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书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89H 页
答李伯亨(泰道)别纸(壬午)
 人物之生。性各不同。此则人所共知。不劳辨说。但其不同之中。有同焉者存。此所谓本然之性。物物各具一太极者也。盖通万物而分言善恶。则或有全塞。或通一路。或为最灵。最灵之中。又有圣愚之判。自一物而专言其美。则虽全塞之草木。五常之备。有如尊书之说。而其中天理自足。不容外物之添补。此乃太极之全体。各具于万殊之中也。故万物之性。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异者易见。同者难知。其可论者。在于所同。而今者辨说。反在于所异。未知敬叔之说何如。而所答如此耶。至其所同处。尊说亦不谓不同。则敬叔之终不相合者。又何故也。尊说之意。盖谓自万物之一源处看。则初无偏全之异。而自成性之后言之。则物各不同。盖继善成性之理。固有如此者矣。然前贤之说。多就成性之后。指其异中之同以示人。敬叔所引程,朱说。皆指万物各具之太极。而尊说每以源同派异者答之。恐有所未尽。此无乃争端之所由起耶。其中草本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89L 页
之具五常一条。最为正当。至于万物之性不同。则人皆知之。不必争辨而明也。
鄙人本无知识。平生未尝与人论量文字上者。亲旧之素所知也。乃于垂死之年。深感敬叔之至诚牖导。不揆僭率。有所反复。此莫非老妄所致。当自愧恧。不谓烦彻崇听。有此教告。奉读敬叹。虽以闻所未闻为幸。而自顾愚陋。何以当此盛意。悚仄之馀。不知所对。虽然。承问郑重。不可虚负。敢以所答敬叔书中数条语录奉。恕谅幸甚。夫太极一理也。天地一体也。以一理观之。则冲漠无眹之中。万象森然已具。以一体观之。则天地万象之中。一理无所不周。近取诸身。以人之一体喻之。方寸之理太极也。耳目手足百骸一体也。以方寸之理观之。则耳目手足之视听行持。皆统乎方寸本然之体。以一体观之。则方寸本然之体。洞达于耳目手足而为视听行持。然则耳目手足百骸。各自全具心之本体。无少差别者。即犹天地万物一体之中。太极本体。各自全具于一物之中也。此之谓性同也。然而耳目手足。各一其性。耳之性。聪而不能兼目之明。手之性。持而不能兼足之行。百骸之性。各异其则。不能相通。不若方寸之理洞达于耳目手足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90H 页
百骸者。即犹万物各一其性。不能相通。不若最灵之人。太极本体。完全自足。此之谓性异也。人者天地之方寸。万物者天地之百体。善观者以此推之。则天地万物一体之中。人物之性。同而未尝不异。异而未尝不同。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一以贯之。无所隔碍于同异之间者。瞭然于心目之中。亭亭当当。直上直下。少无回曲隐僻之处。而敬叔则以为耳目手足灰土枯槁之性之中。又有四德本体完全自足之性。作为隐体用。一如最灵之人方寸之中。无少欠阙者存然后。方可谓之性同。方可谓之各自全具一太极云尔。似于鄙意有所未然。故终不能苟同相合也。一理之体。是生天地人三才。天地之理全付于人。而为天地之方寸。人之理全具于方寸。而为人之心。然而天地不可徒有人而无万物。人不可徒有方寸而无耳目手足百骸。故人与万物。同禀天地之心以为心。而人得其全。参为三才。万物得其偏。各一其性。人为天地之方寸。故所得之理。其体足以管乎万物之理。万物之理。其用实不外乎一人之心。而浑成天地之一体。方寸与耳目手足百骸。亦同得为人之理以为性。而方寸则全具其理。为之本体。耳目手足百骸。则全具之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90L 页
中。各一其性。方寸为人心之舍。故所具之理。融贯于耳目手足百骸。耳目手足百骸之理。统摄于方寸之中。而浑成人之一体。此所以万物与我为一。百体从令天君者也。其言虽似有前后中外之分。而其理初无前后中外之不相贯也。奚必以太极本体各皆完全自足于灰土枯槁耳目手足之中。一如人心之方寸者。隐在于不可见之地而后。谓之能有一能含一而果无前后中外之有异哉。斯理也。前书起头之初。盖已备言。而今承来教。专不相悉。可谓多言而愈不合也。前后与敬叔书。虽多说话。而要其归趣。不出乎此二条。仔细勘过。则亦可以此而得其槩矣。虽然。其不能默契言意之表而以言相卞者。大致既已误矣。复何足言也。
答金(台润)
向蒙远访信宿以返。感悦之情。实不浅浅。所当寻便奉书以谢。而病昏日甚。不能作气。徒切叹悚而已。匪意伻到。恭承委札。恍若更接英眄。欣慰且感。第审高堂气候屡经违和。今臻平复。既惊且喜。不任鄙忱。鄙人相别以来。益恼潦暑。置身无所。辛苦数月。元气澌削。气息奄奄。神思昏昏。如坐烟雾中。奈何。来书辞意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91H 页
勤摰。虽极感戢。至于有若请教之喻。则固不敢承当。尊既留心于致一。用工于博约。若其造诣浅深。非老生所能蠡测。佳悦爱慕之怀。未尝不憧憧于中也。如有献愚可复之辞。何敢自外而孤问寡之诚也。第翰尝以先儒以己心为严师之训。欲服膺而未能焉。尊于此训。想已加工有味耶。盛惠两种珍味及圆扇。固知出于情眷。寒素交际。不以赠遗为礼。古人所训。何必乃尔。感拜之馀。还切未安。
与金季望(◑癸酉)
程子曰。有理即有气。有气即有象。朱子曰。未有此气。先有此性。气有不存。性却常在。退溪心无体用辨。亦曰。冲漠无眹。在乾坤则为无极太极之体而万象森具。在人心则为至虚至静之体而万用毕备。夫太极本体。先有万象森具之性。故即有万象之气。而成万物之象。以天地万物一体之性观之。则固无人物贵贱之殊。而万象既分。得其正且通者为人。得其偏且塞者为物。正且通。故能推以尽性。毕备之用。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合而无间。参为三才。偏且塞。故理绝不同。不能推之。各保一性而已。然人与物。本一太极之性。故虽能推之。不是添得太极全体中一分。不能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91L 页
推之。不是减得太极全体中一分。以其同而观之。则虽万物异性。理绝不同。不害于同。以其异而观之。则虽本一太极。性无不同。不害于异也。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一以贯之。无所隔碍于同异之间。故性同性异之说。并行而不相背也。有理即有气。有象有物。必有则有用。安有无用之理无物之则。各具于物性之中。而作为隐体用。如敬叔所云。然后可见性同之统体也。妄意敬叔之见。似于性同处看未透。而乃于性异处指其同。故创出隐体用之名。援据圣贤论辨性同性异许多说话中与己见近似处。拈出牵合。而不自觉其归理于空虚不用之地。至混人物之性而有违于理绝不同之旨。此所以中心眷眷深虑敬叔之有差。而论卞不能自已者也。望尊须与敬叔更加商量而辱教之。幸甚。
李燕(允协)
