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书
书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099H.gif)
岁且尽矣。雪寒政苦。不审体候若何。仰惟神相幽贞。益滋天休。不胜瞻耸。侍生痰症复谻。日夜哮吼。至于校整之役。无由索性用力。愧惧交深。年谱誊出之后。又成暗草。必复移写。可以呈览。行状托之仲和则答书以为明道行状。非伊川不能作。伊川殁后。非无张,尹诸人。而亦未有行状。至朱子然后乃编其事实。至如勉斋之状考亭则犹不能无人言云云。观其意思。非唯不敢自当。盖以率易下手。汲汲苟备为未妥。未知此见果如何。要在与渠相聚。乃可以商量凡百矣。
答黄延丰(甲申四月)
秦汉以后。易学失其传。京,郭之徒。徒得其末流而昧于本源。独修鍊家密相付授。参同契是也。盖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义合也。其中纳甲之法。最是要旨矣。先天图亦秘而不传。至陈抟乃出。抟实伯阳之流也。邵子得此图。发明数往知来之义。然后乃与孔子大传之言相合。朱子以为易之宗祖。又曰与纳甲之法相应。盖彼方术之士。姑借此以寓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099L.gif)
答黄延丰
似闻全义一士人家藏 崇祯皇帝御笔丛篁数张。是其士人妇家先世赴京时受 赐者。而今乃出之。尝经尊丈一览后为赵泰耇持去。此言信否。其所来历。不宜泯没。切欲知之。敢禀。
答黄延丰
下一件事。侍生所见。亦落于稚久之下。伏想尊丈于仲和,士肯之外。又添一叹惜也。今日之议。与复 贞陵事顿异。而教以可作明證。愚迷之见。未即领悟如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00H.gif)
答宋镇岑(元锡○戊寅)
绣衣之启。可胜骇叹。虽未知致此之由。而其为廉问之失实则可保矣。毕竟当底无事。而衰境昼地。实非等閒厄会。耿耿不可言也。记昔沧江赵丈金堤时。金公光炫为御史。略有举劾。则石室先生惊咄曰尔劾此人。何面立世。亟令诣门而谢。不知今日亦可见此等事否。适有舟便。敢候起居。
答郑仲淳(浩○己丑三月)
教意谨领。深荷眷爱之意。无以为谕。但弟之于当世之事。不出一言已四十年矣。到今破戒则从前所守不亦可笑乎。朱夫子于陆象山。尝谓大拍头胡叫唤。至闻其讣则曰死了告子。然未曾以一疏辨斥其罪。先师于黑水则虽于末年因辨尼事。说及中庸改注之罪。 孝 显之世。进闻朝议时多矣。未尝一言上闻。岂亦无所料量于心内而然哉。今领相所改易庸,学大文与章句。虽极乖谬。朝臣馆学及四方公议齐发。则与举世全无一言之时。亦有间矣。乃以从前守默之人。随人之后而有所云云。或涉不紧耶。日昨史官来宣疏 批。圣旨殊勤。惶陨益无所措。而别无政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00L.gif)
今之世道。何可言哉。宾秋两令俱被削黜。发通儒生亦配边远。尊信古经。罪乃至此。此实近古所未有也。
答郑仲淳
不鄙昏愚。询诲至再。实感惓惓之意。数疏云云。何为而发也。弟之平生。兄所稔知。而不料不相悉之至此也。弟本凡陋之人。意外儒名。万万不近。人乃不谅。或以世道之责相期。而弟则常蹙蹙不敢闻。此非皮面语也。昔者戊辰年间。侍坐华阳。其时极有可言事。弟意谓身既不得进。欲以一疏仰答 圣恩之万一。禀于先生。则先生以为身不出而言出。先儒非之。非道理也。自是之后。不敢为一言计。乃者礼官来时则其不敢终默者。亦有所以。窃尝见论语不在其位注程子曰。若君大夫问而告者则有矣。妄遵此训。略陈荛说。而然于政问则亦尝一辞再辞。迫而后言。非所得已也。至于厦成之时辨诬之疏。则门人之于先生。实同子弟讼私冤之义。固不以世道自任而发也。然其时台疏之外。太学及诸道之疏皆不出矣。不然则以弟缩蛰之踪。亦未必言之矣。从来所守本末。不过如此。而兄乃以明道,伊川诸大贤之事责之。可谓不相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01H.gif)
答郑仲淳(丙申七月)
从前有欲商量事。不敢烦以书牍者。槩嫌于招人颊舌。至于义理所关。亦复一向循默。甚令人郁瞀也。似闻远近章甫辈发文声罪宣举文集中诬诋 圣祖志事一款。高明独为过虑。至以末终朝家处置为难云。故受教于门下者。一皆以不发为厚德云。近又得见洛中一二士友之书。沃川通文之到道峰者。斋任尹凤九亦不肯可否云。似有致疑于门下底意思。吁岂其然乎。凡臣子之向君父发不道之言。若发私书。讦而诉之。果涉不韪。至若宣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01L.gif)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02H.gif)
