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畏斋集卷之六
畏斋集卷之六 第 x 页
畏斋集卷之六
 书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72H 页
上仲氏
祭驮便。伏承下书。伏审新元体候益胜。无任伏慰之至。弟姑得支遣。日间不废书册。而近渐自省平生所为。不先经书而先学浮文。不先治其家而先欲治国。本末舛错。名实倒置。处事不过则常不及。操心不骄则常吝。心气之发。皆由于此。既有所悟。欲渐渐改之。未知终有善变否也。吾家近年。大纲已正而万目不张。内外诸亲。皆合聚于南洞及近处。源源相见。可以相救护。此是大纲已正者也。然群聚如此。其间必有法度条理。处事方方正正而后。诸族皆可安保。无共相妨碍共相是非之言。而弟之工夫。专不及此。此所以万目不张者也。仁者虽欲博施济众。然爱有差等。西铭理一分殊者此也。弟于十八。受先君五条之训。而第末条务储衍之训。尤不能奉行。十年仕宦。长以债负度日而全忘家事。常以济民恤族为心。民与族不见德不见恤。而此身反为一家之忧。又不能抛禄仕。至于再陷缧绁。为子而忘先训。宜及于此也。得罪下乡之后。自奉甚薄。长日以松叶疗饥。此事已非衰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72L 页
境所堪。而一家尽归之后。形势尤难。须有一个立定规模而后。可以保遣。今兹草送别纸。须与侄辈商量回教如何。此规如善。则仍欲为诸家定式如何。
上仲氏
应教疏便。伏承下书。仍审近日体候有相。伏慰伏慰。弟出东湖留一日。复入城中。盖以裁省未了。力疾奔遑。费尽心力。而无非取怨之端。奈何。闻秋麦尽枯死。麦又不稔。则前头更无拯济之势。国家垂亡。而朝廷则犹以党论相攻为事。三月。日寒尚凛。顿无和气。奈何奈何。因裁省之请。自 上减内官十八。放出内人二十五人。此诚 盛德事也。大忌临迫。而弟则又不得参祭。悲痛之怀。益何以自胜耶。
上仲氏
曾祖考妣位。非久祧出。弟亦非不念也。家礼置祭田条曰。初立祠堂。计见田。每龛取二十之一。以为祭田。亲尽则以为墓田。递迁条曰。始祖亲尽。则藏其主于墓所。而大宗犹主其墓田。岁率宗人一祭之。百世不改。小宗亲尽。则迁其主埋之。其墓田则诸位迭掌。岁率其子孙一祭之。亦百世不改。遗令奉祭条曰。据礼墓祭虽百世不废。今定自王考以下墓于此谷者。主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73H 页
虽祧尽。宗子岁率宗人一祭之。高祖以下。四节日。自当依国礼。四节墓祭太繁。后日子孙力不足周。则只行春秋两节展扫之祭。正朝端午。家庙行礼可也。此令据家礼为之。而但祠堂初不为每龛画定祭田之规。故不以祭田移定墓田矣。家礼虽云祭田亲尽则以为墓田。墓祭亲尽后。只一年一祭。则其田所收。未必尽入于一祭。而为法止此者。岂以此田永属宗家。不许分割。以为厚完宗家之地耶。先府君之意似亦如此。故优定墓田。以属宗家。未尝逐位划定田畓耶。然则到今吾辈似难别为区划。以属于各位也。○墓祭轮行之令。则三家依遗教谨行矣。至于弟等子孙。既有各家祠祭墓祭。远及曾高一一轮行。恐有不齐不行之患。亲尽之祖一年一祭。宗家固行之矣。三家分给田畓。初因地旷人稀。虽以廉价得之。然皆先君节俭。先妣纺绩所致。则后孙之居于此者。于先考妣。虽至玄孙。忌祭助送及四节轮行墓祭。何可以宗家有墓田而忽于奉行也。此则吾两家别宜著令画定轮行。祭田使后孙谨守而行可也。此处墓祭。既定一年一祭百世不废之规。而远祖墓地在他境者。香火不继。则以后孙视此。恐未守先戒。故丰德,坡州,沔川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73L 页
七代墓田。与同宗通议。皆已备置。此由先府君遗令之意有以启之也。
示𧀯,𤲸两儿
吾处乡校六日。居处清净明概。坐房中见日出。与诸生读书。心甚安焉。旧兵使明日发行。为送行。昨日还处营下。二三儒从之。不至辍工耳。新使旬前当到。到后复移校中为计。近于朱书中。得与魏应仲书。其言甚切于日用工夫。与诸生从事六七日。心定而事理。殊觉有益。吾之耐久行之。虽不能自必。不能无望于汝辈。兹书一通以送。须付诸壁上。早起省亲后。兄弟退而行之。相勉不辍。至望至望。
示𧀯,𤲸两儿
端川赠我青玉书镇两片。吾于文房玩好。素无性癖。今以寄汝等。汝等须各体寄此之意。勤于读书。且谨藏而勿破。持身如执玉为可。
示𧀯儿
即闻诸儒听 批之后。将欲空馆云。不胜骇叹。空馆虽有前例。然退溪先生以为事近要君而非之。此不可遵也。退溪东方之夫子也。止此报。
示𧀯儿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74H 页
