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疏劄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1H 页
请治全南监司状闻佛汗之罪。仍毁佛像。以息妖讹疏。(壬寅)
臣即伏见全南监司李泰渊状闻。道内诸寺佛像出汗。干系变异云云。臣不胜骇然愤慨也。夫自正道衰微。异教兴行。惰业之民。髡首投迹。日以益盛。惟其益盛。故又为之造言兴讹。无所不至。乃以冬春之间。雾露之凝湿于金土之像者。强谓之出汗。惑乱民听。动摇民心。其为情状。诚可痛也。为道臣者。所宜据法正罪。以息邪言。以淑人心。今者泰渊猝闻僧徒诪张之说。便生疑惑。至于状闻。有若真有是事。其无识见甚矣。请命有司明降指挥。全南监司李泰渊则从重推考。所谓出汗佛像。则并令邑倅一一碎破。以灭其像。造言僧徒则按以邦宪。永杜异类横恣动讹之祸。千万幸甚。臣忝在谏臣之列。目见妖说惑世。不胜骇愤。适缘僚员有故。未即论 启。谨此具疏投进。臣无任愤慨激切之至。
因礼曹回 启。更陈所怀疏。
伏以臣蒙 恩受暇。辞 陛渡汉。夕投广州府。则院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1L 页
吏以臣昨上疏本礼曹回 启之辞追示于臣。臣再三阅读。益不胜骇然之至。臣初意此事只出于僧徒之诪张。而道臣不察事理。率尔状闻。其在朝家事体。宜有别样处置。以镇物息邪。而全不料左道迷世。末俗好怪。已至于胶固难开。而致令礼官又作如此之言也。臣虽不武。亦有嫉邪恶恶之肠。请有以诘之。夫所谓灾异者。乃失常乖理之谓也。天道失常则谓之天灾。地道失常则谓之地变。人道失常则谓之人妖。至于草木禽兽之有乖正理者皆然。古之圣人事天事地而治万民。故言灾异者。以人事之灾为重。天地之变次之。草木禽兽之变又次之。前史之所谨书。时君之所深忧。每在于水旱饥馑切至之患。天地人事悖常之变。何尝有以佛异为言者哉。自有佛以来。初亦无所闻。及其末流浸盛。乃有某佛有异应某变。某佛有神应某验。间出于齐东弗(一作佛)经之录。然亦有处此者。宋时邕州民俗流传州有一佛像。动摇则必有边患。及钱师孟知州。又言佛动。师孟投其像于江中。民讹止而验应亦绝。以臣言之。今日佛像出汗。实如李泰渊之状。有系灾异。必有验应。亦可援师孟为證。而毁灭其像。止讹绝验也明矣。随事处变。惟在得宜。前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2H 页
例有无。岂可论也。今日之惑于彼说者。至曰不须以佛看佛。只宜论以土木之妖可也。遇灾而惊动。乃人君修省之道。岂可作此毁灭之说。以启吾 君忽灾之心。以防四方灾异之奏哉。臣窃笑之。即今天灾地变。草木禽兽之异。无所不有。而饥疫方急。民死载道。则可惊之甚者。莫先于此。又何可借灾于佛像。诪张妖说。惑乱民听。以挠动八路之愚蠢。自取意外难测之祸哉。自昔衰季之世。何尝不执左道假神教以乱民乎。设令佛实有异。可惊可戒。凡人之妖者。众必弃之。物之怪者。人必去之。草木禽畜之作异者。人必以为不祥。而一切毁杀之。使不复存。诚人事之当然。今佛作怪。则毁灭其像。使不复存。亦岂非当然之理乎。至如僧徒之请按邦宪者。臣亦有说。请复详陈。我国僧徒之造佛像者。例皆用土为质。加漆其上。后涂以金。故每当霖潦。则湿气凝结点滴。或值冬节不寒。收敛不严。则雾露所郁。蒸气成水。实与暑霖无异。深山老僧之所共常谈。此不难知。试以漆器置之冷湿之地。则凝湿化水。点滴如流。人所共见。何独于佛。为灵且异哉。彼块然金土之像。假有人形。故见凝湿而强谓之出汗。必欲比同于人。以惑听闻。此非妖讹而何。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2L 页
顷于己亥岁。臣受任东莱府时。道内海印寺有此异云。僧徒来告邑倅。则邑倅不复按其虚实而直报监司。监司亦不问其虚实而直奏以闻。其所惊动尊信。有倍于他灾。于是各邑诸寺之僧。各自以所奉之佛不出汗为耻。转相兴讹。皆言吾佛亦汗。不旬日。以佛汗来告于监司者数十辈。臣于是岁三月。蒙 恩上来。历见监司。则监司方与僧徒说此。臣答之如上所陈之言。又劝令按其虚实。则僧徒对以吾佛之汗。在于正月之初。或曰在于正月之望。皆以过数朔为言。欲掩其迹而扬其声。其心所在。尤可知矣。自此之后。愚蠢惊惑。一道喧然。皆以为大祸立至。奔走骇动。此实臣之所目见。而亦尝力言朝家处置之宜。一如昨者疏陈之辞。则其时闻臣之言者。皆以臣言为正。盖臣意非但为辟异教息邪言而已也。凡民无识。畏佛甚于刑章。敬佛甚于官吏。为佛舍施。不爱肌肤。今闻其出汗。其心致异。亦有甚于天变日蚀地震也。愚民固不足说。朝绅之中。亦不无疑惑之心。故礼官之议。亦如此也。今日国事视己亥何如也。法纲视己亥何如也。人心视己亥。又何如也。臣实恐今日之祸。不但止于惑世而乱俗也。缁髡之徒。其数不万。往来诸路。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3H 页
恣意诪张。远近惑听。愚蠢骇动。当此民饥流散之日。助其思乱为盗之势。则亦岂下于弥勒下世之讹耶。惜乎。礼官无明识远虑。强引讳灾之说。欲以防言者之口而误 圣上之听也。假令悉如礼官之言。有关后日之弊。人君所敬事而致慎者。在于天在于地。在于人事之常。在于草木禽兽顺理与否也。僧佛之异。不复奏于 冕旒之前者。果何歉于人君警灾之道乎。古今国家。又岂有人臣为佛盛称。至以某佛某殿十王等言。形诸奏状。以亵其君之视听也哉。只知尊佛。曾不知反嫌于尊君之道。可谓无识甚矣。礼官又从而为之说。以抑正而助讹。臣实为 圣朝耻之。伏惟 殿下圣学超诣。察理至明。必不为无稽之言所能蔽。更乞夬赐威断。将臣前疏所请。一一施行。严责礼官。以明是非。使人心有所恃。邪说不得作。绝将萌之祸。立后世之防。臣不胜大愿。臣虽已辞 陛出外。尚带谏官之名。区区为国之诚。不得自抑。敢因县道。封疏上闻。臣无任激切惶惧之至。
辞大司谏疏
伏以秋序已晏。田亩尽收。打量之举。一日为急。而缘臣本职未解。不能专察均田之任。以致妨废重务。事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3L 页
多稽滞。又将巡历列邑。与之面议指授。而谏官事体。与庶僚不同。不敢仍带出外。玆上乞免之章。略陈难便之势。伏奉 圣批。以勿辞随时往来为教。仰惟 圣意优假言官。不欲轻易递改。有非如臣滥叨者所当得。而其受 恩则为至厚矣。然念谏诤之臣。实有补过匡救之责。故不敢一日离其职。 国朝故事。台谏有阙。则即日召政官差出。其不欲一日虚其职者。其意岂偶然哉。今臣素乏谏诤之姿。固不能朝夕纳诲。而忝在谏官之长。离违 禁门。久旷言责。岂国体之所当。臣心之所安哉。抑臣私义又有所不敢苟冒于谏职者。古之人臣事其君。以言用而身废为荣。以身用而言废为耻。今臣常窃以为今日之第一急务。莫如开筵。第一巨弊。莫如宫庄。 经筵开则 圣德可以成就。宫庄罢则民怨可以永息。臣之登对之日。首陈此两事。则 殿下一可一否。而仄听踰旬。 经筵尚未开。宫庄尚未罢。其已可者。犹不肯即从。则于其否者。况敢望克去己私而俯循公议乎。欲防后弊。论一道臣。而宰执争起而沮之。果可谓重台阁而尊朝廷乎。礼与法本乎人情。故凡吾之所不忍。不使人强为。遭其大父诸父兄弟及妻之丧。而亦不得尽其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4H 页
