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书(十五首)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6H 页
与林正字德涵(泳)
仆常爱左右天资颖脱。弱冠之岁。文学所就。已有大过人者。其为学规模。虽不及于古人。而亦甚有次第商量。仆常以为如左右材学之英秀早成。求之今世。绝无其比。此仆之平生所爱慕。惟左右一人而已。虽然左右之学力规模。止乎此而已。若求进乎此一着。则尚有行未到见未彻处。此仆之前后苦口汔不知止。深欲其不但如今日所成就而止也。未知左右果肯谅仆如此相爱之苦心否也。虽然其所以救此者。亦无神方秘诀。不过熟读四子近思中一书。或宋儒文字之最精粹可深思者。经年阅岁。耐烦苦索。必俟其有深得。然后方换他书。而致思之方则不必每待对案开卷之时。随此身行住坐卧。接物应务之顷。稍有暇隙。皆可着工。又不但专求是理于文字书册之间。凡百事物上道理。必择其可思者。无不入心消详。精细探索。如此下功。积以时月之久。徐观末梢之果有得无得与否。则当知鄙言之大有经历谙练。亲切的确。无一毫孟浪诳人之实。盖此等工夫。言之虽不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6L 页
新奇。少无惊人可喜之端。而用工之久。自有无限殊效。幸左右勿以鄙言为迂而少忽之。千万幸甚。
答林德涵书
顷札才修覆。而来书续至。极感吾人先施之厚。而仆之疏慢。又深以为愧也。书中诸诲语。无非出于爱我念我之切。非左右。仆安所受此言乎。仆虽不克悉承而勉蹈。其受赐感德则大矣。但惶恐率尔等语。似乖从前相谅之素。此由仆不能受尽人言。以致如此。愧负愧负。禅陆心法。仆一时偶有所喜而漫及之耳。曾于十年前。已深悟其非。况今承来谕。敢不益以为戒。管商之学。仆平生所斥而非之者。顷尝与文第极论此。以为士君子存心制事之要。当极忠恕宽厚。务存远大。不可有一毫刻薄征利底意思。盖仆所欲师法者邵尧夫,吕成公。而其常所艳称者王文中,陆宣公,范希文,司马君实诸人。若以此为不能一遵孔,孟,程,朱涂辙则可矣。若如来谕所及则非其实也。此不但左右察人不审而已。实由左右于此等处。殊无明白的确之见。且被世俗科臼所陷溺。故平日论仆辈与论近世诸人时。率未免因其迹之近似。因其人之地望。因外议之鬨挠。而或取或舍或可或否。不能深察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7H 页
其人心与事之有大不然者。仆尝观左右因此一着。辄生许多病痛。此当深思细察。推类而亟改之。不当争卞护前而止耳。如何如何。若仆之所学。实不出于吕伯恭规模样子。而其欲精究性理。则深有感于北溪陈氏之风。来书所谓终不出乎圣贤规模涂辙者。诚是确论。仆非敢以左右所言。一毫为非。而有违也。直以自家为学规模。既已牢定脚跟。诚非一时言议所可率然轻改。故今且随分加勉。徐观前头学力之所造。气质之所变。而更图之为计。今若口言能改而心不能然。则是近于相诬。而大有乖于诚实之道。岂鄙人之所以待左右。左右之所望于鄙人者哉。至于为学无成。迁就过日之叹。彼此同然。况吾辈此言。前后非一二焉。而终未有克治迁改之益。今仆何敢为左右谋。虽然桑榆之计。似不但已。同病之怜。义不可默。为今之道。只在省却许多闲口语。安排计较。急须静扫一室。手持经传中一部会心文字。终日兀坐玩绎。除承颜侍奉接人应物之外。惟日孜孜于俯读仰思之功。而读必绝编烂诵。思必耐烦血战。无泛滥他书。而使课程专一。无中道作辍。而使所业悠久。顿屏他好。而恐所习之或移。无急近效。而俾优游而自得。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7L 页
如是而又必寡嗜欲节动作。少言语澹思虑。养得本源之地。虚静恬一。使进德修业之基。日益安固。记诵穷格之机。日益明利。其或有心懒意沮。极欲废休之时。则辄强焉不息。朝强之而昼复然则夕又强焉。夕强之而夜复然则明日又强焉。强之又强。日日如是。至于岁月之久。而习与性成。则不待强焉而自肯得矣。盖常人之情。莫不知欲之可鄙理之可贵。而其意所欲。常在欲而不在理。是故意所欲为而不能强止。则由是而徇欲趋利。日究于污下。虽为小人可也。意不欲为而强而为之。则由是而循理从义。日登于高明。虽为圣贤可也。学力之进退。理欲之趋舍。专在于强之与否。而其机只决于一念俄顷之间。不容少缓。此正如心经所谓勿字似旗脚者。而董子所言勉强学问勉强行道者。亦谓此也。可不勉哉。可不慎哉。仆之所言。似专主读书一段工夫。不及乎躬行。而但读书而有得。则渐觉圣贤之言。其味益切。其理益著。无一字之我欺。无一字之空言。而书中许多所说。无非为我今日躬行之目矣。然则读书岂不大有助于躬行。而躬行岂不由读书而益力哉。此两者之不可阙一。而互相为资。先儒盖累言之。而亦吾德涵之所明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8H 页
知。奚待仆之喋喋哉。抑又有一于斯。吾儒所业。不过读书穷理。操心饬躬四者而已。所谓读书者。不但胶扰乎文义训诂之谓也。所谓穷理者。不但依样乎名目度数之谓也。所谓操心者。不但块然静坐。茫无所守之谓也。所谓饬躬者。不但文饰骛外。实无进德之谓也。后世儒者。多以此为学。故虽穷年卒岁。白首勤苦。而究其所得。大不及于古人。此病仆之所尝深虑。而亦吾子之不可不知者也。仆之善病。比又甚焉。近十数日。无日不呻痛。气日益惫。心日益弱。似是向来所伤。到今而发。虽艰难将护。不至顿剧。而其终为癈疾人也无疑。奈何。惟是病忧中。心绝外累。又无以遣日。于书册工夫。不至全然废阁。亦或有些小所得。而无可与告语者。是以益思向来相晤之乐。未尝不东望驰想。想左右见此。亦必增一倍相忆之苦耳。万万书何能尽。只祈岁晏珍卫。侍彩益吉。不宣。
