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静观斋先生续集卷七 (自动笺注)
靜觀齋先生續集卷七
 雜著○五經傳授
  
易經
孔子(見續通考)肇統列聖商瞿
商瞿(見續通考門弟子)授橋庇
橋庇姓橋名子庸魯人
子庸江東馯臂
馯臂姓馯字子弓
子弓周醜
周醜子家燕人。
子家孫虞
孫虞子乘東武人
子乘田何
田何子懷齊人
及秦焚學。
易爲筮卜之書獨不禁
傳授不絶
漢興田何齊田杜陵
號杜田生
杜田生王同周王孫丁寬服生
王同子中東武人
易傳數篇。
楊何
周王孫雒陽人
易傳數篇。
丁寬雒陽人
(見續通考翼統先賢中。
著易說三萬言。
)授田王孫
服生齊人
易傳數篇。
楊何叔元淄川人
元光中徵爲太中大夫
卽墨成齊人
姓卽墨名成。
易官城陽相。
孟但廣川人
易官太子門大夫
周霸魯人
衡胡人。
主父偃臨淄人
(見本傳)皆以易至大官
田王孫碭人
田王孫施讎孟喜梁丘賀
施讎張禹魯儒
(見續通考翼統先賢中)張禹丞相
(見本傳)彭宣戴崇
彭宣淮陽人
大司空
(見本傳)魯儒琅邪人
會稽太守
魯儒毛莫如,邴
丹。
毛莫如少路太山人
至常太守
邴丹曼容琅邪人
淸名
孟喜趙賓白光翟牧焦延壽
(見續通考翼統先賢中)趙賓蜀人
小數書。
爲易
持論巧慧。
易家不能難。
皆曰非古法也。
云受孟喜
爲名之。
後賓死之。
能持其說。
白光少子
孟喜郡人。
博士
翟牧子兄沛人
博士
焦贛延壽梁人
嘗從孟喜問易。
延壽京房
京房(見本傳)授殷嘉姚平乘弘
殷嘉東海人
姚平河東人
乘弘河南人
皆爲郞博士
梁丘賀授子臨。
(見續通考翼統先賢中)梁丘臨之子
黃門郞
精熟
專行京房法。
琅邪王吉五經
說善之。
使其子駿受。
五鹿充宗少府
王駿御史大夫
(見本傳)五鹿充宗字君孟
(見本傳)授士孫張鄧彭祖衡咸
士孫張仲方平陵人
博士
楊州光祿大夫給事中
鄧彭祖子夏沛人
眞定太傅
衡咸長賓齊人
王莽講學大夫
費直長翁東萊人
(見續通考翼統先賢中)王璜
王璜字樂中琅邪人
高相沛人
(見續通考翼統先賢中)相授子康毋將永
康相之子
以明易爲郞。
王莽居攝
東郡太守翟誼謀擧兵
事未發。
康候知東方有兵。
私語門人
門人上書言之。
後數日翟誼兵起。
召問
對受師高康
惡之。
以爲惑衆
毋將永蘭陵人
至豫章都尉
戴賓沛人
劉昆字桓公
(見續通考翼統先賢中)洼丹字子玉
(見同上)雒陽鴻字孟孫
亦以孟氏易敎授有名稱。
永平中少府
任安字定祖,(見同上)范升字辨卿,(見同上)楊政字子行,(見同上)張興字君上,(見同上)戴憑字次中,(見同上)魏滿字叔牙
亦習京氏易敎授
永平中弘農太守
孫期字仲彧
(見同上)劉向,(見同上)馬隆荀爽,(見萬姓統譜)鄭玄,(見續通考翼統先賢中)劉表虞飜陸績王弼劉炫,(見萬姓統譜)程叔子朱子
(見續通考翼統先賢中)
書經今文
伏生(見通考)授張歐陽生
濟南人
博士
夏侯都尉
歐陽生和伯千乘人
