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芝湖集卷之三
芝湖集卷之三 第 x 页
芝湖集卷之三
 疏劄
  
芝湖集卷之三 第 388H 页
陈所怀疏(丙寅七月十六日)
伏以云云。臣既不能以筋力奔走服官。则请以迂愚之说。冀裨日月之光。惟 圣明裁幸焉。先正臣高丽文忠公郑梦周于 圣祖开国之时。诸将等虽迫于事势。不免剪除。而 太宗临御之后。即命赠以爵谥。建祠俎豆。终以正学。追配 圣庙。其所以褒美之者。可谓至矣。顾惟左常侍金震阳。身居台省。乃与梦周协心共事。其精忠大节。实相伯仲。而 圣朝追褒之典。独不及焉。至今堙没。诚为可惜。盖梦周死而丽氏亡。 圣祖开国而震阳等八人者死。其时丽氏旧臣。能为其主抗节不死者。吉再一人之外。未有闻焉。虽以元老大臣。无不俛首屈縢。以保爵禄。而惟震阳等。独能见杀。若非其志节弥砺。大为功臣等所畏惮。则宜不至此也。以当时事状而言。则郑道传等。送教书。使孙兴宗,体覆使黄居正等。或杖杀或绞杀。及 太宗追得其实。乃震怒。削其勋籍。流窜于外。而又禁锢其子孙。惩恶之典。可谓严矣。而独其褒锡之命。阙而不举。无亦以待我今日 圣明之世耶。此事年代已
芝湖集卷之三 第 388L 页
逖。虽似不切。然而褒崇节义。有国之要务。况朴尚衷。亦是高丽之臣。而已因大臣建白。有赠谥建祠之举。则夫以震阳等。与梦周同事者。而独不可比并于尚衷耶。诚愿 殿下下询大臣。于震阳特加爵谥。于李种学,李崇仁,李扩,崔乙义,禹洪寿,禹洪命,禹洪得等。同加爵命。又以震阳配食于梦周嵩阳祠庙。则允为圣朝表奖之盛举。龟城君浚。乃临瀛大君璆之子也。才智出众。大为 光庙所眷爱。当李施爱之叛乱北关也。浚时年十八。以都元帅讨平凯还。遂策敌忾元勋。弱冠由兵书入阁。以至首揆。又策翊戴功。 成宗初。有权孟禧者。以浚有人望国君可当等语。对左赞成韩继美说道。继美乃诣阙以告。于是孟禧及崔世豪等。受讯伏法。宰臣及宪府屡请治浚不道之罪。 贞熹王大妃终始不听。则又谓浚为群小所指。不宜在京。请置之于外。 大妃教曰。龟城乃 世祖所眷爱者。今黜之于外。恐违 世祖之意也。大臣申叔舟等犹请之不已。 大妃不得已遂听其削勋安置于宁海府以汲。 大妃为之流涕。使之归葬焉。而惟其勋爵至今未复。夫浚以近宗。过被宠任。至据首揆。勋名太盛。则固宜其及于祸。而若孟禧等事。则只是私
芝湖集卷之三 第 389H 页
自乱言而已。元非浚所与知者。故其所以罪之者。亦不过曰为群小所指云。则其无情犯。据此可知。如甄城君惇之于 中庙朝。仁城君珙之于 仁祖朝。皆被罪死于大狱之下。而旋蒙解释。官复葬礼。独于功高无罪之浚。尚昧昧焉无所伸白。宁非冤欤。诚愿 殿下下询大臣。爰命史官。考诸国乘。果有如臣所陈者。则特许复爵。以慰幽魂。允为 圣朝伸枉之盛举。先正臣赵光祖。以天人之学。遭遇 中庙。以做三代君臣之治。而不幸为衮,贞等奸壬所陷而死。斯文气短。章甫含痛。阅数十年而未有白其冤者。至 仁庙初。太学生康惟善始倡多士。草疏亟讼其冤。请复其官爵。以明士趋。而忠愤激切。上动天心。大被 仁庙所奖谕。及大渐。乃命复其官爵。此虽由于 仁庙圣明洞烛其冤状而然。苟非惟善首先叫阍。则亦何以至斯时。 明庙以冲年嗣位。权凶窃柄。仇视正论。以光祖复爵。而谓之尹任所怂恿者。时则岭人黄俊良以成均学正。受其风旨。谓惟善尝在泮主。诡论将中以危法。赖有人力救者。虽得免焉。而犹勒停应举。所谓诡论。即指伸雪光祖而言也。以故俊良大为士论所得罪。不齿于人。而后乃稍改其心。从先正臣文纯
