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附录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6H 页
年谱
明章宗天启五年(仁祖大王三年)乙丑十一月二十七日壬申(寅时)。先生生于汉城之会贤洞外第。(先夫人时归觐。先生方在娠。有推命者言某日当生贵子。果以是日生。◑蔡湖州裕后见之曰。此儿气貌清滢。如照夜明珠。真异人也。)
 六年丙寅(先生二岁)
 七年丁卯(先生三岁)
毅宗崇祯元年戊辰(先生四岁)
 
二年己巳。(先生五岁◑时先大夫观察公寓龙仁墓下。先生一日踞门阈。母夫人戒之曰。先墓入望。敬谨可也。自后向墓不复踞。)
 三年庚午(先生六岁)
 四年辛未(先生七岁)
 五年壬申(先生八岁)
 六年癸酉(先生九岁)
 七年甲戌。(先生十岁)受韩诗于观察公。(诵读十馀日。凡韩文公出处行事。一一历陈。观察公问何以知之。对曰。因观本集小注。得其详。公甚异之。)
 八年乙亥(先生十一岁)
 九年丙子(先生十二岁)冬。避虏乱于丰基白也洞。(时观察公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6L 页
从军岭伯幕府。先生独奉母夫人避乱。至东门外。人马纷沓。至于相失。而先生冲冒执鞚而行。路逢妇人。必回头俯面而避之。踰竹岭寓于白也洞。其间屡经危险。备尝艰难。而临机应变之方扶护。奉养之节。俱得其宜。南中士友咸嗟叹以为长成人莫及也。)
 十年丁丑。(先生十三岁◑观察公以成川府使。见忤于监司闵圣徽。因捏 启被拿。是时囚人子弟。得出入金吾。故先生往侍之。罗参议万甲同在囚中。见先生。敛容叹异。待观察公。亦加礼貌。)
 十一年戊寅(先生十四岁)冬。聘夫人柳氏。(应教颍女。先生儿时。气岸卓荦不群。及居甥馆。折节读书。慎择交游。应教公甚器重之。)
 十二年己卯。(先生十五岁)读小学。(科制。始赴试者必先讲小学。先生读是书。憬然曰。此士学最初功程。安用举业为哉。早夜攻苦。始有专心学问之志。◑先生自幼性至孝。及志学。凡定省温凊。左右就养之方。一遵于礼。严敬如朝廷。服劳同婢仆。观察公或谕之使止。先生辄以事亲。不可使人为之之意。委曲开陈。)
 十三年庚辰。(先生十六岁◑先生患呕血。至十许年乃差。先生自言其时百药无效。后得操心之要。断嗜欲绝思虑。此心泰然不动。然后病乃差。始信许鲁斋百般补养皆虚伪。只有操心是要规之语真警切。)八月。子道元生。
 十四年辛巳(先生十七岁)
 十五年壬午(先生十八岁)
 十六年癸未。(先生十九岁)二月。子道谦生。
 十七年甲申。(先生二十岁)陪往观察公仁川任所。读中庸。(时观察公为仁川府使。先生陪往。取中庸一书。独处一室。闭户剧读。殆忘寝食。后先生自言其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7H 页
时学未知方。操心太急。旋又解弛。不能接续做去。先儒所谓强把捉难久者。政谓此也。◑一日夜分就寝。有两鬼排户直入。先生夷然不动。两鬼遂去。朝问吏辈。云旧倅二子㢄死于此时。或作怪。人皆劝其移处。而先生不听。妖遂绝。)是岁。 明运讫。
仁祖大王二十三年乙酉(先生二十一岁)
 丙戌(先生二十二岁)
 丁亥(先生二十三岁)四月。子道晋生。
 戊子。(先生二十四岁)陪往观察公淮阳任所。游金刚山。(时观察公移淮阳。先生禀告游金刚。徜徉吟弄而归。自此便有历览域内山川之意。)
 己丑。(先生二十五岁)陪往观察公安东任所。(人有劝往西岳寺读书。先生不肯曰。衙中亦可读书。且守令子弟出外而处。则官人往来及外人交接。皆有弊。不可为也。)冬。寓居原州之法泉村。(先生先世世居汉城之▣洞。观察公自安东罢归。寓居法泉。先生奉侍而往。)
孝宗大王元年庚寅(先生二十六岁)春。筑恩休亭。(观察公雅性恬退。至是有老休之志。先生为之卜筑。以遂其志。)冬。中生员试二等。(世俗例以呼新侵戏。先生厌其媟慢。虽被先进招呼。不从其戏。先进亦不能强。◑下乡以后。尤笃志圣贤之书。将论语一部。往来山寺。不限遍数。读至十馀年。又以近思录,心经,朱子书节要等。轮回诵读。沈潜反复。盖有日新又新。不能自已者。而专务韬晦。惟恐人知。故世之称之者。特以至孝目之。而不知其皆自学问中出来也。)
 辛卯(先生二十七岁)七月。子道恒生。
 壬辰(先生二十八岁)陪往观察公三陟任所。游中台山。(以有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7L 页
泉瀑之胜也。观察公屡典州郡。先生随往。常在衙读书。足迹未尝出官门一步地。往来本家。未尝带官人。当观察公递归时。必亲检婢仆行箱。若有纤芥官物。责而还之。)
 癸巳(先生二十九岁)
 甲午(先生三十岁)
 乙未(先生三十一岁)
 丙申(先生三十二岁)春。寓春川府。(乙未。观察公按节江原道。以寓舍逼近营下。乍寓春川。先生陪往焉。古规例给随行子弟驲骑。而先生常乘私马。往来本家。短仆羸骖。行色萧然。本道守令之寻常呵喝。亦必下马以避之。使人不知为方伯子弟也。)秋。观察公罢归。撤寓还法泉。
 丁酉。(先生三十三岁)禀观察公废举。(时有谒圣试。先生以观察公命往赴。其入场纳券也。同砚诸人。欲趁午鼓急往。先生以为 御座之前。不可杂沓纷竞。持试券从容缓趋。午鼓才罢矣。在后之人皆争先纳券。而独先生与同砚二三人未之及焉。同砚出而相谓曰。为丁某小学之道所误。未免曳白。盖先生虽造次之间。必以绳墨自律如此。◑先生不欲暂离亲侧。为决科从宦之计。故观察公亦不欲强拂其意。先生自是废举。)冬。被道伯荐。(本道监司俞玚。以先生读书修饬有操有行荐 启。)
 戊戌(先生三十四岁)
 己亥。(先生三十五岁)营新谷别业。(新谷在郡北。距法泉七十里。山野閒旷。林壑幽邃。先生每检农之暇。赏玩泉石。穷源而返。若有豁然自得者。仍赋一绝。见文集。)
显宗大王元年庚子。(先生三十六岁)长子道元,仲子道谦连中进士。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8H 页
辛丑。(先生三十七岁◊有偶吟一绝曰。茅斋睡觉整冠裾。风度疏松月荫阶。三十七年和醉梦。惺惺今夜闻晨鸡。先生平生不喜作诗。而因有所省觉。发于言志者如此。先生常言其时虽似有所见。而后来思之。皆流于空眇虚荡之域。惟能知其如此。而反求圣贤之书。体验于人伦日用。故不至大段走作。渐就平实。盖人之无所见已矣。稍有一斑之见。鲜不误入。有所见而不误入。然后可以言学矣。)
