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x 页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序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29H 页
追寄关西李按使子修(正英)
不佞尝抱玄晏之病。不堪仕于朝者久矣。去年夏。出寓东湖之书堂。谢客养痾。以效漳滨故事。时李令公子修氏。以直谏被谴家居。才承 恩叙。旋有关西方面之命。濒行。以书问不佞于湖堂。仍授以华笺曰。予将行矣。子可无一言之赆耶。不佞于此。仍窃自念。不佞之于子修氏。世世通家。有兄弟之谊。况不佞幸赖家庭馀荫。早窃科第。遭遇清时。得与子修氏周旋出入于金马石渠之间者。殆将十馀年矣。子修氏常以少弟视不佞。不佞亦常以老兄呼子修氏。则其世好之笃。友义之密。实非悠悠面交之比。今于以言之赆。义不敢辞。而顾方逃虚养静。捐书册焚笔研。有不能为役于文字者。及其辞 天陛杖玉节出都门而西也。群公之祖于郊者。盖倾朝焉。不佞亦强扶病骸。策蹇驴。自东湖由南城。逶迤向西门。瞻送行尘。而犹未能以文字为赆。子修氏于出关后连有书。督逋债甚急。不佞无以应命。只谢其不敏矣。今不佞来守东冈之陂。无过从应接之劳。作一忘机闭关人。病虽不减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29L 页
于昔。而子修氏前后丁宁之托。有不可终孤者。兹敢忘其芜拙。始欲操笔而为之语。而第古人之以言为赆者。例多相勉之辞。其所以勉之者非一端。而亦必拈其偏而难克处勉之。五峰胡先生曰。人能攻我实病。我能受人实攻。朋友之道。斯其至矣。此所谓攻之者。即勉之之意也。今子修氏受关西方面之命。其关防锁钥之重。使价酬酢之烦。固非他道之比。而形胜之美丽。又不减于西湖之三竺六桥。则于此而拈其偏而难克处。勉我子修氏者。果在于何耶。子修氏于平日。尝有刚制之戒。而时亦有不能恒持其戒者。于是群公之祖于郊者。咸以此为勉。此即子修氏之偏而难克处。而亦胡先生所谓人能攻我实病者也。子修氏于此乃能欣然而受其攻。相箴虚受之义。可谓两尽其道矣。然而受其攻非难。果能体行而勇变之为尤难。而不佞则前后之受子修氏逋债之督者屡矣。而不但病不能为役于文字间。记昔不佞与子修氏同锁禁直也。俱不能持此戒。谑浪于赤墀青琐。乐放纵而恶拘检者极矣。伊时禁中人。至有戏为之标榜而并称者。则今不佞虽因抱病。不至于旧时之诞狂。而犹未能绝去病源。尚未免时时中毒。则不佞之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30H 页
乃以此勉我子修氏者。不几于同浴而讥乎。是以不佞方欲自勉其戒。而犹恐其不能有恒。奚暇勉我子修氏。而亦不能保我子修氏之必能持诸公之戒。果不如前日之为而遂能有恒矣。近闻子修氏持此戒甚严。殆不啻变化其气质者云。不佞闻此。自不觉蹶然而起。推床大喜曰。子修氏果能乎此。则此可以为学矣。将贺之之不暇。复何勉之为哉。不佞不欲远举昔贤。只以近代先正诸贤而言之。今以我子修氏而方之于高峰奇先生。则其过高峰也远矣。虽下高峰数层。犹可为学。况过高峰远者耶。何以言之。此戒之持不持恒不恒而人鬼之关分焉。高峰之于退陶老先生。犹黄勉斋,蔡九峰之于朱夫子也。其于师席警诲之训。奉若神明。未尝不服膺而力勉焉。退陶老先生尝以此戒。戒高峰者数矣。广引远譬。谆谆不已。至有内程,朱外嵇,阮之语。可谓痛切之深矣。高峰之于持此戒。其甚易者有三焉。而终不能遵老师之所诲。今我子修氏之于持此戒。其甚难者亦有三焉。而乃能体诸公之所勉。久而有恒。其立志之笃。若无大过人者。能若是乎。何谓高峰之有三易也。高峰早以超诣卓绝之识。有存养省察之功。玩心高明。独到昭旷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30L 页
之原。剖析精微。蚕丝牛毛。论性情理气之发。动数千言。多有发前贤所未发者。其学之得于心得者有如此者。治心则必以诚敬为主。行己则必以程朱为则。圣贤之书。不去乎手。仁义之谈。不绝乎口。进为朝廷之矜式。退为士林之领袖。其内外交修担当任道之重者有如此者。而又得老先生为师友。几乎受四勿之训。闻一贯之旨。则高峰之以此三者。持此一戒者。可不谓之易耶。此所谓有甚易者三也。今我子修氏以名家子。少年登高科。飞腾云路。志气横逸。谈谑交游。酣身半生。其受病之甚。有如此者。况今按部西门。露冕观风。丰貂烂金。辉映道路。绣节雕轩。照耀陆海。以至浿江之花。晴川之柳。巫峡之烟霞。龙湾之雪月。处处楼台。家家管弦。骚人墨客。往来相织。粉白黛绿。罗列满前。其佳丽繁华之胜。有如此者。而既无严师亲切之诲。又无平日刻苦工夫。则子修氏之以此三者。持此一戒者。可不谓之难耶。此所谓有甚难者三也。以高峰之有三易。而犹不能力践而勉行者。今我子修氏乃挟三难而居然能之。此非有大过人者。其能若是乎。苟能以此立志之笃移以为向里之学。则何遽不若高峰乎哉。伊川程夫子曰。不及乱者。不独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31H 页
不使乱志。只血气亦不可乱。今我子修氏果能恒持此戒。则旧日血气。今不复乱矣。血气不乱。则心亦自可收敛。然则所谓主敬存诚。常惺惺整齐严肃之云者。顾不在这里一片田地耶。不佞虽尝有志于此。而禀质庸下。病根尚在。况上无明师之诲。傍无彊辅之助。荏苒半生。将未免为醉生梦死之人。每自俯仰怵惕。愧负初心。今我子修氏。则家庭之内。自有函丈之乐。归而求之。有馀师矣。焉知今日勇变之若此者。亦不由于平日家庭函丈之诲也耶。以此言之。则此后子修氏之所成就。有不可量者。昔李初平老闻濂溪周夫子之语。始知为学。学不可以早晚论矣。此不佞之所以为贺而乐为之说者也。然徒贺而不以勉。终非古人规箴之意。今于贺也。亦有所不可不勉者。明道程夫子之于猎也。自谓已无此好者。十二年之后。复有暮归之兴。始觉此心之潜隐而未发。心之难制也如此。此可为贺而勉之之俞(一作谕)。未知子修氏以为如何也。今不佞与世相违。跧伏穷山。作一蠹鱼。没齿为期。不惟足迹之绝于城市。将欲与书札而并与京洛故人疏矣。然于今世有此奇特事。遂闻我子修氏之学日进业日盛。乃有大彰彻于世者。则不佞将破戒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31L 页