答林德涵书
仆学无所得。而恃左右知爱之厚且深。知左右求益之意好问之诚。愈久愈笃。实非偶然者。故不揆空疏。妄论至此。可笑其不自量也。幸览即裂破。毋烦他眼如何。鄙人当初为学得力处。专由于考亭之书。故平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8L 页
生读书穷理。一切所得所疑。无不折衷取證于考亭之书。而于诸圣贤中。所专心取法。亦莫如考亭。但常自点检其日用言行之际。则与考亭所训多有不相似者。故心切愧缩。不敢轻以考亭为口实。至于邵尧夫之易学。吕成公之史学。以关洛为宗。傍稽载籍。于鄙人气质。深有相近可喜处。故取以为师法。而其实尊慕两贤。何可及于尊慕考亭之心之笃也。想左右亦已久闻此言。而详知此意也。
答林德涵书
顷书之后。阙然无报。盖仆经亡弟襄事于去十三日。一恸之馀。重为暑毒所虐。委顿沈痛。已过数旬。近幸小苏而尚未也。遂于书札一事。全废不为。遂因循至今。想必深以为讶。而亦或谅及此中事势也。书中所示。备悉雅旨。以来书之意。而验之于前后往复之言。则左右之学槩可见矣。而左右之言。终不能无过也。盖左右向学之心虽至。而力行之功未加。求益之诚虽切。而迁改之念不笃。服义受善之言。虽尝不绝于口。而惩窒克治之方。未曾少见于躬。其极其所见见诸论议者。亦暗地模(一作摸)索于依样想像之境。而不能明开两眼于十目所视之地。支离迂缓之意太胜。直截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9H 页
明白之致绝少。远求宇宙之外。近失耳目之前。故其讼已之阙。必以宁学圣人而以未至为心为大病根。而不察乎目下因循之习。惰玩之私。知见之浮浅。气象之尘凡。又为病根之病根。其所以说病痛者。既未免蹉过一节。则其所以治病痛者。又未免缓似一着。依违玩愒。日复一日。直下承当。终在何时。且学圣人而不崎岖于他岐固好矣。学圣人而崎岖于俗懦浅陋无实之学。其可乎。若以今日俗儒之学。为得乎圣学之正路。则吾未知孔孟程朱之学。与今日俗儒之学。同乎否乎。彼王,吕诸子之学。虽不纯乎圣贤之学。亦非今日俗儒之学之名钜而实窾。外饰而中乾者之比矣。况夫宁学圣人而未至。固是学者之事。而程门弟子至以此赞其师。则亦不可率尔为言。盖学圣者。亦有浅深大小之不同。有大贤之学圣。有善人之学圣。有学者之学圣。而俗儒之学圣为最下。大贤之学圣者。其地位已近。(一作高)力量已大。工夫已到。而但其纯粹自然充广发越。有不如圣人者。故必学而至焉。善人则虽不及于大贤。而已是占六分之地位。其于天理人欲之界。常觉理伸于欲。敬胜于怠。虽间有进退前却之患。而鸡鸣孳孳。终在义理一边。虽未可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199L 页
遽到圣贤之域。而亦求必至焉。学者则又不及于善人。而亦能知圣贤之可追。异端之可恶。人欲之可贱。而学之必诚。虽行有未至而必务实心力行。理有未精而必务实心穷理。敬有未熟而必务实心持敬。所务皆实。则终有必至之理焉。此三者之学圣。固无用议为。若俗儒之学圣则固知圣学之可慕。又能读得圣贤之书。而但以言乎躬行。则求诸百行。固多欠阙而不能悉心扩充。必追圣贤之遗躅。终是支离缠绕于俗样旧习之中而不能拔出。以言乎持敬则心躁者迫急浮扰而止耳。性缓者颓惰昏阘而止耳。实未尝下得一日数时之功。专一痛切。凝定齐肃。以至于渐得罅缝。日有课程。以言乎穷理则今年读得一部书数三十遍。明年又只如是。实未尝读得一书。通透烂熟。精察理义之曲折。而其于随事随物玩索之功。又蔑如也。语其所知所行。终不出于文字之间。口耳之习。名为学圣。而于此三者。无实若此。则其所能者。只是日间些少危坐。详言正色而止耳。是以处家则无成德垂范之益。立朝则乏救时济物之泽。若是而偃然以学圣自名。人亦以学圣拟之。究其初则虽无自诳诳人之心。而诘其终则终未免自诳诳人之归。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0H 页
此真俗儒之学圣。大不及于上所云学者之学圣矣。下此则又有为利为名者。今左右之学。绝无为利为名之心。而以今日之所业所学。计较论量于上方不此之际。则吾恐左右于俗儒之学。虽不欲自居。而终有不得辞者矣。是以鄙人前后苦口。冀一觉悟。一洗近世之涂辙。直追中古之轨范。而已既无所得。无以动人。每得来教。张皇如初。虽外有许多谦让之态。而内无一毫服行之实。先行后言之示。才发于前。而欲报盛诲之帖。又踵而至。若以前日草草之答。恐招无能受屈之讥。华竞之端。隐然言表。若以来书初为责人而发。则仆之自信之笃。已悉于前书。非左右一言之所可轻动。左右亦必知其无益矣。若以来书专为求规而发。则前书节言务行之献。意非不切。不必待今日之发病而复下顶门之针矣。然则左右今日之书。只是欲已见之必尽伸。闷前言之不见是。而欲他人之必信己也。如仆之尚气粗心者。或可为此。若左右之学之欲一于天理。而以圣学为任者。决不当如是也。且仆得左右之言。则必度其可行与否。而剖判于一言之际。左右闻仆之言。则必先之以赞叹颂美。而终未见采一言之善收一事之效。此虽有宽和疾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0L 页
