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四 (自动笺注)
寓軒先生文集卷之四
 書
  
李翼升(玄逸)
夕間俯詢。
率爾奉報
殊覺不韙
鄙意則有在。
前後疏陳
略已披露悃誠
數件論啓。
又是言人所未發。
其在言責
亦已塞矣。
如非係關緊重事
則似不宜輒煩章奏
以犯數則疏之戒。
且念呈告之行。
異於辭免之際。
臨行進言
或被意外口語
不可知
所以請更商量者此也。
近看朝紳間。
形色日乖。
有分裂之勢。
在我雖當自盡
而外嗤點
不可不避也。
如何如何
鄕行發於再明耶。
令公去就
不比恒人
其所還往處。
人將竊識。
不可不審。
至如眉相相與旣深。
今將去國
不容一言告別
鄙料如此
並以奉布。
方在夾房不成字
李翼
卽惟宵回。
令體增福
今日晝講入侍
所欲陳者何事
竊觀歸妹一卦
專主男女說。
常情度之。
似無一句關涉於人主事
而因文進誡。
推類而長之。
有出常情之萬萬。
正如程夫子陋巷簞瓢
而以人君用人得失爲說。
淺劣傾耳以俟之耳。
以此卦大
永終知敝之義論之。
程子所謂天下之事。
莫不有終有敝。
莫不可繼久之道。
歸妹則當思永終之戒。
此語正好
推演陳說
豈獨男女爲然
其在君臣
尤爲至戒
此意似已在籌度中。
聊以奉扣。
李翼
翰。
備審令體動靜增護。
疾日沈篤
客中情境
不堪奈何
今日引見
神人之望更切。
未知處分如何耳。
儒生文。
獲蒙寵示。
感荷增深。
竊觀辭旨惓惓
出於誠懇
足以誘掖後進
興起多士
且無呵責譏切之語。
尤爲恰盡。
賤末無容一辭
不勝歎仰
第緣客紛。
乍展乍縮。
不克細翫
又未克謄出一本
文字旣出。
請奉翫是計。
取士字上似合有國家二字
以下有爲士者云云之語。
須先有國家字。
語意完備故也。
妄料如此
如何如何
我朝文敎
退陶老先生出。
道學大明
當時師友之間。
顒顒藹藹
群賢輩出
羽翼斯道。
自近百餘年間。
學術分裂
世道日壞
士之遊庠序者。
不復知有性理之說。
今此告諭文中
應有此一款語
尤爲完備
而第伏見文已渾成
今難坼開追補矣。
旣有淺見
聊以並稟。
李翼
下示文字更讀之。
開頭數行下。
添入一款。
語尤完備
不勝欽嘆
中間高遠難行四字
窅冥云云八字之下。
句語似欠齊整
今若改以窮高極遠所難八字
則與上窅冥云云之語。
字數長短
似稍齊整
未知如何
此雖非疵類。
不改終覺欠穩。
又此妄稟。
極涉率爾
惶悚惶悚
李翼
昨日所示文字末端八字
始疑其涉於嫌礙。
念台於此
必有所考據
不復奉扣矣。
卽見泮中一人書。
泮儒頗以爲惑。
言以轉告座下
則答以朱子諸生末端有此語。
今用其例。
而又慮我東行文字格式
中國不同
不能無疑云云
鄙意如是
玆又奉告
未知如何
退陶先生集中有諭館學文。
而亦不記其末端有此語。
曾祖尙州日。
有諭童蒙師長文。
其末有於是乎四字
其爲禮判日。
館學諸生文。
言願諸生相與勉之云。
無告云云之語。
今此所送文字
雖有朱子可據之例。
文字格式
有古今之異。
諸生未免起疑
妄意依從曾祖集中例。
改下於是乎四字
而去原本八字無妨
須索取改送如何
李翼
尊候未甚平迪。
長塗跋涉
易致愆違奉慮。
薇垣之論。
如是耶。
其在歸計則亦一幸也。
但看時象日非
稅駕無所
竊想憂世之念。
益切於去國之日也。
昨書獻愚。
賜印可。
書末誨諭
實爲對病之劑。
鐫勑。
謹當書紳佩服
不敢忘也。
李耳老(聃命)
春間一札
未卜以時呈達。
續接邸報
玆承台翰
滿楮悲楚
令人哽噎也。
天道好還
固知今日
得政目。
又知有春官陞擢之命。
士類交慶。
況此區區傾嚮之忱。
曷任忻忭。
世鳴年來
大病連仍
奄奄朝暮。
望外恩旨荐降。
而一未祇赴。
惶隕已極。
日前疏批又下。
一向引疾
分義所不敢。
亦將重得罪朝論
方欲扶曳就道
寸寸前進計。
想台肅行在近。
庶幾披對逆旅中。
玆爲企幸爾。
君則兄逸駕啓途
實副朋舊之望。
書末云云
不似不似
平生自視觖然。
到今積病如許
朽敗已甚
近日所叨。
亦極猥濫
況進於此者耶。
李君則
承前兩度書。
備審起居神相
且詳被薦後多少
折。
披慰之至。
卽聞賜祭來到元堂
想惟悲感政深。
又爲之馳泝無已
小紙謬問謹悉
區區之意。
雖在京被薦。
亦無首副薦同時應講之事。
首薦取才付職後。
副薦次第應講。
今兄旣非首薦
則催關雖到。
似應少遲竢其更催而發。
自不妨。
仍可優游於時月之間。
前書略布承有末薦云云之說。
未知信否
而又不妨小遲觀勢。
京官催行例也。
久在官次爲未安之說則似然矣。
重記畢後。
來示呈狀巡營
不須上京說。
只以身病請由如何
巡使回題。
亦可知其所處矣。
世鳴積敗未蘇。
危惙尙爾
千萬不意
遽叨非分之除。
非惟冒昧是懼。
以此病狀
無計登途
惶窘狼狽
不知所云
金德休(聲久)
卽玆春暄
伏惟靜履起居增護。
時事雖聞有陽復之漸。
而亦不料俄頃之間。
局面一變
未知今日世道之責者。
如何更張
李尙書官爵之命。
聞來感涕
天道好還
固宜今日
獨使南紀不及見。
興台又不少延於數月之間。
令人哽噎
聞耳令與其姪入
曾以書相問
不及傳矣。
首揆已過本府
昨得德璋書云皆玉以人馬未具。
未離謫所
而有大
