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x 页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疏劄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08H 页
玉堂请罢公私鱼盐山泽之税。留置各衙门屯谷于其地。以备赈资劄。(壬寅)
伏以臣等。经年近列。阻远 清光。怀闷抑郁。久切耿耿。乃于新元正始之日。得随庙堂诸臣之后。幸以瞻望 天颜。略伸鄙怀。而近日大小遑遑汲汲之状。或因诸臣之更陈。有以上轸恻怛之 渊衷者。咫尺前席。 天语温粹。反复开纳。宛有都俞气象。臣等于是不胜感激欣幸。若 圣明不懈警惧。终始一心。频赐引接。孜孜讲究。博采群议。以集众善。事之所当为者。毋挠夺于苟且偷安之论。弊之所当去者。毋沮格于偏私利害之涂。必以去积弊复善政慰人心回天怒者为期。则虽以今之危急。岂无少纾之理哉。独恨臣等智虑浅短。言语拙讷。不能有所裨补于延访之日也。此则臣等之罪固大矣。且臣所陈开山海之禁一款。最为当今恤灾救民之第一善政。而诚意浅薄。言未达意。未即开允。闷默而退。此事在他时。犹可徐议。在今日则关民死生甚大。决不可但已也。盖饥馑赤地之惨。至于此极。此时一分衣食之路。只在山海鱼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08L 页
盐之利。 圣明试思自前夺利听私之家有几。则民之失业失利者从可知矣。而此时姑罢之。救得民命之几何者又可知矣。呜呼。 国家数百年覆露休养之遗民。至于今日。有转死沟壑者。有卖子不售者。有流徙而化为盗者。今之救此属。救焚拯溺。不足喻其急。如有一毫可救之方。而有所迟疑。则生民于是乎绝望而死矣。宋宣仁皇后之言曰苟有利于百姓。吾无爱于发肤。发肤且不爱。况于他乎。况于如今乎。且周礼荒政有舍禁去几。舍禁者山泽之禁。去几者关市之讥。符秦时亦有大旱民饥。大开山泽之禁。以业贫民。此自古遇灾通行之道也。方今已有查覈之 命。固当徐议整顿。而未查之前。今年则不可不先以惠民也。民之赖此而生活者必多。而诸宫家各衙门诸豪富者。一年失此。必无瘠而弃者。请 明降德音。凡公私盐盆鱼箭海泽山林立案之属。并皆限今年停罢。许民资业。各衙门屯谷之未上来者。亦令仍置其地。使本官句管赈恤。以济将尽之赤子焉。取 进止。
玉堂请毁湖南汗佛劄
伏以天之示异。物之反常。虽在昆虫草木之微。何莫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09H 页
非人君警动畏忌之处。而至于凭托异道。诪张灵异。惑乱众听。挠动民心。则其端虽微。其祸有不胜言者。不可不明白处置。痛绝本根。以镇定之也。况世降俗末。人心不淑。衰乱之极。祸萌易生。诳诱之馀。讹言易煽。若使灵怪之说。假佛而鼓众。以至上彻于朝廷。播闻于四方。则冥愚之民。信奉益笃。浸淫滋蔓。妖诞百出。以灾以祥。其类虽异。其为诳惑一也。且如张角王则刘福通之徒。惑民乱世者。初何尝不假借于左道祸福之言乎。今此湖南佛汗之说。其为真妄。姑不必论。而数日之间。诸佛出汗。惊异而誇传。自其徒发。则传之者与听之者。固已挟竺佛之有灵。见怪底意思。非如寻常金石土木无心之孽。一听于天之命示也。若是则其为衰世欺幻之渐。已有大可忧者。朝家处之得失。机关甚重。固宜深虑而预防之也。程子之脯龙取佛首。张栻之剖神像。虽与此事微有不同。其熄邪破惑正民视听之义。可以取法于今日矣。请亟 命该道。毁其佛像。投诸水火。以示拔本塞源之意。不胜幸甚。取 进止。
玉堂请召对诸臣。以讲弭灾之策劄。
伏以水旱饥馑。何代无之。而至于大侵连年。公私赤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09L 页
立。国廪匮竭。道殣相望。百万生灵。嗷嗷待尽。则实古今之所罕有也。今日之所恃以为国计民命者。只在两麦。而天心未悔。旱魃又酷。凄风日吹。雨意日远。枯根焦叶。势如烈火。如是不雨。若复数日。则国之存亡。民之死生。将决于此矣。此正君臣上下汲汲遑遑。日夜图议。以回天怒之时。而近日以来。大臣群僚之不得进见者殆且旬望。仰惟 圣明必不知民事之罔极到此地头。而求所以应天者。又岂止于不爱牲帛。分祀群望而已哉。臣等固知清斋之日。有妨召接。而事急矣势迫矣。不可以常规旧例。姑徐云尔。请于今日速召大臣诸卿三司诸臣。特赐面对。讲求弭灾召雨之策。不胜大愿。取 进止。
玉堂请还收谏院未安之 批劄
伏以君上至尊也。臣下至卑也。尊卑之势。如天地之相悬。然犹得以交孚相济。辨是非争得失。犯颜而不为傲。不从而不为慢者。安所恃而敢尔哉。亦恃事理之公耳。是以唐太宗之言曰。理到之言。不得不服。人君孰不知面从之可恶。廷争之可奖。然往往临事而失之者。志为气使。喜怒为之用也。故程子曰人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则斯过半矣。此诚至论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10H 页
也。臣等伏睹昨日谏院之 批。窃不胜惶惑忧叹之至。或恐 圣上不能尽察于谏臣所争之公耳。以 圣上聪明仁爱。诚能平心而徐究之。则事理之是非。有不难辨者矣。臣等请得以明言之。郭齐华补外之当否。谏院所论之得失。皆置不论。台谏方为争执。而政院不待结末。遽听其辞去。此实非置台谏之意。而放弃国朝之故典也。夫行遣之人。犹可得请而追还。设使杀人之不当者。不有台论。有命辄行。则虽有百台谏守阙终日。无救于已杀之后矣。此路一开。其害亦何所不至哉。此则事理之晚然者。且人主作事。动为后世观法。自古帝王垂训设法。使后世保守而不敢失者。其虑至深远矣。 殿下上顾 祖宗故事。下虑后世流弊。此等事体。诚不可不自惜也。若是则政院之臣。何可只以奉令为无罪。而不责匡救之义也。谏院请罢之论。实未为过。且 殿下以未有许身敢言如古人者。责今之台阁。此则群下之罪也。然爱君忧国。同出于秉彝之常性。今虽世道日下。人才渺然。圣明苟能至诚虚受。听纳不疑。亦岂至如今日之不振哉。 殿下即位以来。未闻有敢言而受赏者。不匡而被罪者。一二塞责之言。无甚得失。而或时有得罪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10L 页
