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x 页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附录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35H 页
年谱
 先生姓朴氏讳世堂字季肯。本潘南。(潘南今为罗州属乡)少号潜叟。晚号西溪樵叟。(西溪即先生退居之后所称。先生自撰墓表曰退居东门之外水落山西谷中。名其谷石泉洞。因自称西溪樵叟。)
己巳 大明崇祯二年(我 仁祖大王即位七年)八月十九日辛未。(寅时)先生生于南原府衙。(时忠肃公为南原府使。)
庚午崇祯三年( 仁祖大王八年)先生二岁。
辛未崇祯四年( 仁祖大王九年)先生三岁。
壬申崇祯五年( 仁祖大王十年)先生四岁。六月忠肃公捐馆。
癸酉崇祯六年( 仁祖大王十一年)先生五岁。
甲戌崇祯七年( 仁祖大王十二年)先生六岁。
乙亥崇祯八年( 仁祖大王十三年)先生七岁。伯氏护军公卒。
丙子崇祯九年( 仁祖大王十四年)先生八岁。是冬虏难作。先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35L 页
生随两兄(承旨公处士公)奉王母李夫人母尹夫人。避兵于原州清风等地。转向安东。
丁丑崇祯十年( 仁祖大王十五年)先生九岁。难定后自安东移寓清州天安等地。(先生八九岁时。有老人乞食。先生悯然。推食以与之。后有年壮者乞粮。先生责之曰汝非老病。何不作农采樵以自食乎。仍令同游小儿。推而出之。闻者奇之。)
戊寅崇祯十一年( 仁祖大王十六年)先生十岁。
己卯崇祯十二年( 仁祖大王十七年)先生十一岁。(先生自撰墓表云孤贫失学。及十馀岁。始受业于其仲兄。○先生事承旨公如严父。友敬备至。或失其意而有不豫色。则先生下立庭前。终日拱手。不命之坐则不敢上。虽怒而施挞。受之唯恭。少无怨色。)
庚辰宗祯十三年( 仁祖大王十八年)先生十二岁。贞宪公捐馆。(忠肃公既早世。贞宪公尚无恙。钟爱先生。常置怀抱中。先生至老追慕。语及辄悲咽不已。)
辛巳崇祯十四年( 仁祖大王十九年)先生十三岁。
壬午崇祯十五年( 仁祖大王二十年)先生十四岁。(先生十三四岁之际。就学于姑夫郑教官思武。先生挽人诗云服事郑先生。十数同门子。○先生童年初学。未及淹博诸书。文理未甚融贯。而发解义趣。时能透得他人见不到处。长老惊异。以为儿时见识超诣如此。他日成就未可量也。)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36H 页
癸未崇祯十六年( 仁祖大王二十一年)先生十五岁。
甲申崇祯十七年(是年大明亡)(仁祖大王二十二年)先生十六岁。
乙酉( 仁祖大王二十三年)先生十七岁。聘夫人南氏于结城。(夫人即金城县令讳一星之女也。南公时居结城。○先生撰南氏墓志曰。淑人归朴氏。朴氏孤贫不能自立。依妇家十年馀。既登仕始异居。○先生时与夫人弟南相国九万及其叔父南尚书二星。辨论文义。或不相屈。以至穷日继夜。晚年答南相公书曰索居以来。无复昔年辨论之乐。追思当时剧谈纵横。弥日竟夕。不自知疲。虽粗疏之说。未足以尽契妙解。若比与馀人言。茫然不知何谓者。则诚不翅峨洋之耳矣。)
丙戌( 仁祖大王二十四年)先生十八岁。
丁亥( 仁祖大王二十五年)先生十九岁。(前后数年之间。尹夫人从仲子承旨公居于杨州沙村。先生自京南氏所寓贞陵洞第。往来庭下。○第三兄处士公长先生二岁。每相携从。多在道峰书院读书。)
戊子( 仁祖大王二十六年)先生二十岁。奉王母暨母夫人板舆。往就承旨公歙谷任所。(是行所著。名曰东行拾囊。)第一子泰维生。(是为持平君)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36L 页
己丑( 仁祖大王二十七年。是年 仁祖大王升遐。)先生二十一岁。奉两大夫人板舆。自歙谷归杨州沙村。○三月丁尹夫人忧。(先生与两兄躬执馈奠。朝夕哭泣。哀毁过节。邻里及吊者莫不为之悲叹。酱汁不入口。以终三年。处士公竟至灭性先生则脾胃受伤。仍为痼疾。)
庚寅( 孝宗大王元年)先生二十二岁。春哭王母李夫人。○冬哭第三兄处士公。
辛卯( 孝宗大王二年)先生二十三岁服阕。
壬辰( 孝宗大王三年)先生二十四岁。中儒生庭试第三名。 命赴会试。(先生所制当入首选。而考官误认以一字违式。置之第三。○先生文艺夙蔚。人皆期其朝暮取第。而以承旨公蹭蹬科第。每当赴举。扶持入场。点检书册。替写文字。至是承旨公有故未就试。劝先生独赴。数年后承旨公登第。先生始赴大科。人以为难。)
癸巳( 孝宗大王四年)先生二十五岁。
甲午( 孝宗大王五年)先生二十六岁。第二子泰辅生。(是为应教君)
乙未( 孝宗大王六年)先生二十七岁。
丙申( 孝宗大王七年)先生二十八岁。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37H 页
丁酉( 孝宗大王八年)先生二十九岁。往承旨公清风郡任所。(自东湖乘舟以行。转游龟潭岛潭。是行所著名曰东溯录。○时先生文声籍盛。泮学之选。屡居人先。而辄屈于省试。然一时场屋。推先生为大手。以科名之甚晚称屈焉。)
戊戌( 孝宗大王九年)先生三十岁。
己亥( 孝宗大王十年。是年 孝宗大王升遐。)先生三十一岁。
庚子( 显宗大王元年)先生三十二岁。秋魁生员初试。举会试二等第 名。冬擢增广甲科第一名。(是榜称得人最盛。而先生居魁焉。)十一月例授成均馆典籍。