諫之除。
不日當過赤羅
無所言矣。
頃聞兄擬館職
承召似在非久。
而未緣相敍。
預切益遠之悵身。
金士興(邦杰)
再昨政除命又下。
果副所料。
召旨纔降。
行旆已遠。
竊想祇受必在到家之後
行邁之勞。
正如前日所慮者。
未知行果發於何日耶。
當日政卽擬銀臺
前頭陞擢
又在非遠。
尤切忻聳之忱。
世鳴久病新瘳。
神氣薾然
自尊旆出城。
已來會于鳴瑞所。
夜晝吃吃
常在左右
有以默會之也。
持憲亦於同日政授水部郞爲幸。
聞有下諭。
便忙甚草此。
洪監司(萬鍾)
興道義烈
不容泯滅
今此六臣祠刱建之初。
本邑儒生
以此事奉稟于營門
俾就祠旁別立一間
妥靈崇奬之地。
使家指揮至當不可易。
無庸更議
不知本邑儒生何故而別生意見。
有此改議之事耶。
可怪也。
大槩嚴之義烈則可尙。
旣是郡吏
以之祔享六先生
同堂合食之制。
其於神道人情
無乃有妨耶。
若曰只當論其義烈
不可以其人之貴賤云爾則似矣。
而又有一說
六臣祠之建於魯山傍。
便是古人所謂一體君臣祭祀同之意。
而與
 宗廟配享名臣之制。
事體略同
今以一郡吏
合食六臣祠。
同在配享之列。
其在魯山嚴奉之道。
無乃大未安耶。
此事將必取譏來世
抑恐嚴之義魄亦必踧踖退避
不敢自安冥冥之中矣。
此豈所以致虔之意耶。
儒生旣已講定
不敢容喙
事體
非但六臣祠有所嫌礙而已也。
更加商確
似或無妨
且聞奉安日期稍退。
其間可容往復
敢此密稟
率爾甚矣。
若以別立一間
爲有煩工役
則只令造其祠板。
六先生奉安行祀之日。
以其祠板祭于階上。
祭訖藏之淨處。
其後每於祭日
出置行祭於階上。
永爲恒式
則旣無合食未安之事。
而似亦不至於無據
第此事承已停當
祭文中添入措語。
當依敎。
而坼改追補
難處
卒然之頃。
克承命。
非敢膠守陋見也。
無已祭文尙饗上。
只曰本郡戶長興道義烈表著。
允宜崇奬
玆當揭虔。
並爲祔食云云
以此告由。
亦似無妨
惟在商量處中耳。
區區之意。
非但六臣祠而言也。
以其有所未安於魯山如上所陳。
如何如何
與李廈卿(惟樟)
昨德膺承拜回。
詢審來服動止康迪。
慰幸無已。
卽日伏惟味道加衛。
世鳴草土餘喘。
與人絶。
日有離索之憂。
頃獲追隨講論之後
一旬晤款。
警發良多
而拜違以還
依舊汩溺
病且峻發
僵臥度日
雖聞德膺家便人相續
不克一字寓候。
莫非德誠薄之致。
第切自悼耳。
曾祖年譜勘定之役。
了得七八分。
諸老商確之勤。
左右裁擇之密。
幸幸甚甚。
冊子方在天安兄所。
前頭不無一二稟扣處。
合同異之說。
盡物我之見。
十分停當
要得恰盡於人意者。
終必在老兄手裏。
區區淺料。
不敢望於他人也。
謄寫訖。
合更一番看詳
此固諸老之意。
秋來倘復隨塵於院齋淸絶之地。
卒聞緖論則又何幸也。
年譜中數條商量處
當日盛意
全出於恐惹了嘵嘵者之錯看胡說
欲姑删去
俟更論定
無非血誠愼重之意。
歸語諸兄
感歎交切
顧於講解之際。
未盡底蘊
至於君則發難處。
彼此論辨
未見契合而罷。
有疑未釋
仍置不論
似非朋友講磨求益之道。
抑恐此等說話
自外人聞之。
不察當日本意所在
以爲集中諸說。
儘有差謬
相說夢。
貽累不細。
安保其必無也。
用是過慮
謹將瞽說
別紙具稟
其言之繁而不殺者。
蓋亦不敢諱其愚。
求正精鑑之中也。
蓋老
兄之慮。
在於錯看胡說
愚陋所慮。
在於說夢爲眞
其慮則同也。
乞恕其僭率。
痛加剖析
如或鄙說不至大謬
更下一轉語
曉人聽。
豈特區區私幸而已耶。
不肖失學
矇無見識
何足與議於是
而猶復云云
若非平日見愛之間。
不敢爾也。
倘蒙不鄙。
辱賜諄複
愚請繼此而求正焉。
幷惟垂諒
  別紙
 聖學淵源十六言。
知人知道關心
自從訓詁名物
虞夏門庭草木深。
(右讀大學有感詩第十絶。)
 其與人書又曰。
人心道心固皆心。
其知此爲人知此爲道者何物
此物不昧
精一之功在此。
近日此意思頗了了
無乃有悟耶云云
(此書所論。
所以知人知道關心之意。
細看十絶
無非此意。)
世鳴平日讀此詩此書。
雖未能有所窺闖。
妄意是與朱子通書無爲善惡處。
其意正同。
朱子蓋曰誠無爲
只是得這道理這裏
方見得幾。
方始識得善惡
若此心放而不存
一向反覆顚倒了。
如何認得善惡
此言省察者。
必本於存養也。
又曰幾有善惡之分。
於此之時。
宜常窮察。
識得是非於此分明
物格至意誠心正身修而家齊國治天下平
又曰堯舜所謂精一
孔子所謂克復
便是此事。
此又明夫聖人千言萬語
只是講明一箇心字
更無別法
大學八條
只自此做去也。
今觀此詩。
正論大學
而第一絶卽言須知格致心法
其下將心字
句句提綴。
言心處。
便下明字存存字。
卒章明言知人知道關心
格致精一滾合爲說者。
朱子因論誠幾章遂及大學精一克復作一事之意。
正相暗合
至其書中所論知此爲人知此爲道者何物
此物不昧
精一之功在此云者
所以明夫知人道者只此心。
所以能知人知道而精之一之者。
又必由於此心之不昧
知人知道
是說省察
此心不昧
是說存養
此又朱子所謂得這道理
方始見得幾。
若此心放而不存
如何認得云云之意也。
其言之不異
若合符節
此蓋晩年論學至精至要之旨。
其所指示心法
欲使學者
訓詁名物之外
知有所謂本源工夫者。
