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x 页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疏(四首)
疏(四首)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71H 页
代洪右相论时事疏
伏以臣。空疏谫劣。百不如人。立朝二十年。报蔑丝毫。而躐跻卿班。致身此地。禄位已极。恐惧深深。蚊虻之负山。不足以喻其重。歇后之讥。伴食之诮。臣固自甘。而窃恐鼎席之尊。缘臣而益轻。有折足覆餗之灾。臣自承命以来。夙夜怵惕。诚不能一刻自安也。臣于忝授之初。旋有燕行之命。带职出疆。半年瘝旷。虽在庶官。尚且不可。况此三事之位。不容暂旷。臣虽在朝。只不过碌碌随行。无所猷为。而至于仍带往还。则决知其不敢。故曾将此意。露章陈请。乞付西枢以行。而微诚未格。竟靳 恩许。臣不敢更渎。只自悯蹙于中矣。今臣既辞 天陛。衔命在途。而匪据之号。尚在身上。最是所受密符。尤岂带去于疆外者也。伏乞 圣慈亟命递臣本职。俾臣得以趁未渡江。以所受密符。为驰驿上进之地。不胜幸甚。臣于顷日登对时。敢以刍荛之说。略陈愚陋之见。而臣材识浅薄。言辞拙讷。实未能敷畅志意。以开 圣听。延英奏罢。只增愧悚。臣今违离 阙庭。又将久隔 清光。回望象魏。恍侍
伏以臣。空疏谫劣。百不如人。立朝二十年。报蔑丝毫。而躐跻卿班。致身此地。禄位已极。恐惧深深。蚊虻之负山。不足以喻其重。歇后之讥。伴食之诮。臣固自甘。而窃恐鼎席之尊。缘臣而益轻。有折足覆餗之灾。臣自承命以来。夙夜怵惕。诚不能一刻自安也。臣于忝授之初。旋有燕行之命。带职出疆。半年瘝旷。虽在庶官。尚且不可。况此三事之位。不容暂旷。臣虽在朝。只不过碌碌随行。无所猷为。而至于仍带往还。则决知其不敢。故曾将此意。露章陈请。乞付西枢以行。而微诚未格。竟靳 恩许。臣不敢更渎。只自悯蹙于中矣。今臣既辞 天陛。衔命在途。而匪据之号。尚在身上。最是所受密符。尤岂带去于疆外者也。伏乞 圣慈亟命递臣本职。俾臣得以趁未渡江。以所受密符。为驰驿上进之地。不胜幸甚。臣于顷日登对时。敢以刍荛之说。略陈愚陋之见。而臣材识浅薄。言辞拙讷。实未能敷畅志意。以开 圣听。延英奏罢。只增愧悚。臣今违离 阙庭。又将久隔 清光。回望象魏。恍侍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71L 页
前席。馀怀耿耿。有不能自已者。兹于辞职之疏。更毕前日之说。伏愿 圣明少加留神而省览焉。臣闻易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臣未知 殿下以今日之国势。为安乎危乎。大凡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未闻有不进不退。而犹可以维持长久。终始无忧者也。自古人主之御世保邦也。有日进不已之势。则虽不能即致兴隆之治。而犹可以有兴隆之望。有日退不已之形。则虽不必即就危亡之域。而终必至于危亡而后已。臣观今日之国势。有日退之形。而无日进之势。委靡颓堕之象。日异而时不同。此月不如前月。今年不如去年。有若失柁下濑之舡。渐入于惊涛骇浪之中者然。其人心世道之坏丧。天灾地异之著现者。至于今日而极矣。不知何许祸乱。伏在冥冥之中。天之示警若此丁宁。而人自不能觉察耶。如臣无状。忝据此地。虽欲殚竭心力。效其区区。而无救于国家危亡之急。而徒增其尸位窃廪之罪。中夜思之。心焉如丧。顾瞻朝廷。实无一事可恃而安者。惟是 圣明在上。春秋鼎盛。此正 殿下朝乾夕惕。夙夜忧勤。仄席求贤。思兴至治之时也。所谓日进兴隆。日退危亡之机者。只在于 殿下一转移之间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72H 页
