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x 页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跋
跋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07H 页

君臣大伦。根于天性之本然。不容人假意安排而自不能已。其相维相接之体。如人食息呼吸于元气之中。一或不属。则气索而形毙矣。此固天经地义人事之纪也。上自天子诸侯之大。下逮邦君仆臣之微。苟在封爵策命之数者。皆可委身致一而莫得贰焉。非有小大远近之或殊也。当 崇祯乙亥。清虏僭号为帝。既又劫制我邦。使修东藩之礼。时则有若洪御史者抗疏明言以为覆载之间。不当有二天子。及丙子受围。奸臣欲决偷生卖国之计。时则有若郑小宰沥血陈悃。至以宁死社稷之义争之。既不得请。则以身殉焉。呜呼。若二君子者。可谓扶经守义。振人事之纪矣。亦可见天命民彝之在人心者。常不泯而发见于倾危板荡之际矣。不然。何其无所顾于戕身灭性之惨。而独惓惓怀义以终始耶。说者谓高丽氏亦尝事宋矣。既又臣于契丹。我东之或南或北。盖故事也。独于今日乎奚疑。彼二子之论。不亦太迂而不适时宜耶。是大不然。盖丽之立国在前。而宋之受命在后。初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07L 页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08H 页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08L 页

书新编八阵图说后
自汉以前。文武无二道。诗书所称。皆可考已。下至赵充国,祭遵,虞诩,皇甫规,朱俊之徒。亦皆通经学古。晓达体要之人。是故其发于事业者。莫不以急近功近小利为深戒。而恂恂有退让君子之风。至隋唐。以词章末技取人。于是文武之用。判为二涂。优游翰墨者。耻言武事。蹑足行伍者。厌薄文人。亦其形势所激。有不得不然者。自是以来。人材学术。日渐肤末。当轴秉匀者。不闻有经纶体国之道。干戎治圉者。亦昧夫兵谋师律之要。一遇变故。支干俱瘁。卒不可救药。可悲也夫。昔杜牧注孙武书。至兵势篇。乃曰此言阵法也。于是引曲礼所记进退有度。左右有局。父之雠不与共戴天。四郊多垒。大夫之辱而释之曰。言有雠辱。必至战争。固不可不知阵法也。故其文相次而言。呜呼。礼书自经秦火。篇简讹谬。句读行次。多失其序。程朱子固已辨之详矣。今牧之言如此。诚不免郢书燕说之误。然余于是窃有感焉。国家丙子之变。岂止多垒之辱。癸未索赋之怨。不减戍(一作戊)申之耻。言之于邑。尚复何说。自顷以来。岁月颓侵。奄踰二纪。昔之悲痛呕吟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09H 页

书金鹤沙所撰判书朴公(毅长)碑铭后
始公以判官佐庆州事。居岁馀。壬辰兵作。公以镇管兵。从兵马使李珏于东莱。珏见贼势盛。惧甚。议欲移军避之。公率诸将校。入谓珏曰。节下受国重寄。今未见敌而先退非计也。珏怒欲加害公。公不为动。励声曰。我言为国。非为私也。今既不听我为城守计。反欲杀战将以自弱耶。珏惭立谢公。乃遣公还保庆州。既至。府尹尹仁涵闻贼且至。悉沈军器火药于池水。立马以待之。见公至。握手大恸曰。令文吏不闲军务。今以州事悉委贰君。即弃城遁去。公与长鬐守李守一谋曰。今贼势甚急。城池器械。一无可恃。事固无可为者。然若迟数日之久。则庶几有以待之。即与李约分城而守。未及成列。贼锋已逼近郊。吏士惶惧无人色。皆欲散去。公仰面叹曰。城不可守矣。今虽欲挺身以赴敌。无益。徒鱼肉满城生灵也。即开北门。尽出城中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09L 页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0H 页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0L 页

书先妣所赐栽儿五言绝句诗后
圣及。即栽小字也。己酉岁。渠年才舞勺。先妣以其有志尚。手书二十字绝句以畀之。渠十袭珍藏。今年春。始背起妆帖。置诸怀袖中。一日出而示余。捧玩之馀。感叹摧咽。仍念栽也方有志古人之学。考究寻绎。若将有得。倘亦有所成就。以毋负先妣鉴识之明否。因书其后以识之。丁卯四月朔日戊申。男玄逸泣血谨书。(张夫人时年七十二岁。二十字绝句。乃其所自作。其诗曰。新岁作戒文。汝志非今人。童子已向学。可成儒者真。)
书易经本义后
易上下经。本伏羲之画。文王卦辞。周公爻辞而已。孔子所作之传十篇。各自为卷。至汉费直。始以彖传象传附经文之后。郑康成,王辅嗣乃分属逐卦逐爻之下。又以乾坤文言附本卦之后。系辞以下。自如其旧。是为今易。程子因之作传。其后嵩山晁氏始釐为八卷。朱子以为未能尽合古文。东莱吕氏定为经二卷,传十卷,上经一,下经二,彖上传一,彖下传二,象上传三,象下传四,系辞上传五,系辞下传六,文言传七,说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1H 页

