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x 页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书
与朴泰辅士元([甲子元月五日])
骚屑猝起。未知事情之果如何。而其为忧虞。何可胜说。世道人心。无一可恃。脱有缓急。如何抵当。得真个载胥及溺而已。奈何。守土之臣。不可不汲汲于阴雨之备。而其要只益加抚爱军民。使之皆有亲上死长之心。缓急庶可得力。虽似临渴掘井。犹贤于己矣。如何。和叔论事之疏。颇有唇舌云。未知语默之节。如何。香洞之会。无益而反有害。亦可叹。然此骚屑者果不虚。则将同归于糜烂。不须言也。(甲子元月五日。)
[与朴泰辅士元(二月十八日)]
春序过半。而阴寒不弛。牟麦之田。少无青色。此亦非细变也。昨于邸报中。见求言之 教。辞旨甚恻。至以分裂为忧。又有极择守令。初入仕之 教。皆切至之训也。 圣主之独忧如许。而朝廷蜗角之势殊未已。私意之肆行弥甚。令人苦痛。分外叨忝。长抱惶愧。未有报效涓埃之路。此罪何以自赎耶。 因山时欲一动而近京。恐遭 异数如前夏。则其为未安。似反有甚于在家。以此趑趄不能决。未知如何。第示明见也。和叔之出归也。愚意以其不能明陈本末。以为意见不同如此如此。而虽有不同。不害于寅协而和衷也。自 上晓然如此等曲折。则必无以阳尊阴排。举疑
书
与朴泰辅士元([甲子元月五日])
骚屑猝起。未知事情之果如何。而其为忧虞。何可胜说。世道人心。无一可恃。脱有缓急。如何抵当。得真个载胥及溺而已。奈何。守土之臣。不可不汲汲于阴雨之备。而其要只益加抚爱军民。使之皆有亲上死长之心。缓急庶可得力。虽似临渴掘井。犹贤于己矣。如何。和叔论事之疏。颇有唇舌云。未知语默之节。如何。香洞之会。无益而反有害。亦可叹。然此骚屑者果不虚。则将同归于糜烂。不须言也。(甲子元月五日。)
[与朴泰辅士元(二月十八日)]
春序过半。而阴寒不弛。牟麦之田。少无青色。此亦非细变也。昨于邸报中。见求言之 教。辞旨甚恻。至以分裂为忧。又有极择守令。初入仕之 教。皆切至之训也。 圣主之独忧如许。而朝廷蜗角之势殊未已。私意之肆行弥甚。令人苦痛。分外叨忝。长抱惶愧。未有报效涓埃之路。此罪何以自赎耶。 因山时欲一动而近京。恐遭 异数如前夏。则其为未安。似反有甚于在家。以此趑趄不能决。未知如何。第示明见也。和叔之出归也。愚意以其不能明陈本末。以为意见不同如此如此。而虽有不同。不害于寅协而和衷也。自 上晓然如此等曲折。则必无以阳尊阴排。举疑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46L 页

[与朴泰辅士元(三月二十三日)]
所复多少感领。所谓奔 国恤者。初丧与葬时分轻重者。似未然。在外方者。或有即奔哭者。或有及葬时者。迟速虽不同。其义一也。非可分为二项也。固与奔父母之丧者。不同矣。所谓内丧与大丧异者。似是矣。前日。 显宗大王因山时。以病不得进。 仁宣 仁敬王后时。则皆以私故。有不逮者。非故不赴也。及今叨升至此。则常时虽不敢当。当此等时。一向退伏。比前日。尤似不敢。心既不安。而和叔之论又然。故必欲一行者此也。又以病不果。蝼蚁微诚。无地可伸。只自闷然而已。(三月二十三日。)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47H 页

见邸报。量田事已结局。未知能利于民。而亦不丽于法否。学道爱人之心。当于此等处用力。如何。和叔家宋生誊简之说。想已闻之。年来嗫嚅而未发者。今幸自发。一幸一恐。不知所以承此也。和叔极言终不可不出一言。须略改前日书草投之。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云云。未知此言如何。鄙见则不然。夫有言者。欲有助耳。知其决不能助。而言之既非诚意。况今因彼书之出而追呈。尤无诚意者耶。彼书所云义利王霸之说。虽未尽其条目。其纲领则已无馀蕴。若蒙虚受则幸矣。不然则罪又可逃耶。以此只欲静以俟之。义理无形。人见难的。未知何者果得也。前书竟未蒙答。无乃明见偶中耶。可叹奈何。(四月十八日。)
[与朴泰辅士元(四月二十七日)]
东峰影堂。鄙意所疑者。以为以儒主之。则名正而事难。以僧主之。则僧辈何知。其心只驾其虚诞之说而已。有何所补于节义风教耶。此所以谓之无益而有损也。然何可以不必真是之吾见。必欲止人之成事耶。想已成就得过半。早晚一叩。閒居当添一胜赏耳。此中所遭唇舌。想已闻之。人皆以不早有言于长者。而私论背议为罪。君所虑前日长幅之不时出者。亦明见也。愧服精义之功最难。已往无可言。而不知前头。又致何等狼狈也。此为懔惕耳。(四月二十七日。)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47L 页

外食之忧。一切任之。而唯是处义之方。犹在擿埴中。以此为闷。前既不能用明见。未免后事之悔。而今又有未能信及者。何由一握叙破耶。令人蕴结。(六月七日)
[与朴泰辅士元(七月十八日)]
此中。心力眼力。日以昏耗。自家分内事。全然废阙。外间纷纭。比此忧。不啻等闲矣。君则官事外。能有所有事否。幸勿以弛废。务自充阐。不负天畀之美才。区区之至望也。怀川书。又有多少话言。临事。尤思明见商量而何可得也。今书则谓此有扶护罪死人之意。意外之言至此。咄咄奈何。(七月十八日。)
[与朴泰辅士元(八月二日)]
怀川今番往复。又使拙弟誊呈矣。前此犹不料此翁之至此。无非见识昏昧之罪也。宋畴锡事。拯之心所不萌杀人未学之说推之。口所不言。皆自中间出之。而仍以诬辱人之亡亲。天下安有此事耶。从此欲杜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48H 页

[与朴泰辅士元(九月九日)]
示谕云云。皆合鄙意。良幸。第和见必高于吾辈。而有此径庭。未知今以为如何也。面论既末由。而书尺不能尽意。索居孤陋。甚可闷叹。儿辈得解。而时论纷纭未已。冒赴会试。似太晏然。未安而欲令停废。则又似涉于尤怨。尤未安。只得姑令依常。未知如何。泮疏。拈出其人罪死字。略示微意。即闻左道儒疏又发。而通文出于怀川。未知又有何等说话也。(九月九日。)
[与朴泰辅士元(二十八日)]
近来官事之外。未知有何工夫。看得何书耶。少壮因循。老悔无及。自家经历。方自知之。幸加猛省。以图日新之功。如何。光阴尽可惜也。(二十八日。)
[与朴泰辅士元(腊月十七日)]
前书云云。为之一笑。当初虽云自家求出。而自 朝家言之。则视以外补也。以 恩点之靳。亦可见也。苟如此则径归无或有嫌耶。欧公喜道吏事。盖得于夷陵旧牍。无非己事。不可惮厌也。鄙见如此。如何。然归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48L 页

