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x 页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序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193H 页
赠元礼庆喜宴序
今 上即位之八年秋。吾宗兄胤子楷。擢明经科第五名。以是岁十二月辛未。会宗人谋宾介。行庆喜宴以荣之。余适留滞山中。病不能赴。乃敢述所闻称代德。以备赠言之规。呜呼。自我先祖考蓄德懿闻。以笃我家祜。末虽弥留疾故。未大显庸于身。而启佑垂统。盖覆来翼。厥惟厚哉。今君趾美绍休。拔乎萃而誉于时。进有盐梅舟楫之望。退有宜家堂构之重。于身于祖宗。可谓荣且光矣。虽然。余将进君于道。通其滞而矫其弊。夫出与处异观。穷与达异势。处之时。人唯志节之慕。及其出也。将责匡君保民之道焉。匡君保民之道。非尽于吾君今日之所能而止也。故孔子曰。为臣不易。请君勉其所已能而学其所未能可乎。且人心易动。随所处所养而变。苟非德义则必有祸。故书曰。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愿君念今日立扬之艰。虑后时毁失之易。谦以牧己。恭以待人。则可无盈满之患。而永受宜天之报矣。今吾质䪥性顽。不能俯仰于世。不免与君有出处近远之异。然其欲显主尊社稷。安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193L 页
民御外侮则同也。其不欲贪名婞位谷焉富贵焉则同也。迹一而心二。则何有于同。迹违而心契。则何有于不同。君以是行之于世。我以是歌咏于山林。有作有述。相为先后之。则虽未得揖让周旋于华装绘饰之中。犹足以欢忻抃跃于幽閒寂寞之滨。不亦休乎。玄逸之于君。非进谀辞为说者也。故不辞其文之质俚而于是乎言。
御制舟水图说发挥序
臣窃惟为天下国家。其要有五。不过曰悦学亲贤。纳谏改过。俭而贵德。而所以行之者一也。亦曰诚而已矣。盖非学。无以修己治人。非贤。无以辅德致理。非纳谏改过。无以弼违从善。非俭而贵德。无以格远安迩。是以古之帝王未有不资是五者而能成治道者也。然而所谓学者。岂涉猎记诵之谓。所谓贤者。岂顺适己私之谓。所谓纳谏改过者。岂内不然而外姑从之谓。所谓俭而贵德者。岂声音笑貌为之而已之谓哉。亦语夫真知实践。至乎圣贤之域。求忠以助。取其正己之益。内省自讼。终归无过之地。贤贤易色。以尽夫礼敬之实而已矣。秦汉以来。此道寥寥。辽阔千祀。中间非无拨乱之主愿治之君。而率常有愧于圣贤成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194H 页
己成物之道。故其所维持施设。虽有匡时济世之功。而卒不能尽善全美。以致盛德至善之极。如三代之为也。今我 主上殿下圣智天锡。睿性夙成。乃于践祚之初。因舟水君民之喻。历叙为邦之道。而其目有五。初一曰好学问也。次二曰用贤良也。次三曰纳忠谏也。次四曰好闻过也。次五曰贱宝而贵贤也。修身治国之道。莫不毕具。而末复惓惓乎君臣相与之义。呜呼休哉。虽典谟遗训。蔑以加矣。臣不佞仰喟俯叹之馀。窃效炙背食芹之献。乃敢掇取前言往行之有契于斯五者。类纂汇集。逐条编摩。以附于 御制本文之后。盖出爱君之诚愿忠之义。而实不知其自陷于狂妄僭踰之罪也。虽然。臣窃闻之。时有古今。事有得失。而载是事者书也。读是书者人也。以是人读是书。而会之心体之身。措诸政事而无不实者诚也。此其欲通古今之变。欲成天下之务者。固不能不资乎书。而所以得之之道。亦在夫反身归己。自强不息而已。今兹蒐辑之书。虽出愚臣区区佔毕之微。其言则二帝三王群圣人之训。而历代忠贤陈善纳诲剀切的当之论也。 殿下若于听断之隙。试取而一观之。游泳从容。使其浃洽。沿洄上下。验其得失。以至神契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194L 页
