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第 x 页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神道碑铭]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第 567H 页
神道碑铭(并序)[李縡]
肃宗二十七年辛巳。 上赐后宫张氏死时。 景宗在东宫。一种凶邪之徒煽言于国曰。母死子不得安也。以是胁持上下。遂为全恩之论。举朝靡然。莫有贰者。独左相李公世白特立不挠白 上曰。此事上关大行王妃。臣子安敢议为。既赐死。始上劄陈保护 东宫之道。呜呼。钩弋非有罪也。汉武此举。先儒犹善其断。况我 圣考当国家大变故。不以私恩废公法。廓挥乾刚。雷厉风飞。使宫闱清而神人快。而卒亦无伤于止慈之德。 大圣人作为。固度越百王。然非李公为之相而将顺之。则畴能奉行天讨而树伦纪于百世哉。若公者真可谓大臣。而古之难辅相者。盖以此也夫。公字仲庚。号北溪。龙仁人。为人方严重厚。平居俨若有思。清阴金文正公为外翁之父。甚器重之。公时尚少。犹能默识其言行。以为师法。丁酉。进士。丙午。除义禁府都事。用荐者升义盈库主簿。由户曹佐郎。监牙山县。秩满。又为洪川。乙卯。擢文科。公素负公辅望。人以为晚。寻弃官归。群凶满朝。踰年一除文兼宣传官。荐丁内外艰。辛酉即吉。历兵曹佐郎,正郎,司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第 567L 页
宪府持平,司谏院正言,弘文馆修撰,校理。时更化未久。朝论携贰。竞为标榜。而公独敛退自守。又不喜讦直。在新进。已有老成名。间除成均馆直讲。又为御史湖西。癸亥。以与修 显庙实录。升通政。未准格还寝。为吏曹佐郎。升掌乐院正。改执义,应教。寻擢承政院同副承旨。序升至右。明年。出为黄海道观察使。及瓜。从民愿许留。条奏兵民积弊十馀事。其罢管饷。最为海民之惠。是冬。 特升工曹参判。须代未还。会边圉有警。移授平安道观察使。居一年辞递。历同中枢,大司谏,参判兵刑二曹,都承旨,大司宪。出为广州留守。旋充燕价。朝议重保障留之。公素长政事才。通敏无括。自在小官已然。凡所施设。置水不漏。要之行久而无弊。历试外内。蔚有成绩。舆论益归之。己巳。贼黯与宗室杭阴结张氏兄希载。谋倾 壸位。士祸大作。文谷受后 命。退忧谪卒。皆公之舅也。公亦罢官屏居楮江江上。慨念 王室。悲愤成疾。甲戌更化。还都承旨。无何。擢汉城府判尹,知中枢,工曹判书,议政府参赞。时 壸位复正。希载阴谋毕露。柄相南九万引周礼八议。不请刑。又入对乞屈法伸恩。公在金吾。与判事申公汝哲力言三尺不可挠。 上不从。九万之党。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第 568H 页
外虽请讨而内实庇覆。希载得不死。辛巳之变。盖源于此。自士祸以来。善类芟刈几尽。旧人在朝者。惟李公秀彦及公。既而李公左迁湖臬。公亦差傧使。仍令留掌关西别科。实则忌之也。公尝有遗惠。至是又承命访民疾苦以闻。罢革者多。久之还朝。权大运,郑维岳等。因疏决被宥。台谏争之。不从。公为言轻释重辜。非所以顺民心而格天意。维岳仍配。已而旱愈甚。相臣申翼相以疏释未尽。请召诸宰会议。公引疾不赴。当希载父号国舅也。官为立碑。甲戌后。台臣有言而犹仍置。及公为礼判。始覆奏踣去之。以节使之燕还。为参赞,大宪。丙子。擢判义禁。寻判户曹。西土饥。庙议将乞粜于虏。公争之不能得。后果速慢书之辱。明年。移吏曹。时群小用事。政路淆乱。公慨然以激扬为任。登进善类。枳斥尤不靖者。柄人大衔。柳凤瑞以校理因事诬捏。 上特补边邑。公不自安。屡辞不获 命。翼年夏。又祈免。 上批卿之劳苦。汔可毕矣。时鼎席一空。 御笔特授公右议政。吴道一疏论新卜事。比之斜封。道一即前见枳中人。 上烛其情状。黜道一。敦勉甚至。公感激应 命。公为相。务持重不喜变更。又务实惠。不为喣沫之私。入奏出劄。一以匡君泽民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第 568L 页
