欲之方。得之于语孟。感发之心。惩创之意。得之于诗。象之数说。消长之理。得之于易。惟此四书二经。一从紫阳注说。无毫末异辞于其间。若见擅改乱真。必深斥力排以僭伪。此先生所以尊朱子辟邪说。卒受大祸而不悔者也。大而帝王之治。细而律历之数。得之于尚书。大而华夷之辨。细而名分之严。得之于春秋。然此二经。朱子乃于平日。疑今文之艰涩。反不若古文之平易。疑圣心之正大。决不类传注之穿凿。故先生所以有缓急之序于二经。而不劝人读麟经。一如朱子之训也。肌肤之固。箸骸之束。得之于礼经斋庄之中正之训也。敬父之孝。爱君之忠。得之于孝经自孝移忠之说也。一语一默。庶几合乎天理之节文。律己律人。都是在于人事之仪则。尽其节目之详于传记注疏。极其规模之大于仪礼本经。考之以通典诸语。参之以先儒礼说。务合乎先王之制。不戾乎圣人之旨。见人家至小至微之礼节有变。亦欲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78L 页
归合理。合而不失其正。况于 国朝天叙宗嫡之大。天秩旁支之伦。其可不为之痛快明辨。以为开发聋瞽于世乎。子无二长。乃扶直干之正。而抵死发明。嫡庶分严。克明旁支之说。而受祸不避。此先生所以终始被祸。寔由欲严明嫡庶之别。干支之异。而不失乎周公之本意也。谗贼之徒。诬以为阴夺 君父适统。又以为动摇 国本。而搆陷大祸。噫嘻甚哉。不亦怕乎。引横渠喜而不寐之说。足见其忠。举宋帝封藩不急之语。亦见其义。而反归不韪之斥妄率之非者。抑何故耶。又若父有非常废疾。不能行袒括发哭踊之节于其亲之死。子当代执其丧。乃可为主祭奠拜宾之仪于三年之内。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大夫上庶。其礼可通。本无异同。世所罕见。人多骇惑。异论蜂起。喧谤溢世。人不信朱子。而为晦盲否塞。此先生所以据朱子定论。为教于人家之变礼。而不动于百千蛟蚋鼓发狂闹者也。若夫东史新罗以上。实是鸿荒之世也。其言其事。皆无文献之足微。其是其非。宁有杞宋之可纪。市南愈公武仲甫。断自丽氏。作史书提纲。设目用纲。目至正之凡例。编年纪实。行春秋笔削之宪章。随事直书。国家之理乱自现。褒衮贬銊。君臣之得失可知。此先生所以取此校之。而五百年是非邪正。如指诸掌也。孔孟曾思道统之传。亦自攸在。周程张邵所述之文。乃得其正。晦翁既为之裒集。或为之注解而发明其旨。先生亦为之熟讲。或为之汇分而克昭其理。乃于太极说先天图。广博不可涯涘。精微不可破分者。先生亦莫不究其精微广博。而得见天地之本原。圣人之蕴奥。皆在于是也。至于期三百闰馀之说。隔八生律吕之数。浑天仪旋转之规。揲蓍策进退之法。益见天地众数之妙。日月盈缩之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79H 页
躔者。虽老师宿儒。未易窥测。先生亦莫不孜孜。不倦诲人。以耐烦究得。示人以铸铜成仪也。讳名于先圣先贤。以为敬而慕尊景仰。视德于或高或卑。以为序而立祠妥侑。心悦而诚服者。晦翁外惟栗谷也。既代慎老而述文成墓志于初年。又从舆议而撰庙庭碑文于晚岁。备悉其事实。以垂来裔。形容其道德。以诏后昆。若于文元公沙溪。则丈席之间。授受之谊。固非闻而知之之比。而乃是数年亲炙之师也。此先生所以编次其文集。发明其道德。专任其责而为之也。至若郑圃隐则继往开来。而抽关发蒙之功大也。赵静庵则见行其道。而旋被罔极之祸惨矣。先生皆因文字发明之。而于静庵。尤多有痛惜之辞也。若于退溪之博学。牛溪之谨严。寒冈之礼学。南溟之高洁。亦皆有尊崇之语。而多见于著述之间也。其于佔毕之好为浮文危语。濯缨之取载伊时日记。祸惨泉壤。并及门徒。先生盖尝有惜之之语也。又于己卯诸贤。乙巳群彦。亦莫不哀其陷于罟攫坑堑之中也。梳洗乎吾东诸儒之遗文。准则乎紫阳夫子之法门。选刊泽堂之文。以其一言半辞。不悖于朱子也。又选石洲之集。悯其山间气。见杀于昏朝耳。又如中朝丘琼山之仪节家礼。薛文清之读书有录。皆有推许之意。而采用其仪节者多矣。若见为陆氏之说者。以乱其朱子之真。则亦必以为有伊蒲塞气味而斥之不已也。若许衡者。只知有胡。不知有宋。难可免于真胡种子也。未足议于华夏人物耳。况其臣仆乎。夷虏而全昩于失身之羞。则虽得名于儒者之学。何可齿于圣门之列哉。此先生所以欲黜于圣庑从祀之班。而乃止于嫌其听闻之烦也。崇奖节义。扶植民彝。亦莫非朱子之意也。以故。先生既作三学士传。又撰金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79L 页
将军碑。以明其能死于尊周。而杀身之仁。舍生之义。可以贯日月凌冰霜。而乃有光于天下万世者也。其于江都自焚仙源金公及权顺长,金益兼,李存吾三儒之事。亦未尝不为赞美之辞。又作传于闵梓之节义。特表出于厥妾之贞烈。以昭其民彝物则。不以贵贱而有殊。仍讥世人之贵耳而贱目者也。闻而知之者。赵重峰之诚忠也。见而知之者。金清阴之义烈也。或订正其遗稿。或著述其墓文。以明其扶植纲常。辨别华夷之义于海东一域也。且如郑公雷卿之见杀于胡。黄公一皓之受戮于虏。下至书吏姜孝元之被斩于狄。炮手李士龙之死义于寇也。先生亦莫不明其节义于墓表传文及疏章文字之间。而褒之不已也。既尝撰碑于李公舜臣。褒尚其竭忠致死于 王事。又作张润传。以拟晦翁褒尚郑威悯骧砥柱屹然之忠。而因明金千镒,高从厚父子及黄进崔庆曾李宗仁诸人之忠孝。盖皆致死。取义于晋阳城陷倭变者也。又于晚年特许立祠朴尚衷。以其当丽末昏乱之世。而乃能明尊周斥胡之义也。又如鲁山六臣之节义。建文诸臣之忠烈。亦且深为之嗟叹而奖许之。多见于文字间也。同时并出如李草庐惟泰,尹美村宣举。初咸以志同道合。而乐与之友焉。卒皆以见利昵奸。而乃为之疏也。惟文正公宋同春。没于祸变之前。竟能全交。见先生祭文。可知其大节也。若如尹拯。不议盖父之愆而力战公议。又如朴世采。全昧尊周之义。而敢犯不韪。噫。彼两人。初皆资学于先生者也。逮其崇显。各在朝野。合势分党。贻害无穷。乃至护逆以基士祸。其罪可胜痛哉。此先生所以绝之于尹。鄙之于朴。律之以晦翁之绳墨。而深辨其是非邪正者也。若尹镌者。侮朱子之言。改作传注。借儒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80H 页
者之说。以文其奸。先生初与之交。岂非知人之难乎。见其如此然后。责之以洛闽之叛卒而疏绝之。则所谓美村者。左遮石拦。力救不已。及见镌之包藏祸心。诡经解说。阴嗾善道。礼以为阱。而比之于衮,贞之邪恶而攻斥之。则所谓美村。阳挤阴护。便成别人。至于死后。厥子拯。以此为大事业。而著之于家状。不自知其邪诐之行。岂可容于正人之论乎。此先生所以于尼尹父子。施之以先治党与之律。以为闲先圣之道。距杨墨之说者也。卒之镌也。自作凶逆于得志之日。而竟致焚坑于被戮之后。噫嘻。小人之害君子祸人国。何代无之。而孰有如镌之于今日也哉。目今见效如此。而人犹有不悟。先生斥彼尼尹昵比贼镌之义。愚夫愚妇之难晓。每如斯耳。谓之何哉。先生无书不读。而杂书则未尝挂限。无文不撰。而杂文。则未尝著述。喜人之有伎艺。而杂术则未尝接近。悦人之有操行。而异端则未尝不斥。尝闻所亲人之为卿宰者。乃为尊敬佛氏之语。而斥之以怪僻。尝见所亲朋之为儒术者。乃为附托邪诐之行。而攻之以异端。盖皆不以情谊相亲。而有所容贷。亦不以徒党象盛。而有所疑惧也。其处患难也。则刀锯虽在前。而曾无消磨摧落之意矣。鼎镬虽在后。而宁有陨穫章皇之心乎。处之裕如于铁轮之旋转顶上。视之恬然于雪霜之凛洌目前。迫惨祸而未尝怨于章子厚之所崇耳。蒙大难而岂亦尤于韩侂胄之当权乎。其教人也。则以小学,大学,语,孟,中庸。乃为入学之序而后及诸经。一如朱子之科而设教焉。又令学者。取家礼,心经,近思录,朱子书节要等书。读之熟且精焉。以其有家日用常行之礼。持心析理精妙之说。具在于此也。至如俗工所尚科工之文。世入所争荣利之事。未尝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80L 页