(見通考)授兒寬
兒寬(見本傳受業孔安國)授歐陽生歐陽某。
歐陽生之子
世世相傳
曾孫高。
陽高子陽
博士
授其孫地餘
又授林尊
歐陽地餘字長賓
高之
太子中庶子
太子
後爲博士
石渠
元帝時貴幸少府
戒其子曰我死。
官屬送汝財物
愼毋受。
九卿儒者
子孫廉潔著。
可以自成。
及死官屬共送數百萬。
其子不受
天子嘉之
賜錢百萬。
地餘少子政。
歐陽政王莽講學大夫
蕑卿兒寬門人也。
林尊(見通考)授平當陳翁生
平當平陵人
(見本傳)朱普鮑宣
陳翁生
公元前33年
人。
官至信都太傅
家世傳業
翁生授殷崇,龔勝
殷崇琅邪人
龔勝楚國人
(見本傳)朱普公文九江人
博士
鮑宣上黨人
(見本傳)徒衆尤盛知名者也。
夏侯都尉濟南生受尙書
以傳族子夏侯始昌
夏侯始昌
夏侯勝(見通考)官至長信少府
從兄子建周堪孔霸
夏侯建(見傳)官至太子太傅
張山拊
周堪(見通考)牟卿許商
孔霸博士
以太子大夫太子
帝師賜爵褒成君
子光
孔光(見本傳)牟卿博士
許商長伯長安人
善爲算。
五行論。
九卿號。
門人唐林德行
吳章爲言語。
王吉爲政事。
炔欽文學
唐林子高沛人
吳章偉君平陵人
博士
徒衆尤盛。
王吉字少音重泉人
王莽時,吉爲九卿
自表上師大夫
博士郞吏爲許學者
各從門人會。
車數百兩
儒者榮之。
炔欽幼卿齊人
博士
徒衆尤盛。
王莽所誅。
張山拊長賓平陵人
(見通考)授李尋鄭寬中張無故秦恭假倉
李尋張山拊同縣人。
善說災異
騎都尉
(見本傳)鄭寬中字少君
張山拊同縣人。
博士太子
成帝卽位
賜爵關內侯
食邑八百戶
光祿大夫尙書事。
尊重
會疾卒。
谷永上疏關內侯鄭寬中顏子美質
包商偃之
文學
嚴然五經妙論
立師傅之顯位
入則鄕唐虞閎道王法
納乎聖德
出則參冢宰重職
功烈施乎政事
退食自公
私門不開
散賜九族
田畝不益。
德配周召
忠合羔羊
未得登司徒有家臣。
卒然有終
尤可悼痛
宜加葬禮
賜之令諡。
尊師褒賢顯功之德。
上弔贈甚厚。
寬中趙玄
張無故子儒山陽人
善修章句
廣陵太傅
小夏侯說文
授唐
秦恭延君信都人
師法至百萬言。
(言小夏侯所說之文不多
增益至百萬言也。
)爲城陽內史
馮賓
假倉子驕陳留人
謁者石渠
膠東相。
趙玄東郡人
哀帝時御史大夫
大官知名者也。
沛人
王莽太傅
馮賓魯人
博士
歐陽歙(見通考)授禮震曹曾
禮震曹曾授子祉。
曹祉,(俱見通考)牟長,(見通考)宋登,(見通考)桓榮,(見本傳通譜)牟融,(見通考)張馴,(見通考)三良,(見後漢本傳通譜)朱子,(已見上)蔡沈,(見伊洛淵源本傳)皇明成祖胡廣等。
(已見上)
書經古文
孔安國(見通考)授都尉朝
(司馬遷亦從安國問。
遷書堯典等諸篇。
古文
)都尉朝庸生
庸生(後漢書名譚。
)膠東人
胡常
胡常少子淸河人
以明穀梁春秋博士部刺史
徐敖
徐敖虢人
右扶風
王璜塗惲
塗惲子眞平陵人
王莽時劉歆國師
貴顯
桑欽
桑欽君長河南人
