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记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29H 页
听天窝记(李荣全斋号)
夫天有是命而物听焉。其为命一也。故物之受之也。有同听焉。盖自太极流行赋物。而物各得其分。有偏有全。其偏而或鳞或翼或角或鬣者。分也。翼职翔。鳞职潜。角职耕。鬣职乘。听也。其听也。循其性也。同一性也。同一心也。同一太极之流行也。其全者。为材为愚为贵为贱者。分也。君臣职于义。父子职于仁。夫妇职于摰而别听也。其听也。亦循其性也。同一性也。同一心也。同一太极之流行也。抑又有全乎。全者焉圣也。尽其性而听焉。同一性也。同一心也。同一太极之流行也。故曰物之于天有同听焉。今有一物踊而出。号曰夫何坱圠。而甄陶之不齐也。彼则翔而云矣。我则走而陆矣。夫何使我而鬣也。使我而角也。彼则公而吾则牧也。均为人也。或饫粱肉而抛弃。或吃糟糠而不足。于是切切然号天以怨。则不听孰甚焉。夫为物而不听天。犹子之不父听。臣之不君听也。其可乎哉。其可乎哉。是以君子知其禀于有生也。体其莫之为而为也。得丧曰唯天。荣辱曰唯天。随遇而安焉。若是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29L 页
者。可谓听也。其听也。循其性也。虽然。性也者。天之出也。心也者。性之寓也。心不存则性不得养。性不得养。则天不得而听也。心能存斯知天矣。知斯顺。顺斯乐。听天而至于乐则几矣。陶靖节曰。乐夫天命复奚疑。横渠氏曰。存吾顺事没吾宁。其斯之谓欤。吾函丈李公。家于乌川上。扁其堂曰听天之窝。走一日执役堂下。公指之曰。子盍为记。不敢辞。窃惟公蕴蓄而不售。穷居隐约。数亩田庐。仅庇风雨。蔬粝不继。自他人视之。殆不堪其忧。而公处之裕如也。其于穷通死生。一任造物者处分。不以撄其中而汩其性焉。其于昔人听天之义。殆庶矣乎。呜呼。观于此则公之存心可知已。是为记。
木斋记(庚寅)
余少阅焦弱侯老子翼。爱其守雌为溪。守辱为谷之语。取以扁所居。他日客见之。笑曰。甚哉。子之謏闻也。此今太学士张先生之自号也。余为谢不知漫其扁。岁戊子。卜居于栗里遗墟。方读鲁论。至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考亭释之曰。木质朴。余辄庄诵而潜玩焉。是时也。吾庐适成。取以揭斋颜。他日客过之。笑曰。野哉。子之寡学也。此乃弘治朝定山庄公之号也。余又为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0H 页
谢不知。且曰。吾诚东人也。而不知有张先生之号。安知中国有庄公者乎。虽然。余非蹈袭前人者。适观书而有会于心尔。第吾生也晚。向既见攘于张先生。而今又被敚于庄公。则吾斋遂无号也而可乎。吾于迁离颠顿之馀。归寻先里而诛茅焉。庙庐篱落。宛犹平日。围以万松。绕以清流。于室之西北隅。竖十楹。为小轩。正与东嵎相对。其近可挹。嵎顶有脩竹百馀茎。空翠霏霏扑人。下有小沼。种白莲数朵。幽阒窅静。萧然有尘外之趣。余于是乐甚。方将优游歌咏以老于兹。吾庐虽陋固。不可以无号也。且夫吾之为是室也。戒工人勿施砻琢。楹栋榱栱。囷蠢磈磊。溜皮白甲。班班有存者。静坐高吟于其中。觉飒然有风露气四至。见者笑其拙。而余爱木之全其天也。识者好其朴。而余方忧其侈。有累于先人之俭德也。若夫主人之自好也。坦率任真。阔于边幅。不能为小廉曲谨以苟趋时好。又不能力学磨琢。矫治其气禀之偏。惟其生质而已矣。于刚毅则太不近。于木讷则或能勉。庶几区区守此一节以终身。毋负圣人之训。方之于物。无青黄文藻之饰。特一兀然槁耳。以斯人而居是室。以是室而受斯称。实亦至当允协而不可易也。而况溪谷之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0L 页
说。出于道家之书。相诎而不相谋。张先生虽不余攘。吾固有如病不宿矣。若斯称也。吾尝闻斯义也于夫子及朱夫子。盖将服膺而勿失焉。庄公虽欲我取。吾何必璧还也哉。客哂然起出。遂援笔而书其言。以为斋记云。庚寅腊暮。主人小山居士。书。
双修堂记
清道郡金台甫。构第于商山之南村。扁其正寝之堂曰双修。取其先祖英宪公诗中语也。属余记。余敢辞则曰。不佞追慕吾祖之风烈。揭遗辞而目在之。得以自勉焉。请试演其义。使吾子孙。有所观感而兴起焉。子毋庸辞。余于是。谨按英宪本传。公以亲老代执殳。题诗楯上。有代亲报国。忠孝双修之句。元帅赵公见而器之。大被荐宠。后果为丽室名臣。世多艳称之。而余独韪公大节。方崔氏之世执国命也。网罗一时英俊之士。无不受其笼络。为之驱使。其卓然不附者。唯赵文正,俞文安,金忠烈及公数公而已。尝谓公之孝。不在于代赴之日。而在于立扬以显。公之忠。不在于在圉之时。而在于不附权门。服劳而孝竭。秉节而忠彰。可谓忠孝双修。不负当日之愿者矣。呜呼。为子作孝。为臣作忠。天地之间。只有此个道理而已。士君子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1H 页
不幸而或缺于两全。若英宪。一事而忠孝兼焉。双修之所以难也。岂非公天资忠孝郁于中而畅于外。动于思虑。形诸咏叹。无非自忠孝中流出。蒙伐短篇。脍炙人口。迄数百载若前日事。课忠责孝。垂惠无彊。实吾东方为人臣子者之所当法也。而况为其子孙者乎。吾谓居是堂。目斯褐者。出入瞻礼。若睹羹墙。恒为惕然念曰。不以英宪之所以事亲事亲。非孝也。是忘吾祖也。不以英宪之所以事君事君。非忠也。是忘吾祖也。惓惓然慕焉。切切然勉焉。居而定省甘旨。出而委质执共。一以英宪为法。噫。君亲虽不同。忠孝无二致。修孝忠即是。修忠孝即是。夫是之谓双修。可以无愧于居是堂。无忝为英宪之云仍矣。台甫醇谨乐善。乡人称其憖。今能不忘本。欲以是自励。又欲以训其子孙。其志有足多者。传云。公侯之后必复。安知不有贤子孙出于是堂。以忠孝大节。鸣于世。使人指之曰。此丽朝双修者之后也。则玆非可愿也哉。台甫子定泰。年十六。从余受毛氏诗。颇好古文辞。余故不辞而述此。以勖之。辛卯夏。记。
龙宫明伦堂记
竺城大县。其实郡也。其文物之懿。宜有轶于他县。然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1L 页
