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木斋先生文集卷之五 (自动笺注)
木齋先生文集卷之五
 說
  
志願
吾嘗慨然兩大願。
以爲盡古今奇書。
覽盡天下名山
大丈夫能事畢矣。
獨恨夫吾之生也後。
地偏
足跡不能出數千里之外
雖欲汎洞庭禹穴
泰岱鄒魯
北遊燕,趙。
太行黃河奔流
追子長之高躅
不可得矣。
六經百氏之書。
雖得而讀之。
不能盡覽天下之奇書如中國之騷家也。
旣而
夷考朱晦庵遊歷所錄。
東入雁蕩
西上廬阜
南登祝融絶頂而已
行脚
未嘗一日渡江而北也。
於是歎曰。
彼生於中國者。
有時限於南北
余尙何望哉。
雖然
東國山水
名於天下
以南諸山。
奇峭雄拔不減雁蕩會稽
東海蓬萊,楓嶽。
中國騷人道流所願遊而不得者。
余嘗一登覽焉。
雲霞而傍日月
觀夫大瀛,裨海
環繞宇宙之外
庶幾少攄胸中滯。
可謂天下名山矣。
歸而讀晦庵夫子之書。
書包六藝
百氏
魏晉
下逮
採剝諸子
咀英獵微。
汎泆佛老
星經圭臬
九流雜技
騷怪幽奧
靡不刮磨畢露
闡發昭晢
以章先聖
正統
若鑑燭幽而車指南
若發千門扃鐍而洞之也。
挑剔疏決
以達其歸。
若濬畎澮百川
之江淮河漢而東注之也。
其斥遏異端
息邪衛正
無不批亢擣虛
剖其巢穴
風櫛雨沐
戰勝攻取
四海荊棘一之也。
而咸萃茲書。
得以寓目焉。
是亦未嘗不覽盡天下之奇書也。
噫。
斯二者。
足以自快
而酬吾平日之願。
吾之生之後而地之偏。
尙何恨也哉
雖然
斯二者。
外也非內也。
不求諸內而有得焉。
尙可大丈夫志願也哉
尙可大丈夫能事也哉
諫說(上○己卯)
有人於此
其所繆戾也。
鄕黨之人。
相與訾議之而已。
未嘗以告諸其人也。
爲其親戚者聞之。
不以告。
則人必以爲不忠不信
不可相從矣。
如告則其人也輒勃然而怒。
以爲何嘗如是也。
鄕黨之人。
亦何嘗然也。
汝欲害我云爾也。
如是則其人之所爲
日益繆戾
鄕黨訾議
日益沸騰
親戚相戒不敢告
於是乎其人也顚冥昏倒
如聾如瞽。
亡身之禍立至而不寤
不亦悲夫
余觀,唐之季。
昏庸之主。
幾何不與斯人相類也耶
端坐法宮之中。
嚴邃天帝之居。
吾雖有不善
何從以知之。
但見其
宦官宮妾讒夫小人
競進諛言
彌縫其惡而掩覆之。
不知史氏已書之於冊。
士大夫有識者。
相與扼腕
竊議於家。
至於街衢之上。
窮谷之中。
婦人孺子
已皆相與痛歎誚侮之。
而弗之聞也。
幸而有一忠臣志士
不勝憤惋
不計死生
暴其心肝
而冀其感悟
則輒艴然而怒。
以爲彰君之惡。
賣名聲於天下也。
薄者。
竄謫之。
甚者
磔戮之。
快其意而後已
何異於以鄕黨竊議
爲親己。
而以親戚忠告
爲害也哉
於是乎惡聲
嘈嘈天下
穢聞
流傳百世
而不之知也。
弗之改也。
以至危亡
何足悲哉。
唐僖宗之殺孟昭圖
宋高宗之殺陳東是已。
諫說[下]
君人者。
喜聞其過。
未嘗不畏天下之人聞之也。
蓋明爭顯諫
未嘗不厭之。
密疏其過。
則多有開顏而受之者矣。
然則喜聞過爲難。
不畏天下之人聞之也。
爲尤難。
是亦不知君人之道。
不能天下
度內之故也歟
今夫其父有過
其兄諫焉。
隣之人在座。
姑且含默。
以待其出可矣。
豈可使其弟之不聞乎。
人臣言之。
天下一家也。
君人者。
天下父母也。
天下之人。
卽吾之弟也。
而何畏夫使之聞乎。
爲人君者。
苟知此道
則視天下百姓吾子
天下百姓視之
猶父母矣。
曷嘗見人父母之過。
告諸隣人者乎。
貧婦
隣有貧婦焉。
薄田衆口
秋之所穫。
不足以冬春也。
貧婦撙節伸縮補葺之。
有其道也。
及乎來歲之秋而有餘也。
里之人咸歎服焉。
客往問之。
對曰。
有餘而費之。
則吾不知其爲有餘也。
不足而節之。
則吾不知其爲不足也。
曰。
嗚呼
此古有道之士保國養身之說也。
今吾得諸貧婦
法制
夫創法立制
垂之萬世
之而無弊。
之而不窮
至矣盡矣
無以加矣。
其次
維持百年
可得而無弊。
勢窮則變矣。
其次
足以彌縫眼前而已
嗚呼
創法立制
其可易而言之哉。
且夫周公
元聖也。
明祖
神人也。
與天地合其德。
日月合其明。
四時合其序。
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違。
後天奉天時。
至於創制立紀。
以爲燕貽之謀。
則必思之又思。
夜以繼日
積月累年
有得焉。
夫以天地運行之數。
世道升降之機。
風俗因革之勢。
人心變化之形。
紛綸錯綜
不可得
盡察故也。
今以一人之智。
揣摩於數百年之前
使中其所爲。
曉然目見而爲之者
不亦難哉。
城池
世之病爲城者。
常以驅民入城爲難
咸曰。
有城無民。
將安用之。
爲民者。
聞築一城一栅則曰。
城雖築柵雖修。
吾誓不彼入也。
苟若是。
則雖有金湯之固。
何補於國哉。
禽獸之無知也。
驅之不以其道。
則將見弱者
奔逬四散
彊者。
咆勃傷人
不可得而制。
而況於民乎。
愚而神者。
民也。
深喩利害所在也。
嗟夫
不能使蚩蚩之民。
爭自入城而求活。
而每有意乎驅之。
宜乎民之不樂入。
而城之不足恃也。
一策焉。
試論之。
城堅富。
器械利。
士卒選。
將帥得人
號令嚴明
必勝之道。
無必敗之形。
則民入城而有百全萬安之道。
不入而他走。
則必有飢莩塡壑之患。
幸而免於飢莩
事平而歸。
則必不免違令之誅。
當是之時。
在於入。
至如城脆而貧。
器械朽鈍
士卒怯弱
將帥非人
號令失當
必敗之形。
無必勝之道。
則民入城而必有目前不測之禍
不入而他走。
雖知有飢莩之患。
違令之誅。
弗暇計也。
當是之時。
在於不入
使民知利在於入。
則雖賞之使不入
不可得也。
使民知利在於不入
則雖刑之使入。
不可得也。
然則如之何可也
莫若高築城。
積粟
治器械。
士卒勇氣耳。
其要在於得人
鄭是僑字說
壬寅月正之四日
晉陽鳳輝氏冠其子是僑。
以書宿之曰。
吾子來敎
屬余有寒疾
不可以風也。
敢辭
余旣未廁於贊者之後
則字之而勖之以辭。
非異人任耶。
雖然
吾於鳳輝氏。
視猶兄弟也。
於是僑。
視猶兄弟之子也。
可以不往而遂已也。
則字之曰希直
演其義而文之。
俾於其三加告之曰。
棄爾之幼。
順爾之性。
聞昔之賢。
國僑者。
君子之道四。
敬,恭,惠,義。
聖人總其德而目之。
則曰遺直
爾誠希之
先務斯四者。
至於直。
爾尙克蚤夜孜孜
其如而去其不如
思奮焉迭駕。
不及焉。
可不自勖
又爲告之曰。
孔子云
人之生也直。
何謂生。
所得於天以生之。
性也。
性具於心。
感於物而爲情
性其體而情其發也。
其體也直。
故其發也亦直。
惻隱之發也直。
故心得其正而爲仁之用焉。
羞惡之發也直。
故心得其正而爲義之用焉。
辭讓之發也直。
故心得其正而禮之用行焉。
是非之發也直。
故心得其正而智之用行焉。
如或
惻隱不直
要譽納交
而仁之體不立
羞惡不直
矯行近名
而義之體不立
辭讓不直
簞食見色。
而失其所以爲禮。
是非不直
縱橫捭闔
而失其所以爲智矣。
是以
君子之學。
以直養而無害
方正有則
明白而易見。
砥之平。
如矢之直。
一念枉曲
一毫私邪
參錯其間
然後可謂盡吾性之全體
而達其妙用矣。
此則盛德者之事。
可謂高於子產一等矣。
爾誠希之
爾尙克蚤夜孜孜
去其不如而就其如
思勉焉竭才。
有以齊焉。
可不自勖乎。
雖然
猶有進於是者。
夫子繫易。
在坤之六二。
盡之矣。
使者之歸遽也。
未暇究乎直方大之說。
夫冠而後
鄕先生父執
禮也。
吾以俟夫是之見。
木齋先生文集卷之五
 [論]
  
歷代君臣
余謂君臣之間。
恩愛
無異父子也。
父子之間。
人道之際。
切近而易見者也。
君臣之間。
天道之際。
微遠而難知者也。
故世不察
君臣之義。