速之不齐。而其不能取人为善则一也。如何如何。自弃之责。仆固自以为咎。而左右亦推言之过差。盖仆之自弃。直是已自不为耳。非以圣贤之学。为必不可及而不为也。其论王陆诸子之失。亦只言其学非圣学。而妄自拟于圣贤之学而已。非以为舍此一款。而无僭拟假托之实。则其学便为圣学。而更无可商量者也。何左右之不察人言至此耶。且仆何尝以古人之学圣者。为短于自知。而希难成之业。只是讥今人之学无其实。而以圣学自名者之为可愧也。至于以圣贤为准则之说。真是格论。仆于此不胜叹赏佩服之至。仆自十六七时。已见得此意。而于爱人利物之心。自觉偏重。盖深有感于范希文先忧后乐之说。而自度残病之躯。无所用于世。思欲著一书以自见于后。自是以来至今二十有馀载。无一日暂忘此心。盖凡阴阳造化。天地万物。道德性命之原。与左右常所讲评。必欲论记所知。以俟来哲者之外。其它事为度数如礼乐政术之要。兵刑食货之宜。职官州县之制。学校选举之规。田赋什伍之法。边防斥戍之势。与夫所以因时合宜。开物成务之大体大用。无不覃思广搜。究极融通。而其先后本末之序。轻重缓急之由。废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1H 页
置损益之方。古今沿革之变。弛张运动之机。举将历落分明。参会积练。现成一部规模次第。其大致则以周典所录孔孟所训为本。而间不免有古今之异宜。则又必质之以伊洛考亭之遗说。以审其可否取舍。其馀如王仲淹,陆宣公,吕伯恭,陈龙川诸人所言。无不旁观博取。舍短录长。庶几发前人之未发。备昔贤之未备。弥缝三代以后天人之遗阙。成一家之伟籍。非直为一时一方之计。乃为天下万世之计。冀后世之子云。或能举行于千载之下。而人蒙其利益。苟使仆住得斯世一二十年。成此志而著此书。果有传于后世。则虽使圣人复生。亦必薄责其短而厚许其长矣。吾有以籍手自慰。而若吾东退栗诸公之所树立。吾不屑与之较优计劣。况下此数公者乎。况为人太重之讥。未免功利之评。真若蚊虻之过耳者乎。苟使年未延而学未成。书遂无传。则虽使三尺童子左袒而侮辱。仆亦甘心而不辞。此仆之今日专用心于内。而不求人知。断交游废科第。得一其所业于圣训贤谟。历代之史百氏之籍。唯恐天地人物之理有未尽究。古今得失之迹有未尽考。人情物态之变有未尽察。以误我书中之论议。误后人之知见。受后人之疵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1L 页
议。而终不得施诸用也。今日仆之所学所勉者在此。人之知我者以此而规我勖我。则我当言下领受。而无毫发吝滞。无晷刻迟留矣。若外此而为言。则虽甚敬听。而亦不暇服行矣。左右幸知此意如何。仆之所学如此。而犹以自弃为言者。盖圣贤之学。自洒扫应对而直上达天德。今仆之学。虽大段以圣贤为法。而常急于知见。疏于践履。大致所在。终未免略于此而重于彼。如右所云云。而援溺之意。亦甚偏重。则虽非众人之自弃。亦非圣贤之直统也。盖仆之学。如邵氏涑水断然自为一家之学。如左右则已发轫于圣贤之学。而其才品学识。诚是今世年少士类之第一。但规模意态。终不出于俗儒科臼。此仆之累以为言。汔不知止者也。愿左右无以仆之言为太讦。而直以古之学者自任。读书饬躬。日懋实功。居德必约。取名必廉。毋太泄诸外。而存诸内者不固。则将见优入乎圣贤之堂户。而庶不虚生于此世。未知左右见此书。又以为如何也。仆失弟馀生。孤坐一室。病日益痼。怀益难聊。安得与左右相对。一吐此无限苦抱耶。万万力疾草此。连书数纸。神昏气乏。语失伦序。字不成样。谅之。仆之前后诸书。皆病里所忙草。神思昏眩。不耐点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2H 页
检。不但语不必是。理不必当。亦有全篇脉络不贯。句语短拙。不成文理者。此有何可观。此何足留置乎。幸须尽去之毋遗也。此札亦即付丙。无挂人眼如何。
答林德涵书
隔岁相阻。音问亦疏。自入新年。向慕尤切。便中获承去十五惠书。备谙新正。尊阖候万福。益膺多庆。区区喜贺。难以言喻。仆病里又添一齿。而眩瞀惫惙痞积等诸症。比去冬无分毫差效。委顿床席。日事呻痛。此生良可闷怜。来教满纸缕缕。恳至谆复。诚知左右之爱我诚厚勖我诚是。而但仆于此事。终有所不敢容易做得者。盖仆之所欲论著。自阴阳造化天地人物理道性命之蕴。吾儒为学门路功程。以暨异端百氏邪正虚实同异之辨。无不该括而无遗。至于礼乐刑政之具。治国许多制度文为。又必上自唐虞三代。下讫皇明上下数千载间。率皆融会博考。折衷损益。或法出于三代。而有难一一尽遵于后世者则变而通之。从其意而略其迹。或出于汉唐宋而局于小见伤于细利。虽甚可鄙。而有难尽废者则曲而畅之扩而大之。救其偏而补其缺。弥缝三代以后天人之遗阙。以备一王之制。冀有补于天下万世。此仆书所欲论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2L 页
之规模大略固如是。而其为一书之统体主意。则尤必以合天人贯古今一事理为先。如就事为制度上易见者而言之。则虽其经营布置。许多作设。若固出于人为之创造。而范围象法。实有本于天地之体象。造化之正理。(一作妙用)随时适宜。务合人情。必可行于末路季世。而宏纲巨用。无小背于三代先王之法意。建法序礼。张纪设目。若固缴绕牵制于器名度数之末。而根极原委。通贯本末。裁制运用之妙。实不外于一理之流行。务必使后世之论事者。必统于理。言人者每根于天。谈时务者。以古道为必可行。而尚古谊者。又必贯通于后世之事宜。塞天下英雄俊杰一切以就功名者之口而夺之气。俾知经生学士之果有大利益于世道生灵。而其经纬古今理事之万变。裁成辅相天地之大用。广大若是。深远若是。而初非有一毫迂阔难行之弊。庶后世之贤君硕辅有志治平者。得有所据依准则。有以措之于天下。此其事体之重大。工夫之汗漫。规模之博巨。文理之密察。为如何哉。而其可一时草草而下手乎。况以病仆今日之沈绵。把笔作数行书。犹数三作辍而后仅成。逐日看六七张文字。尚患气馁难强者。其敢望刻意湛思。有事乎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3H 页
