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水村集卷之九
水村集卷之九 第 x 页
水村集卷之九
 记
  
水村集卷之九 第 189H 页
春罗台记
山阴之西。有里曰乌石。有溪曰乌溪。是溪也东流。入于镜湖。沿溪行一十里。至春罗台。南有水自安心寺来者曰纸渠。以其上有纸村故名。北有水自成佛山来者曰堂渠。以其上有神堂故名。两水抱台而合。即成深潭。自潭以东。始名乌溪。台高数仞而临潭斗起。石色正黑。上可坐数十人。有大槲树中台而立。一根两干岐生。张枝叶能荫。人坐台上。下瞰潭中。鱼十馀头。出没游泳。似与游者相乐。极有濠上之趣。台之下潭之西。有盘石平铺。石色远水者黑。而近水者白。水中沙砾皆如玉。从盘石仰看。台之巍然临水。非一石之功。众大石积累而成。若有意而为之者。其石面皆踯躅丹枫黄杨藤萝靡芜之属。倒映潭水。宛若画图。其上多蜀魄斑鸠哀鸣之禽。盘石之西。又有槽岩。左右及底。皆一石而状如槽。堂渠泻下其中。鸣声锵然。上有两树并立蔽夕阳。一松一杉。台之清净奇邃。于一邑最善。而其名闻未显。境因穷僻。而好事之士。或未能至耶。抑人之见。有不同者耶。余因行野。偶然而
水村集卷之九 第 189L 页
到。如得韵人逸士。不觉心目俱朗。为之逍遥竟夕。乐而忘归。余之暇日一筇之游。当自此始。遂为之记。是日即壬戌秋九月己酉也。
龙渊台记
自春罗台西。百八十举武。至纸渠上。得龙渊。有岩壁立巑岏。中拆为壑。溪水来注峻急。荡击喷射。汹然喧豗。仍积而成渊。其深无底。人言旧有龙藏焉。今亡矣。岩有五六大树覆水蔽日。渊之左有石磴。欲从而窥渊。愯不忍俯。磴上山厓斗起临渊。余指而异之。即攀援而登。上稍平旷。天作一台。厓形下绝数十仞。灌莽薪蒸。蒙杂荟蔚。蓊无所见。乃命仆隶持镰斧。剪而除之。疏而通之。嘉木秀美草茁。由其中而瞰焉。水之奔流豪壮。石之突兀诡怪。渊之险绝幽邃。莫得遁其状。尽效于台之下。噫。非是渊。无以极其奇。非是台。无以穷其胜。是渊也是台也。造物所以为人而并设者欤。余独坐台上。夐寂无人。水石澎湃。山鸟号啸。悄然悽凛。似有遗世之怀矣。遂抵暮而归。或传德溪吴子尝欲作亭于斯而未果云。
卧理轩记
邑之廨宇。必有燕居之所。以适其偃息焉。盖政堂外
水村集卷之九 第 190H 页
也。不可以内之。衙宅内也。不可以外之。则岂可无居内外之中者乎。湖亭水馆。非不焕而美也。高而敞也。只极旷如之观。则独可阙奥如者乎。此余轩之所以作也。余以癸亥春。自新衙移于旧衙。于西台之外东轩之内。占隙地。撤新衙小轩。移构二间。东房而西阁。板其龛而藏书焉。簟其檐而蔽日焉。北园有脩竹数百竿蔚然森立。其下筑土阶二层。置白梅黄菊乌竹金橘等五盆。又分栽芍药三朵。蘼芜三丛。红白棠黄蔷薇十馀根。阶下埋双盆作小池。种荷花。养小鲫十数头。西墙下作长阶。杂植黄白菊十二丛。南垣下对树芭蕉两丛。每风至雨过。花香满院。竹树阴翳。卉草掩映。昼闻黄鹂。夜闻杜宇。幽轩狭室。曲有奥趣。余于朱墨之暇。岸巾隐几于其中。或读书而遣閒。或吟病而守静。如或放衙不出。则民或有告诉吏行文书。皆于是轩卧而理之。噫。古之人卧理而治。今余卧理而不治。治不治虽殊。其卧理则一也。遂以是名吾轩。壁上三字之题。赵亨期长卿笔也。
安阴县光风楼改构月日记
安阴县之客馆北。旧有宣化楼。一蠹郑先生来守是县。改搆是楼。而更名曰光风。其后万历辛丑。又复改
水村集卷之九 第 190L 页
搆而不知何人所改也。岁久挠圮。几将毁破。张君世南莅县之初。登眺而叹曰。是楼也不改且废。岂可使先贤遗迹。泯灭而无传。此真吾责也。经营三岁。乃于乙丑。尽撤腐伤。更易以他材。栏槛房突。稍增旧制。焕然一新。盖今乙丑。去前辛丑。八十五年矣。十月二十日开基。二十六日竖柱。十二月六日上梁。张君要余文以记之。余乏词华。愧无以揄扬盛事。略书其改搆月日。俾藏于梁上。山阴知县任埅谨识。
临镜村对画堂记
余到是县之初。登湖亭之写经阁。望见隔湖北岸。指点而心喜。默自语曰。是可居也。邑无具眼者耶。何以弃不居也。俄有人来家者。余又望见而异之曰。美哉居乎。物各有主。是地也今而后得其主耶。问其人。乃闵生时愚也。余尝舣舟湖北。杖策而登。邀闵生而共赏之。盖自会稽山。逶迤西下。环拥为新丰村。又自新丰起伏而西。蜿蜒缭绕。别作斗岸。而长洲以临镜水。镜水之流。自北而南。又自东而西。屈折而回抱焉。闵生之居。在斗岸之下长洲之上。而正得其佳处。水如镜矣。沙如雪矣。鸥相伴矣。鱼相乐矣。松覆堤矣。桃挟岸矣。一湖之胜。尽管而领之。四时之景。皆得以主之。
水村集卷之九 第 191H 页
闵生之居。可谓佳矣。然而此则临湖之村。亦或有之。非闵生之所专有也。独其前对换鹅,道士等隔湖亭馆。红栏翠楣缥缈隐映于茂林脩竹之间。修稧亭下。层崖绝壁削立千丈。幽花异树落影倒照于澄波縠纹之上。西望潺滩长桥夕阳之行旅。东望月洞遥村一抹之孤烟。宛是画图中看玩。此则闵生之所独有者。他人莫得而有焉。余于是徘徊眺望而叹曰。多乎哉。闵生之清福也。古人有三公不换之语。使我有此。虽为之解官终老可也。余之秩满将归。闵生请曰。居新矣。村未有号而堂未揭称也。愿赐之名以侈之。余曰诺。君之村临镜矣。君之堂对画矣。以是名则得其实。何如。闵生谢曰甚佳。请以是誇耀而传诸后。遂为之记。
冽泉斋记
余归自武灵之翌年春。灵之儒崔氏子普踵门而告余曰。普于所居。新作小斋。农岩金公命之名曰冽泉。公可无一言以记之乎。余曰。其义何居。曰郡治东二十里。有山曰古城。山之上。有寺曰大明。寺后有岩曰太祖。寺之下数百举武。有小庵遗址曰朱居士旧居。其洞通称之曰大明。俗传 皇明太祖高皇帝微时
水村集卷之九 第 191L 页
东游。暂来寄住于此。故后人追怀不忘。洞号岩名。皆所以识也。普之家在于玆山之下。每入洞而向寺。未尝不顾名兴思焉。登岩而睹址。未尝不抚迹起慕焉。况灵是往世朝天海槎之所从路也。上太祖岩。西望登莱之境。只隔一带沧波。而今日之中原。非复昔日之中原。则居于此者。其接于目而感于心。无日而不在于 皇明。此吾斋之所以名世。余作而叹曰。有是哉。惜余宰是邑而未及闻也。善乎农岩公之命名也。曹风所谓冽彼下泉浸彼苞稂者。岂非以王室陵夷而小国困弊为比者乎。继之以忾我寤叹念彼周京者。岂非伤念周京。寤寐忾叹者乎。我朝鲜之于 皇明也。并时立国。传世宗主。既二百馀年。而且有宇宙间所罕有之大德焉。环东土君臣父子。虽千万世不可忘也。痛惟 皇朝之沦丧。不但周室之陵夷。吾邦之屈辱。不翅曹国之困弊。则志士仁人之泪纷。至今犹未乾也。今崔君居大明之洞。登太祖之岩。瞻眺徘徊于鱼服旧栖之地。西望隔海之中国。想像畴昔之朝宗。感伤今日之沧桑。则下泉之咏。周京之叹。自有所不能已者矣。噫。冽泉之旨。在于尊周。尊周一节。岂非春秋之正义乎。为士者苟明于春秋之义。能以尊
水村集卷之九 第 192H 页