自经丧乱。建文庙而俎豆之。斋厨夹室。具如仪式。而明伦堂。未遑作焉。庙之南夹室之北。空其地者六十年。盖有待也。建李侯某之至。慨然兴叹。捐俸而相之。然后乃克始役。择儒士安君瑞徵监董。阅几朔而堂成。属余为记。余方随慈氏于县境。愿为之民。义有不得而辞者。窃惟先圣王。设为庠序学校而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东国自殷太师遁而东来。彝伦攸叙。厥惟旧矣。鼎峙迄丽。否盲以晦。迨我 盛朝。列圣相继。惓惓于右文崇学。立人纪明大伦。为敷治之本焉。严尊卑之分。敦节义之教。而君臣之伦明矣。通丧行于皂隶。而父子之伦明。从一究于庶女而男女之伦明。以至既翕而兄弟之伦明。有信而朋友之伦明。伦纪既明而礼教兴行。俗化之美。比隆二南。则实由于学校风动之政。而我 列圣渐摩振作之化。岂无所本而然哉。方斯时也。州县莫不有学。有学莫不有斯堂。而斯邑也无之。今日之亟务。宜莫先于此。而贤侯之功。董事之勤。不可不识。俾后有考焉。虽然。以余观于今世叔风漓。 列圣之泽寝微。礼俗陵夷。伦纪寝以堙晦。则其所以倡明之者。顾不在于多士耶。噫。一国之士。畴不囿于 教育者。幸而有偏被 朝家之恩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2H 页
奖。则其所以感发振励者。宜益倍于他邑之士也。岁丙申。余直禁林。见有缝掖五六辈。捧尺疏逡巡。立肃章门内。问知为竺县儒也。请出公家之隶。以供黉舍炊爨。疏才入。适有上变事者。六军纂严。宫门昼闭。儒士辈窜伏骇汗。计疏本失之矣。俄而。先降 温批。特允其请。勉以勤学之意。然后变报随而下。于是群臣咸叹 大圣人度量出寻常万万也。夫县学炊爨。何等微屑。彼上变之事。恶知不遂至于劻勷难措也。而当呼吸变故之际。顾乃先此而后彼。则 圣考崇学之笃。礼遇乡儒之意。可谓至矣。竺城之士。虽谓之偏被 恩奖可也。其所以感激奋励。倡明君臣之大义。毋负我 圣考振作之化者。其不在于竺城之士欤。其不在于竺城之士欤。癸卯夏。记。
晦轩安先生,牧隐李先生遗墟碑记。
宋亡。程,朱书未行天下。其后稍稍东来。然犹未睹夫全也。无论东国。即大江以北。不知程氏之后。又有曰朱氏焉。高丽晦轩先生。生是时。实始尊信紫阳而尚友之。平居。揭紫阳真于壁。朝夕瞻肃。以寓慕羹墙。推其道以淑斯人。传诸后。蔚为百世儒宗。啜食夫子庙庭。与紫阳同列。而宗祧报祀。特盛于竹溪旧里。人拟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2L 页
诸考亭。世掌祠事。又尝获睹先生遗像。温毅庄凛。肖紫阳像。非其类而尚类也。元气所钟。生禀之异。有自相符者。故先生之学。超然独诣。有得于朱氏传统。若其重修圣庙。纳臧获购书籍。特先生馀事耳。乌足道也哉。先生殁而牧隐李先生文章。大鸣丽季。节义事业。袖然居二代名臣之首。二先生第。俱在松都西部良酝洞。今善山府使安应昌。晦轩十四代孙。而牧隐十一代外孙也。买石勒词。树之洞口。而表识之。余惟丽氏五百年间。富贵而名磨灭者不可胜数。而二先生道德深厚。风流被于后世。使过者。踌躇瞻慕而起敬焉。安侯此举。其亦继述之一端欤。姜仁宪邯赞,韩文敬脩。皆丽朝名相。二公第亦在此洞。宜牵连得书。故并书以刻。
高丽赞成事李文孝公稼亭碑记
李文孝公稼亭。在咸宁西村监岩。距县治十里所。公自韩山。赘于县人金氏。故宅于玆。溪壑深邃。林樾茂美。有石田数百亩。躬耕其中。筑坛种树。号曰稼亭。既登第及中大元制科。皆授翰院检阅。文章著称海内。草疏建明。有仁人之利。朝之耆硕若虞揭奚,欧阳诸先生交重公。辄称为高丽李稼亭。由是。天下遂知东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3H 页
国有稼亭焉。亭虽在遐荒万里僻县奥区。而一日名闻九州。公之处乎斯也。岂惟衣袯襫带茅蒲枷芟击果是务哉。殆勉夫学也。学之既种而勤于穮蓘。以致穫富而积崇。犹用于既足之馀。则野处不昵。必足赖也。公讳谷。字中父。亭曰稼。演己名而仿之也。名其胤牧隐公曰穑。及其孙曾玄诸名公锡名。皆以树蓻之义。演亭号而荫之也。其后迄兹多闻。家益昌以茂。犹大田之稼。则所以盖覆庇庥其云仍者。亦于是徵焉。后三百馀年。外裔孙善山府使安应昌及姓孙仁同府使兴禄开宁县监海宽。相与谋镵石于遗墟。属余撰辞。汝河亦系公外派。又县人也。不敢辞。或云。亭在县西。旧老指南川上。为李相谪居处。按文孝未尝流窜。牧隐晚岁配咸宁。氓俗相传。李相非文孝。乃牧隐公也。旅轩张先生从报恩罢归。道西村。访遗墟。其时尚有大木离立。则兹之为稼益信。意者南川上。或有金氏别业。牧隐居之。故使人指点。到今疑欤。
游枫岳记(丁酉九月)
国之东海上。有山焉。为峰者一万二千。通体皆白石。无一撮土。望之瑰然一大怪石也。故名曰皆骨。石间不生杂树。唯枫树最盛。故又曰枫岳。谭者称天下名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3L 页
山第一。石川居士以丁酉岁八月。发岭南。适高山。道出淮阳府。将游枫岳。九月朔。届苍道驿疾作。从者请曰。夫子殆病矣。登陟之艰。盍俟他日。居士微哂。策马向山。而行十里所。东望。山角微露。莹然而白。远不可辨。望者疑为云或雪。暮祗断发岭下。翌晓登岭。 光庙驾幸时墠壝在焉。游者先于此望山而后行。适大雾。不见山面。下岭过板桥前。登一小岭望焉。云渐捲山益露。坐移晷。俟云过。乃知白者皆山也。行十馀里到山下四顾。千岩万壑。枫叶正酣。烂若霞涨。紫翠霏霏映衣袂。溯溪流二十里。系马石觜。步入长安寺。仰见众峰削立色微黝。居士讶曰。远望皭然。逼视何苍然也。一沙门从旁对曰。石性得雨而洁。得风而磨。得日而凝。故高处最白。低处。风日不透。故渐变而翠。入山。不见高处故尔。一沙门曰。否。他山石。独无高处耶。他山自苍。此山自白。乃山性。非石性也。居士莫能诘。迟昕觅篮舆。行十五里。过一小庵。又里馀。到表训。晌午。上正阳。陟天逸台。台不甚高。而据内山南北之虚。一览占尽山势。故游者辄登此台。眺望而下。既至。秋云阴翳。咫尺难辨。居士曰。噫。衡云。为韩子而开。兹岳之云。独不能为我开耶。归卧南楼。释子出示懒翁子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4H 页