心悟。优游自得。如朱子水到船浮之意。推诚任贤。共济艰虞。如高宗巨川舟楫之须。上巽下说。虚中相应。如大易舟虚利涉之象。又能知危知惧。日慎一日。如孔子之告鲁哀公者。则舟水之喻。不但为古事名言而已。必将有克勤克俭成允成功之美。臣之更以诚之说。节节为 殿下诵之。夫岂苟而已哉。抑又闻之。操舟之势。偏重则难行。涉川之功。非健则不利。此正据舟临水者之所当加意焉。而至如漏船颓澜。维楫失宜。舟中性命。举将昏垫。岸上傍观。莫不寒心。则唤醒梢工。不至沈醉。使之平志毕力。以渡元元之意。尤不可缓也。臣既因舟水之义而发此说。故更致丁宁反复之意于篇末云。
洪范衍义序
先兄存斋先生笃学力行之馀。慨然有意于经世之务。尝欲讲究丘井出赋之法。礼乐为邦之说。定著论撰。成一家言。既而叹曰。先圣犹有述而不作之语。朱夫子尚以自己著书为嫌。况我庸众人乎。遂辍不为。乃言曰。洪范之书。包括尽盈天地间物事。实修身践形。事神治人。燮理财成。大经大法之所在。顾其为书。渊深简奥。未易理会。蔡氏集传。随文训解。明白简当。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195H 页
而至于施设科条节文度数。有不暇及。释经之例体则然矣。虽然。时有古今。言有详略。如虞书只言敕典敷教而不设其目。至孟子始推说五伦之道。朱子又于小学明伦内外篇中。蒐辑前言往行以实之。非有以求多于前人。盖不得已焉尔。今虽不敢自附于论著撰述之意。然若因九畴之目。采摭经传。类纂汇集。条陈釐析。推演其义。以羽翼舆卫之。则初无著书之嫌。而得有据依之地。顾不韪欤。况父师八条之教。立我东方万世之极。而世远莫得而徵也。若使吾人即夫范畴。稽古推明。可底于行。则傥亦不至泯泯无所寻逐耶。于是广求博采。参酌去就。定其篇目。节次编类。若五行五事八政等畴。盖经手自纂录。其馀六畴。亦皆有指拟条序。而未及裒稡成书。不幸中罹疾病。有志未就。呜呼惜哉。先生既没。其嗣子舣盖尝得供抄写之役。以吾与闻纂述之旨。屡请续成之。余郑重而不敢为也。舣也今又短命死矣。此事恐遂荒坠。成千古之恨也。乃者游先生之门者三数人。造余请甚勤。余惟折衷群言。羽翼圣经。非区区所敢当。然先兄既编次而条列之矣。今而无述焉。则罪实在余。诸君见责是也。辄敢因其条贯。增损檃括。以就此篇。盖本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195L 页
之经文以立其纲。参之传记以张其纪。著之事證以徵其实。附之议论以明其义。使夫水火木金土之性。貌言视听思之则。食货祀祭平土敷教禁暴柔远克诘戎兵之政。岁月日星辰历数之纪。惟皇建极锡福之道。正直刚柔区处之节。揲蓍求卦衍忒之法。雨旸燠寒风休咎之徵。五福六极劝惩之义。莫不敷陈条析。各得其宜。名之曰洪范衍义。总若干万言。书既成。藏之巾笥。聊以私便检阅。自备遗忘而已。不敢公传道之。以取僭踰之罪。然据其规模。考其要归。则蓄聚蕃阜。宣滞导和而五行顺矣。防范维持。制外养中而五事正矣。厚生报本。安靖匡直。诘奸御暴。无忘宾旅而八政举矣。推步占候。定时成岁而五纪协矣。钦明恭己。至正无为而皇极建矣。放高捺低。威福与夺而三德权矣。分卦揲归。考变玩占而稽疑明矣。推类考验。感应不差而庶徵著矣。立表仪明劝戒。使民迁善远辜而福极分矣。是则欲为修己治人之学者。亦将慨然有感于斯。而八条设教之意。或庶乎其想像彷佛于数千百载之下矣。因述其旨意梗槩。列于篇端。以俟后之君子云。
 上之十四年著雍执徐(箕子东来后二千八百十年)五月丙子。载宁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196H 页
李玄逸谨书。
遁庵柳公随录序
