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杂著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09H 页
[阴阳消长图]
삽화 새창열기
自注曰此作于最少时。无极解及理说性说。皆同时所劄记者也。
阳始于子。阴始于午。自子至巳。内阳而外阴。自午至亥。内阴而外阳。故泰居寅而否居申。屈而复伸。伸而复屈。此阴阳进退贞胜之机。而吉凶悔吝之所由生也。日之有昼夜。月之有盈虚。岁之有始终。以至于穷天之运。都不出阴阳消长之中也。是故君子原始反终。乐天安命。
无极而太极
太极。即理也。盖太极之理。无有穷极处。故曰无极而太极。非无极之外。别有太极。而太极之外。别有无极也。是知太极者。生阳生阴。动静无端。先乎天地而不为老。后乎天地而不为少。大地由是而生。由是而死。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09L 页
万物由是而化。由是而变。天地万物之理。固无穷极。所谓无极而太极者。岂非发前圣之所未发者欤。
理说
理寓于物。物依于理。有是理则有是物。有是物则有是理。是故物外无理。理外无物。欲观至微之理。舍是物奚以哉。是故物也者。理之形体也。理也者。物之妙用也。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用无定体。惟化是体。体用交而变化成。是故物化而理显。物变而理藏。理之显者谓之神。理之藏者谓之鬼。观夫万物之变化。而鬼神之情状可见矣。是知变化者。进退存亡之象也。鬼神者。进退存亡之机也。理也者。进退存亡之间者也。至隐而显。至显而隐。不可谓之有。不可谓之无。不可谓之动。不可谓之静。其贯有无动静。而未尝倚于有无动静者欤。
性说
性也者。天之所赋。而人之所受者也。在天为理。在人为性。其为理也。无声无臭。而仁义礼智之有条理界分者。是性之迹也。存乎中而应乎外。随感而发见而已。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所谓道者迹也。所谓一者理也。盖道之用。虽有万殊。而皆统于一理。故曰一以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0H 页
贯之于此。可见性体之寂然无声臭矣。是故性难言而难名也。若可言而可名之。则已发而非性矣。明道先生曰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斯言尽之矣。
性理问答
或问曰孟子道性善。而人不能尽善何也。曰是主理而言。盖四端之心。本性之所发也。人莫不有是性。故虽愚人不能无四端之心。因其四端之发见。可知其性之本善。乃所谓善也。人不能衋善者。以其所禀之气质。有清浊粹驳之异也。曰荀子言性恶。而人不尽恶何也。曰是主阴而言。阴主于恶。故曰人性恶。人不尽恶者。以其气禀之有殊也。曰杨子论性曰善恶混而人有上下之品何也。曰是兼阴阳而言。阳善阴恶。故曰善恶混。人有上下之品者。亦由气禀清浊之不齐也。曰韩子曰性有上中下三品。人之性果有三品之殊乎。曰此言气质之性。而非言其本然之性也。本然之性。乃太极之理也。初无三品之殊矣。曰四子之论性。若是其不同。初学者迷于取舍矣。曰孟子说尽善。韩子说次之。荀杨之论。有不足说者。后之论性者。不本于孟子。不可谓之知性。而亦不免于异端之归矣。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之论性。可谓至矣。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0L 页
