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寒水斋先生年谱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x 页
寒水斋先生年谱
 [年谱]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58H 页
[寒水斋先生年谱]
辛巳 皇明毅宗皇帝崇祯十四年(本朝 仁祖大王十九年)五月壬午(初八日)亥时。先生生于汉城铜岘之第。(祖妣姜夫人取而育之。先生幼而岐嶷。仪表异凡。见者咸知其为德器也。)
壬午(先生二岁)
癸未(先生三岁)
甲申(先生四岁)
乙酉(先生五岁)
丙戌(先生六岁)
丁亥(先生七岁○常侍王考 赠赞成公。公每于鸡鸣后起寝。先生亦起。日以为常。凡大小传语。宾客通刺。皆自当之。朝报政目。亦皆口诵而告达。士类进退。时论得失。盖无不知。至暮年犹历历记起。说与后生。无所遗忘。先生平生必于罢漏前睡觉。每言吾自六七岁时。侍寝祖考。习性如此云。)
戊子(先生八岁)
己丑(先生九岁)在赞成公砺山任所。(时郡有疑讼。屡易守而不能决。赞成公方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58L 页
开坐。披阅文案。先生自外至。手阅彼此讼案。微哂而去。赞成公异而问之。先生曰此易辨耳。彼此俱称世传之物。则其文券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矣。纸之长短。笔之工拙。宜参差不齐。不如此者必伪。盍亦以此为验乎。公试阅两券则果如其言。遂以此诘之。伪者果服。算学夙成。虽老吏能算者。每有难解处。必来请问。先生应之如流。)
庚寅(孝宗大王元年先生十岁)在砺山(先生自幼聪明绝人。赞成公甚爱之。夜则常置怀抱中。口授诗传。至朝辄成诵。日以为常。竟帙皆以口授得之云。○是岁市南俞先生适来衙中。见先生极加称赏。许以公辅之器。先生请学书传期三百注。一闻即晓。市南益奇之。)
辛卯(先生十一岁)在砺山
壬辰(先生十二岁)在砺山
癸巳(先生十三岁)在砺山
甲午(先生十四岁)赞成公瓜递。随还京第。
乙未(先生十五岁)聘全州李氏(世宗大王别子广平大君玙之后。郡守 赠领议政重辉之女。)
丙申(先生十六岁)生男旋夭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59H 页
丁酉(先生十七岁)
戊戌(先生十八岁)在赞成公荣川任所。(郡有济民楼。先生登临赋诗一律。荣人传诵。后镂板揭之云。又有一绝曰大读太公法。长吟梁甫吟。吾年未八十。何事泪沾襟。时 孝庙有大有为之志。求文武全才。故有此作。○在莲堂读书。一日夕独坐。忽有声或哭或笑。自远而近。先生端坐读书如不闻也。其声至窗外而止。俄而侍者至。言此堂近处。本有此怪云。)八月壬申子煜生。
己亥(先生十九岁)
庚子(显宗大王元年先生二十岁)参馆学请栗谷,牛溪两先生从祀文庙疏。同春堂宋先生请留疏。(先生以南学掌议主疏事)
辛丑(先生二十一岁)秋中进士初试○十二月中进士曾试(先生八省围赋题。遇家稿中佳制而不用。自制诗以呈。出而语人曰恐忝家庭之教也。)
壬寅(先生二十二岁)春应进士榜。(时赞成公任善山。考 赠议政公任江陵。而姜夫人及妣李夫人俱无恙。先生自善山陪姜夫人往会江陵。设闻喜宴。)拜尤庵宋先生于堤川。(尤庵先生时在伯氏任所。先生往江陵历拜。)十一月赞成公卒。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59L 页
(先生自以身蒙养育之恩。服除犹率礼不懈。一如未除服前。以寓心制之义。)
癸卯(先生二十三岁)参馆学请两贤从祀疏。又参辨诬疏。(金钢等投疏诋诬两贤。先生以馆学疏色上疏辨诬。先生每入泮中。一时诸名士皆推重。凡有士论。必就决于先生。)十一月乙丑。丁李夫人忧。(先生哀毁逾制。以致气血枯损。两眼不能视物。髭发至有变白者。)
甲辰(先生二十四岁)正月行李夫人权窆于广州楮子岛。
乙巳(先生二十五岁)正月行禫事。○拜同春堂宋先生。(时同春先生入京。先生往拜之。同春先生甚加期许。○先生尝语人曰。吾先事春翁。深蒙眷爱。 温宫进对时。亦以同春,尤庵两先生并称臣师。先生盖尝师事同春。而实在少年时。故其往来请益。出入始终。后人无得以追考而详记云。)三月姜未人卒。(丧之如赞成公丧)
丙午(先生二十六岁)率馆学儒生上疏。申请栗牛两先生从祀。又请留尤庵先生。(先生为疏头)
丁未(先生二十七岁)上疏请勿执送漂海华人于清国。(时陈得曾胜等百馀人。漂到济州。皆华服华语。自言大明人。且言 永历皇帝方保有一方。克绍 崇祯之统。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60H 页
牧使洪宇亮上其事。时议以为若不执解清国。将必贻祸 国家。大臣以下举怀恇惧。执送之论牢不可破。先生慨然曰忍将周馀之民。投之必死之地。所不可为。此大义所关也。遂与同志若而人。上密疏极论其不可。议政公亦陈疏。留中 批旨不下。是时闵文贞公维重请于朝堂。愿为济州牧。修葺败船。资给衣粮。直自济岛还送本土。或为彼人所觉而有啧言。我自当之则朝廷无患矣。庙堂亦不省。及议政公与先生疏出。闵公执先生手。大加敬服。至于涕下。)
戊申(先生二十八岁)赴庭试。(试券在高等。一考官误疑他考官有私。强争拔去。既坼名。相顾愕然。袖券来见先生。极加叹惜。先生曰得失数也。怡然不以为意。)三月甲辰行李夫人窆礼于清风黄江先山侧。
己酉(先生二十九岁)参馆学请 神德王后祔太庙疏。(先生以太学掌议主疏事○时儒生参疏者甚多。疏罢。李相庆亿新为铨长。来问诸生中可用者。先生不拘色目。择五六人列书以示。李相尽用之。先生之见重。李相之秉公。一时传以为美谈。)
庚戌(先生三十岁)
辛亥(先生三十一岁)五月甲寅。丁议政公忧(议政公久在台阁。以直道敢言。为世所推服。尤庵,同春两先生亦皆深许之。见时事日乖。不乐在京仕宦。将决归松楸。以保晚节。适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60L 页
方带 春宫赞导之职。而纳嫔大礼在前。故不敢径退。遂命先生先往治菟裘。指以端阳为相会之期。先生既行。五月三日夕。家僮来传议政公手书。乃感疾第四日书也。笔画无异平日。而先生念侍药无人。一日二夜奔三百馀里。至则议政公已弃世矣。先生遵遗志。奉丧归葬先山。仍有定居之计。)七月行议政公权厝于黄江。(先生自是专心为己之学。馈奠之暇。每读中庸一遍。终三年未尝一日或废。先生于书。无不研穷。而易中庸用力最深。故其讲解精义。多有前人所未发者。常以周易誊本二册置之案上。朝夕披阅。至晚年犹然。)
壬子(先生三十二岁)春撰次议政公行状。○十一月丁酉。行议政公窆礼。(与李夫人同茔)
癸丑(先生三十三岁)七月行禫事。○往拜尤庵先生于水原。(时尤庵先生以 宁陵迁葬。来留水原万义村。先生往拜。仍请议政公碣文。尤庵先生要先生来会华阳。)冠子煜。
甲寅(先生三十四岁)二月往拜尤庵先生于清州华阳洞。(先生往拜。申请议政公碣文。仍讲系辞启蒙洪范内篇等书。又质以论孟庸学疑义。尤庵先生一一颔可。极称其精明。自此益笃一事之义。往来请益。殆无虚岁。)四月除 恭陵参奉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61H 页
不就。(时李相尚真秉铨。访人才于尹尚书阶。以先生对。李问其为人。尹公曰无问也。其为人非令公辈比也。及有 除命。进闻其语曰尹丈先执也。又隔墙而居。既有先容之言。不可谓无嫌。遂不拜。盖先生见世道日坏。已无当世之念。而亦见其去就之不苟矣。)八月 显宗大王升遐。赴哭班于 阙下。○拜尤庵先生于东郊。(尤庵先生奔哭 国恤。来往城东门外。先生往拜之。)九月拜尤庵先生于奉恩寺。(同尹公以健兄弟往拜。翌日陪尤庵先生乘舟到西冰湖。)
乙卯(肃宗大王元年先生三十五岁)正月参尤庵先生伸辨疏。(时尤庵先生有远窜之 命。先生将辨其冤。草疏入京。诸门生已设疏厅。遂参李橝疏下。)往别尤庵先生谪行。(尤庵先生自镇川发向德源配所。过平丘驿。先生出拜。仍陪到双树驿而还。)丙子孙养性生。○三月挈家入峡。(时时事大变。先生大归峡中。始寓先茔下孤山村。后移寓黄江村。遂定居。尤庵先生名其所处之室曰遂庵。盖取薛文清读书录吾心诚有志于学。天其遂吾愿之意也。)闰五月游岛潭龟潭。谒退陶书院。(二弟尚明,尚游,子煜从。罗良佐亦从。)十月游小白山。(仍游北壁义林池而还。)
丙辰(先生三十六岁)十月入城。参外王父都正李公寿筵而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61L 页
还。○十一月赴同春先生迁葬于怀德兴农村。(操文以祭。归路入酉峰访尹拯。与之联枕于净修寺。仍访白马江皋兰寺而还。)
丁巳(先生三十七岁)六月戊申孙定性生。
戊午(先生三十八岁)二月撰佥正姜公行状。(佥正公。即姜夫人祖考也。)八月癸酉哭外王父都正公丧。(都正公患痢弥月。先生自峡来侍疾。须臾不离侧。时当凉秋。经夜于厅事者二十馀日。及丧成服而归。)戊寅操文祭外舅李公。○十一月赴都正公葬于富平。
己未(先生三十九岁)正月作阴阳五行图说解。(见文集)作太极说示季弟尚游。(季公问于玄石曰。太极图说解曰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太极与性。非二物也。人物之性。不能无偏全。则何以曰全体各具耶。玄石答曰。原天命流行之始。固无人物偏全之异。而逮形气拘滞之后。又因物之刚柔大小。而自致其理之不同。所以水只有水之性。火只有火之性。非复原初浑然太极之全体也。必欲强求太极全体于五行各具之中。殆无是理也。季公复质其疑。玄石所答又未莹。季公以其问答。质之先生。先生作说而答之。兼示玄石。略曰语其理则无不全。论其性则有偏全。何者。天赋之理则未当不同。但人物之禀受。自有异矣。盖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62H 页
冲漠无眹。万象森然。统体一太极也。万物之中。一理通贯。各具一太极也。虽然统而一之。非集而成之也。散而万之。非割而分之也。凡物有形体然后方可言彼此。有彼此然后方可言大小偏全。是物也。既无形体。又无彼此。虽欲言大小偏全。岂可得乎。然此只言理之本体也。若论人物之性则又有其说。盖非气则理无所寓。非理则气无所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理亦赋焉。性之为名。于是乎立矣。惟其气质之禀。有万不齐。故理寓于气者。亦不得不有万不齐。栗翁诗曰水逐方圆器。空随大小瓶。尽善喻也。是故飞走之性。不与人同。草木之性。又与飞走不同。由是观之。性之本体。初无有不全。而其所以有偏全者。气之为也。气全则性全。气偏则性偏。又何疑乎。栗翁之言曰人之性。非物之性者。气之局也。人之理。即物之理者。理之通也。惟此一言。可谓发千古不传之妙矣。性即理也。理即性也。今析而二之。非某之所刱也。圣贤已言之。孔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朱先生曰仁义礼智。犹是成之者性。上面又有一阴一阳之道。继之者善。又曰谓之理同则可。谓之性同则不可。经传所载。此类甚多。考之可也。后尤庵先生见之。极称先生说为是。全说见文集。)
