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x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启劄
启劄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11H 页
壬戌熙政堂启劄(九月二十一日)
臣田野人也。愚懵无识。幸奉 明问。不敢妄引他事。谨以耳目所及。心思所度者。为 殿下尽焉。臣尝观古昔人君。类多始初清明。中渐不振。未有权奸蔽锢于前。 圣主明断于后。转危成安。继以勤学厉治如 殿下者。区区愚贱。唯日伫见 至化之成也。不意比岁以来。窃闻坤维震动。星文彗茀。水赤石移。殆无虚岁。人情莫不为之忧怖。臣以此知天犹怒于上也。已又闻于村里。以谓宿弊未革。新法可忧。岁饥政烦。何以为生。或相与流涕。臣以此知民犹怨于下也。夫以 殿下之明圣。其于敬天勤民。宜无不尽心者。而乃反致此。臣诚迷惑不知其故。抑岂 圣学虽曰至勤。本当穷格以明理。而徒以讲读文具。未尝超然嘿悟于是非得失之衷也。本当诚正以修己。而徒以政令贲饰。未尝惕然内省于善恶存亡之几也。以之或致于天理未尽明。人欲未尽祛。则所谓勤学者。终不能上合于天德欤。又岂 圣治虽曰至厉。本当戒偏以正家。而徒以左右私恩。未尝肃然一视于臧否黜
臣田野人也。愚懵无识。幸奉 明问。不敢妄引他事。谨以耳目所及。心思所度者。为 殿下尽焉。臣尝观古昔人君。类多始初清明。中渐不振。未有权奸蔽锢于前。 圣主明断于后。转危成安。继以勤学厉治如 殿下者。区区愚贱。唯日伫见 至化之成也。不意比岁以来。窃闻坤维震动。星文彗茀。水赤石移。殆无虚岁。人情莫不为之忧怖。臣以此知天犹怒于上也。已又闻于村里。以谓宿弊未革。新法可忧。岁饥政烦。何以为生。或相与流涕。臣以此知民犹怨于下也。夫以 殿下之明圣。其于敬天勤民。宜无不尽心者。而乃反致此。臣诚迷惑不知其故。抑岂 圣学虽曰至勤。本当穷格以明理。而徒以讲读文具。未尝超然嘿悟于是非得失之衷也。本当诚正以修己。而徒以政令贲饰。未尝惕然内省于善恶存亡之几也。以之或致于天理未尽明。人欲未尽祛。则所谓勤学者。终不能上合于天德欤。又岂 圣治虽曰至厉。本当戒偏以正家。而徒以左右私恩。未尝肃然一视于臧否黜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11L 页
陟之际也。本当任贤以经国。而徒以朝廷常格。未尝赫然加察于忠佞功罪之分也。以之或致于君子无所恃。小人无所惮。则所谓厉治者。终不能下孚于民望欤。苟欲一矫其弊。以得夫天民之心者。要当先立大志。以为圣人必可至。三代必可复。表里始终。了无虚假疑贰之端。然后务加实功。于其所谓明理者。必以思绎为穷格之方。修己者。必以体察为诚正之要。正家者。必以谨严为戒偏之道。经国者。必以审辨为任贤之地。兢兢业业。刚健不息。尤以存天理而遏人欲。亲君子而远小人为主。则至诚所在。将见气质变化。德业修明。百害销而万政举。不惟上帝悦豫。邦本安固。卒免于危乱之患。以慰一时臣庶而已。庶几天运循环。仁者无敌于海内。驯而至于雠耻可雪。华夏可尊之域。无甚异矣。臣又废疾人也。请以已试之说继之。臣于少时婴疾。同患者殆五六辈。各以砭药自治。臣独不能。厥后数十年间。亡论戕贼者先死。勤治者皆成完人。乃臣年堇踰艾。血气大虚。形壳徒存。而心腹先溃。奄奄若不保朝夕者。到今始悔。谋所以救治则医者固已望臣而走。其势无及。愿 殿下特留圣念。趁此 国家大病犹未臻膏盲之日。博求俞,扁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12H 页
之徒。投以瞑眩之剂。而又必以诚小民。为祈天永命之图。无被与臣同患而能勤治者所笑也。千万甚幸。
癸亥熙政堂启劄一(二月四日)
臣闻易乾之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本义曰天。乾之象也。言天行则见其一日一周而明日又一周。非至健不能也。君子法之。不以人欲害天德之刚则自强而不息矣。盖君子之道。不可以遍举。然其要莫大于体乾刚而不息。何则。刚者阳之德而健之本。惟人君为能体之。则尤足以存天理。而不为人欲所屈。必须持之以坚。行之以久。乾乾而不已。遂至于以一心而正万事。以一身而正万民。则天德可执而至治可冀矣。然而人欲之害。不一其端。凡系念虑隐微之病。声色燕閒之娱。禽兽游畋之乐。便嬖亵狎之耽。奸邪谄媚之惑。所以生于心而接于身者。无非妨乎乾刚。而不能以自克也。是以人君虽有聪明睿知之资。而必须先立大志。知至而进德。其于物欲之私。亦皆晓然如乌喙之不可食。水火之不可蹈。然后乾刚始可得而体矣。所谓知至而进德者。亦无他术。惟在勤圣学之程度。玩微言之归趣。会先王之德业。辨之于心虑善恶之萠。审之于人物邪正之际。验之于事