 壬寅。(先生三十八岁)遭长子道元丧。(柳参判命贤来吊。握手而哭。先生不哭。柳公问之。先生曰。吾若哭泣伤生。则贻亲之忧。故既已抑情。君勿复提起。柳公曰。吾兄之学。似近于外道矣。其后柳公丧子得重病。几危复苏。言于人曰。曩以丁兄之事为过。今始叹服云。)仲子道谦登文科。
 癸卯。(先生三十九岁)遭仲子道谦丧。(二子俱声誉藉甚。人皆以公辅期之。不幸长子夭逝。观察公过为哀戚。先生曲加宽譬。至是仲子又丧出于京邸。讣至。观察公时未朝膳。先生袖讣书。从容进酒饭。侍食如常。食下。先以死生昼夜之理反覆开陈。然后始告之。慰安讫。退就山后僻远处。一哭尽哀而止。金判书徽闻之。亟称于人曰。如丁某至孝。古今所未闻也。◊观察公有火上之證。壬癸丧戚以后。渐加沈笃。殆无宁日。先生昼夜侍侧。起居扶护。药饵供进。皆身亲为之。衣不解带者。十四年如一日焉。)
 甲辰(先生四十岁)六月。荫补义禁府都事。不就。(朴判书长远少与先生同里闬。年长早贵而每加敬服焉。及其秉铨。有是拟。仍言于沈佥知辙曰。此友本无宦情。必不肯来。而为国用人。亦不可任其虚老矣。其后朴公之子镡来谒。退而言于先生孙思慎曰。先人尝言吾阅人多矣。如丁某之至行高识。今世无右。汝辈可以师法。不肖兄弟至今不敢忘云。)秋。筑愚潭精舍。(距家数里许有愚潭。潭上山麓陡起。宅旷而势绝。先生爱其胜。始构精舍。以为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8L 页
藏修之所。)
 乙巳(先生四十一岁)
 丙午(先生四十二岁)
 丁未。(先生四十三岁□是岁六月二十五日梦。有人书赠曰。君子之过。如白玉之玷。既尽琢磨之功。则玉质宛然。盖先生一生自治诚切。如恐不及。每以伯玉寡其过未能之意为心。故梦寐之间。若有阴来相之者。)秋。奉观察公移寓于府内。(主牧许公秩每出候于观察公。先生辄往谢之。许公另致殷勤。每欲摆脱拘检。言笑款狎。而先生必恭谨自持。愈久愈饬。许公深加敬惮。语人曰。若丁某可谓不可得而亲疏者也。)
 戊申(先生四十四岁)春。 除典设司别检。不就。◇七月。奉观察公还法泉第。
 
己酉(先生四十五岁)
 庚戌(先生四十六岁)
 辛亥(先生四十七岁)春。筑养真堂。(先是观察公有火上之證。先生以家东山麓地势高爽可颐养。至是构小斋。观察公深以惬意焉。)
 壬子(先生四十八岁)五月。丁观察公忧。(哭擗之中。躬执殡敛。附身附棺。无少遗憾。)七月。葬观察公于建登山。(距家三十里。先生每朔望展谒。风雨不废。或一两朔留止。朝夕上山。哀号不辍。)
 癸丑(先生四十九岁)
 甲寅(先生五十岁)七月。服阕。(裒取观察公遗文。藏之巾笥。日侍母夫人侧。凡百使令。皆身亲为之。馀力读书。昼夜不辍。儿女辈惯听所读。往往传诵心经矣。)九月。往安成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9H 页
拜南坡洪公(宇远)。请观察公行状。(洪公文学操行。见重一世。尝与观察公友善。先生为请善状。)
肃宗大王元年乙卯(先生五十一岁)正月。往拜南坡洪公。(时洪公以校理承 召。咨先生以时务。且欲论劾宋相时烈。先生极言偏党之弊。劝以调停保合。洪公称其为老成之论。)七月。除 贞陵参奉。不就。(因右议政许穆陈劄别荐。有除职承 传。其后洪判书宇远,权判书大载相继论荐。)
 丙辰(先生五十二岁)四月。浴延丰温井。转游俗离山。(出山有诗)五月。 除司瓮院参奉。不就。(尹判书鑴主张复雠之说。谓先生可当大事。欲为荐擢。送人致意。先生辞却之曰。春秋复雠之义。固非不知。而此大事。必须如蔡谟所谓度德量力而后为之。以吾观之。恐非尹公所能辨。且古之人或有慷慨忘身。不计成败者。尹公果践其言。则虽不免偾事之患。犹不失为忠义之鬼,近者专以此义自任。一生大谈者。只赌取名位而已,终未闻踰鸭江一步地。今尹公所言。亦是一套,归语尹公。好官当随俗为之。何必假此以为名乎。)
 丁巳(先生五十三岁)正月。 除司瓮院主簿。不就。(因大司成李袤陈疏。有是 命。)四月。拜工曹佐郎。不就。(先生以学行才德,早负重望。甲乙以后。亲旧满朝。人皆以为朝夕大用。而先生深恶朋党。远避名利。闻人语涉党论。若将浼焉。辞气严截。议论正大。不肯随俗徇人。以此毋论戚故。皆无汲引推荐之意。而或有因公议备荐者。亦不过循例调用而已。)六月。 除真宝县监。不赴。(先生奉 教旨。禀母夫人。夫人曰。汝素无宦情。且汝居家奉养无阙。虽专诚何加焉。吾欲从汝所好。不愿汝屈意就官也。先生遂不赴。)答李在雅论太极书。(李即先生从母弟也。与全公翼耇有论太极长书。委书禀质。先生标示其误处。且勉以不言躬行遵养时晦之道。)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09L 页
戊午。(先生五十四岁)新构别舍于清时野。(奉母夫人移居。距法泉数里。逐日往拜祠庙。非甚病不废。)
 己未(先生五十五岁)
 庚申(先生五十六岁)春。往拜南坡洪公。受观察公行状。(先生曾托先状。及洪公爵位隆显。不复往来。洪公尝语郑教官履恒曰。丁某托其先人行状。而久不推还。必是吾立朝行事。不满其心也。吾甚愧之。至是洪公递职归安城。即往拜受还行状。◑先生屡被荐 召。始终不仕。至是时事大变。平日相识之人。多罹祸网。先生超然独免。人咸服其先见。)三月。赏卧龙岩泉石。(岩在普慈庵前。岩下有曲水可以流觞。先生与冠童十馀人。仿兰亭故事。泛瓢樽相与传酌。经宿乃还。)九月。游白云山。登头陀绝顶。
 辛酉(先生五十七岁)
 
壬戌(先生五十八岁)秋。被别荐。(时朝家有别荐人材之举。以先生应荐者凡五人。郑相载嵩,卢兵使铃以孝行单荐。朴相世采以孝义著闻为目。申判书晸以家行纯备为目。权监司修以居家笃孝绝意荣慕为目。)十二月。拜工曹佐郎。不就。
 癸亥(先生五十九岁)正月。李栻来谒。(栻忠州人。以学问行义闻。至是来谒。先生极加称许。)构法泉别舍。(自清时野还构别舍。为母夫人便养之所。先生日寝处夹室。使子道恒书敬义斋三大字。贴诸壁上。左书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右书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又以朱子敬斋箴及真西山敬义斋铭。分揭座隅。以为朝夕观省。)六月。丁母夫人忧。八月。迁观察公墓。合葬于家后东麓。(几筵哭泣之外。又逐日上山号哭。风雨寒暑。未尝或废。虽大暑。亦不脱绖带。汗流衰服。仍至腐败。)
