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x 页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跋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07H 页
书洪郑两大夫遗疏后
君臣大伦。根于天性之本然。不容人假意安排而自不能已。其相维相接之体。如人食息呼吸于元气之中。一或不属。则气索而形毙矣。此固天经地义人事之纪也。上自天子诸侯之大。下逮邦君仆臣之微。苟在封爵策命之数者。皆可委身致一而莫得贰焉。非有小大远近之或殊也。当 崇祯乙亥。清虏僭号为帝。既又劫制我邦。使修东藩之礼。时则有若洪御史者抗疏明言以为覆载之间。不当有二天子。及丙子受围。奸臣欲决偷生卖国之计。时则有若郑小宰沥血陈悃。至以宁死社稷之义争之。既不得请。则以身殉焉。呜呼。若二君子者。可谓扶经守义。振人事之纪矣。亦可见天命民彝之在人心者。常不泯而发见于倾危板荡之际矣。不然。何其无所顾于戕身灭性之惨。而独惓惓怀义以终始耶。说者谓高丽氏亦尝事宋矣。既又臣于契丹。我东之或南或北。盖故事也。独于今日乎奚疑。彼二子之论。不亦太迂而不适时宜耶。是大不然。盖丽之立国在前。而宋之受命在后。初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07L 页
非锡土封爵之国。特厌夷德钦王化。不惮越海而相从。其义可尚而志亦悲矣。后虽迫于形势。未免并用南北之制。然犹未专于彼而忽于此。如今日之为者。我 朝肇兴。实在 大明之世。凡册号典章。皆 高皇帝所亲定。自是厥后累朝字惠之恩。历世淳固之节。皆天下所明知。岂若丽氏之于宋朝。相慕悦相维缀。或此或彼者之比哉。且我 列圣重熙于上。先正明道于下。文雅之风。侔拟中华。廉让之俗。实遵箕条。又非若高丽氏杂夷道混佛教而治也。岂可援丽事以为口实。自陷于诐淫逆乱之罪哉。况 穆陵西狩之日。东事何如。傥非 神皇眷顾之惠鲜之。祚其可再乎。涤神人格天之愤。遏蛇豕荐食之势。使环东土数千里得免为涅齿髡发之俗者。秋毫皆帝力也。凡此含血茹毛于邦域之中者。虽在百世之下。宁可一日或忘于心。而不思所以陨身首以赴其急乎。变故以来。东方士大夫为彼积威之所劫。不惟不能出一气以相诘。顾乃反为之汲汲焉。船粟往资之。济师以助之。遂致 天王下席。九庙蒙尘。言之摧咽。尚复奚说。然当是时。人心尚正。清议犹存。故除顽钝无耻一二臣外。人人莫不摧心伤气。至托歌诗以鸣其不平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08H 页
者。间亦有之。至今二十馀年之间。北好愈密。域内稍安。则俗颓风移。有如江河之坼。搢绅韦布之徒。只知虏为大国。而不复知昔日之父母我者为谁。上之人或不忘在莒之心。而乃相翕翕訾訾。莫以为意。顾曰金瓯无缺。斯亦可矣。他尚何求。雄唱雌和。万口如一。呜呼。其亦不仁甚矣。如使违廉耻弃伦常。而国可定事可成。则是率天下薄仁义而视利害为去就也。卒亦何所不至哉。昔齐桓公城楚丘以存卫。其后数世。卫人侵齐。春秋甚其辞以绝之。齐卫与国也。圣人犹恶其背恩义怵利害。至斥之以夷狄。况父子君臣之义之所在乎。向之所谓天经地义人事之纪者。至此扫矣。 祖宗培植之化。仁贤启迪之功。果安所发明乎。其幸存而不泯者。独于二君子见之。朱子所谓民彝物则。在世有明晦。而在人无存亡者。于此益可验矣。由此言之。当时卖国一二臣之罪。直可上通于天。而若二子之志。可以质幽鬼暴天下而无愧。虽曰与日月争光。不为过矣。草茅愚见。虽不敢望裨于庙谟之万一。然窃伏田间。不胜区区忠义之激者。不以疏贱自间也。日尝翻阅旧籍。得二疏者而读之。为之掩卷流涕。因复误有平日慷慨之馀愤。乃敢述其素所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08L 页
论议之梗槩。以附篇末云。
书新编八阵图说后
自汉以前。文武无二道。诗书所称。皆可考已。下至赵充国,祭遵,虞诩,皇甫规,朱俊之徒。亦皆通经学古。晓达体要之人。是故其发于事业者。莫不以急近功近小利为深戒。而恂恂有退让君子之风。至隋唐。以词章末技取人。于是文武之用。判为二涂。优游翰墨者。耻言武事。蹑足行伍者。厌薄文人。亦其形势所激。有不得不然者。自是以来。人材学术。日渐肤末。当轴秉匀者。不闻有经纶体国之道。干戎治圉者。亦昧夫兵谋师律之要。一遇变故。支干俱瘁。卒不可救药。可悲也夫。昔杜牧注孙武书。至兵势篇。乃曰此言阵法也。于是引曲礼所记进退有度。左右有局。父之雠不与共戴天。四郊多垒。大夫之辱而释之曰。言有雠辱。必至战争。固不可不知阵法也。故其文相次而言。呜呼。礼书自经秦火。篇简讹谬。句读行次。多失其序。程朱子固已辨之详矣。今牧之言如此。诚不免郢书燕说之误。然余于是窃有感焉。国家丙子之变。岂止多垒之辱。癸未索赋之怨。不减戍(一作戊)申之耻。言之于邑。尚复何说。自顷以来。岁月颓侵。奄踰二纪。昔之悲痛呕吟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09H 页
