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x 页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杂著]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3H 页
东史提纲凡例
一。春秋。鲁史而记周事。至于列国之事。亦皆备述。如通鉴纲目等书。多载海外国事。此史家之法也。东国旧史。不记中国之事。史家大纲领。疏谬特甚。故今依左传例。书中国历代帝王崩殂。因略书其兴亡大致。以存史家之体。
一。春秋崩卒。告则书。不告则不书。传则楚越之丧。皆书之。今依经例。正统帝王之崩。特书于纲。南北朝五代崩殂。略述于目。以仿传例。
一。旧史皆起自檀君。今断自箕子以下。(依迁史断自黄帝以下例。)
一。殷太师箕子洪范。迁史。附载微子世家。今作殷太师纪。则洪范不容不载。而剟取书传。似涉僭猥。故取迁史所录而书之。其文少有异同云。
一。旧史。箕准南奔之后。称卫满朝鲜。殊失史家正统之体。今以朝鲜纪。系之箕准。
一。马韩未亡。三国始祖。皆用臣例。不得称王。
一。三国论其大小。则新罗之初。不如高句丽之大。然新罗开国。先于丽,济。而其终也。又为新罗统一。故东史诸家。皆以新罗冠于丽,济之上。今按高句丽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3L 页
立国辽界。过二百馀年。然后东徙平壤。其史不足为据。(出李文真所撰。)温祚灭马韩。绝箕氏之祀。不仁甚矣。而赫居世之盛德。可以承箕子之统。其言知尊马韩。有足取焉。史文则出于崔文昌致远历代记。差可考信。故以新罗主之。而两国附焉。
一。三国始祖诞生之说。出于愚俗传讹。矫诬妄诞。史法不载。略加删节而书之。其荒怪尤甚者。削之。
一。新罗照智王后一条。本史无之。亦出于俚俗浪传。其为诬枉。事證甚明。故今削之。
一。国君嗣世。踰年改元。乃礼之正。金富轼三国史。皆以先君薨年改元。大失春秋之义。故权近史略。踰年称元。以正其失。徐氏通鉴。既论斥富轼而强从之。其谬甚矣。今悉改正。
一。汉光武,唐太宗以后。特书皇正月。依春王正月例。
一。中国史。但称帝。今自唐以下。特书皇帝。依春秋加天于王例。
一。日食。春秋必书。谨天戒也。徐氏阙而不书。今悉据三国史所记日食。订诸纲目而合者。书之。
汇纂丽史凡例
一。修史之法。当先正其统体。春秋鲁史而记宗周列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4H 页
国之事。且中朝历代史法。于外国兴亡战伐边境分割。皆在必书。而东国史。未尝记中国之事。此史家大纲领错谬处。故今稍变旧例。宋,金,元兴亡之际。战争分裂。颇为备著。以正史家之体。
一。春秋书法。天王崩。列国君卒。告则书。不告则不书。宋自太祖至哲宗崩。皆自密州牒报。今依经例书之。南渡以后。讣告不至。故不书。或依左氏例书之。臣事时。书帝崩。事金元时。书宋帝崩。此书法之标准也
一。既依历代史法。作世家列传。则须有本纪。史家体制。始备。如宋太祖,神宗,徽宗。元世祖及 大明太祖高皇帝事。有与东国相涉者。当立本纪。其馀诸帝事。略载于世家中。以存本纪之体。
一。高丽史凡例。准元史而作诸志。逐条列录。有同掌故议注。非作史之体。今辄依历代史法。改撰诸志。错综成编。五百年间天文,地理,礼乐,兵刑,沿革之制。咸萃一篇。提要备论。其得失。瞭然睹矣。所以传志之体。与编年并立。互相为用。不可偏废。
一。诸名臣。取其事同或功业名资相上下者。裒类为传。系以论赞。悉依汉,晋,唐,宋史法。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4L 页
一。边境得失。系国大事。如抱州(今义州。)还属高丽。宋鉴录之。即东国通鉴等书。皆阙而不录。且如徽宗朝二医往来事。尤著明。不可略而不书。今悉依宋史书之。
一。东国被兵。悉验中朝史记。根极其祸源而书之。
一。忠肃,忠惠前后称元。丽史旧例尤错。今悉正之。
一。史家句法。下字。自有法例。东人不晓。叙事法门。往往以俚语足之。今辄窜易。代下他字。至于事系传疑处。不敢辄下一字杜撰。其自他书添入者。皆标其来处。
一。历代史。皆有外夷附录。今辄依之。作契丹,日本等传。
一。中朝两汉,晋南北朝。唐,宋修史。皆以纪传为重。如通鉴纲目。非史官所作。即诸史纪传。檃栝而就。故其文烨然可观。东国虽有列传。其文俗而不典。东国通鉴等书文。第因之。所以不逮中国史之尔雅也。兹取列传。略加删润。事增于旧十之一。文省于前十之六。以俟秉笔者。掇入于编年策书。勒成东国之大典焉。
司天考论(出汇纂丽史天文志。)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5H 页
呜呼。尧典定四时。禹贡叙九州。而天地位矣。东国虽陋。岂曰无徵。今有必欲知之者。不可以遗也。作司天职方考。
司天。掌日月星辰之象。推步以候之。察其吉凶灾祥以为占。而圭臬测景。验气朔盈虚以为历。历者。有常之数也。占者。非常之兆也。夫为国家者。履端立极。必体其元。布政考绩。必因其岁。三农百工。必顺其时。庶务有为。必从其日月。是以圣人受命。必治历数。见于经者。可考也。至于后世。其学一出于阴阳之家。然天运有差。其差甚微。而极于辽绝。故中国之精于历者。每苦于差。况乎东方历家精识算法。不及中国远甚。故其法尤差。此不可不审也。丽朝不别治历。承用唐宣明历。宣明历者。长庆中所作也。迄丽初已逾百年。前此唐已改历。自是凡二十二改。而丽朝仍用之。(嘉祐四年正月丙申朔日食。而丽朝以丙申。为去年十二月晦。则未觉其差至此也。)至忠宣王。改用元授时历。而开方之术不传。故交食一节。尚循宣明旧术。亏食加时。不合于天。日御失日。旧矣。而终丽之世。莫能改焉。其考黄道。审朓朒。校迟疾。虽载于历经。而不足为后世法。故今姑略焉。若夫日月五星之凌犯盈缩及气候之兆眹。要之玄远幽恍。莫可推测。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5L 页
然其吉凶灾祥。有关于中州者。有专于我国者。精于其学。则中国之安危盛衰。可坐而知。以寓夫先天下之忧。而自我之所以应。不可不预讲。至其天意仁爱小邦。所以谴告恳切者。则又恶得以忽焉莫之省乎。高丽日食。一百三十二及彗孛飞流。多与宋元史符者。如显宗十五年五月丁亥朔。日当食。不应。天圣二年甲子。宋朝群臣表贺者即此。靖宗六年正月丙辰。日食。契丹罢宴。宋帝深悔。则三国之推步同也。恭悯王二年九月乙丑朔。元告日食。不果食。(是日。大都日食。)文宗三十年十一月。彗见于轸。即熙宁九年。王安石上疏引晋武事。以为天变。不足畏。肃宗二年七月。火入舆鬼。即绍圣四年。章惇擅权。群奸满朝。太史奏贼在君侧。六年正月壬戌朔。有赤气起东北。亘西方。占曰辽宋有兵丧之兆。而任伯雨上疏。以为夷狄窃发之證。睿宗元年正月。彗见于西南。长十尺许。宋史云。在西方长竟天汴京之西。为松都之西南故也。五年六月。彗星入紫微。时张商英拜相。彗灭而雨。至忠烈王十九年十月。彗见于太微左掖门。长尺五寸许。而元史记彗入紫微。抵斗魁。光芒尺馀。则自东国而斜望之。虽有斗魁,掖门之误别。而松都距燕京近分野同。故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6H 页