余于一生。非不为学。而然至今无所得者。学失其方故也。人事天理。皆具于吾人性分之内。下学人事。上达天理。是为学之大方也。三代之时。有小大学而教人。学校废而孔门设教。至孟子而后。传授亦废。千五百年。宋贤作而圣学又大明。我东诸贤。皆循此为学。惟我先君则虽不以道学自名。然其为学根基。自立身心者。则亦不出于此而已。不肖兄弟不先寻先君为学根基。但欲体行先君立身行世节度。又欲发明先君心德于举世不见知之中。宜乎根株先拔。以致颠覆。其所云为。如精卫之填海。徒劳而未有成也。先君下世。于今三十年。三十年为一世。易世则人事亦变矣。余之颠病。极于今日。先父兄心迹。亦赖尤斋先生著述。有所发明。吾之私计。迄可休矣。今欲从事经训。直寻人事天理所当然所以然者。庶几朝闻夕死。而年龄衰迈。疾病沈痼。有志而不能自力。有时心清气定。潜思圣学。源委次第。昭然眼中。初学若平心读经书做工夫。不出数年。可得路脉。余虽老病昏瞀。自废如此。不能无望于汝辈。故书以示之。
示𧀯儿
荒疏颠沛之踪。虽在当品。岂合于此任耶。汝弟所报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74L 页
人言云云。未知谓何。而如以要誉为诮。则吾前书亦略及此意。而避为善之名。无为善之路。唯当观义理如何而做事。此外又何足恤也。然义理难得中。凡事熟思而慎处之。勿乘意气轻为之可也。
示留侄
朱子答刘定夫书曰。最怕人说学不在书。不务佔毕。不专口耳。下梢说得张皇。都无收拾。此为希觊顿悟。不务读书者而发也。口耳之学。虽圣贤所斥。然初学且当寻行数墨。以口耳习熟为务。则因此而自有进矣。此书在心经下卷。以是问学为重处。可考见也。汝书有口耳云云。此亦躐等意思。吾则固望汝于此且熟于口耳也。
示留侄
汝近日病势稍减。且不辍近思之读云。深幸深幸。人生天地间。自有人伦日用之间。不可已之职责。此则自少至老。不可一日不修也。至于别事。才有馀力有馀者。方能为之。汝当此时。宜思汝日用不可已之事。慎无以别事胡走乱走。日用如熟。则病自愈矣。今日当来云而寄此者。亦退老送马山寺。率来孙儿时。寄长书之意也。汝其深思之。
示畬侄
批旨昨承传谕。 圣意虽如此。彼此党人。其肯为和协之计耶。谤伤必至。任之而已。金学士善讲。谓之百年所未见则过矣。然 圣朝有此真讲官。足令人增气也。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75H 页
示畬侄
汝之升品脱去铨曹。是为快事。而前头撕挨之势。亦可念也。别纸所示亦悉矣。末世官职。似皆由纷竞而得。然其能得者亦有命。以理推之。则实非求之可得也。吾平生做官。未尝萌一念求之之心。父子一气也。于此破戒则亦惑。汝亦知此意。勿复为苟且之意可也。
示畬侄
吾未忘一泰字半生为调停之论。而终无其效。今归思之。先训既令以退溪集为师资。退溪未尝轻言国事。惟专意学问。吾虽已老。无望于学问之就。而汝则天资既粹。年富力彊。近来吾之所望。师退溪而已。然当求言之时。由宪职而又擢近侍。且未即赴 召。贡其所怀亦可。而但言之得中为难。是虑是虑。
上尤斋(丁未)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75L 页
先集事。纸末所教。先人旧门人之意。虽或如此。先人平日。虽朝夕教训之人。亦不使称先生字。盖不以师道自居。与示儿代笔中先府君不许从理学之门之意相符。初丧。未有复爵之 命。家人只书别号于铭旌。葬时。门徒齐会。改书铭旌。加以先生字。然于文章家学徒尊之之辞。乃是私称。非国人后世之所共通称。况先人谦恭之志。最恶此等虚文。何必强加。反或招人之议也。侍生追后熟思。意政如此耳。
上尤斋(庚戌)
主第事。经年争执。虽未蒙 允。然闻其营构半减于昔日之第。此犹合于屯之小贞之义。而微先生斡旋之力。亦何以及此。主第既以法制争之。则其他良法之废坠者。亦当次第论列而请行之。朝家虽有釐正厅之议。而延过岁月。讫无所为。侍生之意。不必为釐正厅别作一局。如屋上之屋床上之床。而宪府之官司。一国之法纲。只当随事修明。或 启请而行之。或直为分付各司。如是而有所坠废不行。则随闻纠劾可也。常以此意言于宪官。而我国名士。自东西分党以来。不治职事。而惟以交结空谈为事。或闻如此之说。则其不笑者几希。尝见栗谷家乘。以为党论之后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76H 页
数月之间。纪纲大坏为言。而其弊将至百年。则纪纲安得不坠尽也。侍生亦是同浴之人。而中心则不能无愧。今拜宪职。试以法典为四五 启。初意欲与同僚对讨法典。其可行者。欲一一论 启。而四五 启。物情已颇不平。此政可用泰之九二程传。其施为宽裕详密。弊革事理人安之之义。而侍生才识庸昏。无以用得此义。然且停待已发之事究竟之如何。如少有益。欲复如初心耳。我国法制。虽不能如三代之纯。然皆 祖宗神智所创。能遵守勿失。亦可以治平。乐毅之佐燕昭致中兴。亦不过曰修法令而已。世人昧此理。每以侍生此等说话。笑为法吏。然亦不恤。而于考求三尺之义。亦无素功。所谓法吏。自不识法。此为可笑耳。
上尤斋