杜林,(見通考)賈逵,(見本傳)馬融鄭玄,(已見上)鄭沖,(見本傳通譜)蘇愉梁柳,臧曹,梅頤,(俱見本傳通譜
又見書傳大全
)蔡大寶,(見通譜)劉炫,(已見上)姚方興,(見書傳大全)張霸東萊人,(見漢書儒林本傳)平當,(已見上)周敞,(見本傳)樊並晁公武,(見通譜)薛廣德龔舍公孫弘夏侯始昌翼奉蕭望之匡衡師丹蔡誼王吉伏理滿昌伏恭任末,包戎,高朗魏應薛漢召馴澹臺敬伯
詩經
  魯詩
浮丘伯齊人
申公
呂太后時浮丘伯長安
楚元王遣子
申公俱卒學。
申公魯人
(見通考)授王臧趙綰孔安國周霸夏寬魯賜繆生徐偃闕門慶忌瑕丘江公,許,徐公。
王臧蘭陵人
旣從申公受詩已通。
景帝太子少傅
武帝初卽位
累遷一歲郞中令
後下自殺
(詳見申公記)趙綰代人
嘗受申公
御史大夫
後下自殺
(詳見申公記)孔安國,(已見上)周霸
(已見上)夏寬城陽內史
魯賜碭人。
東海太守
繆生蘭陵人
長沙內史。
徐偃膠西中尉
闕門慶忌鄒人
膠東內史。
治官民皆有廉節稱。
學官弟子不備
至於大夫掌故一百數。
瑕丘江公受詩
申公
盡能傳之。
徒衆最盛。
韋賢
魯人
韋賢王式
徐公免中人
皆守學敎授
王式
韋賢又治禮至丞相
(見本傳)傳子玄成及兄子賞。
韋玄成(見本傳)以淮陽中尉石渠
後亦丞相
玄成及賞以詩授哀帝
至大司馬車騎將軍
王式字翁思▣▣人。
(見本傳通考)授張長安唐長賓褚少孫薛廣德
張長安幼君山陽人
博士
石渠
淮陽中尉
授兄子游卿
唐長賓東平人
博士
太傅
褚少孫沛人
博士
張游卿諫大夫
以詩授元
門人王扶許晏
王扶琅邪人
泗水中尉
許晏陳留人
博士
薛廣德博士石渠
御史大夫
(見本傳)授龔舍
龔舍太守
(見本傳)
  齊詩
轅固齊人
(見本傳)授夏侯始昌公孫弘
夏侯始昌
(已見上)始昌后蒼
后蒼字近君
(見本傳通考)授翼奉蕭望之匡衡
翼奉諫大夫
(見本傳)蕭望之前將軍
(見本傳)匡衡丞相
(見本傳)授師丹伏理滿昌
師丹琅邪人
大司空
(見本傳)伏理字斿君
高密太傅
家世傳業
滿昌君都川人
詹事
張邯皮容
張邯九江人
皮容琅邪人
皆至大官
徒衆尤盛。
  
韓詩
韓嬰燕人。
(見本傳通考)授賁生,趙子。
賁生淮南人
趙子河內人
蔡誼
蔡誼子同郡人
丞相
(見本傳)授食子公王吉
食子公蔡誼同郡人。
博士
栗豐
王吉昌邑王中尉
(見本傳)授長孫順
栗豐泰山人
部刺史
張就
長孫順淄川人
博士
髮福
張就山陽人
髮福東海人
皆至大官
徒衆尤盛。
  毛詩
子夏(見通考通考翼統中子記,孔子通紀,子夏記,通考毛萇記並考。
)申公本圖子夏下。
繼以申公
申公下繼以毛亨
圖說中一荀卿魯國毛亨
一云大毛公之詩得之申公
申公得之子夏
翼統考中子夏毛萇記下
云子作詩序以授魯申
李克
授孟仲子
仲子根牟子
根牟子荀卿
荀卿魯人毛亨云。
而自李克荀卿
不入圖中。
魯申申公
似是各人
而俱未能詳。
當俟更考。
毛亨(見通考通譜上同)毛萇趙人
治詩河間獻王博士
貫長卿
貫長卿毛公同國人。