癸亥熙政堂启劄一(二月四日)
臣闻易乾之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本义曰天。乾之象也。言天行则见其一日一周而明日又一周。非至健不能也。君子法之。不以人欲害天德之刚则自强而不息矣。盖君子之道。不可以遍举。然其要莫大于体乾刚而不息。何则。刚者阳之德而健之本。惟人君为能体之。则尤足以存天理。而不为人欲所屈。必须持之以坚。行之以久。乾乾而不已。遂至于以一心而正万事。以一身而正万民。则天德可执而至治可冀矣。然而人欲之害。不一其端。凡系念虑隐微之病。声色燕閒之娱。禽兽游畋之乐。便嬖亵狎之耽。奸邪谄媚之惑。所以生于心而接于身者。无非妨乎乾刚。而不能以自克也。是以人君虽有聪明睿知之资。而必须先立大志。知至而进德。其于物欲之私。亦皆晓然如乌喙之不可食。水火之不可蹈。然后乾刚始可得而体矣。所谓知至而进德者。亦无他术。惟在勤圣学之程度。玩微言之归趣。会先王之德业。辨之于心虑善恶之萠。审之于人物邪正之际。验之于事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12L 页
为是非之分。未得则思而又思。既得则稽之于古。询之于众。终始孜孜。靡有不至。则知及仁守。虽欲不体乎乾刚。自不能已。以是推之。人君之道。只在乎体乾刚而不息。体之之道。亦只在乎知至而进德。以收学聚问辨之功。以臻中正纯粹之盛。其能如此。而然且天理未明而人欲不祛。君子未亲而小人不远。中国未尊而戎狄不膺。以不祗乎合天德而究圣治者。未之有也。窃观 殿下英断首出。聪睿冠古。及自 当宁以来。学问日起。德业日盛。似亦无待乎讲习。而臣之愚虑犹有所恐者。圣资虽高而主宰本原之功未尽立。 圣志虽大而提絜纲要之道未尽明。其当 开筵之时。或不免以文义为说。而少玩味之实。 居閒之际。或不免以程读为拘。而少体验之益。是以其见于事为。发于政令者。往往欠虚受财择之美。致私吝挠改之端。虽于公议国体之关系莫大如向时追录勋籍者。未尝 亟赐改正。则其他可以类知。殊非王者奉三无私。以劳天下之意。虽谓之以人欲而害天德之刚。恐有不能辞者。伏愿 殿下廓然大警。知至进德。其所以体乾刚之道者。自强不息。专一悠久。以至物欲无所容。而宫府之间通为一体。虽其裁处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13H 页
众务。仁育庶民之术。无不以此为准。冀臻雍熙之治。则 国家幸甚。臣以庸愚之性。癃羸之状。虽迫于 严命。不得不终赴 恩召。而揆以平日私义。诚难以聋瞽之见。有所轻论者。第缘区区草莽之忱。不敢遂已。谨取曾献册子中大义三条。有所详陈。盖臣之所得于经传而参以时务者。不过如此。苟能尽其所谓体乾刚之道。则君德正而万事理矣。能尽其所谓建皇极之道。则举错公而人心服矣。能尽其所谓卞华夷之道。则大义明而雠耻复矣。当今国计民忧。其端千百。靡所不有。而论其大要。无出于三者。倘蒙 圣明于此有所嘿察而深纳之。以为拨乱反正之机。则臣虽枯死京邸。有所不辞。如其不然。公私两病。虽留臣终无所为也况其触冒时讳。劘切事机。既为微臣之大惧。而亦未必不获戾于 清朝。更愿 殿下有以财幸焉。取进止。
启劄二
臣闻书洪范曰。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其敷言曰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
启劄二
臣闻书洪范曰。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其敷言曰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13L 页
其有极。夫皇极之道。自人伦之大。以至事物云为之间。无不极其义理之中。使天下四方之人。有所取正。如北极之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则其自庶民以及君子。宜无有偏比不公之患。以乱其道。而箕子之告武王。丁宁密勿至于如是者。盖欲王者因此必务以立正大之体。致寅恭之效。而为万世治平之基。观于汉宋朋党之际。亦可知其道之不行。弊御于天下国家矣。窃惟我 国东西之目。始于 宣庙朝。然其初非甚有君子小人之辨。如白黑阴阳之不相容。故先正臣李珥尝以洗涤镇定之意。陈于 宣庙。今已百有馀年矣。自后两党之得失。前后相掩。较其大致则一败于汝立之变。再败于尔瞻之乱。三败于向日权奸之党者。皆出于东之一边。论者执以为邪正之辨。固非过言矣。然其间所谓南人者中稍别立。亦多名儒硕辅。而至光海斁伦之日。皆能屏退林野。或抗言直谏。是以 仁祖即位。登庸之盛。与西人无别。重以 列圣御莅有方。此所以久而后始坏者也。粤自大狱完毕。奸党屏黜。 圣志坚定。朝论翕然。宜其邪正大明。治化日升。而顾乃混同扰攘。不免有危乱之兆已形事为。盖以世道交丧。人心陷溺。识见易私。论议难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14H 页