周为心。则安往而不合于春秋哉。处于家而殚其孝。事乎国而竭其忠。自在于其中。崔生勉乎哉。世岂有诚切尊周而不能尽其忠孝之道者哉。抑余于此别有所感焉。昔我老先生尤庵公独秉春秋之大义。一生诚节。唯在于尊周。际遇 宁庙。志同道合。欲伸大义于天下。而天不从愿。功业夭枉。此诚千古之至恨也。惟我 圣上继述 先志。宵旰一念。不弛尊周。而今年甲申。即我 皇朝丧亡之周甲。三月十九。即我毅宗殉社之讳日也。 圣上追怀感痛。乃于禁苑设坛。躬行望祭之礼。举国臣民。莫不耸叹。此诚千古之盛典也。余心抱千古之至恨。目睹千古之盛典自不觉感泪之盈襟。今于冽泉之记。益激悲歌慷慨之怀。遂并书此而赠之。以勖崔生忠义之气焉。
咸从朝宗楼重修记(公谪咸从。主倅请楼记。以罪累不欲揭名。遂代而为文如此。)
邑之有亭榭楼观尚矣。不可废也。试读柳州之东亭黄州之竹楼诸记。槩亦可见。况玆牙城。处关外地尽头。去京师七百里。而东对峻岭。西临大洋。衙轩之右。有阜特起。即一爽垲。则置楹栋而登眺。固其所也。而惜乎前后邑宰。皆以荒僻自居。使殊胜埋没。人多恨
水村集卷之九 第 192L 页
之。乃于 先朝辛未。太守洪君塾始创一宇。东亭而西楼。亭扁曰望云。楼扁曰朝宗。洪君只记望云而不及朝宗者何也。盖昔水路朝天行由此海。则今玆命名其意自在。噫。受 命分符。迹远枫陛。终南杳然。恋阙心丹。登斯亭也。则瞻仰九天。唯望日下之云而已。天命尚醉。神州陆沈。碧海依旧。星槎路断。登斯楼也。则追感往事。怆对江汉之朝而已。爱君之诚。尊周之义。秉彝之心。人人同然。则吾谓是亭也是楼也。可与天壤相弊而不可无也。第缘地迥而架高。四无障蔽。风打雨伤。毁破将坏。岁庚子。申君宪周来莅于此。改构重修。增其旧制。胜槩益新。亦岂非一佳政也哉。申君未有记而奄忽焉。余以辛丑冬。继守是府。其责在我。略识实迹。以备后之览者。
水村集卷之九
 题跋
  
题李殿中寅昌旌孝帖
嗟呼至哉。李君之孝也。吮疮尝粪。世所罕有。况寝雪返风。古亦稀闻。嗟乎至哉。乡里安得不感泣。朝家安得不褒赠也。今观旌孝一帖。诸公之叙述备矣。顾余一言。何足有无于其间。而景慕之极。庸作词以寓忱焉。瞻彼凤栖之高山兮。孝子攸庐。嗟我孝子之至行
水村集卷之九 第 193H 页
兮。凤欤人欤。人与凤其俱逝兮。山空庐虚。留得千古之芳声兮。过者式闾。
题唐诗五言后
右唐诗五言古体二卷。昔余先君以高廷礼品汇五言太烦。属诸文谷金相公点选。而余弟晋叔于岭营趋庭之日。倩人缮写。常作案上玩者也。今者侄士元犹以为多。携此卷来。俾余更抄其尤警者。以资吟诵。噫。此书之作。今才二十八年矣。先君下世之后。晋弟继以奄忽。文谷相公顷又罹金罂之祸。余以白首。独居此世。俛仰之间。遽阅沧桑。今见是编。不觉抚卷流涕。既加抄点。仍以数字题其末而归之。壬申六月下浣。水村病叟。
题昌城子独棋斋记后
余与昌城子。多异而少同。其气禀刚紧与柔缓则异。其志虑精明与愚昧则异。其学识辩博与拙讷则异。其才猷通敏与鲁钝则异。唯是秉心欲不邪也。行已欲不污也。胶柱古道。擿埴今世。众弃而自喜。极穷而能安。此其所同者也。自其异者而观之。则宜若不相合也。吾二人者。相得驩甚。自少至老。不少变。岂不以异者虽多而尽在形骸之外。同者虽少而自有默契
水村集卷之九 第 193L 页
于中也哉。今昌城子示余以其独棋斋记。余读之。忻然而笑曰。以子之才。亦不善于棋耶。余平生不能棋。未尝一与人对局。今子亦然。则此亦一相同者耶。然子不工棋而好棋。至以独棋自娱。既已扁其斋。又为文而述其趣。岂诚癖于棋耶。古之人皆有所托物而寓怀者。不必其所能焉。陶子之爱琴。岂以其能弹也。苏子之嗜酒。岂以其能饮也。自有深意寓于其间。而人不得知之耳。今子之记宏肆明畅。说尽独棋之妙。无复馀蕴。涣乎若听惠庄之辩。可谓奇矣。然其所托。有独得难言之旨。则亦非是记之所能道也。子不以言形者。我以意会之。子不以文传者。我以心得之。向所谓默契于中者。其以是欤。抑余又有一言告子曰。以吾两畸人。处此世何乐也。愿与子携文楸归田野。苍颜白发。偶坐对局于清流翠樾之间。子以无意着手。我亦以无意应之。我以无味下子。子亦以无味敌之。忘怀于彼此。外心于得失。则无巧拙无胜负。茫然而相合。混然而为一。不知对棋之棋耶。独棋之棋耶。昭文氏之鼓琴耶。南郭子之隐几耶。天下之乐。无以易者。顾安得以办此。噫。壬申暮秋之初。水村病友跋。
手书唐五言古诗跋
水村集卷之九 第 194H 页
余读唐五言古诗。有适意惬心者。拔而录之。只采其词趣古雅而调响警绝者。词虽古而调不警则不取也。调虽警而词不古则不取也。以杜,李为宗主。而以韦,柳为羽翼。旁掇诸人。合作若干篇。亦不拘中晚。手书一小册。置诸几上。每当花朝月夕。閒讽静咏。杳然神游于九霄之上八极之外矣。其取舍之妙。赏爱之至。可与知者道。难以语冰于夏虫也。庚辰上元日。水村居士书。
题权调元奇胜帖后
奇胜帖者。权调元之画其梦而记之者也。展其画。山海林壑。清旷辽阒。亭观花树。超绝幽邃。此真世外别区。可谓胜矣。读其记。以一叶小舟。横截沧海。到得何样菟裘。赏弄风烟。仍携月登楼。会亲朋而有觞咏之乐。此真天下异事。可谓奇矣。调元之得此梦。宜乎记之画之。名之以奇胜者欤。第调元以此梦。追配于弼云翁之梦。而谓为永享清福之一大兆验。将执作他日之左契。昔弼云翁既不敢自占而付之他人。今调元之能断为已有而不疑者。抑有所明徵异符。人不知而已独知之者耶。调元麟角凤觜也。必出而为当世用。其事业功名。未知其能得尽其才如其意。而告
水村集卷之九 第 194L 页
老休退于海上别墅。果如梦中所占否。若然者。盖将身入宦海。阅历无限风波而后。始就安閒境界。吾恐调元之梦。忧乐兼焉。戒之哉戒之哉。帖中梦里同游两友叙若诗及诸君题语皆可观。庚辰暮春。水村病夫书。
题手书周易后
包羲始画八卦。重为六十四卦。文王作彖辞。以断一卦之吉凶。周公作爻辞。以系六爻之吉凶。为上下二经。古之易唯此而已。孔子所读韦编三绝者是也。孔子作彖传。以释彖辞。作象传。以释卦象及爻象。各有上下二篇。又有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等篇。此所谓十翼者也。古者以二经及十翼。各自为卷。不相紊乱。汉儒以彖象传释经附于卦后。增入文言于其下。而加以彖曰象曰文言曰。以别于经。今本乾卦例是也。其后又以彖传附于彖辞之后。象传分附于各爻之后。今本坤卦以后之例是也。程子传。因分附之本。朱子本义。始从吕东莱所定。釐为经二卷传十卷。以复孔氏之旧。可谓正矣。今之大全。依程传而不从本义之所定。余谓三圣之辞一也。以孔子之辞。附于文王周公所系之后。以通一卦之义则可矣。若其
水村集卷之九 第 195H 页
分裂附入于彖爻之间。则岂不误哉。如象传。乃有韵之文。尤不可以分者也。余今作一本。依乾卦例。先书彖辞爻辞。继书彖象两传及文言。而系辞以下。自如其旧。虽不若本义所定之为正。古人已开此例。既不害义而便于通究。手自缮写。以资老境读诵云。庚辰复月哉生明。水村居士书。
书石公尺牍卷首