[与朴泰辅士元(乙丑仲春既望)]
怀沃间文字。比来旁午于列邑。翰苑馆学之文。又从而激之。诚不知所终极。吾实妄发。自取此罪。又谁咎哉。前示所谓弄假成真者。实从一个笔端。转幻出来。此安牛山所以发愤于古书者也。然古书何咎焉。还可笑也。尊府有书俯慰。诫以囚首闭舌。此诲真切。而呜呼其晚矣。然从此欲服膺而从事耳。所希待奉抚字之外。不弛于体验存省之工。益求所未至。未能。以副 圣上玉汝之意。区区之至望也。千万加意焉。学者自足则无由进。有才者。尤宜点检于此也。世道至此。使贤者损其志。而愚者益其过。所谓此学为世笑囮。未知将来为何等世界也。咄咄奈何。(乙丑仲春既望。)
[与朴泰辅士元(三月一日)]
近事虽是情外。而鄙简原草更详之。则非但栗谷事。如论权,金二公事。诚为妄率。诚为简慢。区区本心。实无以自白。始知修辞立诚。乃圣贤至训。而不娴于文字。亦非小罪也。自讼无及。奈何。谱草可改处。诚如所示。今日捃摭。将无所不至。实未知又有何事出来。凡系文字间事。不可不过加防慎。古人之中夜解帙苦心可想。已于显道许。亦及此意耳。(三月一日。)
[与朴泰辅士元(七月二十五日)]
此中苟免依昨。而不能耐暑。澌尔尤甚。不能去枕席。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49H 页

[与朴泰辅士元(八月十七日)]
审欲以抄秋解归。此非如无故弃官之比。于公义私情。似无未安矣。但京口桂玉之艰。当复依旧。以是为虑耳。身心工夫。当随处用力。安有长无忧患之时。大要在勿忘而已。勿忘则渐至于熟矣。解归后则当益闲暇。昆弟怡切。俛焉孜孜。虽忧世之忧有难弭忘。而乐吾之乐。诚不可以终极矣。退栗遗稿。即吾东之正脉也。前日抄录之功。竟未下手耶。近来一看。尤有此意思。而写手不易。不能为计。只堪把玩而已。可叹。显道之欲行乡饮等仪。亦岂谓一蹴可到。正以峡中无人士。拜跪亦不成样。故欲使之习礼耳。何必不为。但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49L 页

谱草。若依此改之。则显道前亦当及此意。而别纸烦甚。恐落人眼。或于相对时与之从容为好耶。言及尤翁处。皆称以尤翁。而舍弟誊时皆改之矣。到此地头。义虽不得不绝。而称尤翁何害。此等事理。多欲与和叔讲究者。而书札惩羹。簪盍邈辽。可叹。盖告绝之义。前年七月书以后。已定于心。而今沃疏后。则益无疑矣。如何。
[与朴泰辅士元(十月十四日)]
外食之虞。一切任他。而使世道至此。无非当初妄言之罪。以此自讼之外。杞忧嫠恤。亦无念不生也。少时读诗。未知诗人之于讹言。屡叹莫惩。而至于癙忧。何意也。末世危亡之象。岂无大于讹言者耶。今身自经历过后。方知讹言之为害非等闲。而诗人之心事。耿耿可想也。咄咄。和叔再书。语甚长。昨修谢既封。而更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50H 页

[与朴泰辅士元(至月十九日)]
独寄县斋。为况可想。曾读畏垒庵记否。晦翁之有取于斯者。何意耶。此中病伏苟免。而外边经营未已云。几时得稍结末。使此一剩事收杀。庶安微分耶。姊主过轸吾兄弟之寒。欲贸狸皮衣资于境下云。此恐非宜。且或留弊于峡民。请寝其计矣。官中一事之刱规。无不为永久之害。不可不猛省也。(至月十九日。)
[与朴泰辅士元(十二月十七日)]
从伯令公无妄之厄。岂胜惊厉然当此 主辱臣死之日。此亦何足言。似闻北路若经兵火。边民当死者甚多。此又何等景象。而便以查事之无事。动色相贺云。无非可羞可痛事也。蔀屋之下。但有忧愤。奈何。入主出奴。蛮触成风。知厌之者。又只以同流合污。着衣啖饭而已。为省事。未知此事将究竟于何地也。(十二月十七日。)
[与朴泰辅士元(丙寅正月二十四日)]
既解县符。则便没一事。可取义理书册。温故知新。义理尽无穷。不容自足。吾人为学。非有所为。而亦安得不为世道计。千万自爱充养以道。毋徒以闲漫伎俩。消了光阴也。幸甚。此中衰病相邻。未有春生之趣。元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50L 页

[与朴泰辅士元(二月二十八日)]
示戒之意。可不服膺。第虑其不能悉。而欲相晓之切。故不觉费辞耳。此后当如戒耳。六臣祠记。味玩不已。辞意俱美。第表章。非适今日。次第已久矣。而记中若今日始发者然。恐不容他人也。如何。(二月二十八日)
[与朴泰辅士元(闰四月二十四日)]
久不得书。窃想伯氏葬事。亦已过矣。埋玉之痛。他人尚难忍。况一家骨肉之情耶。念之恻怆。不能已已。未知侍奉外服况。得免疾恙否。尤切悬恋。此亦葬毕归栖。回念客土之孤绝。益不能为怀。奈何。终日惫卧。仍思人生虚浮。死亡无日。道体无穷。而精力已耗。其将愦愦。以趋于死矣。反顾初心。宁不惕然。年盛有志之人。不可不及时进学。不真为虚过一生。不可如老衰之徒然悔叹而已。强坐作书。并及所感。望心谅。回思少时。实悠悠度日。非不读书为学。而不曾着力用功。至今若存若亡。与初不学者无异。自讼之切。未免缕缕。亦或有警于日省之地也。(闰四月二十四日。)
[与朴泰辅士元(五月十三日)]
自定衙传致端午日惠札。具审多少。慰豁何量。葬毕痛定。可以忘矣。而忽念平生。悲不自禁。此怀同之。夫复何喻。燕来消息。不觉愤痛。忧虞之端。尤难臆逞。奈何。和叔所云癸丑往复。不能记忆。谓待命秋曹时。则无乃以先人行状中语。有所往复耶。然其时设有往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51H 页

