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x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书
书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7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74H.gif)
大学劄记。不鄙投示。诚荷厚意。其中颇有曾所未闻者。尤窃珍幸。计与前草鄙录参互考證。似稍整顿而后以奉清览而俟财诲也。其答平叔书所论甚正。又能缜密的当。深得先贤撰定之意。今日拒息之要义。采亦向来为人分疏。其说虽亦有本。不如尊兄所论之尽到。敬服靡量。院祠请额之举。闻诸礼官。当时启覆非不勤至。而自 上所教如此。亦使此后切勿叠赐云。虽以仁乡章甫崇慕之心。复有叩吁之事。恐必不遂。诚可恨也。世变无穷。邪说交作。末流之祸。其势不至于白马则不止。然君子之道。居易俟命。无入而不自得。固非甚患于此。秪以议论是非。不无辗转激累之弊。使人罔知所济耳。江居迩城。本有不安迹者。近欲于坡茔近地营一茅屋。以为往返之计。其中山水虽不甚美。而洞壑深邃。川原平铺。尤便于冬寒养病。此若果遂。距高栖不远。可得一偿前逋。惟是之望。
答李厦卿
采屏居奉亲。罢病如昨。年来得养而近住。颇有警益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7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74L.gif)
答崔美伯(邦彦○乙丑)
雨中悄坐。忽承惠问。殊慰馀怀也。示意谨领。服制事以古言之。虽归哭父母之时。必服君服而不敢服私丧。以今言之。有君服者皆服父母以终制。此所以难断。况此所遭。非初丧奔赴。而守 陵官事体绝异朝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7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75H.gif)
答具济伯(时经○辛酉)
去时委访。得以更奉颜范。诚亦季世之一奇事也。顾坐忧病。讫未仰谢。意外使至。谨承惠翰。就谛阳和。学履增重。慰愧交并。无以为喻。函丈本以 国葬为期。仓卒出门。殊无所异。第于中间颇欲改理军民大政。而遽尔决退。此似径庭。然于自家心里。必有所处矣。论语标释。极荷留意。卒业投示。从当少偷安静时节。消详请教计也。白州贤祠之举。实出南康。恐无可疑。但南康乃军学。故以文庙为主。而两祠附焉。事体正当。白川既以文会书院 赐额。而后立贤祠。犹将以书院为主。故事体少异。然尤丈曾谓若作院自院祠自祠之制则无不可者。而今将更议疏请立祠之意。额虽难改而义益明允。况于讲学慕贤之实。初无所妨者耶。院祠之建。自来多议。固无足怪者。不谓首阳诸友乃或不免于此习。幸左右有以相喻之也。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7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75L.gif)
喻及体用始终之说。当时老先生与何石吕游往复论卞甚晰也。今日无复可赘。惟所谓体用者。固指性情之分。而始终者亦谓静始而动终云尔。盖此只论心之全体。而至于真妄邪正之谓。方始直以操舍出入而言。故曰心之体用如路。虽有真妄邪正之分。其实莫非神明不测之妙。然则所谓静始而动终者。已不能外乎体用二言。而似非函丈所谕之义。抑以先生答游诚之一端。其论心之体用。而以动对静。以不善对善之故。为近于此而云耶。然其所谓不能不动者。亦只以其理言。而所谓体善者。分明属乎动之一边矣。以此观之。尤所不敢测知。要待异日奉禀而决其得失焉。如何如何。
答高汝根(己酉)
书传云云。即采平昔之所听莹。每思早晚略具其说。奉质于师友。而今乃为左右所先获。足见寡陋不敏甚矣。愧仰愧仰。第惟朱夫子删述次第。似若可得而言矣。盖夫子著书。皆在南康以前。其于语孟。实系义理之蕴奥则最先成。易不本于卜筮。诗已乱于毛郑。不可不早正则次之。厥后出仕累岁。固未暇为此。而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7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76H.gif)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7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76L.gif)
答高汝根(辛亥六月二十六日)