而重以书贺矣。子修氏其勉之哉。若其巡宣治化之美。则自有口碑。在非不佞之所以为贺而勉之者。兹姑阙焉。临便。信笔走草。而为之序以寄。
寄别吕北评希天(圣齐)
余尝以皇极经世书。推算元会运世之数。则一元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此以三百六十。乘三百六十。为十二万九千六百也。叠叠相乘。三乘而为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以此分而为十二限。则每限为二十亿九千九百六十八万之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年也。此乃康节邵先生先天学大数之大略。而明道程夫子所谓加一倍法者也。考之历数。稽之天时。质之人事。若合符节。此非人力所和合。皆自然也。然则天地一元之数。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而衍一元之数者。又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而此特以十二限为言也。十二限之后。又不知复有几十二限。则古往今来之无穷者。其若此矣。余又尝以张朱诸先生论天地度数者。参合诸家而推算。则周天之数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一度为二千九百三十二里。以一度之二千九百三十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32H 页
二里。总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则天之圆围之数。一百七万九百十三里。以围三径一言之。则直径之数。三十五万六千九百七十一里。此为二十八宿周回直径之数也。二十八宿之外。上下东西又各有万五千里。是谓四游之极。谓之四表。四表之内。并星宿内。总有三十八万七千里。天之中央上下正平之处。则一十九万三千五百里。地在其中。是地去天之数也。地盖厚三万里。而有春夏秋冬升降四游之语。此虽有诸说之不同。而张子曰。地有升降。朱夫子亦曰。天地四游升降。不过三万里。春游过东三万里。夏游过南三万里。秋西冬北亦然。历家算数如此。以土圭测之皆合。恐有此理云。然则张平子所谓八极之维经二亿二万二千三百里。南北短减千里。东西广增千里者。固不足为据。此所谓四游升降者。亦非地之经围之数。而亦可有因此推测。以知大章竖亥所步之内者矣。此皆先圣先儒之说。而若其六合之外。则存而不论。非诞妄无稽。如邹衍碣石之谈及佛氏所谓须弥芥子三千大千恒河沙微尘数婆娑世界者之类。则天之高大。地之广厚。其若此矣。以一元之数。较十二限之远。则一元之久。犹瞬息也。以天之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32L 页
高大。较地之广厚。则地于天包之内。譬如大盆盛水。以虚器浮其中。而今所谓中国者。特虚器中之一片地也。古往而今来之无穷者既如彼。上而天之高大。下而地之广厚又如此。而人乃生灭于其间。一元之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十二限之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十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之间。天之一百七万九百十三里之下。地之四游升降东西南北各三万里之上。一气大化之中。而一元之久。犹不免为瞬息。则虽八百岁之彭祖。尚不足为一瞬。况生不及百岁而死者耶。地之广厚于天之高大。譬如大盆盛水。虚器浮其中。而所谓中国者。特虚器中之一片地。则虽生于中国。极览远骋。如周穆之宴瑶池。张骞之穷河源。犹不过为游于房闼之内者。而禹迹之所及。子长之所历。则只为房闼之内跬步之间也。然则今余生乎虚器中一片地之外北戎之裔弹丸之一小域。年过子长之游江淮之岁者倍之。足迹犹未遍于弹丸之内。而此后为人世客者。又远不过三四十年。则其生灭之久。不足为一瞬之一瞬。其游历之远。不足为跬步之跬步。岂不哀哉。岂不哀哉。苏长公所谓哀吾生之须臾。渺沧海之一粟者。亦是自大语。岂啻须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33H 页
臾与一粟而已哉。人寿之久速。则无奈理何。而游历之不能远遍者。此乃人自不为耳。岂不重可叹也欤。今者吾友吕希天。以天曹郎。出为北道评事。上自公卿大夫。下至士友。皆以左迁惜其去。余时退守东冈之陂。闻其行而贺之曰。希天此行。壮哉。其视穿败荷秉铨笔。日奔走于虚帷破席之间。争是非于毫釐。较低昂于锱铢。营营区区于出入通塞之际。有若身任大权者。果何如也。眇余此身。寄于一元十二限之间。天地四表四游之内。而年已不惑。足迹犹未遍于弹丸之域。将不免为虚生虚灭之鬼。而今希天则将因此行。遂穷北陆之墟矣。余闻北陆之墟。有山曰白头。山之下有水曰混同。分流而为鸭渌。以界华夷。此犹黄河之发源于昆崙而入于碣石也。是以先儒有以昆崙白头黄河鸭渌并称之者。今希天驰传而北。登铁岭浮国岛渡万岁之桥。临元帅之台。彷徨于丰沛诸陵之下。以观王迹之所兴已。又大猎于阴山之雪。而上白头之巅。南俯鸭渌。北顾冰海。则朱夫子所谓挨着天边去者。亦一希天眼底大泽矣。然则希天之游。壮矣。其过太史公者远矣。何遽不若博望侯哉。如余之病伏蜗庐。作一蠹鱼。以终其馀生者。固不可同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33L 页
日道也。余故壮而贺之。然君子之道。不出户而知天下。践形惟肖。存顺没宁。此则只在吾腔子里。苟能乎此。则一元十二限之久。四表四游之远。皆为方寸中物事。此所谓人之人也。游历之远不远。有不足言者。余于此虽不敢谓希贤而希圣。亦不敢不妄有勉焉。希天以为如何。余将俟希天之还。相对极论也。希天送笺于东冈。以求别语。余遂书此而寄之。以慰其行。
奉寄海西金按使(宇亨)
