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x 页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书
书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51H 页
答洪尚书(命夏○庚子)
下示慎斋,轩相所进论礼五册。皆一一见之。槩慎斋所进。则以国制五礼仪中君丧自顾命至禫吉。其间节目。较诸古礼。多有脱漏违误之处。故以仪礼本经礼记左传尚书。以至朱夫子诸儒之说。一一参验考證。以补其漏。以正其误者也。轩相所献。则乃以慎斋所进。逐条论卞。以定其是非者也。慎斋所进节目中。补其脱漏。正其违误者。凡各数十条。而其所讲定。皆据古礼。无容别议。小小漏误之处。虽难尽举。而国制之袭用幅巾加于衮袍之上及内侍饭含无朝祖礼等项。尤极未安。必宜釐正。而轩相之议。参以俗制。亦不无事势之诚然者。其中最是臣服之制。大悖于古。此乃必当依慎斋之说而行者也。慎斋所定成服条朱子曰以下诸说。本以君臣服议及答余正甫书中之语。拈出而节略之。著为斩衰之制。其义严正。其制明白。趁启殡追改之论。深有合于朱子之意。轩相献议中斥之。以较诸今日之制。似不相近云者。是何意欤。朱子上宁宗之劄。既请趁启殡发靷去上服漆黄
下示慎斋,轩相所进论礼五册。皆一一见之。槩慎斋所进。则以国制五礼仪中君丧自顾命至禫吉。其间节目。较诸古礼。多有脱漏违误之处。故以仪礼本经礼记左传尚书。以至朱夫子诸儒之说。一一参验考證。以补其漏。以正其误者也。轩相所献。则乃以慎斋所进。逐条论卞。以定其是非者也。慎斋所进节目中。补其脱漏。正其违误者。凡各数十条。而其所讲定。皆据古礼。无容别议。小小漏误之处。虽难尽举。而国制之袭用幅巾加于衮袍之上及内侍饭含无朝祖礼等项。尤极未安。必宜釐正。而轩相之议。参以俗制。亦不无事势之诚然者。其中最是臣服之制。大悖于古。此乃必当依慎斋之说而行者也。慎斋所定成服条朱子曰以下诸说。本以君臣服议及答余正甫书中之语。拈出而节略之。著为斩衰之制。其义严正。其制明白。趁启殡追改之论。深有合于朱子之意。轩相献议中斥之。以较诸今日之制。似不相近云者。是何意欤。朱子上宁宗之劄。既请趁启殡发靷去上服漆黄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51L 页
之制。而复用初丧之服。仍请官吏军民男女方丧之礼。亦为稍为之制。则慎斋之所引。只欲以朱夫子趁启殡追改之意。欲正我国臣服茅缠纸裹之非而已。有何不相近之事耶。且其所援退溪之说。尤未知其的当也。朱子答黄商伯书。极言直领襕衫上领不盘之制及既有斜巾。又有帽。又有四脚。又有冠。一日之中一元之上。并加四服之为。杜撰无据。至曰令人气闷。答余正甫书。亦极言之。则所谓退溪似依朱子说参酌而定之云者。此岂以国制臣服之制。为合于朱子之意而乃以为是也。若果为是。则退溪于 康陵之丧。何欲改定其不伦者耶。献议之末。虽不得不略从慎斋之议。而其上所云。恐皆不是。其时轩相之意如此。故臣服追改之议。竟未见施。及至上年。又未得行。遂令前后群臣。皆未能服臣子之服于 仁孝两庙之丧。其为痛恨。如何如何。
与洪尚书(辛丑)
侍生之于大监。年位邈然。而特以世好之谊。伏蒙大监视若小弟。许从宾客之后。侍生仰恃眷意。不敢自外。凡有所怀。罄竭无馀。大监亦常加奖诲。待之以诚。侍生遂自以为此身受知于大监者。实不浅浅矣。近
与洪尚书(辛丑)
侍生之于大监。年位邈然。而特以世好之谊。伏蒙大监视若小弟。许从宾客之后。侍生仰恃眷意。不敢自外。凡有所怀。罄竭无馀。大监亦常加奖诲。待之以诚。侍生遂自以为此身受知于大监者。实不浅浅矣。近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52H 页
者数三年来。侍生有私自闷蹙于中者。虽于前日略陈其槩。而犹未能尽暴其心事。兹敢不揆愚浅。毕陈微悃。伏乞大监幸加矜恕焉。侍生自少蒙騃。加以多病。早丧怙恃。仍而失学。倖窃科第。遂出仕路。惟以祖先馀荫。遍历华贯。而若固有之。曾不辞避。徒为一身之荣。实无丝毫之报。十馀年来立朝事业。只是把酒谈谑而已。向于戊戌冬间。与尤,春两丈。入侍 先王。遂于榻前。亲承湖南绣衣之命。以此孱病之身。晨夜奔驰于层冰大雪之中。出入岭海者。殆将半年。还朝未久。即婴痼疾。症势危剧。初无复起之望。百般治疗。仅寻生路。而遽抱 天崩之恸。未免舁疾趋参于哭班。及乔山陪扈之列。顿撼伤败。旧症复剧。乃又杜门块蛰。日事医药。每于病中。窃自反顾。则平日之所以自处者既如彼。尤悔山积。愧汗浃背。而今又痼疾如此。若复不顾病势。求进不已。或至于死亡之域。则不但终为醉生梦死之人。抑将为文中子之罪人。况孤露之馀。相依而居者。只是五六兄弟。而俱幸登科。并列清班。衰门过盛。亦不无盈满之惧。自惟侍生年最少而病最深。虽使优游自放。得便调养者五六年。犹未及于古人强仕之时。则此后从宦。亦未为晚。故始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52L 页
乃熟讲于中而断之于心。遂不敢复萌躁进之意。此实片片赤心。岂有一毫外饰之辞也。抑侍生虽有失学之叹。戒满之惧。而本非无意于仕宦者。则亦岂因此遽有前却之意哉。只是病状如此。断无自力之望而然也。幸于其时。得蒙大监之俯谅。以此病状难仕之意。仰陈于筵中。大臣宰臣。亦有继之者。侍生实病之状。始得少暴于 君父之前。而乃于此际。适有此邑之窠。幸赖圣明之垂矜。果蒙恩除。此无非大监之惠也。铭感何喻。此来之后。庶得静处闲养。以望贱疾之少瘳矣。家兄横逆之辱。又出于意虑之外。侍生忧遑奔走。自冬及春。长在路上。前后往返洛下者几十馀度。因致前患疝胀等症。复此苦剧。虽知家兄所患尚今深重。而不敢往见。则此间病状。从可知也。侧闻今者大监复长铨衡。固知大监已烛侍生委顿之状。必不举论于除目之间。而犹不无意外之虑。敢此覼缕。惟在大监之终始其惠耳。若使侍生复忝京职。其势不过以病即递。病递之后。则又不过依旧屏蛰。杜门呻吟而已。此病未祛根之前。决难供仕之意。则断之于心久矣。岂忍一朝有变。以取丧身之讥哉。更望大监曲赐下谅。姑许放置四五年。俾得养病于此。以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53H 页
遂其区区之素志。幸甚。若无大段闷迫于中者。则当此 圣明在上群彦满朝之时。宁肯独自闲废甘处于荒闲寂寞之滨也耶。今若幸遂素志。调养四五年。得有所少袪病根。收拾精神。点检身心。赖天之灵。得复为人。则他日朝廷拂拭而器使之。或可以效其尺寸耳。侍生非不知先发此言之为不可。而大监之前。不宜有隐。专恃眷意。渎冒至此。大监于此。若不待之以诚。以成其至愿。则从前奖诲之盛意。皆将为虚文之归。尚复何望于大监也。更乞恕谅。
与洪相国(丙午)
两殿舆卫之发。今已屡日。伏想今夕当次温阳。而日气一向清和。中外上下之欢抃。如何如何。顾此孱病。退伏田壑。不得与万姓共瞻羽旄之美。只自席藁南望而已。岭儒处置。大圣人所作为。出寻常万万。实非小人之腹所敢仰测。岂非东方万世之福也。大监前后仰陈者。非但正得肯綮。十分洞快。如姜虽罪废。昭显自昭显。伯邑考即同有废疾不堪主宗庙者。及当初宋某。若以三年之制为定。则必以不知礼为罪等数款。真是攻破彼说之顶门一针。渠辈闻之。亦必愧服。虽以以彼所为。谓无他肠之大臣。亦必自柱其口。