询及洪哀礼问。此亦謏闻。何能明卞。使人行之无疑耶。兹敢略布其一二。异居者朝祖之礼。闻今虽知礼家皆废而不举。愚为此之患。昨禀尤丈。欲且并告不举之意于新旧两位。答云意甚宛转周详。而第恐略有义起之嫌也。至于仪节所论。亦以家内狭窄而言。若果奉魂帛从倚卓。越人家而行之。无乃未安乎。想其事体。亦与 朝家异矣。祔祭既有设位之式则追待后日还第。似太周遮。未知如何如何。告祖祝辞。以在祔前言之。似当称哀。但礼曰祭称孝子孝孙。而告是祭之始。况仪节有自虞至禫。于先祖称孝之文耶。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7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77H.gif)
答高汝根(壬戌十二月十二日)
前教正心之说。所谓传七章专以用言者。区区平日意见固亦以此为正定为成说也。第以年来温绎。见得本章起结大致。已自包括体用。而其中病痛功夫处。方始专以用言。以为如此尤当完备焉尔。初非附会于李君之说。以变前见也。大抵义理无穷。人见易局。其持不逮之识。必欲有所轻论者。固非矣。又或牢守已然之常法。不思推明经旨。而禁人为此。亦未知其可也。如何如何。向来陈情之行。又蒙提谕。只是数十年坚坐不动。恐非臣民分义之所在。积久思量。终有不可但已者。遂出是计。而既承 赐对。又不免略陈愚忠而已。夫岂外是而他求者哉。末由面讨。徒增怅悒。
答高汝根(庚午正月四日)
缅惟新元。静履动息增福。垂喻师友服制。昔年因檀弓皆绖而出之文。乍疑吊服加麻。亦当终其期月矣。继考通解朋友麻注说及通典谯周论。皆谓加麻当如缌麻三月。然后知所谓皆绖云者。亦指三月之限而言。不然又何以谓之心丧三年耶。愚见如此。兹用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7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77L.gif)
与宋子文(戊戌)
所疑典乐六艺两注。其在舜典周官。犹称肯綮。况于此书遽欲穷探本原。其势可谓难矣。然鄙人之平素不能耐烦吃紧。有所领会。而乃蒙吾兄审问。又不能提絜其要。以听高明之有所左右则甚可愧也。然既已发端而蓄疑。兹用检考诸书。其于书传及大学序文两注所解颇详。并留标以呈。只是黄钟生十二律。十二律生五声者。其序固然。今此以声依永以律和声。似相径庭。顾要其归。只是一尔。且礼乐等说。不及小学。而书数更密。此所谓互备。幸望着眼商量。如复有疑则不厌相告。以卒就于是也。
与宋子文(甲辰)
采之无似。与足下从游今已近十年。念昔邻居。连遘大病。又此分离之后。两地相望。莫由频会。以有讲明之乐。庶几尺寸攀跻脚踏实地。则每令人疚心久愈未释也。虽然有一说焉。今既事势如此。不得对案讨论。愿足下姑以目前已知之见。熟读小学四子等书。其有疑窒不通处。或附小标。或录别纸。不使他日遗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7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78H.gif)
答宋子文别纸
示意谨领。此事旧尝思之烂熟。益公所撰韦斋碑文。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7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78L.gif)
答赵士威(辛亥九月六日)
示礼疑。不敢质言。然其舅之死已在其妇之殡后。既无与于不忍死亲之例。则又安可以人情之有似不安。变其已用之肉膳乎。虽以象生时论之。其妇生前宁有服舅丧而食肉者耶。行葬一款。顷年鲁丈入京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7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79H.gif)
答赵士威(丁巳五月二日)
别纸垂喻。尤荷勤恳。苟非士威相念之至。何以及此。盖当状文之作也。子仁乃以所疑数条相质。谨为之逐旋窜改。然鄙意谓其事体不啻重大。凡系文字疵颣。终当奉裁于尤丈。庶几合用者。不意其间长牍淹至。果有追示可改之语。而鹤寺云云。转展诖误。遂成斯文纷纭之会。讫今数岁而犹且未已。究厥源委。咎实由我。缩伏循省。以俟公议之大定。安有心肠复敢留意于修润一事耶。幸而前春仁兄自蓬山贻书。具道函丈之旨。今已冰释无碍。仍冀不佞有所反复而结束。于是始乃略请碣疑。兼呈状本所修。则实出于当初定计。非有所增益变动也。朝贵之说。只是将时俗谤议晓告仁兄而已。本无所系于改状者。其必欲取焉。虽谓之浅之知不佞可也。幸博一粲。复元所传。亦有颠未(一作末)。崔相家尝谓三学士传中定送斥和一段失实。及得完南相手书。要使通报于篱中。鄙意此于诸节事状所补尤大。故略依其说。有曰当时主和。固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7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79L.gif)