解延年
解延年爲河武令。
徐敖
徐敖(已見上)授陳俠
陳俠九江人
講學大夫
包咸高詡魏應伏恭任末薛漢召馴澹臺敬伯
(已上俱見後漢書本傳通譜
)敬伯會稽人
受詩於薛
知名
(見薛漢傳)荀卿
(見通考)謝曼卿九江人
(見衛宏傳。
曼卿受詩於陳俠
)善毛詩
乃爲其訓。
衛宏曼卿受學
衛宏賈逵鄭衆,(已上俱見本傳通考通譜)馬隆鄭玄,(已見上)鄭樵,(見通譜)歐陽脩,(見通考)朱子,(已見上)皇明成祖胡廣等。
(已見上)
禮經儀禮禮記
高堂生魯人
(見本傳通考後漢書曰名隆)授徐生蕭奮
徐生魯人
善爲頌。
(音頌爲禮容也)孝文時以頌爲禮官大夫
孫延,襄。
徐襄資性善爲頌。
不能通經
以頌爲大夫廣陵內史。
徐延頗能頌。
未善也。
公戶滿意桓生,單次。
公戶滿意桓生,單次皆爲禮官大夫
蕭奮瑕丘人
禮至淮陽太守
孟卿
孟卿東海人
(已見上)授后蒼閭丘卿。
后蒼(見通考)說禮數萬言
號曰后氏曲臺記
聞人通漢戴德戴聖慶普
閭丘魯人
聞人通漢子方沛人
太子舍人
石渠
中山中尉
(見通考)戴德延君梁人
號大戴
信都太傅
(見通考)授徐良
戴聖次君梁人
號小戴
博士石渠
江太守
橋仁楊榮
慶普字孝公
東平太傅
夏侯敬族子咸。
徐良琅邪人
字斿卿
博士
州牧郡守
家世傳業
橋仁季卿梁人
大鴻臚家世傳業
楊榮字子孫
琅邪太守
夏侯敬魯人
慶咸爲豫章太守
曹褒父子
(見
本傳通考通譜)建武中曹充慶氏學
傳其子褒
遂撰漢禮事
(見衛宏傳下)制氏,(見漢書藝文志樂說)鄭玄,(已見上)河間獻王毛生,(並見本傳及通考通譜)陳澔,(見通譜)皇明成祖胡廣等。
(已見上)
周禮
劉向(已見上)授子歆。
劉歆(見本傳通譜)授杜子春
杜子春緱氏人
(見通考通譜)授鄭興
興子衆,賈逵
鄭興鄭衆賈逵
(已上見本傳通考通譜)衛次仲,(見通考)馬融,(已見上)鄭玄,(已見上)陸德明賈公彥
(已上通譜及通考禮書題目下註)
春秋
  公羊
子夏(已見上)授公羊高
公羊高(見通考)授其子平
公羊平授其子地
公羊地授其子敢。
公羊敢授其子壽。
公羊壽漢景帝時
弟子胡母生董仲舒
著以竹帛
胡母生子都齊人也。
治公春秋
景帝博士
董仲舒同業
董仲舒著書稱其德。
年老歸敎於齊。
齊之言春秋宗事之。
公孫弘頗受焉。
弟子之者褚大嬴公段仲溫呂步舒董仲舒
(見通考)褚大蘭陵人
梁相
嬴公東平人
守學不失師法
昭帝諫大夫
孟卿眭孟
段仲溫呂步舒廣川人
丞相長史
孟卿東海人
(已見上)授疏廣
疏廣(見本傳)授筦路
筦路琅邪人
御史大夫
孫寶
孫寶(見本傳)大司農
眭孟魯人
爲符
節令
坐說災異誅。
嚴彭祖顏安樂貢禹
嚴彭祖公子下邳人
顏安樂俱事
弟子百餘人
彭祖安樂爲明。
質問疑誼
各持所見
春秋之意。
二子矣。
彭祖安樂顓門敎授
彭祖宣帝博士
太子太傅
廉直不事權貴
或說曰天時勝人
事君以不小禮
曲意貴人
左右之助經誼雖
不至宰相
願少自勉強。
彭祖曰凡通經術。
固當修行先王之道。