曰夫子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继之者不可谓之性。而至于成之然后乃谓之性欤。曰继之者固善也。而至于成之然后始有定性。继之者善。是太极流动之用也。成之者性。是气禀已定之体也。继之之时。只可谓之理。至于保合大和。各定性命。然后乃见万物之性。故曰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也。孟子性善之善字。自继善之善字推出来。盖据其本然而言矣。曰气有清浊。而禀其清者为善人。禀其浊者为恶人。然则理无不善者。何谓也。曰理外无气。气外无理。有是理则必有是气。有是气则必有是理。理譬则火也。气譬则薪也。燃之以膏油之薪则焰而有光。燃之以朽败之薪则烟而无光。火一也而所燃之物殊也。今不察其所燃之物。而但见其无光。因谓之火本不明可乎。曰人之生也各具五行之气。人之所得以为性者不齐。或有仁有馀而智不足者。或有义有馀而礼不足者。或有礼有馀而信不足者。七情之用。亦犹是焉。可得闻其详欤。曰人得二五之精而成形。故健顺五常之德具焉而七情发焉。其性情之不齐者。以其所禀五行之气。有所均偏故也。所禀之气均清而得中者。为圣人也。偏而或清或浊。清浊相半者。为中品也。偏而纯浊不清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1H 页
者。为下愚也。人性之不齐者。由于所禀之气不一也。木有馀而水不足则仁有馀而智不足也。金有馀而火不足则义有馀而礼不足也。火有馀而土不足则礼有馀而信不足也。此由所禀之气有多寡之偏也。仁义礼智之性发而常中节者。由所禀之气均清而得中也。是故气全则理全。气偏则理偏。气清则理明。气浊则理不明。理一也。而气有不齐而然也。至于万物莫不皆然。麟凤龟龙之属。得气之清者。故其为性也异于凡。此昭然易见而无可疑者也。曰或言理至神之物。理果是神物欤。曰理者。无声无臭。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底物事也。今曰至神之物则是有情意有计度有造作者。奚可哉。曰物之知觉。何由而生。曰合理与气而有知觉。其所知觉者气。而所以知觉者理也。曰动植之物。皆禀理气。而动物有知觉。植物无知觉何也。曰气有通塞而然也。气通则行其知。气塞则藏其知。藏其知。故人不见其有知觉。而未尝无知觉也。曰何以知其有知觉也。曰当春夏草木长养之时。试看日出而叶展。日入而叶合。葵花向日而倾。连理遇风而纠合。凡草之有细蔓者。其端必向上。遇物则辄攀援甚坚。此其所以有知觉也。虽无语言。而其自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1L 页
知自觉者则未尝无也。至于土石。莫不皆然。土不平则鸣。石遇铁则引。凡有理气者。皆有知觉。岂曰无知觉也哉。濂溪先生之不除庭草而曰意思一般者。其亦有见于此。而朱子亦有草木有知觉之训矣。曰易有先后天之说。何以谓之先后也。曰伏义八卦。谓之先天。文王八卦。谓之后天。而卦画未立之前。谓之先天。既立之后。谓之后天。天地未判之前。谓之先天。既判之后。谓之后天。自今日数至明日为先天。自今日数至昨日为后天。事未至而推测之谓先天。事已至而奉行之谓后天。是故夫子曰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其此之谓欤。曰何如。斯可谓用易乎。曰天下之事。莫不有爻象。观其文象之如何。舍凶而就吉。遏恶而存善。大而出处行藏。小而动静语默之以时者。莫非用易之道也。曰然则卜筮无用乎。曰若其事之疑而难断者。则必于卜筮焉辨其吉凶。故圣人为生民开物成务。以前民用。卜筮之用。不其大欤。虽然不占而已。虚心平气。一听于天焉。则天且不违。而况于鬼神乎。而况于人乎。曰然则伏义何以画卦。文王何以演易。曰伏义文王。虽画卦演易。岂若后世京房,郭璞之为哉。若只以其术而已。则伏羲不为伏羲。文王不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2H 页
为文王。而自为常人而止耳。岂有神明至德之称哉。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如斯而已。或者曰至哉言乎。吾不至于子之门。终昧性理之学矣。
杂说
天包乎地而半出地上。半在地下。水载于天而地浮于水。故天旋而地自静。如舟之浮在水上而自平也。是知天地之外则一大空也。天运于其中。不见其体。真所谓太虚无外者也。邵子曰此天地之外。吾不得以知之。诚哉是言也。
人得二五之气而成形。故健顺五常之德具焉。而七情发焉。理气运行于胸中。犹理气运行于太虚也。理气运行之妙。其于心上可见。理不能自运。只是乘是气而运行而已。
权经图
삽화 새창열기
 事之所以得中者权也。权而既得其中则是之谓经矣。是故经者事之常法也。权者心之裁制也。以此心裁制事物而可常可法。然后可以为经。凡事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2L 页