衣钹玉麈尾。此山闻于中国。历代多以珍宝施之。梵灯钟铎。往往有天王家物。居士困甚就睡。从者报夕霁。急策杖出台上。纤云四捲。众峰呈露。日观,月观,白云台,穴望,国望,大香炉,小香炉,金刚台。皆森列眼底。而东北众香城一面最佳。襞积嵌岩。䃢埼磈礧。环奇诡巧。不可殚状。俨然若群仙拱揖瑶台之上。矫然若皓鹤万只翔空而下。尽区内伟观也。已而。夕阳下山。轻云羃岭。石色与天影相涵。山意挟秋气为豪。天风徐来。万壑皆鸣。从者相顾。恍然不知身之在何世界。归宿西轩。疾弥剧。老宿曰。公夜瘳矣。明日果愈。历三藏庵而下。东行三里所。见洞门谽谺。水自两峡间出泻为一泓。轰然而响。所谓万瀑洞也。坐久毛发飒竦。历香炉下。折而东。经宝德窟。抵碧霞潭。清泉泓泓。枫桂覆其上。石理尤滑腻。酌泉据石而饮之。折而北。又转而东。山益幽。水益清。石益奇壮。到摩诃衍。在众香下。孤峭回绝。庭畔有杉桧数十章。庵空无人。落叶满庭。肃肃唯闻风水声。又折而东。路益险峭。殊不可前。自长安。人行石齿上三十馀里。足迹不印沙土。或缘磴。蹑栈攀絙索而过。或崩崖陡断无径。始舍篮舆而杖。即不可杖。舍杖而以膝行。牒牒顿地。四五步辄休。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4L 页
转而南。登一岭仰视。毗卢玉立。插入天表。自非两腋生翰。无由至也。游人韵释。或有攀缘而上者。辄风雨暴至。颠顿而返。仙真往来之地。非烟火食人可容易到也。行数里。登水岭少憩。岭以西。称内山。以东。称外山。以北数百步。有雁门岾。居士问曰。毗卢距雁门几何。一衲对曰。二十里。居士喟然而叹曰。观止矣。此山寔海外圆峤方壶。中国骚人羽流所愿游而不得者。余生也偏。得幸而至焉。岂非千古之一快也。属余新瘥脚软。纵不能蹑毗卢攀九井挟飞仙而望八纮。然盖浩浩乎其胸次。若与曩者异焉。尚何歉乎哉。且念东汉应劭氏登泰山记云。中观去平地二十里。自中观行十里。至天阙。又七八里抵天门。又东上里馀。上石坛。即最高处。此岭去平地五十五里。毗卢又去此二十里。则枫岳较崇于岱宗。广轮且倍之。如青城天台。亦有仙都道山之称。然决须让此山一格。天下诸山。唯昆崙可敌是山。天以两山。准望于寥廓之表。为日月门户。品藻名山者。固不得以轩轾之也。杜工部云。方丈三韩外。昆崙万国西。真名言也。下岭入外山。外山稍杂以皮肉。故枫桧浓蔚。过于内山。峰峦隐约于红林翠樾之外。令人神舒气畅。翛然有闲适之趣。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5H 页
暮投榆店。山中大伽篮也。烧香打更。钟磬声彻夜在耳。洒然不寐。明日踰狗岾。至百川桥骑。自长安从山北。得小路。行二百馀里。来待桥下才到矣。涉桥骑马。抵高城海山亭。夜人定矣。
游三日浦记
越明日。自海山亭。骑马北行五里。所抵三日浦。结双叶舟以须矣。引而南至丹书壁下。即四仙题名处。成化中六字。犹可认。迩来邑人。苦游者镌去其字。居士摄衣而上。引领而窥之。好事者仿而书之。不能似也。先文匡虚白公。尝杖钺关东。游此浦。题诗一篇。时人刻之石。于丹书旁。龛而藏之。今移置亭中。便回棹抵亭上奉玩焉。亭在水中央。岩石极奇怪。遂下登舟。从岩隙出。循北渚而东。览尽一湖之胜。日晚。还泊于丹书壁下。忽见白鹤四只。盘飞于北渚烟波之上。戛然长鸣而逝。舟人皆异之。湖中光景。悉具于刻诗中。兹不赘云。其诗曰。
昔闻三日浦。今上四仙亭。水拍白银盘。山围苍玉屏。天空䌽云湿。石老秋光清。仙人去已远。古亭今无楹。千载复吾人。六字看犹明。当时游嬉处。云外笙箫声。风高永郎湖。月上安商汀。孤樽泊舟处。此固云蓬瀛。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5L 页
丛石亭记
东海之洲。有丛石焉。石皆高可累十仞。皆广尺馀。皆有六棱。其状若方柱。其均整若镵削。其相比若攒玉束竹。若相合为一。然缝会界落。各自为石。而不相紊乱。其蔟列而差次者。如人骈肩而立。其离立而偃蹇者。森然若鬼神之突鬓焉。或并山或插岸而立。或立于波涛之中。环而数之。盖不知其几千万枚也。居士系舟于石之南崖。挽而陟其巅。俯视石背。芒然而叹曰。孰推而行是。孰斡而竖是。孰居无事而镌镵是。遂径归。从者厌观之。追而谂之曰。小子执役以来。夫子授我穆天子传,山海水经诸书及骚人游士所录记异多矣。未尝闻石如此其奇也。夫顽然者。石之性。瑰然者。石之形。不斧凿而磨琢之。未尝不龈腭然而嵚巇然也。以此为人耶。虽神禹莫能措手。以为天耶。何长短大小之如一。有若斧凿而磨琢者然。胡然乎。夫石易辨也。其故易穷也。今而后睹石之难穷也。夫子其知之乎。居士不对。默然求其说。卒莫有得焉。是夜。石言于梦曰。子何足以知之。夫物未始有异。亦未始有常。常而异。异而常。自夫常者而言之。子之十指。胡然而参差也。胡然而大小若一也。未始不异也。自夫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6H 页
异者而论之。我之林然而立。整然而列者。有然之者也。未始不为常也。在己则常焉。在物则异焉。殆吾子未闻大道。而物我阂之也。海中有十洲。此其一也。子目其一。未睹其九。庸讵知不有石焉尤异于子之所睹者乎。且也自予之居于斯也。与之为沧海。则予浟然而浮乎水。与之为桑田。则予突然而峙乎陆。或陆或水。今不知其几千百变矣。而予固自如也。予形于后天之终。而性于先天之前。予在六合之内。而神游乎六合之外。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论而不议。王母之寿。不足以计吾年。方朔之智。不足以䅲吾事。且子何足以知之。居士觉而诊其梦。顾谓从者曰。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病也。
游国岛记
居士抵鹤湖。登白沙峰。望北海而叹曰。庄周所称大壑是也。壮哉水乎。灏乎浏乎泬㵳乎尔。其无涯际乎尔。遥见一点秋峰。独立波中。指之曰国岛山也。将乘槎而访焉。忽飓风作。涛涌如山。篙师曰。不可行。居士曰。可矣。趣橹而行。风亦为之止。漰漰乎潏潏乎。淼莫知其所如矣。径造山西。转而南。又折而东。石状。大抵类丛石。而奇巧过之。石头各有一方石为盖。比次整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6L 页