音亡友赵长卿为余言明袁中郎集可观。余今借得于农岩阅之。其学宗瞿昙氏。其文原庄周氏。大抵非吾儒从六艺中来者也。其谈文。盛推欧,苏于当时。斥王,李而许茅唐。亦自有眼。其匠心铸辞。要自胸中流出。笔端鼓舞。不沿袭故套陈语。往往有脱洒可喜者。盖亦艺苑之一豪也。其中小札短简。虽多傲世玩人漫浪游戏之语。尽奇警无凡笔。可想其为人之出尘。余绝爱之。遂手录一小册。以为欹枕御睡之资。题曰石公尺牍。石公中郎号也。岁丙戌秋八月上浣。水村病翁书。
题耆英诗帖后
此帖。万历丙午春。耆英诸公作也。芝川唱之。月汀,西涧,东泮和之。月汀复以序弁之。是四老。世所称杰钜
水村集卷之九 第 195L 页
名公。皆笔健诗高。非后生可及。吉光片羽虽少。宝也。李生命锡。以东泮公之玄孙。得此而誇示于余。绡轴破裂。遂命工改妆。抚卷三叹而归之。崇祯纪元后八十二年己丑仲春之望。水村七十病翁书于密城之邀仙馆。
题诗话丛林后
玄默子癖于诗。癖者病也。古人有泉石膏肓烟霞痼疾。夫泉石烟霞。岂可为人之膏肓痼疾者。而苟使惑好之。则能为病若此。况诗之可喜可爱。不翅若泉石烟霞。则其为膏肓痼疾于人。不岂大矣乎。玄默子之于诗。沈潜沦溺于其中。耽嗜之不已。古今诸诗。既自饫观而熟复。乃于东方诗。大家名家有集行世者。尽皆包括。凡杂出传记及传诵街巷者。搜遗钩匿。唯恐有失。以至小儒贱流缁黄妇孺数句一语之可取者。靡不采掇。细加评骘。目之曰小华诗评。犹矻矻不止。更续以补遗置闰。又复上自丽代。下至今日。鸠聚文人韵士谭诗琐说。裒辑为诗话丛林四册。余得而遍阅之。掩卷而叹曰。美哉诗话之作。蔑以加矣。此庶与元美卮言元瑞诗薮。继武并驾。亦足誇示中华以东国之多诗人。艺苑之功夫。岂小哉。然而玄默子之癖。
水村集卷之九 第 196H 页
可谓病矣。倘非已成膏肓。其竭力殚心。奚至是耶。余于少也。亦有是病。始草漫录若干语。闻玄默子所著已盛。遂辍不复为。今观丛林。余之漫录。混收入焉。为之一笑。是亦不可以已者耶。噫。诗者。吟咏性情者也。只可寓兴遣怀而止。何必耗精弊神。穷探极索。以至耀世留名而后快哉。余老而觉其病。尽去其癖而悔其晚也。今玄默子之癖。老而不休。其所著撰。甚佳而可玩。传后而无疑。第其癖则病也。老子曰。夫惟病病。是以不病。余既自病其病。故今不病矣。玄默子盍亦病其病而以求不病也哉。甲午暮春。水村翁任大仲书。
水村集卷之九
 笺状(婚书附)
  
原州牧 大殿诞日贺笺(丁亥)
五百年生圣。咸仰如日之临。八千岁为秋。复回流虹之节。神祗衍庆。朝野腾欢。恭惟运抚盈成。恩均动植。齐七政而建极。一世春台。敛五福而锡民。四海寿域。玆届诞弥之月。益迓景贶于天。伏念臣待罪东州。悬心北阙。官分内外。纵阻嵩呼之班。贺同迩遐。倍切华祝之悃。
大殿即位四十年。百官陈贺笺。
水村集卷之九 第 196L 页
昌期属千一之运。骏命载新。光御逮四十之春。鸿休滋至。庆关宗社。喜溢臣民。恭惟业抚盈成。德著祈永。寅畏匪懈。纯嘏克叶于龟畴。申锡无疆。宝历自绵于凤纪。咸仰谦抑之圣念。益切颙望之群情。 先朝之旧事是遵。徽典并美。顷岁之盛礼复举。缛仪弥章。肆当万福之俱膺。玆率百僚而同抃。伏念皆以驽质。幸厕鹓行。新逢匝域之欢。曷胜蹈舞。愿献齐天之寿。共祝冈陵。
巡营正朝礼状
灰尽葭管。聿见天下同春。花颂椒盘。敢贺月正元日。三阳回泰。百福俱升。伏惟出自银台。来杖玉节。观风东峡。几停问俗之车。玩月南楼。细倾忧国之酒。既宣一方之美化。宜受三元之盛禧。伏念霜鬓明朝。雷封四岁。民忧孔棘。敢缓刍牧之求。岁华肇新。敬伸竿尺之礼。
兵使到界礼状(密阳)
承纶北阙。既膺推毂之恩。杖钺南维。聿宣制阃之略。光增壁垒。颂播干城。窃惟六韬藏胸。九重注意。营开细柳。隐若虎豹之在山。威振扶桑。帖然鲸鲵之息浪。庶见士心之挟纩。可致边面之挂兮。伏念非制锦才。
水村集卷之九 第 197H 页
受分竹任。预修戈甲。纵愧军旅之未閒。谨具鞬櫜。庶待戎节之申令。
原州牧到任礼状
恩分竹符。初起数年之废。化庇棠茇。独有二天之欢。敢罄寸忱。恭伸尺牍。伏惟当朝雅望。按藩英猷。八百关东。威惠遍于民吏。万二枫岳。轻重系于去来。适值玉节之将还。甚恨铜章之晚佩。伏念才岂制锦。发已成丝。闾氓政饥。宁有卧理之趣。案牍难扫。必贻坐啸之讥。
第三子行元婚书(戊子)
情同兄弟。既托三世之交。申以婚姻。更结二姓之好。眷辱嘉命。喜溢微门。埅第三子行元。庭训蔑如。宁有圭复之谨。童騃无似。愧乏玉润之称。伏承令爱禀婉嫕之天资。教不出阈。著柔静之闺则。年才及笄。允协匪斧之求。幸遂迨冰之咏。愿有家室。实均父母之心。宜尔子孙。庶继祖考之庆。式遵俪皮之礼。敢奉尺纸之书。伏惟尊慈。俯赐鉴念。
水村集卷之九
 上梁文
  
青川书院上梁文
伏以大贤留百世之泽。举切江汉之思。名区刱一亩
水村集卷之九 第 197L 页
之官。肇设春秋之享。奚特家塾之重。实惟邦国之光。恭惟我尤斋先生。命世真儒。受天间气。授受正大。统承溪老之嫡传。渊源远深。学遵晦翁之真诀。造诣践履。建天地而不违。出处行藏。质神明而无愧。大哉。道学之臻极。久矣。士林之推宗。负一代山斗之望。苍生有不起之惧。值千载风云之会。 圣祖发何晚之叹。汉诸葛之鞠躬。欲伸大义。燕乐毅之揽涕。恐伤先王。天未欲治耶。竟赍陶铸之志。道不行命也。其奈消长之机。嗟呼一网之弥空。忍言金罂之受祸。南迁北谪。几作涪陵之行。白日丹忱。复闻竹树之咏。百身愿赎。竞诸生之叫阍。千里御哀。纷四方之赴葬。幸蒙 天日之回照。得睹冤枉之快伸。 恩綍丁宁。悔伤之意至矣。舆情感激。悲喜之心均焉。君子终莫能谖兮。入人也切。先生没而可祭者。非公而谁。眷玆华阳一区之栖。曾是沧洲晚岁之卜。不容何病。既愠群小之多言。可卷而怀。唯恐入林之未邃。穹岩幽谷。隐者之所盘旋。智水仁山。贤者而后乐此。遂诛茅于涧底。仍架椽于云边。白石清流。何让武夷九曲。青山明月。殆同安乐一窝。源头之水不穷。庭畔之草交翠。若将终老。悠然身世之徜徉。宛如隔晨。倏焉人事之变易。苔侵
水村集卷之九 第 198H 页
浴沂之路。过者伤心。蓬没藏书之居。望之流涕。遗泽未斩。过化偏存于是乡。没世不忘。追思最深于吾党。故以羹墙之慕。共切俎豆之诚。相新基于青川。遵旧制于白鹿。唯其入洞之太险。是用去宅而稍移。既询谋之佥同。闻风共起。何经始之足虑。不日即成。栋宇翚飞。惊眼前之突兀。冈峦凤舞。喜头上之峥嵘。揭虔妥灵。俨先师之尊奉。藏修肄业。得后学之依归。相与讲磨乎前闻。如聆警咳于下席。溪山依旧。难陪暇日之游。风月无边。缅想阳春之坐。盖自牛栗诸贤以后。道莫大于吾师。历观湖岭数州之间。地最胜于玆境。作斯院。乌可已也。求诸国。罕有比焉。若有神相之。天发悭而地发秘。不待饰奂矣。水增广而山增高。宜唱巴谣。用赞郢匠。抛梁东。旧宅前山在眼中。捲尽浮云青发露。吐来朝日照窗红。抛梁西。搴芝山下即钟溪。看他万折朝东意。今古谁人得与齐。抛梁南。孤云台上片云含。须知名教真堪乐。学士升仙尽妄谈。抛梁北。天半群山青簇簇。世上一何培塿多。无人知道尊东岳。抛梁上。景物古今同一样。到来心目尚依然。霁月光风佳气像。抛梁下。静把阴阳观物化。窗前芳草为谁青。庭院无风花自谢。伏愿上梁之后。道运亨泰。