所见尺数绝似。汴都稍远。故长短差异。南渡以后。则日食星变。多不相应。其以隔海万里。星土迥别而然乎。天势有升降而眼力不及者耶。抑以历法顿差。推步未精者耶。(后考。理宗末彗孛。度宗朝日食。与东史合。)由是观之。日星凌犯之可推步者。彗孛之四海共睹者。其言凶休咎。不专在于东国审矣至如日晕氛祲凡气候之兆眹。太白经天及流星之各在其国者。如日赤晕而肃宗谋变。狼星见而仲夫搆乱。此类又不可胜记。所谓天意之谴告小邦。而王者尤宜警惧而修德也。东国素无星翁术士妙解纬文。考验分野界属彼此。故凡有灾咎。逢君讳言者。一切诿诸他国。而包藏祸心者。诪张不经之论。以动众听。此不可不辨也。高宗朝。撰明宗实录。权尚书敬中。博通纬术。其论最为折衷。故附著云。其说曰。臣谨按春秋。日食书。月食不书。岂以日实也。无待而明。君象也。月阙也。有待而明。臣象也。阳亏为变。而月阙不足忌欤。丁未七月之日食。即日而验。曹石之党。宵犯宫闱。此乃阴侵阳。臣犯君之效也。鲁昭公二十四年五月日食。梓慎曰。水也。昭子曰。旱也。日过分而阳犹不克。克必甚。能无旱乎。阳不克。莫若积聚也。是岁果为旱。说者曰。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6L 页
为灾。日月之行也。春秋分日夜等故。同道而食。轻而不为灾。水旱而已。己酉二月之日食。在于春分。是以至闰五月而旱。此其应也。日赤薄无光。日旁有背气。外赤内黄。日有东西珥者。按前汉书。日旁气在傍。直对曰珥。向日为枹。向外为背。背者。背象也。气往迫之为薄。晋志曰。其君无德。其臣乱国。则日赤无光。天之谴告。岂不丁宁乎。虽去曹石。复有东南煽乱。故谴告如此。当此时而觉悟。岂非令终之兆乎。月食昴。月食心。犯前星食后星。月贯心而行者。按星传。上国当有因刑罚失中之事。胡兵践蹂天街。波及于外。又天王失位。而嫡庶子孙荡析不振者故罚之。所示者如此其多也。岁犯执法。太白经天。荧惑犯镇。辰现房之东者。按志曰。仁亏貌失。则罚见岁星。义亏言失。则罚见太白。礼亏视失。则罚见荧惑。智亏听失。则罚见辰星。仁义礼智。以信为主。貌言视听。以心为主。故四星皆失镇。乃为之动。五星之应。大抵如此。但仁义礼智之亏与貌言视听之失。果谁之为欤。将为君天下者之应乎。擅一国者之应乎。不可知也。星传月食五星。其国皆亡。其国者。分野之国也。今不书分野。则不可以论其应也。又曰。太白经天。天下革民更主。则凡五星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7H 页
之变。多属上国。非专为本国之变也。气之变者。按周礼。赤祲。乃忧气之所应。则当时必有忧患而谋乱者乎。按晋志。白虹。百殃之本。白虹雾。奸臣谋君。夜雾虹。臣有忧。昼雾虹。君有忧。以此鉴诫可也。木之变则传曰。妄兴徭役。以夺其时。则木失其性。而为变怪。鲁成公十六年正月。雨木冰。刘向以为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木者。少阳贵臣卿大夫之象也。此人将为害。则阴气胁木。木先寒。故得雨而冰也。或以木冰为介。介者。甲也。甲。兵之象也。栗。北方之果。虫食其叶。则北方之臣。当忧谗贼。而震柱者。栋挠之凶也。火之变。传曰。弃法律以妾为妻。则火不炎上。说曰。火南方。扬光耀为明。其于王者。南面向明而理之象也。或耀虚伪。谗夫昌。邪胜正。则火失其性而为灾。明宗早丧中壸。七嬖争宠。牝鸡女谒。枢机不密。是以火枢密而示谴也。水之变。传曰简宗庙。不祷祠。废祭祀。逆天时。则水不润下。而失其性。说曰。水北方。终藏万物者也。王者即位。必郊祀天地。望秩山川。怀柔百神。此所以顺阴阳和神人也。明宗四时之享。不躬行者。有年矣。宜水之为沴也。其他金石鸟兽之怪。可以类推也。大抵世治则天变略。世乱则天变繁。道胜之君。以人理天。德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7L 页
衰然后天且谴告之矣。而或有为天下而垂象者。有为一国而示警者。有天下国家者。可不鉴哉。
欧阳子曰。春秋虽书日食星变之类。孔子未尝道其所以然者。故其弟子之徒。莫得有述于后世也。圣人既没而异端起。自秦,汉以来。学者惑于灾异天文五行之说。不胜其繁也。书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未有人心悦于下而天意怒于上者。未有人理逆于下而天道顺于上者。然则王者。君天下子生民。布德行政。以顺人心。是之谓奉天。至于三辰五星。常动而不息。不能无盈缩差忒之变。而占之有中有不中。不可以为常者。有司之事也。谨按斯说。固有得于儒者之论。然朱子述纲目。于天变。辄谨书之。亦春秋之意。夫史。所以奉天道而作也。岂可以此专为有司之事也哉。盖东国俗。以星纬为贱技。士大夫绝无学习者。简册所载。特为灭裂。亦可恨也。权尚书少时。辟谷学仙。李奎报作诗责之。然权自清修寡欲。类有道者。故其所论。颇亦卓绝。有见解处。非诸人之所及。至其占太阴之贯心。而料中国之变者。亦自有理。明宗十九年。即寿皇传授之际。父子之变。可谓极矣。所谓天王失位。嫡庶荡析。可谓暗符矣。是时。与宋绝不通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8H 页
久。故权公特未闻其详焉尔。丘文庄曰。紫微北极。不干外国事。以此验权说益信。然心者。东方中宿也。岁星。尤主东方。而权谓之皆属中国。此亦非通论也。呜呼。天道远矣。学之未精。则流而为灾异。当以欧阳说为正。
地理志
论曰。自箕氏亡。东方有大国曰三韩。小者无虑百馀国。后合而为三。大国曰高句丽,新罗,百济。丽祖兴于句丽旧地。故定有国之号曰高丽。并罗,济而一之。都于开京。以罗,济地。为东南道。置都部署。使以领之。更诸州府号而已。鸿业甫定。其于经略。盖未遑焉。成宗二年。置十二牧。曰广州。曰忠州。曰清州。曰公州。曰晋州。曰尚州。曰杨州。曰全州。曰海州。曰黄州。(其二未详某地)十四年。分境内为十道。曰关内。(杨广,黄海等地。)曰中原。(忠清等地。)曰河南。(公洪等地。)曰江南。(全州,瀛州,淳州,马州。)曰岭南。(尚州所管)曰岭东。(庆州,金州所管。)曰山南。(晋州所管。)曰海阳。(光,罗,潭,朗,静,升,贝等州。)曰朔方。(春州等郡。)曰浿西。(西京所管。)皆置转运使。建十二军。以杨州为左神策军。以海州为右神策军。称二辅。以黄州为天德军。广州为奉国军。忠州为昌化军。清州为全节军。公州为安节军。全州为顺义军。尚州为归德军。晋州为定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8L 页
海军。罗州为镇海军。升州为兖海军。皆置节度使。于东西北面。置兵马使。显宗三年。废节度使。置五都护七十五道按抚使。寻罢之。置四都护(宁州安北大都护全州安南大都护。海州。安西大都护。庆州。安东大都护。)八牧。(广,忠,清,晋,尚,罗,黄。■)二十年。罢转运使。自是以后。定为五道两界。合关内,中原,河南。而为杨广道。合岭东岭南山南。而为庆尚道。江南海阳。而为全罗道。以朔方为交州道。割关内所管黄海等地。为西海道。自大岭以东。南至平海。北至登州。曰东界。浿西为北界。赤县六。畿县七。直隶,尚书,都省诸道。置按察使以统之。忠烈二年。改按抚为巡抚。而以按察使为按廉使。忠宣即位。以庆尚,全罗,忠清三道地大。加置按廉副使。辛昌八月。罢按廉。以两府大臣。为都观察黜陟使。恭让元年。始用除授。以专其任。二年。置观察使。四年。罢之。复按廉使。总京四牧八府十五郡百二十九县三百三十五。东西南距海。北连陆。周可七千里。初句丽之地。西极于辽。北极于肃慎之地。句丽亡。唐亦衰。唐之幽,蓟。为契丹所侵蚀。而句丽西北界。为女真所据。女真亦句丽之部落也。尹瓘破女真。以先春岭为界。句丽时碑迹。尚有存者。史氏谓西北。自唐以来。以鸭绿为限。东北则过于句丽。史误也。盖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9H 页