书辑古文后
先儒有言。人之真心。多缘逆境而生。吾谓文章之作亦然。恻怛恳到之言。恒发于幽愁困厄之中。盖缘怨慕由中诚。悲愤出真情。不比欢愉之音侈然誇大而无其实也。余于后生时。尝裒稡一卷书。凡所编录。皆古博大能言之士铺张节义之书。忼慨自述之文。末复以紫阳,朱子序若书若干篇终焉。盖亦出于忧时闷俗。感慨凄凉之意。顾余以盛壮之年。为此穷愁节拍。是诚不知其何心。然当彼之时。直有味乎前所云云者。而不取秾华浮艳之态之意也。不意属此迟暮。亲见此境界。始知穷通荣悴。固有素定而前知者矣。为之掩卷太息。因书其后以识之。彊圉赤奋若月旅夹钟日在上弦。葛庵书。
书南圃金公行状后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1L 页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2H 页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2L 页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3H 页

书知足堂赵公(之瑞)行实后
丁丑冬。余在光阳之鹏舍。晋阳赵君兴奎抱其先祖知足堂行实一通。辱以顾余。泣拜以请曰。昔我先祖遭时不祥酷罹奇祸遗文旧迹荡失无传今所存录。仅出于后孙掇拾之馀。而南冥之志。眉叟之跋。诸君子叙述之文。已足为不朽之资。然更愿执事之书其后。于以饬稚昧而阐幽光。则其于传无已。庶几益可保。惟公幸哀而惠一言。余辞谢罪废不敢为。其请益坚。乃据志跋及记述诸作。书其所感于心者。昔比干剖心。孔圣称其仁。屈原沈湘。朱子与其忠。盖其恻怛忠爱之诚心。出于天性之固有。非有所不得已而强为之。此其所以为先圣先师所称赏。而使百世之下。闻其风者。慨然发叹而兴起也。今公遇昏乱之主。居其位任其责。为之臣致其身。竭诚效忠。正色危言。尽其节而死其职。将与剖心之仁沈湘之忠。庶几争光而并美。有廉顽立懦之效。其有补于世教。诚不为少。 中庙之所以慇勤褒赠。以为人臣忠义之劝者。夫岂偶然也哉。在宋靖康绍兴间。东溪先生高公登慷慨有高行。尝拜疏请诛六贼。既又与秦桧不合。夺职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3L 页

书东岩李公(泼),南溪李公(洁)事实记后
从昔以来。凶邪媢嫉之徒。嫉恶正人端士。因事搆诬。驯致不测之祸。大则诛戮窜殛。小则废斥禁锢者。何代无之。虽然。或指正为邪。或指忠为佞。率皆因其萋斐之微。罗织而贝锦之。至于载鬼张弧。指无为有。辗转浸加。竟致赤族湛宗之惨。如二君子所遭者。历数千百年。亦不多见。吁可悲也。昔秦桧以莫须有三字。搆成岳飞之死。东莱吕成公有言曰。余每念岳武穆之死。直欲吁天而无从。今不佞于二公冤死事亦云。公之族孙斗望。湖南修士也。慷慨有气节。旧游于不佞。托忘年之契。有时诵言及此。未尝不悲愤填臆。或至呜咽不能言。属余罪废南来。辱见示以所尝裒辑二公遗事记一通。请一言以识之。不佞捧读感涕。因书其后以归之。
书茅溪文先生行实记后
玄逸自儿幼时。侍立先君子之侧。每闻其叹述茅溪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4H 页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4L 页