庚申(先生四十岁)四月除 顺陵参奉不就。○八月入城。参外王考都正公祥事。○闰八月丁酉。谒忠州剑岩书院。○戊戌入华阳拜尤庵先生。(时尤庵先生蒙 恩。还自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62L 页
长鬐。先生往拜。仍留讲春秋胡传疑义。)
辛酉(先生四十一岁)八月己亥。往拜尤庵先生于华阳。(校心经释疑。九月丙辰讫工。仍陪尤庵先生游巴溪。丁巳辞归。)十月往拜尤庵先生于华阳。(有大学问目)答李公世弼心经释疑问目。(见文集)十一月拜尤庵先生于清州墨坊(为候尤庵先生于华阳到墨坊。尤庵先生适至。仍陪行至阴城辞归)答黄公世桢论参同契书。(见文集)
壬戌(先生四十二岁)正月往拜尤庵先生于华阳。○除义禁府都事不就。○二月往拜尤庵先生于华阳。○十二月往拜尤庵先生于骊江。(讲退溪集疑义。参校朱子大全劄疑。与崔公邦彦,李公喜朝。共执程书分类之役。)
癸亥(先生四十三岁)二月往延丰。(与黄公世桢。校同春先生年谱。)除尚衣主簿不就。(因大臣别荐有超授六品之 命)五月乙卯往拜尤庵先生于骊江。六月壬申陪行到忠州南仓村。(戊寅拜送尤庵先生。庚辰还家。)八月往拜尤庵先生于华阳。(校劄疑。陪尤庵先生赏巴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63H 页
溪仙游洞水石。○先生尝侍尤庵先生于华阳。一日坐夹室中。有善相者入拜尤庵先生。隔窗而闻先生语音。瞿然惊问曰此为谁也。我尝以为世间大人。唯有大监一人而已。今又有大人如大监者矣。尤庵先生笑曰闻声而知。不若见面之审也。遂呼先生入坐。相者曰名德年位。当一如大监。而但恨末分不好耳。)十一月庚寅往拜尤庵先生于华阳。(壬辰陪向马岩)十二月甲辰闻 明圣王后升遐。陪尤庵先生入文义县庭举哀。○己酉入清风府庭成服。(尤庵先生自文义奔赴 国哀。先生拜别于西原而归。)答仲弟尚明书。(仲公以一不应 命为未安。劝其暂出。故答书论其难出之意。盖台臣朴泰逊曾以大臣别荐。不举岩穴之士。只取京华子弟为言。故先生引嫌不出。然其意又不专在是也。)
甲子(先生四十四岁)二月哭弟尚明丧。(仲公眉宇秀朗。风神英发。才智敏给。见解超诣。先生甚爱重之。至是早殁。先生悼惜不已。撰墓志以见意。)五月往怀德谒崇贤书院。拜同春先生墓。拜尤庵先生于板桥。六月辞归。○九月奉季祖母朴氏还黄江。(朴氏寡居无子。收养仲公。仲公既殁。先生养其妻子于家中。又奉归朴氏。无何朴氏得奇疾。先生晨夕省视。尽诚救护。及殁丧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63L 页
祭以礼。从祖墓地不吉。为卜新兆移奉。以朴氏合窆。凡所以送终之节。无复馀憾。)十一月往拜尤庵先生于砥平。
乙丑(先生四十五岁)正月往拜尤庵先生于华阳。(尤庵先生以劄疑校正事。委书相速。与季公同往。)二月往拜尤庵先生于华阳。(尤庵先生又以校事相速。即往赴之。)八月撰宁越六臣祠奉安祭文。(并撰严兴道从享文。)十一月答尹孝教书。(尹拯父宣举曾有江都失节之累。自谓惭恨自废。从事学问。为息黥补劓之计。尤庵先生哀其志而嘉其新。与之交。其后尹鑴改注中庸。慢侮圣贤。尤庵先生斥之以斯文乱贼。宣举显有扶鑴之意。尤庵先生又责宣举。宣举惮其辞严义正。自谓绝鑴。及其将死作书拟与尤庵先生。力言其当与鑴,穆会精聚神。共济国事。此则又在鑴倡为礼论。祸心已著之后也。至癸丑。拯以其书呈尤庵先生。且请其父碣文。尤庵先生见其书。始知其内未尝绝鑴而外以欺人。深不韪之。其作碣文。不能称满其意。拯屡请改而不能得。深怀怨怼。且以尤庵先生为凶党所仇嫉。恐祸及己。欲自贰焉。于是移书于人。深加讥斥。既又屡书。往复于尤庵先生。辞极悖慢。遂绝师生之义。拯又以其父不死江都。为十分道理。谓其父元无可悔之过。未尝以此惭悔自废。尤庵先生于是又觉宣举之平生惭悔云者。全出假饰。益骇之。时对人辨斥。拯修郤益肆。不但相绝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64H 页
而已。先生始与拯为同门。交颇亲厚。至是见其心术不正。得罪人伦。遂绝之。孝教即拯之切亲。而于先生为姨弟也。抵书先生。责其轻绝。先生答以当绝之义。书见文集。)答罗良佐书(良佐以尹拯背师为是。贻书先生。显有右拯而侵斥尤庵之意。先生答书责绝。)
丙寅(先生四十六岁)二月尤庵先生将冠其曾孙汉源有源。从孙君锡送其从孙请宾于先生。丁未往苏堤戒冠。(先生既至。尤庵先生将行主人之礼。先生以师弟抗礼。有不敢安固辞。尤庵先生乃使其宗孙某代之。)辛亥参同春先生迎谥礼于宋村。○三月己未谒遁岩书院。○辛酉拜同春先生墓而归。○丙子往拜尤庵先生于华阳。(尤庵先生入华阳。以书相邀。即往赴校劄疑。仍陪尤庵先生向俗离山。游巴串仙游洞空林寺。尤庵先生以背核径还。先生遂与宋公畴锡,闵公泰重,李公喜朝,尹周教诸人。仍游俗离山。穷胜而还。)余持平。○四月丁酉还家。(闻有 除命。自华阳还。以不量而入。必致狼狈。况今时义正合退藏之意。措辞告家庙。)上疏辞职 不许。○闰四月再疏辞职递。○拜尤庵先生于清安。(尤庵先生以书约会于镇川盘滩。先生即赴之。拜于清安。而盘滩之计遂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64L 页
不谐。陪还华阳。尤庵先生还怀川。先生随行。中路辞归。)八月乙亥往拜尤庵先生于华阳。(尤庵先生又以书速。即赴之。讲朱子大全,栗谷别集,孟子养气童,启蒙。校劄疑。九月壬辰尤庵先生还怀川。辞归。)十月寒水斋成。(斋成。尤庵先生命以寒水。手书扁额。又作小序曰晦庵先生历叙古圣渊源。而曰恭惟千载心。秋月照寒水。友人权致道作小斋于清风江上。读书其中。要余题其额。敬以此揭之云。盖吾道相托之意。已见于此矣。)十一月会金公寿增,黄公世桢,洪公得禹于忠州德周寺。(仍观龙湫三日而还)说乐斋成。(远近学子稍集。构成数间屋子于寒水斋东江岸陟起处。为肄业藏修之所。颇有胜致。尤庵先生题其额曰说乐。丈岩郑公浩记之。)
丁卯(先生四十七岁)三月复会黄公,洪公于青龙寺。(修整同春先生年谱。)四月往拜尤庵先生于兴农。(讲朱书。分类程书。)除持平。上疏辞 不许。○八月再疏辞职递。○往拜尤庵先生于华阳。○十二月入城。(闻妹朴泰迪妻病危。入城省之。)
戊辰(先生四十八岁)正月哭妹朴氏妇丧。(成服还峡)三月会葬于龙仁葛川。○四月往拜尤庵先生于华阳。(因尤庵先生书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65H 页
招往拜。与金公昌协同校劄疑。仍请先志。)除持平(闻有 召旨还家)上疏辞 不许。○五月再疏辞职递。○六月溯江会李公喜朝金公昌协于寒碧楼。(金公时为邑宰。翌日偕金,李两公乘舟还。联枕于寒水斋。)八月戊辰闻 庄烈王后升遐。入府庭举哀。○九月壬申成服还家。○十一月除工曹正郎不就。
己巳(先生四十九岁)正月戊子往拜尤庵先生于兴农。(禀定劄疑○时有 孝庙御札封进之命。而尤庵先生适疾甚。使先生代草进 御札疏。前此以 元子位号事入侍。诸臣皆被罪。尤庵先生疏论诸臣之无他意。 天怒大震。连有削黜远窜之 命。故疏不果上。)二月丁未尤庵先生有栫棘济州之行。先生陪往。发兴农。○己酉宿砺山。(尤庵先生构劄疑序文授先生曰。从今劄疑。君与仲和商量修改。对曰疑处当以问目呈禀。曰不须尔也。吾衰甚矣。虽自照管。每患误勘。君二人直可相议梳洗。有何疑难。先生曰小处谨当如戒。至于关系重大。有难自断处。敢不具禀。尤庵先生颔之。先生曰仲和安居讲论。未可必然则奈何。曰同甫颇详密。可与相议也。)辛亥宿金沟。(尤庵先生问曰鑴之罪。何事最大。先生曰凌侮朱子最大乎。尤庵先生点头曰然。人苟凌侮圣贤。何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65L 页
事不为乎。又谓先生曰诸友虽散。君则不可不又偕我数日行。吾有从容欲言者矣。)壬子宿泰仁。(留一日。鸡鸣而起。尤庵先生曰栗谷先生手迹颇多。如石潭日记之类 又有沙溪先生与白沙李公删定栗谷碑文时。往复文字及行状草本。慎斋裒稡深藏。至末年传授于我矣。欲托与致道。自我言之则如此说及。实有未安者。然致道其勉守之。栗翁子孙设欲持去。此异于他物。不可与也。吾初欲与朴和叔共守之。今和叔如彼奈何。先生曰今日小生。亦安保无事在家乎。若尔则将置此物于何处。尤庵先生曰吾观君之胤子上舍非等閒人物。且君家深僻。保无忧也。他日畴孙生还则与之共守。亦不妨也。又曰二程全书分类。欲与君议定凡例。送置净本于华阳矣。归时可取去修正也。其见于近思录及语类者。并采朱子说叶氏注。载录于本条之下亦好矣。可商量为之。又曰语类小分在兴溪架上。可取去检校。又曰退溪书。吾始作劄疑。才到一卷。致道须卒业。以成吾志。先生辞谢则曰此于君无难。勉旃勉旃。)甲寅拜别尤庵先生。(尤庵先生向井邑。先生回宿全州。)乙卯宿砺山。(闻文谷金相公寿恒谪行将至留待。丁巳遇金公。叙话而别。)丙寅还家。○四月辛卯闻尤庵先生有拿鞫之 命。冒雨发行向海上。(子煜从)五月壬寅住砺山文殊寺。(留探京报)癸丑李师颜来传岛中告诀书。(书曰朝闻夕死。圣人明训。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66H 页
而八十馀年。终不得闻而死焉。孤负天畀之重矣。此为愧恨于心耳。又有所衔于心者。一生读朱子大全语类。其中不无可疑。亦有难解处。切欲抄录。略为解说。以与同志商量。亦以示后来之人矣。惜乎。未能成绪。顾念今世。以此相托者。唯吾友与仲和耳。须与同甫,汝九,美伯其馀可与共事者。协同整理。如何如何。朱先生尝以切要一言教门人曰。只取孟子道性善求放心二章。为用力之地。又于易箦时。授门人以直之一字曰。天地之所以生万物。圣人之所以应万事。直而已。盖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孟子发前圣之所未发者浩然一章。而亦以直之一字。为养之之要。朱子又以大英雄。必从战兢临履做出。圣人传授心法。断可知矣。日前非不讲之熟矣。而行之不力。未免为常人。惭悔何及。此足以为戒。故敢以奉告。自馀千万努力。不得面诀之恨。彼此何殊。惫甚不能自书。略此口呼。又有别纸曰 显庙朝湖西一士人上疏。请立 万历皇帝庙。其时异论之人。托言天子之尊。不可祀于偏邦。又其祭仪不亦难乎云。余知其时议之终不可行。只言此言出于此时。其人可尚。此则不可无嘉尚之典。又不肯从。心常慨然矣。其后华阳石龛。既刻 崇祯皇帝御笔。又刻于片石。藏之焕章庵。而又有文谷哀词。此为之兆矣。常欲建一祠宇于焕章庵之后左。以牌子书 万历神宗皇帝 崇祯毅宗皇帝。春秋依武夷神礼。祀以乾鱼。酒则用书室基田所出。务其精洁。唯祝辞不可不盛其称颂也。此事经营于心者久矣。未果而至于此。恨孰大焉。其以天子之尊。不可祀于偏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66L 页