求之於名分等威之間。
不知恩愛之至重也。
所謂君臣主義
父子主恩者。
特云其所差異
所爭毫末耳。
義之全體
豈不干涉父子之間。
恩愛之重。
何嘗欠闕君臣之際乎。
余觀歷代君臣之際。
氣象源流
相類
然後益知君臣恩愛之重。
父子無異也。
蓋天地陰陽之氣。
運行斡旋
固有會通否塞之時。
方其渾淪磅礴
醞釀發泄
稟其至全至大純粹精者。
天地百神之主。
其偏小餘剩之氣。
敷爲衆材
俾之服役臣屬
成天下之務。
故人臣之雄材碩器。
要不出人範圍度量之內。
氣脈風流
大略相類
則抑可謂有之耳。
漢廷諸公
雄偉朴茂
唐朝人才
英敏發越
高祖太宗氣象
宋朝人才
正大和平溫粹
亦由太祖氣象如此故也。
譬之木焉。
根株之流通。
柯葉以之碩茂
譬之水焉。
源頭由來
流派以之淸濁
同一氣脈故也。
由是觀之。
天道之際。
雖曰微遠
豈復有難知者哉。
嗟汝薄夫
尙鑑茲哉。
王安石論(庚辰)
余嘗見智謀之士。
一隅之見
妄有建白
以誤天下蒼生者多矣。
不亦甚可慨也哉
夫以一人之智。
不足以萬人胸臆
一事之利。
不足以萬事便宜
理勢之所必然也。
天下公共之口。
之而不問
數世常行之策。
之而不恤
一人之見。
而營一事之利。
害及乎生民
禍延乎後世
尙安怪哉
王安石是也
或曰
安石不用
後世之名。
高於賈誼
賈誼得用
則安
不如安石顚沛乎。
曰。
不然也。
二子稟質學問
言語文章
慈良之與傲狠
明爽之與執拗
迥然不同
惡有如子之所云乎
安石柄用
當時已有知其爲人而卜其事業者矣。
賈誼雖用。
其所設施之方。
符驗之著。
未必如其云云也。
之策。
或有行於當世者。
或有行於後世者。
能有益於漢。
安石釀成靖康之禍。
二子優劣
不必也。
但其年少
慨然天下之重自任
文章雋辨。
才氣輕銳
二子未有不同也。
夫惟事功之集。
在於道德力量
不在言語才辨
天下
大器也。
治平
大業也。
夫惟鎭靜博大
剛健篤實君子
而後能擧其大器
而成其大業
漢文帝宋仁宗近之矣。
二子眇然輕銳之氣。
扣發其外
欲以動搖其中
吾見其戛戛而難合也。
賈誼景帝之世。
則或能行其志。
安石神宗
爲魚水之契。
膠固不可解。
景帝所以不若文帝
神宗惡得希仁也哉
木齋先生文集卷之五
 [記事]
  
記辛酉疏事
公元1621年
其歲辛酉
儒將伏闕上疏
請斬姦臣爾瞻等。
儒林故事
必擇名家子當世重名者。
推爲疏首。
則曰鶴峯金先生賢孫
上舍公。
斯人
可者
咸曰
然。
公辭之至再。
衆猶不釋
公質諸家大夫洗馬公。
洗馬公曰。
爾其勉之
爾雖布衣
世臣也。
先君子在忠殉國
所知也。
爾能以死報國。
毋忝先君子之訓。
則雖死。
猶生也。
爾其勉之
公泣再拜辭訣曰。
敢不祗敬
大人之命。
乃出詣疏所。
則不震不懾。
多士甚肅。
處事從容靜暇
衆心賴以粗安
巡察使鄭造。
爾瞻爪牙也。
馳詣安東府
肆凶咆勃
脅士流。
謀撓疏事。
志氣彌厲。
凝重自持
造乃色沮逡巡而去。
欲得公疏藁。
先報爾瞻
爲之地謀。
取之多方
閟之極嚴。
不許宣露
造竟莫能得之也。
爾瞻宣言懼光海曰。
嶺儒外託陳疏。
其實張弓挾矢
水陸幷進
不利國家
則又宣言于外曰。
主上大怒
諸生至。
盡殺之。
人人聞者惴恐
不爲動。
旣入城。
爾瞻僞爲完平相遣人者。
譬曉之曰。
疏若聞。
事將不測
無益於國。
徒死無爲也。
孰與輟疏而歸。
保全士林之爲愈也。
逆知其詐。
正色斥之。
疏旣入。
無他
夫以草茅之士。
抗疏獨陳。
請斬權姦
折首不悔者。
古有之矣。
時幸有得全者矣。
至於合疏伏闕
權臣目之以結黨謀變
陳東所以見殺於宋也。
故當時議者。
多士盡死
多士幸而不死
公則必死也。
而公得不死。
人皆
公元1663年
莫知其故。
而雖公亦莫識其所以然也。
蓋諉諸天幸焉。
公歿之數十年。
公之姊子金時任重卿
醴泉朴𤪋甫。
談辛酉疏事。
朴曰。
洛中有宋君者。
信義士。
慷慨有氣
重然諾
希奮相善
其時金丈之免於大禍
宋君之力也。
當嶺疏之至也。
爾瞻忿懼。
罔知所爲
陰勸光海。
四大城門
拒嶺儒於城外
掊擊而殲之。
區晝(一作畫)已定
宋君密認其謀。
貽書希奮曰。
城門諸生
所以卽亡也。
柰何蹈之乎。
嶺南
國之根本
南寇脫有變故
嶺南是賴
諸生無辜
重失中士心。
所以經國久遠之謀乎。
公託在肺腑
何忍坐視國亡。
不一上言之乎。
奮然之。
密奏其書。
光海寤。
開城門。
解散其謀。
嶺儒之得免於撲殺之禍。
宋君之力也。
又曰。
宋君。
監司應洵之孫也。
爲人長者
有故遺風
癸亥改玉
申文貞欽
秉銓
欲官宋君。
宋君曰。
爲國擇人
盍先金某乎。
文貞嘉之
卽授金丈安奇察訪
俾之便省覲也。
宋君吾族丈行
嘗語余云。
金公素不相識
終始金公
不殫力焉。
吾旣不泄於人。
無知者。
金公
卒莫知吾如此也。
夫急士之難。
而終不使人知之。
宋君眞信義士
重卿甫。
聞而心識之。
癸卯夏
余到金溪
爲余誦朴說如是
余問
宋君名誰。
重卿甫忘之矣。
他日晦庵跋。
鄭宣撫帖。
有曰。
士大夫竄逐之際。
雖其平生篤友
亦或背而去之。
乃有平日不相識之人。
獨能奮然不顧權臣之威。
以致擁護之力而不少懈
秉彝好德之良心
憤世嫉邪壯志
獨有得於天分之多。
其能然乎。
於是感歎
其所謂好德嫉邪之志。
獨得天分
若向所謂宋君者非耶。
鄭宣撫事。
未詳首末
然但能擁衛竄逐流離之後
而宋君乃能運機大禍未發之先。
一道士林
得免坑戮之慘。
茲尤偉矣。
余外史也。
敢竊識其事。
以自附於紫陽之筆。
若夫宋君之名與字
他日詢諸朴而錄焉。
木齋先生文集卷之五
 [議辨]
  
甲午和議
甲午羈縻之事。
論者至今紛紜不決
未察於常變經權名實之際也。
天朝冊秀吉日本
許封而不許貢
帝王御夷之道。
天朝不可目之以和。
其在我國
不唯和之實。
並與和之名而無之矣。
而論者名之曰和。
天朝之冊秀吉也。
不唯爲我地。
亦以自爲也。
其在我國
不唯不能禁。
於義不必禁也。
則常也。
非變也。
而論者名之爲處變之道。
至於黃愼之隨冊使也。
不號以通信
而號以跟隨陪臣
經也。
非權也。
而論者名之爲權。
非所未察經權常變名實之際而然歟。
壬辰變初。
石尙書星
本兵
皇祖之訓。
排滿廷之議。
獨決東征之謀。
克致平壤之捷。
大軍猝至。
乘其不虞
南師暴露西北
天道之戒。
袁黃亦料其必敗
而倭旣退屯海徼
盤根窟穴
形勢便宜
於是天兵再三進攻不利
所謂彊弩之末
不能穿魯縞者也。
我國蹙地裂。
人民死亡殆盡
更無掎角之望。
中國復經西夏之役。
兵疲財匱。
海內愁怨
石公反顧憂慮
恐事敗而天下誅譴萃於己也。
其勢不得不出於羈縻
以紓目前之急。
沈游擊惟敬相議。
冊秀吉爲日本
誘倭渡海
我國陵寢之變。
不與同事
不肯從。
顧侍郞養謙箚付我國縷縷千言
大意句踐臣妾夫差
以爲後圖
日本臣妾大明
爾國不猶於越君臣乎。
朝廷外間浮議目之以主和。
相持數月不決
石,沈二公
朝鮮牢拒羈縻
將以僨事之罪。
歸之我國
而爲自解之地。
是時
西厓先生首台
屬疾獻議
事機極重
不可片言間輕爲許不許
其劈晝先見
無不件件符愜於事後成敗
如燭照而龜卜焉。
及楊冊使至東萊
要與我國宰臣偕。
議嫌其近於遣信
遲回不決亦數月。
冊使先登船。
留沈惟敬
使挾宰臣以來
接伴使黃愼時在東萊
馳啓力請
不能斥絶
當從冊使之言。
朝議遂以黃愼應之。
浮議於是大激
以爲秀吉不當封
我國不當從。
黃愼不當遣。
力攻三大臣。
目之以主和。
攘臂鼓吻
一國譁然也。
夫自天朝言之。
旣已大兵
屬國危困
不至亡滅
中國兵力已竭。
怨咨將起。
雖用羈縻之策。
使藩邦
得以偸隙蓄力。
自爲捍御
無不可也
安有天下之力。
自蹙其本根
而但爲外藩地哉。
天朝旣冊秀吉。
以紓東國之禍。
但許封而不許入貢