齐。无离伍而立者。通一岛为一石。丛竹覆其上。涛浪自石底激射喷迸。若银屋崩摧。舟不可近。东北角尤削立高壮。居士曰。奇哉。諔乎诡乎。造物儿逞技。盖至此乎。下有二窟。游者尝引舟入大窟。石坠今塞其口。小者舟不得容焉。北有大石。与岛山对峙。波涛盘束于两石间。若从高而坠。轰然雷鸣。舟由之而过。从者皆愯然失色。居士方倚柁而啸。叩枻而吟。其词曰。历嵚崎兮扪天阙。汎空明兮扬素波。身飘飘兮溯鸿濛。黄鹤不来兮柰老何。于是还泊南岸。日入濛汜矣。
枫岳漫录
余将游枫岳。于斗险川石桥畔。遇睦达夫适从山里来。驻马问枫叶盛衰。不暇谭他事。疾驰去。登断发岭。见枫树。高数十丈。挈之百围。叶微黄。到山中。却不见如许大树。枫树有二种。其一微黄。其一深红。绿叶时不可辨。深红者。叶理较尖峭萧疏。又有一种。叶理与深红者类。而葱翠经霜不变。杜工部所谓青枫是耶。正阳老释语余云。枫叶盛时。一年不过十日。今过了数日。则向衰矣。向者睦公来时。恨差早。公适会其盛时尔。天逸台。山中第一醒眼处。但此地法云常阴。慧日不明。睦公淹此两日。不见山面而去矣。余为之一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7H 页
笑。峰峦可名者多不名。名亦不雅。余多略而不书。穴望下。有一峰。枫树最盛。无一点翠处。余名曰。赤城峰。又名隐寂之南峰曰丹丘峰。入外山。南望一峰。玉洁而方正。名日玉笋峰。东望山角。层耸叠秀。名曰屏风叠。下抵龙穴。水石绝佳。名曰外万瀑。倘后之游者。有指点领略者否耶。山中故事。具载高丽闵侍中诗。怪诞不足观。火龙潭。懒翁与外道比丘角能。闪出火光于潭中。狮子岩。胡宗朝行压山之术至此。岩作狮子吼。胡惊沮。以此名。事又幻妄。杨蓬莱于万瀑石上。书蓬莱枫岳元化洞天八大字。笔画奇伟。可作山中公案。摩诃庭畔。有一树类柏桧。秋黄落春荣。居僧呼为桂。非也。亦自佳树。山中只有三四株。溪无鯈鱼。山无野鸟。鸱鸮雉鹊燕莺之属。皆不敢至。麋鹿獐儿绝迹。时见熊儿倒挂于松石间。夕阳林外。唯寒鸦数点而已。山内旧有寺刹八十九。今存者无几。层崖断壑间。往往有绝粒头陀修炼者。山僧秘之。不肯引至其处。金刚台上。有鹤巢。石堕巢倾。鹤不至者今已数十年。外山。钵渊最佳。余不得往见。隐仙台。亦不得上。是行也。适被公事忙了过。固不能抉微剔隐。究极一山之胜。以快心目。大是欠事。虽然。却似饥人入太仓。不食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7L 页
自饱。如禅家所谓不许汝满口吃。又似九方皋相马。庶望而得其精。不必留意肥瘠牝牡。又似读南华经可解处。足以触发性灵。不可解处。不必强解也。或曰。此山云一万二千峰。山虽大。岂容著许多峰也。余曰。不然。断发岭诸山。大抵皆枫树。紫翠浓蔚。秋色不减山内。山之东麓。并海而森列者皆石峰。如人负人床叠床。嵌空装缀。奇诡递擅。百馀里未了。东人固肉眼。不辨认山之体势。不知断发以东丛石以西。皆一山也。以此计之。岂特万二千峰而止哉。
喜惧堂记(壬寅春)
庚子秋。余谪黄冈。密城朴浩彦甫惠然来访。因语余曰。吾奉二亲。康宁而寿考。吾是以喜。夫既寿则近于衰。吾是以惧也。故名吾堂曰喜惧。愿吾子之记之也。余敬诺焉而未果也。越壬寅春。浩彦之胤廷老氏造余而曰。吾大人曾有请也。殆吾丈忘之欤。使某也敢复请。余曰。大人纯孝也。天且偏厚之矣。余何敢忘诸。余既诺于子之大人。虽微子。固将践焉。况重以吾子之勤。余何敢辞。乃言曰。人子之喜。莫喜于亲之寿。具庆而臻乎遐寿。天下之至喜也。其喜也至。故其得也常难。夫孝之纯诚之感。得诸天者。理之常也。其孝非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8H 页
不纯也。其诚非难感也。或有不得者焉。理之变也。夫子大圣人也。生二岁。鄹人丧矣。及是时。颜氏春秋高。孔子盖伤先君之早殁。而悯颜氏之将老。故其言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孟子亦早丧怙矣。其言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孟子盖亦伤先君之早殁。而痛慈闱之偏侍。故其云也。朱夫子释喜惧之义而曰。人子爱日之诚。自有不能已者。则韦斋早丧。祝氏年高。其感叹之意。与孔,孟一般者。亦可见矣。其具庆之难如此。而子之王大父参奉公。今年八十二岁。王大母张夫人。今年八十一岁。媲德俪美。共享期颐。兰玉盈庭。福履方将。若其家声阃范。寿禄完备。历数国中之名家。绝无而仅有。此则具庆之尤难得者也。夫以愿孝之心。值尤难之庆。抃喜之诚。宜倍昔人。闺庭雍睦。至乐愉愉。金璧之富。不足以方其乐。衮冕之荣。不足以博其喜。至于奉养之际。察其起居饮食。今年不如去年。今日不如昨日。嘅流年之易迈。惜颓景之难絷。警惧之心。发于至情。而自有不能已者。于是退而扁乎堂。欲其常目在之。一月而三十日。一日而十二时。无一念而非喜。无一念而非惧。非诚孝之纯。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8L 页
孰能至于斯哉。彼一圣二贤者。其孝非不纯也。其诚非难感也。而终不得于天者。理之变也。子之大人。尽于己而获佑于天者。其常也。圣贤值其变。而吾独值其常。不谓天之不偏厚不可也。非诚孝之笃。曷克臻于斯哉。廷老氏起而再拜曰。敢不归而白诸。重为告之曰。余尝一至仁里。纳拜于参奉公床下。尔后十年。奔走风尘。不能源源执扫除之役。常以为恨焉。今闻公华发韶颜。神完而气全。无异平日。类古者有道之士。而诸子弟奉养将护。出于至诚者。固不可诬也。昔人所谓加一饭则脱然愈。减一饭则脱然愈者。庶几近之。将见尊闱之寿益享于无彊。而喜惧之诚弥彰于永久矣。诗曰。君子眉寿。介尔景福。又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斯之谓也夫。廷老氏起而再拜曰。敢不归而白诸。
敬信轩记