此等著书工课也哉。然则左右此书。或不深思而偶发也。如何如何。别纸所示事务烦冗。为学不静专之叹。事势则然。诚亦无奈。但有一说于此。仆以为人之治心为学。必须自家目下肚里。实有一副当明白的确至切至实下手处。而又必有汲汲然欲做。唯恐不及之心。如朝起腹枵。必求食而取饱。天寒衣薄。必索绵而取温。如左右前书所云年饥乏食。必奔走假贷其条经营而后已者。而又必自度其见识工力之何所底止。早夜孜孜。求必损有馀补不足。以就其大中至正可久可大之规模焉。诚迫于中。不能自已。毋问静专与不静专。读书与不读书。凡于行住坐卧之顷。应事接物之际。随时随境。必有所事。无不存此心而不少懈。察此理而不放过。则必将精神专一。心志坚定。工夫接续。习气变化。积累不已。至于岁月之久。而末梢自然有所成矣。苟如是则静专而读书讲理固好矣。不静专而不读书讲理。而亦无因循退转。遂至偷废之患矣。未知左右果有如此规模志业。而果肯如此存心下工否。仆病矣。自度不能努力于此事。环顾此世。惟左右可以语此。故复有是说。幸谅其愚而采其一得焉。仆感左右见属之至意。强疾艰草。略布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3L 页
其所欲论著之梗槩如右所云云。而起坐稍久。头重手战。精神怔营。心思瞀乱。每书一二行。辄倚枕休息。经营半日。仅能成书。若其文辞议论之舛拙阙略。有不暇点检。而所欲言者十未及一。唯左右默会其大意本趣之所在。则其条目序置之未及言者。亦可推测而知其大略矣。
仆所欲著之书。凡于制度之大体纲领。虽极周详曲备。欲无毫毛遗阙。而其推诸条目运行之际。必务简易疏通。朴实省约。省减后代之繁文。脱略末路之细苛。要令极易知易行。而可经于久远。然则仆之所欲论著。简质似亦作一个大题目。盖三代之礼所损益可知。而董子之于汉。欲用夏忠。亦是此意。此盖仆平日所累言者。而不可不复闻于左右也。如何如何。左右虽以烦冗不静专为叹。想不至专然废书。近读何书。作何思索。幸须寻便作报。一一详示。以破千里恋郁也。仆迩来尤极昏瞀。无论性理书之难看者。虽诸史小说。亦不能逐行看过十数许行。竟日颓卧。无以遣闷。顷借得东人诗删数册。时时披阅以取适。盖句语之多者。只是八句。最省力于阅览故也。事业病情。此可知矣。可叹可叹。且此书论治心为学处。初以察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4H 页
理于日用诸酬酢间。洞见其体段本末。如李延平所谓常在于心目间者。而力行之为工夫。其间许多曲折。欲极论求教矣。惫惙若此。心思尤昏瞀难强。遂辍不为。只此大段。言务学必诚。而其实不明言下手处。可叹可叹。
答林德涵书[又]
仆近见左右前后来书。皆一味依样说去。初无着实读书思索。渐有进益底意思。盖左右于思索穷极上工夫。初无实用心处。又无实得力处。故其言之悠泛疏缓无实用若是。夫以左右目今所得。固足以高视今世。若欲如是而止。则非仆之所敢知。若以今日之规模工程。欲追踵古儒贤地位。则仆决知其不能也。此在左右非等闲病痛。实为一生学问之大害。虽仆平日为左右所深惜者。亦在于此。今不暇远引古书。只以仆所尝用工。粗若有得力者。略陈其一二。以为一时弦韦之助。盖此等工夫。古书所训说不啻丁宁切至。而千载之下。求诸简册。义理虽晢。精神相疏。终不若一时侪类面讲书论之亲切而有滋味。感激而易奋发。故仆不避僭猥狂疏之责。敢冒陈其一得之愚。与往年所告经年阅岁。只读一篇文字。勿换他书。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4L 页
耐久思索之语。并为仰劝。虽其法粗浅而非古训。其言张旺而近自誉。而其意则实深爱左右。冀左右之见仆之犹能如此。慨然发愤。或肯幡然用工。终免为今世俗儒读书无实者之比。其事虽甚痴。而其诚则倾倒无馀矣。若其言之或在遐弃或加采用。在于左右。仆固任之而已。盖仆少时知见极浅。资性极钝。自度无所猷为。而惟深信是理之必可以思得也。常以穷天地万物之理。达皇王制作之源。该括宇宙。通贯古今。措之于日用。发之于事业。为一生学问之标准。而于花潭徐氏书物名壁上。三年苦思。及管子思之思之鬼神克通之语。深有所说。常自服膺勉励。其致思之方则初不一遵古训之自易及难由浅入深。就古经传及宋儒所著书中。择凡道理之大纲领体要处。及其他或物理或象数或治体或礼乐法制文为诸具。凡事理之精奥高深极难通晓者。先立个十馀大题目。极意覃思。必期于心通意解。瞭然目见。不为臆度闻见之知。而若知昏理奥。猝难强通。则亦不求速解。或积以时月。或迟以年岁。俟其功深力到。自然通解。而用功之要。则不必待读书开卷专精自在之时。随行住坐卧之处。接物应务之馀。随时随境。稍有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5H 页
暇隙。皆可下工。先以古训所发明其大体者。定其大旨。而其间精粗本末。精细曲折。一一条分缕析。逐段消详。朝思之不得则夕又思之。夕思之不得则明日又思之。或意思昏塞。厌倦难强。则姑置之。过数五日后复思之。既心绝外累。专力此事。而又于一事上着意精思。念念不置。事与心相涵。淹过时月。则虽极难通晓者。渐觉开释分明。罅缝自见。且于思虑用工既熟。则初甚扤隉而难安。恍惚而难定者。后渐妥帖凝静。精密分晓。善于发悟。易于分析。每遇事物难究之理。便欲血战理会。直穷到底而止。盖此腔子里面成一思虑窠窟。开一思虑路径。随境随思。虽欲不思而不可得。至于朝昼之顷。或夜深无寐。或晓间睡觉。外诱不接。内欲不萌。思虑自然安静之时。辄以前日所思之事。举起一思。则其已得罅缝者。多脱然洞晓。若眼前有形易见之物。昭晰呈露。其未及通解者。亦多了然开悟。若有神助。非当初本来知见之所能得所能及者。如是而又恐道体浩大。精神昏弱。一时包罗不得。收拾不起。又复徐徐思量。随时用工。每每如是。若其间或有肯綮盘错终不能通晓者。则又姑置之。迟以岁月之久。用力不已。缘此知性极暗。虽不能一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5L 页