公。前车虽覆而后车犹不深戒。于其复入者。固未能甄别贤否。行之以至公之道。而于其已败者。亦颇涉乎刻核过滥之弊。何者。自古权奸之被罪也。所诛者只是党与腹心而已。今则不然。色目所及。殆举一番之人而疑之。流窜罢削。必以此为口实。虽于其中鲜有稍别如己丑屏退。抗言如癸亥以前者有以致之。然在治国之道。又岂宜一向持是而无变辙耶。比岁以来。颇加疏释。而罪状未明。轻重多紊。臣请其系逆狱奸党及他罪大断不容贷者。处之益加明白。如丽末郑梦周所定五案之例。非在此类而贤能可用者。则因得荡涤而拂拭之。使之自新。俱有渐次等级。俾无抱冤遗才之叹。如其执谬不回者。辄加裁抑。申以劝道。必期至于感化之域。而虽其复入者。若有私护偏重之患。则益加惩艾而勉厉。庶几并臻寅恭之美焉。然其大体。苟非 殿下卓然自立。察伦尽性。有以建夫皇极之道而照临之。使其群臣之是非淑慝。莫遁于 衡鉴之下。无论彼此。贤者必进而亲之。不肖者必退而远之。以昭平明之理。则虽复 宵衣旰食。倍加忧劳。而无所益矣。伏愿 圣明留念焉。臣窃闻曩岁 殿下尝读洪范。以箕子有功于东方。遣近臣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14L 页
致祭其墓。此正百王之盛典。然隆其礼。不如行其道。致其诚。不如法其治。更愿于此。有以 申省而亟图之。甚幸。取进止。
启劄三
臣闻春秋。公会戎于潜。程子论之曰夷狄猾夏。方伯大国明大义而攘斥之。义也。其馀列国。慎固封守可也。若与之和好。以免侵暴。非所谓夷狄是膺。所以容其乱华也。故春秋华夷之辨尤谨。盖中国者。皇天付畀之主。三代礼乐之所。而夷狄者。边裔无伦之人。是以春秋之义。必以内中国而外夷秋为大。使之各安其域。则所谓王道之用也。繇此观之。其在邻境而盟好相及者。尚以为非。而况与之有 陵庙之雠。义不戴天。如朱子所陈岁致金缯之奉。首顾居下。如贾谊所论者。而犹可晏然而已乎。窃惟 国家之于 皇明。实有君臣父子之义。壬辰之难。举天下之兵而救之。肉骨起死。不足以喻其恩矣。乃者昊天不吊。 燕都颠覆。厥从数十年间。 遗孙继立者往往得保一隅。而率被强敌之系累戮弑。诚晋宋之所未有也。且如南汉 出城之耻。讫未一洒。而玉帛之使项背相望于道。然而犹且因循恬憘。视若常经之不可已。是
启劄三
臣闻春秋。公会戎于潜。程子论之曰夷狄猾夏。方伯大国明大义而攘斥之。义也。其馀列国。慎固封守可也。若与之和好。以免侵暴。非所谓夷狄是膺。所以容其乱华也。故春秋华夷之辨尤谨。盖中国者。皇天付畀之主。三代礼乐之所。而夷狄者。边裔无伦之人。是以春秋之义。必以内中国而外夷秋为大。使之各安其域。则所谓王道之用也。繇此观之。其在邻境而盟好相及者。尚以为非。而况与之有 陵庙之雠。义不戴天。如朱子所陈岁致金缯之奉。首顾居下。如贾谊所论者。而犹可晏然而已乎。窃惟 国家之于 皇明。实有君臣父子之义。壬辰之难。举天下之兵而救之。肉骨起死。不足以喻其恩矣。乃者昊天不吊。 燕都颠覆。厥从数十年间。 遗孙继立者往往得保一隅。而率被强敌之系累戮弑。诚晋宋之所未有也。且如南汉 出城之耻。讫未一洒。而玉帛之使项背相望于道。然而犹且因循恬憘。视若常经之不可已。是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15H 页
岂为我臣民者所得而安哉。惟我 孝宗大王躬履艰危之会。奋发大志。首起元老。旁招一时贤士。以为自强报雪之举。而不幸中道 升遐。奇勋未集。足成千古之痛恨。则其在 后嗣。可不思所以继述而光大之耶。大抵国之大事。系于时义。其几甚重。不宜蹉跌。苟以南宋揆之。近日丁丑之始。譬如康王南渡之初。 孝庙之世。亦犹隆兴改元之时。而今则殆嘉定端平之际也。朱子尝于隆兴初载。力言用兵之计矣。及至戊申封事则曰数年以来。纲纪解弛。衅孽萠生。区区东南事。犹有不胜虑者。何恢复之可图。遂乃先以大本一急务六为言。俾作灭雠虏复中原之规模。而及乎真氏德秀之奏五事。一曰宗社之耻不可忘。二曰比邻之盗不可轻。三曰幸安之谋不可恃。四曰导谀之言不可听。五曰至公之论不可忽。其言明白痛切。真救时之药石也。今者彼国得志已久。政令衰乱。南兵屡起。而又有鞑虏之窥觊。虽其事情有所不得而详。然其势必不能长安。况于往岁妖星之灾。决非寻常示警者。则此正 国家乘时有为之秋。而适方内困于饥荒之患。不遑远图。行当少定矣。伏愿 殿下自玆以往。惕然奋发。一以 孝庙之心为心。参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15L 页