水村集卷之九 第 198L 页
文风蔚兴。西庑东厢。何必渠渠之大。夏弦秋诵。自致济济之多。瞻礿祀而罔愆。永保苾芬香火。奉教训而无坠。益懋学问工程。
万世洞万世庵上梁文
窃以俗离山中。素称一国之福地。天王峰下。爰有数里之奥区。水拥山回而不识者几年。神悭鬼秘而始露于今日。维在岁之黄兔。幸得卜于青乌。竭力经营。奉藏先子之衣履。毕命依托。永作我家之松楸。第缘洞壑之太深。最患村闾之绝远。赖神祗之降祐。地道纵安。与猿鸟而为邻。茔域谁护。非阇梨无可寄者。故伽蓝所以设焉。然草创之不多。既难群居众处。而结搆之未久。已至西圮东倾。肆致云衲之改图。乃捐月俸而相役。因深源之旧址。拓而恢之。起厦屋之新甍。增其制也。僧手尽匠。何烦郢人之求。丘木皆材。无待蜀山之斫。若有自天之助。奄睹不日而成。制朴陋而不雕。虽乏轮奂之美。势弘敞而加大。始免狭隘之叹。高僧定庐。见云中之卓锡。韵释投寺。闻月下之扣门。一岳之胜槩独专。四时之佳景皆备。群峦竞秀。何让金刚万峰之罗。两水交流。恰似智异双溪之合。明窗佛蕊。长留净界之春。绕楼禅松。不受炎天之暑。杜舍
水村集卷之九 第 199H 页
人停车之爱。枫叶胜花。郑都官披蓑之图。茶烟湿雪。既管无尽藏之风月。更兼不堪赠之云霞。攒崖叠嶂之盘纡。与人世而相隔。邃壑穷林之藏閟。寔仙灵之所游。石径重重。孰能桃源寻访。沙门衮衮。自多葱岭带来。地号三山。岂非出尘之境。洞名万世。自是不老之乡。盍咏诗之斯干。盖取易之大壮。释俗相济。村舍与梵宫往来。主客俱宜。缁衣将素履依止。当春省而秋扫。颇赖祭祀之供。或斧入而火焚。可禁侵害之及。焉用守冢之数户。莫若近垄之一庵。头上之岁月峥嵘。几叹举嬴时屈。眼前之屋宇突兀。皆惊善幻多能。庐岳寺前。元亮之来不厌。香山社里。乐天之游无终。将举双梁。可阙一语。抛梁东。削出芙蓉翠扫空。坐咏古人朝日句。玉峰高处最先红。抛梁西。门外溶溶绕碧溪。石上一松高且直。挺然千尺与云齐。抛梁南。云锦屏开映画檐。指点半空文笔耸。九峰皆隐露双尖。抛梁北。石势如飞张凤翼。要识化工神秀钟。试从庵后高峰陟。抛梁上。青山朝暮供奇状。洗来佳雨捲晴岚。始见森岩真气像。抛梁下。清幽夐寂宜冬夏。谁人唤作小金刚。占得风朝与月夜。伏愿上梁之后。佛力长扶。坤灵永护。竹苞松茂。爱风雨之攸除。凤舞龙飞。
水村集卷之九 第 199L 页
喜天地之别有。山水烟霞之窟。尔共安居。春秋霜露之时。我以为室。告大众师弟。毋惮一时之暂劳。使后世子孙。期至万代而相保。
江华忠烈祠讲堂重建上梁文
遗庙揭忠烈之号。久仰 列朝之崇褒。讲堂罹郁攸之灾。幸睹今日之重建。基址仍旧。栋宇维新。念昔此地之被兵。有我群正之致节。元老决殉国之志。既得二人同心。耆英成杀身之仁。爰及诸子并命。投焚就缢。俱著烈烈之精忠。赴水蹈锋。又有赳赳之武勇。惟玆十一公树立。扶得千万古纲常。当国家之将亡。耻辱忍受于犬豕。临死生而不易。取舍早辨于熊鱼。昭揭日星。辟秽氛于天地。撑拄宇宙。明大义于春秋。故当日建祠而妥灵。伊一方没世而起敬。俎豆秩秩。既寓尊奉之诚。弦诵洋洋。亦有藏修之所。忠孝之道是阐。人纪益彰。感慨之怀深深。氓俗赖善。于焉六纪之讲学。遽尔一朝而延烧。镂楶雕栾。无复轮奂之迹。层阶列础。荡为灰烬之场。顾儒绅之靡依。莫不永叹。念庙制之所系。宁使久亏。玆循议于佥同。乃定谋于重创。事集工举。何难不日成之。远赴近趋。率多闻风起者。复见眼前之突兀。一新庙中之观瞻。灵宫自此生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00H 页
颜。士林为之动色。故老流涕仰栋柱而兴嗟。烈夫拊心攀户牖而激义。非徒有关于世教。抑亦增重于斯文。恭述儿郎之谣。庸相工师之役。儿郎伟抛梁东。江上长瞻旭日红。万折朝宗终不变。皎然千古照丹衷。儿郎伟抛梁西。海色苍茫落景迷。怖杀暮潮声郁怒。壮魂无乃剪鲸鲵。儿郎伟抛梁南。一带摩尼捲暧岚。望里群峰皆挺特。孤忠劲节与相参。儿郎伟抛梁北。万雉嵯峨壮城壁。百二金汤遗恨长。冤氛不散愁云黑。儿郎伟抛梁上。中夜分明验天象。旄头一点自消芒。为有虹光射万丈。儿郎伟抛梁下。衿佩彬彬盛文雅。一部麟经勤讲磨。拟将忠义扶倾厦。伏愿上梁之后。庙貌永宁。儒风丕振。念腥膻之旧耻。独保乾净之区。存夷夏之大防。益勉义理之学。庶不愧于前哲。将有辞于后辰。
浮山书院上梁文
猗欤两贤之盛德。举切江汉之思。岿然一亩之新宫。并奉芬苾之享。岂特为乡塾之重。足以增邦国之光。恭惟我慎独斋先生。胤继大贤。统传吾道。渊源门路之正。早得庭训之承。践履造诣之功。可见斋号之揭。疑礼续纂。吉凶之仪粲然。大论独持。春秋之义炳若。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00L 页
士林仰如山斗。朝家望若凤麟。君德之补益弘多。名相有欲留者。 圣祖之际遇深至。 太庙从与享之。奚但一世之推宗。永为百代之师表。又惟我白江先生。英明出天。儒雅间世。心敦孝友。自然近道之真。手探典坟。洞乎明理之奥。光风霁月之喻。默契深于夜朝。大人先生之称。 圣教昭如星日。若其廊庙上做措。莫非学问中出来。羁异国而再囚。危辱极而操履固。起荒裔而复相。谟猷密而契合融。盖 孝庙秉义之至明。而两公受知之最厚。眷玆半月县一区之地。乃是二先贤遗迹所留。下邑佩竹之治。殆至五载。幽居诛茅之卜。粤自中年。朱夫子之同安优优乎。泽洽村野。司马公之独乐洋洋焉。意适田园。儒术大行。沐至化而感奋。士风丕变。薰其德而作兴。能使朴鄙而文明。亶由教导而成就。痛自山颓而梁折。嗟夫世衰而道微。想坐堂弹琴之时。宁忘父母之惠。思浴沂舞雩之咏。犹记冠童之从。至今弦诵之声。恍有闻于闾里。伊昔杖屦之迹。宛在目于江山。遗泽尚在。举有泣碑之感。馀风未泯。孰无祭社之思。爰就马江旧宅之基。聿遵鹿洞新刱之制。建宇并祀。喜询谋之佥同。诣阙陈章。幸 恩命之特许。几切羹墙之慕。始展俎豆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01H 页
之诚。揭虔妥灵。尊奉之地得所。穷经讲学。藏修之士有依。美哉斯字之奂轮。盖已晚矣。斐然吾党之狂简。盍亦归乎。况玆百济旧墟。素称三韩胜地。仁智所乐。登临之山水不移。啸咏以娱。傍随之花柳依旧。昔陪函丈。虽永隔于坐春。今趋庙门。顾何异于立雪。非止民俗之感悦。足兴党序之废颓。地称邹鲁之乡。将自立院而始也。人慕关闽之学。岂非得师之效邪。宜唱巴谣。用赞郢匠。儿郎伟抛梁东。扶苏山对苍茫中。落花岩畔皋兰寺。凫舄鸠筇旧迹空。儿郎伟抛梁西。浮山高耸碧天低。巍然挺特人皆仰。罗列诸峰孰敢齐。儿郎伟抛梁南。滚滚澄江若镜涵。日夜盈科流不舍。盍观于水反隅三。儿郎伟抛梁北。云汉高台千仞壁。孝庙德音尤老题。森严八字传千亿。儿郎伟抛梁上。列宿纵横天宇旷。中有昭昭北斗星。令人深夜长瞻望。儿郎伟抛梁下。尘埃不到清潇洒。庭前交翠草依然。院里无风在自谢。伏愿上梁之后。庙貌永宁。士行益进。依香火而展敬。礿祀罔愆。瞻栋宇而增怀。教训母坠。圆冠方领。克致济济之多。入室升堂。伫期彬彬之盛。庶企踵于前哲。将拭目于后生。