所谕正当。真所谓不易之论。虽弟迷暗之见。亦岂不知哉。但弟之当初迟疑者。盖以此事若出于平常无故之日则可也。而正此蛮触之场。(缺)忽起于儒疏。则恐不无藉此求胜之嫌。且其时只闻人言。不见其文集。故有此言矣。到今杨儒既已发端。则谁敢有异辞哉。无由面论。可郁可郁。苏学云云。自春初士林间已有辨正之议。而彼中以为上文既以栗,牛比两程。苏学云云。只指当时攻栗牛者而言云。以文势观之则此语似不成说。而然不可不详审为之。故不免迟延。而仍值源流事发。时世大闹。遂至于今未发矣。盛意如此。愚何敢以浅见必以为是耶。幸更商量也。
答郑仲淳
别纸所谕领悉。达卿书中所谓道固有乐而忘天下云者。未曾叩问于渠。不知指意之何在。但以不以此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02L.gif)
答郑仲淳
当宁尊号。于 圣上之谦让。诚是十分道理。今日廷臣虽将顺之可也。然已成之事。不必追提。至于 圣祖追号事。向见兄疏。未见其为不可。故有所奉对矣。今达书及诸论如此。可谓人各异见矣。然当此论议极纷乱之日。若因此疏语。转有大段难处之端。一如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03H.gif)
与李汝九(箕洪○庚午正月)
天末相思。声徽渺然。九月廿二日遣书。忽自伯凝所传到。披来慰倒。若接千里颜面。不觉山河之远也。信后调体何如。辛楚之端。固意其然。今兄已得得力之良法。率是以往。将见无入而不自得。朱先生所谓壁立万仞者。其在斯矣。唯望益自珍懋。以恢远大之业。弟块伏空山。奄见新春。回思昨年。心肝如断。安得对吾同人。摅此满腔之积耶。徒增引领于悒。纸颠之示谨领。其时果有所录小文字。未知淳友得于何处。而免得传写之误否。此外亦不无所闻。不告于兄。而于何开口。但念远书屡递。浮沈可虞。姑为讱出。以俟他日相见亦不晚耶。遗文勘定等事。托于吾兄暨美伯,仲和,同甫诸贤。此亦兄所不可不闻者。而亦何能覼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03L.gif)
答李汝九别纸(辛未正月)
程书只得移写而已。其间似多有合商量处。而未及下手矣。劄疑属之和哀。方不住校订。遗稿已成草本者四十馀呇。收聚甚难。殊可闷念。年谱叙九属草未定矣。此等必待诸友会合然后。方可议勘。而落落如是。何日可成。且流闻有可怕者。世故亦难料度。姑欲藏之深处。以待他日。欲言难详。谅之。
答李汝九(九月)
曩于富宁官便。承拜四月十九夜惠覆备领。满纸谕意。不胜披慰。真所谓隔千里如面谈也。弟厄运未艾。四月末终见子妇夭惨。意外逆理之痛。非所可忍。况诸稚满前啼号。衰弱之肠。几何不消尽也。去念扶病进怀中。留七八日。归时历入华阳经宿而出矣。典刑已邈。放仰无所。随处涕泪而已。叙九以其子妇葬事奔忙。不得稳讨多少。重可恨也。盖见年谱已属草稿。遗集所裒聚者七十馀呇。未知毕竟成得几卷子也。天末相离。无由合席讲讨。怅望如之何。仲淳已筑屋于丈岩文山别业。兄若不抛则鼎居之胜。早晚事耳。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04H.gif)
与李汝九(乙亥六月)
彼此江岸。同临一水。而书信亦未能频传。人事之不如意如此可叹。兄之讲职。屡辞未解。不知出处何居。若弟所被。自顾不似。虽感激 圣恩。糜粉是甘。亦何忍全没羞耻。以冒笑骂哉。枯死丘壑。已有定计。虽以此得罪于持衡之论。亦有所不辞也。朱先生尝引佛者之言曰。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此盖以不报为报也。据此则分义之外。似又有别般道理。未知如何。顷接从子书。谓兄以分义为教。故敢布区区之愚耳。石室之期。华阳之计。俱不免乖了。怅叹何极。日昨见宋副正书。万义迁厝。日家以仲秋为可云。更询他术归一则吾辈之会合。当在不远。凡百可以留与对论也。适逢下汉之舟。聊此略修。只冀珍重。以副瞻仰。
答李汝九(己卯)
仲淳之疏。真如捧土以塞孟津。无怪其溃败矣。自其后诬悖之说。不胜纷乱。人心世道。无复可望。诚不知税驾之所也。不似职名。阅寒暑而未递。顷又有白地丑诬之言。辞疏中略陈引罪乞斥之意。又未蒙 恩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04L.gif)