古人行必有赆。赆必以言。此盖自我犹龙氏始。而言而非相勉之意。则犹不赆也。后之人不知此义。其于赠别之言。或以等闲闲言语。骋其风云月露之辞。只道临筵惜别彼此思恋之情。或铺张山川景物之胜。以眩奇丽。此皆外也。艺而已。非古人赆行以言之意也。金按使道常氏。于不佞为再从表叔。而常弟视不佞而友之。今年夏。道常氏有海西之命。临行。授简于不佞曰。予将辞 天陛而西矣。子可无一言之赆乎。时不佞病滞都中。日与长桑氏为伴。久废笔砚之役。若欲以数句语。随俗塞责。以应副人情而已。则非不佞志也。是以未即应命矣。逮归山中。道常氏自海营。又以书督逋债曰。子其终无赆乎。于是不佞始乃作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34H 页
而谢曰。不佞于道常氏而不用吾言。恶乎用吾言。昔不敢率尔应命者。盖不欲随俗塞责而已也。其何可终嘿而无言乎。今以后始可以用吾言矣。不佞窃观吾道常氏早承庭训。澡身洁行。孝悌行于家而信义及于友。自在韦布。又以文艺鸣。且善于八法。优入吴兴之室。及其释褐登朝。高驰著作之庭。翱翔乎金马石渠之间。历践台省。尽其言责。出尹边府。化洽塞民。入司喉舌。称其内相。则吾道常氏之于言行文翰。以至于政事。无不准焉。今于巡宣一方之任。恢恢若牛刀之割矣。况其所谓酒必以先王之终日不醉为度。色必以先正之禽兽不若为戒。则固知吾道常氏不待相勉之言而已自体行之矣。然则遂无一言之可以勉吾道常氏者耶。不佞自居闲处静以来。妄有意于为己之学。窃常以考亭夫子之书及栗谷先生之文。伏读而潜心焉者久矣。今请以考亭夫子之治南康及栗谷先生之按海西者。为吾道常氏而诵之。以寓相勉之意。可乎。昔我考亭夫子之知南康也。得唐处士李渤隐居之所于庐山白鹿洞中。建书院。奏乞赐敕额及御书石经板本九经注疏等书以镇之。每休沐辄一至诸生。质疑问难。诲诱不倦。退则相与倘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34L 页
佯泉石间。竟日乃返。约圣贤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以示为万世学者定式。又为赋以记之。其卒章曰。曰明诚其两进。抑敬义其偕立。允莘摰(一作挚)之所怀。谨颜巷之攸执。彼青紫之势荣。亦何心乎俛拾云。其警学者。可谓切矣。又别立陶靖节诸公之祠以励之。又因潭之有卧龙之号。作庵于五老峰下龙潭之上。非有其故迹。而祠诸葛武侯。画其像于堂中。又以武侯表制中语洪毅忠壮忘身忧国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十六字。揭于亭之楣间。又每五日一诣学。为诸生讲说大学终篇。则令学官授以论语。覆试未通。则为敷畅其旨。亹亹不倦。郡之有贤德者。礼之以为学职。不期月而士风翕然丕变。夫南康。一郡也。而考亭夫子必以此为治化之先务。矧今吾道常氏所按察。即海西数十州。而海之为州。又为出治宣化之本。则其尤不可不以此为先务也明矣。吾东性理之学。退陶之后。栗谷先生继起焉。即我海东之考亭夫子也。考亭夫子之于闽之武夷。有九曲洞天。栗谷先生之于海之高山。有九曲岩泉。此岂非东南万里吾道一气脉自相贯通而然欤。武夷高山诸胜及彼此隐屏精舍学规仪条。俱各载于文集。今不欲赘。而考亭夫子。传伊洛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35H 页
之统。集诸儒之大成。栗谷先生。承退陶之绪。得五贤之正脉。以圣贤之资。天人之学。皆不得展布素志。经纶当世此。乃斯文万古之痛。而其平生杖屦所及。存神过化之所。实在于此两地。则文其在兹矣。威仪警咳之馀。亦足以观感百代闽之武夷。则自宋元以至皇朝。其尊崇而褒显之者。殆无遗憾。而海之高山。则虽有所谓石潭书院者。而前后按道之臣。守土之宰。未闻有致意于此者。则有其名而无其实矣。何可望其有实效耶。唐之李渤。特一隐居之士。而考亭夫子之于其故基遗墟。所以表章而成就之者至此。则今我栗谷先生。即是海东之考亭夫子。而乃于已建之书院。犹不致意也若此。岂不为儒林之羞愧也哉。况文宪之于海。其首先兴学之功。又非陶靖节之于南康。只标清节之比。海之有文宪之祠宇。古矣。而此亦只存其名而已。且海之山有首阳为号者。其未有夷齐之迹而有其号。又适与南康之卧龙潭同。而曾未闻有遵仿考亭夫子之例。建祠于首阳。如卧龙之作庵者。今吾道常氏赫然加意于此。必以兴儒化励节义为先务。其于已建之祠宇。则废坠者修举之。未遑者经营之。书籍之缺者。请颁而实之。簿领之暇时。又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35L 页
亲自命驾而临之。至若学规教条。则自有栗谷先生平日手自裁定者载于本集。则遵而行之。有若考亭夫子之于白鹿书院。以洞规及赋之卒章之旨。教督而敦勉者。然其未及创设者。亦仿卧龙庵之例。建祠于首阳山中。以奉孤竹之二子。仍以采薇歌中之语。揭于楣间。以彰其穷天地亘万世不顾之节。又每五日一诣学。亹亹劝讲。而州之有贤德者。礼之为学职。以奖励诸生。一如考亭夫子之为。则济济菁莪之化。廉贪立懦之风。亦将不期月而丕变于出治宣化之本。而一道数十州。举必有风动之休矣。此真所谓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者也。苟能如此。则吾道常氏治化之效。大矣广矣。四方之士。亦莫不与有幸焉。此岂可与施一善法行一善政者。同日道哉。况我栗谷先生。亦尝亲按是道。其更张设施之方。略具本集。而亦皆以兴儒化励节义为先务。遗风馀教。亦必有至今昭在人耳目者。举而行之。是在吾道常氏矣。孟子曰。服尧之服。行尧之行。是亦尧而已。今吾道常氏果能以考亭夫子及栗谷先生之心。行考亭夫子及栗谷先生之化。则是亦考亭夫子而已。栗谷先生而已。惟吾道常氏。勉之哉勉之哉。不佞病不得仕于朝。退而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36H 页