水村集卷之九
 杂著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01L 页
和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安宅久旷可言归。欸余既舍其正路。岐南北而悽悲。幸问津于先觉。回朕车而将追。昔七十而犹化。今二毛而知非。矫菲菲之兰佩。振楚楚之荷衣。既初服之未变。宁旧居之依微。俨骖上路。意马迎奔。先开面墙。薄言窥门。山蹊茅塞。灵台独存。白生虚室。尘满洼尊。挹仁山于帘额。迎霁月于堂颜。嗟久旅而得归。觉体胖而心安。廓独潜而专精。屏外滑而牢关。倚空中之楼阁。抚天渊而冥观。微阳动于子半。庭草生而春还。沛一气之浩然。利居贞而盘桓。归去来兮。悔昔日之盘游。竺乾渺而谁寻。蓬岛邈其难求。爰得所于乐地。安汝止而不忧。古人贻我以遗则。若农服乎先畴。匪宝尺璧。独泛虚舟。探天根与月窟。骋玄览于九丘。彼源泉之混混。美盈科而乃流。将为山兮九仞。岂一篑而便休。已矣乎。人生百年能几时。日月忽其不淹留。胡为乎伥伥靡所之。华胥在何处。寿域有前期。繄吾土之信美。勤夜读而朝耔。咏舞雩于沂川。歌考槃于卫诗。乐则行而忧违。生顺死安不须疑。
驳吏商
柳子之吏商。曰吏而商也。污吏之为商。不若廉吏之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02H 页
商。其为利也博。鄙哉言乎。污吏固有商也。廉吏亦有商乎。商则非廉也。廉则不商也。商与廉。判为二岐。而柳子欲一而同之。其为言何其鄙哉。吏而廉也。或根于素性。或由乎行道。岂其规利而为廉哉。其心初出于规利。则是诈廉也。非真廉也。若公孙布被之类是已。今柳子力攻以货商之害。而极言以廉商之利曰。由小吏得为县。由小县得小州。其利月益为倍。由小州得大州。其利月益三之一。由大州得廉一道。其利月益之三倍。不胜富矣。其为得也。夫可量哉。柳子之攻货商可。其教廉商不可。君子之教人也。以正不以谲。以道不以利。今教人以正道。尚患行谲而图利者为不少矣。况直诱以谲教以利哉。今有一吏焉。矫情而诈善。沽名而干誉。其志将欲钓厚禄而赌高位。则是大贪也大盗也。人孰不曰恶浮于货商之吏。而柳子乃反以此教人曰。是乃君子之道也。呜呼。此岂可以训耶。董子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儒者之言。其无弊也如此。柳子末又自明曰。吾为是言。为利而为之者设也。何暇从容若孟子乎。孟子好道而无情。其功缓以疏。未若孔子之急民也。焉有孔子而教人以廉商哉。柳子之言。胥圣而非经。吾不可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02L 页
以不驳。
拟唐太史令傅奕请除佛法奏
右臣谨奏。为痛草胡神妖道。以除中国积患事。臣谨按春秋大一统。惧左教之乱于道也。孔子斥异端。恶邪说之害于人也。异端左教乱道害人者。从古有之。而其惑世诬民。为祸蔓延。未有如佛法之甚焉者也。今当海内初一。圣人在上之时。方尊道正术。革弊去邪。则扫除佛法。在所当先。非可缓也。臣窃照佛者本夷狄之一法。其为法也。背亲弃君而灭绝伦纪。则是圣教之罪人也。削发披缁而聚集徒党。则是化外之乱民也。陈说宏阔胜大之道而语皆不经。创出轮回报应之说而理实无稽。诪张变幻。诞妄欺诬。举一世而入于诳诱之中。驱万民而陷于惑溺之境。渐渍薰染。日新月盛。今至于害政乱治。其祸滔天而莫能收杀。良可悲夫。盖自佛入中国。初虽立祠。而西域桑门自传其道。不许人民髡发事胡。逮至石苻乱华。乃弛厥禁。君臣上下。莫不崇奉。度人为僧。不可胜纪。然而未有佛法之前。君明臣忠。祚长年久。既尊佛法之后。主庸臣佞。政虐祚短。历观前古奉佛之世。梁武,齐襄。足为明镜。事佛求福。乃更得祸。佛之灵应。果安在哉。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03H 页
且死生寿夭。本诸自然。刑德威福。系之人主。今乃矫妄皆云由佛。五福六极。不谓之天而谓之佛。爵禄刑狱。不归诸君而归诸佛。或有妄求功德。而不惮科禁。轻犯宪章。甚至身陷恶逆。而礼佛冀免。诵咒图脱。是乃窃人主之权而攘造化之力也。书所谓臣有作福作威玉食。害于而家。凶于而国者。不幸而近之矣。今论其弊最大者有四。盖其出家弃世之迹。假托方外。呼朋引类。萃作渊薮。故愚蠢之氓。得为依归。尽逃赋役。遂使天下之户数。日就消减。其弊一也。又其见性顿悟之说。深似近理。架虚凿空。大乱真道。故高明之士。乐其简便。多着幽禅。遂使海内之贤才。被其迷误。其弊二也。塔庙之盛。穷奢极侈。高楼杰构。到处相望。山林之中。金碧辉映。而朝无禁令。营建不已。耗竭天下有限之财力。其弊三也。僧尼之属。游手游食。不自耕织。取资于民。闾里之间。舍施纷纭。而勿论饥穰。求丐无极。攘夺农民不赀之粟帛。其弊四也。此其大者。馀难毛举。苟不及今痛除。则其流之弊。将至于天下尽归于佛而国不得为国。岂不痛哉。昔在元魏。亦尝一番扫除而未几复大集。盖因寇谦之之言而为道家击排也。是乃以燕伐燕。乌能胜之哉。自汉以来。明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03L 页
君贤佐非不多矣。而更未有议其除者。岂天留此遗孽。恣其炽蔓。以待乎今日而俾成其廓清之功耶。今我陛下扫荡群凶。光宅区宇。旧染污俗。咸与维新。更张庶政。化理清明。而唯此浮屠之法。尚今未除。岂非圣治之一大累也哉。臣愚谓宜天下所在寺观。尽行撤毁。以补公家营缮。僧尼并勒归俗。使之白相匹配。十万之户。坐而可得。滋产教训。兵农两足。国家之利。其可胜言耶。臣每览高齐章仇斥佛而死。实有贤于媚佛而生者。不胜愤懑之至。谨具奏以请。
记任廷益生还始末
任廷益者。海州人也。 仁祖庚辰岁。清国以助攻锦州卫徵兵。 朝廷不能违。发两西五千兵,船一百二十五艘。以林庆业领之。泛海往赴。任廷益以武学被抄而行。四月十七日。聚点安州。发船于清江。五月二十九日。行到中原地境三山岛。猝遇东风。海州长渊肃川三船。一时漂流。渊,肃两船先泊于宁远卫前洋。为天将所擒。诇知朝鲜战船入来。唐船十馀只。以遮战即出洋中。海州船亦为被擒。海州领将出身崔仪参军兵五十名。并押赴宁远卫。大将洪军门承畴盛张军威。依将杀人例。由西门引入。进于庭下。仰见军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04H 页