吾友金长卿。刺宁越。明年。作轩于官廨隙地。以为听政延宾之所。揭以敬信。徵文于余。余惟表东海者。宁为大州。距此三百里而遥。然岭底吾数邑之民。迁盐错。日走于海。往来蹄踵。交于宁。故宁之政之美恶。先播于吾数邑搢绅之耳。其实固难掩。而宁在平日。为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9H 页
宰列回翔之地。率多以老成重望处之。故年少新进当之。其疏谬尤易见焉。长卿之始赴也。余闻其吏民称便。久而益闻其政无疵颣之者。然后余知长卿之善为宁也。今见其所揭称。然后始信长卿之政之善。盖用力于敬信而然也。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此为国云尔。岂所以为州乎。然大而天下。小而州邑。其理则一。圣人一言。本末大小皆举之矣。敬者其纲。而四者其目也。长卿于其目。独称信者。举其一而包其三也。敬者何。一也。一者何。一于治民而不杂以他念之谓也。此所谓敬之本也。日束带俨然。临民以庄者。敬之馀也。世固有剸盘错善剖决。而莅之以严励者矣。无乃欲以善为政。闻于人乎。此所谓杂以他念之谓也。他念杂则不可谓之一也。不一则非敬也。长卿勉乎哉。长卿诚敬矣。必信矣。诚敬矣信矣。宁之人。必且敬而信之矣。余将续有闻焉耳。长卿勉乎哉。若就其目而论之。信居其一。而节用次焉。吾以节用于宁。为最要。何者。宁之地。少土而多海。海之入。固将十于土之入也。国家之赋税惟土焉取之。其于大洋。固不得以丈尺加之。故海之入。守令得专之。然供奉之难已也。馈遗之亦难已也。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39L 页
用之有节与不节焉。苟一一而节。件件而节。则有馀矣。取其馀以代士之入。以供国家之赋。则宁之民其瘳矣乎。易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其敬信之推矣乎。其爱人使民之实矣乎。虽然。长卿之用则节矣。余既以敬信之本。告长卿复以节用。告后之居是轩者。
尊性斋记
余既寓居福泉村墅。于室之东北隅。葺敝屋二间而栖息焉。扁以尊性之斋。客有见之。愕然曰异哉。子之揭夫斋也。彼尊性者。乃陆氏之学也。吾闻中国之学。或有陆者矣。吾东盖纯乎朱者也。何吾子日从事于朱氏之书。而反有取于彼也。嘉隆以来。陆益盛。陆于天下固不可。而吾子又欲令东国而陆者乎。异哉。子之揭夫斋也。余为喟然叹曰。否。不然也。宋之季。谬以朱为道问学。而陆为尊德性。元明之人。犹袭是说。不知朱子之道问学。乃所以真尊德性也。而陆氏之所尊。非真德性也。而乃其气质之性也。吾尝笑之以为论者之过。不意吾子之论。亦似之也。盖上圣之生。惟能备天地之中正而德性全焉。自大贤以下。禀质鲜有不偏。而仁义礼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0H 页
智之德之性。不能无一之亏欠。如忠者过于厚。而介者失于通。丰于才者。啬于德。赡于知者。歉于行。故君子贵夫学也。学问思辨。省察克治。不敢少懈其功者。凡以祛其气禀亏欠之偏。而求全夫天地之德性者也。故孔氏思孟氏周张程氏之所以教人诏后。朱氏之所以致力于道问学者。皆是物也。而其间或有禀才智之偏。颖悟出于众人。则必自处高而务胜人。才高而务于胜。则其自是也愈坚。私意遂成而遮藏掩护。取圣贤之说之近者。而文于外。其所以尊奉持守者。乃禀才与私意。合而为一。出于气质之性之绪馀耳。而不知非其德性之本体也。故君子之学。博观天下之理而反诸己。以求其气禀之偏而克治之。然后私意祛而天理明。德性复全于我矣。彼陆氏之为人与为学。颖悟超诣。高视千古。而德性之体。不能无亏欠焉。盖天资太高。挟以好胜。见人议其学。辄东出西没以闪避。私意分数较多。则于仁之德之性。为有亏欠矣。闻伊川说而心不悦。若伤于己。朴实敦厚之不足。于义之德之性。为有亏欠矣。三年上食。公侯大夫礼缺。恶知其不遂有乎。汉,唐来。大夫皆视公侯。夫岂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0L 页
过礼而不可行乎。陆氏而不知此礼。于礼之德之性。为有亏欠也。朱氏注六经。功德被万世。张,吕诸公。俱知之。而陆独不知。又不知濂溪太极图为宋之一经。为万世理学之源。于智之德之性。为有亏欠也。四者。有一亏焉。固不足以为全德。况兼四者而各有一分之亏乎。夫以陆氏绝伦之资。能虚心以博天下之理。而求其气禀之偏。涵而揉之。其所就岂可量乎。而惜乎其不能也。若吾朱夫子则不然。生禀之美。具仁义礼智之性之全体。得天地之中正。犹自以禀气之偏于刚。力学以矫之。以求其所未至。斯乃学已入圣。而不自圣之盛德也。所以为朱子也。故曰朱子之道问学。乃所以真尊德性也。陆氏之所尊。非所谓德性。而乃其气质之性也。仆之愚陋。何敢自谓从事于尊性之学。然区区取以揭斋。欲常目在之庶。矫治气禀之偏而求合乎。性之本体。窃自附于朱门道问学之义。吾子乃听莹于中州末学相攻之说。反以陆氏为若尊性者然。而戒学者废其名目。若是则尊德性。乃子思子所示入德之方也。顾因陆氏之一失。遂废而辍其功。则是见噎而废食也。可乎哉。客唯唯而退。遂次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1H 页
其语。以为斋记云。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跋
  
书丙子同庚契帖后
右 明庙朝边中丞同丙子契帖。其曾孙有亨。携以示余。要题。一语甚勤。余为展玩。犹可想见一时英贤游集之盛。而其梗槩不有鹤沙丈识哉。奚用赘焉。边生曰。不独此。先中丞生后退陶十五年。从游最久。其往复书简。盈箱溢牍。并是帖荡逸于壬辰兵燹。是帖赖柳参判家藏。一本得全。故传模成帖。诚幸也。而退陶书牍。则既失而不可复寻逐矣。以故。吾中丞之儒雅。游大贤之门最习。而不得附见姓名于集中。岂非子孙之不幸耶。鹤爷识之。偶遗此一款。故敢以为请。余惟老先生札翰累牍。其中必有裨世教之大者。而尽逸焉。岂独边氏之不幸。抑斯文之不幸也欤。官制中丞为执义。己酉至月日。南川洪汝河。识。
题鹤峰先生笔迹后
余既得退陶,西厓两先生手笔。编之装帖。而求鹤峰先生笔迹。询诸其家。则宝藏外。无馀件可以副人需者。访诸士友间。卒无得焉。癸卯夏。余到金溪。发先生所藏朱子大全。卷中有一故纸。写诗一绝。墨光烂然。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1L 页