也。何以言之。今 殿下非不洞察乎此。而犹欲其牵补架漏。苟度时日。则虽不敢的指为必在某时。而终不过日退不已必至于危亡而后已。 殿下于此若念 先王付托之重。体古圣继述之训。必欲赫然改图。奋发有为。思兴日进兴隆之治。以光我 祖宗之旧业。则此不可以外求。亶在于 殿下方寸之内。 殿卜果能先立乎其有为之大志。则为尧为舜。亦不外此。区区小康之治。岂无从欲之化哉。此先正所谓一纲举而十目皆张者也。然其立志有为之中。亦不无最要且急者。此即 勤御经筵是也。古昔圣帝明王。必以此为致治之先务。而君德之成就所以必责之于此者。良有以也。盖人主一心。固为万化之源。而克去己私。尤是治心之要务。私者。一心之蟊贼而万恶之根本也。自古国家。治日常少。乱日常多。驯致于危亡者。尽是人君不能去一私字故也。然必欲去心贼拔恶根。以复乎天理之纯。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则尤不可不深藉于问学之功。以入于克去净尽之域矣。惟我 殿下仁明恭俭之德。本于天性乐善好学之诚。粤自冲年。严恭寅畏。励精图治者。今已六年于此。而近缘 玉候违豫。久废法讲。广厦细旃之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72L 页
上。未见有三接劝诵之美。而玉堂之儒臣。作一守直之员而已。此非 殿下有懈于典学之功。实由于 圣体靡宁。未遑于开讲而然也。群下之心。曷胜郁闷。而自近日以来。愆和之候。渐底于复常之境。顷有开筵之命。继有朝参之举。此诚三四年来所未有之盛事也。中外上下。莫不欢欣鼓舞。思见至治。此岂但庶几无疾之喜而已也。即今新阳回泰。和煦渐畅。伏想殿下于此后。亦必连御经席。毋或间断。孜孜不倦。伫见日新之效。此岂非臣民之庆。 宗社之福耶。大槩帝王之学。异于凡人。固不守书册而泥言语。亦不宜寻行而数墨。然必或以经传。或以史策。讨论义理之精微。商确古今之得失。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言象意之表。则不必开卷而后始可有益。虽凭几合眼而听之。亦自有开广将就之益矣。设令 圣候或有违和之时。则不必出御法殿。虽于卧内。亦可以召接而讲论。君臣犹父子也。何必以起居之末节。有所拘碍也哉。危微精一之训。是我 殿下家法。而 圣祖神孙相传之旨诀也。 殿下若念兹在兹。终始加功。日与圣贤为徒。而接贤士大夫之时多。则薰陶德性。警戒日闻。自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73H 页
无非僻之归。谄邪之入矣。记曰。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虽以调养疾病之道言之。亦必愈于亲近宦官宫妾。而徒事药饵而已也。易不云乎。正其本万事理。 殿下诚能先立乎有为之志。以正其本。则譬犹裘之絜领。网之举纲。内可以解中外忧虞之心。外可以鼓八方奋励之志。天灾可弭。世道可回。坏乱之纪纲。可以肃矣。崩溃之论议。可以定矣。群下之贤邪可别。一心之公私可判。夫如是则 圣治之兴。指日可待。虽岩穴自守之士。亦皆观德听风。延颈企踵。于于而来。愿立于 朝。况彼宋时烈,宋浚吉等。于 先王有亲承顾命之义。于 殿下有 春宫师傅之恩。实非韬晦山林。独善其身者之比也。今虽暂乞退闲。处于荒野。而想其心事。则亦必悬情结念。窹寐重宸。今 殿下诚心虚伫。频降 召命。勿以常规为拘。或下亲札。或遣近侍。一召不来则再召之。再召不来则三召之。勤勤恳恳。至诚招延。则时烈,浚吉。本非无意于世者。岂不思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义耶。果能如此。则风动之休。可复见矣。虽以如臣之万万不肖。亦可以备位周行。竭其驽钝。宣扬圣德。以补治化之万一。此臣所以谓今日进退兴亡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73L 页
之机。只在于 殿下方寸之内。而尤必以勤御 经筵。为最要且急者也。伏愿 圣明恕其僭妄而加意惕念焉。则 宗社幸甚。臣民幸甚。臣兹当出疆之日。不任惓惓之愚。披露肝肠。毕陈无蕴。而文辞荒拙。语无伦脊。臣尤不胜惶悚战灼之至。谨昧死以 闻。
应 旨论时事疏(执义时)
伏以臣。六年痼疾。形神换脱。其癃孱悴惙之状。骇人瞻视。是以平居闭户。惴惴度日。而犹不能节慎将摄。才于夏间。又经重患。臣之年来不得供剧者。实出于万不获已。此乃举朝诸臣之所共知也。臣昔忝春坊。出入 离筵者。首尾十载。自 殿下临御以后。缘臣病废。自阻 朝班。尚不得一近 清光。夙宵耿结。只自怜悼而已。顷于备局 引见之日。以臣忝在三司之故。亦承 牌召之命。臣于其时。素患疝胀之症。乘寒复剧。屈伸坐卧。不能任意。而必欲一瞻 天颜。颠倒趋诣。扶舁入 阙。忍死登对。重趋旧砖。昵侍咫尺。恍若一梦。感涕自横。而及其罢对归家之后。疝患转剧。叫呼刺痛。殆不省事。仍又吐血无数。几至数升。昏仆床席。尚不能举头。臣之从前不敢从仕之计者。诚以此也。病状如此。而其可复厕于三司之列乎。况近
应 旨论时事疏(执义时)