有一毫经心者也。何尝有一语及人者乎。此先生所以训诲于人者。无间于己之所学。而尽其忠恕之义也。然而见子孙之欲习科文。乃为出世行身之意者。任其自为而曾不禁也。见士人之有意举业。以为扶持门户之计者。虽不劝勉。而亦无斥焉。以其出处行藏。各在其人之身心。而正如饮水冷煖自知故也。其分读书也。则必使学者。研精覃思。以究其所难知。平心易气。以听其所自得。辨其音释而求其义。正其章句而玩其辞。贵其精熟而及远有序。贱其博杂而粗疏不密。劝其务实而辨义利。谨其独戒其躐等。而誇高大为自欺。盖亦欲学者穷理反身而持之以敬也。从游之士。诵其所习。问有未切。则反复戒之而未尝隐焉。质其所疑。意有未喻。则委曲告之而不知倦也。务学笃则喜见于言。进善难则忧形于色。讲论经传。至忘寝食。而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啇礭古今。虽当疾病。而见人有问难。则脱然沈痾去体。或于食暇。使习投壶。一张一弛。咸有其则。然亦未尝不以其不傍押无戏色之训戒。施之于幼少之辈也。上自卿宰。下至韦布。尊之如父兄。信之如神明。抠衣而来者。多自关西关北数千里之远也。执经而问者。岂但京城畿辅暨三南之近乎。此实圃隐以来诸儒贤所未能致之者也。文词之传。流及八域。穷卿晚出。家畜其书。私淑诸人。不可胜数。此足以见教诲之及于士者远矣。理义之悦于人者深矣。见先公独拜 西宫之大义大节。而幼兴于家庭之训。闻沙溪阐明叙秩之大经大法。而躬自当传受之责。继前贤于将欲之绪。开后学于无穷之。来。辨其义理之得失。辟其邪说之讹谬。乃以明天理正人心。为己任也。居家则务用华制。而以用夏变夷。为比屋可封之渐。立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81H 页
朝则深辨邪正。而以尊周攘夷。为今日急先之务。处己则以克敛克勤。敬义夹持。直上达天德。为日用之常。教人则以安分固穷。克去己私。不失常性。为务民之义。事业之大。又孰有加于此哉。至若天文地志律吕历法。皆识其大略。简牍字画。凡诸文词。动中其规绳。此非资禀之异。学行之笃。安能事事物物。各当其理而以造其极。罔敢违于朱子之范围也哉。学修而道立。德成而行尊。平生事业。又为如此之盛。罗朝以后。专尚词章之儒。既皆不足以望其藩篱也。近世以来。有意斯学之士。亦岂可能以造其阃阈哉。呜呼。是殆天所以相斯文于吾东笃生哲人。以大斯道之传也。斯道正脉。待人而后传。越自海东开辟以来。任传道之丕责。得道脉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著明于世者。一二人而止耳。由殷师以后。圃隐继其绝。寒暄一蠹。得其微。至静,退,栗,牛而始著。由静,退,栗牛而后。重峰,沙溪承其绪。至先生而始大。上下数千载之间。所以推明是道者。若是其绝稀。而至于今日。则士不识义利之辨。民不知华夷之分。而由孔子传到于朱子之正道。既见晦于腥膻之伊洛。又将晦于陆沈之东方。先生出而正其谊明其道。使朱子所传之正道。豁然如大明中天。挟诈好名之术。谋利文奸之辈。皆以罔逃于正法眼藏。而被其屏黜。不容假借也。朱子称张魏公曰。表著天心。扶持人纪。使天下晓然知人类之所以异于禽兽。中国之所以异于夷狄。其功盛哉。先生之于今日。其亦类此。而继往开来大则。又非魏公之所有者也。噫。我 国朝之屈膝乎犬羊。正如南宋之服事乎金虏。则先生所遇之时。亦同乎朱子。而所行之道。其庶几相符不悖。此先生所以知之明信之笃。心悦诚服。尊慕景仰。不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81L 页
啻若亲承警欬于潭溪考亭之间。而行必效朱子。言必称朱子。念玆在玆。释玆在玆。刍豢之悦于口。不足以喻其道膏腴之味也。以故。其教诲于人。亦必以熟读朱子书为劝勉不已焉耳。然朱子则遇孝宗皇帝。而道不相合。竟未见君臣之交泰也。惟先生。遇我 孝宗大王。君臣契合。千载一时。而既蒙 圣祖罔极之恩。故 孝庙宾天之后。虽不能虚淹于 朝。退在山野。而应 旨献议。及闻阙政。抗章论列于 嗣王也。尽忠竭诚。一无所隐。而未尝为计校利害。有所就避之事。故乃致群小投间进才。多年窜谪于瘴疠之地。痛哭不食于废立之时。而卒被大祸。无所怨悔者。乃为异于朱子也。呜呼。一侂胄在朝。而宋人亦有为请斩朱某之说者。况今盈满一世者。不知其几个侂胄。则先生之不得免焉。其何足怪乎。朱子尝自言曰。一出而遭唐仲友。再出而遭林黄中。今又遭此吴禹圭。岂非天哉。天实为之。岂敢尤人。今先生则一出而遇尹镌,尹善道,许穆,金佑明。再出而遇许积,李景奭,徐必远,柳世哲,都慎微,黄壖,李硕馥,李泰阳。及其晚年。患生腹心。助成仇敌。又如宋元祐之事。而乃遇朴世采,尹拯吴道一,俞得一,赵持谦,崔锡鼎,罗良佐,成至善,赵得重奸细之徒。仍致权大运,陆来善,金德远,闵黯等凶慝之党。含沙射影。如鬼如蜮。雄唱雌和。如埙如篪。一犬吠形。百犬吠声。鼓煽谗说。能成具锦之文。慈母投杼。致坏盐梅之契。百年以来。东人之党。既如彼。其寔繁有徒。目前所分之少辈之党。又如此。其牢固难破。皆祖尹鑴以广其谗贼之路。盖被谗贼原其所自。实是鑴之所开也。故愚以为死镌能致祸于先生也。逢时如此。则虽使孔子当之。恐难脱相魋匡人之祸也。先生乌得免乎。此正朱夫子所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82H 页
自谓天实为之者也。呜呼痛哉。先生常痛 皇明之既亡。而必用崇祯于文字之间。 朝廷亦不敢书其虏号于告身之文也。常就山中。以磨崖而摹刻 怀宗皇笔非礼不动四字。以为传暨流及千万世之地。又名僧舍以焕章。而多藏 天子笔迹。令僧尊奉守护。以示匪风下泉不忘周之义。平居惓惓无一念不于在 国。若闻时政之阙失。则戚然有不豫之色。语及 孝庙之时事。则怛然有怆涕之洒。言念国势委靡不振。竟难伸大义于天下。则感慨以至泣下。而宁欲溘然无吪于今日之世也。然一官之除拜。必抗章力辞。而以行其谨难进之礼。一语之不合。必奉身亟去。而以示其厉易退之节。不贬道以求售于事君之义。不徇俗以求安于爱民之惠者。罔不在朱夫子绳墨之中。此其与世动辄龃龉。难与相合也。自筮仕。以至被祸。五十馀年之间。历仕 四朝。于 仁庙则禄仕之仕。而乃止不仕于狄难之后也。于 孝庙则行可之仕。而天夺 圣寿于行道之始也。于 显庙则两次拜相。一不肃谢 恩命。只带西枢闲官。出入 筵席。以辅衮职。见道不行。奉身而退。可谓际可之仕也。于今 上则初为谢 天厚恩而出。再为将伯助予而仕。卒乃为或锡幋(一作鞶)带。终朝三号之归。竟授其罔极惨祸于致仕在野之中。以丧斯文。以斁彝伦。乃作长夜之乾坤。呜呼。世益降而道益微。道学之士。身之难保也如此。而斩代之销铄之矣。况可言行道之难易乎。噫嘻悲哉。彼苍者天。既畀之正道。而又降之大祸。使今世为士者。沮丧其向道之心。何哉。倘所谓人众胜天。天不胜气数屈伸者非欤。然昭正道立人极。为百世宗师。则不以用舍祸福而有所加损者。盖莫不一一合于朱子之道与事矣。可见天之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82L 页