答罗显道(丁未)
蒙谕婚礼节目。见其所录。稍伤繁缛。欲加考證古近。撮成一仪。以备旁检。而非但病中精思愦愦。未堪反复。亦以本录已自详尽。依此行之。必不至渗漏。故谨敢完呈。殊恨初计之率易也。见于宗子之礼。则仪礼虽无明文。而家礼本以宗法为主。恐当从之无疑。同居有尊于舅姑。如见舅姑之礼者。更详其文势。虽似不能终无如盛谕所论。而所谓如舅姑者。正指妇进立于阼阶下。北面拜舅毕。诣西阶下。北面拜姑两节而言。盖此有异于还就东西序。每列再拜如冠礼之为。故别立其文。非必升奠贽币。前后各拜。一如舅姑同礼也。况仪节既明言无贽。则家礼所谓无贽。实通上文可知。且此无贽二字。应上文奠贽币以见其异。亦如下文见妇父母条不用币三字应上用币而言。盖以古人礼意推之。其奠币。要非婿妇父母。不可一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8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80H.gif)
答罗显道
示喻益见讲礼不苟之意。使人欣愧交并。盖此一节。若以如见舅姑之礼等语与本书诸例所谓如某某之仪者赚连看去。固为平顺明白无所疑难。而即亦前书中不能终无如盛谕之说。愚亦非不知此也。第以文势言之。上只云如见舅姑者。似乎一依初礼。而下统云无贽则其所谓如者。只是前一段分庭各拜之意。而无后一段奠贽又拜之节明甚。夫既如此则即下所谓见宗子如舅姑者。一章之内。自当蒙上文之例矣。又不当近舍此义。而远引婿见宗子不用币者以混之也。(下文不用币者及其上皆有币之文也。其下又言不用币者。此乃与上文为各章。故又不得不然也。此若宗子一段。果亦各章则必当历言如下无疑。而不然者。同章蒙上文故也。)以礼意言之。所谓尊于舅姑者。若专以祖父母看。揆以人情。似不敢等差于舅姑。而容有与从祖从父及兄长同居者。既不入于两序之叙。而并欲执贽如舅姑。则无乃礼之大体有所不严者耶。且家礼大意虽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8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80L.gif)
答罗显道(壬子)
垂示进学之意。尤用欣释。今日吾辈虽曰有志。而罕以书疏义理相发。其于谦逊不自标致则似矣。抑亦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8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81H.gif)
答罗显道(辛酉九月二十日)
示喻缅礼节目。非敢轻论。第以委询之勤。不得不仰复也。如以其葬服斩衰之文观之。迁葬王父母者。似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8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81L.gif)
答罗显道(丁卯三月六日)
阻承手翰。始审戾洛添疾。一慰一虑。示喻不当陈疏之说。诚亦宜然。但鄙意则不然。程子以奸党得罪。朱子以伪学得罪。奸党伪学。自小人而行之。恐非朝廷可卞之事。又皆两先生在世之时。故不为也。静庵时事出仓卒。至于太学生坊民皆上章伸卞。岂容一二门生之自讼耶。然赵龙门犹构草而未及上。系狱得已。盖自牛,栗以下无论朝野皆发。始成伸卞规模。甲寅尤丈之被谪也。济伯,厦卿诸友为问此义。鄙答曰程朱之门固无疏举。然今日则罪在贬君乱统。虽长者在世。似不可不卞。此又向来规模也。项者左右之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8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82H.gif)
答罗仲辅(硕佐○戊辰正月五日)
便至惠书。就审新元。奉引增福。忻荷何量。垂示世道之说。虽蒙不鄙。亦可谓不相知之甚也。自来圣贤固有以明正道辟邪说为大。如孟子好卞章所论者。至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8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82L.gif)
答金景能(万增○己亥)
示喻谨悉。丧大记所引春秋公羊传两不及时。俱以不及时言。而渴是急速之意。慢是苟简之罪。两过时皆以过时言。而隐是与贤之义。不能始是解缓之失。以古礼准之则俱为不得其正。第礼卜筮丧事。先远日报葬者。必三月而后卒哭。以其义推之。渴与慢似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8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83H.gif)
答金景能(辛丑)