与洪相国(丙午)
两殿舆卫之发。今已屡日。伏想今夕当次温阳。而日气一向清和。中外上下之欢抃。如何如何。顾此孱病。退伏田壑。不得与万姓共瞻羽旄之美。只自席藁南望而已。岭儒处置。大圣人所作为。出寻常万万。实非小人之腹所敢仰测。岂非东方万世之福也。大监前后仰陈者。非但正得肯綮。十分洞快。如姜虽罪废。昭显自昭显。伯邑考即同有废疾不堪主宗庙者。及当初宋某。若以三年之制为定。则必以不知礼为罪等数款。真是攻破彼说之顶门一针。渠辈闻之。亦必愧服。虽以以彼所为。谓无他肠之大臣。亦必自柱其口。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53L 页
士林之幸。何可胜喻。
答洪相国
下示永安兄所言。固是格语。昨今言于侍生者。亦不啻丁宁。今者大监又有此缕缕之教。而顾此謏闻浅见。何敢唐突于聚讼之家。以犯汰哉之讥。况以侍生而下斥善道之论。则人孰信之也。以此不敢生意于其间耳。泮疏中退陶语误写事。想其实状。必自如此。而彼中藉口之辈。岂肯以为误写耶。今番此事。自 上处分。虽如许痛快。然可谓以力服。非心服也。彼辈今虽怯于被罪。不得更疏。不知他日终如何出场。而亦安知以何语执言而起耶。疏厅之到今陈疏待罪。事极重难。而第念事贵明白。有难一向嘿嘿。有若讳匿者然。趑趄未决于一时。以遗他日之悔。则此亦不可不念处也。况儒生自处之道。惟观义理之如何。一时利害。有不暇计。而况他日事机。又安知孰为利孰为害耶。顷年尤丈于刘子羽事。误引为刘珙事。以證金万均之事。其时此间诸议纷纭。尤丈旋觉其误。即上章以陈错认误證而其义则同之意。自此潜相疑议者一时妥帖。而亦不以错认误證为尤丈之咎。此可为今日之證。未知如何。当初泮疏中若以李某所
答洪相国
下示永安兄所言。固是格语。昨今言于侍生者。亦不啻丁宁。今者大监又有此缕缕之教。而顾此謏闻浅见。何敢唐突于聚讼之家。以犯汰哉之讥。况以侍生而下斥善道之论。则人孰信之也。以此不敢生意于其间耳。泮疏中退陶语误写事。想其实状。必自如此。而彼中藉口之辈。岂肯以为误写耶。今番此事。自 上处分。虽如许痛快。然可谓以力服。非心服也。彼辈今虽怯于被罪。不得更疏。不知他日终如何出场。而亦安知以何语执言而起耶。疏厅之到今陈疏待罪。事极重难。而第念事贵明白。有难一向嘿嘿。有若讳匿者然。趑趄未决于一时。以遗他日之悔。则此亦不可不念处也。况儒生自处之道。惟观义理之如何。一时利害。有不暇计。而况他日事机。又安知孰为利孰为害耶。顷年尤丈于刘子羽事。误引为刘珙事。以證金万均之事。其时此间诸议纷纭。尤丈旋觉其误。即上章以陈错认误證而其义则同之意。自此潜相疑议者一时妥帖。而亦不以错认误證为尤丈之咎。此可为今日之證。未知如何。当初泮疏中若以李某所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54H 页
谓弟是承统云云者。乃是虽已践位承统。而亦止于期之意也。以此见之。则虽已承宗庙主社稷。而其服之不必皆斩者。据此可知云云。则意明语约。足破其言之无据。而今乃有此两字误写之失。退陶文字。人传家诵。况岭人辈目能识丁。则谁不知之耶。纵使彼不知。我既自觉其误。则仍遂嘿嘿。有若一向讳匿者。亦未知如何。今若执此数款而论之。则其是非利害。自可知矣。惟在大监量教之耳。
与洪相国
湖儒疏本誊草。昨因永安兄送示。始得见之。首尾语意。明白婉顺。洞快紧约。其所论卞处。亦皆一一破的。彼辈虽有喙三尺。其口必自柱矣。不但破岭怪之惑而已。亦可因此以解举世迷惑之见。深可喜也。第四种庶子为后之庶子。若如彼说。全归之于妾子。则非第二长者。而以第三嫡或第四嫡之众子承统之服。无可据依。然则贾疏之不论众子承统之服。而只论妾子为后者。岂不大段欠阙。而此意不为明白说破。圣庶夺嫡。是梅福疏语。(见汉书梅福传)以圣庶夺嫡。比之于武王者。即其注如淳(姓如名淳。魏人。)之语也。旁支达而为干。即伊川语。(见二程全书)此两语。一意也。若云夺故不能如
与洪相国
湖儒疏本誊草。昨因永安兄送示。始得见之。首尾语意。明白婉顺。洞快紧约。其所论卞处。亦皆一一破的。彼辈虽有喙三尺。其口必自柱矣。不但破岭怪之惑而已。亦可因此以解举世迷惑之见。深可喜也。第四种庶子为后之庶子。若如彼说。全归之于妾子。则非第二长者。而以第三嫡或第四嫡之众子承统之服。无可据依。然则贾疏之不论众子承统之服。而只论妾子为后者。岂不大段欠阙。而此意不为明白说破。圣庶夺嫡。是梅福疏语。(见汉书梅福传)以圣庶夺嫡。比之于武王者。即其注如淳(姓如名淳。魏人。)之语也。旁支达而为干。即伊川语。(见二程全书)此两语。一意也。若云夺故不能如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54L 页
不夺之本服。达故不能如不达之本服云。则语意尤明。而此疏卞解。虽颇详备。犹未能十分分晓。无乃以夺字为嫌。难于措语而然耶。武王,伯邑考等数款。卞之颇详。庶字之卞。亦极明白。可喜可喜。圣庶旁枝一款。侍生曾与尤丈往复。但此是侍生臆见。未见有先儒定论矣。今见湖疏。语意盖略同也。
答洪相国
今岁倏已将尽。亡兄初期。只隔数旬。寸裂之怀。益无所托。瞻望座下。倍切驰慕。此际伏奉大监连纸手札。恍若亲承面诲。此间倾慰如何。灾异此酷之时。西南啧言。乃又迭出交侵。天时人事可忧者非一。顾瞻中外。无一可恃所恃者。只是吾 君与吾相耳。近者伏闻自 上连御经筵。大监又镇日登对。庶几克尽修省之道。以回上天之威怒矣。承此下示。伏审 圣候又有眼患复发之渐。至有此时受针之举云。臣民惊虑之怀。当复如何。 圣意振励。将欲有为。则辄有愆候以间之。有似一阳初动于地中而阴气遏之者然。抑未知天意终不欲俾我群生得见 圣治也耶。中夜忧叹。只望苍苍耳。侍生仅保病喘。而伏闻筵中说话。惶愧欲死。措身无地。岂料大监亦以此等千万不
答洪相国
今岁倏已将尽。亡兄初期。只隔数旬。寸裂之怀。益无所托。瞻望座下。倍切驰慕。此际伏奉大监连纸手札。恍若亲承面诲。此间倾慰如何。灾异此酷之时。西南啧言。乃又迭出交侵。天时人事可忧者非一。顾瞻中外。无一可恃所恃者。只是吾 君与吾相耳。近者伏闻自 上连御经筵。大监又镇日登对。庶几克尽修省之道。以回上天之威怒矣。承此下示。伏审 圣候又有眼患复发之渐。至有此时受针之举云。臣民惊虑之怀。当复如何。 圣意振励。将欲有为。则辄有愆候以间之。有似一阳初动于地中而阴气遏之者然。抑未知天意终不欲俾我群生得见 圣治也耶。中夜忧叹。只望苍苍耳。侍生仅保病喘。而伏闻筵中说话。惶愧欲死。措身无地。岂料大监亦以此等千万不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55H 页
似之题目。仰溷宸听。以致上下之骇笑乎。此岂但侍生一时狼狈而已。实恐仰累明鉴。以贻旁观者之讥。惭悸之极。不知所喻。
与洪相国(丁未)
