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x 页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附录(拾遗)
附录(拾遗)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18H.gif)
太极有动静。动之不能无静。犹静之不能无动也。然静无资于动。而动常本于静。故周夫子明圣人立极之道。而必曰主静。则其与大学所论知止能得。周易所论行止光明者。可谓同条而共贯矣。吾友延安李幼能。卜筑于东郊之外灵芝之洞。名以静观。余惟为儒者孰不欲观理而以自明也。只是心者。是活物也。不能不诱于物。故常纷纶胶扰。如波动火炎。虽欲顷刻停息而不可得。则遂自视其心如仇敌矣。又安能立其本而窥一斑之理哉。今幼能既谢脱轩冕。幽居林壑。所处者已静矣。然身虽处静。而心不能主宰。则其害有甚于台岳之坐驰者有之矣。幼能既超然于事物之表。而利害得丧。无所入于方寸之间。则其寂然不动之体。真如鉴空而水止矣。然后左右图书。朝夕观玩。则彼天地鬼神之妙。古今兴亡之变。将无不卓然而呈露矣。此心既与理会。犁然乐而忘忧。则年数之不足。且将不知矣。况其馀乎。噫。万物无不自得。而不能静观。则有不能知者。故明道有邵子之和章。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18L.gif)
灵芝洞记(己未)[尤斋先生]
自兴仁门东行四十里。有所谓灵芝洞者。林壑邃美。有居民数十家。故学士李公端相幼能居之。公延安人。自王考月沙公。为 国朝文献之大宗师。皇考曰(一作白)洲公。叔父玄洲公。棣萼联辉。以绳先武。而公又以清明俊雅之资。承藉膺受。黼黻王猷。一朝喟然叹曰。古人之规模律令。必先有穷理正心之功。然后推以及于事为。故有本有源。无施不达矣。今吾早业公车。决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19H.gif)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19L.gif)
灵芝洞八咏[尤斋先生]
一岁何三秀。筼筜有苦吟。晦翁珍重意。深感暮年心。
(右灵芝洞)
皇王帝霸事。天地鬼神情。心源专静后。观尽有馀明。
(右静观斋)
本体自虚明。应时还易失。惟将寸胶功。动静皆于一。
(右涵一堂)
有物先阴阳。却在阴阳里。更把濂翁无。要提黑腰耳。
(右太极亭)
点也是狂者。如何尧舜同。心中如有累。惭愧舞雩风。
(右浴沂坛)
乾坤起垢复。其体自圆成。含方理更妙。弄此了平生。
(右弄丸窝)
鱼跃鸢飞妙。由来识者稀。台名真自好。活泼见天机。
(右天云台)
潭边有老石。倒影碧波清。闲吟宴坐久。还与此心明。
(右澄心石)
半亩方塘上。何人小作台。天云涵活水。还自武夷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20H.gif)
(右天云台一作)
联珠集附录[尤斋先生]
静观公讳端相。字幼能。白洲公季子。崇祯戊辰生。丙子虏乱。入江都为虏所得。虏以文忠公孙。即许放还。戊子。魁进士。诗名大振。己丑。擢庭试。分隶槐院。为注书,翰林。历数官为修撰,校理。兼知制 教。为献纳,吏曹佐郎。 赐暇湖堂。复入吏曹为正郎。由舍人历应教为司谏。时 显庙在东宫。公常兼侍讲官。忤 旨罢执义。叙拜应教。奉 命廉问湖南。 孝宗大王升遐。公自是引疾杜门。绝意进取。求外为清风府使。未几。 召还为典翰。不就。复出为仁川府使。又未几 召还。不就 除拜。特升同副承旨。移参知。时公在郊外。闻 上有温宫行。谓人曰。吾欲祗送 大驾。遂力疾入京谢 恩。拜副提学。特兼 胄筵。公辞甚力。 不许。时公病益甚。大臣请许递免。其九月十九日。卒于京第。 上特命优助终事。葬于嘉平之先兆。今 上庚申。大臣闵鼎重。白公恬退力学。 上命赠吏曹参判两馆提学。○公于三司吏曹。既递复入。其立朝。廑十馀年矣。○余与公晚相为知己友。往复论辨。殆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20L.gif)
状谱后序[门人林 泳]