情。则是求忠臣于残忍薄行之中。而孝悌之教无所用矣。况臣所论。只举期丧。则其遭大功以下丧者。皆不得出哭如常礼。顾非所以重史事而严名分乎。至于父子天伦也。天伦一乱。则君何为君。臣何为臣。 明宗朝受教。为禁罢继而定一时权宜之制。 仁祖朝受教。援据古礼而立万世经常之法。今 殿下不究 两朝受教各有本意。因一大臣献议不明。许循世俗悖理之私。坏已立之法。乱既正之伦。从此僭乱之类作矣。臣之所陈。證先儒已行之迹。遵先正已定之论。敢请申明 仁祖朝受教。而尽正其不如法者。不惟不能正违法之人。乃并与 先朝立法而尽坏之。是乱一世父子之伦。而使 殿下得失礼之名于天下后世者。皆臣之罪也。臣虽万被诛戮。亦何以自赎哉。臣以狂愚微贱。不能见信于 上下。区区愿忠之诚。终无丝发之补。而自取狼狈。贻累朝廷。有何心颜。欲为荣身之计。扬扬然呼唱于内庭外衢。以冒古人之耻哉。伏乞 圣明谅臣衷恳。递臣本职。俾得专意均田之事。公私幸甚。臣无任惶愧屏营之至。
严旨后乞递职疏
伏以臣等作事狂妄。重触 天怒。两日之间。雷霆震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4L 页
叠。前后 圣批。无非臣子之极罪。其在分义。固当屏伏待谴。而适值陈贺大礼。时刻渐迟。且承 传教。使之进参。犬马之情。亦欲少申鳌抃之诚。强颜就列。不复知有羞耻事。玷辱名器。臣等之罪益大。仍念以怒加人。自敌以上。犹且不敢。况子而怒父。臣而怒君乎。殿下疑臣等至此。臣等死有馀罪。然 圣上再批。虽未尽释而开示之端。匪怒伊教。臣等亦何敢不自尽于 天地父母之前也。臣等请对之日。初未知 圣候之愆度。而引接久停之馀。谏院多官专数请对。事体既重。 圣批又以微感发汗为教。卧内赐对。亦是前代美事。暂时引接。恐无所妨。区区之望。实在于此。愿忠之意。非不至矣。而遣辞未莹。因此转激。此又臣等之罪也。今臣等廉隅所系。罪名实大。决难仍冒谏职。 圣朝待下。亦岂不念礼进义退之道哉。伏乞 圣明先削臣等之职。仍治臣等之罪。以严公法。以安私分。不胜幸甚。臣等无任惶惧战灼之至。
请勿删去李时术供辞疏
伏以李时术之无罪就死。朝廷之所共伤恻。而一为彼人所持。终不能救。至如供辞。又被彼人恐喝。辄为删节。使将死自明之言。又不得辨白。既过累日之后。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5H 页
彼又必欲以知情二字为其罪名。而朝廷形格势压。不得违拒。并皆一从其言。呜呼。时术之事。业已以死断之。则供辞之删否。罪名之如何。今不足论。而第念在我之道。为彼所䝱。杀一无罪之臣。已所不忍。又至于删其所供。勒成其罪。则尤岂非无罪中之无罪。不忍中之不忍乎。此诚天理人情之大不安处。将何以服人心而固国势哉。臣愚窃以为凡事以实。不宜容伪。彼虽难以义理开说。亦岂因此一事。遽欲失一国之欢哉。今若谕于彼人曰。我之待大国。未尝不以实。前之不察。一如时术所供。义当悉陈实情。以俟大国处分。又将别具一奏。备详从前事状。以明其非一时边吏犯禁之由。而仍请改设把守。若不及今争辨。与之剖判。则又恐因此展转。遂以疆界为言。更有无限不好事也。今虽云云。则彼亦何辞以拒乎。如彼无以救时术之死。如此亦无以救时术之死。而然必如此而后。方可无愧于义理。而少弭其后患矣。在我所处。只当尽其所当为而已。此后操纵在彼。虽非我所可容力。犹不至于丧吾之本心也。且我怵迫威喝。唯其所言。不敢争执。驯致他日视以为常。则一价一译。少有拂意。辄搆罪名。加之人人。终至于不保臣民而后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5L 页
已。势虽至此。亦岂可不顾虑后之道乎。臣当此 主辱之日。忧愤之切。宁欲溘死。得闻查事。节节渐加。操弄日甚。区区所怀。思欲仰达。而不敢累烦请对。玆具短疏。谨昧死以闻。
辞职仍请急举赈政疏
伏以臣猥陈衷悃。冀回谬 恩。微诚莫格。 温旨不许。顾念私义。益觉惶蹙。不得不复控危恳。庶彻 宸听。不意政院援以近例。却其再至之章。臣徊徨数日。进退路穷。终不敢固守愚分。冒昧拜 命。忧愧踧踖。感惧交并。唯冀假此官衔。少复迟回。得以待次入对。一瞻 清光。乃臣今日区区至幸。忽自两日以来。感伤风寒。委顿床席。诸症之外。胁痛膈痞为甚。有时气逆。视听昏迷。不能省事。臣以积疾疲苶之人。又添新患。今虽服药将理。旬月之间。难望痊安。带职久旷。实增罪戾。矧今台阁诸臣在外者多。几乎一空。揆诸国体。尤极不安。伏乞 圣慈特赐矜察。亟命递臣职名。以便公私。不胜幸甚。臣伏念邦运不幸。饥馑荐臻。疠疫继炽。二十年生养之民。举皆流散填壑。而莫之能救。言之痛哭。尚忍言哉。臣见有从湖西来者云已于道傍。见三四僵尸。从岭南来者云道弃孩儿者。五六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6H 页
处。续又伏闻湖南监司状闻。锦城县已死者二十馀人。已散者百有馀人。即此推之。其馀可知。而朝廷漠然不闻。其所酬应。只循目前。外方官吏怠于奉行。莫肯竭心。遂使遐远之人。无所吁告。而京师之下。独得晏如。了无内外相济之意。赈救一事。亦无指挥。臣窃闷之。仰惟 殿下为民父母。凡吾赤子。骨肉不保。老弱相死。则岂有恬不问知之理。见其相死相弃。则岂有恝视不救之理。其子饥病道死。忍爱绝理。则又岂有其父母安九重列八珍之理乎。诚愿 殿下痛自刻励。务为节损。以答天灾。以慰人情。深推恻隐惨怛之心。老吾老而念彼民之不能养其老以相死也。幼吾幼而念彼民之不能慈其幼以相弃也。谕廷臣以视彼民。若其兄弟之颠连也。则至诚所发。亦必有救此之道矣。又复 亲降御翰。戒饬诸道。凡道路流离。病疫无救者。为先赈给。以济其急。其能保守田里。未及流散者。别为事目。立限廪贷。其死亡流散者。亦皆一一具闻。俾朝廷有以悉知其事情形势而得以及时相救也。其诸厅干事之臣。无得引微疾小嫌为辞。俾致滞事。诸道邑宰。或以公私事故离其任所者。并亟申明。督令还任。凡我内外上下。汲汲救拯。有同焚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6L 页
溺。虽储蓄乏少。亦视其缓急而为之先后。则 仁化所及。岂无万一之救哉。更愿 殿下哀矜民命。警动厥心。勿以 玉体未宁而深居罕接。请于卧内。频进任事诸臣。讲画机宜。皆令面禀奏覆文移。无致阻滞。常存若己推壑之念。则庶几有济矣。今春饥疫之惨。十倍前春。而朝廷所以施措号令者。又反十减于前春。岂 殿下爱民之心。岁轻一岁。而群臣忧国之诚。岁浅一岁耶。臣窃未晓其由。若此无改。遂至民死殆尽。国不为国。则今日君臣。果可以独享安全之福耶。臣诚狂愚。重为 圣世。凛然而寒心也。区区所怀。敢此附陈于乞免之章。疾病昏迷。言无伦次。臣尤不胜惶惧俟罪之至。
辨金钢等诬贤疏(癸卯)
伏以臣以庸陋。复叨国子之任。其不敢承当。与初无异。露章陈恳。又不得 命。及至再上。则见阻政院。徊徨闷蹙。罔知所措。遽于此际。伏闻 玉体未宁。屡以私义。渎扰于 静摄之中。实所不敢。而嘿嘿退伏。阅月旷官。亦所不安。不得不冒昧出肃。臣虽不似。既在其职。又安可不思其责乎。今臣所叨。猥以师儒为名。圣朝右文。方且作士是急。夫作士之道。其要莫先于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7H 页
定趣向而辟邪说。趣向不定。则士皆迷方。眩于所从。邪说不辟。则士皆惑听。终至乱正。苟如是也。则今日朝廷之所教导。臣职之所奉行者。亦无急于此二者而已矣。臣伏见岭南居人金钢等敢聚私党。肆然投疏。丑辱先贤。无所不至。此诚邪说之甚者。若不早辨以定多士之趣向。则其弊必不止于迷方乱正而已。矧惟我 圣上于斯二贤臣。既不与之同时。则亦何以悉其平生本末乎。此尤臣之必欲历陈于 天听也。第臣蒙学謏闻。何能形容两贤道德之盛。请先略辨钢等丑诬无伦之说。而复以先正诸臣已定之论质之。臣闻我东道学之传。至李滉始备。而继滉而作者。莫盛于李珥,成浑。故后之为士者。苟有志于斯学。则莫不以珥,浑为宗。愈久而愈尊仰之。盖其遗风馀教。有以感服人之心志。而考其文章言行。亦可知其为不世出之名儒。此从祀之请。所以发也。时运不幸。人心不淑。一种奸人。仇嫉二贤。公肆搆捏。而其流终至于立党。贼臣郑仁弘等攻浑尤惨。不但浑也。攻滉亦酷。此攻击之论。所自出也。呜呼。文庙从享。实是斯文莫大之典。则我朝诸贤。继李滉而同登者。舍李珥,成浑而其谁也。中外多士。同声而请。实出于一国公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7L 页