为主。而于讲学正心节财用守法令。尤拳拳焉。狡倭请行六成新银。僚相轻许之。公力言不可。竟 不从。至今为弊甚。 宫内火。入对陈修省之。仍言奢侈之弊甚于天灾。 上嘉纳。升左议政。 仁显王后升遐。为总护使。杭将书 梓宫上字。公斥去之。杭退曰。吾其死矣。俄而蛊咒事发。 上震怒亲鞫。宫婢皆服。首相崔锡鼎三劄请无竟其事。 上谴责甚严。时人心危疑。中外汹汹。公不动声色。终始按狱。 上亦倚以为重。希载诛。杭赐死。黯之子追施逆律。盖公治狱。无一毫瞻顾之意。而亦能平停其间。卒无滥者。方诸臣为全恩之请也。或劝公一陈而怵之以祸福。公毅然曰。人臣事君。惟有一义字。死生何足计也。呜呼。死生之于人。亦大矣。人能拚却一死。则天下无难事。今人临小利害。辄皆依违前却。苟且趋避。以之负国失身者。盖滔滔。此特畏一死耳。公之一言。足令此辈知愧。而亦可以为后世为人臣者之则矣。壬午。 上册继妃。公为嘉礼都监都提调。公积瘁而疾。屡 赐告。病中犹忧念 国事。闻罢禁卫营。上劄争之。临卒。右相申公琓道达公释负之恳。 上为之涕下。特许之。史官至则已不及知。癸未四月九日也。寿六十九。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第 569H 页
上震悼撤朝。将享 太庙。儒臣金镇圭等言仲遂卒。圣人讥其犹绎。宜杀饮福受胙之节。议大臣。寝不行。世子率宫官举哀。公状貌魁梧。声如洪钟。每朝会。正色率下。望之有威。凡有大事。众论棼如。而徐一言以定之。宅心公正。务存大体。处置得宜。畏服人志。终公之世。庙堂尊而纲纪举。隐然有乔岳镇物之功。其后当国者。喜用小智。纷更约束。而世道之变。又靡所不有。识者叹曰。使李相在者。 国事岂至于此。虽平日不悦公者。亦皆同辞。此可见人心之公矣。今 上丙午。赐谥忠正。上祖吉卷。高丽太师。曾祖讳士庆。大司谏。祖讳后渊。考讳挺岳。牧使。以公贵追 赠如例。外翁曰同中枢光灿。公配迎日郑氏。郡守昌徵之女。右议政维城其祖也。贞淑端一。助成公清德。年八十三。后公十五年而卒。葬于杨州陶山坐卯之原。公始葬金村。至是移兆而祔。男宜显。文科领议政。四女婿权尚明,洪德普,尹溥,参议金希鲁。议政男普文。三女适黄棆,金圣柱申光复。权婿子燮,莹校理。金婿子致万侍直。洪,尹继子曰县令得福,佐郎得重。公内行甚笃。居丧时年已向衰。而持制益固。伤伯兄有心恙。护视如婴儿。立朝四十年。田园臧获。一无所加。被服俭素。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第 569L 页
门庭无杂宾。尤谨于辞受。鞭靴不入。而亦不欲人知也。公之德美。盖不可胜书。而其于关世教民彝之重者。书之特详。后之知公者。于此求之可也。亦可以知圣考大处分之昭垂天下万世者。得公而成也夫。铭曰。
肃庙中世。公维硕辅。是惟大器。知夙成暮。斗筲钟鼎。均有限量。我心休休。愈积愈广。其在下位。未甚异众。遇益初九。大作利用。世运艰难。乃遗厥身。保养豺蝎。噫彼何人。于皇 圣妃。在天孔昭。窝窟一倾。妖孽莫逃。舒惨低昂。事有至难。众情劻勷。祸福之关。 王曰嗟相。惟汝同予。五刑五服。以讫天诛。公拜稽首。义重生轻。元首股肱。势则相成。绅笏不动。有俨具瞻。万马驻足。鲜见于今。力能胜重。气则配义。公实有之。办此大事。明明我 后。万世有辞。殆天生公。以襄一治。我昔见公。山泽龙虎。今其亡矣。善类谁主。世道罔极。乱逆驰骋。匪公之思。 宁考之圣。维杨之东。有屹龟趺。太史作诗。其言非谀。