与李汝九(庚辰)
同春先生启墓。已行于十二日。而圹内水灾不轻云。惊痛惊痛。南来地师又占一山于宋村十里近处。群议方倾向云。临大事仓卒变计。凡百之窘窒。可想其闷难谕。日昨礼郎吴羽进以启圣庙当否来问。而民则以草莱之贱。不敢与论朝家典礼之意仰对矣。大抵此事。于高明之见何如也。愿闻之。尹领敦之议。与崔相合。尼山虽不对。其意与崔,尹无异云矣。
与李汝九(十一月)
启圣庙事。考政院日记。尤,春两先生及白轩,郑大相皆有收议。同辞赞成。独许积病不收议云矣。
答李汝九(辛巳)
上衣下裳之制。如今朝服模样。而白缯玄缘矣。家儿曾作图子。不知置处。书问得报后当更达。
答李汝九(七月)
副本奉读以还。不觉心神洒然。此皆老先生一生所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05H.gif)
与李汝九(八月)
始欲成服于忠邑者。盖便于前进封疏计。即今病气。跬步难运。此亦不得遂。只欲于书堂庭上。北望号哭而行礼矣。盖闻先生于 国恤时。有望哭于兴农书堂之事。窃欲援而为例。而其实出于不得已也。
答李汝九
服制之不成模样。可胜枚论。 殿下期服。何故缩成十三日。所谓三十日服尽者。亦有何意义。群臣之服尤极可笑。真所谓茅缠纸里者也。东方以礼义为名。而卤莽如此。诚可羞也。礼官不能釐正之失。下教至当也。只以出于朝报者推之。则三十日后。外官以浅淡服乌帽乌带。行望 阙礼。改著衰服。又行望哭礼。似无可疑矣。朝家既许行葬。某家初五之卜。似不退定矣。
答李汝九(九月)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05L.gif)
答李汝九别纸(十二月)
文集事。愚意本无适莫。此事非一家事。当参诸士友之议而决之矣。大抵此役修正为难。而若夫入梓则筵臣一言建白。必蒙 允许。虽失韩令。岂至难成乎。唯以从容精校为务。今日之必欲先刊。无乃轻遽耶。都俟一进面禀。
答李汝九(壬午二月)
粤之无镈。非无镈也。夫人能为镈也。燕之无函。非无函也。夫人能为函也。此周礼考工记语。镈田器也。函铠也。此言人人皆能作是器。不必国工也。先生之意。盖谓今之为政。人人能皆为之。何必待吾辈也云尔。
答李汝九(四月)
寒冈癸丑疏中语。犯 大妃有危逆等语。而仍及决不可废黜之意。春堂先生一日问于美村曰。郑公此事何如。美村曰说光海之言。不可不如此。春翁不以为然。尤庵先生闻之曰。吉甫之言。每主利害如此云云。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06H.gif)
国练时百官变服与否。顷者舍弟与淳令语此。而皆未得知矣。愚意 春宫期制有三年之体。故十一月练祭固然也。百官之期。只是从服。似无可变之节。外方则似当望哭而已。临时当有关文。依其指挥而行之似宜矣。
崔仁同廷龙之叔父无子。初欲以廷龙为后。丧室再娶之后。冀或生子。立后之计中寝矣。其叔父不意身殁。是时廷龙之父殁矣。叔父之后室更请为后。其母曰长子已死。此子登科。吾决不可许云。以此彼不得呈状立后矣。然其叔母单孑无依。故渠每于作县之时则必率往衙中。顷者丧出于仁同。依礼文服期制云。此崔仁同子之所自言者也。今台启与此言节节相左。极可异也。前丧时如服三年则崔言诬也。不服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06L.gif)
答李汝九(十二月)
十五日楼院之礼。无所进退矣。顾此贱臣。病未趋 召。而春坊及泮职。尚未得递祛。王人及多士所会处。踪迹不安。似难往参。极可叹也。
别纸
孔子曰形而上者道也。形而下者器也。子思曰君子之道。费而隐。窃详此二说。费与隐皆道也。皆形而上者也。昔者许草堂诸人以费为形而下。退溪提出一道字。以明其不然。此当为定论。
虽以所示小注说言之。形而下者为费。是问者之说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07H.gif)
与李汝九(十二月)
形而上下之说。本出系辞。而其注曰阴阳皆形而下者也。其理则道也。中庸多说道字。其曰率性之道。天下之达道。费隐之道。天道人道。并行不悖之道。皆说理也。皆说形而上也。今者以道之费处谓之形而下。则是系辞注误耶。沙溪先生于经书辨疑。论说费隐之义颇详。下览后更教之如何。
答李汝九(癸未六月)