侍生于数年前作草堂。其间架如泽风堂制。而房二间堂二间。隔以户牖。为阴阳内外。入处其中。自念居则观象之义。所谓财成以制其过。辅相以补其不及者。虽是君相之事。人之一身。亦有阴阳动静云为。常裁其过而补其不及。不但心主于一。亦是中庸之道。侍生气禀甚燥。凡病败皆出于过。欲以此义矫揉。虽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76L 页
难望其变化气质。庶几存心于此而收拾一分。且春耕秋穫。高黍下稻。处农家而师圣人之道。不害于众人用易之道也。战国之时。乃是天下极乱之世。而孟子犹劝齐梁行仁政制民产。其传引财成辅相之义。以此推之。泰道何可不行于今之时。而侪流以为泰之一字。不可举论于此时。愚未知其意也。身既不能企此。望于当世之诸君子者不浅。而又不谐如此。半年在朝。伈伈度日。今还田里。亦不能全抛其念。社仓之设。亦出此意。今已成矣。人亦便之。其他田政军政奴婢贡等种种弊端违于法制者。以瞽见所及。亦难一二数。而迂阔之讥。方溢于世。不敢开口为 君上一言。惟是不见信于人。而又不能自信。恐其心术之有差。兹敢笔之于书而仰禀于执事。盖易筮。即古圣人开物成务之至教。而世人闻之。每以术数疑之。此固难向众人道也。惟是先君子既以此立心。侍生又得疾。万药千方不医而后。决之于筮。以此为归宿之地而不敢舍焉。取易注先儒说否而畏则泰。泰而骄则否之义。以畏字名斋。伏愿先生下诲其可否。幸甚。
上尤斋
多少诲谕。如获亲承音旨于函丈之间。极用荷幸。斋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77H 页
记敬畏之义。承佩已久。而未曾细请其法。时或一两日从事。而每觉压重不堪。生病而止。近觉戒惧只是略略存在。以此存心。意味似与前日不同。今承敬是何物。可以抑而行之之教。于此苟能知悦豫之味。则亦无待抑制身心而自趋于收敛之地也。益知前日用心之左矣。读书之法。开导详悉。敢不依此加工。而只怕旧习缠绕。终未脱洒耳。
上尤斋
慕斋事。先人示儿编。特揭而言之。使子孙师其学。虽承下诲。亦未敢辄弃先训也。且己卯事。由于太艰。彼进作事无渐。使积怨在傍。而一朝有因戚畹开神武之变。则慕斋于此。固无可如何。惟其初不欲更张太急。终不免党籍之厄。此乃先人以先见之高所守之正。特称者也。辞受之节。侍生平日。于心所不快之馈。则虽或却之无辞。有所受者。亦不曾留之于身家矣。废处以来。虽穷阨日甚。而不欲以一事干人。惟欲力田自活。而既无恒产。亦难保其有恒心。所以于慕斋治家节度。尤有所向往。而但患学力精神俱不逮耳。
上尤斋
先人之筮居岭南。元无庄土可往。然欲就居者。必有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77L 页
自资之策也。小人怀土。为其生理在此。君子则不然。如夫子之欲居九夷。其计岂不廓落。而初无一毫系恋乡土之意。圣人之过化存神。所居成聚。有人有土。生理初非可虞。自古贤人君子遵道而行。未尝仿利。然未闻饿死者。如伯夷之饿于首阳。乃是自取其仁。非真饿死也。然常人之情。每于此一着。不能脱洒苟且之事。为贫之仕。皆迫于此。先人一生。未尝怕此。然节以制度。家众衣食。亦未尝乏绝。不肖非不欲法此。而自不能焉。岂有道君子之行身处事。自与常人有别而然耶。想其境界必大段快活。望之而不能到。伏叹伏叹。因先生卜居事。敢此仰达。伏愿先生以一转语。引而进之如何。
上尤斋(乙卯)
前日猥陈所闻所见。窃附于无犯无隐之义。而未蒙详赐答诲。但闻流传之言。教以侍生书意出于畏祸太甚。未知信否。而第切悚仄之至。妄谈世事。加激祸端。实所深戒。先训又以退溪,慕斋两先生师法之意。丁宁反复。而两先生平居。绝无触激世祸之语。此诚服膺而不敢违者也。朱子虽言阴阳不可交和。然泰之程传所谓交和。岂以薰莸为同器之谓也。只是包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78H 页
荒。毋取疾怨而已。泰转为否。君子咸退。则君子无哀乞于小人之理。朱子所谓不可交和者。正可用于否时也。侍生虽无状。亦知此时当用此义。然不慎枢机。浪取鱼肉。亦非道理。故心常自戒。而然或忘戒猝发。殊失畏约之道。盖褊性难消磨而然也。先生于士气。常有奖励之意。此实为世道。不顾一身祸福计。侍生亦岂不知钦服。而但程,朱门下。密以道学传守于祸乱中。此为可贵。至于一时论议激发。转成不测之祸。不惟程,朱门下诸贤皆无此事。东汉诸人之事可为戒。不足取法于吾儒之党也。朱子以温公论东汉名节处为未尽。但知党锢诸贤趋死不避。为光武明章之烈。而不知建安以后中州士大夫。只知有曹氏。不知有汉室。却是党锢杀戮之祸。有以驱之云云。则向使党锢诸贤。毋轻触世祸。自守乡里。以维持风俗。则其终岂有不知有汉室之叹也。然则国家存亡之机。实系于此。不可不深念也。愚迷之见。不敢自隐于道之所在。如蒙还赐答教。以为修慝辨惑之地。则千万之幸也。
上尤斋(丙辰)
和叔便回。伏承下答书。伏审春来。调摄体履万卫。区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78L 页