伏以臣。六年痼疾。形神换脱。其癃孱悴惙之状。骇人瞻视。是以平居闭户。惴惴度日。而犹不能节慎将摄。才于夏间。又经重患。臣之年来不得供剧者。实出于万不获已。此乃举朝诸臣之所共知也。臣昔忝春坊。出入 离筵者。首尾十载。自 殿下临御以后。缘臣病废。自阻 朝班。尚不得一近 清光。夙宵耿结。只自怜悼而已。顷于备局 引见之日。以臣忝在三司之故。亦承 牌召之命。臣于其时。素患疝胀之症。乘寒复剧。屈伸坐卧。不能任意。而必欲一瞻 天颜。颠倒趋诣。扶舁入 阙。忍死登对。重趋旧砖。昵侍咫尺。恍若一梦。感涕自横。而及其罢对归家之后。疝患转剧。叫呼刺痛。殆不省事。仍又吐血无数。几至数升。昏仆床席。尚不能举头。臣之从前不敢从仕之计者。诚以此也。病状如此。而其可复厕于三司之列乎。况近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74H 页
日法府之官。责任如何。而臣敢一向久据。徒为养病之所耶。臣之癃孱陋败。决不堪供剧之状。伏想 圣明于登对之日。必已俯察无馀矣。伏乞 圣慈亟命递臣职名。俾臣得以随分散蛰。将息数年。专意医药。复得为人。不胜大幸。不胜大幸。臣自病蛰以来。惟以药物为命。加以性质庸鲁。识虑泄短。其于朝议是非。时务得失。则不但有同聋瞽。实亦不敢留意。然其一片忧爱之赤心。则未至全泯。故平日为 圣躬忧。为圣德虑者。亦不可谓不深且切矣。顷者登对之日。臣既忝言责之官。入侍诸臣之后。则当此天灾孔惨 上下忧遑之日。岂不欲略陈所怀。少暴区区之忱。仰答 虚受之盛意。下塞言官之职责。而不但臣初登筵席。不敢唐突。位次最后。日势已暮而已。臣于积病之中。猝然入对。急登 殿陛。精神恍乱。半日俯伏。犹未自定。且又呼吸促急。言不能出口。臣于此虽欲出有所陈。必不得敷畅志意。以毕微悃。兹未免嘿嘿缄口而退。不言之罪。臣固难逭。还家病伏。愧恧难状。昨今神气少定。始欲以文字。略摅一二。而第其所欲陈者。亦皆诸臣已陈之刍狗。然臣既非识务之士。则奇言异策。何处得来。只不过就其刍狗中。少可以有益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74L 页
于 圣躬之保养。 圣德之光美者。反覆䌷绎。为 殿下诵之。乞赐 加勉而已。伏惟 圣明少垂察焉。昔我 先王以天纵圣资。抚运承基。窹寐豪英。期臻至理。一号一令。无非耸动中外者。以致诸贤满朝。朝夕唐虞。实是东方千载之一时。而不幸 盛业未半。遽抱 天崩之恸。民生无福。天意难谌。此诚忠臣志士陨泪于千秋者也。惟我 殿下离明继照。受 先王付托之重。躬履其位。夙夜怵惕。则继述 先王之志。以光我 祖宗之旧业者。岂非 殿下之责耶。臣伏睹 殿下仁明恭俭之德。本于天性乐善好学之诚。粤自冲年自承大宝。朝乾夕惕。严恭寅畏。励精图理者。今已有年于此。而然其 圣志未立。治模未定。凡于政令施措之间。未见有奋发振励之意。而每有牵补架漏。苟度时日之气象。苟若一向如此。则设令稍持国势。幸免危亡之祸。廑可为守文之中主而已。其何以继 先王之志。光 祖宗之业耶。今者。星文示警。又有冬雷之变。仁爱天心。可谓告戒之丁宁。 殿下于此。赫然恐惧。避殿求言。以尽应天之道。日接群臣。大讲弭灾之策。臣新自外来。窃不胜耸贺之至。殿下之心。即上天之心也。景星祥云。只在 殿下之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75H 页
一心。风雷彗孛。亦只在 殿下之一心。是以古人有言曰。君若不政。孛星将出。彗星何惧。旨哉言也。向者玉候久愆。中外忧闷。旋有勿药之喜。快底平复之境。此实 宗社臣民之大庆也。大臣诸臣之请即告 庙陈贺者。在礼固然。况臣子欢抃之心。宜无所不用其极。而然在 殿下。终不无少嫌。事关 宗社。人主亦不得自由云者。恐不谓此。古昔帝王。设有行者。亦不足取法于今日。前后诸臣之竭诚吁请者。非不力矣。而 殿下终始牢拒。坚定不许。其谦冲自抑之意。溢于辞表。与其行一时之礼而终不免有少嫌。曷若守谦抑之 圣志。以彰盛美之至德耶。臣于此钦仰圣心。窃自私贺于中矣。今又遇灾恐惧。出于至诚。真有大警动大奋发之意。平日自谦之德既如彼。今日敬天之诚又如此。 殿下此心。亦足以上回天怒。下慰民望。此正阴阳胜复之会。眷命隆替之机。可不慎哉。然所谓 殿下之一心者。若无平日存养之功。安能无舍亡间断之患哉。今若求所以加功本源之地。则莫急于讲学。圣经贤传之旨。孰非治心之药石。而然其语约而义精。功简而效博。体用俱该。始终兼备者。莫若心经一部。此书卷秩不多。只是两册。首之以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75L 页
