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二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二 第 x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二
 杂著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二 第 287H 页
仪礼丧服。父为长子释义。(初名丧服正义○丙午五月二十六日)
斩衰裳苴绖杖绞带冠绳缨菅屦者。
父为长子。(以上经列。所为上文斩衰之人。)长丁丈反。后长子长殇皆同。○不言嫡(不用适字。本相通。且以其初而言。)子。通上下也。(丧服传疏曰。仪礼独丧服总包天子以下五服。○补服公子之妻为其皇姑注。黄氏干曰大功章适妇传曰何以大功也。不降其适也。既无所指斥。明闇之天子诸侯也。○以上注释经文特言长子不称适子之义。)亦言立嫡以长。(春秋公羊传曰。立适以长不以贵。何休注适夫人之子。尊无与敌。故以齿。○以上注。推言经长子非但通上下。亦以立适之义。)○疏曰。言长子通上下则适子之号。(此适字。即正长之称。不用嫡字。举正号。又稍变注文而然。以本经以长代适而知。下若言适子同。○又适有正长正室之异。庶有众子妾子之混。必须因文随意。各得其当。可以通经传之义。)唯据大夫士。(右释不通上)若言太子则亦不通上下。(此言其常。若长子已为帝王。则上皇太后之为之。亦只用通上下之制而服斩齐。盖礼于同名而异服者。必皆别立其文。如君诸侯为天子之类可见也。不然并从本条为是。○右释不通下。○以上疏通释注不言嫡子通上下之义。)云亦言立嫡以长者。欲见适妻所生皆名适子。(此适字。即正室之称。以注立嫡之义而知。又与公羊传及朱子说相发。○公羊传见上。○语类宗子只得立嫡。虽庶长立不得。若无适子则亦立庶子。所谓世子之同母弟。世子是适。若世子死则立世子之亲弟。亦是次适也。是庶子不得立也。○右释立嫡。)第一子死。(此乃殇死而非适非长。盖以长子之位。只称第一。所以明第二者之为长子而知。亦以适子废疾则得称正体。此不得与及公为适子之长殇中殇天子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二 第 287L 页
诸侯之子皆二十而冠而知。○殇大功章。公为适子之长殇中殇注。公君也。不降适殇者。重适也。天子亦如之。○士冠义无大夫冠礼。疏曰诸侯天子亦二十而冠。若天子之子则祭法有下祭殇五之文。是年十九以下尚为殇。孔颖达云天子之子皆早冠。诸侯之子则二十而冠。未知孰是。○又未及二殇死者。亦可称第一子。以位而言也。○又二殇得名适子。盖以不为此称。无以明此服不为众庶。只为第一之意。正类朱子论为人后者为其父母之文。且其所谓适殇。秪可与第二。已下庶殇。互为轻重而已。然则于亦名长子。别无二适之嫌。亦以第一子不称适子及第二长者得其正体而知。○又适子虽同。而长殇中殇者。止以适名服大功。不得为适子废疾他故及无子者得为适子。称正体服期年。而犹未尽其义通上下者始为正适之人而称长子。方是适子之正名。以此推之可见。)则取适妻所生第二长者立之。(此乃始得成人而为嫡为长者。盖以庶子之位。特言长成。所以明第一子之非长成及疾死置后复以嫡长而知。○通解内治传曰。疾死置后复以嫡长子。如此则亲戚相爱。兄弟不争。此天下之至义也。○又以以齿之故。先举第二长者。若第一至第二第三或皆殇死。则第四第五者始得为长子。向下皆然。此实服术所谓长谓成人。幼谓诸殇之义。)亦名长子。(此于通上下长子之外。别为立嫡之义。