所以畀正道。而不使至于湮没之意也。此足以慰士流无穷之恸怀欤。呜呼痛哉。
(并序)
   盖我东方之贤。宜莫如退溪,栗谷两先生也。而似亦或有所不同者。资禀之粹美。退溪恐不如栗谷也。工夫之微密。栗谷恐不如退溪也。至若尤庵先生。则资禀颖悟之美。虽或未如栗谷也。然铢累寸积而致义精仁熟之域者。莫若先生也。含默保身之事。又或不如退溪也。然出处合宜而希圣人忧世不忘之义者。亦莫若先生也。呜呼。博约之工备至。而足目俱到。其于尊德性道问学。一无欠缺者。自圃隐以来。未有如先生者也。八方之士。仰之如岳斗。亲之如父兄。而为先生不惜其发肤者。未有如先生者也。 朝廷之上。信之如蓍龟。尊之以宾师。称之以大老。而身存则彝伦攸存。身亡则彝伦攸亡者。亦未有先生者也。若夫同时并出如同春。则没于祸变之前。若草庐。初虽有意于斯学。而惧其大祸。谄媚乎谗贼。变其素守。冒没于末年。则固无足道也。若美村则畏死。失身于前。惧祸昵奸于后。而终未脱乎科害之利臼者也。其子拯及朴世采。年辈甚后。而初皆资学先生者也。逮乎崇显。卒皆叛弃而私自分党。以开士祸。盖拯者。因其私憾之事。而诬罔贤师。不识盖父之愆。而力战公议。可议痴呆而败伦者也。世采则既昧尊周之义。而不知自反于圣贤之道。喜为新奇之说。而务要突过于前辈之学。诚可谓好名而狡黠者也。考之前世。既如彼其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83H 页
鲜矣。视之今日。又如此其寡也。直承紫阳之正脉。如精金美玉。无罅隙瑕疵之可议者。海东末世惟先生一人而已也。以故。愚妄窃以为集古昔群圣之大成者。孔子也。集后世群贤之大成者。朱子也。集东方群彦之大成者。先生也善哉。宋石谷子慎甫。为先生辨诬之疏。有一两句曰。道德学问。远师朱子之法门。出处行藏。明秉春秋之大义。愚欲继其辞。以毕其未尽之意。而乃为之赞曰。
豁如天高海阔。知胸襟之洒落辉光。细若蚕丝牛毛。见工夫之微密神妙。寔天生之盛德。惟下学之极功。玉色而金声。凤仪而兰臭。事业广博。集东方贤哲之大成。道体纯全。入古昔圣神之阃阈。渊源乎尧舜之惟精惟一。宪章乎禹汤之克俭克勤。法经天纬地之文。文章焕乎一代。象强刚直理之武。武畏服乎万人。说命三篇。得传氏之典学。洪范九法。获箕子之叙伦。慕伊尹取与之规于千驷一芥。仰周公制作之矩于六典八则。敬义夹持乎内外。师孔子万世之法言。博约备至乎始终。效颜氏四勿之学术。格致诚正入德之路。本乎曾氏临深渊履薄冰之工。喜怒哀乐中节之情。造乎子思尊德性道问学之事。知言养浩气。(一云扶正辟邪说。)学孟氏之至大至刚。继绝开群蒙。则濂翁之希天希圣。斯文为己任。景明道之和乐从容。师道以自尊。体伊川之肃恭俨恪。深笃乎正伦保族之恩义。乃用涑水居家杂仪。请明乎先天太极之精微。实自康节经世书说。书读夜诵。而工夫刻苦于少壮之日。盖类乎横渠之力究强探。铢累寸积。而义理精熟于晚暮之时。庶合乎晦翁之年高德卲。允矣中州之圣范。展也鲽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83L 页
域之贤模。身任不责于万古纲常。远宗乎圃隐之忠悃。欲伸大义于一时天下。近取诸重峰之至诚。不忘忧乎致 君泽民。承道峰德水之旨。常厉节乎难进易退。闻陶岳坡山之风。可以寄百里托六尺之忠贞。惟肖圭庵不可夺之大节。昭其严宗干辨旁支之叙秩。爰受沙溪谨名分之礼文。于戏。山河间气之攸钟。乾坤正理之所禀。粹而央背而显乎其无隐。真知笃行而礭乎其不摇。正大光明。青天白日之气象。刚健笃实。泰山乔岳之仪刑。恒无自欺。恒不自愧乎屋漏之幽暗。常谨其独。常对越乎上帝之赫临。整心肃容。凝定不动于事务纷沓之地。析理辨惑。毫釐必分于苗莠疑似之间。贻厥后昆。勤黄卷之务。而以极厥慈。方知开业传世之本在学。钦其先祖。致自燕之瑞。而乃尽其孝。始信永锡尔类之言不诬。鄙时俗富贵利达之求。斥朝公趋营之事。羞文士浮华放浪之习。攻苏氏谐谑之心。洞见道之大原。常若有攸未见。既闻理之微妙。每如无所得闻。教诸人而同乎修己之方。显微无间。养其内而因乎制外之术。体用一源。先王之遗制。独深衣斯在。服之无斁。圣人之微旨。惟朱书是阐。讲之不休。正衣冠摄威仪。有俨然人望之畏。惜分阴讲道学。无遑宁自逸之时。瞻望乎竟日危坐。一不倾侧之容。见其山含辉于玉蕴。酬对乎终身笃敬。万无鄙悖之语。知是泽自媚于珠藏。壮而益勤。四方学徒。归如云海之集。老而弥笃。八域士林。望若岳斗之尊。未常自异于人。乃有人攸不及之处。亦当反求于己。惟见己所独能之才。德无疑乎质诸鬼神。使士行其礼义廉耻之节于当世。道不悖乎建诸天地。命民知有华夷人兽之辨于斯今。进立于 朝。有虎豹在山之势。而狐狸鼷鼠。罔不恐惧窜匿。退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84H 页
逊于野。为蓍龟绍天之明。而卿宰韦布亦皆矜式稽。疑诚服乎晦翁之谟。乃作绳墨而受用。钦悦乎 孝宗之德。以其闻义而即行。忧 国如家。不出齐家之务而成教于国。爱 君犹父。移其事父之孝而尽忠于君。用舍行藏。宁不合于进退以礼之义。仕止久速。庶无乖于适当其时之宜。俄倾鱼水相欢。实有光于蜀汉。君臣之际。遇暂时风云庆会。可无愧于虞夏明良之儆箴。晨夕所独对。谟猷无非内修外攘经制之策。朝昼攸进讲启沃尽是圣帝明王懋学之工。鄙薄夷风。计恒存于民俗不变。务用华制。意常功于比屋可封。请复 贞陵。伸雪 国母泉壤之冤于乞上累百年之后。 徽号。昭明 君父尊周之义于数十世之馀。目今陆沈神州。犹戴 大明之天于海外。当此腥膻伊洛。尚存崇祯之日于域中。赍志不伸。常抱永安宫中受诏之痛。有意未就。恒切紫阳楼下咏叹之怀。笠子无璇缨。避华人颔下有珠之识诮。生辰不饮宴。服先贤当倍悲痛之训谟。君子之道庄敬日强。年踰八耋而能陟高冈之上。哲人之学。毙死后已。岁八九旬。而犹诵古经之书。身为度心为规。千载不学者之标准。柔不茹刚不吐。三代上正士之高风。明天理正人心。寔平生自任之责。继往圣开来学。岂末世罕见之功。有疾始闻之言。言其帝王位次。不贵骤进之意。而孰谓因此翻成大祸。预定 世室之请。请我 君父至德当作不迁之庙。而岂意由玆反遭惨谤。嫉恶如仇雠。宁受罔极之谗。而攻斥邪诐。终不容贷。好善犹美色。卒被凶毒之祸。而务行正直。竟无悔疑。守之弥坚。不动乎铁轮之旋转顶上。持之益固。无变乎雪霜之凛冽目前。犹元城遍踰五岭瘴海之流。略不怨亢于章子厚之所崇。同西山生行死归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84L 页
