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序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93H 页
送李掌令南归序
上之二年秋。吾丈真城李公。由鸿胪入霜台。人皆曰李公长者。其言事也。必不讦以为直。居无 何。劾玷名者之不宜辱朝班。不合而退。于是论者又哗然訾公。至乃曰是人也忍能用廋语发人阴私。其跲也固宜。余一日窃请于公曰。公方不理于口。公一去而谤公者必众。雠公者必益深。公将奚堪。公嘻笑曰然。其谤我诚是也。其雠我则固也。吾又何辞焉。虽然吾自反于心而无恧焉。吾弱于力而畸于世。又尝服国武子之戒。吾乌敢易于言耶。顾吾所居者言地也。则言固其职也。可言而言之。吾但塞吾职。夫乌敢发人阴私。又乌保其言之果无误耶。且夫随闻而必劾者。台臣之责也。受诬而欲洗者。恒物之大情也。使吾言也而诖误乎则吾为妄言而彼为受诬。受诬之僇大。妄言之谤小。吾方且安乎其小谤。而彼得亟免乎其大僇。斯快矣。吾又何辞焉。余曰公言则然矣。公意则厚矣。抑公之所论者。公所自知耶。否则其必有赚公者。公今一辨。其怨也释矣。公慨然曰否否。不然也。何子之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93L 页
失于言也。夫国家之置台省也。事无巨细隐显。随闻使言。非必责其自睹而后言也。故言而有失。亦不问也。台臣之论事也。无钜细隐显。随闻辄论。非必待其自睹而后敢言也。故言而有失。亦无辨也。由是言无有不尽。而上无有不闻。如使言者而必自睹也。有失而必自辨也。夫我既言之。又乃自解曰非我也。人也。纷纷然传相證引。若刑狱株连者之为。则是台省之上。作一讼庭。其可乎哉。苟若是。人将相戒以言。纵有实事。亦首鼠而未敢发也。言何由得尽。而上何由得闻。噤默之风。壅遏之祸。其自此始矣。不其殆乎。假而 朝廷钩问余。余固将为国家大体。引古谊抗一辞。未遽为自解计。矧今不问。吾又奚辨焉。余起拜曰公果长者。不身质于风言之虚实。而深恻乎人之或受其诬。不汲汲于解己之谤。而惟台体是重。若公果长者哉。此可为台臣言事者法。于其行也。书以为献。时丙辰九月日序。
送李学士正源出守高城序
世之仕者。重内而轻外。繇是铨衡之出入人。视其才焉。乃或有自内而适外。不宜出而出者。人则赍咨惋恨。咸以为失其职焉。若君子之自处也则不然。其入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94H 页
也不以喜。其出也不以戚。随处尽分。行吾道乐吾志而已。夫庸知内外轻重之分也。学士李正源。时之选也。捷嵬科数年。历扬华要。处台省为良御史。入经帷为真讲官。世固以正源为才也。乃今出守下邑。则非其职也。爱正源者孰不为正源惜焉。而观其意。其未出也思欲出。既出也如获所图。不惟不以为戚。又心乐之。用以詑于人。余试问焉。则曰吾束带执笏。立乎朝也久。固尝以吾所学。发之论思。见诸章奏。顾未试者吏事耳。今岁俭人饥。为国家字小民吾志也。问其所乐。则曰枫岳吾所愿游而不得者。今吾之所适也。去玆山不百里。簿领有暇。驾言一出。登毗卢俯溟渤。观丹书之刻。寻四仙之迹。退而息乎海山之亭。徜徉眺望。与造物者。浮乎灏气之始。吾乐也。余面叹曰。子诚得其乐哉。人以为失职。子以为适愿。谢纷华而甘吏隐。去城市而办壮游。子之志。其亦异乎人哉。抑余观世之为吏役者。务剧则恒苦促迫。事简则易以放弛。今丰岩为郡。地僻人淳。庭无牒诉。坐衙开印者。月不过数四。已即阒寂无一事。但见灵区异境。献态招延。是不塌焉自废。即荡然忘返。其于民事也。其不乃邈焉不加意耶。正源之往也。其毋以事简而忽焉。亦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94L 页
无以游观而纵焉。以无事为有事。孜孜于为国家字小民也。则向所谓随处尽分。行吾道乐吾志者。两举而无缺焉。铨衡之许正源一出者。意其在玆。而政成治著。又乌知正源之久于外也。正源谢曰人之赠我言多矣。非唁我即广我。子独眷眷焉若是。子诚爱我哉。盍书之以冠群玉之编。岁庚申孟春日。柳世鸣序。
新岩会赏录序
新岩固称绝胜。况有老先生遗躅在焉。宜为后人尚慕之地。而山阿寂寥。游迹罕到。近因金学谕景谦氏搜奇阐幽。往来称道。益闻其有殊特之观。僭欲一寓目于其间者久矣。今年夏四月。鹤沙先生会水云老爷。暨诸斯文偕往游焉。远迩闻风从者至累十人。寔是月之二十五日丁巳也。时当孟夏。景物繁妍。灵真秘奥。恣意探讨。盖其目击。比前闻尤益奇矣。于是觥筹乍陈。列坐于盘岩之上。二老爷以苍颜皓眉。联袂相羊。仙风蔼如。道气充然。泉石为之动色。允为名区之异事。而世鸣猥得追陪几杖。遂成奇游于寤寐钦想之馀。其名字窃付于游录中。与有荣耀。斯亦千古之一幸也。会后一日。窃闻鹤沙先生有和退陶六绝中一韵。会中诸公咸和之。顾余牵冗遽退。不克奉禀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95H 页
愚见于咏归之际。回首昨日之游。恍然若瑶台之一梦。怀不能自已。辄就原韵六绝。悉踵而赓之。既又取会中名录及唱酬诸作。书诸册子。以备遗忘。仍以拙诗附其后。盖非敢以示诸人。要以记当日所睹。兼叙区区自幸之意云尔。是月小晦辛酉。丰山柳世鸣书于斗岩村。
奉送洪学士(万朝)赴任安东序
明府学士洪侯之始受 命临瀛也。余湖右之行先发。侯悯余之老。忧余之远役。而怅后会之无期也。既访余于旅舍。又会余一宿于权学士子馨之后凋堂。又袖诗送余于出城之日。有云树相离之语。仍又索余诗若文甚勤。余敬诺焉。顾衰病无新语。念吾两人今日之别。直是逆旅境界。拟以逆旅说为献。而暨赴湖幕。病益笃思益踬。未遑操觚。且意侯东辖未及戒也。会花山缺守。朝廷难其人。请择于守宰之未辞陛者。侯于是移拜于花山。余得报惊喜。蹶然而起。盖花山吾土也。得我侯莅吾土。适在南北分飞之日。异时投绂幕府。归老于福星躔次之下。与乡邻耆艾歌咏惠泽。间获趋拜。引觞促席。叙云树伤离之恨。为樽酒论文之乐可卜也。是其一离一合。皆若有数于其间。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95L 页