过者。若是则臣下何所恃而敢言乎。 殿下任世道之责。不可不于此而自观也。 殿下若以此反身自省。策励群臣。洞开言路。则导率之下。风采丕变矣。是挽回转移之方也。不然而以此轻侮群下。以为摧折屈辱之资。则不亦甚于訑訑之颜色乎。至于侮君必胜之 教。尤非臣子所敢闻。 圣明在上。何故不谅臣僚之情实至此耶。人臣果有此罪则岂容少贷。如以一时之不平。泛加于无罪之言官。则亦岂非至冤乎。 人主一言。所系甚重。不宜易发而轻肆也。臣等窃伏惟念近日 圣上处分。不得其平者。皆由于上下情志之不通也。 君臣之间。岂愿如此。 殿下不观于否泰之所以分。只在于交与不交者乎。夫人臣既受言责。纵不能大言极论。而区区补察于职分之内。亦何可深罪。臣等以为大臣虽不可不优待。言路亦不可不顾。令行惟从。虽为一时之快。后弊亦不可不深虑。委靡之世道。虽不可不责。亦不可因事肆言以拒言者。此臣等所以深忧永叹。欲望和泰之庆也。伏愿 殿下察君臣相与之至大。戒喜怒不平之为害。澄心裁物。不失轻重。以言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置之者。待郭齐华以不从君之令而从其义者。责政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11H 页
院。以虚受导言之义。反求于 圣躬。惕然省悟。还放谏院未安之 批。以示优容开释之意。不胜幸甚。且顷日馆僚承 命书启。今已累日。未蒙 赐批。此亦疑阻之一端。窃以为未安。臣等职在论思。目见 君父过举。苟有所怀。不敢不达。如蒙开纳。亦是开言路之一助也。惟 圣明留意焉。取 进止。
玉堂元月陈戒劄(癸卯)
伏以献岁发春。万物惟新。 圣明临御出治。适当大国五年之期。呜呼。岁周于上而天运改矣。民穷于下而人事极矣。秦穆公悔过之誓曰。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不云来。汉昭烈皇帝亦尝慨然流涕曰。日月如流。功业不建。是以悲耳。自古英雄豪杰之主。奋发刻厉。惟日不足。其存诸心也。若是之迫切。故发诸事者。勇往而果决。其所动作。如旋乾转坤。雷厉风飞。是以树霸功开王业。名垂于后世。今 殿下春秋方富。志气方盛。虽不可比拟于二君者。然 履位日月。不为不多。而世道趋下。日甚一日。人心已离则大业不可保。国势已去则盛年不可恃也。伏想 圣明上念 先王付畀之重。下观邦国危亡之象。感时序之变迁。悼治功之不成。中夜以思。慨然发叹。有非愚臣所及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11L 页
知者矣。臣等不胜感叹忧愤。继之以流涕也。臣等不于此时。复为 殿下一言。以答求助之 圣心则死有馀责。幸而见察。 社稷之福也。如又不省。是臣等诚意浅薄。而 殿下必视以妖妄不祥之言也。臣等亦何敢虚辱官守哉。今日之计。上不可泄泄而沓沓。下不可优游而卒岁。国之存亡。民之死生。亦决于此而已矣。 殿下果以今日国势。为治安无事而坐享太平耶。臣等决知其不然也。抑以为虽至危乱。而内无权奸窃命之忧。外无干戈接刃之患。可以苟安朝夕。姑幸吾身之无事耶。臣等又知其不可必也。 殿下深居九重。养安房闼。且今言路厄塞。聪明不达。四封之内。既远堂陛。朝廷之事。不见眉睫。则虽以 睿智之明。容有未尽察者矣。试言其内则公论不张而劝惩无章。谠言不进而得失不闻。幽隐多滞而官方日紊。廉耻都丧而利原大开。官职废坏而大小无奉公之人。纪纲紊乱而吏胥有蠹国之奸。朝廷之上。人各恣行极力而济其私。无所忌惮。刑狱无准而请托公行。法令不信而奢侈日甚。试言其外则民穷财竭而饥馑连年。赋繁役重而邻族不保。山海专封而民生失业。阿墨不别而剥割无禁。粟无素蓄而水旱无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12H 页
备。兵有虚名而缓急无恃。债帅布于方镇而军民有浚血之惨。宫差横于下邑而闾里有破产之怨。赤子嗷嗷。未见德意。良民日小。逋逃日众。土崩瓦解。非朝伊夕。山泽啸聚。又将谁御。怨气充塞。上干天和。阴阳乖错。百怪呈妖。内外如此。其可以为亿万斯年之计乎。 殿下受 祖宗无疆之业。负臣民亿兆之望。殆哉岌岌。至于此极。虽欲安行徐步。苟冀目前之偷安。不可得也。呜呼。治乱之责。既在 殿下。转移之机。不外此心。而 殿下恬然而不为动。日日益甚。此臣等所以大声疾呼。冀幸殿下一悟而改图也。今之国势。虽曰驯致积渐而然。至于 殿下之身。陵夷溃裂。一落千丈。回视十年以前。又不啻天壤。则是岂非 殿下自省之地耶。祖伊之言曰。惟先格王。正厥事。孟子亦曰一正君而国定矣。臣等深思致此之由。未尝不以怨 明主也。今何敢畏鈇钺之诛。不自附于格王之义哉。臣等窃观 殿下聪明仁爱高出百王。即位以来无大阙失。此诚不世出之主也。然而群情拂郁于下。庶事废坠于前者。诚以 圣质有怠肆之病。何以言之。 殿下亦观于古昔兴邦之君。其有不勤者乎。叔季丧邦之君。其有不怠于政理者乎。今夫十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12L 页
室之宰百里之守。民不见面。事多淹滞。则犹不可以称治。况于人主万几之重乎。且自古逸豫偷安者。皆由于湎于酒淫于色。或以土木或以游畋。今 殿下则臣民皆知其无此矣。未知何故而不自强乎。凡人心无所用。则必随其嗜好而有所陷溺。岂非大可忧也。 皇明神宗皇帝不视朝四十年。卒以养成天下之乱。以至于亡。此尤近事之可见者也。 殿下未必知怠肆之害。可至于亡国。请言其已见之弊。接见甚罕。使上下否隔而情志不通。开筵无日。使 圣学日退而疵政随生。号令施措。动淹时日。大小臣僚。莫不解体。趋事赴功之意少。而玩愒姑息之习已痼。志消气馁。上下相效。使大势委靡。莫可收拾。种种危恶之症败亡之兆。皆由此出。 殿下其忍安于此乎。臣等不敢知 殿下在宫中。所好者何事。所与语者何人。外臣既远则不过妇女在前。法语不闻则不过玩戏在御。若是则颓塌放倒。何所不至。清明之地。日渐昏蔽。刚大之气。日渐消沮。宴安之毒。沈痼于内。涣散之形。彰著于外。贤智之士。皆怀藏匿。谗谄之臣。自谓得时。人心愤怨而绝望。士气郁抑而无聊。思之及此。可为寒心。到此地头。 殿下虽以崇高之位。积累之基。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13H 页
必无税驾之所矣。春秋梁亡之训。岂非至戒。 殿下每以疾病为辞。臣等窃以为疾病之作。亦由于此也。何者。心者身之主也。志者气之帅也。心志既能坚竖而不放。则形骸坚固而血气自强矣。坚固自强则可以耐烦劳而不为病矣。至于风寒之易侵。虽若无与于此。而深居不出。不能节适宣泰则内生湮郁而外召阴邪。故古语曰洞房深宫。寒热之媒也。子产论晋侯之疾。亦曰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于是乎节宣其气。不使有所壅闭湫底。此诚至言也。至于经筵。臣等欲更陈达则辞已竭矣。然昔汉光武每朝视朝日昃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乘夜谏之。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殿下诚能深体此训则亦何至专然无意如今日乎。 殿下于庚子则开讲仅以十馀数。辛丑则仅以五六数。去岁则仅以一二数。是则 殿下之志。日怠于一日。岁倦于一岁矣。臣等敢意 殿下之自不乐此者。非虚妄也。呜呼。古昔圣王。亦岂不知安逸之为乐。勤劳之为病也。然而不敢自逸自暇。以宴安为鸩毒者。诚以治乱存亡之判于此故也。是以尧舜大圣人也。其君臣相戒之辞。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13L 页