何可委曲從俗
苟求富貴乎。
竟以太傅官終。
授王中。
王中琅邪人
爲元少府
家世傳業
公孫文東門雲
公孫文王中同郡人。
東平太傅
徒衆尤盛。
東門雲王中同郡人。
荊州刺史
坐爲江賊拜辱
下獄誅。
顏安樂公孫魯國薛人
眭孟姨子。
家貧爲學精力
官至齊郡太守丞。
後爲仇家所殺。
授冷豐,任公
冷豐字次君淮陽人
淄川太守
馬宮左咸
任公淄川人
少府
馬宮(見本傳),左咸琅邪人
郡守九卿
徒衆尤盛。
官至大司徒
(見本傳)貢禹(見本傳)事嬴公成於眭孟
御史大夫
授堂谿,惠堂
谿惠琅邪人
冥都
冥都泰山人
丞相史。
  穀梁
子夏(已見上)授穀梁赤
穀梁赤(見通考)授荀卿
(更考)荀卿(見通
考)授申公
(更考)申公(已見上)授瑕丘江公
瑕丘江公(已見上本傳)授子孫榮廣皓星公
瑕丘江公瑕丘江公孫爲博士
榮廣公孫魯人
盡能傳其詩春秋
高材捷敏
公羊太師眭孟等論數困之。
好學頗受穀梁
蔡千秋周慶丁姓皓星公
蔡千秋少君沛人
又事皓星公
爲學最篤。
宣帝卽位
衛太子穀梁春秋
丞相韋賢等。
皆言宜興穀梁
千秋爲郞。
召見公羊家並說。
上善穀梁說。
千秋諫大夫給事中
有過左遷平陵
復求能爲穀梁者。
莫及千秋
上愍其學且絶。
千秋郞中戶將
選郞十人從受。
尹更始
尹更始字翕君汝南人
以穀梁議郞諫大夫長樂戶將
又受左氏傳。
取其變理合者以爲章句
子咸翟方進房鳳
尹咸官至大司農
翟方進丞相
(見本傳)房鳳子元琅邪人
(見本傳)周慶幼君梁人
博士
丁姓字子孫
博士
中山太傅
申章
皓星公曼君楚人
博士
至長沙太傅
徒衆尤盛。
公孫蔡千秋病死
以善穀梁徵爲博士
胡常
胡常(已見上)授蕭秉
蕭秉君房梁人
王莽時講學大夫
  左傳
左丘明(見通考通紀)授魯申
魯申(已見上更考)授吳起
吳起(見通譜)授子期
子期鐸椒
鐸椒虞卿
虞卿(見通譜本傳)作抄撮九卷荀卿
荀卿(已見上)授張蒼
張蒼(見本傳)北平侯賈誼張敞劉公子
賈誼(見本傳)梁太傅左氏傳訓(缺)授貫公
張敞(見本傳)京兆尹
劉公子太中大夫
貫公趙人
河間獻王博士
子長
貫長卿蕩陰
張禹
張禹長子淸河人
蕭望之同時
御史
數爲望之左氏
望之善之。
上書數以稱說
望之太子太傅
宣帝
待詔
未及問。
會疾死。
尹更始
尹更始(已見上)授子咸翟方進胡常
尹咸,(已見上)翟方進,(已見上)胡常(已見上)授賈護
賈護季君黎陽人
哀帝時待詔爲郞。
陳欽
陳欽子佚蒼梧人
左氏王莽將軍
劉歆尹咸翟方進受。
王莽(見本傳)鄒氏(見藝文志)王莽之亂。
無師夾氏(見藝文志)王莽亂亡
戾太子,(見本傳)謝該穎容服虔張玄丁恭周澤李育何休,(已見上後漢書本傳)杜預范甯武子,(見晉書本傳)胡安國,(見通考伊洛淵源等書)皇明成祖胡廣等。
(已見上)
靜觀齋先生續集卷七
 雜著儀禮
  
儀禮本經
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鄕飮酒禮鄕射禮燕禮,大