余之惊喜蹶然窃窃焉私自幸者。讵亶为一府贺己耶。矧余与侯同贯丰山。丰山寔花山之任县。而侯之外氏又花山人。其先代之去玆土也盖未久。侯之内外丘墓皆在焉。是府也即侯之故土。而邑人之在化中者。皆有乡旧之义焉。侯之往也。指点水丘。展省松槚。而劳问其父老。将见邑里聚观。士女腾颂。斯又人情之所荣。今昔之所罕。而余与侯得再讲乡社之好焉。则向所谓逆旅说。无庸献也。或曰子之得侯为地主。诚幸矣。侯之以土姓守玆邑。诚荣矣。顾临瀛之民。得侯而相贺。贺得贤守也。乃今夺而移之。铨衡之于二邑。一厚一薄。不已偏欤。且侯诚贤矣。舍道院而就剧地。得无病乎。余曰子谬矣。朝廷之用人也。为官而择人。视才而授职。临瀛固亦东道之一都会。而海隅遐壤。人稀事简。匪遇阘茸掊克。民即安焉。以故缙绅之乐闲旷者必之焉。是无待于利器也。乃若花山。居岭南上流。为国家根柢。幅员之广。民物之殷。甲于一道。非词学之老。无以陶文教。非霹雳之手。无以剸烦剧。择而授之。侯则其人。铨衡之选任也审矣。其知侯也亦明矣。较短量长。各适其宜。奚以云偏厚之哉。且余尝有受于侯矣。侯之将向临瀛也。余请曰公之为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96H 页
治尚宽耶。侯曰然。又请曰济之以猛耶。侯曰然。夫宽以字细民。猛以束猾吏。固不容偏废。而余意斯二者。亦当随遇而异施焉。若临瀛僻邑。只一宽字足矣。乃花山则须二者互济。乃克地大而物众。民贫而吏横也。今侯以文雅通敏之资。本之以宽。济之以猛。其仁如春。其威如秋。下车之日。将使士鼓箧而民歌裤。簿牒清而奸蠹息。其于游刃也即恢恢然有馀地。又奚病焉。或曰然。侯之贤。吾固闻之。今于子言也。尤信他日南方守令以治行第一。得殊锡之宠者。必此人哉。余既不用逆旅说。遂书或人答问之语。以追告于行轩之掌书记者。时丁卯孟秋日。民公洪都事柳世鸣序。
 花山。固岭之钜镇。其为国家藩翰之重毋论也。而山川之胜。人物之盛。又为一道之冠焉。暨今邑运不振。里闾萧条。非复昔时之盛。而乃山川之胜自在也。山有太白之雄盘。清凉之奇挺。皆在是境。水则洛江之流。横过府治。而映湖楼,归来亭在焉。自映湖而上则临河之川上也。沿流而下则城山之石门也。皆有昔贤遗躅。又下而西则丰山县也。丰山之胜。唐人比之钱塘。即明府故里。而县之西素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96L 页
耀山。又明府外氏松楸之所在。其地有三龟亭。平临钜野。遥挹群峦。辋川,屏山在其南。民之居河回村又在其西。有民先人亭馆苍壁澄潭。景致殊绝。邑中之名山水而村者。又以河回为称首。先时地主载酒乘兴。自映湖而下。历辋川,屏山而抵河回。自河回返而至三龟亭。徜徉啸咏而归。其或自三龟而抵河回也。则又自河溯流而上。至映湖而止焉。斯亦一邑之故事也。明府曩时之行。尝一登映湖。而鞍马匆匆。恐未暇领略风景。而邑中之名胜又未及详也。则今虽以得是邑为幸。而恐亦不能不介然于临瀛仙境之既得而旋失也。民谓瀛之为邑。既僻而左。与花自不同。又其海滨风沙。罕遇清妍。人之游者乍出旋入。莫克尽意搜讨。其视亭台楼观。处处登眺。蓝舆短棹。随意所适者。语不可同日也。民今客远逢秋。归思。日催。忆江东莼鲈之兴。思习池陪游之乐。此心又跃如也。玆并悉布焉。聊以解明府之意。而为异日张本云。
送洪学士还朝序
吾明府洪侯既下车未一岁。以学士 徵还。将行也。邑之耆幼与士之尝获私偃室者。举赍咨涕洟。惜其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97H 页
惠之未究。而恨莫之留也。余独曰侯之去固也。国家之重内轻外也久矣。侯虽欲为吾民久于此。以究厥惠。讵可得乎。夫官有外内。施有近远。君子之道。行乎内则其施也远而民举受其赐。行乎外则专于其所至。而施有所不及。今侯既略施于外矣。吾民之痒痾疾痛。亦既抚之勤矣。视一邑而知四方。侯之还也。敷奏枫宸。导宣惠泽。其必自吾州始。而四方与其赐焉。侯之施。其将远矣。吾又何恨。夫惠之未究也。抑有一说焉。士之需于世者才也。得其君展其蕴者时也。既得焉而曰我不能者。非时之罪也。今以侯之贤。遭遇 圣主。去州绂入经帷。信所谓鱼川泳而鸟云飞也。密赞鸿猷。保合太和。以辅我清明之治。将于是行乎卜焉。施泽及民。特启沃中一事尔。呜呼。君德成就。责经筵。所以成就者。盖不颛在于劝诵。我侯勉之哉。余于侯。同贯也同庚也。又获沾其化数月。辱知最厚。今其行也。病不克攀辕以别。思会稽父老赠钱之义。遂书此以为献。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记
  
睡隐书堂重修记
一直之东。溯溪行数里。山环水绕。带野而村曰龟尾。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97L 页
我族高祖大司宪龟村先生之居在焉。人之徵昔贤遗躅者必之焉。而顾无以亭馆名。龟之有亭馆。自睡隐书堂始。堂即龟村先生之孙处士公所刱也。其地在城山之下。隔水南望龟村仅数百武。上有古城址。山以此名。山之腰有岘。俗呼紫云。处士公易以睡隐。而堂得其号。占地不甚邃。而幽迥爽垲。宜奥而旷。盖山之并野而来。水之抱村而流者。皆自南迤西。又转而东。至是山尽而展壁。水泓而为潭。堂背高瞰绿。前頫平郊。山光林影。映带盘旋。而龟村烟树。正在莽苍之外矣。始处士公以名家胄。风流文雅。伟然为乡之闻人。而堂为藏修之所。公既殁而屋燬焉。我叔父参奉府君嗣守堂搆。亟图重建。竟不及如其志。顷岁乙未我从氏就其东。先縳草屋数间。将以克绍先志。而犹未遑复旧也。越二十二年丙辰春。栋宇始成。其筑直旧址稍北而上。其制视旧规稍展而宽。其扁则旧号也。凡其云壁烟沙。长郊远岫。皆昔之物。而其居也益爽。其望也益悠。堂之西为温房。其北为书室。以授童丱。名曰蒙亨。自堂而西。缘崖数步。有松二株可风。筑而台之曰风松。又步而西行栈道。得厓角忒奇。夷为台。俯镜澄潭曰观水。玆数者皆今所名。堂之胜至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98H 页