大监南宫之对。可与清阴并美于后者。即中外之所共知。今日并入于台论之为可惊愕。亦孰不知之。孰不言之。而自 上处之之道。过当至此。则此时大监自处之道。宜以文潞公之处唐介时事为法。若或厚疑过憾。深闭固拒于后辈。不能廓然于中。益示含容之洪度大量。反不免与右台之益疑益怒。同归一辙。则岂今日中外士林所仰望于大监者耶。大槩台谏所论之可惊可愕。虽或有过于此者。大臣容受自处之道。不可不如此。文潞公若与唐介较其曲直是非。则岂得为文潞公也。昨在一卿令公丧家。闻京外士子来吊者之私相说话。皆以为某爷不知诸台当初本意。过疑后进。无异右揆。敦谕书启。语意微有不平。此爷若一向如此。则岂非士林之忧。而亦岂中外之所仰望者云。此人等虽不必皆是有识者。而亦可见公议之如此矣。伏望下领此意如何。
答洪相国
与洪相国(丁未)
大监南宫之对。可与清阴并美于后者。即中外之所共知。今日并入于台论之为可惊愕。亦孰不知之。孰不言之。而自 上处之之道。过当至此。则此时大监自处之道。宜以文潞公之处唐介时事为法。若或厚疑过憾。深闭固拒于后辈。不能廓然于中。益示含容之洪度大量。反不免与右台之益疑益怒。同归一辙。则岂今日中外士林所仰望于大监者耶。大槩台谏所论之可惊可愕。虽或有过于此者。大臣容受自处之道。不可不如此。文潞公若与唐介较其曲直是非。则岂得为文潞公也。昨在一卿令公丧家。闻京外士子来吊者之私相说话。皆以为某爷不知诸台当初本意。过疑后进。无异右揆。敦谕书启。语意微有不平。此爷若一向如此。则岂非士林之忧。而亦岂中外之所仰望者云。此人等虽不必皆是有识者。而亦可见公议之如此矣。伏望下领此意如何。
答洪相国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55L 页
大监上年之事。如青天白日。岂但自顾不愧。抑可质之神明。此不徒侍生辈之所知。尤丈诸人。皆已洞知。向者诸台。亦岂不知其如此。而犹不免以大监并论于其间。诸论之是非轻重。皆固不知。而只此一款。则常所痛慨于中者也。此岂但为大监而言之也。大监平日素所自砺者。益著于南宫之对。可与清阴沈中之答。并美于后。而一朝混入于此间。虽以大监之盛德大度。亦岂无介介之意。而然大监实状之如此。则中外之人。亦莫不知。台启并论之为可惊愕。亦中外之人所共言也。大监处之之道。惟当廓然于中。不示芥滞之意。然后益可以彰盛德与大度矣。若或因此。未免致疑有憾于后进一队。并及于平日故旧。则实非后生辈所尝仰望于座下者也。况今右台疑怒方深。中外之人。若或以大监并指为一体疑怒云。则尤为可苦处。而似闻大监于慰客之来。一切挥却。至于赵丈诸人。亦不免见疑云。侍生深以疑赵丈之言为必不然。而适有金友之书。侍生之于大监。不敢有一毫所隐。且欲大监今日处之之道。必止于至善。故不计极烦之嫌。唐突仰禀矣。伏承下复书。连纸缕缕。开示至此。恍若亲承謦咳。喜慰难状。前后曲折之如此。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56H 页
果符侍生之所已仰料者矣。侍生之以潞公事为言者。岂不知其事之大不相类。亦岂以诸台为唐公。而只以大臣遭震撼于台官。其事虽极无据。大臣处之之道。必如潞公然后。益可以彰盛德与大度之意而已。其引喻之不伦。则侍生亦所自知也。惟望大监只取其大意而留意。幸甚。司谏之避。又加一层云。大监心事。庶可因此少明。而似闻论领台极重云。尤可惊悚。未知其所陈列之语果得实状否。而此事辗转至此。不但一时收杀之难。恐为他日无穷之忧。何可尽喻。伏想大监必反一倍不安耳。
与洪相国
向日合启。诸公终未免混同。下语不能区别于其间者。此不过是非之公。不能胜牵碍之私而已。至于湖中诸丈之论。亦只是责备之意。则侍生于此。决知大监之广度。视若浮云之过空。必不至今介介于中。况以此欲贰于诸丈。而其待后进。亦不如前日也耶。无乃后进诸公。自不能安。或有自外之意。而遂有此等言语耶。今日国家之安危兴丧。皆系大监之一身。其不可因循旧辙。苟度时日也明矣。思庵相国。当 穆庙之初年。能致牛,栗诸贤。引进后辈士流。聚精会神。
与洪相国
向日合启。诸公终未免混同。下语不能区别于其间者。此不过是非之公。不能胜牵碍之私而已。至于湖中诸丈之论。亦只是责备之意。则侍生于此。决知大监之广度。视若浮云之过空。必不至今介介于中。况以此欲贰于诸丈。而其待后进。亦不如前日也耶。无乃后进诸公。自不能安。或有自外之意。而遂有此等言语耶。今日国家之安危兴丧。皆系大监之一身。其不可因循旧辙。苟度时日也明矣。思庵相国。当 穆庙之初年。能致牛,栗诸贤。引进后辈士流。聚精会神。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56L 页
做得一时清明之治。道有消长。虽不能无久速之异。而至今言相业者。实不下于黄许。此岂非今日大监之所当法者耶。湖中诸丈。虽难容易召致。而此亦不可置之于无可奈何之地。况在朝诸公如赵丈及吏判大受,锡尔三令兄弟。尤不可不随事相议。或以书札往复。有若一家之为。必以精神思虑相照无间为期。而至于后进诸公。则大开东閤。益加延揽。虚襟开纳。各取所长。则今日头势虽若猝难收拾。而亦岂不终有荡平之望耶。似闻大受兄弟将有退去之意云。虽未知其果然。而恐不可轻舍任其闲退也。未知如何。沧洲弟侄之于大监。何异于侍生也。伏乞益赐加意以待。使之随事自尽于座下。尤勿令有一毫自外之意。如何如何。深念所及。罄竭至此。览后丙之。
答洪相国
下示之意。缕缕谆复。辞旨严正。令人起懦。苍屏鹤台之清风。将复见于今日。高山仰止。曷胜洒然之叹。第今二老已矣。大监又此永退。而久令,赵丈辈。又将次第败出。则不知前头时事竟将如何也。苏长公所谓虽外为公朝惜老成之去而私喜明哲得保身之宜者。正道今日侍生心事也。伏想大监亦必有以下谅
答洪相国
下示之意。缕缕谆复。辞旨严正。令人起懦。苍屏鹤台之清风。将复见于今日。高山仰止。曷胜洒然之叹。第今二老已矣。大监又此永退。而久令,赵丈辈。又将次第败出。则不知前头时事竟将如何也。苏长公所谓虽外为公朝惜老成之去而私喜明哲得保身之宜者。正道今日侍生心事也。伏想大监亦必有以下谅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57H 页
之也。
与洪相国
前后 圣谕之隆。实非近世大臣所敢承者。大监于此恐不可终守初志。伏未知何间当出耶。安危消长之机。系此一着。伏想大监必已熟讲于中矣。古人所谓出非不可出而无所为不可者。真名言也。都人加额之期在即。既膺非常之眷。宜有非常之报。更乞勉思阿衡之责。必先以第一义为务。以上副 圣朝之遇。下慰苍生之望。如何。畎亩之愚。不任惓惓。
答洪相国
节过闭关。微阳已动。瞻望台躔。倍切悬慕之私。伏奉大监累纸手札下问。伏审白候神相万安。区区伏慰。侍生粗安义分。更无足喻。而光阴荏苒。岁不吾与。五十之年。忽焉将至。独坐穷山。抚躬怵惕。诚不知所以脱乎小人之归者。奈何奈何。国家不幸。值此振古所无之凶岁。郊畿之内。盗贼四起。漆室之忧。诚不能自禁。而只赖大监独当鼎轴之寄。身任阿衡之责。焦思竭虑。与天周旋。其于恤民之策。蠲裁赈恤。靡不用极。仁化之遍。殆与造化同功。侍生。田野人也。与有其幸。亦尝闻诸途路中外颠连之民。莫不感戴颂祝。有少
与洪相国
前后 圣谕之隆。实非近世大臣所敢承者。大监于此恐不可终守初志。伏未知何间当出耶。安危消长之机。系此一着。伏想大监必已熟讲于中矣。古人所谓出非不可出而无所为不可者。真名言也。都人加额之期在即。既膺非常之眷。宜有非常之报。更乞勉思阿衡之责。必先以第一义为务。以上副 圣朝之遇。下慰苍生之望。如何。畎亩之愚。不任惓惓。
答洪相国