 资宪大夫汉城府判尹兼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成均馆事李縡撰。
 通训大夫行弘文馆副应教知制 教兼经筵侍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第 570H 页
讲官春秋馆编修官洪凤祚书。
 崇禄太夫行户曹判书兼判义禁府事艺文馆提学 世子右副宾客俞拓基篆。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墓志铭]
  
墓志铭(并序)[闵镇远]
公讳世白。字仲庚。号雩沙。又号北溪。李氏系出龙仁。高丽太师吉卷之后也。曾祖讳士庆。大司谏。 赠吏曹判书。祖讳后渊。 赠左赞成。而考讳挺岳。坡州牧使。 赠领议政。实赞成公兄刑曹参议讳后天之子也。赞成公无嗣。参议公命之为后。妣安东金氏。同知中枢府事光灿之女。以崇祯乙亥八月初三日丑时生公。幼有异质。从季舅文谷公学。又请业于童土尹公。益饬厉不懈。丁酉。进士。丙午。仕为义禁府都事。戊申。用荐升义盈库主簿。移户曹佐郎。出宰牙山,洪川两县。乙卯。登文科。公雅以局度为士友所重。至是大阐。众喜得人。时群小用事。太学追削前日辨贤诬者。己官则否。公竟弃县归。丁巳。丁内艰。戊午。又丁外艰。致哀尽礼。服阕。除兵曹佐郎。移拜持平。又移正言。时更化未久。公论事。务持大体而严于讨罪。大臣有论救闵熙者。公言其不可。睦来善,金德远有收叙之命。公力争之。赵持谦阴护吴始寿。公论递其职。 显庙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第 570L 页
实录设局改修。公选为都厅郎。入玉堂为修撰,校理。久旱得雨。 上命近臣赋喜雨诗。公为魁。赐以豹皮。又命玉堂摹进农家十二月图。公与同僚劄陈豳风无逸之义。 上嘉之。又赐豹皮。历成均馆直讲。还校理。尤庵宋文正公赴朝。被承旨李玄锡阴挤。即日径归。公请尽诚召还。行遣玄锡。其在讲筵。屡进慎终始谨幽独之戒。又以敬天用贤亲亲仁民之说。反复开陈。而音韵畅亮。讲说精明。 上每倾听。尤庵白 上曰。某是先正金尚宪外曾孙。学有渊源。使之从容陈说好矣。尝于元朝。与同僚上劄陈奋发自新之义。尤庵请罢内需司。而 上不许。公规戒甚切。及其告休。上询于大臣。公入对言其不可许。为湖西御史。条陈便宜。民以大苏。用修史劳升通政。台谏以职未准为言。 上谕以积劳宜赏。久不允。阅月。命除准职。旋入吏曹为佐郎。升掌乐院正。移执义。由应教擢拜同副承旨。转至右。递拜兵曹参知。又由承旨出为黄海道观察使。时有查出闲丁之举。闾里骚然。公极论利害。事遂寝。秩满。例付佥知中枢。一路如失乳哺。有奉使相臣归奏民情。 上命仍任。公乃悉条兵民弊政。多所罢行。而管饷为最。管饷者。 仁祖朝为策应椵岛。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第 571H 页
设置两西。令关西专总之。京外需用。亦多靠办。奸弊浸多。海民苦之。至是庙堂因公言罢海西管饷。领于度支。关西不得横敛。民皆鼓舞。擢拜工曹参判。旋移平安道观察使。便道之官。公既明习西事。疏滞振弊。加恢前规。翌年。递为同知中枢。移大司谏,兵曹参判。为行都承旨。请设科关西。以慰悦人心。收拾人才。 上从之。历刑曹参判,大司宪。出为广州留守。兼守御使。寻差进香使。将赴燕。庙堂以保障为重。启留之。己巳。入为都承旨。时闵黯,宗道,李义徵之徒。阴结后宫张氏兄希载。而宗室杭为之主。酿成士祸。于是 上命削黜尤庵。又以缓于奉行。罢公职。俄而火色益急。仁显王后废出私第。尤庵,文谷并被后命。仲舅退忧公谪卒南荒。公屏居江上。悲伤慷慨。至于成疾。甲戌改纪。复以都承旨召。俄擢拜汉城府判尹。时 壸仪光复。凶徒迸黜。而希载谋危 国母之事始露。首相南九万蔽狱。诬引八议。不施刑。又请屈法贷死。且以危言胁 上下。公方为知义禁。争以三尺。辞甚严正。虽不见用。士论韪之。历知中枢,工曹判书。以右参赞。傧接北使。先是关西设科事。为凶党所格。公申请之。庙堂请令公仍留掌试。公既西下。采访民瘼。闻于朝。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第 571L 页