一精晰研精。积累之极。其纲领大体。终能自底于明白昭绽之域。蹊径路脉。的然可寻。譬如网中之兔。在吾度内。终必得之。未有自初所思之理。终始茫昧不通者。既于大体难晓处所通解者已多。其馀众理。随类推求。用力渐易。与当初博观于外。而惶然骇然。捍格难入之时。不啻天渊之别。此非自己气质有变于前后。直是积久苦思之效。到此地头。虽不知其果真与否。而自不觉其喜悦之心渐生。自信之意弥笃。且粗有所得之后。胸中所蕴畜之众理。该综渐博。浸涵(一作钻研)渐深。优游渐久。则不知不觉之顷。渐若有凑合融通之妙。日用酬酢。观书讲评之际。自然领会处甚多。而时或因事提起。推类广譬。参伍其所已得者。则条理该贯。脉络相通。虽纲领节目。巨细同异。纷纭万殊。不可究状。而同出此理。该摄一源。无有不相合者。亦有因此参会体验之功。首尾相因。彼此相发。前所未了之理体豁然可通。而朱夫子所云析之极其精。合之尽其大之工程地位。庶可寻求。盖此二十年来于一个思字上。所尝辛勤用工。铢寸积累。以至今日。粗若有些小得力者。大槩此书所说。皆是身亲经历。曾所尝试之语。虽缘病里胡乱急草。元不仔细。而其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6H 页
规模大致。略具于斯矣。左右如不以为全然无取。则幸就其中精加檃括。舍短录长。而其工程节次。正不必一依其言。至于先难而后易。则实由于尚奇欲速之病。尤不可效尤。惟取其思索积累之工。以为今日入头之地。则虽于古人豁然贯通之妙。不敢轻议。若比之今世俗儒之名为读书。而悠泛卤莽。终无所归宿者。则真假虚实。大相不侔矣。未知左右果能如此相信。而肯用时月之工也。仆顷答左右书甚略。无以少谢其厚意。病怀不安。深切愧负。辄自力作此书。每于日间气力稍安之时。暂为起坐。急草十馀行。旋复卷置。又俟少间。逐日如是。经六七日后仅毕此书。其气力之澌顿可想。盖仆近来疾势。比前益痼。若稍欲久坐。则头眩腰痛。辄欲晕倒。稍有所思。则恍惚怔营。辄欲昏塞。亦不能如往年之作此等书札。稍能费思措辞。虽胸中所欲言者。文辞字数若涉稍多。艰于作字。则辄皆删减。虽每日艰难所草不过十馀行者。亦妨于久坐运笔。一切忙草疾写。不能略容点检。故此书中辞理。类皆疏短欠缺。粗率错杂。文辞虽繁。而本趣实功之所在。终不能分明说出。外虽似极言竭论。而内实有挂一漏万之叹。蔓衍葛藤。诚不满识者之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6L 页
一哂。其敢望启悟开发之益乎。虽然文字固甚陋。义理固甚疏。而细考其工程意味。则亦非初无实事。外饰言语。词虽华而无实用者之比。幸左右勿以其言之陋。遂废其意之切也。且左右以无所用力为慊。欲得顶门之针。仆之此书。虽无越人仓公之妙。独不愈于不用药之中医乎。万万都在默会。谨此不备。
仆于思索上有些少所得后。辄复證诸古书。则有许多相符处。而平日所考阅所诵说。而未能深解其义及文字之艰晦难通者。反得力于默会众理之馀功。因而发新义。起凡例者甚多。信乎读书者之不可不以思索为归宿也。此亦仆因思收效之一大节。故复此葛藤。未知左右以为如何也。且仆之工夫。固偏于思索一边。而一向于紧要处用心颇专且久。故浮浪昏惰之气。骛外驳杂之习。亦似自然减去其太半。且知性少明。蒙暗渐开。有益于气质上病痛处甚多。食芹而美。并以为献。冀左右之深知此意。幸勿全弃鄙言。少肯用力也。
与林德涵书
仆前书通篇大旨。只极言不须每待开卷读书之际。方有所事。而姑随日用行住坐卧处。稍自闲静之时。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7H 页
随即下工。一味专精思索底工夫。盖以自已意见力量之所及。就此思虑上作一入头方便法门。实非日用常茶饭。若此外如读经读史而穷脩已治人之道理。论人考世而鉴古今事变之得失。随日用酬酢视听上或观物而察理。或应务而求是。无不可着力。此等许多平常稳当工夫。盖有仆所欲为而未及用力者。与惯用力而已得效者。极有无限所欲言。而病势如右。无计及此。正如病喑者满腹惫惫。而口不能说出。至于读易之要。见初秋来书后。即欲作答相报。而虽极略说。必不下十馀行文字。每自力把笔之际。昏瞀辄剧。未免太息而止。每欲令儿辈倩草。则声微气涩。不能作声连呼六七行文字。人生到此。只自怜悯。其敢望与人往复书札。讲论义理乎。虽然区区此诚。已几输泻于前纸。而不负左右相爱之至意。若其不量己之蒙暗悾悾。不度人之信己与否。妄为无益之谈。徒事呶呶。则诚极可笑也已。如何如何。且仆之前后诸长书中。惟前书文辞义理。最为欠缺疏漏。盖由仆病此剧。一任信笔忙草。所欲言者十删其三四。亦不能略容措思点检。如书中所言故也。然其工程意思则比前后诸书。此颇为切实而有依据。幸左右须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7L 页
知此意。切勿一番展看而止如何。
与林德涵书[又]
仆病沈绵如此。若赖天之灵。幸得痊复。则当更一二年精思是理。冀或有见于道体。然后更费五六年工夫。读尽诸经传。方可成仆所欲著之书。未知此志果能得遂与否也。往岁与左右尝论此事。故漫及之。亦愿左右之欲趁今汲汲下工焉。于行于知。必须一番血战透过。一变今日现成底悠泛样子如何。仆年来望左右者益深。故其言到此益切。幸谅之。
与林德涵书[又]
精识远见。潜思独诣。发新义起凡例于数千载名贤大儒论著述作之后。必务实得。必期可行。直欲追古人而与之齐。此仆平生所自期而勉力者也。嘐嘐之言。虽甚狂诞。而不可有隐于左右。故敢此略及。亦愿左右之一变前辙。奋发此志。终免为末路之庸儒。如何如何。
