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x 页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年谱]
[年谱]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10H 页
年谱
按东国诸贤年谱。皆表大朝年号以记事。正例也。先生一生志在尊周。而 明社南迁以后。正朔不通。须用变例。故兹仿春秋纪年。从鲁侯之法云。
주-D001仁祖大王五年丁卯正月十一日己卯(寅时)。先生生于宁海府仁良里第。(先生六世以上。居咸安之茅谷里。五世祖副学公 赐第居京师。高祖县令公赘居宁海。子孙遂为宁人。仁良里俗称飞盖谷。○先是华人杜思忠万历中。因征讨至我国。过宁海。望其宅曰。紫气高一丈。其下当生异人。及张太贞夫人娠先生。梦五色瑞气葱茏满家。有大人先生至门。或云邵康节。或云司马温公。又有人抱兔与之曰。此天兔也。俄而先生生。)
주-D002六年戊辰。(先生二岁。○时尚未能言。一日厨婢失判书公匙。求不得。先生步至莝刍间。搜出与之。盖前夕偶插刍中也。人异之。)
七年己巳。(先生三岁。)
八年庚午。(先生四岁。)
九年辛未。(先生五岁。)
十年壬申。(先生六岁。)六月。王父参判公卒。(丧初。先生同群儿在庭。老奴于哭次指雀鷇。令先生取之。先生不动曰。奴以我小儿。使当大丧。取雀鷇。甚无谓。闻者异之。○尝侍判书公。偶言人两眉分坼。正似坤卦爻画。判书公异之。因问诸卦爻象。应口对了然。判书公大奇之。诗记其事。)
按东国诸贤年谱。皆表大朝年号以记事。正例也。先生一生志在尊周。而 明社南迁以后。正朔不通。须用变例。故兹仿春秋纪年。从鲁侯之法云。
주-D001仁祖大王五年丁卯正月十一日己卯(寅时)。先生生于宁海府仁良里第。(先生六世以上。居咸安之茅谷里。五世祖副学公 赐第居京师。高祖县令公赘居宁海。子孙遂为宁人。仁良里俗称飞盖谷。○先是华人杜思忠万历中。因征讨至我国。过宁海。望其宅曰。紫气高一丈。其下当生异人。及张太贞夫人娠先生。梦五色瑞气葱茏满家。有大人先生至门。或云邵康节。或云司马温公。又有人抱兔与之曰。此天兔也。俄而先生生。)
주-D002六年戊辰。(先生二岁。○时尚未能言。一日厨婢失判书公匙。求不得。先生步至莝刍间。搜出与之。盖前夕偶插刍中也。人异之。)
七年己巳。(先生三岁。)
八年庚午。(先生四岁。)
九年辛未。(先生五岁。)
十年壬申。(先生六岁。)六月。王父参判公卒。(丧初。先生同群儿在庭。老奴于哭次指雀鷇。令先生取之。先生不动曰。奴以我小儿。使当大丧。取雀鷇。甚无谓。闻者异之。○尝侍判书公。偶言人两眉分坼。正似坤卦爻画。判书公异之。因问诸卦爻象。应口对了然。判书公大奇之。诗记其事。)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10L 页
十一年癸酉。(先生七岁。)始受十九史略。(不多时。已解句读。○尝与群儿游戏。因树筑坛。设孔夫子位。为俎豆揖让之礼。未知的在何岁。盖七八岁时事云。)
十二年甲戌。(先生八岁。)
十三年乙亥。(先生九岁。○始属句语辄惊人。尝赋花王诗曰。花王发春风。不语阶坛上。纷纷百花开。何花为丞相。识者已许其有公辅气像。○先生幼。杰特负奇气。仲氏存斋先生尝问其志。对曰。愿为元帅。荡平胡虏。收复辽东。时清人据辽沈故云然。存斋大叹异之。)
十四年丙子。(先生十岁。○是冬。闻南汉受围。忠愤郁然。有腊梅诗曰。窗前四梅树。开向黄昏月。欲饮花下酒。奴贼围城阙。)
十五年丁丑。(先生十一岁。)冬。从判书公。入居大田参判公墓下。(质河图洛书疑义于判书公。从两兄读书。)
十六年戊寅。(先生十二岁。)受小学。(作方圆图。象天地。列书先天八卦于四方四维。存斋称其暗合权阳村入学图意云。)
十七年己卯。(先生十三岁。)受论语。(自幼不凡。口无亵言。读书必面壁专心。过眼不忘。尝排列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生出次第为图。又推衍一元十二会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之数为说。长老称叹。弗敢以蒙士视之。)
十八年庚辰。(先生十四岁。)从判书公。避地于府西石保村。(读书之暇。旁求孙吴兵法武经将鉴等书。会通领略。○宅畔有丛祠。昏俗崇奉甚神之。有大木。戒莫敢犯。先生纵火焚之。斫倒其树。人以为难。)
十九年辛巳。(先生十五岁。○先生少负奇自雄。慨然有笞幽朔扫膻秽之志。尝乘间驱束里中群儿。登高为坛。折丹枫为旗。布八阵之势。群儿谓其戏笑不应。申令三驱。按笞队长。众队慑
十二年甲戌。(先生八岁。)
十三年乙亥。(先生九岁。○始属句语辄惊人。尝赋花王诗曰。花王发春风。不语阶坛上。纷纷百花开。何花为丞相。识者已许其有公辅气像。○先生幼。杰特负奇气。仲氏存斋先生尝问其志。对曰。愿为元帅。荡平胡虏。收复辽东。时清人据辽沈故云然。存斋大叹异之。)
十四年丙子。(先生十岁。○是冬。闻南汉受围。忠愤郁然。有腊梅诗曰。窗前四梅树。开向黄昏月。欲饮花下酒。奴贼围城阙。)
十五年丁丑。(先生十一岁。)冬。从判书公。入居大田参判公墓下。(质河图洛书疑义于判书公。从两兄读书。)
十六年戊寅。(先生十二岁。)受小学。(作方圆图。象天地。列书先天八卦于四方四维。存斋称其暗合权阳村入学图意云。)
十七年己卯。(先生十三岁。)受论语。(自幼不凡。口无亵言。读书必面壁专心。过眼不忘。尝排列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生出次第为图。又推衍一元十二会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之数为说。长老称叹。弗敢以蒙士视之。)
十八年庚辰。(先生十四岁。)从判书公。避地于府西石保村。(读书之暇。旁求孙吴兵法武经将鉴等书。会通领略。○宅畔有丛祠。昏俗崇奉甚神之。有大木。戒莫敢犯。先生纵火焚之。斫倒其树。人以为难。)
十九年辛巳。(先生十五岁。○先生少负奇自雄。慨然有笞幽朔扫膻秽之志。尝乘间驱束里中群儿。登高为坛。折丹枫为旗。布八阵之势。群儿谓其戏笑不应。申令三驱。按笞队长。众队慑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11H 页
伏趋令。先生据高座指挥若神。判书公适从外归。望见惊异之。戒曰。儿曹亦须有奇气壮图。贵能韬密耳。此盖十五六岁时事。未的何年。姑附于此。)
二十年壬午。(先生十六岁。)
二十一年癸未。(先生十七岁。)
二十二年甲申。(先生十八岁。)三月。聘夫人朴氏。(经历玏之女。节度使 赠判书毅长之孙。)是月。 大明崇祯皇帝身殉社稷。(先生闻之。痛愤不能安寝食。)七月。王母贞夫人李氏卒。○冬。作自警箴。(自以向外浮泛。少近里之功。作箴以自警。戒怠惰。戒戏玩。戒不专。戒言动。戒矜大也。)
주-D003二十三年乙酉。(先生十九岁。)
二十四年丙戌。(先生二十岁。)秋。以亲命赴试京师。中解额。(对策为先达所推赏。寻以试题犯时讳罢榜。)九月。子梴生。
주-D004二十五年丁亥。(先生二十一岁。)冬。就医凤城。(诗人白云翁权学官尚远才豪气傲。于人多慢易。见先生。特加礼敬。语人曰。吾阅人多矣。无如李某年虽少。德器已成。世自有人。)
二十六年戊子。(先生二十二岁。)秋。中乡解。(省试见屈。自是绝意举业。潜心易经。讲究本义。)九月。子舣生。(后出后仲氏存斋先生。)冬。陪判书公。往永嘉之金溪。(以有外大父敬堂张公尸祝事也。敬堂名兴孝。字行源。闻陶山真诀于鹤,厓两先生之门。笃学力行。为学者师。判书公出入其门。讲闻要旨。存斋充扩而发挥之。先生家学渊源。盖出于此云。)是行。拜金鹤沙于荣川里居。(鹤沙名应祖。游旅轩之门。时以前学士家居。学问操行。为儒林耆宿。先生晚年。每称其清修苦节人不可及。)
二十年壬午。(先生十六岁。)
二十一年癸未。(先生十七岁。)
二十二年甲申。(先生十八岁。)三月。聘夫人朴氏。(经历玏之女。节度使 赠判书毅长之孙。)是月。 大明崇祯皇帝身殉社稷。(先生闻之。痛愤不能安寝食。)七月。王母贞夫人李氏卒。○冬。作自警箴。(自以向外浮泛。少近里之功。作箴以自警。戒怠惰。戒戏玩。戒不专。戒言动。戒矜大也。)
주-D003二十三年乙酉。(先生十九岁。)
二十四年丙戌。(先生二十岁。)秋。以亲命赴试京师。中解额。(对策为先达所推赏。寻以试题犯时讳罢榜。)九月。子梴生。
주-D004二十五年丁亥。(先生二十一岁。)冬。就医凤城。(诗人白云翁权学官尚远才豪气傲。于人多慢易。见先生。特加礼敬。语人曰。吾阅人多矣。无如李某年虽少。德器已成。世自有人。)
二十六年戊子。(先生二十二岁。)秋。中乡解。(省试见屈。自是绝意举业。潜心易经。讲究本义。)九月。子舣生。(后出后仲氏存斋先生。)冬。陪判书公。往永嘉之金溪。(以有外大父敬堂张公尸祝事也。敬堂名兴孝。字行源。闻陶山真诀于鹤,厓两先生之门。笃学力行。为学者师。判书公出入其门。讲闻要旨。存斋充扩而发挥之。先生家学渊源。盖出于此云。)是行。拜金鹤沙于荣川里居。(鹤沙名应祖。游旅轩之门。时以前学士家居。学问操行。为儒林耆宿。先生晚年。每称其清修苦节人不可及。)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11L 页
二十七年己丑。(先生二十三岁。)五月。 仁祖升遐。○秋。从存斋先生。读书山房。(讲书期三百度数。造浑天仪制度。先生尝言期三百十九分度之七。从古每患难分。今以九百四十分。每分分作十九分。则适周无馀欠。因录其语于小说。)
孝宗大王元年庚寅。(先生二十四岁。)
二年辛卯。(先生二十五岁。)
三年壬辰。(先生二十六岁。)夏。从存斋先生。讲业于石溪草堂。(读书之暇。考究蔡西山律吕新书。颇得其归趣。又议纂集洪范衍义。略定其条目。存斋每称其聪睿绝伦。)冬。游清凉山。(是行。与存斋及四弟恒斋公同游。有酬唱诸作。)
四年癸巳。(先生二十七岁。)春。判书公又避地于英阳县首比。(首比阻深。山川幽旷。判书公有厌世长往之志。自石保移居。先生从之。家庭讲学。不以迁移贫困而少懈。)十一月。往观东都。(从存斋观内延山。访玉山书院。至东都。奇观异迹。游讨殆遍。有游观诸作。)
五年甲午。(先生二十八岁。)夏。会四弟恒斋公。讲四子疑义于石溪草堂。(恒斋尝言吾少汎滥。不知入头处。赖葛庵兄砭订。试读鲁论。有所感发。得所从入云。)冬。还首比。(有溪亭记。)
六年乙未。(先生二十九岁。)正月。入剑磨山道成庵。同仲氏先生及诸弟讲中庸疑义。(庵去首比五里许。有岩泉之趣。时尽室遁世而具存无故。日有讲研之乐。人拟之郑公乡高阳里。)
七年丙申。(先生三十岁。)八月。奉伯舅张公。至湖西安兴岛配所。(张公敬堂嗣子无妄坐配。先生伤其无子。远徙扶护。至谪所。西望田横岛而归。)
孝宗大王元年庚寅。(先生二十四岁。)
二年辛卯。(先生二十五岁。)
三年壬辰。(先生二十六岁。)夏。从存斋先生。讲业于石溪草堂。(读书之暇。考究蔡西山律吕新书。颇得其归趣。又议纂集洪范衍义。略定其条目。存斋每称其聪睿绝伦。)冬。游清凉山。(是行。与存斋及四弟恒斋公同游。有酬唱诸作。)
四年癸巳。(先生二十七岁。)春。判书公又避地于英阳县首比。(首比阻深。山川幽旷。判书公有厌世长往之志。自石保移居。先生从之。家庭讲学。不以迁移贫困而少懈。)十一月。往观东都。(从存斋观内延山。访玉山书院。至东都。奇观异迹。游讨殆遍。有游观诸作。)
五年甲午。(先生二十八岁。)夏。会四弟恒斋公。讲四子疑义于石溪草堂。(恒斋尝言吾少汎滥。不知入头处。赖葛庵兄砭订。试读鲁论。有所感发。得所从入云。)冬。还首比。(有溪亭记。)
六年乙未。(先生二十九岁。)正月。入剑磨山道成庵。同仲氏先生及诸弟讲中庸疑义。(庵去首比五里许。有岩泉之趣。时尽室遁世而具存无故。日有讲研之乐。人拟之郑公乡高阳里。)
七年丙申。(先生三十岁。)八月。奉伯舅张公。至湖西安兴岛配所。(张公敬堂嗣子无妄坐配。先生伤其无子。远徙扶护。至谪所。西望田横岛而归。)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12H 页
八年丁酉。(先生三十一岁。)九月。子栽生。
九年戊戌。(先生三十二岁。)有洪郑两谏议遗疏后叙及葛庵记。○十二月。同仲兄四弟。会陶山书院。(默斋金公𥖝。梅园光继之子。家学见推士友。为陶山洞主。会傍近士林。讲退溪先生文集。先生兄弟至。金公请为之讲说。多有所发明。岁暮将还。与金鸠斋启光及诸名胜入丹砂访孤山。觞咏唱酬而归。)
十年己亥。(先生三十三岁。)五月。 孝宗升遐。 孝宗十年宵肝(一作旰)。招贤礼士。选将鍊兵。志欲有为。不幸 晏驾。先生虽在草野。哀恸不自胜。
显宗大王元年庚子。(先生三十四岁)
二年辛丑。(先生三十五岁。)春。至湖西省舅氏配所。因展先庙于沔阳宗家。(副学公宗孙流寓沔川。庙在其地。)冬。寓楮谷读孟子。(存斋移居府西楮谷地。有玉川雷泽之胜。架岩筑室。扁曰冥栖庵。先生至。晓夕相对讲磨。其相长之乐。人不能测也。)
三年壬寅。(先生三十六岁。)八月。子杺生。○九月。游岭东江陵。(判书公闻江陵间旷。有意移居。先生与六弟处士公承命往观。历探东关形胜而归。)
四年癸卯。(先生三十七岁。)冬。又往省舅氏于安兴。(八年之内。凡三往还。)再至沔阳宗家。
五年甲辰。(先生三十八岁。)春。寓甫林别墅。(去楮谷十馀里。往来相从。讲论不辍。间考朱子,蔡西山说。推衍八阵图。有新编八阵图后跋。○先生尝言吾于是时。喜读朱子大全。觉有无限意味云。中年以后。述作论议根柢于此。其于节要。虽晚暮犹成诵。)
六年乙巳。(先生三十九岁。)春。还首比。
九年戊戌。(先生三十二岁。)有洪郑两谏议遗疏后叙及葛庵记。○十二月。同仲兄四弟。会陶山书院。(默斋金公𥖝。梅园光继之子。家学见推士友。为陶山洞主。会傍近士林。讲退溪先生文集。先生兄弟至。金公请为之讲说。多有所发明。岁暮将还。与金鸠斋启光及诸名胜入丹砂访孤山。觞咏唱酬而归。)
十年己亥。(先生三十三岁。)五月。 孝宗升遐。 孝宗十年宵肝(一作旰)。招贤礼士。选将鍊兵。志欲有为。不幸 晏驾。先生虽在草野。哀恸不自胜。
显宗大王元年庚子。(先生三十四岁)
二年辛丑。(先生三十五岁。)春。至湖西省舅氏配所。因展先庙于沔阳宗家。(副学公宗孙流寓沔川。庙在其地。)冬。寓楮谷读孟子。(存斋移居府西楮谷地。有玉川雷泽之胜。架岩筑室。扁曰冥栖庵。先生至。晓夕相对讲磨。其相长之乐。人不能测也。)
三年壬寅。(先生三十六岁。)八月。子杺生。○九月。游岭东江陵。(判书公闻江陵间旷。有意移居。先生与六弟处士公承命往观。历探东关形胜而归。)
四年癸卯。(先生三十七岁。)冬。又往省舅氏于安兴。(八年之内。凡三往还。)再至沔阳宗家。
五年甲辰。(先生三十八岁。)春。寓甫林别墅。(去楮谷十馀里。往来相从。讲论不辍。间考朱子,蔡西山说。推衍八阵图。有新编八阵图后跋。○先生尝言吾于是时。喜读朱子大全。觉有无限意味云。中年以后。述作论议根柢于此。其于节要。虽晚暮犹成诵。)
六年乙巳。(先生三十九岁。)春。还首比。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12L 页
七年丙午。(先生四十岁。)春。为士林制辨 大王大妃为先王服制疏。( 孝庙之丧。宋时烈议 大王大妃服制。倡言 大行王虽承重。不得三年。引四种服制中庶子为后体而不正之说。为期年之服。至證檀弓免子游衰比拟非伦。断为国是。敢有议者。窜逐废锢。国言汹汹。人心愤郁。至是岭儒齐声以为事系纲常。不可以后时而不一言以正之。将有叫 阍之举。属先生制疏文。先生遂推原礼意。历举时烈献议之失而逐条攻破。其末有曰。天子诸侯既已承天序纂丕基。体祖传重。统理神人。则不当复论系出之宗支,诞降之微正,族序之尊卑。槩以先后立者。而便有君臣父子继体传统之重焉。此固大礼三纲之本。虽百家不能易也。夫将传之与既传事体绝不同。岂可以宸极视监抚。至尊同储贰。争较嫡庶。辨论宗支。致有不决之疑哉。臣子之于君父。致敬致谨。朱子尝举向太后之言。而至诸王皆庶子之文。乃以云云字代补庶子字。夫端王实为神宗之庶子。以其尝为天下父故。不敢以此等名号措诸文字间。此乃尊君讳国之义也。今 孝庙以次嫡之正。寅绍丕图。祗膺骏命。而时烈开口大说。略无顾忌。以为 孝宗大王不害为 仁祖大王之庶子。殊非臣子之辞。尊上之道也。礼文繁蔓。考据之差。自昔鸿儒亦或不免。独于时烈何足深责。但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更也人皆仰之。故无遂非之失。有补过之善。时烈学浅器褊。不求违覆得中之论。曲为回互迷藏之计。所以犯不韪之罪。被不敬之名。而终无辞以自解也。疏虽不用。木斋洪公汝河以文学伏一世论议。少许可。见是疏。敛衽叹曰。文章雅健。證据精博。足以订既往之失。开后世之惑。)
