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x 页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书
书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05H 页

伻人忽至。承拜手书。凭审起居。慰幸曷喻。第伏闻昔疾未愈。复趋造于朝。区区忧念。不任下诚。且未知此行。只欲为谢 恩而已而归耶。 初元圣化。举国想望。舆疾献言。抑将有所为耶。拯之愚窃不敢知。初不待 批。径出脩门。则自外复入。不瑕有害。三复来教。略窥示意。是虽出于门下谦不自重之意。恐或过于委蛇若屈之道耶。君子所为。众人不识。矧如拯之昏蒙浅狭。有同管窥蠡测。而第有所怀。敢此容喙。伏望恕其僭而矜其愚。进而教之如何。岭上珍什。把玩无斁。更祝对时崇毖。以幸一世。拯实在宇下。奉亲粗遣。而祖母初期忽迫。家严气力日败。悲慕闷煎。何可胜道。自馀缕缕不敢尽载。(己丑仲秋既望。)
[上炭翁(戊戌九月十八日)]
顷者伏承下书。具审诲谕之详。家严之还。又得次兄书。凭审从者已出脩门。弭节仁乡。伏想释负就闲。节宣静养。区区慰幸。实不自胜。第伏闻有留彼过冬之计。承诲未涯。怅缺奈何。尤,春二丈。际遇日隆。至于七山之叙。尤令人耸动。庆历圣德。何以过此。感颂之极。继之以兢惧之深也。前书所教谤木之喻。非不然矣。而但恐拟是律于工兜。则为太缓矣。远书不敢索言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05L 页

[上炭翁(己亥十月二十四日)]
昨得舍弟书。誊送门下与某丈书论家严事。至有辞服臣子之语。读之未毕。不胜惊悚。此事初不过讲明义理之当否而已。此是彼非彼是此非。则有之矣。至以一句半语。如此断决。驱之于无所容身之地。则岂执事未之思耶。一何矢言之至此过也。或近于气忿招拂。而非所以明理之言也。千万垂谅。姑置勿言。徐俟面命之日。极言开示。信得及时。安敢不服。诚恐因是。而重为谗贼之嚆矢。区区之义。不得自暴于上下。则此岂执事之所欲为也。私情闷蹙。不觉缕缕。幸恕察而回教之。幸甚。(己亥十月二十四日。)
[上炭翁(庚子四月)]
即日旅中。气候若何。仰慕区区。才因炭村便上一书。想已关听否。即得见廿四日文字。不觉骇叹。前书固已虑此。而只虑屋下之谈。枢机不慎。而流闻波荡。或召凶咎矣。实不料自我发之如是之速也。川洛党祸。成于造次。岂非关运事也。痛叹奈何。痛叹奈何。且唐虞之世。固有谤木矣。独不有四罪乎。书固有宽绰之道矣。独不有圣谗之义乎。尝谓大学所谓屏流四夷。不与同中国者。以何等小人当之乎。既谓之谗。既谓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06H 页

[上炭翁]
即日炎热已苦。伏不审寓中气候何如。漠然不得消息。伏不胜区区郁恋之至。时事至于此极。前头出场。莫可测知。太息流涕。不足以喻此怀也。伏想彷徨中野。燕居深念。其亦自悟其非。自讼其过。而䀌然伤心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06L 页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07H 页

[上炭翁(六月十九日)]
前后三书。长第承拜。若获面奉謦咳。慰幸深矣。虚名误恩。前日之所欲甚避而不得免者。今已尽解去矣。从此投闲。没世优游。未必非晚景之福也。金缄之喻。深贺得之。但近京之地。终似非便。盖末俗哓讹。如前示所谓所不为所不言世人传诵云者。固已不胜其纷纭矣。一边之言既如此。则宁无又一边乎。将见不悦于士类者。将日趋于门下。而肆其交搆之计矣。浸润鲍臭。安保其必无也。万一衅隙遂成。不可复合。则日前不欲苟同之公心。不可复明。而同归于海南之波流矣。以执事之明。必不至此。而私忧过虑。有不得不尔者。此拯所以夙夜耿耿。愿其遄返炭村。而恨不能驰往挽之者也。归此而后。讹言无自以起。心事渐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07L 页