时翰病伏乡村。其于亲旧家凡事漠然。如隔世者矣。乃者窃伏闻汉阴先生碑文。以龙洲赵判书所撰。今将显刻。而其书昏朝癸丑条中一款。大违实状。有时翰所不忍闻者。故惊愕之至。不胜痛迫。使儿辈敢将先人伸冤疏及诸名家所录明證文字。以听指教。则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92H 页
佥尊亦备见事实。释然无疑。明知其删去之为当。鄙家感幸。当复如何。而恭俟旬月。尚未闻明白指挥。玆用略摅鄙悃。而其于事实之已经高眼者。则不复赘陈。伏惟佥尊试垂察焉。噫。癸丑年间事。尚忍言哉。祸网弥天。虐焰方炽。动以刀钜鼎镬。驱一世之人。而惟我先生与白沙,梧里诸贤。屹然为中流之砥柱。使一队士类有所观感而依赖。故我先祖亦窃附下风。不计一身之利害。首遏方张之邪论。庶几不负于诸贤。而今者无故猝然连书于二贼臣之列。大书深刻于先生之碑。则其为子孙者之腐心痛骨。纵不足恤。未知自先生观之。果以为何如耶。伏想先生以平日好恶至公之心。一时人物之善恶妍丑。莫逃于明鉴之下。默寓于贬褒之中。而遽因传闻讹误之言。使同时立节之人。枉受诬蔑于先生墓前之碑。岂不有违于大君子耻一夫不获之仁心哉。佥尊诚能体先生之心。忘彼我之私。而默念潜思。则其所以汲汲于据实釐正者。何待时翰一二谈耶。且白沙相公之于先生。实为平生知己。而出处祸福。无不与同。故白沙之撰先生志文。备载事实。一无所遗。龙洲所撰碑文中。亦以为白沙之志。一事不遗。若我先祖其间情迹。或有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92L 页
毫发可疑。则以白沙不遗一事之心。有何容护之事。而独遗于衮钺中耶。以此推之。则可见龙洲之前后立言。未免相违。而得之于传闻之误者审矣。且如愚伏所制之状。亦与志文同一其辞。而苍石李公之撰时翰从大父监司公墓碣。特书造,讱首发废母论。而公之兄某以持平持不可云云。玆讵非信笔而可徵者乎。虽贤如龙洲。而其时未仕于朝。则见闻之详悉。必不如当时诸公之目击者明矣。以佥尊追远之孝思。为先生不朽之显刻。固当尽善尽美。无一字疵累之可议。然后可以传信于后世。而既以白沙诸贤所目见者。为记实家状。更以传闻爽实之一句语。参错于其间。使后人有所指议。则此岂阐扬大德。记实传后之本意乎。或谓龙洲既没。其文有难追改。此则不然。昔张南轩以为二先生集中误字。尝经胡文定之手。更不可改。晦庵先生移书晓譬曰。文定固有不可改者。如春秋传中尊君父攘夷狄之大伦大法。虽圣贤复出。不能改也。若文字之讹。安知非当时所传。有未尽善者。而未得以正之欤。若如所论。则是伊川所谓前所未安。后不得复正者。又将起于今日矣。更望虚心平气。专以义理求之云云。观乎此。则昔贤之所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93H 页
以相勉者。至公无私。而只观义理之所在者。斯可见矣。今此龙洲之文。若夫总结论断之处。则固难轻改。至于撰次叙事之间。当时所闻大段讹误之处。后人考据事实而改之者。无害于文义而曲当于义理。窃想以龙洲无所偏系之心。亦必欣然于此而无少系著也明矣。而况一时传闻之过差。圣贤之所未免。而及其事实现著之后。则虽愚夫亦与知焉。今我先祖虽以出置之启。混入罪罚之中。至使传闻讹误。换易事实。流入于一二名公之耳。而惟其立异大论之事。有不可掩。故明證文字。在处有之。士大夫之间。无不明知。既已明知之后。犹且诿以龙洲之文。不可轻改。而仍存于先生墓道之前。使后之人展敬者。摩挲指点而言曰。某与某共发废母之论。是因先生之墓碑。而使无辜之人枉被大逆之名于百世之下。在先生仁厚之雅意为如何。而在鄙家罔极之痛冤。亦如何耶。时翰虽不孝无状。诚不忍先祖之受此诬蔑。含冤一念。结于骨髓。而老病残喘。死亡无日。死为冤鬼。若得从先生于地下而讼而质之。则必不以时翰之言为私而有所怜察也明矣。夫未或知之则已矣。今佥尊既已知之。而将有删改之意。则便当及时讲定。何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93L 页
必抱不决之疑而迁就时日。使时翰一朝溘然。结冤于泉下乎。伏乞佥尊仰体先生之遗意。旁据当日之实状。趁速归正。以完大事。则非但解鄙家世世无穷之至痛。亦使先生墓道显刻。更无一字馀欠而见议于后人。惟佥尊深惟而亟图之幸甚。时翰恐惧再拜。
答沈直夫(季良)
示意极感诲谕之勤。思慎去时。已悉于与汉阴子孙书中。想已览之矣。然此事只观义理之当改与不当改。义当改。则傍人虽诱之以言。胁之以威。使之勿改。何可不改。义不当改。则傍人虽诱之以言。胁之以威。使之必改。何可改也。然则龙洲当日混书之误。后人既见明證文字。而真知其误。则在此不过为横逆之来也。在彼乃反为诬人之辞也。安可以诬人恶逆之辞。编之剞劂。为累于其先祖乎。安可以诬人恶逆之辞。刻之金石。以树于其先墓乎。以此论之。为其子孙者。只观义理之当改与不当改。务合于人情天理之所当然而已。何可以傍人之怂臾。失其义理之正也。且闻一种之论曰。两家子孙。虽已明知其爽实而欲改。外议多岐。是非靡定。何敢擅自删改。以招讥议乎。若受诬之家。必为大举措陈疏。更吁于 君父之前。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94H 页
 君父有命。朝廷请改。则两家子孙。不敢不改。而群议自息。更无是非云云。果尔则此为人也。非为己也。为己也。非为先也。两家子孙。岂为是论所动而不能自尽于其先也。是则非愚之所可晓也。详在别纸。馀不缕缕。幸惟默会。
  别纸
碑文事示意谨悉。然窃以为此事。只当先论龙洲公下语上事实义理之是非。然后次言其子孙及汉阴相公家不可不改之道与时翰所当请改之义而已。其前后證据文字及论辨之言。尊与汉相家既已熟闻备知而的然照破。夫龙洲下语之差失。则事理之是非。今无用赘。独惜乎事理既明之后。两家尚未能各原本心之所存而惕然省发。图所以亟改之也。夫子孙孝慈之本心。初无待于外铄。而亦各欲自尽而已。故有媄扬之。有过讳之。志之所未伸继之。事之所未竟述之。曾无所不用其极。今玆碑文中混书之失。在时翰则是先祖为人之所诬也。在龙洲子孙。则是先祖受诬人之名也。在汉阴子孙。则是将以诬辞进于先祖之侧也。夫先祖为人所诬。则在我之道。固已至冤极痛。而开陈以导于彼。使彼删改归正而后已。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94L 页
如其不然。人心如面。终未能回。则亦当引义告绝。而收录文籍。质诸当世。传之子孙。以俟百世之公论而已。若先祖受诬人之名。则必当瞿然怵惕于其心。先取事證而参互考订。以审夫得失之归。而果见其一失也。则与其兄弟子姓。隐心而速改之。使先祖之偶失照勘者。不使暴示于后世。则其为孝也岂不盛欤。顾未出此。过于难慎。拘于形迹。主乎先入。挠乎浮议。淹以时月之久。益致疵议之纷纭。则是岂诚孝恻怛。不容自己之本心乎。若汉相孝孙。则原心有道。试以微事喻之。今相公墓道之侧。或有荆棘生焉。必将芟之。其龟头之上。苔藓滋蚀。则必将剔之。小者尚然。况吾既知诬人逆名之为大而否之矣。乃敢以其所否者。羞之于墓道。勒之于系牲之石。而使先祖是非之鉴仁厚之德。永有所憾焉。则其于孝敬之心。独云恔乎。是故三家之事。总而言之。吾一家之隐痛较重。彼两家之所遭较轻。然以事理断之。则直在我而曲在彼。彼当改而我当伸。伸与改之间。其讳扬继述。靡不用极之道。厥责惟均。今亲旧之爱我者。盖以念我之故。责我太重。而于彼两家。则有若恝然者。恐亦非天下之公议也。夫然故。我之于两家所与论辨者。只因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95H 页