犹曰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又曰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舜称禹之功曰克勤于邦。陶侃亦有言曰大禹圣人。犹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慄慄危惧。昧爽丕显。坐而待朝者汤也。自朝至日中昃。不遑暇食者文王也。仰而思之。夜以继日者周公也。周公作无逸之书。惓惓于成王。至以享国之久近。历年之长短。皆归于逸与无逸。其意至深远矣。殿下诚以此自省于 圣躬。其近于逸乎。近于无逸乎。臣等触犯忌讳。极言至此者。诚以生逢尧舜。 圣性高明。一朝觉悟则如转户枢。必无难事故也。伏愿圣明察时事之至危。念基业之至难。上览古昔兴丧之所判。内省 圣心病根之有在。赫然发愤。惕然改图。法乾刚之至健。奋风雷之大勇。凡诸私便缠绕之习。如以一刀斩断。淬磨蹈励。习行勤劳。每日早朝出临视事之堂。使政院得以迭侍而奏事。筵臣得以乘间而进读。大小臣僚有怀则入对。出入公事。毋淹于裁断。调摄以此。节宣以此。因以日有所事。屡省厥成。因以亲近正士。广开聪明。因以总揽众策。审择可否。因以策励群工。奔走率职。因以发号施令。鼓舞四方。此诚太平之根柢。英烈之举动也。循是以上。有无限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14H 页
好事。舍是以下。有无限不好事。以 殿下仁圣。何可滔滔不变。安其危而利其灾。辄以权辞强拒亿兆大小哀愤切迫同辞合愿之望也。昔楚庄王即位。三年不听政。伍举苏从入谏。庄王左执从手。右手抽刀。断钟鼓之悬。明日听政。遂霸诸侯。夫庄王之淫乐无度。虽非所以比论于 圣代。其从谏改过之勇。实可为法矣。臣等奉职无状。孤负 圣恩。陈戒而未见察。愿忠而未得施。有年于此矣。诚无颜面更为强聒。而当此除旧布新之日。不胜犬马忧爱之诚。冒陈瞽说。惟圣明裁幸快断焉。取 进止。
玉堂请亟从两司论诸宫事劄
伏以两司所论诸宫事。经年未决。台阁之臣。疲于传启。有同日课。 殿下不允勿烦。烂于听闻。亦同例题。任言责者志消气馁。章未入而应知蒙此批。四方失业之民。倾耳而侧听者。莫不自沮于 德音。臣等窃为 圣明惜此举措。而重念此事得失。实关国家万年之计。生民亿兆之利害。 圣明有不可以草草挥遣也。天下之事。固有可以隐忍而少待者。至于近日诸宫之弊。如痈疽之侵蚀。一日不决则敛毒益深。受祸益大。 圣明为民父母。何忍恬视其然而不一早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14L 页
为之所也。 圣明每不能平心于三司之言。凡有大小论列。一向不省。此由于群下诚意之浅薄。诚难以口舌争也。然今诸臣之于诸宫。初非有积怨深怒。而必欲侵夺其生业也。 殿下必欲亲爱而富贵也。则尤当处之有道矣。若 殿下徐究而深思则终不可不变者。晓然昭著矣。且况蚩蚩之民。至愚而神。视人君之抚己与不抚己以为向背。其端甚微。应之于千里之外者。如影响之相随。今也朝家德意未孚。而保民革弊之论。每发而辄沮。流闻传布。转相惊骇。其蹙頞而相告。抚心而失望者。当复如何。此事如非失民病国之大端而强争至此。则臣等请伏诬罔之诛。如非然者。 圣明亦宜少留意也。诚愿 圣明一奋乾断。顺人心而从公议。凡在法之所当节者。如柴场立案。火田折受。盐盆鱼箭之属。一切革罢。宫家调度。更与诸臣斟酌裁处。制为经常可久之道。使情法俱行。公私两利。不胜幸甚。臣等伏见李惟泰前日疏中所言。皆有本末。且是自昔贤臣智士所讲贯而欲行者。非一人之言也。然事关变通。不难于行而难于断。今者 圣上不由于群臣之启发。不牵于俗议之拘挛。独奋于 宸断。明知其必可行。 圣谕丁宁。召旨勤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15H 页
恳。群臣孰不钦仰 圣志出寻常万万也。臣僚之所想望。四方之所拭目。亶在今日矣。第李惟泰来京已久。 圣躬适有不安节候。尚未一接。今虽 圣候未尽复常。卧内召见。亦且何妨乎。且修举百年之废坠。整顿民生之积弊。实非等闲事业。不可逶迤徐步而就之也。要在 圣志坚定。亟断而兴行。国事至急。 圣明于此。不可不自强。大臣在告。亦可以 圣旨晓之也。臣等忝在言议之列。苟有所怀。不敢不陈。惟 圣明裁幸焉。取 进止。
玉堂请从两司论洪宇远罪劄
伏以两司久请洪宇远之罪。而 圣上尚未允许。使公议不伸。谗邪无忌。臣等窃不胜闷郁焉。尹善道之包藏祸心。赵絅之党邪不正。 圣明亦已洞察矣。今者宇远乃敢盛推善道为敢言。以絅为忠直。而其逞其私邪阿护凶人之罪。固不可与絅殊科。而其诪张眩乱欲为嫁祸之计者。心迹之巧有不可掩。三司之臣论之悉矣。朝廷处置之得失。实关消长之机。不可不明示好恶。以绝奸萌也。 圣明不加屏弃之典。而欲施调停之计。此群情之所甚惑也。夫小人之祸。如毒蛇猛兽。其戕害士类祸人国家者。未始不自于羸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15L 页
豕之蹢躅。其可优游并容。任其倾轧。而能遏必至之祸乎。是以自古以调停而败者。每每皆是。如元祐建中之事。可为后世之龟鉴。故曰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持不断之意者。开群枉之门。岂不大可惧哉。惟我 累朝德厚仁深。尤以培植善类为急务。然时有小人乘间。斩伐士林。如己卯乙巳之祸。人到于今。心寒而气短。小人之祸可畏者如此。盖小人之处心积虑。虽非一日。然未尝不窥见间隙而后发。故防闲少弛则启其心。小人之鼓簧邪说。虽寔繁有徒。然未尝不视其党之成败为之前却。故处置不严则增其气。世道之污隆。国家之存亡。生民之祸福。皆系于此。决不可容易处之也。今一宇远之谗邪治与不治。虽若未为大段。而彼之妄测朝廷好恶。伺衅而欲逞者。未必不以宇远为轻重。此臣等所以深恶痛斥。望于圣明者也。 圣明至以纷纭为虑。臣等窃恐其未然也。今 殿下诚能秉法义而裁之。以折其端。则国是自定。人心自服。此所谓以善定者也。若欲两全而苟容则胜负之势。不容两立。谗邪之徒。接迹而起。不但益致其纷纭。祸必基于此矣。况 圣明御世。如日中天。堲谗惩恶。邦有常典。何惮于纷纭哉。伏愿 圣明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16H 页