[上炭翁(八月二日)]
万事瓦裂。行言方兴。示谕三缄之法。最为良策。而深恐逢场。或未能守戒。则不如远迹热闹之地。归守寂寞之滨。罕接人事之为愈也。终未知以为如何。饥馑荐臻。大命近止。汇征之吉。反成携手之叹。莫非天也。咄咄奈何。(八月二日。)
[上炭翁(十月十五日)]
数日来绝无往便。久阙修候。每切驰慕而已。意外自炭村传送下书三纸。披玩之馀。仍伏审冰霜。气候万福。慰幸之至。不容名言。梦寐间事。有以仰见江湖之忧。纸末之诲。若前度累便。垂答谆谕。足见惓惓不倦之义。感叹藏戢。何敢忘之。第无因一拜床下。豁此心胸。笔札固不能尽人意。是用介然耳。不愠之说。曾以荐闻者。自是过计之忧。为诵平日俯教之言而已。非有所闻也。拯虽愚昧。何敢以是奉疑于门下哉。但昨者光牧李丈。见过为言。今番事后。次仁辈入京。不曾如前来相访。似听他人怂㥚之言云云。闻来不能无讶。彼李小谏之不能立异于僚席势也。无足深咎。而至以此不免有所滞芥于其间。则真所谓愠也。恐不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08H 页

[上炭翁(辛丑五月八日)]
迩来月馀。绝不得闻动止。不审气体何如。区区瞻慕。为之劳结。大旱之后。虽得小雨。两麦已枯。民命近止。翳桑之忧。有甚向前。想寓下在陈之病。无异此中。亦堪耿念。奈何。日月如驷。 国祥奄过。伏惟叫梧之痛。倍于他人。其果入参于阙门之外耶。窃闻宰列有为海南立帜者。语意之酷烈。使人胆悸。未知士林将税驾于何地也。执事视此爻象为何如。其克惕然悔前之为否。方今群阴朋结。士类奔迸于此。而又蹉一足。则陷入于坎窞。而真不可自拔矣。服制一事。何与于宗社安危。而彼疏三举。宗统嫡统之说者。直欲置人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08L 页

[上炭翁(癸卯元月十二日)]
穷格只依人言之教。正中儱侗之病。拜受悚戢。不但书绅而已。第当初所论之事。则反复思之。终不知下教之正当。可闷其蔽惑之甚也。年以日长。病冗日生。区区佔𠌫之功。自觉渐至废抛。因循汨没。终归于小人之域也者。懔然可惧。每蒙提警。少振惰心。伏愿频惠德音。以开鄙吝。千万幸甚。(癸卯元月十二日。)
[上炭翁(六月二十八日)]
伏未审即此苦热。静养起居何如。拯今年自春至今。长在疾病忧患之中。无一日展眉时。身心劳惫。莫能收拾。昏昏愦愦日阕而已。自惟知见不进。而检押日弛。诚意不笃。而魔障浸多。深恐终无以自副初心之所期。时为之一慨然也。前书所教。格物无得。只凭他人言语者。于拯之悠泛无诚。自欺自慢病痛。十分劄着。极感至意。无以为报。思此亦非有他。只为为己之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09H 页

[上炭翁(十月二十四日)]
下教之意。深荷开示。且得次兄责诲。深增愧悚。此言出处。甚似端的。而乃孟浪如此。人言。其可信耶。可叹还可笑也。忧患丛身。终岁苦恼。悲悴无聊。身心俱病。山斗所称聪明不及于曩时。道德日负于初心者。令人不觉三复而怃然也。未涯承诲。唯祝岁暮。对时崇毖。以副区区之望。(十月二十四日。)
[上炭翁(甲辰二月十七日)]
奴还伏承下书。伏审春寒。履道静养。对时保重。区区慰幸。不任远诚。况蒙满纸谆诲仁利盈谦之训。一举起极会唤醒人。感荷之私。难以言喻。迩来汩没丧病。内无书册之功。外绝师友之益。唯有穷庐之悲叹。不有提警之勤。何能感动于媮惰之中也。秪恨无由。面承音旨耳。格字非有他疑。只是格物云者。是人至于物耶。是使物至耶。唯此一着。伏乞更教如何。采苓,苍蝇之喻。此诚至言。但一向以人言。归之于谗罔。则或不几于自恕责人之弊耶。既以服膺而又献愚虑。还切悚戢。(甲辰二月十七日。)
[上炭翁(乙巳五月三日)]
顷因月川及龟岩便。伏承再度下书。伏审迩间。静养起居。对时清和。区区慰幸。不任远诚。伯胤决科。在渠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09L 页

[上炭翁(十月二十四日)]
秋间一宿而奉违。岂能尽积慕之情。归家则下书在案。忘助之训。特赐提警。拜承至意。若重蒙面命。迨用悚戢。意外伏承手帖。凭审冬初。体中万福。区区尤切慰幸之至。拯伏荷下念。侍亲仅遣。而行役之馀。劳證加作。债籴之事。冗挠又缠。看书默坐。俱不如意。一忘一助。内省常疚。私闷奈何。春丈之退。虽非哓哓之言。固无久计。而第饿疫不止。灾异荐臻。杞人之忧。实不可言。奈何。伯胤入仕未久。已有不乐之意。而次胤解元。犹使人望其喜音。真亦所谓是诚何心者耶。还可呵也。千万只祝岁寒。静养加护。以副区区之诚。(十月二十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10H 页