意益深切
讀者觀於十絶
大學虞書滾合爲說。
而知格致精一
同一心法
觀於書中所論知人知道以下句語
而知存養省察
交致其功。
反而考之於朱子之說。
則此詩此書之旨。
果是至精至要
初無毫髮可疑處也。
頃日老兄論及此書。
煞有
人疑之慮。
以知此爲人知此爲道者何物之語。
恐或起疑於以心觀心。
謂何物之物字似下得太重
又曰朱子於悟字。
嘗言其非。
此又老兄以書中有悟之悟字。
慮或起疑於語涉禪會。
所以爲錯理會者慮耳。
而但念心學之說。
吾家源頭所在
曾祖論學緊要
亦惟在於此。
非如閑漫話頭。
於此而有疑則無所不疑
所以此外疑難處。
不啻多也。
伊日奉討。
未免略有瞽說
不克索性講究
以得歸一之論。
追思媿恨
玆敢忘其固陋
冒竟其說。
幸乞一二剖析以敎之。
如何如何
所云知此爲人知此爲道者何物
此語本自明白
無二三心之疑者。
曾已發其端矣。
歸家君晦考示程朱說數條。
今亦不暇廣引。
只取大舜本語朱子釋經之說而細觀之。
其意自明
所謂人心心也。
道心亦心也。
其爲心疑若有二。
其實二心也。
只是一箇心。
就其心之發處或人或道。
而異其名焉耳
所謂之者心也。
一之者心也。
之者亦心也。
其爲心似亦不啻多矣。
其實非人道心之外
別有是二心三心也。
只是一箇心。
以是心而精之一之執之云耳
惟其如是
朱子釋之曰心之虛靈覺一而已矣。
以爲有人道心之異者。
以其或生於形氣之私。
或原於性命之正
所以知覺不同耳。
則明其心之一而所發有二也。
又曰二者雜於方寸之間
不知所以治之。
則危者愈危。
微者愈微。
天理之公。
無以夫人欲之私。
精則察夫二者之間而不雜也。
一則守其本心之正不離也。
從事於斯
少間斷。
必使道心常爲之主。
人心聽命焉。
則危者安微者著
而動靜云爲。
自無過不及之差。
此又明夫所謂精一無他
亦自此心而加工也。
夫旣曰所以知覺不同
又曰二者雜於方寸之間
爲分析。
不已詳乎。
不害於心之一也。
曰治曰察曰守曰常爲主曰每聽命
爲頭緖。
不幾煩乎。
而亦不害於心之一也。
語意歷落
曉然
此卽大舜朱子之說也。
然則今玆所云知此爲人知此爲道者何物云云之語。
所以明夫知人道者
卽此也。
於何二字
乃此物非他物之意也。
其言合於大舜朱子之旨。
何嘗一毫近似釋氏之以心觀乎。
且夫人心道心
是指旣發後言也。
若其旣發之後
本心冥然
全不照管
不知何底是人何底是道。
所謂危者愈危。
微者愈微。
精一之功。
何所據耶。
是其旣發之後
或人道者只此也。
知此爲
人知此爲道者
只此也。
其意豈不較然明甚乎。
況此書緊要
正在此物不昧
精一之功在是云云之語。
最是警發人處也。
所謂知人道者
固此心也。
此心之體。
一有不明
則又何以察識辨別幾微之際。
眞知得此人此道乎。
是其未發之前
必有所存主。
使此心之體瑩然不昧
然後旣發之際。
方有所體認。
所謂知者眞知密察
不至於認賊爲子
精一之功。
不在是乎。
書中旣曰知人道者何物
又曰此物不昧
精一之工在是。
謂之知則是已發也。
已發要省察
謂之不昧則是本體也。
本體存養
細玩上下句語
存養省察之功。
敬貫動靜之意。
說盡無餘。
白親切。
其與朱子幾章之說。
安有一字不相合乎
朱子又嘗曰不可不識。
然靜而有以存之。
動而有以察之。
則其體用昭然矣。
其意又極分曉
然則此詩此書中一一字
皆有歷落
所謂格致精一
同一心法者。
從可知矣。
今也不察此意。
只取一句起疑
乃曰人是一箇
道是一箇
知人道者
又是一箇
以爲二心三心
致疑言意之或差。
朱子所謂察夫二者之間云者
又將何以爲說耶。
二者旣是
察者又是
其亦有二心三心
疑。
而有涉於以心觀乎。
釋氏
其說不同
詳在朱子說。
蓋曰者。
人之所以主乎身者也。
一而不二
爲主而不爲客。
命物而不命於物者也。
故以心觀物則物之理得
今復有物以反觀
則是此心之外
復有一心
能管乎此心也。
然則所謂者。
爲一耶爲二耶。
爲主耶爲客耶。
爲命物者耶爲命於物者耶云云
至擧精一之語。
而辨其言之相似不同
則又曰人心道心
則一也。
以正不正而異其名耳。
惟精惟一則居其正而審其差。
絀其異而反其同者也。
非以道爲一心
人爲一心
而又有一心以精之也云云
其所以論二家之說之似同而實異者。
不啻詳盡
然則儒釋之辨。
只在於此一而彼二。
爲主而彼爲客。
此命物而彼命於物而已
今以本心之明。
而察已發之
知其爲人知其爲道者
其果爲二而不爲一耶。
知其爲人爲道而精之一之
使道心爲主人心聽命者。
可謂爲客而不爲主耶。
亦可謂命於物而不能命物者耶。
老兄細考說。
自應了然於此矣。
抑有一說
釋氏所以近理大亂眞者。
以其似是而非也。
就其似是處。
吾家說與彼說。
節節相似
如觀說中所擧操心盡心存心等語是也
而其
實則不同
朱子以爲正是苗莠朱紫之間。
學者於此
但當審察明辨
朱子所論可也
不可惡其言之相似於彼。
而遂盡廢吾操心盡心存心之說也。
惡莠以其亂苗。
惡紫以其亂朱。
今也惡莠之亂苗而欲不植嘉穀
惡紫之亂朱而欲遂廢正色
豈理也哉
朱子說中極言釋氏以心求心
使心之非。
程子嘗言善觀者。
却於已發之際觀之。
又嘗曰人心須要定。
使他思時方思乃是
誰使之。
曰以使可人自由便放去云云