者今皆认以为当然。而无复有小戎之愤扬水之叹矣。草茅迂见。独窃有慨。读书明农之暇。辄复搜阅兵家。剟取要法。载之一帙。时时扼腕流涕而读之。聊以自释其愤懑无聊之意。因窃自托于杜牧说经之馀意云。甲辰立秋前一日。葛庵题。
书金鹤沙所撰判书朴公(毅长)碑铭后
始公以判官佐庆州事。居岁馀。壬辰兵作。公以镇管兵。从兵马使李珏于东莱。珏见贼势盛。惧甚。议欲移军避之。公率诸将校。入谓珏曰。节下受国重寄。今未见敌而先退非计也。珏怒欲加害公。公不为动。励声曰。我言为国。非为私也。今既不听我为城守计。反欲杀战将以自弱耶。珏惭立谢公。乃遣公还保庆州。既至。府尹尹仁涵闻贼且至。悉沈军器火药于池水。立马以待之。见公至。握手大恸曰。令文吏不闲军务。今以州事悉委贰君。即弃城遁去。公与长鬐守李守一谋曰。今贼势甚急。城池器械。一无可恃。事固无可为者。然若迟数日之久。则庶几有以待之。即与李约分城而守。未及成列。贼锋已逼近郊。吏士惶惧无人色。皆欲散去。公仰面叹曰。城不可守矣。今虽欲挺身以赴敌。无益。徒鱼肉满城生灵也。即开北门。尽出城中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09L 页
老稚。公亲率骑兵。左右翼蔽。殿后迤逦而退。以故城虽陷。而城中人户无一人被害者。公职在丞佐。进退掣肘。虽不得有所施为。然终以失守为己深耻。入据竹长县。招募散亡。广聚粮食。以为后图。旬日事稍集。朝廷以李珏弃军先遁。即所在诛之。乃以密阳府使朴晋代为兵马使。八月。晋发十三县兵五万馀人。规复东都。发半道。为釜山贼所邀击。大败奔还。贼势尤张。公乃为疑兵。多张形势。或发骁勇。颇有斩获。贼日夜不得安。九月七日。公亲率死士。直薄城下。用震天雷飞击。贼死伤甚众。骇惧宵遁。公整兵入城。得谷凡四万石。自是往来为游兵。伏截遮要。永川,新宁一路之开自此始。当是时。岭南首刳于兵。 行朝声问阻绝。缘江左右。尽为贼薮。议者咸谓东都若更数月不复。则自洛以东之军。失所根柢。天将之来南者。无所馆谷。恢复之功。益少次第云。癸巳三月。与贼遌于大丘之巴岑。终日力战。斩获甚众。事闻。升府尹。甲午二月。梁山贼犯境。公率精锐。突战败之。三月。林浪浦贼大入。距州南二十里。公督诸将击走之。夺被抢人口甚众。牛马器械。至不可胜计。五月。机张贼入墨场村。公先登击破之。秋七月。贼又犯州东。公又掩击大败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0H 页
之。贼骇散。自是不敢复近州境。丁酉秋。贼再肆虿毒。湖岭之间。孑遗殆尽。公随力所及。展竭无遗。使庆之民得仰父俯子。出赋税供力役。以给当日无穷之费者。皆公调护之力也。九月。游兵永川。十月。出阵安康。再战再献捷。时贼退保岛山。筑垒为久计。体察使开府于东都。天将杨镐,麻贵以步骑五万来会。刷马丁夫之役。供亿赍送之费。日以大万计。公承赤立之馀板荡之后。捷应机会。未尝旷阙。体察使甚重之。每事咨倚以决。唯天将亦以为国器。十二月。天将进薄岛城。公以所部从。及天将退。公全军而还。公以久滞州职。不能专意讨贼。累辞陈恳。愿为列将。以毕其死绥之志。辄为庆民上书乞其留。卒不得如其意。公在庆首尾八年。大小之战数十战。常先登。未尝败衄。能以一州之地。屹然为东南一巨障。使贼累咋不能入。卒有所藉以赞中兴盛烈。昔唐人以天下之不亡。归之巡远。虽大小殊迹。其功亦相侔比云。虽然。尝稽辰巳记籍。则以庆州之捷。为朴晋之功。而公反不与焉。岂晋常为兵使。故冒取他功。自上功状。而记事者传闻失实。讹误至此耶。向非庆之文献有足徵者。民吏称思至今不忘。则亦何以覈其真伪。决其是非哉。鹤沙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0L 页
公叙事中。独少此一段辨證。故不量轻浅而附书其后。欲使后之执笔者有所考焉。
书先妣所赐栽儿五言绝句诗后
圣及。即栽小字也。己酉岁。渠年才舞勺。先妣以其有志尚。手书二十字绝句以畀之。渠十袭珍藏。今年春。始背起妆帖。置诸怀袖中。一日出而示余。捧玩之馀。感叹摧咽。仍念栽也方有志古人之学。考究寻绎。若将有得。倘亦有所成就。以毋负先妣鉴识之明否。因书其后以识之。丁卯四月朔日戊申。男玄逸泣血谨书。(张夫人时年七十二岁。二十字绝句。乃其所自作。其诗曰。新岁作戒文。汝志非今人。童子已向学。可成儒者真。)
书易经本义后