[上炭翁(丙午二月二十二日)]
奴辈还。不得下书。不胜怅缺。且审有坡州之行。伏想体候平健。有此出入。慰幸之私则多矣。而当此岭说怀襄之时。经过都下。多见人面。或者有害于处静守默之道耶。向因送姊之行。归路过草丈。语及门下。草丈亦以为某若因此机会。翻然斥绝。则岂非大幸也。其望亦厚矣。晦翁诗。有曰。东头不见西头是。南畔犹嫌北畔非。此语正为今日道也。千万深思却顾。勿徒责人而忘自责。以蹈古人之覆辙。幸甚。所谓常始于见其有不是处者。非独于君臣父子间为然。朋友亲戚莫不如此。间隙一生之后。则尤不可不猛省于此也。奉念之切。不觉僭越。悚戢悚戢。千万书不可尽。只祝加护杖屦。德音不瑕。以享晚节之福。幸甚。(丙午二月二十二日。)
[上炭翁(四月)]
顷承三月九日下书。即又姊家奴至。又承小柬。伏审迩来。体中万福。不胜慰幸之至。前后教意。谨领多少。昨自仲父所。书报月川会中说话。殊非所期于门下者。为之弥日怃然也。今则拯之为门下献其愚者。辞已尽矣。力已竭矣。不蒙收采而反加疑斥。则从此不如缄口之为愈。而顾以受恩甚厚。受知甚久。不敢遽止。复献一言。此不见省。则不敢复有言矣。今此岭人之事。至以阴夺嫡统。贬绌 君父。陷人于不测之地。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10L 页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11H 页

[上炭翁(七夕)]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11L 页

[上炭翁(十二月)]
多少诲谕。区区不胜感慰之至。拯亲傍粗遣。而病痼心眼。表里工夫。无一可言者。身外疾冗。又从而汨没之。古人日负初心之语。令人中夜耿耿也。前往怀川。仄闻抵尤翁书中。有拯奉劝以谀之语。不觉惭悚。前后僭效愚意者。只是不敢隐怀于门下耳。虽识见昏谬。无足取采。而至于夏畦之道。则诚不生于心。而不笔于书者。唯是不自量分。轻肆妄论。无益于门下。而有害于吾身。咋舌讼悔。已无及矣。然因此得力于默存之功。不底于尤悔之域。则门下之惠也。次兄有来过之意。方此企幸。而诚浅识滞。将多言而愈不合。奈何。(十二月。)
[上炭翁(己酉三月十四日)]
委伻至。伏承下书。感荷多少教意。疏事。自谓毕暴情事。向后虽有节拍。只为泯默待尽之计矣。若他人之见。尽如门下之意。则诚可使人闷塞。然初心只如此。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12H 页

[上炭翁(四月二十八日)]
伏蒙慰问。执书号泣。不知所达。病患初不至重。至十六日。犹盥栉如平日。而两日之间。猝然危剧。至于不救。素昧医药。證情轻重。全未得知。及至危急。束手皇皇。竟至于此。天下安有如此罪逆不孝。只自叩心号天而已。有仰禀事三疑。在下方当专人承教。而奴仆多病。凡事哀遽。未能走伻。伏望因速回便。开示如何。千万荒迷。不备。(四月二十八日。)
家亲未尝书职衔于 君父前。故今不敢违遗意。铭旌以生员书之。而丧礼悉从士礼矣。或以为后人所称与自处不同。不可不书职衔云。未知如何。先妣葬所在交河地。今当引归合葬。而六月水潦之节。人皆谓不可行。葬事踰月。虽似未安。势不得不迟待雨水之收。以八月初生。发引永葬为当云。玆欲依此言。为经夏计。未知如何。
曾经台侍之人。 朝家例有别赙之典。以不书职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12L 页