之以朱子真氏之言。蓄力相机。庶几早晚以明大义。以善后策焉。夫以雠耻之不可不复如此。而其他事变之出于意外者。亦难预料。苟不趁今閒暇之日。用贤养民。有所经理。则异时虽欲噬脐。其又何以相及耶。臣益不胜其闷然。第念此事自有本末。今领府事臣宋时烈实佐 圣祖。对扬内修外攘之说久矣。若蒙 圣明详加 询问。其于一时上下弘谟深计。必有非臣言之所能尽者。玆谨特以时义之说为献。伏惟 殿下垂察焉。取进止。
第一追录勋籍者下小贴黄
臣尝窃观我 中宗朝文正公臣赵光祖。遭遇 圣主。图兴至理。凛凛有尧舜君民之望。而适其靖国功臣三四等伪冒太甚。光祖以为利源一开。 社稷将不可支。遂与台谏请改正。奸臣南衮,沈贞等。乘此事几。以走肖为王四字为谗端。因杀光祖等。士林至今痛之。此事虽未知与靖 国时事状何如。而实为 国朝所无之弊。非但利源可忧而已。舆情愤郁。久而愈激。况其略能周旋者。岂无他酬劳赏功之路乎。切乞 殿下深留睿思。有所斟酌。俾不至终累于 圣德。千万。
第一追录勋籍者下小贴黄
臣尝窃观我 中宗朝文正公臣赵光祖。遭遇 圣主。图兴至理。凛凛有尧舜君民之望。而适其靖国功臣三四等伪冒太甚。光祖以为利源一开。 社稷将不可支。遂与台谏请改正。奸臣南衮,沈贞等。乘此事几。以走肖为王四字为谗端。因杀光祖等。士林至今痛之。此事虽未知与靖 国时事状何如。而实为 国朝所无之弊。非但利源可忧而已。舆情愤郁。久而愈激。况其略能周旋者。岂无他酬劳赏功之路乎。切乞 殿下深留睿思。有所斟酌。俾不至终累于 圣德。千万。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16H 页
第二五罪之例下小贴黄
臣按高丽恭让王朝。郑道传等欲杀李穑诸人。文致罪状。流窜者甚多。国论多岐。人心靡定。及郑梦周为门下侍中。乃上疏请王亲临审录。并加黜宥。王召梦周及诸臣。议定李穑等五罪。梦周且请此后如有更举前罪者。论以重律。盖此虽与前朝事意义自别。然其订正罪案之轻重。以定国论收人心则同。伏乞 圣照。
第三善后策焉下小贴黄
臣之此说。亦非敢望 殿下遽然兴师。以当饿虒之蹊也。今者夷狄制世。六合雾塞。惟我 国家处箕子之土。受 皇朝之恩。诚异于他邦。若不能倡明大义。以此立心而从事。则是将举天下而皆为夷狄矣。抑有一说。昔者金之将亡。宋遣孟珙等同元师进。取献俘于太庙。史家犹称之。如果不能及今训兵峙粮。以为自强之策。则虽到此等时节。殆无伸义之地。岂非可耻者乎。伏乞 圣照。
臣尝观程朱诸贤事君上章之时。多用贴黄之例。似是贴在本事上。以便省览。而至其后刊板则辄置本章之末。今姑依刊板例。总在三条之
臣按高丽恭让王朝。郑道传等欲杀李穑诸人。文致罪状。流窜者甚多。国论多岐。人心靡定。及郑梦周为门下侍中。乃上疏请王亲临审录。并加黜宥。王召梦周及诸臣。议定李穑等五罪。梦周且请此后如有更举前罪者。论以重律。盖此虽与前朝事意义自别。然其订正罪案之轻重。以定国论收人心则同。伏乞 圣照。
第三善后策焉下小贴黄
臣之此说。亦非敢望 殿下遽然兴师。以当饿虒之蹊也。今者夷狄制世。六合雾塞。惟我 国家处箕子之土。受 皇朝之恩。诚异于他邦。若不能倡明大义。以此立心而从事。则是将举天下而皆为夷狄矣。抑有一说。昔者金之将亡。宋遣孟珙等同元师进。取献俘于太庙。史家犹称之。如果不能及今训兵峙粮。以为自强之策。则虽到此等时节。殆无伸义之地。岂非可耻者乎。伏乞 圣照。
臣尝观程朱诸贤事君上章之时。多用贴黄之例。似是贴在本事上。以便省览。而至其后刊板则辄置本章之末。今姑依刊板例。总在三条之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16L 页
下。伏乞 圣照。
戊辰熙政堂启劄一(七月十三日)
臣谨按朱子年谱宋制。臣僚凡除外职。许令过殿奏事者。此盖为人上者。务广明目达聪之道。庶得裨补于修己为国之大体。岂不休哉。是以臣于壬戌陈情 阙下及癸亥承 召入 朝时。皆以启劄极论 君德时事之得失。仰达 榻前。每蒙 肯纳矣。适到今日。特蒙 圣恩。擢任铨衡。臣骇惧力辞。 圣批愈勤。玆不获已以至曳疾进对。惟其区区犬马之诚。尤于 君德之阙失。有难自沮者。敢仿壬癸奏事旧例。略效愚忱。盖以诚之一字。为其枢要。而亦缘去冬 行宫时。略陈举措喜怒之说。又见他事与此相关者。一并附陈。诚以当今之势。 君臣相阻。宫府异体。躗言间作。骇机难测。朋比之习。犹为其次。譬如老病垂尽之人。重得痞隔之症。上下横格。里外牵掣。耳目粗明而气息益惫。饮食粗下而肌肉益脱。一病为主。百症随作。日深月极。展转沈痼。殊无他术之可愈。惟当以医者冲和消散之药。得以救而治之。庶冀时岁之间。渐臻苏快之境。非可一朝遽以峻剂而下之。旋取其覆败也。要必透得此关。然后如臣前疏所谓十二