故曰亦名长子。且此条本为立嫡。其言云云。此后全章更无论适妻之义者。○右释以长。)若言适子唯据第一者。(此第一者。即指正长。与上文殇死不同。以文在适子唯据之下而知。○又亦名长子。既得正体而不称适子。恐被人疑。故发比以明亦言适子之义。盖第一虽同上文直以行第加于子上。而又立第二长者。是指殇死者也。此段先以适字表于第一之上。而又通立适。是指成人者也。其上下立义。偏全自别。不然将不免混看之弊。)若云长子。通立嫡以长也。(此又有大义可明者。姑以父君夫三网言之。出后适人则为其父报期。致仕庶人则为其君降齐衰。未尝有一切服斩之义。独父亡者为高曾承重。君亡者以子孙继统二事然尔。然此皆以臣子之分。常伸于君父之至尊。而非以父母之尊。必用于臣子之卑者也。又况有服期一路。实称其思义并行而不悖者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二 第 288H 页
乎。○右申言不言嫡子。亦以立嫡与通上下之义异故。○以上疏通释注亦言立嫡以长之义。○此段注言通上下及立嫡。盖因经长子之意而释之。疏言适子太子及第一子死立第二长者。因注通上下及立嫡之意而释之。其文虽系经所不言。而其义相次。皆本于经。)
 传曰何以三年也。(此为斩衰。是君父至尊之服。而今服长子故云然。)正体于上。此指适子。盖正是正长。体是父子。而适子自得兼有二义。故合言之。苟非适子则正体分而为二。以下文体而不正正而不体而知。○又正字是正适之义。以本疏适适相承。适子适孙及适孙五宗而知。又与内则急正五宗正室下正。本篇正子。丧服义祖正。春秋子同。通典雷氏诸义相发。○适孙传曰。有适子者无适孙。○通解五宗传疏曰。别子之世适。谓以是别子适子适孙世世继别子者也。○内则冢子未食而见必执其右手。适子庶子已食而见必循其首。注急正缓庶之义也。○正空守太庙。疏解正室适子不云世子。则是卿大夫之适子。○庶子不祭明其宗注。今按郑氏云凡正体在乎上者谓。下正犹为庶也。疏正体谓祖之适也。下正谓祢之适也。虽正为祢适。而于祖犹为庶。故祢适谓之犹庶。五宗皆然。今姑存之。○本篇父在为母。疏云其或为母。谓妾子也者公羊传。以其适夫人所生第二已下为母。自与正子同。故知为母妾子也。○春秋桓六年子同生。喜有正也。注喜国有正嗣。胡传经书子同生。防后世配嫡夺正之事。○十一年郑伯卒。突归于郑。郑忽出奔卫。胡传庄公身没未几。而世嫡出奔。庶孽夺正。又曰忽则以世嫡之正。至于见逐。○通典雷次宗曰父子一体也。而长嫡独正。○又适与嫡通。然言正长则曰适。言正室则曰嫡。盖正长本出正室。而既为正长则非正室可以并论。今特疏其各言及通称者于后。○五宗别子为祖疏。诸侯之适子适孙继世为君。而第二子以下不得祢先君。别于正适。故称别子也。○网(一作纲)目尊立例。非正嫡曰立某氏为皇后。如文帝窦后之类。○汉书文帝纪。赐民当为后者爵一级注。虽离非已生正嫡。但为后者即得赐爵。○又长适正。经传诸书亦多混称。如左传杜注之说。然以孔氏及公羊传观之。恐是又就庶子中分正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二 第 288L 页