邦者。此实无识之言也。唐时有楚昭王庙而遗民私荐之。故韩退之诗云犹有国人恋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南轩尝于所守州。立虞帝祠而祭之。朱先生有表章文字。此非可据之典乎。文谷诗亦使可赓之人赓之。联为大编。藏之庵中。亦一事也。非礼不动四字。老峰奉来者也。片石所刻。李择之摹出者也。此事当与金,闵,李诸人。议而成之则善矣。此事事力极简。不难成矣。虽有非之者。既有朱子南轩故事。何必自沮也。始欲配以 孝庙矣。更思之。此则非但事体未安。时人必以为大罪。不敢生意矣。年年祭官。忠显宋公子孙在本州。此可任之。而其馀洪,卞诸君亦可也。曾谋二程书写役也。吾友断置某按使。此义甚精矣。斯役也尤不可不审也。 神宗皇帝。主于威德加于壬辰。东人受赐。  毅宗皇帝。主于国亡君死之正也。)六月丁卯闻尤庵先生还渡海。即发向南路。(宿参礼)辛未拜尤庵先生于长城邑内。(押来禁府郎。防禁甚严。昏黑后始得入拜。鸡鸣而出。)壬申陪尤庵先生发行。到川原驿闻有后 命。(逢禁府郎路文自西来。知有后 命。夜冒雨到井邑。)癸酉(初八日)尤庵先生受 命于井邑。先生遵遗命治丧。(是日防禁稍宽。先生与金万埈同入拜。尤庵先生气息奄奄。若不支顷刻。开眼视先生。握手教曰余尝以朝闻夕死为冀。今年踰八十。终于无所闻而死。是吾恨也。此时生不如死。吾则含笑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67H 页
入地矣。此后唯恃致道。先生问后事当用何礼。答曰用丧礼备要。然大要以家礼为主。而其未备者以备要参用。又问先生此时异于平日。公服用之否。尤庵先生掉头曰吾平日虽或造朝。每借他人之公服。未尝有自制之事矣。又曰当用深衣。而其次用何服。答曰朱子致仕閒居。著上衣下裳之服。故吾尝仿此制制置矣。问于家人而觅用。其次用何服乎。答曰懒衫。是 皇明太祖时所崇服者。用此可也。又曰学问当主朱子。事业则以 孝庙所欲为之志为主。我国国小力弱。纵不能有所为。常以忍痛含冤迫不得已八字。存诸胸中。同志之士。传守勿失可也。又曰朱子学问。致知存养实践扩充。而敬则通贯始终。勉斋所作行状详矣。又曰天地之所以生万物。圣人之所以应万事。直而已矣。孔孟以来。相传唯是一直字。又曰昔人于复 昭陵。何不先以复 贞陵为请也。吾之立朝所为者。唯此复 贞陵一事。庶可有辞矣。仍指权以镇而言曰。闻此儿之言梦兆。真是奇事。先生曰其梦曾已闻知矣。盖 贞陵追复议发时。陵傍老人梦。一妇人来言。我赖一大人伸救。将入 太庙。然我则不能救其人之祸。可为痛恨云矣。尤庵先生又曰 太祖追谥。若在常时。吾岂必以此为先。只以今日尊周之义晦寒。几乎无人知此。故吾于此惓惓矣。朴和叔之意不免有异同。此友真不易得。而偶于此事如此矣。言未毕。禁吏辈至。先生退出。是日尤庵先生受 命。先生一依遗命治丧。)丙子成服行加麻期制。(金公万埈疑所服。先生曰昔沙溪先生之丧。同春先生议所服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67L 页
于尤庵先生。先生曰沙溪先生平日视吾辈。岂有逾于仲文乎。仲文既服期。吾辈之服当如仲文。今日吾辈服制。当准此例。与叙九同矣。仲文即沙溪先生孙沧洲公益熙字。叙九即尤庵先生孙校理公畴锡字也。)丁丑随丧行发井邑。庚辰到兴农旧舍视成殡。○癸巳还家。○七月辛丑发行后怀德。(历路操文告同春先生墓)甲辰到兴农。哭尤庵先生灵筵。○戊申往水原万义。看权厝处。○辛亥操文哭奠。○壬子会葬。(季公及煜皆从)癸丑返虞兴农。辞灵筵归。(历省妹朴氏妇墓于葛川)甲寅到宫村。(先生妇弟李相国濡时在宫村)乙卯往别老峰闵相公(鼎重)谪行于平丘。访谷云金公。(寿增)拜清阴金先生墓。哭文谷金相公灵筵。(李公喜朝来会。一宿而归。)丙辰拜蟹川外家先山。○己未还家。○十一月往浴延丰温泉。
庚午(先生五十岁)六月往怀德。参尤庵先生练事。○十月丙申往骊江。吊睡村李相公(畬)。戊戌往砥平。哭畏斋李相公(端夏)丧。(仍看泽风堂旧迹)己亥还到骊江。拜骊阳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68H 页
府院君闵公墓。○甲辰还家。○十一月迎哭退忧堂金相公(寿兴)丧行于丹阳。(金公丧。自谪所过丹阳。)答闵公镇远经义问目。(时闵公废居读书。留意经学。有疑有得。辄具录以质于先生。有论语小学大学问答载文集。)
辛未(先生五十一岁)四月哭子妇金氏丧。○六月往参尤庵先生祥事。○闰七月权窆子妇丧○八月诣靖节书院。参平阳朴先生(彭年)奉安祭。○辛亥拜同春先生墓○操文祭宋公炳远墓。(同春之孙)九月入华阳。(抚览陈迹。感恸久之。归路由阳山。观夜游岩诸胜。)访郑公浩于延丰丈岩。
壬申(先生五十二岁)三月壬子。移葬子妇于槐谷。○与宋公畴锡往游龟潭。○迎哭李公选丧行于延丰。(李公丧自谪所过延丰。与宋公畴锡迎哭。有告文。)十二月往哭怀德宋公畴锡。镇川闵公泰重丧。(俱有祭文)
癸酉(先生五十三岁)正月。尹公阶殁于谪所。讣至设位哭之。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68L 页
○二月迎哭尹公丧行于天安。(随丧行到振威而还)历拜尤庵先生墓。○四月赴闵公镇夏迁葬于堤川。
甲戌(先生五十四岁)正月甲辰。往哭内舅判书李公(之翼)丧于富平。○拜外王考都正公墓。○丁未往拜安山宗家祠堂。仍省职串先茔。○丙辰还家○五月往参尤庵先生 赐祭于苏堤。○壬子代草宋公基泰疏。(宋公将封进 御札及遗疏。先生代撰其疏。)丁巳还家。○六月答农岩金公书。(金公时承除 命。以其出处书问之。先生答以不可出之意。书见文集。)答朴玄石书。论栗谷别集事。(栗谷别集所辑录门人语录。后人记述者多讹舛。又有混录他人文字者。朴公修之。不为删正。先生深以为未安。因其来示论之。)除司宪府掌令。上疏辞 不许。○七月再疏辞职。○九月遣孙定性。操文祭老峰闵公迁葬。○十一月除成均馆司业。○十二月上疏辞职 不许。
乙亥(先生五十五岁)正月再疏辞职 不许。(见阻方伯。直呈政院。)二月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69H 页
除掌令。上疏辞 不许。○三月再疏辞职。○兼侍讲院进善。○四月有 召命。上疏辞。再疏辞职 不许。○十一月三疏辞职 不许。
丙子(先生五十六岁)二月往参楼岩书院享事。○六月有别谕 召命。上疏辞。除宗簿寺正不就。○七月除执义。上疏辞。○九月礼郎承命来问 王世子 永昭殿展谒时。嫔宫同谒当否。辞不对。○礼郎承命更来问。又不对。○壬申往楼岩。奉安尤庵先生真像于院祠。(与郑公浩宋公相琦同宿。)十月礼郎承 命来问 中宫殿嫔宫展谒 宗庙当否。献议。(先生前承问议。以身在田野。仰论邦礼。为僭猥不敢对。自 上屡问不已。一向不对。又有所不敢。且以君大夫就问则对。古义可据。故至是始献议。议见文集。)丙午闻尤庵先生改葬往万义。○癸丑操文祭尤庵先生。○十一月乙卯。参尤庵先生缅礼而还。○撰尤庵先生画像赞。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69L 页
丁丑(先生五十七岁)四月。闻行尤庵先生延谥礼。向怀德行到清州而还。(到墨坊宿李公秀彦家。闻谥礼退定还。)五月除执义。上疏辞 不许。○八月往参楼岩书院享事。○九月再疏辞职递。○十月往怀德参尤庵先生延谥礼。
戊寅(先生五十八岁)六月会李公喜朝闵公镇远于宗堂寺。(闵公以本道监赈御史适来会)九月 别谕召之。上疏辞。(谕曰噫。前后之批。屡悉予意。而诚礼未至。莫回遐心。缺然惭腼。无以为怀。当此艰虞溢目之日。在山林高蹈之士。尚且弹冠而起。况尔世禄之臣。负士林之望者乎。其在同休戚之义。决不可一向迈迈也明矣。尔其须体此意。幡然登道。补予不逮。辅翼春宫。)除执义。上疏辞 不许。○十月特 旨除通政大夫户曹参议。上疏辞 不许。○礼郎承 命来问 鱼山君 慎妃复位当否。献议。(时前县监申奎上疏。请复 鲁陵及 慎妃位号。 上下其章。令百官献议。又问在外儒臣。领府事南九万以一边人宗主。力沮其议。朝议多惑之。先生献议。以 鲁陵可复。 慎妃则不可复。 上卒用先生议追复 鲁陵。上庙号 端宗。而 慎妃则不复。盖 国家此举。实基亿万斯年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70H 页
之休。而先生此议。当与尤庵先生复 贞陵之议。同有辞于天下后世矣。议见文集。)十一月礼郎承 命来问 端宗大王及王妃神主直跻永宁殿当否。献议。(议见文集)
己卯(先生五十九岁)正月再疏辞职 不许。二月五月连疏辞职 不许。至八月五疏辞职递。○九月 遣掖庭人存问。赐食物。○庚申为奉高祖考祧主往骊江。○十月奉祧主还家。○有 召命。上疏辞。仍谢食物之 赐。
庚辰(先生六十岁)七月除吏曹参议。上疏辞 不许。○洪公得禹讣至。设位哭加麻。○兼侍讲院赞善成均馆祭酒。上疏辞 不许。○九月闻同春先生迁葬。往公州。(缅礼退定向怀德)十月甲戌。谒兴农尤庵先生影堂。○乙亥赴同春先生缅礼。(写铭旌)谒黔潭书院。(院享同春先生)丁丑谒华阳书院。○己卯还家。○三疏辞职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70L 页
 不许。○礼郎承 命来问启圣庙营建当否。病不对。○十一月礼郎更来问。献议。(议见文集)○十二月四疏辞职 不许。
辛巳(先生六十一岁)正月五疏辞职 不许。○礼郎承 命来问启圣庙位版书题及祝币笾豆乐佾等事。献议。(议见文集)○三月呈状辞职。 下谕许递。仍趣 召。○李公光夏,谷云金公讣至。设位哭加麻。○五月撰李公光夏哀辞。使子煜替告。○六月礼郎承 命来问文元公金长生文庙从祀当否。献议。(议见文集)七月除赞善祭酒。○八月上疏辞职 不许。○丙子闻 仁显王后升遐。举哀于说乐书斋。(以病不得入府庭)辛巳成服于书斋。○九月以病不得奔哭。上疏待罪。○礼郎承 命来问 国葬前私家练祥许行当否。献议。(议见文集)十二月乙丑到阴竹。上疏待罪。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71H 页
(趁 因山向京。到阴竹病不得进。上疏待罪。仍辞职。)丁卯八县庭。行望哭礼。○戊辰八县庭。行下 玄宫望哭礼。○己巳还家。
壬午(先生六十二岁)二月。往参楼岩书院享事。(与诸生讲玉山讲义)三月壬辰。向华阳。(宿丈岩郑公浩家。癸巳与郑公同发行。)乙未谒华阳书院。归路宿文山李公箕洪家。丁酉还家。○庚戌往谒楼岩书院。(与郑公联枕。仍会诸生讲经义数日而还。)四月往谒丹岩书院。(留数日。校同春先生别集。)除吏曹参议。上疏辞 不许。○五月再疏辞职 不许。○六月丁卯 仁显王后练日。八府庭望哭。○呈状辞职递。○闰六月馆学儒生鱼有龟等上疏请 召。七月 遣史官别谕召之。(谕曰噫。士生斯世。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自非果于忘世者。岂不思所以展布其所蕴耶。予之前后敦召。非不勤挚。而固守东冈之陂。不肯幡然而起。实由于缁衣之诚。不承权舆之致。缺然惭恧。何尝小弛于中也。矧今灾沴频仍。国势岌业。寤寐思贤。此时尤切。噫。启沃寡躬。辅翼春宫。任大责重。则微今日养德林泉。夙负重望者。果谁当之乎。须体如渴之志。亟回若浼之心。贲然造朝。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71L 页
