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x 页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墓碣铭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68H 页
通训大夫礼宾寺副正礼谷郭公墓碣铭
 上之十九年冬。苞山上舍生郭君逌访余于汉阳之寓舍。道其高王父礼谷先生德行业治之懿。既又出示公门生李公厚庆之状。泣拜以请曰。先祖下世今百有一年矣。其葬也。适当干戈抢攘之际。墓道未克表。惟我藐孤孙大惧世益下。遂至沈泯无传。亟欲建石琢辞以表其隧。惟吾子之惠一言。玄逸以不德不文。不足以胜此寄辞。郭君之请愈恳。玄逸不得终辞。乃按状以表其事如左。公讳𧺝。字奉静。尝自号礼谷。其上祖子仪显高丽世。入 本朝。有知益山郡事者曰安邦。以清白著闻。是于公为高王父。曾祖讳承阳。忠佐卫副司直。祖讳瑭。奋顺校尉。考讳之仁。修义副尉。母昌宁曹氏。刑部侍郎瑞之后。漆原县监世殷之女。以嘉靖辛卯十月某日。生公于玄风率礼村。生有异质。才就外傅。诵习经传。不烦提诲。及年十五六时。言语举止如成人。判书郑公思中一见器之。归以其弟思诚之女。戊午秋。补上舍生。以亲故。虽不废举子业。已知有内外轻重之分。尝游南冥曹先生之门。与郑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68L 页
寒冈,金东冈,洛川裴公绅,梧溪金公富伦,大庵朴公惺,存斋郭公䞭。结道义交。以资丽泽之益。庚申春。修义公寝疾。公躬亲汤剂。进药必先尝。及丧。哀毁踰礼。奉母夫人及事兄𧺝。孝敬备至。壬申冬。有馆荐。调造纸署别检。明年春。以便养换金泉丞。洗手奉职。不营分寸私。驿隶丰足。马以蕃殖。时东冈金文贞公为宣慰使。行到永川郡。太守周博与公及宣慰使俱为同年友。具声乐延公坐。要与为榜会。公适有姊之丧。以服辞。守不悦曰。君既在职。何为此厓异之行。公曰。若承 命飨客使。则诚不可以服解。今日之宴。是私设也。岂可冒重哀以犯名教乎。宣慰使是其言。不强留。庚辰冬。转丰储仓直长。未及就职。移内赡寺直长。壬午春。以宁亲予告。四月还朝。未几丁母忧而归。终三年。哀慕如一日。乙酉秋。除松罗丞。所至以清慎公平。得吏卒心。邮置之傍。有山曰内延。洞壑殊胜。每暇日。辄至其处。徜徉忘返。萧然有出尘之想。丙戌春。有以学行荐者。超授司圃署别提。俄出知鸿山县事。校讲民事。去害苏残。尤留意学校。每月朔。招诸生。讲说经义。具酒食。邀县中父老。亲为劝酬。既又巡省农功。以行劝惩之政。若遇水旱饥馑。则计口均给。未尝有捐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69H 页
瘠之患。六载居官。阖境晏然。观察使上其功状。 御史褒其政为诸郡最。于是 赐表里以嘉之。秩满。升授军资监判官。俄出为醴泉郡守。其为治一如鸿山时。壬辰春。前官有致漏失。相牵引者。事及于公。遂解郡事。会日本兵作。公方在散阶。避兵德裕山下。时金文忠公受招谕之 命。驻节宜春晋阳之境。檄公摄草溪郡事。公于是慨然有忘身徇国之志。料理军务。保完境土。都事金颖男上其讨贼功。遂超授礼宾寺副正。儒生郑惟明等。又上疏陈其治有异绩。旋拜真郡守。公承公私赤立之后。募粟米以足食。简精锐以足兵。赏罚明而约束严。一境之民。无不喜悦。虽豪强猾吏。皆奉法守条。无所容其奸。文忠公尝叹曰。若使列郡守宰爱民忧国。皆如郭君者。何忧国势之不张。民隐之不瘳乎。卒以治事勤剧。劳悴成疾。遽启手足于八莒馆舍。癸巳四月十三日也。享年六十三。以寇乱方张。假窆于高阳地。乙未春。始即其处。占丙向之原。备礼以葬。夫人郑氏。即承旨思诚之女。后公二十八年卒。葬公墓之侧。同原异封。有子男一人曰永禧。登文科。官至县监。女一人适县监李厚庆。馀男二人。曰永顺,永谨。女一人为朴大庵小室。县监有子一人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69L 页
曰鸿渐。女二人。长适司果曹䡘。次适忠义卫柳谧。鸿渐有子二人。曰寿冈生员。曰寿𡺽进士。皆有儒行。南州士大夫称之。寿冈有子三人。曰辽早卒无子。曰逦。曰逌国子上庠。寿𡺽有子四人。曰迬,曰遈,曰迥,曰来。来孙男凡四人。皆幼。公有至性醇行。为子孝为弟悌。丧致哀祭致诚。馆嫠姊。畜其孤女。厚资以嫁之。姨母寡居无子。公迎置母夫人之侧。生养没祭。皆尽其诚。出而从仕则其在内。勤敏举其职。其在外。仁爱及于民。其遇事变。酬应中机会。公可谓有为有守。笃行君子者矣。铭曰。
郭显于丽为闻族。爰及国朝著清白。公胎前光禀醇德。既孝且友内行笃。出为世用果而达。夷险一致懋厥绩。忘身殄瘁效臣节。宰树荒原阙显刻。我铭著之贲遗烈。
献陵参奉乌川郑公墓碣铭
公讳𡒍。字载甫。乌川人。其祖袭明。于高丽时。以枢密知奏事。死直节。事载丽史本传。曾祖讳瑜。通政大夫。祖讳三畏。 赠户曹参判。考讳克后。大君师傅。始居东都。以德行冠冕南州。娶月城李氏。生三子。公其第二也。幼孝慈敦重。又工文学词章。尝举进士不第。以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70H 页
行谊闻。除 陵署郎。暂至京师。即还。其在亲侧。油油翼翼。不忍去时月。年踰五十。叠丁外内艰。经营葬埋。痛慕崩割。致柴毁甚。以庚子九月二十四日终。春秋五十六。于明年二月二十二日。葬府北紫玉山下巽向之原。公资性宽平醇厚。接乡邻与待交游。一以诚信。无一毫忮害心。其家居。孝友尤笃。自幼时。以文艺称。人谓科名可指取有。公念二亲年既高。不欲远游。不少留意决科取禄利。既又荐罹巨创。不胜丧以没。才不为世用。而名不称于后也。吁可惜已。公前娶孙氏。鸡川君昭之五代孙。忠义卫鲁之女。先公十二年而卒。葬府南莲花峰西麓丙向之原。后娶崔氏。处士秀冈之女。葬在公墓左麓亥坐之原。公凡两娶。有一男六女。男曰时锡。女长适生员徐行矩。次适士人曹胤后,崔国琛,权仲培。其季二人适士人孙汝虎,李榕。皆崔出。馀男一人曰时鉴。时锡有一子曰沇。登武科。尝拜咸安郡守。沇有子曰相文。方业儒。时鉴有男三人。皆幼。时锡娶吾亡兄女。于余有通家之谊。一日持家牒。不远数百里而来。请余识公墓。余惟少时。尝拜公京邸。既又再接于月城旧宅。目其貌耳其言。菀然君子人也。遂据状最其迹而书之。系之以铭曰。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70L 页