虞经人心道心之语。终之以朱夫子尊德性之铭。而诸经传要语及程朱以下诸儒格言。无不备载于其中。其于心学。真可谓指南之车。烛幽之鉴也。危微精一之训。是我 殿下家法。而 圣祖神孙相传之旨诀也。是以 先王末年。特讲此书。日与宋时烈,宋浚吉等。沈潜讲究。体验将就。有光明缉熙之盛。我东儒贤之首先尊信此书者。乃先正臣李滉也。臣于其时。忝在玉堂。适得李滉初得此书。亲自点绝。手自注释之册。 启达于筵中。其后馆僚投劄以进。 先王爱玩珍惜。若获拱璧。至于 下教臣等曰。自得此册。有若李滉之亲在左右。况其所写字画。初未甚奇。仔细详见。则字字奇妙。尽是绝宝云矣。臣未知此册尚在禁中耶。愚臣妄意。窃以为 殿下于此。宜继 先王讲学之序。先讲此书。而若以册子颇细。妨于开讲。则特 令玉堂别以大字誊写。作为四五卷之册。勿拘常规。直于卧内。引接儒臣。日赐讲读。则其为 圣学之益。岂有量哉。臣伏闻 殿下曾讲大学衍义。伏未知所讲者今已几卷耶。西山真氏一生工夫精力。尽于心经及此书。其后皇明儒臣杨廉,丘浚等。各有衍义节略及衍义补。而臣之六代祖臣延城府院君石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76H 页
亨。亦有衍义辑略。其书颇删节西山本书。每于各条之末。添补我东高丽诸君之事可为人主之劝惩者。我国之事鉴戒尤切。愚臣妄意。窃以为大学衍义。则仍以本书进讲。而辑略中东史补入者。则令儒臣别为抄出。或作为一册。或添书于本书各条之末。以为仍 赐继讲之地。则前朝治乱兴亡之由。可以领略。而其为今日之鉴。似益亲切矣。大槩西山本书。推衍大学纲领条目而为之。真帝王为治之律令格例也。虽其援引之富。论说之详。然无一言而不源于孔子之经。无一句而不根乎曾子之传。虽曰三纲领之二。而至善之止。固在其中。虽曰八条目之六。而治平之理。悉该其内。然其中间所载。多是历代之事。若于进讲之际。不探其本而徒事其末。则此不过为泛观前史之归而已。恐无关于大学本旨。大学之书。则 殿下于前日。既已熟复讲诵矣。愚臣妄意。窃以为虽非进讲衍义之时。大学本书。则自内日日循环。默诵潜玩之功。不可暂废。必须如是而后。本书与衍义。指趣相应。无汎观横驰之患。帝王之学。异于凡人。固不必寻行而数墨。虽凭几合眼而听之。亦可以超然自会于书言象意之表也。臣伏闻 殿下留心史学。而忽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76L 页
于经传云。未知臣所闻果是。而此实古今人主之通患也。先正臣李彦迪。力言其弊于疏劄之中。盖若不先之以经传。治其本源。以别其义利公私之分。则其何以辨是非得失兴亡治乱之所由哉。似伏闻近日时讲通鉴云。愚臣妄意。窃以为不急。莫若专意于心经或大学衍义之为着实急务也。 殿下果欲勤于讲学。则必先保养 圣躬。无欠安之候。然后始可议此。而年来 玉候常多违豫之日。连开法讲者。只是顷者数日。而旋因 未宁。又即还停矣。凡人四百四病。皆由自戕而致。臣未暇远引曲譬。虽极僭猥。请以臣喻。臣不幸早出宦路。昧于摄生。半生事业。只是把酒谈谑。而仍又受伤于远地行役。遂得此痼疾。病根既深。尚不免时时中毒。此皆由臣自致。更谁为咎。臣之忝侍春坊者。实自己丑。 殿下于幼冲之年。日 御书筵。未闻有愆候之频数矣。夫何近年以来。药房问安。无日无之。 眼患诸候。迭相交现。 殿下清心高拱于穆清之上。万机之繁。不足以劳攘 圣虑。则臣不知以何故 玉候平宁之日少。而违和之时多耶。中外臣民之心。非无隐虑于中者。而畏慑趑趄。不敢仰陈。伏闻顷日。大臣至诵古人诗句于前而不得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77H 页
明言云。君臣犹父子也。子之于父。何言不陈。臣曾闻先正臣李珥于 宣庙朝。亦尝以小官。敢有所仰请者。 宣庙开襟虚受。优答而奖之。至今传以为美事。君臣之间。顾不当若是耶。人主一身。处亿兆之上。居九重之内。意之所向。谁复止遏。而左右前后。无非女御。则在色之戒。倍难于平人。刚制之难。不独曲蘖而已。汤武。大圣也。不迩声色。为赞圣德之首。其戒之难。从可知也。伏愿 圣明留神省察焉。 殿下果能保养 圣躬。勤于讲学。则不可不先致草野之贤。而至若宋时烈,宋浚吉等。则岂但以讲学而招延而已也。时烈之于 先王。既有甘盘之旧。及被旷世之 恩遇。乃与浚吉。起自山林。幡然造朝。 先王擢置冢宰。方将举国而听之。乃畀 殿下委以商颜师傅之责。其风云契合之隆。前代所罕。逮我 殿下即阼之后。虽不免暂乞退闲。处于田野。而想其心事。则亦必悬情结念。寤寐 重宸也。 殿下之于两臣。礼遇之隆。无减于 先朝。而两臣之迹阻 清朝者。已数年矣。伏想 圣意必以为有召不来。有问不对。一何诚意之未孚。而然其不敢轻进者。盖亦有由。今此两臣。身任大义。出处进退。唯义是视。进则同进。退则同退。固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77L 页