节过闭关。微阳已动。瞻望台躔。倍切悬慕之私。伏奉大监累纸手札下问。伏审白候神相万安。区区伏慰。侍生粗安义分。更无足喻。而光阴荏苒。岁不吾与。五十之年。忽焉将至。独坐穷山。抚躬怵惕。诚不知所以脱乎小人之归者。奈何奈何。国家不幸。值此振古所无之凶岁。郊畿之内。盗贼四起。漆室之忧。诚不能自禁。而只赖大监独当鼎轴之寄。身任阿衡之责。焦思竭虑。与天周旋。其于恤民之策。蠲裁赈恤。靡不用极。仁化之遍。殆与造化同功。侍生。田野人也。与有其幸。亦尝闻诸途路中外颠连之民。莫不感戴颂祝。有少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57L 页
须曳无死之望。侍生窃不胜其私喜。心语于口曰。仁人之用心。其利博哉。不有君子。其能国乎。每以此数语自诵而遥贺矣。伏承前后下示。既有年事稍稔之论。又有蠲减太过之议云。今日之为此论者。虽未知意见之如何。而以吾所闻。其亦异乎朱子之见也。朱子之抵时宰书曰。朝廷爱民之心。不如惜费之甚。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民之与财。孰轻孰重。身之与国。孰大孰小。财散犹可复聚。民心一失。则不可以复收。身危犹可复安。国势一倾。则不可以复正。至于民散国危而措身无所。则其所聚有不为大盗积者耶。自古国家倾覆之由。何尝不起于盗贼。盗贼窃发之端。何尝不在于饥饿。赤眉黄巾。葛荣,黄巢之徒。其已事可见也。朱子此书。可谓痛切。真若为今日准备者也。今日士大夫。惟当以此益奉规于下执事之不暇。而乃反以蠲减太多为咎。必欲规规焉计较毫末于饥民口吻之中耶。可谓不仁之甚矣。伏乞大监勿为此等议论所动。益广其惠。以救填壑之民。如何。不任畎亩之忧。妄发至此。悚仄悚仄。不宣。
答俞副学(棨○庚子)
答俞副学(棨○庚子)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58H 页
即伏奉复札。始审愆候非轻。奉虑万万。所示两先生往复书一册。考见后谨此还呈。 懿殿之于 康陵之丧。高峰先生之意。既以齐衰三年之制为无疑。退溪先生之初疑其无服。中欲用家礼小功之服。最后抵静存书。乃有此不有君子愧汗浃背等语。则退溪先生之意。想必以高峰齐衰三年之说为是。而泽堂所撰高峰谥状中。又以当服期之说。谓出于高峰。而其下所云退溪先生不有君子之语。似若为高峰当服期之说而发者然。互相矛盾。终未明白。未知高峰之意。初欲为齐衰三年。而后乃以服期为定耶。抑别有他议而断以期制耶。大槩其中若天子诸侯。虽非正体。而既已承统。为宗庙社稷主。则父母之为之也。斩齐三年。可知也一段。可谓今日云云者之所援据也。但未知高峰所谓斩齐三年可知者。不过是类推以知之意。而仍以晋孝武,宋武帝太后之服制。断以为定耶。仪礼经传之外。抑又有继体之服。毋论非正体。皆可服斩齐三年之文耶。晋孝武于简文。若是长子。则太后之为三年。恐是仪礼母为长子服之制。岂但以继体为重而然也。宋武帝则是创业之君。其太后之为武帝服制。亦似当与继体之主不同。未知如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58L 页
何。晋孝武,宋武帝之长子与否。家无可考书册。伏望取来玉堂所藏文献通考等书而考出。如何。此非端相所敢妄论之事。而吟病无聊。适有所思。谨此仰复。幸须览即丙之。不宣。
答赵参判(复阳○丁未)
自闻朝家将以汉挐人送北之报。独坐穷山。如醉如狂。仰瞻 宁陵松柏。回顾石室云树。未尝不吞声饮泣而已。今又承此下示。几令人痛哭。直欲溘然无知也。清阴先生所谓崩心之痛。结为大病。彷徨中谷。泣血焦乾者。真是实际语耳。当初自岛中不善处之罪。固不可胜言。及至引对之时。台鉴与闵持叔之所陈。俱为迂阔备数之归。此是纲常大义理。而曾无秋毫慎重之意。便以一言为决。差译定官。即令大播。遂至于已展不缩无可奈何之地。思之至此。痛心疾首。夫复何喻。若于其时。君臣上下。秘不出口。虽父子兄弟之间。亦勿令传泄。而一边密议于在外诸大臣。则虽已启闻之后。亦岂无善处之道耶。痛恨奈何奈何。向者得见启闻中漂人文字。已知其必非商贾之比。今承下示。果符所料矣。盖既云明朝官人二人来在日本。藩王主事者。以书招之。此人等果方赍持其书而
答赵参判(复阳○丁未)
自闻朝家将以汉挐人送北之报。独坐穷山。如醉如狂。仰瞻 宁陵松柏。回顾石室云树。未尝不吞声饮泣而已。今又承此下示。几令人痛哭。直欲溘然无知也。清阴先生所谓崩心之痛。结为大病。彷徨中谷。泣血焦乾者。真是实际语耳。当初自岛中不善处之罪。固不可胜言。及至引对之时。台鉴与闵持叔之所陈。俱为迂阔备数之归。此是纲常大义理。而曾无秋毫慎重之意。便以一言为决。差译定官。即令大播。遂至于已展不缩无可奈何之地。思之至此。痛心疾首。夫复何喻。若于其时。君臣上下。秘不出口。虽父子兄弟之间。亦勿令传泄。而一边密议于在外诸大臣。则虽已启闻之后。亦岂无善处之道耶。痛恨奈何奈何。向者得见启闻中漂人文字。已知其必非商贾之比。今承下示。果符所料矣。盖既云明朝官人二人来在日本。藩王主事者。以书招之。此人等果方赍持其书而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59H 页
来。则此必是天下大机关也。况今北使赦文中。又有窃据山海者之语。天下形势。亦可默端而知之矣。虽以漂人问答之语观之。永历恢廓。大度中兴。指日可待云。而既已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我东之于今日。纵不能观兵中国。协赞皇朝。一扫腥秽。以报 神宗皇帝之大德。其何忍反为此举。自丧秉彝之天。以坏天下之大机也哉。北使之行。今明入京云。未知庙堂之议。直将语此而缚送耶。抑犹欲姑秘而更议善处之道耶。丙丁南汉椵锦之事。则犹可有诿。而今日此举。则虽有喙三尺。其何以自解而更立于天壤间耶。虽以利害言之。徒畏目前之暴。不念他日六师之移。亦不可谓远思而长虑也。若今庙议已定。牢不可破。则更无奈何。天运循环。行将有其时矣。此后君臣上下。若果能惕然改图。奋发一心。誓不俱生。真若丙丁之初。以继我 宁考之大志。少洒今日之耻。则庶有辞于天下后世矣。既承俯问。敢摅忧愤之见。幸台鉴独览而即火之也。
我国自数十年来。谓彼既混一天下。更无真主。遂乃甘心服事。无复有他意。若于前后使行时。费了数千金。则亦足以密探中原消息。而曾无虑及于
我国自数十年来。谓彼既混一天下。更无真主。遂乃甘心服事。无复有他意。若于前后使行时。费了数千金。则亦足以密探中原消息。而曾无虑及于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59L 页
此者。以此玉河外一步地。则漠然不知为何样世界矣。为国之道。夫岂若此也。李一善辈瞋目一喝。则不惜万金。而独于此虑其虚掷。吝此数千金。设令所探不实。归于虚掷。亦何足区区吝此耶。汉高陈平之事。可见其规模之大。狭陋至此。岂不可叹也耶。此是侍生所常隐叹于中者。并此漫及。漂人今已渡海云耶。未知何间将到此耶。明朝官人二人来在日本藩王以书招之等语。乃是近日启闻中语耶。抑是私书所报耶。伏望详细回示。此人等。果是漳泉之人。则此是朱夫子遗化之地也。尤不忍言。
答赵尚书(戊申)