东北所至。亦不及句丽也。丽祖不能复盖马。(地名)犹艺祖不能取幽蓟也。 本朝龙兴。始置六镇。悉复句丽氏旧疆。而 皇明定鼎燕京。适与时会。噫。边境得失。与中国相为终始。观于此。其盛衰治乱。可以见矣。盖有天下国家者。其治乱存亡。在德。不在于地之广狭。然务广其非所固有。以为功者亡。其视所固有之土。不甚爱惜。弃之为人资者亦亡。呜呼。可不于此审其机也哉。
礼志论
昔者。君子之为是礼也。存是心而为本焉。夫礼也者。谨其心之所由施也。夫礼。非从天降。非从地出。缘人情而设为之节文者也。夫理具于心。而触事而动。而有喜怒哀乐之变焉。于是圣人为之庆赏爵禄以饰喜。为之干戈鈇钺以饰怒。为之衰麻哭泣以饰哀。为之钟鼓燕饮以饰乐。凡所以达其情而节其淫者。皆自夫是心而推之也。故曰。为礼以存心为本。虽然。心发而为情。情动而胜。则理渐差而中节难矣。于是圣人为之礼。以制其所发而反于理。故是心也施之于郊庙。非礼不敬。施之于朝廷。非礼不肃。施之于家庭。非礼不睦。施之于身。非礼不恭。施之于人。非礼不谦。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19L 页
施之于政。非礼不治。故曰礼也者。谨其心之所由施也。是故。有是心然后有是事。有是事然后有是礼。有是礼然后有是器。于是乎有动。作揖让之节焉。有尊卑等威之辨焉。微而视听言动。大而制度号令。何莫非自夫是心而推之也。古之君子明诸心而达于理。见其礼而知其政。睹其物而晓其义。习于其事。安于其器。躬行于上。观感于下。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者。岂无其本而然哉。后之君子闇于理而不得于心。昧其本而徒事乎末。平居。贸贸不知所以为礼。及其临事。令有司陈其器物。执簿而唱之。依而从事。曰是礼也。退而茫然不知为何物。由是而行之身。由是而治乎人。其教化不立。而民俗日偷。固也无怪也。高丽太祖。立国经始。未遑议礼。至于成宗。聿稽典礼。立郊庙社稷。制作日新。有可观者。睿宗立局。定礼仪。毅宗命崔允仪。撰详定礼五十卷。盖以唐开元礼诸书为法。然高丽一代之制。闺门不正而夫妇之伦乖。君弱臣强。而君臣之道缺。三纲沦。九法斁。而礼之大本亡焉。特取汉,唐仪注。藏于有司。时出而施之。欲望教化行而民俗厚。难矣。岂非所谓昧其本而徒事乎末。闇于理而不得于心之故欤。旧史。据详定礼及本史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0H 页
遗编。旁采周官六翼式目。编录蕃国礼仪等书。分纂吉凶军宾嘉五礼。今不能悉载。特取其概。著于篇。
乐志
古之圣王。功成治定。礼明法修。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故圣王贵之也。乐有五声十二律八音。曰黄钟。所以宣养六气九德。天地之中声也。二曰大簇。所以金奏。赞阳出滞也。三曰姑洗。所以修洁百物。考神纳宾也。四曰蕤宾。所以安靖神人。献酬交酢也。五曰夷则。所以咏歌九则。平民无贰也。六曰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人轨仪也。为之六间。以扬沈伏而黜散越也。元间大吕。助宣物也。二间夹钟。出四隙之细也。三间中吕。宣中气也。四间林钟。和展百事。俾莫不任肃纯恪也。五间南吕。赞阳秀也。六间应钟。均利器。用俾应复也。谓之间者。以其在阳律之间也。又谓之同。以其同于阳也。总为十二律。三分损益。隔八相生。旋相为宫。五声之序。宫最大而沈浊。羽最细而轻清。商次宫。徵之细次羽。而角居四者之中。然考中声。不以角而以宫。宫者。君道也。是以。黄钟不为他律役。制度量衡。皆由是本焉。于是吹管。候气参验。被诸八音。有八十四声六十调正变之妙。其制作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0L 页
之意微矣。自三代圣王。各有增损。而其法大抵皆同。秦,汉以后。器与声俱亡。武帝时。有制氏者。世为乐官。习其音。不知其义。论者惜之。魏用杜夔。隋用郑绎何妥。唐因隋之旧宋用和岘,胡瑗,阮逸,范镇。考正钟律。然卒亦无所得焉。夫以中朝之盛。当声器坠缺之后。不复睹先王雅乐者。今数千年。况于海外偏邦。虽规规于器数之末。何足道也哉。高丽太祖甫创大业。其于礼乐。盖未遑焉。至于成宗立郊社宗庙。文物始备。大祭祀皆用雅乐。其乐律之制。典籍无稽。然郊庙登歌轩架。盖以唐朝雅乐为法。睿宗十一年六月乙丑。王字之还。自宋徽宗。赐大晟乐。诏曰三代以还。礼废乐毁。朕若稽古。述而明之。百年而兴。乃作大晟。千载之下。聿追先王。比律谐音。遂致羽物。雅正之声。诞弥率土。逖惟尔邦。表兹东海。请命下吏。有使在庭。古之诸侯。教尊德盛。赏之以乐。肆颁轩簴。以作尔祉。夫移风易俗。莫若于此。往祗厥命。御于邦家。虽疆殊壤绝。同底大和。不其韪欤。庚寅王御会庆殿。召宰枢侍臣。观大晟新乐。十月癸酉。王祼于太庙。荐以新乐。新制尤室。登歌乐章。太祖室曰大定之曲。惠宗曰绍圣。显宗曰兴庆。德宗曰严安。靖宗曰元和。文宗曰大明。顺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1H 页
宗曰翼善。宣宗曰清宁。肃宗曰重光。正声中声。各有一章。自是郊庙朝廷。皆以大晟奏之。然字之之来也。宋朝惟寄衣冠乐器。东人不知肄习。承旨徐温入宋。私习舞仪而教之。其进退疏数之节。无所凭依。毅宗辛巳。一儒臣擅改节拍。律吕错乱。其上下干戚籥舞。进退疾徐。皆不应节。其后乐工。愿从初到时节奏习之。主司取旨。而莫能改。八音之中。缺丝土二声。歌师但诵谱之高低。略不解其词语。至明宗时。乐工逃窜。冒占他业。乐之缺乱甚矣。于是论者谓是乐。宋朝以新乐赐睿庙。本非宋太祖所制之乐。乐之行未久。而宋朝乱。且为本国乐官。妄施更改。请用前代所用之乐。是时国家多事。武臣浊乱。未遑稽古之事。识者恨之。恭悯八年。御史台请新制乐器。其后遣使请乐器于 大明。是时。 太祖皇帝令冷谦等。考正乐律。十九年五月。成准得还自京师。赐乐器编钟十六架,全编磬十六架,全钟架,全磬架,全笙箫,琴瑟,排箫一。七月。遣姜师赞。请乐工精晓音律者。帝不许。令太常乐工。赴京习业。 皇朝乐器。用于宗庙。而社稷籍田文庙。雅乐钟磬阙焉。二十一年。移咨中书省。买钟磬。恭让三年。请于会朝用乐。从之。盖自高丽。杂用唐乐。有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1L 页
献仙桃,清平乐,五羊仙,黄河清,抛毬乐,临江仙,西江月等曲。其乡乐。有动动,西京以下二十四篇及三国时乡乐。皆非先王正声。故今不备录也。
刑法志