与不正之类。史记胡传之文者。恐非所与于正适本义。○春秋昭二十二年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皇。杜氏曰王子猛次正故立之。孔氏曰猛盖太子寿之母弟。或穆后侄娣之子。○哀五年齐阳生入于齐。公羊传废正而立不正。将杀正者。注曰虽非夫人所生。但秩次宜立。谓之庶正亦何伤。○史记周本纪景王后太子圣而早卒。王爱子朝欲立之。会崩。国人立长子猛为王。子朝攻杀猛。○吕后纪或言齐悼惠王高帝长子。今其适子为齐王。推本言之。高帝适长孙可立也。○胡传景王宠爱庶孽。弱其世适之罪著。○又帝王家有因传重盛隆而泛称长适如书传诸说者。盖犹废疾不传重者得名适子之义。第恐不可以此遂成其正而极其服也。○书金縢史乃祝册曰。惟尔元孙某。○微子之命王若曰。猷殷王元子。○史记吕不韦传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适嗣者独华阳夫人耳。○汉书梅福传诸侯夺宗圣庶夺嫡注。夺宗。始封之君尊为诸侯则夺其旧为宗子之事。夺嫡。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是也。○二程全书论濮王疏。陛下仁庙之适子。又乃将所传重也。(以上传释经文为长子斩衰之义。)庶子(此庶子与上文第二长者。下文立庶子为后。其分不同。盖礼经严嫡。注意主于不为长子。故特言为父后者之弟。其实则与上下通为庶子一位。若或由此而代第一子则为正体传重。代适子废疾及无子则为体而不正。以疏亦名长子及立庶子为后而知。)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此传既言为长子。以正体传重。复言不得为长子。以不继祖者。以庶子亦有适子。故是互相明。盖以不得继父而先言不继祖者。举重以包轻。以严长庶之分。然则丧服众子孙与妾子孙同制。而长子适孙独立者。似皆本此。以不继祖。是已不得正与传重而知。○为众子注曰。众子。长子之弟及妾子。士谓之众子。未能远别也。○大夫为世父母叔父母子昆弟昆弟之子为士者。注曰子谓庶子。疏曰子谓庶子者。长子在斩章。故谓庶子也。○庶孙注曰男女皆是。○适孙传曰何以期也。不敢降其适也。○以上传因经长子之文。发庶子不得为长子斩衰之养。)此言为父后者然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二 第 289H 页
后为长子三年。(以上注因传文先发为长子斩衰。必须为父后者之义。)重其当先祖之正礼。(此于先祖犹言体者。以其父子替相继体而言。○右绎正体。)又以将代己为宗庙主也。(右释传重。○以上注通释传正体传重之义。)庶子者。为父后者之弟也。言庶者。远别之也。(此即所谓长庶之分。盖为为父后者之弟是次适。恐有配适夺正。反害于尊祖敬宗之义。故必用妾子之号。以远别于长子。此周公立经之微意也。若妾子则其分本贱。不言而已别。○右释庶子。)小记曰不继祖与祢。此但言祖。不言祢。容祖祢共庙。(此与丧服义祢重祖重之义不同。朱子已著通解。○丧服义庶子不为长子斩。不继祖与祢。注曰尊先祖之正体。不二其统也。言不继祖祢则长子不必五世。疏曰马季长注此为五世之适。父乃为之斩也。而郑云言不继祖祢则长子不必五世矣。庾氏云用恩则祢重。用义则祖重。父之与祖各有一重。故已承二重而为长子斩。若不继祖则不为长子斩也。如庾氏此言则父适二世承重则为长子三年也。○右释不继祢。○以上注通释传庶子不为长子不继祖之义。)○疏曰以其父祖适适相承于上。(此适适亦正长之称。盖以下文故云正体于上及为人后者君为姑姊妹两疏而知。若父祖已相承。非正体而只长子。有此于上二字。为剩义无用。而如所谓为父后及要适子死及当先祖之正体云者。岂非尤彰明较著耶。○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传疏曰。别子以下适适相承。谓之百世不迁之宗。○君为姑姊妹女子子嫁于国君者传疏曰。诸侯之子适适相承。而旁支庶以下并为诸侯所绝。○又此两疏适适相承。虽与本疏大义相同。而大宗国君容有以旁支入继者。