共之论。然斯礼至重。 殿下之不欲轻易听许者。亦出于难慎之至意。初未尝不足于二贤而然也。则臣亦不敢以 殿下之久不允从。谓之太过也。至于毁贤诬贤者。则在士为莫大之恶。在法为难恕之罪。今钢等乃敢毁诬先贤。略无顾忌。而何 殿下不为之严治峻斥。使无伦无识怪悖邪妄之辈。有所惩戢耶。臣于此不能无惑焉。噫。今去二贤几至百年。公论已定。凡平日所力攻者。无非一时之奸贼。所尊尚者。无非举世之忠贤。则此亦可以定后来之是非。钢等敢怀仇贤之心。欲逞丑正之计。而患于无辞。求说不得。乃复祖述奸贼之馀论而甘心焉。珥,浑固所欲攻也。自谓尊滉。而独不念此本攻滉者之绪馀乎。其心所在。不难知也。其言曰。李珥从事禅门。欲以此为珥之累。夫珥之从事禅门。不但珥自言之。一世皆知之。后学皆知之。何待渠辈之言而后知之乎。珥之从禅。自少至老。迷不知返。则不特钢等言之。吾道之士。孰不斥之。惟珥之从禅。未及周岁而旋觉其非。则适足以有光于见道之明。果何少异于明道,横渠,晦庵之事乎。李滉之答李珥书亦曰。足下行年甫弱冠耳。而脱颖如许。不可谓失学。而尚且云然者。岂不以所学有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8H 页
差同于未学也耶。悟前非而思改。又知从事于穷理居敬之实。可谓勇于改过。急于向道。而不迷其方矣。又曰。惟程伯子,张横渠,朱晦庵诸先生。其始若不能无少出入。而旋觉其非。又曰。往闻足下读释氏书而颇中其毒。心惜之久矣。日者之来见我也。不讳其实而能言其非。今见两书之旨又如此。吾知足下之可与适道也。今以此书见之。珥之从禅。果为难洗之累。则李滉何以奖勉如斯。而又举程,张,朱诸先生已行之事以勖珥也哉。其书在滉文集中。安可诬也。集中。珥以书质难于滉者。凡三十馀牍。而或有合者。或有不合者。或有称赞者。或有勉戒者。自是师友间切磋之义。今钢等乃拈出其一条勉戒之语。谓之说尽李珥病根。有若李滉以此判断李珥平生之学者然。此其意急于诬珥而并与滉而诬之也。岂不僭哉。岂不痛哉。若如钢言。则朱子书中。亦多有摭出张栻,吕祖谦之病处而严加戒责。张栻,吕祖谦之责朱子。亦不少逊。果可以此病张,吕而疑朱子乎。钢等心在攻贤。而无识悖言。不成说话。他尽类此。亦不足辨也。至于家衅二字。虽以当时宋应溉之阴邪。郑汝立之凶贼。搆虚捏无。无所不有。而犹不敢以此为诬。今钢等创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8L 页
做应溉,汝立之所不能做者。务欲突过于应溉,汝立之上。推其心术。亦何所不至也。先王造言之刑。正为此辈而设也。今 殿下若不以法罪之。臣恐诪张之辈。肆意挠舌。凡所不悦。辄加诬蔑而莫之惩惧也。其所谓成浑不奔国难云者。出于李弘老之造谗。成于郑仁弘之搆捏。而钢等袭用其论。诚不欲挂诸齿牙也。然亦有不可不辨者。夫成浑处士也。平日进退。一以古人为律。屡徵乃起。礼遇非常。然其义所不安。则亦不以恩隆而少淹。前后五入城门。而立朝未满数月。以浑素所自处与夫朝廷所见待者言之。诚古所谓山野之臣也。故其当 两母后之丧。浑与李珥俱居田里。珥皆入赴。而浑则不赴。及当寇难。方遭党祸。身在待命之中。尤无径进之义。昔杨时,尹(火旁享)在建炎板荡之际。君父播越道路。而未尝无召自至。胡安国则再有召命。而不惟不赴。至或登道而引疾。江万里则身为大臣。与贾似道不合而退。后不赴难。殉义于其乡。君子出处。固不敢妄论。而浑之所处。亦必有其道矣。至于 大驾西行之日。未及出候于道傍。则实出于事势之使然。而此弘老,仁弘等谗搆之本也。其详具下。姑不尽举。呜呼。二贤道学深浅。非钢等之腹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9H 页
所可窥测。而至欲拟其高下。尤岂非可骇之甚者乎。盖二贤道德之盛。实为后学之所景慕而宗师者。则秉彝好德之良心。人皆有之。岂独岭南一道。无好人哉。胁勒一道。遏抑其向善之心。其风习已极可恶。而又为之游辞。欲以疑惑 上心。其情尤极巧惨矣。臣尝推原从祀之请所由起。则初非一二儒生之轻易发言。实惟先辈长者之定论。故崇祯乙亥。馆学儒生宋时莹等。始上五疏。请以二贤从祀文庙。则蔡振后亦率数十人上疏丑诬其言大抵类钢而前后辨明之疏。亦出于当时先辈张维,赵翼等之所草定也。其略曰。文成公臣李珥。天姿极高。颖悟绝世。其在童年。已有求道之志。汎滥百家。出入异教。既而翻然反求。一变至道。知行兼进。足目俱到。其于道体精微。固已洞彻无疑。而规模宏远。体用完备。恒以致君泽民继往开来为己任。宁学圣人而未至。不肯自安于小成。盖深有得于程朱真路脉者也。其见于著述者击蒙要诀。极切于学者日用功程。而圣学辑要。备尽帝王学问之要。东湖问答。可见明体适用之实。而四端七情诸书。足以断诸儒未定之论。其书具在。可考而知也。立朝以来。多退少进。晚被 宣庙殊眷。当癸未之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79L 页
变。及受本兵。吁谟密勿。动合机宜。 宣庙倚注弥重。益为群小所忌。阴搆显斥。必欲置之不测。幸赖 圣鉴洞昭。邪正自别。不幸无禄。未克毕展所学。有志之士至今痛恨。文简公臣成浑。敦厚庄重。笃学力行。语默动静。一以小学家礼为准则。操守之严。不愧屋漏。孝悌之行。可通神明。德器成就。表里如一。故臣李珥每称其笃实以为不可及早与臣李珥定交讲劘切磋。志同道合。珥则出当世道。而浑则屏处丘园。虽迫于 恩命而时诣辇下。然其雅志长在山野。及癸未年间。李珥为群小所搆。浑时在洛下。上章伸辨。遂为一边人所仇嫉。初中李弘老之巧谮。卒被郑仁弘之丑诋。使 先王好贤之圣心。不得保全始终。又曰。李珥之贤。虽以振后辈。无他可指之疵。只举其少时从事禅门之事。为其瑕玷。流俗庸下之见。或有为此论者。臣等请辨之。禅家法。虽曰异端。然其论心说性。实有精妙动人处。故自昔真儒求道之初。多流入于其中。张横渠,程明道其著者也。至于朱子则最甚焉。年十五六。即有志于道。未得其方。求之释氏。至以高僧道谦为师。沈溺不反者几十年。及年二十四。始得延平李先生而师事之。然后大悟禅学之非。延平与其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0H 页
友罗博文书曰。元晦初从谦开善处下工夫来。故皆就里面体认。朱子集中。亦自累陈少时学禅之事。以戒学者。夫儒释邪正。世之庸夫俗子。犹能言之。而程朱两贤。未免流入何也。释氏之说。自有十分近理处。才质高明者。求道太切。用心过锐。易致流入。势固然矣。李珥之事。亦犹是也。此在李珥责己之道。宜有悔艾之心。自后学观之。唯当取其悟后造诣之高。以为师法。岂可指其迷时汎滥之失。议其疵累。必若以此为累。亦将并与朱子而攻之乎。成浑被罪颠末。想亦已经 圣听。大抵当辛卯年间。党祸大起。一时号称名流者。皆被流窜之祸。成浑最为群小所嫉。而身在山野。素有重名。无以文致其罪。及壬辰之变。贼锋渐逼。成浑自念山野之臣。方在议罪之中。国虽有难。无召命而径进 阙下。于义未安。昔齐国被兵。王蠋退耕于野。未尝赴难。及燕军见逼。乃始效死。盖在野之臣。其义与在朝者不同耳。若 大驾西行。当出谒路次。以俟进退之 命。既而去邠之计。决于一夕。是日即渡临津。京城士夫亦未及知。或有明晓诣 阙而始觉者。成浑居在坡山。距官道二十馀里。晚闻 大驾已过。苍黄欲为追赴。则江津阻绝。乱兵塞路。而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0L 页