呜呼。古者无刑书。不识焉可也。识之何义也。刑也者。侀也。侀也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谨之。虽识焉可也。夫惟圣人。以德化民。故曰象以典刑。如天之垂象示人而已。又曰。监于兹祥刑。夫刑者。非祥也。何以谓之祥刑也。刑期于无刑。祥刑者。无刑也。既无刑矣。夫焉有书。建德下衰。书乃作。君子非之。而不敢废也。夫奚以不废也。俾民知避也。春秋之季。晋郑二国。铸刑书于鼎。仲尼与叔向讥之。奚讥焉。悼刑书之权舆也。李悝着法经。萧何次律令。其原于是欤。唐兴。房玄龄等。因隋旧书。损益条格。为一代之制。高丽刑法。大抵皆本于唐焉。唐之刑书有四。曰律令格式。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有司所常行之事也。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凡邦国之政。必从事于此三者。其有所违。及入于罪戾者。一断以律。律之为书十有二。曰名例。曰卫禁。曰职制。曰户婚。曰厩库。曰擅兴。曰盗贼。曰斗讼。曰诈伪。曰杂律。曰捕亡。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2H 页
曰断狱。高丽悉仿之。增狱官令二条。总七十一条。其用刑有五。一曰笞。笞之为言。耻也。汉用竹。二曰杖。杖者。持也。三曰徒。徒者。奴也。周礼曰。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寘之圜土而杀之。量其罪轻重。有年数而舍是也。四曰流。书曰。流宥五刑是也。五曰死。乃古大辟之刑也。自隋以前。死刑有五。而流徙之刑。鞭笞兼用。至唐定为笞刑五。自十至于五十。杖刑五。自六十至于百。徒刑五。自一年至于三年。流刑三。自一千里至于三千里。死刑二。绞,斩。而五刑皆各有减赎当免之法。高丽皆因之。杖式用金尺。与唐律无异。凡杖皆长五尺。脊杖。大头围九分。小头七分。臀杖。大头围七分。小头五分。笞杖。大头围五分。小头三分。较唐式长二尺。辜限。驱伤人以手足者。限十日。以他物者。限二十日。折趺支体及碎骨。限五十日。被伤日晚。则至限日晚为决。禁刑以十直。(初一,八,十四,五,八,二十三,四,八,九,三十日。)俗节慎日。(年首日二月子午初一日)诸察狱官。先备五听。又验證诸事状。疑似不首实。然后拷掠。每讯。相去二十日。犯杀人罪。初段坚问九端。隔三七日。二段坚问十二端。隔四七日。三段坚问十五端。外狱囚。界首都护官,州县守令。齐坐审勘。每七月一日。临问员亲赍上来。凡决讼。小事五日。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2L 页
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徒罪以上。按三十日。滞狱者罪之。杻校钳锁长短广狭之制。今不得以考焉。显宗九年闰四月。侍中刘瑨等。奏阴阳愆伏。民遘疫疠。皆刑政不时所致也。谨按。月令三月节。省囹圄。去桎梏。止狱诉。四月中气。挺重囚。出轻系。七月中气。缮囹圄具桎梏。断薄刑。决小罪。又按狱官令从立春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乞令所司施行。从之。德宗三年七月。教曰。省刑部奏谳。法在必诛。然罪疑惟轻。前王令典。其驱家主及谋杀人强盗者。杖流无人岛。纵犯强盗伤人以下。窜有人岛。于是京城减死六十九人。文宗二年正月。制犯罪配乡人。有父母年老。权留侍养。父母没还配。三十三年。江阴县。有盲人。谋奸人妻。因杀人。当死。依律文。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例论减死配岛。睿宗六年。判四月。放轻囚。五月。重囚缓枷锁。以为永式。仁宗元年。清州有人。因救父杀人。除配岛。移其乡。十四年。判囚徒无养者。官给食。明宗十五年。南原郡人与郡吏有隙。至其家缚吏于柱。火其家烧杀之。议以斗杀。论制钑面充常户。盖高丽议刑动居于厚。类如此。辛祦三年二月。令中外。决狱一遵至正条格。六年六月。宪府上疏曰。凡大辟。必三覆奏。君臣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3H 页
同议断决者。乃先王成宪。而今中外断死罪。辄擅决不以闻。请自今。中外大辟所在官吏。具报都堂施行。从之。八月。又上疏曰。近年。奸臣柄国。士风日变。贤奸佞而鄙廉耻。奔走权门。窃禄旷务。方今更化之初。馀风未殄。各司怠职。愿令攸司。各以断狱决讼之事。当衙日上之。各司日坐本司视事。违者。停职徵禄。如听讼决事及出物钱谷之司。交通私书。颠倒是非。耗窃官物。一切禁断。请者许者。皆以不廉论。典校一官。皆文学之臣。无他所掌。愿委删定刑书。以惠万世。凡朝廷仪礼。中外官司相接之节。文书相通之格。亦使删定颁行。九月。典法司上疏曰。政以立法。刑以辅理。自古理国家者。必修其法典。明启胥占。前元有天下。制以条格通制。布律中外。尚惧其烦而未究。复以中国俚语为律。名曰议刑易览。欲令天下为吏者。皆得以易晓也。然本国俚语。与中朝不通。尤所难晓。且无讲习者。俗吏妄施其意。上下以为奸。或受贿赇。或怵权势。纵释有罪。枉陷无辜。愁怨之气。仰干天象。致灾怪屡现。民生不遂者。职此由也。窃见大明律考之。议刑易览。斟酌古今。尤颇详尽。况时王之制。尤当仿行。然与本朝律不合者有之。乞命朝臣通中国与本朝文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3L 页
俚者。斟酌更定。训导京外官吏。一笞一杖。依律施行。如有妄意轻重者。以其罪罪之。司掌刑之官。而国中刑宪。不得总知。非立官之意也。今后京外官司。一切刑戮。须通报于司。毋得擅行。州县则罪之。合于笞者。依律直断。杖以上。报观察使施行。大辟。具状报观察使。转呈于司。司按律可杀。报都评议。具以上闻。上察而命司。依律移文后。断决施行。洪武三年十二月。判付内田民推决等事。付版图都官。典法司。专掌刑谳禁乱。近年不遵判旨。因循前习。田民之事。日繁月积。而所掌刑决禁条。反为馀事。案牍停滞。冤苦实多。今后田民事。一依前判。各还都官版图。而本司专修职掌。判付都评议。使拟议施行。恭让元年十二月。宪司上疏曰。罚不及嗣。罪人不孥。近世以来。杀人而灭其族。犹恐有后。不仁甚矣。乞法三代圣王之制。有罪者妻子。毋随坐。以示圣王不忍之政。四年三月。又上疏曰。典狱。罪人所聚。疠气蒸染。疾病易生。死非其罪。甚可恤也。乞医官一员。六朔相递。全任典狱。每日察病囚症候。剂药救疗。令刑曹郎官。考察狱吏。医官勤慢。从之。此其当世所施行而著见者。其馀不足记也。圣人系中孚之象曰。议狱缓死。丰之繇曰。折狱致刑。一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4H 页
主于仁。一主于断。此其互相为用。而不可偏废也。以书传所载考之。虽舜,皋陶,武王,周公。论刑之旨要。皆不出乎此也。故曰。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又曰。罚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盖断狱之体。或由重即轻。或由轻适重。轻重舒惨之际。自有天然一定之则焉。不可以一毫私意。参错上下于其间也。若高丽政刑。一切不论轻重。专以慈仁姑息为心。宽恶惠暴。纲纪不振。委靡颓堕。以迄于亡。盖自太祖蠲泰封之苛政。更立疏网。荡然在宥。不以法度绳下。礼遇群臣。恩而不肃。立法创制。未尽善也。然方是时也。德泽既深。风俗淳厚。足以维持数世而无弊。亦庶乎扉屦赭衣而不纯者。殆其然乎。显宗南幸。制军令。私泄谋于敌。及敌入军中。知而不告者。皆杖二十。及其还都。刑部奏赵容谦,柳僧虔,李载,崔楫,崔成义,林卓等惊动行宫罪。请除名支配。从之。君子以为失刑。仁宗初年。李资谦构逆。宗社几亡。仅乃克之。资谦于仁庙。为外祖。待之以不死。虽谓之以恩掩义可也。至于资谦亲党助逆煽祸者。一皆赦而不诛。法官纵火之贼。枷于市三日以耻之。其政刑之不肃如此。自是以后。宪律轻薄。奸不辄得。君臣之分。日以陵夷。凶逆之俦。狃而莫惩。迨乎毅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4L 页