勉副至望。○书启见文集)上疏待罪。○史官复 命后。复 遣史官别谕召之。○遣史官宣疏 批。○八月乙未仁显王后祥日。八府庭望哭。
癸未(先生六十三岁)六月因李厦成疏诬尤庵先生。上疏辨诬。仍斥朴世堂毁经诬贤之罪。(疏见文集。时朴世堂作四书思辨录。尽易朱子章句集注。又撰李相景奭碑文。诋毁尤庵先生。馆学儒生洪启迪等上疏。辨斥世堂毁经诬贤之罪。仍及李相撰三田碑。媚虏受饷。得罪名义之事。李相之孙厦成称以为先讼冤。疏诬尤庵先生。先生疏辨之。 批曰大老之被诬。实是斯文之变。言念世道。曷胜忧叹。尔其体予思想之意。亟回遐心。幡然就途。以补不逮。)特旨拜嘉善大夫户曹参判。(辨诬疏 批下之日有是 命)七月上疏辞职 不许。○礼郎承 命来问 仁显王后再期日 春宫服色即吉当否。献议。(议见文集)八月礼郎承 命来谕思辨录辨破事。(上令儒臣著说辨破思辨录以献。季公方在玉堂。任其事。往复禀质于先生。著为成书。 上又欲先生论著。使礼官传谕。先生以儒臣论辨明白详悉。既已成书。今不可越俎冒当为对。书启见文集。)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72H 页
再疏辞职 不许。○礼郎复来谕思辨录事。对如初。○十二月三疏辞职。
甲申(先生六十四岁)正月 遣史官传 批。(批曰予之敦召。不啻频烦。而诚有所未孚。礼有所未至。固守东冈之志。杳无造朝之期。缺然之怀。曷胜云谕。卿其体寡昧思想之愈切。念胄筵辅益之是急。安心勿辞。贲然来思。用副虚伫之望。)华阳洞万东祠成。丁未行 神宗 毅宗两皇帝享事。(先生自承尤庵先生遗托。竭诚经营。至是以厦屋之制。建祠于华阳洞。尤庵先生书室之少南。距 毅皇御笔所刻石龛下一唤地。取尤庵先生遗意名其祠曰万东。先生自制 两皇帝祭文。躬将享事。荐以四笾四豆。用大牢献三爵。纸榜祭之。祭毕焚之。以为定式。又别有祝文。每祭用之。亦先生所制也。 大明之亡。在于甲申三月而祠成适在于周甲之年。亦异事也。始定以春秋孟月初丁祭之。后以 大报坛享礼在三月。先行私荐为未安。改行于季月。尤庵先生影帧旧奉祠下书室。及祠成。先生操文告其由。每 皇祀毕。以一体君臣祭祀同之义。荐一笾一豆于影帧。)答左相李公畬书。(先生曾因郑公浩以祠祀 两皇帝之意。微达于 上前矣。至是 上欲为 神宗皇帝建庙。 下教于筵席曰。我国之得有今日。莫非 神皇恩德。而无地报酬。予心感慨。先正臣宋时烈曾有 神皇建庙之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72L 页
意。而欲以斥和三臣从享庙庭。此事何如。左相李公畲,判书闵公镇厚具对以宋时烈曾有志未就。付托权尚夏。尚夏遵其志建 庙。以纸榜享祀之事。 上遂令李公以朝家建 庙之意。问于先生。李公以书问。先生答书略曰。 睿志卓然。高出百王。若不能赞成。则我 圣上尊周之意。无以著明于天下后世。而群下亦不得辞其责矣。又曰若以彼国之致诘为虑。则我国受恩 皇明。天下所共知。追念旧德。略举报祀。人情天理之所不已。何害于彼而诘责也。若以下国之祀天子为僭猥。则杞宋祀夏殷。未闻有僭猥之讥。此足为明證。又若谓杞宋以夏殷之后承祀。则亦有说焉。君臣父子一也。今无子孙。以旧臣祀旧君。何所不可哉。李公以此上达。 上意遂决。 命有司建 庙于禁苑。廷议多以为不便。遂定以筑坛报祀。今 大报坛是也。)二月遣史官问 神宗皇帝建庙当否。献议。(议见文集)三月拜司宪府大司宪。上疏辞 不许。○答季公书。(万东祠成。欲以尤庵配食。而有所不敢。以俟百世。闵公镇厚闻其议。以为未安。又当 大报坛亲祭。以陪臣充差亚终献官。闵公又以陪臣献爵为未安。问难于季公。季公以其所难。质之于先生。先生答之。书见文集。)五月再疏辞职 不许。(批曰风宪之长。不宜久旷。当初朝令。未及闻知。则今玆引嫌。无乃太过。目今旱灾非常。危厉熏心。其在世禄休戚之义。决不可固守东冈之志。以孤至意。母执撝谦。贲然来思。补予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73H 页
不逮。)七月三疏辞职 不许。○己未陪尤庵先生真像。奉安于楼严院祠。○呈状辞职递。○八月往参楼岩书院享事。○十一月礼郎承 命来问 大报坛乐节。(书启见文集)
乙酉(先生六十五岁)二月拜大司宪。上疏辞 不许。○四月移拜吏曹参判。上疏辞 不许。○闰四月递拜大司宪。上疏辞 不许。○十月再疏辞职递。
丙戌(先生六十六岁)二月拜大司宪。上疏辞 不许。○五月再疏辞职递。○九月八华阳。参 万东祠及书院享事。(尤庵先生书院旧在华阳洞外。至是移建于 万东祠傍。移奉影帧。每 祠享毕。行院享。)
丁亥(先生六十七岁)二月书松江郑公(澈)墓表阴记。○九月遣掖庭人问疾 赐食物。上疏陈谢。○十一月拜大司宪。上疏辞 不许。
戊子(先生六十八岁)二月再疏辞职。 遣史官谕 批不许。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73L 页
○闰三月拜吏曹参判。上疏辞 不许。○五月农岩金公讣至。望哭于说乐斋加麻(遣从子燮操文祭之)六月再疏辞职 不许。○九月往参 万东祠享事。○十二月直斋李公(箕洪)讣至。哭之加麻。(遣孙养性操文祭之)
己丑(先生六十九岁)二月拜大司宪。上疏辞 不许。○三月再疏辞职。 遣史官宣疏。 批不许。○六月三疏辞职 不许。○九月往参 万东祠享事。(与诸生行乡饮酒礼)十月四疏辞职递。
庚寅(先生七十岁)三月上疏辞赞善祭酒。 遣史官谕批不许。○四月 遣史官别谕召之。上疏待罪。又遣史官传 批。七月再疏辞职 不许。○拜大司宪。上疏辞兼辞衣资食物之 赐。仍辨击铮人朴弼基诬辱尤庵,同春两先生事。 遣史官谕批。(批曰风宪之任。不可久旷。朴弼基之诬辱儒贤。极可骇异。故已有定配之命矣。此等悖慢之说。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74H 页
何足挂齿。至于衣资食物。寔出惠养之意。卿其安心勿辞领受。宜速登途。以副予望。)闰七月再疏辞职 不许。○十一月三疏辞职递。○撰尤庵先生墓表。(尤庵先生临命时。教以墓道勿建丰碑。使先生略记短表。至是撰成。)
辛卯(先生七十一岁)三月往参 万东祠享事。○答门人李柬论人物之性及气质之性。(书曰栗谷先生曰人之性。非物之性者。气之局也。人之理即物之理者。理之通也。所谓理通者何谓也。正以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也。所谓气局者何谓也。正以人与物所得之性。不无偏全之异也。唯人也禀五行秀气之全。故尽得五常之全德。物则仅得其形气之一偏。故不能有以通贯乎全体。此在中庸或问极分晓。孟子生之谓性章注曰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以全哉。亦此意也。又曰顷年高明问曰未发时。亦有善恶乎。愚答曰五性感动之后。善恶分矣。未发之时。宁有善恶之可言者乎。高明笑曰果然矣。未发时有善恶云云。是德昭之见也。愚以为如此则德昭误矣。其后德昭之来。叩其所见。尽不然矣。其意盖谓有生之初。便有气质之性。清浊粹驳。有万不齐。其本领之美恶如此。故为发后淑慝之种子。非谓未接物时恶念常存于心也。此说不无所见。愚尝印可之矣云云。)四月拜大司宪。○五月辛卯夫人李氏卒。○上疏辞职 不许。○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74L 页
遣门人韩德全。操文祭成君晚徵。(成君受业于先生之门。以别荐屡除官不就。隐居讲学。志行敦洁。至是殁。先生甚悼惜之。)七月甲寅。葬夫人于忠州北村开天洞束谷。(上聚癸坐丁向之原)九月再疏辞职 不许。○十二月三疏辞职递。○作四端七情理气互发辨。(全说见文集。其论中庸序文形气二字曰。人心生于形气之气。指耳目口鼻而言也。气发之气。指心而言也。字虽同。所指绝异。而从古诸贤。每曰人心道心。既可如此说。则四端七情。独不可如此说乎。无乃偶失照勘而云然耶。按此形气字。本只指耳目口体而言。非并指此心发用之气也。而自来读者皆认此形气之气为气发之气。故理气互发。心性二岐之论。因此而起。至先生始有此辨。以明朱子本指。则栗谷先生气发理乘一道之论。于是益明矣。)辨农岩金公知觉说。(金公论知觉。以为当作心之用。而不当作智之用。先生闻而不然之。然金公未尝以此来辨。故先生亦未之深辨矣。金公既殁。文集刊行。先生始得见其全说。其说大略以为知觉气之灵。智则性之贞。安得以气之灵。为性之用乎。又以为知觉专一心之用。智则居五性之一。安可以专一心之用者。偏属之居五性之一者乎云云。先生每为学者辨之。盖以为知觉之为智之用者。非以知觉之气为智之用也。乃以其智之理。发见于知觉上者。为智之用也。是岂以气为性之用者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75H 页
乎。且智在性中。亦包五性。以专一心之知觉。属之于包五性之智。有何偏全不相当之患乎。农岩之见。大知觉而小觑性者。其说易偏。而判心性为二用。其失亦不少云。又答门人书曰心譬则镜也。智是镜之所以明也。知觉是镜之照也。辨是非。是镜之别妍媸也。今以心之用智之用分看。似未精。)
壬辰(先生七十二岁)正月。 特旨拜资宪太夫汉城府判尹。○二月上疏辞 不许。○三月移拜吏曹判书。上疏辞 不许。○四月再疏辞职 不许。○三疏辞职。○五月 遣史官传 批。(批曰前后之批。已悉虚伫之意。而诚礼有所未至。莫回遐心。缺然且惭。无以为喻。此时天官之长。微卿莫可。此予所以畀之于卿。而必欲名致者也。乡以世禄之臣。本非高蹈之土。当此灾旱孔酷。夙夜焦忧之日。其不可弃我迈迈亦明矣。乡其体寡昧之至意。念职务之久旷。毋执撝谦。即日就道。用副士林之望。)四疏辞职 不许。○六月五疏辞职。 遣史官传 批。(批曰前后敦勉亶出至恳。而卿胡不谅。撝谦至此耶。况予平日不识卿面。一见之心。每切于中。以卿爱君之忱。亦岂不系恋枫宸乎。至意终不可孤。都政不宜迁就。卿其亟回遐心。幡然来思。用副虚伫之望。)六疏辞职 不许。○八月七疏辞职递。○九月往参 万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75L 页
东祠享事。○拜大司宪○十月上疏辞职 不许。
癸巳(先生七十三岁)正月再疏辞职。○遣掖庭人宣酝。上疏陈谢。○遣史官宣再疏 批。○三月遣人操文祭宋君一源。(宋君尤庵先生嫡曾孙。有学行。)三疏辞职。仍谢 筵中别谕。(先是昼讲。先生弟尚游以副提学入侍。讲罢 上谓尚游曰。大司宪前后敦召。非止一二。而遐心莫回。迄未有造朝之期。缺然之怀。何可胜言。即今国事艰虞如此。儒贤造朝。出入经筵。则裨益必多。大司宪以世禄之臣。非洁身高蹈之比。而平生不识其面。诚可郁也。卿须以予至意。传谕于大司宪。使之必为上来。尚游对曰今日 圣教至此。不胜感泣。然臣于平日。臣兄之意。槩有闻知者矣前后 恩命之下。终不敢趋承者有二焉。臣兄每以为吾以世禄之臣。本非隐逸者比。亦未尝以学术自处。而早婴疾病。久处乡曲。朝廷意其有学问之工。屡加旌招。辗转至于崇高之秩。今若感激 宠眷。出而膺 命。则实有因退媒进之嫌。此其不敢进者一也。年今七十有馀。精神筋力。消亡殆尽。疾病沈缀。亦无馀地。虽从前在京仕宦之人。正宜告老谢事之不暇。况以草野癃老之身。岂可以 恩礼之旷绝。而冒没趋朝。此其不敢进者二也。臣以 下教之意。当即报知臣兄。而臣兄平日所执则如此矣。 上曰上款所执则出于过自撝谦。而下款所执。亦有不然者。当此多艰之日。虽在京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76H 页