易上下经。本伏羲之画。文王卦辞。周公爻辞而已。孔子所作之传十篇。各自为卷。至汉费直。始以彖传象传附经文之后。郑康成,王辅嗣乃分属逐卦逐爻之下。又以乾坤文言附本卦之后。系辞以下。自如其旧。是为今易。程子因之作传。其后嵩山晁氏始釐为八卷。朱子以为未能尽合古文。东莱吕氏定为经二卷,传十卷,上经一,下经二,彖上传一,彖下传二,象上传三,象下传四,系辞上传五,系辞下传六,文言传七,说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1H 页
卦传八,序卦传九,杂卦传十。是为古易。朱子本义从之。至明儒奉敕纂修。以本义合程传。以类而从。其序复错乱矣。每读之。未尝不以古易之不可复见为恨。属兹罪废沦落。穷愁幽寂之馀。聊据吕氏所定。表而出之。手自缮写。以著本义之旧云。柔兆困敦月临大吕十八日庚子。玄菟畸逸记。
书辑古文后
先儒有言。人之真心。多缘逆境而生。吾谓文章之作亦然。恻怛恳到之言。恒发于幽愁困厄之中。盖缘怨慕由中诚。悲愤出真情。不比欢愉之音侈然誇大而无其实也。余于后生时。尝裒稡一卷书。凡所编录。皆古博大能言之士铺张节义之书。忼慨自述之文。末复以紫阳,朱子序若书若干篇终焉。盖亦出于忧时闷俗。感慨凄凉之意。顾余以盛壮之年。为此穷愁节拍。是诚不知其何心。然当彼之时。直有味乎前所云云者。而不取秾华浮艳之态之意也。不意属此迟暮。亲见此境界。始知穷通荣悴。固有素定而前知者矣。为之掩卷太息。因书其后以识之。彊圉赤奋若月旅夹钟日在上弦。葛庵书。
书南圃金公行状后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1L 页
湖南徵士南圃金公万镒既没二十有八年。其门人罗谏议晚成访余于京邸。致其遗文三卷。既又述其平生行义事终始而言曰。先师资禀劲特。气调清爽。年才毁龀。言语举止异凡儿。年十二三。受读大学中庸。日有开益。一日禀于其父松湖公曰。士之责任甚大。岂可营营名利间。断而小之。古人有言曰。宁学圣人而不至。不以一善成名。此最可法也。遂作图若说。揭之座右以自警省。及年十四五。长老见之者。莫不称叹。目之以成德君子。朝绅之御 命过州境者。亦多就见之。家世不幸。病瘵死者十馀人。松湖公又婴其疾。公涕泣昼夜侍。不解衣视汤。及松湖公没。事有至难。不可以常理言者。公于是未能即乎其心之安。公既独子无兄弟。时年才十八岁矣。平生以为至恸。常曰。遭丧不能尽吾心。天地间一罪人也。不如为农圃以没世。因寓居南平之先墓下。扁其堂曰明农。自号南圃病逸。潜心圣贤书。有会心处。辄书之册。有时闭目默坐。做存养谨独之工。乡里少年有来学者。各因其才。谆谆教诲。尝语学者曰。人能收拾身心。不为外物所诱夺。则自然志气清明。圣贤乐处可寻。学者所务。岂在记诵词章间耶。公尊信退陶先生之学。持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2H 页
身一以居敬为主。尝曰。孔颜所授受。乃在视听言动之间。制乎外。所以养其中也。安有外放肆而内静专者乎。时有安邦俊者。以僻学左见。袒臂号于一世。分节义道学为两岐。著牛山问答数千言。讥斥先贤。不遗馀力。游其门者。翕然信之。公忧其说之肆行。乃作质疑书。以明其不然。邦俊心衔之。其徒哗然攻斥不已。公虽杜门却扫。未尝求知于人。而华闻日彰。旌招累至。公皆不就。己亥春。 孝庙下教求言。公拟上一疏。本之以诚意正心。推之以及当世之务。揲蓍不吉而止。自是 除命屡下而终不起。乡中子弟来学者甚众。辟三斋以处之。严立科条。仿白鹿洞遗意。出入门下者。亦多异论家子弟。或请谢遣之。则曰。经传是圣贤公言。我幸先得其糟粕。彼以诚心来学。何忍拒之。时号宗匠儒林者。来在近境。欲与相见。辞以病。终不往。其门生子弟嫉恶之已甚。飞语造谤。勒成罪案。使不得容身。公喟然曰。此辈衔憾有素。诬毁人若是。吾当谨避之。遂挈家来居于罗州故里。杜门屏迹。益无意于当世。而州中来学者踵相寻。亦不谢遣。立科程教诲之。一如南平时。公襟怀坦荡。未尝有崖异之行。而趋时赴势之徒。自相厮挨排摈倾轧。无所不至。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2L 页
公不以为意。好学之笃。终始如一日。教授生徒。亹亹忘倦。坐隅置一张琴。有时挥弦度曲。悠然有三代上想。处稠人广坐中。风标俊爽。论议英发。虽粗悍凡流。每对之。未尝不敛衽起敬。于书无所抵滞。虽肯綮难解处。人或就正。莫不涣然冰释。于当世之务。亦皆经心理会。尝著经世通典一部书。论士农工商兵僧措置之宜。亦可见其未尝忘世也。盖其平生所竖立。章章如是。而世道日下。知德者稀。又为不悦者所齮龁。使是非邪正几于溷殽。不有君子称述而表章之。其何以昭示来世。覆露其后嗣哉。兹敢再拜以请于执事。惟公幸哀而赐之一言。则泉壤之下。必将䜣然而笑。以为世果有知我者矣。玄逸生并一世。清浊异流。虽未及识公。据其状读其书。亦足见其立心制行之高。好学乐善之诚。扶正议接后进之功。方欲摭其实。直书其事。适会此祸。削职投荒。不敢更有意笔砚间。乃者获蒙 恩宥。撤棘南迁。公之外孙罗君景圣一再见访。复申罗谏议前日之请。余惟谏议之状。该悉明白。不必更著佛头之粪。且余罪戾之馀。疾病摧颓。无复心力可供此役。惟是两君勤恳之请。不可以不答也。因书于行状之后以归之。彊圉赤奋若八月戊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3H 页