所谕论语疑义迁次。既未得寻见本注。又苦神思荒愦。不能细究以承枉询之惠。深以为叹。道生之道。实指下文无可疑者。若德有本则虽以此段重文复说。务发明其旨之故。语涉错出。而要其本意。亦不过孝弟而已。忠信二章所论似异。然其谓为人谋与朋友交及事皆无实。悉是忠信之用。而其谓用心于内及以诚合言者。即其体也。做得如此看来。似皆有明白下落处。然则恐不可以内外论如何。至于敬事而信。朱子所谓主一无适。释其文也程子所谓至浅。言其理也。夫敬之道。盖莫不本于主一无适。而其义固亦远且精也。第以主心主事分言之则其义之近且粗。又岂无如程子至浅之云欤。末段所引言虽至近之近。亦未见与浅字有异。愚之病中臆料粗率如此。不识可以当高意否也。
答李平叔(后平○戊申)
久绝金玉之音。每以引领怅然也。秋气已高。仰惟遁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8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83L.gif)
答沈德升(丁巳)
采罪蛰穷山。揆分则宜惟是年力衰迈。又与四方士友隔绝乖违。虽欲以时自强。温习旧闻。而事不从心。孤立无助。恐只如此而死矣。第用凛惕。乃不自意吾德升辱示小学诸说。其间极有吃紧相发处。盖鄙人自前冬以来。方再修其书。所补者尤切。而今而后乃知朋友讲磨之益大矣。其所依改者。适以写役在他所。俟还奉报是计。谕及偏党之弊。言之齿酸。居常不欲云云。既承勤恳。兹用略复焉。此虽汉唐宋历朝所不能免者。根深流远。顾未有如今日之甚者。姑就俯询三条言之。其交际则分有新旧。论有浅深。分旧而论浅者固不得而绝矣。其任用则人有贤否。事有大小。人贤而事小者。又安可一切弃之而不用耶。惟昏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8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84H.gif)
答成汝中(至善○壬子)
示喻谨悉。雅旨非我堪当。第左右方有意于古人之学教法典则靡所不究。而反欲借听于瞽者何哉。惟采之愚窃尝以为学者始初用工之方。其训不一。然莫切于溪老先生答韩莹仲,洪善应数书。正是尊家常茶饭。于以讲论操持。恐其无待乎他求。由此而往。益加充扩。虽洛闽法门。抑亦未有以相外者。曾所服膺。敢用布告。更几勉力长远。大副士友之望耳。范极要义。方有搜辑一事。尤愿奉玩。俟彼安静。即为觅投甚幸。
答成汝中(癸丑六月九日)
喻及院议。若曰能任其责则采固非其人矣。只是素性褊滞。久已不安于方今之位置。思一推本以明之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8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84L.gif)
答成汝中(丙辰)
似闻春后奉引还坡。未知作何契活办何工夫。尤切向郁。吾辈在今日。诚无他事。惟进此学。为全归复命之地。更乞益加藏修笃实。以副鄙望。去岁在龙门山下。略次前日所蒐 皇明诸儒事迹。釐成补录。系于理学外集之后。遂跋其尾。以道当初求见是书。实服先先生之教之意。颇有本末。所恨相距不迩。无由面论其得失也。师友录才送明斋所。俾于坡山一脉。别加修报。亦未知能尔否也。曾所猥托书室记心经跋。固不敢忘。第书室则已得明斋具次事实。恐不必叠作。心经不能详记其迹。如有可示者。早晚及之为妙。末由奉诲。略用替谢。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8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85H.gif)
蒙示所遭之义。固知出于不鄙之盛眷。第此昏瞀。何敢有所斟量于其中。以为高明旁采之地哉。大抵今日世道愈变。士各有志。此诚有不可易言者。然以所喻先德规摹观之。出谢一节。正符默庵之自重。而视松堂谦退之旨。抑已过之矣。恐无甚疑者。至于向后更加懋学度义。进而克追二先生之树立行止。或退而勉从沧浪筮仕之意。其于漆雕未信毛义奉檄之义。两皆无碍。绰绰然有裕矣。如何如何。若此一路。善处实难。抑莫有过于不佞者。其始专坐于不即出谢。当时亦不无一二曲折。而趑趄之际以至今日境界。正坡山章牍所谓不进不退无礼无义者。此果何状耶。以此不敢自误而误人。谨贡鄙见。惟在明者审处之而已。
答成汝中(壬戌九月十四日)
谨承衰札。凭审霜后阴凉。奉几气力支胜。其为忻幸。难以言喻。况审神明所相。昔疾今愈。已能遍及于经籍。苟非孝侍乐善勤学。何以至此。不任歆叹。读经之法。素未自力。不敢辄对。然得讲闻于前辈则熟矣。多遍一读。恐不如循环屡次之为胜。尤当以研究意趣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8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85L.gif)
与成汝中(辛未十二月二十一日)