鄙疏初在前却间。才闻京信。同门诸人只有数三。而亦无主张者。馆学亦无馀力更振。疏辨之举。渺然无期云。故决意书呈。昨已发送县道。虽欲如教而追还。无由也。且民之从前辞疏。一不及他事者。盖不欲以草莽之踪。干预于朝政也。至于今事则异于是。宁有师门被诬而不敢开口之理哉。以此不以为嫌。而终有此举。未知如何。
答李汝九(甲申二月)
盛疏大意甚好。其间文字之少碍处。略有所点改。未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07L.gif)
答李汝九(七月)
母丧后遭父丧者。仍服母期。丧礼备要成服条齐衰杖期下小注按说。是沙溪先生定论也。考见如何。此与来谕符合矣。闻日本地陷。人死者十万。此出于莱启云。兄亦有闻否。极是异事也。
与李汝九(七月)
山中之礼。欲行于仲春仲秋者。盖取殷月也。然此出臆见。未有古礼之可据者。方以为疑。适考古礼。周公以季秋宗祀上帝于明堂。而以文王配之。南轩先生之祭虞帝文。亦曰玆以素秋。恪修常事。既得此明證。决欲以九月上丁。永为定式如何。 皇明亡于三月。大报坛祀之用三月。以此也。今也春用三月秋用九月。亦似齐整矣。
答李汝九(丙戌二月)
阴之盛者莫如月。一阴生于姤。故以姤为月之窟。阳之盛者莫如天。一阳生于复。故以复为天之根也。以先天圆图言之则姤在上。若手之摩。故曰手探。复在下。如足之履。故曰足蹑。三十六宫之说。朱子曰重卦象不易者八。乾坤坎离颐中孚大小过。反易者二十八。如屯反为蒙之类。二十八合不易八卦则为三十六也。都是春。谓一元之气。周流于六十四卦之中也。反易之卦别为图。以备参考。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08H.gif)
归见杨诚斋注。果有三易之说矣。盖天易者。即指天地自然之易。所谓未画卦前。先有易之易也。竹易者。即指易书也。古者以竹为简。以韦编之。所谓晚而好易。韦编三绝者此也。人易者。即指学易惯熟之人。胸中无非易理。所行之事。皆从易理中流出者也。愚见如此。未知如何。
答李汝九(丁亥七月)
乐意相关(止)树交花。大化流行。盈满天地。无有亏欠。故万物皆自得。而当春发育之际。气像尤为呈露。此程先生之以浩气为谕也。亦如濂溪先生不除庭前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08L.gif)
答李君辅(世弼○癸亥九月)
来说以为人心之发也。理为主而气不用事则亦为道心。此恐无曲折。而病于太快也。若然则帝舜何必两下立说。使与道心相对也。始虽发于形气。而必须听命于道心然后得人心之正。若以得其正者。直谓道心。则更无人心之名。而所谓人心者。皆是不好底心。不但曰危而已。然则人心亦道心之说。特以先儒发帝舜言外之意。似当活看也。
来说又谓在气之欲用事未用事之境界。易流于不好者。方是人心本然之体段。非但语病。其于名理。亦似不备。大抵目欲色耳欲声者。是人心也。欲其所当欲者。是人心本然之体段也。流于不当欲者。是人欲也。若谓人心易流于人欲则可。以流者为人心本然之体段则大不可。中庸序曰虽上智不能无人心。盖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09H.gif)
虚灵知觉
能感者灵也。若以灵为感。诚少曲折。初本是全用退溪说矣。其后微觉其未安。已追改之。
不远复
来说固亦有理。然系辞先言殆庶几。后言不远复无祇悔。圣人之意。盖谓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以下之事。故庶几于道也。若谓庶几于不远复则文势倒矣。况颜子之学。几于圣人乎。
声色臭味而发
谓之人心则当曰精之而已。当曰听命而已。今曰用力克治则定指人欲而言也。
大学正心章
正心章。只言不正之病。而无正之之法。朱子论其病者。皆以用而言也。所谓心之本体可致其虚者。正是指体也。经传之文。实无言体。而朱子急于晓人。必先从本源说来。
栗谷先生曰。格物之格。穷字意多。物格之格。至字意多。补亡章是经文格物之影子。其起头曰所谓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09L.gif)
穷理之穷字。本非思索之义。只以人思索物理。必穷尽其极处。遂用穷字为思索使矣。盖穷理者。使天下之理。穷尽之谓也。格物者。使事物之理。至于极之谓也。因人思索而有是名。然则穷理格物。岂有二义哉。(按先生手草。格物之格讳作空圈。后仿此。)