吾本心之所发。而明言义理之所当改。使彼亦有以思夫致孝乎其先者。而称天理以改之而已。又岂可容一毫周旋底私意于其间哉。苟或不堪吾心痛迫之私情。一向奔走怂臾而请改焉。是无异于直不在我而求直于彼者。若然则虽复诱之胁之。彼岂可听。虽或听之。岂不益滋众人之惑。而使先祖当日卓然立节之心。永不白于后世乎。是以亲友眷我之意。虽使我入城相告。又使我吁 天诉冤。揆之以仁。质之以义。侵过彼我之界分。实有所不可。故不敢以曲从。只欲以言语文字。通彼此之志。以俟夫此心此理之两相晓然而终有所归宿耳。不然则不肖之身。癃病虽极。岂欲为先祖。惜役足于数舍之地哉。或者之言曰。汉阴家不用此文则已。如用之。何敢擅删。夫连抱之木。有数尺之朽。则良工必斲其朽而存其馀。以为栋梁之用。今龙洲之文。一处非而诸处是。则必当去其非而取其馀。果害于取舍之义乎。况龙洲之言曰。白沙之志。一事不遗云。而只此一句混书。羡添白沙之所遗。以前證后。则其自相矛盾而不可行也明矣。今以龙洲不遗之言。删龙洲当遗之文。又何有于擅删之嫌乎。且此文字非如添补改书之比。只是删去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95L 页
姓名三字。而文无斧凿之痕。义有磨玷之美。反复思惟。实不知吝于删改者之有何道理也。抑或难慎于删去龙洲之误文。而反不难于以诬辞玷累其先祖之墓碑。则亦岂审厥轻重之义乎。尊亦是汉相家外后孙。则当有商确辨正之道。故敢布区区如此。惟愿细加裁察。且赐反复焉。
答沈直夫(壬申)
前书未复。后书继至。满纸缕缕。开晓谆悉。奉读再三。实感爱念深切之至眷。反复叹赏。不能自已。仆自遭此事以来。日夜痛迫于中。而义理不明。未晓适当处变之道。意其开陈实状于两家子孙。以听处分之如何而已。似不容私智私力于其间。故使儿辈持明證文字以示彼家。今若率易致身于未曾往来之处。则自他人观之。反有奔走广嘱之嫌。故以此趑趄。不然。何敢偃然退坐。不思所以尽力之道。而有碍于小小难便与身恙也。然安可自是愚见而不思所以改图乎。幸望终始指迷。以拨昏惑。如何如何。不宣。
与赵牙山(九辂)司书(九畹)
伏惟霜寒。佥尊起居。神相万福。时翰病废乡居。数十年于玆矣。其于寻常人事。若聋瞽然。顷者窃伏闻汉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96H 页
阴相公碑文。即先大监龙洲先生所撰述。而其中一款。连书鄙祖父姓名于贼臣造,讱之下。以为共发废 母后议云云。闻来惊怪。不可诿以已雪于 君父昭载于 国乘。而更无辨于今日显刻之文。遂使儿辈持先人伸冤疏本及诸贤记实明證文字。进干门下。一一仰达其实状。以听佥尊处分之如何。而恭俟数月。尚未得明白指挥。玆敢更以前后事实及区区论辨之意。再渎于佥尊座下。伏望详赐垂览焉。祖父当初以永昌大君出置时台官。癸亥 反正后。至于追夺官爵。而昏朝癸丑年间。造,讱发废母论时。祖父有立异之事。故壬午年。先人陈疏暴白。则 仁祖大王与在廷诸臣。皆是当时亲所目见。备知废母论立异之实状。故快 赐伸雪。复官赠爵。有以见大圣人至公之心。赦小过重大节。而不吝于改之也如是矣。自此以后。更无他议。而只以桐溪之疏。有混书鄙祖父姓名于二贼臣之下。论其废母杀弟之罪。故不知其前后事实者。骤见其混书。而或有致疑于其间者。今请陈之。呜呼。癸丑年间事。尚忍言哉。奸凶窃柄。煽俑飞语。上诬 慈殿。以为内作巫蛊。外应逆谋。将欲拥立永昌于宫中。宫府内外传说多端。其时名流之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96L 页
议。亦有出置永昌于阙外。远嫌避猜。则庶有俱安之望。故先祖出置之论。意实在此。而后来永昌奄至遘祸。此先祖之所以终身痛恨者也。及至废母之论。始发于造,讱。而合司席上。先祖即与崔公有源,金公止男,李公志完同辞斥之。其时立异正当凶焰方起之初。故当时诸人。无不备知。 国乘野史。昭然俱载。佥尊亦已详览而备悉之矣。先祖遂见忤于时。出补岭海。当初心迹。一时名流。举皆知之。而惟郑桐溪来自远外。初未知立异大论之事。只闻风传之误。以出置之启。为杀弟之权舆。故连书于造,讱之下。以为共发废母杀弟之论。其所为言。殊不分明。有足以致人疑讶。而若使参考实状者观之。则犹可于混书之中。审其指意之各有所归。今此碑文。则截去下段。与二贼臣连书。至称共发废母论。直断之以大逆不道之罪。天下宁有是事乎。夫废 君母。天下之大逆也。以大逆之名。加之于人。天下之重事。苟非质诸人事之实而决之天理之公。未可以轻议也。盖天命天讨。固具于降衷秉彝之中。而圣人钦恤之意。尤致谨于讨罪之典。故春秋谨严之旨。实原于此。而后之秉笔记事之诸贤。亦仿春秋之遗意。其于褒贬之际。常懔懔焉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97H 页
不敢诬一事于其间。视匹夫之见枉。若己推之。则其所以重其事而难慎之者。为如何哉。白沙之撰。汉阴志文。皆以身经目睹者。备载无遗。先大监所撰碑文中。亦以为白沙之志。一事不遗云。而白沙于癸丑事。只书郑造,尹讱首发废母论。若我祖父当初出置之论。其间情迹。或有毫发可疑。则以白沙刚直公正。不遗一事之精鉴。有何容护之私。而独遗诛心一罪于衮钺之中。不为连书于二贼臣之下。如今碑文中所云也。愚伏郑公亦制汉阴状。而同一其辞。苍石李公撰时翰从大父监司公墓碣。而特书曰。当造,讱发废母论时。公之兄某以持平持不可云云。此三贤者。皆是当时同朝周旋。亲自目击。必能洞烛其心术隐微。若有奸情慝意。可加以诛心之法者。则以三公之贤。必不漏于特笔。而终不如此碑文中所书。抑独何欤。若使祖父出置之论。附会奸凶。真有杀弟之心。如郑桐溪之疏。则当其时。何不能致位清班。翱翔荣途。而斥出海陬。以终其身乎。果与造,讱同发废母之论。如今碑文中语。则癸亥以后。先人何敢随缝掖之列。以观国试。而戊辰出身后。何以分馆槐院。壬午。何以通台宪之职而陈疏雪冤乎。以此推之。不待明證文字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97L 页
而亦可辨矣。况今事迹之炳炳可考者。如政院日记誊本及金延兴悌男,姜贰相绅诸名家日录。在处有之。士大夫见之者。无不明知其实状而举皆称冤。今知其冤而仍存不改。刻之金石。编之剞劂。则初未必诬人而终实诬人也。想惟先大监当初连书。只因桐溪之混书。未有私好恶。而到今事实现著之后。既知其冤。则事理所在。佥尊宜不无变通之道矣。噫。幽明一致。天理无间。以今日之事。揆之以天理。则以先大监不昧之灵。已觉其事实之相左。而降监乎鄙家之受诬。其将惕然悔悟于冥冥之中。而日望后人之据实釐正者。想无间于幽明。斯岂非天理之所当然欤。语曰。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虽系先世事。而其间情实。若有可疑。莫逃于天讨之典。则时翰虽极无状。岂敢以私情切迫。而导人以非义。请改于佥尊。佥尊亦何敢于先公成文。擅加删改也。顾以此事。质诸人事之实。决之天理之公。参之以圣人钦恤之义。春秋谨严之旨。后贤懔懔焉若己推之之心。考之以白沙,愚伏,苍石之意。无所往而不可仍留不改。以为千古诬蔑诬人之疵议。故在时翰则至情实理。不容默默。在佥尊则继志述事。不可但已。伏惟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98H 页