[与朴泰辅士元(六月十日)]
定便还。又得手字慰豁无已。第楼庭樵汲之散。亦一厄也。自此两家之忧。君独当之。令人耿念。然困衡动忍。随处有工夫。当有以处之。勿以事挠吾中则可矣。交院祭文。真实平稳。其中影衾无惭。学习成法等句。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51L 页

[与朴泰辅士元(丁卯上元日)]
前叩两款说。常所疑晦处。故欲资于博雅耳。稍闲更着眼。以订示为望。日月行东西则有常度。而南北上下。无解说处。自长而短。自短而长。逐日横移几分。此为未晓耳。初辞修撰疏本。自拙弟许送来得览之。而再辞疏。又有人言云。未知又如何。第详疏中三款。恐皆太过。 上之复赐收用。所当将顺其美。不可设难以塞之。相臣之慕行古道。亦不可迎加疑斥。以遏其善异端之说。则不宜引以自当。以实其一时偶发之言。恐不如归美于 君上。而承之以自谦。因而开导推广以祛私从公平平荡荡之道。庶几有益于世道也耶。不见栗翁文字耶。忧爱体国。忠诚恳恻之意。未尝不蔼然于辞免之章。实以义虽难进。而心未尝不惓惓也。鄙见如此。未知如何。仄闻铨曹被参。而贱名复挂其间。病蛰微分。迄为朝著间一累。徒使诸人。枉受齮龁。自讼罪戾。奈何。(丁卯上元日。)
[与朴泰辅士元(二月)]
怀川疏不忍见。实不料其至此之甚也。显道书有辨章之意。而愚见则此特发于忿懥。与沃人疏一般。依前不较为是。未知如何。盖先人两款事。国人之所知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52H 页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52L 页

[与朴泰辅士元(三月三日)]
诸友辨章事。鄙意虽不可终止。不宜急迫如此。而高明之见。亦不持疑难云。岂时运所关耶。忧虑不可言。大抵今则彼中所以为言者。更无馀地。不容如前日之隐忍泯默而已。当与同志。一一讲讨发明。以垂后来。此岂待抗章而后谓之辨诬。人之知之者。亦岂待疏出而后加益耶。彼此既立。则门生之言。人孰以为公言耶。不如终始守静。以俟公议之为正也。未知明见。终以为如何。(三月三日。)
[与朴泰辅士元(四月四日)]
先人之于鑴。当初相交。不过如怀疏所谓喜其有志于儒学。始甚亲爱者也。其斥以异端也。所以止之者。非为鑴也。实忧士林之无事而生事也。其礼讼之后。斥以祸心也。所以相规者。亦非为鑴也。实以疑斥太甚。有害于君子平恕之道也。至于鑴则于其为学也。每戒以好新尚奇之病。于其入京也。责其舍静趋动之失。至于礼讼之后。则直以为尽丧素履。而斥之以失身。先人之于鑴事。其前后本末。不过如斯而已。未知以何事谓之中毒耶。然先人虽以鑴为轻脱所坐。似略缓于怀川所谓祸心者。而其下又继之曰。世变无穷。人心难保。在城市终无收拾之理。恐终至于不可为之域。愚不欲索言之也云云。及至甲寅乙卯以后。则怀川所谓祸心。固归于先见。而先人所虑于末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53H 页

此事虽已定计。幸须相与熟量之如何。愚意今日辨诬事轻。而忧国事重。一发之后。虽悔何及。延平丁亥疏。在二年后而今乃急迫如此。诚有不可晓者。莫非时运所关。奈何。平日见疑以为鑴者。亦未必真以疑之也。亦似故托于鑴。以为排拒之资。如今日之又引出鑴。以为挤陷之计也。此则举世之所未知。而实有不可掩者矣。真其疏所谓时运所关者也。咄咄而已。成事已无可说。而两相既于 榻前。言彼疏之过激。先人之无疵。则此亦一伸辨也。姑退以待之。义实无害。而必呈之。以贻 圣朝之一累。可胜叹耶。崔文叔疏。所谓不问是非。皆为亡国之祸云者。诚是诚是。当此之时。彼中之纷纭者。纵无可奈何。何可自我尤而效之。以增其纷纭耶。昨答显道书。所言辨诬事小。忧国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53L 页

[与朴泰辅士元(四月十八日)]
引己酉书。而以为今日纷纷。皆源于此。质言如此。当招争端。且右书特一事耳。岂只此也。人而不仁。嫉之已甚一段。昔于长鬐时。与此费辞往复者也。不害为马,程之俦。语亦太快。不知邢恕为明道事。而伊川则不可谓不知。不为已甚。虽断章取义。而为大圣来历。无论细大。每被张皇。此等语句。必皆为执言之资矣。如闾巷童孺之所耻等语。固似太迫。至于 圣谕。亦引以为罪。而大臣所言。则甚不均。向来北人,沃人等丑诋之言。奚止此耶。不但不以为非。至于北人。则乃称誉之。沃人疏。则诚有不忍见者。而此疏有何不忍见者耶。亦可笑也。彼中自初至今。皆自为纷纭。自为攻斥人。而每以归之于人。凡所以诉讦者。一切反说。圣明亦未赐俯烛。今亦首举贱名。以为溃乖之罪。若以贱臣为有所作用者然。而无一人说破此套者。此亦可叹。所谓聚分之机轴云者亦然。
李疏所引戊戌冬书。乃在鑴为进善之后。故有既除还递。既递还授之语。今乃引之于拟进善之前。若以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54H 页

李疏所引彼答书云者。搜考此中所藏书尺而未得见。且前日所见者。则虽久远。犹可依俙似见。而此则全未省记。应是答他人书。或作答而未送者也。尤庵书札戊戌己亥年间来者。皆在此。若有之则不应独失矣。
每见其欺心欺人之处。不自觉其愤激。而旋复恬然。古人之伤时忧国。至于成疾者。是何等性气。呵呵。
拙弟书示择令问答龙溪时说话。不能记得。盖似彼则有心。而此则无心故也。金万增三见。亦未记。所谓未尝有鑴是凶贼等说话云者。权致道郭智叔相传之言亦然。然此则诚如君所答。若有救鑴者。则当斥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54L 页