书星山李义士士龙事迹后
人固有委致其命。不爱其死者。然所死亦非一端。或激于义理焉而死。或迫于事势焉而死。或怨狠忿怼焉而死。或悲愤伤悼焉而死。或要名誉为任侠。不负然诺焉而死。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虽然。率多出于一时意气感奋之馀。而或不免有所为而为之。若李义士锦州之死。真所谓出于人心之固有。无所为而为之者也。崇祯庚辰。清虏索赋于我为犯顺之计。当是时。所送徒数千人。义士与焉。遂慷慨愤激。以死自誓。不食犒馈。辞诀二亲。勉其妇以善养父母。既到。虏驱策我军居前行。使之向前发炮丸。义士妆药不妆丸。连发虚铳。同队之人。为义士惧。戒令匿丸。隐其迹。义士愤然曰。吾已决死。何隐为。故欲令彼知之。以暴吾心。愿勿复言。俄为虏所觉。即牵去将斩之。且诘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5H 页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5L 页

书河中丞(溍)奏议后
朱夫子尝有言。宗族乡党。皆称其孝弟。岂不是第一等人。然圣人未以为士之至行者。以其仅能行其身无过。而无益于人之国。不足深贵也。又曰。为杨氏之学者。见世人营营名利。埋没而不知反。故灭迹山林。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6H 页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6L 页

书外大父敬堂张公遗集后
右敬堂先生遗集凡二篇。实先兄存斋公所裒辑也。外大父之学。专用心于内而不喜为文章著述。故其所编录。仅止于此耳。盖自退陶先生唱道东南。游其门者。皆一时名贤修士明睿特达之人。各自琢磨。成德达材者。指不胜屈。而老先生手书尧舜以来禹汤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7H 页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7L 页

书祖考参判公遗戒后
天启七年六月日。子孙等处。遗言区处。汝等皆有见识。日后和会成文字。必无失误之弊。第念其间亦有私自难处之事。故略举大槩。遗言区处。须体念遵奉为可云云。其末段有曰。凡我子孙。不忘先训。勉力学问。不趋利欲之涂。务以忠信传家。则吾虽死。亦可谓有子有孙矣。
右先祖考参判公因传系文书。告谕子孙之言也。盖尝历观士夫家契券文字。析箸分俵之外。鲜有一言及乎训戒之意。惟我大王父时年七十有四岁矣。疾病沈澌。委身床第。乃能寓戒于契券之末。以训迪我后人。以笃家祜。其可谓贻厥孙谋。式谷似之者矣。肆我先人兄弟恪受徽言。遵奉至戒。凡日用云为。皆从仪法。罔或不虔。既又教戒诸子诸孙。使知学问之可贵利欲之可戒。莫非自我先祖考发端来历也。惟此藐孤孙佩服遗训。奉持周旋。常恐怠忽荒坠。以忝先训。属此迟暮。益切寤叹。敬识于遗书之左方以自警。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8H 页

书北使明揆叙请颁示清皇笔迹后
清国翰林院庶吉士明揆叙恭请宸翰昭示外藩事。窃惟我皇上文德覃敷。武功赫濯。乃至万几之暇。时亲翰墨。道德之蕴。发为诗文。挥洒夺天工之巧妙。著述传千圣之精微。能集书法之大成。擅文章之神品。超迈千古。式宪万邦。大小臣工得拜御笔之赐者。莫不交相庆幸。下至儒生韦布。幸获瞻仰。亦必欢欣抃舞。况朝鲜久遵声教。其仰望之切。当必有倍于他国。伏乞皇上特沛洪恩。颁赐御书。使臣赍奉前去。令该国王以下共欢我皇上多能天纵。出寻常万万。清皇于是手书藩封世守柔远恪恭八大字以送之。(此语亦多未莹。有学语小儿不成言句之态。)
北人之俗。大抵粗豪尚气力。沈鸷多权略。少无浮靡散缓秾华纤巧之态。故能勇力善斗。忘生轻死。数为中国患。或有窃据神州。滥猾僭伪之变。及其久处中土。渐染豪奢华侈之习。爽失粗豪质朴之性。乃至崇尚浮华。从事纤巧。骄惰其志意。衰薾其气力。以致覆亡之祸。观于元顺帝末年所作为。可知已。蒙古之俗。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8L 页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祝文
迁居告亡室务安朴氏文(甲寅)
维年月日夫葛翁谨以酒肴。告于亡室务安朴氏之灵。自从祸故。逆旅生涯。挈挈东西。寄寓村墅。居湫屋隘。神位靡安。恒怀怛然。不自遑暇。今兹营葺。南谷之虚。念昔相从。所尝咨度。触绪兴感。我怀何如。日吉辰良。孔阳其位。庶几歆顾。以释我忧。谨告。
告先妣宜人张氏大祥后入庙文
维年月日。男具位玄逸谨以时羞清酌。敢昭告于先妣宜人张氏。昨岁祸变。于不肖居。维时孝孙。基业靡定。爰即在所。权设几筵。及当除灵。宜祔祢室。适会其日。季父初丧。奔走悲遑。未即将事。今葬已毕。乃今可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9H 页