静观先生殁四载。行状年谱成。嗣子喜朝持之以示故学者林泳。且曰。子亦尝从先君游者。宜有叙述以补阙漏。余观状谱已详。无复可言。而顾无以自效其拳拳。则遂窃书其后曰。先生天分甚高。看书遇事。一见便解。乃更思索深苦。持身介洁孤特。昂然物表。接人又乐易可亲。平居善病。坐卧随意。而神彩精明。语声琅然。惰慢之气。未尝形也。与人言语。明白委曲。虽有未谕。不厌谆复。念厉之色。未尝见也。每遇会心者。开怀剧谈。穷日夜不倦。见俗辈。亦未尝修饰自高。而意气超迈自然。如有不屑矣。本以名家子。亦既登高科跻显仕。以雅望清名重一时。其于世俗所趋一切富贵荣耀。盖有欲辞而愈婴者。内之亲党期责。外之朋旧论议。孰不以功名怂恿而退藏为非计也。先生乃确然若不闻者。超然若未始有官者。一朝自放于山溪寂寞之滨。向非所见者大而植志之固。何以及此。尝诵邵康节诗壮岁若奔驰。随分受官职。所得惟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21H.gif)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21L.gif)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22H.gif)
状志后序[门人金昌协]
先生为人高迈。貌癯而神清。目视瞭然。襟怀洞澈。不设崖岸。群居乐易可亲。而标致自绝。居家笃恩义。既早孤。事伯兄如事父。与群从相爱若同气。有过必以告。告之又未尝不尽。然其言特恳至易入。顾不见有忤也。慈良泛爱。与人有诚。见有一善一能。必喜而称之。惟恐人之不知。而其为人处事。必委曲周详。尽己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22L.gif)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23H.gif)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2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23L.gif)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2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24H.gif)
遗事[子喜朝]
府君天品甚高。颖悟绝人。清明而和乐。慈详而简洁。通而不流于俗。介而不滞于物。举止闲雅。气象清高。一见可知为君子人也。
少时颇喜诗酒。以文章词翰自任。志且高亢。已而觉其误。遂一去旧习。纯如也。于是专心性理之学。孜孜矻矻夜以继日。而至其持己接物。则又一以谦逊和敬为主。如是者盖未数年。而气貌顿变。言论风旨。粹然无杂。观者咸加叹服。以为古人所谓学问者其效果如是也。
其立志远大。谓圣人之道可以学而至也。于是坚持勇往。发愤刻励。不安于小成。不屑于径(一作经)约。要以尽吾性分。以究古圣贤富有之大业。至如世人功名利达之说。俗儒浅近卑陋之习。皆无得以婴其心者。盖其定固确然。而其所期者。亦不可量也。
其为学。专以穷理为先。穷理。尤以读书为主。尝谓天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2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24L.gif)
读书。不拘一法。如皇极经世书,性理诸家解等书。尤好看玩。其于象数精微之蕴。深有所自得。然学者间或请学。则略告其大意。而不竟其说曰。初学。但当以切问近思为务。不然。恐或其骛于虚远流于数学也。尝读易与春秋。朋友或规以太早。答曰。初学所读。既有先儒定论。序不可躐矣。苟或已得门路。庶无他岐之惑。则亦不可不先博而后约也。吾始也。有晦翁无所不学之志。知其为妄已去了矣。惟是不读此二书。无以达天人体用之妙。若于此所见明白。则反而验之吾心者。尤当亲切而有味也。此盖府君深体实得之论。非想像揣摩之所及也。
尤留心礼学。于仪礼戴记二书。用工甚笃。尝汇分四礼。手自抄书。各成一帙。又以家礼冠昏。合备要丧祭。附以注说剥解。名以四礼备要。皆其手笔也。平居观玩不舍。虽于出入之时。辄亦随身。以资考览焉。
辛丑壬寅年间。喜朝以童子侍侧。窃记府君于夜里或口诵或手抄。彻晓不寐。或至达朝。盖其求之如此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2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25H.gif)
如异端诸书。亦时涉览曰。此亦穷格之一道也。晚又曰。近阅佛书。益知其道之非。破绽处百出。诚知吾道之尤可信而异端不足惑也。且尝曰。天若假我数十年。庶可以毕吾志业矣。朋友或以文字问质。冀有论辨则对曰。尚冀吾见识之更进。吾辈相从讲劘。当不以岁月为限。能事不须相促迫也。盖于义理。已见大意。故不以得小为足。勉勉循循。日有所进而非空言也。