辛丑( 显宗大王二年)先生三十三岁。六月拜礼曹佐郎。闰七月移拜兵曹佐郎。八月兼春秋馆记事官。
壬寅( 显宗大王三年)先生三十四岁。二月拜司谏院正言。(时南相国居铨曹郎。先生以亲嫌久阂清选。至是始通。)首论金佐明李殷相。(时工曹判书缺。 上命大臣以亚卿荐拟。大臣以金公佐明应 命。遂得擢拜。先生论启略曰国家择任人才。当先示以公。而不出于肺腑之亲。远外听闻。岂不以为下之所举。即为希旨。 上之所授。或系偏私耶。恐累清朝大公之道。启日后无穷之弊。不可不速改。以彰 圣上无私之明。又以大司成之任。所系极重。如非学识通明。端重雅正之士。莫宜居之。大司成李殷相虽有文才。未允士望。举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37L 页
此两事。欲为论启。而僚议不一。见轻之失著矣。请命褫斥。金竟还收。李殷相早显有文名。族党甚盛。弹章一出。公议韪之。而忌恶者众。徐公必远贻书于先生曰。不意衰世。有此好议论。异日青史。将曰国有人焉。为国生光大矣。同春宋公亦有书于药泉曰朴谏一著。 圣朝风采堪誇。)五月拜兵曹佐郎。七月拜司谏院正言。褫为兵曹正郎。
癸卯( 显宗大王四年)先生三十五岁。三月拜司宪府持平。论都承旨任义伯。(启辞略曰义伯躁进无耻。瑕颣难掩。专务谲诡。作事怪诞。喉舌之长。自是清朝峻望。安有目以鄙夫。为人所贱如义伯而得以滥处者哉。)差武科监试官。○引避褫。(先主既启论任义伯。即入武科试所。执义金万基连启而不相通问。尽改易其文字。先生引避。因斥之曰义伯从来曲事名官。得至于是。其喜之者亦多。同僚此举。固无足怪云。于是忌恶者益众。○阳坡郑公语客曰朴某有乃父之风。人之门地。不可不见。 朝廷有别荐之命。郑公以可合擢用荐先生。时有玉堂新录之举。而先生不得参。物议哗然。以为弹劾巨室之故。)拜兵曹正郎。六月拜司宪府持平。褫还为兵曹正郎。八月兼春秋馆记注官。十二月复拜兵曹正郎。以御史往按江都军储。还拜司宪府持平。
甲辰( 显宗大王五年)先生三十六岁。正月因事避褫。(先生避嫌启曰臣曩忝谏职。金万基欲论许积。臣实同焉。万基被弹。尚在罪籍。臣不可苟免云。)拜兵曹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38H 页
正郎。复拜持平。以前事又避褫。二月拜兵曹正郎。被选玉堂拜弘文馆副修撰知制 教兼 经筵检讨官。移拜司谏院正言避褫。拜兵曹正郎。三月复为兵曹正郎。四月拜弘文馆校理兼 经筵侍读官。○校理金万均欲避北使。陈疏乞免。都承旨徐必远退却其疏。谏官将劾徐公。同僚有立异者。俱引避。先生陈劄直立异者。(丙丁之乱。被祸家子孙立朝者。当北使之来。辄陈疏解职。时 上将临接北使于馆所。校理金万均自以被祸人之孙。不欲随 驾。陈疏乞免。都承旨徐必远退却其疏。谏官以为还给此疏非例。将劾徐公。同僚有立异者。俱引避而处置归于玉堂。先生劄直立异者。时议哗然。丑谤朋兴。怀川 宋相时烈 所居地名 大加忿詈。至有悖语。盖先生常以为丁丑下城。耻辱莫甚。而出于为 宗社计万不获已。故自其后我国于北虏。忍愤茹痛。接持之节。黾勉行之。北使来则自 上亦屈驾临接焉。为臣子者虽其被祸人之子孙。既不能自废。立朝从仕。则 君上屈驾而顾乃解职图避。欲为自洁之计。其在主辱臣死之义。大段乖怫。而怀川反以清议许之。世安有独令 至尊辱接北使。而自为图免之清议乎。一种时论。藉口清议。高谈大言。而不知君臣之义之为重。彝伦之斁败。乃至于此。深可慨也。先生意见如此。故玉堂处置时。直伸己见。而平素言议屡形于此。)闰六月拜兵曹正郎。九月拜弘文馆副校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38L 页
理。兼如故。十月拜持平。以御史承 命廉问海西。(守令中贪墨不治尤甚者数邑。封库启罢。)十二月复 命。拜正言移修撰。褫为兵曹正郎。
乙巳( 显宗大王六年)先生三十七岁正月拜副校理(先生因登对悉陈海西民瘼。以为年久还上之逋欠。诸般身役之未收。督徵于邻族。尽卖田宅。亦难还偿。即今民怨无大于此。欲求应天之道。无逾安民之策。还上逋欠身役未收。无论多寡。一并荡涤。庶可以慰民心而弭天灾矣。)八月褫拜成均馆直讲。十一月拜副修撰以问礼官往返龙湾。
丙午( 显宗六王七年)先生三十八岁定新居于阳德坊(先生仕宦以来。与世寡合。绝交游简还往。始卜居于是。爱其僻静。有题诗曰来居谷口惬初心。纵在城中宅住深。课仆浇瓜巡夏圃。呼童扫叶绕秋林。罕迎热客忘韬发。惯听寒松不置琴。况自罢官无俗累。只除慵睡即闲吟。)正月因入侍请停温 幸又论内帑之弊( 上将奉 大妃幸温泉。时有虹变。先生因入侍启曰自 上深忧 慈殿症候。欲收沐浴之效。为臣子者何敢有所云云。第念淫虹之变。自古可畏。当警惧之日。 出幸数百里外。岂非大可忧者乎。愿加深思焉。又论内帑之弊曰尝闻此司国初所无。而刱于中世云。阙中供用。自有进排之物。虽无内司。何患无财。直以种种所用。不可烦责于该司。历代因循。不能革罢。良可叹也。)三月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39H 页