戊辰熙政堂启劄一(七月十三日)
臣谨按朱子年谱宋制。臣僚凡除外职。许令过殿奏事者。此盖为人上者。务广明目达聪之道。庶得裨补于修己为国之大体。岂不休哉。是以臣于壬戌陈情 阙下及癸亥承 召入 朝时。皆以启劄极论 君德时事之得失。仰达 榻前。每蒙 肯纳矣。适到今日。特蒙 圣恩。擢任铨衡。臣骇惧力辞。 圣批愈勤。玆不获已以至曳疾进对。惟其区区犬马之诚。尤于 君德之阙失。有难自沮者。敢仿壬癸奏事旧例。略效愚忱。盖以诚之一字。为其枢要。而亦缘去冬 行宫时。略陈举措喜怒之说。又见他事与此相关者。一并附陈。诚以当今之势。 君臣相阻。宫府异体。躗言间作。骇机难测。朋比之习。犹为其次。譬如老病垂尽之人。重得痞隔之症。上下横格。里外牵掣。耳目粗明而气息益惫。饮食粗下而肌肉益脱。一病为主。百症随作。日深月极。展转沈痼。殊无他术之可愈。惟当以医者冲和消散之药。得以救而治之。庶冀时岁之间。渐臻苏快之境。非可一朝遽以峻剂而下之。旋取其覆败也。要必透得此关。然后如臣前疏所谓十二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17H 页
条者。方可商量而行之。伏愿 殿下垂仁察纳焉。臣尝读中庸孔子之对哀公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又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又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盖窃因是而论之。达道达德者。修己之要法也。九经者。为国之全体也。诚者。即上文一者之谓。而为修己为国之主宰者也。自有君臣交修以来。其于陈善责难之道。明白周遍。为万世之规程。实未有如此对者。而虽以他书参之。经莫大于易。而乾之九二文言曰闲邪存其诚。九三文言曰忠信进其德。修辞立其诚。书莫至于大学。而经之后章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传之二章曰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此正所谓天道人道者。而又旡妄不欺之训所由而分。真千圣之渊源。万善之纲领也。然则世之愿学之君。图治之辟。苟能有意于德追殷周。功光 祖宗者。未有舍诚而能成者矣。恭惟 殿下志气清明。学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17L 页
问精笃。以言乎经筵则亹亹益勤。讲读讨论之功。始终惟一。以言乎政令则孜孜不怠。听纳施设之举。前后无贰。远外传闻。虽不能详。大槩如斯。是则所谓庶几乎诚者矣。第未知 殿下之一心。乃能戒惧涵养于其虚明未动之地。所守者无少偏倚而以得其中。乃能谨独省察于其幽独莫睹之际。所发者无少差谬而以得其和。必皆有以全乎天理之纯。无所容乎人欲之杂。以致其诚之至极否耶。臣固不敢知也。第以见于外事者推之。殿下之举措。恐犹未得至当之理。 殿下之喜怒。恐犹未免太过之域。正如愚臣所得略陈于 行宫者。夫大学诚意之功。固亦在于不欺矣。是虽质美之君子。尚多勉而及之者。至于文言存诚立诚之旨。即皆无妄之谓。苟非圣人之至诚。莫能臻此。程子所谓动而天为无妄。动以人欲则妄者。其意尤明。今 殿下之阙失。臣亦不敢指为人道之病。而亦不能保其必能动之以天道。臣诚庸陋。方以圣人之诚从容中道者。望于 殿下而或乃如此。此臣所以日夕彷徨。系心 皇极。必欲见 允德之成就。复进瞽说者也。至于致诚之义。朱子尝论之矣。其言曰姑以文义言则即真实无妄之云也。以自然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18H 页
之理言之。天地之间。惟天理为至实而无妄。故天理得诚之名。以德言之。惟圣人之心为至实而无妄。故圣人得诚之名。又曰惟圣人气质清纯。浑然天理。初无人欲之私以病之。是以仁则表里皆仁而无一毫之不仁。义则表里皆义而无一毫之不义。其为德也固举天下之善而无一事之或遗。而其为善也又极天下之实而无一毫之不满。其所以不勉不思。从容中道。而动容周旋。无不中礼也。盖诚之为义。至此而无复馀蕴。伏乞 殿下日乾夕惕。念玆在玆。不惟因此有以追补其举措喜怒之失。以及于他事。虽至修己为国。百为万几。无不以此主宰而推行之。则将见 圣学日明。 圣德日臻。所谓德追殷周。功光 祖宗之美。皆在其中矣。伏愿 殿下留心焉。取进止。