午。载宁李玄逸书。
书知足堂赵公(之瑞)行实后
丁丑冬。余在光阳之鹏舍。晋阳赵君兴奎抱其先祖知足堂行实一通。辱以顾余。泣拜以请曰。昔我先祖遭时不祥酷罹奇祸遗文旧迹荡失无传今所存录。仅出于后孙掇拾之馀。而南冥之志。眉叟之跋。诸君子叙述之文。已足为不朽之资。然更愿执事之书其后。于以饬稚昧而阐幽光。则其于传无已。庶几益可保。惟公幸哀而惠一言。余辞谢罪废不敢为。其请益坚。乃据志跋及记述诸作。书其所感于心者。昔比干剖心。孔圣称其仁。屈原沈湘。朱子与其忠。盖其恻怛忠爱之诚心。出于天性之固有。非有所不得已而强为之。此其所以为先圣先师所称赏。而使百世之下。闻其风者。慨然发叹而兴起也。今公遇昏乱之主。居其位任其责。为之臣致其身。竭诚效忠。正色危言。尽其节而死其职。将与剖心之仁沈湘之忠。庶几争光而并美。有廉顽立懦之效。其有补于世教。诚不为少。 中庙之所以慇勤褒赠。以为人臣忠义之劝者。夫岂偶然也哉。在宋靖康绍兴间。东溪先生高公登慷慨有高行。尝拜疏请诛六贼。既又与秦桧不合。夺职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3L 页
徙容州以死。延平人肖其像以祠之。朱子为文以记其事。许登以贤者之清。朱子奚取焉。取其直道事君。至死不变也。余于知足堂之忠直亦云。因叹息流涕而书其后以归之。
书东岩李公(泼),南溪李公(洁)事实记后
从昔以来。凶邪媢嫉之徒。嫉恶正人端士。因事搆诬。驯致不测之祸。大则诛戮窜殛。小则废斥禁锢者。何代无之。虽然。或指正为邪。或指忠为佞。率皆因其萋斐之微。罗织而贝锦之。至于载鬼张弧。指无为有。辗转浸加。竟致赤族湛宗之惨。如二君子所遭者。历数千百年。亦不多见。吁可悲也。昔秦桧以莫须有三字。搆成岳飞之死。东莱吕成公有言曰。余每念岳武穆之死。直欲吁天而无从。今不佞于二公冤死事亦云。公之族孙斗望。湖南修士也。慷慨有气节。旧游于不佞。托忘年之契。有时诵言及此。未尝不悲愤填臆。或至呜咽不能言。属余罪废南来。辱见示以所尝裒辑二公遗事记一通。请一言以识之。不佞捧读感涕。因书其后以归之。
书茅溪文先生行实记后
玄逸自儿幼时。侍立先君子之侧。每闻其叹述茅溪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4H 页
先生德行之懿。教戒我诸子。至于今洋洋在耳。盖先君子少从大王父在京邸。受学于先生之门。是时先生方在训蒙之职云。玄逸之生也后。恨未得抠衣及门。薰沐道谊之馀风。少变其狂疏朴愚之质而得免为小人之归也。属此迟暮。益切高山景行之思及此窜逐南来。得与密城宗人李载昌兄弟者接。李君之于先生。为通家子弟也。乃以先生行实记一通见示。因请识其后。玄逸发书愀然阅其牒。有眉叟之状。有龙洲之志。其状曰。先生早有求道之志。游诸君子之门。积学躬行。得之于心。和而毅。直而宽。恭而有礼。隐不遗世。穷不失义。乐而忘忧。此君子之盛节也。其志曰。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从事为己之学。白首如一日。又能处浊世触豺牙。有扶植纲常之功。而人莫之知也。呜呼。此两君子所记述。皆可为惇史信笔。而先生之志节行谊益彰。真所谓不朽之盛事也。岂不为后学之大幸欤。先生讳纬字顺甫。本丹城人。中世居咸阳。后又迁于居昌。先生初游曹南冥,吴德溪之门。后从寒冈郑先生。得闻圣贤之旨。 昭敬末。以大臣荐。由童教转监察。及光海政乱。辄投绂还乡。至 仁祖初年。拜高灵县监。到官未数月。谢病归以卒。春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4L 页
秋七十八。其启手足也。正衣巾。不易常度。戒妇女无得近前。实君子之正终也。今 上丙寅。居昌士林始立祠俎豆之。可见公论之愈久而益章也。玄逸自始服闻过庭之诲。岁月飘忽。甲子殆将一周。俯仰今昨。不胜感涕。聊道其所感于心者。书于状志之后如此云。
书星山李义士士龙事迹后