驾行已远矣。遂崎岖跋涉于山峡之间。因赴光海之所而旋诣 行在。盖贼报初至。不敢赴 阙者。固是成浑难进之本意。而去邠之日。未及迎 驾。实出于事势之无可奈何。非成浑之过也。贼臣李弘老素嫉成浑。 宣庙过临津。问成浑家近远。弘老指近岸村舍曰。即此是也。 宣庙曰。然则何不来见。弘老曰。当此之时。渠安肯来谒。既而成浑自光海所驻处。进谒行在所。则弘老又进谗曰。成浑之来。为光海图内禅也。噫。曾母之信子。犹有授杼之惑。则况君臣之际。岂能无动于累至之巧谗乎。继以郑仁弘之诬搆成罪案。振后疏中所举削夺 传旨。此则成于仁弘之谮者也。自古贤人君子遭遇明主。终为谗邪离间者。何可胜道。前代之事。姑置勿论。且如本朝。文正公赵光祖受知 中庙。期致尧舜之治。旋被不测之祸。至今为儒林之至痛。文元公李彦迪以三朝宿德。亦未免窜死遐荒。此岂 中,明二圣之意。不过为奸人所搆耳。若以一时被罪之故。便为百世是非之断案曰。斯人也曾在 先朝。被此罪名。知臣莫如君也。不可更称其贤云。则赵光祖,李彦迪何以得与于斯文乎云云。诚哉。其言之也。是非邪正之辨。有若黑白之立见。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1H 页
则钢等今日之所诬。皆已昭辨于此疏之中。而况其疏中所陈。直据当时耳目所及。则其可考信。尤非后人传守疏漏者之比。此臣之不欲更赘一二言。而必举其疏中辨诬二条而仰陈者也。 仁祖大王批教前则曰。李珥,成浑虽曰善人。道德未高。疵累有谤。莫重从祀之礼。决不可轻议矣。此盖 仁祖初未详两臣本末而然。亦未尝不以为善人也。后则曰。五贤从祀之请。 先朝终不允许。非轻儒贱道而然。事体甚重故也。此诚 仁祖详察二臣道德之实。故直以事体重大。而引五贤之事而不即允许也。今钢等只举初疏之 批。欲以诬 殿下。岂不痛哉。其时领议政尹昉,右议政金尚容等联劄陈辨。左议政吴允谦,大司宪赵翼相继疏辨。最为详备。玉堂儒臣。亦上劄辨明。而今不敢尽举。五道儒生。亦上十五六疏以辨。而圣批有曰。两人虽贤。从祀之礼甚重。不可轻议矣。 圣心所存。若是昭揭。今钢辈乃欲诬 殿下。其他所诬。可不辨而知矣。噫。钢等之丑辱二贤。不下于振后。而今日公卿台谏玉堂。终无一言以辨。则 殿下何由得闻二臣道德之实也。无怪乎吾道之日替而邪说之肆行也。至于 孝宗大王初年。洪葳等又陈从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1L 页
祀之请。则 圣批必称先贤。未尝有一毫贬辞。而不知渠辈何所据而谓之严杜乎。呜呼。环岭南数千里。非无有识之士。不失好德之良心。诏戒其子弟。谕导其后生者。而唯是怪鬼躁妄之辈。实不知二贤之为如何。而徒知攻击二贤。为私党之快事。故庚寅。柳㮨之投疏。不得逞志。则益怀忿恚之心。至以贬斥二贤之事。伪作 御批。播示道内。旋即发觉。遂以伏法。土风人心之坏乱有如此。则无异乎钢等之无惮于为此也。在昔举国多士。方以五贤从祀为请。而惟仁弘分率岭南一半之人。力诋李彦迪,李滉。以抗公论。今钢等聚数百之私党。肆诬李珥,成浑。而其论又祖仁弘。臣实为岭南耻之。臣非不知钢等之言虽至盈车。元无所损于二贤道德之盛。而抑所大恐者。乙亥己丑之事。具在人耳目。实非久远无徵之比。犹且眩乱荧惑。有至乎斯。则渠必以为 殿下或有所未详。而敢肆然无忌耳。安知异日眩惑。尤有甚于此者乎。玆敢不避烦缕。略揭其槩而历陈之。伏乞 圣明谅臣此诚。深究本末。明示好恶。使邪说不得行而士趣有定向。则不但为斯文之幸。其所以寿国脉而壮元气者。为如何哉。臣无任激切屏营之至。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2H 页
应 旨疏
伏以臣伏睹 圣上遇灾儆惧。罪己求言。凡在臣民。孰不感动。思尽其忠乎。抑臣闻修省之道。不在于虚文而在于实用。如欲敬天弭灾。则莫若君臣上下汲汲然各修其职。以答谴告。此古之人臣所以各执职事以谏者也。臣以无似。忝叨国子之任。引避无路。久此冒据。请以臣之所职。为 殿下规之。夫学校教化之本也。三代盛法。姑舍勿论。而只以当今养士之急务言之。分教于四学外校。而选升于太学者。盖将为国家用也。他日之登而为卿相。下而为百执事者。皆出于此。其所教而养者。苟贤且才。则国家之兴。可卜此而知也。其所教而养者。非贤与才。则国家之替。亦可卜此而知也。必欲图久安之治。正宜先教养之本。在昔 祖宗朝知其如是。故或 亲临太学。论经试艺。或 召对斋儒。讲问所学。拔尤奖才。以劝一世。或下劝学节目。使之申明举行。或召师儒。别为勉谕。或赐食物。或遣中官。问斋儒多少。而仍 命制述。其所待遇惓惓特优者。良以治本之所在故也。夫岂出于偶然而已哉。至于文词则诚小技耳。似无大关于治道。而犹且设上旬中旬终旬轮次。取其优等。或赐赏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2L 页
格。或赐画数。或 命直赴殿试。其所奖劝之者。亦云至矣。未知此举。自何时寝止。而至于上旬轮次。则犹未之废也。自 殿下即阼以来。凡学校劝勉奖诱之举。几乎尽废矣。古圣云学校之教。本于人君躬行心得之馀。岂 殿下典学之诚。有所未至。而其所以施诸学校者。亦未免于日替也耶。臣窃惜之。上之教导者。若是太疏。故下之观效者。日就荡然。近来士习之浮薄。士气之委靡。诚为有识之所深叹而长虑。以至斋任不肯守直。诸生厌于居斋。庙庭阒然。斋舍空虚。目今留泮者。只十馀人耳。其在家者则虽圣庙有事之时。及朔望焚香春秋释奠之日。千呼万唤。终不肯来。甚或执事之员。有时不备。噫。诸生诵法孔子。而其所以事先圣者如此。则其他又何责焉。诚可谓寒心也。呜呼。教士之得失。实系国家之兴替。而今日之规模气象如此。则其验可从而知也。导率之本。诚有望于 殿下之躬行。而若其节目之间。则臣请试就本馆学令。(所谓学令者。乃 祖宗朝定著藏于馆中者也。)略加变通。伏望 下命礼官酌定焉。臣谨按学令曰。每日学官齐坐。引诸生行庭揖礼后。上下斋(上斋生,进。下斋幼学。)各抽一人。讲所读书。通者岁抄。通考画数。合计于式年讲画。臣今不知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3H 页
此规废于何年。而窃计日讲者只二人而已。则虽逐日轮讲如令。似未着实。且以一年所讲之画数。合计于式年。则揆之今日事情。亦必有妨碍难行处。臣之愚意欲望 朝廷许令学官每月四次通讲上下斋诸生。(在家诸生愿讲者亦许。)而所讲则以三经四书(下斋之始受小学。未及于经书者。则不入此中。只令别讲。)轮回熟诵。每次换易其所诵之卷。若其通略之分。则一从学令。以贯通一文义为主。(周易春秋亦不倍画。)斋生多则或连日会讲。通一年所讲。为四十八次。比及式年。则三经四书几乎三四轮诵矣。每岁抄。通考画数。自二十画以上。别书姓名入 启。(其中勤至于累业。一年内轮诵经书。次者则别为悬录。)而赏格高下则唯在 上裁若夫制述之规。出于 特命者。则固非自下所敢陈请。如上旬轮次。则自是应行之事。而每以政府六曹馆阁诸堂上有故。逐年寝废。臣意当初设此。出于劝奖。本馆轮次与兵曹都试。参会诸官少无异同。盖以文武选才一体故也。今都试则年年设行。而轮次则全废。岂无跼文之讥乎。考诸大典。亦有有故则次日之文。今后虽有故。必令本馆 启禀设行于无故之日。要不出其月。则有何寝废之叹乎。中旬终旬两轮次。今虽不得更设。许令本馆每月二次设场。所出之题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3L 页
则从学令之规。每场出疑义赋表颂铭箴记中两题。策问则一道。必于其日。考次等第。通一年所制。为二十四次。至岁抄。通考画数。自十画以上。别书姓名入启。而赏格高下。唯俟 上裁。则只此二事。庶或少补于激劝之道矣。然念讲经制述。各自异业。若不时赐直赴殿试。而只赐画数而已。则其在讲经之儒。固为优幸。其在制述之儒。则既无讲业。必至落莫而无兴起之望矣。议者必以直赴为不可轻施。而抑臣愚意则设使逐年而有直赴之 命。大比之前。所赐者不过三人耳。 祖宗朝频命制述。特赐直赴者。一年之内。或至二人。则今之岁赐一人。何可虑其滥乎。况臣之所请。在于时赐乎。且臣闻学校赐书。乃是前代例恩。而即今本馆所藏。不满二三百卷。凡师生所阅。辄皆借之闾里。于此亦可见 朝廷不崇学校之一也。伏乞 圣上特命礼曹。印出八道所刊诸本以赐之。俾资讲读且令校馆每有印书辄以一本送于本馆以为永久之式。此外些细变通之端。具申礼曹。以为禀裁之地。不敢尽烦章奏。臣仍窃伏念今日 朝廷虽云乏人。岂无一二文学之士老宿之儒可合教导之任者。而臣以蒙学后进。猥当皋比。每对章甫。辄自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4H 页