与林德涵书[又]
左右常疑仆有喜高大厌细密之病。而其实则不然。如仆特病未暇读书耳。若读书则虽章旨字义至微至细者。必欲明辨精研。极其归趣而后已。虽礼文度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8H 页
数极繁曲细碎者。亦必详其品节。穷其意义。定其可否得失(一作取舍)之宜。乃仆平生为学之规模也。特以初头用力之方。专在于取古人所论说之大体。入心苦索。不必待开卷读书。方始下工。而且以病未暇读书。故其迹或有如左右所疑者。此意盖尝与亡弟及季弟累言之。而想左右未及知之耳。盖仆为学之要。下梢所归宿。则欲尽诵诸经传。尽阅诸史籍。探索温绎。极详极细。其工程意趣。常有喜于北溪陈氏之风。此或左右之所尝闻者。而特未之深察耳。如何如何。
与林德涵书
昨晤虽未洽。而犹足慰阅月阻怀也。第所欲言者。缘左右归意甚忙。未及究竟其说。此为恨为恨。所规两事。事极琐细。非以此为左右大段病痛也。特以此等事。本非左右之心之所存所好。而犹患因循俗套。不能自整。设或事出古义。而稍骇于见闻。则左右必不能自异于众矣。事涉洿俗。而或出于平日之心所欲为习所尝惯。则左右终不能断置而不为。小事如此。大事又未免如此。驯至于俗习日痼。古意日荒。则将何以自拔于流俗。而追古人之津途轨辙乎。此仆之不免苦口于昨日。愿左右之痛自点检。绝萌芽于几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8L 页
微之际细微之事也。至于为学之要。都在左右所读大学一部书中。而明明德最初用力处。在于格物致知。格物致知之要。尤在于精思力索。其所以致思之方。则不必每待开卷读书之时。随此身接物应务之馀。行住坐卧之处。或念经传中古人所言之道理。或探日用间所遇事物之理。随时随境。无不可下工。虚心耐烦。专一沈潜。积以岁月之久。加以积累之工。则不知不觉之间。终必有殊绝之效矣。盖此心之妙用。灵无不觉。明无不照。而惟思可以达其灵而尽其明。通微而造圣。若久久用力于此。不为事物所夺。俟其工深力到。腔子里面自然成就得一个思虑门户。则将必遇事涣发。精神自倍。物理自昭。其灵无不觉。明无不照之用。渐至于全体洞然。极其本然之妙绝。无疏短局隘艰难疑晦半明半暗之患。虽稽天之高远。穷地之幽深。考万物无穷之变。不思则已。一有所思而不遂已焉。则莫不冰解的破。无微之不可通。终造乎无所不知之域矣。此仆之复以一个思字工夫深有望于左右。盖仆之此言。前后未知几发于仆之口。亦未知几入于左右之耳。而终未见采一得之愚。下旬日之工。是以不避强聒之嫌。复有此云云也。且仆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9H 页
近于思字之外。复有些小用心处。而固仆之所未尝言。亦左右之所未尝听者。故不揆其鲁莽可笑之甚。辄复倾倒罗列。以为一时发药之资。盖仆近因病久委顿。断绝外挠。客气客念。稍自定帖退伏。时于眩瞀气上。苦于倚枕之时。辄拥衾而起。瞑目端坐。淹过一两时刻。则便觉精神静一。心源昭彻。是理之根乎里面而形诸外境。为一身作止语默。顷刻无息之本。凡所以眼卞乎色耳纳乎声。手持足履。口言心唯。无非命于是物者。而无论等闲酬酢。寻常事物之至微至细至冗者。其本末先后之分。轻重缓急之宜。源委曲折之妙。莫不各有天然自有一定不易之定体。至中至正至实至要。虽初无声臭形响之可言。亦非智巧之袭取。人力之可假。而自然随境圆满。无少欠缺。其体段之真。流行之妙。真若瞭然于心目之间。虽不可以言语形容。而亦不容有所自昧者。然而当斯之际。不但一点私邪恶念之为大可害。若稍有些安排计较自好自利底念头。则顿觉瞥然之顷。此心旋复昏塞浅小。欿然而馁。便与这物事体段。漠然不相关。有若燕越天壤之相判。始信程夫子敬而无失。即所以中之训。大是真语实语。可救此失。而患此污下不克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09L 页
下手。嗟呼。夫以一霎时凝定之功。尚能使斯理自能立地主张。不为事物所胜。真若有所见而有所得矣。况平居涵养功深。真得蹊径者乎。仆既为痼疾所绊。且无持久之功。目下些小之得。旋又失去。左右又殆失故步于冲波激浪之际。无暇寻此境界。浩叹奈何。仆以为当世之可与论此事而期古人之德业者。以仆所见知。惟左右一人而已。故其面讲书论之际。未尝不极其愚见。尽所欲言。多切偲而少称道。想左右或不无疑怪于仆之多言苛责。而其实此仆之所以真爱重左右之实也。幸谅此苦诚如何。近数日间。昏瞀尤甚。倩人艰草。暂此不成状。
答林德涵书
昨拜覆札。良慰良慰。第鄙书中末段语。特以左右每欲来顾病栖。书存伻问。语剌剌不休。而终不果焉。故微辞相讽。意在斯矣。非故有议于左右日用为学之工课。而斥其不能沛然之失也。想左右忙里误看书意。致有昨日之教。愧谢愧谢。虽然仆辄欲因此而有所献愚焉。盖知其行之不能沛然。而徒惭恨于空言之为罪底一念。苟能真个如是。发诸心头而非虚。形诸言语而非妄。则唯此霎然之顷。暂自主张者。便其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0H 页