不欲无义而进。无义而退。臣伏闻 殿下才因筵臣所达。已下 召旨。而然以草草数行之语。循例一召而已。其即承 命而来。恐未可期。所谓大义大志者。岂必明言唱说。徒烦听闻而后。始可以召致两臣也。天运回环。自有其时。无实效而受实祸。是 先王之所大讳也。今 殿下若常存此心。念念不忘。而至诚虚伫。频降召命。或遣史官。或遣承旨。一召不来。再召之。再召不来。三召之。以至四五召六七召而不已。则时烈,浚吉。本非无意于世者。岂不思追先帝之殊遇。以报之于陛下之义耶。近者。前后 除命。不及于时烈者久矣。伏想 圣意必不欲以虚礼待之。而愚臣妄意。窃以为 殿下犹未能深思。臣每诵程夫子用人取舍之语。未尝不三复慨然也。臣曾闻 宣庙朝相臣朴淳。于先正臣成浑之承 召赴朝也。喜而语人曰。吾王密密作网。终能网得牛翁来。岂非豪杰之主也云。牛翁。即成浑也。 宣庙之于成浑。尚能召致。况今日 殿下之于时烈,浚吉耶。臣所谓时烈之不敢轻进。亦有其由云者。盖亦有说。臣闻时烈于近来有若以罪累之人自处者。其所以有 召不敢来。有问不敢对者。亦必以此也。顷年。时烈以意外之事。苍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78H 页
黄退去。其后又以当初服制议礼之事。继有善道之疏。时烈服制之论。上据周公之经训。正正堂堂。诚可谓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而其后赵絅,洪宇远,赵寿益等诸人之疏。相继而起。及至顷日。又以金万均之事。遽有徐必远之疏。当初时烈疏意。只欲以朱夫子戊午谠议序中之语。立大防于一世。明大义于天下。以救渐溺之人心。晓此义理于上下而已。至若因此。必欲一依礼经所载而行之于今日。则亦不无似同而异者。古今异宜。时势不同。其间岂可无斟量之道也。以此言之。则必远之断自祖孙者。果为无识。而其所谓不可无斟量云者。则主意所在。不可谓全无所见。然其以粗厉之语。肆加讥侮于时烈者。极涉骇悖。乌得无罪。而前后之攻必远者。攻之太深。亦未能得其情而使自愧服。 殿下于其间。时有显示左右者。时烈因其一疏。以致朝著之大闹。累月不已。则其心之不安。势亦然矣。臣于此论。不无可避之嫌。而以其为公是公非。不得不言也。此外又有一事大为时烈之不安于心者。举国中外。莫不知之。而独 殿下未之知耳。臣何忍嗫嚅不言。以负我 殿下哉。顷年以僭用隧道之故。请改葬故相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78L 页
臣金堉。而仍罪其子弟之论。出于其时台谏闵维重。其时维重之意。只以年少台官。必欲有闻即陈而已。而臣虽未闻国舅之言。兵曹判书金佐明。则以维重此论。为出于时烈。佐明且尝以时烈服制之论为不是。臣与佐明。自少相亲。情谊不浅。曾以此两事。与佐明面论者。亦且屡矣。 殿下若不信臣言。试以此下问于佐明。则佐明亦必不敢以臣言为不实也。佐明之意如此。则国舅之意。亦必无异。似闻时烈尤以此不得自安云。伏想 殿下则必漠然不知有此。此固非仰陈于 圣明者。而时烈心事之如此。则 殿下亦不可不知。君臣之间。贵相知心。况 殿下之于时烈。岂或有一毫之阻隔也。此后时烈,浚吉等。若不造朝。仍将久处山野。则掌故记之。史官书之。传之于后。谓 殿下为如何。昔楚王之于穆生。醴酒不设。义士犹或非之。况今 殿下之于两臣耶。臣昔与时烈,浚吉。共侍 先王于熙政堂中。进讲心经者。前后非 一。而顷者。臣又登对于此。殿宇轩闼。不改旧观。仰聆 玉音。宛如 先朝。而顾瞻左右。只不见时烈与浚吉。臣于此自不觉怆悢于中。伏想 圣明中夜思之。亦必惕然兴怀也。臣伏闻顷日以将行五家统之意。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79H 页