向蒙枉诲。极慰阻怀。第以暌离岭海之期。想未甚远。预切怅叹。无以为言。臈寒转剧。不审雅履动息对毖否。居常虽不获源源讲习。每谓前期有在。今当远别。不得不一吐素蕴。幸惟恕察。盖左右居惠靖公忧以前。每若思与鄙人有所疑难卞问之举矣。及服阕之后。乃谓四子诸义皆已略得领悟。则夫以高明之精专玩绎。其于文义肯綮。宜无所不达者。然必于其间不无一二可商确处。而未蒙举似。如鄙钝愚终不知其所谓领悟者果何如也。中间屡请留讨从容者。盖为此故。而今无馀望矣。常念左右为学。存心厉操。固已先立其大者。非流辈之可及。而然若不资于讲习之功。其将何以成大业而臻盛德耶。此鄙所以当此远别。尤不胜慨然也。又有一说。鄙于高明。年纪不满十岁。固应以老友相处。而乃蒙执事猥见推让无异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8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86H.gif)
答成子章(文宪)。(○甲辰)
示谕云云。足见明者痛下工夫。将有旧跃思进之意。又不自多。欲以借视听于聋瞽。则世采纵非其人。三复来音。感叹无已也。当今妨学而夺志者。莫如科举。而吾贤既摆脱于此。大路在前。何患不达。第窃覵足下择术非不正。而知有所未甚开晓者。立志非不固。而行或被缠连不进者。此即世采平生之病。而今日尚坐里许。实深愧惧。然不敢不为高明诵之。交相勉厉。以趋于圣贤之事也。从今以往。唯有相从于寂寞之滨。对案讨论。随事商确。孜孜不已。则古所谓不有益于彼。必有益于我者。真可保矣。更愿于此閒暇。得奉高明以有周旋之也。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8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86L.gif)
以喜怒哀惧爱恶欲为七情。即礼运本文也。伊川于好学论中以乐代惧。退溪曰此未知何故。愚意则前所谓伊川必参用中庸而然者是也。分属之说。所示似然。然论语集注载好学论处。朱子以惧字为正。此乃后来定论耳。仁义中正之以中正代礼智者。朱子既谓中正视礼智切实有力。则与七情之以乐代惧者义不同矣。求知如何。
出入存亡之说。采之素未能十分晓然处。今以所询疑义反复之。粗可通说。敢以仰浼。来谕所谓存者兼动静。亡者只动而走作云者似略得之。朱子曰动而流于不善者。固不可谓心之本然。然亦不可不谓之心也。此亦程子所谓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之意也。盖存则静是固为善。而动亦无所不善。此以善一边兼言心之体用也。亡则动始流于不善。此以恶一边专言心之用也。然若以亡谓非此心本然之用则可。若以其不善而至谓非此心或然之用则不可。故朱子于此。又曰只此四句。说得心之体用始终真妄邪正。无所不备。盖所谓妄与邪者。即指舍而亡一句。而亦不害其为心之用也。如是看定。未知无所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8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87H.gif)
答成子章
自城归获奉示谕。足见比来为学之意殊不泛然。良慰良慰。四七之说。似已得之。所谓四端是善情之正名。则其反复之间。以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属之四端。恐非所疑。其喜怒以下分隶之义。具见栗谷第三书中。可究覆也。理发而气随等说。盖以四端原于仁义礼智之性。七情由于外物触其形而动其中。故如此推排两下为说。亦以七情虽有所谓正者。气已为主故耳。本与栗谷所论异指。何可以彼准此。必求其合乎。两先生得失异同。在早晚详玩而默识焉。非采所得僭慁。亦欲细陈本末。非特今日疾作。此古人所谓转令人薄者。尤不敢也。采忍冻蛰处。怠病俱深。数日拟访山门。未前恐不得一款恨恨。令室服制。当于祥日除之。何待禫尽。
答李汝九(箕洪○乙巳)
示谕为学之意。足见贤者用心殊不草草。然此数段。在采平生不能自力。尚坐在里许。今日何敢为左右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8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87L.gif)
答李汝九
前承覆帖。喻以欲辍应举之意。盖采之奉效。每见吾党之士一入于彼。则虽其初志业可望者。率不免于流而不返。故欲冀左右与济伯有所深察于此云尔。乃若所喻则遂欲因此而决意判然如桐叶之分。又何其盛也。然尝闻吾夫子之言曰有父兄在。安得闻斯行诸。想亦于此而索讲之。无患于终始异涂之嫌矣。昨奉论敬之说。久而未报。曩为李丈略摅一二。第检高说。偶不能得。兹于其尾。只致谢意而已。蒙此申教欣幸。良慰良慰。其所谓操存者必主于敬。而主敬者必谨之于衣冠容貌之间。则此非由整齐严肃而入于敬耶一段。正是敬不可以存心求。舍此一路。更无贤愚俱得其力之说。然则又何以疑彼而主此。殊非浅陋所及也。程子曰若谓乾乾是不已。不已又是道。渐渐推去。自然是尽。只是理不如此。夫圣贤论学之旨不啻详矣。姑就其大者言之。舜禹之精一。孔颜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8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88H.gif)