随 驾温泉。与同僚上劄。请勿疾驱 乘舆。(时 乘舆疾驱。侍卫军卒多颠仆。因致殒毙。玉堂议上劄陈戒。校理李端夏素称娴文词而难于为辞。屡易藁未能定。卒乃让之于先生。先生立构以进。略曰人君举动。万姓属目。固宜徐行缓驱。节以和銮。古所谓吉行五十。师行三十者。非但为观瞻所系。不欲示轻遽之色而已。盖亦以万众偕动。不可竭其力于一日之间也。伏见 御驾微疾其驱。卫士奔驰。先后颠仆。奄奄垂尽。见之骇惨。随闻殒命至于二人。伏想 圣明必当悯其一朝无辜而毙于涂次也。仄闻马行太缓则 乘舆不安。故不得不加鞭策。第念圣王不以一身之安。忘恤其众。下卒虽微。其命至重。何忍恬视其死而不思所以改辙也。 上嘉纳之。 上于路次。欲观兵。先生进曰奉 慈殿留住路次。已极未安。今日又是 国忌斋戒。虽寻常公事。亦不得出纳。况此观兵之举。岂非未安之甚者乎。 上不听。)五月哭夫人南氏。(卜葬于水落山西麓长者谷。先生爱其泉石之胜。名其洞曰石泉。遂有卜居之意。)八月拜咸镜北道兵马评事。十月赴镜城。(纪行有北征录)
丁未( 显宗大王八年)先生三十九岁。四月以修撰 召还俄褫。五月复拜修撰。因旱灾应 旨上封事。(时 上悯旱求言。先生应 旨陈疏。盖五六千言。略曰前此遇灾求言。岂不恳切。进言又岂可胜数。而卒无采施。臣窃痛 朝廷好为无实之举。上以欺天。下以欺民。天怒民怨。犹不知悔。 殿下果欲赫然奋发。刻励图治。因灾致祥。转衰为盛。唯在 圣志之一定。又曰国家政法之弊固多。而言其可为而不为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39L 页
者则不视朝是也。自古有国家者。未有不视朝之君。今乃以不朝为常。而不以为怪。万事之未理。百为之不开。职此之由。惟 殿不廓然奋决。有以改之。日御法殿。召接臣僚。小大之事。咨询而行之。夫大臣者。于国家事。无所不知。兼有铨衡台阁之责。若夫谋大体决大事则大臣独任其责。今则不然。贤邪进退。无所预知。而曰此铨部之事。阙失愆谬。无所匡正。而曰此台阁之事。至其事之大者则曰昨吾所及。至考其所务与其所建则乃鄙琐之甚者。此则近来大臣厌事之弊。望 殿下既自奋励。亦责大臣以尽其职也。夫民之受困其最甚者。无如侵族邻。诚能亟下 明旨。悉蠲宿负。凡有逃役逋债者。勿许侵其族邻。而又别讲条例。宽役以均之。则流逋尽还。民力大纾。财用之入。必倍于今矣。国家如欲使民无怨。而各安其业。则莫如均其役。宜先均公贱。一依旧典。使内外百司。无得过徵于其所属。用齐彼此轻重。次均良民之军布。使役名虽殊而所徵若一焉。且国家虽优士大夫。然国无有不使之民。其不及以文武二涂自进者为民。民固宜有庸调。彼士大夫素不习劳贱。纵不可使为奔走之役。又岂可无所输以代其力之费乎。谓宜略有所收。移减军布三分之一。使无同为民而役不均之患也。至于私贱。亦宜参其所徵多寡之数。以为定制。使忍暴者无所售其残虐可也。兵制之坏。至于今日而极矣。夫五卫非法之不善。由久而弛废。旧制既难复。新制又甚紊。使兵异统军异政。本末不贯。轻重失驭。甚非计之善者。以其新制言则莫善于御营。莫不善于训鍊。为保者不胜其毒敛。一不善也。为户者有离乡背亲之忧。二不善也。习为奸顽。不循法度。三不善也。糜费禀给。为国大蠹。四不善也。无户保相虐之患。一善也。无离乡背亲之忧。二善也。迭番迭休。无奸顽之习。三善也。徵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0H 页
休下之米布。为番上之廪给。财用自出。无耗公储。四善也。臣窃谓五卫正卒。徒名无实。在所当罢。训鍊炮手有前四害。在所当罢。罢此二军。合为御营之制。而与御营分立为左右营。总置统帅。以为京兵之制。使无本末轻重之相戾。又都括兵额大数。减去三之一。或四之一。务精不务多。一其事而裕其力。以蠲其怨。则可得其欢心。责之以死矣。裕财在节用。节用在绝浮费。绝浮费宜先自宫中而行之。不急兴作与夫冗食之类。惟 殿下有以裁之幸甚。至于外廷不供其事而坐费公廪者。宜一并裁去。若不可去。亦宜减常禄三之二。又须以出纳之权。一归之有司。使专其任。以制其丰俭。无潜耗暗蠹之患。如司仆诸司。各占其财。内需司为人主之私帑。甚非法之善者。谓宜亟以内帑。归之地部。诸司所占。亦一切罢之可也。此其疏中大略。而其言明白剀切。无不痛中时病。而未见采施。识者嗟惋。○先生临将退休。以为吾久列侍从。岂可无一言而退乎。遂上此疏。)七月随 驾社稷。请 亲行祷雨。(时 上将祷雨 社稷。既 驾入幕次。因玉候未宁。 命大臣摄行。盖难于冒夜行事。台臣请质明 亲行。先生进曰今日 亲祭。当以至诚感天。而摄行之举。实为未安。古云吾不与祭如不祭。有故而不能与祭。古圣犹以为如不祭。况今 亲诣坛下。不躬祀事。不亦未安乎。质明行礼。周以后通行。何不可之有。)八月拜副校理。请减经费以补赈需。(诸臣因引对议凶岁裁减之事。先生请罢尚方染色。减太仆马疋。以其经费。补用账需。)承 命考改小学谚解及注说以进。(今 上在东宫将讲小学。 上以小学谚解句读。多艰涩不雅。 命儒臣考證改定。诸僚莫有担当者。先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0L 页
生乃详加玩索。以为谚解之误。多由于注说之失旨。并辨驳之。同僚嫌其改易前人定说。先生终不挠。凡所舛误。一皆逐段辨论。付签以进。 上命就质于两宋。宋相大加赞叹。一二条外皆从签论。今行新本谚解是也。)移拜持平。俄还拜校理。与同僚上劄论 特罢铨官严责台臣儒臣之举。(时 上怒铨曹注拟之忤 旨。特罢判书金寿恒。台谏及儒臣相继请还收。亦被 严旨。先生曰前后言事者。但知为被谴诸臣分疏。而不敢言 圣躬阙失。故转致如此。遂自草劄略曰。夫君臣之际。体貌为重。古昔帝王。虽有谴谪于其臣。亦未尝不意严而辞谨。不比闾巷骂詈之为。今 殿下迫蹴重臣如仆隶。愚视台阁如婴儿。又以慢辞加之于经幄之臣。虽古失道之君。其言语之不慎。恐不过是。 殿下每以声气摧折臣下者何哉。凡事之可否。在理而已。不在于声气之间。或下之所陈。理有不可。则 殿下不惜开晓。若其合理。亦须俯从。臣效其忠。君昭其德。相争以公。和气蔼溢。夫孰曰不可。又何必先肆声气而自损其威重也。臣等窃痛国事之日就于非而不可救正也。诸僚以劄辞直截欠宛曲。虑致转激难之。先生曰不然。明主可以理夺。遂上之。 天怒少霁。)聘继夫人郑氏。(夫人即讳时武女也。)