唯欲易流○尤斋先生曰。以人心为人欲。与中庸序不同。世弼以为饥欲食寒欲衣此欲字。虽圣人所不能无。序所谓人心也。饥而欲食不当食之食。寒而欲衣不当衣之衣。此欲字已流之欲。正指其人欲也。今此唯欲易流。盖言圣凡不能无之欲。此与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之欲。同一意思也。详味其易流二字则正是人心之危。而其非已流之人欲可知也。此果指人欲而言则岂但以易流为戒而已乎。然则真氏说。与中庸序。不见其不同也。
程子人心人欲也之说。朱子初以为是。后来以人心非人欲为定论。此极深研几处也。唯欲易流之欲。若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10H.gif)
大学所谓诚其意○尤斋先生从先儒说曰。情是自然发出底。无可施功处。意是商量运用者。可用人力。故不言诚情。而只曰诚意。愚按夫意者。即正心修身之要。而为善为恶。皆系于此也。曾传必先拈出意字。以诚之之功反复致戒者。于此一有不诚则无以正心而修身云矣。此盖善恶关头故耳。至于情无施功。意可容人力。似非传者之本意也。若曰情无施功则礼记之君子反情。程子之觉者约其情。岂非为情上工夫耶。
情与意。不是两个物事。朱子曰情是发出恁地。意是主张要恁地。如爱那物是情。所以去爱那物是意。情如舟车。意如使那舟车一般。(见语类论大学诚意卷)窃详此言最善名状。其所以善使不善使者。真似学者诚意之工。然舍舟车则其所使者何物耶。愚意凡言诚意时。情固已在其里面。曾传之意本自如此。非所以取舍紧歇于情意二字之间也。盖才发之际。其发也自然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10L.gif)
道心惟微○愚按惟微之微。先儒训释。似各不同。未知将何适从耶。朱子曰或微妙而难见矣。又曰道心杂出于人心之间。微而难见。蔡氏曰道心难明而易昧故微。(见书传人心道心注)西山真氏曰道心之发。如火始燃如泉始达。有未易充广者。故曰微。(见心经四板栗谷之意亦如此)今此数说中朱子两说。无同异之可言。而蔡,真两氏说。亦不背于朱子之旨耶。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11H.gif)
答金仲和(昌协○庚午)
日月易迈。季夏又届。回思昨岁。心胆如焚。痛苦痛苦。今日之所可尽力者。唯在考校遗书。而一自沈病以后。精神凋落殆尽。失后忘前。时或抖擞开卷。未竟一书而还掩。若是而何事可做。深恐遂成贞疾。终未得仰酬先师眷意之万一。居常惭惕。若陨渊谷。闻执事虽在哀疚之中。不停佔毕之工。刚健笃实。实超等伦。不胜钦仰感服也。吾党之所恃者执事而已。伏望俯就礼制。无致病毁。富有日新。以幸斯文。
答金仲和(甲戌六月)
自时事变改以来。每以执事出处为虑。而相去不迩。无由面禀。虽有区区所揣于中者。有不可以书传。只自耿耿不置。向者得伏见第一辞疏。辞意恻伤。义理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11L.gif)
答金仲和(丙子)
先生祠宇殆遍(止)愚未知其何说也
道峰非久远安享之地云者。非但高见如此。愚意亦以为然矣。然若使厥初多士审量时势。不为轻易陈请。则岂不为周慎之道。而既不能如此。而至于 命下该曹之后则事体自别。似不可无端担阁而已。如何。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12H.gif)
此则有非愚贱之所敢承闻者。今日多士之所瞻仰者。宜莫如足下。而乃以言不用谤先起为嫌。如愚者又何足与论哉。然天下事譬如一家。非甲为则乙为。不须相推。唯当各尽其心之所及如何。
曾见泽堂集(止)何足为吾道之赖乎
泽堂之论。诚为知言。然其所谓党者。亦充类至义之言也。若不活看而只以浦渚,延平,溪谷以下诸公及馆学八道之士。皆归之彼善于此。而不足为吾道之赖。则亦岂为扶阳抑阴之论哉。孟子曰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愚以为今日之自谓尊尤翁而斥邪说者。亦不害为君子之徒也。如何。
尤翁与静庵若在他院(止)配享为稳矣
此段所论。窃所未晓。今日只当论尤翁之于静庵。可以并享与配食而已。主客之云。恐无所当。抑有先辈议论之可据者耶。沧洲之祀。是重峰专享之地。而两先生与一时诸公相议。以慎斋并享焉。亦可谓主客之混乎。亦可谓后贤之不屈于先贤乎。既曰竹林可以并享则道峰何独不然。
大抵此事之必欲审慎于当初者。特以时势言也。若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12L.gif)
答金仲和(丁丑六月)