府君操心处事。务一遵礼义。贞正以饬躬。廉介以厉操。义有当为。虽至难。有所不惮。心有未慊。虽小事。必不放过。盖得于天禀者固多。而至其学力所造。亦不可诬也。
府君于一切凡百玩好。泊然无所喜。至如笔砚书札之类。亦未尝经意。终日所事者。不出于图书简编之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2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25L.gif)
其为学。以岁计之。盖不过十馀年矣。而由其资禀明彻。于世利酣豢。无所污蔑。且自以晚学。着力甚专。盖自始学至于晚岁。不敢一日少弛其读书省己之功。故能卓然有所树立矣。
府君当 孝庙末年。连侍 经幄。与一二儒贤。进讲心经。盖自此已慨然兴慕乎儒者之风矣。然亦非有渊源授受之处。能自超然默契。泯然有会。自得于遗经而反求之吾心。及其退闲既久。静养益深。则所造宜益卓越矣。而犹欿然以为无所得。每以精力不强义理无穷为叹。世虽皆以学问推仰。然其自处若无能者然。盖方进而未已。将有大成之望矣。而不幸天遽夺之矣。
府君天性至孝。自以早孤。平生未尝御华彩之服。但以素衣终其身。每语及先考。必呜咽饮泣。有时涕下被面。观者感动焉。
府君有二庶母。一在伯父判书公家。一在府君家。府君奉之。曲有恩义。其在伯父家者。自伯父殁后。多作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2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26H.gif)
府君有四昆季。而仲叔氏俱早世。只府君暨伯氏。接屋联居。早暮相依。二十年如一日。府君事之极其诚爱。欢意洽然。间或随事导达。尽其箴戒。则伯氏亦喜而受之。说者谓人固有严恭于父兄者。然其至诚相爱。洞彻无间。如府君昆季者。盖未易见也。
伯氏常爱重府君。凡有事必咨。虽如诗律吟咏之微。未尝不相议。然后示人。平居乍别。则眷眷不置。书讯络绎。府君亦奉承厥志。不敢远离。常曰我于伯氏。义虽兄弟。恩犹父子也。
当伯氏之疾也。府君左右扶侍。日夜不离侧。尝粪甜苦。泣祷先祠。盖所以尽其诚心者。殆无不用其极。逮其丧。遑遑哀号。若丧考然。既葬而归。寻常忽忽不乐。往往至于流涕。限期年内。凡挽别应酬。皆废曰。重制在身。不敢为也。
从氏尝遘疠极重。府君每早往候问。投药以救之。日以为常。至病愈乃已。闻者莫不感叹焉。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2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26L.gif)
孝庙之丧。哀痛甚至。久而愈切。尝有人为 魂殿参奉者。语人曰。每于哭班。见某公哀特甚。泪下至地。可见其忠诚眷慕。过于他人云。
府君识虑过人。才猷通达。施之政事。曲有条理。其为清风,仁川二邑也。或周岁或数月而治化大行。吏民爱戴。久而愈不能忘。清风则立碑以刻曰。一年治化。千载难忘。仁川则其当递归之日。阖境人民。拥门请留。终日而不得发。此可见其仁声仁闻之入人者深也。
府君与尤斋同春二先生。以道义相期。为之师友焉。尤斋则相知虽晚。而相得甚深。府君尝曰。斯二老者。其学皆有渊源。门路甚正。最可取法。二先生亦深相敬重。托以斯文。其在朝也。又交相荐引。尤斋则曰。国家如欲图治。不可使某不在朝廷之上。同春则曰。以某之博学高识而遁于荒野。如我衰朽。欲强其所不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2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27H.gif)
府君平日所交游。皆名流。而如沂川洪政丞,松谷赵尚书,文谷金政丞诸公。尤雅重府君。凡事必咨。府君亦乐为开陈。罄竭无隐。又尝勉之以国事。劝之以学问。诸公亦相敬信服膺而不敢忽焉。
金判书佐明,徐判书必远。亦府君亲切友也。二公自甲辰疏后。一则谓以卖友。一则怒其举名。因而相绝。不复通问讯。及府君己酉之入都也。金公则委来相访。前后致意郑重。至请 上待以优礼。徐公亦于丧后来哭。大加伤恸。盖府君于平日信义深符。情分笃厚。故一时虽若相绝。而终亦不能忘也。
府君自己亥以来。虽绝意进取。然犹间求外补。以为治民之暇。可以养病进学也。及至甲辰以后。此亦不屑焉曰。向所以辞内居外者。不过为妻帑口腹计耳。曷若从吾所好。自放于山溪寂寞之滨哉。因卜居于杨州之东冈。虽 旌招沓至。上下交责。朝野望其一出。不翅祥鸾仪凤。然府君辄以病辞。撝谦益固。坚卧不起。若将终身焉。