区慰豁。不任下情。侍生与儿少姑得保遣。而年过始衰。病日益深。书册之工。虽不敢废忘。而革旧染获新效。茫无其期。天理人欲。察识之难。诚如下教。其现显形气之欲。却易辨认而常苦不能制伏。至于私意之萌。能知能不行。俱是难事。盖于察识端倪处用功。则亦无了期。惟庄敬涵养。使本领有立。则其发也。庶少乖戾。顷与受台有往复。说及此事。别纸誊上。且有一绝云未发难容寻觅他。安排既发亦成蹉。但须庄敬仍涵养。体得中时用得和。伏愿先生一哂之。馀仍加镌诲如何。
上尤斋(丁巳)
伏承前月二日下书。续审道体将理万相。下怀不任欣幸。时事近稍定。彼之为谋。虽无所不至。然无自此触起之端媒蘖之势。容或少缓。而事常有出于意外者。此则无如何矣。此间入秋始得雨。所望惟在晚粟与荞麦。而陨霜太早。亦将失收。方拾橡栗。与狙公较捷。而涧边十八公。亦恐不能保其晚翠。伏呵。伯豚失子九年。始复得男。实为私家之幸。而颠杨复㽕。根本不着土。枝叶之繁。无以滋息。是为惧也。夏间有些不得已文字酬应事。颇阅杂书。身心益荒。近思学问词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79H 页
章。不可二道观。以经书为本。其发为制述。则以朱子大全,退溪,栗谷等集为模范。则文与道可谓一贯。而或观杂书。决择取舍。一准于理。则亦无出远忘返之患。侍生一生疑惧二柄。彼此俱无所得。今虽觉得如此。已无及矣。而然以此等。语于后生。未知无差否。且于学问工程。汔未有管窥。曾看心经。无得而辍。恐是此书专言敬学。而体用不备。故常败于动作处也。近思录则本末兼该。科级甚明。若专用力于此。庶有持循据依处。意念虽如此。时未加一日之工。亦未知如何也。
上尤斋
先人尝批解杜诗大全。此盖遵朱夫子欲注之意。其用力亦深矣。古今注解诸家不为不多。而多失其旨。先人学务穷格。必覈其真妄是非。此解若传。诸家赝说乱注。皆可废也。向为文集事未了。未免束置。今还乡曲之初。始令儿辈分写。而政虞边警。只为佩持于乱离中。为此苟简规模。如欲刊行。则于古注中。当尽书其点取者。不书其削去者。补以自解之说。而加堂号以表之。侍生精力。恐不能及此。奉化地有伯舅庶子能诗閒住者。欲属此人为之。又欲先禀于先生前。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79L 页
得一题叙之语。而书役才了。有未遑矣。今闻四哥孙郎之言。先生有闻要一览。故敢此拜呈。而深愧不敏呈禀之不早也。文集序文改处。别纸有更禀语。此则速赐回教如何。
上尤斋(戊午)
侍生身家疾病。苦无间歇时。只是孙孩学步。如鸟数飞。提抱之馀。时发一笑耳。但值无前恶岁。薄庄偏被其酷。老幼将填沟壑。则又不忍束手坐视。近日躬率家众。以松叶为饵。味既不苦。小儿亦能服食。恨不从数年前为此事。使之稍存赢馀以备不虞也。仍念齐家之道。非特正伦理笃恩义而已。分职授事。令百为整治者。亦是齐家之政也。而平生不问家事。一任妇女所为。近年虽儿子代干。体统不尊。不能任意节缩。致此穷急。迫不得已身自总察。自洒扫室堂整置器皿为始。事事欲整理。则却与书册相疏。又或费声气。伤和害理。此无非涵养无素故也。未及一月。却生厌心。但饬家人使毋失此规模。还闭外斋。欲默然复守吾太玄。而未知家众有一分修饬否也。前教读书存心之旨。无以仰对。却以近所为陈达。
上尤斋(己未)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80H 页
八溪墓文点改处。谨依示教耳。此老在当时。实为介立之人。前后被劾。一出于金公继辉。一出于李泼。其于东西。无彼此适主。可知也。惟其庄重自守。绝不与后辈和应。故后辈名类。亦不知其有实德。郑松江至有小人入东铨之句。其季子登第在甲午。此老下世已六年。李泼亦死。而东人则犹得志。其子于松江。有深憾。出身又当松江方盛之时。历践名宦。其为东人。以此故也。八溪侍药房。思庵始服公当暑敬饬不懈。此习闻于家庭者也。古人之隐德贤行如此。人固未易知也。虽或被人掎摭。实无瑕疵可指。故于此文。略发明之。和叔以为后辈不相悉。亦然矣。
上尤斋(庚申)
朝廷休咎之兆。侍生姑未有见。而宫府姑为一体。将相俱是读书人。 圣上英明刚果。又有大有为之资。群贤悉心辅佐。则致太平亦不难矣。但无吁谟远猷可以防患固国者。浊乱之风虽革。委靡之习依旧。终何能有所斡旋。以为祈天永命之图也。慎公见几之早。固不可及矣。暮境颠沛之馀。深有所创艾。世念之灰死久矣。而不料复为尘网所掩取。转辗罥挂。不能自抽脱至此。奈何奈何。首揆之 启请。使勿管他务。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80L 页
专心史事。其义亦同于往役。但以不肖空疏。不足以承述先业。反为忝辱之归。则不如早自处之为当。如知义理十分的确处。虽留疏下去。亦何难也。而但于此事用此义。终有所未安。所以疑惑未定耳。
与金延之(癸亥)