院祠位次。以东为上。是尤庵先生定论云者。似是错闻之言也。昔年燕岐书院韩松斋居东位。沙溪居西位。此则多士讲定于同春先生者也。其后燕乡儒林以春堂追享于沙溪之西。则尤翁大以为非。严责诸生。使之改从西上之例。盖以西为上。为今日通行之礼。今春堂之位在西则疑在沙溪之上。岂不大段未安乎云尔。只此一事。亦可见先生之意矣。但考朱子竹林释菜图则濂溪,伊川,温公,延平居东。明道,康节,横渠居西。且考南轩集三先生祠记则濂溪位东序。两程位西序。皆以东为上矣。据此则虽从或者之言。未为不可耶。如何。
与金仲和(戊寅九月)
申生愈日者来讲大全书半月而归。其言论见识。超出后辈。殊喜此学不寂寥也。渠问宋高宗是忘亲事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13H.gif)
答金仲和
文集事。日者城主以兄书示及。仰领盛意之所在矣。弟之初意。有异于是。盖凡事始虽自以为无欠。后之见之者。例多议论。况今文字之所裒稡者。虽成屡呇。未校者尚多。已校者未精。计非时月之间所可釐正。以此入梓。岂不轻率乎。如沙溪集只是六册。子孙及门下诸长者不啻多矣。如欲雠校。岂是难事。而易箦后五十五年始行于世。其间时事之可虞者亦甚矣。然老先生不以为没没。其意断可识矣。今乃曰巧迟不如拙速。若是乎所见之不同也。然非有我之得私。唯当博询而从长矣。日昨闻仲淳之言。同甫有担当校雠之意。如此则甚善。近欲先以墓道文字。送于同甫边。俾亟修正整书。无论刊与不刊。速成完本则何幸如之。
答金仲和(辛巳四月)
师门行状。当今之世。舍兄其谁。朱门勉斋之任。正是执事事也。今欲委诸他人。其可得乎。况叙九在时。已托于执事。远近士林。悬望如渴。弟是何人。乃敢闯然而代斲乎。事理决不然。千万无托。至望至望。报恩庭碑。多士之意亦不欲他适。未知兄终何以挥却也。曾见江都南门碑。已破前戒。到今固辞。其亦有说乎。儒生辈自当复诣祈恳。此则非弟之所敢烦渎也。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13L.gif)
为学悠汎之谕。可见调摄之中。不住省察之工。令人不胜敬服。此朱先生之所尝经历悔叹者。其救治之方。先生亦自言之。兄已稔知矣。愚复何言。若愚之所病。益有甚焉。今承兄示。警省实多。荷幸荷幸。近来远近明友之来寻者颇有之。酬应猥多。且以校事未尝有閒日。自身则几乎废读矣。可叹可叹。冬间成生晚徵来留数十日。近与申生愈往栖山房。浃旬而罢。以弟所睹者言之。此二人最有可望矣。
与金仲和(壬午十月)
报恩院碑之文。先师之奉托于先先生。意实郑重。而先先生之言下许副。亦非偶然。则到今多士之仰请。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14H.gif)
与金仲和(癸未六月)
楼院事。诚一世变。厦疏之发。诬悖转甚。痛惋何可言。先师尝谓少论毕竟作南人。何其前知如神也。此事不可无辨。故不计贱分之难安。昨上一疏。未知于兄意何如也。但久远事实。有未能详悉者。文字不免疏略。可叹也。雩台入地只隔数日。万事已矣。悲苦何喻。天时人事。一无可恃。而此翁又此长逝。实系时运。尤可痛也。
别纸
论语以直报怨集注。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按此说似与或问之意异。或问以当报则报。不当报则止为直。盖人有怨于我。而义之所当雠则无论其人之如何而吾必雠之。所谓报也。义所不当雠则待之只如常人一般。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14L.gif)
此条所谓怨。似只是恚恨之意。如匿怨而友其人之怨也。以憎与舍为报。以爱与取为不报。其于文义。似无径庭矣。如是看则集注与或问。未见其不同矣。若君父之雠。天且不共戴。其可论爱憎取舍乎。此决知其不包在其中矣。如何。
成君晚徵来留半月。数日前归去。此友于德性上工夫笃实。相对极令人有益。又有韩生元震者来相守。而年才胜冠。学识精博。专心此事。甚有可望。后生中得此等人。可喜可喜。
与金仲和(乙酉五月)
窃闻愆度弥月。大势虽减。而医药不停。区区驰念。不能少弛。旱热正炽。不审调候近若何。痰火之症。弟所饱经。万方补药。都不如清心省虑。望须节简工程。唯以爱养精力。发舒神气为要。如何。
与李同甫(喜朝○丙寅二月)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15H.gif)
与李同甫(九月)