答李汝九(庚戌)
孟子疑义。在彼难得从容时节。且无可检书册。近始俟间商略以呈。未知其去就得失果不无大悖否。大抵所论于一二肯綮处。已见正当。又颇前日疑晦参在其中。尤耐反复古人所谓两相有益者。真不我欺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8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88L.gif)
答李汝九(丙辰九月一日)
示及尤丈再书。谨领教意。第体认体验。犹言做题目入思议。退溪说亦不专作心上工夫。(见答李平叔书)是非得失废兴存亡。亦就身心言。本不外于善恶之几者。虽曰格致材料。程子所谓治乱之几。尤足以证此研几之用。盖此终非不相关涉于省察故也。大抵省察对存养涵养而言。实是慎独克治底工夫。若以此目谓决不可入于道问学纲内则犹之可也。但以静坐是非两语有似交互之义。遂疑此图之不出于先生。未知其果何如也。愚意省察固有知行二意。诸书虽不明言如此。而其义则然。舜所谓惟精。孟子所谓察于人伦。朱子所谓且于此处看破。勉斋所谓理欲君子小人之分。不可不察。赵致道所谓于萌动几微之间。察其所发向背。双峰所谓其动也即物观理。随事度宜者。皆指知一边而言。几乎侵过诚意界上九分了。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8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89H.gif)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8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89L.gif)
答李汝九(甲子十一月十三日)
去夏惠书。诚荷不鄙。如非哀侍旧谊不泛。必无以及此矣。鄙疏辞意固多惉懘处。然所谓阴相讥议者。其原在于劝止长书。故势不得不以此为主也。虚受之说。尝见此友于鄙所为编书论事等说。未有大段乖角者。故每谓其始同。而不料其独此终异也。盖鄙所处虽或如是。而固已不概于哀意矣。而反以处得善后之道为教。尤所未晓。夫在是非得失之际。容必心公理明。损益斟酌。不拘时势。不落偏党者然后已能自信而人亦信之。不然皆非中正之论也。然则今采无似又干人事已重。虽欲为此。多见其不知量。而末稍只管成就一场公私之纷扰故不敢。于是哀侍亦似有所失言也。如何如何。鄙意切欲杜门省愆。息交绝游。以度残年。庶免大罪。而又被哀侍厚意。不得不一报。凭便略谢。
答李子望(戊申)
垂示学不进之叹。此亦方坐在里许。未知所济。何敢为吾友谋耶。然若于日用躬行之外。读书穷理。不得不措。积疑审记。以俟异日面讨归正。虽不能数亲师友。而当有所得矣。季方尚滞关西否。不闻尤郁。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9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90H.gif)
向来一二共学者。率因科场引去。沈溺而不返。殆若从初无意于此事。则益念贤者志专功笃。无所挠夺。非他人之可及矣。穷居菽水。不但职分当然。自与驰心外慕。只求利达者。其善利劳逸。不侔远甚。千万勉之。勿以此或有所退转也。
答李子望
示谕多少。具见雅志。况贫贱患难。人所易变。而独贤者乃能反覆敦确如是。尤切歆叹也。第似以官任有学不专之叹。固亦宜然。然所谓学者。正可于此处猛着精彩。安分委命。使举措从容而心气和平。无入而不自得。方为读书之人。而异于见利必趋。见害必避者矣。苟不能然。虽胸藏五车。亦奚益哉。朱子答廖子晦书。今写一通以呈。幸深味之。至我国一蠹,重峰诸先生皆于编配中。恭执身役监官之任。岂不愈于彼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9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90L.gif)
答李子望
承示一纸。甚荷盛眷。至其辞意间。虽不免疏泛之病。然其大槩殊自平实可喜。使人不觉敛衽矣。但此个道理。已被先儒说了多少。体用始终。无所不备。在今学者。唯当于此。详玩而深体之。非可叠床架屋。无补于吾事。亦知贤者聊一尝试。自考其所得。而且以转及于鄙人。庸何伤乎。又承欲闻采之立心用功。以为相发之地。诚切愧恧。顾惟平生陋质浅识。一无肖似。然其当初志向。岂不于圣贤门庭治平规模。有所准则期望之意。而行之不力。今将无闻而死矣。何足为左右喋喋也。至于用功。亦未见端的可言者。第窃尝以谓其要无出于朱门类聚论敬之旨。(大学或问首章)早晚存省。不敢专废。而今犹若存若亡也。观贤所论。似未及此一路。幸更精察。验于日用。当必有得。不待区区一二陈之耳。