佥尊其亦永言思之。今有他人秉至公之心。在堂上而论之。则先祖受诬蔑于人。子孙之心。诚极痛迫。先祖若受诬人之名。为子孙之心。岂独安乎。且此文若出于他人之手。则鄙家既已昭雪于 君父。世人亦知其冤枉。天理民彝。终不可诬。而是非曲直。自有所归。一番明其事实之后。则不必多辨。但当收录文籍。质诸当世。传之子孙。以俟百世之公论而已。顾念先大监平日与时翰之先人。契分不浅。寻常降临。时翰当时虽少不省事。窃闻言论风旨之一二。世分情义。固当通两家之志意。明当日之实迹。而今此文字。似出于因袭桐溪之疏。或未照管修正者。故敢以未及仰质于先大监者。有望于佥尊。不复疑阻。披露腹心。伏愿佥尊曲察而恕谅之幸甚。时翰恐惧拜白。
答京中士友
伏蒙诲谕缕缕谆悉。奉读再三。实感爱念深切之情眷。铭在心曲。何敢忘诸。此事当初祖父以永昌大君出置时台官。癸亥初。至被追削官爵。先人一生含冤。壬午除宪职。因辞疏备陈大论立异之实状。 仁祖大王即命昭雪伸枉。自此更无他议。而只以桐溪一疏。初凭远外误传之言。而至有与贼臣混书姓名。论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98L 页
其废母杀弟之语。虽曰语意之各有所指。而亦由不考事实。不原本情之致。况此碑文字。则截去其疏之上下。连书于二贼臣之下。直云首发废母之论。此勒加人以大逆不道之罪也。子孙之心。闻此诬蔑。不可诿以已雪于 君父。昭载于 国乘。而任其显刻于名公墓道之碑。使儿辈持先人疏本及诸贤记实明證文字。通于两家子孙。请其明知前后事实。然后以定其删改与否。此非但为鄙家迫切之私也。夫废 君母。天下之大逆。以大逆之名。加之于人。此何等重大之事乎。凡人之平日行已污贱。身有过恶者。尚不可以疑似断之以大逆之罪。况于大论立异之人。 君父朝廷皆是当时之亲所目见。而不以微罪掩大节。昭雪伸枉。复官赠爵者。可以抑勒驱率。大书深刻于天下大逆之列。而树立于名公巨卿之墓道乎。虽曰龙洲之心非有私好恶。而只以尊信桐溪之故。有此连书之举。独不为偏信一人而不博访广考难慎大关。径断大逆之律。加之于立节雪冤之人之过乎。以此观之。则此为龙洲之直笔乎。此为龙洲之失误乎。到今明證文字。处处有之。士大夫见之者。无不明知其实状。既知之后。诿以先祖之文不敢擅改。而刻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99H 页
之金石。编之剞劂。则初未必有意于诬人。而终实诬人也。诬人恶逆。岂仁人之所忍为乎。其子孙既已明知其事实之后。删其爽实一句文字。以补其先祖一时未及照管之失。为得宜乎。不删而使其先祖永不免于陷人恶逆之科。而为人家百世之诬蔑。为得宜乎。先祖受诬蔑于人。于子孙之心。诚极痛迫。先祖受诬人之名。为子孙之心。岂独安乎。此事各为祖先。明其诬蔑。补其阙遗。以归于至当无过之地。岂独为鄙家私事而已乎。是以向使儿辈持前后明證文字。备陈实状于彼家子孙而恭俟可否。彼之从违。仆何可必也。其间自有公论。复何敢更容一毫私智私意。宣力于其间哉。彼虽终不删去。鄙家既已伸雪于 先朝。国论已定。何敢更以一人袭谬文字之故。猥陈疏章告讦于 君父之前。以为进退无据之举也耶。抑有一说焉。人心蔽于私。则不能观至理之所在。今若忘彼我之私。秉至公之心。设以身处其地。以思先祖或有一时未及照管之失。而子孙据实釐正。以涤其白玉一点之微瑕。以遂其公正无碍之先志。使千古是非不敢有所指点于道德文章。孰与诬人于大逆不道之地。而使是非纷然。怨咎朋兴。腾于唇舌。入于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99L 页
訾诋。无有穷已也。以此推之。则不待智愚贤不肖。皆可明知其是非轻重而不难辨矣。尊所谓士林间论议谓两家之擅自删改为重难者。愚实未晓其为天下之公是非也。鄙见如此。故不敢自隐。有此陈复。如其妄率。伏望不惮反复。终始指教。以解迷暗如何。
答赵持正(湜)
仆虽愚妄。为尊爱念。实不浅。爱之笃。故忧之深。念之切。故虑之熟。平日未尝不多公之志槩。叹公之才华。而亦未尝不以此为公忧之。志槩虽高。而兼之以客气。才华虽美。而敦重不足。以客气而用才华。虽上古忠厚之时。鲜不至于羞吝者。况此末世淆薄。虽州里行乎哉。今见来示。其间尽有曲折矣。然往时彼辈方盛之日。人不知有赵湜。今乃有此纷纷往来行言。时到于我聋者之耳。愚之所谓乘时者。盖谓此也。语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今虽以来示观之。呼朋挈类。发人阴私。相争于首善礼让之地。有粗暴底气象。而终无从容退逊之意。出尔反尔。侮辱不少。举措骇怪。进退无据。而犹不知悔。隐然自意其成一大事业定一大是非。呶呶譊譊。向人争卞。欲以口舌弥谤。不能杜门读书。深味于无辨之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00H 页
训自反之戒。虽谓之全没廉耻。不知其不可也。愚岂不知斯疏之戒哉。而更有此云云者。终不能自外于左右。冀左右之或采之也。愚妄甚矣。悚仄悚仄。士君子处身行己为国为家。恒存礼让之意可也。
答卢积城(思圣)
所示志草。展读再三。不觉怆感。一言一行。宜莫非记实。而删润之教。及于老人。旋用悚恧。老人素不解著述。寻常书札。亦甚荒拙。何敢强其所不能。杜撰传后之文字哉。况经大病以来。精神消亡。十遗八九。阿睹昏瞀。视物全废。若是而可能为操觚役耶。欲以此为之家庄。则固无未尽处。抑欲镵石而纳诸幽。则差欠志文体格。更加商量点窜。未知如何。东方文集中。盖亦有父而志子竁者。而其言出于至情。故虽似溢美。人无间然。今尊所录。略而能尽。约而不华。蔑以加矣。何必更要删润也耶。既不敢承命。又无一言。非尊我间相勉之意。故并此奉禀。惟在谅察。
答族弟子雨(时润)
前示元朝箴。时时披读。不觉感发兴怀。衰暮之年。一念尝在于自警。可想终身不忘之立志也。叹赏叹赏。书末有仍赐诲语之教。不学如我。何以副盛意。然至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00L 页
情所在。忘其昏耗。录呈圣贤训诲之语。或可付诸壁间。常常寓目而自省耶。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不迩声色。不殖货利。 以义制事。以礼制心。 从谏弗咈。改过不吝。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终始惟一。时乃日新。 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 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匈。 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
 苟日新一句。是为学入头处。而今为学。且要理会苟字。苟能日新如此。则下面两句工夫。方能接续做去。而今学者只管要日新。却不去苟字上面著工夫。苟日新。苟者诚也。要紧在此一字。
  右近日小儿辈读大学或问。有感于此等言。书贴座隅。顷日丁勉叟持去。故使儿辈更誊以上。