多所蠲恤。关西营屯。有折入张氏房者。公以为言。 上命还本营。升左参赞。移礼曹判书。因旱议赦己巳凶党。公执不可。又不赴会议。时辈忿恨。颇加侵轶。公不自安请急。不许。先是希载父称以国舅。官为立碑。其文有配 殿下位坤极语。而至此仍竖之。人皆骇痛而莫敢言。台臣晚有论者。礼官又置不覆奏。公始请踣之。国人称快。差节使赴燕还。擢授判义禁府事。拜户曹判书。儒臣请遵明制。行王妃世子嫔庙见之礼。大臣柳尚运等难于创始。公以为当行议甚确。 上从之。遂成定制。馆学儒生。面斥大司成吴道一曾为邑宰。奉行两贤黜享事。大臣右道一。请窜儒生。公言不可罪。 上为寝其命。庙议以西土荐饥。乞粜于燕。公争之不得。竟致嫚书之辱。弊亦不赀焉。拜吏曹判书。时吴道一党与寔繁。恣睢无忌。公枳其附丽者朴泰淳,李师尚。其党柳凤瑞刱诬辞中公。 上烛其情伏。黜补凤瑞师尚于远邑。公上章自劾。持平金致龙,修撰赵大寿迭出侵诋。 上答公辞疏曰。卿之劳苦。迄可毕矣。盖将畀大任。故先示微意也。俄而 上询政院。遵国朝已例。以御笔特拜公右议政。吴道一投疏逞憾。目以斜封。 上历举故事。斥其心术而削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第 572H 页
黜之。公累疏恳辞。慰谕备至。敦迫不已。遂拜命。 上将谒健元徽崇三陵。大臣请崇陵则遣官摄祭。崇陵显宗寝园也。公以为他陵可摄而崇陵则不可。 上称其得宜。台谏以举子阑入。请罢监试。公献议曰。此其罪在试官。宜遵 祖宗令甲。罪试官而勿罢场。从之。其后进士洪重畴倩书试卷。则公以为不可置。沈埈,崔守庆违格中第。则公以为不可存。盖公以科试至重故。一主于法而未尝或挠也。时有 鲁山,慎妃复位议。而立异者昧大义。否则无斟量。 上用公言。鲁山则复位。慎妃则立祠奉主。封植坟茔。盖公所献议恳恻明正。一以义理裁之而又自有深忧远虑。农岩金公甚称服焉。及都监官奉审陵所。公曰。二百年始有此举。宜遣大臣。以尊事体。 上可之。疫疠大起。又有火灾。公陈恐惧修省之道。且请躬节俭立纪纲。推诚任下。以答天谴。左相崔锡鼎议更法制。大要改官名。均田赋。革军门。台谏勿避嫌。参下官疏滞。明经科改规等事也。公以为此时变通。不可轻议。仍逐条言其弊端。且曰。均田则待年。军额则搜括各衙门诸宫家良丁。以渐充定。明经则试官以文义定高下。其亦可也。甲戌以后。当国者专以小惠悦民。民习大变。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第 572L 页
公常慨然。至是白 上曰。退捧蠲减。一时特恩。而小民希冀。守令姑息。积成逋欠。宜责守令俾改弊习。 上深以公言为然。台官李肇因事侵公。 上下严旨递职。领相柳尚运于朝班。非斥他台以护肇。 上切责尚运。罢其职。公劄论待大臣不宜如此。 上不从。升左议政。时为玉堂新录。大提学吴道一不圈公之子宜显。俾落二点。旋请尽抄落二点者。盖预料其党数人必落二点。故以是为胁持同录之计。其党同参会圈者。并起力请。而公正色不许。时有奸细辈窃科之狱。而试官赵大寿用情事。又发于推问之际。狱官寝之。在囚者及于私书。言遂播。狱官权是经,尹以道等私问参坐郎僚。则皆以为得闻。是经等陈疏自明。请与郎僚同下吏辨覈。而台官柳重茂请先覈飞书出处。盖重茂是大寿血党。故目以飞书。欲勿问以脱出大寿也。公劄论曰。郎官既曰得闻。是经请与对辨。则是郎官所闻。为私书根本也。今欲舍根本而先枝叶。果何意也。 上遂命先问郎官。大寿奸事果宣露。李师尚,韩配夏辈又群起沮挠。 上始大觉悟。谕以几陷术中。削黜重茂,师尚等。台官李大成疏论科狱疏缓。请遣内侍摘奸。公进言曰。君上不信臣僚。令宦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第 573H 页