既醇且文蔼厥闻。宜达而窒理则紊。鹭阶鸿逵兆可晋。孝不离亲不尽翰。嗟惟真宅遄其返。
通训大夫成均馆司艺都公墓碣铭
公讳慎与。字明叔。星州八莒人。其上祖弥。显百济世。事载三纲行实。高丽时。有曰陈,曰恒。皆至大官。曾祖讳钦祖。庆尚左道兵虞候。祖讳元结。 赠嘉善大夫汉城府右尹。父讳汝俞。务功郎。母安人李氏。判书继孙之孙。 赠判决事友谦之女。公幼端悫详谨。取与不苟。既成童。游学寒冈郑先生及乐斋徐先生之门。博通经史。崇祯癸酉。补上舍生。丙子变后。有不乐于心。杜门屏迹。以训诲子弟为业。有时徜徉畎亩间。悠然有自得之趣。年几五十。以太硕入命。赴明经试。辛卯秋。始脱褐衣。壬辰。除昌乐察访。乙未。由成均典籍。迁礼曹佐郎。丙申。出宰龙潭县。约己裕民。民有来暮之谣。己亥。升礼曹正郎。忤权贵人。弃官还乡。庚子。除金堤郡守。以亲老辞不赴。寻拜成均直讲。属时论大变。投绂而归。有终老江湖之志。乙卯更化。以司艺徵。十二月十八日。疾终于旅邸。享年七十一。其卒也。领相许公,判书吴公往哭焉。比小敛大敛。皆亲执焉。至他京中士友。亦多匍匐赙襚。事用无阙。明年正月。以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71H 页
其丧归。九月某日。葬于新宁县华山卯向之原。夫人白氏。判书坚之后。 赠参议元澄之女。有子男二人女四人。男长尔益。次尔望进士。女皆嫁为士人妻。严允耇,郑熙棱,申晋锡,郑泰世其婿也。尔益有五男。曰万始,万福,万纲,万叶,万区。尔望有三男二女。男长万甲。次万祉。季幼。女长适士人申德泳。季在室。公兄弟四人。慎修,慎行,慎徵。公于伦次为第二。慎修登文科。历典大郡。慎徵以上疏论典礼殽讹。被显擢。官至正郎。公出为从祖父后。生养致其孝。没祭尽其诚。乡邦称之。玄逸未及识公。而与公之第二子上舍君游。上舍君请余表其墓。遂据家牒最其迹而系之以铭。铭曰。
世竞以趋纷戚促。公退而愉安淡泊。遭世休明不家食。稀年考终遒福禄。我铭其墓于千劫。
通德郎司宪府持平吕公墓碣铭
公讳希临。字大之。星山人。其上七世祖良裕。贵显高丽世。至三重大匡。其后比两世相继为大官。曾祖讳仁甫。祖讳咏。仍父子为护军。考讳遇昌。缮工监役。娶南阳洪氏。以成化辛丑某月某日生公。自少举止异凡儿。长老皆以远大期之。正德丁卯。举进士游太学。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71L 页
李舍人佑。杏村之后。时在泮中。相得甚欢。仍请为妹婿。与之同居。其为人所歆艳如此。公少好学问。日开月益。又妙能为词章。为当世宏儒硕士所称赏。尝于廷试及别举。再擢再拔去。于是绝意举子业。专以礼学为事。 中庙朝。以荐为 王子师傅。与赵文正,金冲庵结道义交。时文正为 上所信向。议设贤良科。以登崇才德之士。公与其兄希端俱在选中。文正谓公曰。君兄弟登名荐书。吾闻之。喜而不寐也。公答曰。某之不才。何敢当此选。且公不念金柅之戒乎。遂不入场屋。后公言果验。公兄弟独免于祸。嘉靖壬午。出知义兴县事。恭慎举其职。癸巳。金安老用事。倡议废 王妃尹氏。流福城君于岭南。坐公以为傅无状。责机张县。及福城上疏自明。安老诬以其疏出公手。劾系锦衣狱。将考治欲其死。公知其意。实不制疏而自诬服。于是得不死。复责湖南之咸平。郡人服其智。后十年。安老败。公以持平徵。即谢 恩不就职而归。俄拜昌宁县监。以宽惠廉明。有去后之思。后又拜牛峰县监。到官未几。辄赋归。自是不复有意仕进。嘉靖癸丑六月十二日。疾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三。以某年月日。奉窆于州西于朴谷丙向之原。后某年。乡人立祠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72H 页
于川谷书院之傍。以乡贤俎豆之。公受室以密阳朴氏。训导讳琳之女。有子男一人曰沈。馀男一人曰澄。女四人皆嫁为士人妻。申喜,郑祉,郭凯,李庆延其婿也。孙男四人。曰允恭,曰允忠,曰允恕成均生员,曰允俭。曾孙男六人。玄孙男十二人。来孙男女近二百人。公天资温粹。识度凝远。其事亲。诚孝笃至。有过人之行。其居官。清慎宽平。有学道爱人之效。明以炳几先。智以保其身。其贤乎哉。公之来孙圣举登进士第。为司宪府持平。尝与余俱从宦在京师。托忘年之契。及来南。不远数百里。辱以顾余。以其家状见属曰。先祖墓道。尚未有表。世弥远。恐遂沈泯。敢以铭文为请。玄逸不得辞。遂最其迹而铭之曰。
吕氏于丽。连世显庸。德厚流光。泽被于公。公初发身。不以科第。在家惟孝。友于兄弟。试之民社。百里讴歌。沈几觉微。人莫我何。辞尊不居。栖迟下位。维不赢躬。归成后嗣。
日新堂处士李公墓碣铭
处士讳天庆。字祥甫。江阳人。其十世祖景芬。贵显高丽世。为尚书左仆射。其后世率相继有名人。入国朝。有讳迪。仕为校书校理。是于处士为曾王父。祖讳图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72L 页
南。恂恂有古人风。世推为厚德长者。官止东莱府使。考讳光前。举进士第。调承文著作。焯有声誉。不幸早卒。妣永嘉权氏。 陵署郎讳逸之女。有至性纯行。治家事君子。皆有仪范。以嘉靖戊戌某月某日生处士。幼孝敬慈顺。年十岁而孤。哭泣之哀。持丧之节。有足感动人者。及长。奉养母夫人。诚敬备至。鸡鸣。盥栉问寝以待曙。躬进酒馔。既彻乃退。至夕复如之。退居书室。整衣冠端坐。考求圣贤成法而谨守之。以验夫日用行事之间。其于世味纷华。视之如浮云。泊然无所动其中。白惟让时为天官右侍郎。素知处士贤。请与相见。欲为推挽计。处士辞以事亲日短。终不就。及丁母忧。适会万历壬辰之变。处士负木主抱祭器而行。虽造次颠沛。不废朝夕之奠。丧及期。痛无以供祭需。忽有飞雉系绦挂林木。取以供汤炙之用。人皆称叹以为孝感所致。服既阕。就山水閒静处。构数间屋。名之曰日新堂。盖取汤铭日新又新之义也。左图右书。玩而乐之。悠然不知老之将至。万历庚戌七月十四日。考终于家。春秋七十有三。以卒之年某月某日。葬晋州西梧昧山午向之原。处士之配曰水原白氏。处士惟良之女。柔嘉贞顺。得妇道甚。人又知处士之德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73H 页