自休官退处之后。诸公所以论荐者甚多。白轩李相公。则曰博识古礼。沂川洪相公。则曰博学正直。松谷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2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27L.gif)
府君既谢事闲居。世亦知其不可强也。且文谷金相公以婚家。久秉铨衡。以有嫌避。故不得频拟官职。惟诸公往往交荐于 上。每因 特命而有除拜。然或又以殿最居中得递。府君每曰。年年有此一路。足以遂愿。若使我官高。则亦不能得此也。
丙午年间。洪相沂川公当国。必欲引进府君。置之朝廷。尝请 上以尽诚召致。府君以书让之曰。昔年乙巳。同春有所陈白。而公以有病仰达。今日何故乃有此举也。洪公答书曰。当时。同春在朝。一贤犹足以备劝讲故也。今则朝廷之上。不可无博学正直之士。故知公善病而不敢顾私。昔栗谷虽知牛溪之多病。而以出入 经筵陈白者。意有在焉。仆虽不敢自比昔贤。其意则一也云。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2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28H.gif)
是时。尤斋在朝。而台阁上弹驳颇多。松谷赵公寄书劝府君趋 召曰。近事多轻锐急迫之气。少弘大宽和之象。坐算今日。救此者。惟有执事。虽病不必役役。只来救此段则幸矣。当时诸公所望于府君者。盖如此也。
府君晚年。不复喜饮。而惟于酬酢人处。略举一二杯。自少严于在色之戒。尝以伊川先生禽兽不若之言为至训。虽奉 命出外。亦未尝一近房妓。见朋友有失于此。辄为之痛加警责焉。
莅邑。清慎俭约。如恐或浼。及归。不以一介自随。家人亦体其志。不敢以一物仰累。其自清风解归也。滞留忠原数月。时喜朝年甚幼。然窃观府君于人所赠遗。多却不纳。适府君出外时。有一族人来问。因有所遗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2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28L.gif)
平生不喜为矫激之事。无论贵贱。人若以情馈遗。则亦受而答之。虽一鱼之微。若有所为而来。则辄却之。尝有人因儿辈有所要请而语有近腻者。府君使谓之曰。曾不知汝之如许矣。自后勿复往来吾门可矣。其严截类此。
家素贫寒。世业甚薄。而至府君则有所卖而无所增。自己亥不得从仕以来。未尝食禄。其在城里也。朋旧诸公。悯其贫甚。间或分送禄俸。府君亦不受曰。我则不仕。而食人之禄可乎。至其乡居以后。生事尤益寥落。家人或绝炊遑遑。自他人观之。疑若有难堪者。而府君处之晏如也。
府君于杨州。无一亩土地。无一口奴仆。只借寓伯氏庄舍。因而定居。戊申春。以大饥之故。 朝家设赈以救之。松谷赵公主其事。乃以城里户口。遍给乾粮。士大夫家贫者。亦皆受焉。时赵公劝府君亦受去。盖府君所居。是借寓。而家则在京故也。府君辞曰。既不能仕而退处于野。反以家之在京而食国谷可乎。竟不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2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29H.gif)
尝命奴贸纸。往海西换谷以来。盖欲以偿粜也。金公宇亨。于府君为再从表叔。时为海伯。闻而谓其奴曰。汝可以其纸来纳营门。吾当计直给谷。奴依其言。归告府君。府君责奴曰。汝未听吾言。径自往纳。可罪也。即抵书金公曰。尝见任疏庵有安有纳纸之任叔英之语。每窃叹服。今安敢为此哉。仍令奴复往取来。盖府君于此等事。非惟身所不为。言亦不屑及也。
庚戌年。喜朝在草土。时朴兄泰殷来谓近有三清之称。以先叔主及闵判书鼎重,姜参判柏年目之云。后甲子间朝廷议选清白吏。文谷以领相。往议于左相老峰。老峰首举府君。文谷亦以为好。及见从叔梅涧公及壶谷南公。诵而传之。盖其一时议论。可见也。
府君退居既有年。远近从学者稍稍来会。各随其才。尽诚开导。见其有进。则喜形于色。如有未会。必广设譬谕。引物连类。必令有以晓解焉。
其教子弟。亦专以性理书为勉。未尝以科第为急。尝曰。科业虽不能废弃。若志专在此。不以得失累其心。则亦何至大妨学业也。己酉年。喜朝方十五岁。人或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2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29L.gif)
府君藻鉴甚明。见人文字。多所奖拔。虽一才一艺。爱赏甚至。必欲奖厉而成就之。以故人皆乐于从游焉。