仲氏存斋先生忌日祝辞
维年月日。堂弟具位玄逸敢告于先兄将仕郎 庆基殿参奉府君。岁序迁易。讳日复临。惟藐孤孙之熤。方在衰绖。重以里闾不净。未得即庙行事。今且权行玄逸之家。伏以分形连气。精神相通致诚则存。有感必应。兹焉洒扫。酒食荐陈。伏惟精灵。庶几临右。尚飨。
焚黄文(己巳)
维年月日。曾孙嘉善大夫司宪府大司宪玄逸敢昭告于曾祖考某官府君,曾祖妣某封某氏,曾祖妣某封某氏。奉九月十九日 教书。 赠曾祖考某官府君通训大夫司仆寺正曾祖妣某封某氏淑人,曾祖妣某封某氏淑人。玄逸获忝先荫。窃位于朝。祗承 恩庆。有此赠典。奉宣命书。不胜悲慕。谨以酒果。用伸虔告谨告。
又焚黄文
维年月日。孝玄孙之炫敢昭告于显高祖考通训大夫行宜宁县监晋州镇管兵马节制都尉府君,显高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9L 页

又焚黄文
维年月日孝孙檼敢昭告于显祖考宣教郎行 康陵参奉府君,显祖妣宜人金氏,显祖妣宜人张氏。今年春。第三叔父玄逸初以成均司业被 召。累升至礼曹参判。转为司宪府大司宪。爰用国故。 恩及三世。故我祖考府君秩从二品。位跻亚卿。祖妣夫人齐受显号。及其还乡。重有 恩赉。仰惟 圣泽所加。实是馀庆攸及。幽显咸赖。不胜感激。惟是追养靡从。悲深不洎。奉宣 命书。尤增哀陨。谨以清酌庶羞。用伸虔告谨告。
焚黄告贞夫人朴氏文
维年月日。夫嘉善大夫司宪府大司宪李玄逸谨告于亡室恭人朴氏。玄逸以职秩得从亚卿之列。故我亡室 锡号荐加。自淑夫人进贞夫人。念昔艰悴。君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20H 页

告笃材先墓文
维年月日。孝昆孙之炫率宗人某某等。敢昭告于六代祖考通政大夫行蔚珍县令府君,六代祖妣淑夫人白氏。世代改易。礼随而更。向为支孙。昭穆未远。犹存旧例。奠扫春秋。每惧因循。有违礼制。矧今事革。尤宜改图。爰及宗人。反复商酌。仰稽古训。是则是程。于礼有之。祧墓岁一。谨因春展。敢告厥由。杀从今兹。益深悲慕。谨告。
祭杨州金台山先墓文(己巳)
维年月日。来孙通政大夫成均馆祭酒玄逸敢昭告于五世祖考黄海道观察使府君,五世祖妣贞夫人尹氏之墓。玄逸生长东南。远离坟墓。未尝一至松楸。得展省扫。今者蒙 恩。窃位于 朝。敢以酒肴。敬酹若堂之前而告之曰。流落岭海。四世于兹。松楸起怀。每勤梦想。今来瞻扫。悲慕增深。尚赖宗人。严加保护。体魄安妥。庆延来昆。维兹荷 恩。实沾慈荫。酒肴陈荐。敢告微诚。精爽如存。尚克歆顾。
先考判书公忌日告辞(丁丑)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20L 页

祭咸安仁谷先墓文
维年月日。仍孙玄逸率男栽及诸族侄族孙某某等。谨以酒果时羞。敢告于七世祖 赠通政大夫兵曹参议府君,祖妣 赠淑夫人南氏之墓。昭穆迭迁。世代渐远。礼过坛墠。世降云仍。矧藐孤孙。远去乡井。尚阙展省。梦想徒勤。昨岁流迁。身婴矰缴。幸蒙 恩宥。路出先乡。拜扫松楸。果愿之始。载瞻载慕。悲悼增深。所赖宗盟。奉守惟谨。神灵攸妥。馀庆旁流。柯茂条延。莫非慈荫。寒藻浻酌。敬荐微诚。伏惟尊灵。尚克歆顾。
祭咸安大山先墓文
维年月日。昆孙玄逸率男栽及诸族侄族孙某某等。谨以酒果时羞。敢告于六世祖 赠户曹参判府君,祖妣 赠贞夫人河氏之墓。衣冠之藏。馀二百祀。世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21H 页