下召李惟泰云。未知信否。果若如此。则臣窃恐其失当也。招虞人以旌。虞人尚不至。况可以五家统而招贤士耶。何不直以更欲相议其疏之意。措辞下谕耶。惟泰之疏。臣未曾详见。而槩闻其略。则非其创说。多是先贤之语。而然其更张变通。亦自有随时之宜。惟泰亦岂必尽欲行其言耶。其中可行者行之。不可行者不必行。若或罗络联属。难于拈出而行之。则设令皆不得行。亦何可因此。有缺于待士之道耶。前日惟泰之来也。 朝廷气色。显以其疏为难处。外若将行其言。而内实待其求去。遂令惟泰荒凉旅寓。荏苒数月。竟以母病。颠倒下去。待士之道。岂宜若此。自此士林失望。皆怀杜口裹足之意。臣于此窃为 圣朝叹惜也。臣闻顷日大臣以惟泰之疏。至请自递其职。而语颇欠稳云。臣亦未知其信否。果若如此。则大臣之言。何其大失也。臣不欲远引前代。只以 宣庙朝事言之。故相臣朴淳于成浑之来也。闻其有至诚寅协之美而已。未尝闻有如此之言。今者大臣之言若此。草野之士。尤岂肯于于而来耶。此则大臣亦必旋觉其非。自悔之不暇。而 殿下亦不可不责谕而勉之也。臣窃伏观今日 朝廷之上。未有经术之臣。昔在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79L 页
仁祖朝。名臣硕辅如申钦,吴允谦,金尚容,金尚宪,郑晔,郑经世,新丰府院君张维诸臣。皆以儒术进。羽仪于 朝。逮我 先朝。故相臣赵翼,李敬舆,金堉诸臣。亦无非经术之臣。布在三事之位。自觉 朝廷之尊矣。今则只有领中枢府事臣李景奭一人而已。是以经席之上。未闻以五帝三王之道。性情义理之辨。反覆讲说。每以街谈巷语琐漫俚亵之言。杂陈于前。臣于此。亦窃为 圣朝羞也。李景奭之被锢于彼中者。今将十馀年矣。咨访大事。出入筵席。固与在廷大臣。无所差间。而然不免隔一公案。每于彼人之来。栖遑城外。景象不佳。而 朝廷视为不可更请之事。置之相忘之地。 国家待元老之道。恐不当若此。愚臣妄意。窃以为因使臣之行。方便请解。似无不可。纵使请而不许。亦何所损也。今 殿下果能行此数者。勤于讲学。克尽修己之道。外致草野之儒贤。内励在廷之诸臣。布列左右。聚会精神。一心图理。思兴至治。则大纲既正。万目自举。从欲之化。指日可待。此岂非继先王之志。光 祖宗之业者耶。其所谓大义大志者。只在这里。夫岂外此而他求也。然古昔帝王之为治也。必以开言路纳谏诤为先务。是以曾在 先朝。苟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80H 页
有危言谠论之士。必褒赏而奖之者。不止一二。而自殿下临御以后。寥寥无闻。臣于此亦尝为 圣朝言路惜也。臣闻顷日玉堂儒臣。以曲径私献之弊。仰达于 榻前。大臣亦有继其后者。而 殿下屡下昏暗之教。诸臣退出。皆以为 殿下此教。犹有些不平底意思云。臣伏想 圣意。夫岂如此也。臣近闻金是声之此事。似非孟浪之比云。然则 殿下何不显加是声之罪。痛责私径之非。仍奖进言之臣。以广来谏之路耶。疏远野人。尚有献芹之忱。况当 玉候违豫之日。臣子之心。孰无效诚之意。而然自有内局矣。无识武夫。则固不足责。而曲径私献之说。大骇听闻。其为圣德之累。尚如何哉。此事既发于 筵席。不可但已。台阁之臣。固宜论列。而愚臣妄意。窃以为自 上行之。尤可以有光 圣德。亦足以大恢言路也。臣之首尾所陈。无非陈腐之语。而亦无非为 圣躬忧。为 圣德虑。片片赤心也。伏惟 殿下懋哉懋哉。臣之病状如此。实无更趋 天陛之望。兹敢不避烦猥。披露无隐。而病里草疏。文辞荒拙。犹未能毕其素蕴。尤不足以有概于 圣心。伏愿 殿下恕其狂僭。谅其衷赤焉。臣无任战慄祈恳之至。谨昧死以 闻。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80L 页
辞 给马装疏
伏以近者。 殿下克谨天戒。赫然警动。亲降德音。大开言路。臣六年病蛰。常切忧爱之忱。兹当得言之秋。不敢一向含嘿。披露片片之赤心。庶几少裨于 圣德。而然其陈腐之语。亦不无言深之戒。震越于中。方俟斧钺之加。不意 圣度天大。谅其衷赤。不惟不加之罪。反降 温批。臣奉读未了。自不觉感涕之横集。第此马装 赐给之命。出于万万格外。臣于此兢惶愧恧。实不知所以自处。臣固知 圣意所在。只欲先从隗始。以广来谏之路。而然岂如臣陋劣所敢当者也。倘 殿下信行臣之言。果能有补于 圣躬之保养。 圣德之光美。则此臣之所大愿也。虽上而雷威震叠。谴罚随之。下而群疑齐起。众怒交至。臣不敢恤也。如其不然。赏之何益。赏其人而不行其言。不如行其言而不赏其人也。况臣疏末。有曾在 先朝褒赏言者之语。而今 殿下遽以此施之于臣。臣尤不敢自安于心也。臣以乔木之臣。发身科第。平生志愿。只在禄仕。若其病状有一分供职之势。则独以何心为此撕挨出没之态。有若矫情者之为哉。臣之庸疏不肖之状。 殿下于十年 离筵。既已下烛无馀。纵使