心愧。更何望讲论切磋之益乎。终必至于贻讥一时而传笑后世。臣之一身廉耻。固不足恤。独不念辱多士而累 圣朝哉。伏乞 圣明察臣前后诚恳。 亟许递免。俾安微分。千万幸甚。臣无任惶惧屏营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尔之所陈之言。实是养士之至意。予岂不留心焉。且请议处之事。当令该曹禀处。尔其勿辞。尽诚察职。)
辞备局副提调疏
伏以臣猥陈愚见。仰塞求言之 旨。盖欲因时循故。以为修废之渐。若考其归。则犹不免程子月争之讥。自知涉于妄率。无足采择。至如师儒之任。尤是多士之所望。臣以蒙陋。实难冒据于作新之日。敢沥肝膈。冀蒙 恩免。不意 圣慈过优。不惟不许。既纳其言。奖勉有加。臣诚感激悚惕。有以见 圣上察迩作士之盛意迥出前古。而自愧微臣本非其人。不足以上承 隆旨而下副舆论。实惶实恐。莫知所措。且臣伏见备局 启辞。以臣差授副提调。臣益不胜闷蹙之至。夫拔诸下大夫之列。周旋乎廊庙之上。与闻宥密之政者。岂不以其人言议谟猷有可裨补于可否之际耶。臣本识虑浅短。精力昏疲。加以宿疾缠绵。长委床席。实无奔走供职之望。此皆同朝之所共知者也。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4L 页
抑臣于此又有所慨然乎。今日 朝廷之用人也。臣闻凡人才分各自有限。故古人以职事比之担子。能担百斤。可谓有力人矣。若添一二斤。则便不能起。夫何故。以其过于分限也。昔程子以说书兼判登闻。再辞不受曰。非用人之体。夫何故。盖用人宜专而不宜贰也。今以一职而专任一人。责其成效。犹惧难承。况以一人而常兼数职。才分有限。职事多岐。兼理则力所不逮。欲辞则 朝廷不许。遂至于东奔西驰。手脚俱忙。左顾右眄。触事眩然。虽平日负一时之重者。莫不颠倒狼狈终不得做一事成寸效而在下者失望傍观者骇笑。司法已以法议其罪矣。用人之方。岂宜如是。惜才之道。尤当念兹也。以臣言之。所叨本职。已非闲漫。虽不能一如学令旧规。若欲尽举臣疏所陈。则一月之内。殆无空日。见管田政。亦未完了。文簿考准。趁日方催。顾此事势。虽有才智加臣百倍者。更何馀力。可以自效于筹谋之地乎。此则实不为臣一身计也。惟 殿下念之。且臣伏闻庙堂方议赈政。臣于前岁。忝在谏职。闻两南饥民多死于方冬未赈之前。窃以为内而当事诸臣。外而按道之官。苟能预为料理。必无此患。宜有规责以毖其后。敢于 榻前。以监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5H 页
司罢职诸堂上推考为请。蒙 允矣。其后又闻全南监司李泰渊尽心赈饥。民多蒙活。故湖民不以其不救于冬前为怨。而乃以臣劾去泰渊为怨。至有咨嗟诮骂者云。臣之论事。不审轻重。以致招民怨而失良吏。宜伏妄言之辜。今若猥参庙议。同管赈事。则必无以服湖南一道之民心。而重得罪于 国家。使臣虽无如右难堪之势。只此一事。亦不敢冒进也明矣。伏乞 圣慈察臣诚恳。 亟命递臣新授备局副提调之任。以便公私。臣无任恳迫祈祝之至。
辞备局赈厅堂上疏
伏以臣伏见礼曹判书洪命夏劄本。其所陈辨。皆是赈政之得失。而若其紧要则专在于两湖贡物之裁省。而至以岭南最少未知其故为言。臣以无能。冒当赈事。凡此咎责。皆所自任。诚不胜愧惧俟罪之至。伏乞 圣明亟递臣所带备局赈厅之任。仍治臣不职之罪。以彰黜否之典。抑臣于此窃有所慨然者。请冒斧钺。略明其一二。今岁赈政。尽用辛丑已行之例者。盖已禀定于 榻前。则独于裁省一事。不可用辛丑之例云者。果何义耶。诸道凶荒。固有轻重之殊。 朝家赈济。亦有缓急之异。而姑以藩臣状闻见之。无处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5L 页
不荒。无民不饥。而谓之专力可救者。岭南而已云者。何其不详也。其意以为两湖已行大同之法。故岁凶而所收减缩。则京司之所供给。自当视此有减。何复用裁省为也。若尔则岭南亦然。何者。岭南一道上纳诸赋。既皆停留本道。移作赈救之用。而将自赈厅别具其数。偿之地部。则其无关于裁省。与两湖均也。何独以两湖为言哉。至于裁省之后省馀米数之多寡有异者。岭南贡物物种。比两湖未半。两湖得五。则岭南当得其二。而今乃居三。此岂不均而然耶。当议减之时。既为之面讲。又以文簿为之往复。而初不肯与之商论。到今乃以未知其故等语斥之。臣亦不知其故也。命夏方管两湖。不欲以两湖省馀之米。移之赈厅。以偿他道之费。其意固已偏而不周。况复两湖赈饥。既无储谷。则终亦以此为两湖救饥之用。而犹不觉悟。岂非思之不审乎。凡所以省役于京司者。皆欲以留赋于各道。以赈饥民。故省京司一石之米。则救外方一民之命。以此言之。今日省馀之一粒。何莫非饥民口吻中物。而犹且谓之借移粟之名。取用于不当用之地者何也。此亦臣所未晓者也。大抵今日裁省。异于古之所谓裁省。古之裁省云者。省去之。使民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6H 页
不纳而已也。今之裁省。则国无蓄积。出于无术。只省各司之用度。以其所馀。移为减赋之偿赈民之资。其间曲折。诚为细琐苟且。此则命夏之言是矣。然若舍此。则更无容手之处。此诚当事诸臣合心一志。集众虑取长策。夙宵焉勤劳焉。思所以拯元元济时艰之职分。而各私所管。各主己见。不为明言显争于会议之际。乃至退言追议于事过之后。呜呼。今日果何等时。而似此气象。可能有济乎。臣窃为 圣世太息而继之以涕也。臣本昏愚。全昧时务。重婴危疾。沈痼廿年。精神耗乏。筋力惫尽。实无当世之望。惟此赈饥之举。民命所系。义不当自爱其一身之劳。忘分冒出。率尔承当。或冀其赞成庙议。图报万一矣。即此一事。而臣之前所料者。大相左矣。若复循此以去。荏苒时月。直到来春。民皆尽饥。饥者尽死。四方之奏日至。而主宣惠者。恤其费如此。其他各衙门亦且云然。而举皆傍观泛视。只以赈恤之名。委之生疏后进。而责以救民之实。则当此之时。臣虽万被诛戮。何救于已死之赤子乎。臣于前年。盖尝妄论辛丑管赈者之误。臣今无一毫报效而自取其狼狈而已。则得无自愧其心而为人所笑乎。臣于赈事。决知其无补而徒恋 恩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6L 页
宠。苟焉冒据。则实非愚臣初心之所自期。亦岂 圣上所以任使之本意也。兹于自列之章。不避僭猥。毕露衷悃。干冒 威严。臣罪万死。臣无任惶恐陨越之至。
乞削资级疏(甲辰)
伏以臣昨赴备局之坐。伏见修撰张善澄 启请前吉州牧使任翰伯所授资级。依故监司南铣例还夺事。蒙 允。且命庙堂从今酌其所犯公私。以定后式。臣以同罪之人。不敢与议。震惕惶慄。无所容措。退伏惟念。无状小臣。猥荷 先朝眷遇。岁在戊戌。从散班擢授东莱府使。臣虽至顽至愚。其感激思报之心。岂有量哉。第其本性狷滞。处事多不得宜。又伤水土。疾病猝剧。道臣状闻其病状。庙堂从而请罢。盖其在任未满一期矣。 先大王怜臣病痼。 特命叙授内职。非常之 恩。优异之典。实是前古所罕。至今寸心感结。欲言哽咽。惟臣私义不得自安。敢引崔庆昌,南铣已行之例。再疏陈请。则又为之 温谕不许。臣于此势蹙情迫。莫知所处。微分所在。又难频渎。乃复公诵于朝绅之间。乞补边远恶地。以赎前罪。既不能得。而旋遭 国哀私戚。逮至 圣朝蒙恩。遽除谏官。臣之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7H 页