武王盘铭。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溺于人不可救也。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天难谌。命靡常。常厥德。保厥福。厥德靡常。一家以亡。
曾子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死而后已。
朱子曰。寄一生于春冰虎尾。
古人曰。天下本无事。但庸人扰之耳。家国莫不皆然。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01H 页
左右其亦念之哉。
  右古训中切于自家身心者。间或改下他字书呈。默会思勖焉。
君早失怙恃。零丁孤苦。而意不小沮。奋发自力。乃能立身扬名。克享福禄。不惟门中庆幸。人多钦羡。此虽君禀质过人。励志不懈之所成就。实是祖先积善馀庆。垂裕后昆之致。其可不夙夜畏慎。思所以益光先烈也。更须勉旃勉旃。勿以人废言也。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之言。尤宜深味焉。
答族弟子雨(丙戌)
高祖考 谥号。既已启下云。故玆于今十五日。为先告庙。百馀年未行之典。今始得遂。此莫非左右诚孝所格。子孙庆幸之心。何可量也。祠宇之奉往安州。来书初无明白商确之教。但以物力及人言为忧。此则恐未然。物力运输。自官贻弊。虽甚未安。安牧之为延 谥得邑。 朝家所知。称官厚薄。量力备送。而左右与诸子孙行礼于祠宇奉安之处。则有何人言之可忧。其在子孙之心。独无恔乎。事贵神速。所示诚然。而远地往复。日子易致迁就。其间官故人事。俱未可预料。而径先奉往于千里之外者。揆诸事理。亦乖慎重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01L 页
之意。顷见丁恩津吕重,杨根倅道徽书。其意政亦如此。故今二十六日。欲与傍近诸族会议后通报为计。而适有原便。故先此委告。未知左右之意如何。贽物及宴需容入数。当使子孙中一人问于洛下曾经之家。仔细书报。若行礼于此处。则安州物力。有难独当。外孙之在外任者。亦当发文以告。平安兵使则必有相对之便。亦可言及耳。安牧兄弟处。未及别幅传示。此纸与之商确。即修答书付拨便。使之转送龙仁。以为即即委传之地。如何如何。
答族弟子雨
今此西关疗疾之行。似不可已。而贤胤上官治事后。徐徐作行。犹胜于相随而往。且前头延 谥若行于其处。则左右亦当往参。自今仍为久留。事理尤为不便。商量姑停。未知如何。左右平日立志行己。实不浅浅。今若急遽随往。则非但为有识者见嗤。于我心亦甚不快。鄙人外祖父上其叔父书。略誊以上。观此亦有省觉处耳。且往返时。务从简俭。此则不待鄙言。左右已审定于胸中矣。
赵参议诚立为永柔县令时。欲奉其严亲为浴温计。吾外祖父直学公上其叔父谏书略曰。今欲从子之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02H 页
郡。则其势反为子之所率。而尊卑纲目。显然倒置。若避倒置之嫌。尊奉之无所不用其极。则是以官府为私家而邑有两倅矣。若避两倅之嫌。苟闭衙门。惟养口体。则是奉养父兄于子孙之列而孝失其道矣。大本既舛。事事不顺。虽日用三牲之供。皆非礼义之养。叔主平日若以凡类自处。则侄亦不必如此强陈云云。
  别纸
支子支孙外任者。奉先世家庙以往。用官供享祀。非但世多有之。前日兵使大父在世时。堂叔父宰堤川郡。曾见奉往之举。今此之计。虽未知果合于义理之正。亦出于事势之不获已。宗家既有已行之规。惟在左右量处之如何耳。
答族侄道敏
今此季彭服制事。既不见于古礼。又不载于国制。只因国俗。流来鄙习。久而相袭。名为侍养者。比拟臆说。夫侍养收养。名虽异而实则似同。今世所谓侍养云者。取同姓异姓子侄孙行。自幼时鞠育抚养。有同己子。及其遭丧也。恩爱已深。至情恸割。无异己亲。且当奉祀。故立为丧主。有服者服本服而心丧。无服者亦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02L 页
自心丧三年。以报慈爱之恩。以伸主祀之义。虽非古制。出于人情之忠厚。故至于士夫家。因循不变。似以此也。今此季彭则虽是至亲。既无鞠养之恩。且是孙行。今虽主丧奉祀。而元无慈爱追慕自然由中之至情。又非继父承重。礼经所载之大训。当服之外。饮食居处。略与诸服之人有异稍厚。其主祀之义云者。似合于昔贤随时随俗。义起论礼。不悖天理人情者。而第此名侍养。有异于今世所谓侍养之例。堂叔父在世时。悯其次子之无后。乃命长子之支孙。定之以侍养。而以奉次子之祀。当其面命也。子妇诸子诸孙。无不亲承其命。则虽非继父之孙。显有承嫡主祀之重。今虽不敢与继父嫡孙承重者比并而致丧三年。似有主丧奉祀心丧三年之义。今当服本服而心丧。以遵祖父之命。以重主祀之道者。似合于奉承遗教之义。故前日引伯夷事。以明天伦父命并行之道者。良以此也。然是不见于经传。而实出于私意臆度。不可谓定论而必是也。君须以此意面陈于用五。以听其可否而示之。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03H 页
谷虚受物。神妙万物。有所不受。不可谓之谷。有所不应。不可谓之神。玄谓妙。牝受而生物之谓。不死。谓物来妙应。活泼泼无穷之意。玄牝之门。犹言动静阖辟。天地之根。犹言动静之间。即太极也。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犹言道心惟微。如火始燃。如泉始达。当爱护扩充也。
答道晋儿(己未)
得书。审汝所患弥留。忧虑倍前。千万慎摄。更加保重。是日夜望也。当此盛夏。调摄之难。万倍常时。尤可铭心。毋或小失保养之道。琴材欲送。而细思之则当此时杜门静居调病之外。只可读书看书习字。勿与杂类相对可也。何必以此等事留意。与杂人对坐。虚送时日。若于看书得力。则调病之道。莫过于此。汝须念之念之。汝之留京。专为调病。而调病之方。莫过于看书。则何必舍上方而荡情于杂事乎。故不送之耳。
答道晋,道恒儿(丁卯)
得书。审数日间家内无事。可慰。父十一日。得到上院。十二日。观雨景。十三日霁后。早上最高峰。左右顾瞻。始知造化之无穷。一生奇观。无过于此者。今行不虚矣。可幸。且逢宇澄。颇聪明可语。惠远不我欺也。十六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03L 页
日。当宿堂叔父宅。七八日间到家为计。只此。
答道恒儿(辛未)
汝去后热炎连炽。深庸忧虑。即见来书。果患暑。且有落伤。惊虑极极。伏闻 恩叙。惶感之馀。不知置身之所。且见思慎小纸。 筵中说话。多有过实不敢当之语。愧汗沾背。益无所措。奈何奈何。此处四五日来。云收雾霁。朝暮景物无涯。日与自迩逍遥于桂树庭前。不觉人世有庚炎溽暑。自迩所业亦专可幸。而不得与李敬叔共此乐。怅然兴怀耳。
寄思慎孙(己未)
近来安否如何。连制诗。渐觉长进耶。此处侍下依昔。今日风气和畅。与冠童十馀人泛舟沧潭。岸柳初青。山花欲吐。春水方生。禽鸟飞鸣。沿洄数巡。神气稍爽。即才归家。颇觉病苏。恨不与汝共此也。
答思慎孙(壬戌)