武夷九曲说。去夏借得人家。两先生往复书。一再披阅。而见识曚昧。不知何说为得。顷到骊江。奉禀于尤斋先生。答以九曲将穷眼界豁然。所谓将穷者。非已到斯境也。故承以渔郎更觅桃源路之句。所谓桃源。便是九曲也。除是。乃是语录。如俗所谓除杂谈也。除非亦然。若曰除是非此乃人间别有天也。尤斋此说。实超于退溪,高峰两先生所见之外。而但桑麻又自是桃源人所种。此便是桃源也。不应到此更觅桃源路。此似可疑。而然九曲将穷。眼虽豁然。但见桑麻。不见桃花。则更进而觅桃花之源。虽不出九曲中。而境界亦自有浅深耶。若只以退溪,高峰两说。论其得失。则高峰说尽雄辨矣。然渔郎以下。寻常看作戒譬之辞者。恐不免为局束之归。退溪以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处为比者。似得其本旨也。盖穷尽九曲。眼界豁然。桑麻雨露。掩蔼平川。固是清幽夷旷之境矣。然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81H 页
以圣学次第譬之。则此是美且大之境也。更进一步。寻得别有天。方是大而化之圣域也。注家以九曲。便谓之优入圣域则恐未然。且寻觅别有天。何可以索隐行怪视之。大抵人欲净尽。天理流行。此是学问极功。易传曰。动以天。为无妄。濂溪先生曰。圣希天。圣人与天合德。虽在民生中。出类拔萃而离乎人矣。桃源虽在乾坤之中。仙家日月。生理之快乐。自非人寰之比。则虽以此比之于与天合德之圣人。亦无不可。今乃自画于美且大之境。而不复求进于大而化之之域。则其可乎哉。晚生蒙学。未有窥斑之见。而妄论先正所见之得失。极知僭猥。而被吾兄辱与讲论。屡索其答说。不敢终始隐嘿。敢此奉复。高明必自有定见。还赐答诲幸甚。
与金起之(寿兴)
去夏。家侄自京历谒而归。传致閤下教语。佩荷则深。而疾病废伏。不得复奉一书。仰候于下执事。至 国祥时。赴哭 山陵近地。闻台监亦于 陵下伸哀。而处所相远。又失拚拜。茹恨负愧。经岁如结。不自意閤下追记数年前猥达之书。手札付答于和叔之行。承拜感惕。无以自胜。近得文谷閤下书。伏闻尊姑夫人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81L 页
之丧。出于岁前。无任惊怛。不审丧戚之馀。台体起居若何。想已理遣增相矣。曾闻和叔之言。神观胜于平昔。可想患难之中。摄养有方。朱子为人记归乐堂曰。前日从宦时所为。不能无愧悔于心者。则于其所乐。虽欲暂而安之。其心固不能也。端夏心事政如此。惟閤下位极台衡。又无可悔之事。则田庐固为乐处。宜乎气貌亦胜。万事悠悠。亦何足挂念。而惟是近日风雪之灾。星孛之异。决非寻常警告。伏想江湖之忧。无间于处廊庙矣。
与金久之(寿恒○甲辰)
即日台体何似。端夏为赴辱速。昨日发镜城。到朱村驿。身病猝剧。终夜苦痛。欲作势前进。则气力萎苶。精神眩冒。若不能支堪。此距山门。犹是二日程。而驱驰入山。决无登陟游赏之势。百尔忖度。终不免还趋于镜而为静伏调理计。台监出塞之行。实是千载一有事。端得蹑后尘而来。从容于一宵樽俎间。历叙平昔所未开之心胸。岂不幸甚。而天又不借名山数日之缘。毕其馀怀于开心寺里。化儿戏人。便有与夺于其间。良可咄咄。此身旋归。未可以岁月卜。而竟不得再承清诲。遂成阔别。自作此行。未尝作愁苦怀。至于今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82H 页
日。怅黯之私。殆不能自定。兹以替人奉书。力疾草此。
与金久之(丁巳)
岁时金堤便。奉拜至月廿八日下复书。且伏受先志改定文字。下情慰感。无以形喻。新春垂半。伏惟此时。台体起居万卫。解泽再寝。坎亨愈泰。此固可贺。不足为慰。而然惟天意岂久以湖南千里。为閤下之乡也。侍生三冬寒疾。垂死仅苏。且遭一家殇惨。益无以为怀。但有意与岁去。穷庐枯落之叹。奈何奈何。示谕镌诲之旨。亦谨伏悉。一生冥行。专昧此学向方。及此衰颓之境。而始欲寻其头绪。宜乎其言之不中于理。而乃蒙反复开示。不啻如发蒙而指南。尤不胜感叹。第前书固失于遣辞。而大意则有不然者。敬是圣学彻上彻下成始成终之道。读书穷理。何适而不用敬者。此固然矣。然于论孟等事物上义理。无所通晓。习性已荒。俗见已痼之后。欲以敬字单方。泛应事物。常为旧习所夺而终不得力。心经专言敬学工夫。鲜及事物。恐不如且读论孟。且敬以直内。敬主乎中。其心收敛。惺惺法惟畏近之等语。固是内里工夫。然朱子言敬。必以整齐严肃正衣冠尊瞻视为先。而以容貌辞气。为加工最切要。是又据其外而言也。若通熟四书。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82L 页