门。顶▦巾着蓝锦衣。容貌端正。踞交椅开衙。使译人传言问曰。尔等既以獭子请兵。入来尔国。 国王以下。皆已剃发乎。众齐对曰。不曾剃发矣。仍即拘囚于馆舍。十四日。得闻诸将请杀。而军门不从。奏 闻于朝。则 皇上圣旨大意以为朝鲜即朕之子国。今此漂流军民。无异子孙之来投祖父。何忍杀之。给料以活。待明春放还本国云。一日军门招谕众兵曰。今得圣旨。尔等待明春许还。尔等勿为忧虑。众皆拜谢。军门又问我国丙丁被兵之状。众人详陈八路焚荡。百姓鱼肉。南汉围困。江都陷没。 世子被执人沈等事。军门起立楹外。使众进来。众俯伏不敢仰视。军门命使举头仰视。从容言语。仍问尔国郡县官吏。皆能依旧设置。而调发军兵。入送尔等耶。众皆对曰。惨被兵燹之馀。官民凋弊。殆不自存。而仅能调兵。以应彼请。盖出于万不获已。此岂本国之所欲为者哉。军门潸然流涕曰。以中朝大国。不能制伊贼。况尔小邦。何以枝梧乎。今此请兵之应。亦出于迫胁。非尔国之本情云云。军门俵给七两银。使之一番买醉。仍留置宁远。至八月。分送海州长渊肃川三船军兵一百七十五名于傍近州邑。以为就暖过冬之地。小邑则定送六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04L 页
七名。中邑大邑。随而加减。或定十名。或定十五名。任廷益与九人往中后所。饩廪颇厚。至明年辛巳。军门奏 闻出送。以宁远前洋迫近虏境。从登州作路。四月初七日。乘夜收聚各镇堡所分我国军兵。二人物故矣。初八日。到宁远。裹三月粮乘船。军门俵给银三两。都督给银二两。而军门使人传谕曰。此镇近贼境。尔等不敢任意出入。尔等至登州。以此银贸得物货。归给妻子。俾知军门德意。委曲之意。溢于言表。遣都督手下将柳姓人率行。船凡十二只。行六日。得达登州。安泊登州前洋庙岛中。五月。 皇上因军门奏。钦差将官王武义领送。我国漂人。因王将贸贩物货。留庙岛者阅月而后。至七月十八日始发。王将船凡二十只矣。王将船与漂人所乘船。会于黄城岛。开读 圣旨。俵给漂人大段一疋,青布五疋,小帽子五顶。柳将以船二只还宁远。王将船与漂人船。并三十只矣。八月十七日。始得到泊于椵岛。翼日。望见我国军兵列阵于铁山海边以俟。我国以接近北境。不敢明白相待。潜遣舌人往来通言。久而后地方官启 闻朝廷。则朝廷密遣人。九月初旬间。来到海泊。以夜潜通。而朝廷以为与彼境土相接。大小必闻。若受 天朝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05H 页
所送漂人。则恐被复通之疑。以此谕于王将。使之还领以去。仍密赠王将银五百两米五百石云。我国漂人哭声震海。十七日。王将回船。而漂人等粮竭。诉于王将。则王将答言尔国自弃其民而不受。尔等不死还渡则命也。今虽饿死舟中。我何以给粮。人皆饥馁。下船则采草根而食之。命如一发矣。十月十三日。泊小坪岛。夜逢顺风发船。夜分下雪。转作北风。船皆漂转。他船侧帆而行。不至远漂。任廷益船及又一船。风折帆樯。向南远漂。任廷益所乘船唐人八名我人十名。又一船唐人十馀名我人八名。二船翌日夜分。漂到山东地方柳峰岛。船触浅港岩石尽破碎。人则附岩而得生。空岛无食。有裹粮缠带者。仅有一二升。众共掬食乾米而饮水。未几而尽采食草根。过五日。有南京运粮船适到。见其状怜之。舣船为粥以救其饥。柳峰岛距山东地方可三十里。南京人以其船济之。始得下陆。败船人随身缠带中。颇有小帽子等物。货卖食糜粥。辗转作行。凡十二日。得达登州。则王将一行诸船。先已陆续来到矣。王将具由奏 闻待报。十二月。始得 皇上处分。则我国漂人。皆令复赴宁远。充作军兵调用矣。时当极寒不得行。留至翌年初夏。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05L 页
我国人一百七十三名中。病死者几三十馀人。死则王将以还渡后 钦赐粮银。买给棺木。使之埋葬。埋瘗之夜。土人必掘而食之。其地饥荒之酷可想。人尸被食。凡八九。崔仪参亦死而见食。其后死者。皆烧化而不复埋瘗。壬午三月。王将回还北京。四月。登州地方官。差一王姓人。领率我国漂人一百二十许名。乘宁远船十一只。交付于宁远卫。则洪军门已于去冬。以救援锦州卫。领兵马而去。吴三桂以副帅升为大将留镇矣。吴军门召见我国漂人。开衙。军威与洪军门一样。漂人等入谒仰见。则吴将年可三十馀。身长几至一丈。容貌豪猛无比。但面有剑痕自右眼直至鼻及上下唇。问之则吴将年十八岁。时以千总从军。与金人交战。金将一人。剑斫吴面。金将鍪铠无隙。不可以兵刃斗杀。吴将于马上手抟金将。俱下于马。勇如斗鸡。俄而斩金将头。上马而后。以缠带縳其面创。驰突还阵。大将壮其勇。奏 闻天子。超擢大用云。吴军门见漂人等。以言抚慰曰。尔等既不得归国。 圣旨许赴此镇。充作军兵。则自今以后。便是中国之人。只听将帅号令。好为留住生活。仍分配各营。或十许名或数十名。使与汉兵一体带领。任廷益所属营将。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06H 页
乃修姓矣。在汉兵营中。得闻流贼割据山西地方。贼之大帅眉色红而甚长。故一号红眉。贼兵数无限。不知其几许。所据地形险阻。官军莫敢犯。 中朝所倚仗。则吴三桂以辽东猛将。所领精兵。多北方突骑。数可五万许。红眉贼频数犯京。 天朝每召三桂兵马以御之。三桂数破流贼。贼畏三桂。每闻其至。多望风奔溃。然清兵则三桂不能制。胡骑具甲胄则服色与中国骑兵恰同。只以盔上缨色相辨。三桂每闻清兵之至。辄先侦知其盔缨之色。使已军皆同之。胡人眩莫能辨。故每与交战。汉兵被杀者甚少。然汉兵不能持久。多交绥而退云。七月。流贼入围北京。 皇上急召三桂入援。三桂至则流贼不战而走云。清人已破锦州卫。降洪承畴虏祖大受。以闰十一月。入犯宁远卫。侦谍逐日络绎。凡六次见形而后。第七次将抵城下。三桂率其骑兵。出战三十里。与清兵大阵距战。而别有清骑数百来迫城下。城中守堞戒严。任廷益等我军亦登城助守。留镇将领步兵五千馀名。出城距战。为清兵所挤。还走入城。汉兵死者十馀人。清兵横驰扬威而还。吴三桂亦与清兵相鏖。清兵不敢力战而退。三桂还守宁远。其后清兵更不现形。癸未二月。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06L 页