连见书。审所患不至添重。可喜。落榜当自反躬。何尤于人也。见汝抵恒书。颇有不平之意。诋毁入格之文。此岂平日期望于汝者哉。深为汝惜之。此无他。从前讲学读书。心口不相应。而小无得力之处故也。如何如何。且闻汝又欲观大科云。其然。岂其然乎。果尔则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04H 页
吾之平昔苦口告戒者。汝都不信。无一言入于汝耳。此后则吾不复有言矣。
寄思慎孙
汝病加减。近复如何。须节药物。平心善摄。至可至可。汝病专出于躁急。凡事欲速。以致火升气痞。今日急务。无过于静定身心。心定则气和。气和则火降。潜心古训。悦豫于中。则保养之道。思过半矣。时读药戒。以审调疾之理。亦是一助也。十万留意。
寄思慎孙
晋去送书。已得见耶。近日病不至添重乎。虑念不已。汝病不可读书。须潜心看书。而勿看杂书。慎勿与杂人相对閒话。自朝至夕。常若有所事。使此心勿至放倒。收拾上去。久久必有益。汝其勉之。不可因病顿忘。此边消息。时常在目前可也。
答思慎孙
汝病源既深而远离亲庭。不无忧虑思想之念。甚妨于调摄。此殊可虑。须体亲意。平心善摄。不可徒起无益之念。有害于调摄也。汝病本出于性急。以致火上气逆。荣卫五内。悉皆受伤。决不可以偏助药物治疗。只可静处一室。与同志友生。披阅义理之书。日以圣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04L 页
谟嘉言。浇灌心胸。不自觉其骎骎然入于其中。到得好而乐之之境。然后心气和平。血脉流注。日生之气。循环四体。痞气自降。脏腑充完。不可以时月望其平复如常也。上年七月。伤于行役。以致前證之复发。今不可冒暑往来。须留过夏待秋凉还归为当。更须勿出入。静处看书。或与直夫往近寺。留十数日回来亦可。量汝气力善为之。
答思慎孙
连见书可慰。第汝病源深痼。差复未易。殊极闷念。然因病而慎摄。不敢伤生。收拾身心。操存省察。以矫揉其躁妄急迫之性。渐臻和平中正之境。则安知此病是汝药石而玉汝于成也。须念素位以行之旨。毋以沈病郁抑而益添火證。病中静处。勿以破閒而看杂书。日以义理之书。遮眼浸灌心胸。毋或间断。则久而不觉其自安于其中。如此然后可望汝病之向差。勿以我言为耄而忽之。
寄思慎孙
连日阴雨。暑气颇减。不审汝调况如何。时服何药。吾意则药虽不可废。不得当剂。则反不如不服。深恐汝之至此专是误用药。以乱虚弱之肠胃。转辗添重也。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05H 页
汝意未知如何。天下甚事。不因忙后错了耶。汝性躁急。憧憧然思所以速瘳。服药未数贴。而不见显效。则又易他药。心热内炽。身形外铄。终日枕席。伥伥然无所寓意。病何由痊可哉。古人或久病而得操心之要。变化气质。安知此病天将玉汝于成也。朱夫子云深恨盲废不早。汝亦恐得病之太晚。而今或因此平心定气。矫其躁妄之性。以就宽和之地。则虽谓之万幸可也。身心之病。大小轻重显殊。若因身病而瘳心病。则虽终身沈病。亦所愿欲朝闻道夕死可矣。况不至死而卧病乎。此非慰汝之病也。乃事理之当然也。幸勿以死生关念。未死之前。惟以存心克己为事。则心有所安而病不足虑也。千万勿以耄言而忽之。勉之勉之。
答思慎,敬慎孙(丙寅)
出栖山房。工夫未能著实。若群居杂乱閒谈送日则过矣。自观气力。优游调摄。文会辅仁。偲切相勉。间以科工。则无所不可而大有所益。何必决死生于得失之际。不知以义理养心。而专走做那边然后为快也。须与敬慎,任重辈。专意读书。相勉以孝悌之道。定省之暇。朔望或时时相率拜庙为当。思慎自观气力。可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05L 页
以来觐。敬慎勿来。与任重勤勤读书习字。须惜分阴。正朝墓祭。看检祭需。前期上墓。扫除墓庭。梳洗尘垢。精白以行。诸处答简。一一传送。毋或閪失也。
答思慎孙(庚午)
入场屋时。慎勿先登。退坐门外远地。待诸人尽入后。徐步入往。勿违我令。汝去后。细闻科场消息。极可寒心。深恨不早知送汝去也。今番汝或得参其间。若有一毫用意之举。是汝终身难洗之累。生无以见我。死无以见汝父于地下。汝岂为是哉。所可惧者。汝虽不知。或有为汝周旋者。则其可耻可恶。何异于身自蹈之也。汝须密察此几。若有几微。称病不入上也。在外时。虽或不知。入场后若微觉。则决不可制呈。若汝心知其如此。而诿以自己不干。何害于我。而姑且呈之。内窃自幸。则其心术之奸邪。殆有甚于公然从俗而为之者。汝自少读书求志。到今失身。何以立于天壤间也。更须念之念之。
答思慎孙(辛未)
闻汝占科。喜惧交并。衰替之极。有此科庆。此诚可喜。而汝才学未就。遽出世路。或虑失身辱先。福转为灾。岂非大可惧哉。汝今既出身许国矣。慎勿以决科之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06H 页
心。转而为患得之欲。夙夜戒惧。思所以致身之义。是汝祖日夕期望于汝者也。其他应榜时。务从简俭。小心畏慎。勿以得意自满侈然。若了事汉乘兴崇饮。效诸丑态。失其常情。前日所教。时入思量可也。
答思慎孙(壬申)
曾闻龙洲平生尊信桐溪。而桐溪当初之疏。只凭远外相传之误。有此混书之失。龙洲之述此文。又凭桐溪之疏。以至于袭谬之归。则此非龙洲之本意也。乃桐溪一时误闻之致也。龙洲之失。不过徒信一人之言。而未能博观诸人所记。作此文而已。若使龙洲得见姜贰相诸人所记及政院日记。则岂忍甘为诬蔑人于万代而胶守爽实之言乎。必将删改之无难也。此实人情之所当然而不难知者也。推此言之。为龙洲之子孙者。既见明證文籍如是。则当体龙洲之意。删改爽实一句之语。固其宜也。何可泥于追改之为嫌。而不念事理之轻重乎。且以古人已行之事言之。五峰先生知言文字。于理有未安处。晦庵先生与南轩先生相议改定。以常情推之。则理极精微。五峰之见。虽有差误。其在后人。似不当辄改成书。只宜分注其下。论其是非而已。而两先生直改本文。以补前贤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06L 页
之失。后世不以此贬五峰。而于五峰反有光焉。今事之显著者。又非理之微妙难见。既知其失实。则孝子慈孙。安可含糊遂非。不思所以据实釐正。以补先祖一时未及照管之差误。而为人家污蔑之至冤乎。且癸丑年间事实之身经目睹者。莫如白沙相公。而白沙之撰汉阴志文。极其详悉备载无遗。至废母时事。直书郑造,尹讱首发是论。若果如桐溪之疏。则白沙有何容护于吾先祖。而不为连书于造,讱。如桐溪也。又以愚伏所撰汉阴行状考之。亦与志文同。既以两贤信笔。为记实家状。更以爽实文字。为墓道显刻。非但揆以事理。有所相背。抑亦汉阴相公之心。必不为是。子孙岂必持难于删改乎。至于疏陈暴白之举。事有所不当也。先人既已疏陈于先朝。雪冤 赠爵。岂可因一人误闻袭谬之事。更渎 天听乎。此则决不可为也。
寄思慎孙
近因丁献纳子雨。闻汉阴家子孙决为显刻于碑铭而断无删改之意云。故又欲裁书以问。而既不答初书。则今不可再烦。又不忍闷默无言。略书事理梗槩以授汝。汝须袖进于诸李家。以达我意。详记所答。急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07H 页