耕于维杨之灵芝洞中者有年矣。虽性质庸鲁。又无师友之助。岁月侵寻。将不免为小人之归。幽居泉石之胜。亦不敢比拟于先贤之遗躅。而然其缅想高风仰止景行之诚。则实有倍于人。尝以白鹿洞规与赋书诸壁上。以为日玩加功之地。又以武夷九歌及高山诸诗。朝夕讽诵。而每吟到武夷九歌之林间有客无人识。款乃声中万古心。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莫言此处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高山诗之杨柳和风日日吹。山花开尽小川湄。人闲不管身荣辱。客罕非关路险夷。石潭春水满。沙头步屧缓。独卧听溪声。玲珑作幽伴等句。自不觉心融神会。手舞足蹈。吾生也后。虽未及亲承妙旨。周旋揖让于紫阳石潭之下。而烟霞一梦。长绕于仁智堂隐求斋冠岩文山之间矣。今天地长夜。而闽中一隅。犹不为腥膻之区。则(时漳泉人林寅观等。奉永历正朔。漂到本国。故云。)或者天意不欲丧斯文矣。诗不云乎。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诗人之意。可谓远矣。不佞于此窃不胜榛苓之感。乃以先修高山书院以兴儒教之化者。仰勉吾道常氏。以为东南万里吾道一气脉自相贯通。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36L 页
不随时运而俱废之验。未知吾道常氏以为如何。不佞又尝见简易崔公为栗谷先生之子景临作琴箴曰。有屏窈然。先生之所栖息。有滩泠然。先生之所托音。屏下滩上。先生之子理琴。我谓其得之音者浅而存之心者深。盖先生有铭。我从而箴。屏下滩上。月涵风止。为我一鼓。如先生之在侍。槩高山九曲。有隐屏琴滩故云。简易公之此作。亦可谓善言先生矣。不知景临此琴尚能保而不失否。亦宜访问其后嗣藏于院中。以对武夷之铁笛亭故事耳。临便信笔胡草。语无伦次。而倘吾道常氏不以其文而取其意焉。则亦庶几古人赆言相勉之义。是为序。
寄济州牧使李侯(𡐔)
静观子少而有求道之志。而病不得走四方寻师问友。逮至强仕之年。而又不得陈力于朝。退而处于灵芝山中。日把邵子皇极经世之书。以圆图观天观地观历世之泰否。以方图观动物观植物观运用之物。而其于帝王治乱兴亡之数。未尝不三致意焉。览古伤今。思周道之盛。或登山而咏榛苓之诗。或临水而发朝宗之叹。俯仰感慨。彷徨踯躅者有年矣。岁丁未夏。李侯野叟氏受命于耽罗为一道长。盖因剡荐而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37H 页
亦由 圣简也。李侯于静观子。有世好兄弟之谊既授简而求别语。临行。又亲自见访焉。静观子乃喟然而叹曰。今天下之为长夜者。已数十年。而然窃尝以元会运世之数。考治乱兴亡之迹者审矣。否泰相承。理数之常也。惟我 太祖高皇帝煌煌万世之业。岂终于此而已耶。夫耽罗。邈在南海中地。近江南之吴越。今我李侯或可因此而得闻天上消息耶。侯将行矣。请不以言语文字。而默以意为赆。可乎。遂展座隅所挂两仪全图者。手自指点而示侯曰。此为江南之某地某地。此为海外之某国某国。而耽罗介在其间云。仍又略有所奉规之语。侯即点头而应曰。吾已领会子之意矣。遂相与分手而别矣。侯之行未数旬。而闽中人林寅观等九十五人。奉永历正朔。自东宁向日本。漂到耽罗地。守土官等。执而上闻于朝。时李侯尚未入岛。方候风于海上。静观子闻之。痛哭于山中。以诗纪之而曰。夫夫也之不遇李侯。天也。越明年戊申春。李侯在耽罗。送书于山中曰。吾固已领会子之意矣。然不可不毕其意而文之也。于是静观子亦不得以终秘之。遂为之说曰。昔汉扬子云。当哀平之世。以三统历。拟孟喜易。作太玄法言曰。汉兴二百一十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37L 页
载。而中天则是知新室不能亡。汉尚有后天之数。光武再造又二百馀年也。邵子经世之书。得于太玄者多。以楚东祝氏之所解者。铺筹推算。则两汉历年之数。除闰与馀分。则合为四百二十年。其以哀平之世为中天者。可谓妙矣。仍以此法。考观历代治乱兴亡之迹。则无不若符契之合焉。粤我 皇朝继宋而兴。创业之时。当后天一百二十世。胡元之于其间。为交闰之数。而崇祯甲申 天王之祸。当后天一百二十八世。而再逢八八之灾者也。以大运小运元经会会经运运经世之例。参以挂一既济图之卦而观之。则虽不敢明言显说以漏天机。而运世年直卦与爻之应。亦可有推而知之者矣。考亭夫子于庆元己未。有诗曰汉祚中天那可料。明年太岁又涒滩。仍自注曰。建隆庚申。(即艺祖即阼之年)距今己未二百四十年矣。尝记年十岁时。先君慨然顾语熹曰。太祖受命。至今百八十年矣。叹息久之。铭佩先训于今甲子又复一周。而衰病零落。终无以小塞臣子之责云。盖宋室南迁后己未之岁。上距艺祖即祚之庚申。三周甲子。而韦斋发叹。其后甲子又一周。而考亭夫子有此诗。至今读其诗者。呜咽不能句。而宋室竟遂不振。此盖天地气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38H 页
数卦爻不协之验也。今者太岁在戊申。即我 太祖高皇帝即阼之年。而甲子已五周。恰是三百年矣。况其运世年之卦爻。适有与之相协者。则安知甲申 天王之祸。不为汉之哀平之世。合于中天之语。而尚有后天之数。可以应光武中兴之期。不比于宋室之不振者耶。吾儒言理不言数。而有理而后有气。有气而后有数。邵子尝曰。今之言数者。以数入于术。须以数入于理云。以此言之。则其不可只诿之于数。而不得不信也亦明矣。闻耽罗有汉挐山者。其高可以俯临南极云。李侯于暇日。试登其顶而望焉。则向所谓江南之某地某地。海外之某国某国。举在眼底。不待西湖之游。而亦可知舂陵白水之佳气。已浮于吴头楚尾之间矣。又安知不复有如林寅观者过而得遇李侯更传天上消息耶。此皆前日默以意为赆。而不欲形于言语文字者也。幸李侯姑以此说。藏而秘之。默而待之也。若夫耽罗山川之胜。风俗之淳。地产之饶。则冲庵金先生。已有纪之详者。而李侯清白之操。可以配先德而服远人者。则固世人之所共闻。而亦剡荐 圣简之所由出也。皆不赘焉。静观子序。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跋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38L 页
关西问答录跋