乃先生亲笔。惊喜奉玩。始求之而不得。今不求而得之。似不偶尔也。敬赍而归。因识其后。后学洪汝河应图。书。
题李君集俗离游录后
国朝俞㵢溪。最号能诗。其于他文。辄不工。然尝观松都游录。何其伟丽苍劲。比他作绝佳。岂以其一字一句。皆从诗料上鼓铸来欤。今观李君集俗离山录。缀以诗篇数十首。君集。诗人也。余固爱其诗。不料其文老而方进。㵢溪之后。仅见此尔。不觉惊叹。因题其后。
题阳明集朱子晚年定论后
阳明悟解禅旨之后。阳尊晦翁而阴斥之。立言措意。诡巧奇谲。无所不用其极。然自知不容于天下万世之公议。则乃取晦翁之说专于尊德性者。别为裒类。以为晚年定论。若以己之学。早有得于孔门正宗。而晦翁则晚始悔悟。而与己合焉者。则其为术欲巧而反疏矣。晦翁教人。随方立教。互有抑扬。阳明之所裒聚者。即晦翁平日之所尝言者耳。岂可谓晚年之定论乎。若阳明之得力处。昭昭灵灵底境界。则又晦翁二十岁时。饱经历者耳。阳明之从事于此。乃在居夷之后。比之晦翁则已晚矣。反见谓晦翁晚。而矜己之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2H 页
早。岂不误哉。孔门之教。虽在颜渊上知之资。必先之以博学。至于曾子。亦必待其随事精察。而后告以一贯之旨。则其以下可知矣。故诸弟子之学。有三月不违者。有日月至焉者。工程阶梯。自有一定之序。何尝不问其高下生熟。立谈之间。便责以上圣地步者哉。晦翁之教。必使学者。下学而上达。姑先从事于道问学上精思力践。则乃所以真尊德性也。及其笺释中庸之旨。则乃曰。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也。夫无以云者。急之之辞也。不可以不云者。缓之之辞也。其于本末轻重。灼然甚明。宜万世学者之遵守。而不可以锱铢差者也。可谓深契于孔门心法。若合符节者矣。及见门弟子有缴绕于文义。未达向上之旨。则痛抑而深警之。至有自诳诳人之说。是所谓谦己诲人之实耳。阳明喜得其间。而以此暴之于天下。乃以晦翁。真若诳人者。然不足以病晦翁。而适所以自病也。则其为术。不亦欲巧而反疏矣乎。夫子之言曰。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信斯言也。孔子非躬行之君子耶。晦翁之言。亦若是而已。然则晦翁自诳之说。实无是心。而故为是以警学者云尔耶。曰非也。正所谓因其近似而以自名。非心实自圣而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2L 页
故为是退托者。所以称于夫子者。乃晦翁之自道也。
竹所权公海东杂录后跋
余尝怪东国搢绅先生。不读我史。而喜读中国史。上下数千载间。纵横贯穿靡遗漏。问以东史。茫然不知。则事理有不当然者。独草涧权承宣公。博极群书。而尤留意东事。网罗遗失。仿阴氏旧例。系事韵下。撰成二十馀卷。曰大东韵玉。余尝评东国撰述。以草涧此书。为第一。草涧之胤子竹所公。即其书。拈出事要。系之姓下。补以他书。条例精赡。名以海东杂录。其事实。时有出于史乘之外者。积成累十秩。公方大耋閒燕。杜门麾客。披阅是书不少休。夫阴竹壄序其子复春韵府时。盖年八十四岁矣。今竹所公人地事为寿年。大约相符。似非偶然者。然此书实有补于东方之史学。岂特阴氏父子区区纂缉月露而止哉。上章阉茂三月日。南川洪某书。
题丽人行后
喈喈黄鸟。集于灌木。而岐周兴。英英白云。露彼菅茅。而骊山弑。马氏好读楚辞。长孙密著内范。汉唐之所以治也。白花之歌作而元魏亡。明河之篇赋而唐室乱。杨氏谓孔子序墙茨等篇于定之方中之前。以见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3H 页
卫为狄所灭之因。余读杜草堂诗。见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岂非犬戎直来坐御床之兆也。此草堂之所以为诗史也。
题西涯乐府后
余读西涯乐府。至臣不如其论曲逆。可谓深得其情。然以余观文正之为人。其愧曲逆多矣。夫夬之为卦。乃五阳共决一阴之卦也。独九三与五。以应以昵。皆潜庇上六。然重刚中正。卒能决阴而得其正。正德元年。内官刘瑾等用事。六部九卿台院诸公。皆上章请罪瑾等。内阁从中持甚力。帝将僶勉许之。此正众阳决阴之时也。当斯之时。文正为独行遇雨之人。而使帝不得成苋陆夬夬之美。于是众贤相继罢去。文正保宠固位。无复去志矣。文正在孝宗朝。侃然正色。文学议论。其视刘健,谢迁。蔑如也。及受遗诏辅幼主。临小利害。不逮二子远甚。使其处陵,勃之间。当吕氏之祸。岂足以希曲逆之一步乎。都门泣送于乔。却思量臣不如三字乎。
书李司成赠行帖后
国朝初。最重学职。令久于其任。如金文长钩,金文章末,金大成泮。带学职率至二十年。或四三十年。故作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3L 页
成人材最多。一时称三金焉。逮至 成庙朝。李司成讳文兴公。专任学职凡十六年。不离太学。教养有方。各随其材而成就之。故朝之大夫。下至百执事。率多公门下士。其以名节表见。如李评事穆,李大谏成童者。亦多有之。其作成之效。不在于三金之下。 祖宗朝以久任师儒。为培养人材之本。以致治效。风流笃厚。于斯见矣。公之乃老也。朝之耆硕孙七休以下暨公门下士。咸赋诗以赆。汇为巨秩。诚旷世儒珍也。许监察叔馨。公外派也。一日袖示不佞。吾先祖涵虚公所制。国子先生腹五经之句。为世传诵久矣。亦在卷首。手笔宛然如昨。不佞瞻慕感叹。敬书其后而归之。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箴
  
视箴(此下八箴。在镜城时作。己亥九月十五日。)
目须在体。神乃守宅。无远厥视。无微不烛。贪看错应。丧厥元精。君子洞洞。视于无形。
听箴
存心有则。维耳官闻。交物则引。缚静则昏。声入而通。表里渐融。君子惺惺。听德惟聪。
寝箴
夜而计过。无憾即安。面壁舒膝。神澹虑闲。清明在躬。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4H 页
验诸梦寐。君子祇祇。尔无晏起。
食箴