寺伺察。则台谏宜争之。今乃以是导之耶。 上以旱甚。欲依汉故事。亲诣狱录囚。公谏曰。汉帝诣狱。未必亲入狱中。举措不可轻也。 上不从。北道试官徐宗泰引疾不赴。代者转辞。公请还差宗泰。以存国体。 仁显王后升遐。公为总护使。逆杭当书 梓宫上字。公令该曹改以他人。杭面无人色曰。吾其死矣。始南九万保养希载。为后日地。其党阳请诛讨。阴实回护。希载觇知其意。益横恣不忌。内连其妹为蛊咒。 仁显遂寝疾。岁馀竟薨。至是事觉。 上震怒哀伤。亲鞫逆婢等。张氏咀咒 中壸事遂绽发。领相崔锡鼎连上三劄。请勿穷竟。 上引义责之。付处中道。及赐张氏死。其党又肆为全恩之论。盖以是执契于他日也。士类亦多眩于异言者。而公独确然执守。不为动。处分既定。乃陈保护 春宫之道。自后士论益翕然钦尚。仰如山斗矣。时逆婢希载相继就法。杭赐死。宗道子彦良伏诛。黯亦将追施逆律。李公畬以追施为难。疏言之。下大臣议。公曰。宗室罪死而子女免坐者。亲亲之恩也。此不可为例于黯。若以年久为疑。则希载正法。独不在年久之后耶。希载则正法。黯独不举。未免不均。法例之外。臣不知也。他大臣多如李公言。而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第 573L 页
上特从公言。尝入对陈勤政务实之要。又曰。日官所报星变非常。而朝报无之。凡有灾异。宜出朝报。使 上下警惧。而疏漏如此。承旨不可无罪。 上从之。 上谒圣取士。而公为命官。榜中多士类知名者。阴邪之徒。嗾乡人崔世镒者投疏言诸试官用情。结之曰。主上孤立。权势下移。公走伏金吾。 上慰谕还家。命刑官推治世镒。得其受嗾倾陷状。编配之。公积劳成疾。日以困笃。而未尝顷刻忘国事。闻庙议革罢禁卫营曰。以今国势人心。数十年团练有用之卒。何可卒然撤罢乎。辄上劄论之。 上始不从。议者不一。竟不罢。又有筑城之论。公忧叹曰。今日唯以收人心立朝纲抑私恢公为先务。而其本又在格君。不正其本而汲汲于此。果何益哉。欲陈所怀而病甚不能。后靡费广而贰议生。卒如公言。公自知不起。无一语及私。临绝。犹以职名在身为闷。僚相劄陈其状。 上特许释负。史官未及传谕。而公已属纩。寔癸未四月初九日也。享年六十九。讣闻。 上震悼辍朝。庀丧如礼。公殁翌日。为 太庙亲祭。儒臣引叔弓,仲遂事。请杀仪节。不果行。 王世子率宫官举哀。 上及世子并致吊祭。今 上丙午。赐谥忠正。始葬杨州金村里。甲寅。移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第 574H 页
于云吉山下陶山里卯坐之原夫人郑氏兆次。公葬在左。地势然也。夫人迎日人。郡守昌徵之女。右议政维城之孙。生与公同年。后公十五年而殁。奉君子以敬。训子弟以法。年至大耋。一门依戴之。男宜显文科领议政。女适士人权尚明,洪德普,尹溥,参议金希鲁。宜显男普文。四女适黄棆,金圣柱。馀幼。权尚明子燮莹持平。女适黄埴。洪德普继子得福县令。尹溥继子得重参奉。金希鲁子致万教官。外出曾玄不尽录。公既没之四岁。有林溥者投匦请召尹拯。仍言辛巳罪人爰辞。有谋害东宫语。而鞫厅掩匿之。拯之不来。由于此。 上鞫问溥何从得闻。溥引其时问事郎吕必重,姜履相。盖嗾溥者。贼臣师尚也。必重,履相。师尚之党也。崔锡鼎按其狱。卒无其实。则皱合语句。尽罢按狱诸臣之职。公已下世故不论。朝野气塞。黯党李潜又踵溥投疏。语益凶惨。 上震怒亲鞫。并溥杖毙。收叙罪罢诸臣。引见慰谕。公之子宜显陈疏吁冤。则又下温批。盖凶邪交结煽俑蜚语。而罢职虽若轻典。实则实其言也。其计巧密如此。苟非 圣明在上。祸岂有极哉。公长身秀骨。魁颜耸鼻。容仪凝重。识度弘远。平居寡言笑。穆然若思。遇事果决。若不可御。其天资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第 574L 页