[与朴泰辅士元(七月几望)]
别后更未得信息。入城后不至委顿否。见颜色瘦瘁。耿耿不能弛。北幕之行。固知难免。而或云以方伯有公格云。未知信否。不尔则启程当在何间。病未平而又作远役。不胜忧厉也。若非有病则出外。岂不愈于在内耶。但有一事。程夫子之责周恭叔不啻严切。律己者。不宜苟且放过。而公家视为小廉曲谨。不甚加意。今欲以奉戒。能相信否。非惟丧德。亦且害身于慎疾之道。尤当兢兢。千万自爱。(七月几望。)
[与朴泰辅士元(八月二日)]
省墓之行。又复班如。霜露之感。殆不自堪。罪蛰踪迹。怕于一动。情理都废。一至于此。自伤奈何。近间一场纷纭。远外听闻。实多寒心。而莫知其端倪。将来有何爻象耶。仰屋而已。邸报中西塞六月之雪。史牒所未见。诸路水灾之惨。恐非偶然气数。无非忧虞之大者。奈何。(八月二日。)
[与朴泰辅士元(十月九日)]
书中所论一段。非谓如此也。意同事之义。有不容晏然自在者云尔。而亦未知其间处义之如何而可矣。唯逡巡却步。以存难安之情迹者为宜耶。唯在自处之善耳。宋生所持一纸。十分商量檃括以示之如何。同志间传看。亦不必汲汲耳。第闻和叔所见。似不能无眩。而无由面吐。此为介介也。亦未知果孰为得也。朝中风波终何底定。忧虞之端。无所不有。小雅忧乱之诗。一一如在目前。未尝不三复增叹也。所希静养慎寒。以防前患之再发。精义存省。益进远大之实学。以慰吾道之望也。一有偷心。怠意便生。圣贤之终身兢业。直至死而后已者。只不敢自谓已足故也。(十月九日。)
[与朴泰辅士元(戊辰正月二十九日)]
朱墨之外。务加涵养。使本源之地。不为事物所汨。方为仕学相资。而不至有虚弊精力之患也。(戊辰正月二十九日。)
[与朴泰辅士元(四月二十一日)]
见闵彦晖书。欲过夏于金城院斋云。院斋之旷。通患也。得其讲习于其间。深可慰。如或请粜。幸有以济之暇日。亦或可一会于院斋。叩其所得。而勉其不足。或当交有所益矣。交河士子。或有相从者。则地主之一赐奖厉。实关风教。亦一事也。即今斯文之坏败甚矣。以实心为实功。如彦晖者。实不易得。如一见。幸为我。评其学如何。亦欲以验明见也。(四月二十一日。)
[与朴泰辅士元(八月二日)]
近日事。近古所罕闻者。初闻之。为之终夜绕壁。时运所关。奈何。严程触热。虽强壮者。亦难堪。相公之行。何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55L 页

[与朴泰辅士元(九月晦日)]
自教归得承九日书。披慰无已。第审官舍之役。太劳心力。恐生疾病。深切奉虑。且不见南轩所论荆公札翰之说耶。以为常如大忙中书。不知公胸中有许忙事。惠书亦每如忙中书。虽酬应倥偬。自致如此。然不应每如此。可知本源不甚凝定。幸须加工于涵养之地。如何。(九月晦日)
[与朴泰辅士元(十月十一日)]
冰寒已至。比来侍奉外官况何如。驰傃不已。此以 国葬前在家未安。栖蛰坟庵。为过冬计。林德涵昨过宿而去。师友之间。同其进退。深得古人之义。可喜。话间略言调停之说。以为偏论既成。若以一偏为主。则人材多弃。当置其偏而取其才云云。此言非不是矣。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56H 页

[与朴泰辅士元(己巳正月五日)]
空送岁月已多。而见此还甲。倍觉怵然。奈何。少时非无志也。而只坐因循。末梢只如此。后来者真可视以为戒。深望日新德业。勿以所至者为足。益造乎诚明之域。新年之祝也。儿子有干于墓下。或至留滞。愿有以提诲之。以警其惰。幸甚。(己巳正月五日。)
[与朴泰辅士元(三月七日)]
时事天下事变。固无所不有。而亦安有猝急如此者。惊愕不能定。鄙人所遭。亦是虑外。屏蛰贱分。何与于人事。而怀川之故。转至于此。盖当初还收。则因罪彼而发。且因彼疏之入也。继而有金相罢职之 教。今闻因伸骊。又以为口实云。若或有意外 除命之事。则右三事似当在可言之义。而守分与尽言。犹有语默二端之疑。幸以明见见示如何。本分则只是草莽病蛰。而所值者如此。幸为之深思。一身祸福。非所论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56L 页

[与朴泰辅士元(闰月二十五日)]
所搆辨疏文字。甚详且明。推说义理处。尤说得出。使人晓然。恨不得上彻 睿览也。延平丁亥疏。末梢为李景震所呈。搢绅多官。何必联名。且多官联名。亦不无嫌碍。其不成固也。安得如钱尚书者。持此伏阙。以回 天意也。良可慨然。昨又偶阅君辛酉一疏。其奉戒 圣质之所偏。而惓惓于本源之地者。剀切恳恻。使人几于涕下。追恨当时不能启沃 天心。而到今只归于先见之叹耳。奈何。鄙人自处之义。只得以守分自靖。而和叔之见如彼。不敢自是。复不免以书叩质。未知如何。若或有可言之路。则措语亦难得当。君未可为我拟构一段文字以惠耶。虽见得而说出为难。虽说出。而见得未易。兼之而后。可以无欠。衰愦已甚。而索居甚陋。玆以远托。恕谅为幸。閒居无事。当有用工夫处。遗稿及癸甲录。欲送以勘定。而遗稿一本。尚未毕写。是闷。(闰月二十五日。)
[与朴泰辅士元(五月)]
文元公金某权经之说云云。文元公此说。未曾见于文字间。又慎斋先生之所未论。今只见于怀川之疏。今以文元公之言为辨。无乃于文元公为未安耶。今只当曰。某疏所称春秋之义云云。未知如何。盖微存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57H 页

忘身效忠。臣子职也。而其如不能感回 天心。何哉。令人叹息流涕而已。雷霆之下。虽木石。犹当糜烂无遗。况血肉之躯乎。思之骨痛不可堪。当日之得全性命。实天也。然生意既续。当日以稣回。唯愿神明扶护。且使 圣明之朝。得免于杀谏之名。日夜所祝祷。唯此而已。金吾先文来已数日。而更无消息。不堪煎郁。委走此奴。心神惨错。不能一一。(五月。)
答朴大叔(镡○[丁巳二月八日])
谓已西归而得书至再。良亦幸事。况所示别纸。得以益悉所存。警益多矣。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圣人之训也。谁复疑之。其奉规于高明者。或恐其太苦生病。反有妨于远大工夫也。恐不必如是费辞。过加主张也。鄙见如此。未知如何。所谓营营口腹。分其精力。不能悉其才者。真个切至之言。清明之生。类异安饱者。亦是自得之见。观生者。所以戒怠逸也。湛一者。所以警攻取也。敢不服膺以毋负友谊耶。亦愿勿以所长自喜。益加展拓。须从平实上做根脚。更希自爱优游涵泳。庶免于急迫别生患害也。梦成于思。亦有相感之理。为之怅然。江寺之会。岂非好也。虽得一宵联枕。稍当慰此未尽之怀。而非但病劣本不任赴人期会。且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57L 页