治道之不复古久矣。秦汉以还。非惟礼乐教化皆失其正。至他规模布置。亦驳乎无以议为也。降及宋朝。群贤辈出。讲说推明。以为三代决可复。惟其未得制度考文之权。但寓之空言而已。自是以来世益下。士大夫不复知有经世有用之学。游于学者。徒知缀缉言语。诵读经文。取决科之利。仕于朝者。不过安常守故。简陋因循。为目前之计。曷尝有考古验今。蒐辑论著。措诸用而无龃龉。致恳恻而有条理者哉。文化柳公当此之时。乃独留意于经邦制治之道。稽古参今。去就有法。竭精毕思。区画得当。积之累年而后。成书凡若干万言。余尝得而读之。其间架宏远。条理缜密。不为阔疏誇诞之言。而举皆适于实用。其言虽若出意见。创立制度。而实无一言不本于古人已行之成法。如均田定赋。造币通货。养士选贤。任官分职。经武制军之要。无不据经考古而竭其心思。一一画为科条。措之可底于行。其用意可谓勤矣。就其一事言之。虽李翱平赋,林勋本政之书。殆无以过此。以其大体规模言之。亦无让于杜氏通典,丘氏大学衍义补。使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196L 页
是书也出于数千百载之前。则周世宗平均天下之志。将不待元稹均田图而后有。使斯法也行于数千百载之前。则朱夫子一代奇才之叹亦不待苏绰经营制度而后发也。噫。读其书。想见其人。天之生此人。实非偶然。而惜乎世无有知之者。卒使抱负经奇。沈没泥涂。才不为世用而道不行于时也。虽然。当今 圣上方励精图治。博选旁搜。无间存没。有能以是书謦欬于 冕旒之下。得备清閒之燕而当 上心焉。则有志之士。将不恨其不用于当年。而天之生公。真不偶然矣。余未及识公。而晚因从宦在京师。与公之友裴君公瑾游。裴君笃行君子人也。每相对叹述公不离口。一日出示公所著书草本若干卷。余未及卒业而东归。居常往来于心。后数年。裴君缮写成帙。函封远寄。余始究其本末。乃废书太息而言曰。世复有斯人邪。无是人而有是书。犹或可以少见其志之所存焉。裴君既以书见寄。继以寿其传为请。余辞以非其分之所敢安。裴君寻复下世。益切九原难起之叹。己巳秋。余在京师。公之胤子是复申裴君之请。谓玄逸盍序其书而传之。玄逸不敢当。而念裴君今不可见。而柳君之请甚勤。亦不得辞也。于是论其梗槩。附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197H 页
于书首。以告后之观者。公讳馨远。字德夫。世居汉城。尝举进士不第。以城市啾喧。不合读书求志。寓居湖南之扶安县。自号遁庵。以杜门著书为业。以其随事纂录。故号其书曰随录云。
惇典稡语序
念昔大王父尝命季父书孟子五伦说。赐仲氏兄。盖以笃伦理扶世教之意。相期于后日。殊非偶然矣。仲氏天资孝友。学问不厌。将欲明斯道。敦五典之教。以奉先祖考之遗意也。而不幸中道沦谢。未得卒究其业。呜呼惜哉。仲氏无恙时。尝手写惇典稡语四字于玄逸所辑册子上。玄逸敬受而藏之。窃不自量。慨然欲发扬先志。仰酬先兄期待之意。惟是质愚而诚薄。迩之于家。不能效继述之道。远之于朝。未能尽匡救之责。毕竟至于颠顿狼狈。不免为忠孝之罪人。每念斯耻。未尝不汗背而泚颡。不敢自比于人。仍窃惟之。世故推迁年龄衰晚。虽欲课忠责孝。死国承家。厥路无由矣。乃于幽愁困厄之中。辄取古人言行有及于敦天叙笃人伦之说者。汇分类稡。合为一帙。因以先兄手迹移置牍面。畀家中小儿孙。使知家学渊源而诵习以从事。又令勿效乃翁徒有其志而卒无所成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197L 页
也。强圉赤奋若清和下弦。
松岩权先生文集序
士君子以文章行义见称于斯世者。不以雕琢刻镂秾赡华美为难。惟清夷閒旷。温雅典裁之为难。不以刻意尚行离世异俗为贵。惟隐居求志。亲贤守道之为贵。若松岩先生永嘉权公之文若行。真可谓得温醇典雅之体。有成德辅仁之效。略浮华而趋本实。尚志节而笃伦理者矣。盖自我鲜之兴。数百载之间。 累圣相承。以文为治。至于 明宣之际。其盛极矣。士大夫争相琢磨。蔚为世用。或以文学名。或以德行称。亦有遁世离群。高自标致。长往而不返者。先生雍容其间。恬退自将。绝意世纷托迹山林。吟弄风月。尚友千古。轩号鸢鱼静观物理。悠然有乐道忘忧之趣。盖其志洁。故其文雅。其行廉。故其致高。是岂绝俗离世以为介。巧文丽辞以为工而然哉。盖亦必有其本矣。先生早岁。盖尝抠衣退陶之门。得闻君子行己之方出处之义。既又与鹤峰,西厓两老游。以道义德业相期许。此其或出或处。迹虽殊而心则一也。迨其晚节。德器成就。凝定和粹。一时知德尚论之君子。或比之老先生平日温雅气象。此其所以吐辞为文。萧散冲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198H 页