是益殊绝。而所以剔刜装缀而铺张之者无遗阙矣。既又取前后人诗文。悉书诸壁。命余记其始卒。余观吾州古多胜迹。其间名山水而村者。若临河之川上。丰山之河隈。星峰之青城。亭台楼观。脍炙人口。盖亦不颛以观游著也。今龟有钜贤古宅。流风馀韵。在人耳目。而处士公之趾美垂裕。又有是堂以藻饰之。宜与夫川河城并埒而名也。而乃其一废一兴。有足使人重起感焉。则从氏之衔遗训嗣厥事。经营累十年之久。以克恢旧图。卒成我叔父未成之志者。尤可敬也。余河人而川吾先人外氏之居也。向所谓亭台楼观往往有废而不修者。今睹从氏之事。又别有慨焉。抑废兴之相寻者数也。乌知异日不有人起而新之若是堂之为也。若尔吾州之昔贤遗躅。庶并传不泯也。余又揩目以俟。岁辛酉抄秋月。柳世鸣记。
泠泠台记
湖西幕官之居。为左宣阁。阁之左右。夹以堂室。以处寒燠。而其左为披香堂。施以曲栏。下有方池。每夏秋之交。芙蕖盛开。红锦烂然。最为奇玩。堂之名披香以是。池中又有小岛。夷为台。植竹其上。所以藻饰是堂。助其清趣。而堂之胜。遂为是州公馆之第一焉。今年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98L 页
秋孟。余来坐是堂。日倚栏而临池。红房翠盖。狼藉风露。香气冉冉。竟夕袭人衣。信乎名不虚得也。独其台上之竹。岁久不理。蒙茏翳荟。杂以丛莽。直作荒秽之墟。余惜其以皎皎之洁。受此汶汶。而人莫之知也。亟命数十指。操斤斧锄镰之属。芟其繁疏其箨。只留四围而空其中。剔刜粪除。须臾净尽。于是竹之在台上者亭亭离立。摇裔娑娑。若有感于知遇也。环池岸旧有恶木乱植。一并剪去。已乃设略彴。以属之台。风朝月夕。度桥移床。竹影满地。荷香益清。相羊啸傲。憺乎忘归。遂命名曰泠泠台。盖所以记其实。而其义则取子厚明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之语也。噫。人之寓于世。东西南北无定也。而其托意寄兴。又不以小大近远而有间焉。余以白首衰惫之年。邂逅一役。飘到天涯。至堂之初。疲薾正剧。虽佳山好水。近在几席之外。亦无暇于鞋杖。而乃独作意眷眷于此。方其自喻适志。超然洒然。不自知地是公廨而身系幕府。盖亦随所遇所处而安焉耳。抑堂之有是池也。池之有是台也。有莲也有竹也。是州之为幕官谋至勤也。而奈好尚或偏。显晦以别。知有堂而不知有台。知有莲而不知有竹。今玆旧观之复。直待病客新到之日。其无乃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99H 页
有数存焉。而亦知修治之不可阙。人与物同也。或曰莲与竹斯二者。皆君子之所贵。而是台也兼有之。乃今名台也则独以竹。子之所尚亦偏矣哉。余曰然。有莲有竹。而昔人之以披香名堂者。固已独取于莲。今是台之名以泠泠。亦各言其美也。奚疑焉。况堂曰披香。台曰泠泠。二者皆举之矣。又奚有于偏哉。且也所贵乎竹者。以其疏也。疏也斯泠泠然。否则为昔日之荒秽而已矣。诚使后来继今者。登台而抚竹。顾名而思义。能不辍修治之功。是台也庶得与是堂同其久远。而泠泠然者常在焉。此又余今日名台之意也。或唯而退。于是乎书。岁丁卯七月日。都事柳世鸣记。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论
  
孟子不言易论
盈天地者理也。而一消一长。或盛或衰者数也。理本一。故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凡著于经者皆是也。数有变。故方衰而复盛。既消而还长。未始不由乎人也。是以古之圣贤。丁衰乱之世。操斡旋之具。将以明其一而反其变也。则其于言也。有及之者焉。有不及之者焉。其所以或言或不言。何莫非开吾道救当世之意。而数不外乎理。理实该乎数。则其不言也者。乃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99L 页
所以深言之也。昔邹夫子承三圣之后。著七篇之书。其言圣经若诗若书若春秋详矣。而独未尝言易。论者疑孟子不长于易。愚以为不然。夫理一而已。诗书春秋之理。即易之理也。孟子明乎春秋诗书。而谓之不长于易可乎。子贡称夫子之文章。可得以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易之言性与天道微矣。或者孟子之不言易。亦孔子罕言性道之意也。愚亦曰不然。圣贤之所欲明者道也。孔子虽不轻与人语性道。而赞易之旨。著于十翼之传。学易之训。载于鲁论之书。其示人也亦明矣。孟子学孔子者也。当时门人若乐正子,万章,公孙丑之徒。虽不足与语至道。而四端之说。养气之论。皆所以扩前圣之所未发。则何独于大易而不言乎。吁。孟子之不言。殆有深意。而众人所不识也。何者。夫易乃象数之书。而理寓焉者也。言其理则为性命仁义之原。圣贤之所雅言也。语其数则有盛衰消长之变。天下之所以一治一乱也。孟子生丁战国。志存当世。切切焉惟行道救时是急。其意固曰夫理也者。吾既明之矣。吾言诗而理在于诗。吾言书而理在于书。吾言春秋而理在于春秋。吾无言而非是理也。其于数也则吾方且以吾之道。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0H 页