 甲子。(先生六十岁)树石于观察公墓道。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0H 页
乙丑(先生六十一岁)春。往龙仁釜谷。刻祖考司成公墓表阴记。(先是观察公制阴记未及刻。至是先生始遂遗志。)八月。服阕。(自是先参家庙。仍即上墓展拜。日以为常。)九月。往龙仁。改刻曾祖考大司宪公神道碑。(碑铭即愚伏郑先生经世所撰。李监司袨书之而久未竖。字画多漫漶不能辨。先生禀堂父检岩公磨洗改刻。别录子孙。规置祭田。又以墓下若干私庄并附之。亲写规例以遗子孙。◑母夫人在世时家眷甚众势难同爨人或劝分异先生曰。分异而居。虽孝子慈孙。或未能专意奉养之道。至是服阕。遂有周览山川之意。谓子孙辈曰。吾年踰六十。永辞二亲。先事又粗举。若复眷恋儿曹。汩没冗务。则几负我一生。无宁携书入山。从吾所乐。汝辈勿我止也。○先生居家必躬检。农业秋穫之日。祭需亲供及种子藏之。各有其所。至于家用。又必有籍记。量入为出。条理该密。同爨至七八十口。而得免呼饥之患。)
 
丙寅(先生六十二岁)正月。拜司宪府持平。上疏辞。未递。(自是凡辞疏具衔。只以前工曹佐郎书之。人问其故。先生曰。自以世禄之裔。不失荫仕之名。乃其分也。至于不可堪之职名。初不敢冒处。先生又以为当初亲老不仕。非有他意。人或以此疑其有蕴。至被非分职名。此以不仕之迹。转作媒爵之阶。长虚伪而坏廉耻。莫此为甚。前后辞疏。每以此意。)二月。又上疏辞。未递。( 批曰。风宪重任。不可久旷。尔勿过辞。从速上来察职。)又上疏辞。蒙 允。○三月。游俗离山。○四月。到尚州谒道南书院。转游智异山。(由道南历金山直指,星州双溪等寺。入修道山。寻寒冈遗躅。路次咸阳。主倅沈公辙。即先生故旧也。相与信宿于川西书院。遂入智异山。历赏诸名刹。仍到上无住庵留住。登般若绝顶。俯临沧海。移住求礼金流洞庵。是行。持心经发挥,薛文清读书录及古箴铭。每留山庵。轮以为课。遇亲忌。候鸡鸣时。以香烛玄酒。再拜望哭。尽其月行素。)秋。游德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0L 页
裕山。○冬。复入俗离山。(留上狮子庵过岁。)
 丁卯(先生六十三岁)正月。还家。○三月。游雉岳山。○五月。往广州分院。燔观察公志石。(先生自制志文)六月。复拜司宪府持平。仍 命乘驲上来。上疏辞。未递。○七月。又上疏辞。 许递。○八月。游金刚山。转览岭东诸胜而还。(时文元健陪从。)
 戊辰(先生六十四岁)四月。往安东丰山。谒屏山书院。仍到礼安。谒陶山书院。是行。自月岳到闻庆阳山寺。玩白云台。上青华山观瀑㳍(一作布)。至安东河回。览玉渊,谦庵,翔凤亭诸胜。翌日。谒屏山书院。历青城书院。过石门亭,爱日堂。至陶山焚香展谒。入岩栖轩,玩乐斋。瞻仰遗躅。仍拜先生墓。 五月。访李南岳翼升(玄逸)于宁海。(李公文章学术。为世所推。先生至是相见。欢然若旧识。见其所著洪范衍义,四七辨等书。称其考据精博。论议正当。及归。李公与其弟嵩逸及诸士友送至真宝之凤览书院。)转游清河内延山。至庆州谒玉山书院。○八月。至青松风树亭。闻 庄烈王后丧。哭临于本府客舍。○九月。至安东酉谷。访权斗寅。仍谒三溪书院。至荣川茁浦。谒先祖大司宪公祠庙。还家。(过昌乐。李公东标时为邮丞。闻先生行。出拜请教。先生称其学识博洽。)冬。往留黄山净水庵。
 己巳(先生六十五岁)春。往留雉岳山上院庵。八月还。○李栻来谒。(时栻拜 宁陵参奉。来禀出处。先生答以可仕之义。栻遂就官。每替直归。留侍累日。问难大义。先生期待甚至。)九月。溯丹丘峡。仍登览小白山。留顺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1H 页
兴草庵。(过丹丘至龟潭。玩玉笋,玄鹤诸峰。爱其山水。仍有结茅之意。因南向小白山。遍观上下伽佗。缅怀退溪先生遗躅。至草庵留住。)十月。谒白云洞书院。往游鹤驾山。◑访李孤山厦卿(惟樟)于丰山。(李公学问博约。见识明透。遂结道义交。)闻拜司宪府掌令。还家。(与孤山李公同至河回翔凤亭。闻有 除命。取路鸟岭而还。)上疏辞。未递。◑十一月。承 召命。又上疏辞。不 允。(疏略曰。臣闻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而召而不至。邦有常刑。臣虽迷劣。亦禀秉彝。岂不知不俟驾不俟屦之为恭而自速于邦刑也哉。其所以一向烦吁而不知止者。诚以臣之于君。不但专以承命为恭。而至于义所不可进。则有时而不敢进也。是以先正臣李滉之言曰。可进而进者。进为恭。不可进而不进者。不进为恭。如臣愚蠢。虽不敢妄拟于古人之出处。而若其不可进之义则自知甚审。玆敢不厌烦复。冒死更吁云云。 批曰。省疏具悉。朝家之属除宪职。意非偶然。而前后固辞至此。不其太过乎。宜遵前旨。安意勿辞。从速上来察职。)十二月。又促 召。上疏辞。(政院以有堂下宫县道屡疏之 禁令还送。)
 庚午(先生六十六岁)正月。草疏未上。(先生拟上五疏。已而闻政院以在外台员之多一时启递。遂止。)夫人柳氏卒。(夫人贤有见识。先生甚加礼敬。后记行迹曰。室人孝友出天。多有人所难能之行。余自少患吐血。心火大发。性又狠愎。举措颠妄。室人有识虑。能诱喻周旋。俾不至陷于过恶。余之奉先保家。实有赖于室人云。)三月。游清凉山。(是行。谒道南书院。邀孤山李公于中路。同到陶山谒庙。仍入清凉山游赏累日。及归孤山有赠诗。)五月。拜 世子侍讲院进善。上疏辞。未递。(政院以有 册封大礼。荐先生。故有是 命。先生上疏极陈难仕之状。略曰。臣窃惟春坊僚属。为任甚重。必选一时文学才德之士。使之出入辅导。薰陶 德性。如臣不识文字。只是马牛襟裾者流。而使之备员充位。名曰进善。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1L 页