如亲属记所称可考也。然则两疏正说经礼。而其旁支入继者。为四种之类欤。亦不可不知。○亲属记先生为世父注。世有为嫡者嗣世统故也。○通典问其兄是嫡长。家有代封弟是庶生。遭所生艰。先以第二儿后其嫡兄。嫡兄早卒。其儿于家为是小宗否。答曰记云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为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二 第 289L 页
小宗。今此儿乃系数代嫡伯父。所承若是别子则为大宗百代不迁者也。所承若是继祢则为小宗五代则迁者也。小大之名系之伯父。此非儿之谓也。○又今礼所谓长适。只论其长子之身而不及先祖。盖原于开元礼。然当以子夏所称勉斋所修为主。○开元礼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于庶子之适孙。乃为其嫡子三年矣。)已又是适。承之于后。故云正礼于上(右申释正体)云。又乃将所传重者为宗庙主。(右申释传重)是有此二事。乃得为长子三年也。(此长子虽为正体传重。然已必为父适祖适然后为服斩衰。盖至重之服。不贰之义。所以绝无而堇有者。○以上疏通释传正体传重之义。)注云此言为父后者然后为长子三年不同者。(此不同。指传只举正体传重而言。盖亦本疏有经云继祖。即是为祖后。乃得为长子三年语。)周之道有适子无适孙。适孙犹同庶孙之例。要适子死后(此适子。犹今为长子者之父。)乃立适孙。(此适孙。犹今所谓为长子者。盖为父后者。只是父之适子。注之本意。虽以为为长子者之继祖。可以庶子之不继祖明知。故舍此义而朱言为父后者。使合两说而自成父适祖适。疏又恐后人或因此误服。故推言为父后者之义。必须祖父死后已以适孙为父后而服长子三年。其理如此。以下文长子四世而知。○又一义见丧服义。与此疏互明。朱子亦著通解。○丧服义庶子不继祖与祢。疏曰郑注云此言为父后者然后为长子三年。则是父之适子。即得为长子三年。此经云必为父适祖适。乃得为长子斩者。但礼有适子者无适孙。虽已是祖正。若父犹在则已未成适。未成适则不得重长。重长必是父没后者。故云为父后者然后为长子三年也。)乃得为长子三年。是为父后者然后为长子三年也。(以上疏通释注为父后者得为长子三年之义。)兄得为父后者是适子。其弟则是庶子。是为父后者之弟。不得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二 第 290H 页
为长子三年。此郑据初而言。(此初字指为父后)其实继祖父身三世长子四世。乃得三年也(此言必四世而后为长子三年。以明所谓为父后者只据其初。○以上疏通释注为父后者之弟不得为长子三年之义。)云。言庶者远别之也者。庶子妾子之号。适妻所生第二者是众子。今同名庶子。远别于长子。故与妾子同号也。(此为妾子之庶乃卑称。故欲明长庶之分者。必以是为称。○以上疏通释注言庶者远别之之义。)祭法云适士二庙。官师一庙。郑注云官师。中下之士。祖祢其庙。则此据官师而言。不言祢。直言祖。举尊而言也。(以上疏通释注祖祢其庙之义。)虽承重。(此犹言为后。或父后或祖后不定。故曰承重。)不得三年有四种。(此四者。皆与所谓有此二事。乃得为长子三年之义相反。)一则正体不得传重。谓适子有废疾。不堪主宗庙也。(此既不堪主宗庙。而犹在承重之列者。为有适孙著代一路。不必庶子代之之故。○又适子废疾。此外亦有二条。一则未成人者。如贾谊所谓疾死置后之类。一则传重于次适者。如适妇疏所谓将不传重于适之类。)二则传重非正体。庶孙为后是也。(此本适孙之母弟。且有以支孙代祖重者。