八年丁未。(先生四十一岁。)秋。闻 朝廷执漂海汉人送燕京。欲与同志倡义叫 阍。寻闻事已无及止。(时福广人陈得,曾胜,林寅观等数十百人。海舶漂泊耽罗境。自言 明朝人。仍言弘光,隆武以后事。且说 皇明子孙尚保海隅。请送还故国。否则留东土为民。免为剃虏。呈书 朝堂。语绝悲楚。 朝议怵于祸
八年丁未。(先生四十一岁。)秋。闻 朝廷执漂海汉人送燕京。欲与同志倡义叫 阍。寻闻事已无及止。(时福广人陈得,曾胜,林寅观等数十百人。海舶漂泊耽罗境。自言 明朝人。仍言弘光,隆武以后事。且说 皇明子孙尚保海隅。请送还故国。否则留东土为民。免为剃虏。呈书 朝堂。语绝悲楚。 朝议怵于祸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13H 页
福。将拘送燕京。先生闻之。伤痛不已。欲倡义叫 阍。请依愿津还故地。既谂诸同志。又拟移文道内。属草已成。闻押行已发而止。其文首言义理人心之所同然。次叙 皇朝罔极之恩。终言此乃数十年来所想望而不可得者。正君臣上下涕泣。思负输诚效顺之秋也。绍介临存。导之入京。以叩南渡迁幸之由。既又达其行李。供其乏困。使之导达我含冤负痛迫不得已之意。庶几慰神人之望。释天下之疑云云。)冬。与木斋洪公,锦翁金公(学培)会镜光书斋。(二公皆先生道义交。相与约会于中道。讲论累日。多有相发处。先生每称木斋宏博。锦翁精深。允为儒林领袖。惜其盛年沦谢。未及有为于世。○木斋尝赠别先生兄弟诗。有剑外文章惊轼辙关中经礼见防临之句。)
九年戊申。(先生四十二岁。)九月。以亲命赴试京师。归路。谒赵龙洲于抱川。(先生久无意场屋。以亲老欲一行。遂僶勉赴试。归路转向抱川。谒龙洲赵公絅。龙洲节行文章。为 三朝元老。判书公又有知己之感。故先生迂路纳拜。先搆小牍。导达诣门请见之意。龙翁历举世分。延款甚厚。后见岭人称赏不已。先生每称龙翁简靖温雅。令人起敬。)
十年己酉。(先生四十三岁。)春。侍存斋先生疾于楮谷。(存斋居所后母黄端人忧。因毁寝疾。先生侍药月馀。疾稍间。讲论不辍。存斋尝言是时与吾弟论中庸率性之义。始悟前见之谬。其交相琢磨。不以病故少懈如此。)
十一年庚戌。(先生四十四岁。)冬。寓楮谷。(以存斋要与数年同居也。)
十二年辛亥(先生四十五岁。)冬。还首比。
十三年壬子(先生四十六岁。)正月。为亲设小酌。(兄弟俱会。以次献酬。酒数行。先生从容语曰。古人取友。所以责善辅仁。今吾等适屏居。无切磋之益。惟此兄弟即一朋友。怡怡之馀。须兼偲切。如有所宜反复者。要皆直陈无隐。勿以兄弟之故而有所迁就也。存斋先生改
九年戊申。(先生四十二岁。)九月。以亲命赴试京师。归路。谒赵龙洲于抱川。(先生久无意场屋。以亲老欲一行。遂僶勉赴试。归路转向抱川。谒龙洲赵公絅。龙洲节行文章。为 三朝元老。判书公又有知己之感。故先生迂路纳拜。先搆小牍。导达诣门请见之意。龙翁历举世分。延款甚厚。后见岭人称赏不已。先生每称龙翁简靖温雅。令人起敬。)
十年己酉。(先生四十三岁。)春。侍存斋先生疾于楮谷。(存斋居所后母黄端人忧。因毁寝疾。先生侍药月馀。疾稍间。讲论不辍。存斋尝言是时与吾弟论中庸率性之义。始悟前见之谬。其交相琢磨。不以病故少懈如此。)
十一年庚戌。(先生四十四岁。)冬。寓楮谷。(以存斋要与数年同居也。)
十二年辛亥(先生四十五岁。)冬。还首比。
十三年壬子(先生四十六岁。)正月。为亲设小酌。(兄弟俱会。以次献酬。酒数行。先生从容语曰。古人取友。所以责善辅仁。今吾等适屏居。无切磋之益。惟此兄弟即一朋友。怡怡之馀。须兼偲切。如有所宜反复者。要皆直陈无隐。勿以兄弟之故而有所迁就也。存斋先生改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13L 页
容称善曰。以吾弟清明绝异之资。又欲来人之言如此。岂吾所可及也。是足以见先生兄弟平日相勉之意云。)是月。哭存斋先生。(先生兄弟相许为知己。至是存斋奄不起疾。先生恸不自胜。若天丧己。而以二亲年高。每从容笑语。以尽慰悦之方。)三月。撰存斋先生行状。(请志铭于木斋。令嗣子舣次辑遗文。)四月。为判书公应 旨陈疏。(时 显庙因旱求言。判书公命先生代草己意。盖言体天道,敦圣学,精选任,恤民隐,辅养 世子也。政院以非亲呈不受。)○十二月丙午。夫人朴氏卒。(时季弟亦以七月不起。丧祸稠叠。判书公以前月。移居福州之兜率院。先生以忧患丧故不果从。而理会图书。讲明疑义。不以悲苦而废忘。)
十四年癸丑。(先生四十七岁。)二月。葬夫人于甫林之茅丘。(既卒哭。移寓石保之佳丘。为便兜院觐省也。)七月。哭金锦翁。(后撰行状。)冬。营小筑于南岳谷。(谷在石保之东峡。)
十五年甲寅。(先生四十八岁。)二月。移居南岳。○八月。 显宗升遐。○是月辛亥。丁判书公忧。居庐于兜院。(判书公年高德卲。学邃礼勤。为后生矜式。至是寝疾弥留。先生侍侧。夜不解衣。及丧。情文备至。)用荐剡。除从仕郎 宁陵参奉。(有绣衣奉使岭南还。以学行遗逸论荐于 朝。故有是 命。遭忧前数日事也。)十月。葬判书公于府西寿洞未向之原。(去兜率院二里许。)十二月。哭洪木斋。(服阕。为文往哭之。后撰行状。)
今
上元年乙卯。(先生四十九岁。○读礼之暇。温理旧业。于论语尤熟复深玩。日有新得。恒斋公尝叹曰。温故知新。如吾葛庵兄。方是读书人也。)
十四年癸丑。(先生四十七岁。)二月。葬夫人于甫林之茅丘。(既卒哭。移寓石保之佳丘。为便兜院觐省也。)七月。哭金锦翁。(后撰行状。)冬。营小筑于南岳谷。(谷在石保之东峡。)
十五年甲寅。(先生四十八岁。)二月。移居南岳。○八月。 显宗升遐。○是月辛亥。丁判书公忧。居庐于兜院。(判书公年高德卲。学邃礼勤。为后生矜式。至是寝疾弥留。先生侍侧。夜不解衣。及丧。情文备至。)用荐剡。除从仕郎 宁陵参奉。(有绣衣奉使岭南还。以学行遗逸论荐于 朝。故有是 命。遭忧前数日事也。)十月。葬判书公于府西寿洞未向之原。(去兜率院二里许。)十二月。哭洪木斋。(服阕。为文往哭之。后撰行状。)
今
上元年乙卯。(先生四十九岁。○读礼之暇。温理旧业。于论语尤熟复深玩。日有新得。恒斋公尝叹曰。温故知新。如吾葛庵兄。方是读书人也。)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14H 页
二年丙辰。(先生五十岁。)五月。又拜社稷署参奉。(时议急于推毂。误认终制而注拟云。)十月服阕。(还南岳寓庄。)
三年丁巳(先生五十一岁。)四月。超授宣务郎掌乐院主簿。诣 阙谢 恩。寻迁工曹佐郎。六月。呈告归觐。(朝议谓待名儒。不可拘以常例。故有是 命。先生以前后 恩除重沓。义不容终始违慢。遂行入都。祗谢供职。朝之大夫士争来见之。权相国大运语人曰。若李某可谓其人如玉。眉叟许文正公言于 上曰。近见李玄逸。真儒者也。闻其尤邃易学。将来经幄。不可无此人云。月馀。以亲病呈辞下乡。)
十一月。拜通善郎司宪府持平。有 旨促行。道辞不赴。(先生以异 恩稠叠。不敢在家祈免。进至丹阳郡。陈章固辞。 不允促 召。)
四年戊午(先生五十二岁。)正月。赴 召入都。又上疏辞。见阻喉司。促就职。遂诣 阙谢 恩。(时筵臣建白请令入侍 经筵。依 允。先生再疏辞。 不允。会 上有疾弥月不瘳。先生寻递职下乡。事遂寝。)二月。递授工曹正郎。○三月。又拜持平。上疏辞。仍条陈五事。 优批答之。不许递职。赐马妆一部。(五事之目。曰明正学以立大本。曰振纪纲以厉风俗。曰恢公道以正王法。曰纳忠谏以去壅蔽。曰察民情以行实惠。其言明正学以立大本。有曰古昔圣王。必资学以修其身。而为学不本于穷理。修身不务于持敬。则昏昧杂扰。无以尽此心之明。偏陂反侧。无以得此心之正。必须磨砻浸灌。以致贯通之妙。耐辛吃苦。以至坚定之地。然后物格理穷而知极其精。善存恶去而德协于一。发于政事云为者。罔或不一。 朝廷一而无朋比偏党之私。四方一而无分崩离析之患矣。其言恢公道以正王法。有曰王者父天母地。兼临博爱。能使亿兆之人心悦而诚服。岂非所谓行其庭不见其人。显比失前禽之道欤。苟为不然。拘于
三年丁巳(先生五十一岁。)四月。超授宣务郎掌乐院主簿。诣 阙谢 恩。寻迁工曹佐郎。六月。呈告归觐。(朝议谓待名儒。不可拘以常例。故有是 命。先生以前后 恩除重沓。义不容终始违慢。遂行入都。祗谢供职。朝之大夫士争来见之。权相国大运语人曰。若李某可谓其人如玉。眉叟许文正公言于 上曰。近见李玄逸。真儒者也。闻其尤邃易学。将来经幄。不可无此人云。月馀。以亲病呈辞下乡。)
十一月。拜通善郎司宪府持平。有 旨促行。道辞不赴。(先生以异 恩稠叠。不敢在家祈免。进至丹阳郡。陈章固辞。 不允促 召。)
四年戊午(先生五十二岁。)正月。赴 召入都。又上疏辞。见阻喉司。促就职。遂诣 阙谢 恩。(时筵臣建白请令入侍 经筵。依 允。先生再疏辞。 不允。会 上有疾弥月不瘳。先生寻递职下乡。事遂寝。)二月。递授工曹正郎。○三月。又拜持平。上疏辞。仍条陈五事。 优批答之。不许递职。赐马妆一部。(五事之目。曰明正学以立大本。曰振纪纲以厉风俗。曰恢公道以正王法。曰纳忠谏以去壅蔽。曰察民情以行实惠。其言明正学以立大本。有曰古昔圣王。必资学以修其身。而为学不本于穷理。修身不务于持敬。则昏昧杂扰。无以尽此心之明。偏陂反侧。无以得此心之正。必须磨砻浸灌。以致贯通之妙。耐辛吃苦。以至坚定之地。然后物格理穷而知极其精。善存恶去而德协于一。发于政事云为者。罔或不一。 朝廷一而无朋比偏党之私。四方一而无分崩离析之患矣。其言恢公道以正王法。有曰王者父天母地。兼临博爱。能使亿兆之人心悦而诚服。岂非所谓行其庭不见其人。显比失前禽之道欤。苟为不然。拘于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14L 页
偏吝之私。失其广大之度。或以新旧为亲疏。或以远迩为忘泄。罪同者或异其罚。功同者或异其赏。则非但使人憪然有不服之心。卒至于败国失众而其害不可胜言云云。时 上新经大病。又以古者保身体之说。申告于终。疏入。 答曰。所陈五条。无非切实之言。可不置诸左右而观省焉。因 下马妆一部。以示嘉奖之意。先生陈疏辞谢。仍乞解经帷之 命。不允。)递授副司直。(时朝绅中有以违言相非恨。至发阴私相辨讼。先生以其坏名节辱朝廷。引汉御史劾龚胜夏侯常及宋彭中丞驳欧公事。将论以削版之律。僚议不一。引嫌见递。以尚有 经筵指挥。未敢言去。)上疏请停陈贺。乞勿遣辨诬使。(时 上疾瘳。大臣请告 庙陈贺。初 不允。固请乃 许。又以 宗祊被诬。拟遣辨诬使。先生进密疏论之曰。陈贺之请。固出臣子至情。而谦抑之美。尤宜将顺。请速停止。垂法后来。又曰。北虏于我有 宗庙社稷之羞。而剿绝我有 明三百年之命。不可有所祈请。视其从违。以为欣戚。义理明矣。其外托交好羁縻不绝。特迫于势耳。奈何为此得不为荣。不得不损之举乎。伏愿亟寝无益之行。免贻后日之悔。 答曰。陈贺事予意固欲如是。今尔言至此。即令该曹停止。辨诬事必欲昭雪而后已。更勿烦论。)复拜持平辞。 不允。(以学不通方不识事例。请还收新旧指挥。 不允。)是月。递本职下乡。(时朝著有不靖之端。先生观象玩占决意南归)五月。以进宴覃 恩。赐张夫人衣资食物。○六月。又拜持平。道辞不赴。(先生从宦数月。已知世之不可有为。进至岭下。陈疏乞递而还。疏末有曰臣未填沟壑之前。犹得及见 圣学日新。圣德日昭。判忠邪枉直之分。明德惠大小之辨。亲贤远佞。恤穷谨赦。使举措合人心。惠泽浃民髓。维新景命。永保鸿基。则臣虽老死岩穴。无复遗恨矣。)八月。哭伯氏参奉公。(有祭文墓志。)
五年己未。(先生五十三岁。)六月。辞州家别荐。(朝廷下州县。令择明于易
五年己未。(先生五十三岁。)六月。辞州家别荐。(朝廷下州县。令择明于易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15H 页
者以闻。邑大夫将以先生及恒斋公应荐。先生谢曰。向叨试用。动遭颠踬。此岂明于进退消长之道者哉。固辞止之。)八月。上疏进 御制舟水图说发挥。( 上初即位。有志为治。因古者舟水君民之喻。命工绘画。又亲为之说。论治国之道。其目有五。曰好学问,用贤良,纳忠谏,喜闻过,贱货而贵德也。至是朝论渐乖。世道日非。先生叹曰。 上圣聪明超出百王。庶几至治可兴。而荏苒因循。日失月亡。是则小大之臣。不能将顺匡救以至此也。吾曾忝侍从之列。可无一言乎。遂就图说。采经摭传。釐为六篇。草疏累数千言。反复推明。重封投进。疏末又总而论之曰。修身治国之要。五者之外。更无他术。然其中好学问为切急之务。盖非学。无以开明其心术。变化其气质。以为修德凝道亲贤纳谏之本也。然则学之道奈何。亦曰味圣人之言。以求其义理。察古今之变。以验其得失。而反之身。践其实。措诸事。得其当而已。既又序其篇首。论其所以次辑之义。 上答曰。忠爱之诚。溢于言表。深用嘉尚。所进册子。可不置诸左右而观省焉。今下虎皮一令。以表予嘉尚之意)
六年庚申。(先生五十四岁。)七月。丁张夫人忧。(夫人有贤德明礼义通书史。闺训严整有法度。人比之侯氏夫人。先生兄弟养正之功。与为多焉。至是寝疾。先生年已向衰。犹衣不解带。昼夜侍侧。及丧。哀毁逾制。)九月。葬张夫人。(与判书公墓同原异穴。)十月。 仁敬王后升遐。
七年辛酉。(先生五十五岁。)
八年壬戌。(先生五十六岁。)九月服阕。
九年癸亥。(先生五十七岁。)二月。应 旨进言。(庚申。坚,楠以妖言伏法。宗室大臣以下。株连斥戮殆尽。狱事滋蔓。迄于壬戌。先生常恨身在草土。不得效一言。至是以阴虹贯阳。 下旨求言。先生慨然草疏。略曰。 殿下临御以来八九年间。水旱霜雹。略无宁岁。地震海溢。妖
六年庚申。(先生五十四岁。)七月。丁张夫人忧。(夫人有贤德明礼义通书史。闺训严整有法度。人比之侯氏夫人。先生兄弟养正之功。与为多焉。至是寝疾。先生年已向衰。犹衣不解带。昼夜侍侧。及丧。哀毁逾制。)九月。葬张夫人。(与判书公墓同原异穴。)十月。 仁敬王后升遐。
七年辛酉。(先生五十五岁。)
八年壬戌。(先生五十六岁。)九月服阕。
九年癸亥。(先生五十七岁。)二月。应 旨进言。(庚申。坚,楠以妖言伏法。宗室大臣以下。株连斥戮殆尽。狱事滋蔓。迄于壬戌。先生常恨身在草土。不得效一言。至是以阴虹贯阳。 下旨求言。先生慨然草疏。略曰。 殿下临御以来八九年间。水旱霜雹。略无宁岁。地震海溢。妖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15L 页
星怪风。冬雷春雪。桃李冬华。今又垂象差忒。瞻聆骇惑。臣窃惧焉而莫测其所以然者。昔孝妇冤死东海。有三年之旱。欧阳枉死楚州。有八月之雪。外戚纵横则海溢冬华。臣下专辄则地震日蚀。至他阴虹霾雾星芒地圻雷雪霜雹之异。率由于臣蔽主明。奸邪胜正。阴聚包阳。不和而散之致。试就今日所值之变。因窃以类而推之。毋乃 离明少亏。而或不免有蔽塞之患欤。 乾纲少弛。而或不免有系孪之私欤。戚里之势太盛。而或有放纵专恣之渐欤。小大之狱多滥。而或有横罹枉死之冤欤。或是非颠倒。而公议有未伸欤。或毁誉乱真。而邪正有未分欤。或上下相徇。而直言有不闻欤。或党同伐异。而用舍有不公欤。夫必有是数者而后。足以召灾而致异。 殿下试于燕间濩蠖之中。虚心静虑。察其有无。审其虚实。则必惕然感悟。其于是非邪正得失。皆得其实而无所遁其情。末复申言应天以实不以文之意。亲旧子弟交戒更谏以为徒惹祸无益。先生不听。疏入。 上批曰。为国尽言之诚。予庸嘉之。第未知其皆出于公也。领相金寿恒请论以护逆。会有言求言之下。不可罪言者。事得已。)十二月。 明圣王后升遐。
十年甲子。(先生五十八岁。)秋。行宗族月会。(先生常恨宗族散处。不得源源相接。每月朔。会一家长少。讲睦叙欢。讨论经理。陈说礼法之外。无一言及乎世俗利害得失之间。酒肴简淡。笑语从容。行之数年。不无观感之益。尝曰。是亦足以为政矣。命从侄榕记其事。)
十一年乙丑。(先生五十九岁。)五月。子舣卒。(有文行早卒。)秋。南岳草堂成。(屋凡二间。左堂右室。幽静萧散。因地名号曰南岳草堂。楣间书揭葛庵记。左右图书。俯读仰思。疏粝不继。不以为意。持敬存省之功。日益亲切矣。○葛庵之云。先生盖取葛编茅缉之义。寓意名庵以自号。而世人直据所居。称南岳先生云。)
十二年丙寅。(先生六十岁。)夏。洪范衍义成。(初存斋与先生讲习学问之馀。留意经济之业。以洪范九畴包括尽盈天地间物事。实圣王修身经世之大法。况父师八条之
十年甲子。(先生五十八岁。)秋。行宗族月会。(先生常恨宗族散处。不得源源相接。每月朔。会一家长少。讲睦叙欢。讨论经理。陈说礼法之外。无一言及乎世俗利害得失之间。酒肴简淡。笑语从容。行之数年。不无观感之益。尝曰。是亦足以为政矣。命从侄榕记其事。)
十一年乙丑。(先生五十九岁。)五月。子舣卒。(有文行早卒。)秋。南岳草堂成。(屋凡二间。左堂右室。幽静萧散。因地名号曰南岳草堂。楣间书揭葛庵记。左右图书。俯读仰思。疏粝不继。不以为意。持敬存省之功。日益亲切矣。○葛庵之云。先生盖取葛编茅缉之义。寓意名庵以自号。而世人直据所居。称南岳先生云。)
十二年丙寅。(先生六十岁。)夏。洪范衍义成。(初存斋与先生讲习学问之馀。留意经济之业。以洪范九畴包括尽盈天地间物事。实圣王修身经世之大法。况父师八条之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16H 页