[上炭翁(辛亥六月二十七日)]
昨次兄之过。伏承迩来起居。极用慰幸。而其行太悤忙。迨以为恨。日间调候。又何如。仰慕弥切。拯奄毕亲丧。顽然苟遣。日月无几。复作恒人。孤怀寥廓。若无所止。日热身病。尚未进省颜色。抒此积慕。兼伸哀郁之抱。悲叹奈何。昨又忽承春坊 新命。不胜惶慄。前岁一疏。已陈私情。此则固难再渎。而昨于亲丧。伏闻悼伤之 教。累发于 前席。至于哀荣之典。不啻重叠。幽明感泣。至今罔极。玆欲冒上文字。略暴区区哀感之衷。而或以猥越为惧。趑趄未决。伏望一言开示如何。疏草敢并以就正。亦乞裁订还掷。幸甚。俟此出场而后动。则姑未卜迟速。拜候蹉远。无任恨怅。千万加护几杖。以慰恋诚。(辛亥六月二十七日。)
上市南([庚寅])
炎热极酷。伏惟静中。起居万福。区区瞻慰之至。日者便甚遽。未及尽布下怀。厥后亦无往来。阙然至今。未有以申请教命。不敏之罪也。玆敢更敷心腹。伏乞裁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13H 页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13L 页

[上市南]
两度书来。荐承纸末下存。不胜感戢之至。即此春寒。伏惟令体起居神相益福。区区瞻慰无任下诚。光膺睿简。进参机密。家国安危。公私喜惧。窃见书中。连有生行死归之句。令人不觉悚然感奋。唯乞加护节宣。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14H 页

[上市南(庚子)]
炭翁事。前书所禀。未及蒙诲。复此渎陈。极知未安。然于先生之前。不敢不尽其怀。伏乞恕谅也。炭翁今番所为。有三失。一则不能阙疑于论礼。而硬要主张也。二则不识善道之为壬人也。三则常怀诸先生不能容受人言。以此为其心疾。不觉其发之暴也。有此三失。而所乘之机。则适会吉凶消长之几。物论之骇愤。安敢辞也。但其本心。则自以为上为 国下为友。至诚之发而已。自恃其本心之无他。又恃 圣上与诸先生之相知深。故猝然为此。而不自以为嫌。拯之妄见愈久愈思。断断以为如是而已。在炭翁之道。则既自有三失。而又有轻着坏了之咎。唯当杜门省愆。甘受拳踢。以冀知心者怜吾本心而已。才以此意已勖之矣。在诸先生之义。则斥其迹而保其心。拔出于奸谮坑堑。而以全三十年故旧之义。非但炭翁之得免于后世为万幸也。其于盛德。益有光矣。如何如何。昨见李云举疏。及草丈登对说话。为之惊惧气塞。又恨炭翁之不能信于朋友如此也。但其心之实。不出于党恶害贤。而枉被阴凶诡秘之律。则拯心窃独伤之。欲为草丈一言。而自以有吴起之嫌。诚恐不能救火。而直以身为烬。故竟不敢发。敢以此忱。仰质于座下。傥拯之谬见。犹蔽于私。伏乞剖击开示。使发蒙蔀。倘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14L 页

[上市南(壬寅六月三日)]
霖潦才止。伏热大炽。伏不审此时。仕候动止何如。区区不胜瞻慕之至。拯三月念间。被仲父委招。使从岭东之行。仍得以一登枫岳。东临大海。北自丛石。南至竹西。庶酬远游之志矣。而兴才阑而身已倦。践其境而不能留。尽可笑也。去月旬前。归于越。即为雨水所阻。继值盛暑。遂不可动。未免为过夏计。亲庭消息。未易频闻。私闷何喻。在尼时。谨修一书付褫。想已关听矣。僭易渎冒。至今为惧。恭俟镌诲之赐耳。今岁峡中水灾甚惨。若他路亦有此患。则深恐复为执事之忧。而公私之虑。有不可言。窃叹奈何。区区纪行。有若干纸。切欲奉呈就正。而不敢以闲漫言语。仰浼于鞠瘁日埤之际。倘于秋中临睨林乡。庶有承诲之便。唯是之企耳。越中深僻而多旷土。邈然与外间相绝。由岭西东。亦多有佳处。令人慨然有昔日锦里之想。亟欲谢弃迫隘啾喧之境界。来作经丘寻壑底生涯。而恨不可骤得也。窃审寓公时所营者。有谷而无土。而又稍稍漕下。恐非可久之道。倘忍得数年。俟蓄谷稍裕。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15H 页