不佞昔从曹南冥遗集中。见其所谓解关西问答者一篇。而窃尝有疑之者。退溪先生即我东方之考亭也。其推尊晦斋先生。不啻若考亭之于两程。而其称南冥曰。亭亭物表。皎皎霞外。则其所以称许之者。可知矣。盖南冥之于晦斋先生。犹伯夷之于夫子。而生并一世。常以道义相砥砺。则不应遽为此等文字。以遗于后也明矣。仁弘之于南冥。犹陆棠之于龟山而殆有甚焉。仁弘之诬毁晦退两先生者极矣。而南冥遗集之行。出自仁弘之手。多有以其意担合而装点之处。则今于此篇中数段议论。乌能无后人之疑也。第其所谓关西问答者。不行于世。未知其中所论果如何矣。不佞又尝妄以晦斋先生大学章句补遗一篇。仍加裒集。遂以古今大学改正诸本及格致诸说。仿苏斋卢相国之所已编录者而分为两篇。以礼记元本及明道,伊川,考亭三先生所改正者与董丞相,黄慈溪,蔡虚斋诸先正之所移易经传者为上篇。而以晦斋先生补遗终焉。以王鲁斋,宋潜溪,方正学,都南濠,罗整庵,王阳明。以至我朝权阳村,退溪先生,卢苏斋,栗谷先生与不佞先祖考月沙先生。诸先正之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39H 页
论格致传之说为下篇。以张旅轩之晦斋先生补遗图终焉。名之曰大学集览。以为私自诵玩之资。惧其近于编著。虽不敢出以示人。而第于补遗中以听讼一节。上系于经文之末者。实遵伊川程夫子之所改正。而退溪先生之与李静存仲久论补遗书。以此一节。谓为格致之传者。殊与补遗本书改定之次序相戾焉。退溪先生于此必不有失于照管。而然不佞未究厥由。尝以此就质于先觉而犹未能释然矣。今年秋。不佞病伏城东。杜门谢客。一日。有李生弘气者来自岭之南紫玉山中。踵门而求见不佞。不佞与之语。恂恂有长者风。知其为大贤之后也。李生仍袖出金斯文玄成所书晦斋先生无极太极说及与忘机堂往复书印本一轴。以示不佞。继以关西问答录一册。请不佞为跋语而其意甚勤。盖李生。即晦斋先生之玄孙。而其曾祖全仁。从先生于西徼流窜之所。著关西问答。其祖浚。又以金斯文玄成所书晦斋先生太极诸说。受跋文于汉阴,白沙,西坰,象村诸公。而不佞先祖考月沙先生。亦有所题识于其间者。李生以不佞忝为月沙先生之孙而亦尝有志于斯。乃以此见属。不佞虽愧不敢当。而窃喜得见其所谓关西问答。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39L 页
者而遂乃毕业焉。名以关西问答者。犹程门之有入关录。东见录。而然洛闽之门。只见其门人之记。未闻有过庭之录者。而今于全仁公之于晦斋先生始见之。夫以洛闽高弟之所记。犹不能尽得其师意。伊川程夫子之只许李端伯之师说者诚以此也。则今此所录者。既甚寂寥。且欠条理。虽不可谓尽得先生之意。而亦无非讲学穷理之要。修己治人之方。则亦可因此而见先生之困衡增益于偏荒绝塞之上。不敢暂时废学。而其提撕警诲于父子函丈之间者。宛然若伯鱼之于夫子。至今百载之下。犹可想见。而全仁公又尝出入于退溪先生之门。受其奖励。至有相从于云山烟水之语。则亦可谓无忝所生。而其本录中所论南冥事数条。只是父子间问答之辞。本无讥贬之意。益见责备之重。则纵使南冥而见之。想必服膺而加勉之不暇。则乃反以解关西问答一篇。作为文字。指摘先生平昔之事。有若因此而诋訾于身后者。岂南冥之所肯为也。于是而不佞之昔尝有疑于此者。益信其无疑。而问答本录之下。又载全仁公之子浚与淳上苏斋卢相国论大学补遗书一篇。其中详卞退溪先生之当初以听讼一节错认为格致传之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40H 页
由曰。退溪先生初年。未得见先祖更定之书。偶闻人之误传。便有此论。晚得先祖更定之书。然后沈潜玩绎。翻然悔悟。服其用意之深。所见之卓。欲作一书以明前日传闻之误。而奄遭梁木之坏。此乃斯文之不幸云。而其所援据證引反覆论说者。亦颇有脉络可观。似不至于大悖先生补遗之本旨。于是而不佞之昔尝有疑于此者。亦觉其顿然冰释。而先生之子若孙。乃能世其业。世世无忝者。于此而益可见矣。不佞因李生而一朝解此两疑。则其于此录。岂无见晚之叹。起予之喜。而然其跋语之托。有不可率尔应命者。况不佞时有不安于朝者。退屏于郊坰之外。而李生又以蹇卫单奚。见访于广陵之侨舍。申前请不已。则其前后丁宁之意。亦有所不可终孤者。遂以不佞之解疑于两书者。缀次而为之文。以塞其请焉。知他日之不能无疑于两书者。抑或因此而涣然释疑。亦不如今日之不佞也否耶。昔考亭朱夫子之答刘元城之孙曰。苟能诵其言行其行世其家者。孰大于是。惟李生勉之哉勉之哉。仍书此为关西问答录跋。
题金起之箴后
此作。虽置之真经附注之末。恐无愧也。程子曰。学以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40L 页
治心。岂有反为心害。盖心本属火。吾儒之收心养性。即医家所谓恬澹虚无。精神内守。以遏此火之妄动者也。火不自妄动。动由于心。静之一字。心中之水也。以静制动。即以水制火。火不妄动。则心体自静。体用俱得矣。濂溪之主静立人极云者。其意亦犹此也。然既曰心则虽是静时本体。周流贯彻。与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之时不同。此程子所谓凡言心。皆是已发者也。此非喜怒哀乐未发已发之发也。此处政好着持敬工夫。涵养既久。则渐可沛然也。昔韩文公因文悟道。今起之因一时之病。有此心学工夫。区区之贺。不但勿药之喜而已也。许鲁斋有诗曰。万般补养皆虚伪。只有安心是药方。此言最可深味也。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祭文
  
赐祭判书洪茂绩文
惟灵。刚方之性。敏达之识。精若鍊金。温如良玉。清谨饬躬。孝友纯笃。遇事无难。持论敢直。粤在韦布。已自挺特。遭时孔溷。日月晦蚀。尺疏扶正。其言卓卓。投之于南。大海之角。圣人重兴。群昏一廓。暂试州县。绰有声绩。旋处乌台。朝野拭目。正色危言。颓纲振肃。绣衣薇垣。恩出常格。清班华贯。靡不遍历。入司喉舌。亦由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41H 页
宠擢。眷遇日隆。遂长宪席。逮予嗣服。首先访落。一马二童。卿来自谪。白发韶颜。复入台阁。刚肠不回。风裁如昨。前后弹文。必折凶逆。先见之明。若照以烛。连加峻秩。匪耑寿爵。八座贰公。位近鼎轴。庶几晚景。优游闲局。云胡一疾。竟至不淑。槩论平生。不愧古昔。终始一节。芳名赫赫。在卿何憾。予怀之衋。人物眇然。老成攸式。居然凋丧。畴与共国。已矣斯人。九原难作。时艰日棘。益增悼惜。兹遣礼官。替奠洞酌。不昧者存。冀歆菲薄。
祈雨祭文