救世之变。使天而欲平治天下也。吾将使消者长。衰者盛。凡天下之盈虚往来进退存亡。举皆潜回默斡于吾道之中。而所谓数者。惟吾之所转移。吾又何事于言也。呜呼。此孟子之所惓惓焉。而言未尝及易者也。向使孟子论治而必言易。论道而必言易。舍春秋诗书之训。而谆谆乎大易之书。则羲文周孔之旨。既非时君之所与知。洁净精微之奥。又非诸子之所可及。闻吾说者徒知其数。而不知其理。区区于阴阳奇耦之变。窃窃于数往知来之学。或流而为异端。或变而为权谋纵横捭阖。肆其眩惑。必且以为世变有数。不可复回。则其无乃贼吾道祸天下。而吾之所以明其理反其数者。亦将奚所施也。此又孟子之所大惧也。后世邵尧夫明于大易。而邢恕欲受数学。则尧夫不许曰徒长奸雄。呜呼。此则孟子之意也。然则孟子之不言易。为吾道也。为当世也。而然其所不言者。数也非理也。亦何尝不言易乎。吁。孟子之学。出于子思。子思之学。出于曾子。而大学中庸之说。不见于孟子之书。然而孟子尝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夫所谓修身者。非大学十章之旨乎。孟子又尝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夫所谓至诚者。非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0L 页
中庸一篇之枢纽乎。虽不言大学中庸。而传授之要。实言于不言之中矣。今观七篇之书。固莫非大易之理。而其所以尊王道黜霸功。遏人欲存天理。息邪说距诐行者。又莫非大易扶阳抑阴倾否回泰之意也。则深于易者。盖莫如孟子也。其不言易者。非不言也。乃所以深言之也。而况知其数者。未必知理。明于理者数在其中。孟子明易之理。而易之数著矣。又何必历举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然后始谓之言易也哉。大抵圣人之言易。当治世者以数而明理。当乱世者主理而该数。考诸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易。可见已。孟子生于羲文周孔之后。而天下之乱已极。其言诗书春秋而不言易者。其亦数圣人之意也。愚故曰孟子之不言易。殆有深意。而众人所不识也。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跋
  
拙斋先生示子孙诗跋
右诗九首。各有篇目。即我再从叔父拙斋先生示子孙作也。巾衍一本。遗墨尚新。家兄佐郎公适宰赤罗。谋所以寿其传。乃手自缮写而剞劂之。将以作为屏障。以便观诵。俾余识其后。余惟先生平日论著。莫非为后人计。洎作此诗时。年已七十四矣。自警之志。笃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1H 页
老靡懈。贻谋之戒。随事深切。使后之人。得而玩之。如获拱璧。于以考其家范之懿。心学之要焉。则今玆板刻。盖将布诸一世。楷范儒林。又不颛为一家人宝蓄而止。此则家兄今日惓惓之意也。擎读之馀。不任怆幸。谨因公命窃附数语如右。
松岩权先生文集跋
孔门诸子以四科名。德行者非固歉于文学。言行者非独闇于政事。就其长而称焉尔。近观退翁倡学。群贤辈出。得其道而措诸世。文章事功。蔚然并称。而至我松岩权先生独以遁逸清高名。亦各指其盛也。始先生弱冠游师门。固已见赏其潇洒山林之风。既乃绝意进取也。又勉之以早与判断而从其所好。即青城终老之志。素定于立雪求道之日。逮其静养既久。造诣弥高。世固不欲舍先生。而 朝家徵拜。知己推毂。一不能动先生之意焉。我从曾祖文忠公尝论其平生。以为百世师。其有所敬服焉者深矣。夫以先生之德之学。一试于时。与夫当世数君子者后先焉。其所就。讵不焯然茂著。而乃不肯少贬其道。乐箪瓢甘陋巷而终其身。盖其或出或处。亦各行其志。而乃先生之高风绝响。世莫能及。即师友所称可见已。先生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1L 页
有遗集逸于兵燹。嗣子参奉公复取乱藁而缀缉之。阅诸贤商證。顾未遑剞劂也。顷岁丰山柳君元振为青城山长。得士人金君亿基合谋营度。至己未岁真城李君簠继其任。乃克锓梓。诗文杂著共六卷。附录又一卷。是役也地主康侯邃学庀其材。列郡守宰士林咸助其费。盖距先生易箦已九十有馀年矣。今山长权君泰时。先生之门孙也。间以一本示不佞。托以题跋。且曰子之曾王考谦庵先生若西厓文忠公。与吾先生同门同道契甚密。子无庸辞焉。不佞谨受而卒业。乃叹曰先生与吾先人兄弟。道义之交。相与之厚。观于是集尤信。遂不揆僭妄。敬书数语而归之。若先生问学所造之浅深。后之善读者。当自得之。玆不容赘云。岁庚申仲秋下浣。后学前朝奉大夫艺文馆待教柳世鸣谨识。
题翰苑故事册后
古者左右史分职。左史书动。右史记言。先儒所称尚书为右史。春秋为左史者是也。而今观尚书如禹贡一篇。却是左史所记。余不知后来左右史其制又如何耳。我国翰林有上下番。寔古之左右史。每引对。上下番各秉笔以入。而乃其纂修也。属在下番。即记言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2H 页
书动。右史实兼之。下番之职繇是最剧。而上番操切之规。所以董其懈也。本馆有故事一册。载史局式例颇详。而李公夏瑞氏之跋尽有警发人者。斯亦馆中之一史也。顾其左右史之职。有古今之异。居是职者不可以不知。聊识数语于卷末云。
黄山唱酬录跋
观察使相国洪公按节东道之明年仲夏。奉迎其叔父文义公于黄山之僧舍。弟秀才万纪,伯胤上舍重夏实从之行。而堂弟学士万朝,秀才万长,表弟金督邮凤至自中原。随文义公而至。荆花玉树。照映山门。观者荣之。于是觥筹式陈。篇什迭唱。越三日而乃罢。相国既归营。以其唱酬录属不佞追和。又托以题跋。则不敢以鄙拙辞。乃作而言曰。玆录不可以无传也。昔荀,陈两家之会。上动乾文。而德星之名。赫赫照人耳目。今玆德门胜会。足以俪美于千载之下。则指黄山而称之曰德星亭。夫岂不可耶。抑有难焉者。荀,陈之会。是二姓而多贤。乃今相国之会。是一家而多贤。斯一难也。荀陈遇乱世而不克显。其末也玷辱名节者出于当日膝上之儿。乃今相国受知 圣后。宣化藩维。又有学士,督邮之英名雅量。秀才,上舍之芳年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2L 页