行于家也。有二男。长曰瑚。刚直有操守。次曰瑛。有文章气槩。女一人适士人都世纯。瑚有二子。长时挺。次早夭。女五人。李弘卿,安弘翼,申汝颜,河达天,安泌其婿也。瑛有七子。长时郁。次亨源为族父后。次时蕃,时达,时华,时弼,时馨。二女长适士人李硕云。次适崔由磐。内外孙曾玄男女并若干人。处士早游南冥曹氏之门。得闻大人君子之论。又从郑寒冈,崔守愚诸贤。切磋磨砻。以成其德。处士可谓能得师能取友。笃行君子人矣。处士天性温雅。平居接交游。未尝为厓异之行。至见人有邪佞悖妄之事。则必深恶而痛嫉之。或不忍正视其面。始与郑仁弘有同门之契。尝见其父子间有悖慢辞气。遂与之绝。后仁弘卒以得罪伦纪败。盖其明断又如此。距公捐馆今九十年。一日公之曾孙思曾与其族侄万亨。持公家传行实记。辱以顾余。以铭文为请。玄逸既屡辞不获。乃言曰。玄逸之生也后。虽不及亲炙而得其详。抑尝闻韩子之言曰。观所与众寡。兹可以审其德矣。余观夫叙述处士志节行义者。皆出一时名贤魁士之手。莫不一辞称其孝顺诚笃之行。坚贞介洁之操。其所与不既众多矣乎。是可铭也已。铭曰。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73L 页
月城之李。族大以盛。支分中叶。各为显姓。惟公之系。别自江阳。由丽入鲜。厥声惟彰。于惟处士。袭美传芳。孝敬祥顺。清直刚方。笃信谨守。君子之学。恬静高洁。贞士之节。无顾无慕。素位安贫。乘化归全。七十三春。晋阳之西。原曰梧昧。刻文墓石。始终攸载。
通政大夫坡州牧使文公墓碣铭
公讳纬世。字叔章。姓文氏。南平人。其上祖多省。显新罗世。官至宰相。高丽时。有讳公裕。集贤殿太学士。谥敬靖。有讳克谦。同平章事。谥忠肃。奕世重光。华问不绝。入 本朝。有讳和。嘉善大夫都承旨。于公间七世。曾祖讳昌。海美县令。祖讳贤。司赡奉事。考讳亮。成均生员。母海南尹氏。樵隐处士讳孝贞之女。公幼聪明警悟。容止异凡儿。少长。酷好经传。潜究其义。兼通百家书。以博其趣。发为文辞。有古作者气。性简亢。不喜与俗流相从。所与交皆当世名人硕士。尝从姊婿朴公光前。谒退溪李先生于陶山。后数年。又与内弟尹刚中兄弟。同就学焉。以母老。未得卒业而归。隆庆丁卯。以尊人之命。赴乡试居魁。举进士不第。后连不得志于有司。遂绝意进取。惟以养亲训子弟为务。某年。丁母忧。服阕。与伯仲两兄鼎足而居。杖屦往来。怡愉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74H 页
湛翕。辟小斋以接来学者。劝饬指谕。孜孜不倦。又尝结庐于加智山。洞壑幽邃。水石殊胜。莳梅种竹。满壁图书。玩而乐之。不以一毫世累经心。万历壬辰。日本兵作。数月之内。三京失守。 乘舆播迁。八路横溃。公痛念国事。慷慨挥泪。往见朴公光前曰。方今岭南湖西尽为贼薮。惟湖南仅能自保。此足为国家异日兴复之资。而今两节度之兵。皆离阵远去。义兵将赵宪,高敬命之师。不幸全军陷没。贼必乘势鸱张。屠烧贼杀。将无所不至。若不早为之计。募兵积粮。分屯要害。则事皆后时。无可为者。且与其窜伏偷生而终不免。无宁讨贼而死于国事乎。朴公大喜曰。吾固有此意。独恨无可与计事者。今君言至此。吾事济矣。即于坐为书告任公启英。任公闻即驰至。握公手叹曰。吾平日谓公遁世深藏。果于忘世者。不意今日首发此大论也。遂与之定计。会绫城县令金益福亦从县往。于是联名传檄于列邑。公曰。今日之事。不可徒恃他乡募义之徒。吾辈亦宜各自召募。以为之倡。遂约日而去。晓谕州境。又分遣子弟。往康津,海南,灵岩等处。激以忠义。谕以利害。得勇士二百馀人。任,朴二公亦以二百人来会如约。公曰。今将士应募者。几至半千。不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74L 页
可无统领纲纪。若欲立长。谁可适用者。朴公曰。任公少年登第。且其才气过人。可以当此任。众遂推为义兵将。公与朴公参决机务。于是引兵而东。沿路收兵。又得千馀人。自是军声渐振。士气益张。一日义将谓公曰。军兴之际。足食为先。今军无见粮。士有饥色。若不预为调度。恐有中道溃散之虞。公能料理策应。不至阙乏。其功可与斩将搴旗者等耳。公慨然领诺。即日启行。凡遇守宰若富民。至诚晓谕。辞情慷慨。闻者为之感泣。约日搬运。络绎不绝。凡招募为兵者。莫不饱健思用命。卒能合势诸道义兵。摧破锦山,茂朱之贼。捍御开宁远斗之锋。退却星山盘据之势。是年冬。任公使从事官郑思悌疏陈倡义讨贼之功。首举公名。癸巳夏。本道巡察使权公慄上义兵功状。亦以公为首。是岁。贼退据蔚山。 车驾还都。命罢诸道义兵。公于是归卧故山。放閒自适。乙未。朝绅荐公才学。 上特命进阶。拜龙潭县令。公年老多病。不乐从仕。以国忧方殷。义不可辞。遂黾勉赴任。县当贼路要冲。土荒民流。公私赤立。公洗手奉职。公廉平恕。民爱戴如父母。安居乐业。趋事赴功。丁酉。贼复肆虿毒。南土震扰。诸邑守宰。率多挈家累。入深山以避贼。公独招收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75H 页
散民。勒以军法。据守要害。以防贼拦入之势。又使子弟率邑中敢死者数十人。邀击遮截。颇有斩获。一境赖以全安。 天兵尝过其境。叹曰。湖岭之间。遭罹兵火。糜烂荡析。独此邑按堵如故。非太守之贤。何以及此。戊戌秋。贼始撤还。公于是投绂而归。邑民号泣请留而不可得。为立石颂其德。公自是不复留意世事。惟喜观书籍。非甚病。未尝一日去手。庚子春。 宣祖大王念公忠勤有劳绩。超授坡州牧使。公已病。不得拜 命。以三月某日。疾终于家。春秋六十七。以其年某月某日。葬于长兴府勒龙洞乾向之原。夫人李氏。参奉景春之女。有子男五人女一人。男长元凯主簿。次英凯武科宣传官。出为仲父后。次亨凯荫官直长。次弘凯亦荫官。季汝凯。女适士人白民秀。孙男九人。曰周郁,曰再郁,曰就晖,曰就郁,曰斯郁,曰益晙县监,曰致郁,曰致睦,曰晚郁。女三人为士人柳起汉,李邦衡,郑公望妻。曾孙男女三十七人。玄孙男女五十人。来孙男女三十四人。公忠义之性。得之于天。继之以学问之力。始若高蹈山林。无意于当世。及王室在难。乃始出捐躯命。冒危难涉险阻。倡起义兵。协赞军谋。卒能保障湖南。为国家兴复之基。校绩度勤。孰与优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75L 页