速回示。曾闻汉阴家子孙以是事质之于龙洲。则答以某友实是贤子弟。故能伸雪云云。其意若以为先祖实有过恶。而先人周旋覆盖。得伸于不当伸之地。故不得不用春秋特笔例以诛其心。不敢以私情私意。以害至公至正之道。而不许删改者然。此则吾不之信焉。似是传者之误也。龙洲平日处心行己。固不浅浅。而世之尊慕景仰。又是何许等人也。岂以龙洲而有是心是言也。设令祖父当初出置之论。真有杀弟之心。如郑桐溪之疏语。且无癸丑年废母论立异之事。而只得后来自能追悔昨非。见忤当时。斥出瘴海。以至终身。而先人诚孝过人。能陈辨当世。暴白祖父追悔改过之本情。盖前日之愆。而蒙伸雪之 恩者。苟有君子之心而乐成人之美者。则必多其蔼然趋吉之良心。感其至诚格天之孝思。推许奖叹。若己有之者。此仁人公正之心而天理之所当然也。而况祖父出置之论。初出于全安 两宫之意。而至其立异废论之后。则本情实心。尤大彰明。 仁祖大王之所尝亲见。当时满朝公卿之所共明知。终至于昭雪伸枉。而今乃全没前后之事实。测度以为似有将心。写出白沙,愚伏所不言者。自以为诛心特笔。欲沽直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07L 页
名。宁负亲友而抑勒驱率。必列书伸雪之人于大逆之类者。果有合于春秋紫阳之笔法乎。以此观之。则窃恐仁人公正之心决不如是也。岂以龙洲而有是心是言也。恐是传者之误也。龙洲此举。似因桐溪之混书而或未照管而已。此则不足怪也。中庸之书。曾经子思之手。而朱夫子以为尚有删节之未尽处云尔。则龙洲之因其混书而连书之未及照管者。容有是事。考之往昔。虽大人君子。或有不免如此焉者。今其子孙难慎于删改。未即追补其先祖一时传闻之差误。而编之剞劂。传之后来。则初非有意于诬人而终实诬人也。以诬人恶逆。为累于祖先。以遂其非。恐或未之深思也。今闻汉阴家仍刻于碑铭者。乃以吾之不尽心于先事。不为陈疏暴白于 君父之前。而又无大段宣力之事。故深恶其子孙之不孝。反疑其实有可疑而理有所屈。且以私自删去。有畏于外议之来者。此实吾平日行己无状。诚意浅薄。不能尽心于先事之所致。闻来惶愧。诚无以举颜于天地之间也。第迷昧之见以为既已伸雪于 先朝。国论已定。则今以一人袭谬文字之故。更为告讦请伸既伸之事于 君父之前者。实无意义。今请更伸而后。或又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08H 页
有如此之事。则亦可以每每请伸乎。反覆思量。有违事理。终有所不敢焉。且彼既谓之直笔。而用贲先墓。则虽有 君命。似难轻改。若知其诬蔑。则子孙孝敬之心。自不敢以诬人之辞。玷累于其先祖之墓道。必不肯为人而不为己。为己而不为先。自能尽其诚孝。以定取舍者。此乃人之常情也。盖吾家所遭。于子孙之心。诚极痛迫。而既已昭雪。内省不疚。今此龙洲之袭谬混书者。以事理论之。则毕竟是横逆之来。天理民彝。终不可诬。而是非曲直。自有所归。今若不堪吾痛迫之私情。一向奔走怂臾而请改焉。则是无异于直不在我而求直于彼者。岂可更容一毫私智私意周旋其间。有若阴祈而曲图者然哉。故乃以明證文字及书札。论其事理之是非。使儿辈进陈于汉阴子孙而恭俟可否矣。不自意直以此不孝无状。而不赐答书。断欲必刻。终未闻有改图之意。此则由我无良。累及先祖。直欲求死而不可得也。然此事只观事之是非理之当否而已。若事理不可改。则岂以受诬之家奔走周旋。而遽为之改。事理可以改。则自可往复商确。以求至当之归而后已。奚可以受诬家子孙之不急急尽力。诿以自屈。而遽书于恶逆之列而不少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08L 页
疑也。明證文字。如彼其炳炳可考。而只畏世之不知者之或有谤议。明知其诬人爽实之辞。而断然不顾。显刻于先祖之墓道。岂但为吾家之诬蔑。在彼自尽诚敬一毫无憾之道。亦未知其果合于宜也。须以此意。奉质事理。以听裁处。
寄思慎孙(癸酉)
闻汝入玉堂。喜惧交极。而惧深于喜。汝何以报 国恩。须念先世忠孝。以勿欺为心。思报涓埃。毋事偏党。以忝门风。是区区之望也。
寄思慎孙
闻此邑下辈愚迷无识。只以尝试新官。侮弄嘲笑为能事。虽至死域。亦不惩戢云。汝虽觉其如许。有若不知者然。慎勿轻施鞭罚。务尽自家之道。律己廉洁。处事得宜。以服其心可也。勿为臆逆。自生疑阻。致有过当之举为当。汝母来时。夫马亦临时调发。务从简约。
答思慎孙(甲戌)
便来见书。审姑无病故。可慰。然公私酬应。多有难支之势云。深虑深虑。须以民情事理报于上司。若终不得请。则所谓求牧与刍而不得者。安能立视其死而蹲坐也。须节用官物。以待后官。观势以决去就。何可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09H 页
独享安乐。陷人于死地也。私胜则害公。对杂客。直陈事理。慎勿拘于人情。贻弊公家。
答思慎孙别纸(戊寅)
 七情发处或有中节不中节之异。则谓之本善。似未尽密。而若论性情之德。则俱是有善无恶。犹孟子所谓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之意也。问。才与情似有间矣。曰。孟子之言才。专以其发于性者言之。则名目虽异。而大意固无异同矣。
 问。孟子言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而周子言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以善恶于动处。并言不同如何。朱子曰。情未必皆善。然本则可以为善而不可以为恶。惟反其情。故为恶。孟子言其正。周子则言其正与反者而言也。
 性虽本善。才堕在气质。恶亦不可不谓之性。情虽本善。才从形气而发。便有善恶。然恶亦谓之性者。即性之反也。情之有恶者。亦反其情而然也。然则正论性情之德。当以本善为言者。此亦足徵退溪之言卞證之论。以情为本善者。似不过矣。
 此三条。考出日记中书上。而更思之。则孟子,朱子虽以情为本善。其所谓乃若其情可以为善及其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09L 页
本则可以为善等语。稍涉乎善恶未定。而有异乎直言本善。若以情为善恶未定。则亦归于五峰性无善恶之说。孟,朱之意。必不如此者。断然可想。而第可以为三字。终未能释然于心上。回赐下教。伏望。
大抵人性本善。而气质有清浊粹驳之不同。故性堕在气质之后。则随其清浊粹驳之不同。乃有昏明开塞之各异。禀质开明者。本善之性。不掩于气。而发为善情。此可见性情之本善而天理之当然者也。禀质昏塞者。性为气掩。而然其本体之明。有未尝息者。故发出来。或有直遂而善者。或有反情而恶者。此可见兼善恶之情而可备一说也。夫性者。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得乎天者。不以圣愚而有所加损。故尧舜之性路人之性一也。程,朱之论七情本善者。以天命之性直相感应之正理言之。此当为不易底定论。犹性善之性之谓也。七情兼善恶者。以性之掩于气而其发也或善或恶者言之。此乃以禀赋之异而立论。犹气质之性之谓也。须知性善之性。然后可以涵养而致中。须知本善之情。然后可以省察而致和。以本然之性气质之性分言之。而知非二性。以本善之情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0H 页
兼善恶之情分言之。而知非二情。默契于心而存诸中验于外。然后可以言穷格实理。不陷异学。庶几措诸行而不差矣。
答思慎孙(辛巳)
见书。审还官无事。可慰。官事渐就绪否。夙宵以公廉勤谨爱民为心。则虽不中不远。汝其勉之。近得暇隙。往吊李翊赞。且见南岳以来则可矣。而观势为之为当。若访南岳。我最后答卞精书持示。南岳祭厦卿文。前有欲送示之意。请而誊来可也。