非如漢武之利邛竹枸醬宛馬葡萄也。
又非如元世祖招諭日本
欲以無外之名。
於今古也
未嘗脅勒小邦
發專价。
玉帛之䞇。
忍恥乞和於讎庭。
宋建炎之時也。
故曰。
天朝之待日本
可謂得御夷之道。
羈縻之策。
不可目之以和。
其在我國
不當名之以和者。
此之謂也。
自我國言之。
夫旣守天子之藩邦
不能效職捍衛
致狂寇深入。
三都
覆宗國。
播越草莽矣。
天子命將出師
調餽餉而赴之。
醜虜而斥之海徼。
存其宗社
復其三京千里疆土
恩德之厚。
際天塞地。
,唐以來
朝之致勤外藩
未有若是之殷也。
及賊奔潰之餘。
更聚邊境
不能徼倦乘勞
破其殘羸而逐之也。
天朝欲行羈縻
使小國收拾散亡
以自彊於斯時也。
不至悖義傷理
其在小邦
聽從不暇矣。
顧乃勃然不許曰。
中國之力可屈。
我國之事。
不可不終之也。
天下危亡不必恤。
小邦不可不存之也。
大朝事變幾微之慮不可顧。
不可小國君臣
嗤點浮議之口也。
餉雖匱而不得不再運。
兵雖疲而不得不再調。
則斯乃君父所以責諸臣子
大國所以於侯邦。
宣祖所宜於皇上者哉。
故曰。
天朝之冊秀吉。
不唯不能禁。
於義不必禁也。
常也。
處變之道也者
此之謂也。
且夫楊冊使銜天子之命。
不測風濤
唯我故之以。
則令陪臣導之以行。
禮也。
若號以通信而奉三尺之書。
是徒知畏天子之令。
不念宗社羞恥也。
徒知保國弭禍之爲利
不知萬世大義之爲可愧也。
名之爲主和。
名之爲行權。
名之爲處變之道。
猶或可也。
今黃愼之差遣也。
但稱之曰跟隨陪臣
而我與秀吉。
通問之禮。
冊使已諒其有不得已之實。
關酋已覺其有不肯和之實。
天朝聞之。
亦嘉我之有守
不以爲
也。
夫號以通信
則實非主和。
而可名之爲和。
稱以跟隨
則實爲斥和。
而名亦足以爲斥也。
名正理順
協諸義而協。
故事之後
使宣祖
超然得免於皇朝譴責。
而石,沈獲罪
大兵再出者。
伊誰之功也。
故曰。
黃愼之差遣
經也。
非權也者
此之謂也。
昔者
宋孝宗之初
張南軒不主用兵
是則所謂處變之道也。
權也。
非經也。
和之實。
而乃和之名也。
朱夫子猶且是之。
甲午之事。
大異於此
而今之議者。
務勝於南軒
晦庵以爲高。
豈非所謂未察於常變經權名實之際而然歟。
雖然
浮議之生也。
二種焉。
一出於公。
一出於私。
出於私者。
同事忌克妬害
鼓煽無根之論。
以搖衆聽。
眩人主而發也。
世之恒患也。
出於公者。
一時風習
不能深究義理權衡
博綜古今事變
傳聞襲誤。
隨衆而訾之耳。
中朝亦然
我國特甚焉。
慣見宋史
出主和題目。
相訾毀。
二種俱煽。
名實眩亂
雖我宣祖聖明
亦疑其近於和。
己亥群小
從而媒孼之。
故聖批有所云云
澶淵之役。
天下萬世稱其功。
姦臣城下盟恥之。
眞宗之者
不幸近之矣。
若夫近日士議紛紜也。
未知出於公歟。
出於私歟。
抑其出於襲謬之餘也歟
木齋先生文集卷之五
 [文]
  
水落契帖文(辛丑)
公元1661年
勝地多在於遐險
人聞而慕之
或其地在於邑縣村閭之旁。
足跡易到。
則狎以侮之。
惟其見賤於俗眼
遇知仁智君子
尤足尙也。
甘泉水落臺。
水石之勝。
甲於南中
而世罕有聞者。
辛丑秋九月
鶴沙公約士友
遊集臺上
余亦馳赴焉。
于時
淸水落。
溪左右奇巖盡露。
上下七八里。
石色璀璨奪目
玉虹流注其中
異哉。
茲區也而匪遐也。
而莫之聞也。
鶴沙哂然而笑曰。
不知也耶
自有此臺。
經千萬年。
人莫有知之者
唯我西厓老先生杖屨一及之。
而亟賞愜焉。
然後士大夫往往知有此臺。
今日之會。
豈徒佳辰選地追逐而止哉。
以前賢播芬之地。
慨然想慕
寓山仰之懷耳。
子固不知也耶
余爲竦然起敬
作而歎曰。
吾嘗浪遊半生
國中名勝
足跡殆將遍焉。
蓬萊之萬瀑。
離之仙遊
當爲第一
水落者。
可以爲次矣。
其與縣廨村墅相接
樵夫野老狎處而遊也。
過者鄙之而不顧
一朝受知大人先生
靑雲而施後世
似若有數存焉於其間
鶴沙晩節林泉
優游塵表
招携同志
眷茲名區
傾數郡之纓弁
追昔賢之餘賞。
則亦儒林盛事也。
於是各賦一篇
以記其事。
因繪爲帖。
以志不忘。
爲文而識之。
賀茲區之遇。
實自老先生而始也。
咸寧書院立約
秀才二三子
踵門而請曰。
蓋聞東國書院之設。
實自退陶先生紹修權輿也。
士論翕然向之
所在
慕效創立
是固倡斯道淑斯人之一大助也
風流寢盛。
殆遍國中
窮鄕僻邑。
咸有所謂書院者。
而獨吾邑無之
生等常自歉然
大不列於士林是懼。
況念吾邦雖小。
稱文獻之鄕。
長德巨人之產於是邦。
德業文章
輝映簡冊者。
前後相望
鄕先生歿。
而可祭於社者。
不止於一二公。
以故吾鄕諸丈。
蓋嘗屢致意焉。
而吾丈獨不急焉。
言論未嘗及焉。
會集未嘗與焉。
生等竊惑焉。
豈吾丈於一鄕斯文之擧。
不切於心耶。
抑別有以也。
後生蒙學
莫曉其故。
願吾丈卒有以敎之也。
余爲竦然對曰。
唯唯否否
僕之愚。
非敢以書院不韙
顧以今之立院。
非昔之立院。
書院之名。
而無書院之實。
此僕所以不汲於斯擧也。
請試陳之。
吾子擇焉。
書院
何爲以設也。
講學養士
非爲先賢享祀而設也。
先王制禮
設庠學校
聚國儁士群處之。
敎以詩書禮樂
欲將以作成人材
以供一
世之用。
經綸庶務
而贊天工之代耳。
故詩有曰。
菁菁者莪
彼中阿。
又曰。
古之人無斁
譽髦斯士
言周家設學立敎
養育英材
以致振作之盛。
如此云爾
迨其鼓篋三之暇。
息焉游焉。
思其人之從事於是事者。
慨然興想。
藻而奠之。
拜跪揖讓
習禮容。
以寓敬慕
非眞有肆祼腥爓。
薦格鬼神而饗之也。
山川丘陵
雲雨見怪物則祀之。
聖賢有道澤及民者。
亦祀之。
祀之自有所。
未嘗祀諸學。
後世學宮血食
蓋以義起。
然非先王之制禮也。
是以中國書院
猶倣此意。
名儒學徒
日夜講誦其中
或建院聚書
享祀則否焉。
或享訖講誦
立限式。
我國則不然。
諸處書院
率多祭享爲重。
視養勸學
第二件事。
春秋會集饋奠而已
立師講誦之規。
一國寂然也。
或有欲來棲攻業者
有司惜其費而尼之。
甚者
招集朋類
一場閑談而罷。
此我東書院
但爲先賢之祠堂
後學宴集之所耳。
未見養士講學之實也。
國家右文之意。
老先生建院之制
豈端使然哉。
書院若此
不若書院之爲愈也。
且夫國之立法旣久。
有偏而難救之弊。
麗氏之初。
竺敎立國
及其衰也。
不勝其弊。
以至於亡。
盛朝若是焉。
崇儒
重道爲治。
及至今日
不勝其弊。
乃者文治旣盛。
書院乃創。
趨向漸篤
謬擧隨作。
高識之士。
尊尙爲榮。
卑下之論。
以陞祀爲寵。
夤緣奔競
有同親舊援引美仕
必成乃已。
間有公議之人。
以不悅者之論。
摘扶瑕疵
互相斥訐。
彼此各執所見
其勢遽難相下
兩怒傳言
鬼神助煽。
一事未了
生一鬨。
所在蜂起
無處不然
擧國之內。
一鬪場。
以致世道日下
儒風大壞
書院之流禍也。
書院若此
不若書院之爲愈也。
大抵書院之弊。
有此二種
所以每聞有書院之擧。
掩耳而走
不欲身與其間者也。
如使吾鄕創建院廟。
經始之時。
無相鬨之論。
旣成之後
講誦之實。
比他書院
一切變其弊習
則僕雖固陋
亦將撥瞽披聾。
超躄而奔走不暇矣。
其於一鄕斯文重擧
僕心更切。
曷嘗下於二三子哉。
秀才作而對曰。
敢不警勑
求從吾丈之敎。
余又告之曰。
爲學
須從勤苦中得力。
孟子所謂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空乏其身。
動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此之謂也。
從古聖賢豪傑
皆從這裏喫著許多辛苦
方做出大事業
李固徒步往來學中授書。
不令同舍知爲宰相子。
范仲淹讀書山寺。