劣。必有能辨之者。乃者公之玄孙天斗以罗持平晚成之状。不远千里来。授余曰。高王父德行业治。章章如是。而子孙沈沦遐陬。未有所属笔。至于今墓碑不刻无文。敢以累执事。玄逸谢非其人。其请愈恳。乃据其状最其迹。序而铭之曰。
公始尚志。遁世高蹈。千里陶山。从师讲道。所讲伊何。天性彝伦。卷怀林泉。乐此清真。遭时罔极。感泣思效。投袂而起。时哉展布。若鱼熊掌。孰为重轻。能判取舍。不疑其行。上说下教。惟勤惟剧。控扼要冲。贼不敢咋。转输不绝。军有馀资。惟兹湖服。克复之基。蔽遮沮遏。拟迹张许。孰阐其幽。以撰以著。勒龙之原。宰如其阡。我铭其石。于千万年。
中训大夫礼曹佐郎朴公墓碣铭
公讳安复。字仲雷。其先新罗王者之后。高丽时。有讳进升。为国学典酒。有子曰暹。当显宗时。以功位左仆射。图形阁上。其后连世为大官。有讳文晤封绵城君。子孙因称以自别。入 本朝。有讳义龙。官至兵部典书。于公间九世。曾祖讳全。户曹正郎。祖讳善长。庆尚都事。考讳𤥚。历典五郡。卒官承文院判校。三世皆以文科显。妣原城边氏。礼宾正庆膺之女。以万历辛丑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76H 页
某月某甲生公。幼聪颖异凡儿。读书为学。不待强教。文理自通。天启甲子。补上舍生。及年三十九。始释褐。由司瓮长兴两司直长。转成均典籍。甲申。迁司宪府监察。乙酉。为礼曹佐郎。寻以宁亲予告还乡里。念两亲年考既高。遂无意仕进。自是放閒丘园。经籍自娱。非甚病。未尝一日去手。其在亲侧。油油翼翼。兄弟之间。怡怡如也。己丑。丁母夫人忧。丧致哀祭致敬。有过人之行。壬辰。从判校公。往妹婿郑基学家。偶感疾不起。春秋五十二。嗣子施益以其丧归。以是年某月某日。葬于顺兴府治东池洞巽向之原。公初娶载宁李氏。宜宁县监 赠吏曹参判讳涵之女。早卒无子女。继室以昌原黄氏。处士讳胤李之女。生三男二女。男长施益。次施达早夭。季施禄。女适士人成命夏,崔远基。施益有子五人。曰震说,震卨,震稷,震极,震辙。馀男又二人。震光,震良。施达一子曰震弼。施禄亦一子曰震宪。曾孙男凡十二人。公性孝慈祥顺。温雅简重。居家处乡党与朋友交。皆极谨慎。不挂于过差。人皆爱而敬之。去公捐馆今五十年。一日公之胤子施益状公之行。使其弟施禄辱以示玄逸。请铭其墓曰。施益等不幸早孤。先入墓道。尚未克表。其在于今。先人之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76L 页
友无在者。莫可以属笔。惟吾子既世通家。施益之先妣。即公之姑也。必详知吾父事。盍以所见闻者为我书之。玄逸顾念分义。不敢以不文辞。辄据其状。参以旧闻。序以铭之曰。
朴氏罗丽。世为大姓。勋名策书。相继焕炳。由曾及考。通籍金门。公趾其休。亦擢以文。进涂既辟。庭闱齿耋。岂曰忘世。亦惟爱日。居家孝友。是亦为政。惟其不匮。戴美世令。宰如之阡。有崇斧屋。我铭其石。来裔是笃。
忠武卫大护军郑公墓碣铭
公讳时谌。字老卿。乌川人。上祖荥阳公讳袭明。仕高丽为名臣。自丽逮国朝。代有闻人。今 上二年。公中武科。故相吴公始寿见而器之。延誉于朝。名藉公卿间。己未。拜宣传官。明年。升训鍊院判官。时宰欲招见公。公耻之。引疾不往。是岁有筑城劳。进阶通政。旋收资除防踏佥使。至则缮兵练卒。事以修举。绣衣阃帅相继状闻。自 上再下表里以褒嘉之。入为训鍊将。升副护军。寻出为全州镇将。其下有追送垂涕洟者。未几。升大护军。迁南虞候。俗号犷悍难治。服公恩威。终不敢欺慢。庚午春。还朝为禁卫将。兼司仆将。及夏。遇病还乡。疾且剧。与家人诀。无一毫怛化念。以六月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77H 页
八日终。享年五十。其年九月。葬于云住山某坐之原。公自为儿时。仪观俊伟。寡言与笑。及壮。有兼人之勇。未尝以此自多。笃于孝友。而又极谨慎。为官多历佳冶富丽之乡。铅华满前。一无所近。以俸禄之馀。赡族人之贫不能家者。世俗鄙倍之谈。不一出辞气间。绝不逐利趋荣。为伺候权门计。曰穷达有命。岂可规规分外名邪。盖公以弓马发身。未尝学问。其所树立。有若识理道儒者然。呜呼其贤哉。曾祖讳世雅。承议郎黄山道邮丞。 赠嘉善大夫兵曹参判。祖讳宜藩。成均生员。壬辰之乱。参判公以义将陷贼中。公挺身溃围。脱参判公以归。遂为贼所执。不屈而死。事 闻。特赠户曹正郎。考讳好礼。通训大夫海南县监。好施与。不苟进取。一时以为贤。妣顺天朴氏。参判彭年为六世祖。副司果宗祐其父也。公娶冶城宋氏。司谏院献纳远器之孙。处士时哲之女。有二男一女。男长曰硕达好文学。次曰硕进。女适士人李德祺。硕达有二男二女。男长尚未冠。有隽声。硕进有男女各一。亦皆幼。余佐天官时。公亦来京师。颀然丈夫。美而髯。有气略。知其为好人物也。世方期以屏翰之任。而不少须以没。惜也。公没十有一年。公之胤硕达以主簿李德玄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77L 页
之状来。请铭于玄逸。余于公既雅相知。且得其为人焉。遂不辞而最其迹。系之以铭。铭曰。
孰谓斯人未学。抑其得于天者甚厚。飞不能尽其翰。其将委祉而焘后。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墓志铭
  
折冲将军佥知中枢府事李公墓志铭
君讳云章。字大材。系出月城。其上世有讳谒平。为新罗始祖佐命功臣。高丽时。有讳禹偁。封载宁君。为今贯。入 国朝。有讳孟贤。以清德雅望。显 成庙朝。入长玉署。出按海西。至君间六世。曾祖讳衡。沙斤道察访。祖讳德骥。 赠承政院左承旨。考讳僩。 赠兵曹参判。两世推 恩。以君宗兄通礼公有原从劳故。参判公少从草堂许公晔游。有节行风槩。娶典翰金时晦女。生四男。长曰云栽。通礼院左通礼。次云齐早卒。次即君。次云明国子上庠。君幼有至性。孝友笃至。稍长。好读书。为词章。典裁可观。年三十三。举进士。后屡捷乡解。竟落托不第。一时辈流皆惜之。君既倦游。杜门却扫。惟以悦亲怡兄弟为事。有时吟咏从容。自适其适。晚岁有荐者。拜东部参奉。暂到京师。年八十馀。国有优老之典。授通政阶。旋拜佥枢。君又至公车。谢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78H 页