盖出于变中之变。○丧服图式晋蒋万问范宣嫡孙亡无后。次子之后可得传祖重不。答曰礼为祖后者不言适庶则通之矣。)三则体而不正。(此所谓非适子则分以为二者。不言传重。蒙上文也。下同。)立庶子为后是也。(此即所谓与妾子同号而代适子者。以适子具正体。庶子不具而知。盖庶子既堪传重。宜与适子无间。然必如此者。实以体与传重可得。而正不可得之。故是犹未克尽为长子三年之义。○适孙传注曰。凡父于将为后者。非长子皆期也。○适妇传疏曰。凡父母于子。舅姑于妇。将不传重于适及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二 第 290L 页
将传重者。非适服之。皆如众子庶妇也。○又当包妾子将为父后者。此亦以与众子同服。而知上文庶孙当准此。然若谓庶子专指妾子。是适妻第二以下。上而不正。下而不为后。反不如妾子。尤无其理。盖详经称庶子处。其兼二义者注无异文。若或只举妾子则必加分别。姑以丧服言之。大功缌麻两章注家所论。辄益明白。今若专指妾子。岂不更下一转语。以有分别。而乃与上文滚同乎。此可为明證。○为众子注见上。○君母之父母从母传疏曰。为君母后者。谓无适立庶为后也。妾子于君母之党悉徒从。○大夫之庶子为适昆弟疏曰。此大夫之妾子故言庶。○庶子为父后者为其母疏曰。此为无冢适。惟有妾子。父死妾子承后。○又当隶养他子为后以传重。非正体而知。○适妇疏曰。及将所传重非适者。为无适子。以庶子传重及养他子为后者也。○为人后传曰。何如而可以为人后。支子可也。○宗子为殇而死。庶子不为后也。○又庶子代适子庶疾则将为两期而无斩。亦以废疾立孙而知。○为君之父母妻长子祖父母传注曰。此为君矣。而有父若祖之丧者。其父若祖有废疾不立。)四则正而不体。立适孙为后是也。(此只为适孙言。据黄氏说王为适曾孙以下皆齐衰。其以缌服俱升为期者。实以继体传重之义如此。弟为兄侄为叔承统之人。只当用此服无疑。○补服公子之妻为其皇姑注。黄氏干曰王为适孙。为适曾孙适玄孙适来孙皆齐衰。出同礼司服不杖章。适孙传曰。何以期也。不敢降其适也。玄谓凡父于将为后者。非长子皆期。然则王礼亦适子死有适孙。适孙死有适曾孙。向下皆然也。○又一义统论四种而极为明要故著之。○丧服义庶子不为长子斩。不继祖与祢疏曰。四者皆期。悉不得斩也。唯正体又传重者。乃极服耳。○以上疏因传正体传重之文。别言或正体或传重或体或正者不得三年有四种之义。)按丧服小记云适妇不为舅后者。姑为之小功。郑注云谓夫有废疾他故。(此夺宗废黜之类。若罪重则不在此例。○夺宗说见上。)若死而无子不受重者。(此复以无子与否为言。盖适子死者。已虽将所传重。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二 第 291H 页
而若无子见已。已无后。是亦同归于正体不得传重之故。○又将所传重及传重非正体二者。)妇则小功不大功则夫死亦不三年可知也(以上疏引小记注又言他故无子二条之义。盖以适子废疾而推之。○此段注言为父后然后为长子及当正体为宗庙主。又言言庶者远别之及祖祢共庙。盖因传正体传重及庶子不继祖之意而释之。疏又言虽承重不得三年有四种及他故死而无子者。别因传文及小记而推明之。其文虽系传所不言。而其义相次。皆本于传。)记庶子不为长子斩。不继祖与祢也。(详见丧服记。)○庶子不为长子斩。不继祖也。(同上)
  
(右斩衰三年)