饋遺者。
輒辭不受
甚麽樣喫苦
甚麽
樣著力。
我國士夫則不然。
因有奴婢世傳之法。
平居美衣玉食
安坐廳軒。
凡係勞苦之事。
一切自身作。
故到黌舍公家
必有精饌美肴。
使令供給
然後乃堪久處
如或不然
望望裹袱而去。
士習之弊至是。
必須請託監司守令。
乞覓爨婢樵奴。
斂散財穀
什一之利
然後方成學宮活計
此又近日書院之弊也。
況吾咸昌十室殘邑
物力寡薄
人丁鮮少
田殖穀。
不若他院。
炊爨使令
不若他院。
各自贏糧
輪定樵奴。
喫淡攻苦
百倍他院。
非如李,范諸君子堅苦刻勵。
大業自期待者。
不能久處其地也。
秀才誠能辦此心力。
不憚餓乏。
不恤勞苦
不事請託
不求安逸
讀書求志之外
一切世間名利
直要與他打疊
了無他念。
則僕雖老矣無成
願入其中
而同喫苦焉。
講誦聖賢之書。
秀才
其亦有意於斯耶。
秀才作而對曰。
敢不警勵
求從吾丈之言。
遂乃告之曰。
講誦聖賢之書。
以達其義而會其理也。
識理趣。
先要達文義
欲達文義
先要學句法
經義不明
句法錯了。
句法之錯。
薛弘儒誤之也。
文句讀。
弘儒以俚諺足之。
一句作兩句。
破碎成句
文義粗通
句法頓失
前輩古人所作。
存而不删
後學則諉
當然
不覺其非。
句法旣失。
則章篇法
次第錯了。
朱子集註
東來法門
明白頓勝,唐諸家
我國本不曉句法
以致子法門。
全然曉路脈。
經義不明
都坐此病。
於詩。
不知比興
於易。
不辨今古
四書
不曉照應關鍵
夫以中國學士。
貫穿經藝
見謂生學究。
無適用之學。
我國之士。
不達文義者耶。
今若建院。
當先立講規。
春秋
先左氏而訂以胡傳
讀易。
先本義。
而參以程
四書
則以照應關鍵爲主
然不先通句法章法
則將何所据。
以爲講誦之地乎。
秀才作而問曰。
吾儒之學。
止此而已乎。
余乃喟然歎曰。
美哉
子之問及此
秀才誠能進此而用力聖賢心學
是天有以相之。
不使斯道之終晦東國也。
相與講明
以毋負老先生建院之意乎哉
秀才退。
掇筆以識其問答如此云。
木齋先生文集卷之五
 [記]
  
記朴孝子異蹟
公元1668年
安東豐山縣蓋日里
布衣朴墀者居焉。
里西仙源岡。
有故參贊權先生墓。
朴以權氏外孫
世居其里。
墀父中燁。
中燁兄承燁無後
取墀子之。
奉養母金居焉。
生母李歿。
殯於宅西草堂之南僅十步許。
戊申正月辛亥
大風
壬子亦風。
西隔溪二百步。
有四村家
曹洗馬久宅
午時火作
延燒村舍行廊
風甚火烈
鬱攸掀空而東。
奄及朴村
爇婢子愛環家。
在草堂西十步
自此分爲三道
中一支循草堂之北。
燒豁籬落
繞其宅。
東南一支
循殯室之南。
枯草
附地而行。
繞出宅後。
與中火合
民家一區
上山麓而去。
北一支。
循其宅二十步許。
延爇村家十一區。
火焰若飛蠱騰空
逬散而落者。
不可勝數
而終不犯殯室草堂
是時
墀避癘在他所。
火作
人望見。
登山而望焉。
須臾火及其村。
墀遂下山
煙焰之中。
觀者衋然痛傷
以爲孝子屍柩盡燒矣。
俄而
火熄煙捲
一村盡空。
而朴宅草堂及殯室。
巋然獨存
村民盡驚。
莫不歎息泣下。
此家必有隱德焉。
神天佑之矣。
吾友權擇之。
參贊先生玄孫也。
家于里西南
是日望見
痛傷泣下。
十八日丁巳
來訪余宿焉。
道其事。
余謂墀有至行否。
曰。
墀也。
爲人慈良
二母
得其歡心而已
未聞有絶特之行也。
余歎曰。
異哉。
聞風反之矣。
不聞火迂其道而避之也。
乘風而行。
掀豗盪震。
雖數百步
旣已不及矣。
十步之內。
不犯苫蓋之屋。
風則不反
而火自知避。
此固傳記未有也。
墀也。
有孝行。
而人不聞。
所以獲佑於神天歟。
擇之曰。
墀之父中燁公。
爲人犖然長者
文行
居家不治生產
年四十二卒。
中燁父楣。
慶山縣
宰相楗之弟也。
楗葬其父參贊麓下。
擇之先世
亦葬其祖於其旁。
楗藉宮禁之勢。
訟而移之。
擇之云。
乙巳禍蹟
公元1022年
中廟末年
有大小尹之說。
行於民間
上聞而怒。
兩罪之。
廷議白上而止之。
大尹謂任。
章敬王后之弟。
小尹元老元衡
文定王后之弟也。
二尹素不相協
至是權勢相軋
構怨日深
任託以保護東宮
結安腹心
安老敗。
元衡宣言
任謀中壼
以及大君
文定疑懼
中廟亦憂之。
未幾昇遐
仁宗卽位
奉事文定
極其誠孝
文定猶疑惡任不置
至謂寡女弱子
終難獲全
仁廟俯伏露地
慰釋懇至
然後稍安。
仁廟由是
憂慮成疾。
薨殂
乙巳七月一日也。
仁廟卽政
朝野翕然望治。
善類稍稍起廢復用
灌爲一時領袖
擢拜相。
灌感仁廟知遇
盡心國事
持論頗正。
吏曹判書仁淑
爲人剛直
援引名流
群小之素爲淸流所擯者。
靡然爭附元衡
初。
李芑擬兵判。
灌沮之。
林百齡與任爭妓而怨之。
鄭順朋素憤嫉士林
思一逞快
許磁
公元1665年
柔愿嗜進取。
其所劫持
元衡四人同謀
除任,仁淑
以及於灌。
元衡詐爲諺簡若任上恭懿者。
故爲墜遺闕庭
以動文定
宣言大行大漸日。
任思自全
不願介弟
援立桂林
而灌,仁淑助之。
文定疑惑
密旨元衡
兩司發劾任等。
元衡大憲閔齊仁大諫金光準
以內旨。
期爲一會
八月二十一日辛亥
齊仁光準
執義宋希奎司諫朴光佑,掌令鄭希登李彥忱,持平金䃴,閔起文獻納仁傑正言柳希春金鸞祥等。
會于中學
齊仁光準曰。
慈殿欲罪二三大臣
密旨內降
流言煽動
宮中恟懼
若不先發輕譴。
則恐別生事機。
貽禍國家
雖知諸人之冤。
諸事勢。
不容但已也。
座中皆曰。
此乃姦人
構禍士林
我爲所使先發
正墮其計中。
不可爲也。
齊仁誘脅終日
竟皆不從而散。
齊仁詣闕啓。
同僚立異
邪黨大駭
憂事不濟
於是中樞順朋,兵判芑,戶判百齡,工判磁。
夜會光化門外
壬子詰朝
詣政院啓。
國有大事
請面對。
上及慈殿出御忠順堂。
同召領府洪彥弼,領議政尹仁鏡左贊李彥迪,右贊成權橃左參贊丁玉亨,右參贊申光漢,禮判尹漑,判尹尹思翼及兩司長官入侍
順朋進啓任,灌,仁
淑之罪。
齊仁光準
論劾
爲下官所止。
請分輕重罪之。
彥弼曰。
灌,仁淑
可遞。
尹任有形迹。
當竄。
光漢曰。
上新卽位危疑之際。
當務鎭定
李文元曰。
事必光明正大
不然
恐有士林之禍。
文定曰。
尹任倡爲邪說
離間君臣父子
自古安有王后大君
然後保護東宮哉。
旣害大君
而値此大喪
則置國何地。
今又交結大臣
將欲何爲
忠定進曰。
物論
不得聞。
前日小尹之說。
不知自何而出。
然我睿宗無嗣
月山次當立。
貞熹大妃舍之。
而立成廟
年甫十三矣。
然猶終始帖然
況今主上
大行嫡弟。
旣已定位
豈有他虞。
今王子君。
無外交
大臣專擅
孰敢有陰邪之計。
方此初政
得人心
每事以大公至正行之。
中廟初年
大臣不能善導
誣李顆以反。
盧永濫取爵賞
自是
上變相繼
中廟後知其故。
盡釋連坐人。
然後一國咸服。
人心定。
今日之所當戒也。
文定不從
命遞灌。
仁淑
翌日癸丑
兩司宋希奎,朴光佑等。
引嫌請辭
不允
希奎曰。
元衡主張密旨
惑亂人聽
當首劾此姦。
而今門將閉矣。
姑俟明日就職而論之可也
光佑以下皆退。
仁傑不出
獨啓。
齊仁奔走權門
奉承密旨
臺閣體
文定大怒
仁傑禁府
盡罷希奎以下
甲寅
六曹判書以上會議
灌配舒川。
仁淑茂長
任安南海
初。
忠定與順朋分深。
順朋嘗屬疾在告數月。
光化門。
對日始出。
忠定曰。
令公亦何以來乎。
順朋色沮
其後論議稍緩。
元衡聞之。
微服生員
昏夜詣順朋,芑所密議
而順朋家臣朴貞元
又晝錄功之謀。
順朋之論遂變。
務爲刻深
事將不測
忠定先朝託付之重。
期以一死報國
達夜憂憤
張燈構啓草
待明趨朝
論救三臣
家人子壻。
更扳挽泣諫。
麾去之。
詣闕
申公光漢相遇並行
問知公意
愕然固止之。
忠定不聽
詣政院。
院相李文元見其草本