再三固辞者。虽不敢明陈。而实亦不安之心。终不能释。不但为承当之难而已也。皦然一念。耿耿未已。乃者儒臣正议邦宪。昭举新犯之人。已被罪罚。则 朝廷用法之严。不可有所轻重先后于其间。到此臣虽欲自掩。苟冀其倖免。亦不可得。兹敢不避烦猥。冒死自列。伏乞 圣明亟命攸司。削臣滥授资级。仍治臣罪。与任翰伯一体施行。则臣虽重被谴。罚其甘如荠。臣无任愧惧屏营之至。
辞咸镜监司疏
伏以臣于前月十六日。敢将危恳。具疏投呈于所居忠州官。即又起离前来。听候 处分。适值潦水大涨。道路濡滞。涉险历艰。仅到骊州地。则伤湿感暑。腹胀猝剧。上呕下泄。气力绵缀。不得已歇泊医治。呻吟少暇。辄复举首西望。日俟 俞音。即者邸吏来报 批旨。奉读再三。涕泪纵横。窃惟臣之事君。如子事父。东西南北。唯命之从。此古今不易之理也。况臣无状。自速大戾。万死难赦。过蒙 圣慈哀怜宽贷。既免刑章。又加拂拭。乃以千里军民之寄。属此一介负罪之身。受 恩感激。思赴汤火。求之常理。岂敢有饰词辞荣之心哉。第臣触冒鈇钺。屡控不已者。实有所大不安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7L 页
于其心。而盖亦上关于朝家事体。则又安得畏惧嘿嘿。不为之陈暴于 天地父母之前哉。臣本至庸极陋。初无片善寸长可备驱使。猥荷 圣上不世之遇。数年之间。擢置宰列。滥越之虞。非不自知。贪恋荣宠。辞之不力。拜职数日。竟陷重罪。良由臣信不足以行己。忠不足以事主。廉不足以辞禄。知不足以量力。一朝偾败。身蹈不测。心悸骨寒。凛凛骇慄。惟当屏居杜门。数愆念咎。以思惩艾之道。岂可因此幸免。遽忘其罪而图利干泽。复为弹冠结绶之计哉。况又 朝廷。四方之所共仰。大夫。众民之所具瞻。 朝廷之用赏用罚。大夫之有劳有罪。远外氓庶。皆得闻知。今臣所负者何等罪名。所叨者何等职任。刑赏颠倒。瞻聆俱骇。不惟臣之愧惧难安。抑亦北关军民。必皆愕然。不平于 朝廷举措之谬矣。至于监司为任。承流宣化。专制一方。事有可为。禀请施行。州县长吏。得以黜陟。如臣疵贱。累重望轻。已难自立于吏民之上。设或出谋发虑。尽合事宜。褒善纠邪。一出至公。上必无以取信于 君父。下必无以厌服于士夫。徒为此惧。不能出一言以请于 朝。发一令以责于县。则亦岂 圣上委寄之本意哉。又其昏滞之性。遇事迷昧。才以罪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8H 页
戾。上烦谴诃。若于民事利病之要。边境缓急之际。乖谬妄率。又复如前。则其所 贻朝廷之忧而为北路之害者。有非一时败官之比。 朝廷慎简之道。岂容再误。而小臣自处之义。亦何敢徒幸蒙 恩。不自量其分限哉。况臣所引嫌避一事。非臣创说。于古亦有。而古之君子有终不处者。则臣之乞递。已不为无据。而观其气色。亦甚不佳。臣既负罪如彼。有嫌如此。而重任好爵。昧然冒受。则诚所谓贪利而无耻者。臣虽庸陋。何忍为此。抑臣又有所感慨于中者。谚曰。今世士大夫年少职卑。则好义能让。年老职高。则爱爵无耻。臣尝病之。臣蒙恩 两朝。得备侍从。十有馀年。前后犯罪获谴。非止一二。间亦或有蒙被宽 恩。特许宥免之时。而畏罪思义。不敢即起供事者。亦不止一二矣。及今未老之年。徒以名位猥高而遽萌爱爵无耻之念。尽坏其平日区区之志。则将何以自免于谚数。而且益为乡里之所贱矣。臣闻古语曰。士大夫处身得失。有关世道。又曰进非为恭。退非忘恩。今臣进退。虽不敢慕效古人。然其不敢安而不欲冒进者。初非忘恩不恭。丧失其心性而然。实出于畏罪知耻之心。而抑亦有关于 圣朝进礼退义之道。则臣安得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8L 页
不直陈情实。祈哀乞恩于 天地父母之慈乎。伏望圣明察臣陈述俱稽事理。谅臣衷恳尽出切迫。 亟命递臣新授职名。俾臣退伏省愆。安分毕命。不胜大幸。臣情迫势蹙。不避烦猥。披露无馀。狂愚之罪。益无所逃。臣无任惶惧俟罪之至。
辞户曹判书疏(己酉)
伏以臣呈单请告。上章乞免。皆出于恳迫之情。 恩批申谕。催以祗事。继又宣 旨。令臣入参考官之列。臣诚惶感震惕。不敢退伏。强病趋赴。以承 圣眷。然臣冒犯 天威。屡烦祈请者。不惟疾病疲苶。无以陈力。实亦情势臲卼。难于在职。盖臣于近日一二事。既参末议。旋又奉行。其始也。亦尝略陈异论之必起。形势之多碍。 殿下断然行之。臣亦担当不避。若问妄作之罪。臣当为首。今者献议大臣。狼狈退去。臣独晏然仍冒其任。夫岂私义之所敢出。而公法之所可容者乎。矧惟朝家欲省浮费。 君相可否。度支主之。方讲变通。未有施行。而诸司属隶。先惧失利。公肆怒骂。无所顾忌。兴讹造谤。惊惑听闻。终至于朝议溃裂。必沮后已。臣虽不武。亦有一端廉耻。岂可受制小隶。见絷手足。而仍据官司之长乎。臣之以疾为辞。只欲奉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9H 页
身自退。而不欲明言重损国体。不意 圣慈过优。不赐 允许。谕令速出。臣诚感激闷蹙。不得不毕露衷悃于 宸旒之下。又臣本以疏阔。谬掌财柄。方圆阔狭。龃龉不合。黾勉莅职。已及半载。遇事辄败。无一善状。其在黜幽之典。亦宜早斥。倘蒙 圣上哀矜加恕。亟赐递改本职。臣虽极病劣。便当趋走承 命。远近夷险。以死为期。情迫义到。言不知裁。臣无任瞻 天望 圣哀祈恳祝惶惧俟罪之至。
待罪疏(庚戌)
伏以臣于前冬奉使而西也。诸道营邑。俱致资送之物。而全罗监司金澄更以豹裘一领见赆。澄于臣为少时亲友。知臣素无冬裘。臣亦闻燕路寒冻异常。不可无裘。不复致思于辞受之节。遽即受之矣。仄闻近者章疏。有举澄私用豹皮者。而其曰私用。乃指其造裘而言云。澄若私用不当用之物。臣为私受不当受之赆。其罪与均。在法难逭。骇惧惭恧。无所容措。即当归身司败。以俟 严戮。而适臣病滞乡村。委顿不能起动。恐至淹迟。敢先露章自列。伏乞 圣明亟治臣罪。以严国法。臣无任惶陨战灼之至。
辞大司宪兼陈所怀疏(壬子)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89L 页
伏以臣猥将情恳。频渎 宸严。罪在僭越。自知不赦。乃于本月二十二日。伏奉道臣传谕。 天慈宽假。 恩批涣降。至以调理已久。从速上来为 教。臣跪读感涕。愧惧交至。念臣前后章疏。辄引私义。屡烦陈述。或者 圣上俯垂记录。以臣恳辞未必专在于疾病。特下催召之旨。使即率职祗事。则臣之惶蹙罔措。又加一倍矣。贱臣负累不安之义。固所不敢一日自昧。而至于今日之所切闷而恳迫者则疾病之实状也。臣以痼疾之人。添得头风。经夏涉冬。沈绵苦痛。甚至疮疖脓溃。蔓延不已。其他腹胀胁痛泄痢咳喘疝逆痰郁恶心不寐等症。迭相发作。乍轻旋重日增月剧若煎如熬。气力澌尽。精神消亡。心思荒忽。耳目闭昏。形貌幻变。肢体枯削。自量病势。难望久支。来依丘墓之侧。惟俟死生之期。或冀静处潜伏。少有将护之益。苟非私情若是切急。则何敢牢卧穷山。违傲 恩命。自速其不恭之诛哉。仰戴 圣眷之隆。俯思分义之严。即欲担曳登程。吁呼乞 恩于京阙之下。而顾此病状。难于起动。如复强勉撼顿。颠仆道路。则有非 圣上哀怜欲生之意。兹冒万死。更暴衷悃。伏乞 圣慈垂恻疾病之危。俯纳肝膈之恳。亟递臣职及兼带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0H 页
诸任。仍许长暇。俾臣任便居住。安意调治。少延残喘。瞻望云天。不胜祈幸。抑臣又有区区所怀。思欲一闻于 冕旒之前。今若不言。奄至溘然。是臣终负 圣上。乃敢昧死略陈。臣窃念近日上下之疑阻极矣。大臣之所陈白。台谏之所争执。无非忧爱之至诚。匡救之格言。而一切挥斥。不少绎从。或至于因其言而转加层节。虽皆出于一时喜怒之激发。独不念家国之大体乎。古之人以人主譬之元首。大臣譬之心腹。台谏譬之耳目矣。今也以元首。而自疑其心腹与耳目。则将何以卫其身而保其安乎。古之人以君臣譬之父子矣。今也以慈父而疑其子。事事而疑之。人人而疑之。一举足一发言。皆至于见疑而抵罪。则将何以尽其亲而达其情乎。向者李敏迪之疏。本无深意。而过疑于遣辞之际。加之以 威谴。至今群情为之郁抑矣。近又李端夏以应制文字。遽被拿鞫之 命。远迩传闻。莫不骇叹。尤为 圣朝惜之。吊祭之文。既以隐卒为义。其所云云数句。不过追叙往事。以示威行恩施。不替待遇之意而已。虽其下字不帖。语势差重。有何他意于其间。必可鞫问而得情哉。况端夏素服家训。立心不偏。每诵大易包荒之义。勉戒于朋侪之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0L 页