[上市南(癸卯)]
疾病忧冗。不克以时仰修起居之问。唯日瞻望门墙。不敢少弛其慕用之诚。昨伏见所抵家庭书。兼荷纸尾之存。慰感交至。无以为量。第审体中燮理少愆。常膳为减。而及得道路之传。亦无不以为忧者。虽神相忠勤。庶几遄有勿药之庆。而区区惊厉之忱。则窃不胜其闷虑之至也。况今讹言胥兴。世道嬗变。上而根本无可恃之地。下而风波有方兴之势。伏想独抱深思。中夜抚床。欲去则嫌于洁名。欲留则愧于素志。在公贤劳之外。所以暗铄荣卫者。有不可数计者。若使忧能生疾。诚安得不如是也。顾此匏系穷巷。与病为邻。无由躬候床下。仰承颜色。以抒此耿耿之私。只自恨叹而已。唯祝屏去思虑。完养精神。一秉以义。以断去就。加餐自卫。深副中外之望。比因邸状。伏见。连进乞解之章。窃计姑先脱去此套。实是向退路头。松都之出。亦何尝有人苦留之也。如此迤逦自引。俾 朝廷略不失终始之体。而于私义则固已绰绰有裕矣。僭易及此。未知以为如何。千万恕宥而辱教之。幸甚。门人等。伏蒙远庇。侍亲粗遣。而抟,推宿痾。一向沈痼。抟则心昏心动之證。几类失其常性者。推则潮汗如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15L 页

[上市南]
五阳刚长。品物条鬯。伏惟节宣顺序。岂弟增福。虽复殚心鉴裁。惫精赒赈。不暇自怀于优逸。而神人夹相。敬义交养。雾露之袭外。忧疑之动中。非所当虑也。令人诵祝。岂任下诚。第窃愿有所复也。顷者为候尤翁。留席间旬日而归。无日不说及于门下。而尤翁之为执事虑者。实不浅鲜。其意盖以为进则当有所为。否则退而已。舍此而周旋其间。为依违调适之计者。皆狼狈之途也。拯既服膺斯言。而又参以道路之闻。徇俗二字。实为门下之病。以是检身不约于规束。作事多流于谬例。聪明有蔽。物情不服。爱慕者窃忧。憎怨者肆诋。若不以一去收杀末梢。则晦翁所谓参到周子充地位者甚可惧也。且念门下之不忍决归者。非为身谋。只是为国计耳。然必先须扶树此身。卓然自立于刚大之地。然后方可有所猷为。斡转上下。以利国家而泽生民。今者自不免飘摇推荡于风浪之中。而能有安身措手之势耶。如此则为身为国。两无所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16H 页

上同春堂
齿爵之序。一依朱子说。则庙庭序立。则不问有爵无爵。一以齿为序。坐于堂上。则尊者异爵者长者少者。各为一行矣。今以此义为图于下。(又有一说别为图。)以备裁择。
삽화 새창열기
삽화 새창열기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16L 页

周礼三命而不齿。(古之命。即后之品也。以品准命。诸说不同。条列于下。)○通典贺循曰。古之六卿。今之九卿当之。古之大夫。今之二千石当之。古之上士。今之六品当之。古之下士。今之八品九品者当之。○李觏曰。一命者。天子之下士。公侯伯之上士。子男之上大夫也。再命者。天子之中士。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也。三命者。天子之上士。公侯伯之卿也。○丘氏曰。一命。若今八九品官。再命。若今六七品官。三命。若今京官五品以上者。(以上三说。皆以天子之制。论之者也。)○疑礼问解曰。我国之制。虽未如一如古制。而大槩嘉善以上。以大夫论云云。
市南以为国制四品以上。皆称大夫者。与通典及丘氏说略同。无乃 国家官制。实仿通典。而以四品以上。通为下大夫耶。问解中。二品以上。为大夫之说。自前疑其太重。故鄙见终始如此云云。○家亲之见以为我国。即古之诸侯也。六曹判书。即古之列国之卿也。议政即古之三公。而古者不必备其人。以六卿兼之。则不必别论也。以此约而论之。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17H 页

序齿序爵及命数品数等说。伏望折衷详教。幸甚。
学规朔望焚香。有两再拜。(序立再拜后焚香。又再拜。)而今则去其一。而只有焚香后再拜。问之院儒。则以为尤庵所定云。窃按学规。乃是隐屏精舍学规。所宜一遵。而尤庵函丈之改定。必有意义。伏望更与讲定以教如何。学规与见行之礼。不可有异。以启后人之疑。若以单再拜为定。则欲就学规。删去序立再拜之文。未知如何。
学规。朔望焚香。以平明行之。而今则院儒各自其家当日来会。故或至午后行之。甚非肃敬之意。旧有分番斋宿之规。而中废不行云。今欲更依尤庵函丈之教。依旧例分院儒为两番或三番。前夕来宿院斋。平明焚香如规。而院中事力。若未能赡其供馈。则姑令诸生名自赍粮以来。待院中财谷足以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17L 页