令誉。皆足以显当世。而其不与是会者。又不翅兟兟。积善馀庆。隆焉未艾。斯二难也。又未知当日荀,陈之会。亦有所谓唱酬录否也。则玆录之传。岂不永有辞于后昆也耶。抑人之一集有数。而系官守办胜游者尤鲜。方相国之按是邦也。岁饥无食。荒政是急。固未遑于宴集也。会值麦熟。喜雨时降。乃始抽身簿牒。驾言一出。因民之乐而乐。与宗族共之。盖不亶为相国一家之庆而已也。不佞于和诗中第一绝使德星事。第三绝说随车雨。其有所感焉者深矣。而雕虫拙语。并杂于群玉之编。与有荣耀。庸非幸欤。录中绝句凡廿三首。近体凡六篇。有属而和者。当合为一卷。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策
  
问理
臣对。臣闻理之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地中无往而非水。天下无往而非理。臣尝理会斯语。三复而叹曰。嗟乎。水之流性也。而其行也或疏之。其淤也或塞之。理之用著也。而其显也或明之。其晦也或阂之。是孰使之然哉。然则欲其水之流者疏之而已。欲其理之显者明之而已。明之如何。明一心之学而已矣。今我 主上殿下。纯乎天而主乎人。以一心而涵众理。太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3H 页
极在躬而统会乎一原。神功著物而酬酢乎万变。其于全体妙用。既已阐明而昭然矣。尚虑夫知之有未尽而理之有未穷也。不以韦布之贱。无所知识。乃者 躬临黼座。爰发德音。剔出精微之奥。讲论穷格之说。呜呼至哉。 殿下之教也。一字一语。盖莫非天理之发见。则理之不明。非 殿下忧也。臣诚昧昧。何足与闻乎是也。虽然物有贵贱。理无精粗。而平居玩索。亦有以识其所以然。所以明之故。则敢不以古圣王心学之要。为 殿下飏言。臣伏读 圣策曰云云。呜呼。 殿下及此言。是臣之福也。臣闻天下有一个物事。所谓理也。盖冲漠于太极之先。而为天下之祖者理也。流行于有形之后。而为万物之原者理也。其体至隐而根乎一本。其用至费而散为万殊。无时而不著。无物而不具。则凡其赋形于上下。受命于两间者。何莫非是理之妙也。是以明乎此理则化化生生。皆得其天。而发育之机。在于我矣。昧于此理则事事物物。皆失其则。而天人之理。不相合矣。古之帝王。所以明万理之赜。而为一心之极者。其以是夫。虽然著于物者理也。明此理者心也。故理无形象。惟此心可以穷之。理无彼此。惟此心可以会之。而此心之所以明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3L 页
者。又在于学。则学不勉而能明其心者。臣未始见也。心不明而能明于理者。臣亦未始闻也。伏愿 殿下思明理。必先明心。思明其心。必以学为务焉。臣请以天地万物之所以然者明之。形于上者天而有天之理。形于下者地而有地之理。命于人者性而有性之理。以至在物而有物之理。在事而有事之理。其分则殊。而其原则一。先儒所谓太极散为万事。而三才各一太极者此也。轻清未浮而先有天之理。重浊未凝而先有地之理。则子丑之前。无极而已。太极而已。何则。理无形象。物必有理。先儒所谓未有物之先而理具焉者此也。天者阳也。故形圆而旋左。地者阴也。故形方而旋右。则所以圆所以左者。非天之理乎。所以方所以右者。非地之理乎。先儒所谓天地之有形有象者皆器也。而其理便在其中者。其说诚是也。至若日月代明则其所以代明者理也。寒暑迭来则其所以迭来者理也。动之以风雷。臣知其动以理也。润之以雨露。臣知其润以理也。长养于春夏则长养者。其春夏之理乎。肃杀于秋冬则肃杀者。其秋冬之理乎。至于流焉峙焉发焉生焉。而有山川草木之理。飞者走者蜾者甲者。而有禽兽昆虫之理。件件是理。个个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4H 页
是理。先儒所谓天地间生成万物。皆是实理之所为者。其说亦然矣。臣请以理之在于人而通塞显晦者明之。凡物之生。惟人最灵。健顺之德。仁义之性。均是人也。而气以成形。禀各不齐。则或智而善。或愚而恶者。何莫由气之清浊粹驳者使然。而其理则未尝有异。此先儒之论理必论气。言气必言理。而明善之训所以发也。众人之中。惟圣出类。理有至纯而得之者二帝也。理有至正而得之者三王也。理有至妙而得之者孔子也。所以帝所以王所以作易。信乎同一圣而同一理也。浑然太极。无待修为。而言其学则曰惟精惟一也。曰不已不贰也。曰一以贯之也。何莫非明一心之学。而为天地万物之极也。先儒所谓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者。其在是乎。心学不明而理晦于汉唐之世。心学克明而理阐于赵宋群贤。则其晦也非理之自晦也。其阐也非理之自阐也。所以晦所以阐。何莫由此学之明不明乎。先儒所谓理之在天地间者。无古今之殊。而惟学可以明理者。不其然乎。呜呼。天地也万物也同一理也。而禀其全者人也。众人也圣人也同一理也。而得其粹者圣也。晦塞也阐明也。同一理也。而明此理者学也。伏愿 殿下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4L 页
观天地万物之理。以明人之理。观圣凡古今之理。以明心之理。念终始典于学焉。臣伏读 圣策曰云云。呜呼。 殿下及此言。是臣之福也。呜呼。天以二帝三王孔子之既殁。而此理不明于世也。以理之纯理之正理之妙者。全畀我 殿下。肆惟我 殿下得至纯至正至妙之理。继二帝三王孔子之统。躬睿智聪明之资。涖亿兆君师之位。夙夜其曰惟天之付畀予者如此。予何敢不勉。又乃曰惟二帝三王孔子之启佑予者如此。予何敢不力。我当明一心之理。我当穷万物之理。我不令吾心之知有所窒碍。而天下之理有所蔽晦也。既乃探原乎幽赜。玩索乎高明。而犹以为未也。曰理寓于书。穷理者不可以不读书也。于是讲心经之说而服中庸之训焉。曰理著于事。观理者不可以不应事也。于是乎严邪正之别而谨是非之分焉。熟读详味而研究之者至矣。慎思明辨而穷格之者尽矣。于今十年之间。莫非明理之日月。而对卷酬务。莫非观理之境界也。臣知 殿下之于理也。既已钩玄而极深矣。 殿下之于知也。既已冻解而冰释矣。理之寓于书者无不明。而天人性命之奥。吻然于 殿下之方寸矣。理之著于事者无不格。而是非邪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5H 页