从宦之人。固不可以年至许其休致。况儒贤上来则不以筋力责之者乎。今虽以都宪召之。而既来之后。必不以职事縻之。上来之前。决无勉副之理矣。士生斯世。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今若幡然上来。出入经筵。裨益必多矣。且予尚不得一面。宁不沓沓。体予此意。斯速上来之意。卿其详细传谕焉。侍读官李泽曰。伏闻权尚游处 下教。实出 圣上侧席之盛心。尚游固当以 圣教通报于私书中。而若自政院别谕敦召则尤好矣。知事闵镇厚曰尚游从宦在京。势将以私书传通。此与亲自下乡。面谕 圣旨有异。故李泽所达如是。而但念别谕是例常事。今此 亲教于尚游。实是异数矣。 上曰今此亲教于副学。使之传通。实是优异之意也。姑先以私书传致面谕之意。待其辞疏。当更有敦召之举矣。时 上意眷注日深。徵召频烦。而 筵中下教。又出寻常。必欲延致乃已。先生执友如李公喜朝,郑公浩皆劝之一出。或谓其可出而担当。或谓其可一谢 恩命。先生确守初志。不为之变。盖先生学问。一宗考亭事业。以 孝庙所欲为之志为主。以是自树于平生。而又受托于尤庵。故常以北窗清风羲皇上人八字。书之壁上。以自比于靖节。章疏不书伪清年号。其出处隐显。虽若与尤庵不同。其道则一也。尤庵遇 孝庙奋发大志。将大有为。则出膺 明命。密赞大计。先生当春秋之义渐晦。薪胆之计日忘。则肥遁丘壑。抗志蹈海。所谓禹稷颜回易地则皆然者。而其扶纲常明大义者。未尝以出与处而有间也。至是 上眷虽隆。朝廷之上。寂不闻修攘之计。则以先生平日自靖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76L 页
之确然者。其可容易出脚乎。且师门之祸。千古至恸。而甲戌更化。虽有复官之 命。前后诬蔑。未尽昭雪。拯党久执朝议。阴为自全之策。名义日丧。而尤庵之道益无以少展。则先生又岂有当世之志哉。然先生未尝以此语人。故先生出处大致。人未有知之者。)遣史官谕 批。(批曰顷于筵中。特召副学至前。谕至意而传诸卿者。庶冀卿之体谅。贲然来思矣。省卿之疏。大失所望。是何情志之不孚一至于此哉。愕然且惭。不知所以为谕。噫。士生斯世。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矧卿以世禄之臣。负士林之望。自有休戚之义。而本非果于忘世者。当此极艰屯之会。予岂舍卿。卿岂可弃予恝视乎。其不宜固守东冈之志决矣。卿其体寡昧必见乃已之诚。母执撝谦。安心造朝。出入筵席。补予不逮。)四月四疏辞职 不许。○五月礼郎承 命来问妾孙为其祖母代服三年当否及申女泰英事。献议。(议见文集)闰五月呈状辞递。○八月拜大司宪。○九月上疏辞职 不许。○十一月序家礼源流。(家礼源流。市南俞先生所编辑也。盖俞先生谪居林川时。编辑是书。始名集解。其后蒙放。移居锦山。写其中本。门人尹拯父宣举所居不远。故亦尝参助其役。俞先生后以其书托拯使之修润。甲辰临殁时。又以书申嘱。俞先生既殁四十馀年。拯不肯以修润之本。还其子孙。俞先生之孙相基心疑之。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77H 页
屡请刊行。而极又迁延推托终不许。是年相臣李颐命陈白 筵中。令湖南道臣刊行。拯不得已始出其修润之本授相基。已而悔之。旋即推去。乃曰是书吾父之所共编。不当专作市南书。拯之子行教直曰吾家书。相基屡书争之不能得。终至于相绝。遂以其家藏本入梓。而请序于先生。先生既序之。又书其后曰在昔先生编辑是书时。与远近朋侪。商订甚广。而后来美村所住稍迩。则间不无参助之端矣。洎晚岁属之于门人尹拯。使之修润完役。实如晦翁之于仪礼通解。至其易箦时。贻书申勉尤切。而今尹乃曰不记师教之有无。变作别般话言。此岂先生惓惓属托之意。呜呼。礼者所以正人心淑风教者。而今乃于父事之地。用此苏张之手段。将焉用彼礼哉。以先生之明鉴。初不料其如此。知人其亦难矣。邢七之狼狈。是本来伎俩。何足责哉。)礼郎承 命来问君丧服制斩衰三年当否。献议。(议见文集)十二月己亥闻 上候违豫。设议药厅。发向京城。○辛丑到骊州。以病不得进。上疏待罪。
甲午(先生七十四岁)正月庚戌。闻 上候稍安。还自骊江。○甲子闻 上候添重。发西行。留忠州邑村。○丙寅移住楼岩书院。○庚午闻 上候复安还家。上疏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77L 页
待罪。○二月 遣史官宣疏 批。(优 批勿待罪)五月上疏辞职。仍待罪。优 批许递。○九月 别谕召之。上疏待罪。○十月拜大司宪。○十一月上疏辞职 不许。
乙未(先生七十五岁)二月再疏辞职。 遣史官谕 批。(批曰前者疏此。已谕予意。而卿胡不谅。祈免至此耶。益用愕然。无以为谕。私诔异于公家文字。则其所云云。少无损益于先正。卿何可以此为难进之端哉。须勿撝谦。幡然造朝。毋孤至望。时崔锡鼎代撰馆儒祭尹拯文。诬毁尤庵先生。先生引尹和靖闻毁程氏辞不赴召之事。为难进之一端。故 批旨如此。)朱子大全劄疑修校毕。(尤庵先生以朱子全书实义理府库也。欲求先生之心。舍是不可也。自少读之。至老不废。盖用平生之功也。以为微辞奥义。往往有难解处。非初学所可几及。晚岁遂下疏释之工。名之曰劄疑。欲以发明精蕴。嘉惠后学。而多与先生商确草定。然其工夫浩大。未及完毕而有耽罗之行。遂以其书托之先生。使之修润成书。又嘱其与农岩金公共事。先生既受其托。不住修校。而金公以问目来质。先生集长去短。务得其当。及金公殁。先生独任其工。至是始毕。因筵臣建白。 令芸馆刊行。)三月 遣掖庭人存问 赐食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78H 页
物。上疏陈谢。兼辞本职 不许。○九月 遣史官别谕召之。(书启见文集)四疏辞职。○十月 遣史官传谕。(批曰前月别谕。亶出心腹。谓卿体谅。遐心可回矣。及见书启。大违所望。自愧诚浅。无以为谕。噫。当此世道如水益下。国势无一可恃之日。挽回扶持之责。舍卿儒林重望而伊谁乎。是予所以益笃诚意。一召再召而不止者也。况予不识卿面。寤寐思想。切欲一见。以卿平日爱君之忱。念及于此。不待批旨之缕缕。而必幡然而起矣。噫。所贵乎君臣之间者。以其情志之流通。今予此言。发于至诚。诚之所存。终必有感。不可不出而应命也决矣。更遣史官。申诰至意。卿其毋执撝谦。即日就途。用副予如渴之望。)十一月因副提学郑公浩罢职。上疏待罪。仍陈尹拯前后背师之罪。(郑公作家礼源流跋文。深斥尹拯背师窃书之罪。 上见之特罢郑公职。湖南儒柳奎等乘时投疏。举先生所撰源流序后文及尤庵先生墓表中语。侵诋先生。 批旨有序后文不作可也之 教。太学生尹志述。八道儒生朴光世等上章辨诬。皆承严 批。先生遂陈疏请罪。且陈源流曲折及尹拯背师颠末。疏略曰臣自幼时出入故文忠公俞棨之门。习闻家礼源流是其谪居林川时所编矣。近又闻故进善郑瀁家有棨所编家礼集解五册。臣取而见之。是实源流初本也。瀁之印章宛然。必是当初所誊出者。未知改名源流。在于何时也。棨蒙放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78L 页
后。移居锦山。与 赠参议尹宣举对门而住。中本之写。实在其时矣。旧人今无存者。宣举参助之多少。后生安得而知之。其后棨蒙 恩入朝。则公务鞅掌。无暇修润。属于门人尹拯使之完役。前后书俱在棨文集。可考而知也。所谓中本久在拯所。宣举之复助斯役固也。然尝见宣举与故参判李廷夔两书。皆以俞氏为主。是故其撰棨行状。备述棨元初编辑之实。赞叹不已。今日之可信。孰过于此。而为其子孙者。乃欲揽作自家物。其于先志。一何相反也。最可讶者。拯之答俞相基书曰。所谓奉托之语。终不能记得。彼虽老昏。此岂可忘之事乎。古语曰死者复起。生者不愧。如使棨复起。拯之心。愧乎不愧乎。朱子纂纲目小学。使门人编辑者甚多。至于近思录则吕祖谦实相其役。而至于今称之曰朱子书。馀人不与焉。此等事。拯岂不知而其言如彼。是诚何心。拯之祭棨文曰。先生子侄视拯。拯以父兄事先生。恩义之笃。于此可见。而生前受其属托。死后相背至此。臣所谓苏,张之手段者此也。拯于四十年父事之师。诬毁斥绝。视若雠人。而今于棨。又复如此。此岂天理人情之所可忍乎。臣所谓邢七之狼狈者此也。呜呼。君臣师生。以义合者也。然礼经论其生事死葬之礼。而与天属之父子。一例而并称。盖以此生人之大伦。而一或偏废则人不为人也。臣窃念拯之所为。一则背师。二则背师。而人心晦塞。不以为异。事一之义。几乎湮灭。臣为是之惧。敢于序后之文。略有所论辨矣。今浩以侵侮儒贤。首被罪罚。臣以拯亲旧。见其不是而绝之已久。今此辨斥之语。不但侵侮而已。则论其辜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79H 页
犯。实浮于浩矣。臣又闻柳奎为名者。投进一疏。并及臣师墓文之事。而侵辱臣身。不遗馀力。臣又不胜骇怕焉。盖臣师得祸。既由于鑴党之复起。而拯之鶱腾。又在其时。臣师未死之前。屡以此形于文字之间矣。今于墓文之作。顾安得不据此以为说乎。虽然 圣上既以奎为为先正伸辨。嘉纳其言。则臣之侵斥儒贤之罪。又加一节云云。丙申正月。疏 批乃下。批曰卿因郑浩事。至于陈章俟谴。予以为过矣。第卿疏有曰一则背师。二则背师。夫以先正之道德。而宁有是哉。卿宜平心以思也。安心勿辞。亦勿待罪。上来行公。正言赵尚健上疏。切谏 批旨之未安。特 命罢黜。至于远配。)作诗哭崔君徵厚。(徵厚受业于先生之门。笃志力行。先生甚重之。年四十一而亡。)
丙申(先生七十六岁)三月因凤辉郑栻劄诬罢职。(自源流序文之出。拯徒之睢盱日甚。必欲甘心于先生。而去岁疏 批。又见 上有不悦之意。乘机诋诬。无复忌惮。贼臣真儒之疏尤绝悖。而又于 筵中谗构益深。自 上有序后文自内烧火之 教。四学儒生尹得和。太学生金纯行等。上疏辨诬。皆不纳。于是凤辉,栻劄请罢职。依 允。拯门徒崔锡文等。又举其师辛酉拟书。投疏诋诬尤奄。以及先生。 上优批。判府事李畬上劄论之。不纳。)七月 特命叙拜大司宪兼赞善祭酒。 遣史官别谕召之。(七月己未。 传曰辛酉拟书及先正臣宋时烈所撰尹宣举墓文。并书入。癸亥下 备忘记曰。今玆拟书。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79L 页