则不惟臣之虚膺 宠命。无善可进。当此班行新设。朝野拭目之时。乃敢玷污于其间。不亦轻朝廷而贻国家之羞乎。此臣之所以怵惕惶愧。若无所容也。如臣陋劣。虽不足比拟于士大夫之廉耻。而朝廷既处臣以士大夫之职。则其所以启饰诈之路。开巧宦之门者。实自臣始。辱国之罪。万死犹轻。在臣今日之私义。惟当枯死沟壑。不污官方。少免辞小受大之态。以赎欺天辱国之罪。则 圣朝风化。或不由臣大坏。而小臣区区报国之微诚。亦得以遂其万一。此志耿耿。恐或失坠。臣之情愿。其亦戚矣。天地鬼神。临之在上。质之在傍。臣岂敢故为一毫饰辞。以重欺天之罪乎云云。 批曰。省疏具悉尔恳。尔之学行。业已知之。春宫辅导之任。舍尔其谁。而乃引不当引之嫌。至以不仕媒爵倩陈辞疏之说。辄自撝谦。若是其太过。此岂平日所望于尔者乎。心窃愕然。无以为谕。尔其须体此意。安意勿辞。趁大礼从速上来。毋孤企望。)六月。有 旨促 召。上疏辞。不 允。(以 王世子册礼迫近促 召。先生上疏力辞。 批曰。省疏具悉尔恳。已谕予意于前疏之批矣。何用过辞至此乎。宜遵前旨。安意勿辞。亟回遐心。从速登道。仍 命道臣宣 谕。)又上疏待罪。(至是 册礼已过。先生以职在僚属。未参盛礼。上疏待罪。 批曰。省疏具悉尔恳。尔以穷经世禄之臣。本非洁身高蹈之士。当此艰虞溢目之辰。不念休戚与共之义。徒守考槃之志。杳无幡然之期。是岂平日所望于尔者乎。心窃愕然。只恨情志之未孚而已。矧今春宫辅导之任。一日为急。不可一向撕挨。以孤虚伫之意也明矣。尔其亟遵前旨。安意勿辞。从速上来察职。)七月。又上疏辞。未递。( 批曰。省疏具悉尔恳。已谕予意于前后之批矣。尔勿固辞。从速上来。毋孤企望。)十月。封六条万言疏。呈县道未达。(先生既以不仕媒爵辞小受大为嫌。终始不应 命。而前后 圣批勤恳。惶恐感激。欲附以言事君之义。遂就晦斋李先生上 中宗大王一纲十目疏中取其六条。述其大略。仍附己意。草成万言。由县道呈上。时宰以触犯时讳自速大祸。径取下送。通于道臣。使之据 禁令勿捧。且劝贻书于先生。勉其停寝。先生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2H 页
答以壅蔽言路之患。累呈见却。疏略曰。其一正君心。 殿下圣质高明。天资近道。频 御经筵。日讲圣贤之书。则其于正心之方。固已熟讲而体验之矣。臣不敢赘陈贱见。而以其符验之著于外者观之。则或恐 殿下之于正心之功。犹有所未尽也。臣窃念 殿下英锐果断。可以大有为之君。而惟其英锐也。故或欠涵养深厚底功夫。惟其果断也。故殊无沈潜缜密之气像。平居而存主不固。遇事而易至摇荡。以致发之于外者。率多伤于轻快。失于躁急。喜怒不无过差。辞气或至忿懥。既有歉于温厚子谅保合大和之盛。又未见有忧深思远长虑却顾之意。以此言之则 殿下之讲学。似是只说得正心一场说话而已。固未曾直就本原上。仔细理会。亲切体认。以之措诸实用也。其二严家政。 殿下圣德光明。以御家邦。而 中宫殿新升壸极。以赞内治。闺门之间。自当整肃。而先事之戒。不可不存。御下之道。不可不严。向者戚里至于私谒便殿。以售奸谋。宦寺至于交结缙绅。以作权势。当其外示至诚。密勿谋为之际。 殿下亦岂不以其人为可信而其言为可听也。及今觉悟而后观之。则无非愚弄之狡态欺罔之邪心。 殿下若一向信用。则不几于亡 殿下之国哉。今既洞察其倚附幽阴之迹。而又当家道正始之日。必须痛自惩艾。扫革前弊。勿以为宫廷之隐奥。而常若十目十手之严。勿以为端倪之微细。而常畏滔天燎原之祸。克正宫禁。检防姻戚。如有宦寺便嬖之类。交通内外。复开邪径者。即付有司。绳以重律。以昭 殿下清明之治焉。 殿下孝友出天。抚爱宗族。恩遇之隆。无间亲疏。况在 先王同气之亲乎。噫。两贵主青年孀居。哀此茕独。而有子无良。获戾于天。块处深宫。形影相吊。妇人偏性。莫知其子之恶。过于忧伤。转辗成疾。则以 殿下之至仁圣德。念及于此。岂不恻然而伤感也哉。 先王至亲。惟此两贵主。而年龄已暮。馀日无几。伏望 殿下曲加恩礼。慰解其心。以笃亲亲之义。废妃配体 殿下几至十年。 殿下以伉俪遇之。臣民以母道事之。今虽见废。犹当处之别宫。待之以礼。以尊帝王之家法。以全旧日之恩义。而今乃不然。加以庶人之号。寘诸闾阎之中。则 殿下之待之也。无已太薄乎。顷因儒臣大臣之所达。有修理别宫继给廪料之命。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2L 页
而旋即停罢。此 圣德之既光而复晦者也。臣窃惜之。其三养国本。 世子虽在冲年。生禀异质。岐嶷夙成。大有异于凡人者。教养辅导。不可少缓也。此 殿下所以早定位号。以寘宫僚者也。夫人生而静。天之性。感物而动。性之欲。性无不善。而几有善恶。故习于正则正。习于邪则邪。是以古之圣王教太子者。必选端方正直博闻道术之士。以任辅导。而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盖尝慎之于微而养之于早也。今之宫僚。必须抄简一世之人望。而如臣愚蠢无识。不可比数者。亦得以滥厕其间。则或恐选任之道。犹有所未尽也。必须斥去如臣之流。而更加敷求。务得其人。真取其实。然后庶可以收其辅导之实效矣。当初 殿下为宗社万世之计。询问诸臣以定名号。伊时二三宰臣虽有异同之论。究其本心。岂有他哉。不过询问之下。各陈所见而已。今乃以此为罪。一并退斥。至于除拜宫僚之时。亦不为参合彼此。以广抡选之路。而举措偏重。剖析太甚。有若一家之私事者然。此岂所以系一国之人心而措国势于磐石之安者哉。而况 殿下将以一国臣庶。全付我 世子。而不以至公之道牖之。反以偏系之私视之。甚非所以教之以正而一视同仁之义也。其四正朝廷。我 国家朝论之携异。殆将百有馀年。而转辗矶激。遂成痼疾。以至庚申年间。因一妖逆机阱大作。无辜含冤。偏党之祸。于是乎极矣。幸赖 天心大悟。幽冤毕伸。克正诬告之律。以慰远迩之望。日月之更。孰不钦仰。第其更革之馀。诛窜相继。臣远伏穷乡。昧于前后事实。虽未详某某人之罪或重或轻。而大抵此人等。以杀戮导 殿下而反受其殃。此固天理之必然者也。虽然。彼初非不告于 殿下而擅自为之也。乃欺诬 殿下。藉 殿下之威势以售其计。则 殿下之受其欺诬。使得以恣其猜杀者。此固日月之明。或有所蔽而然也。今当悔悟之始。 殿下以前日之见欺者为戒。朝臣以前日之逞憾者为惩。君臣上下互相劝戒。毋踵前习。大开宽仁之政。以成公平之治。则实 国家朝廷之福也。朋比之习。其来已久。风声所及。谁能自脱于色目之中。而若其善恶心术之所在。则虽亲父母兄弟。亦有所不同。岂可曰彼皆不善而此则皆善也。亦岂曰此则皆是而彼则皆非也。今乃混其心迹。无所卞别。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3H 页