使义理涵养于内。而外面收敛。又如朱子所云。则事物之来。庶少错应。而外内本末用功之方。可无欠缺矣。然措语未莹。有若以敬但为在外事。可笑。冬间。以论孟小学等书。略略念诵。所念过。旋即茫然不能记存。且念四书多是大学工夫。不如小学为最初根本。童年读此既未熟。长大虽时披阅。然未尝着意精看。到今已为生面矣。朱子有八九十岁觉悟。亦据现在做去之训。则不可以衰老为解而舍此不读。故于此书。欲更加遍数。而五十年荒嬉沈痼之习。难以改革者。终恐如一杯水不能胜车薪之火。奈何奈何。窃覵閤下平素威仪动止。常似有持敬之工。而不为世俗纷嚣事物所挠夺。以为天禀清明。自然而然。及至雄城陪话时。谕以先王考先生专以小学开导后生。又尝以郎属陪坐时。示以九四堂记文。乃知閤下蒙养之功。专以小学为本。习与性成。若固有者。其于应事接物读书穷理。自无适而不用此敬也。如侍生庸陋。平生暴弃。本领既失。虽欲一朝勉守此敬。何能便为我有也。大槩从古圣贤。于小学工夫。习熟于幼稚之时。至老至死。常持此功。众人既不能然。自谓年老而但着功于大学格致之工。则终为无本躐等而不能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83H 页
有成也必矣。近日虽有此意思。一味力不能趁。而光阴不留。且人欲易昧。天理难复。閤下前书之谕。诚有可怕者。閒居数年。未有分寸所得而颓坠日甚。反不如初还乡始看书之时。此等空言。载诸书牍。亦甚赧汗。而然教意不容无仰复。亦冀复蒙答诲。庶牖迷衷。故敢复缕缕而不知止。悚仄悚仄。
与金久之(甲子)
近年国家不行量入为出之政。士夫家及民间同然。公私无蓄。实坐于此。明年则以即今遗储将来收租。必为一年计用之地。丁丑旧例。诚可法也。此小生近日昼夜思度之一得也。此劄 启下后。如蒙大监力主使行。则其幸何可尽喻。此外有数件奉禀事。而姑未遑矣。
与闵大受(甲辰)
顷者伏承閤下惠覆下札。仍审伊时台体起居万安。区区仰慰之馀。伏详辞旨。有惓惓于病劣者。教以出来而辱与提携。继于文状题辞。又见盛意。其为衔感。岂容尽喻也。端夏自赴戎幕以来。不惟才识昏滞。不能有所措画。适值主将见罢。坐待拿 命。彼以既罢。故牢守前规而一事不欲变通。然犹佩密符而拥将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83L 页
号。幕佐之官。虽有不得已代察之事。亦不可凌掩而出号发令。失上下之体统也。至于军民弊瘼可以变通者。似非一二。而权柄既不在手。欲事事而正之。则近于侵官而不可得矣。惟是军政废弛。未有甚于此处。营军士乃是兵使亲兵。而射手不解操弓。炮手又以无药丸。全不试放。近日亲自点阅。逐日试射。又令炮手之閒游者。采樵以赏其射而中者。数日亦有稍变之效。以此观之。则军政之修举不难矣。而从前营下既不鍊习。诸镇堡亦视效而恬然废职。未知新帅到后能一变偷习否也。此有一事。有评事稍可以容力者。先人曾莅此任时。以方伯指。述北关志而见佚。端夏之此来。有意于此事。镜城志。业已草定。九官事。欲一样编撰。行关列邑。书送镜志条件凡例。使之逐条记实以送。若来则亦欲删定而续编耳。端夏于先人文字。收拾不遗片只。而惟是镜城事迹一册。本自本府以吏文记录者。而束在乱稿箱笼中。端夏受此任后。暂往故山。搜取此册。而不料其中有先人手草杂记数纸挟置而不见收也。今以别纸录呈。盖郑评事文孚事。先人尝称道而惜之。今见此记。又躬访于此处人士。则其功大矣。而生既被诬。不遇于世。殁又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84H 页
无人表章者。诚可惜也。此有尹文肃公瓘之遗庙。鄙意以为金宗瑞,郑文孚其功俱不下于尹公。盖收复国家既失之土地则三人均也。欲以金郑两公并享于尹庙。尹庙虽不加创。可容三位之享。以此议于此处人士将校。则众议如一。而但闻郑公死于癸亥 反正后逆狱杖下云。且其生时。为人峭直。固多嫉之者云。未知世议以为如何也。先人赋镜城十绝。其一曰。诗书命帅金宗瑞。勋戚专征尹侍中。遗庙即今难并祀。史家那得独褒功。下句之意未详。而盖似指其不能并祀也。其一绝曰。申公一箭解重围。郑子三麾破敌归。关外双忠悬日月。空令壮士涕交挥。申似指申砬。而郑必指文孚。此则偶然对举之辞。而此乃先人丙辰年所作也。郑公若有失身于昏朝之事。则先人必不以忠许之矣。郑死于柳梦寅之狱。而梦寅引之云然耶。梦寅常时人事有同失性者。其承服被诛。亦似可笑。况其援引乎。以郑公忠智。平生所树立如此。则 反正后必无诖误于凶徒之理。然此处之人。以此为疑。兹以奉禀于閤下。兼议于朝中亲旧。伏未知閤下之意如何也。即今后春,宁古之势。日以彊盛。日后不虞之变。有不可测。前代立大功业之人。无以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84L 页
昭揭而树之风声。则将何以责后来忠义之继出乎。此事恐非北关第二件事。而其在军政之修。亦有本末之序也。如何如何。但如此事。人或不乐闻。朝议或有不深惟郑公之心迹。而执其死时事而沮之者。此事恐归于不能成。閤下之意如以为可。则决欲举而行之耳。此事从前观风守土之人。亦有意而未果云。非独端夏之愚见也。且其从难之士。不得一告身。实为国家欠典。如李生鹏寿。即儒生之首倡义谋者。而终又战亡。其子孙亦有俊秀之士。如此之人。朝廷亦次第录用。则关北人心。庶有兴起之效。而日后得力。必不浅也。徐监司元履欲为当时立功诸义士。立庙于列邑而未果云。此见则如何耶。鄙意别立庙未易。姑以郑公祀于尹庙。以俟他日变通。亦可也。如何如何。持叔兄为半刺时。致祭于战亡之士云。而郑公事迹则想或未及深悉。如先人之所采访也。未由奉陪。尽摅怀抱。兹敢缕缕于书札。病痼神茫。辞不达意。惟恃閤下恕谅。有以裁教焉耳。