祭密阳先墓文
维年月日。远孙玄逸率男栽及诸族弟族侄族孙某某等。敢以酒果时羞。谨告于八代祖司宰令府君之墓。粤惟兹土。显祖攸居。于召之原。丘墓所寄。云仍流落。展省无缘。昨岁罪迁。炎风朔雪。先荫所庇。竟得生全。逮 赐环归。路出近境。兹焉拜扫。追慕增深。所赖宗盟。咸共守护。体魄宁妥。馀庆均沾。德厚流光。源深派远。酒肴之奠。敢荐微诚。精爽如存。尚祈鉴享。
祭密阳霹雳山先墓文
维年月日。远孙玄逸率男栽及诸族弟族侄族孙某某等。敢以酒果时羞。谨告于八代祖妣令人李氏之墓。伏以玄逸远去乡井。未获展扫。今因迁谪 赐环而归。敢以酒肴之奠。敬荐微诚。精爽如存。庶几歆顾。
祭土地文
维年月日。载宁李玄逸敢告于土地氏之神。玄逸荡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21L 页

祭卧龙潭龙神文
圣人作易。乾之六爻皆配以龙。盖以龙之为德。神灵不测。飞潜动跃。各以其时。体天之健。为天之用。又能嘘气成云。感震电施霈泽。以神其变化也。虽然。其所以行乎变化者。或不副皇天仁爱之心。亦不恤生民困苦之厄。徒张威怒。发作无节。或致水溢川腾。陵谷变迁。或使旱魃肆虐。郊原惔赭。俾黔黎无所食。鬼神无所飨。国家无所资以为用。则恶在其奉天行事而慰答舆人之望哉。今者才经洪水之变。田野漂荡。百无一存。曾未数旬。旱灾又作。零星栖亩之谷。又将尽枯以死。万姓嗷嗷。若不保朝夕。此正龙神仰承天心。俯惠民隐之秋也。某等兹敢沐浴齐戒。洁诚将事。用伸虔告。神其享佑。使雨晹(一作旸)时若。生民奠居。于以配乾德而为天用。则非但此土大小人民永赖神休。惟神亦将有所凭依。俾弥亿万年。终无所厌斁于人。岂不休哉。
密阳礼林书院奉安祭文
恭惟先生。有传有授。启后光前。庙食乡邦。多历年所。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22H 页

英阳英山书院移安祭文
英阳一隅。密迩宣洛。旧无祠宇。而寓羹墙。秉彝所同。咸愿报事。维俎豆享。于乙未冬。惟急其成。不暇详择。仍故学舍。作庙增修。处地高寒。侧峻腾露。曾未卅载。弊已难胜。不合妥灵。且妨典守。百尔筹度。宜莫如迁。爰即县东。经营数岁。今幸就讫。奥衍宽閒。涓吉移安。有侐其庙。兹率故典。奠以告虔。以鹤峰先生金公配神从享惟灵鉴临。永宁无斁谨告。
顺兴绍修书院安文成公位版奉安文
图象揭安。已历年所春秋禋祀。式瞻仪刑。奉守弗虔。遭罹祸变。兹焉震怛。载度载谋。爰集众思。藏真作主。方趺圭首。用作神栖。涓吉妥灵。青衿聿至。齐声共抃。尚克永宁。
大丘河滨六臣书院改题时告由文
维年月日。书院诸生某某等。谨告于朴,李,成,河,柳,俞六先生之灵。猗欤休哉。 上之十七年八月某日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22L 页

宁海乡社奉安文
惟公忠孝报 国。勇不谋身。式遏方张。力尽致命。厥有祠宇。故里遗墟。邑人聚谋。移奉乡社。公之外裔。曰郑骑曹。实宅兹邦。亦死 王事。同堂啜食。于礼则宜。奠以告虔。尚克歆顾。(右朴都事宗文)
惟公为 国输忠。能捍大患。力竭矢尽。之死不渝。维彼湖南。赖不横溃。实供赋调。赞我中兴。伊昔雎阳。蔽遮沮遏。人谓唐祚。藉以不亡。较绩度勤。公无与让。亚卿追秩。 国有命书。庙祀不时。乡邑之耻。乃今经始。亦既讫功。涓吉告虔。尚冀昭格。公其无斁。永奠厥居。(右郑参判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