吴都督定总兵马得弘领舟师三千。把守铁山觜前洋黄城岛。盖遮截清人率朝鲜战船。入犯登州之路也。马得弘者年可四十馀。辽东人。颇抚恤军卒。任廷益等我军五十名。亦隶于马将。在黄城岛。闻吴阵中我军二人。因采樵远出。投入清兵。吴都督以为鲜人巧诈难信。驱出宁远城中鲜兵。使守觉华岛矣。其后我人分配诸阵者。与吴都督偕降于清。皆得还我国云。任廷益等留守黄城岛。至明年甲申。闻吴都督以宁远难守。尽撤民兵弃宁远。入守山海关。马得弘兄弟五人。并挈家眷。来会于黄城岛。至四月十八日。闻皇都为流贼李自成所陷。 皇帝被弑。自成杀吴都督之父。尽领其兵。直向山海关。以为必杀三桂之计。吴将谓军兵曰。流贼极盛。我兵势孤。难以得胜。不如请兵清国。即遣使邀之。则清兵三日内驰入山海关。吴三桂剃发出降。自作先锋。与清合势。蹂躏流贼。死尸遍野。直指皇城。清人入据皇都。三桂仍逐流贼。远向贼境云。马将得报忧遑。不知所出。至五月。率舟师十八只。向登州境长山岛。恣意取载军粮。入据石城岛。此岛去椵岛二日程。而土地广阔。井泉树木皆足。马将造家耕田。为久住计。时出轻船。掠夺行船。船至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07H 页
于三十馀只。诸将中有一人毋在清国。劝马将降清。马将使其人剃发。赍降书往北京。约以待春捲兵下陆。其人往返之后。又有差官自南京渡来。宣谕 弘光皇帝之命。使之投诚。马将与诸将商议。半愿投清。半愿向南。论议不一。而马将终能决意归正。至乙酉二月十二日。尽率舟师。离石城岛。历尽大海。入黄河之口。洋中致败者二船矣。闰六月初吉。泊船于去陆不远之岛。不知地名。而闻是 弘光皇帝之州县云。马将率数人乘小船下陆。见地方守将。经宿而还。 明朝亦送官差。往来定约。自 明朝分给差帖。任廷益亦得一帖。至今保持。见其帖则似是千总差除。而分明书弘光元年。踏印着押矣。马将留岛中。几至半月。初来归顺。所望不少。而 明朝无优异之典。许以下陆后赐赉银鞋赏格。不即下。且南方语音。与北悬殊。风习不相惯熟。意望不协。前者剃发往来北京之将。先倡投清之策曰。归居辽东故乡可也。以其所乘船。将举帆北行。马将亦从之。一齐举碇溯行黄河。先送差官。通于清将。十有馀日。泊船于一县。则清将送人使之剃发而后下船。故马将以下。一时剃发。下陆于黄河东边。见其衙门题额。则大书花安字。其地似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07L 页
是花安县而不能明知。馆接饩廪甚足。住此殆半月。见清兵五千馀骑驰骋出战。朝行夕返。如是者四五。怪而问之。则我人被掳者详言此去三十里许。皆是大泽。菱荷覆水。泥泞没膝。人马不通。只有一条小路。而 明朝多设各样火炮。清骑暂见炮火齐发。烟焰涨天。莫敢近前。若非神兵。决不可犯云。又见其地人家多畜水牛。其角即黑角。牛形略似我国之牛。而其体甚大。能运数车之重。昼则咬草。夜则入水而卧。只出头而眠。家家凿水以养此牛。地无柴炭。船运芦荻而代薪。居民甚畏清人。不敢抗衡。略问其地陷没时事。则答以清兵屯黄河西。明兵拒黄河东。相持日久。一日黑雾四塞。咫尺不辨。清兵乘此暗渡。不意冲突。明兵尽歼云。我国漂人随马将降清者。死亡之馀。存者只四十人。告诉于固山。请还本国。固山答曰。庚辰请兵时。三船漂入宁远。俺亦知之尔等自此庶还故乡。即以我国人别置一馆。不复属于马将矣。清国新兵来代。旧兵替归。七月十八日。固山领八营旧兵。发向北京。马将妻孥所率乘船北去。而马将与若干心腹人随固山。任廷益等亦随固山而行。三人并给一骡。使运其重。一路见杮枣之林森立如织者。殆二十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08H 页
日。固山之军不裹糇粮。缘道卤掠而食。只取牛猪等物而不为杀戮。经二大城邑。亦不入而行过矣。九月十五日。到北京。留二十日。通官郑命守书名呼点。定差护还。使由沈路。且与岁币米差员宁边府使金滢偕还。自北京离发。即乙酉十月初五日。同还者四十人。凡六年而生还。
 吾先君子以乙未岁。按节海西。任廷益以同往来谒。自言其从军漂转事颇详。先君命余记之。独恨廷益不识字。所闻见不广也。余所记文字。仓卒信笔。语多不成。今于故箧得其草。略加点改以存之。
呜呼。弱国之见制强邻。不得自由者。人莫不痛恨于宋。而以今比宋。不啻天渊。吾东方丙丁以后之事。尚忍言哉。庚辰锦州之役。终至助仇雠而攻父母。此诚不可使闻于天下后世者也。至若三船之漂卒。自 天朝视之。即是倒戈之叛徒。虽尽擒而枭夷之。以示于四海。夫谁曰不可。而 圣天子乃曰以子孙而投祖父。饩廪之赏赉之。 命还于本国。其仁覆字抚之恩。虽慈母之于赤子。何以加焉。而顾我国不从 天子之德意。不恤濒死之民命。违拒而弃绝之。唯恐不及。噫嘻。天下宁有是耶。当时庙堂筹画之臣。未知其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08L 页
为谁。而唯虑啧言之来。全不顾义理是非。忍为此不忍为之事。实由于畏怯太过。而然为国而义理都丧。则其何以为国。作事而畏怯是先。则其何以为人哉。噫嘻。此可谓国不为国而人不为人矣。苟且偷安。虽自以得计。而其于春秋之笔何哉。无论得罪于 中朝大国。且复得罪于东土百姓矣。令人闻此。羞愧欲死。呜呼痛哉。呜呼痛哉。
书瞽者姜翊周异事
瞽者姜翊周居在京城西部长生洞。余友沈一卿汉柱与之相亲。沈每见姜面色黄肿。怪问之。初甚隐讳。强叩之。曰初无黄病。误服石药致此。尤异之。更加叩问。则始乃自陈。少闻释师妙正是天下异人。思欲从之。渠以瞽者。跋履山川。遍访远近。入北关。得遇于七宝山。愿为弟子受学。则正师不自教。而使其师弟海瀛接之。仍为其弟子。从行周游。欲学长生术。未断烟火食之前。径服石药。致得面黄之病。师谓不害。久当自愈云。时姜已绝火食。只吃果实及乾鱼。而牛肉生鲜不近口。尤忌生文鱼。谓是损神之物。沈居会贤洞。姜自长生洞步屧来访。而雨后涂泥方甚。履底不沾湿。怪问之。则曰。学神行法。虽山水阻隔之处。无所碍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09H 页
滞。重城复阁。踰越无难。行步如飞。履舄自不沾泥云。问瀛师行迹。则曰。瀛师之师曰石岑乃上仙也。全昧出处年世。不知其何许人。周游名山。所在辄设空中楼阁。祥云瑞霭。拥卫内外。瑶姬玉童。列侍左右。莫测其端倪。其弟子四人。李亿,尹璟则儒士。妙正,海瀛则禅子。李是潭阳人也。尹亦湖南人。而尸解换骨者云。正师云游四方。不定厥居。未详其所为。瀛师年纪如五十五六岁许。而颜如渥丹。或一食斗米。或数月不食。常储异果。吃而疗饥。或觅来芦实。时时啖之。其形甚大。姜亦得尝焉。味甚珍异。所居驯虎。使伏于窗外。入水则辄生孔穴。且有飞升之术云。曹文川锡居长生洞。与姜比邻相亲。闻瀛师之异。欲因姜获见甚切。姜为之介于师。师曰。此人匪久当不得其死。吾不欲见。其言果验。江陵校生一人。适值正瀛两师与姜聚憩于废刹之际。得与之往来相熟。闻瀛师谈。有大地可葬处。校生者发大愿欲。恳乞强请。至于一年之久。连供果菜。尽其诚礼。如姜同伴之类。亦皆为校生劝许。瀛师不得已勉从之。乃曰。此是无等吉地。非薄福少缘者所可冒占。然为其至恳。又被人劝。今且许君。圹中当有青石。慎勿摇撼。否则必逢大患。缕缕嘱之。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09L 页