学规。长者焚香云。以此观之。庙庭序立。当以齿也。但若有异爵者来参。则何以处之。曾见草庐丈。与外城李参奉丈。相让于庙门之外。使禀于慎独斋先生。则以草庐当先为答。草丈不得已先行。而此与平日讲定者不同。追当更禀以定云。厥后未及闻其定论。伏望通议见教。著为定式。俾无临时争端如何。○拯为掌议。年少于有司。庙庭序立之时。有司每以前后相难。拯意以为斋任高下。可施于斋中之会。非可施于庙庭也。群议皆以拯言为是。以齿序立如右矣。或谓院长若来参。而斋中有年大于院长者。则亦可立于院长之上乎。拯谓院长。亦斋任也。尚齿则宜不得先于老者。若谓当尚爵。则亦以爵先之而已。非以院长而先之也。伏未知如此。不害于理否。亦乞酌教。○家亲曾于院会。以栗谷先生所定乡约位次从事。窃想亦已关听矣。今若略依此规。庙庭序立之时。七十者居上。异爵者次之。诸生以齿序。又次之。皆间其位不属。以示不相压之义。及会于讲堂。则一依乡约位次。而分序之。如此则似或有据。可以通行永久而无弊矣。未知如何。
学规。入学者为籍。为第一条。而曾未之修。尤庵为斋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18H 页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18L 页

上同春堂([己酉])
赠典职名。既不敢书。则叔父之意以为无端弃置。尤未安。不如具疏陈达。虽或未蒙 允许。一达情事于天听斯已矣。未知如何。疏草粘在下方。未知丧人疏章。规式如何耶。诚惶诚恐等字。不可阙之耶。虽在葬前陈疏不妨耶。一疏若果未蒙 允。则草土姓名。势不容渎烦。只得不书而已耶。如别赙若不收还。则亦似不敢以此事累陈猥疏。亦只得冒受耶。凡此曲折。伏望商量详教如何。仰感垂念之至勤。悉布心腹。以请指教。如有荒迷未及思者。乞并开诲。此后则靷期渐迫。凡百皇皇。恐未及有所往复。故敢此缕缕。不胜哀悚之至。(己酉。)
[上同春堂(十月十七日)]
顷自外城。传送下书及癸甲录册封。昨自偃室。又致下书及西伯封书。前后皆蒙手笔赐问。幽明感念。辞意至勤。拜受感泣。罔知所喻。仍伏审迩来霜寒。道体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19H 页

令胤正郎在世时。誊辑先生 榻前奏对说话云。若其中或有语及先人事者。则伏乞命令孙一一誊出。下掷如何。若誊出未易。则原本惠借。以为写留呈还之地。如何
上草庐([戊戌])
春日和煦。伏惟静养节宣对时百福。区区瞻慰。不任下悰。拯不自慎疾。几折其命。伏赖诸先生念庇之厚。得回生境。而精消神夺。贸贸冥途。自此不得更作完人矣。自怜奈何。乃于呻吟之中。获奉手札之赐。披读慰豁。暂若苏快。伊时感荷之情。殆不可胜。瞻友之来。又蒙申问。眷爱郑重。藏戢难喻。向来疾革。意其死也。百念都灰。唯耿耿以志未少就自悼。病间则方觉此心之亦未免私。而自笑于学力。初未有丝毫有得也。气力虚惫。无由躬谢盛谊。阻承清诲。倏已期岁。临书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19L 页

[上草庐(己亥)]
悄然茅斋。正尔悬郁。来使冒雨而至。投以手札。忙披疾读。不觉感豁。仍伏审行驾已税衡门。调养节宣。神劳万福。区区又切慰幸之至。家严书信。得于阻便闷虑之际。私幸曷喻。下示 圣教及奏对说话。为之三复。感叹。第伏承尤翁无久留之意。不审可去之端竟出于何处耶。岂 圣上礼意有未至耶。抑礼貌未衰而大志有未固耶。微此二款。则古人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字。正是尤翁今日之义。盖当初一出。固不暇以成败利钝为疑。则况哓哓口舌。何足以动吾去就哉。偶阅纲目。乐毅任燕三十馀年而后。方能伐齐。彼燕齐强弱特大小不同耳。而犹且如是持久。况今日之事。何等大小大事。而可以取必于期月之间也。子产相郑一年。人皆欲杀。则其时人心可谓至难。而终于翕然以定。岂非任事者硬脊担着。直截向前。功业日起。有不可掩。而彼无根胥动者。自然退听也。诚使 圣上能继述 先王末年之志。则不但尤翁无可退之义。养母田庐。清时闲氓等语。亦恐只成闲话头耳。然则尤翁欲退之计。深恐未可容易也。妄虑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20H 页