澹。蔼然有风雅典则者也。岂非所谓有德者必有言。和顺积中。英华发外者耶。呜呼休哉。始先生之卒。鹤峰金文忠公将为文以贲其幽。适会万历壬辰之变。属草藁未定。其后数十年。鹤沙金公始铭其墓。木斋洪公实状其行。柳学士以能继有所铺张称述。为文集后跋。其于先生之志行本末。亦既详矣。今 上庚辰冬。先生之曾孙以时使其族孙德秀。抱先生文集如干卷。辱以示玄逸。使为之序。自惟晚生遐陬。不德不文。其何以更有所论撰。以发诸公未尽之馀意耶。盖尝以是为辞者累矣。权君之请。愈往愈勤。反复不置。遂不得终辞。因窃叙其平生所感于心者如此。以附书之左方云。
 上之二十七年重光大荒落春三月甲午。后学载宁李玄逸序。
东冈先生文集序
圣人作易。通幽明之故。明淑慝之辨。以阳为君子。引翼而扶护之。以阴为小人。排摈而抑黜之。盖阳之德刚。故赋于人而为德者。皆正大而光明。阴之德柔。故禀其气而降生者。多幽暗而奸慝。此先圣所以有刚毅近仁之说。而发未见刚者之叹也。呜呼。若吾金文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198L 页
贞公东冈先生者。真大易所称阳刚君子之德。而孔子所谓吾未之见者哉。先生早游南冥曹氏之门。已知君子立身行己出处进退之义。既又从退溪李文纯公。得闻圣贤相传道统真诀。乃知持敬穷理为入道进德之要。于是沈潜反复。以精其义。整齐严肃。以饬其躬。迨其德成行尊。措诸行事。则其忠诚仁爱。刚直方严。无一不本于道义之正。故策名之初。其所树立已不苟。西厓柳文忠公贻书相贺。至有黄鹄壤虫之叹。及其以南床承召对也。首陈危微精一之义及以礼制心以义制事之说。盖其初见君父。便论说及此。以为之兆可见其有尧舜其君。挽回三代之志矣。其在论思劝讲之职。则凡因文敷衍。阐发经旨者。皆是陈善闭邪。引君当道之义。其在谏诤风宪之任。则凡有怀必达。犯颜苦口者。莫非振肃纲维。彰善瘅恶之论。其典教成均也。专以修明学制。育材兴化为务。其分符按节也。必以勤恤民隐。承流宣化为先。至于引对咨访。因事献规。无非引经据礼将顺匡救之言。公平正大镇定朝著之意。今其奏议诸篇。固无让于董江都,陆宣公之规摸。经筵陈说。宛然有程,朱,晦,退格君之遗范。呜呼盛哉。 宣祖初年。眷注方深。屡蒙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199H 页
嘉奖。惟其天赋刚正。嫉恶如雠。尝于筵中。直斥郑澈,李珥之失。大为时论所挤。终不得一日安于朝廷之上。未尽展布其所蕴。为可慨已。先生爱君忧国之诚。终始如一。惓惓不忘。而素性恬淡。宦情如寄。一资一级之越例迁进。必抗章而辞。一言一事之少违素心。辄奉身而退。亦可见刚毅果断。无一毫顾恋之私矣。己丑投荒之祸。实出凶邪构捏之馀。骇机溢目。飞语喧腾。人皆惊惧失措。先生怡然不以为意。略无几微见言面。岂所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而任彼铁轮顶上转旋者耶。先生于防微谨独之工。常常提掇。虽造次颠沛之间。未尝一日放过。至于遐荒鹏舍穷厄之际。亦必以退陶先生所书思无邪毋不敬毋自欺慎其独十二字。揭诸壁上。以为日夕观省之资。尤足以见其强健笃实之工也。及壬辰兵作。始得赐环而归。展谒 行朝。仍陈战守机宜。莫非救时要切之务。 上亦谅其忠诚。深加叹赏。自是凡所论议。益复恳到正大光明。至以任大臣以整朝纲。委体察以饬军务。绝和议以明大义。勤学问以辅圣德等语。惓惓为 上言之。至他营救善类。指斥奸党之说。沥尽肝肺。无所顾避。虽遭摈斥。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199L 页