至葬日。瀛师自登一麓。向其山而望之。相去三十里许。忽大惊咄叹曰。吾固不欲许此人。果然生变。失一大地。吾之过也。极口嗟惜。问之。则答言此地吉气郁葱满山。今忽变作杀气漫空。此必违戒举石也。追闻校生有一弟多力而騃。见圹中有石。必欲举见。其兄苦争而止之。乘兄少起。力举其石。其下有似犷异兽突出飞去。校生不胜惊恨。奔告厥由。仆仆谢罪。姜又言瀛师时时来访。或来住城外南山与白岳之麓。招与出会云。沈友使之绍介。一得见之。则姜从而请于师。师诺。以后日相见云。沈初于癸未年间遇姜。仍即作宰义城。己丑。上京问之。姜已化去矣。姜每言师使渠弃家相从久矣。渠丧其妻。只有一女未婚。系恋于此。未得从师长往云。女犹未婚而化去者。无乃从师言而永出世耶。瀛师消息。从此断绝。沈友每以为恨云。
辨王右军书道德经真赝说
余既得赵子昂书道德经印本。已入于考异中。又于一人家。借观晋右军王羲之书太上玄元道德经印本。后有题跋曰。右道德经。乃晋王羲之遗山阴刘道士书。道士以鹅群献右军者是也。历宋齐梁陈四朝。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10H 页
今入秘府。遂良备员内省。因得厕观。敬记其后。贞观十五年三月廿八日。谏议大夫知起居注褚遂良书。以两本较阅。字样点昼。恰同无二少差。子昂书。盖似临摹右军者也。然余窃有疑焉。老子之上谥曰玄元。在唐高宗乾封元年。则王右军何以玄元二字。加于道德经上耶。此明是后人所书而妄托右军。且右军书赠道士换鹅者。乃黄庭。非道德。所谓褚遂良题后。亦伪也。余不得不辨以破世人之感。
清静经题目辨
清静经本名。只是清静二字而已。常之一字。乃经中语。非经名也。后人见经中重以常清静为结辞。妄将常字加于清静之上。作为经名。因循传袭。莫之能改。岂不谬哉。且以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为号。此尤无谓。经中既以老君曰为辞。则虽不以太上老君说加于经名之上。孰不知老君之说邪。余观道书全集玄宗内典中道家诸经。本名之上。皆有所增加。阴符经加以黄帝。洞古经加以太上。赤文大通经加以太上。护命经加以太上。升玄消灾。又添妙字于经上。定观经加以洞玄。灵宝胎息经加以玉皇。心印经加以无上玉皇。有若人臣追上尊号于其君者然。盖由道家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10L 页
者流秪欲以此示尊尚之意。而自高人达士视之。必当笑而鄙之。其于本经。少无益而反有害。殊可叹也。余今以清静经传录于道德经之下。而尽去其增加六字。只以清静经书焉。
书赠从孙遭出宰永同
知县之职。世称卑微而轻之。然而分 圣主之忧。寄百里之命。环四境休戚系焉。举一邑责望萃焉。得其人则其邑治而民安。不得其人则其邑乱而民不安。官虽小。其为任亦重矣。我先君五典州郡。五按藩臬。而以治理为一时之最。既受知遇于 孝庙。而所莅之地民至今颂其德不衰。余以不才。亦曾忝宰六邑。而惧坠其先休。不敢不尽诚殚力。虽少声绩之可记。犹未尝以不治失职。获罪于上下矣。吾家科甲相承。簪缨世袭。而子与侄俱未及焉。汝独能先占小科筮仕。除得一县。将专城以养老母。官廪以奉祭祀。在菽水不继之中。不但奉檄者自喜。亲戚咸喜。顾汝所以得此者。莫非先荫。莫非 国恩。则汝可不思尽其职责。以为酬报之地乎。汝以书生。初当吏任。居官为政。必多生疏。吾今以作宰时自守自行者。书赠数条。为治之道。非此所可尽者。然苟能因以惕虑。引而伸之。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11H 页
烛类而长之。为吏之法。思过半矣。汝其勖哉懋哉。毋贻忝先之辱也。
一。清慎勤。即为吏之大要。真所谓三字符也。清有数等。一毫不入已不与人。此虽曰伯夷之清。非人情。不可为也。不入于已。不与近族。唯与他人。此则近矣。而意在要名。亦不可为也。凡人皆有自家事不得已者。一家亲旧之不可不救者。官力足以容手。而若以害清而不为。则其用心处固已非矣。唯当观其财力之有无多寡。酌量随时而处之。务在十分节损。恐归滥费而过用。以致害义而招咎也。
一。大同后诸邑俸廪外。无他财需。曾见为县者。放意用之。月廪既尽。未免犯朔。又至于贷用储置。初拟待秋充补。未及而见递。终至就吏被罪。卖其田土而偿报者。往往有之。此只由于不知节用故也。必须先计一月所用。着意节用。每令月廪稍存赢馀。毋或犯朔可也。若少放意。则犯朔甚易。慎之慎之。
一。慎之一字。非谓临时畏难持疑无断也。戒其轻易处之致有误着也。古人云。(此下佚。)
书赠从孙选
昔我先君侍坐于沙溪先生。从容请问一言可以终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11L 页
身行之者。先生欣然曰。善哉问也。尔闻以心为师之语乎。人之善恶。皆出于心。而其是非之分。自己之心。已先明了。不必以人为师。以心为师。动作云为。一听于心。善则行之。否则不行。虽有不中者寡矣。岂不为君子乎。此四字。终身行之可也。先君敬受而服膺。一生持守曰。此吾四字符也。凡为吾先君子孙者。倘能世守而服行。以为传家之至范。则上可以为贤人。下不失为善人。吾则已矣。深有望于一家诸孙之有志者焉。辛丑腊月十九日立春。水村八十二岁翁书与从孙选。
示丰川同宗诸人
我先祖墓山在于丰川。而任姓人之居于丰川者。皆我先祖子孙也。自先祖而下视则均是子孙。无贵贱一也。自子孙而仰望则同是先祖。亦无贵贱一也。向先之心。夫岂异哉。窃闻诸宗之居丰川者。其数不少。而曾无会合亲睦之举。故凡于先山守护奉祭之事。多有不齐之患。未见同心之美。岂非可愧者乎。从今以后。惟我同宗居一邑之人。无论贵贱。定日均会。相议录名。有若作契。奉先凡事。尽其诚孝。且于会录同宗。相救相顾。尽其敦睦。俾成一门之美风。千万幸甚。
水村集卷之九 第 212H 页
须以此意遍告成就。永为恒式。癸卯六月十七日。门长水村八十四岁翁。
册袱铭
尔状周而盖。法乾度者耶。尔形柔而方。象后土者邪。维天地大包品物。尔能包载籍。维天地有时敛散。尔亦时阖辟。尔形虽小。其用大。所藏虽鲜。厥功夥。尔函经史子集。多少取舍随所贮。惟余东西南北。微尔吾谁与。
大兴寺大雄殿上梁偈
郡惟丹奇。山最白异。一区久翳。天悭宝地。岁在乙丑。法性刱寺。两翼才开。大雄未起。玆焉突兀。恍若有得。法淳营是。天眼成是。昔无今有。释俗俱喜。金沙净辟。宝莲高峙。翚飞竺乾。从此大庇。虹梁始揭。题偈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