与湖堂两学士李长卿幼能(丙申)
雪后寒甚。伏惟佥仕履有相否。仰溯区区。弟与佥兄。同洞而处。将一年耳。其室则迩。而云泥迥阻。无缘一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85H 页
场会款。有若背驰而相忘者然。可叹可叹。今适有事于冰库。出来止宿。顾瞻书堂旧基。益有以悬想兄辈。思拚一会于此间而不可得也。因此而有所闻所感者。不得不为佥兄而发之也。往在乙酉冬。先人遭谴。待勘于东湖之上。一日招致书堂故吏金国者。往观堂之旧基。徘徊于毁础颓垣之间。抚览今昔。为之慨然。归来寓舍。即笔其所闻见于历书中。且题一律云世道方修武。书堂只废基。荆丛随圮砌。莎壤覆枯池。却顾湖山胜。虚疑涧谷移。旧胥年八十。垂泪说当时。当伊时。惟弟侍侧。实奉杖屦而周旋焉。窃覵先意。斯文之隆替。系于此堂之兴废。若耆旧已尽。无复可徵于古事。既努力往观。又为之记存。如此其详。岂非有俟于今日耶。今闻兄辈欲复此堂。业已拮据财力。将以来春举事云。甚盛意也。第闻国之子应淑之言。非惟渠不能谙委旧迹。兄辈所欲建置规模。亦出于一时意见云。后辈作事不如前辈者。此非古语耶。今吾兄辈虽十分商度而为之。必不如当初所建置规模也。今依此文。一遵旧贯而经营。则复古之功。宁不伟欤。而若以力诎举赢为难。姑宜先立正堂及吏隶所接之所。徐徐收聚物力。以次兴复。则庶几不至于贻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85L 页
弊州县。而堂之旧样。渐可拓也。凡作事贵于谋始。不善其始而能善其终者。未之有也。此弟所以为兄辈汲汲言之者也。而记文末端所云。尤为兄辈而有望焉。堂成之后。若不留意于此。而徒以嬉游宴乐为事。先人此文。不但无补于世道而已也。而弟亦未免有轻发之悔矣。并此先事言之耳。屋宇之制其得失。若无与于斯文。而其所关甚重。比如行礼之家祠堂正寝厅事。各有其法度。不如是。无以行礼也。伏愿佥兄与同选诸公。递观此文。详细参定以施之。幸甚幸甚。弟不肖无状。颠坠家声。为此栖屑于管库之役。而辄敢论及此事。颜亦厚矣。亦未忍掩藏先记。临事会而不发也。因是而略及愚见。惟佥兄默会采施。此纸览过后幸即付丙。他万不宣。
与李幼能(戊申)
尤相于顷日 筵中。陈达兄及惠仲令擢用之意。方拭目以俟。 恩命即下。凡在瞻聆。莫不耸动。况如弟岂胜欣贺。但兄十年谦退之心。必不以此为荣而反为闷。还切虑仰闻。元仲举岁时过兄而来。为言寒苦人所不堪之状于朝中。兄之刚肠。诚可叹服矣。调病之道。亦须有滋养而后。可以差健。奉虑诚不浅浅。即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86H 页
今诸贤汇进。兄之积学所得。讫可以展布于天衢矣。毋思一向退托。待和煦入谢。幸甚幸甚。
与朴和叔(世采)
抄史初本借送事。家侄之行。欲如兄教付送。而闻兄已离山居。入都后则披览似烦。故不敢奉副。只令家侄传达此意耳。今弟辞疏末端。附陈史局抄留本区处事。兄如览其疏本。可悉弟意。而彝仲之意。欲仍藏于春秋馆。待弟他日上来自了。弟无上去之期。而诸僚之不即区处者。以多少取舍间。意见参差不定故耳。所以有此陈禀。冀得 圣旨断定。而区区之意。亦有未尽暴者。盖中国则当代史。亦不甚秘藏。而我国则惩于史祸。秘讳莫甚。由此国人全不知 国朝事实。此甚可郁。此本则凡系是非之笔。一切删去。但略存时事脉络。诸僚嫌于类史体。不然。 上下之览。亦何以识得时世梗槩也。壬辰后事致详亦有意。国家南忧。终不可忘。备御之方。尤当有所鉴戒故耳。此本虽在史局。既无可讳事。兄若通于诸僚。借来览过。其中可删者。付标还送。则此事尤无遗憾。且愚见与诸僚之意。未知孰当。亦须思量。入对时从长告达。亦所望也。如何如何。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86L 页
与金斯百(锡胄)
弟还卧溪斋。始得一夜清睡。始知一日饭味。而惟是朝家以世业。见责以修史。避此而逃之。忠孝全丧。心境亦岂能终自安也。仍念先人临终时。赵兄来拜。谓曰。吾于修史后。欲依汉史例。分类编录 国朝名人事迹。为一书而未及。君与申季良可共图也。先人下世后。赵申两兄相议抄出可立传者名目。而皆夭世不果。弟本乏史学。又非身承顾托。故未尝措意于此事。今既未承朝 命。在家编缉。未死之前。犹或可勉。亦不至于僭猥。而乡居僻左。文献无徵。思之茫如捕风矣。伏惟王大监所编名臣录。行世已久。而家无其本。如蒙台监借送一件。则欲据此添修。宋名臣录。朱子所修者。后人亦有添编者。如此为之。或分类成书。如先人之所教。虽未就万一而死。此心亦庶无愧。如何如何。
与申叔弼(翼相)
兄以钱若水,张翰喻弟。欲令仍遂高节。而两公初无如弟引咎之事。弟亦平生。不以此等人自期待。今虽欲强效得乎。惟陶徵士归来辞。抚孤松而盘桓。此暗用屯卦初九盘桓之义。初九有济屯之才。而远而在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87H 页