 恩而归。以辛未十一月某日。疾终于家。春秋八十五。用明年正月。葬湖西沔川郡大峙里丙向之原。盖自察访公始寓居湖西。子孙因家焉。夫人朴氏。汉城参军庆业之女。先公三十年卒。葬海美县八谷里。有子男二人。长顼武科。次頔。女二人。皆嫁为士人妻。林茂,金之鼎其婿也。馀男七人。须,赖,硕,颀,颙,顗,桢。女一人适进士安廷赫。余世居岭南之宁海府。宁去沔且千里。落落无夤缘相接。岁丙戌。从试集京师。与君始识面。后十年。余以亲命至沔。参判公尚无恙。君昼夜不离侧。唯诺承将。若童幼然。及退而燕。花树之乐。怡愉湛翕。君时年已五十馀。余于参判公为袒免亲。同祖海西公。君常呼余为叔。君没后数年。余从宦在京师。君之门人李生锡福。持君行录一通。请余志其墓。余既与君同宗。又习知君孝亲友兄弟之实。遂最其迹而铭之曰。
有文有行。宜达而窒。惟世所疑。惟孝惟友。厥施斯厚。何有于爵位高卑。
折冲将军龙骧卫副护军南公墓志铭
公讳士坺。字德秀。其始祖中国汝南人。本姓金氏。名忠。唐天宝中。奉使日本。遇风漂泊于新罗境。罗王锡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78L 页
之土田。赐姓名曰南敏。封为英阳君。及卒。赠谥英毅。子孙之氏南贯英阳以此。其后历罗丽入 本朝。代有伟人。斑斑见国史谱牒中。曾祖瑞龙。成均进士。祖好问。工曹参议。父煌。龙骧卫副护军。娶平阳君金舜皋之孙。万户琛之女。生公。实万历戊申八月某日也。公性谨醇。率意任真。无矫饰之行。乡里共称为德人善士。护军公心甚属之。以长子病。不堪奉先祀。使公干家务。将欲举后事而迁之。公知其旨。托以他故。移居百里外以避之。属护军公疾病将死。会一家诸亲。作传家文字以付公。公心怀痛迫。以父病革。不得固让。及丧将葬。公自怀中出其文。纳之圹中。伏地大恸。诸会葬者。莫不感叹。公虽质朴少文。其措诸行事。发之言语者。亦自毅然有气力。以戊辰某月某日。疾终于家。享年八十一。用明年正月某日。葬于比安县玉莲峰卯向之原。公娶玉山张氏。判决事士毅之孙。学生乃度之女。先公卒。葬善山府东井里后麓。及公葬。迁其墓。与公同原。有丈夫子五人女子三人。男长金重。次金一。次金献。次金千。次金锡。女长适士人柳世相。次适士人金纯性。次适士人李延万。金重无子。以弟子达海后。女二人。权以键,权震锡其婿也。金一有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79H 页
三男三女。男长宗海。次应海。次鹏海未娶而夭。女皆嫁为士人妻。金昌胄,权震发,孙梦鳞为之婿。金献有四男二女。男曰观海,达海,文海,学海。婿曰李东荣,任尔宇。金千有一男一女。男准海。女为李源溥妻。金锡有二男二女。皆幼。始公之第二子金一出入先兄仲氏之门。玄逸亦与之相熟。一日持家牒。访余于南岳之庐。拜而请曰。愿夫子之铭吾父也。玄逸固尝拜公于先兄楮谷之庐。已知其为深醇笃厚人。及据其家传。益见其有过人之行。今夫群居里巷。横目自营之徒。处兄弟骨肉之间。争半钱寸土之利。至讼于官阋于墙。相犹相贼害者。殆不可一二数。其视公所树立。宁不少愧焉。呜呼。亦既贤矣。是可铭也已。铭曰。
于惟南公。既醇且悫。知重天伦。谁谓不学。宰树阴阴。玉莲之原。我铭其幽。为视于顽。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行状
  
艮斋李公行状
公讳德弘。字宏仲。号艮斋。皆退溪李先生所亲命也。其先永川人。七世祖轩。始寓居于礼安汾川里。子孙因家焉。从伯祖贤辅以风节行谊。著 中,仁,明庙时。位至赞成。谥孝节。孝节公有弟曰贤佑。为训鍊院习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79L 页
读。习读有子曰忠梁。 赠兵曹参判。参判娶朴氏女。以嘉靖辛丑十月十四日生公。幼端粹温雅。不喜与群儿戏嬉。弱冠游退陶先生之门。有薰陶擩染之益。既又笃专诵习。寻思文义。先生爱其年少笃志。始教之以立志正趋向。学既知方。又告之以理气性命之奥。修身行己之要。其期待奖与之意甚勤。公亦笃信而景仰之。奉持周旋。不敢少懈。尝熟察先生日用言行而详记之。名曰溪山记善录。以为则效矜式之地。深以玩愒游汎。坠失师训为惧。尝作诗自警。有陶分禹寸吾须惜之句。先生易箦前一日。命公为司书。及先生既没。公不胜山颓梁坏之痛。为之心丧三年。万历戊寅。朝廷徵用名儒。公与寒冈郑先生共登荐书。除 集庆殿参奉。由丰储仓奉事, 宗庙直长。为翊卫司副率。俄迁卫率。会值壬辰之乱。奉 世子行次成川。夙夜供职。不懈益处。癸巳春。除永春县监。时兵燹之馀。仍之以饥馑。公私赤立。饿莩颠连。公极力赈济。一境之内。民无捐瘠之患。甲午冬。以内艰去官。执丧过苦。柴毁成疾。以丙申二月十九日。卒于庐次。享年五十六。以是年五月某日。葬于县北愚溪坤向之原。其葬也。西厓柳先生以诗送之。有希瑟屡闻函丈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80H 页
喟之句。后以有扈从功。 赠吏曹参判。夫人南氏。某官某之孙。某官某之女。有子六人。长莳。次某某。内外孙曾男女并若干人。公孝友慈良。笃实勤敏。其事亲也。晨昏定省如礼。在饮食寒温衣服薄厚之节。竭其力而忠养之。敬于事兄而笃于亲姻。其居官也。御下以宽而待士以礼。勤恤民隐而出于悃愊。为学务本。学道爱人之意。可见于此矣。于朋友。导之以善而接之以诚款。有一士人。自洛下负笈至陶山。与公同斋讲业。尝猝病危笃。公调治勤剧。乃得痊安。其与人忠急人困之义又如此。其讲学也。先从文义上。毫分缕析。不得不措。少有疑滞。必就正于皋比之下。劄记而时绎之。以心会自得为究竟地。是故其承口讲指画及书疏往复质疑请问者甚多。先生尝令作浑天仪样。公考究蔡氏疏义。铺排结搆。盈尺而曲尽其制。尤精于易学。有方横两图质辨书。先生深加叹赏。贲趾先生南致利义仲尝与公论易复卦。乃曰。今日为君屈膝。松巢权公宇,谦岩柳公云龙。又有从君质疑祛惑之语。其为先辈所推重如是。有易学质义,四书释义,心经质疑,古文前后集质疑,自疑等书藏于家。距公捐馆今九十有六年。一日公之孙荣俊不远数百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80L 页