朱子釋其意曰程先生之意。
只是說自作主宰
然則使心之說。
程子固有之矣。
蓋在釋氏作主
而其說爲異端
在吾儒則能作主。
而其言爲妙訣
初無害於其言之偶同也。
況此所論數句語
說得分曉
一字可疑者乎。
況此詩第二句苟辦此心能作主之句。
已是程朱自作主宰之說。
上下語句
精密完備
又何疑於言意之或差乎。
至於朱子孟子權度章。
則又有度心之說矣。
曰心之應物
輕重長短難齊
不可不度以本然權度
又曰度物之輕重長短易。
度心輕重長短難。
又曰本然權度
只是此心。
所謂心之輕重長短
是指心之已發底。
所謂本然權度
是指此心本然之明底。
夫旣曰度心
又曰只是此心。
則以度心
只此一箇
語意了然
此非朱子之說。
孟子之說。
其亦有二心三心之疑乎。
前日君晦朱子察夫二者之間之語。
知人知道之證。
高明以爲察字不是用力
乃是覺了云也。
此說亦恐未安。
知人知道之知字。
下得猶輕。
若察字則是喫緊用力處。
下得最重。
朱子精察密察察識等語可見矣。
況精則察夫二者之間而不雜也。
是察字乃精字之註脚
今欲輕看了察字。
則亦當輕看了精字耶。
若爾聖人敎人下工處。
果在何語耶。
竊覵老兄主見
全怕心學易差
凡看先儒說。
亦常帶着此意太重
一向畏避
無病處恐其有病
說處欲其輕說。
如察字之義。
難解
而猶有此云云
愚意此似非虛心理之法。
如何如何
一向畏避
不但說時如此
做時亦只如此。
不敢體認
不敢察識
而曰怕近於也。
是將不用心
犯手
塊然兀坐
閉眉合眼
而待其自精自一。
愚恐其無是理。
而終亦墮於禪家死法
毫釐之差
千里之謬。
又將何以捄之耶。
愚之此言。
極言流弊必至於此
正亦不可不察也。
謂何物之物字。
下得太重云者
亦所未曉。
近考朱子言理
處。
正用物字。
如論鳶飛魚躍
有曰鳶飛可見
魚躍亦可見。
所以所以躍。
何物也。
又曰鳶飛魚躍費也。
必有一箇什麽物事使得如此
便是隱。
其曰物曰物事
這箇之意。
說得輕輕了。
非局於形氣之名也。
於理旣可言物。
則於不可言物乎。
故其言心處。
用物字。
如曰通貫始終之物。
完全之物。
是箇活物
不是死物。
此物字亦只是這箇之意。
然則心字何嘗不可言物乎。
老兄非不知此。
所以看得物字太重者。
其慮正在別是一物之疑。
愚旣辨之於前矣。
至於悟字之疑。
尤所係重。
得悉陳而求正焉。
夫所惡於釋氏之悟者。
以其不事窮格。
塊守這
瞑目握固
一喝頓悟
所謂識心見性者。
只是心之光景氣之作用
終歸滅絶倫理而已
然則其所謂悟。
非吾所謂悟。
而悟字上着一頓字。
所以聖門蟊賊也。
在吾儒則悟字非不好底。
所謂好消息
所謂悟者何也。
窮理而尋得之謂也。
窮格工夫到時
須有此實驗
雖其隨人高下
悟有大小
得有淺深
而方其用力之久。
心與理契。
了解通透
脫然渙然
那時懽喜快豁。
氣象自別。
下學上達之效。
先覺得之妙。
在於此。
何可無也。
如顏
子之聞一知十
曾子之曰唯。
孟子自得
程子手舞足蹈
張子之妙契疾書
游定夫渙然不逆於
羅豫章三日流汗
延平胸中灑然
朱子怳然得其要領
所謂悟也。
從古聖賢造道深處
何嘗無悟底境界耶。
若曰是數者固悟也。
而謂之悟則易差了。
固當有悟。
而口不當言悟云爾
則又不然
程張朱諸夫子明言悟字不啻丁寧
程子曰人要明理
若止一物上明之。
不濟事
須是衆理
然後脫然自有悟處。
又嘗曰覺悟便是信。
朱子釋之其意曰未覺悟時。
不能無疑
便半信不信
已覺悟了。
無所疑。
卽是信。
張子又曰觀書大意非聞也。
必以了悟爲聞。
加一了字則其言也亦詳矣。
至於悟入二字之誤則固有之矣。
程允夫論語子貢貧而無諂
至告諸往而知來者。
以爲可見聖賢悟入淺深處。
朱子答曰此章論進學之實效
非論悟入淺深也。
悟入兩字
卽是釋氏語。
便覺氣象
入此不得云云
朱子悟入二字之誤也。
字下添一入字。
上加一頓字。
皆是禪家說。
其誤在帶了頓字入字。
便別處走。
觀於朱子明悟入兩字釋氏語。
意可見。
若只言字則朱子論學
覺悟契悟開悟等字。
不勝枚擧
何嘗不言耶。
字在釋氏頓悟悟入
則爲徑約之死法。
吾家了悟覺悟則爲窮格之實效
今也戒釋氏頓悟悟入之謬。
遂欲設禁
使學者掉棄一悟字不敢言
則是何異見刖而廢天下之屨也。
愚恐朱子意必不然也。
然則今此書中有字。
又何疑乎。
讀者且將此詩此書。
虛心細翫
得其歸趣
當日默契淺深
句語疏密
庶可見矣。
如何如何
 大道難從口耳傳。
此心隨處悠然
靜觀軒外千條
春入絲絲後先
(右靜觀齋春日有感一絶。)
老兄以此第一大道難從口耳傳。
慮或起疑於專守本心之說。
又以末句春入絲絲後先
慮或起疑一蹴造道之病。
此與論一悟字同意。
蓋亦爲錯理會者慮。
而竊恐老兄讀此詩不曾細。
有此過慮也。
夫尊德性問學兩邊工夫
如鳥兩翼
不容偏廢
與夫學必循序漸進
不可凌躐之說。
此固老先生門下講明旨訣。
而從曾祖集中論此處。
固亦不啻詳矣。
若此詩則本爲觀理而作。
初非寓意論學下工夫處。
觀於詩題靜觀齋春日有感七字
則其意自明
蓋靜以觀萬物之情。
易中語也。
春氣發育之日。
觀萬
生生之理。
意隨境靜。
心與理會
欣然有得
發諸吟詠
只此句語
初無雕琢之痕。
意味悠長
氣象可見
此其詩中所言。