七月路中前后书。至今披玩。实有如对之慰。秋序已穷。霜风凄冷。不审侍履起居何似。日者略闻有过冬灵芝之计。窃想郊扉静寂。读书专一。其有人所不知而独得其味者乎。为之悬仰毣毣。夏仅带旧拙。而顷入华阳。校书半月。今十一日先生返驾。始为解归矣。年谱移写未易。今始呈还。俗离酬唱。亦谨受之。跋语详悉富丽。读来可爱。旧游历历如在眼中。亦可喜也。一别弦矢。会合无因。清秋落木。只搅离索之怀也。唯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15L.gif)
与李同甫(丁卯十月)
卧病空山。万缘俱灰。唯此一念耿耿。长在枫岳与梅阁耳。不意情缄远投。惊喜难状。夏八月念间往侍华阳凡五日。而杖屦还怀。拜违于岐路。归来未几。寒疾忽作。中间症情屡迁。以致真元大耗。至今四十馀日长委枕席。一日所食未满半升。而只以蔘芪为命。穷乡继此实如超海。不知蔘尽后何以为命也。华阳所受教。程书分类看检净写。纪谱通编刊误补入事也。此外亦有若干语。而有非远纸可宣者也。近得先生下书。忧世之意。满纸缕缕矣。叙九之归。是判决去就。殊慰人意。时事实如来旨者。不敢言。亦不必言。只令人长痛而已。大全劄疑。自此净写者八册。退忧丈方谋净写十册。馀二册是执事所校也。夏间执事禀目。今行始得觅见。大抵精深明畅。不可泯没。故拟遗稚久。誊来一通。有违前日閟藏勿宣之戒。多愧多愧。春来一临。莫须虚徐。亦天借揩青之便。奇哉。耐病仅仅作此。千万都漏。尤用怅然。
答李同甫(戊辰十月)
国哀痛陨何言。方切瞻系。日夕憧憧。惠书忽投。披荷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16H.gif)
与李同甫(庚午五月)
日月易徂。季夏将届。回思昨岁。心胆如焚。想我同人心事一般也。今日吾辈之所可致力者。唯考校遗书一事。诚不可迟缓。而自大病以后。精神耗夺。气力摧残。看书数行。辄茫然委苶。假使忍死看过。又复前后忘失。若是而何能有为乎。老先生当日眷励之意。奚啻丁宁。而至今无一事仰酬。每念及此。不觉怃然惭惕。闻和哀虽哀疚之中。亦不废佔毕之工。而今于来教又可见惓惓不忘之意。诚钦服感叹不能自已也。见今可与论此事者。和哀与左右而已。唯当不论近远。数相会合。以承馀教。而贱疾支离。未获一遂。徒然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16L.gif)
答李同甫(壬申二月)
溯峡之计。甚善甚善。虽无外虞。似不宜徐步缓行矣。鄙奴之散居水南北者大约十数家。而皆狭陋难容。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17H.gif)
答李同甫(五月)
岁前诣堤上。略见文集。已编者七十五册。而其十五书札也。亡友尝于其纸头点其可抄者。计不过作二三卷矣。京外诸处送来者甚罕。收拾似未易可虑。自堤上方誊作二件。谓将送其一件于此矣。大抵今计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17L.gif)
答李同甫(甲戌七月)
栗谷别集六册年谱二册并呈还。略以鄙意签于纸下。幸须详览。高明与和令之所已签者。则鄙见虽同。不复架叠矣。最是太极问答。愈见而愈可疑。盖不唯其文字全不髣髴于先生述作。至于义理间。有大段乖舛处。其非出于先生之手也决矣。如理大气小一段。尤可易见。而玄翁之未觉悟不可晓也。本欲以一书直为往复。而念此翁方秉匀轴。贱陋之踪。不敢以书先之。未可以此意传告否。小小处无甚关紧。而唯此太极问答之从违。切欲知之。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18H.gif)
坤极复正。师冤获伸。孰谓无死。得见今日。感泣不知所谕。但闻大体才正。败症随生。前头之忧。又未可涯也。宋令持 御札密疏及遗疏二本。进住万义。欲俟限满递职后呈上矣。别后未有闻可郁。昨闻美叔台拟于 筵中以申索 御札之意建请云。如是则似尤稳便。故已报此意于伯纯。使之转告于其长者矣。此于兄意何如也。远莫能相对消详可叹。此近邑士论以为先生所被之诬。虽已昭雪无馀。而犹欠逐条辨白。将欲上章吁请。鄙意欲姑停寝。以待时事之稍定。亦未知如何也。书院之议。怀,沃等六七邑方同声齐发云矣。
答李同甫
遗疏 批旨。极其恳切。感泣感泣。示四疏中一本。先生济行时。令锦丈呈纳 御札者也。其文字不多。只略陈投进之意。前后疏此意屡见。故愚以为疏中语意已见他疏。则不必叠陈。且念锦丈此行。初在敲推间。其时短疏与临命时遗疏。事体亦别。故顷者锦丈之问。略示不必并进之意。未知愚见不中理耶。不胜瞿然。且锦丈官位虽微。其去就宜不可轻。故顷日论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18L.gif)