苟其当路之类。则不察其贤否。汲汲引进。苟其失意之徒。则不究其情罪。而一切屏逐。夫权势荣禄。众趋之都府。故利之所在。不暇廉隅。虽有争夺不靖之弊。而在人君公听并观之道。岂可曲徇其意而无所裁抑也。 殿下临御十六年之间。时事三变。而每于变革之际。必专用一边之人。使屏退者含恨次骨。使得意者恣行报复。 殿下又一任其所为。不思所以消融彼此。调剂人心之道。臣恐循是以往。则 殿下之朝廷。征战无已时也。而况才难之叹。莫甚于此时。虽爬罗剔抉。率录小善。犹患庶官之难其人。及反举国而分之。区别而用之。以致用人之路不广。杂进之弊日滋。不闻为官而得人。未免为人而择官。职事之不举。庶务之丛脞。此固理势之必然也。其五慎用舍。 殿下即祚以来。自乙卯至己未。皆以为贤而尊之宠之者。凡几个人。而至庚申。非诛则窜。非窜则斥。其可谓贤耶邪耶。自庚申至戊辰。皆以为贤而尊之宠之者。凡几个人。而至己巳。非诛则窜。非窜则斥。其可谓贤耶邪耶。然则自己巳。皆以为贤而尊宠之者。臣亦未知其他日之果为贤果为邪也。臣窃覵 殿下有求治之愿而未得致治之要。有得人之诚而或欠知人之明。好贤而未能真知其为贤。恶恶而未能真知其为恶。或虑用彼而胜于此。用此而胜于彼。彼此交进。用舍无定。而所用未必称意。治效渐至捕风。此 殿下之心。所以顾瞻咨嗟。靡有所届者也。其六开言路。 殿下有求言之旨而无翕受之诚。有咨访之名而无采用之实。听言之际。不无切切计较之心。纳言之时。有慊一一容受之量。或覈其言根。雷霆斯赫。或逆探其意。霜露乍变。则其与逆于心而求诸道。逊于志而求诸非道者。果何如也。噫。朴泰辅,吴斗寅等事。尚忍何言。其言之是与不是。姑舍勿论。 殿下试观前史扑杀言者。果是何如主哉。桁杨之下。见者丧魄。道路之传闻者悼心。此诚千古所罕有之过举。而满庭臣僚。无一人忘身敢谏。纳君无过。而退自相谓曰。上怒如此。吾辈无如之何云尔。则吾君不能。莫大乎此。臣窃痛之。且 殿下每于所厌闻之事。则必先立禁令。或云论以一罪。或云切勿捧入者。前后甚多。臣僻居遐乡。虽传闻未详。以 殿下之盛德。岂为是哉。如或果尔。则甚非盛世之所宜有也。 殿下之所设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3L 页
禁令者。虽是不当言之事。既捧之后。不可用则置之而已。何必先自拒绝。使不得言乎。夫以诽谤之言。书诽谤之木者。岂皆所当言之事哉。其中必多悖妄犯上之言。而古之圣君未闻有以此罪之者。惟秦始皇设诽谤妖言之罪。而国随而亡。今虽未能设诽谤之木。其可以禁令防人之言乎。)又呈短疏。陈暴六条疏未达之由。( 圣批。只以勿辞上来。循例赐答。至于六条疏壅遏一款。则未蒙 省纳。)十一月。 命赐启蒙翼传及食物。仍促 召。上疏辞。不 允。( 批曰。省疏具悉尔恳。屡悉予意。而固辞至此。不其太过乎。安意勿辞。宜速上来。)往留雉岳山上院庵。(闻内从兄赵公德润讣。还家。)十二月。又上疏辞。不 允。( 批曰。噫。人生斯世。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如非洁身高蹈之士。宁有甘心自废。不思所以同朝共济乎。前后疏批。已竭至意。谓说予心。不日造朝矣。情志未孚。巽辞愈恳。是岂平日所望于世禄之臣者耶。矧今世子年岁渐长。出入辅导。此正其时。尔其宜体至意。须勿过辞。从速登道。毋孤企望。)
 辛未(先生六十七岁)正月。又上疏辞。兼呈六条疏。因有削夺之 命。(先是闻持平申泶以不捧儒臣进言疏。请推道臣。蒙 允。故更呈县道上送。至是始达政院。政院 启曰。即者进善丁时翰上疏。从县道到院。其所条陈。不翅万言。而其中有废庶人处别宫之语。此等疏曾有勿为捧入之 教。所当直为退却。而系是儒臣之疏。何以为之。敢禀。 答曰。不有禁令。簧鼓邪说。愈往愈甚。诚可寒心。不可无别样惩治之道。疏本捧入。 备忘记曰。噫。自大奸党屏黜之后。一种怪鬼之辈。失志怏怏。怨憾次骨。兴讹造谤。惑乱民心。危疑之端。指不胜屈。识者之为国家深忧远虑。固已久矣。乃者进善丁时翰以世禄之臣。罔念图报之意。乃敢党附邪说。投进一疏。而语意绝悖。有不忍正视者。噫。致祥之罪。上通于天。而诛止其身。廷辅等之负犯。亦非细故。而编配未及。旋即赐环者。皆出于轸念贵主。则未知所欲加者何礼也。所欲解者何事耶。废人之恶。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4H 页
浮于尹氏。则此实宗社之罪人。而敢以人心久而愈郁等语。肆然笔之于奏御文字。以资邪论之嚆失者。已极无严。至若以厚待郭后处变于今日。以克追先志取法于他日之说。尤非人臣之所敢发口者也。春坊僚属。既极一时之选。则宁有举措之偏重。剖析之太甚。而乃以二三臣之用与不用。有若关人心之向背。国势之安危者然。是何遣辞之危险。一至于此耶。大憝伏法。神人胥说。而敢曰体统大壤。国脉渐伤。忘君死党。在法当鞠。而又曰扑杀言者。隐然归朝廷于不韪之地。而为他日立节之计。其心所在。诚不可测也。此而置之。人心日渐陷溺。义理日渐晦塞。末流之害。将至于国不为国而后已。丁时翰姑先削夺官职。○持平洪万纪启请还收削夺之命。蒙 严旨引避。掌令孙万雄处置请出。持平成任,掌令孙万雄,郑善鸣等连启旋停。玉堂副校理许颎,修撰李震休陈劄请从宪府还收之 启。校理赵湜,大司谏权歆,副提学睦昌明等相继陈疏。以 备忘措语之过重为言。)三月。孙思慎登文科。(先生贻书训以立朝事君之道。)游弥勒山。○四月。由丹丘山水。往留浮石寺。(时孤山李公,黄生世㷞来会。留一旬而还。)六月。游雉岳山。○八月。往省高阳茂院及白川栗壑先茔而还。○十月。李孤山来访。(时先生留般若庵。李公以翊赞入京肃谢。归路历入法泉。先生下山相见。李公赠诗。有丧尽天机谒黄绮。羞将尘染点阶除之句。)
 壬申(先生六十八岁)三月。往宁越谒六臣祠。转到丰基。留双岳寺,休休庵。(时黄寿一来谒。先生一见辄欣然曰。君以明睿之资。有志此事。闻见实得已如此。因写照影铭与之。)五月还家。(过龟潭。寻李省庵亭旧址。益决诛茅之志。)七月。有叙用之 命。(领议政权大运进曰。顷者进善丁时翰上疏。疏语妄率。自 上罪之宜矣。槩当初处分既定之后。 圣明若以旧恩有所轸念。则固为盛事。而到今臣子岂敢轻议于其间哉。时翰以草野之人。未谙 朝家事体。而但其以谨饬之士。笃于事亲。前后 除官。一不赴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4L 页