只將一理字寫出。
何嘗帶了學問工夫次第說來耶。
然則所謂大道
指造化源頭言也。
化源頭。
理至隱。
豈口耳所可傳耶。
朱子中庸費隱章。
有曰其所以然者。
見聞所及
其酬南軒詩。
又曰始知太極蘊。
要妙難名論者。
皆此意也。
然而其用則費而隱。
故觀理者必於活處而求之。
活卽理之流行底。
如水之流鳶之飛魚之躍。
草木花卉發生敷榮
所謂活處也。
學者於此有得
則凡天地間化化生生之妙。
自應躍然心目之間。
不待強探力索
心地快活
悠然而樂。
這時境界
實有非言語所可及
此詩首句之言。
正謂是也
至於後先三字
又是其所見於物者。
白直地寫出來
所謂春入絲絲
正指造化充滿處言也。
造化充滿處。
豈容着次第先後字說得耶。
蓋物之發生長養者氣也。
其所發生長養者理也。
當其太和氤氳
品物咸亨。
此理之著於物者。
洋洋自在
隨處充滿
一時俱足。
無不周遍
而看則滿目欣欣
枝枝是春。
絲絲是春。
初無階級高下
由彼至此可言者。
豈有或先或後
不能齊乎。
然則後先三字
只就其充滿俱足處形容其妙。
所謂白直地寫出來者此也。
細翫之。
其意固躍如
又何疑乎。
其又何慮於語涉禪會。
學者約之弊乎。
蓋老兄將此詩作論學看。
故有是慮。
細看詩題詩意
則其或以鄙說不至大謬也。
如何如何
(一時俱足四字
本先儒語。
更考朱子說。
有曰有此理卽有此物。
無先後次第之可言云云
語益分曉。)
 窮簷讀易歎吾迷。
晨起硏劘至日西。
莫道羲文消息遠。
隔牕春鳥數聲啼。
(右讀易詩。)
愚竊謂此詩理會處。
正在一句
此詩讀易觀物。
有會於心而作。
靜觀齋一絶同意
頃日君則又疑春鳥云云語墮虛了。
老兄辨其不然
却謂此句只是卽景言。
非有意於談易也。
又曰易理在於春鳥聲中耶。
終未契合而罷。
愚恐此兩說
失却詩意也。
夫易之說具於書。
而易之理寓於物。
物之所形。
無不在。
蓋理外無物故也。
自其理而言。
原初先天八卦
出於河圖物象者。
固易之所由作也。
程子見賣兔者。
因言聖人見兔。
亦可作易。
周子庭前草不除曰。
自家意思一般
程子以爲子厚驢鳴亦此意。
此言何謂也。
天地間一物而非此理。
亦無一物而非易也。
兔雖微物
有象有數
理卽具焉。
天地造化
流行之妙。
尤著於草木禽獸生生之間。
君子於此
不足以知易乎。
若曰鳥是微物
不在云爾
則向所謂兔也草也驢鳴也是什麽微物
而周程張諸夫子必指此爲言曉人者。
又何也。
物無巨細
理無精粗
未嘗有間也。
君子觀理。
必在活處。
兔也草也驢也鳥也。
非所謂活處耶。
方天發育之日。
鳥鳴春。
生意藹然
靜觀者察之。
最是活潑潑地。
造化流行之妙。
萬物得之樂。
在於此矣。
下帷靜坐
春氣方至
隔牕幽鳥
啼送數聲。
於是欣然有會于易。
不知千古之爲遠。
其自得之趣。
又豈喝風罵雨者所可及耶。
蓋鳥之遇春而啼。
其啼者氣也。
其所以啼者理也。
啼鳥數聲之中。
而理與氣俱備
理氣流行
所謂易也。
指此而謂之羲文消息者。
豈不曉然矣乎
如作卽景看。
直是閑漫。
全無意思
此詩不當作矣。
至於君則以爲語墮虛了者。
尤未安。
夫物之可見者。
所謂費也。
見其物。
可以知其理。
子思費隱
正取鳶魚以明之。
程子以爲活潑潑地。
誠以其理則隱而實。
其用則費而顯。
何嘗有疑於說得虛了耶。
鳶之飛魚之躍鳥之啼。
安有巨細顯微虛實之可分耶。
朱子太極之理。
枯槁之物亦有性。
張子又謂糟
煨燼
無非敎也。
若如君則之說。
張朱此言。
無亦墮虛了甚耶。
君則所疑。
在於桃花自警詩序及讀陽明有感詩序中語
而其疑益甚
細看桃花詩序
所謂要須山水風花都不着心
方是究竟法云云之語。
正是玩物之戒。
程伯子書札儒者最近
一向好着。
亦自喪志
及觀謝上蔡誦史熟。
卽戒之曰便是玩物喪志之意同。
心體本虛。
一有係着
此心便逐此物去。
此詩戒在一着字。
便是程子一向好着之着字也。
觀於詩中逐物皆成癖之句。
意可見。
豈是說孔子所謂樂山樂水
程子所謂訪花隨
皆可廢也。
其讀陽明詩序
所以力辨陽明致良知之說也。
曾祖平日儒釋之辨多矣。
而其痛闢禪學
敎人者。
尤在此一篇
其以耳之於聲。
目之於色。
口之於味。
取譬爲說。
正是孟子設譬曉人之意。
說得敷暢
語意了然
不啻八字打開
此處起疑
尤是意外
於此抑有一說
自古論學易差
一字有誤
流弊無窮
有如君則所慮者。
而亦觀其人其學其意之如何耳。
韓子博愛之謂仁一句
程子以爲識性
爲其以情言性也。
濂溪曰仁之語。
朱子以爲因用而明體。
無極二字
孔子所不言。
濂溪
之。
朱子以爲無極太極五字
添減一字不得
又曰老子之言有無
有無爲二。
周子之有無
有無爲一。
其所發明濂溪意者如此
至於程子以心使心之說。
正犯禪語
自今觀之。
疑若可駭
朱子以自作主宰釋之。
不惟不敢致疑
尊信表章之。
亦以其人其學而求其意耳。
愚恐後之學者
先識得此意。
凡讀先賢文字
且須虛心遜志
熟讀詳翫
以求其志意所在
不得則又反覆求之。
要以了解爲期
如此然後自已爲學
方有進步處。
尊信先賢道宜爾也。
曾因傳說略聞君則看讀大學詩。
一兩字有所言說
君則之意。
未必如此
而或傳播遠近
適以惹嘵嘵唇吻
此正高明之所深慮者。