服制私议者。盖为骊江谋忠而发也。虽其辞旨不甚精约。而然其大义已备。(以正体传重为主。而以正字破甲乙之非。以通上下。破继统之非。)亦可因此䌷绎。有所解悟。而顾乃见以为妄论则无所用此说矣。顷者坡平尹子仁屡以书求见。余以为此说当时既为与人辨答。又不得遂其初意。玆不敢辄应。而久之别为丧服正义一篇。使其开发旨趣。似各简明。援引文字。鲜不端的。(如知适子以本经皆名适子。以本注第一子以称第一。不得预正体。天子诸侯之子二十而冠三条。无二适。以第一不称适子。第二得具正体两条。第二长者以特言成长。复以嫡长两条。第一者以文在适子下正体为二以下文正字是正适以本疏庶子之或长或庶。以亦名为后两条。不继祖以不得正重。适适相承立适孙两条。以下文庶子为后以不具正。妾他子以体而不正。养子之称。以与众子同服两期无斩。以废疾立孙之类。此是所以知之之义。如證通上下。以丧服补服立嫡。以公羊皆名适子。以语类殇死。以公为适子。正字以适孙。五宗诸说。长庶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二 第 291L 页
之分。以众子大夫为世父母庶孙适孙四疏不继祖称。以丧服义适适相承。以为人后者。君为姑姊妹两疏。适子适孙以丧服义次子之后。以图式妾他子以嫡妇。疏为人后传三条。养子之称。以君母之父母父及大夫之庶子庶子为父后者三疏。两期无斩。以君之父母妻长子适来孙以补服。此是所以證之之文。)庶几观者。得以反覆。祛其疑惑。已复撮其大略如左。以谂子仁。而冀砭药。是亦慎言求正之道也。经曰父为长子。传曰何以三年也。正体于上。又乃将所传重也。虽其论说甚多。而此实一章之体要。则盖长子者。所为斩衰之正名也。注因此知所谓通上下及立嫡以长二条。然其名则只长子一位而已矣。正体传重者。所为斩衰之大义也。疏因此知所谓正体不得传重。谓适子有废疾。传重非正体。庶孙为后。体而不正。立庶子为后。正而不体。立适孙为后四种。然其义则或正体或传重二事而已矣。以此推之。唯二条者得兼正体传重。而不关支庶。独服斩衰三年则其为长适也益严。可见矣。虽四种者。不得兼正体传重。而不论子孙。并服齐衰期。则其为承重也无间。又可见矣。固未有以斩衰之正且隆焉而不为长适者。亦未有以齐衰之变且杀焉而不得承重者。然则其于经传注疏上下文势。本意晓然。左右事證。无一不合。是宁有可疑者耶。然其所以然之理则礼曰亲亲故尊祖。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二 第 292H 页
尊祖故敬宗。夫亲亲者。以父为重而主于恩者也。尊祖者。以祖为重而主于义者也。长子者。盖所以兼恩义。故其服重。试以正体传重论之。正者适也。体者父子一体也。(以恩义论故分正体为二。亦四种之义。)传重者继祖也。是以父子之体。亲亲之等而恩之属也。正适之义。继祖之重。尊祖之推而义之属也。此所以全夫正体传重之二事也。若其体者。庶犹长也。而固已无与于适适相承。传重者。孙犹子也。而又不能当先祖之正体。此所以不得与长子一位比者也。以此推之。必得兼恩义而后方与君父并立。而为极服三年。不得兼恩义而后。乃与众庶同归。而为降服期。是固所以致其尊祖重适之义。而亦乃所以不废夫传国承家之事。所谓并行而不悖者也。夫以本文旁證求之而如彼。以正理揆之而如此。然则长子之义。在于兼正体传重。正体传重之义。出于兼恩义。恩者仁也。义者义也。仁义者。人道之至而礼之所由生也。其理讵不然耶。至于今日所以纷纷者。专在于以适妻所生为主。是坐不能深考正体传重之失。而至训正为适妻子孙则几于无义理矣。夫斩衰三年。本为君父至尊之服。而今乃为长子。苟非至隆至重之义。宜不得及此。此正周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二 第 292L 页