 召。亲没之后。永断世虑。其志诚为可尚。 圣教中有曰为后日地。则此非时翰本情。且今时月累过。虽曰有罪而罚己行矣。自 上宜有宽恕之道矣。承旨沈仲良曰。谓之为后日地。则非但本情不然。国人亦皆称冤矣。领相曰。时翰自少无仕宦意。到今衰老。宁有为后日之意乎。且其疏语虽有颠错之处。亦不无采施之言矣。 上命叙用。)与李燕岐(允协)及赵牙山(九辂),司书(九畹)书论辨诬事宜。(昏朝癸丑五月。逆臣郑造,尹讱首发废置 大妃之论于台席。先生祖考司成公适拜持平。与崔大宪有源,金执义止男抗辞立异。斥补瘴邑而殁。其时避辞昭载于 国乘野史。而独郑桐溪蕴疏中有失实误书之事。故癸亥改 玉之后。柄事人因得低昂功罪。以司成公适在大君出置时台官。独漏于同时立异人书 启褒赏之中。反有追夺官爵之典。壬午。观察公以掌令陈疏吁冤。特蒙伸雪。复官 赠职。至是闻汉阴李相公墓碑。龙洲赵判书所撰。而有诬及司成公语。仍誊出司成公立异避辞之著在诸名家者。裁书李,赵两家。欲删定谬误。两家持难。或谓先生事当躬自上京。与两家子孙相议。或陈疏卞明。先生不肯曰。误下文字。陷人不测。在我为横逆。在彼为诬人。为子孙者。固当各尽为先之道。不必亲往相议。有若祈请者然。且先人既已陈疏伸雪。今以私家文字。至于更疏。亦涉无义。第以汉阴相公碑文爽实。于三家俱有关系。故不惮书札往复。而两家未达。视若私情。不必更为强卞。无宁收拾吾家文字。以俟后世之公论。)十月。复拜 世子侍讲院进善。上疏辞。不 允。(吏曹判书吴始复启曰。春坊僚属中。进善作窠已久。尚未差出。事甚未安。而第进善之职。非人人可拟其望。故曾前有单望启下之人。后日政依前例。以单望备拟何如。 上曰。谁人耶。领议政权大运曰。此指丁时翰而言也。 上曰。单望拟入可也。遂以单望启下。先生以叙用未久。上疏待罪。 批曰。省疏具悉。尔其安意勿辞。亦勿待罪。从速上来察职。)遭三子道晋丧。○十二月。上疏辞。未递。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5H 页
癸酉(先生六十九岁)正月。上疏辞。未递。○三月。上疏辞。(先生在延丰温井。呈县道未达。○校理朴万鼎榻前陈启曰臣伏闻 圣上以汉武不用董仲舒为之慨然臣钦仰 圣德敢达所怀即今丁时翰行谊之笃更出凡流至孝无愧于曾闵且自古山人例阔事情而此人则不然当此遇灾求言之日极尽诚意俾示招贤之礼世禄之臣安敢迈迈而不来乎)筑龟潭精舍。(先生于域内。山川杖屦殆遍。而最爱龟潭山水之胜。营建精舍。清风倅金澍送丁助役。先生不受而还之。舍凡三间。中为堂夹两头为室。畀奴守之。先生每至龟潭。常寝处其中。时与远方朋友讲论义理。或杖屦逍遥。寄想水石怡然自得。不知老之将至矣。)六月。更呈前疏始达。赐 批不允。○又上疏辞。未递。○七月。闻从叔父俭岩公讣。(公在永朗村。相距七十里。先生间月造谒。以尽替事之道。至是承讣。先生适患泄痢。未克奔赴。设位而哭。)又上疏辞。不 允。○八月。特下 备忘记。永削仕版。因政院覆逆。旋即还收(时因前县监延最绩疏。忽下 备忘记曰。延最绩之疏中。有丁时翰贲然徵起。责成保傅之语。其心所在。不难知也。顷年丁时翰一疏。既资邪论之嚆矢。日间朴涏之疏。反覆称扬。无所不至。使凶人有此藉重。良可痛心。进善丁时翰永削仕版。承旨权重经等启曰。即伏见 备忘记。有进善丁时翰永削仕版之 命。臣等窃不胜骇惑焉。丁时翰之疏。虽有欠当之语。其心之断断无他。通朝之所共知。凶人之以此为嚆矢。岂时翰之所及哉。时翰以山林遗逸之士。 恩叙既久。礼待如初。而今因一凶人之疏。遽有是命。其在 大圣人处分。实为未安。请还收永削仕版之命。 传曰。勿烦再启。曰。臣等以丁时翰事。略陈所怀。乃以勿烦为 教。臣等窃不胜慨然之至。最绩之援举时翰。不过藉时翰之名。欲以自匿其手脚也。是岂时翰之罪哉。时翰之疏。决其无他肠。而今因一凶人之疏语。直勘之以邪论之嚆矢。平日礼待之意果安在哉。时翰以山野之人。得此情外之罪名。瞻聆所及。莫不叹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5L 页
惜。臣等忝居近密之地。区区下怀不得不更此仰暴。请加三思。还收进善丁时翰永削仕版之命。 传曰。尔等之论至此。勉从焉。○献纳朴涏疏略曰。噫世态工于自谋人情习于软熟能敷心腹肾肠直陈于君父之前者。有几人乎。顷年进善丁时翰以在野之臣。为 圣上之所礼待。身既病不得进。则思以一疏替献其忠。首尾条陈。殆累数千言。臣非知言者。虽未知其言之一一中于至理适于时宜。而槩究其旨趣。则上规君德。下及时政。务尽所怀。不计其他而已。其间纵有一二过当之言。此亦草莽谠直之态。有何可恶可罪之事。而遽触 天威。摈弃不省者有年。近虽更蒙收叙。牵复旧爵。而礼貌殊薄。诚意不接。臣窃为 殿下惜之。而况时方叔季。人物眇然。如丁时翰者。岂易得哉。 殿下亦不能用。纵有贤于丁时翰者。谁肯弹冠而起乎。伏愿 殿下收召丁时翰。礼待如初。试取其疏。更加 睿览。则其中尽多有忠谠公正之论。亦乞优纳而采施焉。)九月。呈疏待罪。( 批曰。省疏具悉尔恳。已谕予意。何用控免若是其过乎。安意勿辞。从速上来察职。 命道臣传 谕。)
 
甲戌(先生七十岁)正月。又上疏辞。( 批曰。省疏具悉尔恳。尔其须体前后之勉谕。安意勿辞。宜速上来察职。)移拜司宪府执义。有 旨趣召。上疏辞。( 批曰。省疏具悉尔恳。霜台亚长。不宜久旷。尔其须体予意。安意勿辞。从速上来察职。)三月。又上疏辞。 赐批不 允。四月递。(始因政院启辞。同在外诸僚递。)闰五月。往龟潭精舍。踰月而还。○八月。又往龟潭。孤山李公与弟惟枋来访。(留数日乃去。先生送别于江上。)九月。往利川访李栻。(栻新构北岳精舍。邀先生。先生题其额曰云月轩。留数日讲辨。)十二月。拜成均馆司业。仍 命乘驲上来。上疏辞。未递。(因朴相世采 榻前陈达。别有出入 经筵 书筵之 命。先生尤踧踖不安。陈疏力辞。 赐批不 允。)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6H 页
乙亥(先生七十一岁)二月。又上疏辞。不 允。○五月。辨诬录成。(李,赵两家子孙。终无删误归正之意。先生于是裒粹观察公伸冤疏。李完平,姜贰相诸名家日录及前后往复书札。合为一册。名之曰辨诬录。)十月。往鹤洞晚閒堂。仍上北岳精舍。(与赵监役宇鸣会话。仍向利川。与李栻及金生硕勋偕上北岳精舍。昼夜讲论。留一望而还。)十二月。复拜司宪府执义。仍 命乘驲上来。上疏辞。不 允。
 丙子(先生七十二岁)二月。又上疏辞。兼陈所怀。特 命罢职不叙。(疏略曰。当己巳之初。 坤圣出就私第。朴泰辅等以敢谏受戮。臣于前疏中亦陈 圣上之过举矣。今者 天心悔悟。复正 坤殿之位号。泰辅等亦被褒崇之典。日月之更。孰不钦仰。其时诸臣之未能竭诚匡救以回 天听。固有其罪。而泰辅等首被极刑。继有论以一罪之禁令。则诸臣之争之不力。真畏死耳。初以 雷霆之威震之。终以斁伦之罪归之。命 殿下平心反躬。薄责于人。则岂无怛然垂恕之道乎。 坤圣之复位。而禧嫔之降号。出于国无二尊之义。理势固然。而第以六年母临之尊。还为嫔御。无少差别于后宫之列者。在古无證。于礼无据。若于退处之后。其所以供奉之节。待遇之礼。讲求前代可据之例。博询议定。务归得中。则有何匹尊之嫌。而今乃不然。反以此作为邦禁。讳言其事。臣未知于国体何如也。甲戌狱事传闻之说。疑惑滋甚。盖其私聚银货之徒。多在输情伏法之科。而一夜之间。尽为放释。按狱诸臣。则以鱼肉缙绅之罪。或诛或窜。臣未知其间有何事情。而试以其时处分观之。则其所谓输情者。似当尽归于按狱诸臣搆虚迫胁之致。而是则不然。曾未几何。言者继起。终未能掩护周遮。而至有还收按治之举。向之输情者。或有已伏法者。亦有将伏法者。由是言之。伊日按狱诸臣。有何鱼肉缙绅之情状。而罪名之尚在。臣未知其所以然也。且夫银钱之为物。常行于市井之类。羞称于士夫之族。乃者聚银行货之辈。不幸出于士夫之族。而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6L 页