整襟对案。当食思礼。胃充中鞔。充虚适味。顿箸常处。义精而神。君子慥慥。尔无违仁。
坐箴
正冠危坐。对越上帝。净几穿榻。毋跛以倚。先觉有戒。坐忘成驰。君子钦钦。俨然若思。
立箴
端拱正体。若奉圭璧。载扬而休。毋踦而侧。卓然中立。唯道是依。君子嶷嶷。圣贤同归。
步箴
先哲有言。足以步目。进退折旋。咸有绳尺。举趾心荡。爰丧厥德。君子翼翼。蹈道不忒。
卧箴
邹老凭几。以警齐客。鲁叟责宰。爰譬朽木。箕踞偃卧。长傲怠淫。君子兢兢。敬保此心。
写字箴
勿忘勿助。端庄正直。非要字好。则此是学。
居室箴
夜验诸梦。昼验诸妻。屋漏有神。靖共以居。
骑马箴
忠信笃敬。参前倚衡。功成马上。夫然后行。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铭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4L 页
屋漏铭
维天有命。维人有性。钦斯承斯。克诚克敬。维此一心。操舍无常。毫釐之别。或圣或狂。所乐舒肆。所惮收束。所勉在众。所忽在独。在独伊何。宴息晦冥。四肢安佚。逸欲易萌。既屏瞽史。亦远庄友。惟意所纵。人莫予觏。相彼屋漏。厥有神司。聪明正直。体物不遗。爰赫其临。亦孔之灼。战兢临履。庶几无怍。信不言后。敬在动前。我铭斯语。对越在天。
点离窝铭(并序○安泰和斋号)
竹溪子早有疾羸。而黄木斋谂之曰。子盍从事于吾之点离乎。竹溪子请其说。曰人之初乾也。私欲萌于其中而为离。点之则复为乾。而复其初矣。为学而至于圣贤。摄生而延年。治国而祈命。皆一理也。竹溪子寤病稍复。癃者充。黄者康。今遂为完人矣。岁丁未。移卜竺城之南村。名其窝曰点离。属余铭。余谓点离吾学也。而子取以名子窝。请书一通。寘之吾木斋。以为子之行窝乎。竹溪子逌然诺之。铭曰。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5H 页
庖牺画卦。仰稽天象。三奇作乾。纯阳是尚。纯阳之中。阴坼曰离。阳为天理。阴乃人私。人之始生。纯一无伪。是名乾体。天德咸备。情窦既开。私欲日滋。牝牛之畜。大朴以漓。焚如弃如。如日中昃。夜气既牿。出涕嗟若。我其鉴此。𢥠然反求。有尊其瞻。有赫其幽。迁改风雷。惩窒山泽。克治修省。无时敢息。阴萌日销。阳芽茁然。厥或点之。遂变成乾。点之伊何。曰精曰一。闲邪存诚。黄离元吉。推之万事。盖莫不然。国否而泰。体愆以痊。譬彼坎精。晦坤明震。爰艮兑巽。甲满点尽。嗟尔朋友。道在易书。乾乾夕惕。乃复厥初。
洪圣任(凭)古剑铭(并序)
南阳洪圣任。持古剑一枚来示余。而请铭曰。之剑也。安东权氏家得诸野田中。弗之宝也。其用不越乎厨灶鼎俎之间。一日倚病人之寝。邪魔有屏退之兆。自是人稍异之。余以他剑博之。倩耽罗良冶淬而妆之。宛然一宝剑也。子其铭之。余为取视。长尺半强。锋微俯。左双洼。右一洼。光炯炯照曜。其制非近世样也。吾非剑士。莫之辨也。近世宝剑。或产于华。或产于倭。华也铭之。倭也则不必铭也。子其询诸知剑者以来。他日又来曰。华也。曰华之剑。又有南北焉。龙渊,大阿。出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5L 页
于韩则北也。干将,莫邪。出于越则南也。将奚辨。圣任曰。此固莫之辨也。然壬癸间。天将留此岭表者多浙将。意者越剑。浙兵遗之耳。余为惊叹曰。是剑也。殆丰城之苗裔也欤。夫物虽至宝。不能自显。待人而显。丰城神物。埋没狱犴。张茂先令雷焕斲之。而后知其为天下之至宝也。是剑亦为尘土蚀不知今几百年。而后遇知于圣任。事颇相类。其可以有所感也夫。遂不辞而为之铭曰。
剑乎剑干将孙。精埋坤光烛乾。厥惟宝识者寡。畴能识人博雅。剑乎剑时用舍。倘化龙请斩马。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颂
  
渡江颂十章
帝有明命。乃眷我 圣祖。载兴厥德。载笃厥祜。以对于天。以畀我震土。
维时 穆祖违难。遁居于豆满东。如周不屈窜于西戎。
翼王烈烈。海外有截。德威日燀。西土率服。有或惎之。阴纠羌夷。将肆剪除。初罔闻知。
天遣神妪。遹来以谕。 翼祖大惊。出避苍黄。如彼亶父。避狄之侵。来抵岐阳。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6H 页
爰及 圣后。来朝走马。率西水浒。洪河在前。其深不测。追骑在后。祸维棘矣。
帝乃震动。济其艰阨。乃敕阳侯。乃诏河伯。戢彼涛浪。水为渴涸。倏尔若无。 翼王乃济。如履坦途。
追骑既至。水则涨溢。洪波瀰瀰。弥亘雨涘。狄人稽首。骇汗匍匐。 圣德天祐。若之何毒之。
粤稽 圣瑞。流浊变荣。畴若满河。乍缩旋盈。
融冰再凝。以济汉兵。方之此水。彼则理常。
满河洋洋。长发其祥。笃生我 康献。实是剪商。奄宅天位。式于九韩。国安如盘。神祚绵绵。于千万年。
梦授金尺颂(并序○乙酉)
臣窃念自古帝王受命而兴。天必贶之以符瑞。而申之以吉梦。商高宗梦帝赉良弼。周武王梦协于卜。宣王之雅云。其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夫梦感之兆。幽恍难凭。然列之诗书。垂法后人。盖众庶之类。措虑冥惑。故所感颠错。无足怪也。若上圣之资。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吉凶之微。辄朕于梦。揆之于理。岂无徵乎。惟我 太祖康献王。玄德龙潜。克享天心。梦有神人。授之金尺曰。应天顺人。非子而谁。觉而异之。寻膺景命。遂登宝位。夫金宝也。天之大宝曰位。尺度也。裁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6L 页
物使其正也。王者之德如之。金属乾。为九五大人飞龙在天之象。而尺以寸十。以分百。以釐万。其数为锡祚绵远本支蕃衍之兆也。比之高宗,武,宣三哲王之梦。不尤嘉且庆欤。而群臣之于考撰形容盛德之美。通神明被金石。以并休于诗书者。阙而不图。于今二百馀年。此学士大夫之过也。臣草茅贱士。心县魏阙。诵古伤今。忠悃激厉不自已。谨再拜稽首献颂。其词曰。