道州之谪。亦无戚容。于韩侂胄之当权。义理沦乎心肝。诚善填乎骨髓。迫惨祸而既无消磨推落之举。蒙大难而宁有陨穫章皇之端。痛深白华之冤。哭之恸而宁欲速死不闻万事。愤切绿衣之变。却之食而窃耻偷生苟延一时。药来何迟之辞。即申生无所逃待烹之意。命恐未受之说。乃伯奇顺其令至恭之心。义存主于罔极苍皇之中。贲育善莫能摇夺。道不息于倾覆流离之际。颜曾如在其后先。胡彼苍之多生衮,贞浸润之谮。而不使得五福之全。士类咸为心痛似割。何斯人之未见贾窦为善之美。而无能救党祸之酷。行路亦且泪落如泉。见毁乎叔孙。被诬乎余哲。何尝害于照容光之日月。岂亦比于可步踰之丘陵。外益祸殃。道增光于前古。内无愧怍。德难齐于后今。噫斯文之见屈见伸。为彝偷之攸斁攸叙。多孔圣十岁之寿。寿是遐龄。而从心所欲。尽其学问之方。犹静庵无妄之灾。灾亦不怨。而为世攸仰叹厥纯正之德。观一己之否泰。知世道之污隆。追记嘉言。奚但人百其身。为可续之君子。考究善行。寔惟已千用工。几践形之真儒。今无发矇之人。孰有醒聩之事。梁坏之悲益切。山颓之痛愈深。呜呼。明其谊鄙计功。宁悲喜于祸福。绍正道(一作学)立人极。无加损于荣枯。人众胜天。虽见一时之横孽。迫否必泰。当作百世之宗师。小子何知。而未得其一斑之窥。畴敢髣髴乎至道之模范。公论不泯而以待夫千载之下。必有赞美乎盛德之形容。
或问辨答
余方在泽畔。编次尤庵先生平日之雅言。以为语录。又著行迹事实及 文。以附其后。或者见而问之曰。从古以来。士祸之作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85H 页
固非一再。至于嘉靖乙巳而极矣。人孰不危惧以为惩毖之道乎。如退溪李先生。晚来只守一退字。不肯出一步于世者。良以此也。然一向退遁。不出事君。则君臣之义。不几于熄乎。昔吾夫子虽知道之不行。而犹栖栖皇皇。辙环天下。席不暇煖者。以其君臣之义不可废也。然欲学孔子之不能忘世。而不自韬晦。身陷大祸者。往往有之。则岂非有违于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之义乎。暴秦焚坑之惨。东京党锢之祸。白马清流之变。暨我 国戊午之祸。则皆以其君之或鸷悍凶虐。或昏劣愚唐而致之者也。一世善类。虽潜形匿迹。因树为屋而居。犹难免于天地一网罟也。况可言不能忘世等事哉。但如静庵赵先生。得 君行道之馀。旋被罔极之祸。栗谷李先生。乃以出世太早。为其欠国。岂非确论而可为后车之戒乎。今尤庵先生。则既非如静庵之太早。又非不遇 圣明之世。而仕止久速。庶几不悖于义理之正也。身且退在山野。又不若静庵之在 朝而自速其静庵之祸。何耶。领袖乎一代善类。而得谤乎遥执 朝权。则敛然自守。默然无言。以避其苍蝇之污。宜矣。而乃因礼说。以为千万仞坑堑。谗人罔极。竟致投杼于 显庙宾天之年。仍被投畀于今 上即祚之初。转辗层激。至发按律之论。得免巨祸于己未者。可谓幸矣。旋即见释于翌年庚申者。亦是 圣上动于利害故也。初非以尤庵为无罪而赦之也。自是以后。宜其深惩既往。增毖方来。以为远避祸机之道矣。而其于明哲保身之训。阙然无留念之事。何哉。既与少辈相睽。而致其分党。攻击如雠。又救金益动喧谤溢世。深斥尹宣举。怨讟罔极。患生腹心之间。助成仇敌之势。正与宋元祐之事相类。呜呼。此无非今日祸崇之本。而卒乃抗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85L 页
章。论事于致仕在野之中。正所谓批龙鳞编虎须也。骇机一发大祸旋至。乃使今日。竟作长夜之乾坤。则后人之论尤庵。必有如栗谷之论静庵。而咎之以此者明矣。今子之以尤庵为如精金美玉无罅隙瑕疵者。何耶。无乃发于阿其所好而然耶。余应之曰。惟我 孝宗大王。不世出大有为之君也。痛天壤之易处。愤冠屦之倒置。欲伸大义。求之辅弼。乃得甘盘之旧。待以宾师之礼。遗之以密 旨。使之出为世用。则遇 君如此。岂有不出之义乎。先生之出而仕也。君臣契合。千载一时。而无愧乎虞夏明良之会。乃同乎蜀汉鱼水之叹。朝昼之启沃。晨夕之诹咨。暨有时荆南幄对之赐者。盖无非经济之猷。修攘之策也。天未欲平治。而未及一期。遽夺 圣寿。心抱永安之恸。归守东岗之陂。则此乃不失乎义理之当然也。暨我 显宗大王克承 前烈。致敬尽礼。至于拜相。则又岂有坚卧不起之理乎。然竟不肃谢 恩 命。只带西枢闲官。出入经席。以补衮职。见道不行。奉身而退。此亦不合于出处之义乎。先生之处世也。惟亲其义理之当否。而求得其义理之正而已。未尝有一毫计校利害祸福之私。故祸福之来。任其自至而已。何尝以此为忧喜。而人亦何可以此为庆吊乎。然则论先生者。亦宜论其行事之当理与否而已。不可就其利害祸福而论其得失者也。盖春秋之时。朝秦暮楚。人无定主。圣门犹曰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云。则况其后世。曾无去齐适卫之事。而国有定主者乎。正所谓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者。君臣之义也。先生以世禄之臣。其于 国家。义同休戚。而深被 圣祖罔极之恩。不可避水火于嗣 王。则虽不在 朝。退 山野。其可恝然于 国家。而不以明天理正人心。为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86H 页
己任乎。此先生所以为领袖于一代士类。以开发群蒙。为己责卿宰韦布。罔不矜式稽疑。则岂可欲避其执权之谤。而不以善告于人。但自守以默乎。且明其礼无二斩之义。正其邪说之谬。则又岂可预料其坑堑之设。而不为之明言正论于 君父之前乎。还自栫棘。再三造 朝。亦皆有说。初为谢 天厚恩而出。再为 将伯助予而仕。爱 君犹父。忧 国如家。不含默于阙失之政。亦能遂其致仕之志。则此可见难进之节易退之义也。深斥尼尹。以其辟邪之严也。救解益勋。以其非诬告故也。末终一疏。亦出于孟子所谓不得已者也。举宋帝故事。有疾始册之言。只陈自庶升适。帝王位次。义当舒缓。不贵骤进之意也。闻皇子始生。喜而不寐之说。足见其忠宜无让于先贤之义也。孰谓因此遂成罔极之惨祸乎。既无一毫利害之私。则虽有尝罹困厄之事。岂可含默于当言之际。而以为变其所守之渐哉。心抱利害之私。而不明义理之正。则其流之弊。必至于谲而不正之事矣。岂可以此为既明且哲之君子乎。盖自 孝庙宾天之后。去国在野。见 嗣王致敬尽礼而进。见 朝廷不可行道而后退者。合乎君子出处之义。身虽在野。而闻有 阙失。则抗章论辨。明其义理者。忠 君爱 国之诚也。其义其诚。并行而不相悖也。只是斥尼尹救益勋等事。人多疑之者。不其过乎。盖朱子之道。即孔子之道也。尹鑴之侮朱子。岂异于庄周之侮孔子乎。噫。彼尼尹父子之左遮右拦。阳挤阴护于镌者。可谓异常。而举世必将靡然从之。其为说之害。将有甚于洪水猛兽。则以先生忧世之心。虽欲勿辟。其可得乎。此先生所以不顾其徒党之众盛而斥之不置者。实出于闲先圣距杨墨之义也。人之以此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86L 页