不少怨悔。若先生者。真大易所称阳明刚正之德。而孔子所谓刚毅近仁者矣。惜其平生所论著。太半散失于乡庄回禄之灾。独讲义疏劄。赋咏笔札数十百篇及续纲目一帙。获免煨烬之祸。亦足以发明先生秉道义陈尧舜。匡君正国之规。与夫诛奸谀发潜德。史外传心之法。而至于著之翰墨。播诸声诗者。亦皆清夷閒旷。恳恻条畅。绝无靡曼巧丽秾华浮艳之态。真所谓中和之发而有德者之言也。盖其所禀于天者。一出于清纯正直之气。故发于事业文章者。如是其俊伟光明。朱子所谓文章之作。岂其勉强慕效而为之。盖必有其本云者。于此益可见其实然矣。先生既没。寒冈郑文穆公既状其行。旅轩张文康公又为之叙其后。所以发挥引重。固已无复馀蕴矣。先生之四世孙世选复使玄逸序其篇端。玄逸谢不敢而其请愈力。不得辞也。因以其平日所感于心。书于卷末。使后之览者。得有所考云。
 上之二十九年昭阳协洽四月丙午。后学载宁李玄逸叙。
瓢隐先生金公文集序
孟子称伯夷为百世师而曰。闻其风者。可使顽夫廉。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200H 页
懦夫有立志。是岂但以其志行之高洁而已。盖为其笃于君臣之大伦。明乎天下之大义。使后世忠义慷慨之士。有所感发而兴起也。其后千有馀年。靖节先生陶公元亮。自以晋世徵士。耻复屈身后代。至刘裕势成威立。将移晋祚。遂不肯仕。诗酒托兴。自谓羲皇上人。一曲浔阳。独保晋甲子以终。朱子于纲目。特笔书之曰。晋徵士陶潜卒。白云先生许公益之。以宋氏遗民。值胡元窃据。神州陆沈。屏迹华山垂四十年。潜心圣学。教授生徒。一时台省诸臣。交章荐达。皆莫能致。尝曰。吾非必于隐。仕止惟其时耳。一区金华。犹存宋氏祖腊以没世。后儒于续纲目。书之曰。金华处士许谦卒。徵士书卒。处士书卒。上下数百千年。才见有二人焉。呜呼。兹二君子者。岂非所谓闻伯夷之风而兴起者哉。盖古之君子。其于大伦大义之所在。知之明而守之笃如此。是以根本既立而后。文章学术之美。风标气槩之高。可得以言。如其不然。出处行藏。未能合天理而慊人心。则虽其文章学识。如扬雄,许平仲。风流词致。如姚枢,谢康乐。终不免后世君子之讥。吁可惧哉。愚尝以是考古而验之今。于瓢隐先生道义风节之懿。窃有感焉。粤惟公家冠冕东南。世笃忠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200L 页
贞。至公从祖祖父鹤峰文忠公而有大焉者。公擩染家传。自为童孺时。已知有天经地义与生俱生之理。及 崇祯丙子。国家之变故极矣。公慨念京周。愤懑伤悼。尝乘间泣请母夫人曰。国事至此。三纲绝矣。欲辍举以从吾志之所安。于是杜门下帷。潜心经籍。专以为己为务。不求人知。及母夫人以天年下世。公居忧三年。未尝一步出洞门。及卒丧。移居卧龙山下陶渊之上。结茅为庐。名其堂曰卧龙。号其斋曰大瓢。独处其中。怡然自适。若遇朋酒之会。则辄引满大酌。豪气发越。惑悲愤所激。以至叹息流涕。此则陶靖节伤时感旧。本相呈露之机也。若居閒处独。则整衣冠肃容貌。默坐澄心以求见。所谓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是则白云许氏斋居习静。恬养本原之工也。其教戒诸子诸孙。必以谨言语摄容仪辨义利审取舍为务。常曰。士君子大节。在于出处。出处不明。其馀不足观也。至于货利财产得丧忻戚。泊然无所动其心。襟怀洒落。志操高洁。无一点尘埃气。推此志也。虽拟之以冰壶秋月。不为过矣。惟其存诸中者如此。故发于词章翰墨叙述之间者。亦皆魁奇诘曲。苍然有古气。不可以袭蹈前人言句笔墨蹊径论也。公韬椟不衒。光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201H 页