[上草庐(庚子)]
炭翁今日之事无他。有二失焉。一则不能阙疑于论礼。而硬要主张也。一则不识善道之为壬人也。坐是二失而又其所发。适乘吉凶消长之几。所行适履倾险危动之域。故一言而便陷于奸谮之坑堑。己不得以辞。人不得以救。可胜痛伤哉。然其本心则决非欲为善道游说也。其心固以为上为 国家。下为朋友。至诚之发耳。盖其平日之论。每以为君臣之间。情义交孚。则当使言吾过失者日至于前。然后方可以尽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20L 页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21H 页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21L 页

[上草庐(丙午四月四日)]
伏承纸尾下墨。谨审教意。慰幸无已。 圣鉴孔昭。阴邪迸散。岂但斯文之幸。实是 社稷之福也。况春翁及执事。似与尤翁微有不同。 召命之下。一疏引嫌。虽不可无。终欲难进。则恐无其辞矣。僭虑及此。未知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22H 页

[上草庐(四月六日)]
下教之意。谨已拜领。依示改定。付送柳君。俾之更承订诲而去耳。盖此事。只当辨释义理。明破诬罔。提大纲说之而已。若着一毫相较意思。则相较者辱耳。故不敢极道嫉恶之意。窃以为儒疏之体。不过如是耳。未知以为如何。所谓议者。指许穆而言耳。此说大槩有三层。一则论注疏者。一则流俗诖误者。一则凭藉礼说。阴肆谗贼者。虽其心则未知如何。而论议则实有分等卞破者矣。如何。所谓若干人中。则所包者多矣。恐不须指示某某矣。议者二字。不必添加。而一边尽入其中矣。未知如何。此外悉依签教改之矣。伏望更加看详。直加删添。以与柳君如何。(四月六日。)
[上草庐(己酉)]
近日有竹林书院儒生之会。盖欲为先人立祠而发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22L 页

[上草庐(庚戌)]
就中先人墓表。龙西叔父与叔父共草定者也。盖碣铭将欲请于尤庵门下。而表阴文字。比铭辞稍轻。故二叔父欲相与述而书之。以寓悲怀而已。玆以草本就正。伏望裁教。幸甚。先人书札。或有存留于案下者。乞命侍史搜掷如何。方欲收拾遗文。而若干长书之外。无留稿者。敢此烦禀。哀悚哀悚。(庚戌。)
[上草庐(甲寅)]
向来纷纭行言。伏想无所不闻矣。初欲一拜座下。面诉一二。而今番亦不得动。不胜懑郁。敢此替申。伏乞矜察而还教之也。当初尤翁所引门下话头。初非敢致讶于门下也。只以尤翁之以平日一时闲说话。到今提起。以资悠悠之口实。为深慨。且于先人碣铭文字。有些往复处。春夏间再三往复而已。此外实无他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23H 页

[上草庐(甲寅)]
自闻尤翁西行以后。即欲承候动止。而病且无人力。尚未遂诚。罪悚之馀。不任瞻郁。即伏见葛庐下书。始审。亦有前进待 命之意。当初妄意以为二先生。只当自靖屏伏以俟矣。未知如此。于义为未安耶。此事实不料竟至于此地头。来教所谓致此者。自有执其咎者。孟氏固知天矣。令人安得不尤臧氏子也。多少忧时之语。为之慨然。 圣明之世。何故有此景象。前头时事。未知税驾之所。蔀屋之忧。中夜耿耿。书末所示。又有可忧者。未知果指何事耶。蓬蒿没径。病与为伴。无由往从杖屦。面承多少。奈何。千万因便起居。书不尽意。(甲寅)
[上草庐(乙卯)]
舍弟承教而归。即修谢敬付诸葛递矣。蒙此赐书。无见领之语。岂不及达耶。第伏审道体履端增健。区区瞻仰。无任下诚。夔夔存敬畏之诚。坦坦无顾虑之私。此古人处忧患之道也。纸末所教。无亦或涉于安排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23L 页

[上草庐(乙卯)]
顷于回便。伏承手书赐复。多少示喻。不减面奉謦咳。至于别纸所教。尤出至意。拜受感戢。不知所言。先人平生。恳恳于诸先生门下者。常恐因此不肖昏谬。有所掩晦而不白。下教之意。今至于此。其在不肖虽不敢当。而幽明情义。则庶可无憾于后世矣。区区感结之私。难以尽喻也。比来春寒。静体起居对时崇毖。尤翁想已踰岭到配所矣。金化以后。未闻安否。傃北长吁而已。奈何。门下所遭轻重虽殊。其所丑诟殆不忍见。第未知 天意竟如何也。近又未闻消息。尤翁留书。有时论将顿进之语。未知前头将究竟于何地耶。到此地头。只得恃彼苍苍者耳。亦复奈何。贱疾未有开蛰之期。思欲一进承诲。破此幽郁。而末由动着。从此杜门。人事绝矣。无可言者。(乙卯。)
拯之妄错。不可追讼。孝不笃于吾亲。诚不积于师门。竟至贻笑当时。得罪后世。中间行言。至今未已。此拯之抚躬自悼。思欲杜门待尽者也。千万不敢遽陈。唯俟早晚一者承教。有以披露此心耳。惟是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24H 页