公变商制(指兄亡弟及之礼。)而为周礼。以示严嫡重统之意。而注疏诸说皆不外此。所谓至隆至重者何也。即所谓正体传重之义。而实通祖父身长子四世。又无废故而有子者是已。盖其言曰以其父祖适适相承于上。已又是适。承之于后。故云正体于上。又曰要适子死后乃立适孙。乃得为长子三年。然则传文之义。虽合正体传重而言。正字即乃长字之正释。此最紧关处。而世之论者只知以此求于长子之身。不知所谓适适适子等语所以释正者。而所谓正室祖正等语。又为其明證。以此推之。以皆名适子为正适之说格。(正是正适适妻所生。不得并为适子可知。)而适庶之分定矣。以第一子毋论服斩之说格。(正是正适亦名长子当具得。其称第一子不得预焉可知。)而长幼之分定矣。以庶子为后。为妾子之说格。(正是正适代适子者。自不得其称。非专指妾子可知。)而长庶之分定矣。此所谓正者乃其最紧关处者也。且详一章经传大体。惟以长子庶子为辨。而其指在于互明长子之义。注疏微意。惟以众子妾子同称。而其号通于既得承重之人。俱无以适妻所生为主。(经传虽有立嫡一段。自是别义。)则其说可按覆也。惟此之故。一则特为长子得斩衰三年之服。长子之名。正体传重之义。一则并为承重。得齐衰期之服。适子(适子适孙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二 第 293H 页
非众庶。而并不得具二义故云然。)庶孙庶子适孙之名。或正体。或传重。或体或正之义。夫安可以毫釐参乱于其间。以昧仁义而坏人道之极致也。鄙见如此。不敢自外。惟子仁一览而辱教之。第其论说。出入传注。究极理道。创闻者固已不能无疑。而或违先圣立经之遗意焉。则非但不能正他人之失。其为不韪之罪。莫踰于此者。深愿高明毋遽鄙斥。卒有以剖释迷误。使不至于大悖甚幸。
长子承重斩齐异服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二 第 293L 页
朱子乞讨论丧服劄释义(书奏藁后附○壬子四月九日)
臣闻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无贵贱之殊。(此泛以应服三年之节。通上下而言)而礼经(丧服为父)敕令(五服年月格。嫡孙为祖谓承重者。)子为父。嫡孙承重为祖父。皆斩衰三年。(此就礼律应服三年之中。独以子为父。嫡孙为祖父而言。亦通上下。盖将言宁宗嫡孙承重之义故也。)盖嫡子当为父后。(嫡子本以大夫以上而言。然有如语类所论嫡子世袭之说)以承大宗之重。(大宗本以别子以下而言。然有如范镇所论以小宗合大宗之说。)而不能袭位而执丧。(袭位似以帝王之位而言。然有如孟子所论即位之说。则恐指上文为父后。)则嫡孙继统。(似以国统而言。然有如丧服传尊之统之说。则恐指上文大宗之重。)而代之执丧。义当然也。(此推上段嫡孙承重之义。更以父在嫡孙当代执其丧而言。盖以此段所谓嫡宗位统大者。虽似交互。要当统看。而况其大义出于父卒为祖父承重。则其必通上下。诚无可疑矣。至于位统一字。固谓父之位祖之统。而然以天子诸侯言之。父之位即帝王之位。祖之统即国之统。故曰袭位曰继统。而又不直举废疾之文。较加明著。盖亦将言宁宗继统执丧之义故也。与上段独言子为父嫡孙为祖父之例同。)然自汉文短丧以来。天子遂无三年之丧。为父且然。嫡孙承重。从可知已。(以上凡四段。首段泛言三年之节。二段言子为父嫡孙承重之义。三段言父在嫡孙继统执丧之意。皆通上下。四段始言天子之礼。其自第二第三以下。虽似逐节。渐次。以入于讨论丧服。而至曰天子遂无三年之丧。然后辞义方著。)至为祖后者条下疏中所引郑志。乃有诸侯父有废疾不任国政。不任丧事之问。而郑答以天子诸侯之服皆斩之文。(丧服疏赵适问。已为诸侯。父有废疾。不任国政。不任丧事。而为其祖服制度之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二 第 294H 页