芝湖集卷之三 第 389L 页
公李滉讲学。颇见许可。且有文华。而然终未能得践名路而死。虽以岭人之喜立人祠宇。至于俊良。则没至百馀年。丰基之人。未有为之立祠者矣。向时丰基荣川之人。不恤公议。乃敢以俊良配享于文纯公李滉书院。终有还出位版之举。则又讦䜣于土主道臣。刑扑狼藉。遂至还配。夫俊良之党奸害正。得罪公议。详载于惟善志碣中。今不可诬。而先正之论以俊良所著朱书跋文之齿在于李滉序文之下。犹以为当去。况可容议于俎豆之列乎。其时土主道臣等。偏听党人之言。以刑威。钳制公议。勒配于先贤祠庙。事之可骇。未有甚于此者。诚愿 殿下下询大臣。斥去滥祀以正学的。允为 圣朝尊贤扶正之盛举。臣无任兢惶战灼之至。
病未参启覆。乞递职名。兼陈所怀疏。(丙寅九月十三日。)
伏以本曹判书。时未出仕。则今此启覆时。臣以次官所当入参。而臣近以右脚刺痛。显有成肿之渐。末由致身阙中。未免以同僚替入。揆诸事体。不胜惶悚。伏乞 圣慈曲赐鉴烛。将臣本职及兼带。亟许递改。以便公私。千万幸甚。仍窃伏见宰臣之拟谥。虽在于太常与玉堂。而然亦必关由于礼吏两曹及政府。终乃
芝湖集卷之三 第 390H 页
署经于两司者。无非所以重其事体。而亦或谥有不当。或人有不必谥者。则皆许其驳正故也。是以国初。鸡林君郑熙启之谥。以安炀也。礼曹议郎孟思诚等。以不驳正而抵罪。 成庙朝。判书李继孙之谥。以长敬也。文简公金宗直以经筵官。驳言其谥不称实。 宣庙初。又谥一故相。而两司驳言其得罪清议。不宜赐谥。皆蒙听纳。则臣职在吏曹。亦有不得不言者矣。乃者太常玉堂。将故相臣成世昌等诸臣十馀人行状拟谥。送于本曹。臣谨已依例移牒政府。而其中又有国初人朴淳行状。其大意以为 太祖移御咸兴后。诸臣之承命进诣者。皆不得生还。故 太宗更问群臣以谁可往者。则莫有应者。而淳独挺身请行。及到咸兴。勤恳进说。终得感回 天心。承命辞退之后。为陪从诸臣所追杀。 太祖又闻其死。涕泪交流。谓诸臣曰。予终不食畴昔之言。遂决意南还。 太宗用是嘉其功悯其忠。录功赠职。锡土田臧获。并其夫人而旌表门闾云。当时事状。果若如此。则其功与节。可谓卓荦奇伟。宜其褒锡之典。备加于当时表奖之举。毕行于后日。但此事既无其时诸名公所撰述文字。而到今几至三百年。只凭其寒微姓孙所私录以行
芝湖集卷之三 第 390L 页
易名之典。揆以国体。得无未当乎。且其状中。言 太宗即命录功赠职云。而其名既不载于勋籍。其赠职又不书于状中。又为并立忠臣烈女门云。而三纲行实。皆无所载。且舆地胜览。乃 成庙初所撰辑之书。其时耳目。去淳不远。则淳之忠节。宜若备录于其姓贯之邑。而非但无之。其后胜览续撰之时。增录淳之孙大司宪叔蓁。而亦不曰。淳之孙云尔。则是何淳之节义。已没没于其去世不远之时。而益著于今日愈久之后耶。且以其行状言之。诸臣之承命入北。先淳而死者甚众。然则最先一人之外。无非淳之节义。诚宜覈得其人。一体表奖。何独于淳而偏褒也哉。或谓淳死之前。曾无死者。而淳之死。又不在于得抵咸兴之后。 圣祖之回銮。实乃逶迤西关。尽有许多曲折。本非追纳淳说之事云。审如是则又岂可不复考信于可徵之文籍也。昔在丁丑之变。文忠公金尚容投火自焚。忠贯日月。而未及详查之前。则 仁祖犹不许致祭。 孝庙于筵中。亦教以久远无可据之事。则虽系节义。不宜轻易表章。此则先臣以礼官。亲承圣训。 二圣之所以必慎乎此者。夫岂轻忽节义而然哉。乃所以重其事体。则臣愚以为今淳之事。若不取