详加披览。书中辞语。果多操切。向来李判府事劄论是矣。不可归之于全然无过之地。则无怪乎多士之伸辨也。遂命 特叙先生。仍 传曰家礼源流序后文之付火。今觉其过矣。首卷下本院。依前印入。贼臣命尹等。称以泮儒。投疏伸拯。 传曰昔年下教。是在拟书墓文未见之前。今日处分。是在拟书墓文既见之后。予心一悟。是非自明。虽谓之有辞后世可也。父师轻重之说。今不当更提。而序跋之还印。亦其次第事耳。乃者吴命尹等身居首善之地。掇拾丑正之论。投进一疏。诬辱先正。略无顾忌。诋毁儒贤。无所不至。至请序文之更为燬绝。所当施以投畀之典。而今姑末减。疏头吴命尹为先停举。又因堂劄台 启。锡文,凤辉,栻拜 命远窜。其馀丑正之徒。亦皆削黜。拜先生大司宪。 遣史官别谕召之。 谕曰顷当源流刊进之日。予未详曲折。骡看序文而疑之。未免处分太遽。恩礼衰薄。深用惭叹。无以为谕。今者昨非已觉。而官职如初。士林之拂郁可以少慰矣。玆遣史官。谕予至意。卿其体谅。幡然就途。盖 上平日尊礼先生。出于至诚。而猝有谴罢之举者。不但为群小所欺诬。盖于拯之背师情状。有未尽烛者。故骤见先生序文及疏语。疑其偏系。而未免恩礼之遽衰。及见墓文拟书。则墓文元无诋辱之语。而拟书构捏罔极。实非师生间所忍为者。始觉拯心术之绝悖。处义之无据。而深悔前日之处分。即 命叙复先生。更刊序文。又追削拯官爵。 遣承宣致祭于华阳书院。 亲书院额赐之。三十年斯文未定之是非。于是而大定矣。)特旨拜崇政大夫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80H 页
议政府左赞成。上疏辞。○八月 遣史官谕 批。
丁酉(先生七十七岁)三月 大驾将幸温泉。弘文馆陈劄。四学儒生沈凤威等上疏。请 驾次行宫后召致先生。载与俱归。○戊午闻 大驾幸温泉。发向 行宫。○庚申病留槐山。上疏待罪。○甲子 遣史官别谕召之。(谕曰予之敦召卿凡几遭矣。只缘予诚未孚礼未尽。漠然无造朝之期。曷胜愧恧。昨年别谕之后。切欲更加勉谕。期回遐心。而适会予病添加。呻吟度日。有志未果。益用缺然矣。一自浴温初定。以为卿之德容可见。予之必致之心可遂。心自欣幸。屈指企待。今予来此。思想深切。特遣史官。谕予至意。卿须体谅。安心偕来。用副予虚伫之望。○书启见文集。)乙丑 遣史官谕 批。(批曰昨于史官之行。才悉勤恳之意矣。今览卿疏。知卿进到槐山。欣慰良深。须勿以疾病为辞。亦勿待罪。毋执撝谦。安心上来。勉副至望。)丙寅再疏乞免职名。○己巳 遣史官敦谕。仍有偕来之 命。(谕曰日昨别谕。亶出心腹。谓卿体谅。进诣行在矣。今观书启。大违所望。是何情志之不孚。一至于此。愕然且惭。无以为谕。卿以世禄之臣。本非果于忘世者。其在同休共戚之义。不忍弃予迈迈。则况予临此道内。此诚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80L 页
难得之机会。而终不得相见。则予之缺然。当复如何。卿于本职。一向巽让。今玆难进。抑或由此。则朝家之礼待儒贤。不系职秩之有无。何靳允许乎。卿其须体此意。以布衣入对。毋孤予日夕虚伫之望。○书启见文集)同日 遣史官谕 批。许递本职。趣令来诣。○癸酉进次清安○甲戌到清州○丁丑到全义。谒栗谷先生祠堂。(栗谷后孙綖。时为县宰。奉祠版于衙中。)戊寅闻 回銮已定。进到温阳金谷。上疏乞免赞善祭酒职名。 使偕来史官传谕。(批曰知卿已到行在密迩之地。心之欣喜。曷有其极。日昨勉副本职。盖出于不得已也。兼带及赞善并许解免。于予心实有所缺然。须勿以此撝谦。体予前旨。疾速偕入。用副如渴之望。)庚辰复 使偕来。史官传谕 许递兼带。趣令入来。(史官传谕疏 批后。回 启以职名未尽解免。不敢冒进之意。 传曰才谕予意。而卿以两职之尚在。为难进之端。其在慰安之道。何靳暂解。并姑勉副。须体此意。即速入来事。更为传谕。即日开政付副司直。)同日随史官诣 行宫入 对。(史官复以 上旨传谕。先生遂承 命。随史官进诣 行宫。即 命引见。先生职名虽解。亦不敢以山人自处而野服进见。乃用 行宫扈 驾之义。戎服入对。 上曰卿养德山林。夙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81H 页
负儒林之重望。必致左右。朝夕纳诲之心。岂尝少弛。只缘诚礼浅薄。前后旌招。虽甚勤至。而遐心莫回。只自缺然。一自温行定后。知卿所居不远。一见之心。尤为无涯。日夕悬企矣。顷见卿疏。留止槐山。愕然之极。特遣史官。而卿之后疏。又以本职为辞。故急于致卿。遂即许递矣。昨日之疏。又以两职为辞。而并递诚为重难。故不得勉副。而谕令入来矣。未递之前。终无来意云。故不得已并为许递。是甚缺然。先生对曰。臣以不肖无似之身。三十年来。蒙被 恩礼。至为隆重。臣虽糜身粉骨。亦未足以酬报万一。然念分义虽严。而廉耻亦重。顾其职名。千万不似。故终不敢承当。屡违 召命。罪戾深积。一日不敢自安于心矣。今者 圣上曲加体谅。许递职名。而以必欲一见为 教。人臣亦岂无一见 君父之愿乎。臣诚感激 恩教。敢此来诣矣。 上曰特遣史官。连为敦召。其意非为行宫一见而已仍欲于还宫时与之同归也。即今灾异荐叠。饥馑溢目。若与卿同归。裨益必多。今行随往。千万是望。先生曰 圣教如此。为人臣者。岂敢有退托之意。第臣年迫八十。疾病且痼。在家时户庭之间。亦不得出入。伏闻 圣候未宁。至有温 幸之举。臣虽垂死之喘。不敢偃息在家。强疾发行。久滞中路。此实老病难强。而自 上每以撝谦为 教。臣已不胜惶悚之至。 上教又以同归为言。臣诚不知所达矣。八十之年。衰病如此。以臣筋力。其安有强策致身之路乎。将不得承 教。尤为惶恐矣。 上曰同为上京。共做国事。乃予必致之本意。非只欲一见而已。卿今来此。予心之喜。曷有其涯。亲见之后。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81L 页
若不得同归。予心尤益缺然矣。卿本以世禄之臣。义同休戚。非果于忘世者。当此艰虞之时。岂忍弃予而不与之同归乎。先生曰 圣教虽如此。老病筋力。其何以上京。亦何以留住耶。病状常有垂尽之势。奄奄若朝夕难保者。万无上去之望矣。 上曰年龄虽高。病患虽如此。此地去京不远。上去似不至大段难强。必须同归。共做国事。是予无穷之望也。先生曰今虽忍死来诣。以此病状。若又上京。则必有僵仆道路之患。在小臣丧廉之耻。虽不足言。于 国家育物之道。亦岂不贻累哉。左相金昌集曰年龄虽高。筋力尚健。自 上既已俯烛。而 下教勤恳。古人亦有载之后车者。今若有病则随后上来亦可也。又何必一时随驾乎。 上曰所达诚然。又何必一时随驾也。左相曰清风之距此地。此地之距京师。远近亦甚无别。徐徐上去。又岂至于难强乎。 上曰虽不得一时随驾。徐徐上来为望。得此难得之会。面对从容。终不得同归。则国事之罔涯。已不可言。士林之缺望。尤当如何。必回遐心是望。先生曰上去实有所难强。而 圣教如此。惶恐不知所达矣。右相李颐命曰老人一生不出之馀。初拜君父。虽 教以仍为上京。其言则固应如此矣。若果尽诚敦勉。则岂终负勤眷之 圣意乎。 上曰年老且病。虽不得随驾。而徐徐上来。少无所妨。母孤此勤恳之意。实予之所望也。右相曰三十年礼召勤挚。今始到此。此岂为一见其面而已。使陈所怀如何。 上曰卿则入来时。必见予颜面。而予则眼疾甚重。不得见卿之颜色。诚为缺然。予虽不见卿面。而入来时筋力则甚强健矣。左相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82H 页
曰试使之举笠而见其颜色如何。 上曰俞。先生曰在野之臣。古亦有请瞻天颜者。臣亦愿得一望 清光。 上曰进前瞻望可也。先生进瞻已。闵镇厚曰 回銮不远。且值 圣候有加之时。虽有所欲问之事。必不能从容矣。且 恩礼如此。又岂至于落后乎。 上曰才已言之矣。灾异荐臻。饥馑溢目。未知将何策而济之耶。所欲言者欲闻之。先生曰臣素无知识。今又耄昏。少时些少所闻。亦已消亡。有何可言之事乎。第闻天下万事。无一不本于人主之一心。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虽有至难为者。亦可运之掌矣。治心之道。诚正为要。此固老儒常谈。不甚新奇。而为治之本。不出于此矣。昔我 孝宗大王常御经筵。每以诚意正心。为学问之主。而熟讲之。臣师宋浚吉,宋时烈侍讲最久。而 圣祖亦以明天理正人心。望于卿为 教。臣亦闻之素矣。诚正之学。自是 殿下家去。而后王之所当继述者。唯在于此矣。朱子易箦前三日。谓门人曰天地之所以生万物。圣人之所以应万事。直而已矣。臣师宋时烈临殁。尝以是教门人。盖直字之义。所包甚大。孔子曰人之生也直。孟子曰以直养而无害。大学之诚正。中庸之精一。皆此意也。千古圣贤相传心法。不外此一直字矣。 圣祖既发挥于上。臣师亦尝启沃于下。在今 殿下端本出治之道。只当于此深体力行而已。臣之所达于 上前者。亦岂有他说哉。 上曰所达皆是正言至论。予虽不敏。当各别服膺焉。先生又曰圣人之功。莫大于春秋。而春秋之义。又莫大于尊王。此义苟不明。则人不为人而入于禽兽矣。当今四海腥膻。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82L 页
我东独不失为礼义之邦者。莫非我 圣祖之力也。盖自天地翻覆之后。非不知我国国小力弱。其于事功。有未易言者。而春秋大一统之义。自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彝。而不可一日废者也。故 圣祖临御十年。常切薪胆之志。未尝一日而忘此义。臣师宋时烈每言及此。未尝不流涕而道之。盖臣师平生秉执此义。密赞大计。期以身殉。君臣一德。至今照人耳目矣。 殿下即位以后。亦以 孝庙之心为心。必以此为今日天下第一义。至于筑坛报祀则义理大明。如日中天。然而世道日下。人心渐溺。至有诋毁大义。以臣师当日勤勤恳恳之赤心。归之于虚假。而举世莫之知怪。臣恐率是以往。大义日益晦昧。而人心世道。沦入于夷狄矣。复雠雪耻。虽难猝就。而臣愿 殿下深追 孝庙之志事。常常不忘则继述之孝。无过于此矣。 上曰春秋之义。寻常留意。今此所达。尤为恳切。当益加意焉。先生又曰卫武公年九十。犹作抑戒以自警。今 殿下春秋虽高。比武公犹有间矣。若奋发大志。孜孜不已。则何事不可为。何功不可成乎。 上曰卫武公之言。尤可感叹。当益自勉焉。先生曰 上候近则何如。伏闻初到温泉之时。水刺日胜。诸症日减。臣民庆忭。当复如何。今闻 回銮之期遽尔进定。去夜又生别症云。臣不胜达夜忧虑矣。 上曰今则颇有汗气。痞滞少减。而困恼烦渴。眩气则未已矣。先坐曰方在 静摄之中。臣请退出。 上曰世道不幸。祸生门墙。斯文变怪。极可寒心。予既洞烛而是非大定。此后或可冀士趋之正矣。先生曰 圣德光明。洞烛是非。世道斯文之庆幸。岂有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83H 页
大于此者乎。臣于在乡时。每闻 圣教。自不觉其感泣也。 上曰远坐之故。未见颜色。甚为郁泄。进前近坐。先生进伏床下。 上仍握手。举目谛视之良久。 下教曰不独不能分明。终不能辨识其颜面。诚为泄泄矣。仍又 下教曰如是相逢。极是难得之会。今此愿留。出于至诚。亟回遐心。同归是望。左相曰 恩礼如是其隆挚。又岂敢不思所以奉承乎。 上曰今得相见。心甚欣幸。毋负传教。同去为望。先生曰 调摄有妨。臣请退出。以文字仰达矣。仍辞退。 上曰筋力尚旺。不至甚衰矣。左相曰得见非常之 恩礼。国家庆幸。如何可谕。退后必应辞免。而今既到此。岂可舍去。致敬尽礼。斯于同归。诚为合宜矣。 上曰卿言是矣。予意正自如此矣。)辛巳闻子煜病革。留疏急还。(先生是行。盖为 大驾适临近地。敦 召益勤。感激 恩眷。欲为一瞻 天颜。以伸平日向君之诚。而职名皆递。又无所嫌。故遂至行殿。登对。既至则又欲罄竭所蕴。以裨 圣聪。而晋接之日。 圣候方在调摄中。难于久对。故只将讲圣学明大义。关于君德治道之大者。略陈而退。欲于后日更 对。继陈所怀。以答 圣眷。不幸子病遽革。急于面诀。不免留疏经归。当日之事。可谓千古盛际。而亦可谓千古至恨也。)癸未至家。是夕哭子丧。(煜聪明恺悌。问学精深。居家孝友。莅官清白。文辞典雅。笔法敏妙。天文地理。医药算数之类。亦皆旁通。盖亦稀世之才也。先生尝许以父子间知己。不幸先亡。以故先生少日言行之可记者。多所阙遗而莫能识焉。)四月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83L 页