宜年月之宜。郑答曰天子诸侯之丧。皆斩衰无期。)方见父在而承国于祖之服。向来入此文字时。无文字可检。又无朋友可问。故大约且以礼(丧服传父没而为祖后者服斩。小记祖父没而为祖母后者三年。)律言之。亦有言父在不当承重者。时无明白徵验。但以礼律人情大意答之。(人情盖以父有废疾。嫡孙不为之代执其丧。深所不安而言。)心常不安。(所谓时无明白徵验者。)归来稽考。始见此说。方得无疑。(所谓天子诸侯皆斩之文。可为宁宗代服之明證。)乃知学之不讲。其害如此。而礼经之文。诚有阙略。不无待于后人。
 盖今议者有以为劄子本因宁宗。而袭位继统之文。只是论天子诸侯之礼者。是则徒泥于偏辞。而不察夫所推承重之义。不间士庶之大体也。(略见释义)有以书后既引郑志。而又以方见父在而承国于祖之服为主。此亦只是承宗庙主社稷之人当服之證者。是则徒惑于外迹。而不察夫所谓承国于祖。实与嫡孙承重同体共贯之微意也。(亦见释义。又大全答李季章书曰。汉儒之学。有补于世教。如国君承祖父之重。康成与其门人答问。其义甚备。答黄商伯书曰。方丧无禫。见于通典。但今日不可谓之方丧。则礼律甚明。不可诬耳。盖二书并论劄意。又出书奏藁之后。而其说如此。尤为明验。)有以心常不安以下。谓朱子改其初见。而尽从康成之论者。是则徒蔽于末流。而不察夫书后所引天子诸侯皆斩之文。本以但證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二 第 294L 页
劄子所举宁宗承重之定论也。惟如此故。其专以劄子而论。则谓父在代服。关于天子诸侯。而不关于士庶。其兼以通典而论。(通典贺循丧服记云父未殡服祖以周者。父尸尚在。人子之义。未可以代重也。虞喜曰服祖但周则传重在谁。庾蔚之曰父亡未殡。同之平存。是父为传重正主。已摄行事。事无所阙。徐邈曰若周既除。当以素服临祭。依心丧以终三年。)则谓父在祖亡。宜于摄主。而不宜于代服。尤有不然者。盖通典诸儒之意。虽曰人子未可以代重。又曰父为传重正主。然恐其未忍变在之情。终不能胜夫为祖主丧之义。而犹将以先后轻重之分。见裁于劄说也。况此废疾之父。固不无命子之道。(宋鉴甲子孝宗禫祭。赵如愚袖出所拟太后指挥以进云。皇帝以疾。至今未能执丧。曾有御笔欲自退间。皇子嘉王可即皇帝位。尊帝为太上皇。以此观之。当时尚依欲自退阒之命。则其他自可以类而推也。又考事文类聚国哀篇。光宗似行宫中三年之丧。然则劄子所重。尤在于执丧。可知矣。)而又似为其祖所不传重。(丧服疏曰虽承重。不得传重有四种。一则正体不得传重。谓适子有废疾。不堪主宗庙也。)则所谓未可代重。父为正主之说。尤无所施。(父命则可代重。祖不传重则非正主。)而至以晦庵告庙一事推之。(告家庙文曰行年七十。衰病浸凌。筋骸弛废。已蒙圣恩。许令致事。所有家政。当传子孙。藐孤孙鉴。次当承绪。又以年幼。未堪跪奠。今已定议。属之奉祀。而使二子野,在佐之。又答胡伯量论祧迁曰。将来小孙奉祀。势当如此。)盖其筋骸之衰替。固异于废疾。祧迁之情礼违碍。或甚于代服。而然且汲汲属鉴以奉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二 第 295H 页
祀者。实以老传之礼为重。是与父在代服。正相比照。愈益明著。则究其归趣。无嫌于彼。有證于此者。较然可见于是。而劄子嫡孙承重之义。方始大明无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