人固有委致其命。不爱其死者。然所死亦非一端。或激于义理焉而死。或迫于事势焉而死。或怨狠忿怼焉而死。或悲愤伤悼焉而死。或要名誉为任侠。不负然诺焉而死。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虽然。率多出于一时意气感奋之馀。而或不免有所为而为之。若李义士锦州之死。真所谓出于人心之固有。无所为而为之者也。崇祯庚辰。清虏索赋于我为犯顺之计。当是时。所送徒数千人。义士与焉。遂慷慨愤激。以死自誓。不食犒馈。辞诀二亲。勉其妇以善养父母。既到。虏驱策我军居前行。使之向前发炮丸。义士妆药不妆丸。连发虚铳。同队之人。为义士惧。戒令匿丸。隐其迹。义士愤然曰。吾已决死。何隐为。故欲令彼知之。以暴吾心。愿勿复言。俄为虏所觉。即牵去将斩之。且诘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5H 页
且责。义士慨然曰。 大明之于我国。父母也。焉有为之子而贼害其亲者乎。吾有死而已。不忍为此也。虏必欲强劫之。举剑拟之者数。义士终不屈。遂斩以威众。然虏亦义公之为。送其尸以归。后有人刻大字于山海关城头石曰。朝鲜李义士五诱七胁。终不放一丸而死。盖亦嘉其义烈云。呜呼。义士是行伍中人。初无策名委质之事。又未尝习于诗书礼义之训。直执殳前驱。为人役而已。设使随群逐队。无所建立。全躯命而归。必无后咎馀责贻讥取笑之虑。而乃独誓心天地。一定不易。致命遂志。不少怨悔。若非忠义之性郁于中而作于外。不为私情邪念之所回夺。何以及此。其视慕义之徒一朝仓卒发愤懑以死者。不既贤矣乎。益验夫天性民彝之在世有明晦而在人无存亡也。昔宋之南渡也。虏至绍兴府。守臣李邺降之。及虏再来。有一卫士姓唐者。留在绍兴。见邺与虏酋并马而出。遂取一大方砖。逐打其酋几中。因被害死之。绍兴人为立庙其所。至赐旌忠额。朱子在绍兴时。更为大其庙。既又说。与汪尚书令崇奉之。夫以大君子权度之正。其于报祀之典。尤宜慎重。而乃为一卫士之微。反复致意。惓惓不忘者。岂不为其羞恶之本心。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5L 页
发于乘彝之良性。不能自已而视死如归故欤。今以义士所树立。视唐之为。不必较其优劣。然窃意其扶人纪明大义之功。殆有过焉者。国家之慇勤褒录。以为人臣忠义之劝。士林之尊崇报事。以为兴起良心之助者。夫岂偶然哉。其亦暗合乎朱夫子当日之旨矣。余自后生时。固尝闻义士之风声。心窃叹奇之者久矣。顷日在朝。尝达之 经筵。请 赠职褒宠之事。下该曹未及施行。罪逐来星山。上舍生裴君益徽见访于晞阳瘴海之滨。因辱示以吴,李两学士碑文若祠记。请余识其后。余惟义士之高风劲节。固已载之当世秉笔者纂述中。将传示久远。不必更著佛头之粪。然特其所以死出于人心之固有。傥然一无所为。故临命之际。从容静暇。清峻壮烈。了无一毫苟难为人之意。此则不可不使后之人有知焉。因书碑记之后以归之。
书河中丞(溍)奏议后
朱夫子尝有言。宗族乡党。皆称其孝弟。岂不是第一等人。然圣人未以为士之至行者。以其仅能行其身无过。而无益于人之国。不足深贵也。又曰。为杨氏之学者。见世人营营名利。埋没而不知反。故灭迹山林。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6H 页
洁其身以自高。然使人皆如此。则天下事教谁理会。此便是无君也。愚每读之。未尝不三复感叹而有味乎其言。今观中丞河公两朝奏议。又窃重有感焉。盖公自其策名委质之初。便有忘身殉国之志。凡所论列。皆出于忠君爱国不能自已之诚心。缱绻恻怛。不啻若恫瘝之在其身。呜呼贤哉。其在 仁祖朝。以衣冠变为左衽。 陵寝污于腥尘。而上下媕娿。人情恬嬉为至痛。汲汲以整纪纲谨守备。结人心明赏罚。为维持根本之计。末复申之以褒忠瘅恶之说。使尊周攘夷之义。隐然寓于其中。及后因事疏陈。莫非策励坚定。以图兴事造业之论。而深以牵补弥缝。苟延时月为至戒。至于诸孙召还之议。四臣特恕之请。又皆人所难言者。及我 孝庙临御。尤惓惓以正朝廷以端其本。立纪纲以壮其气。行政令以通其滞为言。而考其要归。皆出于非尧舜不陈之意。虽疾病沈绵。或至困笃。犹且系心邦国。未尝须臾或忘。 孝宗之眷注方深。而公病已不可为矣。末年薇垣柏府东壁之除。节次重沓。而皆不得拜命以终其身。呜呼悲夫。丁丑冬。公之曾孙德章访余于晞阳瘴海之滨。辱示公前后疏章。请一言以识之。玄逸捧读感涕。因以其所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6L 页
感于心者为之说曰。呜呼。以公忠义慷慨之性。际遇 宁陵。承招延自近之眷。若使 圣寿无疆。公又少延其命。裨赞鸿猷。得行其志。则业之所就。其可量欤。不幸事之不可知者。乃至于此。吁可慨已。虽然。窃尝究观其章奏之旨。盖皆正大明白。忠诚恳恻。说尽匡君正国之道。实非区区掇拾群下之短长而已。其有益于人之国。夫岂浅浅哉。子夏称事君能致其身。程子云君臣父子也。父子之义岂可绝。公可谓有讲于此义者也。谋国者倘有取焉。得备清閒之燕而有槩于 圣心。使之次第施行。则有志之士。将不恨其不用于前日。而使后世慕义之徒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有所向慕感激而兴起其忠义之良心。则其有补于世教。又如何哉。因窃不胜其区区尊仰之意。敬书其后如此云。