教。立我东方万世之极。有能发挥敷衍。以阐其旨。岂非旷世奇事乎。方且蒐辑论著。为洪范衍义。编目才成。而存斋没。先生深痛之。因其条贯。博采类聚。使水火金木土之性。貌言视听思之则。兵农财赋事神治人福极劝惩之道。靡不发明该畅。至是书成。凡二十卷。既又序其卷端。将欲上备 乙览。中遭祸乱。遂不果上。)
十三年丁卯。(先生六十一岁。)
十四年戊辰。(先生六十二岁。)三月。愚潭丁公来访。(愚潭名时翰。字君翊。以簪缨家世。贲趾林泉。学问行义。为世师表。至是千里命驾。留连数日。倾倒古今。秋。又自南州来访。信宿而归。先生送至真城凤览书院。)夏。续成永慕录。(判书公常欲编次先代故事。为永慕录以遗子姓。未及成。伯氏参奉公续成。亦未脱藁。先生删繁补阙。始成完书。世系门阀迁徙居住始终年月坟茔处所。详载无遗。俾宗家世守之。)八月。栗谷四端七情书辨成。(先生以退陶李先生与奇高峰有四端七情辨。反复论订。久乃归一。真所谓百世以俟而不惑者。栗谷李氏直斥以义理不明。肆加讥诮。不少顾忌。其徒转相祖述。至以为理气无互发之说。发前圣所未发。公然认气为理。认人欲为天理。认理为空虚冥寂底物事。其流之祸。将有不可胜言者。遂就其所与成牛溪浑书中尤无理者。逐条辨破。名之曰栗谷四端七情书辨。略曰。李氏谓中庸只言喜怒哀乐而不举四端。以明七情之包四端。似亦有理。然惜其于圣贤之意。得其一而遗其一也。盖子思是浑沦言之。以明未发之前。一理浑然。既发之后。真妄始分。孟子是挑出言之。只论性。不及气质。要人见得源流皆善。子思说自是子思说。孟子说自是孟子说。若孟子只就子思所说喜怒哀乐中择善一边而为言。其谁曰孟子专指其发于理者言之。而为发前圣所未发乎。朱子曰。孔子说性相近。都浑成。孟子却只说得性善。其所言地头。各自不同。必要去牵合。便成穿凿又曰。人心有分别说。有不恁地说。如单说人心。都是好。对道心说。便是劳攘底物事。愚亦以为七情有浑沦
十三年丁卯。(先生六十一岁。)
十四年戊辰。(先生六十二岁。)三月。愚潭丁公来访。(愚潭名时翰。字君翊。以簪缨家世。贲趾林泉。学问行义。为世师表。至是千里命驾。留连数日。倾倒古今。秋。又自南州来访。信宿而归。先生送至真城凤览书院。)夏。续成永慕录。(判书公常欲编次先代故事。为永慕录以遗子姓。未及成。伯氏参奉公续成。亦未脱藁。先生删繁补阙。始成完书。世系门阀迁徙居住始终年月坟茔处所。详载无遗。俾宗家世守之。)八月。栗谷四端七情书辨成。(先生以退陶李先生与奇高峰有四端七情辨。反复论订。久乃归一。真所谓百世以俟而不惑者。栗谷李氏直斥以义理不明。肆加讥诮。不少顾忌。其徒转相祖述。至以为理气无互发之说。发前圣所未发。公然认气为理。认人欲为天理。认理为空虚冥寂底物事。其流之祸。将有不可胜言者。遂就其所与成牛溪浑书中尤无理者。逐条辨破。名之曰栗谷四端七情书辨。略曰。李氏谓中庸只言喜怒哀乐而不举四端。以明七情之包四端。似亦有理。然惜其于圣贤之意。得其一而遗其一也。盖子思是浑沦言之。以明未发之前。一理浑然。既发之后。真妄始分。孟子是挑出言之。只论性。不及气质。要人见得源流皆善。子思说自是子思说。孟子说自是孟子说。若孟子只就子思所说喜怒哀乐中择善一边而为言。其谁曰孟子专指其发于理者言之。而为发前圣所未发乎。朱子曰。孔子说性相近。都浑成。孟子却只说得性善。其所言地头。各自不同。必要去牵合。便成穿凿又曰。人心有分别说。有不恁地说。如单说人心。都是好。对道心说。便是劳攘底物事。愚亦以为七情有浑沦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16L 页
说底。有分别说底。今以七情对四端说。故有主理主气之分也。又曰。李氏谓阴阳动静。机自尔也。阳动则理乘于动。非理动也。阴静则理乘于静。非理静也。此实李氏主意所在。本源纲领也。夫理虽无为。而实为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若如李氏之说。此理只是虚无空寂。不能为万化之原。而阴阳气化纵横颠倒。以行其造化也。不亦缪乎。夫一理浑然。贯动静而为之主故化生。发育。错行代明。万端千绪。不失条序。若不以理为主。而一任气化之为。则必将夏寒冬热。山夷川涌。马生牛角。桃树生李华。其诡异差忒。不可名状矣。故朱子曰。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从古至今。只是这个阴阳。是孰使之然哉。乃道也。又曰。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若理无动静。气何自而有动静乎。凡此数说。发明理有动静之义。如此分明。其与李氏所论阴阳动静机自尔也。非理自有动静之说。果不相戾邪云云。后与知旧往复论辨亦多。)是月。 庄烈王后升遐。
十五年己巳。(先生六十三岁。)二月。特授奉列大夫成均馆司业。(成均不常置司业。以待山林特起。时铨曹将拟望。以并拟乏人启。 上曰。曾闻李玄逸之名。古有单望启下事。可拟以单望。)三月。 降别谕促就职。上疏辞 不允。(右议政金德远 启曰。李玄逸读书博古之士也。当此开 筵频繁。经学无如玄逸。出入 筵席。必有辅导之益。 别谕催促何如。于是 上下谕曰。予方留心经学。日御经筵。顾以未得博雅之儒。置诸左右为恨。今闻大臣之言。尔读书博古。尤精于经学。已以尔为成均馆司业。须体予意。从速上来。先生即上章。以已试不效疾病难进辞。 答曰。尔之通经博学。予所稔知。出入启沃。舍尔其谁。幡然改图。予日望之。须体至意。从速登途。以补不逮。)闰月甲寅。又 降别谕。仍有旨令本道劝驾。又上疏辞。 不允。(户曹判书权大载因讲 启曰。人君为国之道。惟在得人共理。至于 经帷劝讲。必须经明学博之士。臣闻李玄逸素有经学。于易最深。若令出入 经席。必有开导之益。而草野遗逸。恬退自守。迄未幡然。古有
十五年己巳。(先生六十三岁。)二月。特授奉列大夫成均馆司业。(成均不常置司业。以待山林特起。时铨曹将拟望。以并拟乏人启。 上曰。曾闻李玄逸之名。古有单望启下事。可拟以单望。)三月。 降别谕促就职。上疏辞 不允。(右议政金德远 启曰。李玄逸读书博古之士也。当此开 筵频繁。经学无如玄逸。出入 筵席。必有辅导之益。 别谕催促何如。于是 上下谕曰。予方留心经学。日御经筵。顾以未得博雅之儒。置诸左右为恨。今闻大臣之言。尔读书博古。尤精于经学。已以尔为成均馆司业。须体予意。从速上来。先生即上章。以已试不效疾病难进辞。 答曰。尔之通经博学。予所稔知。出入启沃。舍尔其谁。幡然改图。予日望之。须体至意。从速登途。以补不逮。)闰月甲寅。又 降别谕。仍有旨令本道劝驾。又上疏辞。 不允。(户曹判书权大载因讲 启曰。人君为国之道。惟在得人共理。至于 经帷劝讲。必须经明学博之士。臣闻李玄逸素有经学。于易最深。若令出入 经席。必有开导之益。而草野遗逸。恬退自守。迄未幡然。古有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17H 页
长吏劝驾之事。请令本道劝驾。 上又降别谕曰。前日别谕及疏批。已悉侧席如渴之意。迄未造朝。殊甚缺然。兹因筵臣陈达。更申前意。亟回遐心。斯速上来。出入筵席。以补不逮。有旨令本道劝驾。先生又上章辞 经筵新命。 答曰。已悉虚伫。复何多诰。和煦渐长。讲筵频开。此时启沃。舍尔其谁。是予所以寤寐思想。缕缕不已者也。亟回遐心。毋孤企望。)四月赴 召。道拜奉正大夫司宪府掌令。以病辞。 不允。五月戊戌特升通政大夫工曹参议。又上章固辞。仍陈所怀。见阻喉司。再辞三辞。皆 不允。(在途未入城。除书荐降。超资越序。会 仁显王后出居私第。前判书吴斗寅等以谏获罪死。 严旨继下。有敢为废人言者。论以逆律之教。先生以求退得进。决不可冒受。且草茅微臣。过蒙 殊遇。岂可以 严旨之故。终无一言于国有变故之际乎。即上章固辞。因言妃匹之际。人伦之始。风化之原。不可不慎始而敬终。脱有不幸而处人伦之变。亦且务尽道理。曲全恩义。不可遽用威断。使举措失当也昔汉之光武行之于前而不免贤帝之过。宋之仁宗行之于后而终为白璧之瑕。惟 殿下念哉戒哉。臣又闻近日 指挥。有言涉忌讳。治以逆律之 教。似非古先哲王设诽谤之木。陈敢谏之鼓。稽众察迩。隐恶扬善之意。亟令反汗。以广言路。广州留守李沆以有 严旨不上。于是授曹吏径投政院。政院又不敢捧入。先生以进言不效。求去未得。进退无所据。连章固辞。期于必递。终 不允。)辛丑。迁吏曹参议三辞。 不允。遣史官传 谕。(以祈寝前 命。反得新除。近于垄断罔利。沥恳控辞。因言庚壬诬狱。宜速伸理。㮒,焕,赫不宜缘坐。吴斗寅子婿同生叔侄不当禁锢。李尚真亦不宜使之窜死穷荒。 上几尽听纳。惟李尚真事。未即 开允。不许递职。既而遣史官传谕曰。尔以林下博雅之儒。不我遐弃。来住城外。喜幸曷极。已于疏批。累示勤恳之意。诚意浅薄。尚未出肃。深用缺然况频数开筵之日。以尔经学尤不可引日退在。从速出入筵席。以补不逮。又有 旨令该曹优给食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17L 页
物柴炭。皆 异数也。三辞乞依元降指挥。诣 阙登对。以听进退。终 不允。促召愈急。)庚戌。诣 阙拜 命。入侍昼讲。(是日讲易艮卦。临文 启曰。六四艮其身无咎者。四近五居大臣之位。不能止物而但止其身。为大臣者。当将顺匡救之责。仅守其身而不能正君。则无足取焉。又曰。上九敦艮吉者。凡事贵有终。以学问言之。则念终始典于学。以政事言之。则当行之无倦。不可始勤而终怠。故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上皆称善。讲毕。进言曰。今者大狱屡起。不无所伤。譬之治病。宜急升提其元气。升提元气之道。不过朝廷举措得宜。使上下人心翕然萃于朝廷之上。然后可以鼓动振作。 上曰。忧爱之诚。予甚嘉尚。先生起自草野。初见 君父。进退有度。敷奏明畅。举朝相庆得人。 上亦目送之。)因两司引避。陈疏自劾。(时两司方论㮒,焕,赫缘坐不宜还收。及先生疏出。两司俱引避。先生陈疏乞 赐罢免。以谢执法之臣。 上以一时台阁之论。不必深嫌优批答之。)乙卯入侍昼讲(讲易渐卦。因文陈戒。语颇切逼。 上皆温颜虚受。讲毕。 启曰。古先哲王开广言路。和颜色而受之。人臣在外。欲陈十事。及至上前。不能言一二。况拒塞之摧折之乎。今李尚真以言获罪。窜死穷荒。则将不免为 圣德之累。始有 旨撤围付处。)庚申辞。 不允。○甲子又辞。 不允。○六月庚午三辞。始递移授成均馆祭酒。再辞 不允。(领议政权大运 启曰。臣尝见李玄逸已知其为博学君子。今闻进讲之际。敷奏明畅。足以辅导启发。臣不胜喜幸。 上曰。予亦初见。真博古通今之士也。心甚喜幸。已及留在辅导之意矣。权大运曰。自 上以礼敦勉。使之久留幸甚。左议政睦来善曰。此人不可縻以职事。必须以诚礼待之。权大运曰。此言诚是此人未尝以事务自任。必以讲学为先务。若兼带祭酒。或以为实职似好云云。故有是命。先生以师儒重任。尤非所安再辞。 不允。有 旨连给柴炭米肉。先生又以月廪已优。不敢更受格外 异恩辞。 不允。)上疏请从大臣三司还收译官金起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18H 页
门,朴廷荩减死定配之请。(始吴相始寿之死。本出两译之搆诬。人心愤郁。皆曰可杀。至是推治未几遽从流宥大臣陈达三司争执。 上皆不听。故先生疏论以为罪在罔赦。不宜违众独断以拂公议云云。)七月。上疏请勿久废 经筵。(例以伏热罢讲。久不接儒臣。先生疏论。以为朝昼之间绝无规箴儆畏之益。但有亲爱狎昵之私。则日往月来因循怠忽。不几于天理渐消而人欲渐长乎。趁此新秋渐凉。招选名儒以充劝讲之员。使之轮番上下更日直宿。昼访夜对从容启沃。得有开发薰陶之益。则其于进修之功不为少补。)乙卯。入侍昼讲。(讲易归妹卦。临文 启曰。卦有说以动动以说之义。以夫妇言之。则有情欲宴安之私。而无严敬庄肃之德。以朋友言之。则有善柔便佞之害。而无直谅偲切之益。以君臣言之。则有容悦承顺之态。而无忠谠匡直之助。用是道以往。无所往而不凶。故圣人为之戒曰征凶。此归妹卦之义也。 上称善。始金寿恒,李颐命以鹤峰金文忠公谥注道德博闻为太滥。改注勤学好问。至是请因前注。又以故司谏金公坽风节。合有褒典为言。 上皆从之。)诣太学。讲大学。移文谕馆学诸生。(略曰。学校之设。所以教人伦明道学。而近年以来。学绝教弛。竞以葩藻相尚。帖诵为能。其于穷理修身经世有用之学。漠然无所用其心。此风俗所以日益浮靡。事业所以日益庳下也。夫道在人伦日用之间。大则君臣父子。小则手足动静。耳目视听。以类而推。莫不各有当然之则。岂非本分所当为者。诸君如欲讲明大学论语孟程朱氏之书。以为穷理修身之学。则当职虽无似。请与诸君共之。)乞假省先墓。(副学公墓在杨州金台山下。先生以流落岭外。未得展省。乞一瞻扫。以伸报本之诚。 上许之。有 旨给由马。)升嘉善大夫礼曹参判兼成均馆祭酒 元子辅养官。再疏辞。 不允。(时方议置辅养官。大臣以先生应荐。而以资格未准为言。 上曰。予观李玄逸实合此任。故有是命。先生以超躐无阶。且 国朝旧例。春官大小之职。皆以文臣差充。从他岐注拟者。绝无而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18L 页
仅有。尤不宜冒处再辞。终不出。)颁朝衣冠。(右相以家贫始仕。无以具章服。有所陈达故也。)八月。迁司宪府大司宪。兼如故再辞。 不允。黾俛就职。寻伤暑疾谻。政院以 闻。有 旨遣医赍药。不离看病。 赐御厨珍膳。再疏辞谢。乞解职名。 不允。(寝疾月馀。几危仅苏。每医来膳下。虽委顿迷闷。必加朝服。上手感祝。○是月。闻宣城金氏女讣。)九月壬寅。又以病辞。 不允。乙巳又辞。始递本职。○丁巳。因灾异言事。(先生自 仁显逊位。久欲一言悟 上意。前既格于禁令。不获上闻。常以为恨。会以雷震求言。先生于是推言豫恒燠,蛊元亨之义。以答天戒。因言 废妃闵氏不循壸彝。自绝于天。然以六礼所聘。正位中宫。奉承 至尊。殆将十年。今虽以罪被黜。在 殿下所以处之之道。亦宜务尽道理。曲全恩意。然后可以慰舆望而答群情。臣请依汉光武,宋仁宗待陈,郭故事。处之以离宫别馆。为设防卫。谨其纠禁。量给廪料。使之得有所赖。则于 殿下处变之道。庶几无遗恨矣。 上初以事异古今。决难轻议下批。然犹 命修理别宫。寻因激恼而止。)辛酉。上疏乞解职归山。 不许。○癸亥。再申前请。 不允。(先生始虽黾俛造朝。本无久志。自经大病。求退益切。 上答曰。自卿出入筵席。至诚启沃。心常感激。如有所得。不料祈免之章。遽及景仰之辰。缺然无以为怀。卿若不谅至意。一向厮挨。是将使予郁抑成疾。卿毋困我。速出行公。以副寡昧之心。以慰士林之望。)十月甲子。又拜大司宪。再疏辞。见阻喉司。○丁卯。入侍昼讲。(讲毕。 启曰。为国之道。当先崇奖节义。天启丁卯之乱。昌城府使金时若力竭被擒。不屈而死。西土至今诵其忠节。辛巳春。虏要我师侵锦州卫。星州军士李士龙不忍以炮丸加天兵。为虏所觉。胁以淫威。终不屈被害。夫以行间一卒。知天下大义。蹈刃不贰。其事尤奇。此两人皆当有褒典。有 旨赠职旌闾。)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19H 页
戊辰。入侍昼讲。(是日。请洪公汝河赠职。义原君赫还继福昌君后。皆蒙 允。)癸酉。入侍昼讲。(临文 启曰。旅九三刚而不中。有自高之象。故丧其僮仆贞信之心而致危厉之患。其在匹夫犹然。况人君若过刚则必有躁暴不详。刑罚不中之患。若自高则必有傲然自圣。谓人莫己若之病。 上曰。推说甚好。自圣之说尤痛切云云。是日。请前朝徐掌令甄旌闾修墓事。 依允。)甲戌。以焚黄乞假。 不许。(既乞递不得。遂以焚黄改墓凡役。时新受推 恩职牒。且将改厝判书公墓。)丙子。再申前请。始蒙 允。有 旨给马。官庀祭物。( 上初以天气渐冱。易致伤损。徐待春和。从容往来为教。及再疏愈恳。 批曰。至情所在。终难强迫。不得已勉从。须体至意。趁速往来。以慰日夕思想之心。)壬午。将辞 朝。旋以忧患不成行。上疏乞解职。见阻喉司。癸未再辞。 不允。丙戌三辞。又见阻喉司。(时男栽在旅邸发痘。)十一月乙巳。将下乡。上疏辞 给马。仍陈三事。(其一。审察民情。同其好恶。缓军布搥剥之徵。住民税刻期之催。省费节用。务从实惠。以慰悦民心。维持邦本之意也。其二。选择将帅。严其黜陟。俾知亲上死长之义。兼通兵谋师律之要。以遵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之戒也。其三。论为治之要。固在于得贤才。欲得贤才。又不过教之有法。养之有素而已。 上皆褒答以为当令庙堂商确禀处。宜遵前旨。毋孤思想之望。)辛亥 陛辞。 引见宣酝。(进见申谢讫。因言故参判臣金宇颙宜 赐谥。故死事臣 赠参判郑湛宜 旌闾。被荐人才宜速调用。皆蒙 允。宣酝以罢。○太学生李浃等上疏请寝给暇之 命。 上批曰。尔等为国家留贤之诚。予甚嘉尚。噫。儒贤造朝未久。浩然南归。缺然愿留之心。曷尝少弛。第念迁窆。异于焚黄。至情终难强拂。今兹勉从。实出不获已也。既许旋寝。有乖于体下之道。况昨日筵席。面谕至意。以儒贤忧爱之丹忱。决知其不我遐弃。当待克完大事。益笃诚礼。期致左右焉。)癸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19L 页