杨流浩浩。寔维神宅。吐雾兴云。承天施泽。罹兹虐旱。田亩龟拆。连岁无秋。咨嗷遍国。神胡忍此。万命将迫。顾民何辜。咎在不谷。冀籍冥佑。洗我濯濯。(杨津)
德水汤汤。维神所居。夙著灵异。冥应不虚。旱魃斯酷。灾较周馀。苗已槁矣。神胡忍欤。民将填壑。咎实在予。冀歆虔祷。唤起雷车。沛然施泽。苏枯决渠。(德津)
冠岳峨峨。厥神最灵。寔赖显佑。不爽明听。周旱斯亢。鲁野无青。予方省愆。罔敢荒宁。吁祷于神。牲酒惟馨。庶酿密云。沛若建瓴。当申虔报。以谢冥冥。(五冠山)
绀岳崇崇。为国之望。有祷于神。辄赖灵贶。罹此旱俭。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41L 页
万植乾炕。民无所食。神亦曷享。沛然苏枯。惟神是仰。风马先驱。云旗左仗。泽我田野。俾岁无恙。(绀岳山)
松岳岩岩。镇彼古都。克有神佑。不替祀雩。悯兹遇旱。畴拆苗枯。西成失望。有急斯呼。奠以洁牲。酌以清酤。神其鉴诚。俾我民苏。一霈甘霔。遍及八区。(松岳山)
咸镜道镜城厉祭祭文
二气屈伸。寔谓良能。致灾致福。功用乃徵。或沴而灾。或和而福。由人所召。其理不忒。凡厥人牧。作主于神。德苟感神。神岂殃民。顾余不辟。忝此大位。三载寅畏。益勤享祀。诚未上孚。灾孽荐降。仍之旱蝗。痒我五种。连岁遑遑。今春斯极。八路嗷嗷。北土最酷。相彼北土。地瘠人稀。有年犹饥。寒不能衣。矧此颠连。举将填壑。冤气内结。遂成瘟疫。家吟户呻。转相染炽。百无一瘳。夭扎不止。邑里萧然。孑遗殆尽。民实无辜。增予悼悯。细究厥由。咎在眇躬。玉食岂安。若己之恫。然念皇穹。仁覆万类。神斡其化。是佑是庇。殄民不恤。神胡忍斯。州而无民。神孰神之。予固省愆。亦神所羞。宜罚于予。莫以民刘。爰命土臣。荐兹明禋。神鉴予衷。去虐而仁。春阳方泰。百物皆茁。神亦布和。宣其蕴郁。驱除厉鬼。永绝根萌。以苏以起。活我群氓。当修享典。用谢神赐。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42H 页
神乎降格。庶几歆此。
清风锦绣山祈雨文(作宰时)
至晦者神。至显者人。显晦虽间。其理则均。故神于人。有感必应。兹输浅诚。以冀神听。锦岳崇崇。龙渊汤汤。常兴云雨。泽物洋洋。利遍一府。活此黎元。实维神惠。畴不神尊。如何近岁。神啬其施。四境无秋。民屡阻饥。及至今春。播种既毕。禾才生苗。麦已吐实。西成有望。庶几粒食。旱魃肆威。连月为虐。苗者渐枯。实者尽萎。崇朝一霎。曷云其滋。恒阴欲雨。风辄散之。仰视杲杲。胡宁忍斯。寡君在上。焦劳乙丙。守土小臣。罪合谴屏。神于此际。久閟灵泽。万口喁喁。势迫填壑。倘神有怒。降罚此身。轸我孑遗。亟垂神仁。鼓发神用。沛然千里。苏枯起萎。俾荷神赐。苟愆厥时。惠亦无及。神岂有悭。遽弃斯邑。肆将薄具。躬奠神宅。神其歆格。霈此一域。
祭正字堂兄文
亡兄东郭氏之靷日已迫矣。其从弟某。谨以脯果与酒。跪奠于柩前而号哭曰。于乎痛哉。于乎痛哉。弟每读王子猷人琴俱亡之语。辄废书而叹曰。千载之下。尚令人痛绝哉。岂意今日于吾身而亲见之耶。若使至人而忘情则已。而不能忘情。则其何忍以弟而为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42L 页
哭吾兄文也。前夜之梦。与吾兄会竹楼。其谈谑之纵横。毫翰之挥霍。宛若平昔。而犹知其为已非人世人也。记弟于酒间。窃自谛视。则吾兄忽有嘘唏太息而不自禁者曰。身后之事。亦且已矣。恶能不悲。仍泣数行下。弟乃以吾仲氏之亡无后而将泯泯无传者。举而慰吾兄曰。可朽者骨。不朽者名。今吾兄则有不朽者存。何为其然耶。遂以缕缕数百言譬解之。吾兄始若以弟言有当于心者。已而。恍惚而寤。则琅然之音犹在耳。森然之容犹在目。而徐而察之。则吾兄不在也。只有馀泪涔淫被面。弟乃披衣而起。抚枕彷徨。独自语口吻间而曰。吾兄舍我而奚适也。何其倏而来而忽而去。益使我心摧而肠裂也。于乎痛哉。于乎痛哉。弟固不忍以弟而为哭吾兄文。而亦不忍以弟而于吾兄之葬也。终无一言以送。兹以前夜之梦慰吾兄者。复申其说而告之。国朝来。以文章鸣世。声名洋溢乎东方者。莫我李若。盖吾六代祖樗轩先生。以一年三魁。受 英庙不世之知。先王父文忠公府君。以三朝大老。冠冕一时。而天下诵其文。先府君与先季父府君。又联步骚坛。各建旗鼓。湖堂傧幕。迭唱埙篪(一作篪)。铿鍧炳耀。荡人耳目。而先府君则又踵先王父府君。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43H 页
继主文盟。世以此比之于三苏。岂不亦彬彬盛矣哉。逮至吾昆季八人。两家伯仲。先后通籍。而诸兄亦多以艺鸣于场屋者。虽以弟之不肖。亦随伯仲之后。忝列朝行。人或以此妄拟于八荀。而其能以文章鸣世。可以上继吾先王父府君及先府君,先季父府君之业者。咸推吾仲氏与吾兄其人。而天之所以使吾两兄先威明折锷之恸者。抑又何理耶。于乎痛哉。于乎痛哉。犹然以吾仲氏而视吾兄。则亦可以慰吾兄于冥冥矣。吾仲氏才踰弱冠而殁于江都之祸。而今吾兄则年已三十有六矣。亦可谓之有年矣。吾仲氏一举司马。再举登龙。而天门颁桂之荣。亦不过映彻泉涂而已。今吾兄簪笔讲筵。周旋于香案之侧。亦可谓之有官矣。吾仲氏则天既夺其年。又斩其后。今吾兄有一丈夫子。而颀然将胜冠矣。此足以托后事也。吾仲氏则以高材绝艺。目无当世。而精言奇思。郁未及吐诎于年而止。虽或所著十不存一。将恐泯泯而无传。今吾兄博观千古。旁搜百家。发而为诗文。汪洋若决江河而集风雨。一代操觚之士。无不辟易而退。其再魁庭制之作。尤脍炙人口。临池八法。亦窈窕奇健。前后所著述。凡千有馀篇。而皆沨沨乎有大家之音。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43L 页
此足以垂不朽也。即使颀然而将胜冠者。遂能成立。乃以吾兄之业。得附于先王父府君及先府君先季父府君遗集之末。并传于世。则虽不能大放厥辞。继先业于生前。亦可以不坠家声。同流名于身后。弟之所谓以吾仲氏而视吾兄。则可以慰吾兄于冥冥者此也。此岂非可朽者骨。不朽者名者耶。吾兄果若以弟言有当于心者。想必含笑而入地也。于乎痛哉。于乎痛哉。弟之与吾兄游乎人世者。今将三十年所。而别吾兄矣。从今以往。又不过四五十寒暑。当复与吾兄重会于泉台。永结无穷之期。千年在后。此别须臾。只愿于未死之前。频有前夜之梦耳。且哭且书。哀不能文。惟吾兄鉴此诚而尽此杯。于乎痛哉。于乎痛哉。尚飨。