正之原。昭然于 殿下之酬应矣。胡然以 殿下讲理之功。而不能致 殿下明理之效。许多求索。徒有弊精之叹。而一个理字尚不为 殿下之实用耶。呜呼。圣言十六。昭揭首章。则 殿下之所服膺者此也。而危微不察于此心。理气难剖于夹杂。则 殿下之于此理。其可谓明乎。率性修道。开卷一义。则 殿下之所讲究者此也。而散殊未契于合一。广大欠极乎精微。则 殿下之于此理。其可谓明乎。此则 殿下之不能明理于书也。呜呼。一邪一正。理无不烛。而今也邪正相寇。好恶欠公。薰莸莫卞于同器。妍媸失应于悬镜。则 殿下之见理也不可谓精矣。曰是曰非。理无不晢(一作晰)。而今也是非交乱。取舍未定。观斗常眩于从隙。至当难得于用中。则 殿下之明理也不可谓深矣。此则 殿下之不能明理于事也。噫。理寓于书而 殿下不能明焉。理著于事而 殿下不能明焉。陈编蕴奥。未有融会之妙。庶务胶扰。不免眩瞀之忧。所谓天人性命之理。是非邪正之理。卒不为 殿下之所烛破。则臣未知 殿下一纪之间。所以体验者何书也。所以格致者何事也。以致天理之阐明者。尚愧于赵宋。而人欲之肆行者。有甚于汉唐。宜 殿下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5L 页
之抚卷临事。环顾茫然。而发之大庭之问也。呜呼。 殿下之讲理也如彼。穷理也如彼。而 殿下之不能明于理也乃如此。岂诚明之而犹以为未明欤。抑其不能明者。实有如 殿下所自言乎。噫。明之而犹以为未明则明者益明矣。不明而不知其不明则晦者益晦矣。今 殿下曰不明也。是 殿下既克知之矣。是 殿下本体之明。已自发见于不明之教。而明之之实。在于是矣。此正先儒所谓好消息也。则 殿下所谓未明者将益明。而 殿下所谓大可忧者非所忧也。臣虽寡陋。无所窥闯。抑 殿下道体流行中之一物也。服 殿下之教。而究 殿下之意。亦有所介介于中。则一知半解。安敢不尽于今日乎。臣请以讲学明心之说。为 殿下明理之要焉。臣闻理者无方体无声响。目不可以见也。耳不可以闻也。其所以视无形听无声。会而通之者无他。心而已。其所以明此心讲此理。格而致之者无他。学而已。何则。盛贮乎是理者心也。而非学则无以精之。总会乎是理者心也。而非学则无以治之。是以古之圣人。其穷理也必以是心为主。其明心也必以是学为本。明此学明此心而显此理于天下者。二帝三王是已。尽其学尽其心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6H 页
而阐此理于万世者。孔子是已。学明则心得明矣。心明则理自明矣。此大学所论格致诚正之言。所以交相发也。然则 殿下之所以明此理者。不在于书不在于事。而在于心在于学而已。 殿下之所以观乎书而不得其理。察乎事而不得其理者。又岂不由于学不明而心不明乎。臣以 殿下之不能明于理。有以窥 殿下之心之学之或欠于明也。呜呼。服心经而讲中庸则 殿下无非学也。卞邪正而明是非则 殿下无非学也。是 殿下何尝不学。而臣之谓 殿下犹有所未尽者。抑有说焉。臣请尽之。呜呼。学也者。始终不息。而无所间断之谓也。表里如一。而无所怠忽之谓也。学焉而间断。非所谓学也。学焉而怠忽。非所谓学也。臣未知 殿下之于学。果能终始不息而无所间断焉乎。亦果能表里如一而无所怠忽焉乎。呜呼。书筵久旷。贤士罕接。广厦细毡。长作燕閒之地。明师劝诵。绝无讲劘之益。则 殿下之于书也。其果能熟之复之。玩而味之乎。呜呼。 玉候违豫。静养常多。万机之繁。不能以时而酬酢。一心之用。莫或加意于省察。则 殿下之于事也。其果能覈之精之。辨而别之乎。考之观书而间断也如此。察之应事而怠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6L 页
忽也如彼。残编蠹简。只为案上之空言。泛酬漫应。未验心里之灼见。则 殿下之所谓学者。非所以明心也。 殿下之治其心者。非所以明理也。是以虽欲穷理于书。而书自书我自我。而理不可以穷矣。虽欲观理于事。而事自事心自心。而理不可以格矣。本原未澄而散殊难穷。明镜自晦而妍媸未辨。则今玆 殿下之不能明理者。何莫由 殿下心学之不明乎。臣恐若此不已。天理日益晦。人欲日益肆。而 殿下之忧。不但如今日而已也。呜呼。聪明如 殿下。睿智如 殿下。而学不惟不进。渐至于颓废。理不惟不明。渐至于晦塞。 殿下试于清燕之暇。点检身心。思皇天付畀之重。观太极在我之妙。就以二帝三王孔子之说自考焉。则其不惕然自悼。慨然思奋。而 殿下所有清明纯粹之本体。玲珑自在。未容霎时少晦者。又岂不闯然呈露于 殿下方寸地乎。此今日 圣问之所由发。而臣之所以为 殿下贺也。 殿下信欲讲学而明理。亦不暇他求。即就此而加功焉耳。伏愿 殿下毋以理为难穷。而求之于一心。毋以心为难明。而勉之于此学。又必以心经中庸为加工之节度也。师精一执中之法。体戒惧谨独之训。加不息之志。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7H 页
懋时敏之功。先之以格致。次之以诚正。涵养乎本原之地。省察于动作之际。以致沈潜既久而研究靡遗。表里一致而思学并进。则将见天人沕合。心目俱到。理日益明。见日益精。存乎己者洞澈而光明。著于物者融会而贯通。以之观书则剖柝乎渊微。以之应务则昭晢乎纷总。而凡其接于目会于心者。莫非是理之流行矣。夫然则 殿下之于理也。真知实得。妙契深悟。有若日星之烛幽。明镜之照物。可以恢游肯綮之地。而独到昭广之原矣。尚何忧危微性命之难透。是非邪正之莫辨也。天理之在于人者。自此而益明。人欲之行于世者。自此而可遏。参赞化育之功。广大高明之治。不外是矣。呜呼。浑沦此理。磅礴万古。而精一二字。帝王心法。一贯微旨。道学宗统。伏愿 殿下加勉焉。臣伏读 圣策曰云云。呜呼。 殿下及此言。是臣之福也。臣观偏坐井。识劣窥斑。其于谈天人之妙。语心学之要。不啻如眇者之索日。则今玆所陈。曷足少概于 圣心乎。虽然卖兔论易。先哲有取。而一物之微。理无不在。亦在 殿下明辨之耳。噫。日斜丹墀。庭对将罢。咫闻已竭。馀怀尚耿。臣请尽言而退可乎。呜呼。 殿下御极图治。今几年矣。行谊未过。德泽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7L 页