射禮聘禮,公食大夫禮,覲禮喪服,士喪禮旣夕禮,士虞禮,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有司徹十七篇
乃魯高堂生所傳。
十七篇圖凡二百有五。
旁通圖凡三十有五。
朱子門人信齋楊復所著。
經傳通解
一篇冠禮
儀禮本經一篇
朱子以本篇爲經。
仍錄諸儒傳記漢鄭玄唐賈公彥疏。
爲此篇。
二篇冠義。
小戴四十三篇
乃漢儒所造以釋冠義者。
朱子以本篇及家語冠頌篇小戴曾子春秋內外傳中有事可證者。
(註疏並錄)合爲此篇。
三篇昏禮
儀禮本經二篇
朱子以本篇爲經。
仍錄諸儒傳記漢鄭玄唐賈公彥疏。
爲此篇。
四篇昏義。
小戴四十四篇
乃漢儒所造以釋昏禮之義者。
朱子以本篇及小戴郊特坊記曾子問詩春秋內外白虎通義中說昏禮之義及其變節處。
(註疏並錄)合爲此篇。
五篇內則
小戴十二篇
古經也。
朱子以本篇及說苑所說昏禮之義及其變節處。
(註疏並錄)合爲此篇。
六篇內治
古無此篇。
朱子小戴昏義哀公文王世子內則篇及周禮大戴春秋內外孟子大傳新序列女傳
前漢賈誼新書孔叢子之言人君內治之法者。
(註疏並錄)創爲此篇。
以補經闕。
七篇五宗
古無此篇。
朱子小戴喪服大傳曾子內則文王世子檀弓曲禮篇及儀禮本經喪服春秋內外傳家白虎通義大傳孔叢子等書之言宗子之法以治族人者。
(註疏並錄)創爲此篇。
八篇親屬
爾雅之釋親篇。
白虎通義所謂親屬記者也。
朱子以本篇中具載閨門三族親戚名號
故列於此
通義所釋亦因以附焉。
(註疏並錄)第九篇相見禮。
儀禮本經三篇
朱子以本篇爲經。
仍錄諸儒傳記漢鄭玄唐賈公彥疏。
爲此篇。
而又取小戴曲禮少儀玉藻諸篇之言相見飮食之禮者(註疏並錄)附之。
十篇相見義。
古無此篇。
劉敞補亡。
朱子劉敞補亡篇。
白虎通義其後
爲此篇。
十一篇投壺
小戴四十篇
主人與客燕飮投壺之禮。
朱子以本篇及大戴少儀
(註疏並錄)合爲此篇。
以繼相見之後
十二篇鄕飮酒禮
儀禮本經四篇
朱子以本篇爲經。
仍錄諸儒傳記漢鄭玄唐賈公彥疏。
爲此篇。
略取少儀一二附記下。
(註疏並錄)第十三篇鄕飮酒義。
小戴四十五篇
乃漢儒所造以釋鄕飮酒
之義者。
朱子於本篇。
並錄註疏爲此篇。
十四篇鄕射禮
儀禮本經五篇
朱子以本篇爲經。
仍錄諸儒傳記漢鄭玄唐賈公彥疏。
爲此篇。
十五篇鄕射義。
小戴四十六篇
乃漢儒所造以釋鄕射義者。
朱子以本篇中言鄕黨習射衆庶者。
(註疏並錄)合爲此篇。
十六篇學制
古無此篇。
朱子家塾黨庠遂序設敎導民之法。
集諸經傳
(註疏並錄)創立此篇。
十七篇學義
古無此篇。
朱子集諸經傳言敎法之意者
(註疏並錄)合爲此篇。
以釋上篇之義。
十八篇弟子職。
管子全篇
童子入學受業事師之法。
朱子以本篇分章句
衆說
補其註文
以附于經。
十九篇少儀
小戴十七篇
言少者事長之節。
朱子以本篇釐其雜亂
而別取他篇及諸書(註疏並錄)以補之
二十篇曲禮