戊申( 显宗大王九年)先生四十岁。正月以文臣月课。三次不制罢职。遂归于杨州水落山石泉洞而居焉。(先生久有休官之意。屡发于吟咏之间。其在玉堂赠人诗曰。他日问我三径处。好栽松菊满阶庭。又尝题僧轴曰。唯应急流退。不负点头人。至是故不制月课得罢。决意而归。先生自撰墓表曰自见才力短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1H 页
弱。不足有为于世。世又日颓。不可以救正也。乃解官去。退居东门之外。去都郭三十里。水落山西谷中。名其谷石泉洞。○盖是时怀川相退处乡曲。主张朝论。当路诸人。竞相和附。一世人物之进退与夺。唯视其向背。一言少怫则若坠诸渊。专意投合。则若加诸膝。先生独持谠议直道。不肯听其俯仰。而先生地望才学。又未可易以摈弃。于是仄目者众。及因徐金之事。与受其谤。先生知不可有为于世。而但若禄仕而已。则亦非其心。乃曰与其屈志辱身。随其翕张。岂若从吾所好。以没身于畎亩间也哉。然犹不欲悻悻也。因例罢官。遂归田居。○石泉之洞壑奇胜。近郊名庄鲜有其比。先生所著石泉洞记有曰云云。见原集 ○石泉地硗确不宜谷。先生躬自治农。农月与农夫野人相随。尽日于田间。自撰墓表曰临水为屋。不治篱樊。植以桃杏梨栗。绕其居。种瓜开稻。圭卖樵为生。当农月身未尝不在田间。与荷锄负耒者相随行。)二月除校理。三月连除正言持平。四月除 世子侍讲院文学。除修撰。六月除兵曹正郎除正言。皆不赴。八月除吏曹佐郎兼文学。以久违 朝命拿推。(既出犹不拜 命。亲旧有贻书责之者。先生终不挠。)九月除校理。十月以吏曹佐郎兼持平。充节使书状官赴燕。(先生以出疆远役。义有不敢辞者。出而膺 命。○渡江之日。搜检行李甚严。大小辎驮。尽行衡称。均其轻重。夜分始罢。所过山川道里及地名。我人之从前往来者。流传多误。不复疑诘。先生考诸中华往牒。询诸居民。凡所可疑者。多所证正。老译辈惊服焉。○在途所著。有使燕录及燕行日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1L 页
记。)
己酉( 显宗大王十年)先生四十一岁。三月自燕还朝复 命。拜副校理兼 世子侍讲院司书。○被台参。(先生在燕馆。适当上元节。与正副使出李甚严。及还台官有憾正使者。并论弹之。)归石泉。八月除校理。十月除司谏院献纳皆不赴。
庚戌( 显宗大王十一年)先生四十二岁。四月除持平。五月除献纳吏曹佐郎皆不赴。八月拜通津县监赴任。(先生以外任不比内职。强起赴任。)十二月移献纳。大臣启请仍任。(大臣以年凶为言。启请仍任。○时值大歉。先生竭诚赈饥。延见乡老。勤访民间疾苦。一意不怠。时 朝家令各邑按籍分别土着流丐。流丐者不许给粮。先生以为今日救活之策。正如救焚援溺。岂可有所区别。不为一视而并赈耶。又请得江都移粟。裁其阔狭而均分之。一境无饿死者。通民至今以为德。○县之听事堂旧湫隘不堪处。赈政之馀。捐俸缮治。不烦于民。民皆相告欢乐。)第一女生。(适进士李濂)
辛亥( 显宗大王十二年)先生四十三岁。八月以献纳 召不赴。归石泉。
壬子(显宗大王十三年)先生四十四岁。二月除修撰。四月升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2H 页
司谏院司谏。除弘文馆副应教兼南学教授。复除司仆寺正。又除 世子侍讲院辅德。复除司谏皆不赴。
癸丑( 显宗大王十四年)先生四十五岁。第三子泰翰生。○二月除校理。八月除司宪府执义。复除司谏兼 世予侍讲院弼善。皆不赴。九月除奉常寺正。以 宁陵迁葬都监都厅。承 命敦匠。十月以病褫。(时 宁陵以宅兆不吉。有迁奉之礼。先生承敦匠之 命。不敢辞。即董事于 陵所。凡所使工匠。所需器用。都厅皆主管。列邑所供杂物。下吏辄操纵进退。各色工匠服役之数。亦皆滥觞。先生令所供之物。虽有不齐。一并受纳。无所点退。及有所需。裁其大小长短以策应之。工匠则量其役之钜细而酌定之。下吏无操切之弊。工手无冗食之费。而事亦办焉。躬先早起。莅事终日。提调闵公维重追到役所。谓先生曰诸为郎僚者。多不事事。而公独能尽力如此。诚所悦服。先生一日步上 因山。气急而窒。良久乃苏。乃请于闵公曰本欲竣事复 命。而有疾难强。公所目见。可无相念。闵公不得已启褫之。)复除司谏。自 陵所入城肃谢。引避褫。即归石泉。除成均馆司成。十一月除应教。十二月除司谏。皆不赴。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2L 页
甲寅( 显宗大王十五年。是年 显宗大王升遐。)先生四十六岁。二月复除司谏。以 王大妃升遐。入参哭班。谢 恩即褫归。连除司成辅德执义不赴。
乙卯(今 上元年)先生四十七岁。连除应教执义兼南学教授不赴。○第二女生。(适生员金弘锡)
丙辰(今 上二年)先生四十八岁。除副修撰司谏皆不赴。