书外大父敬堂张公遗集后
右敬堂先生遗集凡二篇。实先兄存斋公所裒辑也。外大父之学。专用心于内而不喜为文章著述。故其所编录。仅止于此耳。盖自退陶先生唱道东南。游其门者。皆一时名贤修士明睿特达之人。各自琢磨。成德达材者。指不胜屈。而老先生手书尧舜以来禹汤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7H 页
文武,周公,孔子,颜曾,思孟,周程朱氏相传心法之要言旨诀。以畀鹤峰金文忠公。可见其微意所在矣。夫孔门七十子之中。非无聪明才艺拔萃出群之资。而惟曾子为能得其传者。以其敦厚质实。专以躬行为主故也。惟我外大父敬堂公自为童子时。抠衣供洒扫于鹤峰门下。承提耳面命之勤。其所指引导迪者。皆不出安贫守道治心修行之外。是故外大父平生所服膺而敬守之者。以真知实践近里著己为务。其得诸心措诸行事之实。则未尝离乎操存省察孝敬忠信之规。其发为议论。形诸文字。则亦莫不究阐性命精微之蕴。说到工夫至约之地。观夫与门人问答之语及随手劄记日录之言。则可见其察理之精。用工之密矣。独恨其门人弟子。皆已沦谢。存斋兄又不得年。使此个端绪不复明于世。为可慨已。昔延平李先生承河洛之绪。接道统之传而独得心性存养之要。未尝铺张文字。眩耀人观听。故晚生末学。或有病其著述之少者。明儒周不斥其未窥门户而横生浮议。由此言之。斯道之传。固不在著述多少也。然则此二篇者。虽其文词简淡。意趣平实。不足以媚悦世俗之耳目。然其有益于学者存心修行之方。则非他制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7L 页
作之比也。呜呼。学者于道知所向。然后方知斯言之有味。聊记其所感于心者如此。以待后世知言之君子云。
书祖考参判公遗戒后
 天启七年六月日。子孙等处。遗言区处。汝等皆有见识。日后和会成文字。必无失误之弊。第念其间亦有私自难处之事。故略举大槩。遗言区处。须体念遵奉为可云云。其末段有曰。凡我子孙。不忘先训。勉力学问。不趋利欲之涂。务以忠信传家。则吾虽死。亦可谓有子有孙矣。
右先祖考参判公因传系文书。告谕子孙之言也。盖尝历观士夫家契券文字。析箸分俵之外。鲜有一言及乎训戒之意。惟我大王父时年七十有四岁矣。疾病沈澌。委身床第。乃能寓戒于契券之末。以训迪我后人。以笃家祜。其可谓贻厥孙谋。式谷似之者矣。肆我先人兄弟恪受徽言。遵奉至戒。凡日用云为。皆从仪法。罔或不虔。既又教戒诸子诸孙。使知学问之可贵利欲之可戒。莫非自我先祖考发端来历也。惟此藐孤孙佩服遗训。奉持周旋。常恐怠忽荒坠。以忝先训。属此迟暮。益切寤叹。敬识于遗书之左方以自警。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8H 页
又将遗之子孙。使之各自勉励焉。玄黓敦牂端午后二日。孙玄逸敬书。
书北使明揆叙请颁示清皇笔迹后
 清国翰林院庶吉士明揆叙恭请宸翰昭示外藩事。窃惟我皇上文德覃敷。武功赫濯。乃至万几之暇。时亲翰墨。道德之蕴。发为诗文。挥洒夺天工之巧妙。著述传千圣之精微。能集书法之大成。擅文章之神品。超迈千古。式宪万邦。大小臣工得拜御笔之赐者。莫不交相庆幸。下至儒生韦布。幸获瞻仰。亦必欢欣抃舞。况朝鲜久遵声教。其仰望之切。当必有倍于他国。伏乞皇上特沛洪恩。颁赐御书。使臣赍奉前去。令该国王以下共欢我皇上多能天纵。出寻常万万。清皇于是手书藩封世守柔远恪恭八大字以送之。(此语亦多未莹。有学语小儿不成言句之态。)
北人之俗。大抵粗豪尚气力。沈鸷多权略。少无浮靡散缓秾华纤巧之态。故能勇力善斗。忘生轻死。数为中国患。或有窃据神州。滥猾僭伪之变。及其久处中土。渐染豪奢华侈之习。爽失粗豪质朴之性。乃至崇尚浮华。从事纤巧。骄惰其志意。衰薾其气力。以致覆亡之祸。观于元顺帝末年所作为。可知已。蒙古之俗。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8L 页
盖亦前所谓粗豪沈鸷。绝无浮靡纤巧之态者也。顺帝乃能自制宫漏。运水上下。其为精巧。出人意表。殊非曩日北方人物思虑之所及也。元祚寻亦灭亡。古语云倡优拙则思虑远。繁华盛则衰亡至。岂不信然。今清皇忘其本所以兴粗豪鸷悍之气。乃反从事诗文书法之末。以巧妙精致为能。而其臣粉饰谀辞。侈然以为黄虞复出。至欲请其笔迹誇示外国。不知其为胡运将穷之兆。还可哀也已。黑羊初秋。葛庵识。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祝文
  
迁居告亡室务安朴氏文(甲寅)