初雪酿寒。伏未审屡日试院之馀。台鉴体履神相万安。同事诸公。无非平日游从之好。远想团会之乐。足忘朱墨之苦。而唱酬诗篇。亦必有成集者以继昔贤之故事耳。前日下示儒疏回启草。誊置一本后。谨此还呈。自有祀典之议。未有若此之铺张罗络出入援据详尽该备无有馀欠者。终始所论。曲得其当。无容更议。真可谓斯文大议论大文字也。至如刘光禄一段。阐发其心事于数千载之下。倘使精魄尚有未泯
答赵尚书(戊申)
初雪酿寒。伏未审屡日试院之馀。台鉴体履神相万安。同事诸公。无非平日游从之好。远想团会之乐。足忘朱墨之苦。而唱酬诗篇。亦必有成集者以继昔贤之故事耳。前日下示儒疏回启草。誊置一本后。谨此还呈。自有祀典之议。未有若此之铺张罗络出入援据详尽该备无有馀欠者。终始所论。曲得其当。无容更议。真可谓斯文大议论大文字也。至如刘光禄一段。阐发其心事于数千载之下。倘使精魄尚有未泯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60H 页
者。则想必感泣于冥冥。尤令国师公愧死无地矣。勉斋从祀之请。大有关于朱门传道之统。此两款议论。发前贤之所未发。尤可敬叹。第其中先阳明而后白沙者。若论其时代次序。则未免小失其先后。槩白沙与胡敬斋同游于吴康斋之门。阳明之于两公。是邈然后进。白沙于弘治庚申年七十三而卒。此时阳明年才二十九岁也。尝见近来皇朝诸公文字。论白沙,阳明处。亦多有先王而后陈者。此则似是为良知之学者。推尊阳明而然。侍生祖考祀典议中。亦必泛用此等文字而未及證正也。然此非紧处。时代先后。虽少差。何关也。当此儒贤造朝之时。自 圣上若一依此所请。快断而行之。则岂非昭代斯文之盛举耶。畎亩之愚。亦不胜为 圣朝为儒林区区之望耳。承诲无便。只切瞻叹而已。不宣。
与赵尚书
昔明道先生即忘加倍数。范尧夫在经筵坐睡。伊川先生或叹其心无偏系。或叹其脑中无事。台鉴今日之失。若使伊川论之。则亦必如此而已。虽因公朝事体之大。竟至于此而尽脱湿衣。暂为台岳坐忘之人。亦岂非苦海中乐事耶。呵呵。昨见永安兄书。将欲捲
与赵尚书
昔明道先生即忘加倍数。范尧夫在经筵坐睡。伊川先生或叹其心无偏系。或叹其脑中无事。台鉴今日之失。若使伊川论之。则亦必如此而已。虽因公朝事体之大。竟至于此而尽脱湿衣。暂为台岳坐忘之人。亦岂非苦海中乐事耶。呵呵。昨见永安兄书。将欲捲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60L 页
出湖中云。然耶。恐似太过。更须量处如何。
答赵尚书(己酉)
顷奉台监连纸手札之复。始审从者已出鸥浦。又将转向湖中。不审近日春寒静中起居万安不。湖中之行。想已往返耶。区区悬慕之至。侍生前患尚剧。委顿床席。而意外新命。适下此际。岂料尤相亦踵台监为此举。使侍生狼狈至此耶。昨奉再疏之 批。责以分义。辞旨颇严。到此地头。从前心事形迹。俱不暇论。但自病退之后。未尝一进。今承 恩擢。便即承命。则真朱夫子所谓左右望而罔市利者也。侍生虽极无状。亦岂忍为此也。然而此亦有不敢顾者。极欲分死登途。一谢 天陛以归。而病势尚此沈剧。时月之内。无路起动。所叨之职。又非暂旷之地。不得已又将三疏。陈吁此间惶悚闷蹙。如何如何。俞洪川兄弟事。惨怛何言。市南丈后事至此。天之报施善人。果如许耶。伏想台监闻此。亦必惨怛。移日不能为怀耳。馀希台监启处为国为道。益加珍毖。不宣。
别纸
示谕谨已仰悉。侍生病伏穷山。仅保危喘。其于时事得失。绝无闻知。然或窃听于道路。则其可贺可忧。诚
答赵尚书(己酉)
顷奉台监连纸手札之复。始审从者已出鸥浦。又将转向湖中。不审近日春寒静中起居万安不。湖中之行。想已往返耶。区区悬慕之至。侍生前患尚剧。委顿床席。而意外新命。适下此际。岂料尤相亦踵台监为此举。使侍生狼狈至此耶。昨奉再疏之 批。责以分义。辞旨颇严。到此地头。从前心事形迹。俱不暇论。但自病退之后。未尝一进。今承 恩擢。便即承命。则真朱夫子所谓左右望而罔市利者也。侍生虽极无状。亦岂忍为此也。然而此亦有不敢顾者。极欲分死登途。一谢 天陛以归。而病势尚此沈剧。时月之内。无路起动。所叨之职。又非暂旷之地。不得已又将三疏。陈吁此间惶悚闷蹙。如何如何。俞洪川兄弟事。惨怛何言。市南丈后事至此。天之报施善人。果如许耶。伏想台监闻此。亦必惨怛。移日不能为怀耳。馀希台监启处为国为道。益加珍毖。不宣。
别纸
示谕谨已仰悉。侍生病伏穷山。仅保危喘。其于时事得失。绝无闻知。然或窃听于道路。则其可贺可忧。诚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61H 页
如所教。信而后劳民。未信以为厉已。今日先务。莫如顺民心而祛积弊。多轻锐急迫之气。少弘大宽和之意。此数语。真可谓当今之万金良药也。盖尝以大易之义。论今日之时事。则泰之九二尽之。其辞曰包荒用冯河。程子传之曰。人情安肆。则政舒缓而法度废弛。庶事无节。治之之道。必有包含荒秽之量。则其施为宽裕详密。弊革事理而人安之。若无含弘之度。有忿疾之心。则无深远之虑。有暴扰之患。深弊未祛而近患已生矣。故在包荒也。泰宁之世。人情习于久安。安于守常。惰于因循。惮于更变。非有冯河之勇。不能有为于斯时也。自古泰治之世。必渐至于衰替。盖由狃习安逸因循而然。自非刚断之君英烈之辅。不能挺特奋发以革其弊也。故曰用冯河。或疑包荒冯河似相反。不知以含弘之量。施刚果之用。乃圣贤之为也。今此台监所教数语。正与此卦爻辞传意相发。盖即今时义然也。区区愚见。亦尝以为今日为治之务。无以外此。盖其所谓包荒者。岂谓徒务含弘。不卞是非邪正之意。其所谓冯河者。亦岂谓全任刚果。惟事更张搏击之意耶。必须含弘刚果。交相为用。而然必以包荒为主之意也。本义曰。包容荒秽而果断刚决。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61L 页
下一而字。其义尤明。自古轻锐急迫者。鲜不败事。前车未远。岂不可戒耶。张南轩之言曰。复雠之义。固其大纲。而施为举措之间。贵乎曲尽修德立政。用贤爱氏。又复雠之大者也。不此之为。而徒曰吾雠之复。有是理哉。济大事。必以人心为本。若未曾做得一毫事。先扰百姓。失却人心。是将立事。根本自先坏矣。乌能立哉。然而又有一等颓堕苟且之论。借养民之说。却是要玩岁愒日。都无所为。此反害正论。南轩此论。亦不可不深味之也。今日儒相。岂不是至公血诚粗拳大踼。而然此浅妄之见。则窃以为若无台监左右夹赞之助。恐不能以包荒为主。配中行之德。就光明显大之治。然则朝廷之上。不可一日使台监不在其位。而近以一时无心之微失。至于坐罢。归袖飘然。优游自逸于湖海之上者已将浃月矣。侍生于此已不胜其慨然于 圣朝之处之也。来教中。又有 圣上励精。儒臣得路。此正千载难逢之会。平日读书者何为等语。劝侍生从速赴召。有若侍生承命一进。则不无分毫有益于时事者然。至曰坐算今日救此者。惟有执事虽病不必役役。只来救此段则幸矣。其勉励期待之意。可谓出寻常万万。于此亦可见台监至诚忧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62H 页