丁巳(今 上三年)先生四十九岁。二月哭长子妇金氏。○再除修撰。再除应教。三除执义。三除司谏。间除校理宗簿寺正皆不赴。○十月送子泰辅谪宣川。(应教君以考官试士之题。有触时讳。就理被谴。仍配宜川。先生有赠别诗曰罪大方忧死不免。宽恩今幸获生全。举家糜粉难酬报。唯共馀生祝万年。穷边风土异京华。况念天寒道路赊。未死岂无相见日。不堪送汝独还家。)
戊午(今 上四年)先生五十岁。除司谏密阳府使执义校理皆不赴。○九月哭夫人郑氏。
己未(今 上五年)先生五十一岁。除执义不赴。(数年以来。学子稍进。筑室于溪上。先生有赠崔李二君诗曰。问君结屋欲奚为。劳苦辛勤意可知。聊且往来西涧上。十年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3H 页
同赏此中奇。蓄学须知如蓄水。涓涓不息得泓渟。放开一面当天旱。却见枯苗万顷青。攻词也不异攻纬。万缕千丝未要棼。疑自天孙机畔脱。山龙日月烂奇纹。其后请业之人。随年渐加。常满书斋。或训诲经史。或劝课制述。答问讲论。终日不倦。其曰观澜亭蒉山亭。即诸生所构肄业之所。而皆先生所命者也。)
庚申(今 上六年)先生五十二岁。除应教司谏皆不赴。○升通政俄还收。(讨逆策勋会盟后。 命靖 社功臣众子并加资。先生亦升通政。俄有陈白者还收。)赋古神仙曲。(先生赋四绝。以寓讽时事。名曰古神仙曲。曰劈破灵犀试一燃。纷纷百怪失重渊。玉皇高御通明殿。依旧收还造化权。红鸾翠凤日飞鸣。玄圃东看是赤城。莫要橘中耽对局。风云长得上界清。芝田戏鹿亦无端。孔雀须防饮碧湍。同是仙家好鸡犬。更愁非意辄相干。飞符昆阆牒蓬瀛。大剂金丹聚百精。急就炉中成九转。刀圭下救万苍生。未久语果验云。)九月复除应教。十月承 别谕上疏辞谢。又 优批不许。(时有馆职之 命。先生自县道上辞本。 回批不许。继而 特宣别谕曰。尔之恬退清苦之节。近所罕有。予常嘉奖。每欲招致之于朝廷者也。前后除职。逊辞恳款。不肯就命。终不得挽回尔心。予尤恨焉。迨玆新授。特降心腹之告。深示虚伫之意。尔勿固辞。从速上来。先生上疏辞谢略曰。臣以疾病缠困。中仕而止。孤 两朝隆眷。负犬马微志。此臣之所自悼。众之所见悯。况贫病人皆有。非臣所独擅者。世间如臣等比。奚止一二。而独臣缘病而蒙恬退之褒。缘贫而被清苦之奖。是则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3L 页
贫与病亦有幸于其间云。 上又优批回谕。)升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兼职如例。上疏辞 不许。以 中宫升遐。入都谢 恩。十一月蒙褫。即还石泉。(先生既承 别谕。又被升擢。累疏未蒙 允许。十月二十六日。 仁敬王后升遐。二十七日入城谢 恩就职。在院中常拥衾而卧。诸僚笑相谓曰院规由朴令公尽坏矣。十一月初十日得褫职。翌日即还石泉。其入城也。吟一绝曰十年林下栖踪稳。一日尘中逐影忙。堪笑石泉居士意。到头无乃使荒凉。出城已复吟曰粘身世网忧终陷。抽迹山樊得早归。来往也知讥屑屑。勒移行亦到岩扉。此后遂不复入脩门。自撰墓表曰初亦间赴 朝命。后屡召不起。)著大学思辨录。(先生既退閒居。遂专意加工于经书。沈潜累年。融解贯通。然后始乃正其编简字句之错讹。辨其笺注解说之差误。录而成书。名曰通说。或称思辨录。盖于四书尤致力焉。先生少时读大学。至瞻彼淇澚及前王不忘两简。辄疑其上下文义不相贯属。反覆究思。终有所不通者。每掩卷而废之。及著思辨录。移此两段于第十平天下章后。考两程所定大学。盖与先生同焉。)
辛酉(今 上七年)先生五十三岁。二月除忠清道观察使。九月除司谏院大司谏。皆不赴。○注老子道德经。(先生注道德经。为文以序曰。老子当衰周之时。老于守藏。不用于世。至其将隐。犹著书以明其所守之道。用见其旨。其道虽不合圣人之法。其意亦欲修身治人。盖其言约其旨深。自汉以前。尊用其术。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4H 页
上而为君能行恭默之化。下而为臣能为清静之治。及晋之世。士之狂诞者。托为玄虚无实之谈。眇茫不可涯之说。以饰其伪。以欺一世。天下翕然同趋。而风俗大乱。晋室遂倾。老子之道夫岂然哉。其遗风馀烈。历世犹存。是以后之说老子者。多宗晋人。以为微言妙义。讹而又讹。益可悲也。余观明陈深所为诸子品节。载道德经八十一章。其笺解不著姓氏。疑亦是深所自为者。及林希逸所注。皆舛谬不足以得其十一。老子虽非圣人之道。其书既行于世。要不可使其意不明。重误后世。故辄于暇日。略为疏释云尔。○序文原集见漏。今附于此。)
壬戌(今 上八年) 先生五十四岁。正月往长湍。会诸宗人。迎十代祖潘南先生 赠谥之礼于墓下。(有和族弟玄石诗韵曰志蜕氛埃表。名悬日月傍。屯蒙曾负痛。锡赉竟为光。旧槚扶阴远。新宫肇祀长。哀荣切攀慕。雨露益沾裳。)注庄子。(先生以庄子。诸家注说虽多。而丛杂不一。乃集数十家注解。撮其精且要者。裒为一书。间以己意阐明本旨。○先生尝曰老子伯术之雄。庄子王道之馀。又曰老子私庄子公。庄子如盗蹠说剑渔夫等篇。古人固尝以为非庄子之书。而以吾所见马蹄胠箧。亦非庄子之书也。唯让王一篇颇疑其多出于庄子之手。史迁谓庄子著书诋訾孔子之徒。都过其实。盖语虽讥戏而意实尊慕。且其精理入神。如识性亦莫如庄子。所谓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者。深合率性性善之旨。非荀杨之比。殆隐居放言者类之。故曰王道之馀也。老子之所谓无者。非空荡之谓。乃谦虚之谓也。所谓无为者。非不事事之谓。勿为躁扰妄作之谓也。汉世尊尚其术。能为恭默清静之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4L 页