间。实同朝所共知也。今乃以疑获罪。罪非其情。则尤何以服人心而砺世教乎。至如君臣契合。不保终始。前史之所深讥。忠志之所共叹。而亦未尝闻契之以道义。许之以知心。有如宋浚吉之于当代。而一言不概。弃之如遗者也。先之以疑而不察其言。怒之在言而不求其心。二十年宾师之遇。一朝斥绝之而无难焉。则不识 殿下平日所以契遇乎浚吉者何事。而所贵乎知心者亦何事也。臣恐天下后世。有以议 殿下执德之不一也。今浚吉以七十耆旧 三朝儒贤。终年危病。朝夕待尽。而 殿下深怒而莫之恤。群臣畏威而不以闻。设或他日 圣心开悟。追加悔恨。将何及哉。呜呼。自古君父不能尽其施于臣子者。何尝不出于疑。疑之不已。积之既久。亦何所不至乎。今日 国家之大患。莫如上下之疑阻。不惟上疑其下。将无与共国事。抑恐下亦疑上之致疑。而不敢尽其心而措其身也。以 殿下之明圣。何不深察反省而亟改之。使一国臣民。咸仰 日月之更乎。臣病昏气短。临纸茫然。不能明陈尽言。惟 圣上之恕其罪而纳其忠焉。臣无任惶惧屏营之至。
请与朴世采同被罪罚疏(甲寅)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1H 页
伏以臣与故教官闵嶪为同姓。而且有相识之分矣。嶪之死。其家送书问以变礼。臣答以朴世采所言。既据朱子定论。似无可疑。旋闻其孙慎代服其祖丧矣。臣素昧礼学。而妄答人家变礼之问。固已有罪矣。今者台章峻发。追论慎及世采。而臣独漏焉。必以臣为昧礼妄答。无足轻重。而若论所犯。则与世采均。掩罪幸免。臣亦耻之。兹敢冒死自列于斧钺之下。伏乞 圣明亟命攸司。将臣负犯。一体勘断。以正其败伦诬贤之罪。臣无任惶愧震慄之至。
辞判中枢疏
伏以臣于五月二十三日。伏奉道臣传宣 圣批。省疏具悉卿恳。西枢乃是闲班。虽有疾病。别无奔走之劳。卿其安心勿辞。从速上来察职者。臣昨缘贱疾方苦。迫于私情。祈免 恩除。逋慢之诛。自知难逭。乃蒙天慈广覆。既赦其罪。加赐训谕。委曲丁宁。其所以眷抚优容者。至隆极厚。臣捧戴感涕。酬报无阶。惟当奔走承 命。颠仆是期。一身狼狈。众口讥谤。更非所恤。而第臣所患伤暑添剧。委顿枕席。奄奄有死生之忧。既不得趁日登道。又不可久稽 恩旨。敢复沥恳。再渎 宸严。且臣疾病之外。情势甚蹙。臣之昨年所被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1L 页
论劾。罪名极重。以臣孤危之踪。见凌于人。理所必至。非敢自爱。而然其阴搆显斥。有关于臣子伦义之大者。则诚不可以岁月稍久。而隐忍自安。前春乞解之章所云思欲毕陈衷悃。退填沟壑者。实为此也。仰惟圣明亦或俯省。臣若含痛抱枉。终不自白于 天地父母之前。则死且不瞑于泉壤。兹用不避烦猥。冒死披列。乞伏邦宪。窃念臣自八九年来。宿疾沈痼。实无陈力之望。退伏山野。苟延残喘。臣之情迹。人孰不知。只缘孤忠直前。为世所嫉。乘时媒孽。指摘多端。弹射将发。论议峥嵘。虽欲冒没自进。诚以触抵为惧。荏苒之间。又添一案。毕竟席藁待刑之身。反被偃蹇违傲之斥。无非臣愚迷不省。自陷不测。此臣之罪也。臣早蒙 国恩。遭逢 四圣。出入侍从。跻躐列卿。丝毫无裨。衅咎百出。被人诋斥。无所不有。而至引前代之事。拟诸奸邪之目。追訾不忌。僇辱太肆。臣之受污。固不足言。而其所以伤 先王则哲之明。累没世不忘之德者。为如何哉。非臣万戮所可自赎。此又臣之罪也。臣于闵慎变礼之问。初既妄答。则其罪与宋时烈,朴世采本无异同。陈章首实。 曲赐宽贳。至使举劾之官。追恨其见漏而发之章疏。及今同罪者在籍。而叙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2H 页
复之荣。独及臣身。受 恩偏厚。省尤何安。是诚古人所谓义之所不敢出者。此又臣之罪也。臣与宋时烈宋浚吉等。俱有师友之义。国人无不知者。昔宋仁宗时。尹洙与范仲淹友善。仲淹以言事贬。洙与余靖,欧阳脩等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遂至坐贬。我 宣祖朝。儒臣成浑被劾。大司宪黄慎等引其师生之义。亦皆坐罢。顾臣区区私义。既难自掩。而公法之严。从古如此。况今浚吉已死而尚被追谪。时烈耋老而亦幽栫棘。则臣之独免。已是枉法。又安得晏然复厕于荐绅之列乎。议者非不知此。而然非此亦无以深入臣罪。乃倡为不忍闻之说。欲挤之无所容之地。此又臣之罪也。臣之罪状。言者既多。有难历数。而只此数者。俱系大戾。得逭刑章。已为过优。不意 圣上念旧推恩。拯之坑陷之中。置诸毡席之上。臣虽冥顽。亦有心肠。宁不知感。然念贪恋爵禄。人臣之大戒。砥砺名义。有国之先务。臣之所以徊徨眷顾而不敢径进者。亦 圣主之所宜垂察而加怜也。抑臣又有所大不安于心而不可终嘿者。臣于少时闻尹鑴之名。与之交游。情义寝笃。期许亦深。荐闻于 孝庙。以为必可大用。由是 孝庙特加招延之礼。一时卿宰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2L 页
如李厚源,金益熙,李一相,金佐明诸人。无不为之骇斥。臣之论辨于 筵席之上章劄之间者。亦非一二矣。其后礼论之发。鑴乃于所讲之外。多用危险之语。一世哗然。皆以包藏祸心目之。臣独明其必不至此。及鑴夤缘 盛际。骤蒙拔擢。释布衣秉国政。臣虽远迹朝端。耳目不及时事。而窃听国人之言。咸以为鑴敢恃 恩礼宠遇之盛。得逞夸肆谀佞之态。挟其纵恣无忌之势。济以患得患失之心。出诸口者。率多悖伦而蔑义。施诸事者。无非病国而害民。其他擅弄威福。必报恩怨。贪饕货利。都丧廉耻者。亦不可一二计。远近喧传。一辞咎臣曰。谁为荐进此人者。臣愕然失图。戚焉内疚。以臣之向时所期许者。夷考其今日之所为。则前后相反。判若二人。臣自愧其昏蔽之见。不能深察其隐微之地。既以自误。又以上误 君父。追惟莫及。心胆俱坠。他日地下。将何颜面。归拜于 孝庙。亦何辞自解于诸臣乎。臣罪至此而益无所逃矣。臣以疾病之身衰暮之年。叨荷 恩慈。备员散班。时因次对。得瞻 天颜。少伸犬马之恋。岂非至愿哉。顾以负犯实大。分义有限。屏伏空山。甘忍穷饿。区区衷赤。 天日昭临。而进诮退谤。无适非罪。臣诚呼号跼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3H 页
蹐。莫知措身之所。伏惟 圣上天地父母。哀臣蹙迫之情。察臣危苦之辞。 亟命递臣职名。论臣罪状。虽被鈇钺。其甘如荠。臣无任惶惧战灼之至。
陈情疏(与季氏联名○庚申)
伏以臣等有惶蹙情势不敢自安于荐绅之后。不得不冒昧烦吁于 宸严之下。故知中枢府事臣许潜。乃臣母之外祖。于臣等为外曾祖也。少以贤良荐进。壬辰倭寇。徒步扈 驾。效力于抢攘之际。十年之间。转升资宪阶。皆出 睿奖。累典州郡。治常为第一。选录清白吏。卒官松都留守。此其平生行迹之大略。而实是 宣祖朝闻人也。不幸今者。凶贼之臣出于后裔。谏官缘此。论劾追削其已赐之谥。臣等戚焉疚心。历日靡定。窃念其时备尝艰险。忠劳茂著。秩视卿宰。法应易名。则常调之斥。已非实迹。僭越之论。又违 国典。况其后裔之为妖为孽。亦岂既骨之人所可知者哉。既削初谥。且防后请。终至坐此。而不得蒙节惠之彝章。则幽明之间。宁不冤甚。臣等既是外支孙属。则视其祖负枉莫白。而独自晏然。宁有是理哉。窃揆私义。已极不安。其在公体。亦宜屏俟。而适当讨逆之日。又不敢退伏私室。臣等之情势。尤极狼狈。伏乞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3L 页