[答朴大叔(戊午腊月二十日)]
闻仲氏解官。固知从者之难动矣。委伻专报。良荷眷勤。况各玩手滋。如一场鼎晤也。仲氏始遂归欤之愿。想共快活。独我受廛之计。造次乖张。而又将与佥贤。无由更有相从之便。不但怅叹而已。果奉板舆。过岁于马江。则大叔似有一会。而老范先归。安能又至。益可黯然。承大叔欲来沧江。而奉侍迁次。岁亦不远。想又未易。若待春西归。则愿以开正六七日间。期会于一静处。为数日计。如何。只希老范寒程珍护。病眩未能各谢。乞恕谅。拙句。老生常谈。然可以见区区矣。昨见老范以此学为别件事。未免有让与别人之意。此虽出于先行后言之意。亦不无做病如何。前日东儒师友录。草本也。不可以烦人眼。幸收拾还掷。如何。恐或坠失于治行之际也。大叔前以此事自讼。故仍以奉戒耳。(戊午腊月二十日。)
[答朴大叔(己未二月九日)]
老范留书。为之黯然。比来春和。窃想侍奉万福。佥学履珍胜。第未知果以骊湖为归耶。若尔则当已携书入龙门山中矣。千万益加充阐。时以所得。远警衰陋。幸甚。扶江之会。所效有恒之语。大叔能记取否。读书有常业。眠食有常时。日用有常度。庶乎循循有序。而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58H 页

[答朴大叔(八月二十二日)]
来示责勉之意。敢不敬承。然何不见教以切己实地。而泛及于训诲后进耶。至于纸末所示。未能详知。然槩可想矣。知之不明。行之不力。是吾忧也。若高明所谓可慨者。则非吾之耻也。然非大叔见爱之厚。何以及此。摧谢之馀。恨无由面拜展破也。师友之祸。惊心于外。离索之忧。抱病于中。纵有水石。有何可乐。今夏眼力顿衰。区区佔毕之功。亦复废弛。朋友之欲来者。无居处可以住着。兀坐终日。殆于无所用心矣。光阴冉冉。老将至矣。而其所至止此。深自悼惧。不知所喻也。所询十分可指拟者。亦岂可易得。而于此可见大叔省己之疏矣。何者。大叔于圣贤之书。尚未尽读也。于天下之义理。尚未尽究也。正孜孜勉进己学之不暇。何能点检他人之有无耶。大叔志尚高远。制行卓绝。固吾党之所难及。然同处之久。微觉有躐等骛虚之病。以此见于辞意之间者。类多浮漂。劳攘于外面物事。而殊未有收敛凝定近里着实之味。今此亦其一端。窃恐非所以为进学之基也。深愿自此除去。一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58L 页

[答朴大叔(甲子二月二日)]
一自前秋过别之后。一向不得嗣音。盖坐病慵无便。而每思大叔所戏只爱之言。为之慊愧。又以衰疾日添。眼力尤减。几于废却佔毕。病不自强。习成偷惰。每于放倒时。未尝不远思大叔之警责。以为若得同处。其资益当如何。未知佥昆季叔侄近来工夫。亦能不虚弃光阴否。无由得闻讲习之绪馀。悬郁何已。骚屑之端。虽不可知。而世道人心。一至于此。令人虞忧。中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59H 页

[答朴大叔(甲戌八月十日)]
闵友彦晖来谓与同栖道峰。略道向来动静。甚慰向往之怀。比间又有何工夫。有何朋友。愿因书示及。以破离索之郁。如何。如仆者。杜门孤蛰。无有滋益。义理未明。触事窒暗。而匪分 恩命。殆无虚月。深恐末梢大有狼狈。日夕忧惧而已。何由一握。抒此多少。所欲言者。病未尽意。或可心谅。
经岁之后。始得手字。此奚翅金玉也。且所责退居林壑。不任世责。而自入是非林中者。诚为深切。朋友责善之道。不当如是耶。为之三复愧服也。然不但自入是非林中而已。贻累世道。贻害国家。至于此极。无非妄言之罪也。虽欲悔之。已无可及。奈何。至于始已料得此境。而不恤之谕。则似非鄙人之实情。正以不能料此而致之。安有料得而不恤之理乎。自戒浮浅。稍待识进之意甚好。前见令侄书。亦知此义。此实为己之实功也。可胜钦叹。如此则虽十年不相问闻。犹如朝夕合席也。比来霜冷。未知侍奉万福外。方住何处。作何工夫。来书无年月。良郁。未知作此时。有何忙事。可呵。仆今夏以来。疾病种种。老而衰固也。何足言。何由一握。写此离索之忧耶。临书为增怅然。
满纸诲导之语。勤勤恳恳。实出于中心。三复以还。不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59L 页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60H 页

[答朴大叔(丙子五月七日)]
大叔所縻。其已解免否。所示漆雕自处之义。非不为学者准的。而其奈未蒙朝廷之谅许。何哉。未知前头。何以为计。为之奉念。书中求助之意甚切。然以我衰陋垂死昏昏之状。安有实得可以益人。唯自愧叹。第人于少时。志气方新。非无阔步长趋之意。而中年以后。渐至怠弛。毕竟不负初心者。实鲜。此为通患。若知如此。而常加警惕。则或免于全然废忘之境耶。常以自讼者故。未免略布。冀或有补于高明日新之功耳。老范前秋所裁书。可见惓惓之义。书问之疏。彼此何殊。青林萧寺之游。倏已二十年矣。今何可复得耶。每于呻吟之馀。回思旧迹。辄不觉怅然驰溯也。(丙子五月七日。)
[答朴大叔(戊寅正月十七日)]
今日想得是仲氏再期。乔伯之逝去。又倏尔岁改。方为之遥念怆然。何料惠札之忽坠耶。披缄一读。宛对颜面。不觉山川之阻隔也。多少悼亡之语。每览增悲。奈何。拯老病。月异而时不同。今年已七十矣。少日何尝期此。缕喘虽存。只是枯木死灰耳。如此而 误恩不收。前后 批谕。万不敢当。沥血哀吁。未蒙 矜许。惶恐闷迫之私。何以尽诉。唯日夜祈死而已。所示处义之方。极知高明见爱之义。三复感叹。不能已已。第此庸陋。加以衰朽已如许。已自分决不能应 命。安敢以无实之空言。苟为出位犯分之计耶。每自念以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60L 页