丑。至广州。上疏乞解职。仍进勉学克己之戒。(略曰。臣学本空疏。年又迟暮。精神志虑。日就衰损。恐无以答扬 圣主奖与之意。只愿 圣上念终始典于学。以臻古先哲王缉熙光明之域。然学之为道。非言语文字之谓。惟在省身克己。而克己又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虽汤武反身之道。颜渊克复之工。不过如此。臣身离京邑。心系轩帷。风雪山斋。当夜无眠。兹因乞免之章。敢效献芹之愚。 上优批答之。不允解职之请。)辛酉。至安东。又以四当递辞。 不允。( 上以四不当递措辞优批。其末有曰。天气凝冱。寒事倍紧。念彼行李。忧心实多。其奖宠眷恋之意如此云。)十二月壬午。 降别谕条答前疏所论三事。(略曰。卿乞假归山之日。条陈时事。满纸勤恳。合留之几牍。以备省览矣。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卿之恤隐审情之言。盖出于此。而大病之喻。尤为切实。当一依疏辞。逐条施行。而不问虚实。混同给灾。恐有乖于详审之道。身布本为军需。赋税实供惟正则减贷之请。似难轻施。即今艰虞溢目。人心危疑。前头中权之责。仗钺之任。决不可付之匪人。卿之反复辨论。实出深长虑。分付该曹。都隶拣选之时。以疏中指画。使之著念施行。为治之要。无过于得贤共理。则卿所引典乐教胄。先实后文。可谓深得治体之论。至于升补学制公都会。乃 祖宗三百年右文兴化成就人才之法。虽不可容易革罢。其馀施设。皆有条法。当世人物。非卿亦难识。待卿完事登朝。日就国学。招延四方学者及京中多士凡民俊秀者。以心经近思录朱书节要五经子史等书。相与讲论。以明体适用为主。以忠君事长为本。则必有观感兴起之人。择其中经明行修者。差充职事。如卿所陈。则人才可以蔚兴。风俗可以丕变。)
十六年庚午。(先生六十四岁。)正月庚戌。上疏乞递本兼诸任。因应 旨进言。 优批不允。遣史官传谕。令与偕还。(既焚黄未及迁窆。荐遭膝下之戚。悲伤撼顿。前患更发。遂陈章祈免。时 上以有虹贯冬
十六年庚午。(先生六十四岁。)正月庚戌。上疏乞递本兼诸任。因应 旨进言。 优批不允。遣史官传谕。令与偕还。(既焚黄未及迁窆。荐遭膝下之戚。悲伤撼顿。前患更发。遂陈章祈免。时 上以有虹贯冬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20H 页
暖之异。 下手教求言。即于章末。附陈箴儆之意。 上答曰。卿请告南归。倏已三个月矣。缺然思想。方切虚伫。忽见封章。如对颜面。欣慰曷喻。疏中缕缕诚诲。无非药石。可不书绅而服膺焉。春煦渐和。讲筵将开。此时启沃寡躬。调护元良。深有望于卿者。况事故絓碍。未得迁窆。尤不宜一向栖遑。恝视国事。兹遣史官。申告至意。卿其体予缁衣之诚。亟回若浼之志。仍 传曰。遣史官传谕。仍与偕还。)献 陵志改撰当否议。(时有以 孝,显两庙及 明圣,仁敬王后状志。为时烈,锡胄诬笔。宜即改撰为言者。廷议不决。 遣礼官问议。先生献议略曰。宋范冲以高宗命。为宣仁圣烈皇后重修谤史。未尝改撰志文。朱子以周濂溪事迹有失实处。就潘志蒲碣。删正其谬。别为事状。而不以志碣不改为嫌。岂不以迁掘墓隧。易旧以新。有所未安故邪。借曰士夫家事。不可拟之邦家典礼云尔。则亦古者天子诸侯礼亡。不以士丧礼仿而行之之意也。 上曰。儒臣献议。正合予意云。)二月。史官以家患身病。俱难前进 启。有 旨令先还。( 传曰。家间事故如此。则势难趁今登程。当俟稍息。更遣史官。期于偕还。尔其姑为上来。)辞章继上。未及入 启。移拜吏曹参判。兼如故。(疏入。 批曰。今兹移拜。实非偶然。俟忧患止息。即速登道。以副如渴之望。)三月丙申。辞新 命不允。又遣史官传谕。令与偕还。上疏辞与史官书 启先后入 启。皆 不允。令史官仍留偕还。(措辞 下批。有此时望卿。不啻大旱云霓之 教。自是每一辞免。史官辄至。留连数月。先生行止益难处矣。)具状申政府。请开陈实状。亟寝新 命。(时有以先生行止为问者。先生答书略曰。某十载沦落之馀。猥蒙收录。恳辞不获。至令本道劝驾。义不可一向厮挨。黾勉就途。才及近圻。适闻 国有过举。封疏投进。见阻喉司。俄迁他职。 遣史官促召不已。不得已诣 阙祗谢。遂即登对。凡所敷陈。略见采施。大臣诸宰似亦未有厌薄之色。兹不敢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20L 页
决然告归。诚不免为傍人嗤笑之资。然窃尝闻古人出处之义。其出身事主。固将循涯分欲有所为。至谏不行言不听而去。实非其心之所乐也。是以不免迟迟其行。不忍为苟去。固不以苟得一时之虚誉为善而轻去之也。某虽不敢自附古人。亦不欲悻悻自高。如曩时以儒贤自处者之为也。)己丑。进至英阳县。告病乞递。有 旨从容词(一作调)理。必与史官偕还。○答礼曹弘文馆劄目。(大司成李凤徵疏论圣庙乐章残缺。从享位号差舛。自礼曹弘文馆奉旨遣礼官问议。故具劄记以答之。)撰遁庵柳公随录序。(柳公名馨远。字德夫。自汉城寓居湖南之扶安县。号遁庵。杜门著书。积工数十年。其书自立学教人之法。以至均田正赋造币通货设官分职经武制军之要。靡不考古验今。可底于用。其规摸宏远。条理缜密。先生见而奇之。每惜其不少施以没。至是其子是请叙其首。故推其意而序之。)五月。力疾赴 召。途中又被 世子侍讲院赞善之 命。(道经原州。访丁愚潭留宿而去。)六月戊辰。行次崇仁门外。乞递新旧职名。仍陈大本急务。 优批不允。时王世子册礼有日。先生以所带辅养官尚未镌免故。力疾赴 召。道被赞善新 命。既至城外。上章乞递新旧职名。仍陈大本急务凡七事。所谓大本者。讲明正学以立大本也。所谓急务者。辅翼 春宫而择其官属也。优礼大臣而重其责任也。明信赏罚而振举纲维也。淑人心术而变化风俗也。省费减税而爱养民力也。选择将帅而修明军政也。其论为学之方。则直指心术隐微理欲根祗(一作柢)。推之以至于言语动作喜怒好恶刑赏与夺之际。无不欲其痛加克治之工。不敢少有自恕之心。其下六者。所以指陈得失。条举弊源。又皆明白痛快。切中时病。然其归亦莫不本之人主一心。疏凡万馀言。 上答曰。昨因史官之启。知卿来到城外。欣慰方深。今兹缕缕陈戒。罔非格言至论。微卿款款之忠。何以及此。予甚嘉叹。可不留心而服膺焉。六事中可以议处者。令庙堂禀处。卿其须体如渴之意。亟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21H 页
回长往之心。久留京邸。以副至望。 壬申拜 命。参 世子册礼。○甲戌。上疏请勿受陈贺。(册礼既成。礼官上陈贺仪注。先生上疏略曰。 孝思殿几筵未彻。 殿下追慕方切。若册礼则为 宗社生民计。预建 储位。以叶舆望。吉服行事。所以重其事也。至于御殿陈贺。殊非三年内改贺为慰之意也。臣睹此仪注。心甚未安。欲望 圣慈速令权免。以广先王孝理之道。)己卯。乞递本职。 不允。○庚辰再辞。 不允。○乙酉三辞。 不允。○七月辛卯四辞。 不允。( 上批。有君臣之间。贵相知心之语。)甲午五辞。又 不允。○壬寅。承 命入侍。(启曰。两南今岁旱荒特甚。伏闻大臣建议。以道 启张皇。请遣京官。审其虚实。是虽出于详审之意。然两南赤子方悲痛愁思。日望惠泽之加。遽闻京官驰下。以摘奸为名。皆将疾首相告曰。自 上不知我困极而乃有此举乎。且 朝家不信监司守令。分路审覈。似失朝廷体面。臣以为不如且止其行。分付监司守令。从实赈济。徐遣御史。察其勤慢似得宜。 上顾大臣曰何如。左相睦来善曰。李玄逸之言尽忠厚。然臣见庆尚监司状启。有云赤地千里。似涉张皇。此所以请遣京官。审其虚实也。先生进曰。此则不然。孟子不云乎。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以诗人忠厚。犹且云尔。岂可以赤地之启为过当乎。廷中皆是先生议。 上重违大臣意。卒遣之。)甲寅。又以疗病改墓乞递。 不允。○八月癸亥。又陈情乞递。因写进朱子书中大学讲义。 优批答之。不许递职。○丙寅。入侍昼讲。○九月己丑。再申前请。 不允。○庚寅。承 命入侍。(时有江华筑城之议。大臣以年饥不欲动民。请待明秋。 上怒辞旨严切。诸臣皆缩伏。请以明春始役。先生 启曰。古人言凡此蔡功。惟断乃成。然大臣有言。遽下 严教。殊非从容商确之道。而于听纳之德似不足。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21L 页
上始略降辞色。先生因 启曰。国家以南汉江都为保障。西北极要害处。全不设备。其于备边之策。灭裂殊甚。兵法曰。攻瑕则坚者瑕。今若使二边了无藩限。虏骑长驱。直薄城下。虽有长江天堑。亦何所恃。臣闻比来西方人物极盛。多勇健可用云。今虽不显示形迹。亦当密付当道监兵使。潜为阴雨之备。北地要害处。亦宜防守。以备不虞。 上曰。所陈极当。当分付本道。使之戒饬。)壬辰。入侍昼讲。○癸巳。入侍昼讲。(因筵臣请痛禁关节之言。 启曰。此言固好。然臣以为凡事有本。古人云源洁流清。风行草偃。惟 殿下留心克复之学。永绝私意之蔽。施之政事。皆得其公正之道。则群下自当观感悦服。不敢倍公行私矣。董仲舒曰。人君正心以正朝廷。此实深知本末之言。而诸葛亮之言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先儒称之以为深知治体而暗合乎先王之法。臣愿 殿下取以为法。内自宫禁。以及外朝。凡有作奸犯科。无论亲疏远近。论以有司之法。不少假借容贷。则将见人心悦服。自不容私而公道行矣。)丁酉。入侍昼讲。○戊戌。入侍昼讲。○庚子。又以有事坟山乞假。 不允。(时改墓有碍。更议补缺障空。)庚戌。具疏言四当去。不待 批。径出 国门。便道下乡。(时议或以为儒者当讨论经旨。以资讲说。不必就事论事。乃先生之志则不然。尝曰。有言责者。当尽其言。有官守者。当尽其职。夫岂若胡广,赵戒逊言恭色。以取媚于人哉。凡朝廷得失。有关于治乱安危者。无不极言竭论。不以祸福利害有所避就。于是朝绅韦布之间。往往胥动浮言。以相訾謷。先生观象玩占。求退不得。至以修墓乞假。 上犹不许。则先生以为与其毁顿廉隅。为世观笑。无宁以疏野得罪于 上。即草疏略曰。臣叨承 殊遇。千里赴 召。君臣之间。恩义亦笃。不敢遽然退归。苟得一时之虚誉。今既略效其愚。而诚浅言疏。不足动 宸听而适实用。当去一也。臣待罪政官。不能甄别臧否。徒取伴食之讥。间有荐拟。殊不厌众心。当去二也。臣信古太笃。不达时宜。不能将顺 殿下好生之德。反导以贼刑诛讨之事。当去三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22H 页
也。臣忝居铨席。不即引退。众口嚣然横加情外之谤。当去四也。使臣粗识廉耻。必不敢含垢冒处。如或见利忘义。腼面仍蹲。 殿下有臣如此。亦将安用。为今之计。莫如退藏。是敢封疏投进。不待 批径出。以为与其系恋 恩私。招惹人拳踢。不若洁身自守。以求毋负 奖宠之意而已。)即日 降温批。遣史官传谕。令与偕还。( 批曰。自卿造朝。至诚启沃。裨益弘多。予心欣喜。如有所得。不料今者遽引不当引之嫌。过自引咎。决意长往。无乃不足与有为而然邪。愕然且惭。无以为怀。兹遣史官。谕予至意。卿其亟回若浼之志。毋孤虚伫之望。)史官以撼顿疾甚 启。有 旨回谕。必与偕来。○十月己巳。辞疏继上。又 降温批不允。○史官再 启。始有 旨令先还。(史官以宿患遇寒添苦。万无自力之意。费辞陈 启。 传曰。予意已竭。巽辞愈恳。只恨情志之未孚而已。第行役劳悴之馀。一向敦迫。亦有乖于礼遇之道。当待春和。益笃诚礼。期回遐心。尔其姑为上来。○大学生金泰庆等上疏请 召还。略曰。祭酒臣李玄逸积学抱德。固穷山野。荷 圣上不世之遇。感激许身。出入 筵席。竭尽忠言。庶几展布所蕴。而宠以禄秩。徒归虚礼。奖以言辞。只归外饰。则玄逸岂肯拘于 恩数之虚隆。不思所以奉身而退乎。 殿下待贤之道。固有所未尽。而末俗哓哓。不乐成人之美。则今日之讥斥玄逸。侵侮玄逸。必去而后已者。亦无足怪。伏愿 殿下勿以虚礼待贤。用其言行其谏。则玄逸亦何遽不顾分义。悻悻若小丈夫然哉。 上以儒贤去国。岂但士林之不幸。实国家之不幸。予当益笃诚礼。亟回遐心为教。)十一月癸巳。以久旷官次。陈章恳辞。始递本职。有 旨令本道待春和。劝谕给马。(仍有 旨令本道有事坟山时。量给役丁。皆从 筵臣之请也。)乙卯。又拜大司宪。兼如故。上疏辞。 不允。
十七年辛未。(先生六十五岁。)正月庚戌。再疏辞。兼陈所怀。
十七年辛未。(先生六十五岁。)正月庚戌。再疏辞。兼陈所怀。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22L 页
(略曰。臣前在洛下。已闻岭南饥馑之惨。及归田里。块伏穷村。而逐日所见。有足流涕。道臣急于施置。便宜从事。 庙堂以不经禀裁。再请问备。蒙 允。臣于此不能无慨然也。昔汲黯之使河内也。以便宜发仓粟。以赈贫民。请伏矫制之罪。武帝贤而释之。韩韶之为嬴长也。开仓以活流民。程伯子之为上元主簿也。不禀漕司。发民筑堤。未闻二子以此获罪于当时。唐德宗时大水民饥。陆贽请遣使赈救曰。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苟不失人。何忧乏用乎。古之人臣。每以收拾人心为急。今之议者。徒以经用阙乏为忧。殊不念百姓足君谁与不足之义。若此为是。则有若盍彻之论。果然迂阔。而必如王鉷,陈京,杨慎矜之徒。然后方可谓忠于国矣。岂不可为长太息者乎。大臣又以各邑守宰擅贷收米。请从重科罪。待秋督纳。皆蒙 允。臣窃以为当初许贷。不即收捧。虽若可罪。当此饿莩颠连之日。遽发科罪督纳之请。亦非抚存休养之意也。会右相忤 旨罢。因言一言忤意。便被斥罢。原其本情。实出于补察匡救之意。则殊非 大圣人优礼大臣。容受谠言之义也。)疏未及上。又 遣史官促召。道臣依前 降指挥。敕长吏劝驾。(领相权大运 启曰。儒臣久在外。宜以礼敦请。使之出入筵席。 上于是又遣史官传谕曰。卿负士林之重望。为寡昧之倚信。自在京邸。实多开发匡救之益。欣喜之心。恒切于中。不料因一浪说。苍黄南归。倏已五个月矣。缺然思想。愈久愈切。以卿款款之忠。独无恋主之诚乎。矧今暖律新回。讲筵将开。启沃责重矣。世子年龄渐长。养正是急矣。此时此任。舍卿其谁。兹遣史官。谕予至意。卿其幡然改图。从速登途。毋孤如渴之望。道臣 启史官已 传谕。自本道劝驾一事。何以为之。有 旨亦依前旨举行。)二月。史官 启病势难强。有 旨更谕。必与偕来。( 传曰。才付心腹之辞于史官之行。谓卿体予思想之切。快回遐心。不日造朝。屈指企待。不啻大旱云霓饥渴食饮矣。只缘诚不笃于缁衣。志未孚于平昔。引疾巽辞。弃予迈迈。反躬惭恧。宁欲无言。顾予凉德。纵不足与有为。盍思世禄休戚之义。而袖手恝视。若是其太过乎。卿或念予此想。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23H 页
必惕然而悟。幡然而起云云。)疏入 批下。史官又 启情病俱难冒进。有 旨依前降指挥。辞章继上。 温批不允。(前疏 批曰。忧爱陈诫之诚。溢于辞表。予用嘉尚。第相臣陈达。不啻妄发。岂可比论于容受谠言之义乎。李聃命之不禀径行。甚非得宜。则大臣请推。欲存事体。而一则曰盍彻之论。果然迂阔。又曰必如王鉷,陈京,杨慎矜之徒。然后方可谓忠于国。想卿未详伊日奏达本意。有此过当之语也。莫重收米。不捧许贷。极可寒心。科罪督纳。似不可已也。卿其须体前后勤恳之意。安心勿辞。幡然上来。以副士林之望。及史官 启病状情势俱难冒进。又 传曰。日者疏中所陈。实出于有怀必达之义。纵有过当之语。不过未详曲折之致。断无他意。予已洞烛。卿若以此引嫌。不肯造朝。不亦有乖于贵相知心之道乎。先生继上辞疏。略曰。臣胶滞之见。未易开明。狂疏之性。实难矫揉。每一因事感触。颠倒谬戾。必至伤事。岂敢强所不能。自速颠隮云云。 上又以已谕至意。幡然上来。以补不逮为 教。)甲申。因大臣出城。又上自劾之章。 上又下旨温谕。(左相睦来善以先生前疏所论请推道臣督纳收米。皆己所为。上疏自列。即日出城。 上遣承宣慰谕。辞意颇有未安者。先生即上章自劾曰。臣目击同胞颠连。以为当此时。若复辄循常例。务存事体。则恐无以慰穷民抚我之望。增俗吏催刻之扰。故适因辞免之章。即以此旨反复推明。欲以广 旒扆之听。答黄阁之望。而言辞拙直。引喻乖错。以致 天心不怡。台躔离次。蔑裨补之益。有害事之失。窃自循省。臣罪当诛。伏愿治臣妄言之罪。以为人臣之戒。前此领相权大运为 上言玄逸虽山野之人。非果于忘世者。职在言责。有怀必达。平日礼遇之臣。不宜一朝摧之。敦勉宜矣。及疏入。 上批曰。卿之心事。不惟予已洞烛。大臣不复深嫌。亦出视事。于卿宁有一毫不安之端。而陈章引罪。若是其太过乎。安心勿辞。亦勿待罪。从速上来。以副如渴之望。)四月戊午。偕史官进至安东。告病乞递。有 旨从容调理。俟间登道。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23L 页