深以世道为虑。夬从两司之请。明示党邪之罪。使奸谗有所惩畏。不胜幸甚。取 进止。
乞郡疏(吏曹佐郎时○甲辰)
伏以臣闻人情之所不能已者。圣人不禁。故君父至尊严也。匹夫微贱。得以情理之说。赴愬而求获。此诚穷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之义也。臣以愚蒙。滥荷 圣恩。无才窃宠。匪分叨爵。养育成就。曲费造化。一岁之中。多在左右。不唯愚臣自附于亲臣。视遇之例。亦且不比疏远。然臣家贫亲老。至顾在中。而恐惧徊徨。不敢自陈。日月荏苒。岁律又改。亲年益深。养具盖阙。三釜之养。若失其时。则是臣终为孝治之罪人。而自阻于 天地父母之仁也。臣本无奇志异能。徒以文字之陋。滥窃科第。出而从仕。亦岂有意当世之用哉。区区志愿。盖莫切于得一县。少伸乌鸟反哺之私情。此心耿结。可质神明。立朝以来十年有馀。而精诚未格。罪衅先婴。四年之中。连三大故。祸逆之重。世未有如臣所遭者。痛念平昔。未遂一日之养。每诵古人风树不停之语。抚躬而悼也。痛毒馀生。只有偏母。而臣母以屡经忧患。贫居善病。又自一二年来。衰败益甚。起居饮食。今年不如去年。疾病缠绵。家事冷落。平居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16L 页
侍奉。欢意益少。如臣不肖。岂能为子。思前日之不逮。计馀年之短长。有时怛然惊伤。累日靡定。臣之情事。亦可悲矣。臣兄敏章幸得蒙 恩。虽任西邑。而塞外远恶。风土殊异。高年之母。不可为养而久留。今还京邸。亦过二年。则菽水之艰。与他日无异。臣重念先臣际遇 圣祖。以经幄长官。为养陈恳。其时该曹循例见防。而 圣旨特许。得授清州。此非独微臣私门之盛事。抑亦 圣朝锡类之美典。臣母子相对。犹谈前事。而未尝不自愧于诚意之浅薄也。 孝宗大王尤敦孝理之化。一时亲老乞养之人。未有不遂其情愿者。虽以宰秩之重近侍之亲。犹且不靳于暂出。今可历举而枚数也。况今 圣代。东朝备物。孝思方隆。一物之微。犹可与蒙其泽。臣尚记往岁养贤阁夜 对赐柑之时。 圣明知臣有老母矣。今臣在朝备员。有同九牛之一毛。情理迫切。不啻数倍于诸人。职无内外而莫非王事。亲老在堂。养有缓急。此臣所以乞 恩将母之说。妄有祈幸者也。使臣一吐肝膈。幸以蒙察。虽万被滥越之诛。所不敢辞。玆敢冒死呼吁。伏乞圣慈怜臣之志。许臣一邑。奉公之馀。俾伸人子至情。则两世殊渥。非臣糜粉所能仰报矣。臣无任涕泣祈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17H 页
恳之至。
辞应教疏(丙午)
伏以臣以无似。出入论思。有年所矣。智识不能周物。言议不能合理。罪戾日积。辜负 圣恩。而至于人非官谤。又且四面而至。臣于此窃不胜愧惧之心矣。且臣昨者试官复 命之后。得见李尚真之疏。张皇攻斥。意专在臣。而辞意深艰。有甚于前疏。臣诚不料一时处置。厚招人之诟厉至此也。日者尚真之疏论赏典也。抑扬区别。不当于国体而未允于公论。其时非之者不独臣一人。虽以臣之愚昧。窃深病之。盖尚真之本意。臣初未详。而观其辞语。出入于公议私恩之际。虽微臣。人孰不为骇也。所称任事之不无可据云者。实臣处置之辞所谓苟且者也。整理使特是道路馆舍修饬之属耳。兵房承旨又何以为功哉。 人君驾幸于百里之外。奔走供亿。尚多此类。其可尽赏之乎。赏罚者。国之大经。诚不可以僭与滥。此臣所以为圣朝惜而必欲救正也。何与于尚直哉。臣与尚真素无爱憎。而职在近列。裁许论议。驳正是非。是乃职责。不敢不尽。而反以为辱。岂不异哉。凡论事之道。当观其言之是非。不当较多寡而争胜负。始之处置。固非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17L 页
臣独擅。而设使其时无他同僚。独为处置。是果为臣之罪乎。乃以此持臣。以臣有若故为僇辱者然。吁可怪也。朝廷者法义之所出。纲纪之所存。若使人人怒其议己。辄相骇目。恶言詈辞。乘忿懥而相加焉。未知于国体何如也。且夫官师相规。得失相救。古之道也。岂今之独异于古耶。臣于此又不胜慨然也。臣既被人诋辱。决不可仍冒。以重罪戾。伏乞 圣慈亟许递斥。以便公私。不胜大幸。
玉堂请罪岭儒劄
伏以国体不尊。世道日坏。凶邪之辈。必欲售其戕贤败国之计。因一议礼。作为奇货。强者特起。弱者和附。或唱于前。或继于后。招朋引类。转相祖述。八年之间。寔繁有徒。而今者岭儒闻风而又至跳踉叫号。为鬼为蜮。其所以为言者。皆是传袭善道诸人之绪馀。而情状益惨。计较益密。盖其处心积虑。经营捃拾者。非一日之故。其欲逞祸之态。有不忍正视。 圣明在上。想必洞烛。若不深恶而痛斥。绝其奸萌。则前头祸败。可胜救哉。呜呼。惟我 孝宗大王以不世出之姿。奋大有为之志。至其 临御之久。益知国势强弱之所在。人才消长之所宜。其所举措。动协群情。而乃与宋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18H 页
时烈等。遂定鱼水之契。尽诚尽礼。言听计用。将欲新一代之规模。建万世之长策。遭遇之盛。旷古无二。时烈等感不世之 恩。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亦欲激扬清浊。以肃朝纲。更革弊政。以固邦本。于是异议之人。潜怀不悦。叨倖之辈。亦耻见抑。私相憎嫉。百计指摘。而唯是 圣眷益隆。无间之可乘矣。及至 天崩议礼。事出同异。去取之间。或有不齐之论起于朝端。不逞之徒窥见间隙。视为陷贤之嗃矢。鼓簧邪说。四面而起。或割裂疏说。傅会其言。或抉摘措语。證成罪案。张皇搆诬。不遗馀力。必欲以贬薄 先王废绝宗统之罪。加之于时烈。其意盖以必如此立说如此断案而后。可以网打一时之士类也。此所以汹汹之端。式至今日。而招岭儒之凶言者也。呜呼岂不痛哉。不然而若只以论礼为心。则藉曰不用周礼。遵用时王之制。何至于宗统不明民志不定。关系于主势之固不固国祚之延不延。如善道之言。宗统废坏。伦纪倒置。君臣父子之间。无一不失其序。 先王不得继 仁祖之统。 殿下不得祭 仁祖。而至有不忍言者。如世哲等之言乎。其心所在。瞭若观火。岂难知哉。臣等窃闻当初定服制时曲折。其时大臣自哭班退出。与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18L 页