如此。而幼事清阴金文正公。默识其行事。以为仪法。故其宅心制行。明白峻洁。无毫发媕婀态。此则擩染者然也。其行于家者。则孝于亲。笃于兄弟。严于教子。不问家人生产。淡如也。官位已隆。恒以不洎为悲。自以非宗子。忌日身不与祭。则设位祀之。居忧日。乞铭于尤庵。跋涉岭海千馀里。不以火色为沮。伯兄有文行而心疾早废。公常隐痛。衣服饮食。必手自经纪。叔弟有英才而蚤夭。公久逾恸之。在海藩。述其行。请文于文谷以表其坟。文谷叹其难及。长妹早寡。公爱其继子如己子。末妺贫甚。俸禄所得。辄即分与之。推以及于内外族党。恤匮救疾。未尝或倦。常语子弟曰。人当以古人为期。一第可自足耶。交友宜简而不杂。名涂宜避而毋进。尔其戒之。严于辞受。物虽微。必酌于义。可受然后受之。尝有边守馈参货于朝绅。虽名公卿。以其为药饵之要。多受之。公独却之。后有发其事者。受者甚惭于公。居第不蔽风日。而曰。尚侈于李文靖厅事也。然亦不为苟难。见世之饰情干名者。殊不屑焉。其施于政者。则不以皎厉自喜。不以抟击为能。公以持己。静以镇物。而至于是非之严名义之重。则毅然有不可夺之节。不安尝以公辛巳一著。求诸古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第 575H 页
人而亦鲜其比然后知公之难也。公之始入台阁。众方出角圭以为名高。而公独每事持重。要以𦇯缝调护。不至溃裂。及时议渐乖。始于攻勋戚。及于大老。则世道之变极矣。于是分别泾渭。以扶正论。士类无不称惬。而群小已侧目矣。晚当匀轴。凡铨衡人物。裁断机要。一以正大明确。遇有大事。众议劻勷。徐一言以定。咸中其宜。虽不悦者。亦无不懑然心服。入告厦毡。每以讲学正心。敬天恤民。戒喜怒祛私蔽。节财用守法令为先。其于始息之政纷更之习。深以为病曰。益之戒舜曰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谋国之道。岂可专事喣妪。不顾害及国家耶。耶律楚材。戎秋之臣。亦曰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减一事。今若不存远虑。妄欲改易。则岂不反益其弊耶。以此一种之议。每不平于公。而犹不敢肆。及公殁。而当国者以变易为能事。蠲减为长策。终致弊端猬兴。国储枵然。识者追思公不已。公不务刚克。而庶僚自然畏惮。尝有人言吾以守宰。往辞一相臣。见武将在座。平坐睨视。笑譃自恣。及到左相家。其人随至。抑首屏气。有问而后敢对。俄顷之间。慢敬顿殊。以此知朝廷之尊。只系宰相之得人云。金文正尝曰。君子小人。决不可并立。世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第 575L 页
之欲调停以为公者。其实只是私意。公常以此为至论。于阴阳淑慝之辨。处之甚严。隐若猛虎之在山。逆绝羸豕之蹢躅。虽至于屡蹈危阱而终不恤焉。噫。辛巳处分。义理昭然。非群下所敢争。而彼自为身计者。又复危胁一世曰。张氏死。 世子将不安也。缔连凶贼。倡声和附。其头势之可畏。焱起蜂涌。当是时。和应者无事。不言则祸不可测。虽与公亲善者。亦劝公一言以远后害。而公凝然曰。今日之不可言义也。守义而死。死何所辞。劝者惭而止。呜呼。惟此一事。其所守之正可知。古所谓社稷臣者。公可以当之。而如韩魏公,刘元城诸贤。又不必差殊观也。