令史官先上来。(前是数日。以客使渡江。已递本职。○归路至宣城。上金氏江亭。吟赏半日而还。)五月丁亥。又拜大司宪。兼如故。辞 不允。○六月庚午再辞。 不允。( 批曰。卿以世禄休戚之臣。本非果于忘世者。值此多艰之秋。固当竭力王室。一意共济。今乃望望然舍予长往。前后敦勉。不啻勤恳。而徒守考槃之志。杳无幡然之期。是何情志之不相孚。一至于此乎。○时有以渎则勿告。贻书致意者。先生答书。略曰。程伯子不云乎。君臣父子也。义不可绝。若非大横见加。岂可自绝也。区区窃尝有感于心。适会目击民隐。不量涯分。妄言误事。虽削籍投荒。实所甘心。第恐因此遂致朝著不靖也。自此当杜门念咎。不当复有意当世云云。)七月乙未。三辞疏未上。又迁吏曹参判。兼如故。疏入。 下温批谕以勿辞新命。○闰月己未。以已试不效恳辞。 不允。○八月戊戌再辞。 不允。前二日丙申。又 遣史官传谕。令与偕来。(左相睦来善请 敦谕召还。领相权大运继以为言。于是 上又遣史官传谕曰。卿之浩然去国。倏过一期。缺然思想。曷尝少弛。前后史官之行。备悉虚伫之意。而情志未孚。莫回遐心。益用惭赧。无以为喻。仍念卿若以曩日之事。过自引嫌。尚靳幡然。则大有所不然者。断无他意于其间。不惟予所洞知。大臣亦知卿心事。曾不介怀。则于卿宁有一毫不安之端邪。矧今秋凉已动。讲筵将开。微卿博学重望。孰任启沃之责乎。此时待卿。不啻大旱云霓。卿其须体勤恳之志。亟回若浼之心。出入筵席。以补不逮。)史官 启坟山事讫。当力疾趋造。有 旨留与偕行。(先生自顷退归。益切难进之志。史官再至宣 谕。辄以情病控恳。及史官三至。眷谕愈隆。则先生以一向退伏。迹涉撕挨。欲自力一行。而蒙 恩修墓期日已迫。故附陈私恳于史官之 启。请令史官先还。使臣得安意伸情。且俟疾病稍间。寸寸前进则有 旨令史官留待。更谕必与偕来。)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24H 页
九月庚午。补判书公墓亏缺处。(监司奉 旨调役夫大补凹缺处)翌日。赴 召西行。在途承 命献六臣复官致祭赐额议。(前一月。 上诣 先陵。辇过六臣墓。 遣官致祭。仍 命追复其官。宣赐庙额。廷议不决。礼官前来收议。先生在途献议。略曰。 世祖大王迫于天命人心。为此不得已之举。彼六臣者抗节致忠。至死不变其心。即伯夷非武王之心也。孔子是周人。犹以谏伐而饿。为求仁而得仁。何尝以称述伯夷之故。有所嫌碍于武王哉。韩通效死于周。而宋太祖追赠优厚。景清,郑梦周尽节于所事。而 大明宣宗, 本朝太宗或复官或褒赠。皆所以崇奖节义。为后世人臣忠义之劝也。今 上欲褒奖六臣。则 宣宗皇帝, 太宗大王之心也。况 世祖大王以六臣。为后世忠臣之 教。实与宋太祖优厚韩通同。且示微意于后世子孙。今兹之举。实继志述事之大者。又岂有一毫嫌碍。而至拟之以讳亲讳国之义乎。世降俗末。伦纪败坏。断自 宸衷。早赐施行。其于扶树风声。助成治化之道。不为小补。)十月癸未。入都次崇礼门外。(史官既复命。即 下引见之命。又传曰。李玄逸今已上来。适值寒节。旅寓想必龃龉。其令该曹优给柴炭庖廪。以表予意。)甲申。上疏辞谢乞以赞善职名。时从劝讲之末。 优批不允。宣旨促召。○乙酉。诣 阙祗谢。入对兴政殿。( 上引见劳问加厚曰。久不见卿。思想殊切。卿不我弃。幡然上来。予心欣幸矣。因问岭南饥馑之馀。民情何如。先生对曰。昨岁饥馑。诚振古所无。今虽水田稍稔。旱田被灾尤甚。了不蒙蠲减之泽。愚下之民。不免有向隅之叹。因进遇灾修省。优容狂直之义。 上皆称善。宣酝以罢。)丙戌。入侍昼讲。(时方讲大学衍义。因讲 启曰。古人以此书为治平之要道者。信非虚语。然臣尝有慨于斯矣。 上曰何也。对曰。昔真德秀积功数十年。纂进是书。宋理皇忻然开纳。进讲经筵。既又崇奖周,程。恨不与朱子同时。其嗜学好贤之心。殆非后世人主所及。以治效论之。反不若汉唐中主。岂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24L 页
非徒尚虚文。无实见得故邪。如使理皇实有得于格致诚正之学。知义利公私之辨。如冰炭水火之判。务决去而求必得之。则所以讲学者。必不但为文具。见于治道者。亦必有实效。惟 殿下监于此而为戒焉。又曰。仁爱之天。叠出灾异。以警动我 殿下。殿下罪己责躬。广求直言。若复加意以实。不以文。群臣进言。虽或狂疏过中。亦皆优容嘉纳。使谠言日闻。幽隐毕达。因采而用之。其于弭灾应天之道。不为少补。昔在 宣庙朝。金诚一为谏官。斥言大臣受赇事。卢相守慎受以为过。而 宣庙称其两得之。其力量风采如是。故中经变故。国势扤捏。卒能光复旧物。享国长久。臣愿 殿下以 宣祖为法。以卢相事责大臣。则 宗社幸甚。时有一台官以言及大臣忤 上意故及之云。)丁亥。乞递本职。 不允。○己丑。以病不赴 召命。陈疏自劾。( 温批令勿待罪。)壬辰。入侍夜对。(讲纲目南北朝纪。因从容言古今事变。 上忽慨然叹曰。中朝文物。今不可复见矣。 宣祖播越。几不能返国。赖 神皇再造。得至今日。此恩何可忘也。 崇祯皇帝时。有请问罪朝鲜者。 帝曰。此特迫于势耳。勿问也。其怀绥小邦如此。每中夜思之。不胜感泣也。先生对曰。国运不幸。事变至此。臣以草野蝼蚁之贱。未尝不悲愤填臆。今承 圣教。臣诚感激涕下。 仁祖大王虽暂为 宗社生灵屈。每朔望望 阙。必西向痛哭。及我 孝宗大王生聚教训。欲有所为。不幸 弓剑遽遗。为后世无穷之恨。 殿下若能聿追 先志。收养人物。俟天下有变。为 殿下所欲为。岂不为天人所助而卒有所成乎。即今人心波荡。军政疏虞。一无可恃之势。必须厚民生修军政。以为根本之计。然后乃可为也。因言西土人物极盛。江边健儿精悍可用。宜以军法约束。城堡军兵亦宜及时修鍊。尤须得人而任之。可以责效。 上嗟叹久之曰。非卿安得闻此言。因 赐酒四五行乃退。进前申告曰。以 殿下英武之资。若有大有为之志。臣敢不竭力效忠。继之以死乎。)辛丑。入侍昼讲。(讲毕。 启曰。两南木花连岁大无。而大同田税绵布。又以升色精粗尺度长短。点退改备。民至涕泣市道。此目今民事之切迫者也。周礼荒岁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25H 页
铸钱。朱子亦以凶岁铸钱。为救荒之一事。今若以钱货代绵布。实为救弊之要。然议者以为广铸各道。利柄不专。必多盗铸。是则诚然矣。若转常平,宣惠厅所铸钱于各道巡营都会官。及此谷价未至减缩。使府官置仓增价而籴。毋使伤农。明春谷贵。减价而粜。以杜牟利。则民得钱以输税。官积谷以为缓急之需。此所谓务一而两得者也。 上曰。大意固好。当令该厅商确禀处。)壬寅。入侍昼讲。○癸卯。入侍昼讲。○十一月辛亥。入侍昼讲。(因讲 启曰。齐宣王见觳觫之牛而有不忍之心。孟子犹以为是心足以王矣。乃者 圣上因寒威栗烈。即命近侍。疏放轻囚。且给更卒襦衣藁荐。推此心以往。何所不济。故孟子曰。推恩足以保四海。又曰。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者。不行先王之政故也。若但有轸其饥寒之心而不施之政事。则亦徒善而已。今两南木花大无。民皆赤身瘒瘃。至衣牛马之衣。向日所陈行钱一事。实为救急之要。而因循玩愒。留时引日。则憔悴困极之民。终无得蒙惠泽之日。有 旨令该厅。从速施行。后日大臣登对。 启请从民愿。折半捧钱。 依允。)壬子。入侍昼讲。(临文 启曰。古之人君欲善无厌。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处有亵御之箴。临事有瞽师之道。燕居有师工之诵。犹以为不足。必昼以访问。以观其得失。燕群臣嘉宾。乐问其道义。盖箴戒咨训之间。或有严惮敬畏而不敢尽其言者。至于燕飨酬酢之际。君臣上下迭为宾主。自然心气和平。情义流通。此先王所以克成治道。而其优游休洽广大光明气象。非近世君臣间草草讲说之比。今 圣上昼讲之馀。时 赐夜对。一堂都俞。和气蔼然。宛然有先王遗意。臣以为使群下从容敷奏。得以尽言。莫近于此。先生前后进讲。因文陈戒。语皆切实。而务积诚意以冀感悟 上心。每有所陈达。 上未尝不称善。同侍讲者亦莫不曰真讲官也。)乙卯。入侍昼讲。是日。上疏乞递本职。 不允。○丙辰又辞。 不允。○壬戌。入侍昼讲。○己巳。进御屏十六赞。(时 上命玉堂依 祖宗朝故事。以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25L 页
前代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各描作八幅屏。张座右以备观省。令主文之臣题诗弁首以进。先生因讲 启曰。庸君故事八幅中。游畋荒亡湛乐之事太多。臣窃观 殿下即位以来。于游畋土木等事。不甚留意。昔汉元帝时。贡禹言节俭。后儒之论曰。元帝已节俭而禹之言如此。犹以水济水也。莫若就不足处为戒。臣亦愿 殿下就不足处为戒。 上曰。甚事可以为戒。对曰。先儒言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人性各有偏处。必内省自治。然后方为诚切。性之偏处。惟明主自知之。 上曰。予当更思之。明日。改夏桀周穆王事。以唐懿宗怒流谏官及宋徽宗任用奸贼易之。先生于是以为人臣事君。不止匡救其失。亦当将顺其美。为制十六幅赞各八句。既又叙其篇端。随章投进。 上下批优奖曰。当置诸左右。朝夕观省焉。因下豹皮一张。以表嘉尚之意云。)辛未。入侍 召对。(讲毕。 启曰。虽尧舜之法。久则生弊。今 国家因循玩愒。蛊弊已极。若以此时改纪其政。治蛊致亨。可以致中兴之业而受维新之命矣。董仲舒曰。为政而不行甚者。必改而更张之。乃可理也。程子曰。若欲救弊。须变。大变则大益。小变则小益。此皆随时损益之义也。若安常守故。当变不变。则必无治蛊致亨之理。)丙子。入侍 召对。○十二月乙未。上疏论君德时务六事。(其一曰进德其二曰立志其三曰通变其四曰择任其五曰育才其六曰惜时。反复推说累数千言。其于君心时政无不痛切的当。而其末有曰从昔以来人主有可为之资。国势有可乘之机。而每堕悠悠不能自力。臣每读朱子所谓不惟臣之苍颜白发已迫迟暮。窃仰天颜亦觉非昔时者。未尝不掩卷流涕也 上优批嘉奖曰其中可以议处事与庙堂商确采施焉)丙申。入侍 召对。(筵臣因讲。以西北边备一无可恃为言。先生 启曰。当今事势实多可虞。而西北备御之具。灭裂如此。城池器械。固当及时修治。然臣闻步不可以敌骑。骑不可以敌车。古人车制太重。今不可用。卫青武刚车。马隆鹿角车。其效已著。 明朝李贤余子俊所谓策不饲之马。运有足之城者。诚为至论。丘浚所撰车制偏箱独轮。尤极简便。今依此增损。临时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26H 页
用之。止则为营。行则冲突。兵器中所当措置者。莫过于此。 上曰。其说甚好。因讲魏诏均田。临文 启曰。土地之讼。古今同然。臣久在田间。习知其弊。凡年久陈荒。树木成林处。小民芟草斫木。尽力开垦。则豪右之家。或以一张立案。公然攘夺。小民历岁勤苦。一朝尽为他人之有。魏氏所谓悉归今主。以绝诈罔。诚为良法。即今陈荒田。以起耕者为主实当。 上曰然。先生又 启曰。先儒有言必须三十年。一番经界方好。三南自甲戌量田后。已近六十年。其间道路移易。川反浦落。不一其处。且奸民猾吏相为表里。渗漏重叠。弊病百端。不可不一番经界以正其谬也。 上曰。予尝谓仁政必自经界始。每以均田正赋议于廷臣。事多未遑。未及施行。今闻卿言。正合予意。当与庙堂商议焉。)戊戌。入侍 召对。(因副提学权瑎进御边筹策。又请择帅臣饬边备。以为阴雨之备。)上疏谢 赐貂裘。(一日自 前席退。 上手执貂裘。命内珰宣赐。亦 异数也。先生即上疏辞谢曰。臣祗诵古人衣人死人之语。铭心篆骨。图报于万一。然臣尝有慨于宋臣王朝感一斗明珠之贶。不能谏止天书妖诞之事也。如使臣怀惠忘义。为容身保位之计。亟赐罢免。以厉群下。 上答曰。诗不云乎。我有嘉宾。中心贶之。今兹恩赐。盖出于嘉卿纳诲。实欲贶之之诚也。)己酉呈告。庚戌再呈告。( 传曰。安心调理。从速行公。○先数日行大政。 上亲临铨注。事已宣酝。有兴政堂亲政图记。)
十八年壬申。(先生六十六岁。)正月壬子。上疏乞递。 不允。○丙辰再辞。 不允。○乙丑三辞。始递本职。( 批曰。一向强迫。有所未安。本职今姑许递。以安卿心。须体此意。久留京邸。出入筵席。以补不逮。)戊辰。请对进劄请勿除道以迎北使。(时自彼国移咨。将差官循视长白以南地方形势。以纂修一统志。朝议方且除道于鸭绿东边。直抵豆满江。以达其行李。先生以为是犹自撤其藩篱。计无失于此者。即请对入侍。进读劄子。略曰。彼若欲知山河形势。纂修一统志而已。不
十八年壬申。(先生六十六岁。)正月壬子。上疏乞递。 不允。○丙辰再辞。 不允。○乙丑三辞。始递本职。( 批曰。一向强迫。有所未安。本职今姑许递。以安卿心。须体此意。久留京邸。出入筵席。以补不逮。)戊辰。请对进劄请勿除道以迎北使。(时自彼国移咨。将差官循视长白以南地方形势。以纂修一统志。朝议方且除道于鸭绿东边。直抵豆满江。以达其行李。先生以为是犹自撤其藩篱。计无失于此者。即请对入侍。进读劄子。略曰。彼若欲知山河形势。纂修一统志而已。不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26L 页
过分付我国委官审视。图画奏闻。甚易且便。何至出遣大臣使者五六人。周行外国封疆。若是其多事乎。彼必西有深患。为兔营三窟之计。而诡言以欺我也。议者或谓姑从其请。俟其有难从之势。拒之未晚。此亦似然而实不然也。夫不谋之于始。俟彼盘据既固。乃始收拾以遏其临高转石之势。其不格明矣。此实国家安危所系。存亡所关。不可不审处也。 上曰。为国家深谋远虑如此。予甚嘉叹。但彼人所为。未知其何意。今难遽然防塞。若果如卿所言。或有侵割地界之事。虽干戈从事。断不可每从其请。虽知卿言甚忠。今不得允从焉。会彼人以我国饥甚。遂止不遣云。)丙子。又拜大司宪。兼如故辞。 不允。○己卯再辞。兼陈所怀。 优批不允。(先生尝言有言责者。要当辨别是非。振肃朝纲。以毋负任使之意。至是因丐章附陈所怀。略曰。是是非非者。天下之正理。不可同是非混黑白。苟焉以求合也。从昔以来。天下事只碍个失人情。常左右拘牵。倍费财处。而不足以慰天下之公论。驯致至于亡人之国。诚可惧也。夫台阁者。是非之所在。每加优容。不少摧折。则必将增直士之气。尽幽隐之情。况台谏者。人主之耳目。不可束以体例。抑以位分也。颜真卿所谓如使谏官论事。先白宰相。是自掩其耳目。及萧至忠所谓若先白大夫而许弹事。如弹大夫。不知白谁者。实为古今名言。且人臣三谏而不听则去。古之制也。安有谏不行言不听而不知止。为人上者亦不宜不用其言而苟留其人也。 上答曰。疏中大意虽好。论事之际。务归平允。是所望于卿者也。 不许递职。疏出。朝著或虞其有不靖之端。颇有睢盱之意。)二月。率同僚 启请权停 陵行。(每岁春秋。 上例谒 先陵。是春将诣 光陵。距京都七十里。潦雨非常。治道甚艰。 上才受灸。春寒尚恻。大有愆摄之虞。不无妨农之虑。先生率同僚 启请权停。 上不听。既而面 启。又 不允。遂进前言祗谒 寝园。虽出追远之至情。臣等所陈。一则为 圣躬也。一则为民生也。愿少留意。 上不豫。有激恼语。先生起拜复言。言甚切至。终以致勤 严教。引嫌请递。玉堂请出仕。先生以未有匡救之益。徒伤听纳之美。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27H 页
陈章自劾。温批不允。)癸巳。遣史官传 谕。(领相权大运入对言台 启非有他意。不过为爱君忧民而发耳。臣伏闻 上于声色之间。颇欠和平。此非所望于 圣明也。七情之中。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伏愿益加省察之工。且平日礼遇之臣。以此不安。恐有不承权舆之叹。亦宜开示以安其心也。 上即日遣史官传谕曰。噫。七情之中。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予病正在这里。非不加意存养。而粗暴之病。未免闯发。顷于辞气之间。有欠和平。寔予之过。追悔何及。卿其须体勤恳之意。安心勿辞。以副予望云云。)甲午。陈章辞谢。 温批不允。连日呈告。寻以 陵行。黾勉就职。○三月壬子。入侍 启事。( 启曰。庚壬诬狱。伸雪殆尽。其中犹有未蒙 霈泽者。宜速赐处分。以涣雷雨之恩。唐太宗时。同州人房彊其弟叛逆。廷臣议缘坐律。太宗曰。叛逆有二。兴师动众一也。恶言犯上一也。轻重固异。岂可同谓之叛逆而并从缘坐乎。太宗明哲之见。超出前代。而明儒丘浚曰。后世治逆狱。当以此言为正。今坚,楠狱事正与此同。而议者或以为后世治逆狱。不可不严。臣以为不然。唐太宗时。给事中崔仁师驳缘坐律轻议曰。古者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奈何用亡秦之酷法。弃成周之中典。太宗诏从之。学古入官。议事以制。事不师古。于何其法乎。 上曰。当令庙堂禀处。)癸丑。呈告 给由。再告加 给由。丁巳。三告递本职。即日出城还家。(以诸僚引入故呈告。 有自江村溯峡韵。及原州村舍。见陶公归去来辞屏。有感篇。) 上追遣史官传谕。(传曰。卿以林泉重望。蔚为一世之矜式。平日小子之尊信。为如何哉。卿亦不我遐弃。知无不言。一则爱君。二则忧国。耿耿丹忱。无愧古人。而赖兹纳诲。裨益实多。浩然南归之计。遽出意虑之外。此无非寡昧缁衣之诚未至而然也。愕然且惭。无以为怀。兹遣史官。略摅予意。卿其须体心腹之辞。亟回若浼之志。史官既传 谕。以撼顿成疾。无路前进 启。又 传曰。儒贤进退。系国家之污隆。虽在治泰之时。自非果于忘世者。固宜贲然来思。竭股肱于王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27L 页