宗。仲夫之乱作。此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明神以来。武臣相继执权。朝臣忤辄见诛。有被告者。未尝置狱验问。一切沈之水中。以胁众立威。薙狝衣冠。椎剥生灵。其毒虐所被。自古以来。未尝有也。于是得罪亡命及妇女奸淫。臣叛主。子背其父者。竞萃于其门。辄加庇护。法司莫敢问。政刑大坏。无足纪者。人主屏居深宫。饮食动静。不得自由。涕泣恐畏。不敢出一语。如是者几百年。盖丽氏政素宽弛。武臣乘之以猛。崔氏父子。用刑尤酷。故权力一集。而不可复动。其所由来渐矣。故曰仁者。制乱而弱者纵之。刚彊非不仁。而柔弱者。仁之贼也。岂不信哉。烈宣以来。压于大国之威。东国粗安。仅而无事。然金方庆藏甲之诬。宫禁巫蛊之事。连岁而作。狱祸未尝绝也。辛祦既立。崔莹用事。祦日事诛杀。以无道行之。而莹亦嗜杀立威。洪仲宣,金涛之死也。断狱果严。国人不胜其冤。恭让既立。国家多事。丽室旧臣。或阴图自全。或谋摇国柄。互相猜惧。诉讦日盛。逮系满狱。凡大狱有五。曰沮复王氏。扶立辛昌者。曹敏修,李穑也。谋迎辛祦。求绝王氏者。边安烈,李乙珍,李庚道,元庠,李贵生,郑地,禹玄宝,洪寿,王安德,禹仁烈及穑也。遣间中国。请天下动兵者。穑,安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5H 页
烈,敏修,玄宝,地,李琳,金宗衍,李崇仁,权近,李种学,庆补,陈乙瑞,崔七夕,张夏,权仲和也。与宗衍谋内应者。朴可兴,池涌奇,李茂,郑熙启,李彬,尹师德,朴葳,金轼,李龟哲也。阴养国庶谋变者。亦涌奇也。诸狱方兴。而穑染于三案。累年不决。一时台谏。附会郑道传等。乘时辄中伤。人人自危。于是侍中郑梦周上疏曰。诸罪人。按验累年。狱情未白。必于其间。有罪者。曲蒙肆宥。无辜者。未克昭雪。是以言者纷纷。至今不已。宜令省宪法司。更加商确。将连涉人文案。详覆奏呈。殿下坐朝门。召宰辅诸僚。亲临检勘。悉加裁断。然后加以罪黜。施以肆宥。则人心服而公道行矣。王然之。令省宪刑曹。论列五罪。御正殿。召梦周及判三司裴克廉,大司宪金凑,评理柳蔓殊,左常侍许应,右常侍全五伦,谏议朴子文,全伯英,献纳权轸,正言柳沂,金汝知,掌令崔咸,金亩,持平李元缉,李作,刑曹判书具成祐,总郎成溥,正郎河系宗,佐郎朴猗等。议定五罪。李琳,曹敏修,边安烈,金宗衍已死。馀或无供辞。或见于他人供乱。王乃曰。曹敏修。手握重兵。欲立辛昌。私问于李穑。穑畏敏修而从之。穑实怯懦。罪可恕也。梦周对曰。然。穑但无节操耳。有何罪乎。凑驳之曰。穑既知非王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5L 页
氏。而倡立子昌。是成辛氏为君也。成辛氏为君。则殿下以辛氏之臣。篡辛氏之位矣。穑为世大儒。就断国论。贪生忘义。罪可恕乎。诸郎舍唯唯。汝知独希旨曰。臣亦谓穑等无罪也。王又欲原禹玄宝,朴可兴。凑曰。殿下有私意。王勃然变色曰。卿以予私耶。乃释穑与玄宝。敏修,安烈籍其家。涌奇,可兴依旧付处。仁烈,安德,葳。外方从便。馀皆释之。梦周因启。王著令曰。今后有论上项人罪犯者。以诬告论。是时。王柔懦。欲赦诸人。畏台谏不敢赦。积年滞狱。一朝而决者。梦周之谋也。梦周又取大明律,至正条格,本朝法令。参酌删定。撰新律以进。是岁。梦周见杀。高丽亡。噫。丽氏刑法。虽以唐为法。而太祖好佛教。以慈悲为本。此所以终于不振。然仁慈恻怛。使人有不忍叛之心。亦所以为长久之术也。及其衰也。断狱之权。出于臣下。乱狱滋丰。卒以此亡国。苏轼曰。汉狱之逮最多者。皆在末造。岂不信哉。呜呼。可不监哉。
兵志
夫兵。奚而设也。天以生为德。以杀为威。故圣王象之仁以类其生育。义以类其肃杀。兵之设久矣。要之。有本有末。舍本而言末者。非也。末之不足为。而吾将专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6H 页
事乎本者。亦非也。而况有兼其本末而并失焉者乎。故兵制之得失。王者不可不尽心焉。存诸简册者。可稽已。夫有国者之与有天下。规摸虽别。其得失奚以远哉。我东有国。肇箕受封。鼎峙之际。干戈日寻。兵制之详。邈焉难考。惟丽祖立府卫之兵。颇有足称焉。篕古者兵法。起于井田。周衰王制坏。至于唐。立府兵。始寓之于农。行之数十年。府兵罢。兵农分。迄于宋,元。终不能复。而丽祖六卫三十八领之制。体统相维。颇以唐府兵为法。其验丁授田。又有得于井田之遗意。可谓良法也。然其教养动作。节目纤悉。固不能如古之盛也。及其子孙。时有沿革。以苟利趋便。而卒亦莫得其要。于是兵无常制。法无常守。而王室陵夷。兵柄下移。甚至国有方张之寇。而公无一旅之师。国势无复可为矣。犹得扶持延引。百年而后亡者。特幸耳。盖高丽有国四百馀年。而兵之大势。三变其间。盖自有六卫。又有五单。自是或为三军。或复五军。而竟皆罢。及其末也。将多力分。职任不专。于是复三军之号。而高丽遂亡。其措置之得失。安危之所系。可不审欤。若乃州镇之制。翼军之属。不可得以悉记。特记其大者。以为世戒云。太祖二年正月。置六卫。曰左右卫。有保胜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6L 页
十领,精勇三领。曰神虎卫。保胜五领,精勇二领。曰兴威卫。保胜七领,精勇五领。曰金吾卫。精勇六领,役领一领。曰千牛卫。常领一领,海领一领。曰监门卫。一领卫皆有上将军,大将军。以统诸领。领皆有将军一人,中郎将二人,郎将五人,别将五人,散员五人,尉二十人,队正四十人。每领。正军一千,望丁六百。而军统于领。领统于卫。卫统于兵部。令后置鹰剔,龙虎二军。凡三领军。各有上将军,大将军。称近仗而在六卫上。靖宗二年。令户部给诸卫军名田。不足者以公田。而诸卫散亡者众。初。扈驾内外力役。皆正军望丁当之。及屡经祸乱。丁人多阙。使六十禄官。代为其役。由是领役艰苦。争相闪避。伍卫队正莫能堪。十一年五月。揭榜。令五部坊里。除各司从公令史,主事记官。有荫品官子。有役贱口外两班。及内外白丁。选出充补依前田丁连立。遇十将六十有阙。并以领内丁人转报。文宗十八年。更氏族帐籍。毅宗二十一年。府兵入屯于阙庭。时王荒淫。忌诸弟。拥兵以备不测。简其勇。号内巡检。分为两番。擐甲衣紫弓剑。分立仗外。雨雪不得休。夜则巡警达曙。诸卫士不堪其苦。遂谋乱。初。二军在六卫上。而不相统。后使二军上大将军及六卫诸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7H 页