为疑者。陷溺其心。世无知道而然也。况致其怨讟者。邪恶之尤者也。何足道哉。若夫益勋虽甚鄙污。实无诬告之事。而乃以先师沙溪之孙。将被诬告之律。则其有人情天理。岂有恝视不救之义乎。人之指此以为纲打一边人之计者。实是护逆而搆诬者也。又岂足多辨乎。孟子曰。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朱子集注曰。法者。天理之当然者也。君子行之。而吉凶祸福。有所不计。此正先生之事。而行其所当行。言其所当言而已。未尝计校其吉凶祸福者也。孔子谓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朱子集注曰。有罪无罪。在我而已。岂以自外至者。为荣辱哉。先儒之言曰。在我无得罪之道。而遇无妄之灾。则虽市朝之刑。裔夷之窜。皆受之而无恧也。以此圣贤之言观之。今我先生之祸。岂有一毫可耻之事哉。孟子曰。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先生之祸。岂非命乎。矧玆士祸所关非细。而世道之污隆。彝伦之存亡系焉。人不人国不国。则尤不可不谓之命也。若夫人君。则自造其命矣。岂可责命于天乎。噫。自玆以往。人将计校利害祸福于一己之私。而不念乎 君臣分义。不斥其诐淫邪遁。而或谄佞成风。有如汉末诸大臣之以酿成汉祸者。或遗落世事。有如魏晋诸人之深惩东京党祸者。则未必非今日之祸有以启之也。然则以先生之不能遣 君忘世逃遁含默者。不可为咎者。其理益明矣。或者曰。考之汉史。史氏以党锢诸君子。为欲以口舌。障其流而回其烂。激其浊而扬其清。岂不难哉。私相品题。自立祸的。而不知挟弹操弓者脾腉于左右矣。又曰。诸君子生昏乱之世。欲以口舌救之。以至身被淫刑。祸及朋友。士类歼灭。而国随以亡。不亦悲乎。惟郭泰既明旦(一作且)哲。以保其身。卓乎其不可及也。以此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87H 页
等论议。拟诸今日而观之。则今日被祸诸君子。不得免于史氏之论。可知也。子之以尤庵为无咎。真所谓阿其所好者也。孰以子为公正之论乎。余曰。谓之士祸。则古今无异。而究其致祸之由。则今日之事。与汉大不同也。盖桓灵之时。天下大势如长江大河。不可复返。而士类皆已废锢。政归内竖。无可奈何。则含默退处。谨其言行。如郭林宗者。免于祸矣。乃为污秽 朝廷。更相标榜。不避刑戮。如范孟博之从。则以不谨言行。见斥于史氏矣。若今日之祸阶。则异于是矣。先生之于 国朝。见待以宾师大老。不如汉士类之废锢也。虽退在山野。而又不如郭林宗之元不仕也。身为士林之领袖。其于明世道正人心之事。自不得辞其责。正如朱子之自任其责也。朱子尝自言曰。如某者。诚亦何心安于独善。而不为极言覈论。以晓一世之之昏昏也。使世有任其责者。某亦何苦。而绕绕若是耶。又曰。设使颜子之时。上无孔子。则彼其所以明道而救世者。亦必有道。决不退然安坐陋巷之中。以独善其身而已。又曰。圣贤之心。无些私意。只是畏天命循天理而已。此义与近世论内脩外攘之说者。亦相贯矣。吾之所以自治者。虽或有所未足。然岂可以是而遂废其讨贼之心哉。今先生之志。亦如是矣。若拘外至之祸福。而不尽在我之道。则朱子所谓便是世俗较计利害之私。何处更有圣贤气象者也。以先生学朱子之心。岂不效朱子之言行而求之于他哉。此先生所以任世道之丕责。而明其邪正之分。尽事 君之忠悃。而陈其得失之理也。初未尝有一毫计校祸福之私也。若有一毫计较祸福之私。则不可谓有圣贤之气象也。岂可得承洛闽之正脉乎。若夫汉之诸君子既被锢废之斥。当其昏乱之世。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87L 页
污秽 朝廷。不谨言行。似近乎未闻君子之大道者。此其所以见斥于史氏之论也。然朱夫子不以李固,朴乔为非。而以为当观其时措之宜。又曰三代以下。惟东汉人才。大义根于其心。不顾利害生死。不变其节。此其党锢之士深见许于朱子。而不可以成败祸福。论其得失明矣。岂可以史氏利害之说。为不可易之正论。而深加非斥于视死如归之士类乎。况我尤庵先生。所处之地。时措之宜。如石所陈。而不同于党锢诸君子远矣。则岂可拟于非伦而论之哉。且观先生一身之否泰。知今日世道之污隆者。盖无间于存没之日。而先生之道伸。则彝伦攸叙。先生之道屈。则彝伦攸斁。愚未知天将有以相斯文。而遇其伸雪至冤之日耶。抑将有以竟丧斯文于吾东。而永为闭塞长夜之乾坤耶。泰短否长。虽后世之恒事。然否而不泰。则人之类灭已久矣。故从古以来。未有否而不泰之时也。亦未有往而不复之理也。此匪风下泉之诗所以继于变风之末。而一阳来复之卦所以在于群阴剥尽之后也。呜呼。龙蛇之蛰。必有所奋作之日。则尺蠖之屈。终岂无得伸之理乎。欧阳子之言曰。后世苟不公。至今无圣贤。朱夫子引此而言之曰。天下之事。必至于久而后。是非之实可见。今我先生之事。亦俟夫后世之正论而已。更何言哉。或者曰。子之言似然。而位卑则人不信矣。奈如。子之位卑而人将不信。何哉。余曰。宰予之在孔门也。尝被圣师朽木之讥。不仁之斥矣。又尝助田常为乱。则勿论地位之尊卑。而其言似不足见信于人也。然孟子以为不至于阿其所好。而引其贤于尧舜之语。以證其未有盛于孔子之说。则矧余之卑微。而亲炙乎贤师不为不久。而闻见乎言行者不为不熟矣。岂可自疑其不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88H 页
见信于人而不为之明言乎。或者唯唯而退。余记其语于语录及事实赞文之后。以俟夫知言之君子云。呜呼痛哉。
追录
   右语录,行迹,事实及赞文,或闻辨答。即余所编于泽畔者也。甲戌之维夏。先生之伸冤诚可谓有陨自天。而出于梦寐之外。余亦蒙 宥。还自配所。游于京国。复有所闻见者。故敢将闻见。追录如左。一以为不忘师门伸冤之事。一以为略辨苗莠疑似之间。又附慎祭文于后云尔。
甲戌之岁建已之月初吉戊辰。 圣上涣然觉悟闵黯等欲剿灭异己者之所为。而赫然震怒。屏黜群凶。伸雪诸枉。乃于初六日癸酉 备忘记。有曰。曩时台臣之论列宋某罪状者。不啻一二而其中贬君乱统之说。朝家曾已伸辨。则此不过彼辈从前协持之好题目。而何足为有无于其问哉。至于妄论宗庙一款。尤是万万情外。亦不足多辨。而第己巳疏中。有疾始册太子等说。实涉不韪。当初被谴。盖由于此。而予常平心徐究。宋某最荷 孝庙之殊遇。图报之诚。不后于人。宁忍有他意。必是一时妄发。则前日处分。无乃不得其由。而抱冤于泉涂耶。以此心常自道而悔恨者。及今群枉皆伸之日。宜有别样恩典。特为复官赐祭。以表予意。 赐祭祭文。略曰。远承考亭。平步大道。成就造诣。拔萃出类。至谓乱统。万不近理。己巳封章。断无他意。卿不负予。予实负卿。 答先生嗣胤泰仲甫 进上 孝庙御札及先生遗疏 批。有曰。先卿三度疏章。所以阐扬 圣祖之至德。毕义效忠。至死弥笃之诚。炳炳凛凛。可质神明。而着署之手迹。宛然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88L 页