力量之大。存主之正。鉴别之精。旧习不能沮。外物不能乱。血气不能夺。小务不足累。虽合德于天地。希踪于孔孟之体段。真若具足于斯而可以驯致矣。于此焉猛着精彩。亦不求奇特之工效。玄远之境界。惟求不失其霎然之顷。暂自主张者而扩充之。盖此一念。亦尝发见于日日时时念虑云为之际。未尝有一日全然止息底时节。此所谓本心。此所谓道心。此所谓天命之在人者。究其本则一个理字。流行于气中而不为气役。能运于气者而非由外得。难容泯灭。但人自行矣而不著。习矣而不察。或察之而不能守。守之而不能久。随发随失。终不能保而有之。充而广之。呜呼。谁能觉此一点寻常念头眇若毫末。虽童孺妇女之所同有。而千圣以来相传心法。为贤为圣底第一根基。都不外此弹指之顷一念之萌乎。嗟哉嗟哉。我之知略窥乎此而不能行焉。子之资稍近乎此而殆失故步。何日何时。共造此真真的的天下归仁之实境。相与回视今日之冥行擿埴。空言无实。恍若金篦之刮膜醉梦之得醒。眼有真见心有真解。仍与之坚持而力行乎。仆之此书。虽出于一时感发。力疾忙草。渊源义理。无甚可观。而亦非文字间泛然凑合写出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0L 页
之比。愿左右深有所奋发于此。脱然觉其旧非。惕然图其新功。而其所谓新功者。不必他求。亦惟上所云忏恨知罪底一念。固守而勿失。扩充而张大之而已。所欲言者甚多。非面难究。昨日之教。可谓先获。但此亦某条方便。图占一日之暇。食后即来相见。从容数刻。极仆之所欲言。穷子之所欲闻。则决有裨益于彼此。大非在公在家无营无事虚过一日之比。此实非难事。但左右心自不肯奈何。万万昏瞀。艰草不成字。
与林德涵书
昨枉左右。实许半日坚坐。而缘冗扰不尽所欲言。怅恨怅恨。然其所不得面罄者。仆亦不可一向泯默。盖左右之看书。只以文字看文字。而不知以事实道理看文字。只知以古观古。而不知以今观古。苟能知以事理看文字。以今观古之妙。则凡古书中所说许多议论与许多道理事实已然之迹。无非今日吾身所遇之境吾心所应之事。而担当必十分有力。体认必十分亲切。盖古人以是心制事。而吾亦以是心制事。古人所说许多道理。不外乎其心。而吾心亦具此道理。但吾之才智德行。不及古人。故必因古人之所已言所已行古书之所详载。而求进其不及古人者。思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1H 页
与之齐而已。然则古人之所说已丁宁。古人之所行有本末。古书之所载已分明。而其道理实具乎吾心之所同得。其事迹不外乎吾心之所发挥。虽时与迹有古今之异。而心与理无彼此之间。因其言而反诸心。其理固跃如也。且古人亦不能皆贤不能皆智。其间或有邪正智愚。事亦有得失可否。其正其智其得其可。为吾之法。其邪其愚其失其否。为吾之戒。以吾同然固有之知。按彼同然已往之迹。存其可法。去其可戒。参会积累。磨砻栉拍之久。则不知不觉之顷。将必有神会天得。其机自熟于胸中。而其事自现于日用者矣。到此地头。古人与时。虽隔千万世之远。而不啻周旋款启于合堂同席之际。其是非得失已然之迹。亦不啻今日自家身亲经历勘验照管体当运用之实矣。看书如此。其果有茫然无晓解泛然不切实之患乎。且人之所见。亦有许多地头。心大者必务大体。远规而见高则不泥于污下卑近之论矣。深者必洞极事理。本未(一作末)之极挚而密。则不至于脱漏疏缺而有所横失矣。几者能预睹未然之先而明。则自可晓然于得失可否伪实之际而不为所混矣。若其细琐低下浅近疏阔迟缓昏蔽者则反是。亦不自知其如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1L 页
此。或自以为高大深密几明。而其实不然。如此等处。亦须如此广作题目。入心思量。或不无分毫之裨益。如何如何。且仆常观末路名士。与人说话。必喜其合己。而不喜其不合己。或要言可取而已既不知则必以为无可听。窾言无实而已既不察则或以为可取。见善人。不知其可亲而敬也。见不善人。不知其可疏而慢也。说今事则必亹亹于毁誉得失之间。而惟恐其利之不在已。评古谊则如魏文侯之听古乐。惟恐其卧之迟。不屈于贤士大夫规戒药石之言。而自詑其尊重高迈。欣然于宵人昵友从臾附会之谈。而不知其日就污下。名利作一身之膏肓。毁誉为入德之魔障。或为人所欺而立脚不定。或为人所胁而所守必渝。悠悠百年。醉生梦死。古今之居要路跻膴仕者。如此者滔滔。而不如此者指无多屈。至若左右天资之粹风谊之高。去此辈万万。实无可议。而仆惟恐其念意几微之际。或有些子近于此者。则实为一生心术之大害。有妨于向道为学之实功。故玆敢因书不觉葛藤至此。此实非以左右为有此等病痛。而意有所讽而发。如前日诸书之比也。愿左右曲谅此诚。切勿误看书意。或萌前日厌苦之心。千万仰恳。恃爱冒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2H 页
烦。每不觉其支离。愧悚无已。昨日所看书。仅草草读过一二篇疏章。未竟其馀。仆深以为恨。未知左右之意亦果如此也。但看此等文字。必须明着眼高着肚。大开口讲评。方有小分相应。昨观左右气色。似无此等有紧鼓作底意思。如何如何。罗书亦必有可喜可疑处。胡惜一番论卞耶。万万病昏。倩草不宣。
与林德涵书
昨逢深慰。而见左右体中欠佳。病怀不安。夜来仕履有相。昨日说话。虽是些少议论。其大体所在。亦可知矣。而观左右意思。于大体二字。终未莹澈。夫所谓大体者。就一事而言之。则凡其枝叶末裔之所统纪者谓之宗。凡其枢纽脉络之所关聚者谓之要。为是事之宗。为是事之要。自是事之中。而其他无以易此。其大无以敌此者。谓之大体。既有一事之大体。又有一时之大体。人之智。苟明乎此。则其听言也以此。取人也以此。处事也以此。而听言之道。不必待其辞之毕。而其所言者之明乎大体与不明乎大体者。自可了然。盖已既明乎大体。故他人之明此与不明此者。言下举不能逃吾之鉴矣。若其已不明乎大体者。其听言取人处事。亦反是。今左右则既有见于大体。亦颇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2L 页