国之意。不以进退而有间。益令人敬服也。然若以此勉励期待于侍生。则虽台监之于侍生。恐亦未能深知而有此教。此岂侍生之所敢仰承者耶。侍生自居闲以来。虽不无亲近书册之时。不过为寂寥中遮眼之资而已。宁有身心上着实工夫耶。况赋性庸驽。茅塞已甚。上无明师之诲。傍无彊辅之益。精力有限而道体无穷。人欲易迷而天理难复。每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叹。实无云溃窗涵月。春回木放花之效。矧又自前冬将摄失宜。旧患复作。症势转剧。方此救死之不赡。自家一个身心。亦不能句当康济。则其敢望出为世用。能有所补于时事耶。朱夫子所云古之君子。量而后入。不入而后量。今虽身在山林。尚恐不能自主。况市朝胶扰之域。何可保其不失耶。忧世之心。报主之愿。虽不敢忘。绵力薄材。了得甚事。不如且跧伏。过此残生者。可谓说尽侍生今日心事也。侍生此言。无非从片片赤心中出来。非有一毫虚饰之辞。伏想台监或赐俯察而恕之耳。既有缕缕丁宁之教。义不可不对。兹敢略陈浅见。仍暴区区实情。惟望台监独览而勿挂人眼孔。如何。
与郑尚书(致和○丙午)
与郑尚书(致和○丙午)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62L 页
病伏丘壑。人事废绝。顷者伏闻大监新膺升秩之命。而尚未得以一书申贺。恒自愧叹。近因道路之传。伏闻领台大监于今番查事时。与左揆台爷并拟编配之律。至于当初拟律时有不忍闻者。而 主辱之痛。亦有非臣子所忍仰睹者云。乡曲所闻。虽未知其真的。而闻来气塞。直欲无生。长夜愤泣。自不觉涕泪之交颐。世界缺陷。何至此极也。天若祚宋。则终必无此事。苍苍在上。只待前头谢使之往返耳。屏退之踪。无由趋候于门屏。谨此专书仰候。
答洪尚书(重普○癸卯)
此非仓卒间以謏闻陋见率尔仰对者。然勤教至此。亦何敢终无一语以塞盛意乎。大槩此事之必宜一番釐正者久矣。乃于今日果有此举。益可见朝廷崇儒重道之至意。钦叹不已。圣门诸弟子名字各异处甚多。此无先儒折衷定论。则似当以诸书之杂出者。参互从多。而论孟所载。则此是朱夫子亲自勘定之书也。似当一从其大注。其他则只宜从多。而然通典。则是唐杜佑所撰正。文献通考。则是宋末马端临所撰。续文献通考。则是皇明万历间王圻所撰。孔子通纪。则是皇明成化间潘府所撰。而家语则虽云是伪
答洪尚书(重普○癸卯)
此非仓卒间以謏闻陋见率尔仰对者。然勤教至此。亦何敢终无一语以塞盛意乎。大槩此事之必宜一番釐正者久矣。乃于今日果有此举。益可见朝廷崇儒重道之至意。钦叹不已。圣门诸弟子名字各异处甚多。此无先儒折衷定论。则似当以诸书之杂出者。参互从多。而论孟所载。则此是朱夫子亲自勘定之书也。似当一从其大注。其他则只宜从多。而然通典。则是唐杜佑所撰正。文献通考。则是宋末马端临所撰。续文献通考。则是皇明万历间王圻所撰。孔子通纪。则是皇明成化间潘府所撰。而家语则虽云是伪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63H 页
书。乃孔安国得鲁共王壁中所藏书。集录而为之者也。诸书之中。亦岂无古今取舍之别也。濂溪先生讳中惇与敦之取舍。则濂溪先生本集简牍中。既自云惇实惇颐。年谱中。亦以惇字书之。则似当以此为定也。董江都之独称江都相。恐其不然。圣庙从祀诸贤。初皆有封赠之爵。嘉靖间。张孚敬献议改称先儒某子而已。此则非我国之所遵行者。两庑诸贤。皆有封赠之爵。而仲舒又是广川之人。则通考诸书中所谓广川伯者。似是矣。浦城伯之浦字。则真西山本集本传中小注曰。正统三年。奉圣旨追封浦城伯云。而渊源录诸书。又皆以西山为浦城人。则浦字似是矣。若其位次上下。则既已同入庶中。其间道德之略有高下。似不可论。只当以年次先后为准也。董仲舒之对策。为江都相。虽在于武帝时。而景帝时。已为博士。与孔安国之父忠可为友。孔安国则武帝末年巫蛊事。起后为临淮太守而卒。似不无先后之差。文献通考中。以曲阜伯位次。谓在江都相之上者。似不然矣。胡康侯,张南轩之先后。则尤非难知者。此则通考中。以建宁伯之位次。谓在华阳伯之上者是矣。蔡九峰之于真西山。犹董江都之于孔安国。槩西山与九峰之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63L 页
子为友。况许鲁斋之在于九峰之上。尤极无谓。此等处。则似不可不速改耳。然某不知而强答。有似呓语。还可一笑也。
与赵尚书(珩○丙午)
大监前后所遭俱。非寻常膝下之惨。天之先后生此人才于一家之内。而遽又夺之于方壮之年者。抑又何理也。折锷之恸。行路所同。伏想大监当此暮境。尤何以堪遣耶。然古今朝暮。彭殇一致。此乃实然之理也。若于极难自抑时。辄思人之生死寿夭。不过造化一场戏剧。一元之久。犹是大化中瞬息。则何用区区哀伤于毕竟同尽之前耶。以此为意。则便觉脑中少宽。此语虽近于外家。其理固然。实不外乎先圣先儒之训。此是比来侍生之所尝持以自遣者也。伏想大监钟情之极。必不能少抑其恸。以贻暮境过哀致伤之悔。兹敢以所尝自试者。奉而仰勉焉。更须十分理遣。以副至望也。伏此丘壑。无由躬晋吊慰。谨此以书仰候。
答郑杆城(养○乙巳)
所示别纸。一一仰悉。栗谷先生年谱。久未有成。此诚斯文之恨。近闻湖中诸丈起草卒业。而未知入刊于
与赵尚书(珩○丙午)
大监前后所遭俱。非寻常膝下之惨。天之先后生此人才于一家之内。而遽又夺之于方壮之年者。抑又何理也。折锷之恸。行路所同。伏想大监当此暮境。尤何以堪遣耶。然古今朝暮。彭殇一致。此乃实然之理也。若于极难自抑时。辄思人之生死寿夭。不过造化一场戏剧。一元之久。犹是大化中瞬息。则何用区区哀伤于毕竟同尽之前耶。以此为意。则便觉脑中少宽。此语虽近于外家。其理固然。实不外乎先圣先儒之训。此是比来侍生之所尝持以自遣者也。伏想大监钟情之极。必不能少抑其恸。以贻暮境过哀致伤之悔。兹敢以所尝自试者。奉而仰勉焉。更须十分理遣。以副至望也。伏此丘壑。无由躬晋吊慰。谨此以书仰候。
答郑杆城(养○乙巳)
所示别纸。一一仰悉。栗谷先生年谱。久未有成。此诚斯文之恨。近闻湖中诸丈起草卒业。而未知入刊于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64H 页
何处。且以未即寓目奉玩为叹矣。今承来教。始审尊丈主管斯役。先生言行所录刊行今世之责。舍尊丈而谁也。伏想尊丈于雠校入刊之际。追念先德。亦必惕然兴感也。白沙相国所撰碑文。本是奇作。而亦不可谓尽形容德美之盛。至于论学紧关处。亦多未尽之语。大为士林之歉然。于入石时。相国既已下世。故其中大段未妥处。端相先祖考文忠公。与吴楸难,郑守梦,申玄轩,尹稚川诸公。往复于沙溪金先生。再三熟讲。或添删或移易于本文中而入石。如往见退溪先生之后知行并进四字改之。且入退溪先生书中语以明之。出家入金刚山之出家者。似失实。故此二字去之。公少读书至张公艺下。添入事庶母事仲兄等实事。四书集注。改以小注。朝臣下。添入前后辈三字。一时坡州有成牛溪一款。移入于总论论学之头。既曰隐居坡山。又曰坡州有成某。语叠。此一句去之。体用一原之一原。亦非吻合。略为删改。遂为颛门之颛门二字。删去顶门上下针五字。删去擅权慢上之间。添入圣教数十字。其曰凿龙门。其曰上达而后下学。其曰蜃阁之浮于海等语处。略添程子,朱子语以證之。御风历阶。改以暗合道妙。致曲之和与精义制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64L 页