依依。若在世而封章。予执书衋伤。益切悔恨之心也。噫先卿实不负予。而予独负先卿。悠悠九地。孰知我悲。仍念宵人之戕贤毒正。何代无之。未有如己巳之惨刻者。邪正之分。于是立判。而羲易所谓开国承家。勿用小人之说。讵不信哉。 答京畿章甫尹徵三等伸辨之疏 批曰。大老心事。余已洞烛。而尔等之伸辨。亦甚痛快。予用嘉尚焉。又有馆学儒生李箕翊等 上疏。辨析凶徒所诬昏朝孽臣等说。且请改备忘记中不韪妄发等教。且请与赵静庵并祀于道峰书院。自 上批答曰。尔等之为儒贤仲辨。明白切至。予于是益觉备忘措语之未安也。并与他所陈而依施焉。又有德源,文川,井邑,清州,水原等地立祠之举。株连先生而被谪诸人。亦皆见释。至有登仕者。则不待十年而先生之冤伸雪无憾矣。且获睹坤圣复位。臣民相贺。庆溢普率。则此正先生之道。伸而彝伦攸叙者也。然 坤圣复位之初。承旨李东郁,金斗明等。乃为覆逆之举。其党亦有庭请之议。而至有十年六年母事则一也。有子无事轻重自别之说。行于世矣。领相南九万。则甚悲张氏之降位。而登对之初。乃 启曰。凡为臣子者。皆已事之以君母。则今又有还降之举。其在臣子之心。与己巳之事何异。以臣子常礼言之。亦当以死争之。又曰。今日臣子既以复位为庆。且以降号为戚。惝恍难状云。噫嘻。亦太甚矣。今日人心之陷溺。义理之晦塞。胡至于斯耶。今日之臣民。若悲戚张氏之降位。则西汉之臣民。亦可痛王莽之被诛耶。先生若在于世。则必有以明辨大义之晦塞。而朝无其人。谄佞成风。必将有酿成汉祸之惨矣。可不惧哉。先生之冤。虽曰伸雪。而先生之道。则否而不行。悲感之怀。忧国之念。益复何如哉。况闻此论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89H 页
出自尼山处士之口。而与其徒讲定于平日者已久云。则彼诬我先生而背于义理者。素矣。与先生相反。而为败常乱伦之说者。自是当然之事尔。何足怪哉。惟彼坡朴之作相也。略辨徐文重等全昧彝伦之事。而暂罢李世百等诸人之职。以斥其右袒于张氏者。人以为有明大伦之功也。朴也又不无尊崇我先生之语云。而人又以为有尊大老之心云。愚未知天诱其衷。大悟昨非。而果有诚心尊大老明大伦之事业耶。抑将凶狡之心。虑有日后之讥。而略存塞责之为耶。渠非大器而好名者也。因其所行之事。而观其所存之心。则渠安敢逃其心术之微乎。苟有明大伦扶大义底心。则当斥其全味彝伦之人。使不容于伦类可也。岂可暂罢还叙。置之宰列。不啻若一杯水之于一车薪之火乎。且渠进其皇极之说。欲废天讨之义。多荐凶贼之党。请释杀贤之人。则果有尊崇大老之心而然乎。于此可见其本色。而手足尽露者也。无偏无党。虽曰皇极之道。而此岂不致天讨。引用贼党之谓乎。但享富贵利达之好。而未闻有明天理正人心之事。又与尼尹分为二党云。则渠之出行于世者。未知其主何义用何道耶。今日向诚于吾师门之士。亦有信其虚名。而不察其实。靡然从之。而未见有辨其朱紫苗莠之疑似者。今日世道之寒心。为如何哉。
昨闻先生之从子宋直长之言曰。己巳春先生之谪耽罗也。来善德远等。初无必杀之心矣。权愭之为司谏而来也。尼尹再三招致而谓之曰。君不闻庚申逆狱之源委耶。实是金锡胄往复受诲于岛中而成之也。岛中即指先生而言。盖先生时在巨济谪所故也。愭即逆坚之党也。乃以拯言。传播于厥党。使其初无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89L 页
杀心者。终为杀害而后已云。(徐致章亦曰。幸白鹿之孙某。问其变改初心之由于金澍之答辞如此云。)若然则彼拯者。非但诬贤也。实是杀师之人。而今又欲与篡位者。同恶相清。使其徒。乃为有子无子轻重白别之言。此可谓百恶具备者也。如而李彦纲吴道一之辈。既于 榻前。请以致诚招徕。又以疏章。赞美于前。四学儒生崔锡九等。又为投疏。称德于后。至使 圣上一边施恩于先生。一边施宠于尼尹。今日之事。正如朱子所谓杂薰莸冰炭同一器也。谓之何哉。
俞弼卿曰。目今左相朴世采。似有尊崇君师之事者。皆是为身之谋。实非尊崇先进之事。而年少之辈如俞复基者。乃谓左揆传得尤庵之衣钵云。而至有馆学儒生请还召左揆之疏。世无知德者。奈何。余曰。左揆之于老先生。正如冰炭之相反。而先生没后。既为之服。又为之院长等事者。正所谓仁义虽不足。而凶狡有馀者也。其为人也至诈。其为学也为名。故见得相反于先生者。必不免小人之名于后世也。恐不免小人之名于后世。而欲盖其平日与先生相背之迹。而略为尊崇先生之事者。有若曹操之欲掩盖篡逆之迹。而其心所在。路人所知也。先生之没。道无传焉。正如孟子之不得其传也。而俞复基辈。乃谓先生之衣钵当传于左揆云者。不过年少而不能辨苗莠故也。子以同姓之亲。何不辨其说而解其惑耶。若有一分尊慕我先生底心者。则其于杀我先生之人。孰不欲食其肉而寝其皮乎。至今称衮贞之恶。而人莫不嫉之者。以其贼杀儒贤故也。异世尚如此。则况其生同一世。目见其事者。疾恶之心。当复何如哉。李万元者。实是贼杀我先生首论之人也。才以其罪略被窜谪于极善之内地者。曾未几日。朴乃汲汲营救而称之。且将大用。则朴也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90H 页
尊崇先生之义。果安在哉。至此而其手足尽露。所谓尊崇者。可知其非真也。晓之以此。则虽彼复基辈昏暗之甚者。庶可以解其惑也。弼卿曰。吾之耳聋已久。而适值世道之至于斯。乌有所闻而辨说其义。以解人之惑哉。与余相笑而罢。略记其语。以为日后之参考云。
弼卿曰。庚申冬。先生之上来将去之际。清城金锡冑出谢铨长之命。而来拜曰。初无行公之意矣。昨闻大监之去国。当在明日云。故今日为拜大监而出矣。今左揆。亦于先生。若清城之痛快尊崇。则吾虽聋废。而业已往见矣。伊日。清城仍问宋尚敏何如人。先生曰。尚敏。虽曰吾家庶派而代已尽矣。其才甚敏。其学甚笃。事视至孝。十五岁时。作送仁归安宅诗。句法甚为纯熟。如老师宿儒。至如韩马之文。其所涉猎者也。而见其所述。则多用其文字也。顷年。渠得参莲榜。为其明经。而来处于馆矣。非久即归曰。馆无序齿。只依榜次。可谓无伦之地云。而遂专致工于朱子之文矣。清城曰。顷见其疏。则章彩甚著也。先生曰。然耳。
弼卿曰。曩日先生之在长鬐谪所也。汉师之人多言。尤庵为置乱蒿一册。乃记当世人物之善恶云。命赉尝往拜棘中。而奉问焉。则先生笑曰。吾果置一册子。名曰乱蒿。而记载古书中文字未之晓者。以备日后之考订矣。吾何评论人物而记之耶。命赉曰。因此致人疑谤。亦可苦也。去之何如。先生曰。吾无论人之事。则何可以人之疑谤而去之哉。
弼卿曰。癸亥春。余从先生往游金刚山。还到断发岭底。得见邸报及诸人疏本。先生使命赉读朴世采疏毕。先生问曰。君知其疏耶。对曰。未也。先生曰。吾未知其人矣。今又未知其文也。弼卿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90L 页
又曰。癸亥冬 国恤也。先生来哭 阙庭。出往高阳香洞村。与朴会晤。入来稷洞。余往拜而问曰。朴之言论何如。先生曰。吾未晓其文矣。今又未晓其语也。弼卿又曰。德普来告于先生曰。妇翁言 国恤卒哭前。臣子之不得祭其先。当分大夫士为等别也。大夫则不当祭。而士以下则虽在卒哭之前。亦可祭云矣。先生卧闻而起座曰。我国大夫士之分。本不明若矣。是其分等。则有大谬误之事。卿相之子无官爵而为士者。则祭其先矣。如乡邑微贱之人。为通政,嘉善者。则自谓大夫而不祭其先可乎。是汝妇翁之礼文。兀蒙卒蒙。(烦碎儿)吾未可晓也。德普曰。近闻尼尹以为人之值大祥于 国恤卒哭前者。虽不设祭。而脱除衰服于大祥之日。俟其 国恤卒哭后。而设行大祥祭也。更着其衰服而除之可也。此言何如。先生曰。不得设大祥祭。而先脱其衰服者。果何义耶。圣人虽限以三年于父母之丧。而人子为亲之情。有何限乎。虽加数月之衰服。有何不可。而若是其急于脱除耶。