治。晋人不得其实。徒尚虚无。以至于七国。然老子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又曰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语多类此。至其所谓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全出于权谋。夫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者。乃王道也。计较功利者。乃伯术也。老子所谓不居功利者。乃所以要功利之在己。则其与贪叨进趋者。要有清浊愚智之分而已。故曰伯术之雄也。又曰庄子只说道理合如此。非有所为而言之者。故曰公。老子以为如是而后利于己。乃始有所为而为之者。故曰私。○尹明斋闻先生注老庄书。贻书戒之。先生复书曰云云。见原集 著文 见原集 辨潘南先生碑纪年异同之议。是时议立潘南先生墓碑。叙事之后。当系年月。玄石以为当称崇祯纪元后某年。)
癸亥(今 上九年)先生五十五岁。正月哭仲兄承旨公。○二月除弘文馆副提学。兼职如例不赴。
甲子(今 上十年)先生五十六岁。六月除副提学不赴。
乙丑(今 上十一年)先生五十七岁。二月除吏曹参议不赴。
丙寅(今 上十二年)先生五十八岁。三月哭子泰维。(持平君在癸亥上疏言时事。斥补高山察访。载病而归。是月卒逝。)除大司谏不赴。○立东峰祠宇。奉安影帧。行释菜礼。(梅月堂金公所居旧址。在于水落山之东峰。先生久欲营建祠宇于东峰之西石林寺之傍。顾无以为力。为著募缘文一通。书付石林寺居僧。丐得财粮。以起工役。至是工告讫。因谟移金公所自画像之在鸿山无量寺者。奉安于此。先生与同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5H 页
志之士数十人。行释菜礼。后庚辰岁。因杨州士子陈疏。建请。自 朝家赐额曰清节祠。其募缘文曰云云。见原集 ○关西伯申公翼相以先生募僧立祠。有与常规贻书问之。先生复书曰云云。见原集)
丁卯(今 上十三年)先生五十九岁。著中庸思辨录。(先生尝曰庸学同出于礼记。而礼记一书。固汉儒拾缀煨烬之馀。故错简居多。则庸学独安保其不然乎。是故大学之指定错简者。朱子之前。自有两程。朱子之后。亦多有之。诚见语意之有所不畅。脉络之有所不贯故耳。至于中庸。先儒卒未尝变动其章简者。大学则自有纲目。易辨其区段。而中庸无此故也。)
戊辰(今 上十四年)先生六十岁。春往北关巡营。参贞宪公忠肃公两世延谥之礼。(时兄子泰尚为咸镜道观察使。迎两世之谥于营中。先生往参行礼。子泰辅以坡州牧使从焉)历访枫岳而归。(是行所著有后北征录。○持平君曾为高山督邮。起亭于邮轩之傍。揭扁曰望云亭。以寓梁公太行之思。赵副学持谦为文而记之。至是先生行过于此。不胜存没之感。有诗志悲曰望云亭外白云飞。人去亭空事却非。唯有断肠猿自哭。有情应为尽沾衣。)七月除副提学。十一月又除皆不赴。○著论语思辨录。
己巳(今 上十五年)先生六十一岁。五月哭子泰辅于露梁村。(时有瑶华之变。吴判书斗寅与在闲散及外职者七十人。陈疏叫阍。应教君亦以前衔与焉。而实主其疏论。制其疏。仍自写之。疏上 天怒大震。夜设庭鞫。应教君重被刑祸。先生闻报驰入城。则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5L 页
已自阙庭下禁府矣。及有岛配之 命。出于狱中。先生谓曰吾以汝为必死。今观尔神色。不无生理。尔自度何如。因前至露梁留数日。创甚滨危。乃与诀曰向也或冀回生。今则已矣。死生之际。须自从容。及其死也。载以素车。返葬于石泉后冈。○应教君之被祸也。苟非乐祸而欲其死者。莫不酸骨而丧魄。其出狱也。拥路之人。抆涕而不忍视。知旧则或有泣而失声者。及先生与之相见。问对雍容。辞气舒安。若平居乍违。而等閒反面者。左右相顾恍然。各自改其惨怛之色。始乃言笑。在道则时其救疗。将死则问以后事。及其治丧。皆亲自关检。哭泣有时。起居如常。无任情过哀之事。人谓定斋心力。既人之所共知。而始知有是父。故有是子云。○是后 朝命久不及焉。)著孟子思辨录。四书思辨录既成。自为文以序之。略曰六经之书。皆记尧舜以来群圣之言。其理精而其义备。其意深而其旨远。盖论其精也。毫忽之不可乱。语其备也。纤微之无或阙。欲测其深。莫得其所底。欲穷其远。不见其所极。固非世之曲士拘儒贱量陋识所可明也。是以上自秦汉。下逮隋唐。分门割户。断肢裂幅。卒以破毁乎大体者。不可胜数。其陷溺异端者。多假借近似。以饰其邪遁之辞。抱持前籍者。又胶滞迂僻。全昧夫坦夷之涂。呜呼。此岂圣贤所以勤勤恳恳为此书纪此言明此法而庶几有望于天下后世之意哉。又曰聋则不闻乎雷霆之声。瞽则不睹乎日月之光。彼聋瞽者病耳。雷霆日月固自若也。行乎天地而震烈。耀乎古今而晃朗。未尝为聋与瞽而声光之或亏。故及宋之时。程朱两夫子兴。乃磨日月之镜。掉雷霆之鼓。声之所及者远。光之所被者普。六经之旨。于是而烂然复明于世。然经之所言。其统虽一。而其绪千万。是所谓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故虽绝知独识渊览玄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6H 页