[答朴大叔(庚辰二月十九日)]
老范敩学之功。得免伐檀之所非否。自加时习之功。然后人之信从者众。而善可以及人矣。幸加之意也。(庚辰二月十九日。)
[答朴大叔(辛巳腊月二十四日)]
山中三日之晤又十馀年来所未得也。岂胜感幸。第悲苦之情。衰换之容。令人伤心。奉别之后。连日不能释。令侄书辞。诚可悯然。至哀之结于心中者。岂言语所能解。三复嗟叹不能已已。示谕外家奉祀之礼。此是无于礼者。只在当人参酌行之。奉祀既非礼。又安有递迁长房之礼。令侄所示立祠。亦难率尔。情理虽不忍。依礼埋安之外。恐无他可处之义。未知如何。更须博考往行。而商量处之如何。(辛巳腊月二十四日。)
与罗硕佐仲辅([壬子闰月六日])
手札词笔粲然。每得之。未尝不刮眼也。宿痾秋稣。静业可理。虽莫助之。岂胜爱慕。前日拙句。过荷垂谢。又惠二绝。寄意弥勤。为之愧感。第闻古人为学。只是其分内事。非以世道之污隆。而有所沮劝也。非以人世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61H 页

[与罗硕佐仲辅(癸丑十月十三日)]
皋兰留书。侄儿来传。瞥过名区。轻肆雌黄。得不为江山之所笑耶。恐为俊气所使。愿加沈潜积累之功。逊志时敏。矫革充拓。使我清明之志气。不至于终为狂士而已。则相爱之望也。纸束之贶。迨感厚惠。而行者反有赆。居者之愧也。何不酬和拙句。以示赠处之义耶。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更欲为吾友赋之也。(癸丑十月十三日。)
[与罗硕佐仲辅(庚申正月二十日)]
离索之中。一心常悬悬于尊昆季间。忽得手字。横竖满纸。无非反己自讼之辞。其为警切之助。岂但寻常寒暄之问而已。良用感叹。既而三复末端之旨。若真以亚圣性善之言为欺我。而荡然自归于暴弃之境。岂求道太迫。用心太急。有此一切发愤之语耶。如此。已非真实进学坚固不退之规模。如或不然。而戏言果出于思。则殊非所望于吾仲辅者也。窃想吾友病根。当初为学。不务于平实卑近。而驰心于玄妙高远。不事于身心言行。而悬望于功名事业。高者欲陷于空虚。卜者欲流于计较。而其中则无所主守矣。于是进无所据。退无所得。志弛气馁。不觉其至此耳。然困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61L 页

[与罗硕佐仲辅(十二月七日)]
前书所引柳子厚语。何其不伦之甚耶。岂有所激恼处耶。一转则恐入于庄列无生混茫之说。甚可虑也。人之为学。只如家常茶饭。日用之间。至平至易。不知如此。而用心过当者。每陷于异说。而不自觉。末梢终无收杀。幸猛省而克治之如何。近看朱门旨诀及栗谷先生为学之方图。其意味无穷。幸望更用工夫于此。如何。当有所得也。(十二月七日。)
[与罗仲辅(癸亥五月四日)]
书与句语。顿豁滞胸第孔孟事。岂人人之所敢当。三复悚然。此行只以在家撕挨。万分闷蹙。不得不前来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62H 页

[与罗仲辅(甲子五月八日)]
辱书满纸。令人心开眼豁。甚慰甚慰。自作之孽。贻辱先人。见识迷昏。处义颠错。以至于此。谁复怨尤。前日诲谕。非不领会。而只见说弊而自不知救弊之策。故只得因循而已。若有策可以受用者。则何苦不从。此则恐来诲微且深。使不得其窾耳。然既往已不可追。前头切望益加警督。俾不益陷于坑坎。区区真至之愿也。辨章之非宜。说出痛快。殆欲纳拜。慨伯氏之未免有此意思也。玄石大言云者。何事耶。讹言孔将。莫非末世事也。听言之规。尤切近弊。一一感佩。千万勿惜于言。切磋之道。不厌丁宁。又不可微且深。以暗其意也。与舍弟书末云云。则不觉一笑。岂明见今始知其如此耶。儿子处腊剂珍谢。然何以长者为戏。恐当矫习。(甲子五月八日。)
[与罗仲辅(九月之望)]
来书。责以未尝有言。在我空空。爱而莫助。固为愧悚。但曾请静处读书。曾戒架虚躐等。亦未为无所效也。来诲则每规以门户之分裂。而有说弊无救弊。使迷昧者。未能领悟。因仍颠沛。以至于此。所以昨书。猥有云云也。即今处义。已以杜门省愆。待尽无言。为自靖之计。而犹未自信其当理与否。未知明见以为如何。平生为学无力。无事时悠泛度遣。遇事则发出颠错。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62L 页

[与罗仲辅(乙丑元月八日)]
前后再书及长幅惠教。披慰感豁。若奉面晤。三冬静养。素履贞吉。想惟新元。学况春生。尤切驰仰。第前书所谓要不出四五年计云者。似不能无感慨者。然则当此岁改。抚惜光阴。应倍于常。如仆之衰颓。抵此懔惕无及。当复如何。然无他善策。只当勿忘其所有事。而加勉励而已。未知吾友以为如何。长幅中内痛外闷两句。直说出鄙人心事。岂胜感戢。唯今日所以处义之方。实有未敢遽尔者。姑未敢索言就正。当藏之于心。更容思量。亦愿左右之更加详研也。非但为我。实为吾友穷格之一事。故仍以奉累耳。自始至终。识短诚薄。无非愆尤。安敢自恕自诿而已。固已不能出头。犹思更益杜门。来谕岂善戏耶。否则亦恐未深察耳。不段说弊一论。真个切中病源。程子所谓清浊不同。而利心则一者。经历而后真知其不我欺也。敢不终身服膺耶。世无真爱人者。熟视其然。而无能一謦咳于其间者。今亦无可言矣。纸末所教求益之言。固知出于真切。然进修路径。一一着在故纸。无暇相与为口耳之资。惟高明者。例不肯屑屑于课程。以此虽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63H 页

[与罗仲辅(八月既望)]
上伯氏书。幸同照。唯顷日示谕之意。敢此别复。尝读节要书。有一段曰。君子所以汲汲于学者。不为其终有异于物而勤。故亦不为其终无异于物而肆也。不为其有名而劝。故亦不为其无名而沮也。不为其有利而为。故亦不为其无利而止也。是其设心盖傥然一无所为者。独以天理当然。而吾不得不然耳。未知曾见此段否。天理当然。而吾不得不然。则有何计较商量于其间耶。所论大抵皆激于末世者。非平正之论也。天理人欲。同行异情。人以循欲。而我自循理。何可以贼亦行大路。而愤然舍大路。自踬于榛荒耶。此意一变。则当荡然为西晋之清谈。而反自陷于人欲。千万猛省。鄙人论学。如败将之谈兵。而不敢自外。不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63L 页