芝湖集卷之三 第 391H 页
考国乘。则未可以轻许易名也。臣又伏见故相臣成世昌于乙巳之祸。以与故相臣柳灌,故判书柳仁淑等同志之故。窜死海陲。而今其易名。乃举于入地百年之后。无亦有待而然耶。仍念灌,仁淑等。以一代名臣。持正不阿。为权凶所搆。惨被极祸。人心悼怜。至今未已。虽其幽冤。已蒙快雪。而子姓零替。尚未能具状请谥。若依吴达济等三臣例。特许赐谥。与世昌次第易名。则其于 圣朝褒恤之典。可谓无缺。而亦庶几慰忠魂于冥漠也。窃惟臣之迂愚之说。本无足采设。或以臣此章下询廊庙。亦不过作一古纸。而然区区所怀。终不能自隐。敢此冒昧陈闻。惟幸 圣明之裁察焉。
请以已验之地询问台史疏(丁卯十月初九日)
伏以 长陵迁奉之论。前后继起。揆以国体。不得不询诸台史。而毁誉之说不同。议诸廷臣。而可否之言各异。终无所适从。以致 圣上动驾百里之程。亲审园陵之举。而当此冬节。寒气猝紧。玉体之劳伤。势所必至。其为臣民之忧虑。宁有穷已。仍念地家休咎。虽熟谙方术者。亦难的知。况 圣上未尝留意于此。则天纵睿智。虽曰无所不能。窃恐一番周览之间。遽定
芝湖集卷之三 第 391L 页
吉凶。其势未易。想必更询于诸台史。而其所仰对。谅亦不外于前日之所已陈。则今日之裁断此事。岂不难哉。窥测玄杳之理。既无明證之事。则无宁参互已验之地。庶可推彼而认此。倘命慎景尹洪有龟等诸称誉园陵之人。使各荐士夫家阴阳基。凡卯坐酉向之地。局势明堂。卯龙申水。有类 长陵。且西北方低下百里受风。而子孙蕃昌。人丁吐盛。元无灾害。则其言果为有据。可以释疑安心。永不迁奉。无复馀恨。如其不然。若未有可證之处。则终无以解国人之惑。只此一款。诚为询问台史之最紧要者矣。臣未与陪从之列。深切眷眷之忱。敢将刍荛之说。仰渎黈纩之听。惟幸 圣明之俯采焉。
芝湖集卷之三
 启辞
  
请窜黄壖启
黄壖请罪之论。今已累月。辞已竭矣。意已尽矣。 圣明亦已洞烛其情状矣。而尚閟俞音。抑独何哉。岂谓还给其疏。足以斥其奸。施以儒罚。足以惩其罪而然欤。噫。奸凶之嫁祸士林。从古何限。而其乘机扺巇。以逞狙击之谋。未有若壖之比者。搆捏极于儒贤。而遍及乎在廷之臣。辞说巧于揣摩。而胁持以忌讳之事。
芝湖集卷之三 第 392H 页
不特危动君父。直欲借势他邦。其所处心设计。有不忍索言者。而阴阳消长之会。国家安危之分。未必不在于此。则果可以给其疏施儒罚。而足以斥其奸惩其罪欤。惟其不以法痛绳之故。旁伺之辈。已有接武而起者。日后之患。其何以防遏。夫涓涓不已。终至滔天。炎炎不已。终至燎原。可惧而不可忽也。此臣所以苦口力争。期以准请者。请陈疏人黄壖。亟下窜逐边远之命。
大司谏引避启(癸亥十月十八日)
臣自有夏间一疏。酷被台府丑诋。诚无颜面复立朝端。况此台省。言议之地。尤不敢晏然冒居。所以召牌之下。既出还入。复寻长单。不但疾病支离。有难陈力。而喉司不谅。一向退却。即今事势。固当强起行公。以不负职责。而惟是情迹之臲卼。到此益甚。终有所难冒者。何则。本院方有副提学赵持谦等谴责诸臣还收之启。而臣尝酷被诟辱于此人等。今此谴责。虽其事段不同。臣若论列是非。有所持异。则必有以怀嫌逞憾诋臣者矣。若避人言。屈意参启。则实非所以辨别是非。事君以诚之意也。且臣于今日。请罪金焕之论。意见大相不同。则何敢畏避诋谤。含默苟从乎。请