里而来。以公行事授玄逸。使状次之曰。王大父自早岁受知于退溪先生。承诱掖奖励之勤。卒有所立。其德善行谊。有不可泯没者。而因循迁就。未及请状于当世秉笔之君子。使先祖德行之美。幽翳而不章。岂非吾子孙之罪。今者不肖孙荣俊老病且死矣。恐遂沈泯。遗恨无穷。敢再拜以请。惟吾子幸哀而文之也。玄逸辞不获。谨第录如右。惟是不佞生也后。于公之行迹。有不能备知。大惧阙漏放失。将无以为采择之地。伏惟立言之君子有以财之。谨状。
 上之十七年重光协洽二月下浣。嘉善大夫司宪府大司宪李玄逸状。
双峰郑公行状
公讳克后。字孝翼。其先乌川人。十七世祖袭明。为高丽密院知奏事。为一代名臣。曾祖讳世弘。承议郎。为晦斋李先生所厚善。祖讳瑜。通政大夫。考讳三畏。军资监主簿。壬辰之乱。以馈饷 天兵有劳。 赠嘉善大夫户曹参判。娶水原金氏。以万历丁丑正月二十日生公。才三岁。金夫人下世。育于从祖祖父成均进士讳胤金家。进士公无子。仍以为后。自幼不好游戏。务自饬持。事本生亲及所后父母。极其诚敬。养生丧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81H 页
死。有过人行。乡党宗族。莫不称叹。自十四五岁时。有志学问。终日端坐。笃专诵习经史之外。兼通诸子以致其博。尝从旅轩张先生学。先生一见异之。每对榻讲论。屡发起予之叹。待以朋友之礼。及退书疏往复。无非道义切磋之言。既又抠衣寒冈郑先生之门。郑先生察其举止异常。目送之曰。月城复有人矣。崇祯甲戌。公年几六十。以儒行荐。除童蒙教官。不就。丙子。拜 宣陵参奉。始拜命。上疏论陵卒侵削之弊。陵享停废之失。 上优批答之。丁丑。除金井道察访。不赴。癸未。拜王子师傅。在职数月。以老病辞归。因灾异上疏言循天理公 圣心。务德政得人和。变灾为祥之道。不报。自是无复有仕进意。筑室于三圣山下。日徜徉水石间。翛然有自得之趣。每鸡鸣而起。盥栉衣冠。展谒家庙。洒扫室堂。整襟危坐。讨论经史。以勉进后学为己任。尝为文谕书院诸生曰。学者之初。必先立志。读书之法。不在寻行数墨。要当考求圣贤垂训之旨。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教人入道之方。而其中一二语。有启发吾心处。若寻绎而有得。真实用力。则可以至于善人君子矣。末复以晦斋先生立志用工之方。反复为诸生言之。盖书院是晦老尸祝之地。故尤致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81L 页
意焉。以俗儒不习俎豆之事。作文庙祀享志。以东国人昧檀箕以下罗丽故事。作历年通考。以薛,金,崔三贤事迹幽昧散失。作西岳志。尝与宗人合为一契。以为讲信修睦之地。与兄四勿。共筑室于府北安康县昆弟峰下。朝夕联床。讲说古今。未尝暂离。其友爱之笃。嗜学之诚。老而不懈如此。甲午岁。公年七十八。夫人李氏年八十三。适公委禽周甲之岁。诸子诸孙为设寿席。州牧及乡老皆来会。人以为荣。因自号双峰老人。戊戌春示病。手书告其子孙。致奉先重宗之意。疾既病。侍者劝进粥饮。公不肯曰。有生必有死。吾独长生不死邪。当安静以顺天而已。属纩前夕。诸妇女在侧。公开目省视曰。男子不绝于妇人之手。挥之使出。以三月十四日启手足。春秋八十二。明年己亥正月己酉。葬于延日县云梯山。公娶月城李氏。郡守乙圭之孙。察访弘悫之女。有淑德懿行。奉君子无违行。教子孙有仪法。后公一年卒。享年八十九。祔葬公墓左。用卜人言。以岁辛酉。移奉合窆于府西富山巽向之原。有子男三人女三人。男长曰㙱进士。次曰𡒍 献陵参奉。次曰野。女长适士人徐强礼。次适士人孙侹。次适士人任绩。公有馀男一人曰庄。㙱无子。以族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82H 页
侄时铨为后。有一女适士人李垙。𡒍有一男六女。男曰时锡。女长适生员徐行矩。次适士人曹胤后。次适士人崔国琛。次适士人权仲培。次适士人孙汝虎。次适士人李榕。侧室男一曰时鉴。野有一男一女。男曰时䤴。女适士人孙汝龙。侧室男二曰时铭,时铗。时锡有一男曰沇。武科刑曹佐郎。沇有一子曰相文。内外孙曾男女凡六十馀人。公资禀浑厚沈重。有巨人长者风。宽而有容。犯而不校。平生无疾言遽色。虽仆隶之贱。亦不以愤言怒色加之。或当宴会。饮酒终日。亦不及于乱。自奉俭约。衣取蔽体。居家安贫任分。不留意生产作业事。视人患难穷乏。轸恤周给。必尽其力。乡党宗族。咸高仰之。常静坐一室。玩味经籍。竟日夜不少懈。其于大学中庸。用功尤多。虽在倦勤之年。每朝盥洗毕。必默诵一过。平生爵禄不入于心。虽累被 除命。或谢病不就。或暂至旋归。未尝终数月淹。盖其所乐有在。而不以自外至者为荣也。为诗文。浑浩圆融。不事雕琢而自成一体。有遗稿如干卷藏于家。玄逸之愚。固尝得拜床下。亲炙公盛德仪范。自其云亡。常切安仰之痛。公没三十有四年。公之孙时锡以公行事。不远数百里来。请状于玄逸。将求铭于作者。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82L 页
玄逸既世通家。且辱公知待荐宠之厚。遂不敢辞。谨就其家牒。第录如右。谨状。
成均生员金公行状
公讳是桢。字公干。其先新罗王者之后。高丽时有讳锡。封义城君。故子孙以为贯。曾祖讳琎。成均生员。 赠吏曹判书。祖讳守一。察访。考讳涌。兵曹参议。 赠吏曹参判。从祖祖父文忠公讳诚一。以道学风节。为百世师。参判公娶真城李氏佥正寯之女。退陶文纯公之孙女也。以万历己卯某月某日生公。幼聪明颖秀。读书为文。不待程督。而神会天出。年八岁。尝从参判公。玩盆池菖蒲里游鱼。参判公令作小诗。即对曰。清风动翠茎。一双鱼跃水。谁知一盆中。足以玩天理。参判公大奇之。自是有意古人所谓修身穷理之学。尝抄聚圣贤格言。作一册子。以为朝夕警省之资。其于天地变化。日月代明。宇宙古今人伦事物之理。莫不穷探力索。欲知其所以然之故。或用意过苦。以至生病而不之止也。尝以宣城溪上里。即吾老先生遗躅所在。请于参判公。筑室而居之。而公素多疾病。性本清疏。未尝留意家事。败屋颓垣。生理萧然。处之晏如。其于世俗声利芬华。尤澹然不少留意也。故其诗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83H 页