离索吟病之中。忽承手书。披读以还。洒然不觉沈痾之去身也。噫。明见已在十年之前。而蒙未能领悟盛教。其昏蔽如此。宜乎颠沛之至此也。本质只如此。其下所谓云云之语。其可敢承耶。纸末所戒。尤知出于至意。敢不重拜而服膺耶。至于称锤之论极精细。天下义理。到此为至难。所以谓不可能也。奚独一事而已。吾党之所赖于老友。当不止此。千万加勉于穷格存省之功。使所已知者。真为我有。而益求其所未知者。庶几明诚卓然。有以大家扶持于如线之一脉也。岁暮固志士之所惜。而至于不泰而作恶。则无乃过节耶。所谓狂澜之教。岂有所感耶。第增悚惕。何由一握。豁此多少。千万恕照。(八月既望。)
[与罗仲辅(丙寅元月十日)]
新岁一字。奚啻百朋。离索呻吟。傍无畏友。重以戒心。唯思蛰缩。或得知旧之问。只以外事之悠悠者。见念而已。鲜有警诲之语。书来每惠良规。使人惕然有感发处。孰如吾仲辅者。三复辞意。不胜忻慰。敢不加察于念虑之发。求以无失其正。以无负至教耶。第犹有更欲讲质者。夫和同周比之相反。只在公私之间。讲论意见。若相符合。则安能无喜悦之心。既有喜悦。则安能不发于同志间以相切磨耶。顾恐不以公而以私耳。天理人欲。同行异情。如此处亦然。未知以为如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64H 页

[与罗仲辅(己巳九月二十七日)]
示谕云云。极感至意。见念之深。至于发于寤寐云。向人有诚如此。今世何可复得。区区愧戢。实不能容喻。但事会已过矣。虽于义必不可已者。今则已无及。只当心藏之可为。即为不敢终负也。纸末某人之譬。亦不觉捧腹。相合则相好。亦理之当然。只观相合者。义与非义而已。天理人欲。同行异情。不可以事之相类而一槩之也。今吾与吾友前后所讲者。只是求一个是字。则或合或否。虽所见不同。而其心则一耳。当徐观所见之得失如何耳。何可汲汲使之同耶。所惧者精义实难。如吾之衰昏茅塞。已无足言。而高明亦不可不加意于斯也。比觉圣学辑要。真个辑要之书也。玆以奉效于伯氏。深望相与从事。讲贯体验。必有所得矣。如何如何。(己巳九月二十七日。)
[与罗硕佐仲辅(庚午三月十四日)]
所谕直上直下。自成一个义理。前后一说。尽是自见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64L 页

[与罗硕佐仲辅(丁丑三月八日)]
书中分字之义。重荷提警。忠告责善之风。尤可起敬。但分者无定位云者。诚如所论。吾则自以吾所守者为己分。而 圣朝之恩命。既匪分。吾友之所责。又踰分。诚不知所以自措也。盖己分己所自知。他人安能强得耶。只增闷蹙而已。闻有 新除。柏悦何量。出处如饥饱云者。古人之善喻也。第用驰念。(丁丑三月八日。)
[与罗仲辅(复月下弦)]
顷于便中。获承惠札。满纸辞意。无非使人竦动者。迩来无日不披读。君启。尝言屋下忧国。无如仲辅者。信乎其知心之言也。然其忠义之传。实可见先正之遗风。为之钦仰。益不能已已也。至于发挥吾祖考与先人志事者。无不深切而著明。反复庄诵。不胜感激。顾此不肖孱劣荒坠至此。而所以策励而提警之者。若是其惓惓。虽不足以承当。其为铭感何可量耶。如鄙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65H 页

答南子闻(鹤鸣○[壬戌四月十三日])
李寿翁连遭巨创。极可闷恻。方以輤行之艰为虑。而今闻已抵山次。姑得支保。此则甚幸。示意谨悉。其不能两全情理。则佥料已详。鄙意则不如毕行虞卒于墓庐。过节祀后。返哭之为稳也。在家妇人之未参。亦势也。何可拘于此等节目。而如是迁就耶。玆报此意于孝子。未知如何。士元久闲固好。而若悠悠度日。则为负庸玉之意矣。幸与策勉之如何。(壬戌四月十三日。)
[答南子闻(甲子四月十八日)]
书札之疏阔。病里之常也。此方自讼。贤何叹焉。第奉手滋。若对颜面。披玩之馀。为增怅然。从审静养有道。旧痾快祛。沈涵书籍。无有外慕。德之蓄也。其可量乎。令人歆想。殆不自已。华宗客中之奄忽。其在同乡。犹不觉惊怛。况敦睦之间。遽见于门墙耶。唯其终事之厚。有足听闻。可使逝者。无憾于旅榻矣。拯衰疾岁添。日用呻吟。索陋荒颓。甚无可言。时枉朋友之问讯。亦一愧也。(甲子四月十八日。)
[答南子闻(丁丑三月一日)]
文东湖遗事。令人起敬。士元之所书也。吾友之所属也。托名其末。何说之敢辞。只是老病心气最耗。为数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65L 页

[答南子闻(戊寅)]
示士元状草。哽怆不忍读。文字各有法度。有何可改之处。至于祸故一段。亦深得臣子本心。幽明之间。可谓知己矣。如志碣。未知可属于谁。而亦奚待文字。而有所显晦耶。鄙竟略在别纸。裁察而回教之如何。(戊寅。)
尝闻行状文字。以详备为主。不容径省。如疏章间说话关系紧重者。亦当裁节载入。不可全没也。今盛文似合于志碣之体。而为状则似略。未知如何。鄙人于士元。论清城升黜泮享之疏。所谓崇谦挹守慎重。以匡弼 圣质之所偏云者。当时已服其识虑之深远矣。及后两贤之罢祀也。其言实验。所谓一笔抹去。不少持难等语。若合符节。其先见之明。有如是者。又曾于相公閤下燕行之日。闻其所论。盖以为我之于彼。只当各守界限。不可有所干请。以挠吾义也。其时亦服其言之正大矣。至于今日。而又大验。比来于中夜无眠之时。未尝不起坐叹息。以为如许见识。世无其比。若使不死。则 圣朝必赖其用。而今何可及也。直欲吁天而无从也。至于论征利之弊。实为当今之极弊。非但一道一邑而已。此等处似当表出而阐明之。未知如何。鄙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66H 页