圣上。特垂谅察。亟 命递免臣等之职。俾得少伸其区区之私。臣等无任惶陨屏营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恳。昨日允从台启。盖由于未详曲折之如许而然也。卿等有何不安之事乎。疏辞如此。当令大臣禀处。卿等安心勿辞。速出行公。以副予望。)
因灾乞免劄
伏以比者星文示警。 圣心祗畏。涣发 德音。求助臣邻。招延询访。夜分始罢。其恐惧修省之意。恳恻勤切。有足以感天心而怀小民者。臣以无似。适于斯际。猥当辅弼之任。顾无一言一计。可以仰塞咨诹。少裨尘露。臣诚惶愧。无以自措。窃伏惟念我 圣上生知天纵。德性纯备。聪明无所不照。听断未或少倦。戒禁侈汰。修明纪纲。此固帝王之盛节。为国之要道。似无可议于其间。而然臣闻之。有馀者易过。不足者多偏。亦理之常。古之人所以自治治人者。未尝不存省于此。区区忧爱之诚。不能无望于 圣上之虑偏防过。以求臻乎中正之极。向臣所陈明无不照。存大体略小节者。恐明睿或过而流于好察辨急之弊。政无不勤。懋诚实持恒久者。恐勤劳太过而致有进锐退速之患。斥奢虽严而财用不节。则未免同归于侈也。纪纲宜修而是非不公。则终亦不能自张也。昏愚之见。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4H 页
有在于是。而疾病之馀。精神短乏。不能明陈于咫尺之前。退伏私室。耿耿未已。兹因书进之 命。更以本意略加推衍。以备 睿览。抑臣于此重有所感慨于中者。惟我 圣上冲年嗣服。思光前烈。求治太急。付托匪人。变生肘腋。几危 宗社。瞿然改图。讨罪诛乱。收招耆耇。更新政化。中外民庶。莫不拭目以俟太平之期。除旧布新。正惟其时。安知天意欲使我 圣上大警动大振作。以之维新我 邦命耶。诚愿 圣上惩前毖后。居安而思危。处易而思难。作事必谋于始。用人必审于初。赏必无僭。刑必无滥。惜官爵。以为砺世之用。奖名节。以为扶教之本。毋主其先入。毋系于偏私。秉心如日月。畜德如天地。期致商周之治。大慰臣民之望。臣诚不胜瞻仰祝圣之切。仍念臣叨冒匪据。已及半年。识昧虑短。无一建白。加以宿疾转剧。心思愦乱。视听俱愆。实无自力之势。祗速焉用之诮。伏乞 圣明亟循故事。先赐策免。以答天谴。公私万幸。取 进止。(答曰。省劄具悉卿恳。前以修省之道。面陈于榻前。继进章牍。缕缕诫诲。无非格言至论。深用感叹。如有所得。而益可见眷眷忧爱之丹忱也。予虽不敏。可不置左右。留心省察焉。今兹上天之示警。亶在于寡昧之否德。于卿有何引咎之理乎。卿其安心勿辞。速出行公。以副予望。)
论 大王大妃服制劄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4L 页
伏以臣昨承 下询。妄陈礼议。自知其于古无稽。及见儒臣 启辞。皆有援据。实所愧服。而然臣愚意犹有所未尽释然者。敢复陈列。以备采择。臣闻古之丧礼。适妇为大功。适孙妇为小功。适曾孙妇无服。其降杀之节。自当如此。而今则后人改补以适妇为期。则适孙妇适曾孙妇虽至渐杀。亦可得为大功小功矣。然此出于义起。不敢质言。儒臣 启辞。有曰有适妇无适孙妇。此则恐不然。惟我 大行王妃齐体 至尊。承事 宗庙。为一国臣民之母。则其不当以士庶礼一概也明矣。况士庶之家。同爨之人。亦得服缌。则今 大行王妃之于 大王大妃殿。为 圣孙之配。躬 三朝之礼。尽一国之养。及其 升遐。反同袒免之亲。此岂情理之所安哉。臣愚以为虽引同爨之义。得为三月之制。犹贤乎已也。 国朝典礼。颇有不承于古。而损益参酌。自为一代之制者。不一而足。今臣所言。亦不可谓全无所据。伏乞 圣明更询于知礼者参以情理。定为一代之礼。亦或一道。臣素昧礼经。妄以臆见。仰渎 宸严。不胜惶愧之至。取 进止。
请大行王妃练祥禫一从礼经劄
伏以丧制之以日易月。出于后代短丧之意。惟我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5H 页
国朝一从礼经。洗涤千古之陋。庶几无愧于三代矣。第念杖期十五月之制。有练有祥有禫。通丧之外。服之最重莫此若也。古人至有称为三年者。而今于 大行王妃之丧。 殿下服制。虽以杖期议定。至于除服之节。则犹用短丧之制。名实谬戾。情文乖舛。以礼言之。练祥将无所施。而几于不成丧矣。以情言之。日月无几。 仙寝未冷。而遽先即吉。无以寓其致哀之义矣。窃惟我 大行王妃齐体 至尊。共承 宗社。及此 升遐之日。臣民之所以若丧妣。 殿下之所以不绝期者。当极其必诚信。勿之有悔之道矣。岂可舍古礼而从短丧之馀论乎。臣愚以为 圣上今日之礼。临丧则用衰服。视事则用素服。 侍奉 两慈殿则用微吉之服。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皆如礼经。以尽情文。方可以复古之正而垂法于后矣。伏乞 圣上更命礼官。博询裁处。不胜幸甚。取 进止。
请免田税。且停功臣碑役劄。(壬戌)
伏以田之下税。每一结豆四斗。乃是法例。收米则诸道所纳。虽有不同。而一结十馀斗。亦是见行之式。不幸岁歉。如有蠲减之议。则辄就收米中减其二三斗。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5L 页
都计有司所减。则以千万数。不可谓不多。而尸首督令于民间。升合而收敛之。自一户视之。未见其毫分之损。又其中间侵扰花消之弊。反甚于不减之时矣。今年诸道被灾。曾所罕有。而旱田最甚。台官筵臣之所 启。邑宰道臣之所请。皆欲并给田灾。而该曹虑其混杂。只许量减税豆。就四斗之中所减几半。则比之前日之减米。似若便益。然民间事状。如上所陈。其无实惠。亦必如减米之时。臣之愚意以为朝家既知诸道旱田被灾最甚。则必须尽免其税。方为实惠。可以扫除许多细琐之疵弊矣。今虽尽免四斗税豆。尚有十馀斗收米。苟以一结所出言之。不过三四分而减其一而已。实不若给灾之尽免豆与米也。惟以既纳之后。豆米之用。所司各异。故地部二视之。不欲全减于豆。持疑而不能决。以朝家大体论之。岂可拘牵于彼此出纳之间哉。况今太仓馀储之豆。可支数年。尤不宜吝啬于救民之际也。伏乞 圣上特加裁量。涣发 德音。以慰穷民。且念岁饥如此。舍置百务。惟以蠲役议赈为急。虽如练兵等事。亦皆停废。则朝家之轸恤疲氓。可谓至矣。今乃以功臣墓碑之役。许令调发数邑满千之民。其裹粮往来。应费三四日子。恰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6H 页
与习操相当。既停其大事。反助此私役。轻重甚舛。无乃不可乎。况一石千夫。于法过侈。在所当禁。又岂可从而伤民之力乎。元勋故相。礼宜加优。追报之典。宜无所惜。臣非不知大臣之建请。 圣上之特许。意有所在。而此时此役。诚非所急。亦乞还寝。臣疾病沈绵。不能造朝面对。敢具短劄。略陈所怀。不胜惶悚之至。取 进止。
升殿劄子
伏以臣尝得宋儒真德秀文集读之。则其中有得圣语申省之状。盖取其进讲时君臣问对之语。具载首尾。宋朝故事。远莫能详。而似或出于记录差谬之虑也。今臣所陈礼论本末儒贤招延等事。所关非细。 圣上宣谕。亦可垂训后世。谨已录成一状。而国朝既无申省之例。敢拟升殿奏劄之规。冒昧投进。欲望 圣上更赐览察。出付史官。仍窃伏念真德秀之初见宋帝。首请招致傅伯成,杨简曰。朝廷之上。不可无华发旧德之臣。不独人主赖老成之益。朝列新进之士。亦得有所矜式。又曰。伯成,简皆年逾八十。人谓虽召之必不来。臣谓陛下若至诚招徕之。岂有不至之理。臣再三玩诵。似若写出今日事者。今之元老儒贤虽
老峰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96L 页
欲引年。尚且未逾八十。况其追先帝报陛下之义。雪诬枉尽诚礼之 恩。又岂伯成等所遭之比哉。臣亦以为 殿下苟以与共国事之意。勤恳招徕。则必无不至之理。伏惟 圣上留神裁处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