芝湖集卷之三 第 392L 页
有以辨之。往在 仁祖朝。文晦以发告尹仁发,李栴等逆状。既参勋籍之后。旋又诇察朴应晟等狱事。而诬杀其弟文睍。其为情状之痛恶。又非诬杀他人之比。其时台阁论议。亦甚峥嵘。必欲置之于死。而故相文贞公申钦。实按其狱。不为讯鞫。只断以长流。其后延平府院君李贵上疏请放。则钦又与故相忠贞公吴允谦覆启。请如贵疏旨。遂得放还。若钦若允谦。皆是近代宗臣硕辅。德望言论。模范士林。其嫉恶晦诬杀同气之心。夫岂不及于当时年少台阁之臣。而前后所以奏谳之如此者。诚以其为国上变之功。虽有可死之罪。亦可以宥之。而其所以为后虑劝人忠者。深且远矣。今此金焕亦既詷察玺瑛等逆状。已伏天诛。而渠亦蒙被赏典。则焕之于晦。实是前后一般之人也。设使焕诱人诬告。果如两司之论。比诸文晦之诬杀同气。亦已轻矣。以申钦等所以处晦者观之。则固不可断以死罪。况其所坐。只是迫问全翊戴之故。而朝家既已参酌。律以流配。则其所处分。可谓得中矣。而两司齐发。必欲鞫杀。经年阅岁。犹不知止。抑何意欤。若此不已。则不待其毙于淫刑。而终必瘐死于牢狴之中矣。此实国朝曾所未有之举也。臣既明知
芝湖集卷之三 第 393H 页
圣祖贤相之所以处晦者如此。则何敢附会吴道一辈绪论。不计其功。不揆前例。终杀为国效诚之人。永杜日后上变之路乎。且伏见抱川县监郑载恒缄辞。则深怒臣之曾按畿辅。以前府使李寿㬅事。不尽从其所报。且置中考。其所侵斥。极其狼藉。今若一一论辨。则有同相较。臣虽疲软。亦所不为。而语其大略。则寿㬅处事之间。虽不无小失。而至其所谓冒占祭所。则元非实状。臣因本县人士。已闻其不然。及见才经邑宰之人。益得其详。寿㬅作家之处于祭所。初非接近之地。则始知载恒之言。无非乘怒勒成者。臣轻信其言。毁其不必毁之家。则有之矣。宁有故为缓纵之理乎。以其前后文状及缄辞观之。则务欲陷人之状。亦自难掩。初则曰祭所至近之地。后则曰冒占祭所。终乃曰偷占祭坛。寿㬅之罪。凡几变迁乎。既不以告君不实为难。则其于侵斥前日之上官。有不足道。而臣既被一荫吏所讥诋。以此以彼。俱难在职。请命递斥臣职。
引避启(丁卯正月初七日)
臣伏见大臣劄本。则以江襄监司李喜龙被弹事。过自引咎。至于辞职。而又不无责臣之言。其大意以为
芝湖集卷之三 第 393L 页
台启所论。似非今日始闻。何不以其事相闻。又何不对人言说。使不得赴任。而始发于既赴之后。使赈政疏虞云。臣实瞿然。玆敢略为陈暴。仍又自劾也。夫台阁之纠劾。不得不随闻论列。而乃若身在他职。论人过失于宰相之门。或肆为诋谤于众人之处。使其人不得赴任。则其于士夫语默之节。何如也。况臣之得闻其言。一则虽在于未及赴任之前。而一则又在于已为赴任之后。虽欲使大臣得闻。有所变通于在京之时。有不可得也。且其罪过。非细人所共非。则又何可计较其赈政而不论乎。虽然。大臣之言如此。臣何敢晏然。请命递斥臣职。
芝湖集卷之三
 书启
  
史官时曝晒后书启