伏以近者。 殿下克谨天戒。赫然警动。亲降德音。大开言路。臣六年病蛰。常切忧爱之忱。兹当得言之秋。不敢一向含嘿。披露片片之赤心。庶几少裨于 圣德。而然其陈腐之语。亦不无言深之戒。震越于中。方俟斧钺之加。不意 圣度天大。谅其衷赤。不惟不加之罪。反降 温批。臣奉读未了。自不觉感涕之横集。第此马装 赐给之命。出于万万格外。臣于此兢惶愧恧。实不知所以自处。臣固知 圣意所在。只欲先从隗始。以广来谏之路。而然岂如臣陋劣所敢当者也。倘 殿下信行臣之言。果能有补于 圣躬之保养。 圣德之光美。则此臣之所大愿也。虽上而雷威震叠。谴罚随之。下而群疑齐起。众怒交至。臣不敢恤也。如其不然。赏之何益。赏其人而不行其言。不如行其言而不赏其人也。况臣疏末。有曾在 先朝褒赏言者之语。而今 殿下遽以此施之于臣。臣尤不敢自安于心也。臣以乔木之臣。发身科第。平生志愿。只在禄仕。若其病状有一分供职之势。则独以何心为此撕挨出没之态。有若矫情者之为哉。臣之庸疏不肖之状。 殿下于十年 离筵。既已下烛无馀。纵使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81H 页
臣身无疾病。随众趋走。亦必无尘露之补。矧此癃孱积败之中。百病丛身。疝胀之疾。久入沈痼之域。且自近日添得吐血之症。前后所吐。已过数升。昏仆床席。奄奄若尽。以此病状。其可以仍据三司之列。以重瘝旷之罪乎。伏乞 圣慈亟命还收马装赐给之命。仍令递臣职名。俾臣得以专意医药。以安微分。以寻生路。不胜大幸。不胜大幸。臣无任祈恳屏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
辨徐必远等诋斥疏
伏以臣。于顷日备局 引见时。又承 牌召之命。而臣之病势危剧。情势难便。决无冒出之望。竟不得趋诣于登对之列。缩伏私室。恭俟罪罚矣。其后伏闻黄海监司徐必远,清风府院君金佑明,兵曹判书金佐明等。缘臣疏语。相继陈章。臣不胜惊悚震悸之至。臣于积年病废之中。忝此言责之职。适当 圣明遇灾求言之日。臣不敢一向含嘿。略摅区区之愚悃。徒知告 君之无隐。实不能计较臣身之利害。今此疑怒之交至。无非由臣而自致。更谁为尤。更谁为尤。臣之片片赤心。宁有一毫他意于其间哉。臣之妄意。则自圣上临御以后。礼遇宋时烈诸人。非不至矣。而近者。
辨徐必远等诋斥疏
伏以臣。于顷日备局 引见时。又承 牌召之命。而臣之病势危剧。情势难便。决无冒出之望。竟不得趋诣于登对之列。缩伏私室。恭俟罪罚矣。其后伏闻黄海监司徐必远,清风府院君金佑明,兵曹判书金佐明等。缘臣疏语。相继陈章。臣不胜惊悚震悸之至。臣于积年病废之中。忝此言责之职。适当 圣明遇灾求言之日。臣不敢一向含嘿。略摅区区之愚悃。徒知告 君之无隐。实不能计较臣身之利害。今此疑怒之交至。无非由臣而自致。更谁为尤。更谁为尤。臣之片片赤心。宁有一毫他意于其间哉。臣之妄意。则自圣上临御以后。礼遇宋时烈诸人。非不至矣。而近者。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81L 页
时烈有 召不来。有 问不对。自 上必以为讶。而时烈既不敢自言其不敢来不敢对之由。其间必不无所以然之故。虽不可的指为某事。而善道以后之事。皆是时烈之不安于心者。而至于与金佐明家以隧道等事。情意相阻云者。举国之人。莫不知之。莫不言之。臣则至与佐明面议者屡矣。伏想 圣明则独不知有如许事。时烈进退。虽不必专在于此。而其心之不安。此其尤者。故臣之疏中。既历举前日事。则岂宜于此一款。避私话之嫌。独有所掩讳哉。乃敢披露赤心。毕陈无隐矣。岂料其疑怒之乃至于此耶。凡人言语文字。致疑而听之。致疑而见之。则言言可疑。字字可疑。疑之又疑。以至于无所不疑之地。今者疑怒之至。此实类乎此。盖闵维重以隧道事论启之后。佐明家致疑时烈之说。人多传播。其时臣问于佐明曰。闻以闵维重隧道之启。致疑宋时烈云。然耶。佐明曰。果闻维重此论。出于时烈之所议定云。臣谓佐明曰。此不过维重以年少台官。有闻即陈之意而已。不宜致疑于宋时烈云矣。及至上年间。多有行言。愚臣妄意。深以为公私之不幸。虽非臣独忧之事。而窃不胜其区区之虑。既与佐明相亲。故一日往见佐明。问其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82H 页