时烈会于 阙外。议 大王大妃殿所服。时烈对五礼仪及皇朝典礼期年之制。大臣之意亦以为然。而仓卒之际。未有所考。时烈取丧礼备要中父为嫡子条。今制国制降期之文以示之。其议遂定。所谓今制。即 皇明之制也。时烈所引今用之吾从周之说也。国制即 祖宗朝已行之礼也。时烈所谓 大王大妃之于昭显世子之丧。既与 仁祖大王同为长子之服者也。及至异论之作。前后献议。辞说虽多。时烈之意。只以礼经注疏既不分晓。而见解而立说者各主私见。与其角是非于诸说之同异。不如据定制于时王之典章为主。此其意岂不明白易晓正大可行者乎。大臣礼官之所以为请。 殿下之所以断行而不疑者。可谓能尽于大礼而无遗憾矣。若非一二儒贤之见嫉于奸小。必欲诬罔倾陷。则一时议礼。事过则已。何有换面同声。肆为凶言。如今日之纷纷乎。 圣鉴孔明。当初议礼之曲折。诸臣献议之本末。在人耳目。虽有谗者百人。岂难辨也。盖前后攻时烈者。务逞其私。愈出愈深。而然其为说。大抵有三。当服齐衰三年者此一说也。当服斩衰三年者此一说也。至于凭藉礼议。直逞祸心。又为一说也。而宗统嫡统之说。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19H 页
所包者广而尤为陷人之坑阱。故实为三说之宗▦。而前后诸人并持一律。今此世哲等以前三说合而一之。颠倒捏合。尤无伦脊。公肆凶悖。益无顾忌。诚不足多辨。然邪说之祸人国家。或发于一时。或流于后世。 圣朝清明。虽无一时之忧。谗慝不殄。安知无他日之虑也。此臣等所以为大惧者也。试取其说。诘其诬焉。宗者谓其为臣民之所宗也。统者谓其继序相传之统也。帝王之统。虽以叔继侄以兄继弟。莫不有父子之义也。然其死而为之服也则未闻有行三年之制者。亦未闻有以服制之隆杀。为害于宗统也。是以我朝 恭懿殿之于 明宗大王之丧。虽因奇大升之议。定继体之服而服期而止。先正臣李滉所谓岂有不止于期之理者。此其明證也。礼曰天子诸侯绝旁期。于众子绝。正统之期不降。然则正统而犹服期。服期而不害于正统者。岂不晓然明甚乎。天子诸侯本无为众子服期之礼。唯承统者服期。 大王大妃之服期。正以正统之期。非如士庶人众子之期也。而今乃曰以我 孝宗大王指为庶子而降服期。谓若不为正统而为众子之旁期者然。彼虽急于搆捏。独不念欺天之可畏乎。兄四种之类。皆是传重而不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19L 页
为三年。不妨继统。 皇朝三百年。我朝 列圣。皆用服期之制。而宗统之传固自若也。今乃以服期之故。统绝伦废云则是不亦厚诬 祖宗乎。何言之悖乱至此也。仪礼为长子条。为今聚讼之端。盖经文只有为长子三年之文。无立次长为某服之文。虽以疏说观之。长子之或未成人而死。或废疾不立而后。立次长而为之服。与夫长子既立而既服三年。而立次长又死而为之服者。俱无明白区别之文。而虽传重而不服三年者。其说甚多。岂可妄用无徵之礼。而不遵阙疑之义哉。至于天子诸侯之丧。五服之亲皆服斩云者。乃臣服君丧之礼。何可指拟于今日乎。且渠等所引父之所不降。母亦不敢降者。固是礼典。 大王大妃既于昭显之丧。与 仁祖大王同为期年之制。而今乃必曰三年。然则父之所降。母独隆之乎。且次长以下同谓之庶子。杂见于经传。如礼疏曰君之适夫人第二以下皆名庶子。内则庶子之文。解者曰庶子谓适子之弟。诗本支百世之语。朱子释之曰本宗子也。支庶子也。如此之类不可胜记。则庶之非贱称亦明矣。从礼经而通为众子之称则不嫌于次长。从彼说而断为妾子之号则乃为贱称。以贱称加于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20H 页
先王者。果在于谁欤。且下正庶之云。疏家本意下正非庶子而犹为庶云尔。献议乃引此说。以明庶之非贱称也。渠乃敢以此而妄加指斥。谓 先王不得继仁祖之统。而 殿下不得祭 仁庙也。其言之不道孰甚焉。今日臣子之所以致隆于 孝考者。固不在于讳其长幼之序。而国家万年之统。如日中天。乃曰宗嫡之统。终归于暗昧而不明。至以污蔑为言。是果臣子所忍言者乎。臣等窃观自古小人之戕害君子者。必假危祸之言。以济其阴贼。臣等不暇远引前代。如己卯乙巳群奸害正。皆用此术。恐动 主上。钳制人口。然后刀锯鼎镬。无施不可。故关系宗社四字。为其时嫁祸之题目。今日此辈之必以伦纪统绪为言。亦其遗智也。岂不痛哉。虽然臣等辨论至此者。亦甚疲矣。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此辈千里裹足。十百聚首。奔走尽气。昼夜营营者。其心只在于陷人则其不仁甚矣。尚何敢与议于 王朝之典礼乎。况其言之悖乱。上及 圣朝。此又春秋之义。必讨无赦者。而渠反论说春秋。又可骇也。呜呼。方今天怒于上。民怨于下。忧虞溢目。灾孽沓至。而奸谗怪鬼之伦。又敢骋妖于日月之下。其为国家之虑。庸有极哉。幸 圣批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20L 页
之下。斥其情状。凡在臣邻。莫不感叹。而然臣等之忧。尚恐惩恶不严。有以启奸小之觊觎也。伏乞 圣明亟下明旨。正其假托论礼。谋害善类之罪。以幸世道。以扶国脉焉。取 进止。
辞应教兼陈所怀疏
伏以臣受气虚薄。每当夏月。辄患注夏之病。今此暑雨。宿患复发。头疼体羸。食饮专废。少有劳动。眩晕兼作。加以泄泻寒热之症。相辅为患。若不闭户调治。及时救药。以寻生路。则恐不能复为完人。呈单累日。政院辄却。久旷职事。虚带官衔。进退狼狈。益增闷蹙。伏乞 圣慈俯赐矜怜。亟许递改。以便公私。不胜大幸。且臣移告在家。病隔馆议。前后进劄。又未同参。不匡之罪逾大。而失职之责不加。臣于此尤不胜愧惧之心矣。况 殿下近日处分。群情皆以为过当。虽以臣之愚昧。窃所忧叹。何敢畏鈇钺之诛。不尽其区区乎。李尚逸拿问之 命。特出一时触恼。夫以一时之触恼。不曾徐究其情实。因文书之过误。处以不敬之罪。已非 圣明用法之正。而至于因此一事。辗转逾激。罢斥谏官。深罪儒臣。前后辞旨。极严且峻。加之以不近之罪名。震之以过中之威怒。此则尤非所望于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21H 页
圣明者也。夫不敬者人臣之极罪。过误者公事之或有。处罪之轻重。各有其当。 殿下若果平心而处此。则尚逸果有慢傲之心。诸臣果有偏护之意乎。此则决知其无是也。且今台启方张则公议可见。先发者独何罪也。玉堂言之诚是也。则迟速亦何论也。执其言而加其罪。谁得以免。喜怒不平。大害国体。三司责罚。系关言路。以 殿下之明圣。岂不顾惜事体而暴发至此乎。今日三司所言者。亦岂言人之所不敢言。如古之犯颜色批逆鳞者哉。只是循例论启。而 圣明犹且大震谴怒。若使在廷之臣。果有吐气扬言。牵裾折槛。大触忌讳。发忠忘身。 圣明将何以待之乎。臣于向者登对之日。妄陈言路杜塞之虑。冀蒙 察纳。而不意今者又有此举措。使台阁丧气。谏诤沮心。此臣之所大惜者也。本馆职亲地近。论思为任。国家之待之也。每以屈意而加礼。已成故事。故玉堂进劄。无过宿不批之时。今者劄上多日。而尚未承批。以奸巧回互之恶名。辄加于论事进戒之近臣。此则前古之所未有。而尤为失德之大者也。臣闻天地和而后品物遂。父子和而后家道正。君臣和而后国政理。此大易所以贵泰而恶否也。今此尚逸之事。何等细微。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21L 页