启劄二
臣闻程子之言曰举措得宜则人心服。此盖以枉直取舍而言也。然人主之御世应物。所以发于其心而见于其事。为臧否进退之举者。皆是道也。是以必其臧而进之。否而退之者。又皆协于事理。合乎人心。各得其当。然后一心正而庶政平。驯成其至治矣。臣伏见 殿下去岁因事斥退一二大臣者。可谓赫然明
启劄二
臣闻程子之言曰举措得宜则人心服。此盖以枉直取舍而言也。然人主之御世应物。所以发于其心而见于其事。为臧否进退之举者。皆是道也。是以必其臧而进之。否而退之者。又皆协于事理。合乎人心。各得其当。然后一心正而庶政平。驯成其至治矣。臣伏见 殿下去岁因事斥退一二大臣者。可谓赫然明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18L 页
断。而为大臣者诚亦不免其咎矣。然而进退三公。国之大事。况且继以呵责未安之 教。则其所加慎者尤当何如。而未知 殿下于此。果能一一中道也耶。由此两岁之间。 上下相阻。大为妨治害政之关捩。莫可救正。臣请僭论二臣之得失。然后及其致损于 君德之大者也。领敦宁府事臣金寿恒袭训名祖。文学端方之操。久为世重。遭遇 两朝。致位三事。终受 顾托之命。及际艰虞。抗疏投荒。大节愈著。此所以更化爰立。莫有或先者。判中枢府事臣李端夏蚤岁守静。经术行谊。自绝俗流。及其登 朝。论议和平。忠款切至。尤能留心于民事。盖数近来缙绅之好善清谨者。鲜有其比。斯亦所以见推于庙堂矣。第寿恒见识力量既未尽弘。而持论过重。乃当勋戚方盛之日。不克有所崖异。仍与台谏矛盾。使言路几于阻绝。以成一时之弊习。而端夏其诚虽切于忧国。其才却少克乱剸烦之用。或当事务。不无诖误见欺之端。此皆二臣之所短也。夫世卑俗弊。人物眇然。如二臣者就其所长而论之。求诸 殿下之廷。未有能及。 殿下既已置之廊庙。惯见工拙。如其果得他人有才德卓异。可以备任使而济艰危者。虽或以礼退而易之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19H 页
可也。如其未然。 殿下亦宜务加责厉。抑其过而勉其不及。以为终始共图之地。乃遽以一语之失。一事之误。而遂并罢之。仍加以呵责未安之 教。殊非其本情。不惟二臣抱罪向隅无以自容于世。凡为臣僚者。举皆错愕相顾曰。以 殿下之仁恕体下。二臣所坐甚轻而斥罢甚重。岂亦有以旧愆他事得罪者乎。二臣如此。况他臣乎。已多持疑怀忧莫肯尽心于国务。此臣所谓 上下相阻。大为妨治害政之关捩。其于 圣德之累将何如哉。臣于往岁入参 筵席。每见寿恒奏对之间。祗畏端谨。鲜有所失。而 殿下开纳听信。不翅符契。臣虽往往以责厉大臣之道。略有冒达。退未尝不窃叹 君臣际遇之盛。而岂知数年之后。有此举措耶。虽然窃闻去冬因首相具白曲折。乃加别谕。丁宁恳至。近又屡遣近臣。招徕甚勤。可见 圣上日月之更。迥出寻常。其在臣民。孰不歆仰。而在二臣震惑惶惧之馀。姑未承 命。其势亦然。伏惟 殿下益加开释。期于必致。 面谕其故。使 君臣之际。涣然冰释。两无所碍。一如旧日者。不惟 圣德纯粹。深得于礼敬大臣之道。实亦有以解群下之疑。慰中外之望。驯致庶绩咸熙之域矣。伏愿 殿下留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19L 页
心焉。取进止。
启劄三
臣又闻程子之言曰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矣。盖人有七情。惟怒易发而难制。或惩或窒。不迁不贰。皆所以为克己从善之道者。是以自古圣帝明王有志于正心诚意之学者。尤必以此为急。苟能打破而消融之。使得随其所发而靡不中节。无一毫乖戾之患。则是于天下之事。将无所不平矣。臣伏闻去岁金万重之谪配也。 殿下大加威怒。下狱诘问。殆无所不至。卒之将畀于绝塞。夫以 殿下之宽仁慈惠。每于群臣逆耳之言。小则置之。大则只加开释而已者。乃更如此。是万重之轻率谬妄。必有以自取 君父之疑怒矣。臣屏伏乡曲。无所详知。似闻其得罪之肯綮。在于进诵一时流传之说。此诚世道之大变也。盖其言本于害人。而终乃又犯于诬 上。凡在含生。莫不痛惋。苟使万重果有轻信于此言。则固亦臣子之所不敢出。如或以为其言虽甚无状。闾巷之间传说已多。而独 圣上不闻。故因事仰彻于 冕旒。则亦奚为深罪耶。臣请更以
启劄三