实有所知。而但所知之大体者。与琐小枝叶。相杂相乱。而无甚的确分别。故或明于东而暗于西。或得乎此而失乎彼。或主末而遗本。或先小而后大。然则虽云知大体。而其大体终未免为含糊胶扰欠阙混错之大体。既于大体有含糊胶扰欠阙混错之失。则自然移下于琐小枝叶之中。终不能拔出。而与大体日相远矣。且既不深知大体。则亦不深知人之有所知此。既不深知人之有所知此。则亦不深信人之有所知此。如左右见仆所说。亦必曰我于大体。既有所知。渠之所说。不过比我稍详而巳。亦有何深知乎。既不相信如此。故终不肯入心思量。见诸行事。虽或有入心思量之时。其见之不的确分明。亦如上所云见大体者。故虽年来讲磨益切。而终未免商较准拟于话头辞句之末流。徘徊犹豫于辈行誉望之轻微。终不能深究其纲领之所在。大趣之所归。而有所深得矣。昔金慕斋见申企斋诸公之论议愦愦曰。某人八字好。某人不学无术。嚬蹙者久之。今仆初无慕老之高识。而妄言及此。诚可谓僭越。但左右于企斋诸公之所短。亦不可不深思而痛反也。且左右以为自家之所知。求诸今世名流。罕出其右。尊其所知。亦自有馀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3H 页
师。所患者不能行得耳。何必于斯人多所听信。而甘受自屈之嫌乎云尔则亦甚不然。左右之所见所知。诚高于今世之名流。然而其于大体无明白的确之见。诚非仆之一毫妄语持是所见。而早涉要路。陷溺汩没于波流奔迸利欲百出之地。吾恐行得之无日。而尊其所知者。终不出于琐小枝弃之间。与今世名流。同归一辙。终不为识大体之人无疑矣。此岂不深可惜而可叹哉。左右昨于仆所说。言言相诺。无小拂忤。则仆有何一毫不说于左右。而复此葛藤不能自止哉。诚以其中必有所见。且其爱重左右之至。自不觉其呶呶多言之为过。而舍己田而耘人之田。为大可笑也。夫以左右深沈谨笃聪明博达。诚有取于狂愚之一得。因其所言之大体。求之于心术隐微之际。證之于经传史册之中。参之于日用行事之实。推类广譬。深有所体当运用之功。则末梢必有所益。不但如今日左右所知所言者而止耳。幸谅此至悃如何。
与林德涵书[又]
春寒比冬无减。此时侍馀起居佳胜。仰溯且慰。昨者舍弟还传左右说。说苑看来。极无意味。不比看朱子书云。仆以为此书何敢望朱子书。而但所以看之法。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3L 页
则与朱书大异。盖此书所说事理。不在辞句之间。而只可通看一篇之内古人用心处事听言制行之大致。嘿领其神情意度于数千载之下。其可惊可喜可敬可师者。不一而足。非若后世诸人之碌促浮碎可厌可傲者之比。如此反覆想像之久。有时悠然而感。慨然而奋。天动神会。宛若亲见其人。聆其言而挹其行。因以反求今日自家所以酬世接物日用行事之实。则其气象心事之不侔。真若天壤鹄虫之相判。如是看此书。然后方可验鄙说所云极有开发悚动人处。令人怀古之情自深等语。大是真语的语。初无毫发之相欺矣。若朱书则句句道理。说得盛水不漏。无一毫欠阙。盖周孔思孟之道。至夫子而大成。其所笔之于书者。虽寻常说话。兼非发明此正理。其言语意思。平正温润。明白正当。自有无穷之馀味。岂可以此等义理。责之于此等粗浅疏略。间未免驳杂鄙陋之书哉。虽然此书若槩以此等圣贤之书。则固不免如此矣。若持以比之后世诸子集。则仆以为鲜有其比。盖此书去古不远。其气像高古简质。真意蔼然。其所记类多古人奇节伟行淳茂朴率之风。其听言从善之际。亦极旷然无适莫。确然有实用。决非后世之所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4H 页
及。如近来自警编等书。我朝前辈类多尊信。而仆以为其书由后世人物之谨严细巧。其措之行事者。详审稳当。虽似有馀。若其高简质朴卓荦英伟之致。比之此书。不啻但隔三百由旬而止矣。至于圣贤之书。亦譬如日用常茶饭。无甚新奇可喜之味。若于山腴海错。率然适口之际。则诚不知菽粟之为如何。今此书亦类此。一时极有唤醒人处。所以高皇帝之平生笃好。至颁诸学校。而王仲淹辅教之言。亦出于熟谙人情物态古书得失之辨。而然彼大英雄之本具大眼力。固不敢容喙矣。既经仲淹之贤尊信于前。而今又并仆为二。仆亦不欲为伯喈论衡之自私。试以告左右。而今闻左右之意有大不然者。亦曾语诸他人。而他人亦未见信得及者。呜呼唏矣。此岂可与俗人道哉。亦岂独看书一事为然哉。唯当嘿嘿自会于心。而不必人之同我也。但左右若看得朱书极亲切有味。则看此书亦必随其书之所说事理。去短取长。随分有得。不但如今日之全无意味而止矣。此由于平日看文字眼目不甚 明。意味不甚长。以致如此。此非左右等闲病痛。乃是一生读经看史。悠悠泛泛。终不大段得力。决难到古贤地位之病根。是以仆不避
拙修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214L 页
强聒之嫌。复苦口至此。幸谅其诚。而有所深省自反之功如何。且朱夫子尝言书不可不博观。不见一书则阙一书之理。亦尝酷好梓潼感遇诸诗。至曰虽无适于实用。而比如海外空青丹碧之瑰宝。诚可爱玩。以朱夫子之笃信圣贤经传。必见诸躬行之实。平生不见猥杂无实之书。而犹尚如此。今左右看书之不泛滥。必难望朱夫子之谨严。而此书之颇有实用。亦不但海外空碧之宝之比。故敢以相奉。冀有分毫补益矣。今乃初不谛看一二过。未尽古人之言意。而遽出此厌薄之言。可叹可叹。朝起强草数十行文字。顿觉虚眩猝剧。不免倩人尾草。亦可见其人筋力之绵缀。而虚为此呶呶之可笑也。此外所欲言者甚多。困劣如此。不暇一一尽报。如左右身健无事者。阻此跬步之地。亦不肯一番来会。办得半日讲劘。以此习气。当为贵人则无疑矣。亦难望深孚嘿会于千载之上古人之书而有所感发也。此等言语。颇伤峭直。亦似徘谐。而实不无意思。幸勿以为忤。时复入心。细加思量如何。专恃平日雅度之宽恕虚受之谦德。不自觉其言之支离至此。愧悚愧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