始公得伯舅谷云公所书泰山不动砥柱中流八大字。贴之壁上。论者以为此可见公之平日所自励。而亦可谓终允蹈之云。公虽任专国政。不忘明农之意。如雩沙北溪。盖将终老于是。而竟未及焉。为文。语畅而意圆。输写不穷。诗尤沈厚有致。三渊金公删为十编。行于世。呜呼。公之事业。卓绝俊伟。直可以大手笔。明白铺张。以示无穷。而幽堂之志。猥属不佞。自惟蹇浅。岂堪斯役。然其辱知则有素矣。其敢辞诸。不佞自在小官。猥被奖许。事有可议。必引而咨询。辛巳山陵之役。不佞以肺腑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第 576H 页
为都厅。而公则总护矣。周旋阅月。抆血同事。及其出守圻辅。每以军务民事请于庙堂。则公辄许之。或有难之者。则曰。少年名官。欲尽心于国。不可相为助耶。不佞既服公德量。而亦自有知己之感矣。顾今世道屡嬗。先辈凋零。回忆老成典刑。若经累劫。每与公胤议政公相对感慨。今于状德文字。不敢有一毫谀辞者。亦唯公方严公正之遗则也。后之观者。其有考焉。铭曰。
古大臣者。国耳忘身。确然不挠。唯义是循。维忠正公。刚毅为仁。直道而行。震撼错棼。当国变故。祸福将分。众皆瞻顾。公若不闻。卓彼素守。曾莫缁磷。嗟哉我公。展也大臣。后千百载。考其渊源。谁之自出。文正之门。
 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左议政兼领 经筵事监春秋馆事 世子傅致仕奉朝贺闵镇远撰。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墓表阴记]
  
墓表阴记[李宜显]
公讳世白。字仲庚。号雩沙。又号北溪。龙仁人。曾祖讳士庆。大司谏。祖讳后渊。考讳挺岳。坡州牧使。后以公贵。俱有赠爵。公以崇祯乙亥八月三日生。二十三中进士。三十二。选拜金吾郎。升佐户部。出宰牙山,洪川二县。 肃宗元年。登文科。历扬台阁玉堂,吏部郎。监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第 576L 页
修 先朝史。升承旨。出按两西还。长谏垣,宪府,银台。荐拜广州留守。兼守御使。甲戌。升判尹。历判工礼户吏四曹。参赞政府。兼判金吾。知 经筵 世子宾客。戊寅。 御笔特擢拜右相升左。癸未四月九日。卒于位。用廉方公正以正服人二法。谥忠正。夫人迎日郑氏。郡守昌徵女。妇德罕世。与公同年生。八十三卒。合葬于杨州陶山。有一男四女。男不肖宜显。女适权尚明,洪德普,尹溥,参议金希鲁。孙普文。外孙权燮,持平莹,县令洪得福,参奉尹得重,教官金致万。公幼有异度。外曾王考清阴金文正公命以表德。期许甚至。少学于尹童土舜举。终始与内舅文谷公有师资之益。夫人祖考相国公维城。每推为廊庙器。及掌泮宫议。质业同春宋公。深被奖与。晚际朝论岐贰。侵诋宋尤庵。独确守亡变。一意扶植斯文。士林倚以为重。当辛巳 宫闱之变。毅然以名义自树。终不为群言所挠。农岩祭公以为惟此一节。百世可记。人谓之知言。公长身秀眉目。声如洪钟。威仪严重。性沈凝深厚。有经纶大才。而不自表见。为相六载。正值国家多故。不动声色。静以镇之。一以杜弊抑倖为务。律身冰檗。门庭如寒士。百僚畏惮。皆思自饬。朝著为之肃然。自有乔
雩沙集附录卷之三 第 577H 页
岳大川之功。世数近代硕辅。必以公为首。为诗文。典赡得体。农岩,三渊二公皆称服。有集十卷行于世。唯丽牲之石尚未竖。始记一二于表阴。以告后之人。俾知为公墓而起敬焉。
 男大匡辅国崇禄大夫原任议政府右议政兼领经筵事监春秋馆事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成均馆事宜显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