事。语势似倒。故改之。此类是也。俱在祖考文集中。谨此付签以呈。郑守梦文集中上白沙相国论先生碑文书一篇。亦付签以呈。祖考文集中所载本文中所谓某字。则以某字改之。某语则以某语改之。在于某处者。移入于某处云者。则今以白沙集中本文按校。亦可一一證正。而只云改之。略为删改略为添入等处。则不知其删改添入者果是何语也。此则祖考文集中既不备录。守梦集中。亦无所载。曾见沙溪金先生家状遗稿中。亦无论此定本。而白沙相国文集。则必不以身后诸公之所追改者。改其本文而刊行也。即见士强兄答尊丈书。此兄亦似有不能详知者。端相之浅见。则窃谓必须印来碑石所刻正本。而后始可知凿龙门上达下学蜃阁浮海等诸处所改文字之为如何矣。未知如何。先生碑刻印出正本。不在于湖中云耶。幸与诸丈更加消详。俾无未尽之患也。畿伯令公适来访同宿。扰扰只此。
答郑杆城(丁未)
伏惟春寒尚峭。尊丈起居万安。前头进退。欲何以为之耶。方伯之必欲仍挽。以副一境借寇之愿者。既非自己私意。到此理穷义竭。公然弃而归之。决知其不
答郑杆城(丁未)
伏惟春寒尚峭。尊丈起居万安。前头进退。欲何以为之耶。方伯之必欲仍挽。以副一境借寇之愿者。既非自己私意。到此理穷义竭。公然弃而归之。决知其不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65H 页
可。其势只当姑留半许年。上以副朝廷之意。下以答一境之望。似极从容。世岂有谓尊丈不能弃却岭外一邑。尚此迟留者耶。前书所教不知羞耻之语。无乃太过耶。幸勿以此为意如何。侍生仅保病状。他何足喻。而未承清诲者。今已久矣。有时独掩松关。瞻望岭云。未尝不一倍怅慕耳。洛中风浪。渐加一层。前后窜逐者八谏臣。两承宣尚在牢狱。馀波至及于闵持叔辈。亦皆见罢。未知此爻象终如何出场。而国事亦将如何也。领台则既以罢职加罪。右相则削黜。左台则仍以递差。合司连启。虽尚不允。而顷日两司引见时。自 上教以吾亦知此论非怪妄之类。而只是三公如此。国事可闷云耳。尤,春两丈。以此有疏。疏语颇紧。因此馆学又将继起陈疏。若览此去两纸。则可想其槩矣。冬至使行时。白绵纸数十卷见颐。故彼中又欲罚金于 圣躬而还止。只令议罪使臣及户判云。此路一开。每将有此举。前头羞辱。不知至于何境界。令人痛惋欲死。奈何奈何。
答金监司(宇亨○戊申)
别纸所示。可见簿书纷扰。赈救劳攘之中。亦不废日用工夫之意。此间喜贺。如何如何。紫阳书。实是义理
答金监司(宇亨○戊申)
别纸所示。可见簿书纷扰。赈救劳攘之中。亦不废日用工夫之意。此间喜贺。如何如何。紫阳书。实是义理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65L 页
府库。今虽生面。久当自熟。退陶之逢人。必以此为劝者。诚是至训也。幸勿以景晚为诿。有所中辍也。志气则无时可衰。岂可专以李初平为法耶。侄于近间。别无新得。顷者。尤丈送书问退溪,高峰格物物格解。异同之辨。必使一一剖析以示。而今姑未及作答。早晚答去。则当就呈以正耳。
答李一卿(廷夔○癸卯)
昨日之礼。得免沾服失容之患。此为幸耳。示意谨悉。礼曰。妇人之贽。榛栗脯脩枣椇。妇初见舅姑。以此为贽云。则奠贽之礼。只可行之于舅姑。家礼本文。又云还拜诸尊长。如冠礼无贽。似无贽之明文。而但于其上尊于舅姑者。既云如见舅姑之礼。况妇人之以脯脩为贽者。乃是断断自修之意。则其见于大夫人前。恐无甚异于见姑也。依所示用贽。似亦可矣。
与李一卿(甲辰)
俞丈之病竟不起。痛哭何言。此丈死生。亦系时运。岂但吾辈私恸而已。痛裂之极。自不觉失声长号。弟于即者。扶病往哭而来。尤不能为心。再昨。乃其初度。来去同日。亦一异事。临终时。精神了了不错。欲为遗疏。气微不能成文而止。与夫人诀。遗嘱丁宁。俄即挥遣
答李一卿(廷夔○癸卯)
昨日之礼。得免沾服失容之患。此为幸耳。示意谨悉。礼曰。妇人之贽。榛栗脯脩枣椇。妇初见舅姑。以此为贽云。则奠贽之礼。只可行之于舅姑。家礼本文。又云还拜诸尊长。如冠礼无贽。似无贽之明文。而但于其上尊于舅姑者。既云如见舅姑之礼。况妇人之以脯脩为贽者。乃是断断自修之意。则其见于大夫人前。恐无甚异于见姑也。依所示用贽。似亦可矣。
与李一卿(甲辰)
俞丈之病竟不起。痛哭何言。此丈死生。亦系时运。岂但吾辈私恸而已。痛裂之极。自不觉失声长号。弟于即者。扶病往哭而来。尤不能为心。再昨。乃其初度。来去同日。亦一异事。临终时。精神了了不错。欲为遗疏。气微不能成文而止。与夫人诀。遗嘱丁宁。俄即挥遣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66H 页
妇人。净扫室中。扶坐静俟而终云。此可见其平日之有守。尤极痛哭。袭殓时。亦无衣衾。弟亦才脱所着之衣以送。明日入棺时。恐不能成形。最是今方粮绝。祭奠及工匠所供。亦不能办。尤可惨怛。令监不可不急送一驮粮以救也。
答李一卿
示意一一谨悉。大槩令监所遭。诚非士大夫之所可堪者。欲以此为断决平生之出处者。岂非美意。古人有安石东山志立当与天下共推之语。此言固是矣。然于其间。亦不无斟量消详之道。自今日至老死之时。终不一出头于世。则此是大段立脚处。分义之未安。诸友之云云。皆不须言也。不但树立不然。若只以遽遭意外丑辱。今不可还即供仕。姑欲退伏田里。为数年闲处之计而已。则虽亦是好意。而其间又自当有节次矣。盖既非与世永绝之人。则分义所在。亦何可全不思耶。但说到分义。便是劝仕劝出处也。胡文定所云。真是格言。此自有自家所定。政不须问于人。亦非人所能断也。然弟意令监于不紧如敦宁之职。则有时来谢。清班显路。则必辞乃已可也。若必欲为平生更不出之人。则似亦太过。然既送病状。今何必
答李一卿
示意一一谨悉。大槩令监所遭。诚非士大夫之所可堪者。欲以此为断决平生之出处者。岂非美意。古人有安石东山志立当与天下共推之语。此言固是矣。然于其间。亦不无斟量消详之道。自今日至老死之时。终不一出头于世。则此是大段立脚处。分义之未安。诸友之云云。皆不须言也。不但树立不然。若只以遽遭意外丑辱。今不可还即供仕。姑欲退伏田里。为数年闲处之计而已。则虽亦是好意。而其间又自当有节次矣。盖既非与世永绝之人。则分义所在。亦何可全不思耶。但说到分义。便是劝仕劝出处也。胡文定所云。真是格言。此自有自家所定。政不须问于人。亦非人所能断也。然弟意令监于不紧如敦宁之职。则有时来谢。清班显路。则必辞乃已可也。若必欲为平生更不出之人。则似亦太过。然既送病状。今何必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66L 页
更论。因此久闲。亦是好事也。如何如何。
与李一卿(丙午)
顷日之雨。虽未足以恰慰三农之望。亦足为 銮路清尘之喜。况昨日日气清和。伏想舆卫早发觚棱。而顾此病伏田亩。不得与万姓共瞻羽旄之美。只自席藁南望而已。想令监亦必同此感也。岭儒之疏。前后圣教。足破其胆。此实东方万世之福也。伏想 宁考在天之灵。亦必悦豫于冥冥中矣。沂台,久令。俱不无所办得者。尤可为士林之喜也。第此数千岭儒。自此举将为废锢之徒。窃恐邹鲁之乡。必为横乱之薮。此亦为有识之隐忧远虑者耳。弟额上发际生小疖。顷于禹瑞初期之日。为文而往奠其墓。添伤于往还时。方此苦痛。此为可闷。然终日偃仰于衡门之下。不见尘客。不闻外事。惟与二三年少辈。谈讨经传。时以古经周易。读过数遍。丧惨之馀。此足以遣日。是可慰也。但懔懔有岁不吾与日暮途远之叹。奈何。未知令监闲中新工。亦如何。朱书节要。想已卒业耶。记疑两册及浦相所著四书新义及朱书抄录者。未可掷示耶。令胤文理见解。日觉有进。可喜。姑此不具。