而 圣明暴震于其初。转失和平之体。而大为过激之举。小臣愚惑。实所未晓。伏乞 圣明平心察理。遄霁雷威。收还谏臣之滥罚及前后严旨。亟赐本馆劄批而慰勉之。以幸言路。以全国体焉。
玉堂因日食陈戒劄
伏以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象。眚痾晕祲。皆可以徵人事之吉凶。验君道之得失。而日变之中。无如薄蚀之大。是以春秋丁宁于天人之际。每食必书。以著其灾咎。盖皆出于衰乱之世。而其象为阴盛阳微祸败将作之兆。故诗曰日有食之。亦孔之丑。今此下民。亦孔之哀。朱子传之曰王者修德行政。用贤去邪。能使阳盛足以胜阴。阴衰不能侵阳。则日月之行。虽或当食。而月常避日。故当食而不食。若国无政不用善。使臣子背君父。妾妇乘其夫。小人陵君子。夷狄侵中国。阴盛阳微。当食必食。虽曰行有常度。实为非常之变矣。夫春秋之所谨言。诗人之所深忧。先儒之所极论。此可见日蚀之为大异。而非他灾之比矣。向者虹贯之变。叠见于数朔之内。此为莫大之变。而 圣上所以应天者无其实。修省者无其效。求言而下不应。恤民而民益病。朝纲日益废坏。言路日渐杜塞。国势陵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22H 页
夷。有朝夕土崩之患。士气郁塞。无天地交泰之象。泄泄沓沓。大小恬嬉。以致民怨益深。天怒益震。乃于六月之朔。复有日蚀之变。而臣等亦目见其薄蚀之状。与既无异。太阳自丧其光明之体。而万象皆入于昏阴之域。凡在仰睹。莫不心惊而色沮。天之警告。若是明著。岂非大可惧哉。成形之祸。月寝累深。不救之灾。日以迫切。臣等愚昧。窃未晓何样祸咎伏于冥冥。而自古及今。未有有其灾而无其应者。则虽有迟疾。变不虚生。而上下恬视。曾无动容易色之虑。臣等未知殿下亦以为适然而莫之省欤。抑狃于天之屡告而亵其威怒耶。或以时势之难为。而付之于无可奈何之地欤。此臣等抑郁而寒心者也。前后进戒之言。虽有缓急浅深之不同。 圣明若采择而力行则未必无补于应天救民之实。而言者续而 圣听逾邈。变咎众而时事益急。臣等欲勿言则负 殿下论思之责。欲言乎则犯古人斯疏之戒。臣等到此不知所以为言。然区区之忠。亦不敢自外。敢陈一二。若得少概于 圣心则岂独臣等之私幸也。臣等窃观今日之时势与夫 圣明宅心制治之方。诚有大相违戾者。何以言之。今我国家。如老病之人。元气既败。百病交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22L 页
侵。荣卫枯渴。四肢不举。如百年大厦。梁柱内蠹。风雨外侵。一材一木。无不受病。良医治之则必须调和血脉。补养真元。饮食而扶其衰。药石而攻其疾。然后可享全安之福。良工为之则必须去其腐材易其毁瓦。得大木而补其缺。仍旧址而致新功。然后可免颠覆之忧。今之国势。大类于此。委靡废坏。有朝夕不保之形。必须 君臣上下。夙夜淬磨。整顿其纲维。综理其庶务。立 圣志以明好恶。开言路以广聪明。举贤才以受职任。革弊政以安民生。然后可免危亡之患。而窃覵 圣志之所存。务为偷安姑息之计。政事则乐因循而惮改作。用舍则好便佞而疏忠直。罕接臣僚。养安于九重之内。厌薄谏诤。拒人于千里之外。革弊之论。视为文具。流俗之谈。守若法令。号令则朝行而夕辍。施措则东扶而西颠。非不总揽权纲而有陵替之渐。非不修明刑赏而有私挠之患。以致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大官持禄保位。无诚心体国之人。小官积日求迁。为自便营私之计。廉耻道丧。义理晦塞。忠志之士潜怀愤叹。软媚之辈自谓得时。似此气象。岂有一毫振作之望。只得如水益下。载胥及溺而已。此由于 殿下一念不能奋发而自强。徒为安坐守文之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23H 页
图。而不觉其渐趋于危亡之域。臣等窃以为过矣。古所谓守文者。如汉之文景。承高帝创业之后。席天下富安之基。清净无为。与民休息者也。然贾生犹以不及今定经制为忧。董子犹以改弦更张为请。况今国势之危弱如何。生民之困弊如何。而可以逶迤徐步。不动声色。坐享太平乎。此恐 殿下之误虑也。古人有画一而告其君者。臣等虽无状。其欲效忠于 君父则不下于古人。臣等亦请画一而告 殿下。志者万事之根柢。图王图霸。皆由此出。匹夫之微。犹曰有志者事竟成。况王者处大宝之位。操万化之柄。苟其志之所向。众趋而群举。亦何为而不成。何功之不立哉。今以 殿下聪明仁圣之资。果能先立其志。以图非常之功。何圣王之不若哉。伏愿 圣明坚竖此志。勿为私欲之所挠夺。勿为时势之所阨塞。必以积弊俱祛。民生乐业。国势巩固。祈天永命为期焉。开筵之请。本馆前后屡以为言。 圣明亦已俯许。而尚未一番开讲。此无非臣等诚意浅薄之罪也。然王者进德出治之本源。舍此无他术焉。即今虽以盛暑禀停。当暑开筵。有古帝王之盛节。况朝夕燕闲之顷。暂时讲论。安有大妨于起居之便。伏愿 圣明或朝或暮暑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23L 页
气未盛之际。频 赐召对。讨论经史。商确古今。则想必大有所益。而于治心养气之方。亦岂小补也哉。纪纲者。所以维持国家之具也。所谓纪纲。非必严刑峻法而可立也。唯在于举措得宜。刑章得中。君子畏义。小人畏法。法义不废。纪纲乃立。其本在于人主。以大公无私之德。照临于上。使任职之吏奉法之官。得以补察而执持之也。今者公私之涂既判。上下之势相夺。弛张左右。一出于缠绕拘挛之私。是以群下师师非度。恣行私意。贵臣多赂章之讥。士夫有征利之污。人心不服。世道日败。此乃自古亡国之谬习。而非清朝之美事也。至于 国朝最严治赃之律。而债帅之辇货巨室者与夫自己奸赃之狼籍(一作藉)者。俱从容贷。未正典法。使四方闻之。有轻侮朝廷之心。赃吏自恣。无畏惮刑章之意。若是则纪纲何由而可立乎。古人曰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纪纲之理乱而已矣。盖人主所恃而为治者。专在于此。臣等敢以立纪纲为请焉。命令者。人主所以鼓化一世之权也。人主命令。比之风雷。朝发于户庭之间。夕被于四封之远。发施之际。必谨必审。既发之后。必信必果。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若使人主命令。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24H 页