祭李监司心甫文
亡友全城李心甫之靷日已定矣。其友延安李某。将还清风任所。聊备薄具。奠以一杯。而悲咽不能为文。强缀芜语。哭而侑之曰。呜呼心甫。何遽至此耶。欲思则肠如贮火。欲言则眶已盈泪。琅然之音。犹在耳而徐而听之。耳无所闻。森然之容。犹在目而举而察之。目无所视。时或静处而念之。几乎发声而大哭。兄何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44H 页
一朝使我痛割之若此不已也耶。我之于兄。岂世人面交之比。投水非合。断金非利。胶漆之固不足喻。江海之深不足拟。盖国朝之大阀。推全延之两李。各论世德。厥有所自。惟我先曾王父府君与兄先高王父清江老先生。道同而志合。实非寻常之交谊。自是以后。连世亲好。情分之笃。一家是似。逮至我先府君昆季。结发相从。保一节于终始。况以我之颛蒙。忝兄门之东床。与兄与最有两弟。自童年而嬉戏。然兄与我而契许。岂但瓜葛之情。世好之义乎。惟其两心之相照。臭若兰而淡若水。盖兄为人清明粹美。胸襟坦夷。洞见表里。温克自持。不同不异。见善即从。闻义必徙。当宠若惊。处达若避。忧未常戚。怒岂轻恚。和而不尘。皭而不滓。既无意于众誉。讵易动于俗毁。故平生言行与出处。不务矫激。惟取合乎理。是以一世之论人。兄不在于第二。以兄之天资。若加以问学之功。求之圣门。宁不及于游,赐。青山白云。是兄之所乐。玉堂金马。岂兄之素志。或佩符于天南。或建节于海西者。皆朝廷随才任人。试盘错之利器。然非兄之雅怀。况偏慈之在堂。惟国耳而忘私。等险夷于一致。顷于七月之旬。当我浮江汉而溯绝峡也。兄以亲癠。驰传急还。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44L 页
在路有书。悲辞满纸。自是兄至诚之感神。可勿药而有喜。曾未浃乎一月。先有我长公之报。继之以沂川之札。始闻兄以闰月初吉之夜半。忽遘疾而不起。呜呼痛哉。呜呼痛哉。把书而错愕。未定其真伪。设位而痛哭。犹疑其梦寐。我知兄至性自天。孝诚内发。自未抑其焦煎之念。触冒炎热。顿撼道路。转成疾而遽至于是也。不然则以兄善良之心。孝友之行。天既与之之丰。何反夺之之速而不少庇耶。兄乃弃我而先逝。我适出莅于下邑。病不得称药而量水。殁不得躬敛而亲襚。自顾平生。交道尽矣。前月之晦。我始还洛。先哭兄柩。抚孤庐次。小堂如昨。兄仪已閟。空垂素幄。虚设灵被。惟闻闺里之昼哭。忍对床前之稚子。想兄超然于太清之上。视尘累若脱屣。独不念萱闱鹤发之亲侧。更无人之可侍耶。孑孑诸寡之待兄而为朝夕者。谁仰而谁恃。踽踽两弟之赖兄而望成立者。谁仗而谁倚。兄今一死。万事崩坠。兄虽在冥漠之中。必不瞑目于九地也。呜呼痛哉。呜呼痛哉。自去年君实之亡。益信浮生之如寄。矧今又失。我心甫痛。若割我之一臂。我昔与兄共衣绣而南也。沙院暂时之分。犹不堪黯结之思。今乃于转眄之顷。倏隔幽明。惟我独立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45H 页
而茫茫。苟在世之何意。念彼绿水之初营。拟与我而经始。扁舟来去之语。想我兄其犹记。庶几各全其晚节。不为名利之所累。而我田与兄圃。共一壑而耘耔。放浪而专渔钓之趣。沈潜而味圣贤之旨。耻作今世之士。谓古人其可跂。那知此日此计之已非。只使杨山苍苍。杨水㳽㳽也耶。呜呼痛哉。呜呼痛哉。向我自清府而下也。尤有所触目而酸鼻者。寒碧楼头。咏兄之诗句。玉笋峰下。见兄之姓字。由琴台过清心而出月峡。落帆于东淮斗津之涘。多少渔村。隐映江寺。皆兄我畴昔之所曾游处。几同舟或联骑。奄已成乎陈迹。自不觉随处而兴喟也。蓬底曲肱。谁与对睡。沙上开尊。谁与同醉。不见峨洋之奏曲。但闻邻笛之入耳。兄之昔所谓无限烟波怅独归者。岂不先道我今日之心事也。呜呼痛哉。呜呼痛哉。意无穷而文不能形。言有尽而泪不能止。悠悠古今。人孰无死。千年在后。此别暂尔。呜呼心甫。尽我此觯。呜呼痛哉。呜呼痛哉。尚飨。
祭沂川洪相国文
皇明丁未冬。沂川洪相国。考终于终南之第。越明年戊申春。礼葬于骊江之原。从先兆也。其引而至堩也。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45L 页
延安李某。病伏于嘉陵山中。以六百言为诗。遥为相绋之词。逮其葬也。又躬自扶病。挐舟溯汉以上。以炙鸡絮酒之奠。临其穴哭而侑之曰。呜呼痛哉。呜呼痛哉。公今入地矣。温然金玉之资。皎若冰壶之襟。慈良孝友之行。清慎坚贞之操。爱士好贤之德。忧国恤民之诚。乔岳镇物之量。祥鸾瑞世之仪。皆将不可得以复见矣。然其平日之所树立。亦足以不朽公矣。不佞于相绋之词。既已略道其一二。而若其大者。则犹未能形容称述之详也。盖自古圣帝明王之御世也。登进草野之儒。思兴太平之化。则其际会之期。自有风云之感。而然必内有公忠正直之臣为士林冠冕者。上而协赞王猷。下而激扬清议。密勿左右于其间。以成一代之治。宋之元祐之初。洛阳夫子进。而司马温公,吕申公以之。 我朝穆庙之世。栗谷,牛溪二先生。以天人之学。经济之材。感不世之遇。任斯民之责。将欲挽回世道。陶铸唐虞。时则有若思庵朴相公以之。国家自丙丁以后。士论销亡。至于 长陵之季而极矣。惟我 孝宗大王。以天纵之圣。抚运承基。寤寐英豪。游心三代。于是清阴,慎斋二先生。首以大老进。而尤庵,同春诸贤。并有汇征之吉。明良相遇。千载所罕。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46H 页
方将兴至治于一世。明大义于天下。不幸清阴,慎斋二先生。遽弃后学。而尤,春诸贤。独受眷遇于末年。盛业未半。仙驭宾天。此固忠臣志士万古之痛。而今我圣上临御之后。继述之孝。光于上下。尤,春诸贤。虽因进退之有时。或处于荒野。以至近年以来。邪说大起。势若洪流之滔天。而我 圣上宠礼诸贤之隆。视 先朝有加而无替。则粤自 孝庙之初。至于今二十年间内而为士林之冠冕。上赞王猷。下扬清议。密勿左右。以成其治。如元祐之马,吕。 穆庙之思相者。非我公而谁也。盖公自在郎署。已为士论之领袖。逮至进位三事。为国元臣。而惓惓一念。惟在于扶护士林。恢张清论。其终始斥邪卫道之功。屹然若横流之砥柱。朝野倚以为重。斯文赖以不坠。然则公之一生树立之大者。孰有过于此者耶。若其处三司而白简凌霜。秉两铨而明镜悬空。长地部则猾胥敛手而财用足。管戎府则悍卒感泣而军政修者。只可以见公之一节。著公之通才。而皆不足以尽公之大者也。公之没也。大夫士相吊于家曰。蓍龟亡矣。栋梁折矣。其奈朝廷何。其奈士林何。吏胥舆儓之贱。莫不赍咨涕洟。外至村重里老。亦莫不如丧父母曰。公今逝矣。颠连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46L 页