将军。同会一处议事。号曰重房。而权力集于一。武臣始强。及是。上将军郑仲夫。与别将李义旼,散员李义方,李高等作乱。用内巡检军。大杀朝之文士。大小无遗类。放王而弑之。自是。武臣用事。重房之权益重。将军庆大升。既诛仲夫。寻卒。李义旼为摄将军崔忠献所杀。而忠献遂执国命。磔戮朝绅。毒痡生灵。甚于仲夫,义旼。而惩其忽于防卫也。于是自文武官吏,闲良军人有勇力者。悉招致之。分为六番。更日直宿其家。号曰都房。当金山兵之至也。以郑叔瞻为中军元帅。赵冲为副。李延寿都知兵马事。率五领军御之。叔瞻等点兵于顺天馆。犷勇之士。皆为忠献父子所占。而官军皆老羸不堪战。诸将心懈。莫有战意。而忠献阅家兵。自左梗里。至右梗里。重重作队。枪竿县银阔口三四事。誇示国人。以募勇士。已而。五军溃。国内汹汹。而忠献父子拥兵数万以自卫。及再遣赵冲。破退丹兵。而忠献忌之。不酬其劳。自是。六卫之士。日就损耗。而都房兵力日盛。忠献死。怡,沆,谊继之。四世柄国。罪恶贯盈。而当时忠臣猛将环视。莫敢讨。以其有都房之士也。明宗尝因西征卫士。少选良家子弟四百人。执戟卫毬庭。号卫国抄猛班。然自是禁旅益懈散。争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7L 页
附都房。惟金方庆以牵龙行首。入直王宫。尽心宿卫。别将金仁俊。诛崔谊。郎将林衍。诛仁俊。废元宗。益用事。一权臣除。一权臣生。首尾百年。祸变益烈。由王室不能自讨权臣。而世之有权力者。因众怒辄诛之。取其位故也。及元宗复位。外藉大元兵力。诛除林氏。而后权臣之祸始息。而三别抄之乱作。初。崔怡患国中多盗。募勇士。行夜警守。因名夜别抄。及诸道盗起。分遣别抄以捕之。军势寝盛。遂分为左右。又以国人自虏中拨还者。号神义。为一部。是为三别抄。丰其饩资。优其给赐。以为爪牙之用。故权凶所欲为。辄为之致死。金俊之诛谊。林衍之诛俊。松礼之诛惟茂。皆藉其力。及王还都旧京。三别抄怀二心不从。王遣将军金之氐。入江华。罢三别抄。取其籍。三别抄疑。遂取以闻于元将军。裴仲孙与别抄指谕卢永禧等作乱。逼承化侯温为王。署置官府。悉载公私玉帛子女。南下入珍岛。时百官咸出迎王。而妻孥皆为贼掠去。恸哭声振天地。明年。金方庆与蒙古元帅忻都。击破岛。馀众窜入耽罗。方庆进攻破之。于是屡经变乱。府卫兵不满其额。阅文武散职,白色杂丁及缁髡而充之。当诛俊也。简势家子弟。八卫殿内。称后壁。忠烈王即位。以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8H 页
秃鲁花分番宿卫。号曰忽赤。恭悯王置忠勇四卫。禄之同于八卫。南幸时。无一人扈驾者。遂罢之。二十年。教给府兵田。二十二年。设义勇左右军。恭让即位。宪司上疏曰。府兵领于八卫。八卫统于军簿。四十二都府之兵。十有二万。而队有正。伍有尉。以至上将。以为统属。所以严禁卫御外侮也。事元以来。武备寝弛。乃以近侍护军。代禁卫而禄之。八卫之制。皆为虚设。迂达赤,速古赤别保各爱马。(元史注云。各爱马。所统军兵也。)寒暑夙夜。勤劳甚矣。而不得食斗升之禄。食五员十将六十之禄者。非弱子弟。即贱隶。或食禄而旷职。或勤于王事而不得食。岂祖宗忠信重禄之意哉。愿并近侍于左右卫。司门于监门卫。忠勇于神虎卫各爱马。以类并于诸卫。使之番日入直。考其勤怠而禄之。则省食而严禁卫矣。二年。置宫城宿卫府。以密直奉翊置散者。为提调宫城宿卫事。三四品。提举宫城宿卫事。都总制府既立。三军分番宿卫。自置后壁以来。禁旅散落。王宫无卫。而终获安全。及时三军八卫。若是其盛。而犹未免于危且乱者。何也。盖自太祖置六卫。垂五百年。中间虽迭建五军。而府兵未尝废也。六卫。主侍卫。五军。主征伐。虽迭为用。而名不可废。名不废则太祖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8L 页
之法犹在也。至是以三军八卫。则六卫之名废而太祖之法亡矣。恶得以免于危乱乎。夫所谓五军者。亦太祖遗制也。太祖之破百济也。大相坚权等。为左纲。大相洪儒等。为右纲。大匡王顺式等。为中军。其制未详。而建军之号始此定宗二年。选兵三十万。号光军。置光军司。肃宗七年。女真入定州。命尹瓘御之。军败。请盟而还。告诸王曰。臣之所以败者。贼骑我步。不可敌也。王发愤图再举。于是建议立别武班。自文武散官吏胥。下至商贾仆隶及州府郡县凡有马者。为神骑。无马者为神步。年二十男子。非举子。皆属焉。号诸班。十有一。曰神骑。曰神步。曰梗弓。曰精弩。曰石投。曰大角。曰铁水。曰刚弩。曰跳荡。曰射弓。曰发火。班有左右。各置都领。及指谕。而中军置兵阵都指谕及都将校。五兵都指谕与将校都业师。左右前后军。亦各置兵阵都指谕。是为五军。会肃宗薨。师不果出。睿宗二年。女真复叛。以瓘为元帅。吴延宠为副。王御威凤楼。授钺遣之。瓘延宠。屯兵长春驿。凡十七万号二十万。遂击女真。大破之。尽复句丽旧疆。城九镇。女真寻乞和。涕泣。祭天为誓竟以九城还女真。论者咎瓘败事。然自是女真甚德之。不复生事。及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9H 页
称大金。帝中州也。遇高丽特厚。金富轼讨妙清也。始用三军。及至西京。设前后军。毅宗三年。中军兵马使奏。古制。天子六军。大国三军。请更五军为三军。制曰。可。军制变而仲夫之乱作。所谓军无常制。而兵柄下移者也。然尹鳞瞻之破位宠。赵冲之破丹兵。皆以五军取胜。而东征之役。金方庆将中军。金侁为左军使。金文庀为右军使。号三翼军。既渡海不利。旋师。恭悯十年。红贼渡鸭江。以安祐为上元帅。金得培为都兵马使。李芳实为都指挥使。明年。贼陷开京。祐,芳实,得培,黄裳,韩方信,李馀庆,安遇庆,李龟寿,崔莹。勒兵二十万。屯东郊。以郑世云为总兵官。督诸军进复王京。而五军之号无闻。征济州也。以崔莹为都统使。廉兴邦为都兵马使。李希泌,边安烈,睦仁吉,林坚味,池渊,罗世,金庾。皆有元帅之号。自是。诸道皆有元帅。又有都元帅,上元帅,副元帅,知兵马使,兵马使,节度使之属。不可胜记。号令多门。军政无统。上下相蒙。功罪莫白。数十年间。岛倭构衅。窃发摽掠。无岁不有。辛祦元年。募杨广,庆尚,全罗各道军。号翊卫军。屯东西江。二年。遣使诸道点兵。杨广道骑兵五千,步卒二万。庆尚道骑三千,步二万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29L 页
五千。全罗道骑二千,步八千。交州道骑四百,步兵四千六百。江陵道二百骑,步四千七百。朔方三千骑,步卒七千。平壤道骑六百,步卒九千。西海道骑五百,步卒四千五百。总九万四千五百。又点五部街里户数。率十间出一丁。九间以下令出军具。秋。倭报急。于都城诸门。皆置元帅。分领五部坊里。约束部伍。画地而守之。失画地者斩。令百官。率其属。赴沿海戍。不与焉者。惟门下省,宪府,茶房,艺文,春秋馆及各司城上而已。时杨广,全罗,庆尚三道。倭贼大炽。千里萧条。不见人烟。烽火自江华昼举不绝。京城戒严。四年。都堂议置翼军。宪司论罢之。而谏官又上言。易曰。长子帅师弟子舆尸。凶。今元帅甚众。体统紊乱。请依旧制。置一元帅。馀则罢之。加以他号。并听元帅节制。不从则曰国家。已于各道。置三元帅。近来一有小寇。三元帅外。别遣诸元帅,诸兵马使。委任不专。难以责成功也。攻辽之役。以曹敏修为左军都统使。沈德符等九元帅属焉。以我 太祖为右军都统使。郑地等七元帅属焉。加崔莹八道都统使以统之。阃号之紊。至是极矣。恭让即位。宪府启曰。一道三将。各拥重兵。事既无统。军政不肃。或身在京辇。遥领各道。乡社里长。亦皆隶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30H 页