维年月日夫葛翁谨以酒肴。告于亡室务安朴氏之灵。自从祸故。逆旅生涯。挈挈东西。寄寓村墅。居湫屋隘。神位靡安。恒怀怛然。不自遑暇。今兹营葺。南谷之虚。念昔相从。所尝咨度。触绪兴感。我怀何如。日吉辰良。孔阳其位。庶几歆顾。以释我忧。谨告。
告先妣宜人张氏大祥后入庙文
维年月日。男具位玄逸谨以时羞清酌。敢昭告于先妣宜人张氏。昨岁祸变。于不肖居。维时孝孙。基业靡定。爰即在所。权设几筵。及当除灵。宜祔祢室。适会其日。季父初丧。奔走悲遑。未即将事。今葬已毕。乃今可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9H 页
行。兹涓吉辰。香舆以请。维孙攸止。碧水之庄。纵不备仪。礼不敢越。依归有所。庶慰以安。维不肖男。攀号罔极。吞声饮泣。陈辞告由。如在昭临。庶几谅只。谨告。
仲氏存斋先生忌日祝辞
维年月日。堂弟具位玄逸敢告于先兄将仕郎 庆基殿参奉府君。岁序迁易。讳日复临。惟藐孤孙之熤。方在衰绖。重以里闾不净。未得即庙行事。今且权行玄逸之家。伏以分形连气。精神相通致诚则存。有感必应。兹焉洒扫。酒食荐陈。伏惟精灵。庶几临右。尚飨。
焚黄文(己巳)
维年月日。曾孙嘉善大夫司宪府大司宪玄逸敢昭告于曾祖考某官府君,曾祖妣某封某氏,曾祖妣某封某氏。奉九月十九日 教书。 赠曾祖考某官府君通训大夫司仆寺正曾祖妣某封某氏淑人,曾祖妣某封某氏淑人。玄逸获忝先荫。窃位于朝。祗承 恩庆。有此赠典。奉宣命书。不胜悲慕。谨以酒果。用伸虔告谨告。
又焚黄文
维年月日。孝玄孙之炫敢昭告于显高祖考通训大夫行宜宁县监晋州镇管兵马节制都尉府君,显高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9L 页
祖妣淑人李氏。今年春。族祖玄逸初以成均司业被 召。累升至礼曹参判。转为司宪府大司宪。爰用国故。推 恩祖先。故我高祖考府君位长银台。高祖妣夫人亦膺显号。及其还乡。重有 恩赉。馀庆所及。幽明感激。惟是音容如在。追养靡从。祗奉 命书。益增悲慕。谨以清酌庶羞。用伸虔告谨告。
又焚黄文
维年月日孝孙檼敢昭告于显祖考宣教郎行 康陵参奉府君,显祖妣宜人金氏,显祖妣宜人张氏。今年春。第三叔父玄逸初以成均司业被 召。累升至礼曹参判。转为司宪府大司宪。爰用国故。 恩及三世。故我祖考府君秩从二品。位跻亚卿。祖妣夫人齐受显号。及其还乡。重有 恩赉。仰惟 圣泽所加。实是馀庆攸及。幽显咸赖。不胜感激。惟是追养靡从。悲深不洎。奉宣 命书。尤增哀陨。谨以清酌庶羞。用伸虔告谨告。
焚黄告贞夫人朴氏文
维年月日。夫嘉善大夫司宪府大司宪李玄逸谨告于亡室恭人朴氏。玄逸以职秩得从亚卿之列。故我亡室 锡号荐加。自淑夫人进贞夫人。念昔艰悴。君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20H 页
实相我。岂意暮年。叨此宠荣。君不少须。是可悲已。奉奠致告。君其听之。
告笃材先墓文
维年月日。孝昆孙之炫率宗人某某等。敢昭告于六代祖考通政大夫行蔚珍县令府君,六代祖妣淑夫人白氏。世代改易。礼随而更。向为支孙。昭穆未远。犹存旧例。奠扫春秋。每惧因循。有违礼制。矧今事革。尤宜改图。爰及宗人。反复商酌。仰稽古训。是则是程。于礼有之。祧墓岁一。谨因春展。敢告厥由。杀从今兹。益深悲慕。谨告。
祭杨州金台山先墓文(己巳)
维年月日。来孙通政大夫成均馆祭酒玄逸敢昭告于五世祖考黄海道观察使府君,五世祖妣贞夫人尹氏之墓。玄逸生长东南。远离坟墓。未尝一至松楸。得展省扫。今者蒙 恩。窃位于 朝。敢以酒肴。敬酹若堂之前而告之曰。流落岭海。四世于兹。松楸起怀。每勤梦想。今来瞻扫。悲慕增深。尚赖宗人。严加保护。体魄安妥。庆延来昆。维兹荷 恩。实沾慈荫。酒肴陈荐。敢告微诚。精爽如存。尚克歆顾。
先考判书公忌日告辞(丁丑)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20L 页
维年月日。不孝子玄逸敢昭告于先考 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知义禁府事五卫都总府都总管行宣教郎 康陵参奉府君。玄逸旷坠先训。获罪于 朝。削职投荒。四载幽絷。每遇讳日。怀痛穷天。兹者蒙 恩撤棘。移配南土。才到配所。适丁兹辰。感时追慕。不胜悲切。仍念一气感通。无间远迩。兹供粢盛庶品。洁诚将事。伏惟恩灵。鉴此哀诚。尚飨。
祭咸安仁谷先墓文
维年月日。仍孙玄逸率男栽及诸族侄族孙某某等。谨以酒果时羞。敢告于七世祖 赠通政大夫兵曹参议府君,祖妣 赠淑夫人南氏之墓。昭穆迭迁。世代渐远。礼过坛墠。世降云仍。矧藐孤孙。远去乡井。尚阙展省。梦想徒勤。昨岁流迁。身婴矰缴。幸蒙 恩宥。路出先乡。拜扫松楸。果愿之始。载瞻载慕。悲悼增深。所赖宗盟。奉守惟谨。神灵攸妥。馀庆旁流。柯茂条延。莫非慈荫。寒藻浻酌。敬荐微诚。伏惟尊灵。尚克歆顾。