答李同甫(己卯七月)
年谱中庚午所载云云。似只言服阕后往受三件书之事。而未见其指此为初拜也。然初拜日月不见上。此甚疏漏。本家若无明白文字。则曾见同春先生日记中记先生事亦颇有详尽处。从游一款。亦或载录耶。试使两家诸少考出而报之耳。明證终不可得。则以兄所闻几十年云云。分注于此条下。似为完备矣。祭沙溪文。果不载文集中可讶。考同春集中亦不载。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19H.gif)
批答下谕筵说等文字。叙九在时收聚成草本者凡九册矣。自昨年属景由净写。而纸地不足。且值染患。写手不备。姑为停役云。而此则景由当卒业矣。此等文字卷帙太多。分属疏下。似为烦杂。当别作册子如论思录。而亦当临时商定矣。
诗集依朱子大全例次第编入。来教甚当。而但日月先后。有未易考。是虑是虑。其中见漏者。势当随得录入矣。被祸时疏本遗疏拟疏等。并当依示添录矣。劄疑原本。送于季文所。俾即传此。而和令近欲修整彼中新本。送于三洲如何。
答李同甫(丙戌正月)
教意谨领。区区于此等述作。曾所不为。有难强就。且念师门常以许衡为胡鬼为失身。而今文清之录则以衡之出处。为合乎圣人之道。又云真圣人之学。此等所见。与师旨大段不合。泚笔于此间。恐不免后人之雌黄。愚意如许。未副勤命。未知以为如何。
答李同甫(丁亥三月)
唐鉴一条誊上。程夫子尝见此书曰三代以后无此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19L.gif)
玄宗二十七年二月。群臣上尊号曰开元圣文神武皇帝。○臣祖禹曰三皇称皇五帝称帝三王称王。岂其德不足欤。名号一而已矣。及秦兼皇帝之号。固已僭矣。后世因而为后王法也。汉哀惑于妖谶。始有陈圣刘太平之号。周宣(后周)骄恣。自称天元。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尊号之兴。盖本于开元之际。主骄臣谀。遂著以为故事。使其臣子。至生而加谥于君父。岂不悖哉。
答李同甫(十月)
海院享日变通事谨悉。愚意则以为此院凡百。已经栗翁先生所勘定。则到今如无不得已事。有难容易变改。且周公以季秋祀上帝于明堂。南轩之祀虞帝亦在三月九月。无乃此院当初所定。或有取义。而栗翁之不改者。亦或以是耶。文山姑未之问。数日后当相逢。以来意叩之。得其答追报为计。
答李同甫(戊子四月)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20H.gif)
与李同甫(己丑四月)
石潭图簇。承已觅来幸幸。六曲诗。是和友之所未及制者。望须转嘱于三渊。从近构来如何。二曲方恳于后谷宋判书矣。此两诗来到则欲书簇面。付之信便如何。仲习如以为难。自华院周旋摹来亦好。探示为妙。温阳李柬,尹焜。清州蔡之洪。礼山韩弘祚。皆笃学力行之士也。见识操守超出流辈。后生可谓不落莫矣。如蔡之精明李之严峻尹之浑厚。虽谓之可以大受。似非过言。韩亦明敏不泛矣。承有欲闻之意。玆及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20L.gif)
与李同甫(十月)
九月入山中。行 万东享事。会士百三十七人。成达卿,李柬,尹焜,玄尚璧,崔徵厚,韩弘祚诸人皆来。祭罢行乡饮礼。仲淳为宾。清牧为主人。甚盛举也。移院之计。已定以今二十四。上梁于祠宇。文则淳笔也。事钜力微。求请虽不便。若干相亲处。欲作书要助矣。
答李同甫(癸巳五月)
先生下书中所谓已始而未卒业者若干。指问义通考也。所修若干文字。指程书分类朱书劄疑等也。退溪集劄疑。先生在骊江时始草数张。而美伯持二程书分类而来。执事亦追至。姑舍退集。仍为分类之役。其后未暇更著工夫于退集。小册方在此中箧笥矣。大全语类抄录解说云者。语类中所云。多有与大全径庭者。先生欲抄录此等。考其初晚。以为定论。而事钜未及下手。前书所谓元未下工。姑置不论者也。先生不量吾辈之力量。有此分付。而如愚浅陋识见。何敢承当。孤负勤教。愧恨愧恨。
太极图解首一节分注。此以上引说解剥图体。此以下据图推尽说意。农岩以为此二句骤见似差
寒水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20A/ITKC_MO_0420A_A150_121H.gif)
太极图解。先生所论。当时未曾承教。后于杂著中始见之。岂尝欲示而未示者耶。区区浅见。盖与来论无异。恨未得仰质于皋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