下。不为九五正应。故不能有所展布。陶公隐然自喻。此其文章之妙。为晋世一篇而已。后人尚论以陶渊明。为未出之诸葛亮。亦以是欤。今世若有如此人。遭遇于世。必有扶颠持危之功。思欲见其人而不得。但尚慕古人而已。兄情同一家。如此所怀。亦不敢自隐。览过一笑后付丙如何。朋友之道。贵于责善而辅仁。然不悉其平生。则无以知其志趣。亦无以发其病而药之。所以为此书。先陈既往事。愿兄一一砭其愚而诲之如何。以弟而观于兄。风标峻正。论议白直。当为今世第一人物。而但于国家事。似少深念担荷底意思。且激扬之意似多。而包荒之意似少。如此则难以保合朝论。同做国事。愿兄留意于此如何。
与赵方伯(龟锡○癸卯)
秋序已穷。伏惟巡按体履万安。区区仰溯。不任下悰。端夏疾病庸懦。守职无状。而县中江浦大讼。不得不决。兹将文案报达。伏未知于閤下意何如也。昔横渠张子论井田法。以为世之病难行者。未始不以亟夺富人之田为辞。然兹法之行。悦之者众。苟处之有术。不刑一人而可复。所病者。特上之人未之行尔。至欲与学者买田。验之一乡云。今兹相讼处。既无夺富人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87L 页
田难行之病。而又有争讼纷纭难决之疑。但其地形。本因江流而成也。故其长可画二十井。而其广则可容一井。一井九百亩。而一人各给百亩。则分给相讼之人百数十人。而尚有馀地。以给无田愿受者。其分割既均。民情亦以为便。若以国法言之。此事乃为官作财。主平均分给之例。而一人百亩之制。人所创见。恐或取骇于世。亦尝质问于先生长者。以为仿古义而行事。虽取败无愧。故兹敢决行而不疑耳。吾东方异于中国。井田之法。固难行之。而伏闻 成宗大王欲以结负。定限分给国人而未果云。 圣明之意。亦有在焉。今于天作空地。略仿古制而分给。似无不可。故敢尔行之。兼亦窃取张子验之一乡之义。如何如何。一井之中。当为公田。初意欲作乡校学宫等位田。而长者之意以为此非古制。只当使民人耕治公田。以纳租税。且虽一井分给九人而使各纳税。只一人百亩之制。不违于古法。此亦好矣云。故依此分给而不别出公田耳。百亩以其本处地品打量。则三等七十负也。纳税则自当如常规。于国法既无相妨。于民情亦以为便。行之少无难事。而但虑远外人听闻。或不无讥谤之作也。然天下大小事。若虑取人讥谤。甚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88H 页
事能做得。迂病之人。偶忝县宰。做得一乡一奇事。传为后日之笑囮。亦自无伤。而第念閤下只凭文状。或未深悉此间处置之意。故敢复以书疏陈达。伏望怜其愚而准其请。幸甚幸甚。
答李景略(甲子)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此本杜公忧时愤慨之极。反其意而自解者。非其本心也。杜公曾经近侍。官才拾遗。赋此时则不过节度幕宾。而其忧世尚如此。盖其本心以稷契自期故耳。吾先人丙子以前。官止从二品大提学。而丁丑病重。自撰墓志。以不能扶颠持危。遗戒贬葬。盖以世道自任于平生。则不必大臣而后始任安危也。不肖无状。本是流俗庸才。而先兄猥以先人大业强委之责。不胜其任。至于发病垂死者十馀年。而一念亦不能自舍。世人皆以文章称先人。然遗命勿刊遗集。又曰。以此流名。正痴儿所见云。则先人之志可想。而道既不见行。则末年自请刊正诬史。以扶树天纲人纪之重。其忧世一念。至没身炳然。不肖晚窃科名。忝冒侍从。见世议大睽。欲以一泰字调和。若能行此。而人和气和。风调雨顺。则又安用储蓄为哉。不得乎此。则遍设社仓于国内。为节用救荒
畏斋集卷之六 第 388L 页
之本。十数年来。眷眷不已。只欲使 宗国不亡而已。年来退居养病。乐境无过于此。而官秩猥隆。不得不奔走国难。去冬。入都陈疏乞退。复及社仓事。而庙堂回 启。使赈厅主张。又令端夏句管。赈厅之主此事。事理当矣。如弟病人。何可任此而留京乎。于是画为可行之方。且举自代之人。议于三公。达于 上前。则以为虽有代者。必须画计之人。仍留同事。可以有成。至令任便居住。仍管此事。于是乎身计之狼狈极矣。自代者赴燕未还。故偷隙乞暇。暂此下来。而此事成否。实系国家存亡。业已行会八道。他僚无复主张。虽暂还乡。何能一刻忘也。穷经自是君家业。此固然矣。然穷经将以致用。先人之学。以国家安危自任。曷尝徒事穷经而已。富国。非欲效管商事业。既庶则富之。制民之产。使有恒业者。乃是孔孟仁政。况我国公私无一年之蓄。乱亡之祸。将必由此。欲设社仓。只欲救此急而已。其情亦戚矣。静坐东溪。焚香点易。此固弟至乐之境。然为忧世之心所误。失其乐境。将不免颠毙于道路城市间。兄之忧我爱我诚切矣。然不知弟心本如此矣。即今形势。进退维谷。罔知攸措。未知何以则可也。以兄爱我之心。试为画计。使得生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