臣承命驰诣太白山史阁。即开库。谨取 列圣实录四百三十三册, 鲁山燕山日记二十二册, 光海日记草本六十四册。累日曝晒。还安旧处。而屋宇雨漏。多至三处。沙壁剥落。仰见天日。雨水渗漏于形止案匮中。以致五六卷尽见腐破。实录匮盖覆油芚二浮。亦至微腐。极可惊骇。所幸实录不沾伤尔。外壁四面。亦为风雨磨洗。下面则赤白漫漶。殆无存者。盖与屋
芝湖集卷之三 第 394H 页
宇雨漏处及内外沙壁。一皆改而新之。上下四面广窗。以新纸改涂。油芚二浮。亦以新件代之。腐破形止案中。取其可考者三册。改写以藏于新匮中。大槩史阁处在绝顶。常为云岚所蒸。霜雪所冻。春和曝阳之时。盖瓦例致析破。绝无完固者。其至雨漏。势所固然。不可不趁速改瓦。本邑县监。曾已再报监营。而适值赈政。未遑状闻云。后面柱木一条立础处。及前面椽木一条。皆至腐朽。柱木则不至大段。姑无可改之事。而椽木则因雨漏。半边尽朽。改瓦之时。亦不可不拔而改之也。臣伏见丁酉纂集 宣祖朝实录。非如当初诬史之比。乃是修正莫重之书。而其中亦多有纰缪处。窃想印出之时。失其照勘之致。必非修史者本文。似当更加校正。不宜仍存也。光海日记。纂修之时。荐有内讧外寇。急于收藏。未及印出。只写本二件。分藏于江都,赤裳。而又以草本置之太白若五台本馆。则初不能藏焉。所谓草本纂修诸臣。删削添书。朱墨狼藉。殆难识认。不可谓成书而藏之也。江都之本。亦且见失于丁丑。未为完帙。则即今见存。惟赤裳一件而已。窃念莫重者史。而更无别本。其于远计。诚为疏阔。前头江都实录落卷传写之后。又就此日记。或更
芝湖集卷之三 第 394L 页
写或印出。以为分藏诸处之地。而草本则归之洗去之类。似为宜当。臣且伏见实录,三国高丽两史节要及东国通鉴。乃是 太宗 世宗 世祖三朝命纂之书。而至或亲定凡例。壬辰乱后。 宣庙即命下书两湖。广求以进。其所进者。使之论赏。又命诸史及舆地胜览,东文选。置之西路史库曰。若书册尽失。则无以考我国久远之事。又于夕讲。进讲高丽史曰。我国之人。不知我国之事可乎。前后 列圣之惓惓于东国文献也。如此其至矣。而即今胜览一书外。俱未能行世。太白史阁。亦无所藏。若至泯没。则殊甚可惜。前见江都史阁。有具秩东文选。则 先朝已有开刊之命。此三书。亦令一例入梓。以广其传。恐或得宜。虽是前代之史。才见 圣祖之教。区区所怀。并此冒昧书启。
   姑就其一二可记者言之。则与先正臣赵宪。死于锦山者。乃赠执义李光轮。而作赵光轮。故判书朴东善。乃司谏绍之孙。而作绍之子。故相臣李元翼。为大司宪于辛卯。而书以大司谏。故司畜崔永庆弟馀庆。已死于己丑。而后更书以除职。若此类颇多。
芝湖集卷之三
 献议
  
芝湖集卷之三 第 395H 页
长陵迁奉便否议
臣于堪舆家言。素所昧昧。今此下询之事。诚不知所以仰对。而第以先儒之说言。则程子以为地之美者。使其神灵安而子孙盛。地之恶者。反是。朱子以为以子孙而葬其祖考也。使其神灵安。则其子孙盛。夫彼安此安之理。前贤亦尝明言。其理之必有。奚独术家之说为然哉。伏见诸地师之论。多以 圣祖陵寝谓不中葬格。而最以受风失穴。为病神道不宁。实是臣子怵然动念处。何可徒以岁月之久远。事体之重大。不思所以十分安妥之道乎。少宽日月。别求吉地。以奉衣冠万世之藏。用为祈天永命之助云者。此亦朱子之言。今臣所献。不敢外此。伏惟 上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