有或轻或重。或过或不及。当此之时。若非裁制之权。何以平其轻重。适其过不及。而使之中于道乎。是故事之所以可常可法者。以其有权存焉也。以中庸论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谓中。平常之谓庸。盖中之道。平常不易。故谓之庸。夫中庸者。天地古今之大经也。然则孰使之中。孰使之庸哉。处置得正而为中庸者。非以心之裁制乎。非心之裁制。何以致中之道。而为法于万世乎。苟明乎此则权经之义。庶可知矣。古之说权者。乃曰反于经为权。用是后世学者有所不察。而不达权经之义。是以忘其固陋。遂为之图以明之。
权经辨
至公至正而当然不易之谓经。不轻不重而变通得中之谓权。权其轻重而无过不及之差。然后为当然不易之中道。故经生于权。而所以经之者权也。是故经为体而权为用也。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用无定体。惟化是体。体用之间。变化存焉。以天道论之。春夏秋冬者。天地之经也。使之春夏秋冬于春夏秋冬者。天地之权也。春为春夏为夏秋为秋冬为冬。穷天地而不易。故为天地之经。使之春于春夏于夏秋于秋冬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3H 页
于冬。各当其时。不失其宜。故为天地之权。是故时之不易者。天地之经而为权之体也。时之变通者。天地之权而为经之用也。斯岂非经生于权。而所以经之者权乎。然则经不外于权。权不外于经。经是体而权是用也。汉儒不达其义。而乃曰反经合道为权。夫既谓之反经则又何以谓之合道也。经外别有道耶。比之于权衡。权其一两之轻重则一两之轻重无得以改之也。权其一斤之轻重则一斤之轻重无得以改之也。以至于千万两千万斤。莫不皆然。两为两斤为斤而平常不易者。经之谓也。两于两斤于斤而变通得中者。权之谓也。是故权者心之裁制也。经者事之常法也。裁制事理而合于中正。然后方为常法。故分而言之则虽有体用之殊。而合而言之则权与经为一。岂有反经为权之理哉。所谓嫂溺援之以手者。平时以敬嫂为常。故不亲其手。溺时以济嫂为常。故援之以手。溺水之时。固异于平常之时。济嫂之事。亦异于敬嫂之事。则当其平时。固不可用济嫂之道。及其溺时。亦不可用敬嫂之道。是故权轻重于溺水之时。援之以手而以济其嫂者。是乃当然不易之正道。则是亦经而已。程子所谓权只是经也者。盖谓此也。然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3L 页
则济嫂之事。虽与敬嫂之礼。有所不同。而其所以为经之理。未尝有异。特常变之有间焉而已。朱子所谓经是已定之权。权是未定之经者。岂不明甚矣乎。世人见朱子权与经亦当有辨之训。遂以权经判然为二。殊不知朱子之训。是说常与变定未定之有辨也。邵子曰权在一身则有一身之权。在一乡则有一乡之权。以至于天下则有天下之权。用虽不同。其权一也。斯言可谓至矣尽矣。呜呼。天地之时则圣人之权也。圣人之权则天地之时也。随时应变。无适无莫。可以因则因。可以革则革。明其是非。度其轻重。无往而非重。然后方可谓之权矣。不识天道之变。无以知圣人之心。不识圣人之心。无以知圣人之权矣。权之所在。经不离焉。夫岂有权外之经哉。人有常言。伯夷叔齐。守经之士。武王周公。行权之圣。然则伯夷叔齐有经而无权。武王周公有权而无经耶。朱子曰武王周公恐一世之无君。伯夷叔齐恐万世之无君。据此则武王周公权一世之轻重者也。伯夷叔齐权万世之轻重者也。权乎一世而为一世之经。权乎万世而为万世之经。经之于权。权之于经。犹形之于影。影之于形也。其何可专以伯夷为经。而武王为权乎。比之天道。武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4H 页
王周公。是一岁之权经也。伯夷叔齐。是一元之权经也。不识其心而徒徇其迹。则果未免于胶柱而鼓瑟者矣。最是程邵朱三先生之论权经者。方可谓颠扑不破之论矣。
题退溪高峰两先生四七往复书后