帝有金尺。肇自邃古。度彼乾坤。爰规爰矩。孰堪享之。我其授之。笃生 太祖。聪明神武。 太祖有梦。上帝曰咨。应天顺人。非君而谁。爰锡金尺。保兹敬之。 太祖稽首。上帝命之。维心有思。金尺量之。维躬有行。金尺方之。百姓有违。金尺匡之。四国有变。金尺皇之。天有五纪。卓以顺之。地有四维。压以镇之。尺之所麾。靡远不斥。尺之所指。靡获不若。煌煌金尺。以德为效。岂有德亡。而尺永保。而传而子。而孙无极。咸有一德。克享此尺。尺有百分。亦万其釐。神祚绵绵。厥数如之。 太祖再拜。金尺在手。无贰无虞。上帝临汝。爰革丽命。奄有大东。二境宁谧。民和物丰。新夷变夏。治定教弘。焕乎文章。巍乎成功。后圣承之。其光烈烈。传祀累百。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7H 页
金尺罔缺。高宗,武王。粤有梦祥。或协卜休。或赉弼良。岂若 太祖。基业隆昌。惟周及汉。以鼎为珍。或象以铸。或出于汾。岂若金尺。降自于天。惟我 太祖。克配上帝。维帝锡之。古无之瑞。大人占之。享世之休。蔑汉及商。奄逾于周。曰彼岛夷。及汝獯鬻。奔走偕来。于我臣属。苟肆陆梁。捶之殛之。谓予不信。视彼金尺。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赞
  
圃隐先生赞
事亲尽孝。笃行君子。殉国竭忠。死而后已。经纶之业。道学之宗。遗像凛然。正大英雄。
退陶先生赞
寸积铢累。既熟而精。高明广博。展也大成。遗训垂世。炳若日星。绍往迪来。追配考亭。
西厓先生赞
天资纯粹。既养而充。清明洞达。业广德崇。济屯之才。主一之学。命世真儒。陶门正脉。
黄翼成公遗像赞
燕居怡然。群儿竞挽其须而求抱哺。如嬉戏嘲侮其爷娘。及其垂緌端笏。而立乎庙廊之上。则百僚震恐。而朝端为之肃然。如法家子弟。敬畏其父兄。譬之神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7L 页
龙渊潜泥蟠。鱼鳖蝘蜓。狎而侮之。倏忽变化。则风雨霹雳。撼山谷而荡河海。不可得以测量。此其所以当时无赫赫之声。而至今二百载之后。妇人孺子。咸能道其风流而诵其姓名。呜呼噫戏。瞻望仪表而亲聆绪论。犹不足以窥其蕴奥。况此一幅遗像。何足以想像髣髴其平生耶。
拙斋赞
体若不胜衣。而励志求道。确乎若金石之坚。口若不出言。而遣词摛藻。灿乎若珠玑之妍。萧然一室之琴书。尚友千古之圣贤。虽其轩冕圭组。无所加乎身。荣名势利。不足以动人。而有以尽夫材德性命赋予之全。岂非昔人所谓拙于外而巧于内。拙于人而巧于天者乎。是足以见其家学渊源之所自。而遗风馀韵。犹有存焉。彼其性刚才拙而隐于柴桑之里者。真长沙之孙乎。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上梁文
  
寓庵洪先生立祠上梁文
诵其诗读其书知其人。寔资尚友。国有学州有序家有塾。皆以明伦。爰创一亩之宫。庸揭百世之范。恭惟寓庵先生。古之烈士。杰然一时。味已辨于取熊。生有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8H 页
不为。死有不避。词竞传于赋鵩。命何其短。意何其长。事君无改节之心。奉天有不雠之义。乡先生殁可祭社。其在斯人。至今日始议作堂。盖亦有待。眷兹近岩书室。寔惟商岭奥区。既衍既原。即水抱山环之地。宜弦宜诵。抑冬温夏凉之天。秀气攸钟。北盘黛美之岳。芳尘可挹。南眺谢家之山。距先生之故居。若是近也。因讲堂之旧贯。庶易就乎。乡老出力而鸠材。多士释经而敦事。斋庐庖湢之备设。益恢申侯之旧规。尸祝荐祼之缛仪。聿遵厓门之正论。俨轮奂而创构。面势甚尊。精肸蚃而降歆。苾芬旁达。兹历吉日。将举脩梁。恭殚蛾术之诚。敢陈燕贺之唱。儿郎伟抛梁东。看取初升晓旭红。年富学人如此日。功程脩远更昭融。儿郎伟抛梁南。十里青山著寓庵。欲学丈夫风节事。请君莫向利名酣。儿郎伟抛梁西。指路漳州莫使迷。平正一条堪踏去。休论适国有千蹊。儿郎伟抛梁北。环绕列星控紫极。三十辐共一毂然。心体如之须默识。儿郎伟抛梁上。一片灵台涵万象。圣贤辛苦说明诚。尽与斯人除欲障。儿郎伟抛梁下。夏诵冬弦集儒雅。大学始教必由兹。美俗薰陶民自化。伏愿上梁之后。文风丕振。正道乃行。建学立师。想成均教育之制。乐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8L 页
群敬业。资丽泽讲习之功。人慕节义之风。家兴礼让之俗。为臣作忠。为子作孝。有馀力以学文。不肃而成。不劳而能。讵见迁于异物。
达川里社上梁文
成善俗欲化民。必由于学。乡先生可祭社。其在斯人。爰创三贤之祠。庸揭百世之范。恭惟文参判,掌令两先生。令闻令望。难弟难兄。质行谨醇。迈戣戡之骈秀。风流文彩。比轼,辙之齐驱。又得内翰李公。乃是表从令弟。共依日月。蒙被明主之隆恩。仰溯渊源。师友静庵之正学。联骏步于迩列。圭璧交辉。发崇论于经帷。宫商迭奏。岂谓祸机之潜闯。遽见善类之尽歼。或锁直北扉。投载笔而就理。或藩宣南国。撤燕豆而赋归。至若侍御之云亡。寔在是年之维夏。虽谴祸有轻重之别。而心迹无彼此之殊。人称己卯之贤才。于斯为盛。家萃三子之标节。在古罕闻。眷兹竺城北乡。实维桑梓旧里。地灵人杰。缅英风而犹存。俗厚民醇。思遗泽之不斩。即攸居而尸祝。于礼则宜。至今日而经营。其实有待。简疏仪节。虽仿家塾之常规。根极民彝。实本荐绅之咸允。董夫里而竭作。量事功而程财。面势孔阳。俨轮奂而载构。苾芬旁达。精肸蚃而降歆。敷为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449H 页
声诗。用升梁欐。想齐到于童耄。共一唱于欢呼。抛梁东。鹤驾峰头旭日红。照见层甍迎淑气。镇和云影卫明宫。抛梁西。百里烟云极眼低。主屹山高君莫羡。三贤景行岱宗齐。抛梁南。洛流无际水天涵。试把澄渊较深浅。争如学海更潭潭。抛梁北。列星环绕拱宸极。州庠党序尽明伦。事君大义先识得。抛梁上。此是儒林丈人行。芳名还似李青莲。馀韵远绍文丞相。抛梁下。夏诵冬弦集儒雅。科程猥冗何足论。间攻古文追董贾。上梁后。儒化酝酿。山川炳灵。间出巨人。蔚为栋梁之材用。亦多吉士。聿睹菁莪之盛长。慕节义之高风。兴礼让之美俗。移孝作忠。固无待于外求。卫道息邪。乃式符于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