迹之布于国中者。不啻若泥中之斗兽。是以街谈巷谣。莫不讥斥士夫污秽朝廷。而朝廷士大夫恬不为异。至有负当世儒贤之名者。亦以不必究覈陈达于劄中。以之讯问不严。淹延时月。晚有大臣之疏陈。而其疏中所谓谋议宗主者。亦逭于按问之科。含糊苟且。鹘囵吞枣。终未闻明覈快正之举。使 殿下受千古所未有之羞辱。而士大夫亦甘自处于闇黮之域。臣窃伤之。又论成,李两公从祀文庙及宋公道峰书院从享之非。二十八日昼讲时。 上曰。才见执义丁时翰疏本。其中不无可取之语。而曾有禁令。有此陈疏。事甚未安。且韩重赫狱事。既因大臣之劄。更有所推治。则固与闵黯辈鱼肉缙绅之计。不啻相悬。而今乃因此反以闵黯辈有若无罪者然。至于两贤臣。则予实追悔既往。复享文庙。公议既定。而复踵丑正之习。且于先正臣宋时烈。不但专指并享一事而已。举平生而论断。便是向日构诬之手段。亦甚无据。执义丁时翰罢职不叙。 传曰。丁时翰疏还出给。○正言宋徵殷陈疏侵斥。其略曰。臣伏见前执义丁时翰疏。其中论韩重赫等狱事。以还囚按治之举。为伸救诸臣之关棙。其时狱事颠末。臣未详知。而以当日 备忘 圣旨观之。其张大锻鍊可知矣。况闵黯之罪死。实由于矫诬王言。谋害 国母。而乃曰按狱诸臣之或诛或窜。未知有何事情。隐然为一例伸白之计。噫。丁时翰前后陈疏。每以公听勉我 殿下。而其言之偏蔽放纵。一至于此也。夫重赫等以孤鼠之辈。乃敢图复 坤位。缔交不逞。踪迹诡秘。多聚银货。诳惑人心。辱及于国家。诬归于 圣躬。此国人之所共愤也。大臣陈劄。台席请鞠。阅岁争执。尚今未已。则公议之严。此可见矣。其所谓朝廷士大夫恬不为异。何为而发也。虽然。 殿下若亟从舆论。更加严覈。按法而快治之。则奸孽永息。化理清明。亦安有此等讥议之言乎。其曰负当世儒贤之名者以不必究覈为言。似指先正臣朴世采所谓传说讹误。不必究覈云。盖以世道淆乱。人心危险。传相为诬。讆言纷纭。以为一世之讹言。不必穷覈。以伤事体云尔。非谓如重赫辈罪状昭著而欲不穷治也。此事 圣明之所以省览。而论者不察其指意。误认至此。吁可异也。至于两贤臣复享文庙之举。在 圣明有敦复之美。而实为士林莫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7H 页
大之幸。丁时翰乃以斯文之不幸识者之惋叹等语。肆然笔之于章奏。而且以理气往复之书与先正臣李滉有所异同。直以为两贤臣之疵。噫。天下之义理无穷。先儒之见解各异。前贤所论或有所未安。则后学卞论订正。不害为明理之一事。朱子于易经。颇论程传之差。于或问。多卞龟山之说。此岂不逊志而然也。盖李滉理气互发之说。李珥尝以为正见之一累。其所谓发者气也所以发者理也数句语。实是阐明精微。颠扑不破。若使李珥,李滉在世而讲论。则必相契而吻合矣。噫。丁时翰读书林下。今至几年。而不虚心讲究。反袭构诬者之说。臣窃惜之也。○献纳南至薰陈疏救解。其略曰。噫。比年以来。党习日痼。公论扫地。用舍之际。好恶多偏。言议之间。是非靡定。惟其在上之人。必宜参量事理。平心舒究。不以彼此而有所抑扬。然尝深恶壅蔽之患。至有警责喉司之 旨。臣谓自此以后。堂陛不隔。四门克辟。上有虚受之美。下无讳言之戒。而窃观今日大有所不然者。人之进言者。小有触忤时论。则 圣上所以听纳者。徒循一时之论议。轻加摧折之威。群下所以排击者。只袭色目之科臼。便生疑怒之意。甚至有设禁拒言之事。似此举措。已非 圣朝之美事。而至若前执义臣丁时翰才进一疏。 特令谴罢。继有原疏还给之 命。臣于此尤不胜惊惑慨叹之至。虽草野韦布之士。在 圣上翕受之道。固当优容宽假。况丁时翰自是林下遗逸。而 殿下所以终始礼遇者。夫岂偶然哉。时翰虽绝意进取。一不应 召。而其所以不避忌讳。极言竭论者。实附于有犯勿欺之义。宁有他肠哉。时翰曾于年前。亦既以言获 谴。而今又不较利害。有此陈疏。若非山野忠朴者。谁肯重触时讳。轻犯邦禁。而为 殿下进言。若是其惓惓也。虽其疏中。或有一二语不槩于 圣心者。惟当开释赐答。以示 大圣人包容之量。而况 备忘中。亦以不无可取为 教。则又何至却其疏而罪其人乎。 殿下既以旌招之礼待之。又以台宪之任授之者。盖亦有所取也。为可言也。而苟其所言小有所咈。则 谴罚之典。前后辄随。岂不有累于 圣德。致惑于瞻聆哉。在言责者。不思救正之道。反加攻斥之言。以偏蔽放纵目之。虽其急于挤陷。而何其言之不择。至此甚也。臣窃惜之。○宋徵殷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7L 页
又为避嫌曰。即伏见献纳南至薰疏。大意专欲伸救丁时翰。而至以在言责者。不思救正。反加攻斥。急于挤陷。其言不择等语。显加侵诋。不遗馀力。臣窃骇然。噫。丁时翰以林下逸士。为 圣朝所礼遇。平生持论。自许公平。而乃其所为言。不免为偏蔽放肆之归。则 圣明之略施谴责。未为不可。而愚臣之所论列。只欲辨明其是非而已。岂袭色目之科臼。而有一毫疑怒排击之意哉云云。○四学儒生权燮等。以牛,栗从祀及道峰并享事上疏。极其诬辱。京中方外儒生许晢诸人。为对举之疏。先生闻之惊骇。移书于参论中相知人。使之停止而未及焉。○先生已知斯道之难行。固守林壑。不求闻达。而平日言议。公正直立。与彼此党论。凿枘不合。惟其德业行义。已播于妇孺舆儓之口。是以朝著屡更。而互相论荐。先生自以世禄之臣。荐被 君父礼遇。有不忍徒受爵名而泯默无言。所以庚丙两疏。罄竭忠赤。欲补万一。而皆由平日定见中出来。初无一毫涉于偏听者。俗弊已痼。世道莫回。谴责沓至。诋辱旋随。处之恬如。其论成,李两公及宋相处。又与世之专事攻斥者有别矣。)四月。往游八峰书院。○七月。四七辨證成。(先生一生学问。以朱子,退溪为准的。其于理气之辨性情之原。盖有真知实得者。故常以为朱子后承嫡传而见道体者。惟退溪先生一人而已。不幸甲乙互争。有似是而惑其真者。遂取栗谷长书。逐条论卞。名曰四七辨證。其一字一义之未安者。不住修改。以至终身。)八月。往留龟潭精舍。(时黄寿一及黄世燮来侍。讲质所疑。)