祭咸安大山先墓文
维年月日。昆孙玄逸率男栽及诸族侄族孙某某等。谨以酒果时羞。敢告于六世祖 赠户曹参判府君,祖妣 赠贞夫人河氏之墓。衣冠之藏。馀二百祀。世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21H 页
代迁贸。降及来昆。矧藐孤孙。远去乡井。尚阙展省。梦想徒勤。昨岁流迁。身婴矰缴。幸蒙 恩宥。路出先乡。拜扫松楸。果愿之始。载瞻载慕。悲悼增深。所赖宗盟。奉守惟谨。神灵攸妥。馀庆旁流。柯茂条延。莫非慈荫。寒藻浻酌。敬焉微诚。伏惟尊灵。尚克歆顾。
祭密阳先墓文
维年月日。远孙玄逸率男栽及诸族弟族侄族孙某某等。敢以酒果时羞。谨告于八代祖司宰令府君之墓。粤惟兹土。显祖攸居。于召之原。丘墓所寄。云仍流落。展省无缘。昨岁罪迁。炎风朔雪。先荫所庇。竟得生全。逮 赐环归。路出近境。兹焉拜扫。追慕增深。所赖宗盟。咸共守护。体魄宁妥。馀庆均沾。德厚流光。源深派远。酒肴之奠。敢荐微诚。精爽如存。尚祈鉴享。
祭密阳霹雳山先墓文
维年月日。远孙玄逸率男栽及诸族弟族侄族孙某某等。敢以酒果时羞。谨告于八代祖妣令人李氏之墓。伏以玄逸远去乡井。未获展扫。今因迁谪 赐环而归。敢以酒肴之奠。敬荐微诚。精爽如存。庶几歆顾。
祭土地文
维年月日。载宁李玄逸敢告于土地氏之神。玄逸荡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21L 页
析靡家经年奔走。今兹胥宇。谋奠厥居。属此诛茅。式陈菲荐。尚其顾歆。永垂庇佑。谨告
祭卧龙潭龙神文
圣人作易。乾之六爻皆配以龙。盖以龙之为德。神灵不测。飞潜动跃。各以其时。体天之健。为天之用。又能嘘气成云。感震电施霈泽。以神其变化也。虽然。其所以行乎变化者。或不副皇天仁爱之心。亦不恤生民困苦之厄。徒张威怒。发作无节。或致水溢川腾。陵谷变迁。或使旱魃肆虐。郊原惔赭。俾黔黎无所食。鬼神无所飨。国家无所资以为用。则恶在其奉天行事而慰答舆人之望哉。今者才经洪水之变。田野漂荡。百无一存。曾未数旬。旱灾又作。零星栖亩之谷。又将尽枯以死。万姓嗷嗷。若不保朝夕。此正龙神仰承天心。俯惠民隐之秋也。某等兹敢沐浴齐戒。洁诚将事。用伸虔告。神其享佑。使雨晹(一作旸)时若。生民奠居。于以配乾德而为天用。则非但此土大小人民永赖神休。惟神亦将有所凭依。俾弥亿万年。终无所厌斁于人。岂不休哉。
密阳礼林书院奉安祭文
恭惟先生。有传有授。启后光前。庙食乡邦。多历年所。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22H 页
锡号宣额。 国有命书。奉守不虔。遭罹祸孽。兹焉震怛。上下控申。亦既相方。鸠材营度。式成精宇。乃奠神栖。尚蕲凭依。永世无斁。士林报事。咸仰馀休。卜此灵辰。以妥以侑。以某公某位配。
英阳英山书院移安祭文
英阳一隅。密迩宣洛。旧无祠宇。而寓羹墙。秉彝所同。咸愿报事。维俎豆享。于乙未冬。惟急其成。不暇详择。仍故学舍。作庙增修。处地高寒。侧峻腾露。曾未卅载。弊已难胜。不合妥灵。且妨典守。百尔筹度。宜莫如迁。爰即县东。经营数岁。今幸就讫。奥衍宽閒。涓吉移安。有侐其庙。兹率故典。奠以告虔。以鹤峰先生金公配神从享惟灵鉴临。永宁无斁谨告。
顺兴绍修书院安文成公位版奉安文
图象揭安。已历年所春秋禋祀。式瞻仪刑。奉守弗虔。遭罹祸变。兹焉震怛。载度载谋。爰集众思。藏真作主。方趺圭首。用作神栖。涓吉妥灵。青衿聿至。齐声共抃。尚克永宁。
大丘河滨六臣书院改题时告由文
维年月日。书院诸生某某等。谨告于朴,李,成,河,柳,俞六先生之灵。猗欤休哉。 上之十七年八月某日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22L 页
上展谒 园陵。辇过六臣墓。嘉其尽节所事。 特命复官致祭。自朝之士大夫。下逮闾巷韦布。莫不赍咨涕洟。感叹兴起。于于而来。莘莘而集。以祗承 圣主丕显休命。于是改涂位牌。悉书官衔。于某先生书曰某官某先生云云。呜呼。露梁悯节之祠。既膺显号而侈 上赐。维此河滨实为六先生崇奉之地。则事体宜无异同。今将依例改题。敢用芹藻云云。
宁海乡社奉安文
惟公忠孝报 国。勇不谋身。式遏方张。力尽致命。厥有祠宇。故里遗墟。邑人聚谋。移奉乡社。公之外裔。曰郑骑曹。实宅兹邦。亦死 王事。同堂啜食。于礼则宜。奠以告虔。尚克歆顾。(右朴都事宗文)
惟公为 国输忠。能捍大患。力竭矢尽。之死不渝。维彼湖南。赖不横溃。实供赋调。赞我中兴。伊昔雎阳。蔽遮沮遏。人谓唐祚。藉以不亡。较绩度勤。公无与让。亚卿追秩。 国有命书。庙祀不时。乡邑之耻。乃今经始。亦既讫功。涓吉告虔。尚冀昭格。公其无斁。永奠厥居。(右郑参判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