曰。快活胸襟无外累。男儿本不怕饥寒。己酉秋。以参判公命。集京师从司马试。将行。与其内弟李公兄弟书曰。明朝作向洛行。世间尘土。将浼我溪山自在之身。既至。与伯兄佐郎公共登莲榜。公不色喜。及后其胤子炰年十六。举乡贡赴省试。公作诗戒之曰。浮轻终害事。荡恣必伤生。自古男儿志。何曾为利名。盖其平生之志。未尝以科名利禄。为荣身庇门户计也。尝谓诗者发于性情。可为治心养病之助。遇兴辄作。作亦不少经意。或步出溪边水石上。吟玩徜徉。竟夕不知返。翛然有出尘之想。尝以閒中遣兴诗数篇。寄呈其外舅柏岩金公玏。金公平生少许可。及见公诗。辄欣然报书曰。诸篇意思极佳。閒中所得。殊不浅云。公早有求道之志。既而疾病沈绵。有志未就。乃作诗自叹曰。学业未成心自愧。诗书久废病常缠。又尝作溪山四时歌。极道其幽閒萧散之致。其末有曰时务何曾识。帝乡不可期。皇天无私付。我一区烟霞。多取多藏。人谁与争。万钟千驷。非我所愿。一箪一瓢。是我之分。三公之势。何以夺我江山。万乘之威。何以屈我素志。其襟怀飘洒。词调清壮。至今读之。犹可想见其为人。壬子某月某日。疾终于家。春秋三十有四。以某月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83L 页
某日。葬某山某向之原。孺人金氏。 赠吏曹判书讳玏之女。有一子曰炰。有能诗声。举进士。仕止斋郎。早卒。炰有一子曰学基。亦进士。有才而又无年。有一男二女。男曰世镜。女长适士人柳昌时。次适士人金德一。侧室子男女若干人。呜呼。士常患志不立。不能有所为。志立矣。而有才智能有为。又得趣向之正者为难。趣向正矣。而能不为外物所侵乱。超然自拔于流俗之中者为尤难。若公者其可谓有志有才。得乎门路之正。而不为外物所摇夺者欤。独其疾病为祟。年寿又促。不得略有所成就。是可哀已。公无他制作。独花草一部藏于家。其诗皆冲澹萧散。无一点尘埃气。公之曾孙世镜尝访余于南岳之庐。泣而言曰。曾王父志节行谊。有不可泯没者。而仆家不幸。大父父连世早谢。独余藐孤孙。又不佞。迄未有以状其行。恐遂堙灭无称。以重不孝之罪。兹以大王父所撰言行录一通。敢拜以请。愿吾子之文之也。玄逸仍窃惟念吾生也后。虽未及公之世。亲觌其仪刑。而闻风钦慕之日有素。遂不敢辞。取参奉公所论纂。略叙其梗槩。且述其所感于心者。附之篇末云。谨状。
冰库别检李公行状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84H 页
公讳埰。字锡吾。骊州人。今居庆州之良佐里。
    曾祖讳应仁通训大夫司瓮院判官。 赠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 妣某封某氏。
     祖讳宜澄。承仕郎。 妣某封某氏。
     父讳皦。从仕郎。 妣孺人郑氏,孺人孙氏。
李氏为东州著姓。高丽乡贡进士世贞之后。入 本朝。有讳蕃。自延日移居庆州。卒。 赠左赞成。生讳彦迪。以道德行谊。为百世师。官至左赞成。谥文元。则今所谓晦斋先生是也。无子。承旨公以从父弟子为之后历典三邑。遗爱在民。承仕公游寒冈郑先生之门。有声称。早卒不大著。从仕公以孝行称乡里。屡登荐书。竟不仕。三世事迹。具载东京志。公生有异质。年八九岁时。从从祖郡守公宜活学。郡守公亟称之曰。世吾家者必此儿也。既成童。通经史。能作七言句诗。会州设夏课以取士。有欲为公求速化者。恐其未熟程文。请借手于人。为必售计。公不肯曰。夏课亦国试也。吾初进取。岂可假他手以欺有司。遂以己作应选。识者韪之。始沙西全公湜尹东京。爱公才敏。归以孙女。尝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84L 页
语人曰。吾于东京。得一奇宝。盖指公也。自是交游日广。华问弥彰。屡捷乡解。省试辄报罢。年五十。始补上舍生。丙辰冬。以泮荐除 英陵参奉。不就。明年丁巳。再调冰库别检。皆不赴。当是时。诸宰有以学行遗逸荐公者非一。公笑曰。所谓遗逸者。乃隐居求志。不要闻达者之称。岂从事科场。勤苦而无成疾病淹滞。衰退屏伏者之谓。无其实而得其名。可羞之甚也。因再赴场屋。以避其名。人或劝之仕。则辄掩耳曰。吾少为亲养。应举觅官四十馀年。白首契阔。蹭蹬不遇。岂非命耶。何苦以六十之年。屈首腼颜。以重违心拂志之羞乎。凡三被 恩除。皆不应 命。始公以故里少幽閒之趣。移居令人全氏墓下安溪里。至是筑室居第之傍。图书花卉以自娱。聚族人及乡里子弟。教诲课督。非甚病不辍也。尝于京邸。遘痘甚危。赖素与交洪君世亨昼夜看护。饮食药饵扶养之。得不死。后数年。遭伯氏上舍君戚。又居继妣孙夫人忧。执丧过苦。遂致荣卫大伤。癸亥冬。感疾弥留。明年夏。叠遭小功兄弟之丧。哀伤疾转剧。公自知不起。召诸子谓曰。丧事称家之有无。吾家本寒素。汝曹当量力所及而为之。不宜妄有营求为厚葬计也。但死丧急遽之际。人鲜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85H 页
以礼将事。汝曹须节哀致谨。不使有幽明之憾可也。以七月四日。遽启手足。春秋六十九。其年冬十月三日。葬于慈仁县广石山亥向之原。其窆也。送者数百人。为文以祭者甚众。前娶全氏。 赠吏曹判书汝霖之曾孙。 赠左议政号沙西公湜之孙。四山监役克恬之女。有至性。事舅姑谨。安贫耐苦。不以家务累君子。以妨其游学。先公三十三年卒。葬安溪里艮山之原。礼当合祔。而年月不利。未果也。后娶朴氏。 赠判书毅长之曾孙。县令瑜之孙。承仕郎文立之女。公凡两娶。有子五人。长德玄即全出。壬戌生员。有文行。曰德齐亦进士。曰德袤,曰德言,曰德褒。皆后夫人之子。德玄有一女。适士人吴尚澄。德齐有丈夫子一人。德袤有一男一女。皆幼。公资性乐易。坦夷明白。其处己接物。少无表襮之异。未尝称人之恶。而乐道人之善。视人患难穷厄。经营周救。必尽其力。人有非违。谆谆诲谕。以故乡人有疑。必就公而决。虽闾阎愚夫。有所质问。必曰李爷李爷云。公以未及承事先夫人为至痛。奉继母孙氏。极其诚孝。及丁忧。岁适大侵。公竭诚尽力。葬不踰时。祀祭不失其节。有人所难能者。公有一兄五弟。居必联床。食辄分味。怡怡和悦。四十年如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85L 页