  别纸
大凡临下之道。必须整衣冠。尊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则民瞻其颜色而不与争也。虽以知及仁守之大贤。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况其下者乎。君子之容貌辞气。不可不肃敬庄重如是。汝其勉之。
视民如伤。正己格物。
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
事物至前。即必观理忘私。处之以义。
发号施令之际。无有一毫计较底私意。无有一毫邪曲之举措。然后可服民心。可长百里。
先自治而后。治人之道。大槩略备。汝其常自寓目。勉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0L 页
之哉勉之哉。
曾子将死之善言。不出乎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三事而已。而朱子以谓治心之要为政之本。凡此数事。其可忽哉。
凡干大小请嘱。慎勿轻听轻施。不可拘于人情。勉强应副也。
官家杂物。皆出于民力。绝勿容易滥用。十分撙节为当。
汝家眷既多。又多率不紧之人。耗费官物。事之不当。无甚于此。须商量此意。为先除送奴婢数人及不关官家之杂人为可。
汝赋性柔弱。且未简约。居家不能检束奴婢辈。到官后必多有不谨泛滥之事。若有觉察之事。必须重治逐送可也。
凡柔弱之人。或有人直言其过及不欲闻之事。则虽心知其然。而拒而不从。虽貌从而心愠。盖柔弱昏愎必合而成质。汝博观自古事迹。成败可以默会。时时猛省改图可也。
吾月料。汝去时使之勿送。而今必送来。此是小人之孝也。前来者姑留之。以待汝政成治定然后乃敢食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1H 页
之。此后绝勿送之。若不能了办官事。徒以养亲为一大事。则是忘君父之重寄。而惟私之为急。非吾心之所甘食也。千万念之慎之。
凡此数语。是我至诚为汝之言。勿听于耳外。铭心行之。亦勿以老人过虑常谈放过也。
问安人。一月或一送或再送。而不须以送食物为心。尽心官事。务除一分官家弊端为事。则我心喜悦为如何哉。
答思慎孙别纸
汝赋性疏阔轻脱。而未尝用力于变化气质之工。故行年四十。徒长虚骄任放忙急自恕之病。殊欠悫实反躬拘检畏慎之行。被人规戒。则不无警动欲从之意。而不能痛自刻责服膺终身。旋即遗忘。如初未曾有闻者然。少无悦而绎从而改之实。如此则虽严师畏友日陈格言至论于前。似无益矣。况远地书疏。不但一曝十寒而已乎。虽以老耄精力。竭诚为汝言之。尚何望其有补于汝之行事哉。须念此意。汝手自缮写吾前后戒汝书及此段。置诸案上。虽极多事。朝夕必一览过焉。则似有所助。不然而一见弃置。则是汝祖缕缕之言恳恳之诚。尽归虚地。可胜叹哉。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1L 页
凡干官事。一依前例为之。勿为亲知请嘱颜情强从。而有妨于事为之间。虽无弊竣事。尚且不可。况每有偾事之患者乎。田税载船事。尤不当许人。盖与舟子同心分利。决非士夫所可为者。君子爱人以德。亦不可使亲知任其为市井之事也。贸易官物。一依前例。使官吏为之。切不许亲知之请嘱。以贻后悔也。
内东轩傍。有一丛竹。传言退溪先生所栽。故郡人称之曰先生竹云。汝亦栽培。时时敬玩思齐焉。
琴韶似难安其田里。此去问安书。汝未发行前传之。汝亦书问可也。虽无伴简物。何关乎。实有清白之操。则虽无赠遗。不愧吾心。而人亦不非之。汝果能如是。则我心之喜当如何哉。
寄思慎孙
三柳远配绝岛。闵参议三昆季以缘坐编配。可怜可怜。官事渐有就绪之望耶。钱谷会计有人。不至多有渗漏之患否。一心廉公勤谨爱民。则虽不中不远矣。闻太根,大庆辈专不勤读。日以游戏为事。良可惜也。汝徒有慈爱之情。不有严父教诲之意。有子不教。父之罪也。何不念哉。饱食煖衣。逸居无教。而能成人者有几。若终不勤学。虽岁前送来此处。则吾死亡无日。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2H 页
欲置之左右。与儿辈教督为计。勿以妇人之仁爱。难于离送。以慰老人之怀。近日五慎颇勤读。故儿辈亦观感勤学。两儿来此。则必有所益。虽在其处。若改心易行。决意读书。则不必送之。南岳四七辨及管窥录。从速誊出后。本册还送。只此。
寄思慎孙(甲戌)
见八日出书。始知汝移拜玉堂。不觉瞿然。但始衙役而解职。其间多弊于民间。新官之来。似当修理旧衙。种种弊端非一。是可虑。官库扫如。后官之来。何以应接。汝之归。为先步送女奴。此则曾前清吏例行之事。勿以为难。且解官归家之夕。求贷盐米于邻家。此是吾家世传遗风。况早稻政熟。且有酱缸。又无求乞之患乎。绝勿为前头之虑。告于汝母。行李萧然。慎勿忝辱家风为可。
寄思慎,敬慎,永慎孙(壬申)
思慎已归侍无恙。敬慎与诸友会做几首诗。而孙妇所患何如。永慎已读小学几卷。来此见金谷士友儿子数百有馀人。而多俊秀明朗可成就者。与永慎同庚。而已读史记,小学,四书。能诗能文者。亦不止数人。金谷山水。回抱广朗。士夫累百家。至童子之见客者。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2L 页
进退拜跪。容仪可观。有邹鲁之风。便欲移住此地。以为汝辈观感之地也。回思汝辈言行学术。不觉寒心。汝辈其亦念之。祖还到小白山庵。欲静处旬月。开初间将还。汝辈慎勿轻动。刻意读书。惜取分阴。以副汝祖日夜区区之望。虽有家间忧患。不可一向煎熬。而不力于学业也。千万勉旃勉旃。
寄曾孙志仁兄弟(甲申)
见汝辈书。知侍奉无事。可慰。须惜分阴。日课读书做业。毋或浪游。汝父若或见递。须分付奴婢辈慎勿閪失官中器物。修扫衙中。涂排窗户而归。是乃子弟之职。汝辈铭心勿忘为可。
寄曾孙志濂
见汝两度书。可慰。第闻悠泛度日。工夫甚不实。此非细虑。汝年已多。而如是浪过时日。何能有望于成就哉。实与不实。不在他人。只在汝志。汝视汝心如寇贼。不能奋励自强决意勇为。只于书牍之中。每发叹慨之言。此何貌样举措耶。若此不已。其何望自立于世。而不终陷于大恶也。念之寒心。
寄曾孙志濂(戊午)
旱炎此酷。田野焦枯。生类将尽。昨闻京中今月内有
愚潭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13H 页
数次小雨云。果尔则洛下士夫必不知外方之至此。国将税驾何所。念来痛心。汝则已到墓下耶。汝母亦来耶。当此之时。汝辈适到水原。侧闻水原将会一家。设行庆宴。此意甚厚。而揆诸事理。殊未稳当。此时生民之困极矣。一境之内。救死遑遑。虽略略设行。必致人言。若终不免罪责。则是吾人助其过而加其罚。岂非未安之甚乎。虽曰观过知仁。岂如无过之为善乎。汝默会此意。行祭后。急急奉汝母归去。毋留一日衙内。极可极可。毋忽毋忽。
寄曾孙志濂
近无来信。思恋难堪。读书做工。胜于在此日耶。心绪不至胶扰。閒静安迪。专于所业。不向外走作否。汝心轻躁。汝志不坚。深恐客烦之处。纷纷扰扰。虚度时日也。千万体我至意。逐日作课程。一一书于籍。因便送来为可。且静处做业。慎勿出入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