幸因書及之。
並布鄙意
朋友間相講磨之道。
僭言及此
極涉不韙
更乞垂諒而辱敎之。
千萬至懇至懇。
更考桃花詩序云云之語。
固是玩物喪志之戒。
細翫詩序詩語
隨時隨事
密密存省
纔見一物在前
便怕一念有係。
要令心地湛然虛靜
不容一事掛着之意。
至爲精切
泛然垂戒之語自不同。
石先生行狀中釋此意。
以爲心體澄虛
有着不可云者
得當日意也。
然則詩序之語。
要得不着而已
何嘗眼前物事一切掃却耶。
且觀集中論心學。
皆是此意。
翫心齋詩曰着意還成癖。
忘懷入禪
中虛萬化
直是上通天。
此詩所戒。
亦在一着字。
而其言心德之妙。
有以萬化而上通天
便見得靜而有主
不着意忘懷
便是中有主。
所以中虛而含萬化也。
此與周子所論靜虛明通
程子所謂中有主則虛之說。
同一旨訣。
此豈禪家寂滅者所可能耶。
一念存存
不容一事係着者。
非所主一耶。
集中又有雨後月色明詩曰。
但得淸明象。
莫着淸明迹。
物我相忘處。
中涵太極
又與翫心齋詩同意
愚恐此等詩語
莫非論心至精至要之旨。
不可草草看也。
如何如何
所擧兩詩中忘懷之忘。
坐忘之意。
物我相忘之忘。
不相戀着之意。
兩忘字自不同。
觀於含萬化太極之語則便見。
中有主。
非偏於虛寂也。
如此看。
不至大謬耶。
並敎之切仰。
與李廈卿
德膺來傳盛意
鄙說中一段合更商論
而不欲書煩。
擬俟他日面敎。
企幸之甚。
渴待飮。
亟宜投拜
承指掌。
而病未得遂。
歎鬱何勝。
槩聞所欲敎者。
在前
日所論何物字。
鄙說謂指本心
盛意看作精一
詳語意。
以此上句旣曰人心道心固皆心。
其下不當復說心字
今以何物字作此心看。
則是一心字爲可疑
不若精一看之爲稍穩也。
此固與前日物字下得太重之語同意
近又反覆思之。
而知其必不然
未免守株如舊
雖知盛意嫌煩。
不容破戒
而病裏急求解
未免小紙密稟
要令長者愚陋執迷甚而一笑焉。
日後奉對。
有以發其病而藥之
無亦不至於大未安耶。
妄意一段
上下文勢求之。
本自了然
觀於固皆心及何物等語可見
人心道心固是心。
知人道者
只是心。
初非有二心三心也。
心之旣發而有或人或道之分。
就此體認知其爲人道者
不是此心。
果是何物耶。
其曰何物云者
正是分明指示此物之非他物。
所以警發人處也。
所以知人道者
只是此心之明。
故復得此心虛靈之體。
常存不昧
然後可以精之一之
所謂此物不昧
精一之功在是。
語意豈不大煞分曉耶。
若將何物字作精一看。
則此物不昧
當作如何看耶。
何物此物。
不是二物
若如盛意看。
則此書之語。
當作知人道者精一也。
精一不昧
精一之功在是云也。
直是
成說
不然也必矣。
左右於此
終不欲看作本心者。
只緣上句已有固皆心之語。
愚陋硬說這物字分明是指本心者。
以上句有固皆心之語。
而知其必然也。
彼固是心。
此又何物
其果非此心之謂乎。
然此則只以文勢言之耳。
言其理。
又大不然
心之虛靈不昧
是人固有
本體也。
就其心之發處而辨別持守者。
精一工夫也。
有是本體
方有是工夫
大學明明德。
明德本體
而上明字工夫
以此不昧
精一工夫
則亦可以明德字爲工夫看耶。
先儒言明德只本心
又言格致是惟精。
誠正惟一
此本朱子說。
然則所謂此物不昧明德
所謂精一明明德之工夫
其義又極較然
不可差互說。
亦明矣。
不昧字。
明德註脚
朱子大章句釋明德
正用虛靈不昧四字
先儒釋之曰不昧
申言其明也。
朱子又曰虛靈不昧便是心。
又曰明德一箇光明底物事。
其論明命
又曰命與皆以明言
這箇本自光明
我自昏蔽了他。
然則今玆何物此物之物字。
朱子光明底物這箇本自光明之物字也。
不昧字。
朱子虛靈不昧之語也。
物字分明是指本心
不昧分明是狀心體之明。
豈不曉然
甚乎。
今若作精一看。
則是只說工夫
而欠却本體
已失此書本旨。
而謂精一不昧者。
語尤無倫
竊惟精詣之見。
無所遺察
所以終不欲看作本心者。
豈不以前日下得物太重之疑。
未肯放下故耶。
人心道心固是心。
知人道者只是心。
初非二心三心者。
曾已力陳於稟目中。
不敢更贅。
伏乞更加精硏
又就大學章句或問中格致說。
小註細究觀。
則此書之旨。
庶乎自明
而亦可見前日稟目中所云存養省察交致其功者。
不是此書言外之意也。
(近考大學或問格致章。
存養省察
其說甚詳。
前日所擧朱子誠幾章說同意
正好參看
)如鄙見有誤。
乞須痛加剖析如何
以前妄作爲戒
而旋又冒犯
可笑其迷不知悟。
而若區區本心則或於此而蒙察也。
覽訖並前書還擲。
卽當滅去。
恭俟他日承誨耳。
君則頃日之行。
論及此。
其意云何
略聞國卿兄所論。
不深鄙見
而恨未承一示也。
答李廈卿
蓐收警節
餘炎尙熾。
伏惟此時
道履起居加衛。
上一書。
猥陳瞽說
區區妄意
只以所稟如干條。
彼此見解未甚契合
吾輩尙爲未結公案
一番往復
要得歸一之論者。
自是講磨求益之道。
而所云這般說話
自外人聞之。
不察當日本意
未必不爲前說夢者。
亦出於萬或之慮。
非爲辨明分疏而發也。
惟是傲慢
語不知裁
拜呈以還
日用兢惕
未卜回敎當出於何旨也。
乃蒙不鄙。
辱賜諄複
滿楮縷悉
辭意勤至。
兼得德膺前後往返
備傳緖論
續因家姪後昌承拜而歸。
益知見敎之意。
眷眷無已