亦驚盡抹去危言處。
忠定却坐
長嘻深歎其不能如意焉。
於是
齊仁擢拜戶曹判書
許磁爲大憲
大諫羅世纘等。
論灌等罪名過重。
尹仁鏡以爲言。
順朋大怒
上疏曰。
竊聞姦賊構亂
心懷憤痛
積病不能自達
及聞密旨下。
不勝驚憂
與二三宰相
相議諭憲長
使之先啓。
當時臺諫
反以密旨不正
各自退散
危亡之機。
在朝夕。
故臣力疾隨同宰相
敷陳罪狀
輕重罪之。
以鎭人心
而扶宗社也。
厥後
邪議並起
人心搖動
雖曰脅從
不可都下
幷命竄逐
權橃帷幄重臣
曲爲伸救。
人臣無將
王法不赦。
凶謀已著乎。
尹任丁酉間。
黨附三凶
欲害國母
及至大行賓天之後
生疑懼。
陰結大臣
以圖不軌
原其情狀
死有餘罪。
顧命大臣
危疑之際。
不思協力輔導
曲從尹任之言。
使殿下孤立無依
嗣位之日。
首相語曰。
當立何人
自取稟。
宗大王嫡子
殿下一人
大行遺敎
以爲慶源大君
可付後事
灌欲稟何所
而欲更立何人也。
仁淑連婚家。
締結已久。
殿下卽位
潛邸師傅
問殿下賢否。
欲將何爲
李彥迪入侍
退見仁淑
殿下英明特異
仁淑默然不悅之色。
見於面目
平居對人。
殿下發妖惡言
略無忌憚
罪惡甚重。
得保首領
亦已足矣
嗣服之日。
一二下官李霖等。
承此人指揮
不欲國權歸於慈殿。
公然倡說。
此亦凶謀一端也。
伏願殿下明錄三人之罪。
曉諭中外
以快物情
不勝幸甚
七月以後
太白晝見
無日無之
陰虹抱日
淫霖不止
此皆陰盛陽微
君弱臣彊之象。
議事之後
天始開霽
人心難誣。
天象不可掩明矣。
不念近年災變之極。
反以一日之雨。
爲罪三人之應。
臣竊惑焉。
疏上。
文定下敎褒美
戊午
兩殿忠順堂。
召諸大臣入對
遂論三人以逆。
翌日
,灌,仁淑賜死
中路
三臣旣誅。
論功行賞
並錄忠順入侍諸宰。
號曰衛社
已而
順朋以忠定論不同
請削勳。
從之。
順朋因請忠定文元
皆處以死。
文定堅拒不從
京畿監司明胤詣政院。
密告桂林君瑠。
尹任甥姪
鳳城君𡵻。
親王子。
欲立之。
瑠逃。
捕而殺之。
遂鞫壻注書李德應。
誣伏
獄成。
朴光佑,郭珣,鄭希登,鄭郁。
辭連杖死。
李霖,羅
遠竄
鄭源李若氷李若海,金䃴,盧守愼李中悅。
削奪
成世昌宋麟壽,韓李震金振宗,沈苓,李焰及忠定
罷。
明年丙午
臺諫追論乙巳人加罪。
羅湜,羅李霖鄭源李若海李中悅。
賜死
李文楗,李首慶。
杖流
忠定文元,愼居寬。
削奪
具壽聃,貞。
罷。
丁未九月
副提學鄭彥愨。
宣傳官李櫓。
同啓良才壁書
其書曰。
女主執政於上。
姦臣弄權於下。
國之將亡。
可立而待
命招仁鏡,芑,順朋,磁,齊仁元衡光準百齡等示之。
回啓曰。
近來邪論未息
此書亦非迷劣者所爲
蓋緣當初從輕定罪
故敢爲妖言如此
仍列書應罪人
輕重入啓。
鳳城君𡵻,李若氷宋麟壽
一罪
李文元,鄭磁,李焰。
極邊安置
林亨秀盧守愼,丁璜,柳希春金鸞
祥。
絶島安置
權應挺權應昌,鄭惟沈,李天啓,權勿,李湛韓澍,安景祐。
遠方付處。
忠定宋希奎,白仁傑李彥忱,閔起文,黃博,李震李洪男金振宗,尹剛元,趙璞安世亨,尹忠元,安馠。
處中路。
俄而
忠定移配朔州
文元安置江界
於是
三司伏闕
請處𡵻。
斷以大義
從之。
愨又獨啓。
林亨秀尹任同里居。
必與同謀
當誅。
從之。
宋麟壽李若氷,金䃴,成遇,具壽聃。
並賜死。
屛山一獻
公元1662年
壬寅冬十一月
修巖先生屛山
一獻禮。
他日有過余者。
問曰。
一獻
禮歟。
河對曰。
非禮也。
曰。
何也。
曰。
從一獻。
九獻者。
周禮也。
時王之禮無之
一與三爾。
一獻禮之簡也。
三獻
禮之盛也。
人少而儀寡。
則禮從簡
人衆而儀多。
則禮從盛。
祔享於斯文。
可謂多矣。
數州之儒士齊會。
則人可謂衆矣。
若之何其以一獻之禮也。
客曰。
月川之祔陶山也。
一獻
修巖之祔屛山也。
不可以一獻乎。
對曰。
聖人之葬人歟。
人之葬聖人也。
何必陶山
於是然之。
山陽書堂立社呈文(代儒生作)
伏以民等所居縣中
故有寓庵洪先生者。
諱彥忠
直卿
燕山朝直名臣也。
先生早歲
文章節行
著稱于時
與朴挹翠誾,鄭虛庵希良,李容齋
定交齊名
人稱爲四傑
嘗在湖堂
朴誾應旨封章
燕山闕失
山主大怒
幾陷不測
被逮甲子之禍。
度必不免
自撰墓銘而行。
是時
燕山盡磔戮一時名流
其餘十輩
拘諸巨濟島中
而將殺之。
先生昆季與其中。
島中日相驚。
傳言賜藥已至。
李公長坤脫身逃竄
於是諸公惶窘不知所出
密爲賃舟汎海之計。
先生聞之。
歎曰。
君命天也。
天可逃乎。
臣子之義。
有死而已
嚴責子弟
使不得預汎舟之謀。
俄而
中廟反正
先生遂得放還
然念委質之義。
應中之徵。
不幸年三十六以卒。
具載東文選,輿地志
先生出處大致如此
而挹翠朴公
竟被戮死
虛庵鄭公。
託跡方外
容齋李公
際會聖后
致位廊廟
然跡其出處完節
論者於四傑之中。
先生稱首焉。
先生昌人
卜居本縣茂林部曲道淵村。
自銘中所謂卜于古縣。
茂林之鄕。
靑山在上
灣碕在下者也。
芳躅未遠。
風烈彌彰。
後學追慕
久而益篤
咸願建院。
俎豆之。
亦嘗稟定於儒林宗師
邇來十年之間。
鄕議再完。
連歲大扎。
未遑鉅役。
近者竊聞。
朝家新頒
目。
凡有書院創建
切勿輕許。
出於愼重至意也。
民等。
一縣儒品
大小齊會。
仰遵朝憲
俯協輿議
因以本縣書堂
自有齋室
只造一二間廟屋
功力易就。
故卽其地。
爲鄕賢之
將以八月之初。
鳩材始役。
民等各出米布。
期於集事
而燔瓦運材。
須藉若干丁夫
況復關風敎。
不可不仰達於仁聽。
伏願二天城主
前輩遺烈
恤民等之誠懇
特許本縣一面洞內。
出丁夫數名。
以助運輸
人心感奮
功力亟竣。
其永有辭於後矣。
木齋先生文集卷之五
 [傳]
  
公元1643年
白大鵬傳(癸未)
白大鵬。
字萬里
父名蓮根
外曾祖鐵城李公奴子
母典艦寺婢也。
從母爲典艦寺奴
大鵬能詩
出驚人。
一時士大夫如徐公翊韓公某,洪公迪。
皆與之定交
大鵬嘗字呼韓益之,洪太古諸公
託以心期
不以名分見責也。
諸公嘗使爲吏曹政吏。
謀食
大鵬曰。
吾讀聖賢書。
豈能作刁筆吏乎。
終不肯。
諸公益重之。
癸未中。
徐公爲北道巡按使
大鵬從之行。
徐公還到嶺上
一行裝束
大鵬行橐蕭然
公所黃毛二箇而已
操履耿介如此
蓮根有罪
李公囚之安東私第
徐公適倅安東
遣人以候安
否。
大鵬晝夜侍父旁。
頃刻離。
見李公。
伏地叩頭
每見益加謹。
李忠順者。
李公之庶姪也。
公卒
大鵬祭之以文。
忠順讀其文。
癸未秋
來春陽。
忠順爲余道如右
因言讀祭文時。
尙少
不能句。
今已過五十年。
都忘一字
記得月日之子白大鵬敬祭于故上典云云
大鵬斑竹詩,筒漆銘。
其外萬里行裝四字
雲鵬
解文
忠順云。
金良
公元1649年
金良者。
良人也。
少見知於崔守愚永慶氏。
眼高一世
士大夫少許可。
而獨可
爲人可知也已
及崔殞於己丑獄中。
時法網至密。
士大夫皆傷其冤。
無敢收視者。
取其屍。
斂之。
凜然有古義士風。
於是乎崔亦可謂知人者哉。
壬辰變後。
始雪崔冤。
九十餘。
終以老秩知事
一女
庶母之母也。
故余得其詳而傳之。
木齋先生文集卷之五
 [策題]
  
策題
  [春秋筆法]
問。
春秋經世之典。
百王不易大法
爲人君父者。
不可不知。
爲人臣子者。
不可不通於春秋之義。
然其書法
難以意例推測者。
元何代一。
王何次春
桓奚有年
定奚無正
三叛書名
何意
鄭,衛之書盜。
曷以。
盾復見。
其然
意如書卒則那
崩薨舊文
奚據。
不地特筆
奚證。
日食三十六。
月闕何缺。
弑君七十二。
髡頑何諱。
皆可歷指詳言其義歟。
三傳作於一時
而辭或異同
何歟。
胡傳最爲折衷
先儒不取
何歟。