辉自著。东西行过其庐者。苟得瞻其颜色。接其容范。无论贵贱贤愚。莫不爱慕尊敬。交口称说。是故令闻广誉。传播远迩。荐书重沓。注拟频繁。或除命已下。而公确守素志。终不变易。尝谓门弟子曰。我死书吾墓曰。崇祯处士之墓可也。公之族孙仪曹员外郎学培尝从公门下游。习闻道德仁义之说。及公之没。以公之遗意书铭旌曰。崇祯处士之柩。若使异日秉褒诛之笔者。大书特书曰。崇祯处士某卒。则不亦有以激千载之清风而廉顽立懦于百世之下哉。公没数年。员外君实状其行。其后故相眉叟许文正公铭其碣。参判权公瑎又志其幽。其于公之志行本末。亦既详矣。后数十年。公之孙 陵署君。乃以公之遗文若干卷。属玄逸使为之序。自惟玄逸之愚陋谫劣。辄序公文。列名数公之次。实非其分之所敢安。而尝记后生时获展庞公床下之拜。承颜色。奖励之意甚勤。属此年龄迟暮。益切高山景行之思。其于今日之请。固有所不敢辞者。因窃叙其所感于心者如此。以附书之左方。后之君子得有所考焉。 陵署君名台重。乐善好义。恂恂有长者风度。方谋张大其家声。其亦思有以不坠其世代相传忠义之教乎哉。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201L 页
药圃郑贞简公文集序
孔子曰。居上不宽。吾何以观之哉。子思曰。宽裕温柔。是以有容也。是盖不惟君道为然。虽位台铉而统百僚者。若无休休宽大之量。则其何以包容众庶。抚莅群下也。有志之士。将欲有为于此世。岂可以不察乎此。以立其本哉。自世教衰。风移俗偷。士大夫徒恃其意气之粗豪。词章之妍富。自以为兹可以度越前人。凌驾一世。然探其中而责其实。则率多隘促躁迫。其能合人心而无疵累者。百无一二焉。呜呼。若故丞相药圃贞简公者。其真所谓以宽为本而无一毫刚褊浅狭之气者矣。盖公策名之初。分隶芸阁。人以为屈。公不少介意。课程雠校。逐日惟谨。当时先进已知其有宽弘广大之度。交相延誉于朝。自是名声彰彻。历扬清显。出入中外。皆有声绩。凡所以维持调护。覆露包容者。一出于坦夷宽平。少无偏陂反侧之私。岂非先圣所谓宽以居之。子思所谓宽裕有容者耶。及壬辰兵作。贼势猖獗。都城不守。 上遽出西幸。公以贰相从驾。及到西京。贼报交急。于是有移跸铁瓮之议。公持不可以为浿江天堑。今不拒守。乃反窜伏岩僻。使贼乘胜追蹑。非计之得也。盖公识度宽舒。无躁扰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202H 页
急迫之气。故虽当仓卒之际。计虑之精审乃如此。而竟不得请。然 上雅知公论议持正。以为济乱定倾。须用儒臣。擢拜公右相。时甲午二月也。公既拜命。以钦恤刑章。保全功臣。拔擢贤能。随才授任。为急先之务。既又再上劄请躬率三军。尽力讨贼。以死报国。朝廷闷其老。终不许。然有志之士。莫不踊跃思奋。寇乱既平。又请勿问乱初诸臣先出国门者之罪。尤足以见公之论议常傅宽恕而无深刻者。大率类此云。公之大拜。年考已登耇耋。以国乱未夷。不敢言去。至是遂请假南归。为悬车终老之计。明年春。拜左相。力辞不就。后数年乞致仕。 上特允其请。令本道给奉朝贺禄。公又辞不受。公家素穷空。至是贫益甚。家徒四壁立。辞受之义。犹不苟如此。公于经史。无不通贯。而常喜读中庸大学。潜心默想。既又尊信小学书。常举许鲁斋语。以教戒学者。尤足以见其志之所存也。公以为士不知兵。不足以当大任。其于兵家奇正陈势排布之法。莫不旁通涉猎。其待人接物。一以诚信宽大。临事规画。必以谨慎周密。呜呼。若公者真可谓宽舒而有制。坦荡而不流者矣。盖公早游退溪李文纯公之门。受治心养性之诀。又从南冥曹文贞公。得闻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202L 页
出处行藏之义。渊源来历。盖亦有所自云。是故其发为文章词令者。莫不由性情中陶铸出来。其诗冲淡閒暇。无苦涩新巧之态。其文详悉明白。无蹈袭前言假托模仿之习。如龙湾闻见录所载与 天朝钦差经略督府统领诸公往复辞意。及与南昌湖(一作胡)公焕酬酢议论。莫不曲尽事情。量度时势。忠诚恳恻。用意至到。至今读之。不觉使人废书而泣。呜呼盛哉。玄逸以穷乡晚出。虽未得及公之世。供洒扫于门庭。而夙闻公宽仁温厚之德。魁伟广大之度。想像钦慕之者。积有年纪。独恨未能尽得其行事之本末。昨岁冬间。公之外裔前校理金世钦,前检阅金世镐辱以顾余。出示公文集若干卷。遂以序文见属。玄逸以不德不文。无以论撰德美。传示久远辞。其请愈力。不得辞也。三复叹仰之馀。因次是说。以附于诸公状志之后。虽于公之盛德大业丰功伟绩。不能有所剔阐。然使后来读公之书者。知景仰尊慕而有得焉。亦鄙宽薄敦之一助云。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记
  