室。矧今艰虞溢目之辰。寡昧之倚信景仰者。惟卿一人而已。卿本以世禄休戚之臣。殊异乎洁身高蹈之士。而不思所以展布所蕴。尊主庇民之策。汲汲然舍予长往。有若袖手傍观者然。实非平日所望于卿者。而抑有乖于贵相知心之道也。此时待卿造朝。不啻大旱云霓。须体至意。更无困我。与史官从速偕还。以副如渴之望。)癸酉上疏辞。 不允。○四月。史官再 启疾病难强。始有 旨令姑先还。○宪府 启请远配学生成僩。 依允。(初先生常兼祭酒。故每于还山之日。馆学诸生必上召还之疏。至是四学又发文。有成僩者观望丑诋。至笔之于书。四学遂付黄签。宪府又 启曰。李玄逸以山林宿德。蒙被殊礼。经学言行。足以矜式士林。则如成僩怪鬼辈丑正之言。何足为玄逸病。而世道至此。良可寒心。不可无别样惩治之道。请成僩边远定配。 上曰允。)谏院 启请罢传 谕史官。( 启曰。李玄逸猝然去国。未及治任。留江上数日。承 命史官。不访问其所住处传 谕。径向岭南。待其下去传 命。使 圣明留贤之诚。不免为文具之归。稽缓不职之罪。不可不惩。请罢职。 答曰推考。)五月甲子。又拜大司宪。兼如故。有 旨令本道优给衣资食物。再疏辞谢。 优批不允。(筵臣 启曰。李玄逸经学行谊。实未易得。遽尔退归。朝著缺望。自 上恩召虽勤。年老当暑。势难登程。兹有待秋上来之 命。而闻其家贫甚。若令道臣量给食物衣资。亦崇奖经术之一事。 上曰。所达诚好。有 旨令本道从优 赐给。先生再疏辞谢曰。臣无功素餐。虽当仕禄俸。犹怀廪廪。况此特 恩。实非微分所安。而臣退伏田野。方困涸辙。仰惟古者君之于氓也。周之则受之之义。固已北面稽首而受之矣。仍窃伏念臣庸虚忝窃。 宠擢逾涯。受人嗤点。固不少。至做个题目。形诸文字。传播远迩。致烦 天听。则莫非臣滥叨非据。冒犯忌讳之致。臣何敢苟焉侥冒。以羞当世而辱朝廷乎。 上答曰。丑正之言。不足挂齿。卿其安心勿辞云云。)七月。又迁吏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28H 页
曹参判。兼如故。辞 不允。(疏略曰。霜台长席。天官贰卿。实为国家重地。朝廷紧任。臣有何风裁藻鉴。而出彼入此。更进迭居。妨贤路而废职务。一至此哉。)八月戊戌再辞。 不允。○九月乙丑三辞。 不允。○十月戊子。又 降别谕。(以太学生金泰润等上疏请勿循常例。及时召还也。 传旨辞意。愈益隆重。其略曰。自古儒贤之进退行藏。其所关系不轻而重。在治世尚然。矧伊多难之秋乎。噫。卿本世禄。休戚与共。负士林之重望。为一世之矜式。寡昧之平日尊信为如何。而值兹捏扤。盍谋所以展布所蕴。夹辅王室之道。望望退休。不肯幡然。召旨频繁。一向恝然邪。此无非情志未孚之致。心之愧恧。曷有其已。但当竭在我之诚。勤弓旌之招。而姑此迟待者。盖以天时向寒。长途跋涉。虑或有伤也。卿其须体予曲轸之意思想之怀。善摄三冬。稍俟春和。亟回遐心。贲然来思。补我不逮。共济时艰。)壬辰四辞。 不允。○乙卯五辞。前五日。又迁大司宪。兼如故。疏入。 不允。○十二月丁亥辞新 命。不允。
十九年癸酉。(先生六十七岁。)正月再辞。兼陈所怀。 优批不允。(疏略曰。 殿下临政愿治。十有九年。荏苒因循。日失月亡。了无卓然可见之效。无乃 殿下格致之学。有所未至。而或蔽于轻重是非之分。诚正之工。有所未尽。而或失于好恶公私之判邪。夫学问之力未至。则必有和泥带水淘择不精之弊。自修之工未尽。则必有欲去未去苟焉自欺之患。试以耳目之所睹记者言之。 殿下前日所下成均馆备忘记。宛然有三代上遗意。及其施诸举措之间。则未闻有登崇俊良招延德行之实。只以湖堂试取泮宫节制。为耸动振作之举。大臣筹司一月三接。未闻有经国远谋保邦长策。只以迁进凡例事面常规。将做一大事。或以小技末艺不及古昔为忧。其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臣未知在廷之臣。有以上下相徇。直言蔑闻。廉耻道
十九年癸酉。(先生六十七岁。)正月再辞。兼陈所怀。 优批不允。(疏略曰。 殿下临政愿治。十有九年。荏苒因循。日失月亡。了无卓然可见之效。无乃 殿下格致之学。有所未至。而或蔽于轻重是非之分。诚正之工。有所未尽。而或失于好恶公私之判邪。夫学问之力未至。则必有和泥带水淘择不精之弊。自修之工未尽。则必有欲去未去苟焉自欺之患。试以耳目之所睹记者言之。 殿下前日所下成均馆备忘记。宛然有三代上遗意。及其施诸举措之间。则未闻有登崇俊良招延德行之实。只以湖堂试取泮宫节制。为耸动振作之举。大臣筹司一月三接。未闻有经国远谋保邦长策。只以迁进凡例事面常规。将做一大事。或以小技末艺不及古昔为忧。其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臣未知在廷之臣。有以上下相徇。直言蔑闻。廉耻道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28L 页
丧。毁誉乱真为惧。而謦咳于 殿下之侧者乎。数年以来。日食三始。地震雨雹。金精昼彩。水泉涌溢。白气经天。江河赤浊。冬雷夏雪。山崩泉渴。种种差异之变。式月斯生。臣未知庙堂之上。有以消弭天变备御未然之策。为 殿下一二陈列者乎。)三月戊申。进至安东。告病乞递。前数日。史官已承 命南下。传 谕于瓮泉驿。及疏入。又 降别谕。(略曰。卿之弃予长往。一期于兹。缺然思想之怀。愈久而愈切。故于前冬别谕。备悉徐待载阳。幡然登道之意矣。目今春煦渐和。而巽辞频繁。造朝无期。是何情志之未孚一至于此邪。心甚愕然。无以为谕。矧今岁饥民困。灾咎非常。此时弭灾保民之策。微卿士林重望。为世矜式者。其孰能之乎。此予之所以益笃诚礼。必欲召致左右者也。兹遣近侍。申诰至意。卿其亟回遐心。从速上来。毋孤日夕虚伫之望。)史官 启中路疾甚还家。有 旨仍留劝谕。必与偕来。○乙丑。又上疏力辞。因应 旨言事。 优批不允。(时以白虹贯日求言故。引宋张阐因太白昼见而陈戒于孝宗者。反复推说。极其痛切云。)壬申。附陈史官回 启。请俟病间前进。乞 命史官先还。有 旨留与偕来。○四月丁酉。力疾就道。○五月甲辰至忠州。史官以病告。有 旨仍留俟间。必与偕来。(留忠州旬馀。有中原客舍病起书怀及净友堂遇雨有感韵。)丙辰。至东江上。告病乞递。仍以冒法舟行自劾。(旧例台官乘驲不乘舟。是行。以暑路不堪骑乘故。从水路行。既至。据例自劾。 答曰。卿不我遐弃。贲然来思。欣喜曷已。舍堩从舟。别无所伤。予怀思想。到此尤切。须体至意。安心勿辞。亦勿待罪。宜速入来。毋孤企望。)史官既复 命。继遣史官传 谕。(传曰。今闻大司宪才到江村。欣慰良深。明朝入来。以副虚伫之望事。令史官更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29H 页
往传谕。又 传曰。月廪柴炭。令该曹依例举行。)戊午。诣 阙谢 恩。引见宣政殿。( 上引见劳问曰。自今以后。频日入侍。以补不逮。先生辞谢讫。因 启曰。古之人臣。虽在治平之际。犹陈危乱之戒。臣不敢知。 殿下以今日国事。为治邪乱邪。安邪危邪。 上曰。易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之戒。况今艰虞溢目。何可谓治安。惟望卿有怀毕陈。裨补阙失。先生对曰。 殿下昔在冲年。虽有少出入才差失。犹有将来之望。到今春秋鼎盛。志虑周遍。自修身正家。以至治国御世。皆当有成法。或因喜怒偏私。不免有过举。则其为 圣德之累。又岂冲年之比也。昔太甲克终厥德。伊尹犹以常厥德。保厥位。厥德靡常。九有以亡。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终始惟一。时乃日新。申告于终。惟 殿下更加意于常厥德不二三之戒。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上曰。言甚切至。予当体念焉。又 启曰。臣既当仕有常禄。格外 恩典。臣不敢每每祗受。 上曰。常禄甚薄。殊非优礼。今此赐送。意非偶然。勿为固辞。安心领受。将退。 宣酝以罢。)己未。上疏乞递。兼请还收月廪。 优批不允。○辛酉。入侍昼讲。进修身正家劄。(讲大学衍义石显张布事。推说前后小人心迹。极其痛切。讲毕进曰。昨日登对。略陈修身正家之道。疾病驰驱。精神昏眩。未得究其说。兹因入侍。请毕其说。因进读小劄曰。臣闻福之兴。莫不本乎室家。道之衰。莫不始乎梱内。是以人主之家齐则天下无不治。人主之家不齐则未有能治其国者也。昔朱子之告其君曰。闺门之内。恩常掩义。率多溢于情爱而不能自克。苟非正心修身。动由礼义。使之服德畏威。亦何以正宫梱杜请托。捡姻戚而防祸乱之萌哉。先正臣李滉之告 宣祖大王曰。宦寺与妇人。例多阴邪佼狯。挟奸怀诈。喜乱乐祸。分势角立。争多较少。情状万端。一或倾耳。必至陷溺。伏愿 殿下严于自治而谨于正家。两贤之言。前后一贯。至为痛切。岂非后世人主之龟鉴哉。 上曰。非卿忧爱之诚。何以至此。予当体念焉。先生又读曰。君臣以义合者也。必须情意交孚。可否相济。可以共成正大光明之治。苟为不然。君臣之间。两相疑阻。恐触忌讳。虑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29L 页
有后患。咨且踯躅。闷默徊徨。驯致上下相徇。直言蔑闻。则几何不胥沦陷而竟至亡人之国乎。 上又称善。是时人心不固。畏难成风。莫不以语涉宫闱为戒。至是先生先事进言。切中忌讳。同列至有缩颈汗下者。及 上温颜虚受。始交相称贺云。)进奉和 御制诗。(时 上搆二小斋。扁曰日新轩,隆武堂。各题二绝句。皆省身克己丕承前烈之旨也。先生为奉和其韵。以附赓歌之意。兼寓箴诫之规。 上下批优奖。宣赐虎皮一令。)壬戌。入侍朝讲。又入侍昼讲。○癸亥。入侍昼讲。乞递本职。蒙 允。(时连日面乞镌改。讲毕更请。始递本职。○是日。条陈沿路所闻。以为岭东诸郡。参商防纳。逐年增加。民不堪刀蹬之弊。安东府各寺奴婢。酷被奸猾换赎倍徵。至有自经而陨命者。甚可哀痛。是宜早 赐变通。保全残氓。 上亦恻然伤叹。下本道查究。而各邑守宰不即举行。事遂寝。)乙丑。拜兵曹参判。兼如故。三疏辞。 不允。○六月乙亥。特升资宪大夫议政府右参赞。兼如故辞。 不允。再辞三辞。皆 不允。宣召益急。三辞略曰。今若求退得进。辞卑居尊。则非但臣自处无据。在 圣朝官人之道。亦非所宜。昔先正臣李滉自水部左待(一作侍)郎。升大司空。以曾无劳效。遽尔超升。力辞必递。滉之德望。为朝野所想望。犹且撝谦至此。况臣庸虚疵贱。又无积劳可纪者乎。度之私分。揆诸古道。决无可受之义云云。 壬辰。拜 命入侍 召对。进进德正俗育才劄。(先生既屡进屡跲。求退益切而不可得。则久欲以一事为之兆也。至是尤以为出治之本。莫先于人主之心。为国之要。莫急于正风俗得贤才。乃以进德之方,正俗之规,育才之义。推广条列。具三劄以进。其略曰。王者以一人之尊。深居九重之邃。中心无为。以守至正。而赏无不庆。刑无不威。原其本根所在。亦曰穷理以明之。居敬以守之而已。伏愿仔细点捡。密切提撕。蚤夜孜孜。自强不息。则始虽极辛苦不快活。终必心安体舒。沛然有馀裕矣。若论治道。则其本固在人主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30H 页
清源正本。而至于乡闾族党。读法敷教。彰善瘅恶之政。不可不略仿古意。参酌施行。朱子所增损吕氏乡约。稽古参今。条目详备。举而措之。宜无迂远难行之弊。请下大臣筹司议。令京外各坊各邑一依科条施行。使善有所劝。恶有所惩。则其于化民成俗之道。不为少补。至于欲得贤才而任使之。则科举取人之法。今难卒革。三代学校之制。未易轻议。然汉魏乡举里选。无甚难行。程伯子学校之议规模节目。初无有不可行者。且就其中。参酌定制。先令诸路州县极意延访。从实推荐。得其博闻躬行。晓达体要。堪为人师表者。以为其学之师。次择其资秀识明者。大邑无过十人。小邑止一二人。自年二十至四十五岁。各入其乡学。优其廪给。宽其程督。其教以孝弟忠信为先。其学以择善修身为要。其业自四书五经。以及心经近思录朱子书节要。皆要循序致精。每岁四孟月朔。本官与其学之师。考勤慢试能否。其有经明行修。才能可任者。每三岁。以冬十月。以次升之于朝。谓之选士。或以经义发为问目。或以论策访问时务。第其高下而任之官。如是数年。庶风俗丕变。得士寖广矣。前此盖尝累以是为言。然其规摸节目。至是益详密矣。时岭伯李玄纪以选举条例颁行州县。其法颇备。然监司非久任之官。又无朝廷指挥。故人皆诿以虚文。绝无信向之意。先生既贻书李公。劝令益加详订。可底于行。及还朝。又亟请施行。 上下庙堂议。领相权大运请令大宗伯太学士就儒臣熟讲以行。 上从之。)七月丙辰。拜吏曹判书。兼如故辞。 不允。(疏略曰。今之东铨。即古冢宰之职也。之其所黜陟进退。而国家之理乱。世道之污隆系焉。自非藻鉴明而典故习。公道足以服人心。雅望足以镇浮俗。莫宜居之。苟或忘己量而冒非据。则旷官偾事之患生。贪荣冒耻之訾兴。其下亏身名。上误国事者何如哉。臣生于寒素。长于畎亩。其于当世人物贤否。国家典章得失。直一聋瞽耳。臣闻圣人之用人。未尝不器使群工而庶绩疑焉。今 殿下则不然。以此重任。畀之于万万无似之臣。如是而望治。不已左乎。 批既下。政院以违牌请推。有 旨勿推。)庚申再辞。 不允。○癸亥三辞。 不允。○丁卯。入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30L 页
侍 召对。(前数日。承牌出仕。至是进前辞以决不敢承当。 上又温谕不许。)八月庚辰。又以病辞。 不允。遣医赍药。连日看病。 宣赐内厨珍膳。(时伤暑湿。沈绵月馀。)庚寅三辞。请收还遣医之 命。仍论特递谏长之失。(时大司谏姜世龟以请停 陵行忤 旨特罢。)戊戌。以病不得随 驾乞递。 不允。(时 上如齐厚陵。六日还宫。)九月乙巳。以病不获郊迎。陈疏自劾。 下批温谕。(方在沈痾委顿中。闻 大驾出警入跸。辄扶出伏地以致其敬。)壬子。又以久病旷职辞。 不允。○辛酉。入侍朝讲。面 启乞递。 不允。(时大司宪权瑎随 驾至开京。又忤 旨特罢矣。讲毕。进读小劄。略曰。近来 圣志稍怠。渐不如前。以近日事言之。既罢谏长。又斥都宪。数旬之内。过举重仍臣。窃惑焉。夫台谏者。人主之耳目。朝廷之纪纲。设使所言过中。犹当优容虚受。岂宜摧折之若是乎。自此在廷之臣必将以言为戒。其于 圣德何如。国事何如。 殿下事过之后。穆然深思。必将惕然而惧。然临事辄发。旧病依然。盖由致知之见。犹有所未明。持养之工。犹有所未熟。私意根株。未尽拔去。胸中查滓。未尽消化故也。又曰。王者燕处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乘车则有銮和之音。居处有礼。进退有度。侍御仆从。罔非正人。朝夕承弼。出入起居。罔有不钦。其所以维持防范者。如此其至。故发号施令。罔有不臧。举措云为。允合人心。岂若后世人主亏损威仪。败坏德性者之为哉。宫省事禁。 殿下燕处之节。臣固不得以知。然持养之工深。则必无仓卒急遽之失。○是日。参 世子相见礼。)乙丑。入侍昼讲。○戊辰。入侍昼讲。○庚午。入侍昼讲。(临文 启曰。父子之恩天性也。不宜有相夷之道。而谗人佞夫交搆其间。则不免有时相夷。不祥莫大焉。故天降丧乱。以威怒殄灭之。晋献公听骊姬二嬖臣之言。杀太子申生。而晋国大乱。至二十年而后定。宋平公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31H 页
听伊戾之谗。杀太子痤。而华向搆乱。宋国几亡。楚平王听费无极之谗。逐太子建。而伍员入郢。楚国大乱。至有鞭尸之辱。至于后世。晋惠帝信贾后,冯紞之言。杀太子遹。而五胡云扰。神州陆沈。唐明皇听武惠妃,李林甫之言。杀太子瑛。而安,史煽乱。唐室垂亡。此盖率由于谗人交搆。贼害天伦之故也。岂非后世人主所当鉴戒者乎。)十月甲戌。陈情乞递。 不允。○乙亥。违牌陈章。又 不允。○庚辰。以焚黄乞假。 不允。○癸未。入侍 启事。(大臣以昌嫔祀典举行与否。请下儒臣议。先生议以为昌嫔比仁嫔有间。其载国家祀典似未安。有 旨依议施行。时有新生王子。先生以国有螽斯之庆称贺讫。因 启曰。礼王之适子若庶子生。其问之与见之。皆各有节。盖自其诞生之初。等威已分。今既册立世子。若明其等级。以严嫡庶之分。则非但为国家之幸。亦为新生王子之福。 上称善。又请令二品以上各荐人才。或以德行。或以文艺。或以才谞。申严荐主法。皆 依允。)戊戌。同大臣诸宰请对入侍。(是日。大雷电以雨。大臣诸宰请对入侍。各陈所怀。先生 启曰。自 上罪己求言。大臣请对引咎。此正君臣上下各自警饬之道。而大臣所陈恤民隐疏冤滞。实为答天戒弭灾沴之要。如皆著实举行。不归虚文。则于应天之道。不为少补。既又申言明宫府一体之义。裁官家折受之弊。宦官宫妾惮不恶之威。外廷臣僚黜私邪之累。以慰悦民心。而近日变异之作。考诸天官书。皆以为兵象。遇灾修省之道。固不可缓。至于阴雨之备。亦当预为之所。今因别荐之后。令军门各荐堪为将帅者一人。以拟他日之用何如。有 旨令三军门依议施行。)十一月庚子。入侍昼讲。辛丑。入侍昼讲。○丁未。入侍昼讲。○庚戌。入侍昼讲。○辛亥。入侍昼讲。连日侍讲。反覆推说。而于奸谗欺负之迹。尤为之痛辨。是日讲毕。 启曰。 殿下万机之暇。数接筵臣。讨论不倦。此实帝王之盛节。然须将古迹往事。作今日眼前事。此(一作比)较商量。方有所益矣。程子曰。读史至有肯綮处。必掩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31L 页