属。当无事时。下牒郡县。徵聚军民。累朔留连。人马疲困。妨废农务。请每一道置一节制。放还军民。劝农安业。三军六卫使。上下相维。军政统于一。于是以我 太祖。统中外诸军事。悉收诸元帅印章。二年冬。立三军都总制府。三年正月。以我 太祖为三军都总制使。裴克廉为中军总制使。赵浚为左军总制使。郑道传为右军总制使。时道传密输忠于 本朝。实欲得兵柄。故伪让以坚王意。乃曰。三军之作。臣在中朝。宪司所建白。臣不知也。然罢元帅为三军。以臣为总制使。则诸帅一朝失职。必怏怏。旧家世族。无其役而食其田。一日名属军籍。役加于身。臣恐大小归怨于臣也。革私田。改冠服。非臣事也。左右皆目臣。今又冒处此。则谗言日至。臣其危乎。敢辞。王曰。大国三军。古制也。中为权臣所废。宰相各称元帅。一民莫非其有。今革元帅立三军。此复古之机也。断自予心。卿何与焉。保无此谤也。道传曰。臣若得谤。必达于聪闻。则殿下亦知臣无其事而得此谤。皆此类也。而臣之他谤亦明。岂非幸之中者乎。遂不辞。王悦。明年。王逊于原州。高丽亡。所谓州镇之兵者。镇戍是也。太祖时屡遣将领开定军。戍西北界。号曰镇头。自是。每于西北置戍。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30L 页
因号曰翼军。西京有十翼军。安州府有八翼军。义州府,泥城府,江界府。皆有四翼军。而忠烈以后。东南亦置戍矣。凡州镇于农隙。每月六衙日习射。令界官行首员亲监。弓四十步。弩五十步为的。十发中五者。职事员进禄。年加散职。南东班叙用。人吏从自愿任事。凡以前衔,散职及在京两班轮番赴防者。号曰镇边别抄。凡戍军令巡抚镇边使。酌郡县残盛。而定其数目。恭悯五年。教各处别抄。勒令远戍。往来疲顿。逋窜相继。其令沿海军民。悉充防戍。而蠲其役。在远者。代供其役。而停赴戍。且令东界之军。以戍双城。西海以戍鸭江。三南专以御倭。十八年。诸翼军。皆置上副万户。辛祦三年。新置安州二翼。安遂为十翼。与西京同。四年。都堂议于各道。依西北面例。皆置翼军。限倭寇寝息。其制自奉翊至四品。为千户。统千丁。五六品为百户。统百丁。参外为统主。统十丁闲散。分属各翼。备衣甲。以两班,百姓,才人。为军驿户。公私贱为烟户。军听自备弓箭枪刀五丁,炉臼一,斧三,镰二令。帅府及军目长官。点检。无事归农。有变押令赴征。于是分遣元帅。计口徵发。而守令不顾大体。惟务刻剥集事。令单丁寡妇。皆出子孙侠居。至于身故及远宦者。亦悉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31H 页
付籍。方值农月。囚系满狱。斩尸枭首。人情汹惧。而各翼头目。必差有职。属丁往来。多自悬远服役。糜费不可胜言。宪府因曰。西北面全委军务。贡赋杂役。一切蠲免。收其田租。悉供各翼。所以军政无缺。而弊不及民也。他道则不然。大小贡赋。皆由而出。今乃加以翼军。三农失业。民不聊生。请罢翼军。而籍其壮者。无事归农。有变则徵发。以为常。祦下其书。都堂拟议。遂罢翼军。马者。兵之用也。站驿。所以传命也。监牧。所以养马也。故略述焉。丽朝置驿凡二十一道。曰狻猊道。掌十驿。曰金郊道。掌十六驿。曰岊岭道。掌十一驿。曰兴郊道。掌十二驿。曰兴化道。掌二十九驿。曰云中道。掌四十三驿。曰桃源道。掌二十一驿。曰朔方道。掌四十二驿。曰青郊道。掌十五驿。曰春州道。掌二十四驿。曰平丘道。掌三十驿。曰溟州道。掌二十八驿。曰庆州道。掌十五驿。曰忠清州道。掌三十四驿。曰全公州道。掌二十一驿。曰升罗州道。掌三十驿。曰山南道。掌二十八驿。曰南原道。掌十二驿。曰庆州道。掌三十三驿。曰全州道。掌三十一驿。曰尚州道。掌二十五驿。第其沿路要僻。受役闲剧。分为六科。一科七十五丁。二科六十丁。三科四十五丁。四科三十丁。五科十二丁。六科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31L 页
七丁。悬铃传送。以事缓急。为一急二急三急。以日长短。为给驿多少。置供驿署。掌诸道。又设程驿别监。员少人微。使节络绎。豪势侵暴。邮户凋弊。不成貌样。恭让元年。初置五品丞保举。如守令。例给半印。设牧场凡十在。黄州曰龙骧。洞州曰陇西。白州曰银川。开城曰羊栏。贞州曰左牧。清州曰怀仁。见州曰常慈院。广州曰叶户岘。曰江阴。曰东州。差黄青草节给豆。驴骡骆驼皆有养。而岛马产于耽罗者最盛。耽罗属元以来。岁贡甚少。每遇亲朝助征。令百官品敛马。又夺民马。内外苦之。忠烈十三年。置滋畜别监。
食货志
盖闻国之兴也。法简而事省。故其取诸民也轻。取诸民也轻。则民生遂。田野辟。而财不可胜用矣。则不可胜用。而用之有节。则其国日富。上下俱给。礼俗兴行。及其既富也。生物之理。不能无盈虚盛衰之变。于是财日就于耗。而人心日趋于骄奢。如堤决河溃。不可禁遏。而以日耗之财。供无穷之欲。则用不可节。用不可节。则其取诸民也重。取诸民重。则流逋众而田野日芜。其国必贫。国贫则弱。纲纪未振。而先王之法坏。内而权豪。蠹窃潜蚀。外而邻敌。侵暴噬齧。百弊俱兴。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32H 页
其端无穷。而不可胜杜。于是乎事不可省。事不可省。则设为法。多方以取诸民。法愈繁而民愈困。愈困愈极。则国势不可支持。以至于亡焉。斯乃有天下国家者之通患也。夫如是则立法善。而继之以不善。况于始之立法有未善者乎。中国尚然。况于小邦乎。三韩之地。非四方舟车之会。无物产之饶。货殖之利。国用民产。专仰地力。而鸭绿以南。大抵皆山。野无百里之广。陵崖洲岸。崎岖荦角。零琐瘠脆。中岁所垦。不出六十万结。二结当一顷。则仅比中国大州三十万顷而已。故经界不正。则其利害较之中国相万也。可不慎哉。高丽略仿唐制。文武百官府卫军吏胥徒。凡执国役者。皆授以田。然唐授民口分。而取之以租庸调之法。非世禄之意也。高丽受田者。皆无税。至于百官。俸禄之外。别有授田。皆非唐制也。夫爵。不可世袭。执役者。或有连立丁。或无丁继而爵。执役者无穷。而土田有限。曾授者身故。不得纳官。而又以其妻女子嫁从仕而为之法。分割久近。委曲繁密。不可胜稽。要之未可以行于久远。此其立法有未尽善者也。当其创国之初。人心质朴。贤主节俭于上。资财充溢于下。边境晏然。政简而事省。则法虽未善。而疵弊不作。中世以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32L 页
来。国家多事。权奸斲丧于内。强国诛求于外。家抽户敛。徵科百端。户口日耗。国势遂弱。方是时也。田制大坏。田柴之科废而为私田。(惟西北面,东北面。无私田。)权有力者田连阡陌。不供王税。而良民之供赋役者。偏被其害。则几何不溃败坏乱。不可收拾。以至于亡乎。故田法之弊。未有若丽时之甚者也。至于版籍货弊,盐法常平之属。皆无画一之法。废复无常。卒莫能行。而食货出入之制。屡经兵燹。不可备考。今略采其见于史牒者。作食货志。
义烈传
呜呼。士之节义。遇乱世而后见焉。岂不悲哉。高丽显宗之初。已有契丹之乱。仁宗以后。王室寝多故矣。盖丽朝权凶之祸。始于李资谦。极于郑仲夫。及至崔忠献四世柄国。则其祸酷矣。资谦之变。大臣侍从有仗节而死者。其馀不附者尚多也。祖宗养士。流风馀泽。犹有存者。仲夫之乱。不问贤愚高下。凡戴文冠者。皆杀之。举朝为之一空。其间。必有成仁取义之士。特玉石俱焚。高下难别耳。忠献当国。前后斩杀朝士。无虑七八十人。皆度其终不附也而杀之。则凡被害于忠献者。盖皆名节之士也。繇是以还。懦脆成俗。一时英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33H 页
人杰士。无不煦妪于忠献父子之门。鲜能自拔者。名节隳隤。于是极矣。烈宣以降。逆竖之乱不绝于内。沈王之变。继作于外。非无晓逆顺不贰心之臣。迹其本末。完节少矣。然则国家治乱安危。实系士流名节。为之扶持而相与污隆。有国者可不鉴哉。旧史作忠义传。摭载未该。今辄增取而釐正。然死节死事。宜有别矣。若敌王所忾。勇往无前。或授任内外。思死其职。或不幸陷贼。义不辱己。虽所处不同。俱为忠义之上者。至于衔命出疆。审义就死。苍黄遇难。终耻苟免。抑又其次欤。悉依史家凡例。定为差等。然亦以其所遇之时。所处之事或殊。而义理随以低昂。论其慷慨捐躯。蹈义不悔。则有何差别于其间哉。作义烈传。