府君于诗得之家庭。而天才溢发。声韵爽朗。申公最尝称为唐诗调。永安尉洪公评府君送北伯诗曰。王李复生。不能过也。盖少学唐。中学皇明诸家。晚好陶,韦。以平淡为主。然自志道以来。绝不事吟咏。以为闲言语最害道也。
为文。本之义理。只取辞达。明白条畅。绝无险棘语。虽如长书往复。亦未尝起草。只一笔尽书。是以如与尹鑴绝交书。亦累百言。而由无草本。故不能传。玄石朴公尝谓喜朝曰。曾过湖堂时。吾规以为文太易。恐当略仿韩,欧文体。先公答以吾欲专意经书。无暇可及。此正高人数等处云。
尝见壶谷漫笔。论府君群从昆弟之诗。以府君为格调最高。尤斋先生撰王考谥状。称府君曰。文章学问。绝出等夷。又窃记己酉夏。今 上以世子将入学。当出文衡。松谷赵公以前任。欲单荐府君。府君极力止之。及翌年庚戌。文谷再典而叹曰。某若在世。今日此任。必不归于余云。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3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30H.gif)
神道碑铭后记[子喜朝]
右先府君碑文。刻石已久。因欲改营宅兆。未敢即竖。今年。喜朝牧杨州。得坐酉一穴于灵芝洞。方将卜吉移奉。而先妣贞夫人。遽殁于七月十七日。遂以九月初五日合窆。仍立石焉。噫。府君出处始终。学问梗槩。碑文中既已该载。观于此。虽百世之远。固将感慕兴起。今无容复赘。先妣生于崇祯己巳七月初二日。性行淑哲。志操坚贞。方府君退休之日。家贫至难堪。而处之甚安。及府君丧。绝而复苏者数。朝夕涕泣处。席为之腐。服阕。犹不即肉。识虑绝人。论事成败。鲜或不中。教子以义。不尚荣达。故喜朝兄弟。皆得废科自守焉。喜朝历六邑。且叨宪职 书筵之命。男宗臣。女长适金镇岳。二未行。贺朝进士县监。文行为士友所推。不幸早死。四女皆幼。李涬郡守。男秉哲。金昌协参判。男崇谦。有奇才夭。女适徐宗愈,李台镇,吴晋周。二未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3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30L.gif)
墓志铭后记[子喜朝]
右文谷金相公所撰。先府君志文。成于府君殁后八年丙辰。其后庚申。右相老峰闵公 筵白府君恬退力学。不幸早殁。士林至今叹惜。合有 褒典。以耸动听闻。遂 赠嘉善大夫吏曹参判兼 经筵两馆提学。又其后乙亥。畿邑章甫合辞。请府君配享石室书院。以侑清阴金文正先生。疏下礼曹。参议李徵明上章曰。李某。臣自少时师事亲炙而有悦于中者。某以洒落通透之资。为格致诚正之学。不资师承而有独得之功。判书申琓启曰。李某早登显途。荣利在前。而勇退于急流之中。覃思于圣贤之学。深究力践。期追先正者。固可以矜式一世。垂范后人。虽在百代之久。千里之远。亦且闻风起敬。睹迹兴怀云。 上特令依施。遂以丁丑四月日。奉安位板焉。喜朝官牧使。且叨宪职 书筵之命。男宗臣。女长适金镇岳。二未行。贺朝十九司马。不复就公车。文行为士友所推重。官止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3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31H.gif)
附贞夫人全义李氏墓志铭(金昌协)
静观李先生卒。葬嘉平之三十三年辛巳。嗣子喜朝用形家言。将改兆于杨州灵芝洞卯向之阡。月日既得卜矣。会先生配贞夫人李氏。以其七月十七日卒。遂仍前卜。以九月初五日。举缅礼而夫人祔焉。先事。喜朝泣谓昌协曰。惟先考之藏。子之先相公。固为志矣。今而志吾先妣。宜莫如子。子其图之。昌协曰。然也。知夫人事行者。固莫详于余。非余志之而谁宜记。余年十五。入先生门。先生时已退居东冈矣。见其终日坐一室。阖户视书。阒若无人。时独闻吟讽之声。出于金石。而夫人坐户外治事。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3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31L.gif)
静观斋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33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394A/ITKC_MO_0394A_A130_332H.gif)
嗟惟夫人。克配君子。惟族之耦。惟德之似。惟其似之。是以宜之。后卅三终。其祔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