道路之氓。亦不复须臾无死矣。至欲立碑以颂公遗惠。苟非公直道重望素孚于人。至仁厚泽深入于民。其何能致此耶。抑不佞之私恸。又有倍于他人者。不佞之于公。即是故人之稚弟也。其年与位。固不啻霄壤之相悬。不佞则常自处以旧日之下僚。而公则特以亡伯之故。推以兄弟之谊。畜之以少弟。进之以少友。其从前契许之深。至输泻之无馀。不以年位而有间。公之于亡伯。实非今世之交。而不佞幸随其后。与有追陪之乐。两家情谊。真如骨肉者。已半世矣。昔我亡伯之受诬于人也。公尝不避危机。以身白之。亡伯之婴疾也。公之忧闷之意。若痛在躬。亡伯之弃世也。公之恸伤之怀。无间同己。不佞自哭亡伯。孑孑人世。益无生趣。而亡伯之侪友中。视若亡伯之在世者。惟我公一人而已。而今又哭我公矣。不佞于此。安得不魂飞而骨惊。声尽而泪竭也耶。呜呼痛哉。呜呼痛哉。不佞病不得仕于朝。退屏于丘壑。公常悯其羸弱。每以药裹见遗。勉以善摄者。出于至诚。而又以长笺短牍。问讯相续。无言不及。无事不议。不佞亦自以为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岂可以年位形迹之拘。有所自外于公也。遂敢罄竭所怀。毕献其愚。时又以责备之义。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47H 页
或有所奉规之语。而公辄不以为妄。欣然虚受。云山不隔。肝胆相照。不佞之处于外者。今才数岁。而公之简札。已盈箧矣。此不佞之所以妄自谓知公最深者也。不佞时因祀事。暂入城里。则公必屈几舄之尊。远访深巷。倾倒移日。有留连惜别之意。前岁仲冬。不佞又因行祀入城。公闻而屡伻。相要于无何兄之第。时公自公而退。而神彩焕发。顿复旧观。不佞私自喜贺于心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公方手握大斗。与天周旋。而神明之相。乃又如此。庶几百年福我生民矣。及至腊月之望。公又贻书送药。问不佞于山中。书中有连日鞫厅。重得伤寒之语。而不过为一时之微恙。不以为虑。泛然奉复矣。曾未几日。已闻公病势危剧。不佞为过亡伯祥祀。兼候公病。苍黄入城。则无何兄连以公病状见示。而竟承凶音矣。孰谓公之前书。遂成永诀。公之此病。遽至不起也耶。公之捐馆之翌日。即我亡伯之再期也。不佞因方坐斋。未即趋哭于寝门之外。而松谷赵令丈。自公丧次来访不佞。相与对哭。一恸几绝。及乎不佞之趋哭也。则公已盖棺。万事已矣。大司马迎谓不佞曰。君之复书。未及达而至此矣。追以其书。展于灵筵云。仍执手痛哭。不佞于此。又安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47L 页
得不魂飞而骨惊。声尽而泪竭也耶。呜呼痛哉。呜呼痛哉。公于前春。遽遭横逆。超然引退。高卧于三江五湖之上。渡汉之日。先以一诗远寄不佞。继又屡送书问以去就之宜。不佞于此。窃瞯公意。则将欲奉身长往。追苍屏鹤台之清风矣。不佞以公之去就。关国兴丧。系道消长。休戚与共之义。恐不可自同于林下逸士之意。反复为对。而公犹不以为然。后以 天眷弥隆。敦勉不已。虽不免幡然更起。以副都人加额之望。而然非公之本意也。倘于此时。使公仍遂退闲之计。静养于林壑江湖之间。则天之夺速。或不至此也耶。呜呼痛哉。呜呼痛哉。不佞之最所深悲者。公于年来。不知不佞之不肖。奖诩太过。比拟失当。前后书辞。至以先儒之出处相勉。顾此无状。何敢当之。而然于此亦可以见公期待许与之深矣。不佞禀性庸下。又无师友之益。疾病零落。懒废日甚。流序荏苒。已近知非之岁。而依然只是旧时之人也。深恐其无所成就。卒为小人之归。终无以少塞公期许之意。不知他日将何以复见公于黄壤也。惟当于未死之前。与公诸孤。益敦世好。不废旧谊。以尽此心而已。呜呼痛哉。呜呼痛哉。竹亭之游。秦楼之会。风流云散。倏若隔世。今此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48H 页
长江数百里。一棹远来。而亦不复闻公笑语。但见公一木戢身。永閟于九泉之下。茫茫天地。更晤无从。片时之欢。只期梦寐。不佞于此。又安得不魂飞而骨惊。声尽而泪竭也耶。一杯长诀。痛哭回舟。山哀浦思。此情何已。呜呼痛哉。呜呼痛哉。尚飨。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公移
  
布谕七邑饥民榜(湖南御史时)
右榜。邦运不幸。今岁又灾。八路之中。本道尤甚。赤子颠连。举将填壑。 玉色忧劳。若恫在躬。顷因本道监司之启。灾邑。一应赋役。尽许蠲免。至于惟正常贡。亦赐特减。又遣御史。遍加廉访。朝廷矜恤之道。可谓至矣尽矣。其中万顷,沃沟,龙安,咸悦,临陂,金堤,扶安等七邑。被灾尤酷。境土几空。如在水火。此则廉访时所亲见者也。令人惨目。食不下咽。兹以此意。仰闻于朝。窃效古事。径发仓庾。先将升斗之谷。以救朝夕之急。而官储罄竭。奈不能遍及何。岁律将穷。新春已迫。此后道内列邑赈救之策。唯在道臣与地主。尔等须体圣上之至意。安保厥业。委此布谕。宜各咸知。
谕告一邑文(清风作宰时)
为知委事。府使生长京辇。仍又早出宦路。未曾有一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四 第 248L 页
年居乡之时。以此民间疾苦。实不能周知。况其间许多种种弊端。尤何能详知也。当此新行大同之初。村闾之间。必多有更议变通之事。各面约长等。若不详加访问或禀报或面言。则府使何以知之也。官家政令。亦必多失其宜。而为民之弊者。切勿以斥言其非为嫌。不但各面约长而已。境内士夫与百姓等。苟有所怀。亦皆呈单痛言。或亲来面陈。俾得即改。毋贻民间之怨可也。烟户一事。则朝廷事目外。亦或有不忍出役之类。某某人等勿为出役之意。为先更为逐条知委。而其中亦有别为变通之事。则虽系朝家事目。亦宜详陈禀报。须体此意。知委民间。一一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