弼卿曰。先生顷在兴德洞。入请 追赏朴尚衷。见 上允从。一无所难。而出语人曰。今 上之尊崇节义。略无所憾于人。其为劝士之道。可谓至矣。然节义尊崇之馀。必有士流斩伐之祸矣。盖劝士节义。而士多节义。则必有违忤于人主。故人主恶之而然也。观于东汉之末。可见也。
弼卿曰。壬戌年间。 圣上特从李畏斋裁减之请。以益其赈民之资矣。翌年癸亥春。朴世采防塞甚固。因以废阁其裁减之事。先生见朴而诘之曰。自静庵栗谷诸先贤以来。每欲变通其痼弊而不可得者。以其人 主之不听也。今逢尧舜之圣。从请如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91H 页
流变通其数百年深痼之弊。则此实千载难逢之会。而公之力防。使不遂美政。何耶。朴公对曰。裁减之事。多不便于都民。都民怨咨。而根本先扰。则甚不可。故请勿栽减。以慰都下之民也。先生曰。一人哭。何如十人哭。十人哭。何如百人哭耶。都下与外方。孰多孰寡孰大孰小耶。目今外方之民。死无告。而都下之民厌粱肉矣。公何益助粱肉至寡之民。而不救饿死至多之民耶。朴也语塞。不能对云。
徐致章曰。古人云李文靖。真圣人也。自今观之。尤斋先生诚可谓圣人也。先生见尼尹父子阴护尹镌。举世靡然从之。而每以世道为忧。人之闻之者。莫不冷笑。虽吾辈之人。亦且以为过虑而疑之矣。及今见之。则阴护尹镌。其流之害于世道者。岂可胜言哉。己巳以后。一边人之恝视 国母之见废。而乃以半日之 庭请。为其塞责者。诚无间于仁弘,尔瞻等所为而自以南九万受业于同春者。亦且曲护大运,来善等以为废 母后者。 主上之过。而非大运等之罪云。故大运之党姜世龟者。祖述九万之语。乃以厥党之被 谴者。为非其罪。而肆然投疏。虽自 圣上有门黜之 命。而为台谏者。莫敢论列。此皆有来历而然也。自成文浚哀乞于仁弘之子。申应矩附托于仁弘之党。以流及乎尹拯父子。曲 奸邪。而今日之人。皆以凶党之不谏废 母。为当然之事。此首一串来历也。目睹今日之如此。然后乃知尤翁之所以忧世道者。真圣人也。若有以此等来历之事。悉陈于紸纩之下者。则庶有世道之一助。而今无其人。只自呜唈而已也。致章又曰。栗谷别集。多有极怪可愕之事。玄石朴公。任意裒集。曾不奉议于尤老先生。而刊行于世其中天道问答。即是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91L 页
龟峰之文。而误载于此矣。老先生尝曰。慎独斋先生手写睡翁(龟峰之号)集。其首题有天道问答。今以此载之于栗谷别集者。正如以游察院之文。载之于程子文集也。使文涣。觅见睡翁文集于龟峰外曾孙白海源。果有天道问答矣。老先生尝作长书于朴公。深辨其赝。则朴乃不答。而但改其不大段处而已。终不去天道问答。故先生谓洛下诸儒曰。多士宜往。削其板本而去之也。至于石潭野史,筵中日记。则极其不可出世之文也。沙溪老先生暨慎独斋先生。秘而不出。吾与同春再三恳请而见之。仍得誊出。今日之行于世者。以此也。孰谓今日刊行于世乎。诸儒之有远虑于栗谷先生者。若不打破其板本。则吾恐必贻泉壤之祸于栗谷也。
尹德长曰。吾之生亲为阴城宰也。尝容接枊弼明矣。先生闻之曰。弼明为人。虚而不实。故吾不使来矣。若诸朋友。则待之而不斥绝可也。
戊寅菊秋。慎自金浦寓所。往于清川。瞻拜于华阳书院。又往拜怀川兴农村南涧精舍。老先生仪容之在影子。依俙若梦中之见者矣。其上有靖节祠。享祀双青堂,朴平阳,宋睡翁三贤而已。宋石谷子慎。则不与焉。盖初议平阳,石谷享祀。而今不祀石谷。慎深自叹。怪而问于宋仲绍。仲绍曰。吾曾祖考每曰。子慎实古今所未有之节义也。盖为师而杀身者。古未之有也。惟其嫌于为我之事。故竟未显言其可合享祀矣。今乡人辈舍而不祀。谓之何哉。
己卯夏四月。见徐致章书曰。日者忠州人李凤瑞等。称以道疏。为拯投呈一疏。而丑悖之言。甲戌后初见者。侵辱当初两大臣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92H 页
(文谷,老峰)及郑仲淳浩白,权有道尚游,金达甫镇圭。末乃以铨官之引用诬拯之郑,权两人有所云云。故户判闵镇长,江留金昌集及见侵诸人。继上辨疏矣。台官朴泰昌,玉堂赵大寿,尹趾仁,林护,宋徵殷辈。联名 上劄。诬悖之言。万倍于凤瑞等云。噫嘻。今日人心之陷溺。世道之污浊。一至于斯。而不能辨乱苗之莠。乱朱之紫。以驯致覆邦家之祸。则其有忠虑于 国者。孰不欲刳肝沥血。以冀 天聪之开惑。而今无其人。奈如天何哉。老庄之于孔子。杨墨之于孟子。陆氏之于朱子。今尼尹之于老先生。皆一时胜正之邪也。只俟公正之论于百世之下而已。更何为哉。
鹤庵集卷之五
 祭文(三)
  
祭尤庵先生文
维崇祯纪元后六十三岁次庚午四月壬戌朔某日干支。门人崔慎。伏在光阳谪所。谨将数脡脯脩渍酒白猪而送之。使女婿宋仁锡。汁楮为酒。祭告于尤斋宋先生灵座而哭之曰。呜呼哀哉。先生之学。遵朱子绳墨。先生之寿。多孔子十岁。先生之祸。哀乎与静庵赵先生前后相问。则固无可恨之事也。乃于昨者。始闻先生临难之际。从容安闲。义理愈明。一豪不爽于平日言行。而尊周之义。敬直之训。炳然如丹。终始无间。此实圣门万世之则。而可见先生受用之仁。则又无可憾之意也。矧玆大祸。原其所自。寔我先生尊朱子斥邪说之故。则更何有怨悔之心乎。呜呼哀哉。目今神州陛沈。伊洛腥膻。而惟此东方士能行礼义于当时。民将免禽兽于来世者。罔非先生力行朱子道学之功。则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正谓此也。虽彼衮,贞千百其群。而乌能有害于先生之道德哉。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92L 页
考观既往之迹。悉究事实之著。则集东方群贤之大成者。惟吾先生也。慰士类无穷之恸怀者。只此一事耳。初无荣悴于利害祸福之间者。益明矣。呜呼哀哉。眇末小子。从先生游。受先生教者。不为不久。而五十无闻。穷死无日。以孤平昔教育之恩。罪固难逭。而无地自容矣。 朝廷乃以先生之腹心。定为小子之罪案。以诗传同心同德之义观之。则无状小子。何敢有依俙髣髴于斯者乎。一无髣髴之事。而虚得猥越之名。每念及此。未尝不为之惕然惭悚。汗背泚颡者也。呜呼哀哉。祸作以来。频梦先生训戒如常。是知我先生在天之灵。哀怜其摘埴宜行之状。而诱掖奖拔。欲使不为醉生梦死之意也。迷昧小子。何以为报耶。呜呼哀哉。惟其戊辰秋永别之日。固穷与不忘沟壑之教。耿耿在耳。虽平常无事。而此为自守之法也。况今蒙难困谻之日。其何敢忘乎。其何敢背乎。呜呼哀哉。正大光明。如青天白日之气象。确乎不拔。如泰山乔岳之仪范。永闷于斯世。更瞻于何处耶。呜呼哀哉。山颓梁坏之悲。天丧斯文之恸。不但为私而已。而疑晦山积。聋瞽莫开。益自恸哭。涕泪如泉也。呜呼哀哉。日月易迈。练期不远。而山川阻阔。未遂致诚。溯风拭泪。恸填胸臆矣。玆逢归便。附遣悲辞。遥令女婿。奉告于几筵之侧。而不能悉陈其哀怀也。呜呼哀哉。尚飨。