玩亵而或格。反污而不行。则虽有良法美政。无补于国事矣。今也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命令之发。既不能审度于其始。又不能坚持于其终。官吏任其废阁而不惮。细民知其难久而不畏。众政由是而废坠。王威由是而不立。古所谓令出惟行不惟反者。不如是也。试以近事言之则 殿下既令罢柴场矣。而柴场如古。既令罢盐盆鱼箭矣。而盐盆鱼箭如古。既令检漏户矣。而漏户如古。既令禁奢侈矣。而奢侈如古。既令访民隐矣。而民隐不闻。既令求贤才矣。而贤才不登。若此之类。难以枚举。书曰屡省厥成。钦哉。今 殿下或因群臣之请。勉强而从之。不复省厥成于其终。此万事所以堕也。臣等敢以信命令为请焉。言路者。所以决壅蔽广忠益也。百官有司各有分职。而惟三司之官则以言议为职。不系尊卑。无论大小。上自 上躬阙遗。下至时政得失。皆可得言。此古人所谓卑行其言者也。今 殿下不察其言之是非。惟以官职之尊卑。辄示取舍。使宰相当国政而不恤公议。台阁任言责而不敢尽言。轻重之势。不能相维。可否之道。不能相济。方今虽朝廷清明。未有权奸之祸。而设使异时不如今日。有大奸慝掩蔽 主聪。威福自用者。而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24L 页
言路一闭。无一人敢言。则未知国家危亡。将何以救之哉。此苏轼所谓圣人深意。流俗不知者也。欲开言路则君相必须优奖。不为摧辱。而台阁经岁苦口之争。或有牢拒而不从。一二陈启之言。或被情外之严斥。此则 圣明既不能优奖矣。近日 筵中大臣陈台论之失实。而至于混斥台官。公肆诋骂。以为台阁不可信。夫国家之置台官。所以寄耳目也。其人不合则退其人。其事不是则攻其事可也。至以一时之事。指台阁以为不可信。彼既不能无失。则此亦岂故为欺罔者乎。是启 圣上轻视之渐。为台阁无穷之羞。非大臣所以告 君之体也。此则相臣亦摧辱之矣。如是而可望言路之不闭乎。谏诤或旷则得失不闻。聪明或蔽则下情不达。臣等敢以开言路为请焉。程子曰生民之理已穷。圣王之政可改。况今立国数百年。流弊已极。民穷财竭。一至于此。如公贱之偏苦。良役之不均。军政之紊乱。宫家之专利。各衙门之横敛。言者已悉。 圣明想已洞烛。如欲一切釐正。只在 圣明一举措之间。此等众弊不革。虽 圣明忧劳于上。群臣奔走于下。终无益于国家败亡之数也。臣等敢以革弊政为请焉。臣等此言。虽皆出于陈腐掇拾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25H 页
之馀。今日进德保民之策。亦无出是者。伏愿 圣明勿以人废言。留神而察纳焉。且念台阁之臣。所宜自重其身。而掌令李东稷先发闵点之论。被斥大臣之后。引避之辞。语不别白。有若推与于他人。大失台阁风采。亦可见言路委靡之甚。请掌令李东稷递差。筹司提调。为任极重。苟非识量谋猷为众所推者。莫宜居之。今此新差之员。俱不惬人望。请备边司堂上金始振,南龙翼改差。取 进止。
严批后辞职疏
伏以臣等俱以无似。待罪论思。恒以孤 恩失职为愧。近者目见天灾之荐叠。时事之艰虞。愚忠所激。妄陈一劄。而伏承 圣批。十行纶音。谆切且严。开纳于前而诲责于后。臣等捧读以还。不胜感激震悚之至。夫君臣犹父子。而谴责无非教也。虽然区区下怀。有所未孚于 君父之前。而至有情外之教。臣等不得不更暴愚衷而明其不然也。臣等窃观末俗偷弊。言路阨塞。人心喜同而恶异。国事有可而无替。此有识所共慨然者也。至于大臣之当国者。则其一言之得失。一事之是非。所系甚重。必使人人得以尽言不讳。随事相规而后。人心悦服。国政可为也。此子产所以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25L 页
不禁乡校之谤。而诸葛武侯所谓勤攻吾阙失者也。大臣有大罪则固可请罪驳劾。如有不至于是。而虽一时失误。有害国体者。则何可诿诸微事而不为论列乎。至于权奸壅蔽之患。臣等本意不过泛论言路杜塞。其害至此云尔。非谓今日大臣有此习也。盖 圣明即位以来。未尝赏一言者。大臣不顾大体。摧辱言事之臣。尤为不韪。此臣等所以优容台阁。培养直气。上告于 圣明。下责于大臣者也。上下语意。自不相蒙。臣等岂有他意于其间哉。且人臣告君之道。贵在诚信。臣等虽无状。亦粗识事君之义矣。怀挟别意。彼此移怒。此何等奸邪。而 圣明疑之至此。此无非臣等不能见信于 君父之致也。大臣既以闵点为全然无失而混斥台官。则勿论请推与请罢。皆在被斥之中。岂可自分轻重。推与别人乎。此非台阁之体也。筹司提调之不惬人望。自是一时之公议。臣等职在近密。不敢不论。至于臣入对之时。不能面奏。诚有罪矣。然其时馆中方议进劄。而诸僚未及商确。臣仓卒入 侍。不敢径自陈达。此虽出于事体之适然。而圣教及此。尤不任愧悚焉。臣等猥蒙 恩私。忝居帷幄。而言议不能适宜。精诚不能上格。狂瞽之言。既未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26H 页
蒙察愿忠之意。反承 严旨。臣等罪戾至此而无所逃矣。臣等将何颜面冒据迩列乎。伏乞 圣慈俯谅危悃。亟赐罢斥。仍治臣等之罪。不胜幸甚。
玉堂因虹变进戒劄
伏以自古国家。有失道之徵祸孽之萌。天必降灾异以警告之。其端甚微。而其应甚彰。安危得失之报。只在人君知惧与不知惧耳。故能知惧者。一警而有馀。故荧惑足以存宋。桑谷足以兴殷。不知惧者。虽累警而不足。故日食地震。不绝于春秋而无救列国之祸败。西汉之末。变异尤众而汉遂以亡。此历代已然之明验也。惟我 圣上即位以来。无大阙政。聪明仁爱。迥出前古。此古昔帝王致治之资。域内臣庶所恃而望治者也。不幸近年以来。水旱风雹之灾。无岁无之。至于乾象星文之变。叠见层出。而淫虹贯日。再见于一岁之中。臣等窃未晓 圣朝所以获谴于仁爱之天。何故而至于此也。此古人所谓成形之祸。日寝累深。不救之灾。月以迫切者也。此岂适然而致之者乎。不唯此也。饥馑之患。尤为惨切。天不欲殄绝人类也。则虽在大无道之世。未有连岁荒歉若是之亟也。 殿下试观近年凶饥。乃是流行代有之灾乎。此必有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26L 页
大段郁结重干阴阳之和。而大段祸乱伏在冥冥之中也。思之至此。流涕痛哭。岂足以喻今日之危迫乎。圣明遇灾警惧。辞令恻怛。亦云至矣。举国臣民。孰不欲效忠于求助之日也。虽以臣等之愚陋。亦尝累进僭妄之说矣。然而天心不豫。逾往逾甚。灾害之切。日深一日。臣等反复思惟。窃求其故。臣等从前细故塞职。诚为不忠之甚者。而 圣上之虚文无实。亦未得为应天之道也。汉臣王嘉之言曰应天以实不以文。古人有言曰不激切则不能动人主之听。臣等到此不敢避激切之罪。亦愿 圣明留意于应天之实焉。窃以当今之所大忧。只在 圣志之不强 圣学之不讲。上下情志之不通。言路献替之不广。弊政害法之不祛耳。臣等前后之言。亦尝累及于此矣。然请得以申复之。夫志者气之帅而为万事之根柢。志不坚固则事皆无实。虽或勉强于一时。不能坚持于悠久。乍作乍辍。终始或异。此古人所以贵乎立志者也。臣等窃覵 殿下非无愿治之心。而志气不强。规模不立。图治则不能以古昔哲王自期待。出政则不能终始不变以期其成功。事或行于昨而辍于今。令或施于东而废于西。如是之故。政令不一。缓急无常。民心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27H 页