小戴一篇
委曲禮儀之事。
所謂曲禮三千者。
朱子以本篇釐而析之爲此篇。
(註疏並錄)第二十一篇臣禮
古無此篇。
朱子以事親事長隆親友治家居室之法。
各有成篇
臣事君。
三綱之大。
其法尤嚴。
獨無所聚而散出於諸書。
學者無所考焉。
今剟其語。
(註疏並錄)創爲此篇。
二十二篇鍾律
古無此篇。
朱子以爲下當繼以樂。
樂經亡逸
故取周禮鄭註太史公淮南子前後漢志杜佑通典之言律呂相生長短均調之法。
爲此篇。
以補其缺。
二十三篇鍾律義。
古無此篇。
朱子取(缺)創爲此篇。
二十四篇詩樂
古無此篇。
朱子以爲大樂遺聲
其絶久矣
今取世傳唐開元十二詩譜補之爲此篇。
二十五篇禮樂
古無此篇。
朱子取諸中通禮樂大指者。
(註疏並錄)合爲此篇。
二十六篇書數
古無此篇。
朱子取許氏說文序說九章算經
爲此篇。
以補其缺。
二十七篇
(缺)朱子以本篇舊註多失其指。
取考橫渠張氏之說。
並附己意。
以補其註。
(本註疏並錄)第二十八篇大學
小戴四十二篇
朱子以本篇舊文舛錯
訓說亦多不能得其微意
推本程氏之說。
爲章句而爲此篇。
二十九篇中庸
小戴三十一篇
朱子於本篇亦本程氏之說。
爲章句而爲此篇。
三十篇保傅傳。
大戴四十篇
漢賈誼所作。
朱子以本篇言敎太子少主之道至詳悉而極懇切
故立爲此篇。
三十一篇踐祚
大戴五十九篇
自此篇至諸侯相朝八篇
(並缺)篇下朱子自註此篇。
三十二篇五學
三十三篇燕禮
儀禮本經六篇
三十四篇燕義
第三十五
大射禮。
儀禮本經七篇
三十六篇大射義。
三十七篇聘禮
儀禮本經八篇
三十八篇聘義。
三十九篇公食大夫禮。
儀禮本經九篇
四十篇公食大夫義。
四十一篇諸侯相朝禮。
四十二篇諸侯相朝義。
(以上國禮)以上四十二篇
朱子晩歲所親定。
是爲絶筆之書。
而名之以儀禮經傳者也。
書數一篇缺而未補。
大射以下八篇未及脫藁
而仍以未脫藁者。
同爲刊行焉。
覲禮儀禮本經十篇
朝事曆數卜筮(缺)小正月令樂制樂記王制
(分土制國王禮王事設官建侯名器師田刑辟)○(以上王朝)以上九篇
儀禮傳集註。
朱子所草定而未及删改者也。
其曰集傳集註者。
此書之舊名
諸侯相朝以上四十二篇則釐正後改名儀禮經傳通解
九篇則以其未及删改之。
故仍其舊名不敢有所增益
悉從其本藁而刊行焉。
儀禮本經十七篇喪祭二禮朱子嘗以規摹次第
屬之門人黃榦
俾之類次焉。
經傳通解
一篇喪服
儀禮本經十一篇
本經十七篇中此篇獨有傳。
子夏所作云。
黃勉齋以本篇爲經。
錄本篇子傳及漢鄭玄唐賈公彥疏。
又取傳記諸書可據者。
(註疏並錄)合爲此篇。
以摠包尊卑上下之服。
二篇喪禮上。
儀禮本經十二篇
喪禮下。
儀禮本經十三篇旣夕禮
而今作士喪禮下篇
黃勉齋以本篇爲經。
仍錄漢鄭玄唐賈公彥疏。
又取傳記諸書可據者。
(註疏並錄)合爲此篇。
以明士禮節文次序
三篇士虞禮。
儀禮十四篇
黃勉齋以本篇爲經。
仍錄漢鄭玄唐賈公彥疏。
又取傳記諸書可據者。