臣又闻程子之言曰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矣。盖人有七情。惟怒易发而难制。或惩或窒。不迁不贰。皆所以为克己从善之道者。是以自古圣帝明王有志于正心诚意之学者。尤必以此为急。苟能打破而消融之。使得随其所发而靡不中节。无一毫乖戾之患。则是于天下之事。将无所不平矣。臣伏闻去岁金万重之谪配也。 殿下大加威怒。下狱诘问。殆无所不至。卒之将畀于绝塞。夫以 殿下之宽仁慈惠。每于群臣逆耳之言。小则置之。大则只加开释而已者。乃更如此。是万重之轻率谬妄。必有以自取 君父之疑怒矣。臣屏伏乡曲。无所详知。似闻其得罪之肯綮。在于进诵一时流传之说。此诚世道之大变也。盖其言本于害人。而终乃又犯于诬 上。凡在含生。莫不痛惋。苟使万重果有轻信于此言。则固亦臣子之所不敢出。如或以为其言虽甚无状。闾巷之间传说已多。而独 圣上不闻。故因事仰彻于 冕旒。则亦奚为深罪耶。臣请更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20H 页
事情主意陈之。窃想万重于金寿恒。平日情谊不泛。每拟以一时之贤相。及其遽被 圣上斥退。则其心以为此正国家治乱安危之分。不可以不请其故。遂有入陈之举。而仍及新相之不出亦有曲折云尔。盖虽万重之意。出于谬妄者。其事既涉宫禁。其言又非窃议之比。则在 圣上听纳宽容之道。恐不宜如此也。且 殿下每以臣下之不信君父为教。如以故事论之。虞廷群臣戒帝舜以无若丹朱傲。以今观之。诚可骇异。然舜不以此贬德。其臣亦不以此获戾。诚以圣有罔念之戒。臣有忧治之义故也。自古人臣愿忠之言往往有如此者。厥类不鲜。纵使其说未必尽是。亦岂出于致疑君父之意哉。大抵 筵说严秘。人所罕悉。中外民庶之徒徒闻万重以崇班宰臣。语犯宫禁。重触 天怒。遂被远谪。仍与老母隔绝。祁寒暑雨。死生难料。莫不归过于 朝廷。其为 圣德之累。实有倍蓰。况今罚已行矣。为其母者。实为 先后之王母。 国家所尝礼貌而尊宠之。则其在 孝理之下。岂忍使八十母子。终不得相保耶。伏愿 殿下留心焉。取进止。
启劄四
启劄四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20L 页
臣闻朱子之言曰三代圣贤之君。能修其政者。莫不本于齐家。盖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内。而夫妇之别严者。家之齐也。妻齐体于上。妾接承于下。而嫡庶之分定者。家之齐也。此盖为时君所以进尽忠言者。其为后世君臣之龟鉴大矣。尝以古制推之。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外治。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内治。故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教顺成俗。外内和而国家理。此皆三代制度。所以助成圣正之治者。岂不盛哉。如其不然。而或爽于先儒礼经之训。则鲜有不至于驯成国家之忧。人臣先事之戒。固每以此为重。在君上察纳之道。尤当加意于恢弘者也。臣伏见李徵明韩圣佑等之疏。虽其所论不能一出于引古稽经之意。且多过越不中之处。而要以言宫禁事。前后获罪。或补外郡。或处闲职。凡有清要之拟。辄靳 天点。物情抑郁。中外咨叹。此恐非 圣世之气象也。自来 朝廷设侍从言责之官。所以箴规论谏。辅 圣德而裨 圣治。则其当此任者。孰不务各激厉。精白一心。以为进忠补过之计。而委靡成习。莫肯向前。独此一二人言之。是宜 殿下开释而奖进之。以增宽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21H 页
仁之德。廓谏诤之路。而乃反不然。遂致群下之失望。惟臣不肖。窃以为过也。要之宫闱之内嫔御之设。自系常理。虽圣王必为之制度。如前所谓外立六官三公。内立六宫三夫人者。具可推见。况当今日思广储嗣之道。又与他时不同。则其所当戒者。不过内外之别必严。上下之分必定。与夫恃恩预政之端耳。惟其如此。凡于臣僚所言。虽甚诖误。不合于 圣虑者。必复痛加省察。有则改之。无则勉之。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置之。以尽人君止于仁之道者。譬如天地之曲成万物。无所不容。非惟因此 圣德益茂。虽以 妃嫔言之。亦将祗畏谨慎。自无过差。以承乎 圣志。然则其在上下官府之间。坦坦荡荡。无少嫌碍。尤可以称圣于当时。垂法于后世。岂非顺且正耶。如果异是。一有所言。辄为之摧折呵责。仍加以疏屏弃置者。适足示不广于臣民。积疑惑于远近。将见人心日乖而国事日非。其与上文所论。得失广狭。自不可同年而论。则毕竟累于 圣德。莫此为甚也。抑有一焉。臣少见 仁 孝两朝上书者。皆言宫庄痼弊。及到 更化初。亦闻宦寺多骄横之习。每切闷叹矣。今闻二事已蒙 圣上因诸臣陈请。或寝或窜。此皆偏私幽阴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21L 页