一日。中岁以后。相继零落。存者又各散处。公不胜鸰原花树之怀。悲痛愁思。形诸言色。抚教孤侄。恩意周洽。族党之在同里者。自功缌以下。至袒免之亲。爱敬敦睦。未尝有忤。每举张公艺书百忍字以进之意。为子孙取法之地。诸子侍侧。色笑从容。怡然终日。至有过。呵责不少贷也。公清疏淡泊。未尝经营产业。为子孙计。所居不蔽风雨。妻子不免饥寒。常引分自释。终无怨尤切蹙之意。公治举子业。有百中之艺。得隽场屋者屡。一时辈流皆自以为不可及。公不以是自喜。尝作书戒其子弟曰。历观前代儒贤。以继开为己责。经济为己任。赫赫照人耳目。与穹壤终始。有为者亦若是矣。天之赋与吾人。岂有古今丰啬之异哉。余以先正耳孙。不能自力为学。枉费工程于翰墨争胜之场。落在俗学科臼中。迟暮蹉跎。漫无所成。非但坠失先训为可惧。生为男子。虚老虚死者。是谁之愆。穷庐悲叹之馀。私自述言。以责男子事业于一家子侄若来世云仍矣。公退步卑牧。非欲以大言夸世者。而其语如此。亦可以见其志之所存矣。为诗文。平淡萧散。类其为人。有遗文如干卷藏于家。公于书无所不读。至中庸孟子。用功尤多。虽疾病沈澌之馀。听诸生读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86H 页
书必订其谬而正其读。公才华地望。其取科第登显仕。宜若摘髭拾芥。而数奇不遇。未得究其用而死。识者恨之。然尝闻古之人。有以未能世其禄为忧者。朱子谓之曰。苟能诵法先德遗风。不替其志节。则所以世其家者。孰大于是。彼区区之外物。何足道哉。推极其言。公庶几焉而又何恨。公游吾伯仲间。最亲且久。玄逸自早岁。已尝识公。而接绪论豁蒙蔽之益为多。自吾伯仲沦谢。所望于公者尤切。间不十年。公又至此。玄逸既痛公之不幸。未及见用于昭代。又伤吾侪之不幸而遽失此老也。公之嗣子德玄以公行事。授玄逸序次。将以求志于作者。玄逸谢不能。而其请不已。顾念分义。不得终辞。乃就德玄所论纂具著其大者如右。谨状。
通训大夫行司谏院正言崔公行状
公讳挺豪。字时应。自号樗谷。忠州人。其上祖公义仕高丽为同正。终丽及 本朝。连世有人。七世祖讳洵。官至观察使。是生司宪府监察讳德露。监察生司宪府持平讳荣。持平生连山县监讳洪。是于公为曾祖。县监生成均生员讳大观。 明庙己酉。为奸人所搆陷。与李彝,康惟善诸人。俱被惨祸。至 宣祖朝。始直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86L 页
其冤。今 上庚午。因太常议。 赠义禁府都事。都事生 赠承政院左承旨讳守道。是为公皇考。娶金氏女。以万历癸酉十二月某日生公。幼高简有气节。与群儿戏。少不可于意。辄决去不苟留。及既有知。则好读书。文义有未透。寻师咨叩。必得乃已。业既成。游翰墨场。声誉藉甚。年十九。补上舍生。司成金公复一。鹤峰先生之弟也。性严有鉴识。于人少许可。器公之材。归以其子。常曰。此人有志槩。其成就不可量云。壬辰日乱作。公奉二亲。东西奔窜。囊橐屡空。而朝夕之供。亦未尝匮。丁酉。丁外艰。时寇乱未平。势甚苍皇。能葬祭以礼。人皆称叹。癸卯。脱褐衣。由成均学谕转博士。戊申。升典籍。己酉夏。拜司谏院正言。时权奸柄国。势焰薰灼。公能淬厉风节。不少避就。将投进一疏。论时政阙失。其一。衔经筵以讲圣学。其二。斥权奸以靖朝著。其三。来直言以纠过失。其四。尽修省以应天变。其五。恤民隐以固邦本。其六。广遴选以辅储贰。其七。禁苞苴以绝请托。疏既具。为当路者所斥。遂不果上。七月。为工曹佐郎。由工佐复为典籍。庚戌。出为求礼县监。以平恕简靖。得吏民心。又能栉垢爬痒。除去烦弊。民以苏息。县东接智异山。有石佛称灵怪。愚民信之。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87H 页
湖岭之间。奔波崇奉。公命掊碎其象。投之坑谷。其害遂绝。辛亥。升通训资。壬子。因事去官。癸丑。复出监丹城县。时郑仁弘当国。尝贻书有所属。公不从。仁弘怒。嗾其党劾罢之。甲寅春。拜输城察访。将行。洪大谏镐以诗送之。有不是 圣朝虚弃掷之句。时金公时让编管钟城。李公润雨通判镜城。每与公相对。语及国事。未尝不嘘唏叹息。明年乙卯。递归。时国论大变。伦纪坏乱。奸凶势盛。言出家碎。人人惴恐。不敢出一口气。尚州士人赵友新上疏请斩郑仁弘。其疏辞实经公笔削也。或传友新故事及于公。金吾郎且至。举家遑遑。不知所为。公怡然不以为意。卒亦无事。天启壬戌夏。属疾弥留。至秋疾益甚。顾谓诸子曰。吾尝有意死国事。今死牖下。岂非命邪。遂恬然而逝。八月二十九日也。春秋五十。以是年十二月某日。葬咸昌县东梧树村午向之原。从先兆也。明年癸亥。 仁祖反正。即以公为议政府检详。持告身者。还报公已死。 上惊曰。斯人而至斯邪。吾尝嘉其志节。将用之以不次。今其死矣。嗟悼久之。公正直清严。平生行己。无一点涴。事母至孝。奉养之具。皆亲执不委之人。侍侧。色常愉。时作婴儿戏。以极其欢。子孙男女踰八岁。勿令同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87L 页
席。闺门之内斩斩如也。家贫。箪瓢屡空。处之晏如也。家人欲营治产业。则辄不许曰。以清白传家。不亦善乎。遇族党姻戚。一以诚款。不以亲疏贵贱。有所薄厚。视人患难贫乏。经营周恤。必尽其力。待仆隶有恩。交际不苟。门无杂宾。见人有不善。鄙而远之。若将浼己。而正人修士莫不与善。好乐后进。多所成就。诸生之考德问业者多归之。为文章。若不经意。而温雅典裁。自成一体。平生所为文甚多。因赵友新上疏事。讹言胥动。家人悉取而焚之。以故不传。夫人金氏柔嘉静淑。配公无违德。后公二十二年癸未某月某日卒。享年七十三。葬同原异封。有二男三女。男长忠望。次忠亮。女长适士人琴养元。次适生员南磁。季适士人金砺。馀子四人女三人。男忠演,忠润,忠准,忠翼。女适金顺祖,金济,李尚善。忠望有三男。曰重基,远基,万基。女一人适士人吕休徵。忠亮有二子。曰德基,泰基。重基有丈夫子二人。曰夏瓀,夏圭。万基有三男子。长夏瑜。馀幼。德基有二男。曰夏镇,夏钟。内外孙会玄男女百馀人。距公捐馆舍于今七十年。公之曾孙夏瓀以公行事。不远数百里而来。授玄逸序次。将求志于作者。玄逸谢不能。而其请不已。既不得终辞。乃取夏瓀所
葛庵先生文集别集卷之五 第 488H 页
论撰具著其大者如右。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