不定。事功不立。虽朝夕侍从之臣。亦不知 圣志之所在。委靡颓塌。日益放倒。欲王欲霸。非所敢论。呜呼。方地数千。足以为霸王之基。 祖宗积累。亦可为凭藉之资。而至于 圣明之世。民日益困国日益削。将无以待无穷之事变。立后世之基图。此岂非大可惜者乎。伏愿 圣上继自今。坚立 圣志。一是不懈。常以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之意。存诸心而以为标准焉。夙兴夜寐。处心积虑。必期臻于所期之地。使凡作于心而发于政者。率是而从事。无忸于安逸。无慑于时势。日夜淬磨。终始不变焉。 圣学不讲之忧。臣等辞已竭矣意已尽矣。而未蒙 省纳。臣等之尤切闷。唯在于此。臣等前后所以为言者。亦非望备礼开讲。如 祖宗朝故事。亦望 圣明留心经传。亲近讲官。一日之内。不择早晚。清燕之暇。随便引接。毋拘于坐卧之节。使讲官得以扬确古义。进尽忠言。此果有甚难而不可行者乎。特 圣明不以加之意耳。 圣质高明。虽非臣庶所敢望。春秋未富。学问未多。古今治乱。容有未尽知。人之情伪。容有未尽察。国家典章。容有未尽习。事物之变。容有未尽格。其可资于经史古训者。亦必不少。此臣等所以慨然而累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27L 页
言者也。伏愿 圣明察臣等前后愿忠之意而留意焉。君臣之间。虽甚隔绝。耳目腹心之喻。至为亲切。必情义相孚而后可以交修。故易之象。上地下天则为泰。上天下地则为否。圣人观阴阳之象。类万物之情。可谓至矣。自古君臣之际。其所以不相孚信者。有二端焉。人君刚戾自用。聪明好察。猜疑满腹。好恶靡定。设防而御之。任法而裁之。使群臣恐惧畏忌。救过不给。其事一也。其或继世之君。生长深宫。位势悬绝。以趋走承顺为恭而悦其奸谄。以谏说争执为傲而不尽其情实。独运于上而渺然轻视。深居于内而邈然不亲。愚智杂居而不能择。忠邪并进而不能别。使群下解体。四方离心。其事一也。由前之说则非所以指拟于今日。而由后之说则历代之通患。当今之所宜鉴者。何以言之。盖 圣上求治非不切矣。而无恻怛之诚。接下非不宽矣。而无孚信之实。大臣或以软熟为忠。而 殿下不之责焉。台阁或以公论陈启而 殿下不之听焉。古之英君。或以举措之间。颠倒豪杰。而 殿下未之能焉。古之明君。或以赏直言刑不匡。而 殿下未之能焉。盈庭具僚。皆无握手哜啜之欢。而四方奇士。又无召见待诏之属。虽以职事相承。名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28H 页
位相维。而恩义邈然。情志不通。若是而可谓上下交孚者乎。伏愿 圣明深究弊源。一反前为。览否泰内外消长之分。观孟子腹心草芥之喻。因其官而责其职。纳其言而赏其忠。颠倒四方之豪杰。耸动一世之观瞻。使智者献其谋。勇士效其力。欢欣鼓舞。下无滞情。奔走率职。事有成功。此诚致理之要道也。言路者。国家之元气。人主之耳目也。古者谏无常职。无人不言。无职不谏。此古昔极治之规模也。今也百官具僚。皆不敢言。而举一国之事百职之务。是非得失。只责于台谏。其为任亦重矣。若置台谏而不用其言则不如勿置之为愈也。臣等窃闻 祖宗盛时。皆以纳谏用言致治。故其时有政在台阁之讥。然此苏轼所谓圣人深意。流俗不知者也。今也虽有其官。而 圣明待之甚薄。三司之臣。亦不敢以风裁自励。国事自任。虽有可论之事。若关重臣。或关宫禁难言之地。则皆畏惮而不敢言。其所论列者。不过寻常细琐之务。而犹且不即 开允。或有一事而经年者。尽日台厅。只得不允二字之 批而退。是何言官之轻而待之薄耶。或有其事同而自台谏则不从。自他司则从之。或显加摧折。或微示好恶。居台阁者亦见其然也。以言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28L 页
为戒。莫敢大开眼看觑。大开口说破。气象摧沮。棱骨消磨。有气节能言论者。世非必无人。而 殿下之声音颜色使之然也。如是则设有大利害大奸慝。谁得而言之。 殿下亦何得而闻之。周厉以防言逐。秦二世以不闻过亡。此弊不革。驯致非难。岂不寒心哉。夫朝廷举措。士夫风习。实关世道之存亡。朱云之折槛。李沆之焚诏。呜呼。不复见于 圣世也。伏愿 圣明亦少知戒而反图焉。至于弊政害民者。本馆前日之劄。大略尽之矣。而庙堂之议沮格殆遍。臣等窃悯焉。臣等之言。亦何敢必其可行也。然其已见之弊则皆关于民之死生国之存亡。其不可不为之图者。则无愚智皆知之。诚宜君臣上下。讲贯去取。择其善否而区处之。不宜任其犹然而莫之救也。诚愿 圣明取臣等前日条列之大者若干条。问于庙堂诸臣。悉加评当。如赋役不均。贡案繁重。民怨未纾。兵未练财未丰等事。何如而可均。何如而可轻。何如而怨可纾。何如而兵可练。何如而财可丰。以此反复。得失必有在矣。夫委之于时势而莫之为者。既非仁者所忍为。而执偏见而拒言者。亦非谋国之体。如是然后臣等之言或有一得则从臣等。庙堂别有长策则从庙堂。不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29H 页
问彼此。不论谁某。要使弊政尽祛。民生得安而后已。此岂非光明正大之体哉。至于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因循而惮改作。泄泄沓沓。终莫之救者。非所望于 圣朝者也。且臣等窃观近日两司所论赏典及李温等事。论之累月。 圣明尚未允许。使国体益伤而公论久郁。未知 圣明何以持难至此耶。刑赏者。国之大柄。无功者滥赏。杀人者不死。贪赃者得生。则虽尧舜不能治天下。赏典之事。收还亦已多。而尚今仍存者。尤有可疑。闾巷窃议。至有妄揣于私恩。臣等每为圣明惜此举措也。朴泂,李温等诸人之宽宥。当初非以罪疑而从轻也。大臣之请。只以久系不服为言。亦可见罪状之难贷矣。夫禁府刑推非可以取服。而又以其不服之故。辄使宽宥。则有罪当死者。一入禁府。皆可以无死也。此何等法理也。先王之政。宽仁钦恤。非不至矣。未有纵释死囚而以为宽者。故曰殄戮有罪。亦克用劝。开释无辜。亦克用劝。故先王执此之令。坚如金石。行此之政。信如四时。若使 祖宗三尺。低昂于一时之议。民何以措其手足。被杀之人。独非可矜乎。只此二事。坏纪纲乱政法之大者。伏愿 圣明亟从两司之请。以伸公议。以行王法焉。臣等忝居近
西河先生集卷之七 第 129L 页
密。不得朝夕献替。失职之罪。已无所逃。而当此变异叠见。 圣心忧惧之日。又不能进一言以答 虚伫之盛意。则罪尤大焉。玆敢冒陈一二。而辞意浅薄。又是前后诸臣槩已陈渎者。何足以救此莫大之变也。虽然倘蒙 圣明不以刍狗而却弃。加意省念则其于端本出治之方。未必无少补矣。惟 圣明裁幸焉。取 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