中州學者
貫通左氏
然後及於他書。
我國則不然。
新羅時。
官人之制
左傳第一
世宗令文儒士
皆習左傳
至今視爲史學
絶無學習者。
雖讀胡傳
不諳事實張本
故於聖人筆削之旨。
茫然不曉。
令一國之士。
講明春秋
而興屬辭不亂之敎。
則其道何由
  [禮]
問。
禮者。
天理節文也。
聖人旣以敎人
又錄之爲書
至周大備
遭秦而滅。
古經淹中
高堂之所傳。
孰多。
傳記漢志
王史氏曲臺等篇。
安在
推士諸侯天子
其說何據
總凡目三千三百。
何以充。
程子禮記出於漢儒附會
朱子仲舒何能說到這裏
將安取衷哉。
安石之廢經。
何見。
晦庵之集傳。
何意
勉齋之續若經。
朱子勘破
果有可議歟。
其數易陳也。
其義難知也。
尊之上玄酒也。
俎之上腥魚也。
豆之上大羹也。
詳言其義歟。
大昏之未廢齋也。
太廟之未納尸也。
始死之未小斂
爲其義一也。
可得聞其詳歟。
三年哭之不反
淸廟歌之一倡
吉凶頓殊。
而其理則
者。
抑何歟。
恭惟聖朝爲國以禮
儒先輩出
專門講明
禮敎興行
比隆三代
可謂盛矣。
不幸數十年來
禮俗陵夷
至於喪祭之禮。
異論殊俗
服行非禮之禮。
恬然不知恥也。
到底聚訟
甚至讎國幽之歎。
不幸近之。
噫。
國喪亡人
必先去其禮。
豈非可懼之甚哉。
諸生博古通今
思欲救正
必有慨然平素者。
其悉陳之。
  [易]
問。
易更四聖而成。
消長盈虛之理。
象數變化之法。
無異同於其間
而傳義或有同處
其故何歟。
費直十翼
各附經下。
有何見。
晁呂所定古本
合於宣聖序次歟。
程子費本
朱子不從
何歟。
本義合於古。
永樂儒臣
又取以附傳。
何歟。
乾坤二用
餘卦占變卦
爲學第一門戶
而程傳無之
何歟。
之卦變。
皆從否泰變化
本義卦變
則皆以旁爻挨換。
有得失之可言歟。
中朝明經定式
絶句讀。
壹從本義
我國不從
何歟。
易傳初來
祭酒獨得其門。
至於本義
則未聞有沈潛講究者。
何歟。
退溪先生晩年定論
歸重本義
至今後學
無人信得及者。
抑何歟。
我朝設明經之科。
周易倍畫。
崇奬易學
可謂至矣。
三百年間
太學諸生
徒能誦讀而已
大義
茫然不曉。
雖多亦奚以爲
是果諸生不善讀之過歟。
國家所以崇奬者。
猶有未盡而然歟。
如欲使易道大明
而興潔淨精微之敎。
則其道何由
  [綱目]
問。
綱目獲麟而作也。
綱。
春秋
參取群史之良。
目。
左氏
稽合諸儒之粹。
萬世史筆規矩準繩也。
就其書法而言之。
有得春秋
微而顯。
志而晦之義歟。
桓書卽位
光武昭烈
獨許帝位
何歟。
春正一統
呂后,武氏分註削年。
何歟。
以者不以
陶侃書以入淸君側
王恭書叛。
張良荊軻
跡同而褒殊。
揚雄馮道
罪同罰異
其他此類。
不可勝記
皆可歷指
而揚確歟。
我東諸史作者何人
三國史,麗史列傳之體。
通鑑前後編年
是倣何其猥釀不綱
荒誕並取。
至如新羅后之琴匣射。
僧異次頓之佞佛請死。
本無是事
特書通鑑
其於婉而成章
盡而不汚之義。
何如耶。
盛朝文治制作
軼於前古
良史不作
史法不明
將以國小事簡
不足紀述歟。
抑以史學淺陋
無益政理歟。
如欲遵綱目大法
策書舊制
奉天道定人倫。
大有補於世敎
則其何由
  [大學]
問。
大學一經十傳。
聖人全體大用之書。
三綱八條
實學修己治人之要。
爲人爲人臣。
不可不知者也。
孔子述作之時。
聞知者三千。
而曾氏獨得其傳。
何歟。
雜之戴記何見。
實始表章者。
誰歟
兩程同在一堂
而所定章次各異。
何歟。
朱夫子定著序次
補其闕略
所以大有功於萬世學者也。
然而五章欲效傳體。
自謂做不成者。
何歟。
朱子看得大學
見到前賢所未到處。
而猶未效傳體。
何歟。
王魯方正學
格物未嘗亡也。
遂以經文知止有定。
物有本末兩節
歸之於第四章之下。
我東晦齋之論。
不約而同
此說果又見得到朱子所未到耶。
王守仁者。
以在親民
當從經文
蓋以絜矩章於新字上。
都無發明
遂疑朱子
夫以朱夫子高明之見。
豈不後人疑此。
不下一轉語十章之末耶。
諸生有講究平日者。
明辨而悉陳之。
  [倉廩糶糴之法]
問。
倉廩糶糴之法。
於何代。
而果爲便民經久之策歟。
三代盛時
國有餘儲。
豐則斂之。
凶則散之
亦與今制無異歟。
告糴于齊。
臧孫急病
矯制漢倉。
汲直見憚可詳言其由歟。
王安石靑苗之法。
似乎得矣。
以是天下
朱夫子社倉之制
可謂盡美
不能遍行中國
其故何歟。
我東糶糴之法。
實自句麗乙巴素而權
輿也。
當時行之。
公私稱便
至于今日
不勝其弊。
刑獄職此而煩。
怨咨由是而興。
終歲勤勞
冀澤一日
秋稼纔登。
便施峻督。
囚繫滿獄
鞭扑狼藉
至如扃鐍不嚴
盡歸偸耗。
斂以精粒。
俵以朽糠。
況乎八路州縣
城守絶少
一有邊警
棄爲盜齎。
無益臨亂。
致擾平日
甚非便民之政。
或謂盡罷其法。
一夫但出米豆一斛
以免乏軍興
或謂千年舊法
不可遽革。
但當滌其虛數而存之。
以待賑濟
二說孰爲得歟。
外此而別有妙法可救之策歟。
願聞之。
  [國是]
公元1101年
問。
國是之說。
豈不順天理合人心
一國之所同是耶。
然而國是旣定
公論鬱於下。
以致亂亡者。
時或有之。
其故何歟。
宋煕寧
王安石新法爲國是。
建中靖國
章蔡以紹述爲國是。
南渡之後
國是在於主和。
寧宗之末
國是在於斥和。
孰是孰非。
孰得孰失。
皆可歷指詳言之歟。
恭惟盛朝文敎爲治。
與宋類而國是亦頗相類
乙亥以來
主張國是
不可犯。
誘之以布路金珠
劫之以吹毛覓疵。
足以士夫不齊之口。
一國眞是非。
終有不可以誣者。
公論不行
景象愁慘
何以則是歸一
國家安寧之福歟。
  [國家敗因]
問。
國家之敗。
官邪寵賂章也。
貨賂之行。
官以失德
至於章。
則其害有不可勝言者。
春秋攷之。
晉卿
禍。
緣衛貢也。
樂祁見執
楊楯也。
蔡侯從吳。
荀寅貨也。
魯昭弗納。
范鞅賂也。
逮至後世
黷貨愈甚
受賂畀錢。
漢帝何意
罪宥瑪瑙
鄴侯何見。
瓜子滿甁。
勿却燈籠蜀錦
何至震怒
錢神著論
晉賂以彰。
債帥成風
唐賂以章。
皆可槩論歟。
我國家。
壬癸以前
官方肅淸
關節不行中外
賂遺不及淸流
亂離歸來
此風寢頹。
宰列或坐不飭。
名士多以賂聞。
未覈輦輸之馱。
時檢藏壑之舟。
噫。
今日之賂章耶。
不章耶如欲激濁揚淸
明示百官
使苞苴不行
頑夫廉。
則其道何由
  [名實相符]
問。
取人立政
在於名實
其實則名自隨之。
或有有其名。
實則不然者。
其故何歟。
沒世不稱
仲尼疾之。
在邦必聞。
聖人不取
何取衷哉。
大名之下。
何以難於久居
盛名之下。
何以難於副實。
求士於三代之上。
唯恐好名
求士於三代之下。
唯恐其不好名
果然歟。
就其政事上論之。
古者聖王
建官立事
事皆務實
名與實稱
及至後世
宰相徒有燮理之名。
給諫徒有直言之名。
經筵徒有輔導之名。
以至天官銓衡之名。
司馬詰戎之名。
度支均賦之名。
而顧其實蔑如也。
揆諸今日
殆亦近之。
言念國事
極寒心。
何以名下無虛
士事出名上。
政治朴實
頭做將去。
國家終見實
效歟。
木齋先生文集卷之五
 序
  
公元1644年
送咸昌鄭太守序(甲申至月)
公元1629年
往在己巳年中。
大夫莅安陰縣
僅閱三朔
疾作賦歸
今吾咸寧太守鄭侯
陰人也。
夏四月下車
其年十一月
痘發境內
投紱而去。
侯之莅咸也。
多於大夫之在彼且數月也。
政化之入於人。
宜益深也。
咸之人相與語曰。
古之仁人
先人後己
今侯徒知恤己之病耳
不念斯民疾痛呻吟之中也。
之而去。
若是之果。
所以爲仁乎。
吾等甚惑焉。
不佞于衆曰
往年大夫賦歸也。
安之人相與語。
如是
雖然
君子之所愼者疾。
疾有輕重緩急
斯民利病
亦有輕重緩急不同焉。