(註疏並錄)合爲此篇。
以明士禮節文次序
四篇喪大
黃勉齋小戴喪大一篇
周禮禮記諸書可據者(註疏並錄)爲此篇。
以補其缺。
王侯大夫之禮。
粲然可考。
五篇卒哭練祥
黃勉齋王侯大夫卒哭練祥禫之禮無所稽決。
傳記諸書可據者(註疏並錄)合爲此篇。
六篇補服
黃勉齋本經喪服外。
凡服之散見傳記註疏者。
莫得推尋
故合諸傳記註疏可據者而爲此篇。
七篇喪服變除
黃勉齋以表殺有漸則變除有節
文錯出於經傳者。
不可不表而出之。
故取其可據者(註疏並錄)合爲此篇。
八篇喪服制度
黃勉齋喪服當辨其名物
故取傳記諸書可據者(註疏並錄)合爲此
公元前422年
篇。
九篇喪服義。
黃勉齋聖人制服之意。
文理密察
不可以不明
故取傳記諸書可據者(註疏並錄)合爲此篇。
十篇通禮
黃勉齋喪禮之外三年通行之理。
其目不一
故取傳記諸書可據者(註疏並錄)合爲此篇。
十一篇變禮
黃勉齋變禮非常
情文尤密。
故取傳記諸書可據者(註疏並錄)合爲此篇。
十二篇弔禮
黃勉齋以賓弔主人之禮。
不可以無所攷。
故取傳記諸書可據者(註疏並錄)合爲此篇。
十三篇喪禮義。
黃勉齋以禮之數可陳也。
其義難知也。
故取傳記諸書可據者(註疏並錄)合爲此篇。
十四篇喪服圖式
黃勉齋喪禮條目散闊
故撰圖式一卷以提其要。
仍附古今沿革其後
(以上喪禮)第十五篇特牲饋食
儀禮本經十五篇
黃勉齋以本篇爲經。
仍錄漢鄭玄唐賈公彥疏。
又取傳記諸書可據者(註疏並錄)合爲此篇。
十六篇小牢饋食
儀禮本經十六篇
黃勉齋以本篇爲經。
仍錄漢鄭玄唐賈公彥疏。
又取傳記諸書可據者(註疏並錄)合爲此篇。
十七篇有司徹
儀禮本經十七篇終。
黃勉齋以本篇爲經。
仍錄漢鄭玄唐賈公彥疏。
又取傳記諸書可據者(註疏並錄)合爲此篇。
十八篇諸侯遷廟
大戴禮
第▣篇諸侯釁廟。
黃勉齋以本篇合諸傳記註疏可據者而爲此篇。
十九篇祭法。
黃勉齋傳記諸書可據者。
(註疏並錄)合爲此篇以補之
二十篇天神
黃勉齋傳記諸書可據者。
(註疏並錄)合爲此篇以補之
二十一篇地示。
黃勉齋傳記諸書可據者。
(註疏並錄)合爲此篇以補之
二十二篇百神
黃勉齋傳記諸書可據者。
(註疏並錄)合爲此篇以補之
二十三篇宗廟
黃勉齋傳記諸書可據者。
(註疏並錄)合爲此篇以補之
二十四篇因事之祭。
黃勉齋傳記諸書可據者。
(註疏並錄)合爲此篇以補之
二十五篇祭統。
黃勉齋傳記諸書可據者。
(註疏並錄)合爲此篇以補之
二十六篇祭物
黃勉齋傳記諸書可據者。
(註疏並錄)合爲此篇以補之
二十七篇終祭義。
黃勉齋傳記諸書可據者。
(註疏並錄)合爲此篇以補之
(以上祭禮)以上喪祭二十七篇
黃勉齋榦所著儀禮經傳通解續也。
朱子修家鄕學邦國王朝禮。
喪祭二禮
勉齋編之。
勉齋喪禮
精專修改而後成喪圖式一篇
草具甫就。
而勉齋沒矣。
祭禮亦有未及定者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