维崇祯纪元之六十七年岁次甲戌闰五月丁卯朔二十二日戊子。门人崔慎。还自光阳谪所。谨具菲薄之奠。祭告子尤庵宋先生之墓而哭之曰。呜呼哀哉。先生生乎朱夫子五百岁之后。万馀里之地。而学问道德。不出范围。荣辱祸福。亦且相近。彝伦之攸斁攸叙。世道之惟污惟隆。罔不在先生命途之为否为泰。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93H 页
见屈见伸。不惟在世之日为然也。祸没六年。否倾泰来。而 国母复位。先生伸冤。士林相贺。神人胥悦。几致无憾。孰不为庆乎。但于昨者行过怀川。昔年杖屦荐息之地。堂宇閒寂。丈席不存。令孙二人。亦已作泉下人。而以先生后事。有所责望于叙九者。未免归虚。积善之家。天施之祸。何其反于常理。而若是之酷耶。今又至此。哀省丘墓。宿草荒芜。九原难作。而使先生不得见今日。则方寸之痛割。岂异于闻讣之初乎。呜呼哀哉。以先生集东方群贤之大成。不克终五福之全。而竟未得者终命。虽逢今日之事。益不胜悲憾之交笑。而未知其庆也。呜呼哀哉。泰山既颓。梁木已摧。而迷昧小子。摘埴冥行。无所依仰。疑晦山积。聋瞽莫开。为先生非命之恸。羹墙之慕。当复何如哉。惟其顽命不绝。复见 天日。还自海上。中路病滞。今始来拜墓下。而幽明永隔。声容愈邈。益自痛哭。心肠欲裂也。呜呼哀哉。尚飨。
维崇祯六十九年岁次丙子十月甲申朔二十七日庚戌。门人崔慎。闻尤庵宋先生坟墓。将以来月初二日乙卯。改为永窆。痼疾婴身。不能奔哭。谨遣子可远。敢以鸡酒。奠告于柩前。而哭之曰。呜呼哀哉。先生被祸。于今八冬。非命之痛。恒自缠胸。羹墙之慕。亦自无穷。世道益变。日污其风。明天之理。正人之心。先生不在。孰当其任。且彼衮贞。暨厥凶逆。网泪不讨。岂惩其恶。人各怀私。越视 邦国。节义廉耻。笆篱边物。正如东京。党祸之后。遗落世事。放达沈酒。究厥所崇。都在利诱。念昔象山。自禅而来。浙学功利。丑陋可款。晦父深忧。辟之不置。顷日之事。何异于是。噫嘻贼鑴。戾气所钟。慢侮圣贤。巨慝奸凶。哀彼尼尹。昵此厥贼。惟计利害。不知恶恶。至其嗣胤。益自横议。承父护奸。阳挤阴庇。人心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93L 页
陷溺。其徒寔系。邪诐盈世。世方浊昏。作仇正士。非浙学比。任道不责。辨之曷已。先生痛斥。用朱于律。丁卯一疏。麟经衮銊。二三桀犬。肆然吠齧。患生腹心。助我仇敌。至诚护逆。开门引贼。驯致己巳。祸惨焚坑。人言拯也。杀我先生。渠虽阴嗾。其迹甚明。当彼之时。否塞晦盲。斁绝彝伦。危缀宗祊。生无可乐。死亦何伤。惟我 祖宗。福泽深长。昏濛之极。日月重明。 坤圣复位。泰来否倾。善类蒙宥。群凶黜伏。士林相庆。神人胥悦。复官 赐祭。 赠谥 赐额。并出异数。鼓舞跛蹙。然于先生。有何增益。万人祖送。归于北邙。不如悬鹑。独坐朝阳。况彼贼徒。屡肆其凶。谓我先生。滥隮道峰。纷然投疏。鼓发狂闹。昔之良士。今皆奸姣。以尹失身。江都之变。乃于今日。节义见贱。忘廉丧耻。人咸不肖。殊未有见。阳复之效。大乱当前。其谁能救。昵奸邪说。祸甚猛兽。吾道甚孤。信者其鲜。吁嗟斯学。不绝如绵。今犹孟氏。没而无传。呜呼哀哉。恭惟先生。天生盛德。正气纯刚。充养以直。凤仪兰臭。金声玉色。微密工夫。蚕丝牛毛。洒落胸襟。海阔天高。格致为学。反躬践实。远宗殷师。近述圃栗。渊源深远。门路甚正。道在日用。语默动静。隐微之际。愈严愈敬。幽独之中。益密益精。既入古圣。数仞门墙。又集吾东。群贤大成。年德俱邵。老而弥笃。八方景仰。泰山乔岳。 圣朝宾师。信如神明。卿宰韦布。尊如父兄。常痛明亡。必用崇祯。僧之作舍。名以焕章。 天子笔迹。奉取多藏。磨崖摹刻。将传万祀。此实匪风。不忘周义。试看今日。委靡 国势。大义难伸。感慨怆悌。恒深出师。未捷之哀。每切楼下。咏叹之怀。呜呼哀哉。倘使先生。游学阙里。必闻四勿。一贯之旨。又使先生。若在洛闽。亦受程朱。宗适之真。况先生学。专在者亭。以其万理。俱足精明。大全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94H 页
语类。地负海涵。春朝秋夜。咀嚼玩耽。晚年劄疑。微旨悉探。丕承正脉。如奉面谈。所遭之时。亦犹南渡。神州陆沈。倒置冠屦。含冤忍痛。莫伸威怒。得君 孝庙。十载奇遇。咸有一德。似商阿衡。鱼水相欢。如汉孔明。将用春秋。扫洗胒膻。天夺 圣寿。泪若渊泉。每遇 忌辰。恸哭潼哀。又无貂裘。肠裂心摧。远我 显庙。勿拜相职。先生固辞。不居鼎席。只带西枢。出入补 衮。见道难行。奉身即遁。然其于世。多所裨益。禁娶同姓。 贞陵之复。正是天叙。民彝物则。惟谗罔极。 慈母投杼。今 上初元。藉此为据。北谪南迁。几经星霜。己未春夏。又益剥床。极则必反。惟理之常。庚申道变。天实悔祸。六载栫棘。始得开锁。道之回泰。在此 恩赦。乃效伊川。自涪趋谢。髭发胜昔。前后一也。勉应 旌招。数年来往。因力致仕。务存礼防。 世室之请。 徽号之上。罔非尊周。大义曜晃。彼何人斯。立异分党。新奇其说。眩人耳目。必欲突过。先进绳墨。渠不自胜。好名利欲。使我 国事。竟至此极。揆以 王法。罪当逆律。维何先生。太过假饶。猥比两程。以益其骄。小子疑惑。固结心曲。更无禀决。益自痛割。呜呼哀哉。人当利害。鲜能坚壑确。不知命义。章皇陨穫。尼君父子。锦李坡朴。初非不亲。后皆刋落。以其义利。混淆䯜突。拣汰伪冒。正士独立。人自如彼。于我何伤。正道难容。多见之戒。从古如斯。何独先生。临终诸说。不爽生平。祸虽酷矣。道则大享。知命尚义。利害何说。雪霜凛冽。惟有松柏。铁输旋顶。亦见刚直。身任万古。刚直之责。又得百世。道学之宗。倘无先觉。孰开盲聋。天降大贤。实佑我东。呜呼哀哉。己亥 大丧。土祸权与。正邪所争。只在礼疏。直干旁支。天所叙秩。齐斩殊腹周公攸作。注疏之说。亦非难晓。不背经旨。字字皦皦。先生
鹤庵集卷之五 第 294L 页
辨析。有如烛照。固守圣制。抵死发明。夫何邪说。如彼从横。鬼蜮狐鼠。白日肆行。至若己巳。二月之疏。举横渠说。喜有国储。但明道理。不亟其徐。孰谓仍激。祸至斯欤。奸贼之党。竟得奇宝。噫彼苍天。既畀正道。又降大割。其意难考。气数屈仲。天不胜耶。人众胜天。其或然耶。继往之圣。开来之学。昭正之道。立人之极。惟此数事。实天攸锡。岂以祸福。有所损益。呜呼哀哉。戊辰之秋。奉别之日。承诲固穷。不忌沟壑。丁宁训说。恒在耳中。永失弗谖。铭篆(一作服着)膺胸。大祸以后。屡变星霜。每梦先生。讲学如常。今则渐稀。无乃渐忘。抑我精神。衰耗欲亡。平昔教育。使之勉疆。孤恩不努。玆犹面墙。将死无闻。徒自悲伤。天何苍苍。地何茫茫。区区痛心。与之俱长。呜呼哀哉。先生渡海。小子在谪。临命之时。既不奔哭。今闻迁厝。又不临穴。以其瘴毒。固结胸膈。势虽然矣。罪讼何极。山颓已久。小子安仰。摘埴冥行。常怀悲怆。辞不尽意。意亦何穷。遥望痛哭。心自疼恫。一酌村醪。寔我清血。冀我先生。其庶监格。呼呜哀哉。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