首比溪亭记
宁之地环海岳。而州多高山邃壑通望之郊。然或旷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203H 页
而失之亏泄。或奥而不足于清爽。能廓而秀。在险而无秽。入有藏机秘迹之幽。出有凌霞御气之爽。时观而不厌者。独首比之溪亭为近之。首比之山。从太白而东南。迤四围而郊其中。水自近东而注。触石行数十里。北被于仙槎。半其郊。压水而溪亭处焉。其地外实中虚。体夷用刚。或离象或坎德。奇岩葱茜。清流铿锵。有山趣有川观。取之为进德之方则不偏。以况乎仁智之道则备矣。岁癸巳。余从家君避地于兹。茅索而屋。翻灌而菑。于是陪杖屦往来东阡。既晚而后获之。盖其朴于外而美于中。无衒誇之义也。自是问学之暇。游焉以适情。息焉以宣郁。使心吝潜消。脉理自畅。良心油茁而生。愤怨融淡而平。信乎斯亭之设。不能无助于学也。其殆与乐之意同欤。吾闻君子见几必明。行义必决。其体坎离之德乎。又闻仁者敦而智者周。其取山水而则乎。物有始蔽而后显者。安知其居是者。不怀宝以没而终有誉于后也。于是书石以识之。
葛庵记
宁之北土与关东界属县英阳。去府西八十里。其东北四十里。有坊曰首比。群峰外匝。平陆中宽。从四面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203L 页
而入。皆历重艰履侧径。崎岖数十里。既至则豁然开旷。使人神观萧爽。地宜桑麻五谷。缘崖傍壑。树益老石益奇。水行岩隙。清浅可爱。然地势处高。多洌风飞云。雪霜先集。不冬而慄。自非雅意林峦。不惮寒苦者。不可久也安也。岁癸巳。余从家君避地而家焉。因作草堂其间。榜曰葛庵。客或难余曰。子之居右山左水。谷秀岑光。朝暮异变。逆溜回澜。流戛献巧。木有枫杉梓添之饶。草有芝苓参朮之异。至于盈架之实满壁之观。皆足以侈其胜荣其号。子皆弃而违之。唯葛是取焉。葛之义何居。余应之曰。固也其有说矣。吾病世之名居者。以文不以实今吾即事而名其实也。葛之为物。材韧而洁。节诞而柔。可绹以索。可绩以絺。宜巾次宜屦业。咏于诗记于礼。杂出于传记。其用尚矣。今吾戴之以漉酒。蹑之以履霜。表身以当暑。缚屋以备风雨。至他缉缀绑束之具。皆待以成。凡葛之事不一而足。于以赡吾用任吾分。而不求资于人。怀玄抱朴。苟焉以自足也。推极其状。殆葛天氏之徒欤。故欲名吾庵者。义莫近于葛。吾故违他美而取诸葛。客曰。吾子其有意乎。昔朱夫子得卧龙潭于庐山瀑布之下。结草为庵。因名庵之义而祠诸葛武侯。循名寓义。盖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204H 页
故事也。今庵之号葛。盍求侯遗像而绘之壁间。以付吾君冥漠之抱耶。余谢曰。固欲云云而未有稽也。今子命之。甚符于心。请得敬奉焉。客去。因次其说以为记。戊戌孟秋。安陵李玄逸记。
云溪草堂记
吾友闻韶金天休筑室于先庐之侧。命之曰云溪草堂。盖因其曾王父处士公之遗址而重修焉。云溪之号。实仍其旧。为屋凡三间。三分二西其斋。而榜曰拙修。以其一为轩在东。榜曰自怡。皆古诗之语。而天休取节焉。一日天休以书来曰。吾将托于是而俛焉以自休也。子其为我。铺张其说。余观夫世之为士者得志。佚乐以豫。不得志。戚促以悲。未见有一人能自坦荡怡愉。捡制修饬。得与不得。终不为外物动。或不堪无聊愁悴淫衍满极之意。则必至流连酣豢。放浪于形骸礼法之外其能达而不变。穷而无怨。不放旷恣睢以自快者。斯亦岂不难哉。天休始以盛年壮气。摘髭乎科第。逸驾乎脩涂。若将有意于尊主庇民之为者。一既不合。便能浩然而归。少无几微留落不偶之意见于言面。方且耕山钓水。凿池灌渠。莳松种菊。日哦其间。怡然有自得之趣。又能绝去外诱。痛自检束。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204L 页