答李子望(庚戌)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9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91H.gif)
答梁季通(己酉)
此辞避两岁。未蒙开允。而昨闻转移台省。到底闷缩。加以亲舍不奠。忧虑度日。诚难自堪耳。示喻为学之意。甚善甚善。读书固以诵习为主。然其义理肯綮。多得于潜心玩味之际。有不可偏废。而况于病中调息。似尤便宜。未知如何。且所谓汗漫博杂云者。本指记问词章而言。岂可误认于此。一向闭眼闲坐。全然抛却合当理会底文字。更待平复而后方及诵习也。第所举诸篇。皆是圣贤亲从这里过。仍以为后学模范者。则正不可涉猎卤莽。一览便了。似无远异于记问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9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91L.gif)
答梁季通
缕缕盈纸。意益郑重。不知不佞何以获此于季通。一愧一惧。采之所言固道其常。而足下所举亦出古义。俱有所执矣。然既无横经问难之故。而平生响往。实以朋友相与如前日所慁者。况今申教事绝礼重。有踰寻常。此盖枉将古实而杂施于无似之人。尤非可以奉承周旋。庶幸无罪。则其为跼蹐当复何如也。更冀足下嘿思而深处之。至于编礼一事。昨所仰告。略具本末。若蒙垂意不替。相从宽寂之中。克究经曲之变。以卒完斯役。深所望也。大抵今之学者。或耻下问。或耻相属。不务实功。而惟以外貌自高。殊不知抱此阍黯。无所猷为。以没其身之为可惜。与圣贤合下立教。讲劘求益之道。背驰已甚矣。此不佞素所剖心者。亦知季通脱然有省于此。敢终言之耳。
答梁季通
久蒙辱问。每以哀冗讫未修谢。一味荷怍。春寒比苦。缅想学履启处珍啬。所喻礼谤。具悉雅意。前此彦章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9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92H.gif)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9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92L.gif)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9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93H.gif)
答权致道(己巳十月十八日)
岁将尽矣。不审弥寒。尊履进学益福否。惟是斯文不幸。尤庵函丈竟罹酷祸。伏想左右情义。痛怛有非他人比者。其果何以堪处耶。益切酿涕。鄙向来妄作。无益于事。秪增 国家之累。追思悚然。以至今日世道再变。中外震骇。则自分得罪必重于诸人。而尚此网漏。未知造物者处分竟何如耳。东西相望。邈无盍簪之期。唯乞进德加护。以副远诚。适到金垄。迟留数月。衰惫愈苦。亦非异事。凭便略谢。
答宋道深(丙寅正月十日)
使至获奉惠翰。谨审新元履端。令抚镇体候万福。忻慰不能已。蒙喻养老宴节目。虽在 恩典之后。既无朝命。便是私设。恐难全用五礼仪。鄙意主客相接之体一段。兼采乡饮酒仪。而其他则固仿养老仪本文。似稍得宜。未知令意以为如何。一坐再至云者。礼记王制曰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陈氏注曰八十之老。为难备礼。故其拜足一跪而首再至地。以备再拜之数。今若用乡饮之仪。则此节无所用。惟其仪注中七十以上免拜一行礼似亦可采。恐是略为一拜之意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9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93L.gif)
答赵光甫(甲子四月一日)
圣后因山倏迫。臣民追恸。恍焉如初。况伏想 严庐号慕之中。必有不觉致伤者。并切忧虑。不知所极也。示意谨领。令既以袍帽成服。又有军衔在身则似当随众入参内班矣。此则必以为不敢自遂。且如城外散班。无论远外之臣罪黜之踪。一皆聚哭。其来已久。恐不当直造 陵下也。至于下 玄宫时有难还入。 阙外行礼。如在京士民例。则虽来待 陵下。行礼后即归乡居亦可矣。袍幞固非散班所宜。既已以此成服。则不用于靷葬大事而将焉用之耶。殊无可疑。惟在商量而处之也。鄙则欲于初二入往东城外迎哭。旋到 山陵留待是计。似闻尤老,李台诸公皆不来会。明斋消息甚大而竟尔差池可叹。