權而處之。
斯得其中矣。
其中
所以爲仁也。
不然
先己而後人。
豈吾侯與家大夫之心哉。
咸曰。
然。
於是爲之序。
以贐太守之行。
因以解二縣人之惑云。
鄭諮議鳳輝
吾友鄭鳳輝甫。
愚伏先生之孫也。
先生之胤內翰公。
先生卒。
先生卒。
鳳輝弱冠
自樹立。
志學堅苦
嘗以無忝
其齋
屬余記。
余諾而宿焉。
旣而
鳳輝
文學行義有名
朝廷用先生後錄之辭。
聖上遹懷典刑
爰眷恬退
春坊員。
以待修婙淸節之士。
鳳輝膺是選。
矣哉
余惟先大夫
負笈先生之門。
內翰公。
又從先大夫遊。
世誼可知已。
於贈處。
烏可無一言半辭相送。
而況前日之諾乎。
試演無忝之義以爲
古之君子
孰不欲其子孫飭躬謹行
善業箕裘
爲其子孫者。
孰不欲立身揚名
以益大其門戶
增光或有
墜緖者亦多。
其故無他
在怠敬義利之間而已矣。
古之人。
其祖賢而其孫又賢者
吾得三人焉。
子思之孫曰斌。
楊震之孫曰賜。
陶侃之孫曰溍。
于順
芥視千鍾
伯獻
世篤忠貞
元亮恥屈後代
皆非有敬謹不怠之德。
莫之能也。
可謂有是祖而有是孫矣。
其祖賢而其孫不肖者。
吾得五人焉。
荀淑之孫曰彧。
楊賜之孫曰修
李廣之孫曰陵。
鄭玄之孫曰小同
謝安之孫曰靈運
文若失身曹瞞
德祖委質東阿
交遊羞道於隴西
小同康樂
不得魏晉純臣
而退無保身之智。
是皆徒知利之爲利
不復知有義故也。
非所謂忝厥祖者乎。
今我老先生淵源之學。
溯接洙泗
非伯起,康成以下諸公所可班。
鳳輝益有所感發興起
淬濯奮勵
於是
三人者。
所以焉。
於彼五人者。
所以戒焉。
先義而後利。
克敬而無怠。
果能是其於無忝之義。
殆庶矣乎
且夫所貴於高蹈之士者。
終身不屈最高歟。
降此而未免一出
盡心王務民事不暇
屑屑焉以求退爲高。
往來不憚煩
若是者。
無取焉爾
矧今聖明在上
孝理方新。
中國四夷
感動
而況臣子乎。
巖穴之士
聞而慕之
願進於闕下
致君堯舜
垂名竹帛
斯其會也。
而輒求去。
是乃所謂山林一節之士。
非審夫出處之義者也。
吾輩所以望於鳳輝者。
則不在此。
毋局於一節
毋安於小成
粹然醇儒之道自律
出處大節
一以老先生爲法
然後爲眞無忝也已
李士徵令公
倫五朋友一焉。
爲道兄弟不殊焉。
兄弟之情。
聚而處則懽。
懽則愉。
愉則樂。
樂則生。
生則油。
油如也。
離則悲。
悲則思。
思則愁。
久而不見其中悒悒若有所失然。
病則爲之慼然而憂。
喪則爲之悲號摧慟而不知止。
斯固出於情之自然
自外至者也。
其於朋友亦然
聚則懽然而樂。
離則愀然而思。
憂其病而哀其喪。
亦出於情之自然
而非自外至者也。
噫。
兄弟
固然戚也。
友疏也而情若斯之篤。
何也。
同生天地之間。
同稟其氣之秀者。
而爲君子焉。
擇其稟之秀與吾同而與衆人異者而友之焉。
學同也。
業同也。
進而事君則義同也。
退而講明道同也。
兄弟之道焉。
故有兄弟之情焉。
此其爲一於倫
而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四者而五也。
焉而不及師。
何也。
師友一倫
稱友而師擧之矣。
師重而友輕。
有父之道焉。
朋友兄弟之道焉。
故古之人。
於師則若喪父而無服
朋友則若喪兄弟無服
爲道重矣。
獨怪夫東國誠厚矣。
師友也。
近於薄乎。
存而相與也。
歿而相忘也。
及其子孫
漠然路人視者滔滔
不逮中國甚何也。
吾東達喪
行於皁隷下賤
士庶婦女無行再醮之禮者。
餘可類也。
其於四可謂豐矣。
豐其四故嗇其一。
亦理宜也
若吾士徵則不然。
士徵大父石潭先生
石潭先生之師曰寒岡鄭先生
鄭先生後學久。
士徵不及登門矣。
士徵乃推其家學所自
先世愛慕遺意
慕悅鄭先生
至誠暢於中。
而見辭氣
動於四體可知也。
厓愚之門之士之慕厓愚也。
則不若之矣。
故有取於士徵焉。
夫篤於師也如此
則其於友道可知
東國之所嗇如
公元1668年
此。
其所豐者從可知已。
此吾深有取於士徵也。
歲戊申
士徵樞密直南北軍逾歲
一日不樂在朝
呈告下鄕
余遇之咸寧客館
聯枕敍話
臨別相顧
愀然之思。
故敍此以贈焉。
然吾以士徵鄭先生
不唯慕之爲。
而深用力鄭先生淵源之學。
斯可矣哉
公元1673年
送嶺伯李國賓(觀徵)序(○癸丑)
公元1668年
上之十四年春三月
嶺南巡察缺將代。
上曰。
誰可者。
僉曰。
左副承旨李某可。
上從之。
公上章力辭。
上曰行也。
夏四月
公踰嶺抵咸寧
僕於公。
昔則友也。
今則道民也。
禮當趨候節下
而病不克自致
顧念平日從遊之雅期望之情。
烏可無一言半辭相送。
以替對披也哉
近閱牧隱李先生集。
有送本道廉使序。
因取以爲贈。
其文曰。
觀風職重
在務劭田政代祀山川二者而已
中國麗朝
號稱勸農黜陟使
意蓋本此。
竊怪夫今之監司
與此正相反也。
粤自壬癸以來
田政大壞
八路之田。
姦胥隱占三之一。
而用全數戶曹
戶曹賦其全而各邑責其半。
本曹賦萬結。
各邑例以五六千結當之。
豪猾得免。
疲癃偏被其苦。
竊料國家賦斂
未必如麗季之重。
生民之困。
無異麗季者以此也。
一州計之。
失一大縣
以一
道計。
失七八雄府。
國內計。
失二三道也。
古之衰。
壤地被削隣敵
今之衰也。
反被削於姦吏
豈非可恥耶。
監司請于朝。
戶曹
堂上郞廳一兩專管
嚴明約束
使各官擇鄕官
專掌其事。
事竣而考之。
誅賞行焉。
庶乎瘳矣。
監司之職也。
而慢不加之意。
一切委諸瞥然過去之敬差可乎哉
孟子曰。
仁政自經界始。
朱夫子爲州
所至以度田爲務。
公其師法矣。
諸侯境內山川
所以水旱風雨順時也。
人君不能親祀
使監司代而行之。
嚴且敬若是
忠烈朝。
上洛公金方慶
以上相爲太白山祭告使。
其下觀察可知已。
今之監司
水旱祈禱
一切委之守令。
而己不與焉。
乎哉
孔右丞麾更諫而登海船
張南軒所至
親祀名嶽
公其模範矣。
此二者。
牧隱先生之所告嶺伯也。
故輒奉以告。
若夫目前之最緊者。
守御也。
國家遇南警。
輒以金烏,架山爲先務
不如控海置城列峙壁壘之爲愈也。
昔人守邊之法。
城寨舟師相待爲用。
夫壓海而城之。
扼其要害
則賊不敢輕於下陸。
不敢下陸。
糧窘師疲。
盤桓海洋之上。
舟師得以掩截而膊之。
賊至而卽陸。
舟師無用
舟師城寨效力也。
築城必池之以爲固。
況海以爲池乎。
艨艟大艦
環內以爲城。
則城之壯固
隱然金湯之勢。
萬倍內地之城。
城寨舟艦以爲恃也。
六朝守江遺制大略如此
今當急置重城四五於扼海要地
使敵兵不敢下陸。
因以舟師邀擊之。
孰與引敵入於金烏,架山之下。
潰裂心腹
陷沒州郡
公私蓄積
蔽野禾穀
盡擧以與敵。
而獨嬰孤壘高峯絶頂之上也哉
此時金烏,架山。
有亦可。
無亦可。
昔。
南燕王超
近守臨胊
不知遠守大峴之險。
禾穀委敵。
劉裕所笑。
金烏
譬則臨胊也。
海岸
譬則大峴也。
不知置城於海岸
退守金烏
竊恐又被笑於敵人也。
臨急而城之。
或以動民爲難
然擇海路數州。
寬其征。
以內地官租。
代其民之賦。
使其民築之
古人臨戰壁壘之制
十日而成之可也
此一款則牧隱先生所不道也。
而並以告。
所謂足下
無以發狂言者也。
一善金通政公(活)慶壽詩序
上之十二年
加恩區內
臣民年八十以上
咸秩三品
於是一善金通政公
春秋八十有餘矣。
朱紱弁玉之寵。
仲胤長卿甫。
時爲寧海府使。
是冬
乞暇歸省
大會鄕之賓友
稱觴以慶之。
在座者咸形於讚歎
各爲詩以侑。
如干篇。
彙爲一帙
旣以
不佞
請爲序。
不佞敬諾
且曰。
善之金三派
子之家一也。
德華閥。
爲國聞家
而譜吾未之見也。
尋取譜寄來。
按譜。
和義君爲始祖也。
其後士大夫不絶
五世至贈大參匡佐公。
享年八十。
丈夫子六。
長某。
樂先生也。
次某。
別坐。