以追朱夫子所引坡公诗闻道拙修之语。呜呼。若天休者其亦无愧乎名轩之义。而于道亦庶几其不失进修之方矣。夫以遵绳墨谨容节。不慢不弛之道。施之慕通达乐放肆而贱弃名捡者之为。则其不斥以拘儒拙法而指为豪士所嗤笑者鲜矣。虽然。曾子任弘毅之重。孟子负刚大之气。而其所言所戒。终不出正容色谨辞气。持其志无暴其气之外。岂容一点粗豪血气间厕其间哉。记曰致乐以治心。致礼以治躬。致礼乐之道。举而措之天下。无难矣。由自怡以致中心无斯须不和。由拙修以至云为无一事不度。则吾知礼乐之道举集君之身。向所谓达不变穷不怨。不恣睢以快者。不待勉强而能。异时霖雨邦家。将使斯民无一夫不囿其乐。而孔子所谓修己以安百姓者。亦当于吾身亲见之。不止于耕云钓水。自怡其身而已也。顾余不及往同其乐。听至论而豁蒙蔽。然想像孤松日暮之趣。活水天光之乐。未尝不心融神会。不待其身履目睹而后知也。是以承命不辞而记其本末如此。天休盖永嘉名家。所谓处士公。即鹤峰先生之犹子也。虽其累世隐德不仕。至天休始显。然其家学渊源。实亦有所自云。今 上十年七夕前一日。载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205H 页
宁李玄逸记。
马将军铜柱记(月课代人作)
柱在汉南海交趾界中。按范史建武中。天子既宁区夏。乃拜马援伏波将军。南征斥地。立柱以定汉极界。所以谨华夷别外内也。于是炎风不毛之地。尽入版图。柱北万里为衣冠文物礼义之邦。其南不过林丛茅竹剪发文身之俗数千百户而已。气化升降。淳漓判合之不齐。曹刘孙氏两晋十六国。瓜分鼎刻。户传家持。是柱也。不免为索靖所叹荆棘中铜驼耳。唐兴奄有区宇。及其乱也。杜工部有扶桑铜柱之叹。柱之系于治乱尤信。五季之乱。江南常为李氏之有。宋治过于唐而幅员不及。逮其季世。漂流江表。柱之北常为夷夏杂处之场。其南亦多獠户出没之虞。沈沦至于元氏。无复有华夷南北之限。自有此柱。天下之乱。未始有也。运值涒滩。日月双行。北际鹤野。南穷交趾。礼乐文物。弥亘寰宇。又岂有柱南柱北内外之分哉。无平不陂。崇极而圮。至今才三百馀年。独柱南剪发文身之地。在蛮獠之乡者。反被衣冠中国之化。呜呼。将阴阳推荡之势。迭运更代。莫之为而然邪。抑人事之感。有以致之耶。物有显晦。而人之感慨系之矣。旷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205L 页
世犹然。况其迩者乎。顾余生僻。去柱水陆万里。独凭传记所载。得其梗槩如此。至于尺度长短。筑址广狭。与山川向背之势。则固莫得以详焉。异时倘得奉国命重数译。输诚日边。路过柱下。摩挲铜面。为致今日冥思默念之意。则斯岂非平生一快耶。今姑不可暇矣。聊道其所感如右云。
兴政堂 亲政时画屏记
 上之十七年十二月辛丑。 上召吏曹判书臣柳命贤,兵曹判书臣闵宗道。诣兴政堂。行考功迁进法。两铨左右侍郎,郎中员外郎各若干人。承宣左右史,尚瑞郎官又若干人。 上面谕两铨臣曰。凡仕涂之清不清。罔不在厥初仕。惟尔莅事之臣。其各黜乃心。恢公道。苟贤矣不遐遗。若不才且贤。毋徒以世族为也。惟时两铨臣。莫不承命祗肃。注拟惟谨。翌日壬寅。已于事而竣。 上意嘉之。命宣法酝。群臣以次离席伏拜受爵。酒凡五行六行而止。一堂之上。怡愉肃穆。宛然有三代上君臣相悦之意。呜呼休哉。既退。相与言曰。今兹之举。既稀世盛典。况 圣上扬仄惟贤。不以世之教。实符成汤立贤无方之旨。盍谋所以张大其事。于以侈 上赐而饬群僚。又各传之永久。为后世子
葛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 第 206H 页
孙光宠乎。佥曰允哉。于是各出丹青绢素。资用妆帖为屏。令画工摸写为图。其右旁悉书当日入侍诸臣官爵姓名。属玄逸为之记。十八年玄黓涒滩三月甲寅。嘉善大夫吏曹参判兼成均馆祭酒 世子侍讲院赞善李玄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