[答南子闻(丙戌)]
源流前日所签教者。或从或否矣。更望裁察。就加添删。以惠如何。大抵此册。初非为刊行计。只以具录古今诸说。以便考阅而已。今蒙左右留意至勤。不胜感幸。第所载太繁。欲删减而未能。幸须更加整理。删去繁冗。直加句抹以还。幸甚。(丙戌。)
此书之初成也。先人与市翁在锦峡时。对案共讨。迭写成编。初无彼此主客矣。其后市翁宰南县时。誊出一本自随。而原本则留在先人所。先人随手添修。今则与前本有所异同者。以此也。承欲知颠未。故敢此略布。
仪礼经文初本。则皆置于末。如士冠礼。置于冠礼之末。士昏礼。置于昏礼之末矣。中间又截付于各条之下。虽于先人在世时所更定。而出于不肖妄意矣。近觉得经文之截附各条。反隔阂家礼本书。不便观览。反不如初本之置末。故昨欲还从初本。冠礼,祭礼。则既已改定。而其馀则姑且仍之。盖以既已写成。难于改动故也。恐以上下凡例不同为疑。故又敢略布。若又有改誊之事。则从置末一例。一并置末为当矣。
祭礼之末。附王家礼。似未妥当。欲全删之。如何。 书疏之末。附称号类。中国与我国不同。删之如何。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66L 页

居家杂仪之下。当录仪节居乡之节及仪礼乡饮射等礼。而并未及矣。此等处深望裁处。俾成完本。如何。老耗仰浼。愧悚无已。
[答南子闻(癸巳四月六日)]
所示丧葬杂记。以心眼之俱昏。不能即得看详。玆谨留之。容俟从容披阅。若有仰复者。则当依教签标。以呈为计。至于题跋。则非但不敢。年来昏甚。虽数行文字。已不能为矣。只增愧悚。(癸巳四月六日。)
[答南子闻]
礼郎以护丧来户郎以下各司进排云云
此一节。当备书本末。作为一通。以为凭考之地。今此所录。似错杂难看。○首书国典礼葬节目及所入物目。一一载录。○次书后来权减及沿革之由及见存誊录。○次书公私闻见之不载于誊录者。以备参考。○次书今日已行之事。以见实迹。○如此然后次第条理。公私得失。瞭然可见。未知如何。
闵判书镇厚受学于先人。辛巳后绝信。刊同春别集。而削去先人所制志文。自改撰入刊。先妣丧。致赙有书。先人答之。不肖则还疏而不答矣。
此事。鄙意恐未安。人以哀有丧之意致问。则非如他人事存讯之比。恐丧家无不答之义。未知如何。鄙人则累经此事。尝问人兄弟之丧。而不见答。此则轻丧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67H 页

国家待大臣。匪有惜也。只是乡织绵苧染亦丹木。盖其微意。章服则用平日所着。其他则不许用唐织。法意严切如此。今俗无识昧法。既非卿宰家。又无力而曰。为亲送终。不可俭也。称贷措办。僭用无节。极可寒心。鄙意则虽有位有力。章服外。无得用唐织。妇人丧则自姑母传服者。或嫁时衣外。皆不许新制以唐织。似可。
此一节。所论甚当。可以矫时俗之弊。
造墓价钱布。买石灰及外棺板。馀皆买祭田。此非用于他处。斟酌古今。无害否。
鄙人昔年遭丧时。或有以赙布买祭田之议。而以古人不家于丧之义推之。心似不安。不为之矣。其后见朱子书。有论范念德家事。谓当以赙物买祭田之语。然后始知其无害于义。其后力不能优买墓田。四时节祀之需。常患窘乏。不能无追恨矣。恐犹疑于有害。故敢略及之。
返魂时。依俗礼。以平轿子,蕉叶扇,鞍笼绳床。自家备立云云。
非礼之礼也。君子之丧。何必用之。恐难以示后。如何。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67L 页

幽宅永久之题。当从实职无疑。但只书实职恐当。而致仕,奉朝贺及称号之悉书。深恐太烦。未知古有可据之例耶。鄙见如此。敢僭及之。悚恐。
今时。勿论职衔字数多少。铭旌及题主。皆无两行书云。而一行细书无义。量准棺长空馀绢之上下。以两行书之。礼书未见有必以一行题之之文。此规未知果如何。表石大字。俗皆从祔左地位。夫人衔必左书一行。而中置空旷。必齐上下。先人每以为非。以文理连书之矣。
铭旌之题。未曾见两行者。而两行何害也。题主则鄙意亦如所示。曾于叔父之丧。鄙人以两行题之矣。表石夫人从祔左地位。亦俗例也。鄙家先世表石。则亦然而祖考表石。从写者之左右而书之如示矣。退溪先生所论神主旁题之事。分明可据矣。如何。
题主及致祭时。丧家设酒馔。致礼币云。而此非五礼仪所载。先人当从祖判书公丧致祭。以为丧家设酒食䌽币不当。礼郎礼毕。丧人拜送后。先人言近例于吾心不安。不得行之意。今不肖亦用此例。题主官则礼吏传近例。丧人北向四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68H 页

曾于叔父丧时。从弟以乡䌷一段为币。当时以为应行之例礼。而未能致疑矣。见示瞿然。然此等事流来已久。则自我废之。亦或未安。未知如何。
大典六品以上。祭三代云云。祭三代之文。既为栗谷之所取。从 国典从先贤。无不可者。今俗远引家礼祭高祖之文。径情自行。甚不当矣。
家礼为后世通行之礼。故虽有 国典。而今世士大夫祭及高祖。皆从家礼。恐不当以远引家礼。径情自行等语。斥之如是也。幸须更加商量如何。
忌祭前数日食素。出于僧斋旧俗云云。
食素只是丧馀哀素之意。岂必出于僧斋旧俗也。今以因仍苟且。不知变通斥之。亦恐未安。昔郑寒冈于先忌。前三日后三日食素。而其伯氏西川。则从家礼只当日食素。世以为兄弟过不及正相反云。寒冈则任己情。西川则从礼文。亦未闻以僧斋为疑也。如何。
最长房贫不能奉往。则或移奉于墓下而世既远。墓又不近。则事势诚意。何能一一往行祭祀乎。只将使尘埃埋椟。锁置空山而已。外面语人曰。吾不忍埋云云。其为慢先不敬不诚如何。
奉代尽之主于墓下云云。鄙家曾于长湍先世山所。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二十 第 468L 页

三纲行实。以庐墓三年旌门者。盖其时空山郁密。既无闾阎。又多虎狼。护墓极难。故立斋寺。设祭于寺中。有力者则别立草屋。留奴曰行者。盖行祭之讹也。丧人皆委神主于行祭。还家而处。蔑礼莫甚。庐墓旌门者。事势如此。今墓下闾阎相比。三年庐墓。有何难耶。退栗以后。修明正礼。奉主返魂。祭馔用肉。庐墓之制废矣。
古今之异诚如此。然世人返魂后。鲜能如礼。多寒心者。鄙意每有栗谷先生所谓宁从旧俗庐墓之意。未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