之巢窟。虽号古今明君贤主。有难明断。而 殿下一朝行之。若掇帡幪。有君如是。何善不为。何治不成乎。顾独于言事一二臣。乃不肯平恕至此。此群臣所以仰屋吁叹。不知 圣意之所在者。如此小事。犹更迟疑。终不放下。则恐无为国之理。伏愿 殿下留心焉。取进止。
启劄五
臣又闻朱子之言曰九经亲亲。不言任之以事者。何也。苟以亲亲之故。不问贤否而轻任之。不幸而或不胜焉。治之则伤恩。不治则废法。是以富之贵之亲之厚之。而不曰任之以事。是乃所以亲爱而保全之也。尝以是观于历代待宗室之法。鲜有少背于此者。至于我 朝。定为国制。不任外职。中间岂无一二宗班可用者。而终无所挠。其义严矣。惟其富贵亲厚之道。亦难尽善。或有爱而无教。使之恃恩狃骄。不知裁度。几陷刑辟者。厥类亦烦。俱可为戒。臣伏闻去岁谏院论东平君杭惠民署提调事颇久。终不递改者。念此固非所谓任事之比。诚亦 世祖朝以后所未有者。又与司瓮监膳之意不同。则 圣明之不赐即从。台谏之不为坚执。恐是 上下之胥失也。大抵圣王之
启劄五
臣又闻朱子之言曰九经亲亲。不言任之以事者。何也。苟以亲亲之故。不问贤否而轻任之。不幸而或不胜焉。治之则伤恩。不治则废法。是以富之贵之亲之厚之。而不曰任之以事。是乃所以亲爱而保全之也。尝以是观于历代待宗室之法。鲜有少背于此者。至于我 朝。定为国制。不任外职。中间岂无一二宗班可用者。而终无所挠。其义严矣。惟其富贵亲厚之道。亦难尽善。或有爱而无教。使之恃恩狃骄。不知裁度。几陷刑辟者。厥类亦烦。俱可为戒。臣伏闻去岁谏院论东平君杭惠民署提调事颇久。终不递改者。念此固非所谓任事之比。诚亦 世祖朝以后所未有者。又与司瓮监膳之意不同。则 圣明之不赐即从。台谏之不为坚执。恐是 上下之胥失也。大抵圣王之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22H 页
治。自有本支百世之盛。虽其降及后代。国势之离合。公族之盛衰。亦多相关者。臣谨阅 颁赐璿源纪略。始知国家宗室之寡弱。莫如近日者。殊可闷然。以此推之。在今 圣朝亲睦之道。亦宜务广恩恤于诸宗。以示德意。固其所也。但念世道益降。人心不淑。亡论圣眷优异。加以职秩者。与夫进见频烦。或与他人不同。则闻者莫不究其所以致之之由曰。何以能得 圣宠至此乎。指议展转。不无浸及于 圣朝者。诚亦不可不慎矣。先儒臣李珥尝论此事。以为偏私过厚则有求必从。有罪不治。而贻害于时政。若泛而不切则一不相接。疏外如路人。此皆非先王亲亲之义。其说甚的。苟自 殿下特罢提调别典。而其馀进见赠遗。必与诸宗均一。无少异同。则 上绝偏重之恩。下有普被之惠。实为今日亲厚保全之至道。如或不然。一向独异。其流之弊。恐不止贻累于 圣德而已。伏愿 殿下留心焉。臣既躬登 天陛。披露心肠。历陈诸事。触冒忌讳。罪诚万死。盖臣窃观今日之事。上自 朝廷。下及民弊。本末臣细。可言者多。论其根本紧要之地。莫先于君德。而今臣所陈。实皆出于格 君正事之至意。不揆疏贱。辄首及此。不敢为迟回迁延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22L 页
之计。在 朝诸臣孰不知此。只缘 庙堂慎重。台阁因循。或乃一时略论其梗槩。而终亦不能反复开陈。必以挽回 天听为期。使 殿下清明粹美之德。尚不得洞然昭达于中外。人心多轻惑之意。国事无进步之势。岂不痛哉。岂不痛哉。为今之计。若非断自 圣心。随证而加药。无以救治。更乞 殿下超然远览。穆然深思。其于非意之事。不加深怒。不审之言。无或深滞。以谓此盖难以一时而威定。惟可毕竟而理夺。其他诸事。无不率是。必以正心克己为进德之要。以择善从谏为出治之地。以尽人君应物处变之道。而于开释大臣。宥还重臣。收用言事之人。寝罢规外之恩者。不容少吝。一以 殿下之心至诚旡妄者而行之。如朱子论诚之说。则所谓 上下相阻。宫府异体之端。皆将云收雾卷。洞彻无蔽。百官万姓。欢忻鼓舞。如仰日月之明。如蒙天地之覆焘。顾安有失望轻惑之患乎。苟其然者。不但表里无间。本末并举。正得修身为国之大体。虽于德追殷周。功光 祖宗之盛。亦岂无驯致之理耶。惟臣愚意以为今日之势。必当如此而后。人心可定。国事可为。玆敢罄竭忠悃。以俟 圣明之裁处。微臣去留。亦系于斯。伏乞 圣明更留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十六 第 323H 页
睿照。取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