四端七情之辨。两先生论之已详。固不可容议。而退翁则以为四端发于理。七情发于气。发于理故纯善无恶。发于气故有善有恶。高峰之论则四端七情俱是情。而皆兼理气。四端是七情之发而中节者也。四端与七情之发而中节者。同实而异名也。以此论辨。往复百折。而终未能解退翁之惑。以愚管见论之。盖理不能自动自静。乘气而动静。故至其动也。理气俱动。至其静也。理气俱静。是以性之所发者气。而所以发之者理也。其为气也。虽有清浊善恶之不同。而未尝有理气互发之势也。四端是性之发。顺理而动。故无不善。七情亦是性之发见者。而气不无清浊。故清气之发者。循理而中节。浊气之发者。乖戾而不中节矣。是故理乘清气而发则其用也善。理乘浊气而发则其用也恶。理一也。而所乘之气殊也。是故谓之理发则四端七情俱是理发。谓之气发则四端七情俱是气发。理与气。岂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4L 页
是互相先后而发者哉。朱先生所谓阴阳综错。不失端序。便是天理之发见者。真是晓然易见。万全不易之正论也。恨未得以此奉质于两先生时也。
乐庵重创记
牛山之东。顾马之巅。有乐庵焉。昔在 隆庆间高峰奇先生始搆此庵。与一二浮屠处焉。圣经贤传以为己任。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绪。而于仲尼颜子乐处所乐。深致意焉。心广体胖。优游以乐于此庵。故因命之曰乐庵。盖斯道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庵。乐字之义深矣。学者于道。不知所乐则孰知斯名之称情也哉。庵之距先生白云亭数里而近矣。自先生去后。独有岿然一旧庵。惜乎。庵之不能久也。古址遗础榛茂荒秽者一十有六年矣。山之僧应宗。慨然于古有而今无。乃谋重创而增其旧制。时 崇祯二十三年庚寅春也。落成之日。请予记之。予深喜奇先生名庵之义。久而不朽也。乐为之记。
积累斋记(士述斋号)
人生天地之间。或不能无累。而累之作有二。自我而作者有焉。自天而作者有焉。自我而作者。善人贤士之所可得免。而自天而作者。虽圣人无所奈何。其自我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5H 页
而作也。知其为累而累之者鲜矣。累之而不贰者又鲜矣。至于始乎不累。而终未有累者。天下一人而已。若夫自天而作衅于身也。不止于不怨而已。反以为己累而累之者。盖亦古今之所罕有也。鹅山居朴士述年少而气雅。词雄而笔健。而善事其亲。未尝有违。竭力奉养。以尽其诚。汎爱亲仁。笃于文学。言行相顾。表里坦然。不流于世俗之习。而往往追古人之迹。是其身。曷尝有累者耶。而乃搆成小斋于屋之东。而以积累为名。然则其心之所以为累者。不在于我而在乎天也。生才阅岁。遽丧其考。年未踰七。继失王考。及至成长。又哭嗣子。其心以为天之降衅。非一非再。而一身之累。无过于此。遂命其斋以自累焉。夫累之自天者。圣人之所无奈何。而士述乃反以为己累而累之。而况自我而作者乎。自天而作衅于身也。不止于不怨而已。反以为己累而累之者。今于士述得之。苟非戒慎恐惧反身省之者。能若是乎。吾观于人。虽自我作累而获罪于天。不以反己自责。而怨天者多矣。今士述既无自我之累。而犹曰我之未至而受此天衅。非徒不怨。益加修省。诚古今之所罕。若士述者。可谓能事天而不违者也。
寓轩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515L 页
祭尤庵先生文(庚午六月庚申朔七日丙寅使子光一替告)
粤自道东。盛于栗谷。继往开来。遂阐斯学。惟时沙溪独得其宗。而猗欤 先生。是传是承。 先生资禀。出类拔萃。孜孜为学。未尝小懈。内外交致。动遵考亭。佩服遗矩。欲罢不能。左右俱宜。展也大成。馀徽所及。靡不宗师。事君以道。进退以时。尊周大义。知者盖鲜。
先生奋然。而独眷眷。反覆章奏。辞意恻怛。天理民彝。昭揭日月。邪说害正。力加抵排。志切卫道。身不惮危。嗟予小子。晚生遐陬。病蛰穷庐。末由抠衣。平生疑晦。悉书于纸。往复禀證。二十馀载。言虽不中。未尝见斥。极言渴论。不倦诱掖。微辞奥旨。无不剖析。胸中所疑。涣然冰释。终始受益。庶几与闻。孰谓今日。天丧斯文。丹忠抱冤。大道坠地。仪形永秘。德言在耳。仙岩途别。如梦非真。失声长号。泪落如泉。道大难容。自古而然。呜呼已矣。我安适归。日月易易。一期已周。病未奔哭。死有馀恨。谨具薄奠。托此诚虔。辞虽有尽。情溢难穷。尚其昭格。鉴此微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