不翅若躬奉几席
面承提掖
日間兢惕之慮。
方始釋然于中。
感佩欣誦。
無以自容
此固區區所望座下
不敢望於他人者爾。
至於中一畏避云云之語。
尤犯不韙
不惟不以爲罪。
儘有優容假借之辭。
可見曠度洪量
虛己樂聞。
不以其人之不肖而怠於受納
昔之君子所以天下之善者。
正在於此
盛意也。
鄙說之索言及此者。
嘗見古人論學論事
竭其底蘊
推言其弊。
有或出於一時言意之外者。
故爲支離也。
誠以理未易窮。
未易精。
毫釐有差
或致自誤誤人
辨析之際。
要必各盡其說。
至若質疑請益之辭。
則又必以直窮到底爲貴。
鄙說云云
正欲盡其愚而求正焉耳
言雖僭妄
實在此。
豈不爲然乎。
若其全篇所論。
率多謬誤
芻蕘之見。
倘或一二見採精鑑之中。
則是不肖者猶得在可敎之科。
曷任。
至於君則
兄所論。
血誠愼重
初無異同
奚待言知。
前書有所云云者。
只是略見右兄講解之際。
似欠沈潛翫索之味。
一語奉質。
望其疏快中更愼密
且誠不量論道理。
不憚冒進長老
固應悉暴於儕友。
旣蒙見恕座下
則便自謂不獲罪於右兄。
近得右兄抵家書及別紙而讀之。
爲之憮然失圖
無以自諉。
旣又反覆思惟
右兄此敎。
斷無他意
其亦出於相愛之道耳。
敎誨胥勑勵。
朋友相長
不在此乎。
方擬一書伸謝
多言害道。
未敢焉。
早晩相對
開口大噱
彼此洞然矣。
力疾艱草。
伏惟恕鑑。
李參奉(榮世)。
請崔壻(斗望)墓誌
亡壻志業資稟
儘有過人者。
毋論年少人中未見
求之鄕邑
鮮有其倫。
使之久於世。
其所成就樹立
必有可觀者。
不止門戶之光而已也。
今忽至此
世鳴重哀其生也不得年
死遂湮歿土中
欲記其平日一二事。
俾克有徵於後。
而顧悲悸惻怛
不忍操筆
重以病思昏錯
恐終無以爲渠圖不朽
竊念亡壻得遊於長者之門。
敎誨日久
又嘗聞左右語及渠。
嘖嘖不已
其必有所賞識精鑑中者。
如蒙賜以一語
識其壙。
不令夷於纍纍者。
常時眷恤之誼。
替於旣歿
而逝者有知
其亦有以自慰冥冥之中也。
亡壻嘗自言於世鳴曰。
吾早孤失學下鄕
以後足跡出門外。
朋遊絶少
惟時從李公學
愛我殊至。
其敎我也隨事警勑
不許霎時放過
其在李公側。
與人語。
一言有失。
公必戒之曰爾失言
後必加省也。
仍又誨之以酬應之宜。
誠心惓惓
有踰骨肉
吾嘗銘感云。
又曰吾自伏寡陋
惟知用力虛受二字
每事過手裏。
與人談論
其始也自認吾見不錯
聞人辨駁
不敢自信曰。
彼言必是也
有時自省
未必在於彼。
而吾志則如此
庶冀有少進云。
又曰吾於李公言
必敬受而樂聞之。
不敢忘也。
又嘗曰李公性度寬和
志行恬潔。
家極貧。
別人若不可堪
而公曠然不以爲意
營爲枉曲之私。
絶於心思
一室蕭然
文墨自娛
不喜交遊
而意所好者邀之。
輒造晤語忘歸
或至經旬
不吝去留
此李公高處也。
世鳴相對亹亹
未嘗斂衽起敬
又以見亡壻之樂善好義
趣尙不凡
見長者事。
審視而竊識之乃如此
蓋其資性相近也。
在家醇謹
惟母意是順。
居恒粥粥小兒狀。
於家務細大。
不省何事
其妻慮其惰弛不振
時或警切之曰。
使異日只如此。
安所望。
卽笑曰
君言良是。
竟亦無一事掛意
世鳴處。
恂恂雅飭
不曾聞有一言及於世俗所謂財利者。
及與之辨道理疑晦
論文得失
見透思深。
竟夕不知倦焉。
文才甚高。
絶出等夷
而獨不喜與人徵逐
其在群居
不樂輒起。
人或以是疑其有挾。
而乃其志則喜靜惡鬧。
惟思自進
聖人所謂求益者。
方其疾革
氣力已微。
而猶以病不克肆力文章
形於慨恨
畢竟懷奇短折
一事自見
哀哉哀哉
古云葬不得韓公銘。
猶不葬也。
今爲亡壻乞銘。
座下其誰望也。
亡壻喪在淺土已踰月。
將以某月某日
葬于某山某向之原。
其內世系家間行事
世鳴未及知者
使其弟崔斗景甫開錄以上
並乞鑑裁
 亡壻有雜著數篇。
一則病中出示
讀之鬱然有古作者氣格
其人已死。
其文不忍其並泯。
擬從本家搜出繕寫
以遺其孤孩
從當一呈座下
想亦增一慟也。
李景玉(世瑗)
夜回寒甚
侍學增重
昨日所論中庸章句學起在四字
小註有興興能之語。
疑其爲興起在位者之意。
更思之。
大錯
經文所謂國有道其言足以興。
無道其默足以容。
孔子蘧伯玉有道可以不廢
無道可卷而懷之。
其意正同。
蓋興是不廢之意。
此興起在四字
興起在位之云也。
以爲興起在位者看。
則失經旨。
其誤甚矣。
小註興賢興能之興。
是只言其興起之意。
朱子後人讀經文興字。
以爲興邦之興。
故於章句特釋之。
以爲興賢興能之興也。
意分曉。
幸更詳之如何。
一卷石之卷。
釋以區字。
未有所考。
妄意凡言區字。
皆是區別之意。
而如書冊篇次亦謂之卷。
如曰卷之一卷之二。
所以區別之也。
則以區釋卷
意可見。
又卷字有上平聲之異。
舒之卷上聲
一卷平聲
平聲者。
似皆區別之意。
而家無韻書。
不得考出。
如得分明註解
示敎爲幸。
李信
卽玆秋晴
兄靜履啓處
以時增福
謬囑文字
決非如世鳴所敢承當
前後懇辭
不啻縷悉
而未蒙察諒
敦迫至此
令人悚蹙冞深
卽擬更申披瀝
一向廝捱
亦覺未安。
敢以拙搆呈上
以是奉塞勤命。
實欲兄知其不可用而改圖也。
幸乞亟賜毀棄
毋令貽累斯文
千萬至扣至扣。
文集三卷奉還
其中覺有誤字