通政公之曾王父也。
其次某。
久庵先生也。
退陶先生遊。
與盧穌齋,洪恥齋諸賢友善云。
乃作而歎曰。
通政公其殆有德者哉。
古之君子
必有是德。
然後得其壽享其福。
傳有之曰。
無德而望其福者約。
無實而喜其名者禍必握。
矜功不立
虛願不至
此皆幸樂其名。
無實德者也。
詩曰。
樂只君子
遐不壽耇
又曰。
黃耇鮐背
以引以翼。
詩人所以美其德之實。
而後慶壽詩之權輿也。
通政隱德不仕
莫得以知之。
然公早孤零丁。
壬癸之亂。
能有辛勤自立
克成有家
敎誨六男爲儒
科第大府
今年耆耋
邦國寵命
而享專城榮養
福祿品秩
大參略等
公實有是德於內者
曷足臻乎是哉。
詩曰。
孝子不匱
永錫爾類。
通政公能紹復大參之業。
是乃所以爲孝也。
長卿克承之。
行己大節
一以眞樂,久庵師範
子孫世世爲法
以益大其門戶
所謂不匱之孝。
其在是
矣。
金氏之福殆未艾也。
余故樂爲之說。
因取譜而書之。
所以通政公之潛德
其來有自云爾
沖齋權先生文集
公元1138年
惟我盛朝治化隆洽二百年間
碩德英材
膺期迭出
光輔昇平
崇極而圮。
遭罹陽九
孼臣乘機
竊弄國柄
芟薙善類
流毒生民
大禍變者凡三焉。
始於戊午
中於己卯
終於乙巳而極矣。
沖齋權先生
生是時。
喬桐末。
擢第
旋幸被削。
不爾
惡知不遂批鱗速禍哉。
中廟初載
便釋褐翰苑
倡議率同僚。
佔畢之冤。
士論快之。
及膺顯遇
己卯諸賢。
同心輔理
而多乘銳奮發
務爲激切
先生正大弘毅之量。
欲濟以和平
維匡其間
不施先生去矣。
晩更遭遇
位躋孤貳。
幸中,仁繼陟。
國事大變
先生柱石重臣
受託之任
則其義只有一死而已
群兇逞威咆嚇。
益烈於己卯
先生怡然談笑而當之。
不見刀鋸鼎鑊爲何物。
使姦孼氣死色沮
羞愧內服
然卒乃擯先生遐裔以死。
噫。
天大降任於先生
使其生壯老死三大禍變之際。
譬之
拱把風霜
以至聳壑干雲
節愈勁而色愈茂焉。
先生每遇一禍變
輒出一奇
變愈鉅則所出愈奇。
戊午己卯
公元1665年
而鎭乙巳
凡遇三禍變
三立大節
卒之斥死而無悔
諸中國吾東。
實鮮覯焉。
先生死。
而公論定士氣伸。
彝倫以正。
邦國賴之。
先生被削於昏季。
色擧於己卯
所以全先生之身。
先生之氣。
而發之於乙巳
樹風敎於萬世
國脈無彊者也。
非天其孰使之。
先生平居撰述文稿
散佚於遘禍時。
迄今百二十餘年。
宗孫參奉霂。
幼學濡等。
金上舍吉,南上舍亨會
始克搜訪
或得諸士林傳誦
出家日記
裒集編錄
若文如干首。
旣又撰定年譜
置諸篇首
並取朝家褒錫之典。
後賢慕之什。
附諸其下。
然後先生大節
終始略備。
遂自溪院募工鋟梓
不佞顚末
不佞平日
每讀至先生乙巳獨啓之
未嘗三復流涕
顧以未覩全集爲恨。
而今始獲見逸稿
氣格雄渾
詞句簡嚴
往往有當古作者之旨。
孔子曰。
有德者有言
先生之謂耶。
諸君掇拾斷爛久遠之餘。
纂次成書
大侵力屈
能辦剞劂之役。
斯文之幸也。
旣而
諸君以書來速。
遂不敢辭
書此而歸之云爾
柏潭先生文集
退陶老先生
倡道東南
奬就後進
一時魁碩之士。
公元1526年
輩出
若論文學之科。
高峯奇公柏潭具公二先生
卽其人焉。
老先生
二公
皐比不居
二公則執弟子禮益虔云。
柏潭釋褐
聲譽藹蔚。
慕之如覩祥鸞鸑鷟
曠世一見
識者推許
有以三代人物
兩漢文章目之矣。
歷敭藝苑材館。
皆極一時之選
出按海臬湖閫。
治軍毖民。
政績可觀
方其盛年激昂
論事奮發
直斥權姦
而氣不少懾。
晩節
老成持重
論議率多忠厚懇篤
維匡調娛
不失其正。
于時朝議携貳
門相軋。
號爲黨人
朝之大夫士。
毋愿姦忠佞
均被指目
先生嶷然中立
無少偏倚
庶幾呂大防特立於朔洛之外者。
盛德而能然乎。
夫德學文政事
三代以來
士鮮兼之者。
吁其盛矣。
先生歿八十餘年。
遺文迄未刊布
豐基守金景謙甫。
慨然興歎
謀捐俸鋟梓
而時屈不贍
藉助方伯閔君。
然後始克就功
屬余編次
往復商訂
摠釐爲如干卷。
先生王鳳洲元美
生同嘉靖丙戌
文章氣格雄渾
不相上下
蓋獨稟之才。
得於天者同也。
而其習氣工程
不得不囿於地之偏全。
未知如何爾。
元美文章滿天下
有人久矣
柏潭之文。
晩出而益少也。
然觀鳳洲之學。
雜以縱橫仙釋
不醇乎儒者也。
柏潭早而得老先生
爲之依歸
講求朱門宗旨
故其平生撰述
粹然一出於正。
斯其爲正也。
不亦矣哉
孝子(璨)傳序
公元1672年
壬子冬
吾友全德容甫。
來示孝子行錄四道
其一。
李佐郞爾能撰傳。
其二。
李君徽彥題語。
其三。
生員用錫所述行蹟
四則德容所自撰也。
因索余題卷首
取閱其傳。
生事父母至諴
父患風濕
生迎醫救療
藥餌
浴溫
素貧甚。
營治勤劇
富厚家所難致者。
輒能致之。
以爲誠孝所感。
一日
父病猝劇將絶。
生夜禱天。
願以身代。
其中指。
灌口中。
俄而得穌。
又一年
病又劇。
又斫次指以灌。
亦驗云。
余謂德容
吾子之言。
可以取信
重以二李及康之文。
其中有月蒼兩爺輓詩
足以徵於世矣。
奚用不佞贅哉。
癸丑夏
來索益勤而不懈
斷指救病
孝之一節
君子以爲過中
然子之支體
乃父母之所遺也。
喘息呼吸
一氣流通
取子之血。
可以療父之病。
則其理容或可爲也。
霎然之頃。
本心呈露
而自不能遏。
豈復知其過於中道不當爲也。
然余取考三綱行實輿地勝覽等書。
孝行多矣。
至於再斷其
指。
而皆有驗。
而如李生者。
不亦鮮覯矣哉
生父某。
星山李氏
樵隱陶隱諸公同祖云。
丁憂
執喪過毀。
外除數年而沒。
年三十八。
妻朴賢能內助
生無子。
二弟
曰瑾。
曰玹。
玹亦早亡。
皆以行誼
見稱於鄕邑
是以之。
林洪氏族譜序
氏譜
譜缶林之也。
氏出燉煌
其後徙于楚。
中國載籍觀之。
燉煌無聞焉。
其在楚者。
班班可攷
始祖學士
大唐初。
自楚至于遼陽
遂東焉。
牧隱李先生唐城引。
詳載其事。
迄麗中葉
有諱鸞。
宰相
南陽徙嶺之缶林。
其後遂爲缶林之
猶古之大夫王父字爲氏。
而別於姓也。
故今作缶林之譜。
以別於南陽
學士以下至諱鸞。
其間十世
名字官封
莫得以詳焉。
十世以下
外派亦得書。
東國之俗也。
噫。
孝子仁人知愛親。
尊祖矣。
尊祖
敬宗矣。
敬宗合族矣。
則以修譜爲務。
祖宗者。
類之本也。
天地人物大本也。
天下之人。
與我不相聯屬也。
然其相遇
懽然接見
其生則喜之。
死則悲之。
見其入於顚頓危困而不自拔也。
則思所以拯濟之。
若是者。
何也。
同出天地大本也。
出於天地之本者。
遠而不可見也。
遠而不可見者。
如此
況其近而易見者哉。
同姓之親。
百代之遠。
其初同出一人之身。
其氣本於一。
故其情義
流通連綴之理焉。
則其相見懽然而喜。
喜其生而悲其死。
見其危困
而欲拯濟之。
夫豈天下之人泛然不相聯屬者比哉。
聖人爲之禮。
係之以姓而不別。
腏之以食而不殊
使大宗未毀之親。
宗子宗婦之服。
而雖百世
婚姻不通焉。
凡以人之類。
本於一氣故也。
噫。
孝子仁人修譜
有見乎此也夫
有見乎此也夫
嶺南道契帖圖序
公元1654年
生長一道之內。
不必從遊之雅。
平居情義
漠然也。
及其離鄕井適京國
邂逅逆旅之中。
握手敍舊
懽然平生
不以窮達親疏有間
斯固人情必至
非獨南中爲然也。
於是乎燕集而記之。
圖繪而傳之。
有以也。
甲午冬
嶺南諸君設道會於三淸洞。
圭組十五。
儒冠十一。
因繪爲圖。
書名下方
時病京邸
不得往廁。
常恨焉。
翌年丙申春
罷官還鄕
安上舍景樞李上舍善鳴甫。
袖其圖帖來示
余始得展玩
一時諸君文采風流
宛然在目
旣以未廁席末爲恨。
輒以挂名卷端爲幸。
乃識
數語而歸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