丁亥 遣史官宣疏 批。(批曰昨于前席。亲见德容。几年思想之馀。欣慰良深。病若祛体。噫。得贤共国。有国先务。在治泰尚然。矧玆极艰屯之会乎。今予必致乃已者。盖欲勉卿造朝。与共国事。故竭诚敦勉。不啻缕缕。未回若浼之志。缺然殊甚。终宵耿耿。方欲更敷心腹。期回遐心矣。即见卿疏。因子病留疏决归。是何情志之不孚至于此。不觉惊愕。继以愧恧。如失左右手也。噫。卿以先正之嫡传。为士林之矜式。以先正平日事我 圣祖者事寡躬。是予所以期待于卿者。噫。责大如此。以卿体国纯诚。其可一向逊退。以孤予至意哉。儒贤去就。关系至重。其不可自轻也明矣。玆遣史官。申诰予意。卿其体谅。安心勿待罪。疾速复路。用慰小子之心。以副士林之望。史官以偕来仍留。)甲午上疏辞召 命。○庚子 遣史官问人才。(书启见文集)遣史官宣疏 批。(批曰引接才罢。勉留方切。而卿之子病忽剧。归意忙遽。缺望殊甚。俄闻竟遭惨恸。念卿情事。为之恻然。此时强迫。有欠体谅。故拟待后日敦勉。史官姑令上来。于予心益不胜缺然矣。卿其体此。安心理遣。善为调将。过葬事后仍即复路。用副予虚伫之望。)五月乙丑新卜。拜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右议政。 遣史官别谕召之。(书启见文集)乙亥上疏辞职。○六月辛卯。葬子丧于束谷。(夫人墓下)壬辰 遣史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84H 页
官谕 批。(批曰卿以先正之嫡传。夙负儒林之重望。此时三事。微卿伊谁。予志已定于贰公特拜之日矣。今玆爰立。果得贤德。心之欣喜。曷可形谕。且人臣之身佩安危者。年至不许致仕。自古皆然。矧此多难。卿其须体至意。安心勿辞。贲然来思。出而论道。用副朝野之望。)七月再疏辞职。 遣承旨谕 批不许。○八月戊子 遣史官 别谕趣召。(书启见文集)丙申上书 东宫辞职。兼陈勉戒。(时 王世子听政代理。故上书辞职。仍陈勉戒。)九月癸丑 东宫遣史官宣书 答。○乙卯升左议政兼 世子傅。○庚申上疏辞职。兼辞貂帽之 赐。○辛未礼郎承 命来问 王世子听政后告 庙颁教当否。不对。(先生前此问议皆对。至是以大臣收议来问。而先生不敢以大臣自居。故不对。后又以儒臣收议来问则对之。此后问议。或对或否。皆以所问不同。后不尽著。)丙子 遣史官宣疏 批。(批曰今玆煖帽之赐。岂特优待大臣而已哉。欲其遄出而视事也。况予心腹之辞。罄悉无馀。其在卿鞠躬尽瘁之义。决不可一向迈迈。以孤至意。而世子代理。辅翼正急。朝夕纳诲。舍卿硕德而其谁耶。卿之造朝。予日望之。又不啻大旱云霓也。疏末陈言。当勉戒春宫。而卿若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84L 页
出入筵席。使世子日闻格言。则其所裨益。亦必大矣。卿其体批旨之勤恳。念时事之艰虞。毋执撝谦。安心领受。即日就途。用副予虚伫之望。)十月丁酉。上书辞职。 遣史官宣 答。(答曰前后书本之下答。备悉勤恳之意矣。矧今位跻中台。又兼师傅。余之尊信仰成。益复如何。而论道经邦。其责至重。则其在夹辅之义。决不可一向撝谦。以孤余如渴之思也。李世德供辞中。丑辱先正。罔有纪极。而侵诋之言。亦及于卿。事之骇惋。孰甚于此。书末所陈。益可见先正忧爱之忱。而世德构诬情状。尤可痛矣。卿其须体至意。亟回遐心。幡然造朝。即起视事。用副朝野之望。)再上书辞职。○十二月甲申 上遣掖庭人 赐柑。○庚寅 遣承旨宣书 答不许。○辛卯因洪万遇疏。上疏待罪。 遣史官谕 批。(万遇疏中。以山人之调护。 东宫不宜如是等语。侵诋先生。先生上疏待罪。疏见文集。 批曰噫。当国家艰屯之会。得贤德之士。置三事之位。小子之期待于卿者为如何哉。况世子代理。付托至重。夹辅之责。深有望于硕德大臣。故亦于别谕言之矣。诚意未孚。造朝愈邈。愕然惭恧。已不可言。而病里思想。恒切于中。卿非果于忘世者。自有世禄休戚之义。其不可一向迈迈。以孤我必致之至意也决矣。且卿因洪万遇疏。有此陈章。而此事不难辨破矣。向来虽有未安之教。卿在远外。不即闻知。特旨旋颁。处分大定。卿所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85H 页
以不复提论往事。而直陈勉戒之言于春宫者也。卿于本职。方过自谦让。此所以告 庙询问之下。不得献议者也。各自攸当。元无毫分未尽。而万遇欲售惎间之计。䝱勒搆捏。无所不至。诬贤毒正之状。万万痛惋。故已施削黜之典矣。此等危险之说。何足挂齿。卿其体予前后勤恳之至意。安心勿辞。亦勿待罪。贲然来思。辅翼世子。用副虚伫之望。玉堂陈劄辨万遇之说。馆学儒生又上疏辨诬。 上皆优批答之。)
戊戌(先生七十八岁)正月 东宫遣宫官问进讲册子。不对。(问以师傅故不敢对)上书辞职。○二月 遣史官宣书 答。(答曰。日者洪万遇之疏。遣辞用意。极其危险。可胜痛哉。此辈情状。莫逃于 圣鉴之下。处分严正。慰谕备至。则卿更无毫分难安之端也。卿若仰体 圣眷之隆重。且念小子之思想。亟回遐心。幡然造朝。则士习自熄。而出入前席。使余日闻其格言。其裨益于国事。必不浅鲜。此余所以致敬尽礼。必致乃已者也。矧今春日载阳。昔疾宜廖。卿其体此至恳。勿复以疾病为辞。须速就途。用副日夕虚伫之望。书末所陈。诚甚切至。令侍讲院禀处焉。)礼郎承 命来问 东宫谒圣时取士当否。不对。○礼郎承 命来问 嫔宫丧 两殿服制。不对。○三月礼郎承 命来问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85L 页
大殿 春宫视事时服色。献议。(议见文集)上书辞职。遣承旨谕 答不许。○东宫遣掖庭人 赐食物○四月 遣史官问姜氏狱伸冤当否。献议。议见文集五月 大殿 东宫遣掖庭人 赐节扇。○上书辞职。 遣承旨谕 答不许。○遣史官问 嫔宫丧期内 王世子嘉礼定行当否。不对。○六月史官更来问。献议。(议见文集)上书辞职。 遣史官谕 答不许。○七月 东宫遣宫官问进讲册子。献对。(书启见文集)上书辞职。○八月 遣史官宣书 答。(答曰卿以儒林硕德。夙负公辅之望。昨岁温宫。 圣上一接德容。尊礼深笃。爰立作相。眷遇益隆。逮余代理之后。尝以尽诚必致之意。谆谆勉余。余仰承 圣志。前后敦谕。不啻勤恳。而尚无幡然改图之意。只增惭恧。无以为谕。况余之期待于卿者。不在于筋力。则其不可以疾病为辞也决矣。噫。艰虞溢目。而廊庙空虚。望卿造朝。此时尤切。卿其体 圣心之思想。念小子之倚毗。亟回遐心。贲然来思。用副上下之望。)九月上书辞职。 遣承旨谕 答不许。○十月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86H 页
礼郎承 命来问 端懿嫔丧 大殿服制期大功孰当。辞不对。○十一月礼郎更来问。献议。(时 景庙在东宫。 端懿王后以嫔薨逝。仪曹议进 大殿服制。参判朴凤龄引 显德王后丧。 世宗大王服大功之礼以进。自 上命定为大功。其后凤龄又上疏以为 明圣大妃于 仁敬王后丧服期。而当初禀 启时。不为并举。待罪云云。 上命议于大臣。大臣皆以为当服期。遂改以期年。士论谓其不当期。哗然不已。玉堂李重协上疏言服制之非。请更议定。先生不以大臣自居。初不进议。因更令问议之 命。末乃献议。议略曰窃观仪礼。天子诸侯绝旁期。唯正统有服。盖于子期。于妇大功。是正服。若三世传重之子则服斩衰三年。是加服也。而于子妇无加服之文。故仪礼图以大功著焉者此也。后世因魏徵奏议。升为期年。至今因袭。是私家之礼。故与王朝古礼有异耶。○门人尹凤九以书问曰。今日 嫔宫服制。本不当为期。先生献议。果以大功为主。诚慰士林之望矣。只以文势或欠条畅。见者未免听莹于言下。似不可无一言以晓之也。未知如何。先生答曰仪礼天子诸侯正统服。适妇大功。虽升适之妇。无降服之文。又不可无服。引以为据矣。盖愚意虽适妇。止于大功。今日服制。必不可至期也。玆承来示。无乃遣辞未畅。使人难晓耶。抑可以活看。而见者过疑耶云云。○门人成道行问。向日李重协所论服制事如何。先生曰其疏谓 端懿嫔服制。自 上当改以大功。而疏出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86L 页
于已过九月之后。势须行不去矣。盖其言大功者。非不得之。而所主而言者。反主魏徵之礼何也。仪礼曰天子诸侯绝旁期。又曰为子期。又曰妇适大功。是正服也。又曰三世传重则为长子三年。此加服也。而其下无妇加服之文。礼又有妇则不可以正体论之之文。其为长子三年者。是有正体传重三事也。妇则外成。故正体二字既不可论。只有传重一事。若长子加服之有四种说者。非所当议也。勿论长众。既传重则皆适也。唯当服妇适大功。天子诸侯本绝旁期。则适妇外他不须说矣。 世宗大王明习礼制。故大典则用魏徵之说。以为士庶通行之制。为 显德之丧则却用仪礼。妇适大功之文。 嫔宫服制。当初仍用大功。则实合仪礼之正服。不此之为。改之诚宜。而今乃谓非适妇而服期。谓之违礼。当改服大功云。则是不察魏徵妇服之或期或大功之礼。本非通行于王朝之礼也。又不识仪礼妇适之适字。专为传重一事而设故也。道行曰世人不识礼意。而又不识先生本意。不免有纷纭之说矣。先生曰吾亦闻之矣。自 上只询服制。故吾亦只对以礼意如此。只当服大功矣。若 问以嫡庶与否。则当对以以庶升嫡。亦为适妇矣。今日所询只服制。而吾反论嫡庶。则未知何所当乎。又曰申君启澄以为嫡适两字。义各不同。嫡是正妻所生之谓。适是承重之谓也。后考字书。果有此说矣。○盖献议中仪礼图云者。即天子诸侯绝旁期则适子妇服外。既无可论。故图中只言适妇大功。虽升嫡之妇。当服大功而已也。且考朱子答万正淳书。亦以升嫡之妇。通称适妇。今此所引。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87H 页
固已有据矣。)十二月跋程书分类。○答门人韩启震论性善。(书曰气质云者。人之初生。禀受不齐。清粹者为贤智。浊驳者为愚不肖。此朱子说也。贤智者感于正而其发皆善。此所谓天理也。愚不肖者感于邪而其发不善。此所谓人欲也。然虽在愚不肖之人。所感者正而人欲未及萌于其间则介然之顷。天理发见。蹠蹻恻隐之发是也。气在此时。虽其浊者。亦不能自主。但得听命于理而发挥出来耳。于此见性善之必然也。今曰虽至恶之人。发必以清气而为善情则无乃专靠一气字乎。)○答李濯论阴阳之气。(书略曰。王鲁斋造化论。全不识造化。前未暇说破。高见差处。全在于主张此说。则今不得不略言之。所谓阴降阳升者。盖据图书卦画而言。河图中阳之生数在下而成数在上。阴之生数在上而成数在下。先天图中复之阳生在下。姤之阴生在上。故谓之阴降阳升。图书卦画皆以摸写二气循环四时流行之妙。则其安排布置之势。自不得不如此尔。若夫阴阳之生则皆始于地中。渐渐从上下四旁放出去。充塞乎六极之间。非特上升一道而已。所谓阴阳者。只是一气之消长也。长之自地中而极于六极。长之极则又消之自地中而极于六极。消之极则又复长矣。盖冬则阳在地中。夏则阴在地中。故井泉之深者。冬温而夏冷。阴阳之皆从地中生者。据此可见矣。朱子之说曰冬十一二月。阳长地中。驱出阴气都在地上。古地上极寒。夏之五六月。阴长地中。驱出阳气都在地上。故地上极热。先贤之论。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87L 页