造。犹有未能尽极其趣而无失细微。必待乎博集众长。不废小善。然后深远精备之体。乃得以全。辄妄(一作忘)僭汰。述其蠡测管窥之所得。裒以成编。名曰通说。倘于先儒牖世相民之意。不无尘露之助。非出于喜为异同。立此一说。若其狂率谬妄不揆疏短之罪。有不得以辞尔。后之观者。或以其意之无他而特垂恕焉。斯亦幸矣。○人或以厓异先儒之论为未安者。先生有诗曰六籍谁能发键枢。紫阳传注古今无。后贤知说鲜知助。可道如愚是不愚。又有诗曰圣言无不说。当时一颜渊。季路至愠见。子迂亦有焉。不知千万代。人孰如回贤。甚愚只信心。不自避狂颠。所欲发经旨。意实非他然。明者岂枉物。此事当恕旃。又赋蠹鱼诗曰蠹鱼身向卷中生。识字年多眼乍明。毕竟物微谁见许。祗应长负毁经名。于此数诗。可见先生知我罪我之意云。
庚午(今 上十六年)先生六十二岁。三月伯兄嫂郑氏卒。七月会葬于金浦。
辛未(今 上十七年)先生六十三岁。三月第三兄嫂尹氏卒。(处士公早没。寡嫂尹氏即美村先生女也。应教君之生。先生命继其后。及己巳祸变之后。尹氏临年尤穷苦。先生奉迎于石泉。是年尹氏遘疠。先生终始视药。及其丧。家人亲旧苦劝出避。先生不为听也。躬率子女。手执礼书。指挥袭敛。既殡成服而后出。)尚书思辨录成。○九月游于铜店。(铜店在杨州治北四十里。先生闻其水石颇胜可观。与门生十数人往游焉。)
壬申(今 上十八年)先生六十四岁。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6L 页
癸酉(今 上十九年)先生六十五岁。始著毛诗思辨录未卒成。是后十年之间。连有疾故。诗思辨录至于大(一作小)雅采绿篇而止。竟未卒业。○先生尝曰孰谓解书难于诗。书虽简奥。然仔细寻绎则解亦不难。诗则本不著其所为而作。后人有推其词而得题者。又有反覆其词而终莫得其何为而作者。所以解之为尤难。
甲戌(今 上二十年)先生六十六岁。五月始自 朝家致食物之 赐。(因筵臣言有是 命)除同副承旨辞褫。(时 坤宫复位。 命赠应教君官。旌表其门。仍 赐祭。先生入城观之。是日除承旨。即出城上疏辞褫。)六月 特旨擢嘉善大夫户曹参判。辞不许。移大司谏。又移副提学皆不就。
乙亥(今 上二十一年)先生六十七岁。三月 特旨超资宪大夫工曹判书。上疏辞不就。(先是尹相国趾完以病释位。而留疏盛称先生可倚用。故有是 命。先生上疏辞略曰。伏闻大臣以疾辞 召。辄举臣欺误 天聪。其所称臣不近不似。远近传笑。当以为如何。伏想 圣明亦已察其言之虚诞无毫毛彷佛于万分之一。特以平日 隆礼大臣。故欲慰藉其意。轻此爵命尔。又曰病若可勉。以大臣之忠而岂其坚辞 召命至于如彼。如不可勉。曾不能以自悲其身者而悲臣乎哉云云。或有谓其辞语之无顾藉于大臣者。先生闻之笑曰彼言诚不近似。吾岂可依违例让。安而受之耶。)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7H 页
丙子(今 上二十二年)先生六十八岁。十月 朝家再有周给之命。○十一月以军职兼弘文馆提学。上疏辞。十二月患伤寒病笃。(是后六七年。屡经重病。气力精神。渐不如平昔。)遗书戒子孙。遗戒首言身后丧祭之节则以节约为主。次及读书为学之方则以忠信为本。终及兄弟亲爱之道则以不听妇人之言为先。其丧祭条略曰人死而三年上食非礼。古则无此。尝闻先辈好礼之家深觉其不安。能从古礼者亦有一二。今独不可以知所择乎。夫既葬卒哭。正设之奠且彻。则下室之馈。独安得仍存。以至三年之人(一作久)乎。凡丧未葬从其生。既葬从其死。此圣贤设法。所以能尽乎死生之大变。而不至于乱者也。今辄乱之可乎。异日吾死后。汝曹宜深念吾言。无惑于纷纷者。彼纷纷者固当以为大怪事。古礼既明。吾意素定。汝曹虽由此得罪于众。不可轻背吾训。苟不能然。是不以吾为有无也。虽祭奚益。如是而以为吾犹有鬼。享汝之食乎。卒哭彻奠。上食同停。唯于朔望设殷奠。以复古礼也。
丁丑(今 上二十三年)先生六十九岁。正月除议政府右参赞。三月除司宪府大司宪。四月除汉城府判尹。五月移右参赞。九月除工曹判书兼知 经筵事。皆不就。
戊寅(今上 二十四年)先生七十岁。入耆老所。○二月除大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7L 页
司宪。八月除判尹。九月除左参赞。还移大司宪皆不就。
己卯(今 上二十五年)先生七十一岁。五月加崇政阶。上疏辞不许。(筵臣以某年满七十。子泰维,泰辅俱经侍从。且有恬退之节。陈白于 榻前。遂有是 命。先生上疏辞略曰。臣之得此恩数。一则为臣亡故两贱息侍从 恩纪。虽缘比例混举。而在于公朝事体。不免推类太广之失。在于微臣衷私。益增追念不穷之痛。恐非两尽公私之义。一则为臣有恬退之节。臣之半生藉此疑似之迹。诬世罔 上。蒙受殊渥。前既非一。设令臣之以此见推于众论。真实而非虚妄。左右之进言。不当烦渎之若是。奖与之隆旨。亦不当媟越之至斯。再疏曰国家典章。老人加秩。多系卑官。罕及宰列。其意有在。皇明法例。以子推恩。只于白身。而但假子衔。不复别与官职。又宁有子弟官品尚低。徒缘清近。推恩加秩于其位高之父兄者乎。其于事理国体。倒置莫甚。所谓恬退云者。自顾臣身。本非其人。则人不可以假臣以此名。臣又不敢腼然而当之。如是则于上数端。臣一无可以冒处者云云。先生自以今此超资。无义可据。尤为不安。故固辞不得。)五月除礼曹判书。九月除判中枢府事皆不就。(先生既阶一品。忠肃公例当推恩加赠。子弟以为请。先生不许曰先子既以勋劳有赠爵。岂可以吾老职之故。而更加赠秩。掩 朝家纪绩之荣哉。)