免輒有付標。
爲率爾。
編書必有目錄
而此無之
更加量如何。
金會一(如萬)
昨蒙辱先書問
敍致勤悉。
感慰交集
不知所喩
元禮兄尙復何言。
人生奄忽
乃至於斯
念及身後事
尤增慘涕。
世鳴經年未歸。
今纔一來
又非長暇。
旣月末奉朝命
藏史于湖南
陳章得請
迂路省母。
而未報命前。
遲滯未安。
將以數日後還向親庭
仍又西邁
情事轉覺茫然
奈何
事勢忽迫如許
歸家之日。
多少牽掣
未由就拜。
又成千里遠別
瞻望脈脈
不自聊
月前江都之行。
歷訪仲胤金浦
天涯邂逅
相對忘言
有詩未及贈。
今玆錄呈。
所以倚門之懷。
可博一粲
三從君晦(後章)
所示冊子
固是實錄
而第於平日事蹟
似或疏略
以求誌狀
難得該盡
鄙意先修行年記。
平日歷官次第行蹟著述
各以年月編入
其有不詳年月處。
則亦以類附見比。
此似稍完備
庶使秉筆者。
有所尋求想像考閱之際。
删定成文
宜有所據。
官敎及遺集
同置一篋
從後寄示
平日文字
有不載謄本
而亦當日事可考者。
宜收一處
待考如何
伯兄
離違後伏不審板輿其已奉還
體候得無愆違
四兄果得如計還定。
巡使所處如何耶。
去留之際。
自可綽綽有裕
恐或勢有所不能。
仰慮。
在道大寒
艱以作行。
昨夕入城經一宿
今將詣闕復命
聞末薦合坐
尙未爲之。
復命後仍又鎖直。
似此困憊
不可支。
然亦豈久耶。
四兄悔堂公
便後日久。
不審安否如何
弟姑此支遣
史薦若在邇
歸期亦將不遠
同僚以分館前擬薦爲難
方待院分館。
遲速未可卜。
未前已難歸去
新薦停當之後
又須使之就講付職。
得陞爲右位。
呈辭下鄕
可以如意
前則非但規例不許
自量事勢不得
度其勢似於夏間當去。
若無魔戲則幸也。
新薦當入者幾十許人。
其中先後取舍
極爲難處
薦主張。
在於下番
自當之。
而牢鎖中聞見不廣可歎
宗姪後昌
節祀退行事。
僉議旣然
吾家當依此爲之。
九月上旬似太遠。
而旣未免退定。
事勢不得不如此
因此遂成謬例。
此後每每退行之事則極爲未安。
公元1671年
此又不可不慮也。
月田書意據古禮爲說。
固然矣。
而有大未安者。
先世從俗
四時上塚
必以節日行祀。
遵行已久。
至辛亥以後
拙齋叔父時變通。
定以寒食秋夕上墓
其餘兩節日則設行祠宇
此亦非盡從古禮。
不敢先世定規之意。
實在其中
門中遵行
亦已久矣。
今欲更變
不以節日上墓
三月上旬九月上旬定爲恒式
則變而又變。
更改紛如。
豈非未安之甚乎。
且必從古禮則家禮墓祭
只行於三月上旬
然則又將廢秋夕祭乎。
月田書中所謂朱子定行於春秋云者
亦考之欠詳矣。
今此退行
出於一時事勢
已極未安。
至又恒定退行
盡先定式
則決不可爲
恐亦非拙齋叔父當日通議定式一體遵行之意也。
此間之意如此
答書中須分曉爲說可矣。
汝所問新山澆奠
固無未安之事。
吾輩之意。
亦嘗如此
而但舊位無澆奠
而新墓獨有之。
此爲有礙。
故定以並闕。
量處爲妙。
姪子後光
自汝入城。
得一相聚
仰荷國恩
豈勝榮感。
而適病勢危苦
曾未能一場穩討。
遽作天涯數年之別。
黯然懷惡
不自勝
發行三日
過三四日
可以
任。
路上得無他撓否。
居官大小
汝之平日自期待。
本非碌碌
莅事之初。
加意自勉
凡事從約淸愼放過
豈不有光於先烈也。
前日夜中之語。
之無可也
靈巖今日政首正言蒙點。
自家切迫
公議不暇顧。
可笑
寄兒後泰
今年十四。
更過一年
便是古聖志學之年。
不可每作乳臭樣。
學字能有奬進
不至於廢課耶。
念汝飢寒感歎長。
古人語也。
默念近日景色
如在目前
不能爲勸學
不至於飢而死。
何得廢業耶。
更願勉之
吾自再昨始爲付職。
從玆牢鎖。
脫出未易
可憫
過了一兩月。
欲受由歸覲。
以此相待爲可。
俊兒亦不廢學
於何處。
便須作書以送爲可。
寄兒後泰
前日驛卒來。
得見汝書爲慰。
後日久。
安否如何
汝近讀孟子幾篇耶。
在家浪遊常多。
出去若又放過
則將何所望耶。
吾旣老病
兩弟難望成就
所期待者。
在於汝。
更須加意勉業。
以冀長進
至望至望
在家常患煩擾
其處無他擾。
果能勤讀。
則吾不責汝速歸。
留一旬。
開初還歸亦可。
寄兒後泰
卽日酷暑
父子安否如何
吾意外復職
今月十二日除授忠淸都事
營吏及人馬念前皆已下來
此豈夢寐所曾及耶。
衰病如許
幕官之役。
所不堪。
湖西異於關東
尤不欲赴。
近來朝家都事厭避之故。
嚴立科條
且吾之不赴湖西
形迹尤著。
前頭恐有難處之事。
一家諸議。
以爲不可不往。
吾意亦不得自由
來月旬後。
當發京行。
政當三伏
何以登道。
種種憫迫。
三兒後泰,後復,後益。
汝輩近讀何書。
書來不曾語及。
可想其全然放過
痛歎痛歎
泰兒所作雜文二篇
見長喜甚
汝才不至凡下
若能加勉。
古人猶可企及
況今人乎。
不然終歸魯莽而已
且汝已知行文路脈
文字疵病尙多。
由於孤陋
不多讀之故也。
讀書先尋大義
更細觀下字法。
可以漸進
勉之勉之
歸思日促。
欲以此月初發去。
自量憊惙如許
觸熱踰嶺。
不敢作意
人亦爲我危之。
勸令退行
姑此遲遲
待望暑氣斂發行。
不過一旬
可以歸見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