儒学传
呜呼。孟子没而千载无真儒。其在汉唐时。以董,韩二子当之。尚论之士。未敢许也。夫以中国之盛数千年。无一人焉。况于东国乎。其在东国新罗薛聪氏。号为儒者。然其言论文彩。不表乎后。何以称焉。中国至于宋朝。程夫子兄弟作。有以接孟氏之绪。在东国为文宗之世。程氏之学。三传而得朱氏。集成诸子。其道愈益显。在东国为神熙之世。然程朱氏之在世也。宋朝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33L 页
摈斥而困苦之。天下尊其道者寡。而哗然攻之者皆是也。中国尚如此。况在东国其能知尊而慕之乎。且自南渡以来。高丽与宋绝不相通。是时。东国未闻有程,朱之学也。宋末德安之溃。姚枢得儒生赵复者。乞死甚苦。枢竟携以北。复业程,朱之学。橐其书。至燕。许衡等学而习之。其说始大行于北方。在东国为元宗之世。白颐正从其父文节在燕京。得其书以归。自是东国之士。始知于词华之外。有所谓性理之学焉。然知其道者。亦寡矣。知尊其书。而笃好之者。得二人焉。曰禹倬,吉再。或庶几焉。作儒学传。
卓行传
呜呼。士之以卓行称者。世未尝无其人也。意高丽五百年间。草泽之士方外之英。必有以绝德殊行闻于世者。何其阒然鲜觏也哉。岂以毁迹冥遁。自绝于世。人不得而闻之欤。抑以东国无好事者。不肯传其事。遂致湮没欤。呜呼。以颜子之贤。不遇仲尼。则名不彰。士之有特行殊操。于文辞。不少槩见者。何可胜数哉。夫自范蔚宗传隐逸于汉乘。其后史家多效之。盖高蹈之士。激厉颓波。有补于风教。殆不可少也。当睿宗朝。或有一二目以隐者。顾非其人也。何足取哉。及毅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34H 页
昭以后。权凶颤国。浊乱极矣。一时士大夫。安其位食其禄。充然无复廉耻色。当是时也。果能超然远逝。不受其禄。则合于君子出处之道。不但以隐遁槩之也。得一人焉。曰韩惟汉。高丽政刑。弛而不肃。名义堙而不明。从贼者无讥。不从则远祸。能于是时。竭忠秉义。抗贼而贼不敢害。事定而不居其功。盖古之义士也。得一人焉。曰洪立功。夫孝者。百行之源。王者显孝悌。以励百姓。其为政莫尚焉。史当得书。今得六人焉。曰文忠,崔娄伯,徐棱,金迁,黄守,郑愈。至若妇女之守节者。在东史不必录也。夫录善何。将以劝来世也。则东方女则之懿。何待于劝哉。在汉时。已称东国贞信不淫僻。其俗然也。丽末制为之法。三品以上妻守节者无旌。固不必旌也。盖东韩士大夫妇女鲜行再醮之礼者。习俗既久。风流弥盛。家有伯姬。人咏柏舟。其临乱蹈义。特其馀事耳。行之者。不以为难。闻之者。不以为异。何待于劝哉。兹不录焉。
行人传
史记。行人无传。此有之何也。夫使事之重也尚矣。春秋时。列国遣使相朝。夫子皆录之。又尝言之曰。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也。其微旨可见已。汉,唐以来。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34L 页
帝有天下。四方万国。无敢与朝廷抗礼者。奉使之臣。受命抚绥而已。其在东国则不然。恪谨侯度。慎简使价。将下国之诚意。导达于天子之听。譬之列国朝聘。其体不尤谨严欤。中国史行人无传。而东国有之。则岂以其轻若彼。其重若此哉。且夫东国南北。皆有敌国。日以习兵为事。而东国介于其间。独雍容文具为治。疆埸有警。辄以玉帛将事。使事得失。其在东国尤重也审矣。然奉使之体。以专对为能。以廉操为尚。其或黩货取侮。则辱国何异蒸豆之吃。馨风远播。则使本国隐然增九鼎之重。是故。恪于敷对。而蒙帝撤回十年之兵。奖其清节。而 大明遽归千里之域者。伊谁之功欤。斯真使乎而贤于十万师者。讵不信哉。今取郑文以下九人立传。呜呼。可不监哉。
文苑传
古之君子。务明道。不务为文。惟其深明乎道。发于言者。灿然而成章。非以为文也。不务明乎道。而徒事乎文。则言虽工。而不达乎理。况未必工乎。则东国之陋也。噫。天下之好文辞。莫我国若也。东国之士。所读者圣贤之书也。其用功之勤。非不逮中国之士也。然而不若之矣。此其故何也。或曰。生乎中国。得其气之全。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35H 页
生乎东国。得其气之偏。则气化囿之也。虽然。彼中国之士。若皋陶,伊,傅,周,召,孔,孟氏七君子者。皆圣者也。其见于言者。为诗,书,礼,易,春秋。夫圣者。体道即气化。不足以赞其大也。自秦汉而下。司马,董,韩氏之文。虽不纯乎道。考其渊源所自。可谓得六艺之遗者。已谓之禀其气之全。奚不可也。虽然。楚蛮也。春秋时。中国不齿也。屈,宋二子。崛起于战国之季。文辞驰骋于风雅。蜀羌也去中国数千里。吾东夷也去中国数千里。东国自周武时。殷王子遁而东来。被以诗,书,礼义之化。是时。蜀犹未通于中国。战国之末。始与秦通。僻遐固陋。奚翅东国。然而扬雄,王褒,苏轼。迭驾而起。则文章炳然。与中国争衡。东国之士。瞠乎其后于绝尘矣。夫以东方好学之士。即不逮中国。顾反出楚,蜀下。庸非可恨也哉。彼楚,蜀者。去中国远也。乌在其为气化囿也哉。东方之士。若崔文昌,李益斋,牧隐。北学于中国。文章号称尔雅。然终不能若彼之盛也。其馀数者。或薾而不振。或俚而不雅。则工程局之也。有人于此。其一。生于诗礼之家。优游而浸渍之。其一。生于田舍。夷固僻违而野。则用功同而雅俗舛者。所处之势殊也。若夫近世之为文也。高者。务诡音窜句。自谓标轨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535L 页
史汉。然语其格力。犹不逮晚宋。下者。纤脆粗谚。轻儇而决裂。方自以为是。俯视中国。语及嘉隆。则谓玉卮无当。瓠落无用者。真不自量已。夫嘉隆诚险怪矣。门路亦正。特其庀材也。皆左,国,荀,马。东人不知而訾之耳。吾东以平易为主。然得其门而入者寡矣。不得其门。则不可谓之文也。故曰。莫若先明乎道。诚卓然有见乎是。则体之于身。会之于心。而其见于言者。自然冲夷浑雅。一轨于正道。超然有得于气禀工程之表矣。彼中国之士。何足畏也哉。今取朴寅亮以下七人。次其行事立传。以著丽时文翰之盛。然七人者于道。槩乎其未闻也。其文乌足尚也哉。
世家一
唐社既屋。罗祚告终。丽祖统三。奄宅大东。却戎臣宋。既绝而通。传序致治。媾金保疆。国步中否。倒持太阿。黥髡介胄。轩冕嵬峨。世济权凶。弁髦神祚。詟伏海岛。庙貌颠倒。元师殛逆。还复旧物。金张而蹶。宋羸而覆。皇明威燀。蒙窜于北。国小而存。大者先亡。入贡金陵。正议孔扬。楚歇乱芋。策误攻辽。运讫德尽。既于王瑶。呜呼。阴云廓而太阳升。 真人作而礼教兴。作三十二王世家。
王后
呜呼。易基乾坤。诗首关雎。夫妇。人伦之始。风化之原。国家理乱。罔不由之。可不慎哉。历考中朝东国帝王家法之不正。未有若高丽之甚也。丽王氏。尝谓王族至贵。不可与群下交配。王氏自相通婚。定为一代之制。往往以公主。正位中壸。讳称外姓。其渎乱人纪。淫秽宸极。可谓甚矣。国统不即剿绝。迄五百年而亡者。特幸耳。岂非可异也哉。春秋。书吴孟子卒。讥取同姓也。吴与鲁。属疏矣。春秋犹讥之。况于至亲之间乎。传曰。同姓之婚。子孙不蕃。王氏灭绝无后。岂非天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