庚辰(今 上二十六年)先生七十二岁。六月除知中枢府事。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8H 页
八月除吏曹判书皆不就。(为吏判也。辞疏凡六上得褫。)
辛巳(今 上二十七年)先生七十三岁。八月除知中枢府事不就。九月以 中宫升遐。不得奔哭 阙下。陈疏自劾。 命勿待罪。(八月 仁显王后升遐。时先生有疾沈笃。不能进 阙外哭班。舁诣本州。成服而归。台臣以郑判书载禧在外不赴。临论罢其职。先生谓彼之年纪多少。居止远近。与我非有大异。而一论一否。不宜倖免。上疏自列。)十二月哭第三子妇李氏。
壬午(今 上二十八年)先生七十四岁。十一月撰白轩李相国碑文。(白轩早位卿相。而怀川宋相未及大显。其相推荐慕悦特深。及宋相名位已隆。与曰轩稍有衅端。用隐语致讥于贺寿之文。而轩相家未之觉。其后白轩上劄谕事。宋相疑其有所指斥于己者。乃陈疏自辨。而举白轩曾制三田碑文事。至比于孙觌。诋辱备至。一时诸公莫不骇其横加凌辱于曾所尊悦者。先生自立朝时。已恶宋相之为人。及白轩后孙托以碑文。则先生据事直书。辞义严峻。其碑序曰书曰无侮老成人云云。铭曰云云。见原集 文未及脱藁。有传其句语于附时论而党宋相者。于是众怒如沸。终有翌年之祸。)有吐血之症 寝疾。(撰白轩碑文才讫疾谻。此盖绝笔也。)
癸未(今 上二十九年)先生七十五岁。(自正月疾势少已。而元气凘缀。不复振作。)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8L 页
四月被馆学儒生疏诋。事下该曹。(儒生之投合时议者。以先生撰白轩碑。峻斥怀川。故有陈疏请罪之议。而不得原文不即发。有为画计者曰文既不可得。虽得之此一事恐不足而惊动 天听。某曾论辨四书集注。若以改易朱子章句为罪。可以执言。然而时辈之稍有知识者。不相和应。疏议渐熄。故相金寿恒子昌翕者。托迹方外。朝著事有不惬于其心者。辄驰书诋宰枢。至是又投长札于先生之门人李德寿。丑诋先生。以为先生欲凌侮朱子。故攻斥尊奉朱子之人。意极阴谲。言甚悖戾。白轩即其先相之所尊慕推重者。而侮辱之言。并及白轩。因自以其书蜚传于同好者。其同好者多在要津。诱激儒生。复起疏议。金昌协即昌翕之兄也。负时名而素忌先生。阴主其事。金镇圭,郑浩在朝和应。以思辨文字之得于耳剽者。或换化字句。或架凿空虚。相与构疏。目之为侮圣丑正。诸罪其人焚其书。两金又悉送其子弟门徒及姻家后生参其疏。疏入 上令该曹禀处。)因该曹覆启。 命削夺官爵。门外黜送。先生进待罪于城外。时金镇龟为宗伯。回启诸令朴某及李景奭后孙呈纳所改注说及碑文臾为论处。即行关于杨州。搜纳册子。圻伯尹世纪移文本州。恐喝督促。急于星火。及纳册子。礼曹再启谓宜明辨严斥。请令儒臣逐段辨破其注说。碑文亦待辨破。注说并投之水火。先生之门人修撰李坦进士李翼明等相继陈疏。言此辈之怒。只在于碑文数句语。此则臣师平素之见。本自如此。临文直笔。无所挠避。岂有私好要(一作恶)于其间哉。至于办论经传。私自劄录。前人之所已行。而今欲以藉重于此。泄忿于彼。历举先正解经同异之说为言。金万埰时在喉司。沮遏其疏。先自陈斥。门生之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9H 页
疏及入。皆 不省。礼曹再启判付。并令依施。 辞旨极严。命姑先削黜。台谏继有加罪之请。时先生病不省。及闻有台启曰。虽病不可安卧吾室。乃令具囚服诣东门外待命。金万埰之父益勋曾被远窜之论于先生长胤持平君。镇龟,镇圭亦益勋之从孙。至是乘机逞憾。无所不至。尹世纪亦有先嫌也。 允台启远窜之请。配于玉果。(执义俞命弘掌令朴见善持平金栽论诸远窜。二启而 允。金镇龟时又判金吾。其佐贰有欲为择配湖南善地者。镇龟故及其意而定于关西。后乃定于玉果。玉果虽在湖南。素称恶地。故必欲置之于死地也。)因判尹李寅烨疏。还寝远窜之 命。(先生将舁疾赴配。判尹李寅烨上疏有曰。某之思辨录。以判付所 教观之。难免僭忘之失。而至于窜配。终有所过当。某今年七十五矣。重得奇疾。气息奄奄。朝暮就木。而今若配之以荒裔之迫以严程。则必将死于道路。特丐其缕喘。终于牖下。岂不有光于 圣德哉。某退休林下已四十年。高风峻节。绝尘离群。有足以振励衰俗。荷 圣朝之褒宗。为一世之推许。而徒以箧笥之私记。遽罹岭海之远谪。实非望于 圣朝。况某俱丧两子。孑然只影。独寄人世。而泰辅之所树立如彼卓卓。传曰子文之后。犹将十世宥之。有功于民则子孙虽有罪过。尚且宽贷。今以泰辅之节。乃不能保其父。则其懑恻怜伤为如何哉。 答批某罪合屏裔。而第观疏辞。重得奇疾。将死道路等语。是宜可念。姑寝远配之命。而某得罪斯文。而卿推许至此。良可异也。)五月还归石泉。(台谏复启请收远窜还寝之命。久而乃停。先生始归本第。)八月二十一日甲午。易箦于正寝。(至秋疾遂革。属纩之日。谓左右曰我当死。
西溪先生集卷之二十二 第 449L 页
何不设席以待耶。遂扶出于厅事而卒。二十二日小敛。二十三日大敛入棺。遵遗教袭敛衣衾。不用锦文。)十月二十五日丁酉。葬于石泉之北冈乙坐辛向之原。(南夫人郑夫人已葬在是原。至是开两墓之间而稍退其上。为三穴而合封为一坟。从治命也。门人加麻而会葬者五十馀人。卒哭以后。止朝夕上食。亦从治命也。)○(今 上三十三年丙戌八月。因大臣重臣陈达。 命复先生官爵。仍 赐祭。)
   门人嘉善大夫咸镜道观察使李坦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