所以。则其问答说话。不出于佐明疏中所陈。而宋时烈因此不安之状。则佐明言之颇详。佐明本意之无他。则臣固知之。而至于宋时烈不安之状则。臣之所闻之外。实因佐明之言。尤加详闻。大槩宋时烈之不安。在于佐明家。以隧道之启。为其所议定。且以服制之论。为不是云。故臣之前疏中。语意只明时烈之不安。亦由于此。而其因此不安之状。则佐明亦尝言之于臣。不但外间云云而已。故措语之际。自未免如此。臣之当初劝佐明以勿以隧道之启。致疑于宋时烈者。及其后又以与宋时烈情义之阻隔为不幸。而仍以服制之义。亦欲同归者。乃为国家也。为时烈也。为佐明也。实出于片片之赤心。而以此及于前疏中者。欲 圣明之下烛其实状。仍谅时烈之心事耳。此岂臣当初有意而扣之。到今作为卖友之资者哉。臣于前疏。只以隧道及议礼事为言者。盖佐明于隧道及议礼事。所闻所见既如彼。而时烈之不安者。亦在于此。故只以此为言耳。岂有他意也。今其疏语。谓臣卖友。且以臣前日问答之语。至谓之有意而扣之。为今日卖友之资。又谓之引惹微端。藏而待时。到今陈列云。若如此言。则其间情态。诚一无状小人。岂意论臣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82L 页
若此之深且惨哉。臣之此语若是。人所不知。而臣独钩问于佐明。到今告讦于 君父。则彼虽谓臣如此。臣固无辞。此则举国之人。莫不知之。莫不言之。佐明亦不有讳于人者。而臣则至与佐明面论者屡矣。故自附于无隐之义。举其实状。及于疏中。则此岂为卖友告讦者之归也。佐明既以维重此论。为出于时烈之所议定。而今其疏语如此。臣实未知其何故也。臣之疏中。只云且尝以时烈服制之论。为不是而已。元无一言一字勒定为怀嫌挟憾。故为立异之语。况佐明论礼意见之如此。举世皆知。而与臣问答。亦且如此。则此不过人之意见。各自不同之致。在佐明则庸何伤乎。而在时烈则添一不安。故并及于疏中矣。今其疏。乃谓臣以佐明因其私怨。强为立异之意云。何其不谅臣之本情。若此之甚也。臣所谓 圣明若不信臣言。试以此下问于佐明云者。则佐明之见既如此。而时烈之因此不安之状。佐明亦尝言之。臣欲明时烈因此不安之意而已。而今乃谓臣虑其掩覆此事。为此操切之语云。此岂臣意虑之所及也。其所谓国舅之意。亦必无异云者。则臣于前后。只闻佐明之言。未闻国舅之言。而臣意则以为兄弟之意。想必无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83H 页
异。佐明兄弟之意。皆以隧道之启。为时烈之所议定。且以其服制之论为不是。则微末小官之意见如此。时烈亦必不安。况国舅与重臣之意如此。时烈之心。自不得安云尔。臣于此。亦岂有一毫他意也。臣若闻国舅之言。而未闻佐明之言。则亦当曰国舅之意如此。佐明之意亦必无异云矣。而今乃疑之又疑。至为此臣所不言之言。臣毛骨竦然。自不觉魂惊而魄散也。此外许多丑诋之语。臣不欲一一逐条卞明。而臣于前疏。敢为此言者。只为自下有如此之事。而 圣明则漠然不知。故臣不敢一毫有隐。欲望其上下洞然。无少阻隔。而今者佐明。则反以为藏蓄无限底意。欲使内外疑惑。公私俱病云。吁亦异矣。吁亦异矣。至于徐必远疏语之至此。臣尤未知其故也。臣之陈疏批下后。必远求见疏草。臣以其元疏留中故。不敢送示。只书其论必远一款而送之矣。今其疏中辞说。如此张皇。此无他。亦不知臣之本情而然。臣尤何足卞也。臣之前疏中历举前日之事。以明宋时烈从前不安之状。而遂及向者金万均之事。故语次文势。自不得不举必远名于其间。岂臣欲驱必远于善道诸人之间。而列书其名于其下也。此实臣意虑之所不到
静观斋先生集卷之五 第 83L 页
也。必远向日之论。必欲断自祖孙。则终不免为无识之归。而其所谓其间不可无斟量底道理。以义掩恩之处云者。则不可谓全无所见。此则臣之意见。亦尝与必远同。若其当初不胜其粗厉猛起之心。自不觉其语之为讥侮时烈者。则虽知其本心之无他。而殊极骇悖。一番谴罢。乌得免也。而前后之攻必远者。则有若必远搆诬时烈者然。此则必远亦必不服于心。臣之意见。本来如此。而必远心事。亦臣所知。故臣之疏语。皆臣平日之见。平日之言。而又尝以书札。屡责于必远者。况今必远既已见罢而还叙。则尤无可疑。而今者必远疏中。乃以臣之疏语。谓不斥此人。则彼终不来之意云。又岂臣意虑之所及也。亲友间情义之不相孚。乃至于此。此无非臣之言行。不见信于侪流之致。只自愧恧而已。臣既有承 牌不进之罪。又被此无限丑诋。即当自列之不暇。而两臣疏 批未下。故惶恐缩伏。以俟 严命矣。今则两臣之疏。既下备局。臣于此决不可一刻仍冒于台阁之地。伏乞 圣慈亟命递臣职名。俾延垂死病喘。不胜幸甚。不胜幸甚。臣无任祈恳屏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