亦己如此矣。或谓阳之长在地中。极于上下四旁之极。阴之消自上下四旁之极。入于地中。农岩说 然则阳之始生。何其至小而微。阴之始生。何其至广而著耶。此则犹得其半而失于半矣。若如鲁斋之说而阳自地中生而上极于天。阴自天上生而下极于地。则阴阳消息。只在地上一面中通一途矣。其地下去天与地之四旁去天处。未尝有阴阳矣。然则周天之内。阴阳所存者。不过占其六分之一矣。其六分之五则将空无一物耶。抑别有一气而不属于阴阳耶。直不成义理。直不成说话。望高明暂置其说。更以鄙说入思见教如何。)
己亥(先生七十九岁)正月。上书辞职。 遣承旨谕 答不许。○三月写真像(画师即关西金振汝也)○四月上书辞职。 遣史官谕 答。(答曰余之竭诚敦勉凡几遭矣。心腹之辞。庶或体谅。而巽让弥坚。造朝愈邈。小子之愕然惭恧。已不可言。而 圣上静摄之中。一倍思想。缕缕勉余。以益笃诚礼。必致乃已。虚伫之 圣意。终不可孤矣。况余代理之后。其所尊信仰成。亶在于硕德儒相。则其在一体相须之义。胡忍弃余迈迈。不思所以扶颠持危。挽回世道耶。毋执撝谦。幡然改图。深有望于卿者也。年龄虽高。精力尚旺。卧閤论道。亦何所妨。输送之物不腆。曷足表余惠养之意哉。卿其体 圣眷之深隆。念小子之倚毗。亟回遐心。贲然来思。用副上下之望。)患痁疾。○五月太医承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88H 页
 命持药物看病。○东宫遣宫官问继讲册子。不对。○上书陈谢药物之 赐。兼陈继讲册子。○六月 遣史官宣书 答。(答曰闻卿有疾病。虑念方深。神明所扶。自至痊平。欣幸曷已。纲目未及卒业。故欲为继讲矣。书辞如此。令侍讲院更问于师宾客禀处。前后敦勉。不啻勤恳。而情志不孚。造朝愈邈。缺然惭恧。曷可云谕。卿其深念一体相须之义。亟回遐心。幡然就途。用副余如渴之望。)吏曹假郎承 命来问金宗瑞皇甫仁复爵当否。不对。○患暑感。 遣医赍药物看病。○七月上书辞职。 遣史官谕 答。(答曰自卿爰立作相。朝野之想望为如何。而小子心腹之辞。凡几遭矣。卿书所谓平邦。是所望卿。而微卿养德山林夙负重望者。其孰能当此至重至大之责哉。卿若一出。辅翼必多。是余所以益笃诚礼。必致乃已者也。宁有一毫视以不紧之心哉。愧情志之不孚。无以为谕。大病之馀。纵有未尽稣完。余不以筋力责卿。则不可以疾病为辞也决矣。卿其体 圣上眷遇之隆。且念小子之思想国势之岌嶪。亟回遐心。幡然造朝。毋孤至望。弘济艰难。)九月上书辞职。 遣承旨谕 答不许。○十月 上遣掖庭人 赐食物。上疏辞。○十二月遣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88L 页
史官宣 批。(批曰向来月致廪粟。实出惠养之意。而固辞不受。深用缺然。又有是命。即周之之义也。不腆之物。复何辞焉。疏末所辞。缘予情志不孚。撝谦弥坚。曷胜愧恧。病里以益笃汝诚礼。必致乃已之意。缕缕语世子。春宫虚伫之诚。其不可终孤也决矣。卿其须体至意。安心勿辞领受。幡然造朝。辅我元良。)患寒疾。○遣医赍药物看病。○作勉斋集辨说。(勉斋文集前未行于东方。季公以副价赴燕。始得其书而来。其论五行七情论语集注等说。多与朱子说不同。而易为学者眼目之眚。故先生略举其差谬忒甚处以辨之。其辨七情之说曰。喜怒哀乐。情之发于心者也。无论生于形气原于性命。皆属喜怒哀乐七情。今勉斋乃以喜怒哀乐专谓之发于此身。然则发于此理。不可谓七情耶。文王之怒孔颜之乐。非发于理者耶。朱夫子立言垂训。皎如日星。而一传而微言大义已晦。良可叹也。其以人心道心。拟之于易之器与道。亦甚不然矣云云。)辨拙修斋理气说。(拙修斋赵公圣期作理气说。其论人心道心四端七情。异于栗谷先生说。以道心四端为主理而言。人心七情为主气而言。学者往往传之。至是先生始见其文集。其说大要。以理气之发。谓有理乘气而发者。气寓理而发者。以道心四端。为理乘气而发。人心七情。为气寓理而发。所谓理乘气而发者。言理专主张而气盛载而已也。即所谓主理而言者也。气寓理而发者。言气专主张而理寄寓而已也。即所谓主气而言者也。且以退溪之说。为名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89H 页
言之失。栗谷之说。为实见之差。先生以为此说后出而又颇新巧。恐误后学之见。每为学者辨之。盖以为道心与孟子所言四端。皆以纯善者言。则以是为主于理。固无不可。至于人心与子思所言七情。皆兼善恶而言。则安可遽以主于气目之乎。道心四端之善。理为主而发。人心七情之善。气为主而发。则是不但理气之用。分道各出也。于善之中。又有原理原气之不同。而善有二本矣。善果有二本乎云云。仍欲著书以辨。而疾病未果焉。)
庚子(先生八十岁)正月上书辞职。 遣史官谕 答不许。○上书辞职○二月 遣史官谕 答许递。前(答曰前后敦勉凡几遭矣。必欲召致。与共国事。四年于玆。而只缘诚浅礼薄。莫回遐心。愕然且惭。无以为谕。第卿巽让一至于此。一向敦迫。亦有欠于礼遇之道。本职不得已今姑勉副。深用缺然。卿其须体至意。幡然就途。以副如渴之望。)付判中枢府事。上书辞。○三月 遣史官宣 答不许。○四月癸亥闻 上候猝重。进到忠州。○甲子病留忠州。上书待罪。○五月 遣史官谕 答。○六月辛丑闻 上候加重。进次楼岩书院。○甲辰夕因京书承 肃宗大王升遐。出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89L 页
院门外望哭。(中枢府人受季公书先至)乙巳还到忠州。待礼部关文。○丙午入州庭举哀。以病不得奔哭。上书待罪。○辛亥成服。(先生承 讣差先。而以关文到日计闻 讣成服。盖君丧闻讣。不敢以私书为据也。)还家。○答门人蔡之洪论 国恤奔哭当否。○戊午礼郎承 命来问丧制节目。不对。○己未 遣史官宣 批。○患暑感○七月 遣医赍药物看病。○八月礼郎更来问丧制。不对。○十月礼郎承 命来问丧服节目及臣民许婚期限。不对。○承 命制进 大行大王挽词。○甲寅入忠州馆庭。行下 玄宫望哭礼。以病不得赴 因山。上疏待罪。○十二月 遣史官宣 批。○奉和 先大王御制诗。(丁酉岁。 先王召接先生于温宫。先生既归。怀念不已。 亲制诗以见意。诗曰寤寐思贤几降书。行宫亲接德容初。欲看病子归忙遽。恨不还都载后车。 大丧后自 大妃殿下 先王诗文于政院。此言亦在其中。先生始得奉览。感慕流涕。遂奉和以寓泣弓之恸。诗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90H 页
见文集。)
辛丑(景宗大王元年先生八十一岁)二月 遣掖庭人 赐貂皮。○五月 遣掖庭人 赐节扇。○六月乙未因筵臣陈白。 命推 恩赠爵。(副修撰李重协 启曰。判府事权某。以两朝礼遇之臣。致位三事。当依例有推 恩之举矣。昔宋儒臣程子除崇政殿说书。未尝为妻乞封。范淳夫问其故。答以某自草莱起。岂有为妻乞封之理乎。又问陈乞父祖封典如何。答以其说甚长。待别时说。朱子论此事。以为程子之难言。盖欲从科举法都变了。然 朝廷待士之道。却不当如此。今某之事亦类此。当自朝家有依例推 恩赠职之事。故敢达。 上允之。○赠考领议政。祖考左赞成。曾祖考吏曹判书。妣皆从 赠如例。)戊戌 肃宗大王练日。入府庭望哭。○己亥以病未入京。上疏待罪。仍陈推 恩不敢当之意。○庚子 遣史官别谕召之。(书启见文集)辛亥 遣史官宣疏 批。(批曰初期倏过。益复罔极。今见卿疏。如对晋叙。忆昔 先大王礼遇之事。尤极哀痛。悲不自胜。无以为谕。卿年龄已高。节届盛暑。不得进参。有何所伤。推恩赠爵。自是旧例。何若是其撝谦耶。还切惭恧。卿其安心勿待罪。俟得秋凉。幡然就途。以补孤之不逮。)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90L 页
礼郎承 命来问 国练布绞带用练与否。献议。(议见文集)患暑泄。(先生于 国练。将诣府庭望哭。子弟恐其劳动致伤。固请停行。先生不从。冒热往返。至是遂有泄痢之症。)○闰六月甲子。行改题主焚黄礼。○遣医赍药物看病。○七月 遣玉堂官问进讲册子。(书启略曰顷年臣以圣学辑要进讲之意。仰陈疏末。盖是书实圣学之指南。典谟雅训。悉备于此。天德王道。不外于是。诚宜吃紧加工。而似伏闻尚未进讲。今虽更承 圣问。臣之愚见。以为帝王切要之书。无踰于此云。先生于先贤。最慕栗谷先生。尝称曰全体大用之学。朱子后一人也。又曰击蒙要诀圣学辑要。可比小学大学。朱子后作者虽多。未有可以拟此者。辑要之书。虽是编辑古语。然非真知其理而若出诸己者。其采摭精密。置水不漏。安得如是哉。且其规模大而门路的。编帙少而理事备。其在学者精力之已衰。人主机务之甚繁。难于读书者。尤为要切矣。故于屡承进讲册子之问。辄以是为对。)八月丁丑病革。(先生自六月晦患暑泄。或止或作。至七月颇安。是日复发。自是元气大陷不能语。)丁亥(二十九日)戌时考终于寒水斋。(中间病稍安。故门人侍疾者皆散归。季公自京来省亦才归。无有及于属纩之际者。丈岩郑公,忠州牧使宋尧卿来治丧。长孙养性持重奉馈奠。○讣 闻撤朝市如例。 上下教曰判府事权某。养德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91H 页
山林。夙负重望。寡昧之尊德。士林之矜式。为如何哉。前后敦召。至切愈勤。而只缘诚薄。莫回遐心。缺然思想。未尝少弛矣。何意一疾沈绵。凶闻遽至耶。惊悼之极。曷可尽谕。即令该曹礼葬等事。斯速举行。祭需从优题给。棺板一部亦为择送。而月廪令本道限三年仍给。以表予意。○月廪仍给之 命既下。本家欲体遗意辞不受。而本道终无举行之事。)遣承旨致吊。及葬遣礼官致祭。○馆学儒生设位举哀。及葬为文致祭。各道书院亦皆致祭。十月壬申发引。(奉柩乘船于寒水斋前江。顺流而下。至早遁。登岸行丧。夕至山次。)癸酉(十六日)卯时行葬礼。(与夫人同茔○会葬者凡四百馀人。加麻者亦数百人。)
癸卯十二月追夺官爵。(时群凶浊乱。忠贤迸戮。道峰黜享之祸。至及于尤庵先生。贼臣致云。冕之曾孙。世济其恶。怨山人最甚。至是构诬先生。发追夺之论。僚议皆避。而独 启蒙 允。儒生洪禹著等上疏辨诬。持平赵镇禧 启窜极边。门人李蓍圣等四十馀人上疏伏 阙。政完终不捧入。)
乙巳(今 上元年)正月 命复官爵。 赐谥文纯公。(不待谥状。特 赐谥。道德博闻曰文。中正和粹曰纯。)○忠清道儒生郭守杰等上
寒水斋先生年谱 第 191L 页
疏请建书院。 许之。(远近章甫立祠寒水斋傍。 赐额黄江书院。后又配享忠州楼岩书院。)
丙辰正月行状成。(门人韩元震撰)
戊午七月墓志成。(门人尹凤九撰○燔作二十八片。埋于圹西。)
庚申四月辛未行延谥礼于黄江。(吏曹佐郎洪启裕来 宣)
癸亥十月神道碑铭成。(领府事李宜显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