与李一卿(己酉)
与李一卿(丙午)
顷日之雨。虽未足以恰慰三农之望。亦足为 銮路清尘之喜。况昨日日气清和。伏想舆卫早发觚棱。而顾此病伏田亩。不得与万姓共瞻羽旄之美。只自席藁南望而已。想令监亦必同此感也。岭儒之疏。前后圣教。足破其胆。此实东方万世之福也。伏想 宁考在天之灵。亦必悦豫于冥冥中矣。沂台,久令。俱不无所办得者。尤可为士林之喜也。第此数千岭儒。自此举将为废锢之徒。窃恐邹鲁之乡。必为横乱之薮。此亦为有识之隐忧远虑者耳。弟额上发际生小疖。顷于禹瑞初期之日。为文而往奠其墓。添伤于往还时。方此苦痛。此为可闷。然终日偃仰于衡门之下。不见尘客。不闻外事。惟与二三年少辈。谈讨经传。时以古经周易。读过数遍。丧惨之馀。此足以遣日。是可慰也。但懔懔有岁不吾与日暮途远之叹。奈何。未知令监闲中新工。亦如何。朱书节要。想已卒业耶。记疑两册及浦相所著四书新义及朱书抄录者。未可掷示耶。令胤文理见解。日觉有进。可喜。姑此不具。
与李一卿(己酉)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67H 页
弟一退之后。曾不一进。而今此升擢之后。便即承命趋谢者。极无义理。大关廉隅。而然 君 父责以分义。则一己廉隅。亦有不敢顾者。必欲忍死冒进。一谢 恩命以归。而其奈病状尚如此。乍开窗户。亦辄还痛何。以此气力。其何以起身登程耶。尤相施设等事。虽未知更张变通之如何。而闾里间先有怨咨者。已非好事。张南轩所谓做不得一事。先扰百姓。失却人心。将立事。根本自先坏者。窃恐当留念也。
与李一卿
弟昨日疏批下后。又有牌招之举。而又不得进。断无出谢从仕之望。如是之际。归计渐迟。此间狼狈。何可言。岂料当初错料误动之害一至于此耶。每诵吉凶悔吝皆生乎动之说。未尝不自愧也。同春前日 筵中。自 上以心经毕讲许归为教。昨又为 召对。今则只馀一日所讲。今日若又 召对。则明间当发行云矣。 神德王后祔庙事。则郑相兄弟之意。与初大变。今为峻论。顷者。张静之来访。再昨。一正令公又来访。皆各说破前事。半日稳话而去矣。
与李一卿
霖雨支离。阻信有日。不审服况何似。弟伤寒虽似和
与李一卿
弟昨日疏批下后。又有牌招之举。而又不得进。断无出谢从仕之望。如是之际。归计渐迟。此间狼狈。何可言。岂料当初错料误动之害一至于此耶。每诵吉凶悔吝皆生乎动之说。未尝不自愧也。同春前日 筵中。自 上以心经毕讲许归为教。昨又为 召对。今则只馀一日所讲。今日若又 召对。则明间当发行云矣。 神德王后祔庙事。则郑相兄弟之意。与初大变。今为峻论。顷者。张静之来访。再昨。一正令公又来访。皆各说破前事。半日稳话而去矣。
与李一卿
霖雨支离。阻信有日。不审服况何似。弟伤寒虽似和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67L 页
解。粥饮尚不知味。以此元气益败。终日昏仆。冥冥不能举头。且畏风。不能暂时开户。此闷如何。再昨入诊时。因云卿及一正左台之力陈。得蒙恩递。而诸公力陈病状。自 上犹不许。临罢。知申,左台。更请发落。 上问方在城中耶。对以方在城中。又问辞疏到院耶。知申对以呈辞到院。 上曰。然则今姑许递可也。左台以下。以弟病状如此之意。仰陈蒙递。故虑弟即出。力劝姑留。非但诸意如此。弟之即今病势。决难跨马。姑俟少间。如可跨马。则当即出城矣。扶头草此。不具。
答金起之(寿兴○丁未)
兄之向来之谤。弟尝因此一端。窃痛世道人心之可骇也。设令当初仓卒入侍。随众仰对。此不过急遽之际。未及详审之致。而罢出之后。旋即陈劄。少暴已见。则此尤洞然无可言者矣。槩兄致此。亦不无其由。平日不喜交游往来驰逐。仍又官位骤尊。是以或有一事。动相纷纭和附。全不究心迹之分。惟以起谤为务。薄俗至此。岂不寒心。然此皆外至横逆也。虽狂闹撼世。亦何足动吾中耶。承兄前后书。每有不忘昔年留意此事之语。可见兄尚记天柱寺里与弟悬灯联枕时语也。即此不忘之心。便是此事也。何必离群兀坐。
答金起之(寿兴○丁未)
兄之向来之谤。弟尝因此一端。窃痛世道人心之可骇也。设令当初仓卒入侍。随众仰对。此不过急遽之际。未及详审之致。而罢出之后。旋即陈劄。少暴已见。则此尤洞然无可言者矣。槩兄致此。亦不无其由。平日不喜交游往来驰逐。仍又官位骤尊。是以或有一事。动相纷纭和附。全不究心迹之分。惟以起谤为务。薄俗至此。岂不寒心。然此皆外至横逆也。虽狂闹撼世。亦何足动吾中耶。承兄前后书。每有不忘昔年留意此事之语。可见兄尚记天柱寺里与弟悬灯联枕时语也。即此不忘之心。便是此事也。何必离群兀坐。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68H 页
日钻故纸。而后始谓学耶。然徒有不忘之心。而更不提掇此心。随事照顾于日用间。则都不济事。果能不放此心。随处体察。则虽在簿书纷扰事务倥倊之中。此心自可不迷矣。此虽不可与原有本领工夫者同日语。且未见有温寻日新之益。而然亦不至全然役心于事物之归矣。幸兄益加意于此。如何如何。吾辈平日相期。本不浅浅。岂无他日相从于丘壑江湖之间。究此大事。以遂素志之时耶。
与南云卿(龙翼○丙午)
元虏中原溷几春。斯文犹幸一番新。可怜秽德能如许。不废山林讲道人。性理诸家(性理诸家解)皇极笺。(皇极经世书释义)天原(天原发微)二鲍又论镌。恨予得见奇书晚。一抚遗编一怅然。此二绝。即退陶先生诗也。其时此三书。流布东方。而今则绝无。弟于年来。广加搜问。堇得天原一书。而亦未准秩。顷以此请于青平都尉之行。而未得购来。兄于此行。如不欲以燕市一物浼于橐中则已。若未免购书以来。则幸须留意于此也。盖天地间阴阳消长之气数渐就姤遁者。固无奈何。而若此性理之学。则自有所不与此而俱晦者焉。观于退陶先生诗。可知也。安知今日讲道于山林者。又有如金
与南云卿(龙翼○丙午)
元虏中原溷几春。斯文犹幸一番新。可怜秽德能如许。不废山林讲道人。性理诸家(性理诸家解)皇极笺。(皇极经世书释义)天原(天原发微)二鲍又论镌。恨予得见奇书晚。一抚遗编一怅然。此二绝。即退陶先生诗也。其时此三书。流布东方。而今则绝无。弟于年来。广加搜问。堇得天原一书。而亦未准秩。顷以此请于青平都尉之行。而未得购来。兄于此行。如不欲以燕市一物浼于橐中则已。若未免购书以来。则幸须留意于此也。盖天地间阴阳消长之气数渐就姤遁者。固无奈何。而若此性理之学。则自有所不与此而俱晦者焉。观于退陶先生诗。可知也。安知今日讲道于山林者。又有如金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十 第 168L 页
仁山,许白云,程林隐,鲍鲁斋诸人也耶。兄果能得此数书而来。他日与弟相从讲劘于星村芝洞之间。穷天人性命之微。究阴阳元会之运。则庶免为醉生梦死之归矣。吾辈之今日聪明筋力。已非盛壮之时。恰与天地气数之渐就姤遁者相似。而其中亦不无不与聪明筋力而日衰者存焉。此所谓血气有时而衰。志气无时可衰者也。理固如此。敢不自勉耶。兄独见之。勿挂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