有加。以 殿下之圣。其将何求而不获。何做而不成。而持循寝熟。见效愈邈。国事有陵夷之渐。世道有水下之势。委靡衰薾。莫可有为。其故抑何也。臣窃覵 殿下非惟理字上。犹有所透不过。所以致此者。实由于 玉候之愆摄而静养之常多。 殿下虽欲勉强有为。而其势有不能也。此固微臣之所以为 殿下忧之惜之。未尝不太息而长吁也。虽然诿之于势而舍置不为。则亦将何时而可做耶。臣闻学者。乃所以存心而养性也。心存则志气自清。性养则荣卫自固。非惟可以明理而造道。亦可以已疾而护元也。然则臣之以学之一字。为 殿下勉焉者。其或对證之良剂也。伏愿 殿下毋以愆摄自诿。而思所以自强也。时其调适。频御经席。讨论经传。讲劘义理。于以提掇其委靡。振发其精明。优游浸灌。涵泳从容。则自然心平气和。知明理得。泰宇宁谧。而外邪不入。德性纯固。而见道无颇。 殿下所以节宣颐养之效。讲明穷格之功。于是两得。而古圣所谓探渊源而出治道。贯本末而立大中者。亦不外是矣。伏愿 殿下加意焉。臣谨对。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笺
  
大殿诞日笺文(代巡相作)
箕畴五福。诞膺川至之休。凤历千秋。载回虹流之节。欢腾区宇。庆溢宗祊。恭惟丕缵洪基。灵承景命。忧勤一念。体天运之无疆。涵育群生。致神化之旁达。玆当诞弥之日。益验长发之祥。伏念臣幸际昌辰。叨受重寄。南藩迹远。愧乏金鉴之编。北阙心悬。第殚冈陵之祝。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8H 页
冬至笺文(代巡相作)
麟史书春。黄钟应一阳之复。鸡人唱晓。丹扆受四方之朝。瑞霭觚棱。胪传阊阖。恭惟明哲作则。中正有临。心笃化工之生成。无远无近。礼勤 慈闱之奉养。不愆不忘。适当道长之辰。益膺川至之庆。伏念臣叨守藩翰。阻参贺班。映日卿云。睇蓬莱之五色。齐天 圣寿。效嵩岳之三呼。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箴
  
求放心箴
人有心主一已。宅方寸妙众理。原其体参天地。然易动舍则亡。纷出入莫知乡。物交引骛且飏。斯须放千里逸。渊而天寒又热。身失主役于物。任走作丧厥初。吁可畏盍求诸。我固有求则是。求之何敬而已。一念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8L 页
萌察其微。众欲诱审厥几。悍马奔辔以敬。狂澜溃坊以敬。惟玆敬贯动静。既克敬操而存。追放豚定惊猿。向也逸今在我。繄玆心判操舍。胡世人汩利欲。荡而失迷不察。喻鸡犬邹圣说。士宜警矧人辟。万化原惟一心。厥或放。昏而淫。国存亡恒于斯。愿我 后克念玆。惕毋放敬为则。于缉熙。昭明德。臣作箴。献芹曝。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祭文
  
宁越六臣祠奉安祭文
孔称成仁。孟言取义。惟仁与义。寔曰秉彝。有克蹈玆。人纪以立。粤在 英庙。宏材蔚兴。集成儒林。朴公称首。鸿猷启沃。式推成公。韩山有孙。克绍家学。文城卓识。见重侪流。炳几矢谟。晋阳忠恳。清操至行。杞溪模楷。懿玆六贤。或文或武。齐芳并美。 两朝恩光。国命更新。同赴鼎镬。惟天所眷。夫岂不知。各尽乃忠。之死益烈。寔蹈圣训。无负主恩。义士非周。周德靡损。正学殉节。 皇明式褒。伟我 圣朝。明示臣则。式至 当宁。肇许建祠。眷玆锦城。 鲁陵所在。社宇夜月。遗庙空山。一体君臣。理宜同祀。事久莫举。恨结神人。载卜载营。寝宇新刱。选玆吉日。合食同堂。密迩故君。宛若周卫。焄蒿悽怆。歆嗅相求。毅魄忠魂。其永有托。瞻聆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9H 页
齐耸。节义弥章。庶我格思。右我椒醴。扶我世教。惠我光明。
社稷坛祈雨祭文(代人作)
恭惟神明。土谷是司。时其雨旸。俾民无饥。以衣以食。执祀攸钦。顾玆旱魃。极备于今。入夏两月。靳一霢霂。来年已失。秧畴龟坼。乃或沾洒。瘨以风雹。我稼卒痒。我民奚粒。喁喁万口。视天靡诉。念玆疾威。邑宰之故。责失怀保。用速神怒。守则无良。宜谪厥躬。民惟不辜。胡降之凶。寔用震惧。载伸虔祈。苟民不天。神亦奚依。尚回威谴。哀此茕独。沛然甘澍。不移晷刻。苗则勃兴。民庶有瘳。既获所图。敢昧神休。谨用泂酌。陈此庶羞。
九龙渊祈雨祭文
惟玆渊神所宅。惠我民昭灵液。厥有祈验靡忒。今玆旱弥一月。苗已槁稼卒痒。四野赤燎方扬。喁万口大命近。惟神明曷不隐。民尽刘寔神羞。斡玄机垂阴庥。沛然雨槁者兴。泽既濡岁乃登。繄神赐民望切。惟巡相命厥属。肃将事殚诚赤。尚监玆应斯速。
岳深洞古墓告由文
维年月日。具位姓名。敢昭告于古墓三位之灵。某等远祖高丽都染署令府君墓在岳深洞。见于后孙护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09L 页
军柳昌寿碣文。而世代既远。失于守护。往在万历癸卯。故门长文忠公据护军碣文。始为寻得此三墓于此洞。知其中一葬为染署府君墓无疑。亟欲搜见志石。而既重其事。迁延莫果。以迄于今。窃念搜志之事。既有前人已定之议。失今不图。后益难保。或虑有意外不测之虞。情理交切。不容遂已。玆与族人。具由告官。将以今日乙丑。启视圹南。续将封植墓道。以防后虞。谨用酒果。先事告由。伏惟尊灵。不震不惊。昭示阴骘。