与吴贯之(癸亥十二月十日)
自去夏 恩谴来。岂不欲趁奉书唁。第因疾病行役。殆无閒暇。汔未之遂。每用怅叹。即惟岁穷寒急。官履动息万重。采来赴 国哀。归次东郊。贱疾增剧。私闷不可量。向来之事。所谓引绳必有其绝处。固无足怪。然诸公所为。亦不无太铳过当者。展转至此。奈何奈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9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94H.gif)
答吴贯之(甲子七月二日)
顷蒙垂复。慰荷不可量。尤热挟旱。远惟官居气味超相。人多传言左右为政一切省约。民甚便之。及李汝成归来。始知专以训士牖俗为主。已有向风从化之势云。此正前贤施之州邑者。而挽近废绝久矣。区区闻之。不任倾喜。第未知规模节度果何如也。因来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9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94L.gif)
答沈龙卿(寿亮○丙午七月二十七日)
前惠讲目。并畀手书。辞语郑重。属意勤至。至举先训以见喻。采之病陋诚不足以侧讲询之后。而于此不觉涕之涔淫下。则宁可一毫自外于孝侍者哉。大抵为学。莫先于立志坚固。莫要于门路不错。今左右在都城声利场中。了无师友之导。而能自有志于吾学。久而不替。斯不可谓不坚固也。又已从事于小学近思。探索旨趣。亹亹下功。诚切不舍则所谓门庭路脉固不患其有所错矣。驯是以往。知行体用下学上达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9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95H.gif)
答沈龙卿(十一月二十二日)
示喻读书用功之意。不任歆叹之至。素知哀善病。乃能于馈奠之间。勤密如此。异日所就。殊非浅陋所可量也。第详方读三书。皆非等闲文字。恐或因此劳心致疾。又与古人所谓一书颠倒烂熟无可看然后。方换一书之意不同。幸惟姑舍节要。待近思卒业。而更加研究专精于此。如何如何。相爱之切。不觉自蹈芸田之戒。益用悚仄。询及别录。当观病少间。早晚奉报。以听明者之财择焉。便遽信笔。
答沈龙卿(己酉)
示喻勤恳。益见进学之诚。令人耸叹。学问而辛苦不快活。即退陶所谓将大进之几。好消息之端。殊非可忧者。然若因此而勉焉。乐则乌可已之验。初未尝远人。而苟或怠焉。年与时驰。悲叹穷庐。亦将自取之矣。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9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95L.gif)
答沈龙卿(丁巳十月四日)
顷闻左右复归山下。其为慰释不容言喻。继于人回。承读手书。且审有复志进学之意。尤令人惊喜。病人精昏。不省夏间所以奉规者果用何义。然窃覵雅旨于此学。殆所谓因难而生惧。因惧而生怠者。此盖未能深见天命之本体人事之当然。皆我分内事。非可一日不勉之义。遂不免以简静旧套。词律小家。为聊且自安之地。其视平日志向必待决科而后尽心此学之言。何如也。今之世亦可谓蹇屯矣。为一边荐绅韦布者。俱无仕宦科举之累。理宜得其闲暇。互讲自修。以为一个大事业。庶几光国家表士林。而固不及是。似闻汉中诸人高者入于山水游赏。下者坠于博奕嬉戏。类不以读书饬躬为务。有倍前时。然则自识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9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96H.gif)
答沈龙卿(庚午十二月)
岁暮怀人。视常自倍。第有引领怅然而已。非意便至。谨承委帖。就谛比来酷寒。令闲履调摄如宜。区区慰豁。何以言喻。唯是循省之馀。尤悔山积。计非岁月功夫所可追补。适与来书相谕之意。不谋而合。虽有一二异同处。岂非共加警惧者耶。每覵左右志识非不过人数等。而要之欠却慨然发愤挺然树立底气象。易致倦退不振之域。更冀以时自强。看书饬躬。并臻其功。庶几他日相对。有所受益也。千万是望。
答沈龙卿(辛未十月六日)
采东阳山事。今春始得完定。竟以前月廿八日过迁厝之礼。归到旧寓。怆痛罔涯。非纸笔可既也。自外曲折。想郑生亦能奉道耳。随看随忘。固是晚境通病。而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三十 第 9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04A/ITKC_MO_0404A_A139_096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