卷思量。有幸而成。不幸而败者。朱子亦曰。偶看通鉴。至难处置处。不觉毛骨竦然。向来只作文字看。真是枉读古人书也。惟 圣明取以为法焉。 壬戌。入侍 启事。( 启曰。世降俗末。人心不淑。纲常之狱。往往而起。亲亲弟长之道。慢不知何事。若依古规。设行乡约。虽不能丕变风俗于一举措之间。以渐行之。庶为化民成俗之一助。故臣曾有所陈达。自 上特令举行。今若于岁首。申明条法。颁行中外。实合古者布法象魏之意。且选士之法。是培养人才之要。而无著实举行之事。故敢此更达。有 旨趁岁首颁行。左相睦来善难以为设行。乡约固是美意。然 宣庙朝。儒臣柳希春请行乡约。其时大臣议以为人心不淑。势所难行。在 先王朝犹然。况今尤似难行。徐议处之何如。右相闵黯亦曰。古今异宜。行之不成而罢。初不如不为也。行礼曹判书柳命贤曰。选士节目甚多。且以营会谷。计给学粮。亦是难继之道。似难猝然行之。 上曰。然则可且姑停。徐议处之。先生每有所陈列。自 上非不嘉纳。而未见有施行之实。 庙堂又从而沮挠之。则益知世之不可有为。已决逡巡退归之志矣。○四学诸生请复东斋疏曰。今日廷臣。凡诸大小施设。辄以防塞为得计。向日祭酒臣李玄逸请行乡约选士法。实出于复古兴化之至意。而一并牢塞。竟莫之行。且其言曰。必先淑人心而后为之。未知 庙堂之上。将以何术为先淑之方耶。欲复讲学之所。则防之以徒长弊习。欲行乡选之法。则诿之以人心不淑。噫。庙堂之待士。不亦薄乎。)丁卯。入侍昼讲。
二十年甲戌(先生六十八岁。)正月辛丑。三告加给由。(大政后循例呈告。)丁未。上疏乞递。 不允。○己酉再辞。 不允。(疏略曰。臣戆愚迫切。狂疏谬戾。凡所论建。阔于事情。欲正俗育才。挽回世道。则泥古不通。有违 庙堂弥纶补赞之义。欲薄敛裕下。少舒民力。则全昧防奸。有违 庙堂任怨奉公之义。欲为官择人。杜绝请托。则全用己意。不能曲循人事上规例。欲察众所恶。去短取长。则竟得失性人注官。不能仰体 圣上初入仕谨择之规。平生报国之心。反成虚妄之归。岂敢因仍叨冒。以重迷国误朝之罪乎。
二十年甲戌(先生六十八岁。)正月辛丑。三告加给由。(大政后循例呈告。)丁未。上疏乞递。 不允。○己酉再辞。 不允。(疏略曰。臣戆愚迫切。狂疏谬戾。凡所论建。阔于事情。欲正俗育才。挽回世道。则泥古不通。有违 庙堂弥纶补赞之义。欲薄敛裕下。少舒民力。则全昧防奸。有违 庙堂任怨奉公之义。欲为官择人。杜绝请托。则全用己意。不能曲循人事上规例。欲察众所恶。去短取长。则竟得失性人注官。不能仰体 圣上初入仕谨择之规。平生报国之心。反成虚妄之归。岂敢因仍叨冒。以重迷国误朝之罪乎。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32H 页
上答曰。卿之平日尽瘁图报之诚。予所稔知。设施之际。注措之间。纵有窒碍之端。相规之道。彼此所执。俱是公耳。因兹不安。必欲解职。不惟予心缺然。亦有乖乎共济之义也。宜体至意。须勿过辞。安心行公。)癸丑三辞。 不允。◑乙卯四辞。丙辰五辞。见阻喉司。◑丁巳六辞。辛酉七辞。皆 不允。◑乙丑。筹司 启请牌招。黾勉就职。◑二月庚辰。入侍昼讲。(临文 启曰。为治必须富而后教之。若民无事育之赖。则虽有教化。无以导民为善。此箕子告武王。所以有既富方谷之说。然富民之道。不过制田里薄税敛。损上益下而已。富而教之。教之不从而后刑以弼教。故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上之所以钦恤如此。故民心固结而不解。虽遇变故。天命不改。此所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者也。讲毕。又 启曰。大学衍义说尽治平之道。而尤惓惓于小民之依。 圣上既深味其言。则臣窃以为方今民困已极。今于 陵行。凡系役民之事。务从简约。回銮之际。停车驻跸。招集黔黎。访问疾苦。诚实隐恻。轸念勤恤。既又推知八道民生困苦之状。则岂不为生民之幸邪。 上从之。甲午。 大驾从 宣陵还。广州民人来集驻驾所者数百人。 上令承旨问其所欲言。皆言本州久远。粜籴甚多。无处指徵。害及邻族。最为难堪之弊。冀蒙旷荡之典。 上以问大臣。大臣虑其有后弊。请 上下本州令查减其最久远者若干石。)庚寅。献 宗庙玉册追补议。( 宗庙谥册。自 太祖第一室。至 中宗第六室。见失于壬辰兵火。自 宣宗第七室。至 元宗第八室。破碎于丙子之乱。至是有 旨集议。皆言追补为是。先生献议略曰。自壬辰至丙子。自丙子至于今。多历年所。其间非无守经据礼之士。未尝有改造追补之议。岂皆未遑而然邪。窃恐 宗庙事重。以阙疑殆之道处之故也。春秋只书夏五。不系月字。史册旧文。犹不敢率意填补。以传信传疑。况莫重谥册中年岁甲乙。奉使谁某其可臆度而为之乎。宋戴公时。正考父得商颂十二篇于周太师。归以祀先王。孔子编诗。亡其七篇而无追补之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32L 页
文。盖慎重阙疑之道也。必须考出前代实录。既又申命玉堂。博考历代古事。商酌以处之。不宜率尔苟简以起后世之惑也。)丙申。又以焚黄乞假。 不允。(前是既七疏辞 不许。不得已以焚黄请告。其答诸子书曰。前日所陈乡约选士。左揆宗伯塞之。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今方循例呈辞三度后。陈疏乞递。若不得请。则出于下策。欲以焚黄请告而归云云。)戊戌。再申前请。 不允。◑三月辛丑。三疏始 许。有旨给马庀祭需。◑壬寅。入侍昼讲。(讲毕。 启曰。李泼,李洁虽有 赠职之 命。皆无子孙。 恩典无可施处。甚可伤痛。两臣立朝风节。居家孝友。皆不可泯没。合就其闾。特施旌表之典。 依允。)甲辰 陛辞。 引见宣酝。( 天颜嘉悦。勉谕愈厚。先生拜谢讫。 启曰。人主若无敌国外患。必有土木兴作珍禽奇兽名花异草狗马声色之玩。以娱耳目。荡心志。此皆人君之至诫也。又曰。愿 殿下正心修德。立经陈纪。远细娱而图大计。以深追 孝宗大王遗意。今当远离。敢陈所怀。 上曰。予嘉卿每以此为言。因再三谕以早还。出世子令见之。 世子时六岁。 上顾侍珰。谕以世子意。亦令从速复路。是日。以搜访遗逸。以备春坊僚属之意陈 启。蒙 允。○时识者知先生此行有长往之意。太学生洪重华等上疏请寝给假之 命。其略曰。 殿下试思入对经席之日。讲说义理。反复治乱。使 圣学日臻于高明者。非李玄逸而谁乎。胄筵将开。辅导方急。 殿下将以是责。责之何人邪。试言国子则一自羽仪来。泰山乔岳之功。已不浅矣。经席不可无此人。胄筵不可无此人。国子又不可无此人。则 殿下何遽许其归而不念其进退有关于国家邪。人心不如我心。做时不似说时。则玄逸之欲归。固已久矣。安知今日之归。不为他日之坚卧而渴 圣上之思。孤士林之望哉。 上优批答之。)己酉。在途乞递。 不允。◑癸丑。行至家。◑四月乙亥。拜疏乞递。旋闻时事大变。即追还疏本。(先生既还家。方且陈疏沥恳。为悬车告老计。会诸失志之徒广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33H 页
敛银货。踪迹非常。有咸以完上变事。下禁府鞫之。狱具情得。忽有金寅者从差备门上急变。 上怒。狱事遂解。案狱诸臣皆绝岛安置。领左相及入直承旨,三司一并罢黜。 传曰。吏曹判书李玄逸受由下乡。还朝未易。今姑改差。)戊寅。宪府 启窜岭北之洪原县。(初参议赵嗣基当庚申被谪。己巳初宥还。道上自明疏。引宋时烈所撰 明圣王后志文中 太后夜与 上御宣政殿东向坐。召大臣举声哀哭等语曰。时烈之党。以诬告罔极之言。惊动 太后如此。当日气象。与李芑等诬告之日。 文定王后御忠顺堂而 上东向坐恰相似。若非 圣上奉以周旋。 太后圣心开悟。当日诸臣。已与桢等同时被戮矣。谏臣以其引喻乖当。论 启远窜。先生为伤其历事 四朝。年迫八十。又其所坐。不过言语妄发。而情或可原。即为 上言古昔圣贤。不以口语罪人之意。 上曰。嗣基本情。断断无他。予亦知之。遂得肆赦还。至是赵竟以诬辱 先后处极刑。台谏请覈营救人从重科罪。论以极边远窜。发论者持平金时杰也。 上初命削黜。再 启。止远窜。人谓变初台章。无不一 启即允。独此再 启始允。且以极边论。而只令远窜。 天意似亦谅其无他矣。是时火色腾空。罻罗匝地。先生寝食言笑如平日。及金吾郎至。则曰。 君命不可宿于家。即日就道。四月己丑也。有向岭北及过高城等作。)五月甲子。诣理。七月癸酉。钟城府围篱安置。(掌令安世徵以先生前日。为 坤宫。请处别宫疏。有自绝于天及为设防卫谨其纠禁等语。以包藏祸心。阴秘侵逼。 启请勘问。才到洪原配所翌日。逮 命踵至。还至高山驿。辛酉夜半。金吾郎又以鞫 命飙骤而至。以前冬所达严嫡庶之说。为受指嗾探内事者。出于金寅招也。知金吾徐文重以专出搆捏。且欲置之。问事郎金时杰鼓煽诋讦。至于章诉。必欲穷竟。事且不测。男栽随行。目见骇机日急。絮泣罔措。先生神色不变。徐曰。祸福在天。非人所能为。汝毋乃尔。促装囊头星行。诣理置对。辞理明正。委官以下懑然。世徵初不见元疏。及见供辞。自知谬妄。颇悔恨。遂自首爽实。金寅屡变辞。所言皆不雠。委官南九万议 启。受嗾探试事无验。难以成罪。继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33L 页
廪设卫。原其本情。似非出于谋害侵逼。但自绝于天。非人臣所宜言。论以极边栫棘。夫以 坤殿出宫之初。先生固尝以人伦风化之原。为 上言之。而 严旨既下。不获上闻。每恨国有变故。未效一言。及其请处别宫。则 降出未久。 天威未霁。故遣辞之际。务要婉转委曲。且古者王宫纠禁。具载周官。据经论事。自是进言之规。供辞既出。时人始知纠禁之有经据。至于严嫡庶之说。亦不过随事尽言。据经援礼。而乐祸之徒。必欲阴中而后已。是诚何心哉。前后二事。既皆无实。宜即议谳否。亦当即移送禁府。而故置之鞫狱死囚中七十日。及议 启将上。实无辞以传重坐。而竟以绝塞栫棘论。洛下绅韦亡论识与不识。莫不奔走致力。且欲为之露章讼冤。有以为或反触动骇机。遂止不果。先生将行。与亲友叙别。怡然上道。略无忧叹色。○金吾郎任埅为其甥士人姜硕勋言。鞫狱严重。诸囚举褫魄。入庭对吏。惶怯失措。此人独步履安重。应对定审。言皆当理。委官以下。属目注视。暗暗称奇。供毕。目送之曰。此人今日能不落名云。任即所谓老党。而其言如此。可见公论之不可诬。)八月庚戌到配。(先生七旬。在理拘幽。困苦之馀。踰五岭涉三千。驱催撼顿。劳悴已甚。而精神气力。愈益清健。绝塞苦寒。风土异宜。然处困行患。随遇而安。日晨兴。盥栉衣冠。书东坡与友人帖及朱子答刘季章书。以为日夕观省之资。有诗寄诸弟云。若于天命信无疑。任彼铁轮顶上转。读书著文。孜孜不倦。又与诸子书曰。不可以幽愁之故。全然放倒。以重老而无闻之罪。犹日诵孟子百遍。已卒业。方看近思录。时有会心处。辄复欣然忘食耳。○有再赴岭北韵。)
二十一年乙亥。(先生六十九岁。)春。与学子讲大学或问,朱子书节要。(北俗尚懻忮。不知有道德仁义之说。至是有一二来请学。颇聪颖有志尚。先生嘉其意。授以四书及朱书节要,大学或问,小学,家礼等书。为正其音读。释其义例。数年间。多有振作之渐。)冬。愁州管窥录成。(先生尝以朱子以后诸儒议论。间有疑处。为撮其一二。著说以辨之。名曰愁州管窥录。其于东方诸老先生。极其尊慕。然至论说义理有些疑晦。亦必为之详
二十一年乙亥。(先生六十九岁。)春。与学子讲大学或问,朱子书节要。(北俗尚懻忮。不知有道德仁义之说。至是有一二来请学。颇聪颖有志尚。先生嘉其意。授以四书及朱书节要,大学或问,小学,家礼等书。为正其音读。释其义例。数年间。多有振作之渐。)冬。愁州管窥录成。(先生尝以朱子以后诸儒议论。间有疑处。为撮其一二。著说以辨之。名曰愁州管窥录。其于东方诸老先生。极其尊慕。然至论说义理有些疑晦。亦必为之详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34H 页
订曰。古人尊敬师门。非不至也。五峰知言驳处。南轩不讳。龟山,延平之言少有差处。晦庵亦不回互。退陶先生说此意甚详。岂不以天下公理。著私意不得故邪。盖其卫道之诚。用意之公如此。其中论易象礼说史评及诸书文义者。亦多有之。)
二十二年丙子。(先生七十岁。)夏。跋金锦翁山天录。(锦翁尝与李絿大柔为理气之论。往复辨难。名之曰山天录。先生尝略有所评骘。至是重加商订。仍书其后。略曰。自我退陶李先生为四七理气之辨。栗谷李氏倡言排之。其徒附而和之。蔓延肆行。其祸烈矣。今二子往复之论。虽未能一一皆当于理。亦足为距诐扶正之助。真所谓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云云。)冬。手书周易古经。(先生以明儒纂易。以本义合程传。古易编次。不可复见。于是依吕东莱所定经二卷传十卷例。手写一帙。精加点窜。以著本义之旧。欲更写程传为一帙。未及就。又尝谓胡敬斋以许大见识。犹致疑于朱子易为卜筮而作之说。殊不可晓。为著说以辨之。见管窥录。)
二十三年丁丑。(先生七十一岁。)春。纂惇典粹语。(书凡六篇。皆明伦厚典之意。有小序略曰。昔大王父尝命季父书孟子五伦说。赐仲氏兄。盖以笃伦理扶世教之意。相期于后日矣。仲氏天资孝友。学问不厌。将欲明斯道敦五典之教。以奉先祖考遗意。不幸中道沦谢。仲氏无恙时。尝手书惇典粹语四字。玄逸敬受而藏之。窃不自量。慨然欲发扬先兄期待之意。惟是质愚诚薄。迩之于家。不能效继述之道。远之于朝。未能尽匡救之责。不免为忠孝之罪人。虽欲课忠责孝死国承家。厥路无由。乃于幽愁困厄中。辄取古人言行有及于惇天叙笃人伦之说者。汇分类粹。合为一帙。因以先兄手迹移置牍面。畀家中小儿孙。使知家学渊源而讲习以从事云。)跋辑古文。(略曰。余于后生时。尝裒粹一卷书。皆古博大能言之士铺张节义慷慨自述之文。末复以紫阳夫子序若书若干篇终焉。盖亦出于忧时闷俗感慨悲凉之意。顾余以盛壮之年。为此穷愁节
二十二年丙子。(先生七十岁。)夏。跋金锦翁山天录。(锦翁尝与李絿大柔为理气之论。往复辨难。名之曰山天录。先生尝略有所评骘。至是重加商订。仍书其后。略曰。自我退陶李先生为四七理气之辨。栗谷李氏倡言排之。其徒附而和之。蔓延肆行。其祸烈矣。今二子往复之论。虽未能一一皆当于理。亦足为距诐扶正之助。真所谓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云云。)冬。手书周易古经。(先生以明儒纂易。以本义合程传。古易编次。不可复见。于是依吕东莱所定经二卷传十卷例。手写一帙。精加点窜。以著本义之旧。欲更写程传为一帙。未及就。又尝谓胡敬斋以许大见识。犹致疑于朱子易为卜筮而作之说。殊不可晓。为著说以辨之。见管窥录。)
二十三年丁丑。(先生七十一岁。)春。纂惇典粹语。(书凡六篇。皆明伦厚典之意。有小序略曰。昔大王父尝命季父书孟子五伦说。赐仲氏兄。盖以笃伦理扶世教之意。相期于后日矣。仲氏天资孝友。学问不厌。将欲明斯道敦五典之教。以奉先祖考遗意。不幸中道沦谢。仲氏无恙时。尝手书惇典粹语四字。玄逸敬受而藏之。窃不自量。慨然欲发扬先兄期待之意。惟是质愚诚薄。迩之于家。不能效继述之道。远之于朝。未能尽匡救之责。不免为忠孝之罪人。虽欲课忠责孝死国承家。厥路无由。乃于幽愁困厄中。辄取古人言行有及于惇天叙笃人伦之说者。汇分类粹。合为一帙。因以先兄手迹移置牍面。畀家中小儿孙。使知家学渊源而讲习以从事云。)跋辑古文。(略曰。余于后生时。尝裒粹一卷书。皆古博大能言之士铺张节义慷慨自述之文。末复以紫阳夫子序若书若干篇终焉。盖亦出于忧时闷俗感慨悲凉之意。顾余以盛壮之年。为此穷愁节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34L 页
拍。诚不自知其何心。而不意属此迟暮。亲见此境界。始知穷通荣悴固有素定而前知者矣。)订权学士(瑎)士范疑义。(先是权公责昌城时述一书。名曰士范。以授邑中子弟之来学者。始言天人性命之理。次及学问修行之要。终之以处患难崇节义。凡三十四篇。及还京师。请先生商订。至是又从谪中。更申前请。先生以其开牖后学。非閒漫著述比为。就其论理论学有少差误处。逐条为之辨。未及往复。而权公没。先生深痛惜之。)五月。量移湖南之光阳县。(三月。左相尹趾善请移配。 依允。为承旨金世翊所沮。闰月。又以大臣南九万等言。撤围量移于光阳。谏院请还收四十馀日。正言赵大寿始停 启。五月庚子。金吾郎至。甲辰就道。七月丙申。始到配。正当潦暑。水浮陆走首尾五十三日。行过洛下。知旧争来见之。莫不以气貌胜常为贺。抵光入白云山下玉龙洞。杖屦逍遥。乐其有幽閒之趣。借人藏书数百卷。日夕玩而乐之。不复知世间利害荣辱之有异。而持敬观理之工。日益精密矣。○有沿途诸作及玉龙洞遣怀韵。)