再从祖察访公改葬时告辞(代三从侄后常作)
云云迁墓玆山。历岁已久。先垄密迩。神理攸安。顾念当初。营度失宜。揆以葬法。事多可虞。是用震惧。夙夜靡宁。求诸本麓。无地改图。祖妣之葬。别有他境。议迁冠履。咸曰彼善。询谋既同。大事以定。玆以今二十八日辛酉。启墓出柩。奉迁于龙宫东面九台山莴茝里洞某向之原。以九月十日癸酉。合窆于祖妣令人洪氏墓右。去故就新。远违松楸。陟降之理。无间彼此。事不获已。庶其昭鉴。伏惟尊灵。不震不惊。
祭察访公文(代学堂儒生作)
恭惟文忠。道尊德盛。克承家学。温国有康。典训洋洋。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0H 页
生长食息。孝友之行。人罔间言。清纯之资。妙契高朗。独寝不愧。窗壁有铭。早岁自期。经济之业。武侯文正。志则是希。世莫我知。命何云促。趾美袭训。嗣世弥光。洛水沄沄。其流孔远。道其在是。山仰攸同。矧伊河村。故家遗泽。追惟易箦。更几星霜。属玆改封。辉光若接。载瞻繐綍。行潦式陈。尚其鉴临。右此菲薄。
祭拙斋先生文
呜呼痛哉。天降割于斯文一至是耶。粤自百馀年来。诸老先生既没。而微言未析。遗响久湮。心性之学。不见于世。吾党之士。直贸贸焉。其所考问而依归者。惟鹤沙金相公暨我公二老在耳。而顷岁丁未。鹤沙弃后学。曾未十年。而天不憖遗。又复夺我公斯速。自今以后。吾党之士。其将奚所考问。而亦安所依归耶。斯文其从此而无托。绝学其于是而无传。所谓讲明心性之说。其终不可得以闻焉。此盖儒林之无禄。而吾道之重丧。曷为不使余魂飞而骨惊。仰天而长号耶。呜呼。公以明睿之质。卓越之才。笃生文献之家。克绍诗礼之业。逮事王考。涵濡既厚。久侍修岩。磨砻更积。渊源之远大。授受之亲切。其得之也钜。而资之也深。其讲之也熟。而守之也一。践履内笃。孚尹旁达。在于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0L 页
家而孝友通于神明。立于朝而风彩动于班行。历试县邑而父母乎孤嫠。退处林野而师范乎乡邦。文章之富则理明辞达而沛乎纡馀。言论之正则引义断事而坦然明著。符采粹盎。玉洁而金精也。胸襟莹澈。秋月与冰壶也。言其本则皆自一诚字做得来。而若其主静持敬之法。通贯内外。精思力践之功。该举本末。年已高德已邵而犹未敢自足也。方且俯读仰思。夜以继日。随手劄录。积成编帙。操存之诀。指掌于求放心一图。警省之方。常目于窗壁上要语。以至理气之辨。象数之篇。邹书或说之折衷。易学诸家之订正。靡不指出纰颣。推见至隐。渊微质悫。浩汗宏博。皆有以发前人之所未发。而顾自谦虚挹逊。有而若无。凡有论著。不轻示人。以故人之知公者。但称其博学远识。清标高韵。而至其实得之见。深造之功。则莫或知之。是又公之盛德。人所莫及。世有知言之君子。读公之书而观公之学。其必能阐扬传示。不令沈泯。如余之渺末肤浅。又奚庸一二赘耶。乃若为国一念。白首惓惓。爱君忧世。食息靡懈。顷自己亥以来。公常扼腕流涕。忘寝与食。至十年犹一日。既不可如何。则遂自勒成一书。窃附尊尧。引经据礼。明辨竭论。盖将垂示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1H 页
无穷。以自尽臣子义焉。逮至今春之服议。复袭前日之贬称。举世怵迫。无敢一言。而公独吃吃。力疾草疏。又别具若干条。深夜剪烛。细字连牍。未及绝笔而易箦。方公之草疏也。子弟更谏。谓必无益。而辞气慷慨。尚冀投进。顾自以病难登途为叹。泪墨未乾。酷祸斯亟。卷面韩公之两句。遂成千古之遗恨。士林传闻。莫不掩泣。夫岂亶悼公之不幸而已耶。虽然公之血诚。苦苦殁而后已之忱。既有以贯金石质鬼神。而其前后所成诸说。又足以建天地明日月。固将并流于宇宙间。所可痛者。公方寝疾而儒疏甫上。公既易箦而 天意始回。典礼才正。 弓剑遽遗。属玆 新化。乾断孔昭。郭士人辨斥之章。继上于 登极之初。岭儒疏禁锢之罚。特解于 睿鉴之裁。此放勋之有遗意。而重华之所成美。太平万岁。庶几得睹于今日。而天乃不假公以数月之寿。独使公抱恨而径逝也。英灵不昧。想应有知。其亦有以少慰于冥冥中也耶。呜呼呜呼。尚何言哉。至于门户之私痛则越我诸父之沦没。诸门族抚视教养之责。惟在于公。自质疑请业之外。疾病患厄凡有遭。皆以公为归。公一视眷恤。随事指教。诚心恳到。和气蔼然。有令人感动歆艳。而不肖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1L 页
如余。猥蒙诱迪。凡诸图说之成。辨解之作。不以示人者。辄以示余。降赐谆复。许令献愚。厥有小得。深加慰悦。凡所以训诲鞭策。提耳面命者。盖不啻谆谆如也。而顾余蒙陋之甚。初无向学之诚。譬如本无素质。安施采色。寻常间所得绪论。率皆为帘壁之视听。实未克小副至意于万一。而其区区爱戴之诚。有如天地父母。若不可一日无公以生也。不吊今日。遽失所依。恤恤遑遑。靡所仰而靡所放。泰山之颓。梁木之摧。未足以喻其悲也。今年七月。余归自龟城。拜公于床下。其未得候省已数月矣。公首言疾患之沈绵。重以羸脱而为苦。末及 朝家降服之事。忧愤痛迫。不能自定。缕缕百言。日昃忘疲。且曰梅福圣庶之说。新得本传。而看破元城嫡妇之服。实经朱子之勘定。我有一件文字。要汝暇日相證。余谨唯而出。既退而有侄子垂绝之病。夜昼奔遑。贱疾兼发。经累日而始造门外。则公疾已革。未克入省。隔一宿而奄至捐背。终不及侍丈席而承至诲。此又余之顽愚诚薄。逋慢孤负。乃至于此也。至今思之。言犹在耳。惭负平生。抱恨穷天。已矣已矣。尚复何言。区区之心。惟俟心界稍定。拟从诸孤誊出公巾衍一帙。洗心玩读。以终馀日。庶有以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112H 页
寻求旨诀。少慰悲慕。赖天之灵。或有一斑窥闯于讲习之馀。则实又公之馀赐。而尚亦有以阴佑之也。言有尽而情不穷。一杯告哀。万古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