[上草庐(乙卯)]
昨得蒙甥等书。伏审已以去十九日抵彼。炎潦跋涉之馀。素履无恙。区区瞻慰。岂任远诚。伊时朴友台老。得进拜于日新之逆旅。归道行色颇详。迨以为黯然。第朴友颇言彼中风土不甚恶。犹是西路之善地。未知果如所闻否。时论汹汹。愈出愈新。皆谓不极则不止。而迩来旬日。更无所闻。岂我 天日之明。或有所俯烛其罔耶。公私所祝。只此而已。拯昨送从兄入地。归而惫顿。若不可振。横流之祸。无所不及。而独此倖免。息偃弊庐。岂二竖者惎此。而故相来困而不去耶。惟日愦愦。无足道者矣。仄闻告计之门既启。乡曲蚩蚩之徒。无非与人立敌者。而令胤主簿。最被人口舌。将来之厄。亦不可知。自修无辨。真古人处谤之道。况当此时节。恐惧修省。尤当十倍于平日者耶。既往虽不可追。而善后之图。不可以不加之意。窃想还书告戒之辞。尤当切切于斯也。凭褫修候。有怀僭及。此外缕缕。书何可尽。(乙卯)
[上草庐(乙卯)]
山川悠邈。便信稀阔。区区纸面之候。亦不得以时。但有瞻恋之诚。憧憧于日夕而已。忽承八月十八日手书。不觉惊起疾读。恍如奉对颜范也。仍伏审秋冷。旅床起居以时保重。尤不胜慰幸之至。日月逾迈。 国练奄过。窃想离骚之中。倍切苍梧之思。况复时虞边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24L 页

[上草庐(丙辰)]
三阳献岁。远惟对时素位。履端万福。蓬山则消息相续。得以频闻起居。而独西塞邈尔。有同绝域。驰慕之诚。何时可弛。窃想新年。便晦翁致仕之岁。庶几雷雨时霈。杖屦无恙。使旧乡下邑。复见野服之故事。岂非吾党之至望也。瞻祝之馀。继以慨然不能已已。昨晚忽。闻春翁门人上章诉冤。而 圣批愈严。至于悉用前后台启中语云。惊骇震悚。不知更有何事也。变异荐降。中外耸惧。到此地头。只得仰恃苍苍者而已。奈何。抱病添齿。杜门苟免。和叔所谓在家安置者。亦非虚语也。生意索然。万事星离。畴昔从容。但付梦想。中宵不寐。不胜百感之交集也。凭便马池。远伸起居。(丙辰)
[上草庐(丙辰)]
夏间下书。获拜于秋末。所谓如得隔世音耗者。非指此耶。且伏审安土素行。体力康健。区区瞻慰。此外何喻。三复辞意。继之以感慨。殆不能自胜也。书出后。又阅累朔矣。剥尽为坤。冰寒已至。窃想边山。已有积雪。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25H 页

[上草庐(丙辰)]
贤咸二上舍来访。袖致九月廿二日手赐书。仍得细叩向来起居之详。其为倾慰。何可胜喻。第贤咸来时。已有积雪云。想今苦寒。何异纥干山头。虽复安之若命。不加欣戚于其间。而七帙异乡。又经再冬。居处凡百。实有不堪其苦者。每一念至。不觉忧慨之交集也。春翁迁厝定在今旬八。而旌翣诸具。皆从士礼。身后凡百。何损于逝者。而平生爱 君之衷。未蒙 天日之照。令人隐痛。千万远书何能尽下怀。唯祝加护杖屦。以慰瞻仰。小甥辈相从学书。才质不在人后。未知将来。几个成就也。(丙辰。)
[上草庐(戊午)]
昨于意外。伏承人日所赐手书。伏审起居之节。渐不如前。七帙之年。塞外旅榻。已四岁矣。心虽亨而身则坎矣。荣卫之愆伤。安得不然也。区区忧想。诚不能自已也。比来风气向暄。伏惟对时万福。弥切瞻慕之至。令孙辈相托之教。极知不鄙之盛意。不胜感愧。第内
明斋先生遗稿卷之九 第 225L 页

[上草庐(己未)]
仄闻近地章甫。多有出入门墙者。未知有将来可望者否。近来弥觉不务。实为学者之大患。须先有真实根本而后。可以充阐得去。随其高下。而有所成就。未知如何。(己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