二十四年戊寅。(先生七十二岁。)三月。移寓蟾江葛隐里。(西距玉龙数十里。临江敞豁。有游观之胜。先生尝自号葛庵。至是所寓村名为葛隐里。人以为异。先生有诗一绝。因叙其所以。以为人间万事莫非前定云。)十一月。哭恒斋公。(是岁五月。哭金氏女。其后六弟处士公及恒斋公与丘嫂柳氏相继不起。先生以天涯契阔。丧威荐叠为大戚。至如恒斋公。又以道义相期许。其没也。尤痛惜之。有志文具著其志业。其葬及练祥。皆有祭文。)
二十五年己卯。(先生七十三岁。)二月甲辰。有放归田里之 命。遂东渡蟾津。入晋州之岳阳洞。寻闻台 启请还收。因留待 命。(以 王世子顺行痘疹。 特施旷荡之典故有是 命。会岁大疫。无路东还故土。晋之岳阳洞去蟾津二十里。闻其洞府幽旷有殊致。遂挈寓而东。为数月栖息计。既而两司俱发坚请还收。而 上终不允。连启经夏。)四月壬寅。入智异山
二十四年戊寅。(先生七十二岁。)三月。移寓蟾江葛隐里。(西距玉龙数十里。临江敞豁。有游观之胜。先生尝自号葛庵。至是所寓村名为葛隐里。人以为异。先生有诗一绝。因叙其所以。以为人间万事莫非前定云。)十一月。哭恒斋公。(是岁五月。哭金氏女。其后六弟处士公及恒斋公与丘嫂柳氏相继不起。先生以天涯契阔。丧威荐叠为大戚。至如恒斋公。又以道义相期许。其没也。尤痛惜之。有志文具著其志业。其葬及练祥。皆有祭文。)
二十五年己卯。(先生七十三岁。)二月甲辰。有放归田里之 命。遂东渡蟾津。入晋州之岳阳洞。寻闻台 启请还收。因留待 命。(以 王世子顺行痘疹。 特施旷荡之典故有是 命。会岁大疫。无路东还故土。晋之岳阳洞去蟾津二十里。闻其洞府幽旷有殊致。遂挈寓而东。为数月栖息计。既而两司俱发坚请还收。而 上终不允。连启经夏。)四月壬寅。入智异山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35H 页
双溪寺。(是岁瘟疫大行。无地可避。遂入山留数旬。是行。历花开访文献公遗墟。观崔学士所书双溪石门四大字。上佛日庵。历青鹤洞。有律绝数首。)答申明仲益愰书。(明仲少聪明博洽。而于栗谷四七理气说。颇中其毒。尝一至寓次。请见先生所为四七辨。既归。发为问目。来相辨难。前后往复甚多。其大要以为栗谷理气之说。虽与大贤违左。人各有见。不可强而同之。又云天下无两是。而此则两是。其意实主栗谷。先生力辨其非是。如是数年。始得回头。伏其前见之非。)九月壬子。闻宪府停 启。又待 命于晋东清源里。(初闻两司俱停而发道。闻院 启未停。遂入清源待 命。宗族所在处也。远近学子请学者众。)
二十六年庚辰。(先生七十四岁。)二月甲戌。谏院始停 启。(连 启经年。 上终不允故停。金时杰时为湖南伯。闻停 启。即行关本路。使之调给人马。顾助行具。闻者以为异。)三月。归咸安密阳。会宗人省先墓。(先世四墓在两邑地。将还。要宗人省扫曰。是亦 天恩也。既奠毕。规置祭田及守冢户。俾旁近诸孙岁一祭之。永久勿替。有祭文及宗会录序。是行。宗人会者三十馀人。士友随行者亦多。归路抵灵山。访辛徵君梦参江墅。仍携徵君及诸士友。汎舟苍岩江中。苍岩有郭忘忧遗址。其上流有寒冈,旅轩两先生同汎故事。时会者甚盛。探讨溯沿。酌酒赋诗。日暮而罢。有苍岩同汎录。)己未。东还故土。(追送者数十百人。有留别晋阳宗人序。)四月戊辰。寓居于安东临河县之琴韶驿。(先生尝爱邮亭少北山川奥衍。且为判书公松楸展省便。遂僦屋以居。为早晚卜筑计。七年漂泊之馀。生事益落落。一不以介意。温理旧业。日有程课。)是月。至兜率院。省判书公墓。○五月。入海乡。省墓展亲。(时恒斋公及处士公几筵尚未撤。临哭尽哀。绕坟大恸。)谒仁山书院。(士林就仁良旧基少西立庙。以祀存斋。扁曰仁山书院。先生在岭北时也。至是瞻谒庙庭。乡旧齐会。邻倅亦有来拜者。)七月。
二十六年庚辰。(先生七十四岁。)二月甲戌。谏院始停 启。(连 启经年。 上终不允故停。金时杰时为湖南伯。闻停 启。即行关本路。使之调给人马。顾助行具。闻者以为异。)三月。归咸安密阳。会宗人省先墓。(先世四墓在两邑地。将还。要宗人省扫曰。是亦 天恩也。既奠毕。规置祭田及守冢户。俾旁近诸孙岁一祭之。永久勿替。有祭文及宗会录序。是行。宗人会者三十馀人。士友随行者亦多。归路抵灵山。访辛徵君梦参江墅。仍携徵君及诸士友。汎舟苍岩江中。苍岩有郭忘忧遗址。其上流有寒冈,旅轩两先生同汎故事。时会者甚盛。探讨溯沿。酌酒赋诗。日暮而罢。有苍岩同汎录。)己未。东还故土。(追送者数十百人。有留别晋阳宗人序。)四月戊辰。寓居于安东临河县之琴韶驿。(先生尝爱邮亭少北山川奥衍。且为判书公松楸展省便。遂僦屋以居。为早晚卜筑计。七年漂泊之馀。生事益落落。一不以介意。温理旧业。日有程课。)是月。至兜率院。省判书公墓。○五月。入海乡。省墓展亲。(时恒斋公及处士公几筵尚未撤。临哭尽哀。绕坟大恸。)谒仁山书院。(士林就仁良旧基少西立庙。以祀存斋。扁曰仁山书院。先生在岭北时也。至是瞻谒庙庭。乡旧齐会。邻倅亦有来拜者。)七月。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35L 页
上仙游亭。(亭在临河县南。傍有小伽蓝。名仙刹。洞壑幽绝。且有落渊悬瀑之胜。诸士友老少会者数十人。留数日还。参奉李公簠为文以记其事。略曰。县中耆老以孟秋既望。奉邀公会者若而人。前府尹柳公为之首。以慰公遭罹阳九。经涉险难。以贺公往蹇来硕。髭发胜昔。已剧谈天地阴阳变化。经传子史疑义。以逮古人出处行藏。文章体格高下。间出奇伟博辩之论。以资笑谑。凡世间悲欢忧喜是非得失。未尝上之牙舌间云云。)九月。孤山李公来访。(李公名惟樟。字厦卿。清修有高节。雅好于先生。至是来访留一日。请共诸友上凤凰山寺。从容晤语。讲论经礼。李公以诗寄意。有桂树再攀新叶长荷衣重理旧芬留之句。)十月。营小筑于锦阳。(即邮亭少北也。家贫力薄。未克时就。经营数年。工役甫讫。而先生遽易箦矣。)与诸生讲学。(先生进既不得行之于时。深以学绝道丧。为己隐忧。退将与一二同志讨论遗经。商确古今。辨前言之得失。辟异端之讹谬。不以忧患衰病或有所弛废也。于是四方学子。填门溢户。先生因其高下而乐告语之。每以四书为入头处。尤以论语为切要。或有请先他经者。辄责之曰。为学不可不本于四书。或有役志于仪文度数之间者。则曰。且先从大学论语熟读精思。庶几可得入道之门。讲授之际。反复推说。无一句放过。然要皆欲其真见得实践履而持之以敬也。)
二十七年辛巳(先生七十五岁。)二月。会宗人设酌。(海乡宗族子弟以先生还乡故。来设慰酌。先生要傍近士友共之。醉中歌武侯出师表。)三月。游默溪。(在临河西上流。有岩崖水石之胜。游赏尽日。题诗以记胜。)四月。哭李孤山。(其葬。有祭文挽词。)答丁愚潭书。(愚潭于四七理气之论。为老先生左袒。深攻栗谷之见。有理气辨一编。而立言遣辞。或不无一二疑处。且以先生所尝论辨者为善。极其称述。然间亦有未合处。往复数年。久乃归一。及后愚潭又撮其所尝论辨之要而名之曰壬午录。要先生商订。先生为逐段评骘以答之。○愚潭自先生出塞。因便书问不绝。还乡以后。专人致问。岁以为常。)五月。有全
二十七年辛巳(先生七十五岁。)二月。会宗人设酌。(海乡宗族子弟以先生还乡故。来设慰酌。先生要傍近士友共之。醉中歌武侯出师表。)三月。游默溪。(在临河西上流。有岩崖水石之胜。游赏尽日。题诗以记胜。)四月。哭李孤山。(其葬。有祭文挽词。)答丁愚潭书。(愚潭于四七理气之论。为老先生左袒。深攻栗谷之见。有理气辨一编。而立言遣辞。或不无一二疑处。且以先生所尝论辨者为善。极其称述。然间亦有未合处。往复数年。久乃归一。及后愚潭又撮其所尝论辨之要而名之曰壬午录。要先生商订。先生为逐段评骘以答之。○愚潭自先生出塞。因便书问不绝。还乡以后。专人致问。岁以为常。)五月。有全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36H 页
释之 命。台谏又请还收连 启。不允。( 上以久旱。亲祀社稷。因 幸金吾疏决。犹不雨。一日 上又召诸臣议疏决。问李玄逸罪名何如。李畬曰。罪名虽重。本情则非谋害 中宫矣。崔锡鼎曰。李玄逸既无分明罪状。且以设卫继廪之言观之。决非谋害矣。 上曰。玄逸之事。非出于谋害。而罪状异他。全释可也。谏院请还收累月。极口丑诋。而 上终不允。盖其时之稍持公论者。犹知罗织之无谓。观徐文重,崔锡鼎诸人可知矣。)七月戊戌。院 启既停旋发连 启。不允。(献纳洪柱震停 启。时论大骇。削黜柱震。更 启月馀。上犹不即允。)八月。 仁显王后升遐。(先生出郊外。西向拜哭。六日变服。时议以不诣官府。私处哭临为非。至有欲弹论者。闻有退溪,西厓已行之规。遂不果发云。)癸卯。 还收全释之命。○十月戊午。持平李东彦上疏追论请廪疏。(九月戊申。巫蛊狱起。是月癸亥。 赐嬉嫔张氏死。时论转激。将再加罪甲戌诸人。而东彦疏出。语极危怖。京外知旧莫不以台 启朝夕且发为忧。)乙亥。院 启请极边围篱安置连 启。不允。(司谏鱼史徽,献纳尹弘离,正言黄一夏,金栽首发论。终始以请廪一疏为案。一则曰绝悖阴凶。一则曰罪犯伦纪。诟辱极其狼藉。人谓金吾郎朝夕且至。举家苍黄号泣。先生方且束装待 命。犹日与诸生讲论经义。了无忧色。远近亲旧来问者莫不曰平生定力。正于是处呈露。连 启。终 不允。一日 批曰。到今别无他罪。而更请栫棘。事未稳当。勿为烦论。自是 启辞间断或至数旬。犹不止。)与诸生讲学。
二十八年壬午。(先生七十六岁。)三月癸卯。始停 启。(正言赵正纬出肃即停。盖自中论议。亦以更发为不韪也。世道反复。踪迹孤危。犹日接生徒。讲论不辍。或有言非时宜者。先生举朱子非闭门塞窦所能避之语以答之。)冬。删正西厓先生年谱。(西厓年谱久未脱藁。至是士林请先生勘正。故遂为之略加删润。)与诸生讲学。
二十八年壬午。(先生七十六岁。)三月癸卯。始停 启。(正言赵正纬出肃即停。盖自中论议。亦以更发为不韪也。世道反复。踪迹孤危。犹日接生徒。讲论不辍。或有言非时宜者。先生举朱子非闭门塞窦所能避之语以答之。)冬。删正西厓先生年谱。(西厓年谱久未脱藁。至是士林请先生勘正。故遂为之略加删润。)与诸生讲学。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36L 页
二十九年癸未。(先生七十七岁。)六月。大水移寓。○七月。定退陶先生言行通录篇目。(先生尝以老先生一言一动。为后学师范。而门人记载散出。学者病未能遍观。遂就鹤峰金先生所记陶山言行录及李艮斋记善录,郑文峰笔录,金雪月堂劄记等书。将欲节约编摩为一书。篇目既定而书未及成。)编次尊周录。(先生早有大志。欲为国家。伸大义于天下。如诸葛忠武侯之为者。迨其季岁。相时度势。知不可有为。然尊周一念。炳然如丹。时闻中州有风飙之响。辄诵老骥伏枥之句以自伤。至是次其平日遣怀论事之作及进 御文字有及于 皇朝为一编。名之曰尊周录。以寓其匪风下泉之思。而重有感于明年大岁又涒滩之句。)八月。入海乡参先忌。归路上凤凰山寺。(长老来会者甚多。)冬。又与诸生讲学。
三十年甲申。(先生七十八岁。)三月。移寓仁德里。(以家累忌痘移寓。寓舍湫隘。不便将息。气貌顿觉衰损。四月。哭洪氏女。即先生中女。有美行高识。先生每称之曰。使女而士。必为君子人。至是不起。伤悼不已。五月。五弟处士公又没。盖先生兄弟七人。长即参奉公尚逸。以文行知名。次即存斋先生徽逸。次即先生。次即恒斋公嵩逸。又其次即三处士靖逸,隆逸,云逸。俱以文学器识称一时。埙篪之盛。为世所艳。赵龙洲与判书公书。所谓荀氏八龙。朝夕鲤庭。讲论诗礼者也。至是凋谢殆尽。先生大恸伤。因致荣卫内愆。有感疾弥留之候。犹以少间时。与学子讲说经义。)七月辛亥。还寓琴韶。辛酉寝疾。(先生平日持养有方。虽燕居独处。未尝见其有惰容。至是久病沈绵。犹不废观省之工。有候问者。辄扶坐以致其殷勤。或有从日边来者。则必问 上体安否及国忧民隐。惓惓有伤时悯俗之意。)八月辛未。手书一绝于壁上。(时委顿寝席已久。忽起坐索笔。题座隅壁上曰。草草人间世。居然八十年。生平何所事。要不愧皇天。盖绝笔也。门下诸人退而叹曰。平日苦心处。可见于此云。)乙亥。迁寓舍。
三十年甲申。(先生七十八岁。)三月。移寓仁德里。(以家累忌痘移寓。寓舍湫隘。不便将息。气貌顿觉衰损。四月。哭洪氏女。即先生中女。有美行高识。先生每称之曰。使女而士。必为君子人。至是不起。伤悼不已。五月。五弟处士公又没。盖先生兄弟七人。长即参奉公尚逸。以文行知名。次即存斋先生徽逸。次即先生。次即恒斋公嵩逸。又其次即三处士靖逸,隆逸,云逸。俱以文学器识称一时。埙篪之盛。为世所艳。赵龙洲与判书公书。所谓荀氏八龙。朝夕鲤庭。讲论诗礼者也。至是凋谢殆尽。先生大恸伤。因致荣卫内愆。有感疾弥留之候。犹以少间时。与学子讲说经义。)七月辛亥。还寓琴韶。辛酉寝疾。(先生平日持养有方。虽燕居独处。未尝见其有惰容。至是久病沈绵。犹不废观省之工。有候问者。辄扶坐以致其殷勤。或有从日边来者。则必问 上体安否及国忧民隐。惓惓有伤时悯俗之意。)八月辛未。手书一绝于壁上。(时委顿寝席已久。忽起坐索笔。题座隅壁上曰。草草人间世。居然八十年。生平何所事。要不愧皇天。盖绝笔也。门下诸人退而叹曰。平日苦心处。可见于此云。)乙亥。迁寓舍。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37H 页
(锦阳新筑将成。而病中厌邮村喧偪。欲早奠居。移寓近新筑。远近亲旧。各出财力。亲董涂塈。为及时完毕计。)九月壬戌。延见诸生。(门下诸人。逐日往来留连。先生每以病甚。不得延款为恨。是日诸生入见。力疾微视曰。暮年相从。庶有相长之益。今病至此。深恨此事遂已也。○寝疾踰月。精爽不乱。闻人有好文字。亟取观之。每以饬身修行保族宜家之道。教戒诸子诸孙。又令措置后事。无至败阙。人家书籍及遗文故事。皆令一一收还。毋或坠失。)丙寅。命诸孙往哭处士公葬。(气息已微。犹以意口授男栽草祭文具奠需。以诸子不得离侧故。命孙之烜,之煣往哭之。)十月庚午戌时。考终于寓舍。(前年邮村前溪白日暴涨。陵谷变迁。故老传以为六十年所未有之变。是日又雷电以雨。哲人之萎。灾异之应如此。讣告所至。远近莫不失声相吊。京中士大夫相率为位于城南旧馆而哭之。治丧一从家礼。参以士丧礼。敛用深衣幅巾。既卒事。奉殡于锦阳新居。)
三十一年乙酉正月庚戌。奉窆于锦阳北麓丁向之原。(时痘火炽蔓。道路不通。而儒绅会葬者。犹三百馀人。列邑校院多操文致祭者。)
三十二年丙戌九月庚午。用卜人言。改葬于府南新寺洞巽向之原。
三十六年庚寅春。有 命全释。(时 上有疾瘳之庆故也。)
三十七年辛卯十二月。有复官之 命。寻还收。(时 坤宫顺行痘疹。 降大霈。有是 命。俄为掌令洪禹宁所缴还。)
四十四年戊戌十月丁未。士林奉安于宁海仁山书院。
纯祖三十三年壬辰 月 日。又改葬于宁海府西
三十一年乙酉正月庚戌。奉窆于锦阳北麓丁向之原。(时痘火炽蔓。道路不通。而儒绅会葬者。犹三百馀人。列邑校院多操文致祭者。)
三十二年丙戌九月庚午。用卜人言。改葬于府南新寺洞巽向之原。
三十六年庚寅春。有 命全释。(时 上有疾瘳之庆故也。)
三十七年辛卯十二月。有复官之 命。寻还收。(时 坤宫顺行痘疹。 降大霈。有是 命。俄为掌令洪禹宁所缴还。)
四十四年戊戌十月丁未。士林奉安于宁海仁山书院。
纯祖三十三年壬辰 月 日。又改葬于宁海府西
葛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537L 页
仁良里杏亭巳向之原。(贞夫人墓合祔。)
哲宗四年壬子九月。 命复官爵。(时士林上书讼冤。吏曹判书金洙根回 启曰。观此庆尚道儒生洪晚裕等上言内辞缘。则以为故儒臣李玄逸职牒还授事也。自 景庙辛丑。至于今日。而门生之上章陈暴者三。子孙之击金鸣冤。不知几十遭。而迄未究竟。抱兹抑郁亦为白有卧乎所。其所称赍郁云者。容或无怪是白乎矣。年既久远。事属难慎。今姑置之何如。)
批答曰。非但事在年久。又有 两圣朝处分。则今此呼冤。无或怪矣。李玄逸职牒。特令还授。
太上八年辛未三月。 赐谥文敬。(道德博闻曰文。夙夜儆戒曰敬。)十年癸酉。还收。
今上二年戊申正月。 命复爵谥。
三年己酉。重刊文集。
哲宗四年壬子九月。 命复官爵。(时士林上书讼冤。吏曹判书金洙根回 启曰。观此庆尚道儒生洪晚裕等上言内辞缘。则以为故儒臣李玄逸职牒还授事也。自 景庙辛丑。至于今日。而门生之上章陈暴者三。子孙之击金鸣冤。不知几十遭。而迄未究竟。抱兹抑郁亦为白有卧乎所。其所称赍郁云者。容或无怪是白乎矣。年既久远。事属难慎。今姑置之何如。)
批答曰。非但事在年久。又有 两圣朝处分。则今此呼冤。无或怪矣。李玄逸职牒。特令还授。
太上八年辛未三月。 赐谥文敬。(道德博闻曰文。夙夜儆戒曰敬。)十年癸酉。还收。
今上二年戊申正月。 命复爵谥。
三年己酉。重刊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