 丁丑(先生七十三岁)八月。往留龟潭。李孤山来访。(李公问。人皆有轩号。先生独不肯焉何也。先生曰。某性拙。不欲以标号自居。李公曰。精舍前玉溪水清澈无尘。有类于先生心事。请以玉溪揭号可乎。即于座上书赠一绝句。先生终不以是自称。)
 戊寅(先生七十四岁)六月。模天命新旧图揭壁上。(先生平日甚爱此图。朝夕看玩。至是以册子中图本不便老眼。使永慎模揭壁上。)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8H 页
己卯(先生七十五岁)正月。李潜来谒。
 庚辰(先生七十六岁)三月。泛舟游沧潭。○答李栻书。论大小隐显体用之非。(栻因先生辨證中一段语有所疑禀。先生以书开示。至是又有大小隐显体用之说。先生深虑所见之差失。极论其非。)答崔道鸣书。(道鸣作心为太极辨及太极动静辨。委书禀质。先生以书条答。)
 辛巳(先生七十七岁)五月。闻李孤山讣。(李公病革。委书于先生。又有丰岳蟾江一片月。他时魂梦政相通之句。盖诀语也。先生即委人致书及药物而未及至。李公于属纩时。犹问法泉书来否。讣至。设位而哭。)八月。思慎拜丰基郡守。先生书训治郡要语。○答李南岳书。(李公以所著四七辨示先生。先生称其考据精博。议论正当。而拈出其中心有二源理先动气先动之语。书辨之。)十一月。摹朱夫子墨迹。(李潜得朱子亲笔及东坡墨竹。纳于先生。先生深以得朱子真迹为幸。命子孙摹粘册子中。常加赏玩。)
 壬午(先生七十八岁)正月。往留龟潭精舍。(时权进士晟,权进士愭,朴生天柱相继来谒。)孙五慎中进士。○四月。寻龙游岩。流觞石槽。(龙岩曾未著名。而泉石夐异。先生与诸生肩舆往赏而乐之。李栻作记以进。以赞灵境之有待而显。)五月。由船还家。(龟潭距丰基郡只数舍之地。而思慎时在是郡。每进粮馔。先生虑其耗费官廪。若稍有嬴馀。辄还之。且欲一设酌。先生不许曰。适缘精舍之近于汝郡。已多送馈之弊。况取饥民口吻之馀。以为一时宴乐之资。决非安亲之道。若必欲为是。吾不留此矣。)六月。答李泰道书。(泰道作人物性同异论。禀先生。先生抄示所答李栻书两条语。)闰六月。壬午录成。(时先生有疾。自谓大限不远。论著平日所见得凡六条以遗子孙。谓之壬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8L 页
午录。)七月书赠李栻人物性同异辨后(其略曰。仆与敬叔论人物性同异三四年来。面论书卞。不为不多。而未能相合。近来鄙病沈绵。奄奄朝夕。将不免为迷暗之鬼。如干文字。拟于未绝之前。对敬叔禀质。今因敬叔之来。出示近所论著敬叔以为大意本与自家所见初无有异。只缘数年往复。辞不达意。有此纷纷。今见此书。大致固皆相合云。今者鄙人将死之言。或有半分近理之处。故敬叔因其一线明处有所省觉耶云云。)
 癸未(先生七十九岁)三月。修易安斋。整理书册。(先生尝曰。先儒云。若于八九十岁觉悟。便从八九十岁做将去。余何敢以年老自怠也。因手书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俛焉孜孜。毙而后已之语。揭之座隅。盖先生于道见益亲而信愈笃。虽在大耋沈病之中。自强不息如此。)
 甲申(先生八十岁)正月。进资通政大夫。送西拜折冲将军龙骧卫副护军。(以优老例升资。后先生手书通政大夫丁公之柩与通政大夫府君神主两行。以示门人曰。余老职先有通政之命。后有折冲之命。而通政有阶无职。折冲有阶有职。子孙之意必用后命。而余意则两号非但同品。军衔似未著题。用前命于分安矣。)十月。拜佥知中枢府事。(兵曹例送禄牌。而先生辞不受。)闻李南岳讣。(设位而哭。为文遣思慎祭之。)
 乙酉(先生八十一岁)四月。往留龟潭精舍。(权斗寅,权斗经,黄寿一来侍。)
 丙戌(先生八十二岁)七月。制自警文。◑九月。行告由于家庙。(闻先祖赞成公有易名之 典。以忠靖 启下。因拲礼告由。)十月。患泄證。(先生连患泄證。累月不差。神气尚肃。每朔望。不废参谒。逐日梳洗整衣冠。竟夕端坐。未尝欹卧。忠慎禀血气之衰。圣人所不免。或坐或卧。休养身体。似无害于义何必一于坐而不时卧乎。先生曰。汝言是矣。吾非不知。但近来渐觉亭亭当当直上直下之理。瞭然于心目间。戴天履地。终日端坐。则上帝之心。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9H 页
洞然贯彻。有所承载而此心安焉。苟或朝昼之间。因倦欹卧。则有若禽兽之横生。便觉天心隔碍。此心怵然不安。故自不得不坐以求吾心之所安而已。实非强为之不卧也。又曰。吾年过八十。曾所未料朱子尝言吾七十方无疑。又言。吕与叔若天假之年。其所成就。非某可及。如吾者虽不敢窃比于古人。但向来之自谓有见者。乍明乍暗。终未据为己物。近日所见稍似有实得。左右逢原。中心自然悦豫。虽终日独坐。遍身劳痛。而不知其闷苦。常若在清凉界上。以此言之。吾未八十而死。几枉过了一生矣。)十二月。金道远来谒。(道远留侍讲质。先生虽在委顿中。与之酬酢。一如常时。)甲寅朝。重得寒疾。(早起盥洗。将参谒家庙。忽遍身寒缩。因以委卧。)夕命孙永慎誊书自警文于管窥录下。(先是与李栻往复书札及壬午锋等文字。书之一册。名曰管窥录。至是使永慎搜取自警文于乱藁中。附其下。)
 丁亥(先生八十三岁)正月朔乙卯。手书遗书。(是日病势渐革。至夕时扶起而坐。索纸笔手书勿以我死而缓延谥之礼十字。又书薄葬二字。其下又书丁亥元日书五字。)
 丁巳。诸生入见。(先生谢其勤问。无他言。)己未酉时。考终于法泉草堂。(是日气息渐促。而神识尚了了。作喉间语曰。外祖表石亟竖之。盖先生尝为经纪而未讫故也。酉时。恬然若就寝而逝。时有白气一条。自东至南亘如疋练。良久乃灭。吊者皆惊异之。讣闻。京乡士友为位而哭。莫不曰斯文丧矣。门人李栻,赵宇鸣等义服者十六人矣。)三月庚申。权窆于茅岘丁坐之原。(士林来会者百馀人。○先生既殁。门人相谓曰。昔张横渠卒。门人议欲私谥。而伯程子,司马公以为不可。遂以所居横渠为号。又若程叔子之称伊川。亦门人语也。今愚潭精舍。即先生所尝宴息之地也。以此称先生可乎。)
 辛卯二月。建道东祠于广岩。(士林以广岩先生杖屦之所。乃辟地而营建焉。)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19L 页
丙申十月。迁葬于州西贤鸡山善道洞负甲之原。(夫人柳氏合祔。)
 丁酉秋。道东书院成。
 辛丑九月。始奉安位版行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